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30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粮食 贸易 大国效应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正是由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日益扩大,从2002 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势头,2010年粮食净进口量更是达到了5600万吨的历史高位,我国作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地位更加明显。粮食进口量的迅速增长加大了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粮食贸易更容易暴露在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风险和价格风险中。国际以四大粮商为首的跨国粮食集团更是通过压低粮食收购价格、抬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各种形式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不仅对我国粮食贸易收益及国际地位产生了冲击,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我国粮食贸易占世界比重

我国粮食贸易数量占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却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进口上看,我国占世界粮食进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就出口来看,我国占世界粮食出口的比重在1995年之后占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的进口占比高于出口占比约3个百分点,但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出口的比重则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粮食进口现状

从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分析,中国粮食进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其中大豆进口远高于其他品种,且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从1950年到2003年,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以前,进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最主要为小麦。以1997年为界,大豆此后取代了小麦之前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1996年,大豆由原来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贸易量也逐年递增,进口比重也逐步增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8 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3744万吨,比200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了17.6%,而且未来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三)我国粮食出口现状

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1983-2007年,这两种粮食出口总量占所有粮食出口量的71.5%。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玉米自1984年开始出现大规模出口,其后随着国内良种玉米的推广,中国玉米产量迅速增加,玉米出口量也随之上升,现在玉米已经取代大米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2003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占全球出口量的20.75%。而大米进出口贸易属于国家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其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1997年也是我国粮食出口品种结构变化相对显著的一年。该年玉米出口突然大幅增加,出口量占全部粮食出口比重为78.5%。大米出口也呈缓慢增长势头,2000年大米市场出现滑坡,我国大米出口量仅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0.64%左右,到目前为止各年的大米出口量均较低。

二、我国粮食供需发展预测

粮食在未来的供求状况如何,本文根据参考资料对2022年的粮食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

(一)粮食供给预测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在本文中,中国的粮食供给的预测是相对于国内粮食生产而言的,也就是粮食总产量的预测。土地资源是制约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22公顷/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可耕地面积仍然在下降。不过经合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可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会减缓,但是耕地质量也会下降,最终导致中国未来十年粮食产量增速放慢。根据报告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小麦产量将达到1.27亿吨,大米产量是1.37亿吨,粗粮产量为2.57亿吨。粮食总产量将达到5.21亿吨。

(二)粮食需求预测

经济学上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粮食的需求包括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以及种子用粮的需求。由于种子用粮占粮食需求的比重较低。对于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采用的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即到2022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 25亿。

(三)粮食供需均衡分析

粮食供需的均衡是考量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种粮食消费大国而言,粮食供需均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往历年中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占当年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都比较低,这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比较良好的,但同时进口是弥补供需缺口的重要手段。再来,从供需预测的结果来看,到2022年粮食供需缺口是0.56亿吨,而届时的自给率为90%。预测的结果表明未来中国粮食依靠完全的自给是不可能的,粮食的进口是填补供需缺口,也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三、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争议

(一)何谓大国效应

大国效应,通俗意义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其进口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低,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此种商品的大量进口将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但是根据价格理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一方面引起国内生产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上升的挤出效应会减少国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因此,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使该种商品进口的减少并进一步使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所以,可以说“大国效应”并非一定就对贸易进口国不利。但是作为我国粮食进口来说,粮食的大量进口引起了国际市场价格的攀升,但反过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攀升并没有对中国粮食的进口起到抑制作用并进一步促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下降,也就是说,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在大量进口粮食,这明显违背了经济学规律,对我国粮食进口贸易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中国能否利用国际市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及如何才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粮食贸易大国效应争议

Brown 首先提出了“大国效应”这一概念,他预测中国在2030年粮食将大量依赖进口,并将助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李晓钟等以小麦为例认为,粮食进口贸易中的“大国效应”不明显。杨燕、刘渝林认为粮食的“大国效应”是扭曲的。范建刚认为我国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冲击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实现。杨俊伍等认为,中国谷物会对国际粮食价格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对稳定粮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陈传兴、李静逸认为,大豆的进口贸易与玉米出口贸易具有“大国效应”,而在大米和小麦的进口市场则没有。

四、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影响分析

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进出口量和粮食价格进行分析。

(一)粮食贸易的进出口量

1992年以来的进出口情况来看,大米、小麦、大豆、玉米四种粮食作物在进出口结构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我国是小麦的净进口国,只是在“入世”之后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出口(2003年出口224万吨)。

(1)玉米方面,我国是玉米的净出口国,只有1995年有较大规模的玉米进口518万吨,1992年以来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同期累计进口量的15倍。大米方面,我国是大米的净出口国,1992年以来我国稻谷和大米的累计出口量大约是进口量的4倍。

(2)大豆市场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6年以前我国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是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比重比较低;而到了19%年我国开始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迅速上涨并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基于以上分析,本部分研究选择了小麦的进口量、玉米的出口量、大米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与对应的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豆的进口量和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最高,这说明一方面说明大豆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豆市场上国际价格和我国大豆进口量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小麦的进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结合我国对小麦进口量比较小且进口管制还比较严格,所以这很可能是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小麦进口反应比较敏感所致。此外,玉米的出口量、米的进出口量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程度还不高。

(二)粮食贸易的价格

(1)小麦市场上价格的传递方向是从国际市场价格传递到国内市场价格。如果某些因素使得国际小麦市场价格升高(比如小麦的全球性减产),那么中国也增加小麦进口,从而又支撑了世界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也使得国际市场价格随着小麦的进口传递到国内;反之,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下滑的时期,我国的进口量也减少,从而对国际市场价格的进一步跌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向下的拉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足以支持小麦市场上中国具有大国效应,中国对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的支撑或者下拉的作用是否明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2)在大米市场上的价格传递方向是,国内价格的变动先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当国内价格升高,大米进口增多,出口减少,从而在增加国际市场上大米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供给,拉动了国际大米市场价格的提高;反之亦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大米市场上的大国效应。

(3)中国进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为负,即我国大豆进口量与国际市场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当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升高(或降低),我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就会减少(或增加),符合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这说明我国在世界大豆市场上对价格的影响力并不明显,大国效应并没有明显出现。

(4)中国出口粮食且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玉米出口和大米出口均是如此。中国的出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我国出口量越大国际市场价格就越低,或者说国际市场价格越低中国就会逆市场规律而动增加进出量。在玉米和大米市场上,国内价格变动领先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因此,当国内价格提高促使出口量减少的时候,国际市场上也会由于中国出口量的减少而供给量减少,从而可以抬高国际市场价格;反之亦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国效应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

五、我国粮食贸易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粮食不同种类出现的进出口大国效应,为了避免其消极影响,本文有如下建议:

(一)立足国内,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解决粮食结构性供给缺口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与保护力度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生产,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已不可避免,但也应看到,国际市场调剂空间较为有限,并且近年来中国部分主要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已对其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而这也会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获得稳定的粮食进口来源。中国应尽快制定并实施粮食对外贸易中长期发展战略,掌握并控制好粮食进口的时机和节奏,既避免引起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出现较大波动,又避免国外低价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秩序和粮食生产发展形成较大冲击。

(二)加大农业投入,转变粮食增产方式

国家要从财政、信贷、生产资料价格等方面给农业部门提供帮助, 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发展中国粮食生产。此外,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教兴粮步伐,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路子, 努力提高粮食增产中的科技含量。

(三)公开粮食安全信息,健全粮食价格制度

众所周知,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粮食价格指标多样而分散,如收购价格、生产价格、批发价格及零售价格等,这些价格指标波动的不一致会妨碍粮食政策调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调查口径与调查手段,从而使粮食安全和预警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另外,粮食安全信息有待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频率需更高、更及时,以便更好地对粮食价格与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

(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各级政府为确保粮食安全应该考虑并要抓紧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一个突破口。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责无旁贷地负起筹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重任。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但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食品脆性;市场分析;市场预测

[DOI]10.13939/ki.zgsc.2015.40.056

1 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是一款代替人类专家感官评定,实现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的检测仪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分析人类感知食物脆性的过程,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实现对人类咀嚼系统、听觉系统的模拟,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测试系统,并进行脆性测试和比对,实现对食品脆性客观、准确、快速地检测。

1.2 主要技术

①仿生咀嚼装置的研制。获取人类咀嚼系统结构模型,设计改进,加工制作仿生咀嚼装置。通过在仿生牙齿下安放仿生牙周膜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力学信号进行采集;在仿生口腔内部安放声音传感器,对测试过程中的声音信号进行采集,最后通过咀嚼模拟测试软件对获取力学信号与声音信号进行综合分析。②测试软件的设计。脆性采集分析系统是在仿牙周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整电路、仿耳膜传感器、采集卡等硬件基础之上,根据咀嚼部件对食物样品的质地测试要求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设计的。本测试软件可完成样品的信号采集、图形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③脆性测试模型的建立。采用小波分析、傅里叶分析处理声音信号,采用曲线图形分析、归一化处理等方法分析处理力学信号,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系统分辨出声音和力信号的类型,构建食品脆性模型。

1.3 产品创新点

①采用耦合仿生技术,在压力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咀嚼系统与听觉系统耦合,建立耦合仿生脆性感知系统,使测试结果更加接近人类感官评定结果;②利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来模拟人体口腔的特殊环境,更接近人类的脆性评价机理;③基于耦合仿生的食品脆性测试仪响应时间短,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客观。

1.4 服务对象

①广泛用于膨化食品类如饼干、薯片等食品企业,还可用于酱腌类食品如榨菜企业,对其食品脆性进行实时、快速检测,帮助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②本仪器已对饼干、薯片、榨菜三类食品进行实地调研测试,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实效性强,市场推广潜力大。③为相关食品研究所提供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助于在食品脆性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果蔬等农副产品的脆性分级与新产品的开发。④可辅助医学口腔研究,对婴幼儿口腔咀嚼磨牙矫正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产品研究发展史

目前,国外对食品脆性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透彻,脆性感官评价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oth,脆性仪器测定研究的人员主要有Bourne、Julian、Pauline P等。具体研究发展如下。

2.1 脆性机理研究

①戈振分析了食品脆性的力学、声学及组织结构特征,研究了水分等因素对食品脆性的影响。②于泓鹏等讨论了食品结构、水合和组成成分等参数对脆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脆性食品研究的方法、仪器和感官鉴定法。

2.2 脆性的感官评价研究

①Booth等邀请六名评价员对脆性饼干进行口腔咀嚼评价,首先让评价员用切牙咬下一块饼干,然后用磨牙咀嚼一次,将感知的脆性、硬度、碎裂性进行描述,结果表明脆性与最初的咬合力有关,硬度与咬碎饼干的最大力有关,碎裂性与一次咀嚼过程中饼干碎裂块数有关。②姜松等利用口腔咀嚼感知和咀嚼声音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腌制菊芋的脆性、硬度、性、破碎性进行了评价。脆性的感官评价仍作为脆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不稳定,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2.3 脆性的仪器测定研究

①Bourne运用三点梁原理,将脆性食品置于两个支撑点之间,使用圆形压力杆下移压碎食物,测定脆裂力,建立脆裂数学模型,分析脆裂力与物料失效应力、物料形状尺寸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模型。②Julian应用物料断裂力学方程,测定黄瓜、胡萝卜、芹菜、苹果四种样品的断裂韧度,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的断裂韧度与样品的感官评定结果相关性很高,断裂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评定食品脆性。③Behic M等利用圆球形压头挤压玉米渣样品脆性,测定破碎力、阻尼系数、硬度等,建立了力学模型。

2.4 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用于食品质地检测

①Pauline P等研制了由密闭容器、齿形活塞、可变速电动机等组成的人工口腔装置,通过压碎面包,分析面包的特性。②Xu W L等研制的6RSS并联机构咀嚼机器人,能模拟人的咀嚼动作粉碎食物。③Salles C等研制的咀嚼模拟装置,包括减速电动机、人造上下颚牙齿、气味收集器等,通过旋转挤压运动磨碎食物,分析食物团的特性。④孙钟雷等模仿人类咀嚼系统,利用仿生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粉碎食物的仿生咀嚼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三维咀嚼运动,能够对多种食品的硬度、黏弹性等质地特性进行检测评价。

以上人工口腔或咀嚼模拟系统大多是模仿单一器官的功能特征,根据单一参数或信号来评价食品质感,而且还没有用于食品脆性的专一测定。目前,通过耦合仿生分析评价食品脆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 市场分析

3.1 产品市场概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量。生产脆性食品的企业注重产品脆感,在国内市场上,对于食品的脆性测定方法有感官评定方法和客观的仪器测定方法。其中感官评定方法是食品脆性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大多企业几乎采用感官评定法,其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专家,而且对评定条件和评定环境要求较高,评定过程也费时费力。一名评定专家年薪为6万元,一个评定组为5~10人,企业一年花费较大且结果带有主观因素。

目前,市场上精确、高效率、便捷的微量元素检测仪器尚未出现。因此,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研发为市场提供了消费需求,其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3.2 市场需求分析

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感是消费者感知产品好坏的标准。因此相关食品企业对于产品的质感十分重视,其中影响食品质感的因素之一是食品的脆性。许多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产品脆性的检测,但目前对食品脆性检测都是通过感官评定法测定,准确度低、成本高。而食品脆性测试仪的诞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质感,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重庆市有饼干企业160多家,酱腌菜企业150多家,薯片40多家;这些企业均需对其产品进行脆性检测。由此我们可知,市场上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量非常大。

3.3 竞争者分析

食品脆性测试仪,在国际上只有FTC公司从事食品物性分析仪器开发设计。现阶段国内没有此类仪器,因此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只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拓展业务时会有相应的竞争对手。

4 市场预测

4.1 市场销售预测

从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需求日益明显;从发展趋势看,将创建食品脆性检测仪产品线。企业对食品的质感正在不断升级,而此产品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进行食品脆性检测,同时也为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和品牌结构看,本产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低、高效便捷,其技术得到了各大企业的高度认可。从这一角度看,食品脆性检测器将会在中国市场逐步兴起,在未来几年中国及至整个亚洲对食品脆性检测仪的消费量会大幅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此产品的推出将能垄断整个消费市场。

从区域结构看,未来的食品行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脆性检测器的需求度;产品销售量将快速上升,品牌倾向性将强化,市场重心向高端食品企业倾斜。

从营销手段看,广告宣传将是未来食品脆性检测器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厂商将根据本产品定对性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建立品牌形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4.2 经济效益预测

食品脆性测试仪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脆性检测技术,本仪器可对食品的脆性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还实现了食品脆性的快速、准确检测,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结合仪器的设计开发,缩短成果应用和技术转化周期,推动食品加工检测技术发展,为传统产业中现代新技术应用开拓新途径。

以榨菜厂为例,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感官评定:榨菜厂一天工作10小时,以1小时为抽样单位,一天需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10次。

(1)若评定专家组成员为5名,一名专家评定一次的费用为1000元,则一天需5万元。而采用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检测仪可替代人类专家的感官评价,一年可节省的支出有:

5×4=20万元

(2)感官评定专家组评定一次时间为1小时,则整个过程需要10小时,而基于耦合仿生食品脆性测试仪测试一次时间为5min,一个过程仅需50min。榨菜厂一天生产榨菜10吨,平均1小时可生产榨菜1吨,则剩下的9小时10分钟,可生产榨菜9.16吨。则一年可多生产的产量为:

9.16×4=36.64吨

(3)一袋榨菜50g,则一年可多生产的榨菜包为:

36.64×1000×1000÷50=73.28万袋

(4)1袋/0.5元,则一年可多销售的金额为:

73.28×0.5=36.64万元

(5)总计年效益:56.64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食品脆性快速智能测试仪的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高,有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笑丹,孙永海.仿真技术检测牛肉嫩度方法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粮食进口增长;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F75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50-05

一、引 言

2003年以来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上粮食价格经历了几轮飙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07~2008年粮食危机的阴影还未远去。在国内,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同时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粮食出口规模不断缩减,持续多年的进出口大致平衡的状态已经根本逆转,净进口屡创新高。从主要粮食品种来看,四大主粮已全面净进口,并且净进口日趋常态化,尽管目前我国三大谷物品种玉米、稻米以及小麦的进口量并未突破关税配额。但是随着粮食市场日益开放,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我国粮食需求仍将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而水土资源短缺、农业科技进步缓慢、环境恶化短期难以根治制约了国内供给,国内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进口增长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了“适度进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锁定“三农”问题,再次提到粮食安全,并首次提出 “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粮食进口的增长日益引起了各界关注,粮食是否会步另一大宗战略商品“石油”的后尘,抑或谷物会不会也将像大豆一样逐步沦陷?当今形势下我国粮食进口既不可避免也有必要,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节约国内有限的水土资源以及对消费多样化都有益处。[1]但是进口如果增长过快或进口依存度过高,将给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带来较大的挑战。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粮食进口增长态势,研究粮食进口增长的可能风险以及影响机制,对于我国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规避进口增长带来的风险,获取进口增长带来的收益,构建系统的多维度的粮食安全战略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粮食进口增长风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国外比较关注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进口需求的增长给国际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也有文献关注国际粮食市场产量波动以及出口控制对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国内供给和福利的影响,如以日本为对象的,有Tetsuji Tanaka(2011)[2],Hosoe, N.(2004)[3],基本还未发现有文献专门分析粮食进口增长给中国国内市场带来的风险。而早期的国内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给国际粮食价格以及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如“大国效应”的研究(李晓钟等,2004)[4];二是关于国际市场的可依赖性研究(卢锋,1998)[5],即进口来源的风险,主要讨论国际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近些年少数专家或政府官员开始关注粮食进口激增,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论,如蒯鹤潍(2006)、倪洪兴(2011)、李国祥(2013)等在报刊上发表相关看法。但是缺乏专门对我国粮食进口增长进行风险分析的系统文献。本文将对我国粮食进口增长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已经显现的或者可能显现的风险后果,并讨论其风险的传导机制。

二、我国粮食进口增长态势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波动较大,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粮食进口量一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粮食出口量增幅不大,并且逐步呈现出萎缩的趋势。而2003年之后我国粮食贸易格局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前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过2 000万吨的年份很少,而2003 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都在2 000万吨以上,并且逐年增长。粮食的出口在2003年创2 230万吨的历史新高后,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进口粮食高达12 477万吨,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4.2%;进口谷物及谷物粉3 270万吨,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67.6%;进口金额达581.9亿元,同比增长了52.4%。2003年以来,伴随着国际粮食市场动荡,我国粮食贸易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变化:一是粮食贸易总体已稳居净进口地位,并且整体规模和逆差仍在不断扩大;二是传统净出口品种已转为净进口,如玉米和小麦,四大粮食品种已全部净进口,并且各品种进口规模都在扩大;三是粮食进口在国际粮食价格飙升以及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逆市增长”;四是大豆外贸依存度很高,但谷物进口的增加暂时未改变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进口增长的风险不容忽视。

粮食进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外部需求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国内供求缺口的影响。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缺口进行了初步预测,陈锡文(2012)采用2011年大豆和植物油的进口数据进行核算,提出“我国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进口大豆需求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粮食等农作物播种面积缺口已经达到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估计2020年不含大豆我国粮食供需缺口约在4 000万吨~5 000万吨。王济民(2012)估计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缺口约在7 000万吨~8 000万吨。从国际粮食贸易统计数据看,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2%~14%左右,随着粮食贸易规模扩大,这一比例可以提高到14%至16%,按14%计算得出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比重,到2030年可达到7.18%。[6] 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共同的《2013-2022 年农业展望》报告,认为“受农村劳动力投入质量下降、人力成本渐高,以及耕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未来10 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7]总之,受制于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及有限的水土资源,我国进口粮食增加趋势显然不可避免。

三、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的风险后果及影响机制分析

粮食进口增长可以缓解国内供需紧张,节约我国有限的水土,减轻对农村环境的压力,满足某些结构方面的要求,但是持续过快增长态势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超过合理规模,将给国内市场带来各种风险与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格波动加剧的风险

我国粮食进口的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加,国内粮食价格波动已不再简单地受国内的供需决定或者国内农业政策引导,其波动会表现为开放背景下更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进口的增长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融合速度加快,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更大,粮食进口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增加国内供给,通过供求关系的改变来影响国内市场价格;二是进行价格传导,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因素都将通过进口价格传导到国内粮食价格。在2003年以来国内外粮食价格飙升的背景下,关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的研究也不少,很多都采用了历史数据进行了定量评估。有的认为目前国际国内粮食市场整合程度不高,国际因素影响较为有限(潘苏,2011)。[8]有的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传递效应也日益明显(罗锋,2010)。[9]有的则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有拉动作用(黄季昆,2009)。[10]笔者也曾以农产品、大豆以及食品为对象,定量分析国际国内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的国内价格是受国际价格影响的。虽然研究结论不一致,但是都肯定了随着国际国内粮食市场联系不断加强,外部冲击的影响应会越来越显著。2007~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价格上涨对粮食进口国的影响很大。随着进口不断增加,引发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如石油价格上涨、欧美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国际资本投机以及主要产粮国家的自然灾害、粮食政策都将更显著地影响我国的粮食价格。虽然国内反向的粮食政策如中央储备粮抛售、出口限制等措施可以抵消部分粮价上涨,但是在粮食市场化趋势下,进口的增加必然将加剧调控的难度和增加调控的成本。此外,粮食价格作为基础商品价格,一旦过快上涨将带来整体通胀加大的风险。

2.产业冲击与安全风险

粮食进口的不断增长可能对我国相关产业形成冲击,一是对国内粮食生产产生冲击。以目前进口依赖程度最高的大豆为例,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 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为19%~22%,作为油料进口转基因大豆更有优势。此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例如黑龙江大豆在国内市场, 每吨成本至少要比进口大豆高170元。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纷纷转向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造成了国产大豆供求失衡。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不断增长,冲击了国内大豆市场,国产大豆难卖,并最终使我国大豆生产环境不断恶化。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种植就在逐步萎缩,2010 年、2011 年和2012 年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分别为6 470 万亩、5 193 万亩和4 000 万亩。随着进口粮食的增多,其他粮食品种也存在竞争力不强导致产量缩减的风险。二是进口增长将冲击粮食加工产业。随着我国粮油市场不断开放,跨国公司也不断扩大在华投资,逐步建立了从种植、加工到贸易的产业链,控制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整个过程,并且逐步控制了我国粮食进口的话语权。这一点上大豆基本沦陷,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大部分都流进入了有外资背景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它的加工品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国内本土油脂企业急剧下滑,经营陷入困境。三是会影响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的空间布局。以玉米为例,玉米主产区主要在北方,而主销区主要在南方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玉米主产区,如山东、吉林、河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和安徽等省或自治区,其深加工量占全国玉米总加工量85%以上。玉米净进口常态化后,出于运输成本或者便利性考虑,可能在产品主销区建立玉米深加基地或进行迁徙的企业增多。[11]四是可能会冲击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粮食进口的增长和常态化可能会逐渐改变我国目前“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粮食进口主要在南部和东部沿海,如果粮食进口价格低于中国北方粮食的到港价格,一方面进口量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很多加工企业可能调整生产布局,采用价低质优的进口粮食就地加工,从而导致北方销往南方的粮食数量不断下降。

3.农民收入波动的风险

关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不少,但是基于我国长期的农产品贸易格局,更多的是关注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主流观点都认为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而关于粮食或者农产品进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基本空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在短期内必然会使相关地区的农民收入受到影响,这些区域包括:一是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的地区,由于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就业转移困难,因而收入下降的风险更大。二是粮食主产区,伴随着进口粮食增加,原有的优势产品面对进口粮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从而影响区域内农民的收入。当然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增长是伴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飙升,这种情况下,粮食进口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价格上涨和产量下降对农民收入两个不同方向的影响,农民收入是否增长取决于哪个方向影响更大,需要进一步定量评估。

4.转基因进口的生态环境风险

关于转基因粮食是救星或者危害,各国的态度并不一致。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品种进行商业生产和上市。在粮食进口管理方面,已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玉米两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但是进口的转基因粮食只能做加工原料。并且对转基因原料产品实施转基因标识管理,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调和油必须有标识。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预计在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粮食出口竞争力不断减弱的背景下,我国对于转基因粮食的管理可能趋于宽松。在目前国际粮食市场上,转基因粮食的比重较大,以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为主导,转基因技术不断扩散,阿根廷、巴西等国出口的粮食以转基因品种为主,而这些国家都是我国大豆、玉米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虽然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危害性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进口增长带来的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转基因粮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粮食种植者选择转基因粮食而放弃非转基因粮食,导致物种多样化被破坏;另一方面, 转基因粮食有可能会通过“基因飘逸”而破坏非转基因粮食的原始基因。如果我国转基因粮食完全商业化,还可能引起耐除草剂杂草的蔓延。以大豆为例,转基因大豆使用除草剂量较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多11.4%,这无疑会加速抗性杂草的发展, 会使某些物种抗性剧增。同时相应的土壤和水体中除草剂含量也将增多, 最终会影响土壤、水生生态系统。研究发现,当草甘膦溶入土壤进入到地下水,若水温升高,PH值超过7.5时,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12]

四、对策建议

上面关于粮食进口增长的风险后果有的可能已经显现,譬如价格风险传导,有的可能并未显现,但从长期看却不容忽视。有鉴于粮食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以及粮食产业的基础性,规避风险最根本的仍然是立足于国内,坚持通过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等方式促进国内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提高,坚持谷物基本自足。在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来降低进口风险。

1.信息预警系统的完善

我国商务部、海关以及农业部等部门虽及时了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市场变动信息,但是仍然缺乏专门定量预测的信息系统。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农业部的经验,由专门政府部门牵头,对农业提供从生产、消费到贸易的全方位服务,将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应用到粮食生产贸易预测中,并集合一批专家,应用或者开发新的贸易预测分析模型,及时分析国际市场粮食贸易的变化,以及对我国市场的影响,为企业或者农户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方向,因为这种高昂投入和长期积累,单独的企业或者农户难以做到。如美国农业部的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在农业与气象观测分析中均有应用,也有一批专家对粮食消费、生产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变动进行量化预测。

2.粮食进口的差异化与适度保护相结合

我国粮食从用途角度可以分为口粮、饲料和加工用粮、特色粮。作为口粮的大米和小麦,必须坚持基本自足于国内,国内生产需满足大部分需要,进口坚持以品种调剂为主,以满足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为主,以应付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为主,适当采取多边贸易机制允许的或者灰色地带的,避免高依存度下的大量进口增加。除了大豆外,进口玉米主要是饲料用粮,进口仍有增长空间,可以利用国内外价差适当增加进口。而我国的特色粮如杂粮、有机粮等,可以采用一些出口促进措施增加出口,在欧美越来越重视食品营养的背景下,鼓励规模较大的粮食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为进入国际市场打开销路,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

3.进口与对外投资相配套

粮食进口相当于进口我国短缺的土地、水资源,进口增长的同时,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去建粮食生产基地,譬如临近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可以发展稻米种植,到俄罗斯种植小麦,到巴西等国进行大豆种植,与法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合作进行粮食生产加工,依靠其他国家的水土资源扩大海外生产,然后再利用国内已有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进行销售,优先供应国内市场,减少粮食进口带来的产业冲击。针对目前粮食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政府支持的重点应该包括:针对海外农业投资风险的政策性保险、资金信贷支持以及利息优惠、信息流通系统的完善以及建立国家层面的农业合作框架。

4.完善期货市场争取定价权和抵御风险

粮食期货市场在稳定粮食价格、规避市场风险方面的作用较大,针对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现状,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粮食期货品种,扩大交割标的范围,降低交割成本,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同时政府加强对期货市场监管,保障公开透明的外部环境,才能增强期货现货市场联系,及时传导国际市场波动,对外争取定价话语权,对内规避价格风险以及生产过度波动。

5.继续增加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保障的农业补贴

目前世贸组织允许的“绿箱政策”共有12大类。其中我国在与生产不挂的收入支持、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环境保护计划等方面投入都不足。我国应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调整财政支持的方向,重点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农业科研技术和推广、粮食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民培训、农民收入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可以通过农业政策性收入保险、自然灾害救济补贴以及其他直接收入补贴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避免农民收入大幅下滑。

6.加强对转基因进口和商业化种植的管理

转基因虽然具有高产量、低成本的优势,对于增加粮食产量以及保障粮食安全都有较大作用,但其质量安全仍存争议,消费者的顾虑也一时难以消除。国家对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粮食品种仍需要谨慎对待,并且对于粮食转基因技术研究和转基因粮食管理需要差异化。一方面,我国在国际转基因研究技术中需要占一席之地,通过国家牵头、科研支持等方式积极培育一些先进品种,这样才能在面对孟山都等国际粮食资本渗透时有底气,也为应对我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约束储备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转基因粮食管理,一是加强对转基因粮食的进口管理,对转基因原料粮实行进口许可,严控转基因种子进口,应该明确要求转基因进口食品加贴标识,并完善对进口的转基因作物的检测和监控;二是完善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生产、加工、产品标识等重要环节。加强对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风险评估力度,借鉴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标识制度,对转基因食品实行更为严格的标识制度和可追溯制度。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朱晶,曹宝明. 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8.

[2] Tetsuji Tanaka,Nobuhiro Hosoe. Does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crease risks of supply-side uncertainty?: Effects of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export restrictions on welfare and food supply in Japan[J]. Food Policy, 2011(36):368-377.

[3] Hosoe,N.,Crop failure,price regulation,and emergency imports of Japan′s rice sector in 1993[J]. Applied Economics,2004,36 (10): 1051-1056.

[4] 李晓钟,张小蒂.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26-32.

[5] 卢锋.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1998(2):31-47.

[6] 蒯鹤潍.防范粮食进口风险应尽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N].中国商报,2006-08-25(007).

[7] 张志龙,袁军宝.粮食进口难逆转练好内功是关键[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08-17(A01).

[8] 潘苏,熊启泉.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传递效应研究――以大米、小麦和玉米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3-13.

[9] 罗锋,牛宝俊.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1-58.

[10] 黄季昆,杨军,仇焕广,徐志刚. 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J].管理世界,2009(1):72-78.

[11] 陈叶盛,潘华斌.加入WTO10年来中国玉米进出口变化及未来进口常态化对玉米相关产业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2(12):58-63.

[12] 张丽君.转基因大豆进口对中国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4-6.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43-10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自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奶制品行业沉重一击后,瘦肉精、牛肉膏、墨汁粉条、毒腊肠、染色馒头、皮革奶等问题的连续曝光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已上升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从立法及行政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2009年6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9日,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高层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2011年5月,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其他省市也纷纷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企业的努力,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李勇军(2012)和孙敏(2012)在其研究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除此之外,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食品安全的生产和监督中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2010-2011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66.4%)受访者对食品没有安全感,对于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超九成人(94.5%)表示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存在问题。在关于食品安全消费的低谷中,如何提振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消费的信心,促进安全食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是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本文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将广泛运用于西方社会的食品细分研究量表进行了中国文化背景的修正,探讨了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在二十多年的食品细分研究中.该量表曾运用于在新加坡、台湾等地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品消费研究中,但本文第一次结合中国文化进行了修正,扩大了量表的东西方文化适用性。此外,食品满足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正处于薄弱环节和敏感时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表现出特殊的关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目前的食品安全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取决于消费者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学术界进行食品消费者市场细分普遍使用的细分变量。丹麦的食品领域的消费者关系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为MAPP)开发了一个跨文化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Food-Related Lifestyle,下文都简称为FRL)量表,这是严格按照手段一目的链理论(Means-EndChain Theory)来开发的,是第一个根据生活方式的手段一目的链理论开发的生活方式量表(见图1)。FRL量表测量消费者对于购买、准备、消费食品产品的态度,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将食品与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的。再者,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又联系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FRL量表包括了5个方面,2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3个题项,共有69个题项。FRL量表的5个方面及23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FRL量表曾被运用到英国、丹麦、法国、德国、西班牙、克罗地亚、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研究,后来也被应用到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韩国等非欧洲国家。在这多国家的研究中,FRL量表的跨文化有效性多次得到检验。在多个跨国家的研究中,检验FRL量表的因子不变性,发现因子的协方差结构不变,从而验证其跨文化有效性。在对比不同国家数据的均值后,通过FRL的跨文化效度检验、FRL的同一文化内的稳定性检验以及修正FRL的跨文化效度检验三个步骤,也同样证实了FRL量表是具有跨文化有效性。

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将FRL量表运用到东方食品市场的研究中,发现在西方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并不完全适应东方文化和生活习惯,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修正。其中,2008年初在中国的广州、成都、武汉、南京、北京、长春六个城市曾开展了的一个食品安全研究项目,MAPP研究中心的KlausG.Grunert教授,即FRL量表的开发者之一,对收集的FRL量表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在69个题项的量表当中,他们根据信度和效度共删除了29个题项,占了量表题项的42%。分析结果显示,FRL量表的部分能够很好地测量中国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部分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对广告的态度”、“专卖商店”、“新奇性”、“生态食品”、“烹调乐趣”、“方便”、“妇女职责”等维度。

目前,关于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虽然FRL量表具有跨文化有效性,但是根据以往的文献,将其直接运用到东方文化的食品市场研究中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故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对FRL量表进行修正,重新开发原量表中不能测量中国食品相关生活方式的部分,使之能够运用到中国的食品市场研究中;并运用修正FRL量表作为绿色食品市场细分工具,从得出的细分群体中识别绿色食品消费群体,针对其不同的特征给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营销建议,该研究有助于从生产、经营和消费环节促进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的要求,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为了获得被访者在食品相关生活方式、人口统计方面以及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基本情况,因此,问卷的内容共分为3个部分:(1)修正FRL量表;(2)购买意愿量表;(3)人口统计变量量表。

(1)修正FRL量表:本文是在以往东方国家或地区的FRL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FRL量表进行部分修正。其中,由于不符合中国目前的情况,“妇女职责”维度被删去。有些维度被替代,如由于中国市场上较少有食品专卖商店,用“购买渠道”维度替代了“专卖商店”;由于中国食品消费者没有使用购物清单的习惯,因此将“购物清单”的维度改为“购物计划”;“烹调乐趣”和“寻找新方式”合并为“烹调的参与”。有些维度虽保留,但根据中国食品消费者的定义对其题项进行了修正,如“新奇”、“口味”、“便利”、“零食与正餐”、“安全感”等维度。根据中国食品消费者的特征,增加了“对专家的依赖”、“养生”、“外出用餐”等维度。

(2)绿色食品购买意愿量表:该量表采用购买意愿量表,共4个题项,沿用了7点李科特量表,7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反对”。该量表的题项为:“我愿意尝试绿色食品”、“如果刚好在商店里看到绿色食品,我会购买”、“我会主动搜寻绿色食品”、“我会购买绿色食品”。

(3)人口统计特征:人口统计变量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国外食品市场细分研究结果,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经济状况、职业,共6类变量,该部分数据通过定类变量来获得。

(二)预调研和数据收集

预调研的对象为食品消费者,笔者通过互联网随机发放问卷来开展预调研,样本量为30。根据对预调研的数据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被访者的反馈,经过再次讨论和推敲,对FRL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形成最终修正量表。

本研究以18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消费者样本总体,正式调研于2011年4月初开始,访问对象均为食品消费者,数据收集是通过两种渠道进行。一种是实地调研,选取了广州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的三家大型超市,对从超市购买食品出来的消费者进行随机拦截问卷调研,共收回309份有效问卷。在实地调研中,所有被访者都是在经过培训的访问员的协助下,采用一问一答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所得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向外派发问卷,共收回102份有效问卷。在被访对象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略大,为58.1%,男性为41.9%;年龄以年轻人为主,18-25岁占了45.2%,26-35岁为25.6%,36-45岁为9.0%,46-55岁为9.9%,55岁以上为10.4%;关于被访者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到近一半,为49.8%,已婚为44.5%,同居、离婚、丧偶占到5.7%;大多数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大学及以上为63.1%,高中及中专为20.3%,初中为12.2%,小学及小学以下为4.4%;被访者经济状况中等的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5.7%,较好的、富裕的分别为19.1%、0.9%,不是很好及困难的占到14.3%;关于被访者职业,主要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达到48.2%,无业者为19.6%体力劳动者及未填写者为32.2%。

四、数据分析

本文的数据分析是通过SPSS19.0完成,首先对问卷FRL量表的各个方面以及购买意愿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最终的修正FRL量表,并对该修正量表以及购买意愿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用FRL变量作为聚类依据,对样本进行两步骤的聚类分析,得出食品消费者细分市场,并通过方差分析,判断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差异,从而识别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修正FRL量表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0f Sphericity),数据输出结果显示KMO值均大于0.5(介于0.646与0.787之间),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按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因子,并选取因子载荷大于0.5的题项,最终得出25个因子(其中:购买方式得出8个因子,品质取向得出7个因子,烹饪方式得出4个因子,消费情景得出3个因子,购买动机得出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介于56.54%与69.82%之间,表明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较多的信息量。最后根据因子内的题项及其所反映的意思,对因子进行命名。

(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修正FRL量表的五个方面总体α值介于0.596与0.834之间,均具有可靠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25个因子,一些在量表设置中的维度分拆成2个因子,有22个因子的α值都高于0.5,属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其中,“产品信息”、“广告态度”、“绿色健康”、“性价比”、“全家协助”、“烹饪创新”、“购买意愿”等因子的α值高于0.7,具有较高的信度;而“菜市场购买”、“养生”、“自我实现”3个因子的α值略低于0.5,由于不影响其所在方面的总体信度,本文予以保留。

2.效度分析。本研究在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FRL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并在修正量表的过程中,与原FRL量表的开发者之一丹麦奥胡斯大学的Grunert教授关于量表修正的题项进行请教和探讨,并得到Grunert教授的肯定。此外,本研究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题项作再次的完善。综上,本研究修正的FRL量表,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预调研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另外,通过因子分析来验证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的限制条件较少,这样来检验效度比传统效度检验方法更佳。本研究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每个题项都在有且只有1个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0.5,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没有任何1个题项在1个以上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0.5,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三)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方法(Two-Stage Cluster)来确定分类个数并进行聚类分析。该方法的第一步是通过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得出初步的聚类结果和聚类中心,并根据结果输出中的凝聚状态表(Agglomeration Schedule)的凝聚系数来确定分类个数。第二步是用快速聚类(K-Means Cluster)的方法,根据第一步中确定的聚类中心和类别个数进行分析,得出最终聚类结果。根据该方法,本文将样本聚成了5类,各细分群体的聚类变量均值及方差分析、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及统计检验分别如表2、表3所示。

(四)细分群体命名及描述

本研究根据表2的聚类中心距离(数值越大,表示对相应的聚类变量认同程度越高,0表示总体均值)和表3的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来对5个细分群体进行命名,分别为“传统居家型”、“保守节约型”、“现代都市型”、“享乐探险型”和“淡漠便利型”。

1.传统居家型。该细分市场共31人,占样本总体7.5%。他们在购买食品时,会制定详细的购物计划,他们的价格意识不强,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在购物时,他们非常重视专家的意见和食品标签,但不迷信广告。他们既会去超市买菜,也会到菜市场买菜,力图选择最优食品。他们十分重视食品的新鲜、健康和养生的属性,同时也对食品的口味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外出吃饭,并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另外,他们会从饮食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且乐于接受陌生的食品。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以女性为主,主要是中年人,介乎36-55岁之间,多为已婚人士,经济状况较好。

2.保守节约型。该细分市场共68人,占样本总体16.6%。他们的价格意识很高,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并制定详细的购物计划。他们十分重视食品标签,偶尔会根据专家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购物行为,但对广告却抱有不信任的态度。他们有时去超市购买食品,有时去菜市场,这主要是决定于哪个地方能够买到更为便宜的食品。他们喜欢物美价廉的食品,注重食品的新鲜、健康、养生的属性,但不大注重食品的口味。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叫外卖或者买熟食回家,哪怕是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极少外出就餐,平时也不怎么吃零食。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细分市场以女性为主,多数为已婚人士,年龄较大,46岁以上的人群较多,学历偏低,很少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状况中等。

3.现代都市型。该细分市场共80人,占样本总体19.5%。他们最为享受购物的过程,却不会制定任何购物计划。购物时,他们不怎么关注食品标签,偶尔会关注食品广告,但他们十分重视营养专家的建议。他们不在乎食品的价格,光顾较多的是价格较高的便利店。他们喜欢新奇口味的食品,很重视食品的口味,也很注重食品的新鲜和养生等属性,但却不讲究食品的绿色健康属性。他们认为,外吃吃饭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他们最能接受陌生的饭菜,不会因为不熟悉的食品而感到不安。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女性为主,年轻人较多,介于18—25岁之间,多数为未婚人士,高等学历的占绝大多数,职业多为行政人员。

4.享乐探险型。该细分市场共98人,占样本总体23.8%。他们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偶尔也会制定购物计划。他们最喜欢看食品广告,在购物时受食品广告的影响最大,他们不怎么关注食品标签。他们经常去超市购买食品,很少去菜市场。他们十分喜欢尝试特色风味的食品,也看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和新鲜的属性,但却不讲究养生,认为中医养生是不科学的。他们非常喜欢叫外卖和买熟食回家,经常与亲人朋友外出聚餐,很喜欢吃零食,有时候甚至用零食替代正餐。他们能够从饮食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喜欢得到别人和自己的称赞。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无明显特征,在各变量上的分布与样本总体分布相近。

5.淡漠便利型。该细分市场共134人,占样本总体32.6%。他们很不喜欢购物,不关注食品标签,也不在乎食品的价格。他们不太在乎食品新鲜、健康、口味、物美价廉等属性,也不喜欢尝试特殊风味的食品。他们喜欢叫外卖和买熟食回家。他们经常外出用餐,并不会从熟悉的食品中获得安全感,也不太会从饮食中获得快乐。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的男性居多,多为未婚人士,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介于18-25岁之间,学历较高。

(五)绿色食品购买意愿与细分市场关系探讨

前文已经将人群划分为5个细分市场,并检验了细分结果的有效性,下面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来分析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在不同细分市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识别出绿色食品消费者群体。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见,方差分析的结果显著,决绝零假设,表明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在5个细分市场间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绿色食品购买意愿最高的是享乐探险型(Mean=0.47,SD=0.09)和保守节约型(Mean=0.43,SD=0.11),其次是传统居家型(Mean=0.29,SD=0.21),接着是现代都市型(Mean=-0.10,SD=0.08),最低的是淡漠便利型(Mean=-0.50,SD=0.07)。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的购买意愿均高于样本均值(Mean=0.02,SD=0.05),现代都市型略低于样本均值,而淡漠便利型低于样本均值。

从表5可见,LSD检验结果显示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分别与现代都市型和淡漠便利型存在显著差别,而现代都市型和淡漠便利型也存在显著差别。因此,综合考虑各细分市场间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差别和其与样本均值的比较,本研究将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归属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而淡漠便利型为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进行部分修正,使之适合运用于中国的食品消费者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后,验证了该修正FRL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接着用修正FRL作为聚类变量,对样本总体进行市场细分,最终划分出5个细分市场,分别是“传统居家型”(7.5%)、“保守节约型”(16.6%)、“现代都市型”(19.5%)、“享乐探险型”(23.8%)、“淡漠便利型”(32.6%)。通过识别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发现“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淡漠便利型”属于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二)实践启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将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归属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要巩固和扩大其绿色食品需求;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要充分挖掘和激发其绿色食品需求,提高其绿色食品购买意愿;而淡漠便利型为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在营销资源较为有限时可以暂缓考虑。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了解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也是造成不同细分市场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不同的原因,本研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归纳总结了5个细分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这两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非常相似,他们都很讲究食品的健康,这恰好是绿色食品最突出的品质之一,因此,对于这两个细分市场,绿色食品具有很大的营销优势。针对这两类型的消费者,绿色食品企业最需要做的是通过加大其绿色理念的宣传,突出绿色食品的健康品质,如通过食品标签和营养专家的方式来进行绿色理念的宣传。另外,在购买渠道方面,两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既会到超市买菜,也会关顾菜市场,而目前国内的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主要局限于大型超市,因此,绿色食品企业也可在菜市场设置绿色食品销售点,在大型菜市场中设置绿色食品专卖摊档甚至专卖商店,以方便消费者的购买。

另外,由于传统居家型消费者的价格意识不高,是一个顾客价值颇高的群体,鉴于传统居家型消费者还很注重食品的口味,绿色食品企业也要加大对绿色食品研发投入,改良绿色食品的口感,使之能烹调出既健康、又美味的食品。

与传统居家型不同,保守节约型的消费者在生活上十分节约,非常看重食品的物美价廉的品质;再者,保守节约型的消费者在思想意识上较为保守,难以接受陌生食品。绿色食品在国内还是一种新兴且价格较高的食品,要彻底打开保守节约型消费者的市场,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免费品尝、体验使用、特价包装、有买有送等促销方式吸引该细分市场;并通过派出绿色食品营销人员到销售现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和沟通,开展关系营销,使消费者把绿色食品纳入其饮食习惯当中,并在购买和消费绿色食品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享乐探险型和现代都市型的消费者都追求新奇、创新的饮食体验,并且都能够在饮食中实现自我价值。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特色宣传推广活动,如参观绿色农场、举办绿色主题活动等,增加该类型消费者的参与性。在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上,这两个群体都会根据食品广告来调整购买决策,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在广告上融入绿色食品的新奇、创新理念,来吸引该群体消费者。

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可见,现代都市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要低于享乐探险型,且略低于样本均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前者平时多在便利店购买食品,而目前国内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在大型超市。同时,由于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比较注重饮食健康,而且价格意识不高,具有很大的购买潜力,而且缺乏购物计划,容易产生冲动购物,因此,根据其食品购买渠道和购买食品的习惯,绿色食品企业可以把绿色食品引入便利店中,并通过将绿色食品摆放在显眼位置、采用颜色鲜明的包装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增加其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

享乐探险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是最高的,根据特征表述可知,他们喜欢品尝价格昂贵的、珍稀少有的食品,平时有吃零食的习惯,甚至用零食替代正餐。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可针对这一特征,开发新产品,包括绿色奢侈食品、绿色营养品、绿色山珍海味、绿色零食等附加值更高的绿色食品。

最后,对于淡漠便利型的消费者,由于他们喜欢外出吃饭和追求便利饮食的特征,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与餐厅合作,为其提供绿色食品来打造绿色主题菜式供顾客选择,生产便利型的绿色速食食品等等。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粮食贸易结构;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食物,粮食关系着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近年来,中国粮食贸易呈现出进口额攀升,出口量下滑的状况。可以说,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正在从21世纪初的粮食出口国逐渐转变为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而且贸易逆差正在不断的扩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危机,因此,研究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贸易情况是很重要的。

一、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1.进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粮食贸易主要集中在大豆、小麦、水稻和玉米上。大豆进口量据首位,高达80%,出口量也占粮食出口总量的30%,贸易逆差是最显著的。由于近年来生物燃料快速发展,国内玉米需求大幅增加, 2012年玉米总进口16.89亿美元,出口15.88亿美元,逆差接近1亿美元。小麦、水稻的进出口量相对稳定,但也出现逆差。

2.进出口市场结构

北美和欧洲是目前世界粮食最大的出口地区;其中美国是粮食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市场。中国的小麦主要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玉米来源于美国、东盟和印度,水稻和大豆几乎分别被东盟和美国所垄断。中国粮食出口市场呈相对分散状态,韩国、日本和东盟所占比重略大。其中小麦出口面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玉米主要出口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韩国是我国水稻最大出口市场。

3.中国粮食贸易竞争力

首先,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角度看。近年来,中国水稻市场占有率水平据世界第7至9位,平均水平为2.41%。水稻国际市场占有率很小,近年平均水平不到1%。2008年前中国玉米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前7位,但2009年以来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竞争业绩下降。

第二,从贸易竞争指数分析。如表1以玉米和小麦为例,在中国,玉米和小麦生产总量还是很高的,但是TC指数均为负值,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却几乎不具备竞争优势,并且与世界主要出口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表1 2013年主要出口国小麦、玉米TC指数

阿根廷 中国 法国 美国

小麦 1.00 -0.99 0.94 0.76

玉米 0.99 -0.94 0.69 0.93

二、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1.粮食外贸依存度升高

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农田面积缩小,加之生产能力欠佳,我国粮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粮食需求量,自给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据农业部预计2020年中国的粮食供需缺口将达到0.29亿吨。为了弥补供需缺口,中国必然扩大粮食的进口量,粮食进口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0.18%猛增到2012年的0.50%,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外贸依存度的不断升高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2.粮食国际竞争力较弱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沿袭祖先粗放式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由此导致了我国粮食产品品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粮食生产总投入,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不断加大,使得粮食生产成本也就逐渐加大,由此导致粮食出口贸易利润空间缩小,国际竞争力较弱。

3.粮食贸易结构问题突出

首先,从产品上看,中国粮食出口规模不稳定,数量波动较大。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由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不先进,出口的粮食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产品生产过程无法达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因此也面临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风险。再者,我国主要粮食产品进口来源集中在少数几个来源国或地区,几乎被北美、欧洲几个国家所垄断。进口来源国的经济、政策变动都会对中国粮食进口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三、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策略要紧紧围绕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开展,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加快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粮食生产上,首先必须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粮食的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其次,要提高粮食质量,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粮食的经营方面,实现粮食从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走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提高质量。

2.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补贴力度

政府应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提供粮食出口保障金。另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生产高品质的粮食产品,提高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走品牌战略创立绿色粮食产品品牌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人们的推崇。以绿色品牌为主导,来生产高质量的粮食产品必定有利于扩张我国粮食产品的海外市场,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粮食产品更应当树立自己的粮食品牌,让品牌成为我们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4.建立预警机制提高诉讼能力

随着各国贸易壁垒的不断抬升,中国粮食产品价格已经无法成为优势,低价常常成为其他国家控告我们倾销的理由。再者,较低水平的生产加工能力,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在粮食产品出口的时候,就应当做好应对反倾销、应对贸易壁垒的准备,建立预警机制,规避问题、积极应诉。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粮食贸易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03).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粮食进出口;演变趋势;体制困境;政策措施

1前言

1.1粮食进出口问题的提出

1.1.1我国粮食进出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粮食是1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产品,任何国家都10分重视粮食的稳定供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70年代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在发挥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考虑好国内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要扩大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粮食产品的生产,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相应减少没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品的生产。通过适当进口、有进有出的办法来调节国内粮食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7篇

一、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及传导机制分析

1、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

根据局部均衡理论,在粮食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供求平衡关系,形成了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粮食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粮食的数量。粮食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粮食的数量。粮食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而减少。粮食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而增加。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市场中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供求模型是关于价格和产量变动关系的模型。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供求均衡模型是通过粮食的价格和进出口量反映出来的。当国际粮食供给充足时,国际粮食价格低于国内粮食价格,这样有利于通过进口来调节国内的需求;国内粮食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出口来影响国际粮食价格,进而影响到国际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粮食供求的局部均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Qs为粮食市场的供给曲线,Qd为粮食市场的需求曲线,均衡价格P0和均衡供求量Q0分别表示粮食市场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下达到均衡后的价格和供求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假设中国粮食市场在国际大环境下满足完全自由市场的条件,且中国的粮食进出口不足以主宰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量和价格变动或者中国的粮食进出口量的改变不会对世界的粮食进出口总量造成严重而明显的影响,价格波动不会受到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绝对的影响的条件下,得到自由贸易条件下粮食市场的供求均衡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中P0为粮食需求曲线D和粮食供给曲线S在封闭的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即在没有进出口的条件下中国粮食的完全靠自给自足时的均衡价格,均衡点为E点,OQ0为封闭市场的均衡供给量。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我国面临着一条完全弹性的世界粮食供给曲线Sw,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是Pw。此时,国内的粮食需求量是OQ1,而国内的粮食供给量是OQ2,则存在着粮食量为Q1Q2的需求缺口。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供给是充足的,且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粮食会通过本国粮食进口直接流入国内以弥补国内粮食市场的供给缺口。从而使国内的粮食供给和需求达到一个平衡。

3、关税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为了弥补自由贸易条件的不足,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护国内市场的稳定,我国对进出口的粮食征收一定的关税,以协调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系。我们假设中国是粮食贸易小国,通过局部均衡原理对在关税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市场与世界粮食市场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局部均衡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中横轴为粮食的数量,纵轴代表粮食价格。曲线S和曲线D是分别代表国内商品的供求曲线,E点为国内封闭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供求的均衡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粮食市场为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Sw,国际市场价格是Pw,国内的需求量为OQ1,但是国内的供给量为OQ2,国内粮食供给出现缺口,即Q2Q1的粮食数量,这部分缺口必须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以满足国内的粮食供给。现在国内对进口粮食增收一定的从量关税,每单位增收t数额的关税。由于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其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贸易小国的假设下,我们是世界粮食价格的接受者,没有世界粮食市场定价权,因此,在增收关税以后,不会影响到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这样国内在增收关税以后的价格正好等于自由贸易市场条件下的价格Pw和关税额之和,如图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由原来的Pw变为Pw+t。粮食的进口量也在减少了Q4Q1。

在关税条件下,国内对粮食市场征收关税后的经济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效应方面。征收关税以后,消费者经济福利损失,由于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国内粮食的消费量减少Q4Q1,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的面积。二是生产效应方面。关税保护了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引起了生产者经济福利增加,在Pw+t价格水平下,国内生产的粮食增加了Q2Q3的数量。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的面积。三是收入效应方面。国家对粮食征收关税后造成国内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取得的直接关税收入为c的面积,这部分为政府经济福利增加。在以上三种经济效应下,我们可以算出国家整体经济福利得失。在关税条件下,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利益得失综合在一起为: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a,政府收入增加d,这经济福利净损失为b+d,这一部分的无谓损失b+d可以认为是国家实行关税保护的成本,造成这部分损失的原因是:国内价格的提高使国内的生产者愿意在更高的价格下提供更多的粮食产量,这就造成和国外生产者的高效率相比国内的资源利用低效率的损失。d的面积代表价格的提高和粮食供给量的减少造成国内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因此,在关税贸易的情况下,经济福利净损失为b与d的面积之和。

4、配额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我们依然按照小国的均衡模型来讨论,即假设该进口国是一个粮食贸易小国,没有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为了保护国内粮食市场,我国采取了配额管制的贸易手段,限制粮食进口的数量。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粮食市场和国际的粮食市场的关系主要通过局部均衡模型表现,如图4所示。

图4中的曲线S和曲线D分别代表了国内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粮食市场为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Sw,该国的国内供给量为Q1,国内的需求量为Q2,存在供求缺口Q1Q2,这一部分用进口补充,则国内粮食进口量为Q1Q2。当该国政府确定粮食市场的进口配额为Q3Q4时,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上升为P1,国内供求平衡点变为B点。

在国内实行进口配额政策以后,各个主体利益发生了变化,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的面积,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的面积,进口商的配额利润增加了c的面积,国家在国际贸易上少进口了Q4Q1+Q2Q3的量,国际收支得到了改善。但是从整体的经济福利来看,经济福利损失了b+d的面积,分别为生产和消费损失的结果。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的关联度是最高的,中国的经济福利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社会分工会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世界粮食市场会得到很大的优势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放国内粮食市场,坚持走自由贸易的市场化道路,加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动,走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粮食贸易体制。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经济福利是最大的,然而我国政府始终把保证粮食的充足供给作为重要目标,从而使中国政府粮食贸易中出现了过度管制的局面,这样就会出现中国粮食应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变故缓慢,造成经济的损失。面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形式和世界的粮食贸易发展趋势中国有能力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政策逐渐转向市场导向性,使市场调节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减少市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这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用将是巨大的。

其次,在关税条件下,小国的粮食贸易会出现经济福利的净损失,而大国由于拥有粮食价格的竞价权,可以通过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来增加本国的福利,由于进出口造成的经济福利损失,甚至在合理的政策调解下,可以实现经济福利的增加。随着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影响力的提升,在大国效应上正逐步体现出来。中国连续多年增产的情况下,为了缓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粮食供需压力,我国一度取消小麦、大米、大豆粮食产品3%~8%的暂定关税,鼓励自由贸易、刺激出口,从而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对于农民以及粮食生产厂商均属利好。这反映出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关系在逐渐的加强。因此,对于粮食市场在关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政策,我们因该走逐渐减少农产品关税,对不同的品种的农产品实行合理的差别关税税率政策,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来调整中国粮食出口的转型,发挥粮食原产品与一级乃至多级产品的竞争优势,培养粮食出口向品牌战略转变。要更好地实行关税的调节作用,还要进一步把握关税的适度、适时和有序的原则。提高粮食进出口关税调控的有效性,保障中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快速发展。

再次,在配额管制条件下,伴随经济福利的损失,中国可能会通过配额管制来改善粮食贸易环境,培养壮大国有粮食企业的世界竞争能力,保护本国的利益。因此,充分发挥好进口配额管制对贸易的调节作用,对于配额管理体制实行改革,保证配额分配的合理和有效性,通过配额来调节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为中国的国际粮食贸易企业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主导作用的形成起到支持作用。

最后,建立健全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进出口贸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建立粮食贸易的多层次协调机制,保障市场、政府关税控制和政府配额管制的作用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刘笑然、郭缨蔚:中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与宏观调控[J].中国粮食经济,2003(2―3).

[2] 武拉平:国内外粮食市场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1(1).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粮食市场;中国;国际;市场整合;协整分析

1问题的提出

自 2004 年以来,中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但对小麦、稻谷两种粮食产品的收购制定了严格的最低限价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持续对粮食国内国际市场整合程度进行了研究,众多研究总体表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整合程度正在提高,尤其表现在大豆、玉米等受国际贸易直接影响的农产品。

根据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通常情况下对一种商品执行最低限价会导致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偏离自由市场下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价格,据此,笔者认为 2004 年以来中国对小麦、稻谷制定的最低限价政策会导致中国这两种商品价格无法与国际市场价格协整波动,而没有制定特殊限价政策的商品(如玉米)会与国际市场价格呈现显著的整合关系。为验证以上观点, 拟以小麦和玉米为例,采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 1997 年 3 月份到 2011 年 12 月份中国和美国市场同期农产品的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中国没有制定特殊限价政策的粮食和制定了严格最低限价政策的粮食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整合关系。

2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法分别测试中美两个市场小麦、玉米价格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时间序列称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对其进行一阶差分而得到平稳序列。但是,一阶差分后变量的经济含义与原序列并不相同,而有时研究者仍希望使用原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对此可根据协整理论进行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多个单位根变量间由于某种经济力量而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序列拥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则可以对这些变量作线性组合而消去此随机趋势。相比较于蔡等采用变异系数的方法观测中美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本文采用市场整合研究中较为普遍的协整关系检验法来分析中国粮食国际市场的整合程度更具实证研究的说服力。

此外,2004 年以来中国对小麦、稻谷实行严格的最低限价政策,由于时间跨度的原因,前述已有文献研究并没有涉及粮食最低限价的情况,而本文正是借助中国粮食“九连增”的契机考虑了这一政策背景。本文重点是分析此项政策对粮食市场整合的影响,这是前述文献均没有涉及的部分。笔者之所以将中国的粮食价格数据同美国同期价格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一是由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产品的价格对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有着绝对的影响;二是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的批发和期货市场比较成熟,农产品的价格发现机制也非常完善,因此,比较中美两国的粮食价格变动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间的价格关系及关联程度。中国小麦市场价格和美国小麦市场价格不能呈现良好的长期协整关系,这与整个时间段的 Granger 因果检验结论基本一致。而需要注意的是 2005~2011 年中国小麦价格在 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下是美国小麦价格的 Granger因,1997~2004 年中国玉米价格在 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下同样是美国玉米价格的 Granger 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用二阶差分后的平稳序列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导致的偏差;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国政府对小麦市场制定的最低价收购政策使得国内小麦市场价格稳步上升而通过贸易渠道对美国市场价格波动产生影响所引起的。第二种原因并不尽然,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小麦长期以来都是进口品种,虽 2005 年到 2008 年,进口量从 354 万吨逐年减少到只进口 4 万吨,但从 2009 年开始,进口量又呈现增加趋势,2009~2011 年进口量分别为90 万吨、123 万吨和 126 万吨。这些进口量相较于中国小麦年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贸易渠道引起的价格信息流动由此并不可信。但根据统计结果,2005~2011 年美国玉米市场价格对中国玉米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这与1997~2011 年整个时期的美国玉米市场价格对中国玉米市场价格显著影响是一致的,而且呈现增强的趋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第9篇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探析 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研究 塑化剂风波对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冲击 WTO体制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果冻生产质量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教学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深度解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验证的重要性 略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微访谈之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的反思及展望 中小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麦当劳 从“田间”到“餐桌” 打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及其管理体系概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 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市场准入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9-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为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完善,最终建立一个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各负其责,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反应敏捷,能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分工要合理,行政部门执法权力要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分工,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管理体制的核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这样确定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处罚较轻、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要扩大执法部门检查权,包括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二、发挥质监系统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与企业、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保障食品安全,质监系统责无旁贷,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质监系统应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具体作法是,第一,将各市、县、区质监局所辖区域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划分成不同的责任区,由具体人员负责,并签订责任状;第二,建立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动态变化监管图,方便监管;第三,与企业签订承诺书,实行日志管理,即企业和小作坊对每种产品的添加物质要有备案并且要索证索票,每天生产加工产品要有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三、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目前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有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套更加严格的从源头抓起的市场准入制度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了,这套制度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生产条件审查,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准生产。主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条件、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二是强制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准出厂。即对准备出厂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实行强制性的检验。对于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对于不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三是为方便消费者识别,要加贴市场准入标识即 QS 标志,经检验合格将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由生产企业加印或加贴规定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二)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应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对小企业小作坊应该重点实施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三是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三)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对于进口食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进口产品的安全要求。进口产品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我国与出品国(地区)签订的协议规定的检验要求。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应当如实记录进口产品流向。其次,建立进口产品分类管理制度。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再次,建立进口产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质检、药口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进货人、报检人、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