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护理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59

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措施第1篇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 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 坚持锻炼

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 合理饮食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 151.

心理护理措施第2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病因 护理措施

(一)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病人极度不适,护士应重点收集有关病人疼痛的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剧烈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心衰、休克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使病人难以忍受,往往产生濒死感,使病人处于恐惧之中。此外,看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工作以及身处陌生的、充满仪器设备的冠心病监护病房也易使病人由此产生不安、担心、焦虑等情绪反应,护士应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护理。至于病人既往是否存在冠心病病史、以往用药情况,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待病人疼痛稍有缓解后再进一步询问。

2.身体评估 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呼吸、心尖部第一心音变化情况、肺部湿啰音应重点评估,这些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出现了心力衰竭或休克。

3.有关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是最重要的两项检查,其结果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及对溶栓治疗效果做出评价。

(二)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恐惧:与剧烈胸痛导致的濒死感有关。

3.焦虑: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有关;与担心梗死再次发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及进食减少有关;与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肌坏死致心脏功能下降有关。

6.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三)护理计划及评价(举例)

疼痛:心前区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1.目标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

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病人、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疼痛护理: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发生,需要尽快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并随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

(3)吸氧:给予2~4L/分持续吸氧。

(4)保持情绪稳定: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时,保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边,便于询问疼痛变化情况及安慰病人,向病人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5)饮食护理:最初2~3天以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及普食。饮食应低脂、易消化食品,需少量多餐。

(6)心电监护:在监护室行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3~5天,若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或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除颤器。

(7)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其并发症,嘱病人排便时严禁用力。由于急性期卧床期间活动少,肠蠕动减慢,进食减少,又不习惯床上排便,故易发生便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常规给予缓泻剂。’

(8)溶栓护理:心肌梗死发生在6小时之内者,可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其目的是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护理工作包括:①询问病人有无近期大手术或创口未愈、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或出血史等溶栓禁忌症,了解后及时与医生沟通;②遵医嘱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使用链激酶需做皮试;③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用药期间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尤应注意消化道出血;④用药后定期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且询问病人胸痛情况均为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做准备。

3.评价 病人主诉心前区疼痛消失。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

[2]杨永丽,许琼芬,代静.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心理护理措施第3篇

关键词:眼科;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治疗

引言

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常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看到“眼病”一词就给人一种顾虑、焦虑、恐惧的感觉[1]。有些人认为,眼病只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做一些详细检查就好,根本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但是事实证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人格特点和心理品质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1心理特点分析

1.1起病方式

1.1.1意外事件。如因为火灾、燃放鞭炮、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眼睛的损伤,因事件发生得太突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应付机制和理智突然丧失的心理特征[2]。1.1.2急性发病。这种发病方式往往让那些自以为无任何眼科问题的患者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低落甚至是因无法接受事实而带来的轻生心理特征[3]。1.1.3慢性病情加重。如慢性青光眼和视神经急性发作的病人,长期患有眼病可能会慢慢地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爱挑剔、多疑、易激惹、敏感等心理特征[4]。

1.2年龄特点

1.2.1老年患者。影响老年患者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像与子女关系如何、个人财产的多少、有无伴侣及其是否健康、有无医疗待遇和其他经济来源等。如无经济收入的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经济支持,但又怕给儿女带来负担,因此内心非常激烈,很难平静下来。1.2.2中年患者。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上面要赡养老的,下面要抚养小的,因此这一阶段的人患眼病后往往担心和顾虑特别多。1.2.3青年患者。青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是:活泼好动、感情脆弱、热爱生活等[5]。

1.3个体差异

1.3.1性别的差异。对于女生来讲,她们比较敏感、容易表现、脆弱,比较依恋家庭。因此她们在患病时往往需要被重视和关心,在一些打击面前容易失去自我[6]。1.3.2社会的文化差异。社会的文化保括多个方面,比如文化水平的高低、职业、经济条件的好坏等,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7]。如靠自己支付医药费的患者总是会担心自己经济情况甚至耽误治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且影响了自身的治疗效果。

2心理护理措施

2.1态度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8]:(1)语言: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语言是其主要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健康,甚至是整个机体,是影响眼科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发挥出语言的积极作用,与患者说话时语气要热情和蔼,能够宽待和体贴病人,为病人着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耐心劝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讲文明,有礼貌,要从神态、语调、仪表和举止上对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满足;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有礼,对于心态不佳的青年患者要特别照顾。(3)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技术到位,能够面对不同反应的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工作,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赖。所以医护人员神态、仪表应该关切、热情、果断、庄重、沉稳,操作时轻、快、准、稳,让病人放心。(4)除了要给病人在医院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首先,护士要有礼貌,对于医院的规章制定要让患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要进行满足。其次,要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排解,要让他们相信护士,相信护士是真的会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从而达到互相信任的最佳医患关系。

2.2建立心理应付机制。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解释药物的反应及其会带来的效果,让患者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形,比如视力恢复的希望很小甚至是需要动摘眼球的手术,此时如果直接告诉患者实际病情肯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9]。所以在告知病情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病情时要注意方法,让患者能够有接受现实的一个缓慢过程。

3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情感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缓解了因患病带来了悲伤情感,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对健康恢复的不利影响[10]。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态由起伏逐渐平和,从抵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使治疗过程的进行更加顺利,增强了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不仅使得患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且也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游玲,黄雪莲,许婷婷.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策略[J].微创医学,2016,11(4):649-650.

[2]吉莎莎.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2):2669-2670.

[3]郑绮华.局麻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86-87.

[4]米英囝.眼科局麻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20-221.

[5]陶凤萍,邬艳月,胡丽薇.围手术期针对性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2):226-227.

[6]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1):10-12.

[7]孟立芳,贾丽娟,张丽红.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60-161.

[8]张黎.浅论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今日健康,2015,14(7):325.

[9]王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42.

心理护理措施第4篇

入院宣传

热情接待患者,让他们有种到家的感觉,给患者做人院宣教。介绍患者所患疾病知识、医院环境、责任护士、主治医生、主任、护士长以及一些有利于患者的规章制度及承诺。告知每种心脏病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邀请已治愈或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正在康复的患者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同时医护人员告知患者,手术医生和护士技术都是熟练的,对患者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特别要讲我们已做过同样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可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术前护理措施

了解患者的心态:由于患者来自家庭、社会、经济方面等的压力,表现出恐慌,心理比较脆弱,觉得自已是最不幸的人。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诚恳、友好、自然的交谈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应用疏导性语言使患者倾吐心中的苦闷和忧虑,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亲人的陪伴:加强患者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使患者从中得到鼓励和支持。

预防性心理指导:告诉患者手术是最佳的方案以及不做手术的危害性,手术之前应做那些准备,回ICU病房后怎样配合医生护士治疗等。全麻手术会带许多管道和各种心脏监护仪,是每个心脏病术后必须要做的,由于ICU气氛比较紧张,医疗设较复杂,与外界隔绝。患者要保持好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随着病情的恢复会陆续拔除。另外带呼吸机不能说话,告知患者可以用写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好呼吸,配合ICU护士治疗护理,争取早日拔出气管插管。

术后护理措施

患者从ICU返回病区,护士要细致、周到、热情地迎接患者,给患者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做好术后宣教。

环境干净整洁,床单整洁,集体就寝,统一管理主动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使心理护理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雇佣、恩赐的关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去影响患者,学会控制情绪、以开朗乐观的情绪去感染人,给予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关爱。

适时减少护理刺激,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音乐疗法: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以轻音乐为主),分散注意力,减轻切口疼痛,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处于放松状态。

心理护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理需求;护理

1临床资料

笔者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的大中小手术患者随机抽取1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0.5岁。文化程度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个人成分有:农民、工人、公务员、教师、学生、护士。

2调查方法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等情况不同,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等形式进行调查,提问多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不局限于问卷上的问题,患者可随意谈感受,了解手术前中后患者的心理需求。

3结果

3.1手术前的心理需求

3.1.1对手术知识的需求98%的患者谈到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认为“手术是动刀子的,能不做就不做”。担心手术意外,担心手术后效果,担心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费用高,冬天时担心手术室冷,担心衣服不方便,担心手术后需要照顾而拖累家人,渴望了解手术知识及相关信息。

3.1.2希望被重视和尊重患者希望能得到医生护士的关心与重视,希望医生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希望医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关心,希望自己在医院有熟人,继而达到被重视的目的。

3.2手术中的心理需求到手术室后因手术需要而衣服时希望不要被暴露,希望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隐私。希望有人经常跟他们“聊天”而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有的患者提到“躺到手术台的刹那是最紧张的,心跳明显加快,恐惧心理加强,如果有可能真想打退堂鼓,不做手术了”。清醒的患者希望医护人员不要谈论手术的过程,有位患者讲述医生在手术台上说“出血这么多呀,凝血没问题吧?××医生你这么缝不对,拆了重新缝”。或者对学生说:“你过来练练”。这些在医护人员看似平常的话语却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情绪马上紧张焦虑,甚至血压升高、出血增多。患者还希望手术室环境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

3.3手术后的心理需求清醒患者希望了解手术的结果,手术是否成功,几天能够恢复,术后饮食要求,患者家属及本人的注意事项,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希望房间安静、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疼痛的患者希望能尽

快止痛。希望有亲人守护在旁。

4护理措施

4.1手术前的护理措施要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责任护士多和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情况、技术水平,介绍成功病例,介绍医院的收费标准(酌情),医院决不乱收费等。择期手术时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要做好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麻醉方式、麻醉医生的情况、手术的安全性,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明天几点来接,并且全过程陪同等。

4.2手术中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要一直陪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摆,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合作,观察生命体征等情况,保持液路的通畅,必要时为患者吸氧,备好吸引器、抢救药,减少患者暴露,调节合适温湿度。对于清醒的患者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肢体语言,比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轻轻地在耳边对患者低声安慰等,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切勿与医护人员过多谈论手术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医护人员尽量用行动、手势、眼神等传达意思,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

4.3手术后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如果是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明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请放心休息。责任护士要检查患者的手术部位情况,掌握其他一切护理要点。要安抚患者,多巡视患者,对疼痛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待手术患者精神好些的时候,多向患者做健康教育,交代注意事项、用药知识、何时换药、何时拆线、何时复查等。

5讨论

按照“现代应激学之父”汉斯・塞利的应激原理,手术事件、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孤独都会成为一种应激源,引起患者身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加重病情[1]。我们根据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加了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变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和护理的最佳状态。提高对手术的忍耐性,减少用量。同时也促使护士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心理护理措施第6篇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恢复(门诊)阶段康复方案。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复,一般在病后3个月内进行。包括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医疗方法。通常从心肌梗死后3~14周开始,以1周为单位制订康复程序,每周按1/2、3/4、单倍量、1.5倍量、双倍量顺序增加,均进行负荷后心电图检查。8周后,即心肌梗死11~12周,患者多能完成二级梯双负荷,相当于6.7Mets,即可进入社区康复治疗程序。在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制订运动方案,安排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运动,记录具体执行情况,评价提高康复效果等。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

心理护理措施第7篇

【摘要】目的分析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评测,并将相关数据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该人群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标准。结论不孕不育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辅以特殊的心理护理措施。【关键词】不孕不育:心理;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32近年来,不孕不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全世界不孕不育发病率日益升高,累计约10%~15%的育龄夫妇。不孕症的定义是: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一年而未怀孕者,称为不孕症[1]。对正常夫妇来说,不孕不育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带来后续诸多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孕不育人群心理状况,对2010年1~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10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其心理特点,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12月病例100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2915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31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职业:农民17例,职员49例,个体13例,无工作21例;原发不孕56例,继发不孕44例;结婚年限1~20年,以3~5年居多,占36%;曾接受过试管婴儿(IVF)7例,接受人工受精(AID)20例。不孕因素应做相应分析。

12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100例患者自愿接受本调查并且愿意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收回完整资料100份。调查前测评者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让被调查者仔细阅读评定量表前的统一指导语,然后按照各量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自我评估。

13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此表已在中国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中国的常模标准。根据Derogatis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2]。SCL-90的90个项目可以概括为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很轻、中等、偏重、严重。按中国常模标准评分,总分≥160分或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4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数据使用SPSS 11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症状,以单项2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标,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0项症状见表1。

表1SCL-9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10项症状(n,%)项目例数百分比容易烦恼和激动6868过分担忧5959感到紧张或易紧张5151感到快要把事情做完5050感到苦闷4747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

时感到不自在4646感到比不上他人4545头痛424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4141不能集中注意393922SCL-90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将100例不孕不育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发现不孕不育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孕不育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且往往表现出多项因子异常。见表2。

3讨论

31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来源

311压力来源于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12压力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来自身边的亲人,周围社会的同情或鄙视在中国,因为封建思想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某些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任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无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是亲戚朋友的歧视,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谴责。

3压力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对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这种压力的来源之一,不孕症病因的差异,就诊时限的长短,患者家庭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治疗过程的难易程度都会影响患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32不孕不育患者的社会心理分析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明显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同时有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也存在一定的敌对和精神病倾向,与常模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护理措施

3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这无疑给继续配合治疗打下基础。护理人员在接受咨询时,应当态度友好,善于倾听,耐心真诚,急人所急,建立知心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在这种态度指导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患者就诊时的各种不良情绪,并且避免绝大多数的医疗纠纷,细致周到地介绍医嘱及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就诊及检查治疗,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使患者在一个轻松柔和的节奏中接受治疗。

332尊重个人隐私,提升患者自信诊断治疗不孕不育患者往往需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隐私:如性生活史、婚姻史等,应当采取单独就诊形式进行问询,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治疗。因此,不孕不育患者诊疗场所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应当努力建立一个有序、轻松、适当隐蔽的诊疗秩序。

333夫妇双方共同治疗不孕不育是夫妇双方的问题,一开始要鼓励双方共同诊治,当夫妇一同就诊时,患者的焦虑能得到缓解,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

334提供优质的不孕不育咨询优质的咨询将提高患者对于该中心的认知度,并且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这对护士的知识结构要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努力学习各种不孕症的有关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利弊,力图为患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宣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合适的咨询。只有提供专业的咨询,才能帮助患者更客观地选择治疗决策,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335针对心理压力大的患者要加强引导针对部分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患者,应当采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对因多个、婚前而致内疚及负罪感强烈者,引导患者尽力忽略过去,消除内疚与自责。心理症状明显者实施心理治疗或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对症治疗,使其摆脱心理障碍,再接受不孕症治疗。由此可见,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4]。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将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

[2] 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0-415.

[3] 陈淑颖,沈玉宝.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特点及其影响[J].生殖与避孕,2003,23(6):351-354.

心理护理措施第8篇

中图分类号: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17-0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 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20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19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4.3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20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工作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引流管的作用,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区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视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结及静脉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患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氨溴索等药物。

2.2.4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其他

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 化疗的护理

3.1 术后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恐惧根据患者的理解及承受能力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耐心听取患者倾述,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耐心细致的解答。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并嘱患者坚持化疗。

3.2 控制化疗不良反应

3.2.1胃肠道反应

是患者自述的最严重且最忧虑的化疗副作用,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宜在饱餐后或空腹时行化疗,在饭后2-3小时应用化疗药物最佳;饮食宜少量多餐,化疗期间不宜食过饱及过油腻的食物。化疗前30分钟肌肉注射安定、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等药物。

3.2.2脊髓抑制

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定期复查血象,遵医嘱运用吉粒粉等药物。

3.2.3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可引起心肌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因此,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护,了解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症状。当心电图显示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和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化疗药物。当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予保护心肌如ATP、辅酶A等药物,嘱患者少活动。

3.3 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一旦形成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重在预防。化疗药物应按要求配置,先以不含化疗药的液体穿刺血管,待穿刺成功,确无液体外渗后更换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静脉推注时,应先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推注。推注过程中,反复回抽观察,推注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静脉点滴时,应定时巡回观察。化疗药物推注或点滴结束后,再换上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冲洗静脉通路。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推注地塞米松后拔针,或利多卡因局封。局部已明显坏死,溃疡者,需清创处理。

4 心理指导

4.1 术前心理护理

4.1.1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主动沟通,可单独交谈或书面问卷等,让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耐心针对性的解答,及时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1.2做好患者家属、单位及其同事的配合工作,嘱多关心及探视患者。帮助患者提供持续情感支持和照顾,积极创造条件,使患者感到舒适,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4.2 术中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具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外还会出现依赖心理,医护人员可适时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身心放松,切不可为取得配合而进行命令和训斥,护理人员还应配合麻醉师向患者说明麻醉方法及效果,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4.3 术后心理护理

4.3.1鼓励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科室公休座谈会,如听舒缓的音乐、阅读健康报刊等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调整心态,使患者处于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氛围中,消除孤独感。

4.3.2家庭支持

与家属多进行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点,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化解压力{3],并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患者意识到自己不是废人,仍然是有价值的{4].

4.3.3认知行为治疗

有意识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谈话时做到语言亲切,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建议患者面对现实,将注意力转移到治疗上,淡化疾病压力,进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促进患者康复{5].

4.3.4培养良好个性

癌症患者具有共同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情绪抑郁、多思多虑。性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的过程{6}。因此,护士应有意识地提醒患者,注意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征,同时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社交活动,建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5 出院指导

5.1 饮食

应加强营养,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多食芹菜,菠菜,胡罗卜,多吃生菜,忌食高脂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5.2 活动

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可加强术后保留下来的肌肉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是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二是出院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要努力去做常规的活动,如扫地、擦桌、提轻物等。要求在术后1-2个月即完全恢复肩部运动,基本上达到抬举自如的程度。

5.3 及时复诊

定期化疗,把治疗方案记录于出院小结上,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1-5年期间,每半年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7}

6 体会

我们在对不同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发现,心理状态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层次的患者有明显的区别:年轻患者术后叫多担心手术造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其不安情绪多与此有关;年老患者主要关心疾病的预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疾病了解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的解释,其心理反应不十分明显。此外,患者的性格、家庭关系等多会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当在工作中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和指导,设法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帮助患者从心理上适应新的变化,面对现实,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生欲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蔡剑前.心理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8~71

[2] 吕式缓.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9

[3] 李利,李俊梅.1例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纪实[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60

[4] 梁薇.乳腺癌患者79例的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6,22(1):80

[5] 唐秀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3):78

心理护理措施第9篇

【关键词】 心理问题;护理措施;老年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16-0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我国人口老年化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与老年人有关的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心理问题尤为突出[1]。为了对老年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针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住院病历管理处随机抽取住院中400例老年人的资料进行分组研究,对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后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所有老年人中随机抽取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经住院规范管理老年人组成研究组,而未经管理的200老年人组成对照组,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即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中女性患者54例(27%),男性患者146例(73%),年龄介于56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64±1.7)岁;对照组中女性患者49例(24.5%),男性患者151例(75.5%),年龄介于61岁-75岁之间,平均(65±1.2)岁。两组老年人在年龄及性别等方面的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老人在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后在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通过对比两组的护理结果显示,在对研究组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后,其在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情况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20.9015,P

3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我国人口老年化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与老年人有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住院通过针对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发现效果显著,相比于对照组,老人在心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较好[2]。

3.1 心理问题

3.1.1 孤独失落 有许多老年人会因退休,生活节奏被打破,而且子女不在身边,缺乏亲情之间的交流,很容易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另外,由于生病身体机能下降,活动不方便也会令其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调查发现,住院中空巢老人以及丧偶的单身老人的表现尤为突出。

3.1.2 焦虑 由于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也逐渐增多,严重增加了老人的心理负担,怕病怕死怕行动不便而且不想因自己的身体而耽误子女的时间,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生活中常常会变现为沉默寡言等[3]。

3.1.3 依赖心理 由于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自理能力大大下降,而且常常会伴有多种老年疾病,需要人来照顾,尤其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其身边。而且老人会因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加重子女的负担而产生依赖心理[4]。

3.1.4 恐惧心理 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对死亡的害怕和担心等等

3.2 护理措施

3.2.1 由于有许多老人对自身的疾病不了解,常常会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应先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向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导,告知老人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老人了解自身的情况,减轻其紧张、恐惧等心理,树立生活的信心。

3.2.2 由于许多老人因身体原因,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可在医院里组织老年人进行健康娱乐活动,如唱歌,跳广场舞,下棋,打太极等,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帮助老人锻炼了身体,还能丰富其精神生活,重新融入集体,减轻其孤独感。

3.2.3 指导老年人接受衰老的事实,让其了解到随着其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不需要过度看重自身的生理变化,应放松心情,享受晚年的快乐生活。另外,要告诉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充分挖掘自身的快乐。让其了解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生价值[5]。

3.2.4 鼓励老年人对于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的疾病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衰老,健康和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年老并不等于无为,无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死观,正确的老年健康观为:能保持生活自理,有社会功能,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性,但不需要没有疾病。鼓励老年人勤用脑,多用脑,同时适时的对老年人的视听嗅触得器官进行适当的刺激,可增进其感知觉功能,提高记忆力,弥补和延缓衰老,强化老年人的智力素质。帮助老年人熟悉医院环境,并随时给予指导,适时予以关心,让老人觉得不管有什么问题医护人员是和他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针对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其身心,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韩世范,石贞仙,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10,16(06):47-49.

[2] 钟文贵,李舒梅,吴建波,等.老年人幸福度和抑郁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06):346-347.

[3] 许淑莲,王翠华,将龙,等.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与自觉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02):63-6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