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研究性学习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7:59

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忙着准备过节的新衣服。假设你和妈妈到一家专卖店买鞋,结果被告知适合自己的鞋子共有20双,已经售出了12双,那么还剩余多少双鞋子供你选择?”这样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我们也准备派学生参加,共组织20名学生参赛,12名女同学和8名男同学,在仅有12根跳绳的条件下,在训练中应如何分配呢?”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是优化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教学,还要时刻牢记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不断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二、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选择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选用灵活多变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学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需像制造产品那样要求十分精确,而需要使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强化有赖于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师实现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时间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因此,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研究性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做出及时调整,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他们的思想和想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由于受到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时地改变研究性教学策略,确保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如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学生座位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听教师讲课,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这对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效率意义重大。总之,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引导、指导及评价工作,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研究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四、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空间,使学生从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这既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如小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很难弄明白。教师为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问题,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记录的数据,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长乘以宽。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再感到长方形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感觉到公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和热闹,学习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2篇

论文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结合学科教学,调整课程计划,改革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开设.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而这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的.要实现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接受了专业化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但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教育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都比较低,这就给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广泛开设造成了困难,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承担新教师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主动加大课程调整的力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具体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宽泛、更开放、更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这些无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急需补充的知识包括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知识等.

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最应当积极倡导并努力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的.

网络信息技术则是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同学生一起在网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在BBS上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用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成果.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所要求的.

学生要想搞好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查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从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高师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哪?

2 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策略

2.1理论性内容——联系实际,分析推理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关注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更要关注通过化学教学所要达成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因为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最具体、最直接,并且是需要由教师来确定的目标.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上位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首先要得出来的结论.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曾经接受的初高中教育以及所收集的典型资料,列举交流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情感态度”的现象,比较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偏差,联系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未来公民素质的构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之一.它的职责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注重过程方法、培养能力;良好情感、科学态度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论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活动,用以通过联系实际(特别是自身实际)找问题,分析比较得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完成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确实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2.2实验性内容一注重过程,体验研究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策略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调整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计划.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和高师生实际,增设了研究性实验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目标、探索研究结果.进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研究性教学策略.

如:在“碘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这一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下时间)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方案(全组学生参与、第一次课)一方案实施(全组学生参与、第二次课)一结果报告.

在该研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充分的发挥,他们针对食盐中加碘的原因、碘元素的定性分析、碘含量的表示方式、国家碘盐标准及定量测定方案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然后组内分工,每个同学承担一个方面内容的汇报任务,在课上代表发言,再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交流研讨,指导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作出评价.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此方案还需在下一周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完善.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过程性,也实际参与了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无研究性学习经历、高师教育阶段缺少研究性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又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力的高师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此外,我们结合化学学科和大学校园的特点,又安排了诸如“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利用”等涉及环境保护、废旧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本实验的回收产品为实验室提供某些化学药品.这对于引导高师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科知识与身边环境、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会“化学在我身边”,探索“化学为人类造福”是很有意义的.

2.3挖掘教材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创设情景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具有研究意味的问题作载体,所谓研究意味的问题即指具有开放性、不确定空间的问题.而我们所采用的教科书内容,往往由于完善、传统的编排使许多内容已处于相对静止的封闭状态,甚至是终结性的结论,因而,缺乏探究空间是当前高师课程改革滞后的现状.为此,要结合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采取变封闭为开放的内容填充策略。使原已封闭性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情景.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不断推行,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全方位提升。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被炒的很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行探索的过程认知数学、理解数学,同时学会使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有效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自发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动手参与显得格外重视。

将研究性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之后,小学数学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了。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欲望会变得十分强烈,以前对于教师的依赖感会逐渐降低,最终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将自己的教学精力花费在解题技巧上,而对于数学的具体运用则在教学中鲜有涉及。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点,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研究性教学,能够弥补教材中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缺憾,让整个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确定合理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情况和教学内容,盲目在任何一项教学内容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充分研究教材,而非仅仅是抱着“赶时髦”的心态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性教学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有的放矢,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倒数”这一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中巧妙的将倒数与中国汉字进行结合。例如“杏”这个汉字,颠倒一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呆”。而对于数字也同样亦然,一个原先的数字一经颠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数字。这个概念就是倒数的概念。这个就是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中国汉字的巧妙带入让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接着将教材中倒数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讲解,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自然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好很多。

2.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具氛围

不管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点之一。对于数学这门功课,很多小学生都天生对其有种莫名的畏惧感,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如果教学情境创设得当的话,学生自然能将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熟悉的场景结合起来,进而让新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例如,教师在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春节快要到了,妈妈和我一起去超市买馅饼,经过挑选,我们一共买了两个杏仁味的馅饼、四个苹果味的馅饼和三个榴莲味的馅饼。那么最终的问题是妈妈和我一共在超市买了几个馅饼?这个教学情境中蕴含着十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如果用情境教学进行引入的话,学生对于加法的计算会变得十分困难,就更别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而加入了相应的教学情境,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变得十分简单容易。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是教学的一大宗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一旦对其进行了很好的掌握,数学学习和教学都将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思想也是关键制胜点之一。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堂对于数学思想的传递和渗透更显容易。虽然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浅显易懂,但是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却已经“初露端倪”。例如,集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都在小学数学中有所涉及。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4.理论结合实际,让研究性学习与生活贴近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很贴近的学科,很多在数学中学习到的知识都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甚少进行挖掘,导致很多学生都片面的认为数学是一门“不接地气”的学科。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则应该一改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数学,学习数学。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其不管是在开始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在最终的结果呈现阶段,都是一种十分开放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特点让教学与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解完毕具体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亲手参与自己动手进行测量。最后将测量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进行相互对比,看这二者的结果是否吻合。很显然,在这个融入了实际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有了亲自动手参与的经历,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十分高效的。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十分值得教师的推广使用。为了让研究性学习更加具有成效,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变得深入人心,确保最终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毕丽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5篇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常态化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长效机制,深度发掘自己的心智与学习潜能。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价值

自主研究性的语言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后,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内容、方式、进度、实施、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

三、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

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四、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中的评价体系

自主研究性语言学习教学策略中的评价应该出现在指令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它是一个持续的、进行的过程。评价并不是简单的在单元学习结束或者课程接近尾声时进行的结果评估,而是伴随教学活动过程始终。课堂教学评价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非教师一人的决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整合各类评价结果,疏通评价与反馈渠道,并利用网络将这些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持续性的评价与反馈活动,教师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多次交互,给学生以持续的关注和动态的评价。评价表现为对事物的认可程度,而主观性认可程度的高低可因评价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为了使主观性的评价更科学准确,我们所开展的主观性的评价活动应该是多源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多向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策略

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7篇

关键字:小学数学 策略 研究性学习 现状 意义 特征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究性学习的现状

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经过调查发现,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而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极少,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却占了多数,还有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考试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意义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的调动思维活跃;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在数学规律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一下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 实施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课改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2.学生讨论问题并设计实验流程;3.教师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考与创新;4.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5。师生共同评价并总结研究成果。

在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已习以为常,再加上学业负担很重,因此很少有高中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情境,促使学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上《遗传的基本定律》新授课时,笔者请了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站到讲台中间,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的相貌特征,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热情高涨,研究兴趣浓厚,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有大有小?”“怎样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长得更高?”“不同人相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一个良好契机。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是30%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学生按照书本上提供的实验步骤验证完实验现象之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始自主研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10%或50%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换成30%的KNO3溶液或30%的葡萄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来观察,将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而应鼓励他们去设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或指导学生用现有材料去配制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换了实验材料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让实验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外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77-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