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法治文化的核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7 17:55:11

法治文化的核心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1篇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选择:从军事性革命党到建设型、发展型执政党再到法治化执政党。党依靠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向法治化发展,建设法治化的执政党是新时期我党的发展方向。

执政党走向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政党是顺应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要集中民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能够正确表达这种意愿和要求的代表选出来,要组织人们进行投票、对人们的选择意向加以引导,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非政府的组织来操持,于是政党便应运而生,成为民主制度中连接人民和政府的桥梁。法治化的执政党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政治理性依赖于政治制度化,所以政治文明是一个与民主法制建设紧密关联的概念。如果说物质文明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与工业革命和科技文化相联系,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相联系,与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相联系,那么可以这样认为,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的进步相联系,与宪政革命和法治文化相联系。政治文明的实质就是政治民主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政治原则和宪政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和依法治国构建了一个有利于促进政治文明的政治平台。在这个政治平台上,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执政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最高的政治,依法治国是中国最好的政治,三个方面是根本一致的,是行动方向上的一致和终极目标上的一致,它们相互需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实现法治化,领导并支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2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其根本生命力在于实践。法治本身具有道德属性,法治的灵魂就在于价值观、道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观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和价值支撑,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实践平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在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积极的思想支撑、道德支撑以及坚定的目标导向四个方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思想引领

法治文化在不同时期都包含一定的价值取向,如何将法治文化深入到人们的内心?关键是要构建这个社会或时代的价值共识。我们现在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内涵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要求人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城市的人民共同来建设和维护,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维护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

在国家层面上,它力求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市民的权利和自由,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力求实现一种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在社会层面,它不仅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且“公正”、“法治”也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为建设法治政府奠定思想基础。在个人层面,更加注重价值目标的培养,使市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诚信的美德不断传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市民建设法治文化的热情,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导向、精神动力和法治保障,注入新活力,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法律的实施为道德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法律的建设又需要以道德为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是为了单纯地用法律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而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用人性化的道德来约束和辅助法律。

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公民自觉守法用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可以增加人们的觉悟,约束人们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人们理解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定的目标导向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并不是指法治文化建设失去了它自己的独立性,而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个大前提之下,更好地去建设城市的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分析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现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之后提出的。它为法治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坚定的目标导向。城市的法治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结合道德的约束,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宜居城市。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3篇

>> 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机制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就业引导联动机制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浅析依法治国在基层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影响 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互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治国理政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 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研究 法治社会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浅析 论由依法治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 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试论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8

〔3〕杨翔.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N]湖南日报,2014-11-17(2).

〔4〕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林.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4篇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法律法规体现鲜明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围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法需求,积极推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地方性立法。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法规,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定期清理机制,对与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依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制定出台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严格执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靠良法,又要靠善治。要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严格执法,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网络空间治理,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平安江苏建设水平。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红黑榜”制度,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激励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用制度约束和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正公开司法和提供优质高效司法服务各方面,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平正义。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办案,注重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司法保护,加大涉民生案件查办工作力度,有效防范冤假错案;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畅通依法维权渠道,方便群众诉讼;完善司法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强化案例指导,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义,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守法。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渠道载体和方式方法,引导人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党规和法律法规活动,引导他们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当好全社会的表率。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把法治教育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推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要结合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广泛开展各类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5篇

社会学、心理学均提及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认同”。“认同”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第一,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社会角色和身份的理性确认,它为个体社会行为提供持久的动力。第二,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拥和分享,是维系社会成员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本文所说的“价值认同”,就是指认识主体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为追求目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或某类价值客体的认识、选择、接纳和内化的过程。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需要法律规范来保障,机制建设是增强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要从机制上下功夫,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得以实现的关键、支撑和有效途径。

1.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关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的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认同机制的一个方面,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们提供法律依据,使暂时没有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们能够受到法律的约束,在外推与内生相结合上下功夫,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价值观。

2.“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推进需要法律规范来保障。对一些严重背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为要予以法律制裁。当前我国还面临一些威胁,例如分裂势力、邪恶势力、境外反动势力等。一些人用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换取个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新常态下,国家出重拳治理等行为,然而铤而走险者仍然存在,针对上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严重背离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换言之,通过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恶劣行为予以法律制裁,用法律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体不受伤害,维护他们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利益不受保障,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出现不认同的群体侵犯认同群体的利益,这是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相背离的。

3.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一个逐步积累、认识到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有很多论述,有从认知认同机制论述的,有从情感认同机制论述的,还有从实践认同机制、动力认同机制等等角度论述的,但是毋庸置疑,法律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会为上述机制发挥作用助力,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才能使其它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反过来,各种机制相互作用,势必会推动社会主义法律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势必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进程。

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法律保障机制

1.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确立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学角度看,“价值观”不同于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制度,它属于一个文化体中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表层的器物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它的变迁速度往往比较缓慢。价值观从形成到社会认同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建设过程。从法治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思想教育、实践养成,制度、机制的保障需共同发挥作用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是国家约束统治的必要强制武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各种社会问题也都将集中在此阶段,因此必须及时完善健全法律体制,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允许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受到影响,用依法治国,建立具体的法律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夯实法律基础。

2.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实现增添新动力。

当前形势下,国家治理腐败力度空前加大,广大人民群众拍手叫好,调整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也使广大人民得到了切身的利益体验,因此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程度,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内化,尚需一个外化于行的漫长过程,必须不断开拓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内驱力,而法律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已经获得的群众基础,也能保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增强提供新动力。只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才能顺利推进;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推进也能够促使人们守法意识的增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深化。

三、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1.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统称为思想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人们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广泛深入人心,才能引起共鸣形成合力,激发活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上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传播路径比较单一,不同地域、阶层、职业、信仰人群的认同感差异比较大,存在严重的反差现象,现实文化中还存在诸多排斥和消解核心价值认同的因素等,问题不容忽视,暂时也无法完全解决,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公民行为的最高行为准则。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法律保障功能还是值得期待和肯定的。

2.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必须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6篇

关键词:尊法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7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既需要理论宣传,更需要公民的普遍认同。从法治维度看,公民遵法意识的强弱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领域能否得到自觉践行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成就斐然,全社会守法、学法和用法的意识在逐步加强。但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尊法意识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领域的自觉践行。

一、尊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

党的十报告在社会建设层面上概括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其中,增强尊法意识是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谓尊法意识,是指尊崇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将依法治国视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意识。尊法意识的首次提出,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理论的内涵,也回应了法治建设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实践必须以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尊重和认同为基础。这种认同不单纯是认同法治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还要认同法治本身即是重要的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应当说,虽然全社会对法治本身含义的理解以及法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普遍还停留在法治是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手段上,还没有真正认同法治本身的价值。这种意识反映到行为上,就是没有将法治稳定和法治尊严的维护视为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没有将法律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准则。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法治,将法律视为可遵守可不遵守的一般规则,通过以权、曲解法律或选择性适用法律等等方式实现个人或某一群体利益的情况还大量存在。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可以找到诸如“法律不健全”、“执法力量不足”等等的借口,但从价值层面上看,都是没有将法治本身视为核心价值、没有尊法意识的典型反映。

平等和尊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特征,体现在制度层面,就是公平体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保证法律得以实现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尊法意识的强弱直接反映了对平等和尊重价值认同的高低。尊法意识既要求公民在实现自身利益时尊重法律,还要求在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尊重法律,自觉依据法律的规定抑制个体利益以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一点往往是公民尊法意识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从利益角度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无可厚非,但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否则就可能侵害到他人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法治既保障公民利益的实现,又为公民的利益划定了明确的边界,尊重法律就是对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尊法意识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

二、尊法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权力分配社会资源的制度中形成的“尊权不尊法”的意识还相当广泛。应当说,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和整合社会资源是适合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方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和成熟,依靠法治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但这两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因为长期依赖于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的历史传统难以自发孕育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尊法意识,在这样的现实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尊法意识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相关的制度机制也已经完备,法治建设的重点已经由基本制度建设转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上,尊法意识的培育本身也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实现从封建意识浓厚的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法治文化的转型,尊法意识的培育就更为重要,因为社会主义法治所提倡的尊法意识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法律的尊重意识已经迥然不同。传统法律文化中对法律的尊重,实质上还是对行政权力的尊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法治所需要的正确的尊法意识,法律文化的建设必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尊法意识的培育已经成为法治文化建设深度推进的重点方向之一。

从公民个体角度看,人人都期望实现自身的愿望,如果缺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个体必然会以自身的利益为标准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而无暇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一个社会无法给每一个成员的个体利益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保护时,社会成员必然会通过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和保护自身的利益。这无疑会降低社会的凝聚力,降低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睦砺凵侠此担虽然可以通过普遍的法律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普遍的法律强制既与社会主义法治高度自觉的要求背道而驰,其所带来的高昂的成本全社会也难以承受。尊法意识的增强只能通过引导来实现,惩罚和强制难以催生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方式,只能依赖于全社会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践行。

三、尊法意识培育的关键是引导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公民尊法意识的增强既依赖于外来利益的驱动,也依靠内心认同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存在并起支配作用,必然要经历价值认同、价值践行的过程。而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来源于现实比较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由认同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只有广泛实现社会公平,使社会成员切身感受到法治所带来的正义、公平、稳定和安全,通过自身的理性选择自觉认同法治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增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崇和敬仰。

首先,用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引导全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否,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是否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建设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应当说,培育全社会的尊法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物质基础已经成熟。目前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通俗化和常识化,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互动关系,即让全社会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满足全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个人发展的价值更多的是考虑满足个人生活和发展需要。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因为个人的发展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幸福的最大化,而个人必须承担的是诸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等社会责任则会较少考虑。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社会成员不能普遍意识到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无从谈起。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7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公平正义、民主和谐、文明友善等法治思想,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法治意识

一、当前普法教育形势迫切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为总结“六五”普法成效和更好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2015年上半年课题组对四川文理学院所有专业的1124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有28%的学生认为法治没必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34%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36%的学生不知道12月4日是全国宪法日,只有41%的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选择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维权,49%的学生期望多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提升普法教育实效,5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讲授的法律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71%的学生认为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近年来,高校部分学生无视校纪校规,酗酒滋事、故意伤害他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违法驾驶以及上当受骗等事件和违法现象屡屡发生。通过分析研判,大学生涉法违法主要有侵犯财产、侵犯人身、犯、暴力侵犯等四种类型,其发展趋势有隐蔽性、高智商性、犯罪程度严重和犯罪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这些特征和现象表明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还不强,这对高校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严峻考验和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法治文明和法治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思路,搭建新的育人平台,提升普法教育实效,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法治意识的关系

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是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尺,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和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法治意识是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在法治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与态度的总称,包含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意识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法治意识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效融合,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重要保障,是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成为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推广需要法治作保障,法治建设、法治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重要形式,也是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见》指出,“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设法治课程,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和道德品素质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把法治和德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应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综合素质的反应,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青年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说,“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凝聚着几代人的夙愿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文化优秀道德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信仰,决定着理想的高度、价值的尺度,对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保障,是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基础。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思维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一是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心和制度自信,感受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巨大优越性。二是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增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信念,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法治化建设的伟大行动中。三是可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校园法治文化的创建中,感受依法治校的强大力量,培育公平、正义、民主、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四是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法治思维是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保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培育青年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原则

原则是事物构成有机整体和协调平衡的基本遵循和准则,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和走向的重要因素。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要紧密结合国家的最新普法动态、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注重法治意识、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因此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当代青年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他们需要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储备,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完备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分类别的开展教育活动,要着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要实事求是的向青年学生宣讲中国当前法治建设的难题、困境和前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表明党和国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决心和坚强意志,增强青年大学生坚定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想信念,使其对国家充满希望和自信。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党和国家随着形势的发展,普法的重点、普法的形式、普法的对象、普法的基本要求各有侧重,这对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也提出了不同要求。高校法制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国家最新普法动态,聚焦时效性、针对性和可复制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一致,提升实效性、教育性和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三)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既要注重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又要注重法治后备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各类法律知识、专业功底扎实、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主动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争取成为高素质尖端人才。高校法制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国家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人才发展结构,分类别、分层次的培养各类人才,既注重法律通识人才的培养,同时又要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

(四)坚持理论宣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朝气、激情与活力,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多地期望是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高校法制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广泛建立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和创建法治文化品牌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广泛参加各项普法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了解党和国家的普法动态及社会民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提升青年大学生学法、知法和参与法治实践的兴趣。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培育青年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

高校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青年大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阶段,承担着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强化阵地建设和思想理论武装,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夯实青年大学生的法治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法治成为人们的道德追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核心道德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要积极加强对《宪法》等基础法律的学习,培养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坚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积极探索将法律基础课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路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党课、团课等途径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在法治创建中感受公平、正义、自由的力量,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信念。要积极加强与公安、武警、消防和律师行业协会的合作,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深化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着力营造依法治校的法治文化。高校内部治理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完善大学办学章程,规范办学秩序和内部管理结构,“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旧的具有明显人治特征的大学生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以法治为坐标的管理模式,”[5]实现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公平、正义、民主的力量,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养成守规矩、明是非、知荣辱、重品行的思想道德情怀。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效。高校要积极推进法学课程改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必修课,积极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载体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新事物、新载体、新媒介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要加强法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普法教师团队,广泛组织法学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法学研究工作,推进法学学术骨干、法学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多级联合的普法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DB/OL].2013年2月24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教材[M].新华出版社,2014年3月版,p15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新华网,2014年5月5日.

[4]吴爱英.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J].党建研究,2015年第8期,p27-28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8篇

高度重视 精心部署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发后,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中办《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汇报,对全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进行具体部署。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根据中办《意见》精神,制定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对我区2009年以来主导并实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建设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和概括,为全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宣传教育 增强认同

全区各级党委中心组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纳入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形成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讲堂等宣传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牧区,覆盖到各类人群。自治区各主要新闻媒体、主要网站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作为经常性宣传任务,都市类、行业类媒体也结合各自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做到了全媒体运行、全栏目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社会宣传力度加大,全区各地各部门深入宣传“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题公园、城市广场、商业街区、交通站点、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广泛刊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营造了浓郁的宣传氛围,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先进人物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被人们了解认知并逐步深入人心。

融入结合 重在实践

我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坚持在国家及自治区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一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中国梦・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全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尽责圆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要求,以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青少年、农牧民为重点,深化了“责任担当・服务圆梦”“爱岗敬业・实干圆梦”“敦品励学・成才圆梦”“勤俭持家・致富圆梦”等系列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实践化。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德润草原・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诚信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强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弘扬友善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全力抓好自治区文明旗县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修订自治区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改进测评方法。在农村牧区继续深化以刹“五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大行动”,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德育先导・以文化人”主题实践活动,在企业中推进“诚信兴企・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相结合。认真开展了“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创作了一批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灵活运用讲故事等方式,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地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确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遵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当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中,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五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把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示范旗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增强。

凝心聚力 协调推进

法治文化的核心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9-02

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讲,就是帮助人培养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科学理性、政治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怎样强?教育是基石,德育是根本。以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年的拼搏精神、创新理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仰有所提高。但是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表现出它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功利主义观念强。高校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但这个目标限制了获取其他知识,很多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课堂上只学与考试相关的东西,忽视课堂上正在讲授的内容。二是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薄弱。这是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基本是独生子女表现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讲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指示着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启示。

第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日常喜闻乐见的趣事、言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寻常的理念,也使这种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到一处。

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浪潮中,时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变以往教师单独讲教为学生讲。学生对新的理念有他们独有的体会,学生在这个浪潮中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若干板块,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围绕其感兴趣的板块合理分工,课下收集材料、集体讨论、形成结论、制作课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表达该小组同学的观点。

第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当前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利用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开发思想政治新领域。建论坛,设讨论组,打造网络课程等,利用这些方式随时讨论,回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交流情感,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满足状态,是人的精神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意识。

“法治”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国家的契机。法治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致力于法治建设,培育法治政府、法治公民。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以法治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尽一份力量。

“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社会的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是每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目标的实现要靠法律来实现并监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平等不是唾手可得,都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和保障。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对“自由、平等、公正”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和谐有序美好生活的憧憬。

“法治”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源泉。只有在处处有法、时时有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创造出一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法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原则,以法治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领域、理念的创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