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化医疗市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7 15:02:42

信息化医疗市场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1篇

改革提振行业发展

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医疗改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医疗行业的参会代表以及专家、媒体等都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医疗行业的关键词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医药制度、多元化办医、全民医保体系、药品安全等,体现出国家层面对于医疗行业改革方向的决策。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并向社会公开,医保、医疗、医药继续联动改革,医保体系的建设成为最大亮点,医疗行业的发展得到强大推力。10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意见》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等几点内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提出要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而随后在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具体目标,包括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这些政策对医疗信息化市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预示着极大利好。业内人士和机构投资者均认为,国内的医疗卫生行业有望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全新的投资机会。

临近岁末,2013年12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又刊出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卫生和人口健康领域信息化的新战略。该意见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新理念,构建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药品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建设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四级平台作为六大业务应用纵横连接的枢纽,以居民健康卡为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联结介质,实现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有效协同等。不难设想,在这份意见的影响下,与“人口健康”相关的信息化举措和由此激发的产业机会将更加值得期待。

应用加速落地

在国家政策的正向推动下,医疗信息化在行业应用方面走得更深,相关企业也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人民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表示,2013年,医院等级评审对于信息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业务层面提出了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这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明显。同时,因为医院信息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医院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电子病历集成平台、数据整合备受关注,信息集成平台成为了2013年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都通过信息技术能力使医疗服务创新加速,如改进就诊流程、一卡通等服务都为方便患者就医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医疗信息化的区域发展方面,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表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均日趋成熟,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居民部分健康相关信息共享已可轻松实现,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还有待推进。当前相关硬件建设、网络铺设已初见成效,而应用业务仍有限,这是医疗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隐患,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落点之一。相关企业应该认识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以技术为先导,而是适用和应用为先导。相信“应用”会成为明年业界最关注的话题。

值得兴奋的是,除了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信息化应用在加深,“院外”信息化的热度也相当之高。2013年,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移动医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疗移动应用保持升温并越来越多的普及到医院中,医疗APP纷纷涌现,移动医疗领域的互联网创业也相当活跃,这让大众与医疗信息化结合得更紧密,也将刺激医院的数字化进程。但也有专家认为,在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形势下,互联网模式发展前景如何还具有不确定性,未来移动医疗将是持续的热点,而何时会有实质性的突破还有待观望。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 医患互动机制 分层运行模式 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为解决供给效率低下、费用持续上涨的困境,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改总趋势是“向市场要效率”,即在充分强调政府管制的同时,日益重视市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信息披露管制正被各国作为一种市场构筑的核心政策加以运用。新医改以来,随着民众医疗需求的迅速释放,我国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控(制)费(用)增(进)效(率)任务,由于各种医疗管制政策效果不佳,信息披露管制也已为中央文件所多次强调。2012年初,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医疗服务监管制度”。然而,将信息披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让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是不够的,这并非信息披露管制的真谛,正如Ireson et al.(2002)所指出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是一种新的社会性管制,它是医疗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只要机制政策设计得当,就能成为促进竞争、提升效率的根本手段。因此,剖析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内在机制,探寻相应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制模式及配套政策,对于我国信息披露管制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界有关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制的必要性(郑大喜,2003;袁建国、白平,2011)、公立医院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李慧娟、陈迎春,2009;张春梅、孙扬等,2010)、公立医院信息披露管制的策略(张春梅,2011)和发达国家信息披露的经验介绍(王艳艳,2008;张春梅、李育梅等,2011)等四个方面,尚未见到有文献对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经济机制作过分析,也鲜见有文献探讨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的具体模式和配套支持政策。基于此,笔者尝试从披露信息的双边嵌入性入手,分析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所应具备的医患互动机制,探讨相应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及配套支持政策。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医患互动机制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性管制工具,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医疗市场失灵是其基本逻辑起点。Arrow(1963)、Evans(1974)、Ellis and McGuire(1986)等研究表明,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医疗需求(demand agency)的逻辑基础,在需求下,方(医疗服务供给方)很容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患者医疗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从而导致过度医疗,而总额预付制、医药价格管制等传统的经济性管制措施又很容易抑制医疗供给的积极性,产生医疗不足,其结果都将降低医疗效率,偏离社会最优,损害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可及性。与此同时,医疗需求的区域性、层级性特征容易形成医疗供给方的区域市场垄断势力,而医患信息不对称及医疗需求的性质又会进一步增强医方的这种垄断力量,加剧医疗行为扭曲。可见,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失灵的关键症结,是政策治理的难点所在。从实践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冲突加剧的现实困境都与信息不对称的医疗市场失灵直接相关:医方信息优势使得医患市场地位严重失衡,医患良性互动匮乏,互信协作关系日益丧失,患者成为医方不当逐利的受害者,医疗负担沉重,患者满意度急剧下降。

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增进医患互信、化解医患冲突,我国应当直接针对医患信息不对称这一医疗市场失灵的关键症结,尽快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即通过强制医方披露医疗服务信息,缓解、消除医患信息不对称性,构筑、完善医疗市场,促进医患市场互动,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而矫正医疗行为、控费增效、化解医患冲突。其中,基于披露信息的医患市场互动是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应当构建的基本机制。正如信息披露管制研究的权威学者Weil(2006)所言,任何信息披露管制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双边嵌入性,即披露信息对于产品(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决策嵌入,信息单边嵌入或是不可(不能)嵌入的披露管制都是不可能有效的。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应当建立一种医患互动机制,让披露信息嵌入医患双方的供求决策,形成医患双方的市场互动,从而构筑出一个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场。具体而言,信息披露管制的医患互动机制由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耦合而成。

其一,患者赋权,这是医患互动机制的基础性环节,意指让披露信息嵌入患者的就医决策,它要求在保障患者自由就医选择权和激励患者理性决策的前提下,披露对患者就医决策有价值的信息,赋予患者就医决策的信息利用权。

其二,供给竞争,这是医患互动机制起作用的关键环节,意指让披露信息嵌入医方的供给决策,而这就要求患者的决策(结果)嵌入医方决策。从理论上讲,只要患者就医行为决定医院利润,患者的就医决策就必然受到医院高度重视,从而自然嵌入医方决策。因此,需要从政策上设定患者为医院的利润来源,树立患者,构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而不是以政府管制部门为中心的资源争夺竞争。

其三,在上述两个“嵌入”基础上形成医患市场互动,即患者在竞争的医院中选择服务供给者并通过市场将决策信息传递给医院,医院则围绕患者决策和披露信息指标展开争夺患者的激烈竞争,并将竞争信息通过市场反馈给患者供其决策,形成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医患双方决策的市场互动。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

医患互动机制是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核心,而要实现医患市场互动,就需要根据我国医疗服务供求的区域性、层级性特征,设计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具体运行模式。鉴于我国医疗市场供求的区域分层结构,笔者认为,采用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是我国当前现实的选择。

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天然的区域性、层级性。一方面,越是普通的疾病越倾向于就近治疗,这说明患者的信息、心理、交通等求医成本是医疗市场的天然壁垒,造成医疗市场的区域分割。另一方面,疾病谱的层级性是医疗市场层级性的基础。在我国,疾病谱中绝大部分低风险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和小部分普通手术是乡镇社区医院常规方案可以治愈的,这是第一层级的疾病。第二层级是乡镇社区医院不能很好承担或无法承担的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门诊,以及部分大病门诊和大部分普通手术,通常是县区医院可以胜任的。第三层级是少部分大病、部分疑难病门诊、少部分普通手术和大部分大手术,通常适于在地市级医院就诊。第四层级是大部分疑难病、急难重症和小部分大手术,通常更需要到省级医院就诊。

上述医疗市场的区域分层结构与我国当下乡镇社区、县区、市级和省级医院的四层级医疗供给体系相对应,也与我国多层级的医疗行政管理体制相契合,是我国实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政策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是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

分层披露、分层嵌入、分层互动: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立足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的国情,我国应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构建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将医疗市场分为乡镇社区、县区、地市和省四个层级,分层披露医疗服务信息,分层嵌入患者和医院的供求决策,分层保障患者的就医选择权,促进医患双方分层互动,激励医院分层竞争,最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增进医患互信。

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是:第一,分层披露主体的选择与职能设定,拟以县区、地市和省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相应层级医疗市场的信息披露主体,其中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镇社区、县区两个层级的信息披露;第二,分层披露信息的内容设计,拟披露的服务信息包括医疗费用信息、医疗质量信息、医疗不利事件信息以及患者调查评价信息等。通常每个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只披露该层级所对应的疾病病种和服务类型的信息;第三,披露信息的形式选择与设计,包括数据、文字、图表的选用,信息指标选取和设计,以及指标标准化和诊疗风险的调整方式等。

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与披露平台: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医疗服务信息的分层披露、分层嵌入与分层互动需要构建相应的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和披露平台,后两者构成了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一方面,分层构建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旨在收集可供披露并嵌入患者决策的各类医疗服务信息,包括医疗费用信息、医疗质量信息、医疗不利事件信息和患者调查评价信息等。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决策,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需要各区域层级之间标准统一,保证兼容对接。另一方面,分层构建医疗服务信息的综合披露平台,这是满足患者信息诉求、降低医患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个根本性通道。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并披露信息集成系统的两大类信息:一是医院等医疗单位按管制要求所收集、上传的医疗服务信息,二是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患者调查分析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信息。

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配套支持政策

我国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根据信息披露管制医患互动机制的三个环节,设计、实施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该配套支持政策是由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和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的三大类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

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的政策。立足我国现实国情,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需要从打破我国公立医院垄断地位、优化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和强化对患者的医疗救助三个方面来设计子政策。

第一,实施患者赋权的医疗市场结构改造政策,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为此,需要加大力度减少行政性审批,切实降低医疗行业准入的政策门槛,放松民营医院的市场准入管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强化服务竞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从就医机会上真正赋予患者自由选择权。

第二,实施、优化患者赋权的医疗保险报销政策,重点是加快落实医疗保险跨区域异地报销和结算,优化城乡之间医保报销制度,全面落实民营医院的医保报销资格,从费用支付上赋予、保障患者就医选择权。

第三,实施患者赋权的医疗救助政策,为此应立足我国国情,依托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由财政资金注入,为困难患者提供普通疾病门诊救助和重大疾病住院救助等多种医疗救助,其政策要点是要保证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就诊医院的患者不能有政策歧视,保障受救助者的就医决策权。

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就医决策的政策。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需要实施三个子政策予以支撑:

一是患者的医疗服务信息需求调查政策,把握患者决策嵌入所需信息类型及特征。为此,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医院作分层次(分门诊、住院病人)、广覆盖(覆盖社区、乡镇、县区、地市和省级医院)的患者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患者就医决策所需信息内容、当前信息主要来源、患者信息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对患者医疗决策的作用、患者当前信息获取面临的障碍,以及患者对当前医院及政府信息供给行为的评价与期待等诸多方面。

二是医疗服务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网络化政策,即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依托医院的病人管理系统、门诊计价及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等,实现信息的生产、收集、存储、处理、提取、传播和扩散。

三是医疗服务信息需求的可及性扶助政策,该政策的关键是依托现代网络手段,让医疗服务信息进乡村、进社区(进村卫生室、乡镇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备专门的信息查阅指导员,为患者讲解有关信息,确保信息嵌入患者就医决策。

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的政策。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需要从医疗供给市场化、医疗补贴优化、电子病历管理和按病种付费等四个方面予以支撑。

第一,坚决推进医疗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政策,关键是取消政府对公立医院经营行为的直接行政干预,推行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将乡镇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业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分开,让其与县以上各类医院一样实行市场化运营,实行以利润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第二,实行需求导向的医疗补贴政策,即在新医改前期大力度直接补助公立医院的基础上,将补贴重点及时转向需方(患者)、确立患者在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三,推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电子病历管理和处方点评政策,重点加强医患之间医疗质量信息的流通,确立患者评价信息对医院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

第四,推广基于临床路径的按病种支付的付费政策,重点是立足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目录和按病种付费指南,重点强化患者决策对供给行为的导向作用。

结语

当前我国医疗服务控费增效、增进医患互信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作为构筑完善医疗市场、向市场要效率的重要政策工具,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是我国医改新阶段的现实选择。我国的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应当构建一种基于信息双边嵌入的医患互动机制,即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披露让信息嵌入医患双方的供求决策,形成医患市场互动,从而构筑出一个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市场,其中,患者赋权、供给竞争和医患互动是该机制相互耦合的三个环节。

立足我国医疗市场供求的区域分层结构,应实行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的区域分层运行模式。其中,医疗市场的区域性、层级性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现实基础,分层披露、分层嵌入和分层互动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基本架构,而医疗服务信息集成系统与披露平台是区域分层运行模式的两大支柱。信息披露管制区域分层运行模式正常运行,需要根据医患互动机制的三个环节设计保障患者就医决策权、保障披露信息嵌入患者决策和保障披露信息嵌入医院决策等三大类政策,构成配套支持政策体系。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3篇

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携化,提高了诊疗的效率,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互联网企业在移动医疗产业链多个环节均有机会。互联网企业在移动App应用产品的开发上具备先天优势,目前的重点是将医药信息平台的优势最大化,即可展开多层次的合作,一方提供IT技术,一方提供专业医疗信息。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

近日,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试图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专业信息化平台和医药App应用无疑是腾讯看好好大夫在线的关键。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医疗服务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除了在专业性上发展受制外,国内医药App应用也有可能受到类似于美国FDA的监管。互联网企业在与医药信息提供商合作时,应将专业信息平台优势最大化;在研发App应用时更应注重用户需求,差异化竞争。

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医疗市场

借力国内领先医疗信息和医患交互平台——好大夫在线,腾讯进军移动医疗市场。腾讯医疗官网显示,其已与好大夫在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合作。好大夫在线已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医生,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借助于“好大夫在线”平台,患者可以获得医院门诊信息、分享就医信息、网上转诊约号等。截至目前为止,腾讯医疗其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经超过22万人次。

互联网公司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不在少数,搜狐、新浪均有动作。搜狐、新浪也都开设了健康频道,但业务主要局限在健康生活资讯推送,在深层次与患者互动环节缺失。腾讯此轮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将在移动医疗应用上下文章,有望在获得流量的同时,切入医药市场的关键环节。

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携化,提高了诊疗的效率,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目前,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解决方案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志带的应用、视频诊断等。如日本利用iPhone及iPad进行急性期脑血管障碍远程诊断,就为患者节省了宝贵的诊疗时间。

医疗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口

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移动医疗产业链由移动运营服务商、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APP应用开发商组成。在移动运营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而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

GSM协会(GSM association)今年2月份的报告显示,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医药信息平台具有专业性、交互性,互联网企业与之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进入医疗市场。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国内做得成熟的医疗信息平台如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

App软件将成为下一个发力点

移动医疗应用App具有潜在的市场,未来将迎来市场增长点。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医疗应用需求越来越大。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春雨掌上医生从2011年11月上线至今年2月,迎来了100万个下载客户。创办伊始,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风险投资。丁香园的“用药助手”App应用软件位列iPad免费软件排行榜第一名。

机遇与挑战并存

多方的加入,将带动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亚洲移动医疗的市场有望从目前的5亿美元提升至2017年的70亿美元。三星近期推出了一款名为S Health的健康软件,配合专业的医疗设备可对人体的血糖、血压等信息进行检测。7月,TCL集团与浩然资本宣布合资成立TCL医疗集团,进军医疗设备市场。

互联网企业在移动医疗产业链多个环节均有机会。互联网企业在移动App应用产品的开发上具备先天优势,目前的重点是将医药信息平台的优势最大化,那可展开多层次的合作,一方提供IT技术,一方提供专业医疗信息。医疗设备制造环节专业性强,并购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4篇

1.1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政府有责任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保障各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由于政府部门缺乏产品原理信息和技术信息,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办法,导致政府监管不到位,使家用医疗器械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低,对企业的外部约束力不足。(1)原理信息。具体指家用医疗器械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经过研究开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是家用医疗器械实现检测、诊断、治疗和保健功能的根本基础。政府部门需要鉴别商品的原理是否具有科学性,对于无科学依据的家用医疗器械应严禁在市场流通、销售。对声称“包治百病”、“彻底根除高血压”的保健器械,其是否具有所宣传的效果尚待明确。(2)技术信息。科学的原理需要可行的技术才能转化为具有效果的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科学性、某些程度上具有疗效的家庭医疗器械,所采用的实现手段、技术标准差异很大。以热销的经络治疗仪为例,全国各类经络治疗仪品牌50余种,原理基本相同,功能相差无几,但各个品牌执行的标准不尽相同。政府很难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规范。1.2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是家用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但其信息接收量及程度受到自身知识水平和企业宣传力度的影响。消费者了解、掌握的产品疗效信息、质量信息和价格信息来源于家用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的宣传,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常被“忽悠”,企业自律性差。(1)效果信息。消费者购买家用医疗器械的目的是检测、治疗或保健,家用医疗器械的效果如何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信息。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广告及商品类比等获取家用医疗器械的效果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来源于企业,难以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家用医疗器械效果因人而异,尤其是健康保健产品。(2)质量信息。包括产品运行性能信息和售后保障行为。目前,我国家庭医疗器械种类众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同类家用医疗器械质量参差不齐,既不利于消费者选购产品,也不利于家用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此外,许多家用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较小,年产值在1000万以下的占70%。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更新速度很快,未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3)成本信息。企业掌握更多的产品成本信息,消费者成本信息匮乏,企业利用丰富的成本信息从消费者处获取高额收益。因此,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高[3]。信息匮乏的消费者,通过价格、广告和品牌市场信号获取更多的信息。而由于受家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产品技术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中极少有企业建立了可信赖的品牌,多数产品处于恶性竞争状态。缺乏信息获取渠道的消费者会寄希望于价格和广告,选择价格高、广告多的产品。企业将本应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用来搞宣传,从而造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科技含量较低。由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即使家用医疗器械的治疗效果有限,质量难以保证,但有需求的消费者只能接受高价格。即使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创新,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也能获取高额利润,且市场退出壁垒低,投机性较高,企业自觉履行道德约束的动力不足,缺乏自律性,很难建立企业品牌。因此,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参与主体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畸形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长此以往,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将转变为“柠檬市场。

2促进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

家用医疗器械不是普通的商品,属于医疗卫生装备体系,关乎民众健康,且具有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医疗支出及改善医患关系等外部性。为解决因市场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问题,避免形成劣府、企业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状态,促进我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健康、快速发展。2.1政府加强家用医疗器械标准化建设政府应不断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进入门槛,提高企业外部违规成本。结合目前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特点,制订出专门针对家用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明确其监管责任,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威慑企业合法经营,打击恶性竞争。构建融合监督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营销和消费使用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巩固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主体与参与方的合作关系,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通过各方参与协同,制定家用医疗器械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同时政府可通过对资质、技术及资本量等相关条件的约束,提高资本进入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门槛,从源头上遏制同质化现象的发生[5]。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业协会与政府协同合作(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点设置众多,与消费者接触时间多且便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好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拓宽信息传递渠道,丰富信息类型,充分发挥市场信号显示的作用,为需购家用医疗器械的消费者提供咨询,购后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消费者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和产品性能的基础上理性购买、正确使用,使该类产品更大限度地惠及民生。(2)行业协会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行业协会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其中立性和权威性,企业产品、价格、服务等信息,扶植优秀企业,淘汰劣质企业,提高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极大提高与消费者交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服务水平和行业信誉。2.3消费者需提高自身健康知识水平消费者获取信息渠道畅通,可使信息成本降低,改变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劣势地位。同时,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健康知识水平逐渐提高,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搜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健康消费更加理性,容易形成品牌忠诚。日益成熟的消费行为促使企业规范经营,建立内部自律。2.4企业转变经营理念(1)家用医疗器械企业需转变经营理念,重视自主创新、提升专业化服务、塑造品牌价值,赢得政府支持和消费者认可信赖。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产品性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渐规范化,消费者日益成熟,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宗旨,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为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应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准确分析市场需求,将产品更新改造、研发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满足低、中、高档的消费需求。(2)提升专业化服务程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家用医疗器械为特殊消费品,如何让消费者便捷地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则显得十分重要。家用医疗器械企业应通过招聘专业人员、经常进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市场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3)塑造企业品牌价值,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塑造品牌价值,家用医疗器械企业要着力于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通过对品牌价值功能、情感和外延层面的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品牌优势,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和满意度;不断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融进企业品牌,向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力,塑造品牌形象,强化品牌优势,实现品牌价值的创新发展,形成独具我国特色的家用医疗器械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6]。

3结语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5篇

“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这将进一步带动城乡医疗机构对PC的采购需求。”IDC在分析2011年中国PC市场商机时,将全面的医疗信息化升级与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家电下乡的深入、政府信息化的大力投入和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共同列为了PC市场需求的主要推动力。

对布局已久、渠道完备的同方而言,这样的消息是相当振奋人心的。近日,同方计算机产业本部商用产品中心总经理王悦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民族品牌,同方有能力凭借在产品、渠道和服务上的全方位投入,在国家医疗卫生项目中收获1/3以上的中标台量。

东西部、城乡

“两手抓”

在商用市场,同方电脑的优势市场集中在教育、政府、军工、大企业等领域。在医疗之外的另一个民生领域――教育市场,同方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近日,在2011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计算机采购项目中,同方电脑赢得此次采购第一包3.5万台产品;而在财政部、教育部主导的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远教学设备项目中,同方电脑也获得了3000余台教育设备的供货订单。

“我们在教育市场累积的经验、资源可以为开拓医疗市场提供借鉴。”王悦指出,医疗市场和教育市场很相似,首先,二者都是面向大众,覆盖从城市到乡村的全部市场;其次,教育和医疗信息化区域差异大,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以及大中城市和乡镇之间的差距;最后,两个行业采购模式相似,都由政府主导,以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并且,这种国家统一规划、化零为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同方在教育行业的成功经验和操作模式,可以复制到医疗行业。”王悦说。

据王悦介绍,目前,同方在医疗卫生行业已经取得了进展。例如,在北京,朝阳医院、丰台医院等三甲医院均部署了同方商用电脑;在近日青海省的一次招标中,同方中标了500台用于农村医疗的项目。

“同方会根据地区和应用差异,采用不同的推广模式。”王悦举例说,在东部或一些大城市的医院项目中,普遍具有预算高、医院自行采购、医院信息化程度高、需求多元化等特点,医院的架构也比较复杂,信息化利用率更高,比如原来使用电脑只是进行简单的结算,但现在有了整体信息化的需求。对于这些客户来说,硬件只是基础,应用才是核心,因此同方的策略是以开放的姿态,与东软、航信等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合作,将硬件、软件结合融入医院IT架构。

而在星罗棋布的乡镇医疗市场,售后服务和用户培训都至关重要。对此,同方的“零时空”服务将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对PC故障进行快速反馈;同时,同方针对医疗行业还特地将说明书简化,并根据医生的实际PC使用水平来定制服务培训,以及提供开机进入使用界面等软件定制服务。

安全PC

保障医患隐私

与教育行业有所区别的是,随着国民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等需求的逐步落实,对相关数据的保护关系着国民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保护也随之被提到了重要高度,从而对PC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方从2005年开始就着力主打安全PC,这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安全需求可谓一拍即合。”王悦表示,安全已经成为同方商用PC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企业的发展策略。作为中国可信计算工作组的第一批核心成员,同方电脑已经先后在可信计算机、可信移动存储设备、高速流加密芯片、可信网络介入、可信网络支付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方案。

“一方面,通过同方独有的TCM安全芯片,同方可以对设备进行认证,只有指定的设备才能进入到信息化系统;另一方面,同方可以通过U-KEY、指纹识别等方案,提供对医生的身份验证。”王悦表示,同方电脑在信息安全领域已经有很成熟的产品、方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医疗行业的特殊需求,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6篇

“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慨。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吸引着众多企业前来淘金,一时间,医疗信息软件市场喧嚣不已。然而,如今棋入中盘,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在蓬勃之势中亦间杂着洗牌。医疗信息化领域细分行业众多,企业多达数千家,但大多数企业目前都是偏安一隅、盘踞一方的中小型企业。谁会在未来独占鳌头,还是未知数。

本期《投资与合作》关注到其中四个细分行业中的代表型企业,他们有些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有一些是在行业整合中寻找大树的中小型企业;也有刚进入中国积极布局的海外公司。诚然,若要从几家企业的现状了解整个行业的趋势,必然只是管中窥豹。但在热闹的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中,我们仍在这些蛛丝马迹中遍寻行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新医改方案公布一年之后,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热潮涌动。相比于从前“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新一轮医改8500亿元巨额的财政支出给蓄势已久的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点了一把火。

为何新医改点燃了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新医改中提倡“医药分家”,如此一来,在资金跟进的情况下,医院对信息软件系统的需求大增,纷纷加大对医疗设备和系统的投入,希望借助IT技术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

根据IDC的数据,2010年中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达到120亿元。百亿市场规模,吸引着医疗信息软件市场中的各路企业。那些在医改之前,已经涉足该领域并初具规模的公司,在当前竞争中倍显优势,但仍抵挡不住后来者的追赶。如此热火的医疗信息软件市场,给行业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五大板块空间

“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主要是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应用系统(CIS),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MIS),区域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系统。”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研究经理肖宏亮介绍说。五大板块覆盖整个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其中,以临床应用系统为核心,也是行业中的投资重点。

HIS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行业散乱的情况。中国HIS厂商盯上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为了占领市场,许多厂商都在忙着跑马圈地。但HIS的产品开况却不尽如人意,各企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中国HIS市场一度混乱如一潭泥淖。在众多HIS厂商中,仅有几家实力相当、水平高端的企业,方正众邦、东软、金仕达卫宁等公司代表了国内HIS的较高水平。

与病人最直接相关的CIS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覆盖内容丰富,包括电子病历、影像系统(PACS)、生化检验系统(LIS)、放射科使用的放射信息系统(RIS)、麻醉信息系统等。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借助新医改的东风,许多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CIS领域的企业有两大类:一类是HIS的传统厂商涉足这一领域,另一类则是专注该领域的厂商。”肖宏亮介绍到。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以及MIS系统则是围绕CIS,作为辅助系统补充整体医疗信息软件系统。

区域医疗是新医改政策风向标指向的重点领域,但当前仍不具规模效应。一些曾打算涉足该领域的厂商再三思索后仍放下了该领域的研发,因为区域医疗需要以基础数据为根基,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如今在基础数据领域如电子病历、CIS领域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借政策东风

在新一轮医改浪潮中,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许多厂商闻风行动。软件行业的许多领军企业亦纷纷盯上这块蛋糕,先后宣布进入医疗信息软件领域。

2011年初,东软完成其在医疗行业的最大一笔并购,以1.1亿元收购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弥补其在医疗ERP领域的短板,正式对决用友、金蝶。谁料两个月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便对外宣布,旗下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将专注于为医疗卫生机构及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服务。

据报道,新医改调配的8500亿元资金将分三年陆续到位,为医疗信息行业注入一针兴奋剂,各路企业纷纷研读文件,从中挖掘商机。

“我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医疗信息化会有如此蓬勃的状态。”国内专注麻醉信息系统及ICU监护系统领域的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发出感慨,“今年初,中国发改委给16个医改试点城市,分别下发2000万元医改专项基金。缘由是总理作了一个批示,认为这轮医改很可能成为一个亮点。这个批示批复后,发改委的资金就会陆续到位,明年资金下放的范围可能会拓展到200多个城市。”

在新医改政策的风向标指向中,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以及区域医疗是四大重点领域。在远程医疗领域有所见长的深圳市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元素)正在打算进入电子健康档案领域。新元素董事长张欣表示,“新元素医疗将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定位在动态健康电子档案。以往的电子档案只是看病时有信息,体检时有信息,但是纵观全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我们要对患者在家里时的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动态电子档案。”

感受到新医改政策东风不仅是国内企业,海外的投资者和企业纷纷嗅到中国机会,寻找机会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领先医疗软件Dedalus公司在曼达林基金的积极引荐下,开始涉足中国市场。

曼达林基金执行合资人高臻非常看好中国医疗信息软件市场,“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有很大市场空间,而意大利Dedalus的这一医疗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中国很具有借鉴意义。”

而一些中国公司也在海外资本助力下,扩大发展规模。早些年,一些眼光独到的投资机构便看中医疗信息软件领域的投资机会,处在业内龙头地位的银江电子、迈瑞医疗等企业均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完成上市。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很多细分市场发展很快,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错,但问题是有些细分市场的规模不够大,所以不太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发生很多的投资案例,但是整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很具有吸引力。”贝祥投资集团执行董事伊彦宁谈道。中国医疗信息软件市场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之中,亦有不少创业者和企业正在摩拳擦掌,为该行业注入新的竞争因子。

两大关键因素

“十二五”规划中,卫生部主导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了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3521工程”,该工程将成为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应用的重点,这也给行业的发展加推了一把助力,同时也促使行业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新技术有望应用在医疗行业。IBM、英特尔等国际厂商开始涉足云计算领域,试图将云计算运用到区域医疗和远程医疗等项目中。

在医疗信息软件行业中,技术和人才是两大关键点,而人才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望海康信董事兼总裁段成惠谈到,“医疗信息软件行业其实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要在行业内做得成功,首先需要有专业的人才。”

“目前,行业的进入门槛主要集中在人才方面。”在医疗信息软件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的肖宏亮介绍说,“因为,2009年算是医疗信息软件发展的元年,业内的人才储备不足,很难找到既懂IT又了解医疗的专业人才。”

麦迪斯顿创始人翁康对此也深有体会。“进入这个行业的后来者通常需要花很大的资本去挖人,一些新入行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出两倍的价钱到我们这样的公司里来挖角。对我们来说,要找到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目前人力资源的压力比较大。”

市场中专业人才储备量不够,无形中造成人力资源成本升高。而除去人才成本升高的压力外,医疗信息软件行业的较长账期曾使许多企业苦不堪言。一些早有准备的公司,则会积极寻找风险投资或者并购的机会。2009年,麦迪斯顿完成第二轮融资,而其创始人翁康则表示选择融资的一部分原因则是避免业内长账期导致资金链吃紧;而在HIS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方正众邦则于2006年完成与方正集团的合并;2011年初,又传来东软并购望海康信的消息。“从2009年,新医改的政策后,医疗信息软件行业有飞速的发展,现在根据IDC所掌握的数据来看,账期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肖宏亮说。

三大阵营

监管部门早已启动对医疗监管行业的标准化完善工作,尤其在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信息数据等领域已经出台相关规范文件。肖宏亮认为,“但规范性条文的试用效果并不明显,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标准都不尽相同。标准化仍然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行业标准及规范文件未出台之前,医疗软件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

中国目前医疗信息软件市场的竞争分为三大阵营:第一是国内老牌的大型公司,其业务历史较长,拥有资源丰富,业务覆盖面广泛;第二是新近起步,但在单一市场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第三是来自海外的公司,其通过海外市场的优势进军中国,希望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如刚刚宣布进入中国的意大利公司Dedalus,以及IBM、英特尔等国际IT集团等。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7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信息不对称;供求原理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

(一)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足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国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多少的重要指标。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总体是不断增长的,但其增长速度缓慢。姑且不说发达国家用于医疗卫生费用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有7.9%,印度为6.1%,而中国一直没能超过5%。另外,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卫生事业费占政府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由于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产权改革,政府把医院推向了市场,减少了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势必带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窄等问题。

(二)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还面临着严重的不公平,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1990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与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是120元,而到了2010年则扩大为813元。

(三)个人医疗负担过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里,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57倍,增速远超出收入增长速度,这给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急剧上涨,“看病贵、看病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背后,隐含着很多矛盾,有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医疗资源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有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问题,有医疗保险覆盖面有限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需要从医疗服务的特征来展开经济分析。

二、 医疗卫生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一)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

医疗服务与一般产品或服务存在很大区别,它是由医生提供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是一种信誉产品。患者极度缺乏信息,诸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因此,医疗卫生市场中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供给方在医疗市场中具有垄断优势和信息优势,病人通常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医院和医生在病人的医疗消费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病人的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必然存在道德风险。而医疗市场这种特殊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医患道德风险又将导致医疗市场价格和供求的变化,对医疗费用的上升产生影响。由于医生往往会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诱导患者的医疗需求,包括诱导患者接受超出实际需要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和药品品种,使买者交付超出实际需要的费用。这种由供方引致的过度需求势必给市场造成效率损失。

(二)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医疗服务供给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院的诱导需求,即医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识地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如开大处方、开昂贵药品或进行昂贵检查等等。在一般商品市场中,供给增加时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的是,在医疗市场中,由于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医院会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随着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医疗服务价格不但不会下降,甚至会出现上升的趋势(见图一)。

假定初始状态时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分别是S0、D0,均衡点为E0,均衡价格和数量是P0以及Q0。在医疗服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医院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S0将会向右移动到S1,会使均衡点由E0移动到E,导致医疗服务的价格会有所下降。这是医院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减少,医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向患者诱导需求,使得患者的需求曲线D0也向右移动到D1,形成新的均衡E1(P1,Q1),阻止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下降甚至会使价格有所上升。

医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疗服务的决策权和医疗费用的控制权掌握在医院手中,患者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医院具有诱导需求的实现条件。上述分析表明,在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下,医疗服务诱导需求使医疗服务的价格和供求数量具有上升趋势,这是导致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医疗体制改革: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争

以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成因。分析认为,在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下存在医患双重道德风险,使医疗服务的供求和价格发生变化,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有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之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规避道德风险,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应当考虑非市场机制的方法――政府干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整,规避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回顾三十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总结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作用。医疗体制改革理应寻求解决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市场是医改中所有问题的归结点。本文在对医疗卫生服务与其市场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中,表明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在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上应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界定,既否决单纯的市场主导,也否决一味的市场化,而是二者的理性结合。

政府和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配置手段。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市场的特性是研究医疗卫生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分工的逻辑起点。就目前的一般市场而言,市场是相对政府而言的一种次优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市场失灵相对一般市场更为突出,医疗服务必须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坚持公益性质。

因此,我们倡导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医改模式,政府主导融资、投入、监管,市场发挥竞争的效率,以政府和市场的理性融合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7,(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增刊),2005,(7).

[3]李玲.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J].求是,2004,(21).

[4]梁小民.医改错在起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8-05.

[5]周其仁.医改系列评论.经济观察报,2007-01-15.

[6]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论坛整理资料,2006.

[7]赵红征,李新民.风雨三十年思路大转变――对卫生改革的几点感受.中国医院管理,2008,(7).

[8]曹荣贵.中国卫生事业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07,(7).

[9]王勇,弓宪文,赵鹏.中国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信息经济学解释[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8篇

关键词:医疗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6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16

2011年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医保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和创新医保管理,加快解决事涉千家万户且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医保领域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医保管理存在的难题及其特征表现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医保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散”。国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散性、碎片化特征明显。国家对医保管理缺乏顶层设计,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地域分割、城乡分割严重,国家、省、市、县等各个层面的医保基金统筹和支付标准不一,人为拉大保障差距,不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同时,对于能分担政府医保负担的商业健康保险并未纳入相关制度规划统筹推进。

二是“乱”。医疗机构乱看病,社保机构乱报销,助长过度医疗风气,浪费有限医疗资源。从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实施情况来看,伴随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上提,医生所开处方就越大,价格就越高,费用就越多,农民感受就越贵。这导致国家对百姓的医疗保障补助支出越多,百姓自身承担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的不正常现象。

三是“假”。患者与医院合谋,开假处方,出假病历,套取医保资金挪作他用,导致真正需要看病的人承担更加沉重的负担。据湖南省益阳市的一项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当前城镇居民的保险医疗费用支出中,虚假治疗等不合理医疗支出的比例竟高达29.6%①。

综上,医保管理中“散、乱、假”三大顽症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真正需要看病治病的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削弱了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医保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我国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平,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对医保管理存在难题的原因分析

从医保管理中存在的“散、乱、假”的问题特征来看,既有管理理念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的原因。

(一)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

这是造成“散”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社会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脱胎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各地、各部门自下而上地逐步试点、摸索前进,这就导致我国的医保制度建设从一开始就缺乏统筹规划的制度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过程中,包括医保管理等社会管理的内容长期被忽视,对目前面临的医保管理难题还习惯于单就医保管理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展开处理。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医改实践都明确显示,医保管理是一个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摒弃划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人群、割裂社会医保和商业医保狭隘的医保管理理念,代之以全面系统的、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医保”管理理念。

(二)管理机制特别是监督机制缺失

这是造成“假”和“乱”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经济利益分配都面临着深刻变化和调整,原有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正迎接新的挑战,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建设还处于试错时期和磨合阶段。这表现在医保管理领域,主要是医疗市场的利益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性约束,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未对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发挥控制作用,反而助长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医患双方在缺乏专业化、独立性的第三方监督管理的条件下,特别是借助医疗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之便,在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通过个体的不受有效监督的自由逐利行为导致了集体行为的非理性,降低了社会的集体利,造成医保管理中的“假、乱”怪象层出不穷。

(三)管理手段不适应现实需求

由于缺乏“大医保”的管理理念,在医保管理的数据基础、信息系统等方面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标准,这就为形成以病人为核心的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社会医保和商业医保彼此融合、无缝衔接的医保管理机制带来许多障碍。同时,医保市场有效监督机制的确立,必须通过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来实现。而市场约束要充分发挥作用,又必须以增强医保市场透明度为基础[1]。但目前由于缺乏“大医保”信息管理平台,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保险机构,在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信息、药品价格信息、诊疗效果信息以及对相关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障碍,不仅制约了医疗市场的透明公开,也使医保管理效率和效果无从提高。

三、以“大医保”理念创新医保管理的路径探讨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管理条件下,应对医保管理难题,特别是从根本上解决医保管理的“散、乱、假”等顽症,应当从创新医保管理理念、完善医保管理机制和改进医保管理手段等关键环节入手,着力构造“大医保”管理网络,畅通“大医保”管理路径,通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医保市场透明度,促进社会医保和商业医保作用的共同发挥,形成医保管理的合力,加快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具体实施路径可概括为树立一个理念、运用两种力量、搭建四个平台。

(一)树立一个理念: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大医保”管理理念作为创新医保管理的价值取向

如前所述,当前社会管理亟待创新,作为社会管理重点领域之一的医保管理也迫切需要创新。对医保管理而言,首要的就是作为行动先导的思想理念要创新。如果医保管理的思想理念不创新,还是沿用僵化的管理思维和偏狭的管理视野,则医保管理机制和医保管理手段的改进完善就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当前主要应将原有的“小医保”管理理念扩展为“大医保”管理理念,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总要求,切实围绕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统筹设计规范化、标准化,涵盖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保和商业医保有效衔接、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充分实现全社会医保的公平,彻底改革现行制度“碎片化”、不公平的弊端,增强医保制度的普适性和吸引力。只有通过全面树立并坚持“大医保”理念,才能为统筹完善医保管理格局乃至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和明确的行动方向。

(二)运用两种力量:以综合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调作用的“大医保”管理机制作为创新医保管理的制度动力

政府和市场在医保管理中各有优劣。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医保管理的成本将居高难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难以不断提升;单独依靠市场力量,医保的公平性和普适性将难以达成,市场中的投机行为、道德风险也难以避免。只有建立“政府+市场”的管理机制,既互为补充又互为制约,形成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力量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才能比较好的推动医保制度健康持续的发展。当前主要应在高度重视发展社会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作用,将社会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统筹纳入“大医保”管理框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大医保”发展格局,这将是未来我国医保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

(三)搭建四大平台:以畅通“大医保”信息网络的管理手段作为创新医保管理的技术保障

为使“大医保”管理理念落到实处,除了从制度设计上统筹规划“大医保”管理制度外,更加重要的是要从强化外部监督和市场自我约束着手,治乱打假。这就必须畅通“大医保”信息网络,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互联、实时共享的“大医保”管理信息网络,促进医保市场信息透明度提升,为创新医保管理、实施“大医保”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为此,笔者建议可搭建四大平台。

1.打造医疗机构之间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这是运用信息手段促进医疗市场透明规范的基础措施。建议配合新医改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库的要求,对纳入医保的医院按照医疗服务行业统一标准建立行业内通用互联的医疗管理信息平台。参保病人就诊时应全面实行实名制,病人就诊医疗信息以其身份证号码为检索标记,适时进入这一医疗管理信息平台[3]。国家卫生监督部门、社保机构和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可以通过该平台信息监督检查医院对参保患者的诊疗行为,居民本人或其授权的第三方可在不同医院通过该信息平台查询居民个人的过往诊疗信息,减少重复检查和医疗资源的不必要占用,优化诊疗方案。

2.打造保险机构之间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保险公司作为补充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重要提供者,在“大医保”框架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建立保险业内标准统一、相互联网的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自身业务管理,提升健康险服务水平,从而稳步扩大业务覆盖人群,更为保险业与医疗服务业的行业信息共享互通创造了条件。保险公司应以其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根据健康险业务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健康险信息管理系统,并以客户身份证号码为标记,适时将客户承保和理赔健康险的信息输入该信息平台。参保人通过该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查询在不同保险公司之间投保健康险的情况;保险公司也可通过该信息平台查询新投保人的过往投保和理赔信息记录,这既能帮助保险公司优化对投保人的承保方案,又能从技术上防范少数投保人多方投保、恶意骗保的道德风险行为。

3.打造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之间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因为这一平台的建设横跨保险行业与医疗行业,在实践操作中具有相当的难度。但这一步对于构建“大医保”管理网络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这一跨行业的信息互通互联,“大医保”管理的探索就无法落实。为此,建议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强制推进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鉴于我国部分地区保险机构实施“医保通”工程的实际,目前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在实现直接的互联互通上存在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先由医疗行业和保险行业的行业信息平台之间实现对接联网。联网后,医疗机构可在病人授权下查询其参保信息,保险机构也可在投保人授权下查询其就诊医疗信息,实现医疗信息和保险信息的双向传递。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发挥保险机构对医疗行为的第三方监督评价作用,及时引导病人优化选择医院和医疗方案,促进医疗机构的竞争,提升服务。

4.打造保险机构与社保机构之间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这一平台的建设是整合各种医保制度,促进“碎片化”的医保管理机制向统一化、无障碍化转变的关键。建议以社保机构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为基础,对保险业的健康险行业信息平台开放联网接口,创新建立涵盖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大医保”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广大的参保群众可以享受一体化、无障碍、可自由流通、无缝衔接的高质高效的健康保障服务。保险机构在参保人授权下,可以查询社保机构对参保人的医保报销审核情况,帮助社保机构进一步复审相关情况,减少医保报销理赔差错率。同时,保险机构通过及时查询投保人在基本医疗保险上的参保、理赔信息记录,在承保新客户时可以帮助其针对客户参保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情况,优化制订保障更到位、价格更优惠的商业健康保险承保方案,在理赔时也可实现保险机构与社保机构的联动审核和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

四、结论

加快探索构建“大医保”管理格局,完善医保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深化医改、推进医疗利益格局调整的需要,更是完善国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百姓看病满意度的需要。通过树立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大医保”管理理念,统筹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调作用的管理机制,构造以四大信息平台为重要管理手段的“大医保”管理网络,实现以人为本的医保管理规范化、统一化、透明化、有序化和便捷化。

参考文献:

[1]赵文龙.重庆市健康险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浅析[J].中国保险,2011(1).

信息化医疗市场第9篇

根据IDC的数据,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而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

实际上,将IT应用植入到还在不断完善的医疗体系中,以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系统的合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等,早已成为了许多国家在建设医疗保健体系投入的重要一环。

加拿大政府从2001年开始投入了16亿加币建立电子健康系统,而美国在医疗信息化的支出方面已经占到GDP的17%,奥巴马甚至定下了在2014年美国每个市民都拥有电子病历的目标。通过实施医疗信息化,美国的医院工作效率也被提升了20%以上。

在中国,医疗信息化是医疗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2012年8月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卫生部也将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为19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比增长25.5%。

面对如此诱人的机会,在IT巨头IBM、戴尔、SAP、微软、华为等公司先后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之后,中国的小企业也不示弱。

“在我国做医疗信息化的小企业非常多,有的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相对小。如果大公司要做这些市场是要亏损的。”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北京总部总经理郭海涛对《英才》记者表示。

其实,国内较大的医疗信息化厂商东软集团,其市场份额也不超过5%,整个行业极度分散。在投资人看来,中国的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特点恰如春秋战国一样,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如果能够快速成长起来,“钱”途不可限量,而这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现在,一些做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在长大之后,其服务的领域正好是那些IT巨头想要进行合作或并购的,”维梧生技创投管理合伙人赵晋对《英才》记者表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同样是个机会”。

从事医疗信息化的无线技术与远程医疗等业务的深圳新元素,相继获得了如江苏高投、海纳亚洲创投基金、鼎辉等多家机构的投资;而从事与医疗信息化相关的影像设备领域的中科美伦、德润特数字也分别获得了深创投与赛富基金等的投资。

“我们也投资过类似的企业”赵晋表示维梧生技创投当前正试图把医疗服务与IT搭建起来,“先做医疗健康服务,再把IT引入进去”。

而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则看重远程医疗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他们投资了这一领域里的主导企业——云南山灞。

“远程监控、设备的远程记录,包括医疗信息化在手机等方面的应用,在未来都还是有大量投资机会的,因为毕竟中国的专家资源还是稀少的。”郭海涛说。

医疗信息化行业火了,究竟是看的热闹还是赚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