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2:06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1篇

关键词: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青年军人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处于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对各种信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和反应能力,同时青年军人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消极言论和社会问题的侵蚀和影响,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偏差。所以在青年军人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探索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筑牢思想防线,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然而,媒介文化与军营文化两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大众传媒中秉承的多元价值理念与我军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背离,传媒所构筑的奢侈豪华、五彩缤纷的虚拟现实,与军营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诸如此类的现实困境已然提到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面前。因此,以引导和教育广大官兵正确解读传媒信息,合理使用传媒工具为根本目的的传媒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形成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党和国家、军队利益的舆论环境,建设有利于青年军人成长的军营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巩固青年军人思想防线,激发战斗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同志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高度凝练。但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的共同精神追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形成的,也不是通过几次教育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达到青年军人群体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规范和引导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最终构筑个体的精神境界。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新军事类节目、军警题材影视作品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趋势。中央电视事频道开播以来,深受青年们的喜爱,在军营里、社会上,广大青年人中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迷”群体。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优化,教育的深入程度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延伸。

二、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目前,军人群体中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相关部门和机构对青年军人所处的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影响力认识不足,进而缺乏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识。尽管各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意识到了各种媒介信息对青年官兵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对少数官兵追星、热衷于到地方网吧上网等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教育,但这种教育往往是散在的、缺乏整体计划的,并没有意识到是由于官兵的媒介素养不高而导致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因此,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就事论事,难以使当事人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不良信息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致使教育的长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一些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此类问题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用来指导军队的整体思想建设,理论方面的成果尚未形成对教育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二)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上的统一性,近年来,许多单位和部门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也由部队的政治主官来实施。但是,媒介素养包含了传媒知识、能力、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对青年军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既需要教育者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高度敏锐的政治觉悟,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方法和机制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面临着更加着眼于心理打击、精神占领的未来战争需求,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适当的区分,使两者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军事教育训练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训教合一的培训机制,使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体制更为完善,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三)在教育训练中传媒应用的主动性不足

媒介素质教育,首先要从认识媒介、运用媒介开始,但在军事教育训练中,传媒应用还比较缺乏主动性。在青年军人的生活、工作和训练中,对于传媒信息,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除了阅读、收听、收看重大新闻、政策宣传外,对其他信息基本疏于管理,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或以“禁”或“堵”的手段阻止信息进入。在媒体技术和手段日趋多样化、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的信息社会里,“禁”和“堵”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需要更加积极有效的科学方法。在信息较量日趋激烈的未来战略博弈中,不仅需要青年官兵对于不良信息具有强大的“免疫力”,更需要具备制作、传播正面、积极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在平时训练和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性和信息优势。

三、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外众多学者的总结和归纳,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

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 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转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为某一个受众特别设置的。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它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信息中获得真正的益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就没有信息。

3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 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

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1 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2 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把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军校学员的思想特点和兴趣,在非新闻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开设新闻传播学选修课程,把媒介素养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来看待,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军人思想建设的重要部分来抓,而不是当作附带或临时性的工作。

3 拓宽培养途径,坚持多渠道、多模式的培养策略

媒介素质教育,是每一名青年官兵思想成长中必需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与部队的其他工作相结合的。在基层部队,特别是战士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中引进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以战士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排演文艺节目、展开智力竞赛和主题讨论、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作报告等等,结合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官兵学习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参与媒介信息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媒介宣传的实质,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敌对宣传的侵蚀,从而增强战斗精神、革命意志和军队的凝聚力。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2篇

关键词:新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青少年德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来临,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一类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群体里日益普及。这类新的社会媒体工具,不仅传播着信息,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和社交渠道,也在改变着其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网民总体的42.7%。在青少年中,微博、社交网站、博客、个人空间等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6%、57.7%、71.9%、86.0%。微博、微信、QQ聊天等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已经成了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互联网整体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便捷的好处,随之而来的也有多种网络情绪的交织、多元文化的激发与渗透等问题。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新社会化媒体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渗透力。受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过去五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近70%。新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新社会化媒体纷繁多样的信息文化下,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分析与评判力,帮助尚未形成自主意识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分析并研究新社会化媒体工具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是促进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释义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通常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通过媒体媒介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信息得以传递、传播,人们得以获得外界消息。传统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广告、新闻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媒体工具开始兴起,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新的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可以为公众的工作、生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常常被人们称作“新媒体”。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 “新媒体”中一类可以为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与互动交流的“能互动”的媒体形式,如当前社会流行的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

关于新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Antony Mayfield 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中国联通公司王明会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刘慧芳则认为社会媒体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互联网的传播工具上,由无数个节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黄锐、付丽丽、赵洁等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人作为传播的节点,这种社交上的关系性使得人们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使得运用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其实,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新社会化媒体以社会网络虚拟化形式,联系用户融入社会化媒体形成的虚拟网络里。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互联网关系链条相互交织,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人的社会关系管理效率。新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影响、虚拟社交网络和创新多元文化等功能特点上都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播。新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微博、微信、QQ聊天工具等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实现不限时点、不限空间的实时接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及时获取或者信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即时通讯和好友互粉,使得一条信息的关注可以瞬时达百万关注,这种互联网信息网络的传播效率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虚拟社交网络。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可以学习知识、发表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感情、实现自我,形成一个宽广的网络社会服务社区。新的社会媒体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用户可以通过个定制获得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新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加大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益。

3.创新多元文化。新社会化媒体既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自创平台。这种自由沟通的网络社会服务平台使得各种多元、自由或者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可以得到发扬、传播,各种思想、文化可以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新社会化媒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也使得当前的社会文化更加丰富。

二、新社会化媒体视域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能力指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新社会化媒体具有关系性、个体性、分享性、自由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博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当前,青少年是新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标受众群,也是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力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社会化媒体在给予广大青少年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教育宗旨是使大众能够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独立的、积极的利用媒体的优质公民。从如何确定信息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利用,将有用信息进行组织、管理,进行具体的应用等方面来理解,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需要在传统媒体形式上从社会化媒体情境中应具备的信息认知、批判、创造、应用上进行进一步延伸。对新的科技信息的认知、批判和创造应用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需能力。同时,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用户不仅是信息内容的见证者、传播者,还身兼信息内容的制造者角色。青少年信息创造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质量。新社会媒体环境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可以概括总结为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

1.认知批判能力

青少年需要学会对媒介创造的虚拟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从而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认知和批判能力是支撑媒介素养的核心理论和基础成分。传播学的“媒介选择性定律”也认为媒介中介认知的主观因素渗入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识和对媒介的合理把握。

2.创造应用能力

即青少年在面对信息媒体时,能够合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通过合适的工具获取信息,能够主动、自觉、持久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并根据信息的特性,合理信息。信息的创造应用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道德

即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准则与规范等。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青少年用户应具备的信息伦理能力的要求。社会化媒体下的主动搜索、虚假信息、隐私曝光等问题虽然够不上犯罪,但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保护自己及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也是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内容。

三、新社会化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社会化媒体在广大青少年中的普及利用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自由之窗,但同时,新的社会媒体下信息的自由传播、商业化运营、信息的虚拟化造成的信息传播环境恶化、信息内容失范等问题也在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极大地受到了新社会化媒体这把“双刃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求知。新社会化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当代青少年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青少年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实现了青少年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使得当代青少年更易通过互联网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使用网络搜索、在线互助等形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新社会化媒体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个推送及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培养了当代青少年良好的求知欲。

(2)娱乐心理。当代青少年经常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娱乐,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新社会化媒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强大的实时传播功能让网络媒介具有了无穷魅力,新社会化媒体的网络音乐、在线电影、网络游戏等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提供新的工具。

(3)社交。虚拟社交是新社会化媒体的最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青少年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进行交友、抒发心声,通过互联网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名人、偶像。新的网络在线聊天工具QQ、MSN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聊天交友、维系朋友关系的主要途径。它们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给渴望建立自我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新社会化媒体的无区域性还给广大青少年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了平台。

(4)自我认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寻找认同,新社会化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地。青少年由网络论坛更容易实现同辈群体网络的联系感。微信、微博等的自由言论,使青少年的自主感大大加强,网友意见的反馈使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归属感。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获得异性及自己崇拜人物的认可,还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娱乐,这使青少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

2.消极影响

(1)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化表现严重。当前,由于相关网络媒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新的社会化媒体在给青少年成长提供知识和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的群体,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尚不健全,这些难以根除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低俗广告、没有约束的语言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现代社会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交友等活动,青少年的成人化行为在逐渐增强。

(2)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感不成熟性更强。由于各种媒体经营商的商业手段和各个网络媒体质量的不一,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未经过滤的暴力信息。青少年正处在情绪易于宣泄的阶段,这些暴力信息的灌输严重加剧了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同时,互联网的虚拟平台,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成人的理解时,很容易借助于新媒体来寻找朋友,排遣烦恼,致使他们的情感更加外倾,情感的不成熟性增强。当代青少年情绪、情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我意识容易膨胀,而在受挫时更易沉溺、自暴自弃,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升高。

(3)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更易形成个人主义、孤僻。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具有既想成功又害怕别人看不起的矛盾心理。他们喜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个性化的潜移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分辨不清,自我倾向严重。同时,互联网也容易使得青少年以虚拟世界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另外,网络游戏也使得青少年在没有完全自控意识的前提下长时间的沉溺。虚拟的网络导致了青少年形成性格上的孤僻。

(4)新社会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减弱。新社会化媒体的交流方式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在新媒体空间,青少年可以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无约束的交流,言行不用规范,真实性不用保证。这种网络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使青年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社互动变为了与虚拟社会对话,社会责任感大大下降。同时,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出现偏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五花八门,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标准的下降和边缘化。

四、提高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信息自主认知批判能力、合理创造应用能力和良好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1.政府――加强媒体监管,肃清新社会媒体下青少年的学习环境

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平台。在新的社会媒体下,政府要加强信息相关的信息基础法规建设,加强信息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给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可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法律体系,在支持和鼓励信息发展的前提下,杜绝虚假、色情垃圾的滋生。在管理上,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的技术管理水平,实现垃圾信息的实时发现、惩处,肃清新社会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信息安全上,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产权、责任意识。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完善当代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网络交流更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家长应该看到新媒体工具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鼓励孩子积极利用信息媒体学习、生活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加强对其正确的媒体思辨、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微博、聊天工具等新社会化媒体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动员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到自我的教育过程,以实践完善孩子的媒体知识教育。家长也应积极学习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完善自己的媒体素养。

3.学校――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媒介知识

新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新的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高青少年的新媒体知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营造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氛围,普及新媒体知识,也可以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宽传统教育管理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同时,在思想教育上,学校也要强化学生的新媒体思想教育和伦理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媒体意识和自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思辨和批判能力。

4.社会――提高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社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广大网民要树立网络文明、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广大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责任感,不因利益所图危害青少年的思想,严于律己,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社会媒体.维基百科[EB/OL]. http:///wiki/%E7%A4%BE%E4%BC%9A%E5%AA%92%E4%BD%93.May field A.What is Social Media[EB/OL].[2012-04-20].http: / / icrossing.co.uk / what-we-think /.

[2]王明会,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5):5-10.

[3]刘慧芳.数字生活,势不可挡.市场研究[J].2009(2):16-22.

[4]黄锐,孙娜. Web2.0环境下SNS的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9(7):14-15.

[5]付丽丽,吕本富.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119-129.

[6]赵洁.论社交媒体[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张科. 微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75,181.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3篇

关键词:青年军人 媒介素养教育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WwW.133229.coM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发布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

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4篇

关键词:青年军人 媒介素养教育

引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教育青年军人要有很强的媒介素养意识和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

一、加强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直接来自于大量媒介信息的引导,人们对外界环境所作判断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受制于媒介对这个世界反映的客观度和准确度,即使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的军营中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与休闲娱乐功能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置身军营的官兵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成为官兵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军营生活。

2、媒介素养教育是筑牢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军队建设转向新战略的二十一世纪,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的对抗与掌控。但是不能不承认,我国目前对卫星电视、越洋广播、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与西方国家之间亦存在着出入境信息流量的逆差,形成事实上的西强东弱的局面。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中,西方的新闻媒介、文化产品日益渗透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媒介,更影响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军人群体。

应对这种形势,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措施,一是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在全球开放的舆论环境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阵地,二是在青年人、特别是军人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机制”,使他们有能力识破某些信息的“温柔外衣”下包藏的祸心,并能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我们自己的声音。

3、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在我军建设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传播国防知识、树立军队和军人形象、宣传国防政策、培育战斗精神、鼓舞全民国防意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文学、影视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造就了一代精神和时尚,对提升国防力量、树立国家形象和威望、唤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中,与军事和军人有关的新闻、专题以及文艺作品仍然受到社会和年轻人的欢迎,军人仍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因此说,在二十一世纪,大众传媒以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给军事信息传播提供了新舞台和新挑战,同样,也为我们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塑造新一代军人,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4、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当代军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通过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内化,进而改变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理想信念的确立,而媒介素养教育则能够确保青年军人在媒介信息海洋中的理性和清醒,有效地利用有用信息、摒弃垃圾信息、抵御敌对信息、传播正义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传媒经验理性认知的需求,是当代人面对日益强大的传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范措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成自身与现实环境以及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共存。因而,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不同于部队针对各种主题或形势的要求而进行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受教育之后一个知识盲区的填补,一种新的认知能力的获得,一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转贴于

二、对青年军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抑制媒介不良影响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对传媒的管理力度,禁堵不健康内容登堂入室,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在受众中间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让更多的受众拥有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本领-媒介素养,成为积极的媒介信息操控者。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青年军人媒介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整合、利用各种媒介素养教育和学习资源。笔者认为,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不一定要设置专署机构,重要的是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科学认识,并将之结合到军事教育理念中,将具体工作融合到部队的日常教育中去,拓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分析青年军人的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结构合理、训教一致的培养体系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加强方法、策略的研究,制订相应政策,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媒介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军事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校毕业生是我军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军校学员的培养抓起。一些院校、科研机构在新闻传媒以及心理战、舆论战理论与战法研究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科研和教学积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该尽快使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建立具有军校教育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开发相关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三)优化培养环境,营造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加强媒介知识普及的基础之上,在院校、部队的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中营造健康、科学的媒介信息环境。利用校园和部队营区网络资源,让基层官兵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和发布活动中。目前,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部队官兵的信息能力有了飞速的进步,不仅部队的军事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或网络来进行,局域网也给广大官兵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生活和娱乐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变得模糊,浏览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参与网上讨论等等。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年军人正处于日益复杂的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能够在各种复杂局面面前保持军人本色、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是新世纪对军人提出的新考验,也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基础。通过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信息真伪、识别正确与错误、有效地利用信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信息安全技术,是全面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5篇

【关 键 词】媒介素养教育;能力;责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34-02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却也让受众认识了世界并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这无疑是正面的一种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疑要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传媒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传媒的深入生动的宣传使青少年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因为受心智的限制,他们容易相信传媒,很难区别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尤其是当今传媒的高速发展,报纸书刊等平面媒体、电视电脑等立体媒体公布的大量信息扑面而来,青少年接触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他们应接不暇,因为缺乏判断力而兼收并蓄,沉迷电子游戏,网恋,造成早熟、暴力、价值观混乱等现象。有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因为看电视时间久容易发胖,并且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做专题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而媒体起到了关键性影响。据报道,少男少女们为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追星悲剧一演再演。

随着手机上网的普遍化以及3G手机的普遍流行,“无处不网络”,“无处不虚拟”,青少年渐渐依赖甚至迷恋网络。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执法检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十达400万之众的中国未成年网民深陷网络之中。他们与现实社会产生隔离感,结交网友却疏远了现实的朋友、亲戚甚至父母,被虚拟化的过程表现为由虚拟走向虚无、由恍惚变为抑郁、由孤独走向孤僻的轨迹发展,并逐步由“自我迷失”沦为“自我失控”状态,自杀与杀人就是自我失控的一种表现。

网瘾引发的这些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其中就有传媒的重要影响。当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分别以不同的速率和规模席卷世界,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心灵时,他们很容易产生认知的迷茫、模仿的盲目和理性的缺失。面对如此现状,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责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对其成长有着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和必要搭建各种平台,以使青少年能够掌握媒介素养的能力。传媒消费文化和网络世界中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导致青少年沉沦的一面。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同步,他们需要掌握一种应对媒介信息的技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吞噬却能“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政府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置于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促使三方面教育融会贯通。

也正是由于大众媒介对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关闭电视运动”就是出于“保护”青少年而采取的一种“免疫”措施。当下,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年的心理发展,社会和学校的授业解惑者无法逃避或远离各种信息的冲击,更不能因噎废食,错过或者拒绝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忽视这些大量有益的信息所带给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等新媒体所推送的信息,就像疏浚河道,宜疏不宜堵。我们应该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帮助青少年辨析信息的良莠,有选择地掌握信息,并为我所用,以达到健康生存和成长的目的。西方不少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优质公民教育范畴,他们从儿童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对传媒塑造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的特性、传媒信息的特性、传媒的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他们希望通过教授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鉴别能力,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是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6篇

关键字: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安全 青少年 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深刻影响并震撼着整个世界。它引发了巨大的学习和生活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面对这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人数为2.9亿人,占56.5%。可见,青少年是网络最活跃的群体。而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传播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附带了不良网络文化,如拜金主义、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等。不良网络文化侵害了网络文化安全,使其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国家强势的网络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有潜在威胁,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伦理发展的滞后使网络空间存在形形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人格的缺陷;(3)网络的隐蔽性以及无处不在的垃圾信息诱使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 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从《中国教育报》获悉的数据: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进入互联网;网上60%的青少年无意识地接触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随着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对网络文化管理的不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导致网络文化受到污染和不良网络文化泛滥等现象日益严重,这成为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社会公害,同时使得广大青少年无力判断真伪和鉴别良莠。此外,青少年的媒介信息意识薄弱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不强。因此,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安全隐患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受众群体。鉴于此,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而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有了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青少年可具备理解网络文化和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能降低不良网络文化带来的侵害;能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具备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技能。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二)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三)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四)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7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媒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近年来青年教师比例基本稳定在80%左右,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其生活状态、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的未来发展。尽管青年教师的心智、判断力等各方面已趋于成熟,但他们同时又是新媒体的热衷使用者和强烈拥趸者,身处新媒体环境,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水平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青年教师媒介素养现状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比较系统,操作相对熟练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新媒体特别是网络依赖程度较高,从接触网络的时间和使用时间方面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是新媒体忠实的使用者。被调查者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每天平均要花费6~8个小时的时间在网络上。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利用网络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其的喜好程度也较高。

青年教师对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掌握的较为全面和准确,能基本了解到媒介组织的运作方式、大众传媒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通过新媒体所获取的信息主要和自身学习、科研、娱乐等有关;高校教师很注重并乐于在业余生活中利用各种媒介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养。新媒体对青年教师的信息获取方式影响最大,其次是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价值观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在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青年教师对新媒体的一般功能使用相对熟练,但大多数都不掌握深层次的使用技能,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固定,使用层面浅。

(二)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相对理性,鉴别能力较强

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的互动传播,信息变得膨胀和泛滥,高雅与低俗共存、有害与无害并举、真假难辨,先进的、主流的、有价值的信息飞了出来,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与习惯以及其它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类信息也飞了出来,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也飞了出来,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客观上造成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有调查显示,60%以上的教师会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持怀疑态度,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选择根本没有考虑过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注册网站或论坛时,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真实信息,对网络上的虚假、炒作、恶搞等现象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只为缓解生活压力。对网络口水战、互相谩骂和攻击等行为表现出不关心、不关注或者可以理解等态度,大多数青年教师觉得网络道德的底线应以不违法、不违背道德、不伤害他人为宜。这充分说明了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媒介及媒介传播的信息有质疑,教师们大多能保证清醒的头脑,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他们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中正确选择和判断信息的价值,而高校教师通过提高自身对媒介的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能力,也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

(三)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比较广泛,原创能力一般

在教师的学习生活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获取信息(有关教学和自身生活)、丰富课余生活成为教师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在多媒体时代,青年教师对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都有涉猎,并且大多数人每天都会登陆这些应用程序,甚至有人24小时QQ挂线,随时随地自己的生活照片等,修改自己的心情签名,或者登陆好友、学生、同时的空间,浏览他人的生活状态、在朋友圈交流、探讨对近期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交流生活和工作状况,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和体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转发、评论、分享网络上现有的段子,而很少有人进行自我创作,转发的目的性也并不强,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转发内容,这些都表明青年教师已经具有立体式、多渠道获取信息、参与信息传播的素养。他们大多能掌握自己的话语权,不被媒介奴役,利用媒介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他们与别人交流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有QQ和E-mail。2012年以来,微博的使用客户数量增长最快。2013年伊始,微信用户又在突飞猛进。如今的青年教师更愿意向自己的同事或学生公开自己的新媒体联系方式,并与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在发表意见时,观点新颖独到,语言犀利时尚,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喜爱,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播资源,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使用媒介的能力。

当然,上述所说的广泛参与传播还仅限于转发、评论、发表心情等行为,现在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的网络信息创作的青年教师还是很少的,这可能与大家的工作压力、生存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与潜心创作相比,大多数人更愿意在网络上娱乐以寻求缓解压力。

(四)对不良信息有一定免疫力,安全意识较强

网络的开放、虚拟、互作力强等特征,使得浩瀚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层面实现从Web1.0到Web2.0的跨越,信息传播形态则从网络媒体新闻到论坛社区、博客,直至目前火热的微博、SNS,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彻底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且势必将更加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青年教师拥有相对成熟的心智,具有较强的识辨能力、评判能力,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善于总结网络信息的价值,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不良信息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安全意识比较强,不太容易使自身受到侵害。这些从回收的问卷上,被调查者在相关问题的选择上就可以显而易见。

此外,鉴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在调查中还设计了“对于网络抄袭论文的态度”一题,其中大部分都选择了反对但有时会抄和无所谓但会去做这两个选项。可见,高校教师媒介道德意识在知识产权方面略显薄弱。媒介知识产权的保护、软件的版权问题在我们的支持平台中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支持平台,首先网络平台需以身作则,在网络媒介道德这方面把好关,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用户朝着培养正确媒介传播观念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培养已成为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大众教育,而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与其他“网民”群体不同的诸多特性,在已经拥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水平的基础上,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准有利于形成更全面的、立体的教育模式,促成高效、合理的教育格局。

(一)高度重视,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学风严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正确处理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努力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青年教师幸福指数。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统筹,创造条件,努力解决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事业上多支持,在生活上多关心。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要始终关注青年教师的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并从实际情况入手,始终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心青年教师的事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做青年教师的“贴心人”。让他们形成一种习惯:遇到困难找学校、找组织解决问题,而不是上网寻求发泄的途径。

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对各种政治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提高对网络上各种错误的政治倾向和思潮的警惕性、免疫力,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及言论。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推进师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广大教师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己任,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二)校内培训,充分发挥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甚至还不了解何为媒介素养教育,或者认为这完全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的职责和研究范畴。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调动本学校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教师成为校内培训的师资力量。在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体制下,直接对高校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存在诸多困难,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或全校统一组织、或二级学院(单位)分头实施对青年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培训过程中,设立有新闻传播院系的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本学校新闻传播院系的作用,没有开设新闻院系的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到校内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对在校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扩大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推广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以实现大多数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媒介技术、媒介制作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制作等诸多方面,并鼓励青年教师主动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方式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目前,这种开展校内培训的方式,是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也是当前青年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自学,将媒介素养教育变成“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继续教育”是当今社会的潮流。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也在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一个人在一生中根据各个时期的各种学习需求坚持学习。因此,要想真正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媒介素养,还需鼓励教师自学,强调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提倡不拘形式的、无需组织的学习行为方式,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注重实践,根据当今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等特点,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需求学习和积累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鼓励有意识的参与媒体活动或者利用专业进修等途径逐步培养自我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媒介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青年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科研过程中的自身需求,主动学习和充电,进而影响教师个体知识、态度和教学实践,通过自学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影视片段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了解新媒体及其信息对自己的重要性,利用新媒体及其信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从而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具有明确的方向。

(四)拓宽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走上新媒体第一线的机会

媒介素养教育是青年教师适应新媒体时展的需要,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青年教师对信息的批判选择和有效利用。新媒体时代离不开媒介大环境的传播,教师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重在养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青年教师创造走上新媒体第一线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探索、提高。在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一般都设有官方和民间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在为民众提供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也尽到了一定的义务,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我国,当前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吸引社会力量的介入,拓宽渠道,加大媒体和社会机构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力度。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设校内媒介素养分享平台

互联网具有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由于有数字化的基础,文字、图片和声音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换,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互联网发散性强、自由度高等特点,可以传递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网络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传播媒介素养知识。已有部分高校创办了相关网站,复旦大学在这方面属于行动较早的高校之一,学校不仅创办了媒介素养网站而且在国内率先成立媒介素养研究小组并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研究。因此,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内网络将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多媒体传播平台。

三、结语

总之,新媒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现实而深远,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意识形态层面的,它自身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在现今传播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并且影响范围日趋广泛。适应新形势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不仅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已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关系到高校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8篇

[摘要]: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二者本来都拥有良好的出发点。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以弥补人们在媒介知识与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体作为媒介化社会的构成主体及关键所在,势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且笔者坚信,不断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行动,本身也体现了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分别取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位“预言家”都试图从反乌托邦的角度来阐释自己心中的未来图景,然而,奥威尔之悬在人类头顶的极权主义审判之剑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绘的技术文化专制时代的降临。

继电视媒体吹响信息风暴来临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纪末高速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直接将人类卷入了从信息大爆炸到信息黑洞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每一天,媒介都不间断地向我们输送五花八门、难以计数的信息资讯,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些“贴心服务”,其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媒介的“转述”来接触和了解外界,通过声音、影像传递过来的信息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全景认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日益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显然,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社会向媒介化社会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多数人为此感到振奋,因为这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还真切地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与便利。毋庸置疑,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与传统的媒介技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便捷性。以互联网为例,它所具备的即时通信、信息搜索、信息存储等功能较之传统媒介而言有了质的飞越。其传播范围可以超越国界,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传播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人们只需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便能够做到“足不出户,遍观天下”;而两个原本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够通过网络通讯设备进行即时的文字、声音甚至是视频的交流。对比媒介稀缺的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的确值得我们欢呼。然而,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观其两面,我们在享受现代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媒介化社会所隐含的弊端。

如果说媒介化社会带来的利益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其弊端就好像是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技术的发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滥,同时催生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且绵延广阔的媒介帝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然而,随着媒介使用的日益频繁,各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也跟着出现:先是信息量的急遽膨胀令人无所适从,对媒介权威的盲目迷信也使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变得被动、迟缓。更糟的是,由于分析和批判能力的缺失,现代人裸地暴露于信息污染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渐渐的,赫胥黎的预言在岁月洗拭中变得鲜明起来:人类陷于五彩纷呈的声光影像而不再热衷于思考性的阅读;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利却在如海的资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终日沉浸于无聊繁琐的世事之间抛弃了对真理的孜孜以求;面对人类文化向平面化、庸俗化嬗变而始终毫无自察。[1]我们可以将这些现象理解为技术宰制下的众神狂欢,而它们正昭示了媒介化社会的弊端所在。

众所周知,事物往往依靠力量之间的制衡来实现自身的平衡和良性运转,如果一味放任其朝向某一端发展,则只会造成形势的混乱以及破坏性的后果。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受制于这一定律,技术主导的媒介化社会也同样遵循这个原理。不幸的是,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类对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这直接导致了科技宰制下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这也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之间的断层或错位。而我们今天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心理断乳期”——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已无所不在,而大多数民众所掌握的媒介知识却少之又少。虽然这种“脱节”经过大众媒介的集体粉饰在现阶段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威胁却是巨大的。因此,尽快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克服“脱节”所带来的各种隐患,对于今后信息传播的改进以及传媒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影像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促使政府加大对媒介教育的重视,更使得信息时代中与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在媒介教育领域它指的是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2]。

在电视尚未出现之前的印刷时代,“听、说、读、写”曾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所必备的几项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数字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不再能够应付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全新局面,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了新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容。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与不计其数的信息打交道,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介。基于这一情况,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和参与的一门通识性教育,它通过教授人们相关的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技能,来帮助民众认识媒介、了解媒介,进而健康、合理、安全地利用媒介。而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成了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

首先,诚如一些专家所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阶段,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且好奇心旺盛,擅长模仿,很容易受到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其次,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如今正值青少年阶段,他们自幼就享受着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欢乐与便利,免于承受信息匮乏所带来的困扰和焦虑。然而,作为在媒介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的批判性意识明显发生了萎缩、衰退。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先天不足。当代的青少年没有经历印刷术时代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直接进入了一个以“视觉”为导向的快餐式阅读时代。在那里,互联网等新媒体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一代“超级媒介”,而媒介融合潮流也不断敦促传统媒体朝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一时之间,融合了文字、声音及图像的“超真实”类像充斥于青少年的视野,而他们对所看到的画面也深信不疑。图片影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削平了其思考的深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扼杀了他们童年的纯真和想象的翅膀。面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青少年群体普遍表现出缺乏辨别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媒介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缺少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虽然大大强于青少年,却在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时明显处于劣势。例如很多成年人就因为掌握不了互联网的操作技术而被挡在了网络媒体的门外。有鉴于此,媒介素养教育应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升格为一门终身教育,虽然其重点仍在培养青少年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上,但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具有因人而异的指导和辅助功用。

行文至此,其实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改变,其内容也在作相应调整。而与一些纯粹理论研究明显不同的是,媒介素养教育从一开始即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以及鲜明的实践导向。我国传媒学界及教育界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分别在附近的两所小学中面向四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而这次实践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而言,无疑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次有力的促进。

三、技术、艺术与道德:提升媒介素养的三个维度

正如前文所言,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通识教育。信息过剩及信息污染等问题对人类,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我们逐步意识到并开始正视隐藏在媒介化社会背后的种种弊端。而要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通过系统的媒介教育增强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很多专家学者曾就“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数是根据家庭、学校、政府、媒介等不同职能的机构来划分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然后再具体落实到各环节在进行媒介教育时所分别采取的策略方针。然而笔者以为,在努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具体的、分解式的眼光看问题,还应学会运用抽象的、涵盖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毕竟,只有追根溯源,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真正的目标指向,才能改善人类被动适应信息环境的窘况,做到主动出击,对症下药。笔者以为,要想提升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我们应同时从技术、艺术与道德三个维度入手。

(1)求真去伪: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

毋庸赘言,从印刷时代的报纸到电子时代的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数字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媒介形态的更新变换始终是以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作为传播技术的派生物,媒介自身并不具备任何主观的善或恶的倾向。它就像是一把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利用得当则能为人类造福,反之,则会对社会及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媒介。然而,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媒介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更容易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虚假信息以干扰和破坏传播活动。例如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可以面向广大受众传播自己“制造”的信息,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媒介的“把关人效应”,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对照片合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声音模拟等技术的知识的缺乏,人们也更难理性、客观地去辨别影像信息的真伪。为此,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教会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中去伪存真。而这要求受众必须在加深对媒介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2)美的创造:艺术实践与媒介素养教育

虽说媒介传播是以技术为基础,但是所传播的媒介内容却往往是艺术的杰作。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常常会以影音、图像等形式出现,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文件……它们经过专人的编辑、加工之后被搬上荧幕或者上传到网络。于是在随后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透过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所看到和听到的便不再是一连串零散单调且不明所以的信息符号,而是一个个经过精心组织和建构,包含着制作者特殊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然而众所周知,艺术传播的过程往往包括两个环节:在经历了传播者的第一次创造之后,人们在阅听和理解那些媒介产品时,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点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创造。而这第二次创造必须是在充分了解传播者创作文本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比如,具体到某部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相应地需要了解的就包括画面的“蒙太奇”剪辑方式、图像与声音的搭配艺术、以及导演的叙事手法等等。唯其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美,挖掘艺术的闪光点,从而得心应手地接受或创作属于自己的美的艺术。当然,这也成了提升民众媒介素养的第二个目标。

(3)善的追求:道德指向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所提到,信息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人们在掌握了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媒介素养之后,对于媒介传播的理解便可上升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信息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媒介化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青少年对于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常常受到作为文本的“隐性话语”存在的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此,只有经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人们对于信息中隐含意义的敏锐感知,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我们才能在未来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信息环境。

其实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发现美、选择善。而这也呼应了本文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出发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一番全新解读。笔者以为,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横跨了传播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课题在社会实践中的延伸与拓展,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这更是关系到他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我们有信心在“真、善、美”的诉求框架下,集社会各界之力量,有效打破技术专制下的媒介话语逻辑,全面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让民众在媒介化社会中更为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注释]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信息时代青年人的媒介素养第9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思政教育;挑战;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93-02

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可见,大众传媒带给思政教育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一、大众传媒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带给思政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1.不良信息导致思政教育环境受到污染。在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电话、手机、网站、QQ、BBS、微博和博客等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学校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一方净土,大众传媒信息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他们成了各种信息的主要消费者。这些信息有健康、腐朽之别,亦有正面、负面之分,它们不断地侵蚀着校园文化的肌体,时刻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侵蚀着他们的心境,对于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虚无感,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甚至因为长期浸淫不良信息,导致犯罪。

2.“三俗”文化充斥信息传播市场,正统文化被置于尴尬境地。庸俗文化平庸鄙俗,鼓吹追逐蝇利,拜金尚物;低俗文化趣味低级,言语猥琐,格调低下;媚俗文化引诱庸俗、低俗之辈趋炎附势,迎合屈就。“三俗”文化诱使少数学生养成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漠不关心,追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和评判成败的标准,同时张扬“现实”原则,把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作为行事待人的准则。弃绝正统文化,对“三俗”文化的追随,最终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信仰缺失,胸无大志,空虚茫然,形成颓废的生活态度。

3.本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大众传媒促成了“地球村”的形成,为异域文化、思想、异域风情的广泛交流与融通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快捷对话渠道,然而,西方强势国家长期在信息传播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他们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隐蔽性,大肆地宣传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部分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倾斜,而且,精心设置的西方文化泛滥,容易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对西式生活产生错觉,误以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过时,西方文化才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大众媒介带给思政教育对象的冲击

1.大众媒介造就了“童年消失”的一代。与印刷时代年幼者必须通过专门的教育获得诸如识字、阅读等技能,从而步入成人世界的历程不同,在电子媒介时代,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和通俗浅显为主要特点的图像信息传播方式促使年幼者能比较轻易地步入成人世界,从而使未成年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导致出现“童年的消逝”现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效仿成人犯罪活动促使低龄化犯罪率大大提高,责任意识淡化,虐待和侵犯儿童的案件频繁发生。

2.大众媒介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缺乏积极有效监督的大众媒介,不仅欠缺对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而且如果被传播者主观的把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融入就可能诱使青少年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当被传播技术占优势的国家利用时,就可能无意识地在其“普世价值”的欺骗下消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3.大众传媒交流方式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大众传媒使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灵活。然而,过度依赖媒介,就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和用语言交流的时间,也不容易直接传递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媒介传播的隐蔽特征也让部分同学遮掩真实的个性,拒绝与人际之间的深层次交往,容易使个体形成孤独、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视域融合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1.媒介素养教育内容。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因此,获得这些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考虑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状况与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特点,其内容应该包括:了解媒介并从媒介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对媒介信息的辨识、批判与选择能力,学习媒介信息的知识和传播技巧,有效将媒介“为我所用”,通过媒介完善自我。

2.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从媒介素养的发展与内涵来看,它的本质特征体现于以下几点: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进行的以“培养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在本质上是教育实践,内在地承担着知识传递、技能培训、道德熏染等任务;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目的,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教育形式有清楚地理论与实践指向;此外,媒介素养教育体现的是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是对“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反映,部分地表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内涵。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大众传媒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撼动了传统思政教育者单向的传播垄断地位。“一览无余”的媒介使得信息已经变得无法控制,总能绕过学校教育直接提供给学生,这样,信息传播“众神狂欢”局面取代了印刷时代主要依靠学校“一言堂”的单向提供信息的方式就促使学校信息控制权被削弱,信息垄断地位被动摇;另一方面,平等享有信息资源,削弱了教育者在教育中的素质优势。在大众传媒时代,学生拥有了多渠道获得信息的机会,教育者的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就可能受到不断质询,即便被认为“绝对正确”的信息也可能处于多元化的接受方式中,不断受到质疑或批判式解读。这就令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较强个性叛逆期,知识结构奠基期,道德信念建构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对信息敏感且求知欲旺盛,接受知识快且模仿力强,容易认同新鲜事物且好奇心强,尚未定型的价值观和不够完善的认知、辨别能力,决定了他们极易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因素影响和浸染。然而大众媒介是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就能促使其认知结构改善,认知能力提高,思维方式优化,思维能力加强,最终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扬善避恶。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当代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具有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学校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行之有效地疏导和教育,当前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学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媒体的影响,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正是教会学生应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

2.具备共同的内涵。思政教育着力在通过对学生意识形态施加影响,令其思想得到转变,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在此意义上,思政教育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对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内容的传播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选择和信息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如何培养这种价值观是学生思政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见,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3.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思政教育都是一个需要依靠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支持和共同努力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而且,两项工作都可借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这说明在实施方法上两者具有契合点,可以相互融通。

三、拓展媒体素养教育的途径

1.明确媒体素养教育的计划和标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必须立足长远且循序渐进实施。为此,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调研,统筹规划,制定、颁布针对各学段的、一以贯之的教育计划或课程标准。国外的经验证明,只有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不同层次的媒体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认识和利用媒体以及抵御外界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

2.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建立相应机构,统一安部署、实施、协调此项工作,要配备专职人员,要在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全面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做好各项细节工作,比如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编制科学的计划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考评和操作办法等。

3.加快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职培训课程,假期进修课程等进行,主要是进行一些专业知识训练,培训可以多渠道多方位展开,培训方式因地、因人制宜,目的是让其掌握媒介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媒介运作原理以及学会简单的媒介产品制作,具备在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4.要组织编制青少年媒体素养的课程和教材。首先,教材编写要分层,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编写出内容与之相适合的教材;其次,教材要分类,既要有适用教育系统内部采用的教学用书,适合课堂讲授,较完整成系统的教材,也要编写出一般性述及的普及教材。

5.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可分情况以多种形式展开,可开设成基本素质课,也可开成公共选修课,可采取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还可融入日常教学,既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面向各年级的学生开设,也可以化整为零,将其渗透、整合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

6.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整合各种大众媒介资源进行媒体素养的整体教育,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学校、社区和家庭。既可借助专门的机构和设施,又可通过课外活动、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在实践中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秦永芳.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军林.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