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戏曲的艺术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8:47

戏曲的艺术特点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1篇

关键词: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作用;特点

前言

在戏曲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能使观众明确舞台上每个人物所代表的角色特点,还能帮助舞台演员快速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服装造型并不是对演员简单的扮相,而是通过服装造型艺术的包装使舞台、演员与艺术作品本身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整体,这三个方面也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舞台服装造型艺术应该主要从其对舞台表演的作用以及特点这两个方面作着手,来探析戏曲表演中的服装造型艺术的相关内容。

1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

1.1使角色特点得到更好的诠释

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中,服装造型艺术能在很大程度使角色的特点更加鲜明,使演员能更好地诠释角色的内涵,同时能创造很大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1]从某种角度来看,舞台演员的服装造型是舞台之上流动的点,通过这种色彩的流动使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演员身上,从而将观众带入表演作品的世界之中。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人物的角色特点非常鲜明,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演员的服装造型不能突出这种特点,会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摸不着头脑,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失去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意义。另外,舞台服装造型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戏曲演员的服装造型上,观众能对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职业等其他信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能体现整部作品发生的年代、当时的生活状况等,用戏曲的专业名词来说就是“行头”。

1.2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

舞台服饰造型是舞台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戏曲服装造型将一些古代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风俗等都包含其中。戏曲服饰鲜明的色彩以及具有意义的图案都与其代表的人物特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无声的角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份等其他信息传递给观众,并展示了非常丰富的美感。戏曲服装和造型不受生活元素的束缚,相对完整地表达事物的本质,更注重的是对作品意境的表达,通过服饰与造型将演员饰演的人物与舞台的整体布置融为一体,从而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在戏曲表演中,很多演员在服装造型上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盔帽、鞋靴、腰间会悬挂荷包配饰等,这些元素在舞台表演中不仅仅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甚至这些代表着不同角色所属的不同行当以及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观众如果看到戏曲演员的服装上有补丁,那也是精心设计的,与戏曲作品的本身含义是有联系的。舞台服装造型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使整个舞台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1.3使舞台人物形体表现更具美感

从传统的戏曲作品来看,演员通过服装造型、一系列的动作等来配合诠释一部戏曲作品的内容,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服装造型与舞台演技是相辅相成的,与人物形象相符的服装能通过戏曲演员的展示更加熠熠发光,戏曲演员的演技能在服装造型的衬托下更加纯熟,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戏曲演员经过多年的舞台表演已经将表演的技巧与服装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戏曲表演中除了一些语言方面的表演,其他肢体动作都需要借助服装造型来完成。比如一些戏曲作品中的水袖功,需要演员的服装在衣袖上做特殊的处理,使之能与演员的动作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水袖的表演效果。又如,戏曲表演中经常会用到的帽翅功,演员通过帽翅的甩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另外不同的人物特点其帽翅的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表演都需要在演员的服装造型上下功夫,才能使之与演员的表演技术相搭配。

2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特点

2.1以传统戏曲服饰的样式作为基础的特点

戏曲表演中的戏曲服装和造型与其他形式舞台表演的服装和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戏曲表演中的服饰看似与生活的距离比较远,并没有按照现代生活中服饰的样子照搬到舞台上,而是将古代生活中服饰的特点予以保留,作为戏曲服饰的基础。通过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艺术家根据作品本身的含义对戏曲服装造型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设计以及美化将古代戏曲服饰的特点表达得更加明显,并在其中根据角色的特点对其进行了融合,使之不仅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突破了观众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刻板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服饰风格。另外,戏曲服装造型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展示的内容比较多样化,能被应用的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戏曲服装不受作品内容和具体朝代的影响,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朝代的不同而更换服装。

2.2戏曲服装造型具有夸张和美观的特点

戏曲服装造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其服装的风格都比较夸张和美观,并没有将原来生活中的服饰特点直接展现在舞台上,而是根据戏曲作品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之能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不同年代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观。所以,可以理解成戏曲的服装造型来源于生活,但是却与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戏曲文化在我国有多年的历史,因此戏曲的服饰也经历过多年的发展,每一次戏曲的舞台表演都能感受到演员与戏曲服饰的完美结合,充分将戏曲服装的美感展示出来。

2.3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的特点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戏曲舞台服装造型仍然以传统的服饰作为基础,总体上还是体现出戏曲服饰的传承性。但是现代人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戏曲服饰已经无法完全吸引现代人的眼球。现代戏曲的风格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很多的戏曲已经出现现代版本。伴随着演出风格的改变,服饰造型方面也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其能更加迎合大部分观众对现代戏曲的审美。另外,戏曲服饰与现代服饰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服饰也逐渐加入了戏曲的元素。现代服饰与传统戏曲服饰元素的叠加使得现代戏曲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能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戏曲之中,从而使戏曲得到传承和发扬。[4]

3结语

戏曲表演之所以能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不仅因为其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为观众带来的视觉美感。因此,在戏曲表演中,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不可忽略,其对戏曲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戏曲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以及特点展开了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戏曲表演水平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巧稚.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44.

[2]…严卿月.浅析舞台化妆艺术与服装表现[J].艺术教育,2016(04):136-138.

[3]…董磊.中国戏曲服装的造型设计及写意性[J].戏剧之家,2016(05):36.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2篇

关键词:戏曲;乐队伴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30-01

戏曲乐队伴奏是戏曲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背景,而且还起到渲染舞台气氛,控制舞台节奏的作用,此外,乐队的伴奏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深化戏曲的主题,提高欣赏者的观赏热情。

一、伴奏与演唱相互配合

戏曲乐队伴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伴”字,它指的是乐器的演奏与戏曲的演唱相互配合,互相帮衬,通过乐队伴奏,帮助演唱人员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就如同演员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样,主要就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突显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都不同于西洋歌剧的伴奏方法,因为西洋伴奏大多数都有较少的跟腔,多以主旋律配上和声为主,我国传统的戏曲伴奏要求随着演唱者的感情相依相陪,奏出演唱的主题和风格,一般的乐队伴奏在唱腔的重要部分或加强速度,或加强力度,或用一些辅助乐器加强音乐的推动性,许多经典的戏曲都证明了伴奏对戏曲的重要性。例如:《血溅乌纱》中,乐器演奏就采用了唢呐跟腔的方法,将剧中人物严天民的大段唱腔所表达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悔恨、自责的思想感情,再比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周仁在妻子坟头哭诉的那一段戏,乐队的伴奏充分的展现了主人公的伤心、委屈的心情,让观众也忍不住掩面悲泣。众多的经典戏曲都离不开乐队的伴奏,如:《《淮河营》、《霸王别姬》、《定军山》、《贵妃醉酒》等。

二、突显戏曲主题,增强戏曲效果

戏曲的伴奏都是为了突显戏曲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增强戏曲的舞台效果,比如在经典的爱情传说《梁祝》当中,开始的乐器演奏就是拨弦声接着长笛声,给人一种似乎在云端的感觉,这样就营造了轻送的开场气氛,接下来就是小提琴演奏,声音有长有短,幽幽远远,仿佛梁祝两个人在尽情地述说着昔日的故事。紧接着就是一段低音的重复,仿佛梁祝二人从回忆当中走向现实,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合奏以及木管旋律的深沉落下,小提琴的缓慢深情演奏流露出祝英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但是仍旧相信自己和梁山伯可以相爱下去,这时候大提琴欢快演奏,小提琴也展现技巧,长笛声也声音嘹亮,。但是随着大提琴和小提琴的缓慢重奏,突出了祝英台不得不离去、难舍难分的感人场景,最后就是弦乐奏出哭调主题,暗示了梁祝爱情的悲惨结局。再比如评剧《大别山》,主要是为了突出抗美援朝期间东北大山里的喜子为保证前线军用木材的生产而放弃个人恩怨,最终显出宝贵生命这一主题。为了充分突显出这个主题,展现出喜子这个朴实、善良具有爱国热情的农民形象,乐队在伴奏过程中采用民间小调为基调,再配上伐木工人的伐木号子,奏出声音嘹亮的旋律,让人真切的体会那种大山深处的空旷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山里人的豪迈、粗犷的性格特点。

三、增强舞台效果,烘托舞台气氛

乐队伴奏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增强舞台效果,烘托舞台气氛。不同的唱腔内容、舞台背景都会采用不同的伴奏,常用到的就是慢唱伴奏方法,慢唱伴奏经常用在演唱者的情绪变化比较大的唱段,伴奏的音型一般较为固定且反复重复,随着唱腔内容而变化,这种伴奏对指挥者以及琴师的要求都比较大,乐队在伴奏时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喧宾夺主”,其次,伴奏也起着营造舞台气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强化环境气氛的功能。例如:在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中,抗联女战士在洗浴的这段戏中,乐队伴奏奏出欢快、愉悦的旋律,再加上巧妙的“打音”技巧,充分展示了女战士在水中自由的嬉水的场景,在女主人公将自己儿子让炊事员送走的时候,乐队奏出凄楚、悲凉的旋律,表现出主人公抗日的决心,也反衬出抗日战争的残酷。

四、乐器演奏

在我国的戏曲中,打击乐在戏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每一部戏曲都离不开打击乐,在戏曲伴奏过程中,打击乐和管弦乐相互配合和穿插,极大地增强了伴奏的艺术效果,打击乐的音调一般有高、中、低之分,伴奏者应该具有击乐音色选择的能力,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技艺。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和打击乐共同构成伴奏乐器的四个声部,与过去的文场和武场的相比较下,现在的文场和武场加入了唢呐、笙、二胡、大提琴等乐器,通过多次的演唱证明,新加的乐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场面的气氛。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统剧目,之所以能过久唱不衰,深受观众的喜爱,主要得益于戏曲的唱腔,经过我国戏曲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演唱技巧,形成了都特的演唱风格,同时,戏曲的演唱离不开乐队伴奏,因此,应该多加关注乐队的伴奏技艺,不断提高伴奏效果,使传统的戏曲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 刘亚军.戏曲乐队的形成和伴奏技巧的运用[J].剧作家,2012,(4):16-17.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3篇

要从根本上促进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就要牢牢抓住秦腔戏曲发展的根本,即剧本,以及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这既是传统秦腔戏曲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其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对秦腔戏曲艺术的内涵理解

(一)秦腔戏曲艺术。秦腔戏曲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种,可以简称为秦腔,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起源于西周,主要是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流行,它包括唱腔、角色、脸谱、题材、唱词、伴奏等内容,常见的剧目主要有《铡美案》、《窦娥冤》、《火焰驹》、《三滴血》、《大登殿》、《下河东》等。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秦腔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例如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名目繁多,而秦腔所演的剧目更是数以万计,并且内容纷繁,题材广泛,这是因为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此外,秦腔的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其对京剧的脸谱影响颇为深远。因秦腔脸谱有一套自身的体系,且体系完整,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戏曲一般都是因地名地域而得名,因而秦腔发源于陕西,后来,再逐渐分化为西秦腔,发展至今,已经是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剧种,因此被赞誉为百戏之源。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用以下话语概括:“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从中可见,秦腔也是随着历史潮流、朝代更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秦腔的?l展历程中,大都是向前发展的,这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继续流传与发展。

三、秦腔戏曲艺术创新的建议

(一)牢牢抓住秦腔戏曲发展的根本――剧本。每一种戏曲艺术都有一个根本,或者说是核心的部分,秦腔戏曲的根本就是剧本。剧本既是戏曲的基础,又是核心。只有牢牢抓住秦腔戏曲艺术的根本,在继承秦腔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剧本创作与秦腔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寻找生活的脉络,踏着时代的鼓点、合着发展的节拍、脚踩坚实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再结合秦腔戏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积极对剧本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秀剧本。

(二)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习惯方式或途径与传统一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互联网社会中,影视、动漫等形式的发展给一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爱看秦腔戏曲,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曲剧种越来越小众化,剧种越来越少,这对于其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利。如何在不利的背景环境中促进传统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在秦腔戏曲艺术的表演中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

秦腔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秀风格特点,勇于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只有融入一些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才会更有利于年轻人关注和传承。

(三)抓住秦腔戏曲艺术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改革。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市场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十八大”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倡发展文化经济,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对传统的一些文化艺术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创新,才会在众多的艺术表演中脱颖而出,给人深刻印象。如何进行秦腔戏曲艺术的创新,则又是在戏曲发展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问题。要在继承传统艺术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秦腔戏曲艺术的自身特色,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4篇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

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5篇

摘要:戏曲表演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依据笔者多年表演经验简要阐述戏曲舞蹈的特点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综合性及表现力极强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戏曲之所以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艺术形式对我国古代传统艺术形式作了成功的吸收、应用、变革和发展。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达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和人体美学法则。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下边从三个方面阐述戏曲舞蹈的特点及重要性。

首先,戏曲舞蹈饱含精湛的舞台技艺。

很多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都会通过高超精湛的技术和技巧来表现的,戏曲舞蹈也不例外。表演者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这是做好一切舞蹈动作的基础。万丈高楼起于平川,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建设成坚固入云摩天大厦。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研究,就不难想象出戏曲中的许多基本功就是舞蹈的模拟动作,象许多模拟动物舞蹈的姿势形态。例如:“扑虎、虎跳、穿猫、卧鱼、双飞燕、金鸡独立等舞蹈动作。这些都是结合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五法而创造的舞蹈表演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没有较扎实的腰、腿基本功是难以完成好的。腰、腿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是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枯燥、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因为这是与人体的“极限”挑战。戏曲舞蹈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之五项动作要素的训练。“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与延伸;“眼”是表演的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户,所谓手到眼到则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身”是体态,在动作中腰为行动的中轴,也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为过,少一分则不到位;“步”是舞姿形态变换的前导。

其次,戏曲舞蹈动静结合、节奏鲜明。

戏曲舞蹈动作的动静结合,节奏是分不开的重要因素。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要素之一,鲜明的节奏感是戏曲舞蹈的另一突出特点。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亮相是表现戏曲舞蹈动静结合的特征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在一连串的读白唱段,或是一连串的武打动作之中加上一个亮相得以停顿,它不仅是演员表演的一个小小间歇,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也能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效果。戏曲表演很重视角色和观众的头次见面,一个好的出场亮相外加独特的表演气质能马上抓住观众,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一目了然。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对节奏性要求很高,鲜明的节奏使舞蹈动作也变得更加具有节奏性。戏曲表演是以打击乐为主的伴奏形式,它要求招式分明,干净利落,动而不水,静而不呆,把“唱”“念”“做”“打”诸般艺术手段有机地统一到了一起,从而也加强了戏曲的戏剧性成分。

再次,戏曲舞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圆融、审美意境的一种不断追求。

戏曲舞蹈动作,讲究刚柔、虚实、开合的对立统一;左右手常分阴阳,而后归为一元;身体的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多为一实一虚。常常表现为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欲冲先避的运动规律,使动作看起来浑圆自然,将舞蹈的运动路线如行云流水般隐于它特有的“圆”美韵势中。除了要加强原有的基本功训练外,在对戏曲舞蹈演员训练时还要注意加强专业舞蹈艺术方面的训练。因为戏曲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在训练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戏曲演员在舞台训练时要求“小而圆”的特点。专业舞蹈训练要求“开、绷、直”这三个主要动作特点,必须要求戏曲演员认识到戏曲舞蹈和专业舞蹈动作形态上的差异,在平时训练中一定严格按“开、绷、 直”的舞蹈特点去做,把自己从戏曲的“小而圆”的动作形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形体特性,大胆创新,大胆吸收,使自己的形体、动作、姿态逐渐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戏曲艺术家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演员内在气质的美,同时要求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时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仅要神似,而且要形似。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达到一种精神、气息和神韵的上、下、内、外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并一气呵成的艺术境界由于戏曲演员因分多种行当,各种行当和派别又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规范,比较自由,而且个人行为较多,在训练中不太讲究队形画面的变化,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分拨、分组注重队形画面的训练方法相比,就显出队形画面感较弱,尤其是在排演大群舞时,队形画面就不易整齐划一,舞台整体感较差。戏曲舞蹈的重要艺术功能之一,是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在时代变化的进程中慢慢兴起,舞蹈表演艺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创造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和训练方法。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戏曲舞蹈的艺术功能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是与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创新同步的。戏曲要以舞蹈为辅助,舞蹈要以戏曲为依附,相互溶解,潜移默化,相互吸收,去糙留精。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以上只是从舞蹈的层面探究它的形态特征,正是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特点,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当代专业舞蹈艺术的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借以促进戏曲的发展,是当今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共同发展前景和方向。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以上只是从舞蹈的层面探究它的形态特征,正是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特点,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作为一名从事戏曲文艺的工作者,笔者将继续新的探索,将戏曲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精粹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6篇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3] 子午. 元杂剧“戏眼”模式与中国戏曲架构的美学精神[J]. 南国红豆. 2007(04) .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7篇

关键词;戏曲 表演 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戏曲表演的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了广泛的联系,因而反映了人民的审美要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且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体系。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的表演。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戏曲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综合运用“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等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戏曲的艺术语言多种多样。就艺术的假定性来说,凡艺术皆有程式,由于艺术家运用的物质材料性质不同,艺术语言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就使所反映的客观生活的形貌也不相同。通常所说形似神似之别,写意写实之别,虚拟摹真之别等等,就是客观生活经过不同艺术手段、不同艺术方法和不同观点在创作上的表现,从而也有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程式。

中国戏曲艺术对戏和生活之间两者关系的认识是有其独特性的,即戏是生活的虚拟。虚拟是产生戏曲程式的理论根据,程式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创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从这一点说,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超脱的舞台时空观是戏曲分场体制的前提,虚拟手法则是体现分场体制的手段。然而,虚拟手法的作用又不仅仅在于使时空变化的流动灵活,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虚拟的主要精神,是写景与写情、写人的浑然一体。这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状物抒情,情景交融。其特点是:演员以虚拟手法描摹客观景物形象,又在这种创造中观照自己,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自我感觉,凡登山、涉水、行船、走马等虚拟动作莫不如此。戏曲虚拟的景不能独立于演员之外,而是如人之形影不离,表演休止,景亦消逝。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种表演,不单单是把自己的动作去虚拟什么对象,而是借剧中描绘之景,以诉自己别有感触的心情。虚拟手法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假定性,但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所谓舞台的真实感和自己特有的假定性不能分开。舞台是空的,戏是假的,可是假戏必须真做,虚拟表演的动作越准确,结构越严谨,越符合生活的逻辑,就越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戏曲表演中,时空的虚拟,自然环境的虚拟,物体的虚拟,人物动作的虚拟等,都是基于舞台假定性这一戏曲的基本特性的。虚拟是戏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戏曲时空观的主要体现。戏曲的虚拟动作是戏曲表演区别于其他戏剧流派的主要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把生活和艺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造的过程即有实生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用虚来表现实得过程。为什说艺术是虚?这是由戏曲意像创造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戏曲艺术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用来表现艺术创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是经过艺术家改造过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实的基础上溶入了艺术家之意的结果。就戏曲艺术来说,没有实生不出虚来,没有虚不成其为艺术,因此戏曲是在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有实来,这一戏曲美学思想指导下来形成特殊的戏曲舞台艺术真实的概念的。“虚从实来”(艺术创造以生活真实为依据)。“实为虚在”(现实生活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泉)。这样的美学原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在表现生活时,必须采取借假演真,在戏曲艺术创造中演员与观众徘徊于实感与幻觉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化的生活幻觉。演员半真半假的演,观众用感觉联系的方式看,形成了一种程式的间离性与传神的幻觉感结合。

在戏曲舞台创作中舞台是被当做演出场所来理解和使用。舞台空间不表现为某一地,演员就在空舞台上进行创作。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就不在是空的了,或山,或河,或花园,或楼台......充满了不同的生活景象。这些景象是演员创造的结果,也是观众想象力作用的结果。戏曲舞台的虚拟性表演动作,带给戏曲的艺术创造和艺术处理以极大的自由。它可以使艺术家在形式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加工,装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戏曲观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证明了演得真了,就能使观众对生活产生联想,也就能唤起观众的生活幻觉。戏曲中人物情感的表现已不是生活真实的再现,而是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真实---像。只能模仿,不可全真。就如一幅对联所写的你一抢我一刀虽杀未恼,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一切艺术在表现无限丰富的生活时,既有自己的表现特长,又有着各种不同的限制,艺术作品给人提供的直观形象总是有限的。因此,艺术在表现客观对象时,必须要虚实结合。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8篇

戏曲艺术是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有着广泛而厚重的群众基础,而且还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在电视媒体诞生之初,传统戏曲便与其紧密地结合,相辅相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演变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它们之间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新矛盾,需要我们的正视并解决。

一、电视与戏曲的交融,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重属性,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在人类经历的岁月中,走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每一个传播阶段中,媒介运作方式的变化都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戏曲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表演艺术,电视则是现代文化中的专业技术。那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彼此选择并相融的呢?

从戏曲的角度看:

1.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具有高度综合性,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艺术包容为一体。若是这种具有能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表演艺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必将使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2.戏曲表演艺术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并相应的推陈出新。纵观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变化、融合、再生的历史。戏曲形式的交替更新,使民族戏曲始终充满着生机活力。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轨迹中,戏曲的诸多剧种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观众资源,更具备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3.戏曲对社会上的创新技术有极强的亲和力。作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学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电视具有无以伦比的综合性特点,而戏曲,饱含着心理情感、艺术思想、思想意蕴,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技术的发展推广下,总是首当其冲地被选中。比如,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紧跟新技术的意识和表现出来的亲和力。

4.在日益发展的语言环境下,戏曲要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可,也需要采用能吸引他们的表现手段。电视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和视听语言,创造出了新型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规范,更为戏曲表演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推动着戏曲的艺术创新。

再从电视的角度看:

1.电视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信息即时地传到四面八方,其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让其他大众媒介汗颜,是展示戏曲魅力、弘扬戏曲文化的理想平台。

2.电视媒介的展示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将戏曲节目搬上荧屏,是丰富节目资源的需要。

3.戏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群众的基础较好,将其搬上荧屏,可以增加收视率。

4.戏曲由传统文化中提炼而来,能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电视媒体在节目市场化竞争中,实施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化战略的需要。正是这些得以交融的特点,使得各具艺术特色的戏曲和电视彼此融合,并不断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媒介形态变化对戏曲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有着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传播方式式,文化的传承也必然需要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媒介和物质载体。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戏曲艺术在自给自足中悠然自得地生存着,但随着各种传播方式,特别是电视的出现,意味着戏曲传播载体再次发生转变,而艺术所附着的载体发生变化,会对其艺术的形态与性质产生影响,对其艺术的价值与功能产生制约,甚至会影响艺术本身的命运。那么,电视媒体的出现,究竟给戏曲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1.戏曲传播方式从舞台传播向电视传播延伸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是戏曲传播的两种方式。本位传播是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本体的直接传播,是其存在的基础,延伸传播是指在戏曲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增加了戏曲相关资讯的传播,以便创新并扩大其生存环境。舞台传播依靠原始的表演方式和演员对剧本理解程度的真实表达,而包括电视在内的现代传播媒介则在新闻、演出评论、知识普及以及对于造型艺术的渗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戏曲的电视传播是一种变型的舞台传播,完全具备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的戏曲四要素,只是承载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媒介载体以及相应受众的不同,戏剧内涵也随之增加,并导致了戏剧表演形态的变异。

2.戏曲艺术形态从舞台剧向戏曲电视剧延伸媒介物体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决定了戏曲形态的演变。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历经了简单再现、复杂再创作和多类型结合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直播剧场形态、戏曲片形态、戏曲电视剧形态和戏曲专题片形态四种类型。在舞台剧演变到戏曲电视剧的过程中,虽然与传统戏曲有着结构、题材、表演等多方面的区别,但其内涵仍然可看作电视剧的“二度创作”。在电视技术和手段的支持下,戏曲电视剧扩大了戏曲的表现空间,摆脱了传统戏曲舞台的种种限制。虽然能够在现场看到演员的精彩表演,并产生互动与交流,是一种让人值得回味的留念。可实际上,能现场欣赏名家表演的观众却是有限的。此外,现场演出因为舞台表演的限制性,有些情景无法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给了戏曲电视剧极大的发展空间,以便满足现代观众随时随地自由欣赏戏曲的需求,更为艺术家们开拓自己的风格、流派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3.欣赏戏曲的方式从剧场向家庭延伸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充满了古典神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一个全本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今的一些青年观众不喜欢传统戏曲的缓慢节奏,动作的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以及对缺乏现代时尚元素不认可,导致引发观众的断层,使得戏曲剧场观众开始大量流失。

而戏曲与电视传媒的融合可以让戏曲更加生活化,贴近时代,通过更多人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主动的走进剧场,并能在维系老观众不流失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戏曲爱好者,间接扩大戏曲的影响。只是要想真正欣赏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是需要亲临剧场,感受同一时空中观众和演员的互动。

综上所述,在电视传播戏曲的过程中,只要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定位理顺,充分根据彼此的艺术特点进行吸收、融合,将会开辟戏曲与电视互利双赢的局面。

三、戏曲电视剧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

中国戏曲艺术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情趣,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将程式化、虚拟化和综合化结合,是一门以写意为特征的舞台艺术。它能让观众在观赏到演员所诠释出的景象后,有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使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画面,这样才值得让人回味和留念。或许戏曲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

传统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保存下来的是一桌二椅简洁空灵的舞美原则。演员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通过对舞台空间的灵活处理,将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变为艺术的广阔性。如“跑个圆场就是几百里”,一兵一卒代表千军万马;拿着马鞭代表骑马;双手一推代表开门等。演员也利用这些写意的表现形式,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观众的欣赏力,扩大了戏曲表现内容的场景,更带来了艺术表达的自由,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电视以真实的声音和图像来反映现实世界,是一门以写实为基础的新兴艺术。当分别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之间的融合,而演变出来的戏曲电视剧,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特殊美感和审美愉悦呢?戏曲在现场演出时,是完全按照舞台艺术的规范表演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情绪连贯,便于演员发挥;而戏曲电视剧则缺乏连贯性,情绪的变动很大,对演员的表演有很高的要求,不太容易出彩。而剧场演出,通过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共哭共笑、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流,更容易让演员将自己饱满的情感在戏中人物的演绎中释放出来,由外而内,更加细腻和通俗易懂,这是影视方式无法完成的,所以许多戏曲演员还是十分留恋舞台。当然戏曲电视也有着独到魅力,比如两位演员的眼神交流,这种表演的细节,在传统舞台方式中观众根本无法得知,而在镜头前就不同了。在嫁接了影视表演的生活化特点后,既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观众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也要求戏曲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为了演变出新的艺术风格,我们需要将传统戏曲中的舞美元素,通过现代技术融入电视戏曲,只有这样,才能把分属于现代与传统、写实与写意的两种艺术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有着其约定俗成的艺术规律,但凡不尊重戏曲自身特点的妥协与折中都将不会成功。而且对于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戏曲中彼此发生的关联和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调整。

1.戏曲振兴需要剧目的创新,而其关键就是要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剧本。

2.通过电视资源将优秀的戏曲剧目加以挖掘、整合,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将竞技性、观赏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戏曲文化与电视艺术的交融之路。

3.将电视传播的主要方向放在挖掘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群上,通过不同节目的组合、编排,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类型的受众,把保持老观众和培养新观众作为重点来抓。

4.确立戏曲电视栏目的品牌意识,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加强戏曲节目的竞争力、影响力,改善戏曲生存环境。

5.当戏曲在社会上作为文化消费品时,必须增加节目的互动、内容的多样,加强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戏曲节目的收视率。

6.通过电视媒介平台,针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剧场,让他们能和演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当传统与现生碰撞,当戏曲与电视产生融合,前者不应该被动、哀叹,更不能盲目陶醉与乐观,而应将思路与当前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现象相交融,并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后者扩大影响,产生良性互动。传统与现代,戏曲与电视并不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戏曲艺术既要融入时尚的元素,又要保留本体的特征,更应充分吸纳各种艺术的养分,才能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戏曲的艺术特点第9篇

关键词:秦腔;戏曲;创新

一、秦腔戏曲艺术的相关概述

1.秦腔戏曲艺术

根据我国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该戏曲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是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戏曲艺术最早起源于西周,在我国山西、宁夏、甘肃等地较为流行。秦腔戏曲艺术包含了独特的唱腔、角色、伴奏、题材、唱词等内容。常见的秦腔戏曲艺术曲目有《铡美案》《三滴血》《下河东》1。

2.秦腔戏曲艺术的特点

从古至今,秦腔戏曲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例如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的特点,由于秦腔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因此秦腔戏曲艺术曲目十分繁杂,题材十分广泛,各类型剧目数以万计。此外,秦腔戏曲艺术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脸谱体系,与川剧脸谱、京剧脸谱并称为我国三大脸谱体系,在秦腔戏曲艺术脸谱体系发展过程中,对京剧脸谱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秦腔戏曲艺术由自身完整的体系,脸谱风格较为独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诸多戏曲艺术都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秦腔最早起源于陕西地区,随着不断发展,逐渐分化为西秦腔,从古至今,秦腔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大、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因此我们将秦腔戏曲艺术成为百戏之源2。观察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早在秦朝,秦腔戏曲艺术便已诞生,随着不断完善,在唐展繁荣昌盛,秦腔戏曲艺术整体成熟与明代,广为人知为清代,经过几百年来的衍变与发展,秦腔紧跟历史潮流,经过几代朝堂更换仍然流传至今,由此可见,秦腔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在当前我国新时代的背景下,想要促使秦腔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不断创新,最终才能使得这一古老艺术得以继承与发展。

2.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

(1)秦腔戏曲剧目失传十分严重。几百年来,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经过了多少代的改朝换代,由数以万计的曲目流传至今已经所剩无几,经过了历史的大浪淘沙,不少优秀的秦腔戏曲剧目丢失,让人扼腕叹息,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秦腔戏曲。但是根据这几年我国秦腔戏剧的发展情况来看,戏曲剧目没有创新,戏曲内容没有新意,几首经典的秦腔戏曲剧目反复表演,失去了不少秦腔观众,再加上在当前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的冲击下,导致秦腔戏曲艺术的受众出现老龄化,年轻人不愿去观赏秦腔艺术,学习秦腔戏曲剧目秦腔艺术不仅面临着观众的减少,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3。(2)高质量的秦腔演员与戏曲逐渐减少。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秦腔戏曲艺术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竞争,那么就需要高质量的秦腔戏曲演员与演出内容,但是结合当前我国秦腔戏曲艺术团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有不少秦腔社团,但是演出质量令人堪忧,演出内容反复,现代戏难以吸引观众,演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形势下,秦腔虽然身为我国文化遗产,但是其发展与继承令人担忧,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没有新生代的补充,秦腔戏曲艺术难以传承。

三、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创新策略

1.面向观众,面向市场

想要继承秦腔戏曲艺术,促使其不断发展,并非仅仅只是将秦腔戏曲艺术原封不动的消化与传承。想要创新秦腔戏曲艺术也并非是结合现代文化,对秦腔戏曲艺术生搬硬套。秦腔戏曲艺术想要在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发展,就需要根据当前受众的审美需求,对秦腔戏曲艺术的内容、表达形式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造。众所周知,秦腔戏曲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在继承秦腔戏曲艺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秦腔戏曲艺术的原汁原味,这对于我国文化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4。但是在创新、继承秦腔戏曲艺术过程中,还需要尊重当代受众,要得到当前市场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秦腔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对于秦腔表演者与秦腔戏曲艺术而言,想要该艺术不断发展继承,首先需要生存下来,一味的按照传统内容进行反复表演,长此以往,市场部不会买账。当前,我国众多戏曲剧团都面临着生存问题,能够保持秦腔戏曲艺术精髓进行演出,并获得观众认可的剧团寥寥可数,多数情况下,传统的秦腔戏曲艺术只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秦腔戏曲艺术如果在不断自身进行创新,那么最终便会逐渐没落。想要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那么首先秦腔戏曲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当前市场进行调查,对秦腔戏曲艺术的舞台背景、灯光布设以及剧本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当前我国秦腔戏曲艺术中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便在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现代秦腔戏曲艺术的剧本一定要立意深刻,表现形式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赏。

2.利用现代化形式征服观众

在当前我国秦腔戏曲艺术文本创作活动中,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市场需求、贴近群众文化需求、贴近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追求秦腔戏曲艺术的深、新、美,这样才能创造出文化含量高,适合当前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除了剧本内容的改变,秦腔戏曲艺术还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以便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广大人民审美变化。在此过程中,秦腔戏曲艺术可以从舞台的布置、唱腔技巧、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改变,使得秦腔戏曲艺术的舞台魅力得以增加,丰富秦腔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力。例如我国现代秦腔戏曲艺术《千古一帝》,便是在传统秦腔戏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化艺术,在舞台上进行了现代化创新,从灯光设置到舞台布置,受到了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其次秦腔戏曲艺术《断桥》,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广播电视,丰富了秦腔戏曲艺术的感染力5。在传统的秦腔戏曲艺术特点上,融入现代化元素,保持秦腔戏曲艺术原汁原味的同时,满足了当前受众需求,最终促使秦腔戏曲艺术得以不断发展。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失去秦腔戏曲艺术原有特点,一味的进行创新,那么最终会使的秦腔戏曲艺术变得不伦不类。也不能一味的坚守秦腔戏曲艺术传统特点,拒绝现代化的表现,这样做无疑是因噎废食,不利于秦腔戏曲艺术长久发展。

3.勇于打破界限,与多种戏剧形式融汇

在对秦腔戏曲艺术进行创新时,目的是为了增加秦腔戏曲艺术的魅力与实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秦腔戏曲艺术中部分传统样式进行摒弃,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最终可以使将要自然消亡的剧目再生。例如在当前我国戏剧文化中,老腔便是戏剧与老腔的结合,音乐剧便是现代流行音乐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在当前我国文化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想要促使秦腔戏曲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就需要勇于打破剧种之间的界限,将多种戏剧形式进行融汇,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演出还是创作不能一味的注重经济效益,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我国秦腔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县级区域的秦腔戏曲艺术社团,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立足于受众需求,尽快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利用当前我国文化大繁荣的环境,促使秦腔戏曲艺术得以长久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