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3 16:35:17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1篇

政府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管理创新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电子政务视域下,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可以从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政府管理理念更新、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再造、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路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是世界各国政府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政府适应管理环境变化的唯一出路。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物的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国政府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电子政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实施和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正处于从基础建设到整合应用转型的关键阶段,在电子政务视域下,探究“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如政府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作风严重、暗箱操作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促使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以公众为取向的政府管理改革、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使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及网络化成为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导向。电子政务的兴起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一则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办公效率,精简人员和机构,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二则信息技术的使用则将持续改变政府管理结构、管理方式,从而再造政府业务流程;三则从管理工具的创新到管理结构的改善再到管理方式的变革,将会大大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理念,并最终构建起适合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电子政务把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有效整合到政府管理中,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在政府机构中构建一个开放信息平台,使政府各部门之间能实现跨部门、多层次的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有效地缩减了信息的传递周期,突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跨部门的协同应用;其次,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转向计算机屏幕,改变了原有政府机构的设置,需要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再次,信息技术将对层级化的组织结构造成冲击,使组织结构更加简洁。

电子政务契合了政府管理手段创新和服务实现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2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2.1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政府管理理念决定了政府管理的职能定位、方式选择和体制改革的方向,决定着将要建设什么样的政府。首先,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行政观念由“全能”向“有限”转变。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政府行政的有限性得以体现,公民、企业、社会能够与政府直接沟通,政府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公众需求。其次,电子政务促进行政观念由“管制”向“服务”转变。传统政府管理方式以管制为主,电子政务以政府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实现观念的转变。再次,电子政务促进行政观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建设电子政务,在政府网络化、开放化、虚拟化的治理环境中,人人都有“麦克风”,政府管理主体不能再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视法律的作用,必须要遵循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2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政府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管理更多地以服务公众为中心,向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24小时服务、自助式服务等方向发展。

2.3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组织结构创新

“电子政府所具有的发散式的网络传播途径,使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各种政令、信息能够在网络上通过。即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基层的反馈也能迅速地向上传递,同级政府之间不再被地理边界所阻隔,传统垂直的组织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电子政务的实施将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减少政府管理的层次,精简职能重复的岗位,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政府更加简洁有效。

2.4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决策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施能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影响人们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有限性,电子政务的建设能有效地改善行政决策的信息环境,为决策者扩充思想库提供便利的条件,减少决策信息的失真,从而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电子政务还拓展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性。电子政务的实施还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杜绝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3 电子政务视域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

电子政务为政府的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于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推行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管理,方便人民群众”。1在电子政务视域下的政府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

世界各个国家通过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可谓各有千秋。美国Accenture公司曾经对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加拿大,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名是美国。这些国家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以用户为导向,以政府为主控,国家对电子政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和规范。既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又避免了重复建设;第二,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将各个相关部门的业务整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平台给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第三,缩小“数字鸿沟”,为公众都能得到电子政府的服务和方便扫除障碍;第四,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向公众提供全天候的优质服务为目标。

3.2 促进政府管理理念更新

从传统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变,要求政府更多地行使服务职能,以服务导向来取代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不在于技术和资金,而在于相对落后的政府管理理念,这成为“电子政务向深层次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4的重要原因。“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重监管、轻服务”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习惯于通过控制和管制来进行国家治理,服务行政的理念仍然缺乏,这种行政化的色彩甚至扩展到医院、企业、学校等其它领域。因此,要利用电子政务建设这个契机,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

一是要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在权力的运作上,政府应弱化权力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改变陈旧的“官本位”思维和行为方式,树立以公众为中心、服务于公众的理念;注重管理角色的转变,合理地划分职责,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结合。在政府行为上,要讲求行政效益,提高政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树立有限行政的理念。政府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平台,突出自身的职能,向有限政府的方向发展。社会的多元化,要求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宏观制度的制定而不是微观的管理;社会利益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上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则要求政府理清与市场的职责界限,突出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培育的职能,尽可能把微观的经济管理职能交给社会、企业和个人。此外,通过网上办公、网上、网上监督、数据资源共享等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制约,建立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也是有限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依法行政是民主社会对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实现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提供了平台,对于督促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技术保障。

3.3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将现有政府管理框架简单构筑到网络平台上,也不仅仅是将现代信息手段简单地运用到传统的政府管理中,而是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进行改造,为电子政务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关键要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转变、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务流程的再造等三个问题。

政府的行政职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环境、职能重心都发生了变化,服务职能不断拓展,治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都在变化,因此政府职能必须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这种变化,要科学配置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在行政体系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各行政机关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要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并且要强化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平台增加政府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渠道和空间、简化政府管理职能、直接为公众提供管理服务,例如为公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建立政府快速反应机制等。

3.4 促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产生质的改变,从而对组织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统一划分、层层管理的金字塔型的结构,处于上层的管理者垄断信息,下层政府和公众则只能掌握有限的信息,组织内部相对封闭、互动性不强。在电子政务发展中,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深化政府组织机构改革,使政府的组织架构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的需要。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中,上下层级之间可以直接联系,不用再通过诸多的中间环节来传递信息,一名管理者可以同时管理更多的下属,管理的幅度也得以增加,传统的单一化的信息传递渠道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传递渠道,既有由上到下的垂直信息传递渠道,又有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信息传递渠道,处于各个层级的不同岗位上的人员也能及时获得全局信息,从而使得一个行政组织所需要的行政人员数量大大减少,组织更加精干、更加高效,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

3.5 促进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传统政府的机构、业务流程不再适应新的网络环境要求,需要进行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原样搬到网络上,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传统政府的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业务流程既复杂又分散。电子政务的发展打破人为的职能分割,促进了政府业务流程的创新,为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提供全新的平台,业务流程不再以职能部门为中心,而是将破碎的流程整合,注重政务的系统工程,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加简便、透明和高效。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要注意四个方面问题:首先,要明确流程再造的优先领域,合理选择再造项目;其次,要制定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再次,要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最后,要优化整合业务流与信息流。只有解决好上述四个方面问题,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才能真正深入。

3.6 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运行机制。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的决策按照科学决策的理论,运用科学决策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公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民的意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公民对政府行政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在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为保障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建立政府网站与媒体相结合的信息体系,建立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与网站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之间常态化、规范性的信息提交机制,及时政务公开信息;二是要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职能,利用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将一般性归纳成决策流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实现在电子政务平台上规范、高效运行的行政决策程序,尽可能避免被不正当地人为干预的情况;此外还是要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和健全决策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增科.论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J].学习与探索,2007(3):65.

[2]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953-969.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7.

[5]应松年.比较行政程序法[M].北京:北京法制出版社,1999:463.

[6].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答记者问.2013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2篇

一、供电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意义

第一,供电企业实行民主管理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客观现实,企业中职工要求实施民主管理的客观要求越来越迫切,这种事实决定了企业实施民主管理不可或缺。第二,供电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后,职工可以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职工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样就使决策有更多的选择,众中取优。同时,一线的职工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等环节的实际情况都了如指掌,职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之中有利于弥补决策的缺陷,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可靠保障。最后,供电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出更大价值。职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是企业中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和谐的劳资关系下,个体才能有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组织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与企业凝聚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民主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作用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电力企业民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我国《企业法》《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明确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力的机构。

(一)民主管理对供电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电力企业民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上。供电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管理能有效地为供电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供电企业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建立创新型企业,离不开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开展供电企业民主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就是动员、组织职工群众,全体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民主监督,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供电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民主管理可促进企业法制化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法治进机关,实施民主管理可促进企业的法制化建设,进而使企业适应时代的潮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国有《劳动法》《工会法》《企业法》以及《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规能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让企业的日常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企业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能力。因而,完善职工代表会制度,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关键之举。

(三)民主管理能有效地增进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是指一个企业在理想、目标、利益高度一致的基础上,企业员工共同行者的坚定信念的粘合力,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凝聚智慧的聚合力。供电企业实施民主管理,有利于加大职工间心理相容性,加强彼此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对于稳定职工队伍的情绪,鼓舞企业职工的士气,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实施民主化管理的过程可以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凝聚力的大小对企业效益、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完善供电企业民主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的内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的利益,在企业内部实施民主管理,是完善企业以人为本的基础。企业要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来实行民主管理才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解决好维护职工利益这个关键问题,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搞好企业工作,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每名职工都参与到企业民主管理中来,才能建立有效的企业抵抗风险机制。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地建立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二)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

首先,供电企业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认真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的规定,重大事项要及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按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于供电企业内部的重大决策、重要的规章制度和职工福利等职工关心的问题,都需要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讨论后实施。其次,供电企业要规范民主评议制度。供电企业领导以及中层干部的评价工作由公司内部职工进行,并将职工代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作为对上级领导考核的参照之一,将民主评价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到基层单位的民主评审中去。再次,完善供电企业重大事务公开制度。最后,完善其民主决策制度。供电企业围绕职工所关心的问题,按照“征求意见,集体决策,及时公开,接受监督”的企业管理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建立更加有效的民主决策制度。

(三)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要认真开展民主参与和管理活动。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干部职工投身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供电企业应该坚持民主参与管理和集体研究,不断加强职工的建言献策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推行企业的招投标制。这是确保企业增效的一项有效途径,也是大力推行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四、结语

企业民主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且带有一定的文化管理特征。它必须符合“管理科学化”和“人本管理”两种理念,符合“企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民主管理制度,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赢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实现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基本思路

政府管理创新是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一个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政府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创新成为唯一出路。电子政务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对政府管理创新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目前,实施电子政务、改进政府组织、重构公共管理系统、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不仅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管理创新及体系构成

政府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

政府管理是一种宏观活动,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政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政策操作的技巧、水平怎样,不仅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和安全,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利益及繁荣兴衰,创新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各种创新的实践探索,如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体系。其中,处于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第一个层次涉及的是方式手段创新,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第二个层次涉及的是运行机制,包括管理体制,主要涉及的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政府职能问题。政府管理创新涉及的第四个层次是管理理念,即反映体制建立之核心价值观与信念基础的观念和理念”。

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的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政府理论、理念创新是政府创新的最核心内容,是基础,是前提,是指引政府体制创新和政府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和理论指导;政府体制创新则较为复杂,比较艰难,因为它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相比较而言,人们发现管理方法手段创新较为容易、快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政府管理手段创新的电子政务的兴起,迎合了这种需求,因而成为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与传统政务相比,实施电子政务,能够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加强政府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服务功能。电子政务的构建与技术有关,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借助技术来实现政府的再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与政府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为政府管理带来深刻的变革。下面围绕政府管理创新体系,主要从政府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政府决策和政府组织结构四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积极影响。

(一)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政府管理理念是指作为政府管理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对其在行使行政职能与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的行为起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对政府管理主体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1.核心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官本位作为一种传统政治文化,其核心是以官为本。官本位“唯上”、“唯官”、“不唯民”。电子政务的推行将大大改观这种局面,因为建设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公民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工作首要关注的价值追求,促使人们由原来的官为本向民为本转变。

2.理念由权力向责任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者普遍缺乏责任意识,认为行政管理就是行使权力来管理社会、管理民众。电子政务的实施,使政府的责任理念变得更为重要。公众借助网络可以了解政府行为,若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反应过于迟缓或置之不理,则社会公众势必对现存政府形成一种合法性的挑战,甚至通过公民参与,实现对政府的问责。

3.行政观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过去实行人治,我们习惯用长官意志、行政命令代替法律,干预法律。建设电子政务,在政府网络化、开放化、虚拟化的治理环境中,社会公众获得了空前广阔的自由空间,而政府管理主体要有效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和保障社会公共秩序,就不能再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视法律的作用,而应该遵循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与的紧密结合过程,通过网络实现政府的各项职能,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性支持。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使政府职能重心下移。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政府由传统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服务职能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移提供了物质设备和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使政府服务的项目、服务渠道更多更广,拓宽了政府服务的空间,政府职能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成为必然。

2.促进政府职能实现方式多元化。传统政府服务是以政府为本位的单向供给型服务,政府提供什么,人民就接受什么,公众不能自主选择,更无法对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使公众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和享受政府服务,而不必再通过层层关卡式的审批方式,打破原有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改善了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方式。在促使政府行政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型的同时,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政府职能方式的多元化。

3.促进政府职能范围有限化。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是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一个组织;政府比企业高明,比市场高明,对什么都能预知、都能计划、都能调节,政府的职能范围无限。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助于政府重新审视、正视和了解自己的能力,树立有限型政府的价值理念。同时,网上职能的电子化和计算机程序的依序执行,也会进一步限制职能扩展和制约其规范行使。

(三)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组织结构创新

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将使传统政府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模式实现质的改变,从而积极地影响组织的行为。电子政务的逐步完善和建立过程也是政府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转变的过程。

1.电子政务使纵向结构扁平化。现代政府组织形态是一个包含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管理模式对中间的管理层形成很大程度的依赖。由于信息通信技术落后,使得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信息失真较严重。电子政务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在政府各层级间的传递,缩短了信息通道,在信息迅速获取的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公务处理能力,极大减少行政组织的中间环节,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改变层级繁多的层级制结构形式,推动政府纵向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结构转变。

2.电子政务使横向结构整合化。传统的组织机构多数按职能部门划分,组织结构一般是等级的层级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控制和计划,但部门间沟通不畅,形成许多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原本讲求分层负责、壁垒分明的传统横向组织结构,朝着一体化、整合化的组织形态转变,使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得以有效共享,部门之间的交互能力增强,整个政府组织的回应能力提高。

(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决策创新

政府决策属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具有二元性即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将民主融于决策之中并使各项政府决策更加准确的过程。

1.电子政务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充分的信息保障是实现科学决策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和社会信息的广泛分布,传统手段获取的信息受到限制,信息的有限性成为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行政决策的信息环境,减少行政决策信息的失真。信息资源库建设可为行政决策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避免依靠经验决策和由于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以使政府及时获取大量准确的信息,使决策的许多方法变得简单化,可操作化、从而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电子政务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公民参与程度的提高,取决于公众参政渠道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电子政务可以改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理性与民主在公共生活中将得到协调发展,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将相得益彰。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手段。政府应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积极探索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新途径。

(一)更新政府管理理念,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前提和条件。这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电子政务的同时,应认清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趋势和方向,全面摒弃那些陈旧过时的管理理念,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1.树立服务行政理念。政府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以公众为导向,以公众服务为中心和出发点,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强化服务观念,逐步培养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向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树立责任行政理念。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大众赋予的,政府不得滥用权力,并要对自己的所有行为承担责任。因此,要求政府牢固树立责任理念,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数据库资源共享等途径,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一个权力、职能、规模和行为都受到宪法和法律限制,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与制约的责任政府。

3.树立依法行政理念。电子政务的实施使

政府的行政理念由人治转向法治。实行依法行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对法律负责,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行使行政权。在培育和树立现代法治理念上,从以法治民、以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1.科学定位政府职能。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职能正在从全能型转为有限型,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当前我国的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明确职能范围,全面准确地履行上述四大职能,该由政府管的事政府要管住管好,尤其要注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合理界定职责权限。实现电子政务就是要打破原来各个组织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行政组织的高效运转和权责配置的科学合理。在电子政府状态下,每个行政组织和部门都是政府统一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要按照统一规划进行信息流动和信息共享。在行政系统内部,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

3.理顺部门权责关系。电子政务的实施为行政权责体系的划分和确定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要求,其关键在于如何使之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以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度。因而,要进行科学的权责配置,理顺关系,主要包括不同行政层次之间的纵向权力关系,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权力关系,行政领导体制、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及上级对口业务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等。

(三)再造政务流程,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政务流程再造就是基于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为目标,利用流程再造技术,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重新构建政府业务模型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后台对各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质是推动政府管理变革,而业务流程再造可以说是管理变革的基石,是政府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1.制定和完善政务规范。结合不同政府部门的业务特点、业务需求制定政务规范,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从整体和系统规划的角度对各部门职能进行合理划分与配置,对各类业务及其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以业务办理事项或服务事项为中心的公共资源数据库和流程库,集成整合所有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构建统一的政府管理与服务平台。

2.合理选择再造项目。政务流程再造项目的选择,应首先关注那些简单的、易于获得成功的,但对整个政府部门的绩效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政府长远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并以此带动其他政府业务流程,最终实现整体再造。另外,再造政务流程必须突出政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这个环节,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事务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和政府内部事务的网络化协同办公。

(四)优化行政决策机制,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决策运行机制,应积极利用电子手段,优化行政决策机制,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1.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科学决策离不开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媒体与政府网站相结合的信息体系,建立政府网站管理部门与政府信息管理中心以及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主管部门、人员之间的日常性的、规范的信息提交机制,并在网站上即时地。

2.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行政决策程序是行政决策活动过程各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或步骤的先后顺序。它是行政决策活动的客观运行过程,行政决策者只有遵循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才能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根据政府管理的需求,设计并应用一系列关于具体的计算机软件程序。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4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69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119- 03

电子政府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组织结构有改进作用,对公共管理系统有重构作用,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职能,转向现代的服务职能。电子政务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供政府管理和大众服务。

1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集成管理和服务,推动政府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部门之间的限制,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全面、规范和透明的管理与服务。

首先,电子政务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和固化行政改革成果。电子政务的发展有赖于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技术进步,也有赖于行政改革。

其次,电子政府内容广泛。电子政务处理与行使公共权力有关的公共事务,或为了提供高效公共服务而需要迅速处理的公共部门内部的事务。

最后,电子政务的管理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是新型的。电子政务并非原封不动地将原来的政府管理事务转移到网上,也不是电子复制原来的政务,而是重组政府的组织结构和再造其业务流程,并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强监管政务的业务运作,促使其运行更加高效,并且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服务人民,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其信息和行为更加透明和廉洁,因此,电子政务是我国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职能中的作用

2.1 改进政府管理理念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服务,中心是公民,可以促使政府改变理念,确立民本思想。我国有严重的官本位现象。官本位是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主要以官为本。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首先,由于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高透明度、高廉洁性、高效率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促使政府更加关注公民的利益。其次,电子政务可以改善政府的责任理念。一般来说,我国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还是不够高,认为行政管理就是使用民众赋予的权力对民众和社会进行管理。而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其责任意识会更强。民众通过网络可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了解,如果政府不及时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可以合法挑战政府,并问责政府。最后,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传统的政府治理是人治,所以经常会出现官员意志等干预法律的现象,甚至取代法律。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政府形成了网络化、开放化、虚拟化的治理环境,作为政府要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维持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严格遵守法律。

2.2 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为了促使政府由传统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在政府转变职能时可以提供物质、设备以及技术的支持。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扩展服务空间。此外,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促使政府职能变得多元化。原来政府这样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单向供给,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提供的信息,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不能对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出高要求。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公民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政府信息以及服务,减少了审批的流程,增加了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不仅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征求公众、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进行改进。

2.3 推动政府变革组织结构

电子政务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的组织结构,进而对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首先,电子政务促使政府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当前,政府组织形态是金字塔结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以及执行层。此种管理模式非常依赖中间的管理层。因为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中间的管理层非常臃肿,信息传递缓慢,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而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强了政府处理政务的能力,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以及管理环节,促使政府组织形式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发展。其次,电子政务整合了政府组织横向结构。传统组织结构的划分依据职能部门,组织结构的层级结构是分等级的,虽然政府控制和计划起来非常方便,可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引起了很多问题。而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促使组织结构由分层化、壁垒化向一体化和整合化发展,增加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增加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回应能力。

2.4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众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当前的制度下,政府想要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就要改善公众参政的渠道,政府引导公众通过网络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政府的决策,还可以对政府的运作进行监督和了解。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信息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建设信息资源库,为行政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避免因为决策信息不全面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现象;政府在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之后,可以大量获得准确信息,简化决策方法,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3 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

3.1 树立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

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电子政务时要抛开过时的管理理念,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的新的管理理念。首先,形成服务的行政理念。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时,其导向为公众,其中心和出发点是为公众服务。政府需要不断增强服务理念,积极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完善服务职能。并且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其次,政府要形成责任行政的理念。政府的权力是公众赋予的,因此,政府要合理利用权力,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公开政府信息、共享政府数据库资源,加强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促使政府的权力、职能、行为等都受到法律的约束,积极承担责任。最后,形成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后,由人治转变为法治。依法行政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和法律负责,在行使职权时要依据法律的权限和程序。

3.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是转变职能。以电子政务为基础,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对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政府职能由全能转变为有限,由权威转变为服务。首先,我国政府的职能是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管理社会、公用服务,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既不能超出职能范围,也不能只履行部分职能。其次,对政府职责权限进行合理的界定。电子政务增加了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促使政府组织的运作更加高效,并科学合理地配置权责。政府实施电子政务之后,每一个行政组织部门都是统一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依照规范流动和共享信息。政府也要精简、统一内部行政系统,提高其效果,并且对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最后,政府要将部门的权责关系理顺。政府实施电子政务之后,行政权责体系的划分和确定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使行政权责体系形成系统,更加协调一致,合理约束政府权力,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所以政府既要理顺纵向权力关系,也要理顺横向权力关系。

3.3 政府要对行政决策机制进行完善

政府想要实现科学民主的决策,需要健全决策运行机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有利于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政府部门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媒体以及政府网站,建立信息体系,并且由专人管理这一体系,相关人员也要及时提交政府信息,使网站可以及时政府信息。其次,政府也要对行政决策程序进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指行政决策活动的基本运行过程,行政决策者为了避免行政决策失误,就要依照行政决策程序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接着,政府要对民主参与机制进行完善。民主参与程度决定了决策民主化程度。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此外,也要拓展民众的参与渠道,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创新公众参与途径。最后,政府要对决策监督机制进行完善。行政决策就是运行行政权力,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政府要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对监督程序进行规范,创新监督手段,对公众监督和网络监督机制进行完善。

3.4 政府要加强电子化管理

政府要以电子政务模式为基础,整体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政府行政组织的资源,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此外,政府还要充分利用电子管理,将政府行政效能提高,创新政府管理,增进政府、社会、民众、组织之间的交流。

3.5 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

为了和政府转变职能相适应,政府的工作人员要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与执行能力。首先,加强对部门领导电子政务的培训,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促进领导积极学习。其次,加强培训普通人员的信息知识以及技术,形成相应的培训体系。这样就能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利用电子政务履行职能,服务大众。

4 结 语

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是一种必然趋势,政府一定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提高、完善、监督等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务,推动政府职能现代化,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元.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建设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刘康胜.重视和加强乡镇电子政务建设 创新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J].才智,2014(2).

[3]孙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探讨[J].电子政务,2009(9).

[4][作者不详]. 梳理政府业务流程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推进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研讨会在天津召开[J].信息系统工程,2008(8).

[5]陈拂晓.电子政务促服务型政府构建[J].数码世界,2008(11).

[6]许玉,徐明明,袁勤俭.我国服务型政府网站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电子政务,2009(7).

[7]李世收,胡广伟,仲伟俊.电子政务服务内容规划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9(3).

[8]刘静.树立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加快电子政务发展[J].情报探索,2007(2).

[9]金晓伟.论信息时代服务型政府行政流程创新[J].中国信息界,2010(7).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5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 决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55

Abstract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are consistent, as the training base for high-end accounting personn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and ideas, will focus on the calculation of variab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enable students to firm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nstitute of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fu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cultivate.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teaching reform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在综合应用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以后,其教学侧重点从核算逐渐转变为了管理和决策,与当今业内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管理以及决策方面职能的重视,提高了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开发和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日常经营业务的水平以及运行效率上得到很大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好的管理及决策能力,高校的作用正是培养这些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过于重视核算和软件操作,而忽略了管理和决策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学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切实培养出既精通会计与财务知识,又具备良好管理决策能力的综合型高端人才。

1 强调管理和决策能力培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产生的影响

1.1 扩大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核算,重点是记录会计信息,一般只将财务相关模块的内容(例如工资模块、总账系统、报表模块等)在课堂上讲授。目前高校一般都将ERP系统软件安装在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中,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记账、转账、对账以及自动生成报表等操作,并自动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让经济会计处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并提高信息报告的实时性,降低教学中手工操作的占比,使“决策”、“控制”等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将管理和决策等包含其中。

1.2 使会计电算化流程融合在经营业务流程中

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经营业务和会计工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流程,在教学中学生也只是单纯地记账,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和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思考。当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管理和决策为重点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将这二者融为一体了,从而有效共享资源。同时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起到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作用。

1.3 提升学生对综合技能的重视程度

在侧重于管理和决策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学生会更主动地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税法等专业知识,能将会计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要对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熟练操作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在关注会计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影响决策的会计信息有所关注并且正确使用,同时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认识到开发和应用会计系统应该满足企业的具体情况,从而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在组织层面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会计核算。

2 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非常迅速,会计专业在电算化教学方面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很大改革,引入了各种ERP软件、会计教学软件、电算化考试软件、会计核算软件等,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是教学理念并没有更新,还只是认为电算化会计是用来代替手工记账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可以替代人工,所以学生在电算化教学中只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即可,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但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如今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财务软件、知道如何进行核算,还要拥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这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操作这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还要让学生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潜藏的先进管理思想。

2.2 完善课程内容,进行仿真业务流程资料的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对输入和输出财务数据等进行实践,还要同步进行财务模块、生产模块、供销存模块等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扩充电算化课程内容使其更加完善。

除此之外,电算化教学中基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知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提升来说甚至有所阻碍。所以电算化教学应该适当扩充内容,将各种企业的经济业务都包含进来,例如各类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保险公司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管理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异同。

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学生去校外基地参观或者去参加实习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会计岗位自身比较特殊,所以这种实习活动并不受企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仿真会计工作环境的建设,开展“模拟沙盘实训”,模仿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制定相关的规则,进行开放性业务资料的编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企业内的不同角色,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要完成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方面的工作,还要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沙盘模拟实训”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由教师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找出来,整理编制成为案例,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或者在课堂上发表,或者安排每位学生进行企业会计业务的编写并在课堂上发表,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及分享,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同时对其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学中做”。

2.3 强化对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良好的电算化软件以及网络环境可以帮助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不仅要熟练操作总账系统以及报表系统等,还要学习其他子系统,例如工资、固定资产、决策分析等,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以及管理知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来分析、预测并且控制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设备以及财力资源等,利用网络信息的连接作用产生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减少库存量,在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将会计管理方面的职能发挥出来。所以在选择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软件的时候,要从类型和功能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为这会对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情况也是高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一个体现,例如高校如果只使用了最基础的电算化核算功能软件,那么在建设会计信息化方面也处于初级阶段,而高校使用的是比较成熟的ERP教学软件,并且能将其全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的话,通常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2.4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优秀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

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教师队伍拥有比较良好的素质,任课教师不仅在管理会计理论方面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还要对其他相关知识(例如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信息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类教学骨干是目前高校中非常缺乏的。解决师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使用人才的企业和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校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校企合作还有一点优势,就是高校可以更加方便地聘请企业中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内开设讲座或者兼职授课,同时在研究电算化教学方面,可以提供相应的素材,并建设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吴力佳,曾平华.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147-148.

[2] 钟小娜.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79-280.

[3] 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61-64.

[4] 杨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才智,2013.36:10-11.

[5] 于政红,李孔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2.5:59-62.

[6] 赵俊英.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132-133.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6篇

一、理清企业思路,自身科学定位是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以何为本。这是这几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本位论”曾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农电企业曾一度被定位为事业单位,农电是社会福利事业,“电力是商品”的概念非常模糊。近些年来对农电的定位在人们认识中长进了一步,被定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长期以来不识企业真面目,,不识企业方向,不识企业谋求发展的前景在何处,根本出路在哪里,因而贻误了我们的工作,贻误了农电企业跨跃式的发展。现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农电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当主角,农电企业的亏损得到了扭转。’如何确立企业的主体行为,笔者认为应解决三个层次:一是在经营策略上敢于承担主体,根据市场信息。自主与效益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下农电企业员工高付出、高收入。高回报的路子,合理拉开职工工资收入的档次,充分发挥企业党、政、工的集体领导核心作用,全方位地调动全员职工的整体力量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经济的决策执行和利益的主体性能,要分解到企业领导和职工个人j形成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肩上有指标,时时有压力的良好氛围。二是企业作为主体的同时,也

味着个人主体作用的加强,做到责权利统一。在企业运行中始终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特另是在干部聘任时,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标准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领导和职工个人的责任和利益得到了明确,职工个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出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落到实处,企业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企业资本积累纵横滚动中发展壮大。

农电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由市场决定自已命运已成定局,舍此别无退路。作为农电企业,要尽快摆脱旧体制束缚,确立主体意识,超拓思路、与时俱进,进入市场,站稳脚跟,寻求归宿,谋求发展,这是走向市场的重要前提。

二、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是走向市场的关键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能依赖政府,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导致经营机制呆板,效益低下;后劲乏力。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同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经营机制,这就需要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

农电企业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和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结合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运用市场经济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市场经济的这些特点对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农电企业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必须要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使农电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以便使自己的营销符合市场的要求及其变化。二是必须对生产经营的成果负完全责任,使农电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电力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只有这样,农货企业的职工才会真正关

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注重经营效果,追求技术进步,促进生产

力更快发展。

目前电力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3月全国九届人大会议之后,决定撤销国家电力部,交国家经贸委管理,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这样国家办电改为企业办电,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又进一步深化论标志着在中国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仍多年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政企分开,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电力公司的管理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大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形成政企分开、输配分开、广网分开、主副分开的竞争机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改革。国家从1998年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两改一同价”三大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变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政府,动员人民实施的民心工程、向心工程、福音工程、造子工程、系统工程。也是千载难逢、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农网改造这项决策有四好:政策环境好、投资环境好、舆论环境好、发展环境好。这一“民心工程”为农电企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约占全国一切扬人口生活用电的农电企业,虽然农网改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甘肃各县经济发展不一样;各县的用电水平、人口都不一样,情况千差万别。一是农电企业对体制转换适应不及时,思想不到位。、按产权归属界定管理认识淡薄,责任不到位;二是供电设施不符合标准,农户安全意识不强,供电企业安全措施不力;三是农电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自。农电企业自省公司代管以来,堵住了乱进人的口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味地追求“减人增效”。对急需的人才也拒之门外,这不利于农电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不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农电企业的“减人增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企业管理中应实施资本逻辑管理,追求企业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减人增效”,农电企业本来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已

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所以要制定些使农电企业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使农电企业人才闭乏的状态得到改观。四是农电企业还缺乏劳动工资权、资产处置权,与缺乏应有的自相对应;农电企业对经营成果负总责,使职工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挂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级农电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农电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市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旧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转换。所以转换经营机制是农电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当务之急。

在赋于农电企业充分自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企业经营决策风险要从过去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企业亏损后,经营者和职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一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断其后路只得走向市场,背水一战,在竞争中一见高低,强化农电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电企业盈不负亏的问题。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应进行兼并或实行企业重组。二是部分职工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脆弱的问题。有些职工对企业走向市场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住市场波动,要么高枕无忧,要么忧心重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听说竞争上岗,或减人增效,就惊煌失措,无所适从。这就必须加强职工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把企业前途和个人命运同发展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应变能力。三、运用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经营是走向市场的根本途径树立企业主体,转换经营机制,这只是农电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一步。但作为市场主体的农电企业能否驾驭市场、占领市场且经久不衰,这则是经营艺术,需胆识和谋略。市场运作本质是用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制约着供求关系,激发竞争机制。

价值规律的基础涵义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促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以价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交换,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用是企业赖以走向市场的媒介和桥梁。企业法人就要掌握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去占领市场。走向市场要求企业全方位、多环节、全过程地面向市场。农电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要适应市场。充分发挥技术l、人才、规模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电企业由生产经营型的基础上转向经营生产型,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型管理。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应对“人世”挑战,农充企业经营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注重科技管理,配置人才投入。建立全方位经济信息网络,负荷预测网络。为供电全方位服务、制定经营生产提供信息导向、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注重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增加售电量,降低线损,提高效益水平。

第三、注重电能质量,提高社会信誉。向全社会提供自己完整产品;主要是提高电力商品质量、供电可靠性,搞好售后服务尽可能提供低价产品。改善营业环境,加强硬件管理,完善电网结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第四、注重企业决策。抓好安全管理。建完好企业决策、开发、营销队伍,把懂经营、会管理、善于驾驭市场的人才推向企业领导岗位;采取多种形式和更加灵活的政策,推广农电企业安全技术宣传,强化企业经营功能,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注重国家投资,夯实物质基础。依靠国家投资i搞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技术装备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六、注重服务理念,提高办事效率。要搞好优质服务工作与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促进增供扩销。保障农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七、注重法律手段,维护用电秩序。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依法管电的职能。电力是商品,就必须依法经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电力设施及电能,坚决打击窃电行为,严惩不法分子,并运行法律手段追缴拖欠电费。对长期用电不交费及偷窃电力者,予以,诉诸法律。从而维护电力秩序,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7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业扩报装; 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反映,经历了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会计控制、整合控制、风险管理等发展阶段。1992年COSO的《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①强调对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该框架一经即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2002年美国国会和政府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披露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将COSO《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作为企业合规要求的主要参考标准,该法案进一步推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施。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风险管理对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保证,体现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演变,但该框架由于是主要延伸了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大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与内部控制的差异不大。

内部控制对企业控制风险、完善内部制度和规范管理程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对企业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制约了复杂风险的管理需要。

(一)风险观的局限

内部控制将风险的概念定位于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表述,关注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度和流程的遵循等流程层面的风险,但对制度和流程之间的联系、决定制度与流程的企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整体层面风险关注不足,而这些风险恰恰是企业影响最大、最应关注的风险。

(二)控制手段的局限

内部控制手段往往局限于规范流程上的审批、审核、权责配置等有限手段,缺乏针对战略及业务等整体层面风险的战略性措施和结构性管理手段,如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外部合作关系变化等高级手段,而这些是解决整体层面风险的必需手段,也是落实流程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

(三)控制机制的局限

内部控制强调以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日常控制程序,主要体现在对业务流程固有风险的常态化控制,对流程相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和需要整合管理的风险通常无能为力,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资源变化而需要实现的优化控制。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未具体明确与内部控制的整合方法,因此在复杂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上仍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方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④是对传统内部控制的继承和发扬,并借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一些风险管理方法,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关注,但在如何实现对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仍未具体明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难以适应风险的变化和整体层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上的风险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因此,综合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以其形成的风险解决方案为基础,结合内部控制落实流程上的风险控制,即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解决企业各层面的风险。同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控制风险,继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传统内部控制的局限,特别是解决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二是在业务流程上相应采用内部控制的手段落实整体风险解决方案,并解决流程层面的风险;三是强调风险为导向的控制策略与内部控制措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内部控制手段等方面实现整合,表现为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一)整合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以业务目标为基准,考虑到业务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目标的影响角度实现对整体层面风险与流程层面风险的整合评估。同时,分析风险的具体成因和影响方式,并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

(二)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基于风险管理目标和不同的风险及其特征,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规避、接受、控制、转移等,以及实现控制策略的具体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方案包括整体层面风险的风险管理措施、流程层面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等,为优化组织职责和具体落实流程内部控制提供指导方向。

(三)优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调整或优化具体的组织职责,并利用内部控制的方法明确业务活动的制衡关系、重要的决策授权权限和关键业务环节的分工界面等。特别需要强调,在业务流程中落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职责关系,根据风险控制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专责机构的定位等,将具体职责与关键控制环节结合起来落实。

(四)落实流程内部控制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实现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控制方案在具体业务流程中的承接和落实。同时,在流程上设置关键控制点,具体规范控制措施、控制责任、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检查手段等,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

(五)监督与改进

强调风险管理第二、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检查及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同时,采用内控自评价和内控审计等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及持续提升。

三、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应用实践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从受理申请到正式供电的全过程,包括为客户提供用电咨询、受理用电申请、设计供电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装表接电等14个主要流程的全过程服务,涉及营销、客服中心、生产技术部、发展策划部、计量中心、调度中心等多个职能与业务管理领域,业务与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履行业务的主体职责,发展策划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法律部履行辅助职责,营销部履行政策及制度标准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基建部、监察部、风险管理主责部门的职责在现有业务中未有体现。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行政法规、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对一般流程风险的有效控制。然而,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对业务的影响显著,传统的内部控制已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风险与风险特征

通过对业扩报装业务风险的整合评估,确定了业务相关的12项风险和若干风险点,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多经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设备设施风险等。其中,风险主要集中在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审查、供电工程施工、电费管理与监督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各项风险反映了不同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多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反映出的风险特点主要是影响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层面风险。其中,多经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与附属多经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模糊、关联交易不规范和供电企业对多经企业保护等问题对业扩报装业务优质服务的不利影响,并可能由此产生违规和廉政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主要反映了流程部分管理职责缺失、部分部门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组织职责不明确和流程环节工作界面不清晰等问题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廉政监察风险主要反映在业务流程廉政问题显现和相关廉政监察机制缺失方面的问题,可能仍将产生廉政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主要反映了客户招标和直接收取工程款项的管理方式可能违背“三不指定”(即不指定工程设计单位、不指定队伍、不指定设备材料)的要求,并可能产生廉政风险。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因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产生的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其他风险,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主要反映了供电企业在业务活动的流程设计与执行方面的问题。

(二)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为有效控制业扩报装业务风险,采用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优化和提升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首先明确业扩报装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

・保证符合国家、行业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国网公司基本政策和公司内部制度规定。

・确保接电运行后电网安全可靠。

・合理控制接电成本、线损成本等,并努力提高业务收益。

・客户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效和高质量服务。

・杜绝业务过程中的廉政与行风问题。

基于风险控制的目标要求和风险偏好,以风险为导向,并根据各项风险的特征,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其中:

・多经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调整与多经企业的业务管控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业务过程,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设计与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工程招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活动中按调整后的方案控制。

・管理机制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增加基建部门、纪检监察部和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在业务流程相关环节中的作用,优化客服中心在业务中的定位及具体职责,明确业务相关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关键环节的工作界面。

・廉政监察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增加纪检监察部在易产生廉政问题流程环节的监督与检查职责,并规范具体的检查措施。

・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调整客户招标模式,规避合同风险,并取消代收工程款项的规定。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采用短期风险接受的策略,短期内接受该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长期通过设备设施的发展、更替等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

・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各项流程层面的风险根据其风险特征,分别采用风险规避或控制等策略措施,并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具体调整和优化业务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包括:增加基建部对工程设计图的审核职责,增加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对关键控制点的风险控制检查职责和监察部的廉政风险检查职责,调查客户服务中心独立现场勘察和中间检查的职责,强化营销部业务程序与标准的控制职责,强化发展策划、生产技术、调度中心和计量中心在相关环节中的风险控制职责等。

同时,具体明确业扩报装的不相容职责、主要授权审批权限,并规范各部门在关键流程上的分工界面等,其中:

・不相容职责包括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方案审批、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合同审批、工程咨询与工程招标、设计图审核与工程招标、工程招标与中间检查及竣工验收、装表接电与运行检查等。

・授权权限包括受理客户申请、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图审核、施工单位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确定计量方案、供电合同审批等权限,在企业内部领导层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相应的授权。

・工作分工界面包括客户中心、营销部、发展策划部、生产部、基建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经法部、风险管理专职部门、监察部等部门在前期咨询、用电申请与受理、现场勘察、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审批、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标、工程设计图审核、工程施工、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签订供电合同、装表接电、常规运行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分工界面。

(四)流程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并在完善风险控制职责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内部的方法具体落实风险控制方案,包括:

・明确业扩报装各项流程的流程目标,流程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以流程图和流程说明的方式规范具体流程程序。

・确定各项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规范控制点的控制部门和控制岗位、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标准、控制的制度与标准依据、控制频率和控制方式等,形成内控矩阵。

・选择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责任和检查频率,作为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根据确定的流程内部控制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落实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

(五)监督与改进

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采用过程监督、内控自评估和内控审计的方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过程监督主要基于内部控制检查的方法,由风险管理专责部门按照关键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情况,并由纪检监察部检查廉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及时改进。

・内控自评估主要由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内控执行情况做出评估,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意见。

・内控审计主要由内审部门根据年度风险评估情况,选择业扩报装业务相关重大风险,执行重大风险相关内控审计。

四、结语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8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 制度创新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平台和手段。政府不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合理的网络环境,不断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使政府部门积极地创新管理、更新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效能,最终构建出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并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

实施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首要步骤。要进行政府管理的创新,就要借助电子政务这样一个平台,为现代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全优服务创造环境。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机制和管理方式,以达到政府管理创新的目的。

政府管理创新是实现电子政务的有力保证。电子政务构筑的网络环境,实质上是政府管理职能在网上的运行和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再设计和再规范,从而以新的流程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因此,政府管理创新,是电子政务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然而,网络技术并不能代替政府管理,电子政务也不是把电子和政务简单叠加。电子政务的应用必须对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必须对政府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进行变革。同时,要改变管理者与普通公民的互动方式,全面提高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素质。因此,政府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二者是互动关系。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通过电子政务不断完善的过程。

电子政务的六大优势

目前,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迫使政府管理必须改革和创新。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契机,因此,电子政务是改革政府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具有以下六大优势:第一,电子政务不仅可以优化政府管理流程,还有助于更精简更合理地设置政府机构,同时解决各个部门的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第二,电子政务不仅能使政府部门更公开更透明的运作,还可以使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对政府的监督也会更有效。第三,电子政务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政府各类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统筹管理所有资源来解决。信息资源通过电子政务共享进行存储、检索和传播,更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也能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第四,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监管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政府应用网络技术,吸取远程数据,快速和大规模地进行采集和分析,使有用的信息得以集中管理、合理使用,大大增强了监管者的管理能力和效率。第五,电子政务能进一步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并推动传统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第六,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网上管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又为政府节约了办公费用。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收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通过网络进行回复和处理,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办事速度,同时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必要条件,其实施过程将是政府职能分割的过程。电子政务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首先,政府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要适当分离。适当集中政府决策功能,增加社会中介等第三方的参与,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使政府做好引导与推动的角色。其次,以价值为取向,优化整合流程,去除原有流程中繁琐的环节。优化和简化非增值流程,并把优化后的单个流程进行整合,使整个流程合理快捷。简化中间管理层,扩大管理者授权,合并任务,减少工作人员。重塑后的业务流程,不仅能把每个人的工作潜能调动起来,还能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强化管理责任,大大提高工作速度。

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必须对政府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梳理和整合,明确政府功能与业务流之间的关系,找准政府各个业务流之间的来龙去脉。不管哪一级政府,要实现信息流准确可靠,就必须使其与业务流重合。同时要避免强化和固化原有的政府结构,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逐步信息化。这是实现政府业务重塑的一种有效方法。

政府工作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政府业务流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情况。即使出现了这一情况,也不能放弃对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并不一定要等到政府业务流程调整完了才开始。而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个工具,政府业务的顺利进行和职能调整的实现才是电子政务的真正目的所在。当然,也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政府管理及其流程的影响。

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政府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蜘蛛网”式的网状结构转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的转变必须通过电子政务的逐步完善和建立来实现。

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一个包含三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政府的决策机构处于金字塔的顶部即战略层,政府的管理机构是金字塔的中间层,政府的实施机构就是金字塔底部的操作层。现代信息技术简化了中间环节,使操作层与战略决策层直接沟通,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从而达到了政府纵向结构的扁平化。

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大多数按职能部门划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电子政务的实施,特别是通过对政府业务流程的重塑,恰好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横向组合的一体化组织形态取代了原来讲求分层负责、部门壁垒分明的传统组织结构。这就创造了一个跨部门、跨层级直接沟通的平台,实时动态地将管理部门置于网络的同一平台进行交流,使政务透明化。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大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其运用于政府管理方式。许多政府组织都在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就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并根据需求随时调整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工作模式。通过改革,政府部门的管理将更加透明和公开化,所有公共事务都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将塑造一个更符合环保精神的政府、一个更开放和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廉洁勤政的政府。

电子政务可以改进政府的领导方式和决策方式,使政府管理方式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第一,新型的管理方式,其动力结构会更有活力,并根据对民众需求或管理实践的判断,来制定管理措施和决策。新时代的领导方式将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领导方式,改变传统的管人方式,打破原有的束缚,开发人的智能空间,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政府的领导者必须敢于挑战,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第二,新型的决策方式将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传统的决策是依靠积累的经验做出的,电子政务使现代化的决策体制、原则和方法得以发挥其效率,并贯穿于整个决策程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决策造成的种种缺陷。信息管理系统为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专家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监督反馈系统保证决策执行按预定的方向进行,最终实现决策目标。

公务员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公务员原来被繁杂的事务所牵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因此必须由事务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使其管理能力的好坏与知识能力的发挥成正比。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具有同样智力和体能的行政人员完成以前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第一,分工由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转变。应用科学统筹的方法打破分工过细的弊端:采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适应“集成化”、“模块化”、“无缝隙”、“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培养一批智能型的一专多能的管理人员。

第二,执行者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原有的管理者长期处于被动受命的地位,而新型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则不安于现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决策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他们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活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机电一体化职业决策第9篇

关键字:电网;五防三控;廉洁风险防控;思考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是电网企业惩防体系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反腐倡廉建设要求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电网企业在充分运用“反违章”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审计检查、效能监察、案件等多渠道收集廉洁风险信息,经过识别、评估,梳理出重要廉洁风险点,提炼出防控要素,设置监测目标,落实差异化防控措施,初步建立起具有“五防三控”功能的风险防控机制。然而如何深化应用既有的机制成果,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标准化查找识别廉洁风险点

一是围绕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运作过程中违反科学性、民主性、合法合规性的行为,从决策准备、决策形成、决策执行三方面查找重大决策风险点。二是立足防控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一线服务人员“四种重要岗位”不廉洁行为,每一个岗位按自律能力(廉洁学习、事项公开、接受监督等情况)、制度缺陷(内控制度、责任制度、监督制度、惩处制度等是否健全、便于执行)、流程缺陷(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程度及对风险预控作用的发挥)、职责缺陷(职责划分是否清晰、权力配置是否科学、一岗双责是否到位)、外部因素(上级、亲友、合作方的影响)五个维度查找岗位廉洁风险点。三是围绕干部人事(员工入口管理、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情况等)、财务资产(擅自对外担保、违规捐赠、违规开立账户等)、物资及招投标(招标程序是否规范、评标专家违规等环节)、营销服务(电费抄核收、业扩报装、用电检查等环节)、生产建设(违规分包转包、废旧物资处理、虚列工程等)等核心业务查找业务廉洁风险点。四是立足防控电网调度及供电服务领域影响行业作风和公司形象的行为,从窗口服务、电费电价、业扩报装、故障报修、供电可靠性、电网建设环境、电力交易、信息披露等八个方面查找行风形象风险点。五是围绕干部员工可能引发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失职渎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反财经纪律、违管理秩序、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对企业成立以来发生的属实或部分属实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查找违纪违法风险点。

系统化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生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针对排查出的廉洁风险点,着力再造业务流程,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岗位职责、程序控制、干部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完善防控措施。

一是严格决策防控。采取班子严格自律、权力互为制衡、决策全程监督的防控方式,分别落实决策层、管理层(决策提出或执行部门、论证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的防控责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是严格流程防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职能部门按照流程办事,按照流程操作,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督促各岗位就重点工作、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工作制定完善的业务流程,在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进行风险点分析,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过程监控体系,增强透明度,堵塞漏洞,减少流程风险。

三是强化制度防控。针对岗位风险,重点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评估制等;针对单位、部门、处室风险,重点完善相关工作程序进行防控;针对业务风险,健全完善防控风险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已有制度的梳理和整合,开展制度廉洁性审查,确保制度体系结构严密、科学实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的制度漏洞。

四是深化公开防控。深入推进党务公开、企务公开、厂务公开,通过门户网站、报纸、公开栏、服务指南等途径,依法公开职权目录、受理业务流程图、职责权限等,接受和引导职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防范风险发生。

五是推进科技防控。通过实施SG186和ERP信息化工程,实现流程优化和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加强内控和风险在线监控。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和招标采购信息系统,强化流程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探索建立权力运行的“动态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廉洁风险的集成监控。

三、科学化评价考量风险防控

建立廉洁风险防控动态管理机制,从组织领导、目标完成、措施落实、流程执行、文化环境五个方面,对电网系统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实施评价,并将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业务部门、关键岗位业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为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规定了业务部门内部评价、单位自我评价、上级抽查检查三个评价层次及询问座谈、查阅资料、穿行测试、控制测试四种评价方式,设定了A、B、C三个评价控制等级。同时,明确了责任追究条款:对于单位或职能部门不认真组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因防控措施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到位,导致廉政风险转化为严重腐败问题、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追究责任;对于承担廉政风险防控职责的重要岗位人员,工作敷衍塞责、严重失职,导致本岗位廉政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进行责任追究,并视情况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被评价为“C类”的企业(或部门),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降低一个等级,并视具体情况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班子成员及纪检组长进行提醒谈话。

电网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具体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完善和持续改进,要紧密结合惩防体系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切实发挥其在电网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防范保障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