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风险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26

供应链风险防控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二供应链风险分析论文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三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

一、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概念

1、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是指供应链融资业务对合同签订、项目运营、相关资源使用及押品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的风险种类进行描述,同时提出对每一种类风险的控制办法,从而达到在每一个项目运作环节中预防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2、具体项目风险等级的大小和风险点的控制:具体项目风险等级设定为五级,分别为:

一级(高风险)、二级(较高风险)、三级(一般风险)、四级(较低风险)、五级(低风险)。以最高一级风险作为该项目的综合风险。通过对高风险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监管流程和措施手段控制其风险。

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及控制措施

1、出质人道德风险

(1)风险内容。对出质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出质人及其负责人在信誉和道德上存在瑕疵,采取欺诈手段骗取监管员的信任或由于经营问题而存在冒险行为,由此可能潜在发生的对监管方和质权人不利的行为的可能性,利用他人的货物质押,动态质押换货过程中,以次充好,使用虚假海运提单换取现货,哄抢押品,企业管理混乱。

(2)控制措施。全面调查出质人在业内的口碑,其负责人在信誉和道德上存在法律瑕疵的,不允许合作。出质人管理制度不健全,生产经营活动混乱,不允许合作。监管场所押品单独存放并且标识,防止利用他人货物质押。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我方不对押品内在质量负责。我方在没有签订物流业务全程监管协议的前提下,不具备辨别海运提单能力,不允许以海运提单换取现货。必须要求出质人的法定代表人签订承诺书,对由此发生的道德风险以其所有个人资产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

2、出质人资质评价风险

(1)风险内容。在评价出质人时,对其经营历史、经营业绩、业内地位、信誉度、相关资信掌握不全面和不了解,出质人诚信度不掌握;出质人有非法逃税记录或其他违法记录。

(2)控制措施。要求出质人资产负债率70%以下,经营历史3年以上,上年利润200万元以上。掌握通过正常年检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近三年财务报表以及银行要求的其它资料。对于有违法记录的出质人不提供监管服务。

3、银行要求承担责任过多产生的风险

(1)风险内容。价格评估、资质评价责任。银行质押率高。银行要求我方提供押品市场价格变动信息,某个时间区域或整体是否存在由押品大幅跌价引起的跌价风险。

(2)控制措施。原则上不提供价格评估和出质人资质评价的服务。如需提供,资质评价要全面没有遗漏,我方有专人负责收集我方熟悉的押品市场价格变动信息,对于我方陌生的押品,我方应拒绝提供价格变动信息。降低质押率;价格评估一定低于市场价。

4、监管场所硬件设施带来的风险

(1)风险内容。押品存放的场所在本单位以外,有的是出质人生产企业,有的是第三方仓库,监管场所硬件设施条件参差不齐。有的监管场所偏僻,安全性差。外租仓库不具备监管(仓储)条件,造成押品损坏。外租库存在防水、防火等隐患。外租摩的设施、设备不适合我方监管货物的保管和进出作业。管理仓库的仓储公司对仓库的土地、设施不具有所有权,如果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短少或因其违规操作造成损失,仓储公司不具备赔付能力。

(2)控制措施。选择监管场所的决定权在我方,并且要求监管场所的注册资金在伍佰万元以上(含伍佰万元),不足伍佰万元的需要提供书面评价材料,报供应链融资部审批。选择输出监管场所把握风险可转移原则。输出监管场所有能力承担,而且必须承担货物的灭失、被盗、火灾等风险,必要时要求其上级单位提供担保。对输出监管场所进行真实、有效、严格的调查和评价,内容包括:资质、信誉、仓储条件、管理水平、安全设施和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情况等。选择的输出监管场所必须提供场地使用汪明、通过正常年检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近三年财务报表。输出监管场所区域界限明显,能为监管人员提供可监控的办公条件。

5、地区环境风险

(1)风险内容。是指监管地点的位置是否属于法律环境不好的地区,而由此引发的当发生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所带来的风险和可能性。

(2)控制措施。不选择政府执法力度不够的偏僻地区作为监管场所。

6、监管场所管理水平风险

(1)风险内容。监管场所管理水平不一致,监管场所没有划分独立监管区域,容易造成出质人将其他客户的货物充当自己的货物出质。监管场所没有押品标识,容易造成出质人将同一批货物重复向不同的银行质押。在监管场所相关人员哄抢押品。

(2)控制措施。要求监管场所押品不能与非押品混放,监管区必须设立明显的“质押”标志。为明示质押监管的占有权利,无论库内库外监管都应在货物上(旁)挂(立)货位卡,卡内应有“质押”字样,应记载质权人、监管人、出质人、货位、品名、数量等内容。与司法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特殊时期具备阻止哄抢押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 供应链 风险 防范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纳入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规划,企业界也因此掀起了一轮关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热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间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纯商业的买卖关系转变发展为一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富有成效。一般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客户等)如何进行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建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说明,由于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目标差异和利益差异,在应用互联网后这些差异并未消除,反而新增加了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因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基于互联网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存在固有的风险外,也会产生一定的新风险。我们可以把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后而相应产生的风险统称为供应链风险,它包括供应链固有的风险和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企业供应链风险及其防范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CM)强调企业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便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业务外包,委托合作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资源经营更擅长于竞争对手的,能为本企业创造特殊价值的关键业务,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前提下,实现“双赢”甚至更多企业“共赢”的目标。

过去,企业之所以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营利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从原有的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企业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迅速而且很难准确预测的全球化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不得不采取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于是许多企业把目标瞄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

实际上,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短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何时采购何种原材料;(2)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安排生产;(3)怎样合理安排运输路线;(4)如何编制合同履行计划;(5)怎样履行对客户的承诺等等。中长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以何种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关系;(2)在何处设立工厂为宜;(3)怎样才能建立国际运输网络;(4)如何开展网络营销;(5)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等等。在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看来,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已经转变为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于互联网远程处理,资源共享和实时监控的优势,将合作伙伴的资源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相统一,从而稳定整个供应链,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总库存、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的目的,并保持供应链各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在操作上的一贯性,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产品产量、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等方面均能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更富有成效地解决供应链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的问题。常见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

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是指不论供应链基于何种模式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实践证明,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1.目标冲突风险

在供应链模式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具有独立利益要求的经济主体,单个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都面临着双目标决策的问题,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供应链的整体要求。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冲突:

(1)在满足供应链整体利益要求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短期利益。

(2)如果一个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提供服务,则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全面合理的取舍,并由此面临一定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风险

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未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仍然存在,并给供应链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有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

(1)逆向选择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代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可能蒙受损失。

(2)道德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而供应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有契约保证的前提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如推迟供货时间或降低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致使制造商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

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由于互联网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有的集中式、封闭性的供应链相比,将可能产生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故障的风险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或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在互联网结构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其影响面更广,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对系统数据进行非法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所造成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供应链系统不仅与企业内联网完全融合,而且与整个互联网相联,因此其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范畴。从地域上看,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即风险不但有可能从企业内部进入供应链系统,还有可能从企业外部的互联网进入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关联方(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进行以剽窃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数据、搅乱某项特定交易或事项等为目的的活动而产生的风险。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内联网与关联方内联网之间需要建立外联网联接,由于存在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关系,需要相互之间开放一定的数据库资源,从而使供应链系统的数据库资源面临着风险。

4.社会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这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目前互联网社会道德风险主要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尤其是黑客攻击和病毒破坏,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供应链固有风险的防范方法

1.明确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准则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时首先必须明确选择准则。日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如Weber和Dickson)已提出了较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则,可供企业参考。Weber在总结Dickson的23项评价供应商选择准则的基础上,对它们重新进行了排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与组织、行业名誉与地位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转贴于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CIMS课题组在调查后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指出,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持过多的主观成分,有时往往根据对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的标准不全面,不能对企业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在优先考虑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服务、所处的内外环境、内务状况、信用程度等因素,并且要注意,选择的准则是多方面的且会不断发生变化。

2.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

根据博弈论观点,供应链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博弈过程,供应商出于私利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继而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因此,外部的适当的激励机制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价格激励。价格往往是供应链各合作企业最为敏感的要素。

(2)订单激励。在拥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下,订单的分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商誉激励。如果在供应链合作协议条款中包含败德行为公开条款,则会对潜在的投机者施加有效的约束。

(4)淘汰激励。谁违反供应链合作协议并破坏供应链的稳定运作,谁就有可能遭受淘汰出局的际遇,它是一种有效的负向激励机制。

3.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

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关键。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专用性投资。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合作的业务部分,使对方相信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是获得长期利益的一个保证。

(2)确立“正和”思想。根据博弈论,“零和”甚至“负和”博弈意味着合作的双方必须重新分配原有资源,从而导致冲突。因此,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双方合作的基础是要赢得“正和”的博弈结果。

(3)追求公平。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形成公平竞争、获取公平利益的氛围,也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防范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涉及企业的许多方面,因而其安全问题必须全面考虑,既要考虑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措施,也要考虑监督措施,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安全控制技术。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技术控制体系

运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地说,企业可以运用如下关键技术来防范风险:

(1)利用防火墙技术预防外来攻击。防火墙(Firewall)是一组介于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防火墙可以软件形式运行于计算机上,也可以硬件形式设计在路由器上。

(2)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系统安全脆弱点的自动检测,找到安全漏洞,并给予修复的一种安全技术。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漏洞扫描技术可分为互联网扫描技术、系统扫描技术和数据库扫描技术等几大类,它们分别负责扫描和修复不同的安全漏洞。

(3)利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攻击。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实时识别和响应的一种安全主动控制技术。它可以在系统被破坏前主动中断并响应安全漏洞和误操作,实时监控用户的活动,其入侵检测记录还可用来追究入侵者的法律责任。

(4)利用病毒检测与消除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为了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国内外已经研制出很多种反病毒软件,一般都能有效地检测和消除许多种计算机病毒,并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实时监控的功能。但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做到制止新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因此反计算机病毒技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5)运用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实现对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保护。通过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安全手段,利用该技术可以保护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安全。

2.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资产安全,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供应链系统环境的控制,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由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应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系统结构,其系统组成的基础部分都是企业的内联网(包括分支机构的内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内联网的控制,其主要的内部控制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内部控制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①操作系统;②数据库系统;③系统开发;④系统维护;⑤应用系统;⑥计算中心;⑦组织结构;⑧工作站。企业必须对这八个控制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以保护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3.建立和健全外部控制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联网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的安全,还必须对企业内联网以外的系统空间进行控制,也就是面向企业内联网的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及互联网的关系如图3所示。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 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 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7篇

所谓信贷产业链,是指针对产业中产、供、销环节,发掘拓展信贷客户,将区域内某一产业链上的产、供、销各环节企业纳入我行授信客户集群中,通过信贷要素(贷款、承兑、贴现)的分配整合,形成我行特有的信贷输出循环。

所谓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是指依托我行信贷产业链,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产供销环节中的合作关联和熟悉度,将单一企业客户不确定、潜藏的风险显露在信贷产业链这一循环回路中,变“单一客户风险单一排控”为“集群客户风险系统排控”。例:A、B、C三家企业为同一产业链上原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和产品使用者,三者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均是我行授信客户,如果我行想要排查B企业是否发生风险,通过A或C企业即可了解掌握,同理A或C企业的风险也可通过B企业了解掌握,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回路,可以系统性的防控授信客户风险。

二、具体措施

(一)外掘内拓,发展培育产业链客户集群

一是外部发掘,积极营销对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行信贷政策的产业核心企业或优势企业,并以该企业为中心,延伸对接与其合作时间较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建立授信关系,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二是内部拓展,在我行存量优势客户中,分析筛选出与其合作年限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该优势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将其上下游企业营销至我行,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

(二)联防联控,建立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

依托我行信贷产业链,实现链上信贷客户集群风险联防联控,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风险联防通告”模式,即信贷产业链上的企业与我行统一签订“信贷风险联防通告协议书”,由处于同一产供销链上的合作企业承诺“一旦发现链内企业出险便及时通告我行”,我行则对在风险联防中起到实质风险预防作用的客户企业给予一定的信贷政策优惠(如贷款利费优惠),以此提高客户企业风险联防意愿和积极性;另一种是“自行风险排控”模式,即由我行以一个信贷产业链为系统化风险防控循环,充分利用同一信贷产业链内企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彼此熟悉度,对该链内企业采取联动风险排防。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供应链风险防控第9篇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一、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交易的高风险性,难以满足当前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偏好,财政资源和农业生产过程的配合失调,直接限制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产业化倾向和中国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兴起,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已经减轻了中小农场和农业企业的金融困难。

二、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业务供应链为出发点,以供应链、财务物流等资源整合为基础,为供应链管理现金流业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供应链活动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与耦合行业的供应链进行比较,包括产前期农业生产和供应方面,配送区域,后处理加工部门,收获,交通和消费部门。随着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单一产业链连接的传统模式逐渐演变为一个大型农业企业,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多维成员围绕形成的核心领先农业企业网络连锁功能的整体结构。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呈现网络组织及其网络功能衍生品的特点,银行侧重于整合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财务资源,具体取决于大型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中的实际交易信贷水平因此,农民或农业企业将未来现金流量作为直接还款来源,与短期金融产品相关联银行和封闭贷款做法,为农产品供应链成员提供财务支持和服务。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型以及其成因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金融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的差距实际收入与预期收益相符,或者如果资金可以没有完全恢复机会造成损失。商业银行开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交易的主要风险已面临信用风险,所有权风险和质押经营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对实际收益偏离的偿债商业银行的预期回报负责的可能性。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活动相关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成员缺乏农产品,特别是中小农场和农业企业将或将恢复违约违约的能力造成商业银行亏损的可能性。参与者为农业金融服务供应链,包括银行,农业企业,农民,中小农业企业和物流公司,这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联动问题可能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偿还意愿或偿还供应链成员的能力。具体来说,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活动,形成了信用风险的主观客观原因。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信贷意识供应链成员缺乏可能会带来信用风险。在订单进入金融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提供者在从其他贸易伙伴订单(主要是农业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到价值估值的依据和相应的订单风险后,将会作为供应商提供一定数量的关闭生产金融。在这种模式下,执行农业订单,保证银行贷款快速复苏。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供应链之外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还款能力。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严重干旱,洪水,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影响的农业生产将导致农业生产的损失,而中国目前的农业保险并不完善,使得这些损失可以由企业节点农产品供应链传播到整个供应链。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直接国家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影响,指导农业产业政策和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和投资基础设施,生产周期长,当农业政策发生变化时,农产品供应链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影响其成员的还款能力。最后市场风险的影响。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化,企业不能在预计销售的产品中产生还款的风险。生产增值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农民和中小农业企业的衰退并不科学,市场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大,竞争格局无序。如农民或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正确预测市场可能导致农产品供应过剩,从而阻止农产品销售,这可能使供应链农产品链中断市场风险将转为信用风险。

2.物权质押风险

认定资产的风险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活动,作为信贷支持的应收账款,应付一般动产债务人,股票和其他物流公司的货物质押由于风险,抵押品风险自担风险,并使仓单成为可能会偏离银行的预期回报和实际收益。农产品供应链农民金融金融信贷产品小农经营困难,其最大特点是强调自我清算信贷,通过网络物流链供应农产品,资金流动,信息流量监控交易,为了避免因为农民和小农场的信贷业务,缺乏参与的风险。鉴于此,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削弱了成员对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权重的评估权,加强了债务重估法,应收账款,动产总帐,股票等货物更多的关注这些可移动抵押资产是农产品供应链直接或间接来源的重要金融产品之一,质押选定不合规或疏忽管理的动产增加供应链农业金融风险。资产抵押风险主要来自物流业务的商业风险,抵押风险和自身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失败和其他人为经营损失不适合带到银行。农场供应链金融公司采用自动清算技术a生一定数量的“盾构风险”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也造成操作风险“转移”。因为在农业供给的财务模式链条,农产品供应链流动信贷部件的实施,信贷总量动态信贷,银行到期到期每个农场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每一个未来现金流量管理应该全面完善内部运作模式,并确保严格的内部员工对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做法刚刚开始,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模式不完善,风险管理缺乏经验,人才短缺关切,使开发风险更大。

具体来说,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业,银行业信贷调查阶段需要根据供应链链条信用信息对象的信用状况来评估整体交易,以评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交易风险重点是供应链物流和现金流。鉴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农业的新的财务模式,除非贷款人员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信用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因此由于信贷人员的监督和判断错误导致的步骤。另外,银行也面临外部欺诈成员供应链农业和物流的风险,虚假文件为,在开发阶段和操作流程设计方面缺乏信用协议,合同条件和不完善的过程将影响银行和信用对象跟踪相关资产,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信用审批阶段,内部欺诈,业务能力信用人员,审批流程将引发操作风险,贷后管理,存储质押,监管账户,抢占账户等不合理因素,其他部门经常产生操作风险,影响银行债务的有效实现。

四、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从上述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类型的财务风险及其原因,我们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有很多因素,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政府、银行、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几个方面,物流参与者双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配合。

1.信用风险的控制

对于由主观原因引起的信用风险,有必要提高农产品信用供给链成员的意识。为此,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效手段,将农产品信贷信息供应链成员纳入银行,同时也增加成本农产品供应链的默认成员;其次,提高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和能力,探索和完善系统内的利润机制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实施资本流动控制体系违约,甚至排除成员意味着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和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合理合规;最后积极探索保护合同农业稳定的机制,充分发挥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作用,避免农业风险。

对客观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有必要引导农业保险机制技术和机制的引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机构,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文化,农业生产,减少科技创新遇到的自然灾害威胁,进一步加强减少农业保险机制,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和其他损害,供应链成员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还款能力,同时制定国家农业定向政策。供应链成员应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扶持政策,利用生产政策的利益,及时调整政策制定变更调整政策,避免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产品风险,降低回报能力越多越好;三要积极避免市场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应加强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加强研究和市场预测,通过技术创新,市场降低风险,积极提高农产品的技术价值。

2.物权质押风险的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与高品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目前,中国物流活动数量众多,专业水平达到国际水准。选择银行的库存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大型专业物流公司的资质。同时,在选择物流公司避免单一情况下,综合应根据竞争原则确定物流公司的数量及其活动的有效规模。为防范风险,银行应与物流公司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物流公司必须定期提交监管报告,定期进行现场验证参与监控,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质押。银行应根据农业生产,加工的特点,市场的高市场份额选择,市场容易保持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作为质押产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准确评估担保的真实价值,并与物流公司根据农产品的性质,信用等因素建立合理的担保率,以信贷水平为目标,以利率贷款,再次统一仓单。

3.操作风险的控制

第一,要认真设计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流程,界定公司的权益义务,运作流程透明化。第二,提高银行员工的经营能力。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流程更加复杂,不仅要求银行贷款人员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求他的家庭农业和农业企业和具体的种族连锁农业供应有一般的范围。为此,银行应加强有关人员的定期培训。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特点细分农产品供应链业务,打造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信息共享平台,使银行员工能够及时获取农产品供应链各项业务准确及时的信息流,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第三,不断完善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进行监督评估,构建多层次监控制度,促进对有关人员的正确认识和具体操作程序的实施,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徐鹏.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93-103.

[2]徐鹏.因子分析视阈下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74-680.

[3]罗清平,徐i,王虹等.因子分析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科学咨询,2016,(32):10-12.

[4]纪伟.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与评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6):99-101.

[5]徐鹏.线上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李炎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17):84-85.

[7]陈启瑾.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7):1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