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7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1篇

关键词:热能动力;生产经营;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R151.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发展动向

1.提高蒸汽参数。大多是采用亚临界压力17兆帕和540的蒸汽初参数,个别也有采用超临界压力22.6兆帕和570的机组。此外,超超临界压力35兆帕及600左右的试验机组正在研制。

2.强化燃烧方式。由于燃用劣质煤,除已采用液态排渣炉和旋风炉外,为了强化燃烧,正在试验研究沸腾燃烧锅炉、微正压燃烧锅炉以及脉动燃烧锅炉等。

3.提高自动化水平。采用计算机对火力发电厂整套设备(包括热能动力装置)的全部运行操作过程进行全盘自动化控制,其中包括最佳方式运行,最佳方式自动起停以及事故自动处理,达到闭环运行。

4.加强环境保护,防止三废污染。提高防尘效率,大力发展电除尘器是降低粉尘污染的一种主要措施。采用高烟囱作为稀释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有效措施。已开始采用多管组合式烟囱,提高烟气出口的抬升高度,加大扩散范围,并增设排烟脱硫装置,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国试用的方法有氨法、钠法和石灰石法等。

5.开展对灰渣的综合利用。由于底渣含炭量低,且具备一定的水硬活性,可以直接用作制造水泥或建筑材料的原料;而飞灰含炭量高,以及水硬活性不理想,可通过飞灰造粒回燃、飞灰直接返送和水化后返送脱硫,用作水泥的原料和土壤改良剂等。也可以二次加工为粉煤灰加气砌块砖。上述灰渣综合利用方法,在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成功应用。

生产经营

1.以经营指标为中心建立经营和生产统一的指标体系。要建立使生产指标与经营指标相联系的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是利润总额。这一点明确以后才能以利润总额为中心,分层次地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各项指标对成本和收入的影响,分析各项指标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2.建立经营和生产统筹的管理体系。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则必须要有一个部门能够将生产指标与经营指标统筹起来,在具体管理中围绕利润制定企业的各项管理和技术措施,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创新。要按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生产,则生产人员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掌握一定经济知识,能够在了解企业经营指标的基础上,准确地做出分析。但是,要让所有的生产人员掌握这些是不现实的,而且不再追求供电煤耗的最低,也会使得生产人员无所适从;同时生产设备的状态和各个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煤和电的价格也是经常变化的,需要根据市场和生产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保证始终按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生产。

3.正确认识设备对经济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电厂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变速调节技术应用于泵和风机的调节,少油点火和等离子点火用于锅炉点火系统等。同时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设计上的不足等也需要对已有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对于有多种技术可以解决某一问题的技改,就要重点论证不同技术在经济上哪一种更合理。如电动机变速调节有变频调节、液力偶合器调节和双速电机。实践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中小电机变频调节最合理,对于大电机液力偶合器更经济,对于经常在两种负荷间变换的设备采用双速电机即可,而对于负荷变化范围较小的设备则无需进行改造。在新型点火方式的选择上,等离子点火技术水平更高,但油点火技术更成熟,经济上更合理。

技术改造是提高现有设备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技术改造中应遵循经济效益最高这一原则,综合考虑,严谨论证,确保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避免盲目地追求高新技术。

4.提高全员经济意识,在技术人员中普及经济学知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电厂都是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经济。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经济学知识不够,对工作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只是按通常思维进行简单的处理。事实上,技术与经济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技术作为企业生产的强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性,生产中的每一项工程技术问题都涉及经济问题,所以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都离不开经济知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常用、基本的经济常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进行每项生产活动时都能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在经济管理上实行精英制。企业要培养一部分既熟悉生产又掌握较多经济学知识的高级技术人员,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这个部门根据电价、燃料价格和生产设备的实际特性来确定生产方案,指导生产人员进行生产,并在竞价上网的报价方案制定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将生产和经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发电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生产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已是必然,只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电力行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较晚的一个行业,人们的经济意识不强,经济学知识不足,因此,必须全面地增强经济意识,将企业的重心转到经济效益上来,按经济学规律在市场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改进方案

按照发展要求,以安全发供电和防汛为中心,强化企业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全力做好机组改造安装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多种经营发展实力;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努力开拓水电检修、测量试验和维护托管市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发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贯穿了一条以工作流为主线的流程化管理——即物流、人流、资金流。在进行发电厂工作流总体设计时,工作流的最优化、工作流的数字化空间、工作流整体再创造、工作流的战略重要性、工作流的虚拟化,都是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是立足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基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和管理模型,注重信息和应用的集成,坚持与生产系统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与生产系统同步投产。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2篇

关键词:统计分析;企业节水;节能管理;应用分析

1 引言

企业生产管理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统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统计分析 。企业的运营管理运用统计分析,可更加快速、准确。管理者通过统计分析更加完整、科学的了解与控制企业运营管理情况,然后对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运营管理目标,使企业更好的运营生产。

某企业是一个电厂,主要是为公司生产提供电、气、水等资源的,是一种服务机构。企业现在包括7台锅炉,5台机器,7台锅炉其中2台燃油锅炉是备用的,5台燃烧煤的锅炉。现在生产设备和管线已经开始老化、工作的时候经常出现问题,导致生产经营利润降低[1]。为了使得企业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通过解决这一些问题,公司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努力改善企业设备,二是制定比较完善的统计分析制度与指标衡量规范。运用计算机管理平台对企业对生产经营的数据进行总结、概括、研究,公司的统计分析制度从原来的定数量到现在的定性质,这样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公司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迅速的制定正确的决策。

2.企业节水用水的消耗量

装机水消耗率与发电水消耗率决定了火力发电厂的用水指标。装机水消耗率就是消耗水的数量比上装机的容量。它主要是为了明确电厂企业发电量需要水的量。发电水消耗率是消耗水数量比上发电数量,它主要是为了明确电厂企业发电量实际需要水的量[2]。热电量产电厂和火力发电厂衡量指标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用水衡量指标。供电公司主要是运用供热水消耗率与发电用水消耗率进行衡量的。供热水消耗率主要是为了反映企业供热能的实际消耗水的数量,而发电发水消耗率是为了反映企业发电数量的。某企业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是实际发电消耗水的数量与发电输电是动态的。在发电数量相同的时候,消耗水的数量低,发电水消耗率也低。

3.企业提供水质的重要途径

企业供水工厂从河流中提取水,然后经过工厂供水部门的处理,得到的水分为生活用水与过滤水,这些水给某公司生产经营。

供水工厂根据水质的不一样对供水进行分类,消防用、生活水、冲渣水、循环冷却水、锅炉补给水。不同的水用途不同。生活用水主供给工厂的生活生产与消防用水。冲渣水对于水质要求低,所以从捞渣池里循环使用;冷却水主要是过滤得来的,要用到很多换热器材,比如窄冷器、凝汽器、冷油器等;锅炉补给水是是除盐水,主要是化学车间除盐设备处理之后得到的,主要是给动力锅炉提供用水的[3]。

4.分析某公司统计用水总量

用水量统计分析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了解研究目的。第二,对不同时期、不同作用消耗水数量进行分类、概括、总结,得出用水量的动态与影响因素,最后运用相关方法完成节能节水。

还是以某公司为例,了解该公司供水作用与用水的衡量指标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统计分析用水数量。统计分析用水量按照时间分为三方面,日用水统计分析、年用水统计分析、月用水统计分析[4]。

4.1 日用水统计分析

为了迅速的发现每天用水量的动态,需要对日用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实日用水量要通过计量水表进行统计,然后进行研究。如果没有安装水表,可以观察水位、供电压力、水泵的电流等数据的动态进行研究。对日用水量的动态进行研究,可以降低生产用水突然发生故障的机率,然后及时的制定方法进行处理 。这样不仅降低了工厂每天用水数量,也保证机器的安全,确保工厂正常工作。

4.2 月份用水统计分析

运用月份用水统计分析,可以明确公司每月用水数量的动态。下面是某工厂2013年每月用水的数量。

2013年工厂每月用水量总的动态是:4月到八月用水量呈上升趋势,八月之后,用水量开始下降。可是六月开始下降,这是因为汽轮发电机、锅炉进行检查的原因。其实导致月度用水量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停止生产检查修理、发电数量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工厂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然后指定相关的方法,以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

2013 年,工厂比较了以往同一时期用水情况,发现4汽轮发电机组用水量增加,还有,机组排汽温度也开始增加。经过检查核实,发现4机组凝汽器改变温度的速度降低,导致机组排汽温度增加。为了减少用水数量,工厂对4机组凝汽器进行修整。修整之后,4机组发电速度增加,为工厂增加了利润(如表1)。

表1 月用水统计分析

月份123456789101112

用水量696760686960687062586769

4.3 总年度统计分析用水量

一般情况下 ,年度用水统计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每年用水的整体状况与用水的动态。根据这些情况与动态,为工厂制定节水目标、节水计划,然后公司根据目标与计划制定或者改变节水管理制度。

从下图可以看出,工厂年度用水数量的动态是整体是成下降态势。2010年用水量偏高,工厂发现之后,对工厂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从生产设备用水数量进行检查。经过考察发现汽轮发动机组的冷油器、凝汽器、空冷器等设备和锅炉车间的球磨机、空压机用水量比较多,尤其是到了冬天,水用完之后排在循环沟中,一些水回收在用,剩余的水排丢掉。

该工厂考察核实了往年冬季与夏季级的器材冷却用水来的数量,之后,2011年之后对每一项的冷却水丢掉的水进行循环再利用。新建设了一座大的蓄水池,把每年丢掉的水放入蓄水池中,并且增加了3台提升泵把丢掉的水送到公司进行加工,用于工厂生产。水循环使用的同时,可以运用凝结水含有的热量,减少了公司的自己需要的蒸汽数量 。运用一些节能节水措施之后,这一系列的节水节能方法之后,确实为企业减少了成本(如表2)。

表2 年用水统计分析

5.结论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足。为了解决资源不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节能节水是必须的手段之一。工厂每天对生产数据进行研究和总结,同时还对非生产用水进行比较研究,然后总结现在工厂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减少用水数量的方法,定期对每一个部门进行检查,考察节能节水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二玲.数理统计方法在分析一些经济量关系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2] 张秀英.统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5).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3篇

关键词:火电厂 经济管理 成本 利润

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火电厂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对于火电厂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火电厂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就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有利途径之一。

一、火电厂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一)以经营指标为中心,统一生产、经营指标体系

想要让火电厂明确最大化的经营利润追求目标,首先要让火电厂有一个能够让生活指标同经营指标相互紧密联系起来的指标体系。在《火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中,主要是统计计算以及评价火电厂技术经济指标,其中没有任何一项货币化指标的存在,全部都是技术性的指标,通过这样的标准来对火电厂指标管理工作加以引导,必定会导致生产人员过于追求技术效率,却忽视最大化利润[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让企业管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建立出生产、经营指标相互联系的体系,首先就应该将利润总额放置在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上。等待明确了这一点后,才可以将利润总额作为其中心,有计划、分层次的建立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各项指标的分析来对成本与收入产生影响,最终通过指标的变化,对实际的利润产生影响。

考虑到火电厂各个系统和指标在调整上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对于任何一项指标调整结果都需要经过综合分析之后才可以将其对利润产生的影响确定下来。但是在这一个方面的研究上还欠缺成熟的理论与系统的方法,现有的火电厂的生产过程都偏向于技术分析,片面地追求技术高效率。所以,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火电厂急需一套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以经济学理论作为指标、以技术分析作为基础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火电厂正常的生产与经营,而这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二)建立经营和生产统筹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部分火电厂在指标管理上都缺少对生产、经营进行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在指标管理上依然偏向于供电耗煤以及发电量。不仅电厂如此要求,其余的发电公司也是要求如此。所以,在管理上,就应该加强利润方面的管理。

在经营环节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需要有一个部门统筹生产指标和经营指标,在具体的管理环节,应该紧紧围绕利润来制定企业各项技术措施和管理目标,这离不开火电厂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整合。

在生产中,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主,要求生产人员不仅要将传统的思想方式加以改变,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基础,能够对火电厂经营指标在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做好详细的分析。但是,想要所有的生产人员都能够掌握这一点是不现实的,并且如果不追求最低的供电煤耗,生产人员就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各个系统运行、生产设备状态运行、煤电的价格上也是经常出现变化,只有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条件,比较技术经济,才能够确保火电厂的生产能够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注重节能降耗,增加发电利润,合理降低发电成本

(一)降低火电厂的成本消耗

1、降低燃料成本

众所周知,煤炭是火电厂消耗量最大的资源之一,其燃料成本占据中成本的60%以上,其消耗的成本也最大[2]。如果锅炉燃烧效率和燃料的消耗直接受到煤炭质量的好坏的影响,煤炭质量不过关,那么就会增大锅炉的自我消耗,增加燃料消耗量。因此,做好燃料的有效管理,就是火电厂走出节能的第一步,并且做好燃料的控制以及后续流程的控制对于降低燃料成本也同样重要。

2、节油和节水

在当前火电厂的成本消耗中,水资源消耗、燃油消耗占据了重要位置。第一,就燃油消耗来看,通过有效的运用锅炉节油技术,合理进行改造,适当节约成本,可以适当地降低各项耗油以及非计划性用油。另外,火电厂生产变动成本中,水费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想要从根本上节约成本开支,就需要合理运用国家各项有利的方针政策;从火电厂角度出发,就需要控制好内部的节水,强调废水的再利用。站在火电厂职工的角度上,应当做好水费征收方式的合理制定,提升每一个职工的节水成本意识,以此来节约水资源,同样也是有效途径。

(二)强化固定成本管控,避免期间费用浪费

1、运用并控制固定成本中的制造费

在整个成本控制过程中,固定成本的制造费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加强维修费用管理、控制技术改造,就可以将固定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加以控制。另外,火电厂还应该将自我工作能力提升,抵制出现随意浪费成本的现象出来,更好地为火电厂的发展节约成本。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

对于火电厂的发展来说,融资的作用不容忽视。一般而言,火电厂在融资上可以选择多市场、多渠道、多主体的方式,筹措营运所需的资金,做好资产负债率的控制,确保财务的安全。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只有充分地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的预测各种可能因素,合理地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和资金预案,做好经营风险的防范,才能确保经济的安全性。

3、有效控制日常办公费用和成本

对火电厂的日常工作与管理控制费用而言,主要包含了火电厂的办公费、车辆使用费、差旅费等。一般来说,只要做好日常办公费用与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操控手段,也有利于成本的节约与降低。

三、结束语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火电厂必然会走向市场,必然会面临市场竞争,只有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才能够让企业保持强大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火电厂经营管理思路进行分析、探究、验证,为火电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结构层次;数字化电厂模型分析;数字化电厂特点

一、概述

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电力市场化、业务流程重组、管控一体化,这些变化逐步改变了发电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应用于发电企业,如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用流程工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来设计数字化电厂的体系结构,在电厂先进控制系统和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基础上,基于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研究成果,整合电厂管控一体化系统,用ERP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对电厂的经营和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电力工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电厂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电厂电力市场的竞争力。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是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企业价值链。

二、数字化电厂结构层次

数字化电厂是在传统的火力发电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应用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旨在解决火力发电厂管理粗放水平低下、发电能耗高、污染物(气、水、渣)排放严重、辅助系统运行不稳定、设备故障率高、自动保护投入率低、运行人员多的现状,最终实现火力发电站现代化的运营和管理,达到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发电能耗最低、污染物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设备可用系数高、人均产值高。

数字化电厂关注着电厂每一个关键的辅助系统,通过采用零排放技术、凝结水净化技术、污水回用技术及水务系统实现电厂用水的最优化,实现电厂废水的零排放。通过采用灰水优化调度系统、干除灰技术,实现除灰系统高效、稳定、可靠的运行及灰渣的综合利用。通过水岛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先进的检测控制仪表,实现电厂水系统(循环、凝结水、中水、锅炉补给水及生产(生活)用水)稳定可靠的运行。

数字化电厂继承了经典的DCS控制系统的思想,同时将其它控制系统如输煤程控、化水程控、灰水程控、电气控制等纳入到全厂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中来,最大限度的实现电厂生产的集控,对发电厂的生产过程进行统一调度,达到生产过程可靠稳定、运行人员少、生产能力高的目的。

数字化电厂在DCS系统的基础上,构架了统一的数据平台,立足于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应用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系统),实现电厂机组间的负荷分配、机组级的经济性能计算、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实时电价的分析,从而确保电厂的安全、经济的运行。

数字化电厂在DCS系统及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应用电厂资源信息计划系统即ERP系统,为电厂的日常生产经营如检修管理、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最终达到设备零部件库存最低、采购费用最小及电厂营运成本最低的目标。

通过对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模型的研究并结合火力发电厂的的特征,将本工程数字化信息管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四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层次结构模型。四个层次分别是直接控制层、管控一体化层、生产管理层、经营决策层,四个支持系统是KKS编码支持系统、现场级设备数字化支持、数据库支持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

第一层:直接控制区

该层主要功能为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和直接控制,包括单元机组DCS、DEH、脱硫、SCADA、辅网(水岛、输煤、除灰(渣)、空调程控)等辅助设备的控制系统。目前技术的发展是以现场总线为代表的先进控制系统以及DCS系统机、炉、电的一体化。该层属于生产范畴,直接与生产设备关联,属于生产基础数据提供层,是其他三层的基础。

第二层:管控一体化层

该系统即为厂级监控系统(SIS)和煤质在线监测、智能化煤场、优化燃烧、故障诊断等各种机组性能优化的高级应用软件,它完成厂级生产过程的监控,结合管理层的信息,对控制系统和机组性能进行整体优化和分析,为过程控制层提供操作指导,该层是管理和控制之间联系的桥梁。该层对直接控制区提供的生产基础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显示、统计、分析和保存,结合生产管理层和决策层所下达的控制信息,反馈到直接控制区,控制生产,该层目前为电力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并部署。

第三层:生产管理层

该系统体现电厂资源计划系统(ERP),以安全、经济运行管理为重点,以设备检修为基础,以完成发电量为目标,以企业资产管理为主线(包括实时数据、技术监督、设备可靠性管理(点检定修管理)、质量、环境、安全职业卫生三标一体化等)来优化电厂的机组性能指标,整合生产计划和策略,为协调发电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信息,实现全厂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优化电厂的生产计划和策略,协调各个部门的运转,实现全厂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该层是数字化电厂管理的基石。

第四层:经营决策层

该层主要体现为经营管理和商业化运营、电子商务物资交易系统(ERP扩充)。以综合计划管理为主线、以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为核心,以物资管理、燃料管理为基础、人事管理以及OA等系统为辅助手段,提高实时成本计算速度,满足商业化运营管理需求。该层是数字化电厂的系统入口和决策枢纽。

三、数字化电厂模型分析

数字化电厂应是在数据库基础上的对电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进行综合分析的系统,其功能体系应涵盖电厂生产经营和决策等各个方面。构成直接控制层的实时系统如:DCS、水处理、输煤程控和煤质在线监测、智能化煤场等。实时系统包括机组经济技术指标实时系统(来自机组DCS系统数据)、燃料经济技术指标实时系统(来自燃料程控系统数据)、粉煤灰实时系统(来自粉煤灰程控系统数据)、化学水处理实时系统(来自水岛程控系统数据)和厂用电自动分析系统(来自电厂厂用电自动抄录分析系统)。要求DCS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以下功能:

组态的系统结构: 组态中心、网关采集、用户接口的层次结构可与各种DCS系统、各种SIS系统的有机集成;

用户接口的全组态: 以共性化及个性化组态两种方式提供:模拟图、F(T)曲线图、F(X)曲线图、棒图、趋势图、相关报警、屏幕打印等功能。

通过对大量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和经济性能指标的主要过程参数和设备状态的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提供丰富的数据源及分析方法和手段,并能生成各职能部门需要的生产、经济指标的统计报表等。为厂级生产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支持。

在线计算整个热力系统的各种效率(锅炉、汽轮机、各辅机及其辅助系统等)、损耗(燃料、水、电、热耗等)及性能参数等。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成本核算依据和数据。并利用性能计算的期望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确定机组运行在最佳状态并分析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同时将经济负荷分配和调度结果实时建立全厂经济信息和成本核算结果反馈回来,在线显示电厂各机组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同时,SIS系统还将调度执行结果转送给调度端。

四、数字化电厂特点

新一代的数字化电厂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数字化电厂除了电厂常规的主辅设备、检测控制仪器仪表外,还配备了特种检测控制分析仪表以及先进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第二、数字化电厂将管理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来提升电厂的运营能力;第三、数字化电厂实现了电厂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同时也实现了电厂污染物的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第四、数字化电厂人均产值高、人员配置少,在人员配置结构上,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比例大于常规电厂。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5篇

关键词:火电厂 生产 统计 管理 系统

火电厂企业主要运营电力资源,它为广大社会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但是,上网电价几度下调,电量指标长期不足,发电企业盈利空间减少。为了保持合理的成本效益比率,火电厂企业要从计划“龙头”抓起,从统计管理抓起,用计划与统计的并行结合,相辅相成,为火电企业提供科学系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为火电厂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力的计划性依据,保证火电厂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1 当前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现状

火电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也呈现出其弱化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统计内容与方法滞后而缺乏应变性。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之下,生产统计的功能注重于“唯上”,只作为向上级汇报的报表形式,在生产统计的内容上仅仅体现出产品产量和资产规模等,而涉及火电厂的生产质量、经济效益与竞争性指标的统计内容偏少,这使得传统的生产统计显现于记录与汇总阶段,而缺乏对市场反应的多变,对与火电厂企业相关的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无法体现生产统计对火电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测与决策性的作用。

1.2 生产统计中的成本管理控制意识淡薄。由于生产统计的传统附属性地位,它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成为管理考虑的范畴,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即可,火电厂企业在多年的运行当中,没有运用生产统计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也没有精打细算的经济市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1.3 计划统计系统的开发缺乏可度量性。在传统的计划统计方法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规范,使统计文档的编排随意而散乱,缺乏规范化,致使整个开发过程不可控,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和预测。还有一些相对静态的功能,如: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数据的简单统计等,其功能还是过于简单化,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火电厂企业进行生产统计指标管理的策略性分析

2.1 强化管理决策层的生产计划统计概念。首先,要进行火电变革意识下的概念转变,突出生产计划统计的独立,转变过去单纯向上级汇报的形式转为对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从附属的地位和职能转为独立性的地位和辅助管理职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与分析,预测市场运行变化情况,进行辅的生产计划统计,从传统的“后台”走向“前台”,为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2.2 增强火电厂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功能。在诡谲变幻的市场风云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也在时刻发生改变,为了应付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立足于市场,火电厂企业就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自己的头脑,不依赖于计划任务,用自己的成本控制来增强竞争力,加强生产计划统计的各项指标的辅助,将成本控制纳入生产统计考核范畴,用科学系统的生产成本控制理论,来指导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3 构建科学、全面而高效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要建立闭环式的综合计划管理控制系统,将计划与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加强火电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七个模块的内容对综合计划管理系统进行构建,这些模块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为火电厂企业的生产统计管理服务。

①整个系统的维护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的计算机用户进行权限设定,普通的用户只能进入查询、申请等界面,而特殊的系统用户则可以进入系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运行设定。该模块对系统的初始化进行定义,并对统计指标进行分解与组合。

②综合计划模块。它对火电厂企业内部的各项子专业系统进行数据审核与汇总,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报表填报,然后再根据火电厂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平衡与调节,完成计划的上报与分解和下达任务。

③数据接受与采集模块。这是一项基础数据的录入基础模块,它负责接受上级的计划指示,同时根据火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录入,完成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

④综合统计模块。在上述模块的基础录入数据的构架之上,用该模块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分项与综合性报表,从各分项报表的内容中掌握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进行统一的汇总处理,以实现对外界的统一统计口径。

⑤经济活动分析模块。用综合统计的分项与汇总结果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再执行相关的计算程序,以柱形图表或数据的直观表达方式,多维化地体现火电厂企业的各生产统计指标的完成情况,准确而具体地为管理决策层提供统计数据支撑。

⑥分析预测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从而对市场形势之下的统计指标分析和预测,采用其中关键的重要预测值,为火电厂企业进行未来的预测支持。

⑦数据上报及模块。根据上级行业部门的要求,必须按期对企业的生产计划统计报表进行上报,并进行公开化的统计信息查询工作。

3 结束语

火电厂企业事关重要能源,其电力资源的服务性高低程度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火电厂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产计划指标统计的重要性,用统计中的成本控制计划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比率,在经济生产运营活动中,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构建统合计划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计划和统计的预测性分析,进行统计数据的数字化录入与查询,用各分项的统计报表控制和汇总的统计报表,实现火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化,用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满足火电厂企业日益复杂的计划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彦玲.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统计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3).

[2]霍丽敏,崔和瑞.火力发电厂成本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6篇

1.前 言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好。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而要使管理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2.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2.1.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 “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2.2.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 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 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 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 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 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 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3.中国发电企业信息化历程-从MIS到ERP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 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 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

* 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

* 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

* 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出现就被称为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全部采用ERP实现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3.1.传统MI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的电厂MIS是根据电厂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电厂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用户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实现了无纸(或少纸)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传统意义和功能上的电厂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的作用,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但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系统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一般包括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涉及电厂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分立系统,它们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等信息的“截流”,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部分数据有冗余或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的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2)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厂领导在决定申报电量和电价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散布在电厂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的台帐、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

(4)功能上缺乏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接口和相关的辅助服务功能,只实现了单一的接收信息和报价的功能。

(5)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

3.2.全局集成优化的ERP系统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从需求来看,要求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这样,传统的电厂MIS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MIS,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MIS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MIS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

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ERP的概念由美国 Gartner Group于90年代初首先提出,仅经过几年的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初ERP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一般分为财务、仓库、采购、分销、制造等模块。从广义来讲,电厂也是一个生产企业,它同样存在原材料的采购、存储、消耗,产品的生产销售、财务的结算。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在企业的流动。将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结构用于电厂MIS的建设中,是解决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的新需求的可行方法。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 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3.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发展方向

发电企业的ERP系统实际上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管理软件系统的技术焦点是集成,简单单一的系统容易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解决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集成。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需要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集成,解决业务层面上的业务逻辑集成等。ERP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结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电企业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厂新一代ERP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ERP系统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系统日志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企业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企业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贴身化的服务。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7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现金流量考核体系 现金流量预算模型

一、前言

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血液”,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现金流断裂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能够使企业在信贷市场紧张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现金流量,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等。

电力行业属于能源行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特点。电力企业现金流量规模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做好现金流量管理非常重要,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是其核心。目前我国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实务研究比较少,针对发电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概述

(一)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定义

现金流量预算指,预测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现金预算即现金的流入、流出、净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流出,以及根据现金头寸进行的相应的筹资计划。按照时间周期,可以分为中长期现金流量预算、年度现金流量预算、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和周现金流量预算(实务中习惯叫“周资金计划”)。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指,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类似,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预算编制要准确、预算执行要到位、预算分析要及时、预算考核要严格。

(二)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内容

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

1.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根据周期分为中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编制、年度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编制、周资金计划编制,预算精度是远粗近细。

中长期一般是3~5年期预算,预算精度可适当放低。由于现金流量计划的实现要预留较多准备时间,所以实务中最常用的是12个月的年度预算,准确度较高。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最关键,所以其预算精度更高。同理,周资金计划的执行累计成为月度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所以周资金计划的完成率要求是最高的。

2.现金流量预算执行及分析。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日常工作重点是抓周资金计划的执行,关注月度资金计划的完成率,进行季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关键是要严格执行周资金计划和月度资金计划,计划外的一律不予付款或者执行,不要轻易调整已经过审批的计划。同时要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反馈给业务部门并寻找差异背后真正的管理原因,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改善预算的执行。

3.现金流量预算考核。现金流量预算考核作为一种手段,应该建立合理的符合企业实际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并切实严格执行考核奖惩,这样才能真正责任到人,促使全员准确编制预算并认真执行,从根本上提高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三、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特点

(一)S燃气电厂背景

S燃气电厂为国有上市发电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股份公司又是某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股份公司主要有财务部、董事会工作部、审计部等,各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范围,对各分公司、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督导。

(二)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管理特点

1.严格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S燃气电厂所属的G发电公司有内部财务公司,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属电厂和公司在财务公司开立内部账户,实现三个统一即“统一结算、统一信贷和统一保险”。所有电厂资金统一归集到财务公司,所有付款通过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对外支付。资金收付活动遵循严格的内控机制和流程,管理比较规范。

2.现金流量管理有明显峰谷期。由于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有明显峰谷期(每年6~8月的发电高峰期,12月-来年2月为发电低谷期),其现金流量管理也有明显峰谷期,宜采取不同管理方式。现金净流量低谷时期,需要筹集外部资金;现金净流量高峰时期,需要利用多余的资金提前还本付息、置换高成本的贷款或者寻找投资机会以实现保值增值。

3.现金流量管理要求相对较高。相对传统燃煤电厂,天然气电厂对现金流量管理要求更高。其大额付款时限性要求非常高,比如天然气付款和主要设备的备件采购付款。按照天然气销售合同规定时间,每次付款通知书上有个最后付款日,延迟付款超过一小时都不行。否则对方会立即停止供应天然气,影响电厂正常发电。

四、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电厂忽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S燃气电厂自投产以来,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目前从公司领导到中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但是绝大部分人的意识依然停留在项目预算管理和利润预算方面,认为“全面预算=利润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纯粹是财务部的事。过去10年中,只有2011年信贷非常紧张时,领导关注过现金流量,提醒财务做好融资计划。

2.现金流量预算编制不准确。编制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关键数据:准确的生产项目支出预算、准确的物资采购支付计划。而S燃气电厂由于项目管理混乱,导致这两方面数据都不准确。

首先,生产项目支出预算不准确。S燃气电厂预算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每年的生产项目预算都不够准确。每年生产项目预算1亿元左右,平均完成率只有75%左右。生产项目预算不准确,项目现金支出预算也就不准确。其次,每年超过1亿元的物资采购和工程合同支付计划也不准确。

3.现金流量预算执行不严肃。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部的弱势地位,导致月度资金计划的执行很不严肃,造成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张皮;财务部无法开展现金流量预算分析,最后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只剩下了预算编制。

首先,业务部门不重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每月报未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的数据给财务部。其次,不准确的数据意味着频繁的预算调整,业务部门要求财务部随意调整资金计划。再次,即使财务部有异议,公司领导也支持业务部门,认为财务应做好服务,要想法设法克服困难满足业务部门。

(二)原因分析

1.领导层没有财务专业人士。在国有电厂中,公司领导基本是清一色的发电技术专家,S燃气电厂也不例外。而且除了财务部门负责人,其余中层管理人员全部为技术出身。他们没有任何财务知识基础,不清楚利润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的区别,只关心自己认为最懂的利润指标,只要求利润完成年度优秀即可。

2.公司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这里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上级集团公司对S燃气电厂的考核,二是S燃气电厂内部的考核。集团公司每年考核一次,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现金流量指标只有1分。S燃气电厂内部只考核利润和成本费用,所以即使现金流量预算编制不准确或预算执行偏差大,只能提醒相关部门,无法改善管理。

3.公司缺乏合理的现金流量预算模型。如果S燃气电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模型,并按此标准模型编制预算,那么从技术层面而言,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会有相当大的提高。因为预算编制口径和准则一致了,减少了人为干扰,不受制于具体预算编制人员。

四、改善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对策

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问题背后,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问题,而归根结底又是国企体制问题。国企改革非常重要,但是改革何时启动何时完成,根本无法预知。所以本文研究目前如何改善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结合S燃气电厂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两大措施,建议由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一是建立现金流量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模型。

(一)建立现金流量考核指标体系

1.选择并制定现金流量考核的关键指标

(1)年度指标(财务部负责的直接指标)

郭艳琼(2006)提出,企业可以选择经过改良的以现金里流量信息为基础的4大类财务评价指标,即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企业发展潜力指标,代替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根据S燃气电厂实际情况,本文为财务部设计的现金流量年度考核指标表见下表1。

(2)年度考核指标(业务部门负责的间接指标)

根据S燃气电厂实际情况,本文设计的具体考核指标见表2,这些指标业务部门完全可控。权重只设5%,因为已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考核过相关指标,作为辅助考核指标,这两个修正指标主要是提醒业务部门。

(3)月度考核指标

根据S燃气电厂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的月度考核指标见表3所示。

2.关键指标加入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中。现金流量考核指标体系要发挥作用,首先要加入公司的考核体系中。为财务部设计的年度现金流量指标比重占到30%,生产经营部的占10%,分别加入公司对这两个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去即可,代替目前无实际意义的其他指标。

年度考核指标依靠月度考核指标实现,部门考核指标依靠员工完成。月度考核指标非常关键,这个考核压力要层层传递,从部门到分部在到基层员工。

公司考核财务部这2个月度指标,财务部要在员工季度KPI中考核资金会计。对于生产经营部,公司要把这10%的考核权给与财务部,由财务部考核评分;生产经营部再把考核压力转移到具体的分部和员工季度KPI中去。

3.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该预算考核指标体系。所有年度考核指标的实际完成数,建议先由被考核部门自评,再由公司绩效考核组核实确认。月度和季度资金计划完成率由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FMS中直接查询得出,月度付款计划完成率由电厂某管理系统自动生成。

4.对月度指标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考核组保留抽查的权利。该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财务部每年做一次考核指标评估,判断哪些指标可以继续保留,哪些指标需要修改或者删除,权重是否需要调整等。

(二)建立电厂现金流量预算模型

何谓现金流量预算模型?指建立一个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模型,也就是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公司3大现金流量的特点,梳理出每一类现金流量的主要明细,针对每一项明细,制定出明确的现金流量预算编制及更新规则。

本文讨论的是现金流量12个月滚动预算,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该预算滚动更新,每个月末余额是下月初余额,准确性相对较高。二是兼顾月度预算和年度预算。电力企业实操中,12个月预算也年度预算,便于企业未雨绸缪。

根据张久文(2008)的分析,现金收支法适用于现金流量变化较大的企业,通过编制月现金收支预算方法来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量。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有季节性峰谷,月度间现金流量变化很大,本文采用现金收支法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1.梳理电厂现金流量明细规律。我们选取S燃气电厂过去6年的现金流量数据,梳理流量明细,分析其规律。

S燃气电厂主营业务单一,为发电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即发电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来源单一。一般每月25日-30日之间到账上月全额电费。

S燃气电厂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类别较多,主要包括天然气采购、物资采购和工程服务付款、缴纳税金,这3大项占经营现金流出的约95%。具体见表4。

其中占经营流出比例达70%的天然气采购现金流出有其独特规律。每2周一次支付一次,由于价格稳定所以每次支付金额可以估计。

缴纳的税款也有规律。S燃气电厂有2大税费,即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中占全部税费80%的是17%的增值税,可以根据天然气销项预算减去天然气进项预算估计,12%的营业税金及附加随之可以确定。

S燃气电厂的经营现金流量具有季节性高峰和低谷,资金头寸会出现同样的高峰和低谷,那么就要安排相应的筹资活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低谷期,需要外部融资流入。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高峰期,及时支付股东分红款或者归还贷款,而每年的股东分红款金额基本确定。

2.建立合理的现金流量预算模型。现金流量预算模型包括主表和2个明细附表即融资明细表和天然气预算明细表。

根据前面的分析,月度融资明细预算分为每月25日电费到账前和到账后。按融资方式分为,银行贷款(长贷和短贷)、银承、债券及其他;每一类银行贷款又分不同银行。篇幅所限,以2014年1-4月份预算为例,5-12月份类似。

由于天然气预算表属于电厂商业秘密,就不在此列示。

3.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该预算模型。认真执行该现金流量预算模型首先,S燃气电厂应按该预算模型编制12个月滚动现金流量预算。其次,建立标准的执行规则,保证该滚动预算的良好执行。比如,每月末必须更新一次,已经完成月份数据的改为实际发生数,继续向前滚动;形成“实际+预测”模式,并且一直保证12个月的现金流量滚动预测数据。一旦生产或经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合同天然气量减少、天然气涨价或美元对人民汇率发生明显波动,或者机组检修技改计划发生重大调整,那么就必须及时更新现金流量预算。

不断完善该现金流量预算模型在积累并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根据S燃气电厂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该现金流量预算模型。S燃气电厂目前处于稳产期,生产经营平稳,较少投资活动,但以后可能会变化。同时,电厂目前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是直接融资是未来的趋势。如果情况变化,就需要在该模型中增加新的融资方式、新的融资银行,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收支项目等。

五、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贡献在于:第一,将现金流量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案例分析中,全面分析了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在分析电力行业背景和国有企业的特点基础上,深入分析了S燃气电厂现金流量预算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个性化的改善意见;第三,本文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国有天然气发电厂―S燃气电厂,弥补了我国在发电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研究方面的不足,对其他类似企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艳琼.基于现金流量信息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出版地不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8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构层次和模型;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s basic content of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at first;It proposes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and analyses some questions of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models. Finally the design thought、key technology、design restriction and character of system is expatiated.

1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的,以生产经营的过程为管理重心,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对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统一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和概括,借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限内所应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以它为依据,作进一步分解、落实,使之具体化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单位在具体完成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各自应实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指标、燃料成本等),、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系统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指标或预测指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全面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有效推展,可促进发电企业组织扁平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的形成与挖掘运用;抓紧企业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这两条核心流程;实施“低成本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系统总体构架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关键要抓住系统层次结构图的设计(即子系统的划分)。因此,为提高系统软件的生命力,应抛开企业具体的组织机构,以“过程集成”的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主线,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规划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是电厂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电厂的高层(决策层:对汇集的数据进行基于预算控制的综合分析和挖掘,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财务分析、资产分析、电能报价支持等)、中层(管理层:汇集、整理、控制数据,对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相应工作及管理流程预算控制等)、基层(执行层:处理各类日常事物,产生数据并在环节间传递,进行单个环节或局部的分析)共同参与。根据ERP和MRP思想,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两个数据中心,以企业成本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核心流程,建立涵盖企业利润成本电量、固定资产、指标管理、费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覆盖全厂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机信息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来要与财务会计以及集团公司的ERP进行整合,共享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期开发的六个子系统既是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子系统是对这六个子系统效果的综合评价。各个系统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

3 系统设计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电厂经营管理的龙头,它直接关系到全年发电量、利润、发电成本的完成。它由全面预算编制、全面过程控制、全面分析三部分组成。它要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由决策层(厂级),管理层(部级)、执行层(班级)三级控制,对实行成本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目标如下:

1)以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重组理念为基础,构筑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企业信息网,建立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软件系统;

2)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制定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程序和管理标准,实施P(计划)、D(实施)、C(检查)、D(改进)循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3)应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实施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监督和考核工作中;

4)推行“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想;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事先计划的正反预测及过程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思想;进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管理的思想;推行精益生产和经营同步协调的思想;体现经营管理的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思想;推行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思想;

5)结合电厂的企业特点,开发建设成具有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创行业典型;

6)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与目前的现状,确保电厂的信息管理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促进电厂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推动电厂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7)通过系统提供诸如生产经营情况、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可用性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提高信息资源流通速度和共享程度,达到纵向强化职能管理,横向加强综合协调的目标,为领导和决策层及时提供需要的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

8)在设计开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将充分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管理软件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现技术,如:计划与控制、ERP、MRPⅡ、成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建立以全面预算为龙头的化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全面提升;

9)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建成开放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厂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全面事中控制和全面事后考核、分析手段;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总结,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电厂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实现竞价上网提供发电实时成本。

10) 体现自、自适应的管理: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把流程处理的知识固化形成相应的文件包,支撑企业的;利用预算把隐形知识(经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变成显性知识,纳入知识库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潜移默化,增加企业战斗力。

11) 体现知识管理:发电企业知识就是嵌入在发电企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协作性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知识管理的包括:设备知识库(体系、标准、规程、制度、状态、维护、缺陷)、运行知识库(安全性、可靠性、可调性、性、燃烧优化、计划调度)、供需链知识库(物流预测、供应商评估、电力市场预测、同行及合作伙伴)、经营知识库(目标、预算、指标、费用体系、人力)。通过闭环的预算流程积累的定额、指标、预算等知识能够为未来更加准确的预测和制定预算提供帮助。

12) 实现六个整合:

战略规划、业务计划、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的整合;

战略层、经营层、作业层三层组织机构协调流程的整合;

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互为支持的整合;

计划体系、目标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出题”、“解题”到“评分”的整合;

预算从制定、调整到考核评价周而复始的整合;

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整合

4 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先进的ERP管理思想与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和控制流有机统一,确立以成本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效益和利润来经营和管理电厂的思想,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的信息系统。

从业务实现角度讲,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处理,采取以下实现措施保证系统实用化: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节点树,以利润和发电成本为树根,以经济技术指标和费用为两个分支,层层分解,一级保一级,确保低成本目标管理的实现。

及时统计:生产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实时系统及时统计;费用的发生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及时发生并反映到机系统中,及时统计分析;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根据需要及时产生,并到达指定的地点。

整理分类:对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去粗取精,并根据需要将信息及时传递到指定的场所。

及时查询:根据需要及时提供所需的任何时段的信息。

偏差分析:对预测和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差异进行自动的统计整理和分析。

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对达到报警界限的指标给出预先警示;对超过使用额度的费用实施不予接收,达到对指标的超限预警和超预算控制。

工作流转:通过对指标、费用及各管理流程的规范和规定,实现各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并提供工作及时性的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保密: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需要和权限范围,对需要的信息实施严格的保密。

各种比较:提供同期、同类、同事件等的比较和分析。

工作提示: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提示和提醒当前需要处理工作。

从计算机实现角度讲,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先进性、可维护性、适应性、实用性,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下:

系统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采用功能组态技术、流程组态技术、界面组态技术、报表定制技术、多级权限定制技术等,提高软件的开放性、扩充性、可维护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技术,提高软件的扩充性和可适应性;

运用组件技术,提高软件的复用率;

采用三层次(C/S/S和B/S)架构技术开发软件,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及异构数据库的适应性;

运用工作流自动推进技术,提供待处理工作的主动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racle、DB2以及第四代开发工具Delphi,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图形交互界面;

基于自适应体系架构的平台技术,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挂接;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知识的加工与抽取;

DL-PASA平台:主要包括DL-PASA-AIE应用集成环境、DL-PASA-WFM工作流组态工具、DL-PASA-RPTM报表组态工具、DL-PASA-FCM功能组态工具、DL-PASA-UIM界面组态工具、DL-PASA-SM权限组态工具、DL-PASA-REAL实时数据组态工具等;

通过对电厂已有MIS和电厂未来MIS的规划的统一考虑,提供友好数据接口,保留与未来系统接口;

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度,规范代码管理;

通过设计文档将传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有机结合,采用规范文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降低项目开发风险;

提供专用系统维护功能模块,提供权限控制的统一解决方案,将数据权限控制到字段级;

提供审批流转组态及定制功能,提供工作提示功能,推动工作进展;

提供界面部分组态功能,提高软件适应性;

将业务功能分析与软件维护功能分开处理,使分析任务单一化;

采用功能最小化的对象分析设计,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事前进行开发方法和模式规划,提高项目开发的可控性;

采用通用模板设计,统一软件风格,提高开发效率。

5 系统设计约束

在为电厂设计解决方案中,需要全面考虑电厂已有的环境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和对系统的要求:

电厂是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企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其现有的安全运行规程的支持;

电厂对生产数据的实时性要求很高,设计时应充分予以考虑;

系统需要实现业务数据的采集(收集)、录入、分类、存档、统计、分析、优化、预警、控制等基本处理;

采用电厂现有MIS运行环境:服务器为IBM RS6000小型机,操作系统为RS6000 AIX,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关系数据库DB2,以光纤通道为主干,一级交换机为155MD 3COM CB7000 ATM,二级交换机为10/100M 3COM CB3000;

系统界面需要清晰、友好、易操作以及图形化;

开发过程中用户需要参与开发方的开发工作(合作开发);

提供友好数据接口,全面考虑整个企业信息的数据接口以及相关数据的流向和流量等交互问题,保留与未来系统的数据关联;

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控制;

提供开放、实用、可扩充、维护性好的系统;

用户与开发方共同享有版权;

开发方需要提供后期技术支持和维护。

6 系统特点

配合发电企业贯彻实施“低成本战略”,把经营管理提高到精细管理、超前控制和动态管理的高级层次;

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预算决策,提供全面的事前计划与预测(正向与反向),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手段;

实现对各项责任目标的分解、考核奖惩与分析,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与各相关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为企业实现竟价上网提供实时成本;

系统实际涉及生产经营的全方位和各流程,系统及时统计各生产经营任务的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及差异,为管理提供实时、准确和有效的信息;

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以生产安全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企业物流、工作流、资金流、控制流的集成;

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全员化和全日制管理。

参考:

电厂生产经营分析第9篇

【关键词】发电厂;会计成本;核算

随着电力市场的变革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我国发电厂从企业垄断逐步迈向市场竞争[1]。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发电厂需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发电厂的会计成本核算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其关乎发电厂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发电厂的竞争力,本文将对发电厂的成本核算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

1.发电厂的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分类汇总并核算,计算该时期生产经营费用发生额,以此计算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活动。其目的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并作为成本计划执行的考核依据,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根据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成本计算期不同和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分配情况不同来区分成本核算方法。一般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2]。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正确并及时地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生产、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发电厂的成本核算与其他企业相似,但也有其特点。第一,发电厂的生产产品单一,且生产过程为单步骤生产模式,因此发电厂的成本核算应选择“品种法”,即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轨迹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较为简便易行。同时,由于产品的单一性,计算时应使用完全成本法。第二,发电企业的产品为电力,生产的同时即完成产品的销售,因此无“在产品”和“库存商品”科目,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各类消耗、费用不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中分配。第三,发电厂产成品无在产品,因此生产时消耗的成本就是产成品成本,所以发电厂的电能产品生产时的成本应直接结转,作为主营业务成本。

2.发电厂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落后

在实行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前,发电厂仅为电能的生产部门,其工作重点是安全生产电力能源。而电力体制改革后,其不仅作为生产部门,还要作为销售部门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发电厂需进行完整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但是以目前发电厂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情况来看,多数发电厂尚未拥有完整的成本管理方法及管理体系,依然处在基于检查和考核的生产活动中,没有积极地做好成本核算并调整生产。发电厂的成本管理由财务工作人员完成,但由于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成本管理调节生产的意识薄弱,其尚未拥有协调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权利,无法通过核算的成本来调节发电企业的生产,不能有效实施策略。

2.2 预算管理体制不到位

多数发电厂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的目标成本过于简单,仅根据经验、企业经营考核指标做预算,而未对市场情况及时调查,责任分工不明确。此外,部分发电厂的预算管理仅作为分配考核指标的方式,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依照财务数据所编制的预算是与市场脱节的,有效性不足。而财务人员作也由于部门间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判断各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没有科学的预算依据。

2.3 成本核算控制系统不完善

目前发电厂多采用财务核算功能较单一的财务软件进行日常应用,但基础软件不能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且不能起到决策作用。由于发电厂生产耗费的水资源、煤炭资源的价格不与企业挂钩,但耗费资源的费用占据成本的大部分,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如利用成本核算控制系统加以核算该部分成本,则可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控制降低生产成本,维持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实现发电厂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提高发电厂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2.4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发电厂体制改革后,其市场压力要比改革前多,尤其是对于成本控制的压力。然而部分发电厂的员工尚未形成竞争意识,控制成本的观念薄弱。且对发电厂核算成本的多为财务人员,而没有全厂员工的配合,导致厂内信息不对称,对发电厂生产成本不能准确把握。所以,当前发电厂员工多数还没有建立控制成本的观念,团队意识较薄弱。除此之外,我国发电厂工作人员较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等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较为欠缺,制约了发电厂成本核算的进行,阻碍了发电厂的发展。

3.发电厂的会计成本核算对策

3.1 实行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发电厂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是发电厂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有效提高经营效果。先进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必须全面,其涵盖了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内容,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而发电厂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发电厂的所有部门及员工,通过制度的建立,强化内部管理,让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控制,员工之间相互监察和管理,对成本进行更合理的核算,从而有针对性的降低成本,提高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3.2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成本预算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企业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3],它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未来走向。而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化企业重要的管理模式,它利用预算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并进行相应考核和控制,以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发电厂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科学预算,为成本计划和控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3 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系统

发电厂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测成本状况,以此对日后的生产经营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起到对发电厂未来发展的辅助决策作用。发电厂根据所核算的成本、会计信息和相关管理资料等对目标成本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其后的工作进行分析调整。联合相应的责任制度,激励员工对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3.4 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发电厂可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建立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明确责任制度,鼓励员工节约资源,减少无谓损失,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企业在招聘时应多引进高级财务和管理人才,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体制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意见进行调整,从而从科学的角度调整企业的管理,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凡生,徐丽杰,王玮.试论火力发电厂动态成本分析[J].电网技术,2001,25(7):44-47.

[2]刘浩.刍议我国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97-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