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18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基础基地,构造出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广大的基础农户和广阔的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使得经济效益及多方面资源利用率不断扩大,这也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自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为有效的经营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在不断扩大,各类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实际分布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地域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多农业产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品。产业虽然分布的范围较广泛,但是经济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前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仍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是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点,与农民的基本利益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各类制度中的合同制与过去体制相比更具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这也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前农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正确

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管理及对资源的协调利用作用重大。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综合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多农户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状态。所以,当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在农业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可以让多个产业之间合作,促进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为维护产业经营发展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性企业在自身组织建设以及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的地区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农业蔬菜市场分散与集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有许多批发商直接避开市场的管理,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这样严重破坏了市场发展的稳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管理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发展的良好秩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场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根据农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运作方式。相关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过于追求大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各类失误。在产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利益等分配是维护产业经营长久发展的源泉。但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营的短期利益,使得农户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完善市场运营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创造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条件

政府要立足于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场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要对市场中各项基本的设施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要打破地区之间管理贸易的限制,使得各类生产经营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发展渠道,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实际产业经营过程中对各类大型企业各项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市场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场规则,整改所有的市场垄断,规范市场化的竞争。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全面有效地发展。健全农村地区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及投资市场。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当前为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层面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产业信息之间的服务交流,使得农户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行情。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服务经营的范围。相关农户之间可以自愿成立农协组织,为了更好地防治市场的垄断行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层面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要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农业和农民之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从根本上拓宽经营的有效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更好地促进农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4-5.

[3]刘纪梅.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2(11):58-59.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2篇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强调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也渐趋成熟、完善,对我省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分析探讨我省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成效、问题与对策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成效

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大大加快了我省农业结构调整。

1.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我省把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口,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日益增强。*6年市级以上企业数达73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150家,部级23家,分别比*3年增加160家、150家和8家;企业从业人员32.5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3-*6年均增长5.7%;工资总额35.10亿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3-*6年均增长20.8%;总产值801.51亿元,*3-*6年均增长21.0%;增加值168.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3-*6年均增长16.5%

2.企业效益稳步提升。*6年全省市级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84.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3-*6年均增长19.5%;净利润40.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3-*6年均增长14.1%;利税1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3-*6年均增长20.3%;出口创汇21.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3-*6年均增长12.9%。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2家,过十亿元的企业有9家。获得国际质量认证企业数477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239家,分别比*3年增加167家和62家

3.带动作用日益显著。*6年我省市级以上7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3.8%,明显高于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的增速,表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我省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天地。一是带动农户不断增加。*6年带动农户数389.9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4%,*3-*6年均增长7.4%,其中部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1.71万户,占带动农户总数的49.2%;订单联系农户数131.8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8%,*3-*6年均增长7.0%;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176.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3-*6年均增长17.4%。二是带动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和辐射种植面积1899.4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0.3%,*3-*6年均增长16.0%;牲畜饲养量804.5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1.7%,*3-*6年均增长19.2%;禽类饲养量1.63亿只,比上年同期增长3.9%,*3-*6年均增长17.8%;水产养殖面积126.0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8.0%,*3-*6年均增长17.0%

4.农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蔬菜、花卉、烤烟、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禽等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促进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6年全省蔬菜、花卉、烤烟、水果、食用菌和茶叶等产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由*5年的411家,扩张为424家,企业总产值达4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也分别增长11.1%和15.7%,这六大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省种植上结构的调整,*6年全省蔬菜、食用菌、水果等非粮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扩大,非粮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5年的41.9%上升为42.6%。二是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6年我省畜牧龙头企业达到137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省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6年全省畜牧业生产企业(非农户)生猪饲养量,比*3年增长40.1%,年均增长11.8%,增速比同时期全社会生猪饲养量增速4.3%高出7.5个百分点,全省非农户生猪饲养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也从*3年的17.3%,提高到21.4%,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福州市、厦门市、南平市占比分别达到44.1%、44.0%和37.9%。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饲养业的抗疫病、抗风险能力。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工农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但仍存在与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强大,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是“千家万户”农民与广阔大市场相联接的桥梁和纽带,龙头企业的规模状况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户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省73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150家,超过10亿元的仅15家。多数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的地方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有的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中,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实现,又要能够带动农户,并让利于农。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不健全,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没有建立一种让生产者有利可图,经营者利益合理分配的制度,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6年订单联系农户数仅占带动农户数的33.8%,履约订单成交额仅占销售收入的16.0%,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农户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

3.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市场开拓不足,投入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从生产加工内部来看,由于注重短期效益,简单的产品分拣、包装等占了较大比重,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不足。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低,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6年市级以上733家龙头企业中通过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的企业只有142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也只有239家。

4.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入的资本。资金支持不力也是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当前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较低。比如福州市*6年农业贷款为62.63亿元,占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2.9%,比*3年的3.5%反而下降了0.6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力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弱质性表现为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之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脆弱性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二是农业贷款风险大,金融机构要求财产抵押贷款,而种养产品无法抵押,资金缺乏导致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企业的效益就很难得到提高。

三、比较借鉴

虽然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与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优势,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优势

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独特的优势:

1.高优生态安全农业优势。我省具有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高优农业以及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生态农业,为保持并持续发挥农业产业高优生态安全优势,我省组织并创造条件深化实施“*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高优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改进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使我省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外向型农业产业优势。一是具有“五缘”的优势,可以搭建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新平台,在重点促进闽台合作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构建闽港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二是具有外商投资农业的软硬环境,可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国际农业贷款和国际农业援助“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引资格局和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一揽子引进方式,优化我省农业外资引进结构。

3.闽台农业产业合作优势。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变化,我省科学地定位了“政府指导、民间推动、科技先行、企业运作、法律保障、优化服务、宣传推进”的闽台农业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优势互补。不断调整闽台农业合作产业链由低端价值产业向高端价值产业延伸或迁移;不断提升闽台农业合作质量与技术含量;不断完善、扩展和夯实闽台农业合作的载体与平台,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与经济辐射能力。

(二)差距

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差距:

1.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不足。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产业化组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力量,它们的发展状态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效果。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各类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偏少。尽管去年全省73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87.7%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但平均年销售收入仅5241万元左右,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142家,超过10亿元的仅9家。而山东省在*3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347家,超过10亿元的就有22家。

2.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我省与外省的差距也较大。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少,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差,造成了我省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获得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数量少。*6年,国家农业部首次评选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中,辽宁省有11个,广东省有9个,山东省有8个,而我省仅有3个。

(三)启示

山东、河南两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工作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值得我省借鉴。

1.制订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山东省特别注意根据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性新特点、新情况,及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河南省政府1997—1999年制定了3个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文件;进入新世纪后,又编制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4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到2020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的目标。

2.加强配套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山东省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他们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之路,借助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对接一批、多方协调集中一批、规范管理建设一批,培育形成了东西区域互动、比较优势明显、满足不同层次企业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和优势产业带。河南省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组织各地立足当地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经营,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3.重视完善联结机制,激发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动力。山东省强调,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和重要标志。他们坚持规范化、稳定化、紧密化的发展方向,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联合与合作形式、谨慎对待租赁与兼并形式,探索建立适合区域特点、产业特点、企业特点及产业化发展阶段特点的多样化利益联结形式。

4.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架起企业与农户沟通的桥梁。山东省和河南省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逐渐形成了由各种主体创办领办、服务于各产业各环节、活跃于不同区域范围、初具规模的中介组织群体。

5.加强宣传和形象展示,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氛围。一是开展表彰活动。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如河南省不定期召开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闻会。三是精心组织和参加各类展示交易会。如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四、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事关我省“三农”发展的全局。我们要围绕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一)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1.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要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一是利用民间资本,从种养运销大户中培育滋生新的龙头企业。二是采取兼并重组,实现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三是注入高新科技,实现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五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都必须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2.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要利用市场手段对现有品牌进行必要的整合,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对获得部级、省级知名品牌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创建更多的品牌龙头企业。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竞争上取胜。一是加强对农民、工人技术队伍、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二是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用好“6.18”平台,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四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4.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下功夫。一是以科技为先导,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设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努力引进、研发、推广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行业的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与加工业配套标准化程度高的特色产品示范基地,优化加工布局。三是重点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

(二)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组织化程度

1.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服务指导,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上重要议程,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3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喜变化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年。经过上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准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渐趋完备,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不断丰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典型不断涌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农产品加工的“四个一批”的发展战略后,我省农业产业化进入腾飞成熟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1、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到年,全省已有部级龙头企业3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4家,市级龙头企业1545家,县级龙头企业3058家。当年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51亿元,其中销售亿元的企业465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7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批”工程的指导下,各县市争创农产品加工值过100亿元的势头十分旺盛。目前已有11个县市农产品加工值过50亿元,其中东西湖区过300亿元,、过100亿元。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达到3440亿元,比上增长34%,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首次突破1:1,达到以1.08:1,一年的增长速度超过前5年的总和。如此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农产品加工大省而高耸于中华大地。

3、农产品加工园区蓬勃兴起。在省级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9个示范区的带动下,全省形成了层层做规划,县县建园区的发展态势。预计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在80个以上。、、、已作出规划,力争到2013年,农产品加工值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可以提升农业档次,走出了农业大省靠卖初级产品的低效益老路,结束了喝珠江水、吃粮的历史;二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可以帮助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壮大。

4、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形成。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涵盖范围广,既有粮、棉、油、猪和林木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有水果、茶叶、蚕茧、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加工规模因产品规模而上。粮、棉、油、禽、鱼等大宗农产品,相应发展了像等过10亿元和近100亿元的大中型加工企业;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产品相应发展了萧氏、新城(当阳)、三里岗食用菌、聚达食品(房县)、房县神农中药材等年销售值数千万元的加工企业。三是精深加工起步趋势良好。福娃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而且原料资源丰富,产品食用方便,市场适应范围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力。莱克和华山水产公司利用虾壳生产氨盐和甲壳素、建元食品公司从小麦麸中提取膳食纤维素、神丹公司研制生产的“低胆固醇营养健康蛋”、都绿源公司生产的茶多酚,以及萧氏茶公司即将投产的茶食品等,起到了引领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的作用。这三大特征,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链条变粗拉长奠定了好的基础。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全省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43个,网络了全省近30%的农户。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正在实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农业专业合作必将快速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涵盖了农业各产业和农业服务业,虽然规模有大小,模式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或直接与市场对接,或与龙头企业对话,还可承担国家下达的农业建设项目,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对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1、龙头企业不大。突出问题是散而小。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工值居中等偏下的地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300多家,加工销售值1751亿元,年均每个企业只有5000多万元,不足的1.5‰,不足的3‰;我省2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饲料400多万吨,仅及“六合”一个企业年产量的一半。年,全省农产品值3440亿元,也只占农产品加工值的18000亿元的19%。我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农产值比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1.75:1的水平。

2、农产品品牌不响。“中国500最有价值的品牌”,全国有24个食品品牌上榜,我省周边省份均有上榜企业,而我省没有,这已是我省连续六年无上榜企业。

3、利益连接不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常常称谓的龙头企业,即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农民增收。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比上年增长30%以上,而农民从中得到了多少增收份额?可以说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4、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不高。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关系稳定完善家庭联户承包制、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大事。一些地方引进工商大资本进入种植养殖业,几千上万亩耕地转租给企业经营几十年,农民由耕地的主人变成雇农。这种作法看似提高了农业效益,转租耕地的农民每亩也可以得到几百元的租赁费,但在的风险是很大的。实际上是动摇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剥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就业机会。熟悉种养业而失去种养机会且没有稳定职业的农民,有可能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5、农产品加工层次不深。我省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稻谷大米、小麦面粉(面条)、油菜籽食用油为主体的加工层次上,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仍然是小打小闹。精加工、深加工产品的占比远不及、、、等省。在3400多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值中,精深加工产品的产值只能占到百分之几,没有形成气候,造成产业链条不长,资源综合利用率、转化增值率低,效益不高。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我们建议:

1、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没有龙头,就没有产业化;没有大龙头,就发展不了产业化。做大龙头,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变小、散、弱的状况;需要从高科技嫁接入手,靠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首先,要确定打造航空母舰的发展目标,学习借鉴烟草的成功经验,靠行政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做好企业整合工作。在每个同类行业选择1-2个基础好、机制活、发展力大的企业为核心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统一企业商标,统一产品品牌,统一营销策略,聚集力量,提高综合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考虑对现有的稻米、棉花、油脂、生猪、水禽、蛋品、淡水鱼、茶叶等主导优势产业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组联合,重点做大做强福娃牌大米及制品、奥星牌食用油、神丹牌蛋品、精武牌禽肉制品、天种牌生猪及加工品、萧氏牌茶叶等品牌。企业的联合,最好是紧密型,也可以是松散型,无论是那种类型,都要坚持“几统一”,联合对外,聚集发展。

第二,靠发展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大力开发油菜籽多层次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在的中国油料研究所,已研制出双低菜粕高效饲用技术、新型食用菜籽蛋白制备技术、菜籽粕制备多肽和复合氨基酸技术、菜籽皮开发利用技术,水化油脚开发磷脂技术、脱臭食甾出物提取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技术等。支持企业开发利用这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能使企业靠单一的油脂加工转向深层次开发利用而把龙头做大做强。

二是下大力支持稻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近15—20%稻壳、碎米、米糠、米胚经过生物科技工艺精深加工可得到100多种多附加值产品。以大米为原料的可生产高蛋白米粉、变性淀粉,加工前后比值可提高到1:4。福娃集团生产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

三是大力开发生猪、禽蛋、鱼虾等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淡水鱼加工调理水产食品、鱼糜及鱼糜制品,风味休闲鱼制品、营养健康蛋白粉和调味料。以猪肉为原料制成猪肉脯、肉松,从猪血中提取延缓人体衰老的SOD、凝血酶、血红素、血粉;以猪骨为原料加工成骨粉、骨泥;以蛋品为原料制作蛋品发酵粉、速溶蛋粉、浓缩蛋液、鱼油蛋等,都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升值空间。在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养殖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已有好的先例,我省应充分发挥产品大省的优势,加快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步伐。

第三,支持龙头企业运用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进行产品交易。期货交易是市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省已有的美尔雅、长江等三个期货经纪公司,积极开展期货业务服务,为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扩大企业规模作出了一定贡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期货交易对发展市场农业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特别是油脂、棉花、饲料、小麦、早籼稻等加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期货或龙头企业+农户+期货运作模式。由政府发起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由政策性投资公司运作,解决好企业进入期货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要注重期货人才的培养和期货知识的培训普及,加强期货交易的相关建设,如交割库等,为龙头企业进入期货交易创造条件,力争我省农产品期货交易量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坚持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培植壮大农产品品牌。品牌是质量、批量、信誉的综合反映。做大做强品牌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商品数量,讲诚信,守信誉。一是大力推行标准生产,按照各类基地不同产品,制定和颁发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力争大宗农产品无害化,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产品绿色化,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有机生态产品,靠绿色化和有机产品赢得品牌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高品质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标准化果园基地建设,基地生产的柑桔价格比普遍园地产品高5—8倍。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全省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产品基地,都应学习都的作法,从品种、栽培、用肥以及保护性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促进基地产品产量高、质量好、绿色化,让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优质好原料。三是所有龙头企业,都要通过C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达到无害化、绿色化。四是整合现有品牌。对相同品种,相同质量的产品,由政府引导,将多个品牌整合为一个相对知名品牌,靠整合扩大品牌规模效应。五是重视基地建设,结合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加速标准化农田、标准园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3、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农户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宗旨,实行真正意义的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化工作重点,确保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选择好产业化经营模式。总结各地经验,发展前景最好、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

(1)企业+农户+订单+利润返还模式。洪森米业公司与农户按当时市场价格签订稻谷收购合同,公司按照当年稻米加工销售收益高低,向农民返还一定的利润,少则每百斤返2元,多则返5—8元,保证稻农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一种初级的利益联结模式,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2)“几提供”一回收模式。就是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负责向农户提供良种,提供肥料(饲料),提供疫病防治服务,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按合同确定的价格回收农户的产品,保证农户有较好收益。汉口精武、温氏集团就是按这种模式运作的。温氏集团在的养鸡,通过向农民五提供一回收,保证农户饲养50天左右的优良肉鸡,每只能获纯利1—2元;在,有的农户一年可获利10万多元。福娃集团在当地与农户签订有机稻产购合同,也按这一模式运作,保证了有机稻生产农户比一般稻农亩均收益高20%以上。这种模式比较受农民欢迎。因为投入成本少,生产风险低,获得的报酬比其他农户多。

(3)公司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就是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购合同,合作社代表社员与公司谈判价格及应享受的权利。它的好处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分散的小生产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的话语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流方向。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式,一是要推进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合作社法,规范合作社行为,使其成为真正代表农民利用的合作组织;二是要盘大做强专业合作社,靠能人牵头,组建跨乡镇、跨县市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以大合作社对接大的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合作效应;三是要加强组织引导,促进示范社率先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同步成长壮大。

(4)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100万只蛋鸡专业合作社,社员分别由蛋鸡饲养者(农民)和参股经营的投资者组成。合作社统一购进鸡苗、饲料,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对蛋品加工包装,统一生态鸡蛋商标和品牌,统一对养鸡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参股经营的投入资金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本,解决了养鸡户缺资金的难题。由于“几统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商品市场价格,增加了合作社经济效益,确保蛋鸡生产者和经营投资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实例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它类似于日本的农协,充分表达了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农民高兴,市场满意,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如果我省养猪、种粮、植棉大户,组成跨县市的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在合作社内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就能实现质的飞跃,保障农民持续大幅增收就有可靠的载体,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能有效建立起来。

(5)股份合作模式。就是龙头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土地入股,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由股份公司统一核算。农民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打工者,既能参与股份分红,又能获得打工收入,与企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这一模式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可以在小范囤试行,不断摸索经验。特别要注意防范因企业风险导致对家庭承包土地的侵犯。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园区。这是产业聚集,形成合力,壮大企业实力的需要,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大园区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5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形成一批上十万人口的中心大镇,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成为城市市民,三分之一到中心镇就业定居,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实现这个目标的客观可能性是有的。从发展趋势和现实基础看,以四季美农贸城成为中心,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际农产品物流配送大园区,年交易额力争超过1000亿元;以新沟所在的福娃集团为中心,建设以稻米为主的营养食品生产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500亿元,以莱克、华山水产品有限公司为中心,建设淡水鱼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以小溪塔国际茶城为中心,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拓展和提升部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区的发展水平,建设东——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发展粮油、猪肉、禽蛋加工食品,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0亿元。坚持数年,常抓不懈,努力把上述“五区一带”建设成为独具产业特色,精深加工产品覆盖全国市场的发达经济区。同时,将“五区一带”建设成销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基地,靠这一措施,力争转移农村人口200万人以上。

5、坚持以政策倾斜为保障,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在多处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和企业在这方面的呼声很高。希望和制定实施“四倾斜”政策。一是资金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原料收购批量大,季节性强,所需流动资金量大,迫切希望贷款政策倾斜。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门槛,允许厂房、机械和库存商品作为贷款抵押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担保资金规模,建议省财政投入担保公司的担保金由现在的1.8亿元增加到4亿元,支持担保公司滚动发展,不断扩大担保规模。通过上述办法,保障企业资金需要,提高企业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同时,应给予财政扶持倾斜,对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建议学习借鉴、等省的作法,在用好已有加工园区建设资金的同时,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上述项目支出的贷款贴息。

二是项目倾斜,各级财政应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期货交易贷款贴息专项、农业产业化经营奖励等专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鼓励加工企业与农民一道共同开展产业化经营。城市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法值得各地借鉴。对已有农业项目,包括高农田建设、丘陵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农田基地建设、农业水利建设等,都应优先安排到农业产业化基地实施。

三是用地斜倾。省里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对各市县促进大、影响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用地是突出的制约瓶颈。普遍要求对园区建设用地给予倾斜。建议将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到加工园区,并按政策减免园区土地征用的有关费用,简化审批程序。对龙头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迁村腾地多出的土地指标,允许和支持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及特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5-3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是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繁荣进步,推动“三农”裂变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举措之后,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推模式,已彰显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如何推进白山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白山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解的课题。

近些年,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从实际出发,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实行城乡统筹、工农对接、产销一体,进一步提升龙头、夯实基础、富裕农户,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构建起具有白山特色的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精心编制并逐步实施了《白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全力建设具有白山区域特色和资源基础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长白山林木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畜牧产业化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了矿泉水绿色饮品保健品、人参西洋参、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山珍野果、林产品、畜产品等龙型产业。白山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将步入快速裂变的发展阶段。

1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一是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以人参、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蓝莓、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以山菜、野果为主的野生采集产业;以林蛙、鹿为主的特种养殖产业;以食草型、食粮型和特色形为主的绿色畜牧产业;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七条龙型经济体系,建成了一批以西洋参集团、抚松长白山参业有限公司、长白参隆集团为代表的人参、西洋参加工龙头企业;以永利药业为代表的林蛙加工企业;以长白山制药和抚松中药、宏达药业、天力泰药业和健今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以大阳岔食用菌总公司、国资北药有限公司;长白山绿色食品公司为代表的山野菜加工企业;以宝健木业、云龙木业为代表的林木产品加工企业;以万隆牧业和金鹰泉乳业为代表的畜乳产品加工企业;以山货市场和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营销企业。截止2011年底,全市现已建成各类龙头企业580户,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8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6户,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到289户。同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全市已建成人参西洋参GAP生产基地300万平方米,达标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规范化封沟养蛙751条,放养面积达260万亩;建设山珍野果保护基地4.5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650万平方米;山野菜保护家植面积1.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7.36万亩;野猪养殖10000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达56个,总面积达8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83个品种。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0%;龙头企业加工业产值实现55.6亿元,销售收入实现43.9亿元。

二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担保公司+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经营模式,逐步建立新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93个,吸纳农户近2万余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是农业产业化国企改革初见成效。去年我们对几家国有农垦龙头企业进行了破产、改制、重组、兼并和出售,盘活资产1500多万元,解决企业债务包袱9000多万元。西洋参、抚松参业、参隆集团等一批国有参业企业,完成了企业改造。一批森工企业转制变为民营企业,转制后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的产业龙头。随着农产品加工多样化、专业化、健康化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品牌,创立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有3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获得国内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获得省名牌产品8个。一些农副产品已成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形象,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5篇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市场化专业化正在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不断的推动农业经济标准化发展。作为农业经济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整合小型农户,提升经营主体的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需要更加深化的进行研究。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

201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且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这种职业农民的界定并不是简单的划分农民,而是旨在提升农民的专业文化素质,使农民更加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界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改善传统发展方式,克服经济规模使用效率等方面的缺陷的重要举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出进一步的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提升了劳动生产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构建农业经营增长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键,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下不断的提升物质技术水平,保证经营管理方式创新。这是符合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的。新型农业经营不能够盲目的追求规模,要实现土地产出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适应性。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阐述中改变了以往的“规模经营主体”的说法。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之后,赋予了全新的发展意义。新型农业发展主体在个体家庭基础上逐步的实现了土地规模的扩大性经营,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品交易场所。这种新型交易场所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龙头企业等服务组织。并且相应的服务组织不断的扩大,数量持续的增加。利用土地股份等合作形式开展的新型服务组织将进一步的打开市场销售,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增强地方农业企业的实力。保证农民基本利益不会受到侵犯。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多种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巨大的经营效益。在体制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存在违规情况,没有合适的人才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最为主要的是土地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农村经营状况受到规模等因素在资金投入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金融滞后性不利于农村经营发展需求。农业大户无法获取相应的贷款,限制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的扩大。保险方面没有专门的用于规划农业保险补贴,在比例的覆盖上差异性较大。农业会直接的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当出现灾害的时候无法进行保障性赔偿,不能够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分割式管理造成农业人口在城市入户条件较高,无法享受到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这样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不能够放弃农村土地,同样还不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越的条件,土地无法流通使用,在土地经营规模的投入上无法进行扩大化。在政策的制定上还不能够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农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农业合作组织不能够获取到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持续的创新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产品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生产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新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的保障。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的体制创新

(一)强化土地承包政策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土地使用权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确定。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土地使用上,要稳定土地预期,明确财产权,鼓励土地进行积极转让,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过度经营。强化土地服务管理措施,建立基层土地信托服务,为土地的流通使用构建积极的有效平台和良好的使用环境。根据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加强土地项目监管,保证土地用途的正确规划。在根本上遏制土地出现“非农化”状况。完善分配机制,在鼓励土地流通使用的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与土地使用稳定的合作关系,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加强农业生产建设用地规划,保证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耕地资源的完整性,避免占用耕地情况的出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可耕地资源。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按照比例对耕地进行分配,保证生产建设的稳定性。结合乡镇利用总体规划,在农业生产建设用地上要严格执行土地政策规定,保证仓库、储粮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深化金融改革

农村经营状况受到规模等因素在资金投入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金融滞后性不利于农村经营发展需求。农业大户无法获取相应的贷款,限制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的扩大。因此要持续的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本的依赖程度,将发展重点放在金融组织的“内生”系统上。规划农村资本的应用,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民开展合作组织,农村合作金融的成立将会带动农业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农业资金不足情况。制定奖励措施,强化监管,保证农村资本能够得到合理化应用。强化指标体系建设,加强支农责任,在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发展不利的状况。地方财政要积极鼓励农村经济发展应用,制定财政补贴保险办法。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保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农村信用保险的同时要给予充分的补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形式。考虑到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中央财政应选择一些区域重要农产品给予保费补贴。总之,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与金融资本的应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6篇

关键词:规模化;政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89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不同的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现以四大经济区域为着手点,通过对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辽宁省的自然经济条件、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以及各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状况进行分析。

1 上海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上海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02家,经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粮食家庭农场3555个。2015年,上海市粮食单产量达到6921.2公斤/公顷,在全国31个省居第二位。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30)中提出:

(1)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资金雄厚,给农民提供了相对健全且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另一方面加速了土地流转的步伐。

(2)支持纯农地区发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整合优化。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4)有效整合分散细碎的农地产权,积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进而推动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5)围绕城市需要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扶持并培育一系列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2 河南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用占全国1.74%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占全国747%的人口。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30)中提出:

(1)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长期流转。允许农户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依法托管农户承包地,实现整组、整村集中连片流转,实施资金扶持、实施项目扶持、实行税费优惠政策等多方面扶持规模经营主体。推动规模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

(2)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收益保障贷款试点,并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贷款利息和担保费予以补贴,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自愿有偿,坚持土地自愿流转,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加强监管,保证农地农用,坚守农地农用的底线。

(3)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减缓了耕地下降的态势。

(4)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5)适当增加园地。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利用浅山、丘陵区荒坡地等适当集中发展园地。

(6)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3 四川土地经营规模化现状与政策

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四川省根据本省的情况,在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30)中制定出如下政策:

(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

(2)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四川省成都市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民持股分红。

(3)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

(4)省农业厅日前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联合印发《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暂行办法》,四川省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以保障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资金的需求。

(5)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6)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时,四川省苍溪县推出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2015年,全县新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个,优质粮油1万亩。

4 辽宁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与政策

截止到2013年年底,辽宁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811.7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6%,比上年增加了64.3%。为拉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辽宁省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30)中制订了以下政策:

(1)辽宁省多形式引导、规范化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幅释放黑土地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2)引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拯救黑土地,截止2014年7月,适合本省玉米生产的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示范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

(3)竞价流转,让农户利益最大化。

(4)为了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后的资金“瓶颈”问题,沈阳、锦州、铁岭和昌图县已经开始“试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这些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提供了一条出路。

5 各地完善土地规模化政策的路径

像上海市这样,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土地资源肥沃,高科技发展水平高,拥有大量人才的省份,应结合规模经营的推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业,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技术投入力度,实现高产高效农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上海市正在进行的“互联网+”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全程跟踪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像四川省这样,气候复杂、地势复杂,耕地资源不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类地区现阶段还不宜通过规模经营来追求农业现代化,但是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来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如四荒开发),通过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应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像河南省这样的粮食种植大省,非农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人口多,农业发展的人口压力仍较大,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长期流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

像辽宁省这样土地肥沃,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大幅的释放土地的产出效应,对农业资源广度和深度的开发上进行规模经营。辽宁省区域农田污染严重,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海水倒灌,农田盐渍化。可采用轮作休耕的方式,恢复土壤肥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攻克科技难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品种结构和质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7篇

关键词: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增收效应;DEA非参数估计

中图分类号:F320.2;F1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114―04

农户经济行为目标就是不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 化或效用最大化。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 快,农产决策行为逐步由自给经济下的“生存理性” 转变为商品经济下的“经济理性”,即逐步学会利用 相对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家庭资源,调整经营结构, 最终实现收入持续增长与结构优化。为此,从收人 结构效率变动角度来考察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运行 特征与经济绩效,有利于揭示市场化进程中农户经 济收入增长的规律性。本文运用山西农村固定跟踪 观察户资料(1986年―2002年),实证分析了不同市 场化程度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变动规律,进而揭示其 效率变动的增收效应。

一、度量效率的DEA方法

关于对效率的计量,通常运用DEA(Data Envel- opmentAnalysis)模型,它是采用非参数方法来估计 前沿生产函数。DEA非参数效率估计包括不变规模 报酬(CRS)和可变规模报酬(VRS)两种效率。利用 CRS和VRS的DEA对同样的数据处理,可以将技术 效率(TE)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纯技术效率;一部 分是规模效率(SE)。如果生产单元(DMU)的规模 是处于最优状态下,由CRS和VRS所计算的TE是 相等的;当DMU的规模不是达到最优时,则CRS和 VRS计算所得的技术效率是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差 异就是规模效率。因此,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TECRS=TEVRS×SE

为了表明DMU是处于递增规模报酬(1RS)还是 递减规模报酬(DRS)阶段,可运用DEA的非递增规 模报酬(NIRS)模型来判断。若NIRS的TE与VRS 的TE相等,则该DMU处于递增报酬阶段;如不相 等,则处于递减规模报酬阶段。

总之,DEA模型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主要 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 元是否处于相对有效率状态的一种非参数估计的计 量分析方法。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不同市场化 程度农户在各业上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其变动 趋势,分析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家庭经营、外出劳 务以及在家庭经营中的农业与非农业上的效率变 化、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特征以及农户家庭的 增收效应。

二、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变动趋势

农产收人结构效率变化实质上是农户家庭经营 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趋势的客观反映,体现了农 产家庭经营分化的过程,因而与其家庭经营市场化 发育密切相关。在此,仅以农户家庭经营性产出的 市场化程度来反映其市场化发育。从山西农户来 看,农户家庭经营市场化经历了一个波动发展的历 程。1986年农户家庭经营市场化指数仅为45. 62%,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 提高到58,88%,1996年又有较大回落,而后又在实 现恢复性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波动增长。到2002年, 农产家庭经营市场化指数虽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 在60%以上。

在农户家庭经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 农户间市场化发育的不平衡性也在相应加剧。从不 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分布变化来看,1986年市场化程 度较低的农户频度较高,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户 频度相对较低,随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户分布 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到2002年,家庭经营市场化 程度处于两极的农户分布在显著提高,而中间状态 的农户分布却在相应减少。随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 高农户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两头高、中间低”趋势。 由此可见,农户家庭经营市场化程度总体水平提高, 伴随农户间市场化发育不平衡的逐步加剧,而农户 家庭经营市场化差异必将引致其收入结构与效率的 相应变化。为此,下面运用DEA方法测算不同市场 化程度农户在家庭经营、外出劳务以及家庭经营中 农业、非农业上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趋势。

1.家庭经营与外出劳务

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外出劳务收入是农户收入的 重要来源,其效率变化也因此成为决定农户收入增 长与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从表1来看,1986年― 2002年间,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家庭经营与外出劳 务效率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1986年的情况看, 高市场化程度农户,其家庭经营与外出劳务效率均 高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产,比较而言,低市场化 程度农户在家庭经营中主要面临规模效率的损失, 而中低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外出劳务上不仅有规模效 率的损失,同时还有技术效率的损失,其中主要是市 场化指数介于30%~70%的农户效率损失问题较为 突出。之后,中低市场化程度农户家庭经营效率逐 步趋优,而高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外出劳务上的效率 则呈现相对下降趋势。到2002年,除市场化指数低 于20%的农户外,其他农户家庭经营均达到或者接 近于相对有效率状态。比较而言,中低市场化程度 农户家庭经营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由投入不足所导致 的规模效率损失。与此相对应,中低市场化程度的 农产在外出劳务上的效率优势却较为明显,尤其是 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高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户。 对于市场化指数低于20%的农户,其家庭经营与外 出劳务的技术效率基本上达到或者接近于表1,然而 由于投入不足方面的原因,使得该类型户始终面临 规模效率的损失。

2.家庭经营中的农业与非农业

在家庭经营内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农产在农 业与非农业上的效率也在发生变化。从表2来看, 1986年,农户在农业与非农业上的效率随其市场化 程度的逐步提高而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其 中市场化指数为20%~30%的农产在农业上处于生 产无效率状态,而市场化指数为40%~50%的农户 在非农业上处于生产无效率状态。之后[:述趋势得 以进一步强化,到2002年,农户在农业与非农业上 的效率进一步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尤其是 生产无效率的农产范围在扩大,市场化指数在30% ~80%的农户在农业上均处于生产无效率状态,而 市场化程度为30%以下以及80%以上的农户则达到 或接近相对有效率。比较而言,农户家庭在非农业 上的效率优于农业,不同市场化程度农产均达到或 接近相对有效率状态,然而其中的中低市场化程度 农户在非农业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规模效率损失。

三、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变动的增收效应

农户在各业上的效率提高与技术进步综合表现 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农户在各业上广义技术 进步率的相应变化。在此,将分别测度不同市场化 程度农户在家庭经营、外出劳务以及在家庭经营中 的农业、非农业上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进而分析农户在各业上TFP增长对于收入增长的贡 献。

从表3来看,1986年~1991年间,农户在家庭 经营上的TFP增长高于外出劳务上的TFP增长,在 家庭经营中农业又高于非农业。具体而言,随市场 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家庭经营上的TFP增长呈现“两 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其中市场化程度低于20%以 及高于60%的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1以上,而其他 组农户则低于1。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农业上的 TFP增长与其家庭经营中的状况有一定的趋同性, 该趋势可从大多数农户仍然倚重农业的现实中得到 解释。农户在非农业上以及在外出劳务上的TFP增 长,均有随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加的趋势, 市场化程度高于80%的农户组的TFP增长均为最 高水平。1995年~2002年间,上述趋势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即农户在家庭经营上的TFP增长仍然高于 外出劳务上的TFP增长,而在家庭经营中农业则低 于非农业。从农户在各业上的TFP增长情况来看. 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户TFP增长有所减缓,其中在 农业以及外出劳务上生产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在 非农业上TFP增长有所提高。对照而言,市场化程 度较高的农产在各业上的TFP增长仍然相对较高, 尤其是在家庭经营中的农业以及外出劳务上的全要 素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

随着农户综合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不 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各业上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也在 相应变化。其中,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 其收入增长对综合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敏感 性程度相对较低。1995年~2002年间,低市场化程 度农户在各业上的收入均保持相对均衡增长,并且 在非农业上的成长性较为突出。与此同时,高市场 化程度农户收入增长减缓的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 在非农业的收入出现负增长时。比较而言,中等市 场化程度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率较快,并且 TFP增长对于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电相对较高。

四、结论

在农户家庭经营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的过程 中,农户间市场化发育的不平衡性在加剧,实证结果 表明:

1.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各业上的效率差异性 在增大。其中高市场化程度的农户在家庭经营中均 达到或者接近于相对有效率状态,而中低市场化程 度的农产则存在一定的由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规模效 率损失。与上述趋势相反,中低市场化程度的农户 在外出劳务上存在效率优势,尤其是技术效率优势 高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户。

2.不同市场化程度农户在各业上的TFP增长发 生了一定的变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户TFP增长 有所减缓,其中在农业以及外出劳务上生产率下降 趋势较为明显,在非农业上TFP增长有所提高,,比 较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在各业上的TFP增 长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家庭经营中的农业以及外 出劳务上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

3.农户收入结构效率变动最终带来农户各业收 入增长的相应变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农户非农业 收入增长率较高,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在农业 以及外出劳务收入增长率较高。上述结论说明,提 高家庭经营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改进和优化农户收入 结构效率,实现其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然而高市场 化程度农户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会面临一定的 市场风险,在非农业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促进 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止农户家庭经 营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利于提高农户经营效率,实 现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张改清.农户投资与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8篇

关键词家庭经营;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调整措施;陕西靖边

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地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劳动时间等生产要素,调动成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灵活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营的特点与优越性决定了其会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是指家庭经营各业的构成及各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家庭经营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传统家庭经营模式逐步表现出生产规模小、农村资源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导致生产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1-2]。现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对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进行探讨。

1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现状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按照地形地貌可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中部梁峁滩涧区、北部风沙滩水区。全县总土地面积5 088 km2,耕地面积8.67 万hm2,辖22个乡镇,214个村,6万农户,农业人口26万人,16万农村劳动力,户均人口4.3人,户均劳动力2.7人,户均耕地1.45 hm2,人均耕地0.33 hm2,其中南部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约0.4 hm2,中部滩涧区人均耕地约0.33 hm2,北部滩水区人均耕地约0.27 hm2。

靖边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户占5%左右,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占15%左右,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占70%左右,从事种养结合的农户占30%左右。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报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构成。据2009年在全县南部、中部、北部抽样调查,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为5 433 836元,报酬性收入为1 814 760元,财产性收入8 160元,转移性收入为419 170元,收入合计7 675 926元,人均纯收入6 343.7元。

不同区域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南部山区由于地域限制,自然条件差,传统的农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等局面尚未改变,遇雨年份收成好,干旱年份收成差,甚至绝收,主要从事小杂粮生产,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和外出劳务;中部滩涧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土地广,主要从事马铃薯、玉米及部分小杂粮种植,农民收入较好;北部滩水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土地少,主要从事玉米、蔬菜、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为全县最高。2009年抽样调查显示,北部地区人均纯收入8 019元,中部地区人均纯收入5 481.9元,南部地区人均纯收入3 933.4元。

不同产业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种养结合农户年户均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单一从事种植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外出劳务的农户年户均纯收入3万元左右,滩水地区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年户均纯收入6万元左右;主要经营第二产业农户的年户均纯收入15万~20万元;主要经营第三产业农户的年户均纯收入8万~10万元左右。

2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全县户均耕地为1.45 hm2,2.7个劳力,主要从事玉米、马铃薯生产,以平均每年每公顷投入劳力180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农户年合计投工260.4个标准工日。按每个劳力年劳动时间以250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经营农户年仅需劳动力1.04人,则有1.66个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劳动力利用率只有38.5%,导致农民收入低。全县劳动力还存在季节性过剩,特别是冬闲,劳动力利用状态总体上表现为春秋集中种植收获季节紧张。在北部滩水区,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以每户经营0.4 hm2露地菜、0.2 hm2保护地菜计算,以平均每年每公顷投入劳力600个标准工日计算,0.6 hm2仅需360个标准工日,单蔬菜一项劳动力利用率就提高到53%,农民收入较高。

2.2产业结构不合理,营销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

农民家庭经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家庭经营中的二、三产业大多以工程建筑、商饮服务为主,从事农业领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加工等所占份额较少,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只扮演生产者角色,主要在农产品初级生产环节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导致劳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市场营销体系中,家庭农户这个终初端市场主体以高价购进生产资料、低价出售原产品为主,营销环节利益流失严重[3]。

2.3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

土地产出较高的北部滩水地区,以户均种植0.67 hm2玉米计算,产量13.5t/hm2,平均售价1.8元/kg,平均收入2.43万元/hm2,生产费用6 000元/hm2,纯收入1.83万元/hm2,产出投入比达3∶1,经营商业的一般利润比例占10%,按经营1季农业可经营10次商业周转周期计算,经营农业效益远高于经营商业,而由于农户缺乏种植规模,以上单一从事玉米种植业的家庭农户年户均纯收入只有12 200元。

3发展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3.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

坚持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物资、技术、信息、生产、营销等合作互助经济组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家庭经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和谐升级。

3.2推行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推进农地流转,合理配置土地、劳力、资金等农村资源要素,推进规模经营,使家庭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3.3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家庭经营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储藏、加工、信息、品牌等营销体系,培育农产品有形市场,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4];二是第一产业内部协调各业比例,在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及蔬菜产业,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三是发展劳务经济。

3.4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生产力发展

靖边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9.8%,初中30.09%,小学40.4%,文盲18.99%,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方面,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新知识、新思想,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难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需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4参考文献

[1] 陈秉谱.甘肃省农民家庭经营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1999(9):37-39.

[2] 李晓婷,刘基林,郭小辉.云南省呈贡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09-110,128.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第9篇

关键词家庭经营;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调整措施;陕西靖边

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地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劳动时间等生产要素,调动成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灵活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营的特点与优越性决定了其会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是指家庭经营各业的构成及各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家庭经营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传统家庭经营模式逐步表现出生产规模小、农村资源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导致生产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1-2]。现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对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进行探讨。

1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现状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按照地形地貌可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中部梁峁滩涧区、北部风沙滩水区。全县总土地面积5 088 km2,耕地面积8.67 万hm2,辖22个乡镇,214个村,6万农户,农业人口26万人,16万农村劳动力,户均人口4.3人,户均劳动力2.7人,户均耕地1.45 hm2,人均耕地0.33 hm2,其中南部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约0.4 hm2,中部滩涧区人均耕地约0.33 hm2,北部滩水区人均耕地约0.27 hm2。

靖边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户占5%左右,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占15%左右,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占70%左右,从事种养结合的农户占30%左右。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报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构成。据2009年在全县南部、中部、北部抽样调查,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为5 433 836元,报酬性收入为1 814 760元,财产性收入8 160元,转移性收入为419 170元,收入合计7 675 926元,人均纯收入6 343.7元。

不同区域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南部山区由于地域限制,自然条件差,传统的农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等局面尚未改变,遇雨年份收成好,干旱年份收成差,甚至绝收,主要从事小杂粮生产,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和外出劳务;中部滩涧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土地广,主要从事马铃薯、玉米及部分小杂粮种植,农民收入较好;北部滩水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土地少,主要从事玉米、蔬菜、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为全县最高。2009年抽样调查显示,北部地区人均纯收入8 019元,中部地区人均纯收入5 481.9元,南部地区人均纯收入3 933.4元。

不同产业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差异较大。种养结合农户年户均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单一从事种植业农户年户均纯收入2万元左右,外出劳务的农户年户均纯收入3万元左右,滩水地区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年户均纯收入6万元左右;主要经营第二产业农户的年户均纯收入15万~20万元;主要经营第三产业农户的年户均纯收入8万~10万元左右。

2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全县户均耕地为1.45 hm2,2.7个劳力,主要从事玉米、马铃薯生产,以平均每年每公顷投入劳力180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农户年合计投工260.4个标准工日。按每个劳力年劳动时间以250个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家庭经营农户年仅需劳动力1.04人,则有1.66个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劳动力利用率只有38.5%,导致农民收入低。全县劳动力还存在季节性过剩,特别是冬闲,劳动力利用状态总体上表现为春秋集中种植收获季节紧张。在北部滩水区,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以每户经营0.4 hm2露地菜、0.2 hm2保护地菜计算,以平均每年每公顷投入劳力600个标准工日计算,0.6 hm2仅需360个标准工日,单蔬菜一项劳动力利用率就提高到53%,农民收入较高。

2.2产业结构不合理,营销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

农民家庭经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家庭经营中的二、三产业大多以工程建筑、商饮服务为主,从事农业领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加工等所占份额较少,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只扮演生产者角色,主要在农产品初级生产环节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导致劳力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市场营销体系中,家庭农户这个终初端市场主体以高价购进生产资料、低价出售原产品为主,营销环节利益流失严重[3]。

2.3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

土地产出较高的北部滩水地区,以户均种植0.67 hm2玉米计算,产量13.5t/hm2,平均售价1.8元/kg,平均收入2.43万元/hm2,生产费用6 000元/hm2,纯收入1.83万元/hm2,产出投入比达3∶1,经营商业的一般利润比例占10%,按经营1季农业可经营10次商业周转周期计算,经营农业效益远高于经营商业,而由于农户缺乏种植规模,以上单一从事玉米种植业的家庭农户年户均纯收入只有12 200元。

3发展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3.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

坚持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物资、技术、信息、生产、营销等合作互助经济组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家庭经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和谐升级。

3.2推行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推进农地流转,合理配置土地、劳力、资金等农村资源要素,推进规模经营,使家庭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3.3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家庭经营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储藏、加工、信息、品牌等营销体系,培育农产品有形市场,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4];二是第一产业内部协调各业比例,在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及蔬菜产业,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三是发展劳务经济。

3.4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生产力发展

靖边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9.8%,初中30.09%,小学40.4%,文盲18.99%,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方面,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新知识、新思想,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困难,难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需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4参考文献

[1] 陈秉谱.甘肃省农民家庭经营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1999(9):37-39.

[2] 李晓婷,刘基林,郭小辉.云南省呈贡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09-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