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碳经济的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5 17:11:39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理论内涵 支撑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油和贫气”,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加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三、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不少阻碍。其一,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特征决定了未来10-20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个障碍因素。其二,尽管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立刻转型,所以,由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碳排放势必增加,这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三,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尚处于基本概念的层面,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发

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lET)。其中,JI机制规定,附件I国家可以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这样就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CDM机制是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该机制规定,允许附件I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置并冲抵附件I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IET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

第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第三,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低碳经济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2篇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内涵不断拓展,在传统国际贸易内涵的基础上,一种与碳有关的经济,也就是所谓的碳金融理念得到认可。碳金融的服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在这种理念下,国家贸易领域与之相关的一些金融制度规范和经融交易活动都需要讲解低碳环保。从客观上而言,碳金融经济活动的发展,需要更加有效的资源分配,资金配置以及有效的排碳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需要规范整个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低碳经济创新碳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拖住了国际贸易服务的内涵,国际贸易相关参与者需要投入更多,实现低碳环保,需要正确认识碳金融的发展价值,能够抓住机遇,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推动国际贸易领域的技术

革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低碳技术的有效支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这是现实发展的必然。对国家贸易相关参与者而言,也需要积极地走技术革新支路,能够重视技术革新,在技术上寻求合作发展,才能实现国际贸易的有效发展。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国家贸易商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优势,也懂得投入更多地资金和技术,实现技术革命,促进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实现国家的实力的提升,也需要积极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能够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进国家技术贸易和技术的转移,不断地加剧国家间的竞争,也促进国家间的技术合作。

三、低碳经济催生出新的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3篇

广义上的低碳农业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产业链整合等多种手段,在农产品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与常规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从外延来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指农田生产,还包括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而且低碳农业的碳排放不仅仅指CO2,还包括CH4、N2O等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从内涵来看,低碳农业以降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为核心,同时也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力图实现“碳中和”和“负排放”[13]。低碳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低碳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这里的农业是指大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初级产品的产业,还包括初级农产品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产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内容是构建低碳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照低碳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重;低碳农业的核心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在产前农业投入品领域,降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投入,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减少能源的消耗,在产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面,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废液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原则

对低碳农业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低碳农业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反映,科学评价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在明确低碳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指标体系来评价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对低碳农业认识的差异、分析角度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同。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低碳农业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复杂系统,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既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又要注意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和实现上一级目标时的全面性[14],从而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体现低碳农业的本质内涵。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农业进行评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应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的数据,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力求全面地反映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在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要遵循评价对象的典型性原则,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的内涵,突出低碳农业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构建指标体系。可比性与稳定性原则。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具有可比性和稳定性。由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构建指标体系应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保证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保证评价区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具有可比性。

2.2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结合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依据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遵循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第1层目标层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2层准则层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农业投入品使用、生态环境等5方面组成。第3层指标层在上述5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通过低碳农业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与完善,最后构建的低碳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由33项指标组成(表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农业外向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其中农业外向度指标反映低碳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基础情况,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和服务单位个数、农业劳动力中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农业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是低碳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产业化组织个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环境投资强度、农村市场发展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其中环境投资强度用环境保护投资占投资的比重表示,农村市场发展水平用批发和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低碳农业方面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村改水率、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垃圾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绿肥种植比重、农业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其中农村改水率用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农村卫生厕所比例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表示;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用农村生态环境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表示;化肥施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表示;农药使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农药施用量表示。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与讨论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4篇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1.低碳型旅游景区概念

1.1 旅游景区之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的定义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与地域,它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这样的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与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包括风景区、寺庙观堂、文博物馆、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科教、经贸、军事、文体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①。

邹统钎(2008年)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阐述为:旅游景区是依靠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管理、经营活动的,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周玲强(2006年)为旅游景区的界定应以旅游景点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他认为旅游景区的定义应为:旅游景区不同于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是由多个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旅游活动区域,旅游景区除了包括特定的各种旅游设施、提供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能提供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旅游景区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旅游景点的联合体[43]。

综合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景区定义的阐述,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

1.2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传统景区的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参照阐如良和邓念梅(2008年)对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观光游览型、低碳休闲度假型、低碳历史遗迹型、低碳风情体验型、低碳康体娱乐型以及低碳科考探险型;

(2)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属性不同,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人工型、低碳自然型、低碳人文型、低碳复合型;

(3)按照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成因区别,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形成的低碳旅游景区,如低碳地质公园、低碳森林公园、低碳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建造的低碳型景观和场所:如低低碳名人故居、碳文化遗址、低碳古代工程、低碳宗教场所、低碳园林、低碳主题公园、低碳乡村公园、低碳野生动物园、低碳园艺公园、低碳展览馆、低碳美术馆、低碳博物馆、低碳温泉疗养地、低碳度假村、低碳滑雪场等;特殊的低碳节事的活动,如低碳狂欢节、低碳艺术节、低碳传统民俗节等。

根据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我们可以把低碳型旅游景区也划分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各项的具体分类如下图2.3所示:

2.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随着大家对低碳经济的热衷,旅游业界对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热情高涨,同时旅游业界也进行了关于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比如在景区内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食住行游购娱等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景区内的碳排放量,有利于降低景区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措施过于局限,不能彰显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分为自然内涵和认为内涵两部分。

2.1自然内涵

自然内涵指的是,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低碳理念,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这既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自然内涵。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整个景区的碳排放量或者是景区内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2人文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指的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的社会大环境,要有能够贯彻低碳消费理念、坚持低碳消费行为的光大参与支持者。

只有在对低碳型旅游景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低碳型旅游景区得自认、人文内涵,才能明确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走出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特征

3.1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景区如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低碳型旅游景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景区的低碳化而忽视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以保证游客的体验价值、体验质量和体验效果为前提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2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能源大多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旅游景区要低碳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放弃以煤炭和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模式,而采用现在低碳的能源代替,从而降低景区的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等等。

3.3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降低景区能耗和碳排放量

传统旅游景区内建筑物和旅游设施的耗能在整个景区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建筑物一方面缺乏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景区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达不到国际的节能标准。甚至有一些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业将奢侈豪华的建筑和装修作为目标,这样给大大提高了景区的能耗和污染。因此,我们要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一是要降低景区内的能源消耗,二是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3.4低碳型旅游景区需要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不仅取决于景区低碳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灌输低碳旅游的理念,倡导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低碳旅游的参与度。要实现这些,景区首先要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意识,再通过这样员工的低碳服务和引导,进而培养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的低碳行为。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竖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把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低碳行动,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才会实现,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目标

4.1经济目标

完成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是景区低碳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也要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景区自身和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一份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经济目标就是保持经济的增长,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4.2社会目标

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来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基于此,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可以营造整个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氛围,扭转人们奢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人们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为自己的碳排放量买单,开展碳补偿行为。因此,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4.3环境目标

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问题。所以,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既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终极走向。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本质来说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要保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另一方面而言,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其实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尽了一份力量。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内涵;可持续发展

前言

低碳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低碳旅游能有效地减少旅游中碳的排放量,从而改善气候条件,这样不仅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还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1.低碳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1.1低碳旅游的界定

低碳旅游是指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低碳技术,并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生态旅游更加注重自然型的旅游,强调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责任;对于可持续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旅游的侧重点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低碳旅游强调低碳技术、清洁技术的利用,希望构建一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发展模式。

1.2低碳旅游的内涵

对于低碳旅游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节能减排,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发展目标;(2)利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3)构建一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从旅游发展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出发,利用低碳旅游交通、低碳餐饮、低碳住宿、低碳活动来有效地控制旅游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来的,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是低碳旅游的直接目标。要想实现低碳旅游,就必须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包括低碳管理技术和低碳应用技术,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改变以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树立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型旅游发展理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低能耗、低环境污染、低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废弃物、环境有害物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其实就是通过利用清洁的能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还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政府部门支持

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实现低碳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政策、资金、制度、标准等方面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指导文件,为低碳旅游的行动提供指导;其次,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国内旅游行情,制定相应的低碳旅游规范标准,统一对国内低碳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并组织开展低碳旅游示范基地,特别是在低碳旅游景区和低碳旅游餐饮方面,以此为国内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示范。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者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更好的开展低碳旅游工作。最后,政府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低碳排放审核体系,对低碳旅游企业、低碳旅游餐饮、低碳旅游酒店进行低碳等级认证,以此促进低碳旅游的顺利实施。

2.2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在旅游产业中,对于主要碳排放结构,旅游目的地应该投入低碳理念,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旅游目的地应该构建良好的低碳环境,提高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并为低碳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构建良好环境。旅游目的地还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低碳旅游指导文件,对区域内的旅游交通、产品等进行低碳化建设。同时,旅游目的地应该以低碳旅游为核心,积极构建低碳旅游经济产业链,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此外,旅游目的地应该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系统,并邀请知名的低碳专家、学者对低碳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从而全面促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旅游企业的低碳建设与管理

对于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等,在发展低碳旅游时,也要注重旅游企业的低碳建设和管理。首先,旅游企业应该坚持低排放、低环境污染、低能耗的发展原则,积极的更新自身技术水平,主动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旅游产业的碳排放量,例如旅游酒店要主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此体现出旅游住宿的环保。旅游企业还应该制定严格的低碳管理制度,要将低碳责任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身上,通过旅游企业的员工来带动旅游者树立低碳理念。另外,旅游企业还应该加强市场宣传,依靠自身的低碳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资源,构建知名的低碳旅游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发展。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自行车、电动车等生态环保交通工具,以此促进旅游企业的低碳发展。

3.总结

低碳旅游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各个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新环境下,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应该共同加强努力,加强低碳旅游建设和管理,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男.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4,17(05):190-191.

[2]谌利.浅论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2010,(21):132-133.

[3]宋良鹤.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低碳旅游旅游[J].纵览月刊,2012,(06):106-107.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6篇

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消费结构,需要进行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相对脱钩为特征的绿色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循环型和服务型的产业体系,建设紧凑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倡导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费模式。 上海发展正在进入新的时期。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为上海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发展方向。基于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趋势与背景,这里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内涵、上海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到2020年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选择、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行动领域以及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对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提出一些看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要求与行动领域低碳经济正在成为理论研究与政策讨论的热点领域,从中国建设低碳经济与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国情与背景出发,参照国际上的低碳城市联盟等系统性的研究资料,可以指出低碳经济的下列内涵与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涵要义。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经济,其目标有两个,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用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即碳生产率水平进行衡量。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这被认为是信息技术长波以来的一次新的经济长波。碳生产率的水平越高,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就越高。 (2)低碳经济的两类脱钩。低碳经济所要求的脱钩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当前需要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一般可以用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进行衡量。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上海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是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低碳经济的行动领域。从能源在经济过程中的输入、转化和污染物输出的全过程来看,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非碳的可再生能源或者水能、核能等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碳基能源,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 (4)低碳经济的当前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著名的卡亚等式,二氧化碳排放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强度等的变化。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难以决定性地替代传统能源的状况,这被称为是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因此,当前实施低碳经济的重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赖所谓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实行能源领域的效率革命。 二、上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与问题 过去10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加强,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为导向的节能减排,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排放的强度与规模。过去5年来上海单位经济产值的能耗不断降低,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2005年下降1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7篇

[摘 要]本文从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两者的来源与定义出发,在比较两者的异同后,对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08-01

1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1)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20世纪末,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2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范围很大,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环保为辅,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 结 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1]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4).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低碳 创意设计 面向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 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

[1] [2] [3] 

联合会(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P)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P)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P)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P)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P)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 [](P)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R”,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P)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P) “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外围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9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刘少华,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12)

夏悦瑶,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12)

一、低碳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联系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其核心是转变发展观念,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学者何建坤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浙江、广西、江西、河南、山东、湖南等省相继提出本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视和肯定,进一步充实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也更注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随着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学者们也开始投入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但是,众多学者在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中并没有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重要途径。而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以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质量内涵,形成一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低碳城镇化网络。

3.低碳经济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市圈,需要妥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1)全球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要求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也是城市化时代。当前,为应对全球气温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在创建和应用低碳经济上达成基本共识。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已先一步实现了从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移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行低碳经济,在实现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多数省份也着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创建低碳城镇,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天津市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狠抓节能降耗,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向低碳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