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11: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6-01
1.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有些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师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死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3.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随意性大,比如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教师对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教师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单一,效益低。
4.的教学方式走极端,过于激进
有的教师课堂上叫学生反复读书,自悟自得;有的教师还沿用传统模式,串讲串问,课堂教学中"讲"的分寸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面对这众多问题,语文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人教学对策。
4.1 是要高度重视语汇的积累。学生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汇积累不够,写文章时翻来复去就那几个可怜的词儿,哪里还谈得上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呢?其实前几年高考考名句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没必要把题目出得太偏太怪罢了。
4.2 是要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不说语法而说语感,是有意突出母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母语语法的学习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对优秀的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领悟什么样的句子合乎规范,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规范,并进而凭直觉造出合乎规范的句子来,而不一定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4.3 是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从理论上讲,既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语言这个"产品"的拆卸和组装来逐步学会语言的构造规律,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和创作时的精研细磨而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训练材料之首选。
4.4 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整理语言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进行艰苦的积累,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要教学生利用语言记录本收集精彩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剪贴报纸杂志上面的精彩文章。与此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与别人交谈或听别说话时有意识地学习别人好的语言。并且要养成自觉而熟练使用常见语文工具书的习惯,通过查字典辞典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4.5 是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参与生活。社会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语言的活水就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在强调"读万卷书"的同时,也重视"行万里路"。《红楼梦》中就说得更明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乃至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刺激人的感官,才会使创作主体心旌摇荡,从而产生作文的冲动。一个信道闭塞,麻木不仁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4.6 是改进作文教学,激发作文热情。当前的作文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堕入了"应试八股"的泥淖,那种"开头要写孔繁森,反面对比,第三联系钱学森,最后落实中学生"的套路,就是这种"应试八股"的典型例子。因为受"写真实"的影响,不少学生已经怯于动笔,即使在老师的威压下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干巴,像个瘪三,不堪卒读。再加上我们片面理解"思想健康"这一要求,学生实际上已经处于"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的尴尬境地。因为受"狭隘工具论"的影响,作文的命题总是受制于某种功利目标,而与学生生活阅历严重脱节。老师喜欢出的题目,常常不是学生喜欢写的,结果使得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沦为整个语文教学中效率最为低下、各界最不满意的一个板块。如果作文教学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写出他们想写的、具有其鲜明个性特色的文章,即便这些文章内容不够真实,思想不够健康,形式不够规范,也大可不必惊诧。
语文的教学形式有很多,例如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受体、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我国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能力差。在传统的思维影响下,中职教育就是单一的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然后再踏入社会找工作。教师在授课时也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要理论知识合格,也就算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拥有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是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免不了与人沟通,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人如果连最起码的一句话都很难表达清楚,即便再强的专业技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学好语文是非常关键的。
(二)教学定位出现偏差。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分数来划分优等生与差生。只好是能够应付了考试,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根本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社会中分数高但能力差的学生比比皆是。所说的能力差,不仅包括生活自理方面,同时也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上。例如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学的很好,但是走在街上还是乱扔垃圾,这就违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一刀切”的现象严重。与普通中学不同的是,中职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的思路和体系上也不是很完整。它更加重视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在旅游类的教学中,老师只重视口语的练习等。锻炼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说话技巧。
(四)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想法。经验丰富的教师虽然能够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但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产生影响。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让自己成为一堂课的主宰,滔滔不绝,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老师也很难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是不是学生所喜欢的。长此下去,不仅学生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且还可能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成为一堂课的主角,教师应该充当引路者,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
二、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传统观念要改变。中职教育的根本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但现在的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技术高,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极为重视。所以目前的中职教育,首先应该把语文课程当成重点科目。职业技能和语文教学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只有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中职语文的教学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与人沟通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诙谐、轻松的交谈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因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利用上课的时间自由讨论,这样即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加强了阅读,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精髓与语言的魅力,对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三)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目前的教师只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来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升反降,最终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多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来制定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受到上课的压力,还可以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
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知识层次上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本着降低难度、重视基础和实用价值的角度来完成教学任务。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多选一些生活当中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更好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应试教育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如果能改善传统教育的弊端,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有好处的。
尽量要做到所学专业与语言教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多用本专业的术语和行规来进行交流和探讨。其次,教师可以多多开展演讲、讨论、表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找两个学生,一个扮演面试官,另一个扮演应聘者,然后让两人即兴组织语言来进行表演,一问一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提前体会到应聘工作的感受。
(五)引用网络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普及,不懂网络就等同于文盲。而且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网络,如果要将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块,对学生更好的领会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好处的。平时教师应该多多的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整理出来,第二天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内容单一化
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了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单一化。教师以课本为教学内容主体的错误做法,往往会使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知识面变窄,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教学内容单一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教学课时有限、学校的安排、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有限等,都限制了教师的课程内容。
2.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学生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并且能够感悟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学魅力,因而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调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影响每一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现实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表现不积极,参与度不高,这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密不可分,也与学生的重视度不高有很大关系。
二、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在问题的措施
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些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地讲述一些有趣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投入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欣赏文字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除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之外,也可以适当地讲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把作者的部分演讲稿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坚强的意志与强大的内心,学习作者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放弃的精神,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课堂氛围的营造依赖于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话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印象,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高中语文在高中教育课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担任着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一番阐述,提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点问题,分别是教学内容单一化,使学生的知识面窄,对知识的了解不全面;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不高。并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分别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根据课文为中心,将知识拓展开来;活跃课堂氛围,让语文学习更加轻松。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能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通过认真备课、课堂讲解和课后辅导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学活动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其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沿袭旧的教学观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方法、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陈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笔试考试时能取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却很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观念理论脱离实际,不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2.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_定了培养目标,一切教学活动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讲课时泛泛而谈,教师不知道讲什么,学生更不知道学什么。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新课改提倡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可是有些老师心中并不能够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参考资料进行教学,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这种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育,整堂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互动少,学生的参与度低,学生扮演的主要是听众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单调、枯燥,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并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对于以往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继承,对于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陈旧理念要剔除。教学理念要由只注重成绩转变为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逐渐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客观规律、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活动就能围绕设定的中心层层展开,使教学活动目标明
确,重点突出。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丰富教学方法
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趣味导入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采用。
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自然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问题设置要与新课程联系紧密,新颖有趣。有效的问题导入在课程开始时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聚精会神地听讲,有助于在课堂上高效地掌握知识。
常见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创设生活情境和创设游戏情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对于一些重、难点和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讲解。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新知识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营造活泼、热烈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复习旧词语或教授新词语时,组织学生进行猜词游戏。学生在猜词游戏中既可以复习旧词语,又能加深对新词语的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采用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的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和教学客观规律。通过采取以上对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助于高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这就造成学生基础的读写出现问题,提笔忘字现象频发;快速阅读虽然阅读量大但是根本没有掌握作品精髓;学生的语言功底太弱,作文言语匮乏……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考试而生。而且,上级评定教师的成绩主要从教师所在班级的升学效果来断定,这就造成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习题和考试上,放在优秀的、考高分的学生身上,不得已忽视和放弃相对较差的学生,直接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现在的课程改革太重视花样的丰富,却缺乏对基础的打牢。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环节别重要的字词却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课程讲解和解疑答惑上,学生把精力放在作业和背书上,都忽视对基础的字词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就造成很多字学生不会写,相近的词语分辨不清,不懂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从而闹了很多笑话,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出现很多的错别字,写字不工整不规范,笔画错误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3.课堂重形式轻实效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新教师,他们缺乏教学的经验,不能应对突发的各种情况,面对讲台下的学生还可能会紧张,所以很难掌握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视察频繁,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就必须要求教师注意上课的形式,所以很多教师为了不影响学校教学形象,往往都只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放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少,记忆不扎实,很快就会遗忘,所以面对课后作业的时候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4.快速阅读,虽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看完后记不住主角的名字,讲述不完整故事的内容,更不要提对细节的把握。而且快速阅读不利于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看完根本记不住,需要用的时候只能依稀记得哪本书里哪个人好像做过什么事,想不起来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就是,快速阅读很难给人文学享受,囫囵吞枣一般的看书,是很难体会到“枣”的滋味的,既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引发思考。
二、解决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平衡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的比重。首先,不能过分注重理论,一味的“题海战术”,妄图通过题海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其次,不能让学生占据课堂所有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削弱教师的引导地位,要以书本知识为基础,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实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做到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有所创新,不再单调枯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游戏,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学生也能有效地学习知识。
2.重基础重实效。首先,学校在办学上要走适合自身学校建设的路线,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师成立学习小组,制订符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案,坚持办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还要改变对学困生的看法,重新认识他们,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备课就要以提高课堂质量为首要目的,尽力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把基础打牢,掌握的知识扎实,抛弃虚伪的形式主义,让课堂真真切切成为学生的知识殿堂。同时,课后作业更要注重实际性,重视基础强化。
3.鼓励精读细读。初中阶段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的时期,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认真仔细地阅读书籍。精读细读虽然耗时,但是受益匪浅。不但能深入作品,同作者对话,了解世间百态,社会现状,还能让内心变得细腻敏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把书细致掌握了,读书人的气质才能显露。而且,精读细读有益于记忆和运用,因为你精读细读的时候,对人物、故事的了解是深刻的,记忆也是深刻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各位初中语文的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不断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既能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又能为他们带来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摘 要:针对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艺术存在的“频繁放映,喧宾夺主;直接呈现,思维僵化;预设情景,课堂呆板”等问题,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艺术的四点建议:要处理好老师、学生、课程、影视四者的关系;要认识到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要提高影视艺术运用的效果;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艺术;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影视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影视文化深受学生喜爱。特别是在校园内,影视文化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教育、熏陶、感染和启迪,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思维、生活方式、审美空间、艺术修养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质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充分发掘校园影视的特点和功能,把影视的教育教学功能应用到教学中来,是新课改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性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影视艺术逐渐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悄然发生变化,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题
(一)频繁放映,喧宾夺主
把影视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频繁地播放影视作品,大大地降低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文字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影视频繁地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直接呈现,思维僵化
有些教师一上来就播放影视作品,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探究,而是直接呈现问题或答案。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就演变成影视代替教师讲解、代替教师板书。由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演变成为影视的“满堂灌”“填鸭式”,这会阻碍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及其创造性的发挥。
(三)预设情境,课堂呆板
课堂教学中预设情境,不当地使用影视手段,会妨碍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不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花大量时间让学生观看《中国桥梁发展史》专题片,忽视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忽视了师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如何实现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有效性
(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课程、影视四者的关系
具体而言,教师是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者”。教师既要认真研读教材,全面了解学情,又要善于剪辑影片,处理好课程与影视的自然衔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之构成思维的联动网络;影视资料是教材的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二)要认识到影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教师要充分挖掘影视作品的教育教学价值,所选的影视片段必须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应适时随课播放,且课内放映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语文课变成纯粹的“电影课”或者“电视课”。
(三)要提高影视艺术运用的效果
在播放之前教师一定要懂得取舍,通过剪辑呈现明确的观察目标,向学生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提出科学的观赏方法。观赏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效果并在以后的运用中不断改进。
(四)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比如,模仿表演、情境朗读对白),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艺术的积极意义,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大胆创新,努力实践,恰到好处地将影视艺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影视艺术的有效整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而获得语文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千红.雕琢课堂时光:关于电影与语文有效整合的一点思考[J].成才之路,201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我们的文学入门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品德思想成长,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与家长十分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乏味枯燥,亟待获得有效的改革创新。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这时候的小学生具有极好的好奇心,并且十分活好动。由于难以抗拒自己爱玩的天性,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一般都不会过于沉静,通常也不会对语文这一门学科产生太大的学习兴趣。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小学生大都选择了思想转移,其注意力必然不在教师的讲课当中。而且相比较而言,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成长属于较慢的,需要从认字学词开始,而对于这些陌生学识的灌输,学生一开始还是十分乐于接受的,但是长期的重复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语文的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逐渐下降。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学生在下面听,一堂课就这样一气呵成地过去了。虽然不能对其给予完全地否定,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地缺乏教学活力,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被磨光,学习效率必然会逐步地降低。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与现有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相违背,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思想得不到切实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行舟的过程,而他们的语文思想就是风的方向,学习兴趣就是船桨,失去了风向的支持和船桨,这艘知识海洋上的小船又能够向前行进多远。
2.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思维无法获得有效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处于底层的探索阶段,虽然新课改已经逐步地落实和深化,但是小学的很多教学科目都没有进行确切的方法改革,大都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方法中。小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不知道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合适,对于它们的创新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亟待教育领域进行综合性地引导和指示。事实上,不同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的学习风气和行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应当是主动的,教师应该根据班内学生的行为风格制定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固本守元,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会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本质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程的起始点,并不是那么难,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得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并从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和兴趣出发,规划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和教学思路,与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进行结合。教授新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举一反三地引出旧的知识,来提醒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对于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接龙,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而在学习长篇故事课文的时候,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课文的串联,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在其中。
2.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充满了疑问和不解,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尽量地创设一些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虽然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学生对语文问题的兴趣,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嫦娥奔月》的时候,询问大家:“嫦娥为什么要奔向月亮呢?如果她不去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时代的潮流涌动也唤醒了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太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敢于创新,创设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并从中培育健全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从具体的实践感悟和观察研究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功利化
当前很多地方教师职称评定要求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过课题项目,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在场研究的课题挂名者。“课题热”并不是基于教师的自觉行为,不是因为所有的教师都对课题研究感兴趣。现实是很多教师申请课题的动机是基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要,而在此之外,往往缺乏研究的兴趣,甚至认为课题研究将增加教师本身的负担和课题研究意义不大。
2.低效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另一突出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现象突出。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本质取向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以研究的方式来推进问题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一,课题本身的选题是假问题即选题无效;其二,课题并没有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课题;其三,所谓的研究成果没有效用性,不能反映具体真实的情况,当然这与当前考试导向的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更多表现在制度性层面,只是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已。
3.形式化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现象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然而,这里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其课题研究的形式规范、完整,所做课题在形式上把握较好,其形式主义呈现以下问题:其一,在课题研究形式和规范上还存在较多不足,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能力和意识有一定的缺陷。其二,课题研究关注实质性的内容较少,即课题研究科学性的保障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的就是流于课题研究的形式。其三,在课题研究管理上的形式主义问题。虽然,为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设定了规范的课题申请制度课题评审制度、课题督导检查制度和课题结题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操作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地保障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2.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掌握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Z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Z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9―0092―01
多媒体教学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等特点,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由于认识不够全面、准确,使得多媒体教学步入了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灌”变“机灌”
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自己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样教学,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观光者”。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自己事先预设好的方向发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代替他们回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
对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尽量避免“填鸭灌输”,要尽可能按既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优势,及时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或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或审美意境,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误区二:主次不清,无法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部分教师制作课件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课本搬家,将教材中的所有文字重新输入,复制到幻灯片上,课堂就由原来的“让学生看课本”变成了“让学生看屏幕”,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二是脱离教学目标,通篇动画,将教材演绎为剧本,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时常被牵引到不当之处。如此一来,本是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就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本应成为主角的学生和教师却沦为了配角。
对策: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优势,适时利用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要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同时要注意与文章的感彩相适应。比如,萧条悲凉的景色就不能选择轻快、喜悦的背景音乐。总之,课件的设计不能流于肤浅、停于表面,要有鲜明的教学目的和实质的教学内容。
误区三:盲目使用,不注重实效
有些教师认为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把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