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1:05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1篇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视剧中时空观念应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时空错位;影视历史常识;影视产业

我国影视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快速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水平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我国影视剧作品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时空观念淡薄造成了时空错位,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的质量水平。时空观念错误造成的影视剧质量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

一、我国影视剧作品时空观念应用现状

利用时空观念来提高影视剧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影视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优秀的导演可以充分利用时空错位以及时空转换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进而使得整个影视剧作品的欣赏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影视剧作品整体水平以及导演素质不高,再加之我国影视剧产业的监管力度较弱,造成了我国影视剧作品中的时空观念盲目使用和错误使用的问题较为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

(一)无视时空观念,随意颠倒时空

我国目前的一部分影视剧作品无视基本的时空观念,随意的颠倒时空观念,刻意破坏时空原则。我国影视剧产业中一部分导演为了刻意创造影视剧中的亮点而颠倒时空,造成整个影视剧作品时空的严重错位。例如在古装剧中,明明是在明朝,却出现了汉朝的人物。这些现象也许是无意,也许是有意,但都反映出导演处于利益驱使而无视时空观念的严重现象。

(二)混淆时空观念,造成观众时空概念混淆

由于我国影视剧作品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影视剧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产业的信誉度。处于利益驱使,部分影视剧制作人员混淆时空观念,拼凑影视剧作品以达到获得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给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造成了很大的误导,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

(三)可以扭曲时空观念,吸引观众眼球

我国部分影视剧作品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制作者不顾自身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可以扭曲时空观念,胡乱编造历史故事,进而造成观众对于整个历史的扭曲评价和扭曲认识,影响影视剧作品的内涵质量。

二、我国影视剧作品时空错乱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影视剧作品中时空观念错乱的问题产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不仅反映出我国影视剧作品中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思潮的一些问题。

(一)时空的概念

如果宇宙是静止的,那么天体物质不会收缩膨胀、不会有物理、化学反应、光也不会射到地球上来,因为它还没有产生,生命也不会存在。所以世界只能是绝对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构建时空,宇宙中的时与空是没有间的,间是人为的划分,人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划分为一日,太阳系绕银河系的时就没有划间了,因为没用;有间才有用,无间不可用。按物质的运动区域划空为间,比如太阳系、银河系,而实际上所有星系的空间都是不断移动变化的,所以空间和时间一样都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所以宇宙中的绝对定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没有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有物才有空,无物无空,物动时自成,物质有不同的成分,通过物理运动形成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生命,生命产生思维,思维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分割时空,就叫做时间与空间。

(二)时空理论

Relativity(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中,假设“光速绝对不变”,即使你的速率逼近光速,你所观测到的光依然以光速进行,你绝对追不上它,因为你的长度变短了,你本身的时间也变慢了。因此,进行光速宇宙穿越会是永不回头的时间穿越,就像电影《人猿行星》(Planet of the Apes,1968,最近有重拍版)一般,太空人光速穿越了一段日子,地球却已过了数千年。

The Big Crunch(大崩坠):宇宙自大霹雳创生之后,不断膨胀,如果宇宙是封闭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根据广义相对论,膨胀将停止,并开始收缩,时空逆转,于是一切发生过的事都会像倒带一般重来一遍?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时间之箭”虽然回头,但一切条件均已不同。BlackHole(黑洞):根据相对论,宇宙中应有一种天体,连最高速的光线也无法从它的重力场逃脱。黑洞的超高重力导致了空间扭曲,它的出口可能是“白洞”,之间以“虫洞”(wormhole)连系,而出口之外可能是宇宙的另一处,也可能是另一个“子宇宙”。小说“接触”(Contact,1985,电影《接触未来》,1997)便是利用虫洞进行宇宙穿越。如果黑洞中时间也扭曲了呢?于是,以黑洞进行时间穿越也不无可能。

Quantum Theory(量子理论)∶理论中,粒子有可能在有限机率下发生“穿隧效应”(Tunneleffect)或称“量子跳跃”(Quantumleap),因而穿透不可渗透的障碍物。利用这个理论,美国电视影集QuantumLeap(1989~1993,不输不知道怎么翻译)让主角身体的粒子“穿隧”的机率增加,终于发生了时间穿越。

Relative Time(相对时间)or The Universal Time Factor(宇宙时间系数)∶时间单位是人类划定分割的,对宇宙而言并没意义。当你命令时间机器“回去五月八日上午十一时正”,它会搞不懂,除非你要它倒数“回去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七秒”以前如果你需要一部能够分隔“时间”(这里指一个空间向度)的超级电脑,否则就只好眼睁睁看它运算过热而烧毁。如果要去未来呢?“前往六千秒后!”很好,当电脑带你去到那个未来,你会发觉你的手表也正好走了六千秒。

(三)时空穿越的可能性

时空穿越的本质还是让穿越主体和周围物质产生时间维上的相对运动。普通的穿越则是空间上的相对运动。我们通常所谓的时间穿越都是要倒转时间,相伴而生的就是超光速。相对于一个时间上稍微落后的平行宇宙,放慢速度等他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说,正是它没动而我退。其实只要物体间有相互作用,就有时间穿越,而超光速不是绝对的条件。对撞机可以把粒子加速到产生明显的时间变慢的速度,此时已经开始了时间穿越,而粒子的运动仍然在我们所在的空间中,没有跳到另一个平行宇宙中。除非上帝规定比我们快一“点”的平行宇宙中的同一个粒子跳转到我们的宇宙中来填补这一空白,快两“点”的填快一“点”的。这违反了平行宇宙自由发展的设想初衷。既然如此,平行宇宙应该根本不存在,时间穿越也应该以一个更简单的方式运行,比如在同空间中制造出“子弹时间”而不能违反熵增而时间倒流弑母。

三、纠正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乱的建议

纠正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乱,不仅仅是影视剧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纠正这一错误将有利于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于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强化。

(一)建立健全影视剧作品的监管

建立健全我国影视剧作品的监管主要通过制度监管和体制监管两方面入手。

制度监管指的是建立相应的影视剧检查分级制度,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必要的制度监督。建立影视剧检查分级制度不仅仅要分出年龄适宜级别,同时也要分出影视剧的质量合格级别,形成必要的合格底线,从而促进影视剧整体质量的提升和进步。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制定标准,在于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部门的执法。

体制监管指的是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建立专业的影视剧监督部门,设立专业检测机构,完善检测步骤和流程,建立完备的影视剧国家审核体系。我国目前的硬数据审查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影视剧发展和国家对于影视剧要求的必然要求。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新的符合现代影视剧发展要求和国家对于影视剧作用要求的监管体系是保证我国影视剧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对于我国影视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为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影视剧产业监管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影视剧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影视剧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必要的职业道德标准。成立专业的影视剧产业联合机构,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从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控影视剧产业中的问题,通过得到的约束来制约影视剧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时空错乱问题。进而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其次,树立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榜样,利用其影响力来宣传职业道德,进而使其深入影视剧产业。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影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树立影视剧产业榜样。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作为榜样,利用宣传机构的力量大力宣传其事迹,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产业的从业人员,树立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三,开展各种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水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规模宣传,积极推进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的宣传,促进影视剧产业职业道德的深入推动,进而影响整个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和道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剧产业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加强历史知识宣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宣传,在影视剧产业内部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活动,将有利于纠正目前存在的影视剧中时空观念错位的现象。历史知识缺乏,历史观念淡薄,造成了其对于历史的不了解和不理解,进而推动了其对于时空观念的扭曲和错误。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宣传将有利于促进其纠正这些观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在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中间开展必要的历史知识宣传。加强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历史知识的宣传,形成必要的社会风气对于影视剧从业人员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其次,加强对于影视剧人员日常历史知识的普及。影视剧从业人员往往在进行影视剧制作时才恶补历史知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反而会扭曲其历史观,要从日常中学习历史知识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第三,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研究,特别是影视剧产业从业人员内部对于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其了解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结 语

时空穿越的不可能性决定了影视剧中时空观念的不合理性,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纠正在我国影视剧产业中存在的时空错位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2篇

关键词:专业化影视作品 订制影视剧 功能表达

现阶段,电视行业逐渐朝着专业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电视卫星频道和地面电视频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观众“指向化”的收视需求。

什么样的电视频道属于“专业电视频道”呢?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专业电视频道主要有:

(1)观众需要通过向网络公司付费开通的电视频道,例如《职业指南》、《留学世界》。(2)各大电视台旗下覆盖全国的专业电视频道,例如《金鹰卡通》、《中视购物》。(3)已经迈出专业化改革的电视卫星频道,例如旅游卫视、宁夏卫视等。

由于专业化电视是未来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发展方向,电视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也已成定局,因此,专业化“电视产品”应运而生。例如,《孕育指南》频道中的《孕育百事通》节目,就是一档以在线解决孕产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方面具体问题的节目,我们称之为“专业电视节目”。又例如,《发现之旅》频道中以探索古墓奥秘,解密神奇墓穴的《古墓探索》系列节目,我们称之为“专业电视纪录片”。但是,目前的专业电视频道中却很少有“专业影视作品”出现。到目前为止,专业化电视作品的探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一、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定义

(一)什么是专业化的影视作品。

专业化的影视剧作品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所拍摄的影视剧作品,这一个主题通常来说都很狭窄。我们可以将这里的“主题”一词理解为我们通常所描述的“题材”。与此同时,专业化影视作品一定是有一个极为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功能”,传播某种知识,教授某种技能或者演示某种方法等等。

在现阶段来说专业化的影视作品通常都是受托于某一个电视台、企业或者机构,属于一个定制化的影视作品。

(二)专业化影视作品和普通影视作品的区别。

专业化影视作品与普通影视作品在定位上存在区别,只有理解了这种区别,才能在创作上予以区别对待。同时,这些区别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区分专业化影视作品与普通影视作品的切入点。

1.一个具化的、狭义的主题。

通常的影视剧作品可能没有一个较为固定化的主题,编剧或者制片方只是设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或时代背景。例如TVB集团拍摄的电视剧《金枝欲孽》,制片方只是将其定义为一部古装电视剧,以此为背景的故事里充斥着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内容比较丰富,情节比较复杂。情景剧《武林外传》更是如此,编剧宁财神只是将其框定在一个小客栈里,虽说地点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影片的每一集所讲的故事都完全不同,思路天马行空,主题四处游走。很显然,这样的作品一定不属于“专业化影视剧”的定义范畴。

2.具有强烈且具体的目的性、传授性、功能性。

通常的影视剧作品并没有具体的传播目的,多半都是以娱乐大众为宗旨的“休闲品”,这也是常规影视剧的存在意义。例如电视剧《寻秦记》,讲述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的荒诞故事,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这种作品满足了观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却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功能性,因此不属于“专业化影视剧”作品。

普通的影视剧就像是一本好看的“故事书”,无论传播了何种思想,达到了何种功效,毕竟其娱乐性还是“第一性”。而专业化影视作品则像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功能性和传授性才是其“第一特性”。

3.影视剧的情节。

是否具有影视剧的情节,情节是否符合影视剧的根本逻辑,这两个特性决定了“专业化影视作品”的根本属性。无论其功能性有多强,传授性有多明显,其毕竟还是影视作品。

4.播出平台是否存在限制性;受众是否存在针对性。

通常来说,专业化影视剧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平台播放,如果更换了平台则会张冠李戴失去意义。专业化的电视作品只适合在专业的平台给予有专门需求的观众收看;专业化影视作品一定也有专业化的播出渠道。这也是我们之前在文中提到的专业化影视作品存在“定制性”的原因。

二、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

(一)定制剧市中功能性表达的植入。

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剧本与普通影视剧的剧本存在很大的差异。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剧本既不能来自“经典名著”也很难根据“畅销小说”来进行改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剧本都只能“量身定制”。既然是定制的剧本,在剧本撰写的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剧本定制方的要求,将这种强烈的“目的性”、“传授性”和“功能性”根植其中。

一般来说,编剧要首先熟悉必须植入到剧中的“功能性表达”,在编织正常剧情的时候,要适时恰当地将需要融入其中的“功能性表达”均匀布入。当然,这种植入必须在不影响剧情逻辑和观看感受的情况下加入,否则我们认为这样的添加恐怕就是失败的。

(二)专业知识与编剧技巧相融合。

植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式方法其实也就是一种编剧的技巧,在编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专业知识与编剧手法相融合。也就是说,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将其按照常规的影视剧思路来创作,也不能按照专题片、纪录片、教学片的创作方式来进行。“专业化影视作品”必须时刻牢记“功能化”和“影视剧”这两大元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既要懂得编剧,也要熟悉那些需要传导的知识,否则,即便故事编得再好,最后的作品在专业受众看来也会显得很业余。

(三)兼顾可看性与科教性的双重特点。

专业化的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剧情的可看性,又不能丧失内容的科教性。

以《孕育指南》拍摄的12集专业影视作品《长大不容易》举例,制片方要求将宝宝在断奶期间的一些生理知识融入剧情之中,通过影视剧让观众学习。可是这些生硬的医疗知识会直接影响剧情的可看性,因此,编剧要在兼顾可看性和科教性的前提下进行改装。编剧设置了一个“代班医生”的角色,但是毫无经验的“代班医生”却也是一头雾水,爱面子的她不肯承认自己医术拙劣,导致“洋相百出”。万般无奈之下,“代班医生”打电话向“真医生”求助,这才解决了孩子发烧的问题。

这个时候,编剧实际上是利用这个人物,将不少“断奶时期的误区”演示了一遍。然后又借助“真医生”将错误一一纠正,将制片方需要的科教知识融入其中。“代班医生”在形象、语言、动作的设计上滑稽夸张,增加了这段剧情的可看性,而以“真医生”收尾,剧情最终还是完成了科教性的使命。这种兼顾在专业影视剧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贯穿在角色设计、剧情设计和对白设计的始终。

近年来,普通影视剧作品开始吸收“植人性广告”,这种广告形式也属于“植入性表达”的一个类别,这种广告形式之所以得以萌芽,就是因为广告商们普遍认为“植人性表达”会比直接的“硬”表达效果要更好,这确实就反映出了植入性表达的优势,但是部分生硬的植入广告也正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植入的方法而被受众所排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入性表达”是一种好的形式,不过在植入过程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四)篇幅与情节安排的特殊性。

由于传播渠道和内容的特点,我们认为,专业化影视作品在篇幅和情节安排上和普通影视作品存在较大区别。

首先,专业化影视剧作品的篇幅不宜长。

在篇幅的确定上,我们不能拿普通电视剧和电影来作为标尺,普通的电视剧时长一般都是45-60MIN,普通的电影时长一般为90-150MIN,这些都是基于普通电视剧“娱乐性”的主导特点。那么,以“功能性”为主导的专业化影视剧的时长应该就要压缩一些。

再来对比科教性节目,除具有极强可看性的纪录片类型(例如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和已经被综艺化的人文社科类型(例如湖北卫视《大揭秘》)等,常规的、传统的科教类、社教类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时长一般都在5-15分钟左右。

综合来说,专业化电视剧的时长应该在25-30分钟为宜,专业化电视电影或者单本剧的时长应该不超过45分钟为宜。

三、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局限性及突破

(一)台词枯燥性的局限及突破。

由于专业化影视剧中植入了大量功能性的表达,通常来说我们需要植入的专业知识都并不好看,趣味性不强。那么,编剧就需要对这些枯燥的东西进行包装。

1.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影视剧的情节高潮处。

根据篇幅的长短,一部影视剧里会设置3-5处的情节高潮点,我们不妨就将这些知识点安插在高潮情节周围,当观众被剧情所吸引的时候将知识点抛出,这样不仅能遮掩枯燥的植入内容,也能加强这些“植入性表达”的传达效果。

在创作上,编剧不妨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

通读制片方需要植入的知识点一整理分类将知识点分集一在知识点给出的背景下编撰剧情(寻找剧情的高潮点)植入知识点改写和调整对白。

2.使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表达枯燥的知识点。

这些功能性的“知识点”渗透到剧情中,很容易让台词,特别是对白变得枯燥乏味。那么,编剧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使其变得生动活泼易被接受。同时,也可以尝试在编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用“行为”和“动作”来表达知识点,这样就能丰富本来枯燥的表达。

但是,我们在转述和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以伤害剧情的连贯性,更不能更改知识点的含义,以免适得其反。

(二)与栏目剧太过相似的局限及突破。

这种“专业化影视剧”和“栏目剧”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多创作者容易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将两者混淆,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编剧首先必须区别栏目剧与专业化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差异。

首先,专业化影视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而栏目剧不是。专业化影视剧的创作完全是按照影视剧的创作方式执行,创作上完全可以参照影视剧的创作方法,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表达,要求都会比较到位。而栏目剧更像是“讲故事”,更多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像流水账一样把故事讲清楚即可,在悬念处理,剧情铺垫,人物刻画上都显得比较简单随意。

所以,编剧在创作“专业化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影视规律,少用模棱两可偷工减料的创作方法,少用旁白、少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少用日记体的叙事方式等等,都是编剧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同时,在拍摄、后期等工序上,创作者也必须遵守相对高的标准,才能体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水准和需要。

其次,专业化影视剧作品可以独立成品,而栏目剧必须依托栏目。专业化的影视剧作品的表意是完整的,不需要任何的解说,观众在看完后应该能自然领会其中所要传达的意思;而栏目剧的表意则不是完整的,栏目剧的故事讲完之后,还需要依托主持人来进行点评和述说,也就是说,栏目剧某种程度只是一个零件。这个在编剧的创作上也是需要区别对待的。

第三,专业化影视剧的前后是连贯的,而栏目剧多半为单本剧,剧情没有连续性。专业化影视剧里,(如果是连续剧)剧情和人物的设定都存在延续性,也就是说,在剧情上是连贯的,在人物设定上是统一的。而栏目剧多半每集之间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存在联系。所以,编剧在专业化影视剧创作上要注意为下一集或者说下一个系列留下“气口”。

(三)说教性太强或功能性太弱的局限及突破。

在专业化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化“专业性”、“功能性”的植入,使得剧情的说教性太强,这样会使观众丧失观看的兴趣。另一个方面,由于需要植入的部分处理不当,使得“功能性”太弱而达不到其创作宗旨,也不符合制片方的要求。

那么,编剧在处理这一对矛盾体的时候,就要将部分知识点与剧情交织到一起,根据知识点来编写剧情,以达到将知识点充分融合到剧情当中的效果。在设计场景的时候就要注意充分考虑到植入知识点的需要,场景的设计能完全将知识点“包裹”到剧情当中。

同时,编剧可以多次强调该知识点,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应该拿出来“回锅一次”,以达到良好的功能性。

四、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功能性分析

(一)传播专业知识。

专业的电视频道就是以传播专业信息为核心的服务性频道,借助影视剧作品来完成其频道定位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另外,影视剧剧本的可塑性比较强,能符合各式各样的场景要求,能定制各式各样的传播主题,对拍摄要求也相对平和,可操作性强。

(二)充实节目形态,丰富节目内容,替代部分传统的节目形式。

专业电视频道中传统的节目形态已经趋向饱和,在功能性至上的要求下,节目也很难出现突破和创新。而专业化影视剧的制作播出则可以极大程度上充实节目形态丰富节目内容,甚至可以替代部分传统的节目形式,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五、专业化影视作品的市场意义及前景

(一)对增加订购与招商引资存在重大意义。

专业化影视作品的播出,能够丰富专业频道的节目构成,使得专业频道一改“枯燥”和“死板”的印象,变得丰富且可看性强。这对于订购客户的维系有重大的意义。节目好看且符合频道的定位,订购的观众也就多了,而观众的增多对于招商引资的好处自然是不必赘述,因此,专业化影视作品对于引导专业频道的良性市场循环存在巨大的意义。

(二)对品牌形成存在重大的意义。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3篇

[关键词]法律题材影视剧;法律漏洞;防治

法律题材影视剧是当前颇受欢迎的影视剧种之一,它因剧情曲折、接近真实,所以不仅拥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观赏性,更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广泛的收视群体。然而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作品中不时出现法律上的纰漏。这种现象一方面使法律题材影视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可能误导观众,引起他们对法律的误解。因此,分析法律题材影视剧中法律漏洞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探讨防治这种现象的措施,不仅包含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

一、法律题材影视剧中的法律漏洞表现

法律题材影视剧是大众传媒(电影或电视)与法律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性,又包含法律的特点。由于许多创作者过分重视法律题材影视剧所具有的传媒特性,从而使其在法律方面漏洞百出。

1.法治精神的缺失

法律题材影视剧固然不是新闻,它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其剧情应该是合法的,因为它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任。法律题材影视剧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其播出多数占据了黄金时间和次黄金时间,如果它缺失了法治精神,那么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以前播出的法律题材影视剧就会发现,缺失法律精神的情形时常出现。比如在公安题材影视剧中,为了展现民警破案的艰辛,编剧一般把犯罪嫌疑人描绘成高智商、出类拔萃的形象:《黑冰》中的毒枭郭小鹏满腹才华,令女警察几乎难以自持;《黑洞》的黑帮头目聂明宇气质忧郁高雅、思想深邃。一些反腐剧过于表现腐败现象,极度渲染金钱和权力的作用,而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反腐败的艰巨性、复杂性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些电视剧对于反腐内容的表现,不仅遮蔽了腐败的真正根源,而且强化了人们对‘人治’的依恋,对‘清官’的期盼。”[1]因此,对于法律题材影视剧来说,弘扬法治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编剧和导演应始终以人为出发点,维护人的尊严,普及人权文化,并把这些当做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命题。

2.法律常识错误层出不穷

在法律题材影视剧中,如果说法治精神的缺失是隐性的,那么法律常识的错误则是显性的,它不仅不能起到普法的作用,而且还会误导观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法律题材影视剧中法律常识错误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法律专业术语的误用。比如侦查与侦察,被告与被告人,缓刑与缓期执行,经常在剧中被误用。在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一片中,老栓因为一头小牛与邻村来顺妈发生了纠纷,结果走上了法庭,老栓妻子劝老栓,让他找村长商量商量。稍有法律常识的人就会发现,此处不能叫村长,而应为村主任,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叫村主任。

法律题材影视剧中法律常识错误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违反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比如,在展现庭审场面时,模仿港台影视剧设计情节,让律师在法庭上来回走动,雄辩滔滔,气势不凡,这跟中国的法庭实际完全不符,因为中国的法庭还没有完全采用抗辩式的审理方式,而是由法官主导整个庭审过程的。更有甚者,有些法律题材影视剧“既违背法律程序又违背艺术创作规律”[2] 。在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中,开庭前,张法官问村主任,来顺妈的律师来了吗,村主任答道,就是我。这个情节明显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所以张法官不可能不知道村主任是来顺妈的诉讼人。

3.过度故事化与细节化,蕴涵强烈的暴力倾向

法律题材影视剧为了提高观赏性,一般采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的手段。诚然,追求细节的丰富和生动,让作品情节跌宕曲折,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将犯罪细节详细地暴露在荧屏上,这样取得的轰动效应和感官刺激的效果必与法制题材影视剧本应具有的功能背道而驰。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犯罪嫌疑人李某、宋某、寇某三人都是黑龙江到北京务工人员,其中寇某犯罪时年仅15岁。2006年2月1日晚8时,三人经预谋抢劫轿车一辆,价值人民币17万元,同时从被害人手包内抢得人民币2100元及手机一部。三人再次伺机作案时被抓获。他们在接受讯问时供认,是因为受目前收视率极高的某法制节目和影视剧的启发才去抢劫。所以,法律题材影视剧特别是公安题材影视剧一定要把握好细节化手段的使用尺度。

同时,法律题材影视剧蕴涵的暴力化倾向,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现实的判断和社会的信心。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了“培养”理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3]因此,法律题材影视剧要把细节化手段与社会影响的负面性平衡起来,实现可视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法律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漏洞的原因分析

在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法律题材影视剧在满足观众精神享受的同时,更达到了普法的目的。然而,由于其在现实运作中存在一定的瑕疵,因此法律题材影视剧具有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法律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漏洞呢?

1.市场化、娱乐化的客观环境导致法律题材影视剧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不断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同时,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影视剧也被推向了市场。收视率、票房成了衡量影视剧是否成功的标准。“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4]我们知道,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之一,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影视剧把观众看做消费者,甚至视为上帝。法律题材影视剧也是如此,它们满足观众的原始需求,刺激他们的低级欲望,以吸引他们的眼球,以此达到争取最大多数观众的目的,并最终陷入了娱乐化的趋势。

2.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观原因导致法律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漏洞

与其他题材影视剧相比,法律题材影视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对其创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律题材影视剧创作人员既要深谙影视剧创作规律,又要熟知法律知识。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许多创作人员达不到这种要求。

同时,创作人员指导思想的错误,也给法律题材影视剧带来了法律漏洞。法律题材影视剧的主旨涉及情与法,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创作者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纯注重事件的现象,把关注点、聚焦点从事件转移到事件中的人物,关注他们的命运起伏,发掘他们的内心情感,以情动人。这种做法本没有错,然而有些创作者为了情节的曲折,不惜违背法律常识,脱离司法实际,使影视剧产生了法律漏洞。

3.审查体制的不合理加剧法律题材影视剧的法律漏洞

实际上,在影视剧审查方面,我国有严格的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07年了《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在2006年了《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对于影视剧创作人员的责任,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确立了起来。拿电影审查为例,《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电影片中存在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精神的,应予删减或者修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也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委员会约委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相关人员。但是,在日常审查中,委员会更多关注的是政治问题、敏感问题等,影视剧涉及的法律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司法部门人员在审查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防治法律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漏洞的对策

无论是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看,还是从广大观众对于法律的需求看,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法律题材影视剧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它如果在法律问题上出现错误,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创作人员应学习一些与剧情有关的法律知识

作为剧本的创作者与影片的拍摄者,法律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人员在影片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影片的质量。所以,影片主创人员特别是编剧应涉猎相关法律文献,深入了解与剧情相关的法律知识,以避免法律的常识性错误。同时,创作人员还要对我国法律实践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对于公安部门的机构设置、办案程序和法庭庭审的过程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避免影片创作中的道听途说、个人想象或闭门造车的现象。

2.加强影片的内外部审核工作

当然,影片主创人员毕竟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他们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虽然可以避免影片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法律错误,但是对于专业的法律知识或比较隐性的法律错误,则需要由法律专家来把关。因此,应强制性地规定制片方在制作法律题材影视剧时,必须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让他们对影片进行把关,把法律漏洞扼杀在影片的创作阶段。

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影视剧进行审查时,更要重视对它的法律问题审核。按照规定,电视剧、电影虽然都有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各委员会特邀单位广泛,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却存在瑕疵:因为特邀单位会派出什么人员参加审查是不能确定的。所以,要避免法律题材影视剧中的法律漏洞,电视剧、电影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要吸收法律专家或律师的加入,让他们对影视剧涉及的法律问题提出意见。

3.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如上所述,在影视剧审查方面,我国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以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的他律形式出现的。他律有很强的作用,但是他律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与法律法规一样,它也有滞后性,因此很多他律还未到达的地方是自律在发挥作用,自律比他律更加全面稳固。自律不仅要求行为主体自觉地对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认同并自愿地履行,还要求主体自主地把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准则,把道德义务转化为道德良心。对于法律题材影视剧来说,如果其创作人员没有有效的自律约束,那么在经济利益面前,许多审查标准将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现阶段整个影视剧行业自律很重要。

政府部门宣传引导固然可以提高影片创作人员的自律意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独立性等特点,它是成员业务交流、精神交流的平台,对于培养成员的自律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鼓励影视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其自治程度,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才能提高法律题材影视剧的质量,减少各种瑕疵。

总之,近年来法律题材影视剧的成绩是不能否定的,然而随着其数量的增多,它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我们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才能推出经得起时代考验和市场检验的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法律题材影视剧。

[参考文献]

[1] 李丹林.电视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9.

[2] 文洁.近年中国法制题材电视剧的问题研究(1994―2002)[D] .上海戏剧学院, 2003:1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5.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4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电视剧消费;文化认同;危机;原因;对策

关于文化认同的理解,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对文化认同有过系统的探讨,他主要从广义的文化认同――文明认同中进行探析。赵剑英也从广义的文化认同出发,指出“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语言、民族血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体系、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民族国家确立其存在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崔新建则从狭义的文化认同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选择的,即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狭义的文化认同侧重于强调价值认同、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本文中的文化认同侧重于狭义的文化认同,即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即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经过思考后形成理性认知,并将其价值观要求外化为实践的过程。

一、当代大学生受电视剧消费影响的文化认同危机

消费,一般理解是经济学范畴。文化消费,主要是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消费。秦开凤指出“文化消费就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文化消费主要消费其内涵的精神因素和深层意义,虽然消费过程终止,但它对人的作用效果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它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电视剧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表现、内容之一,其也具有文化消费的特性,电视剧消费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而且时间也许会是一生。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电视剧消费呈现跨屏消费,大学生观看电视剧更加便捷,尤其是观看美剧、韩剧也获得了更多有利平台。电视剧的剧情、艺术效果都是大学生的关注点,处于价值亚稳定状态的大学生易受到电视剧中价值观的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淡化,价值观迷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低。全球化、信息化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不同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互联网为电视剧的多元化提供条件,大学生在关注韩剧、美剧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韩剧和美剧中不断宣传其价值观,以此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此外,国产剧中负面价值观也严重侵蚀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些国产剧片面追求市场导向、忽视社会价值导向,一些缺乏价值性的电视剧不断涌现;如网播剧《太子妃升职记》刚开播没几天,被迫停播。原因是其中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影响观众思想,类似众多国产剧中的“富二代”形象、拜金女形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国产剧、美剧、韩剧中多元化的价值观使大学生产生价值观迷失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淡化。

2、打破传统价值观,追求开放自由的价值观

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电视剧消费内容多元化,尤其韩剧、美剧颇受大学生青睐。在美剧《绯闻女孩》播出后,剧中女孩们的穿着、生活方式影响了众多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开始盲目追求西方式的放荡不羁、随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大学生都盲目追求美剧中的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常常标榜着人权、自由的名号逃脱父母、老师的管理。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式的自由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忽视了自由的相对性,无限的自由将会丧失自由。最近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更是深受女大学生迷恋,宋仲基式的男友成为女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电视剧中的浪漫爱情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爱情观。近年来国产剧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出现泛娱乐化、泛商业化,缺乏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问题。《爱情公寓》是颇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国产剧之一,该剧严重泛娱乐化,剧情所传递的价值观改变了大学生的审美、生活方式。

二、电视剧消费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主观因素主要是由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代“90后”大学生具有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生理仍处于发育期,心智不健全、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不断侵蚀着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客观因素之一,即电视剧和电视剧消费特点。

1、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电视剧消费呈现新特点

网络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文化传播提供新途径,电视剧消费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在网络时代也被赋予其时代性。传统的电视剧消费是要借助电视媒介来进行,网络时代电视剧消费实现了网络在线观看,手机不断更新升级为电视剧消费提供另一个新型平台。多样化、便捷化的消费方式为电视剧传播文化提供有利平台,但是在便捷地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满目琳琅的电视剧供观众选择。大学生作为电视剧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面对新奇、刺激的电视剧难以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市场环境下一系列传递负面价值观的电视剧不断涌入市场,呈现在荧幕上,大学生易受电视剧的影响;尤其美剧、韩剧成为大学生电视剧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渐渐被西方文化所蒙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产生质疑。

2、国产电视剧制作呈现同质化,可供选择的“良心”剧匮乏

“艺术最大的敌人是重复”,目前国产电视剧的制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复老套的剧情,难以满足大学生追求新奇的需求。市场环境下,国产剧的市场竞争力日渐减弱,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国产剧制作呈现粗糙化、同质化。国产剧的同质化使其失去了众多青年观众,大学生观看美剧、韩剧比观看国产剧比重大,国产剧失去市场成为电视剧消费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之一。国产剧作为弘扬、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国产剧也应该担负起这一使命。但是国产剧未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完美呈现,只是进行同质化创作;甚至出现历史虚无、英雄形象戏剧化的现象,一系列抗战神剧的出现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面对重复化、庸俗化的剧情,大学生偏好选择美剧、韩剧进行消费,美剧、韩剧中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开始盲目追求西方式生活方式。

3、电视剧成为市场的“奴隶”,缺失传播正能量的功能

市场经济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文化产业发展也遇到“瓶颈期”,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需不断创新发展,以取得竞争优势。但是目前众多电视剧沦为市场的“奴隶”,片面注重收视率、点击率,忽视了电视剧作为传播文化载体应承担的职责。目前,电视剧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现象日益突出,众多抗日神剧的出现便是盲目追求市场效益的结果。将抗日英雄神话、戏剧化,一方面可以满足众多观众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制作特效、制作技巧。但是编剧和导演却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忽视了神话抗日英雄会影响年轻人对抗日战争的正确认识,难以对其加强勿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众多大学生喜欢观看青春偶像剧,但是这些电视剧也被市场奴化,电视剧中的植入广告都是名牌,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在每一部热播电视剧播出后都会有大量的剧中主角同款出现,这些衣服实用性很小但是价格昂贵,学生们也会选择消费。另外,青春偶像剧中腹黑的报复情结也是典型情节,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其影响,大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选择私奔、自杀等极端的方式。

三、利用电视剧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措施

面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是关键;如何利用电视剧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从电视剧本生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培育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措施。

1、用主旋律电视剧培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

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自觉、自信。主旋律电视剧在宣传民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主旋律电视剧的制作、宣传、消费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首先,电视剧制作方要重视电视剧的质量。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坚持文艺作品为人民服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创痛的血脉”,电视制作人作为文艺创作者应该担负此重任。电视制作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反映正能量的原则,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抵制电视剧泛娱乐化、防止成为市场的奴隶是电视剧制作人的重要职责。国产剧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国产剧的制作是关键问题。主旋律电视剧的制作要以历史为依据,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爱国人士的英勇行为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也可以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制作要坚持以反映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为主要原则,主旋律电视剧要以其民族性、时代性赢得更多的观众。

其次,关于电视剧的宣传要得到各种媒体的重视,尤其是新媒体人要坚守职业道德坚持对电视剧的客观评价、宣传。关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消费,要做到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作出正确的、理性的电视剧消费选择。主旋律电视剧有时在制作方面有其缺陷,但是其反映的内容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可以带领我们重温历史,回味一段艰苦奋斗的经历。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对邓小平同志一身的完美、真实诠释,让我们在电视剧消费后形成深刻认识。

2、变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利用电视剧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学校应该适时的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平台,使韩剧、美剧、国产剧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灌输,学生很少能参与课堂,老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宁愿在课堂上选择戴着耳机做自己的专业课作业,也不听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如果将电视剧作为教学的媒介之一引进课堂,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同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理论知识,并且形成自己独有的体会与见解。

将电视剧作为教学的媒介之一,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学与电视剧结合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问题性教学,即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电视剧中形象、剧情进行思考;带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历史性的知识形成深刻理解,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同时,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电视剧中宣传的思想,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去观看电视剧,对于西方文化要学会正确辨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视剧中反映的西方文化来教育学生客观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

[2] 鲁全信,李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3] 赵建英.文化认同危机与建构社会基本价值观的紧迫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2.

[4]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5] 秦开凤.文化消费内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09―211.

[6]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879.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5篇

[关键词] 电影电视;历史影视剧;类别;问题

历史影视剧是电影分类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影视剧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深得公众喜爱。历史影视剧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历史背景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改变了人们接受历史知识的方式,即从以前的口口相传的历史、书写历史走向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历史阶段。

历史影视剧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又称为影像史学。这一名词最早于1988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使用。他在《美国历史评论》发表文章,提出“影像史学”概念以区别于书写历史。影像史学是指“以视觉的影像和影片的叙述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正是在这一视角下,怀特从影像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出发,把影像作为描述历史复制历史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内容。近年来,经台湾学者周梁楷先生的引入和介绍,影像史学在中文语境中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在我国把影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视觉和视听形式呈现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影视历史早已存在。如电影类有《林则徐》《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电视剧类有《贞观之治》《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在学术界,学者也于近年来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就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研究中心”,足见影像史学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

我国有关历史的影视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历史纪录片。这种类型的影视片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或者以忠实地反映历史原貌为己任,是纯粹的历史片。当然由于在创作过程中,编创人员在历史资料的选择、内容的确定、逻辑顺序的安排等各个环节不可能不掺杂自己的意图、观点和感情因素。或者说,无论怎样努力地做到客观反映,但历史也不可能重复。尽管如此,这一类影视片还是试图如实反映历史,有的还做得相当优秀。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就给人留有深刻印象。这部电视纪录片,是根据历史记载用影像和音响形式表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九个国家崛起、发展甚至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并且客观地从多方面分析寻找了各个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世界历史教材。

第二类是历史故事片。这类影视剧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主要线索和依据,辅以艺术加工和再创作,以影视艺术方式表现和讲述历史。此类影视片的主要特点是把历史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受众通过视听形式,从艺术角度来理解历史,并获取相应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此类影视片是历史影视剧的主体。对这一类影视片还可以根据影视剧中反映历史的情况进行细分。如2007年的“贞观”系列,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原貌,可以被称为“影像史学”在我国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像《台儿庄大捷》也是客观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历史事实。这些影视片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看,更靠近历史一面。

第三类是戏说历史影视片。在这类影视剧中,所谓的历史仅仅是作为影视的背景知识,其主要内容、情节甚至人物绝大部分是依据传说和轶事,而且可以把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人和事编撰在一起,有的甚至是虚构的。在这类影视剧中艺术家们充分地利用了艺术想象空间,借助历史之名,讲自己的故事。如《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等,都属于这类。从影视史学的角度来看,此类戏说片并不算真正的历史片,实际可以归为一般的故事片。

在上述三类历史类影视剧中都能使受众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获取相应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但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历史观念的程度是有差别的。从获取历史知识的真实度来看,纪录类影视作品以史实为基础,以还原历史为己任,最接近真实的历史,也使观众获取最真实的历史知识,形成最为客观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在第二类影视剧中,由于是以艺术为主的形式反映了历史知识,虽然其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但经过艺术的加工后,总会和历史存在着相对的差距。在人物刻画、事实安排等方面深受艺术家的主观影响,也深受艺术形式的制约。尽管如此,此类作品还是属于历史类作品。虽然在内容的安排上,在情节、对话、场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想象和发挥,但它是在尊重历史,忠于历史资料,尊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作以艺术加工的。此类影视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会使受众获取比较真实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获得艺术的享受,是艺术与历史的高度统一。我们所要探讨的历史影视片大多是指此类作品。

如果强调历史类影视作品有传播历史知识,提高民众历史意识的作用,更应该重视上面说的第二类影视剧,即历史故事片的制作。因为虽然历史纪录片更加真实,但受形式限制,受众比较少,不及历史故事片有情节有人物,更为大众喜闻乐见。而戏说历史片如前面所讲,基本的作用并不是传播历史。那么要想更有成效地通过此类作品把历史知识社会化,便于民众接受并且有所收益,本文认为在制作此类影视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历史影视作品首先是历史性作品,是以历史为根基的。因此,作品必须要忠于历史,以客观反映历史事实为宗旨。这就要求影视制作者有历史意识,要树立以影视形式传播历史知识,演绎历史文化,让公众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识。有人担心,忠于历史是否冲淡了影视的艺术效果。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对于现代的公众来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历史书籍,但他们却愿意了解历史知识,而影视剧能以“快餐”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历史。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满足了人们了解历史的愿望。一些好的历史影视剧能够引起普通人对历史的关注,甚至引起人们研究历史问题的热情。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于历史影视作品也要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增加观赏性,以使静态的历史变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历史。艺术加工,不但提高了观赏性,也使影视片表述的历史给人以更深的印象。如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台儿庄大捷》,用艺术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的抗战情景。影片中人物的生动饱满、情节的真实细致、场面的惨烈和悲壮都给人留下了难于忘怀的印记。引起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了解的愿望和研究热情。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制作中的各种艺术再造处理功不可没。

(二)正确处理好影视作品的定位问题

历史故事片很容易与戏说历史片混淆,稍微过多地考虑故事性,稍微过多地考虑票房价值,就可能把历史故事片拍成戏说历史片。因此在制作历史故事片时,一定要事先定好位。既然历史故事片承担着传播历史知识,提高民众历史意识的任务,那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就要放在首位。前面说过,这样的影视剧需要艺术加工,需要讲故事。但是必须掌握的程度是,历史事实是主,艺术加工是辅;细小的情节可以改动编写,主要的脉络线索不能随意变动。艺术加工是为了历史事件更完整,细致处的编写是为了历史人物的本质更突出。并且艺术加工和改动编写都应该是依据史实的合理推测。

特别是以比较重要的国家历史或有影响的文明史为背景和题材的历史影视作品的制作,更应该注意上面所说的定位问题。因为这些作品除向社会公众放映外,还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资料库,丰富历史教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历史为体裁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水准越来越高,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但影视作品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时至今日,历史类影视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当今影视历史类与戏说类相比,戏说类反而影响较大,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电影《孔子》放映前,曾引起广大观众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不奇怪。孔子可以说是这样一个只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只要说到中国文化,甚至只要说到中国,都不能绕开的历史人物。过去很少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现在拍成了大型传记片不能不引起关注。然而影片放映之后,让人感觉有些意外的是,无论观众和学界,反响都不大。是影片拍得不理想?如果是,原因肯定多种。但定位是否准确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引入史学专家创作影视作品

当前,我国影视作品的创作主要是由影视作家创作,历史学者参与的比较少。这种情况必然削弱了作品的历史性。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主要考虑的视角是艺术,是通过人物、情节的刻画,怎么去吸引人,而对历史背景、历史事实以及要表达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点缺乏准确的把握,即使作家们试图要表达历史原貌,但由于专业的限制及创作思维习惯,难以达到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入历史学者参与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中,这样可以增加影视作品的厚重感。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前人留下的有限的文字和遗物。真实的细节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但是史学专家也毕竟是对历史做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因而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主要脉络掌握得还是比较清晰和准确的,对细节的推测和猜想也相对是合乎情理的。正是由于此,有史学专家参与影视作品创作,一般不会出大的偏差。有的影视剧中出现过一些虽然是细节的,但影响却很大的历史知识性错误。比如,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一部‘二十四史’”如何如何。而事实上,雍正年间是没有二十四史之说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编撰,名称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由魏晋起到明朝,中经唐、宋逐渐有了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内容的“二十一史”。清乾隆年后又增列《明史》《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旧五代史》,这才有了“二十四史”之名。也就是说,最后形成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并命名为“二十四史”是到了乾隆年间才有的事儿。让父辈谈论子辈才出现的事,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有史学专家参与影视作品创作,类似的错误,也会很容易避免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从事历史研究或历史教学的人是否要主动参与的问题。或许有的专业历史学者不太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认为不符合史学的严肃性。对这个问题是否应该这样认识:严肃的学术研究固然不可缺少,也是学者本分;但是以影视方式来传播历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真实的历史,进而热爱历史,掌握历史,其社会效果更积极,意义更大。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6篇

关键词:湘西影视;发展历程;叙事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9-02

湘西影视剧,顾名思义就是以“湘西”作为主要题材的影视剧。题材,即为影视剧中所提炼而出的具体现象、情节或者事件,它决定着影视作品的整体基调和形式,也便于人们把握其主要的呈现风格。通俗来讲,影视作品的题材决定着其内容构建的基本元素。其中,题材的划分也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而变得更具多元化,比如历史题材(题材、“辫子戏”、民国戏、古装剧、改革剧等)、剧情题材(成长剧、都市剧、武侠剧、清喜剧等)以及地域题材(港剧、日剧、韩剧、美剧)等等,可以看到影视作品越来越繁多,其分类也越来越多元。那么,湘西影视剧的出现,无疑是这其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存在基于湘西文化的独特性,也让湘西影视作品在众多影视剧作品中独树一帜。在国内影视剧发展越发成熟的今天,和湘西文学一样,湘西影视剧已逐渐成为一支具有民俗风格和历史价值的影视流派。那么,湘西影视剧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又存在哪些不同的剧情和风格呢?这便是本文针对湘西影视剧进行分析的出发点。

一、湘西影视剧的内涵与意义

(一)湘西影视剧的内涵

对于湘西影视剧的认识,本文倾向于理解为湘西文化传达的载体。通过镜头的表达,湘西塑造了自身的符号,比如具有湘西特色的清幽山水、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慕和情歌、热闹的节日、具有神秘色彩的祭祀以及湘西人的质朴,都将湘西从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影视剧这样的媒介,自发地形成一种具有乡土情怀的想象。而就我国的湘西剧发展来看,湘西的民俗影像表达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和塑造,不同的时代会呈现出不同影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影视技术的钳制,还包含着时代的意识形态等等,因此本人为湘西民俗影像的内涵不仅是湘西民俗文化远程的传递,也是受众群体集体想象的产物。因此,本文主要以影视文化为注脚出发(而非单纯的湘西文化),来阐述影视剧中的湘西民俗影像。

(二)湘西影视剧的意义

1、文化意义

湘西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无疑为湘西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具有传播价值的舞台。通过湘西剧的播出,身处外域的人们逐渐将视角在了这个看似不怎么“发达”的地区,而当地人也因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开始了一场文化的回归。尤其是当乡土情怀“回潮”时,包含质朴元素的湘西剧便成为人们乡土情怀的载体,通过这样的过程,湘西民俗文化便得到了传递和保留。

2、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即湘西本土所受到的诸多影响,主要包括生活和经济。无论是湘西文学还是湘西影视剧,都为湘西带来了知名度。这种知名度无疑是一种溢价,它让湘西文化得到传播的同时,也让湘西的“美”吸纳着外域的目光。可以看到,无论是文学影视剧《边城》,还是纪录片《红棉袄》,都用质朴的特质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纯真世界。谁会拒绝没有丝毫污染的土地呢?因此,湘西剧为湘西带来了名人效应,以及旅游经济的支撑。

三、湘西影视剧的发展历程

(一)七十年代之原始阶段

原始阶段——主要是指他域对湘西的某种不真实想象,并在此想象下拍出极具主观性的影视内容。这类角度主要出现在80年代之前即70年代,受众对湘西并没有真实的接触,而是一种固有的思维对湘西影像的构建和传播。其中包括1977年的《连心坝》,囿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连心坝》主要讲述了由水坝引发的土家族、苗族以及汉族三个族群之间的故事。此剧深谙当时的政治倾向,剧中的反派被拟为不具备完整人格和政治觉悟的人,最后以“连心坝”的符号,来标志民族之间的团结。可以看到,《连心坝》的剧情将人物符号化,并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不过从镜头取景来看,《连心坝》将湘西的风光进行了着重的传达,以体现出了湘西山水的秀美,这无疑是当时人们对湘西地域印象的反射。

因此,这种印象和倾向也为后面阶段的湘西剧提供了铺垫。

(二)八九十年代之意识形态式表达

1、文学作品的表达

在湘西影视剧并没有普及和传播之前,湘西文学始终是人们了解湘西的主要途径。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其迸发的情感往往是现代文明对“乡下”的一种回归情怀,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类似于承载着淳朴灵魂的桃花源,此时的湘西之于外境的人们,是梦化的乌托邦。因此,作为传播的另一种载体影视剧,当然也沿袭了文学作品中对湘西的固有认知。可以看到,很多影视剧的镜头中,湘西总是青山绿水,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并神秘的氛围。其中《边城》(1984)、《湘女萧萧》(1986)、《老板哥和电妹子》(1984)(古华小说《蒲叶溪磨房》)、《芙蓉镇》(1986)等剧都源自文学小说的改编。

2、湘西匪剧的发展

湘西既是朴素的,也是落后和愚昧的元点。由于湘西的历史缘故,剿匪主题无疑成为人们认识湘西的另一个出发点。借助湘西险要的地势,和神秘的氛围,剿匪类电影段时间内成为湘西影视剧作品中的主流题材,从而催生出大量的剿匪传奇故事,也满足了那些外域人们对湘西的管窥。其中,《乌龙山剿匪记》(1986)、电影《湘西剿匪记》(1987)等剿匪类湘西影视剧,也逐渐成为人们对湘西的另一种具有意识形态的想象,并让湘西逐渐贴上了“蛮荒”的标签。

(三)二十一世纪之自我诉求

诉求角度,则是以湘西本土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精神诉求和文化展示,即以一种自我文化推介的角度来打造湘西品牌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影视剧的制作也逐渐成为市场产物,从而脱离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禁锢并呈现出更具多元化的发展势头。2000年以后,“湘西”从此不再是干瘪的单纯的少数民族注解,这期间,《湘西往事》《血色湘西》《我心飞翔》《槟榔》《红棉袄》《父亲的战争》《战士》等影视作品的相继出现,让湘西二字注入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同于以往情节套路,湘西影视剧将湘西人抵抗外侮的历史融入到影视剧当中,可谓一改湘西人原有的土匪形象,使得湘西形象有了一次成功的矫正。从经济角度来看,此角度的湘西影视剧无疑是湘西人自我推销的通道,通过这样的推广,受众能从客观角度,对湘西进行另一个层面的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湘西各民族在外域的认同感,也让湘西文化回归到现代背景之下,呈现出真实的自我。

三、湘西影视剧的作品主题

(一)剿匪主题

历史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在湘西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1949年,剿匪战斗在湘西持续了整整一年多,这是湘西在我国历史上不得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剿匪主题的湘西影视剧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湘西影视剧风格。比如《智取华山》、《冰山上的来客》、《林海雪原》、《英雄虎胆》等等,可以看到,这些剿匪剧虽然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但仍然充斥着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通常情况下,剧情多以宏大历史背景出发,对整个事态进行白描,为受众呈现出完整的历史横截面,也呈现出壮大的剿匪场景,并通过主角的剿匪过程来体现举重人物的高大全。

不过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湘西剿匪类的影视剧又重新回到了银幕。不过,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湘西剿匪调整了情节的安排、人物设置、正反派的对峙等细节,使得相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二)英雄主题

湘西虽然地势险要,但仍然不乏杰出之辈。因此,英雄主题的影视剧在湘西影视剧创作中也存在着可观的分量,其中《郑培民》、《归去来》等电影均出自于湘西题材的影视创作品。湘西英雄主题的影视剧更具有草根性,剧中的英雄不再高大全,而是以平民“公仆”的身份出现在受众面前。当然,这样题材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不再具有真实感,但纵观下来,以湘西作为背景所呈现的英雄往往更具有草根的亲和力,这无疑是此类影视剧的亮点,也是湘西影视剧中的一种特殊文化体现。

(三)文学题材

湘西影视剧之所以成为一种极具文化底蕴的影视模式,不仅在于其典型的地域文化,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学支撑。作为众多影视剧创作的题材来源,出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以我们所熟悉的《边城》就可以看到,为影视剧提供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供成熟的故事框架,更能获得众读者的支持,并从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出独特的“湘西印象”。

根据湘西的文学背景,湘西影视剧所改变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三类。其一,以沈从文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我们所熟悉啊的《边城》、《丈夫》、《萧萧》都相继被改编成《边城》、《村妓》、《湘女萧萧》;其二,由古华的文学作品改变的电影,其主要的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金叶木莲》、《贞女》《礼俗》、《姐姐寨》等,长篇小说《芙蓉镇》、《山川呼啸》;其三,根据其它不同的文学小说所改变。其中较为引入瞩目的就是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此剧改编于彭建明的同名小说,而2007年上映的电影——《凤凰》,同样来自相关文学作品的改编(《凤凰之恋》)。此影片以子孙二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凤凰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从而体现出湘特的人文气息以及迤逦的山水风光。

(四)其它主题

除了以上所述的主题,湘西影视剧的题材仍然具有一定的构建空间。通过笔者的搜集可以知道,此类影视剧包括:《血鼓》(1990)、《烟雨长河》(1995)、《我心飞翔》(2003)、《槟榔》(2005)、《红棉袄》(2006)等等。比较下来,这些电影的表现手法都来自于一种朴素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单纯地将湘西风景和民俗进行了直接的展示和表述。此类剧虽然被归类为其它主题,但很多时候仍延续了沈从文的描述手法,并弥补和填充了湘西真实历史的空白(由于湘西影视剧多以剿匪题材出发)。

四、结语

湘西影视剧的呈现离不开时代的烙印,而正是这些烙印成就了本文进行具体分析的坐标。通过这些坐标,本文从视角、时间和类别出发,构建出湘西影视剧发展的脉络。不过由于湘西剧存在形式有时趋于芜杂,本文没能将所有的湘西影视剧进行全面的展现,还望此疏漏在今后的分析研究中逐渐得到充实。

参考文献:

[1]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中国书店出版.1991.p12.

[2]胡克等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p357.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7.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7篇

(一)缺乏适当的可理解输入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二语习得者无法理解输入的语言信息,听那些无法理解的,无意义的语音串,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语言材料又不能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语言形式,语法结构,和词汇概念不能过于复杂抽象,否则,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放到分析语言现象上和抽象的词汇概念上,这样,语言输入就失去了目的性和有效性。英文原版影视剧能有效渗透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影视英语是英联邦国家民俗文化,地理风情最直观的反应,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许多英文教师热衷于放原版影视剧,但同时忽略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的特点。电影中语言生活化,所以有些电影中会出现浓重的地方口音以及使用及据地方性的方言和俚语,并且各个种族,阶层,区域的人有自己的民俗历史文化,比如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电影中演员的对白出现很多密西西比河沿岸南方黑人的独特口音和俚语。学习标准英式或美式发音的中国学生很难听懂黑人的口音及理解独特的语法构成。而且对美国殖民初期罪恶的黑奴制度不了解也会造成电影对白及其情节的不理解。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较多,影视剧中必然会有亚裔,拉美裔等演员出演,他们将自己独特的口音甚至语法带入影视剧对白中。比如电视剧《摩登家庭》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格洛莉亚的角色设置就是一个坚守自己民族历史传统并引以为豪的拉美裔女性,她的发音带有浓重的异域特点,经常为了表达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尊重和崇拜,向剧中的其他角色宣扬本民族的习俗以及习语,甚至故意做了改编,剧中的其他人物因为误解或误听闹了很多笑话。如果对这主人公的民族传统不了解,以及她的发音特点不熟悉,剧中的笑点学生根本无法领会。

(二)缺乏可理解输出

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学习者通过理解语言输入,就能够自然地发展语言能力,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而只是语言能力发展导致的结果。学习者只要具备语言能力,迟早会出现语言输出。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认为放完影视剧,完成理解输入就能够完成学习语言的目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就能慢慢提高。和Krashen一样,这样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实际上,仅仅是放完了一部电影,一集电视剧,远远没有完成语言习得的任务。输入假设将语言习得归功于语言输入,归功于对语言的理解,这未免过于片面。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利用原版英文影视剧训练听说的环节忽视了适当的可理解输出。有限的课时内就放了部电影就结束了,或者就电影内容作为话题做简短的讨论。学生发现电影中的语言并没有能运用到口语表达中,就电影话题进行的讨论还空洞的泛泛而谈,无法真正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二、英文影视剧在教学中应用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适当的可理解输入

首先教师在选片上要极其谨慎,有适当的可理解输入才有可理解输出,才能逐渐达到掌握目标语的目的。对不同的二语习得对象,做不同的片源选择。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对背景知识的欠缺应避免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可以选择通俗易懂的,反映现实大众生活的题材的影视剧。目前国内大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还未达到受同等教育程度的本族语使用者水平,根据Krashen的“i+1”公式,在选片时,最好选择影视作品人物角色设置在高中或大学低年级的层次的比较合理。所以,像《歌舞青春》,《公主日记》,《成长的烦恼》等反应高中生或大学生题材,或者像《老友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主妇》反应平凡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题材的作品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再者,国外很多动画片,形式上看似是给孩子看的,但从其反应的主题和语言真正的目标人群是大人,有些这类的动画片也可以做适当的选择。比如《疯狂原始人》《长发公主》《辛普森一家人》等。为了吸引票房,很多好莱坞大片大量使用画面和声音特效,庞大的战争场景,逼真嘈杂的声音背景也是不利于可理解输入的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选片时尽量避免这类电影,而倾向选择注重人物对话,情节铺陈的电视剧,尤其是情景喜剧,以增加课堂上有限课时内的可理解输入率。

(二)重视可理解输出

重视输出活动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过程是产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输出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仔细研究给学生播放的影视剧,找出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或需要理解的背景常识,如剧中人物谈论的历史事件,引发笑点的笑话,双关语,或者准备图片,实物教具等帮助学生理解。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的关键生词简单地列举。引导学生做一些pre-listening,pre-reading,Pre-Activities。观看影视剧后的输出活动可以利用对白中的替换词语,句型或内容提示进行口语练习。对于输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其快速记下影视对白中出现的,之后的讨论可能会用到的关键词和句型,必要时可以让其做些笔头准备工作,比如列提纲,或者是写出发言稿,然后让其进行话题讨论,进行对话表演,或者是对影片内容进行口头复述。首先这个过程正是利用了语言输出活动的“注意/触发”功能。它指语言输出活动能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他们会有意识的关注语言输入中的相关信息,发现自身语言表达和目的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从而触发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加工过程,生成新的语言知识或者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认知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都认为注意力是导致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Doughty&Williams也提出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主义语言形式的缺失是发展到注意距离的重要步骤。其次,让学生根据对白关键词和句子进行话题讨论等口语练习,也是依据了语言输出的“元语言反思”功能,当学习者反思自己的目的语用法时,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只是对语言进行烦死,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三者之间联系的理解,这种元语言活动能促进学习这对语言知识的控制和内化。(本文来自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8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第9篇

【关键词】原声影视剧;认知心理学;图示理论;内化

一、引言

听力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关于英语的规定以及《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听”都位列“听”“说”“读”“写”“语音”“词汇”“语法”中的第一位,这样的顺序也符合Underwood(1989)的理论。Underwood认为,把听力教学放在首位有利于认知(cognitive)、效率(efficiency)、情感(affective)和实用(utility)四个方面的优势。

二、原声影视剧与语言教学

1.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听力材料单一是教学中的短板。随着出版业的兴盛,中学生有了丰富的教材及教辅材料,但归类来说,还是以考试训练居多。这些题目与考试紧密相连,用来测试学生的听力考试水平是合适的,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和交际水平没有切实的帮助。长期依赖这些教辅材料,导致学生的听力基础没有打好。同时,听力教辅只通过录音一种媒介形式,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何况,自然的语言状态不仅包括声音,还包括交谈双方的面部表情或者肢体交流等声音之外的因素,这些在现有的教辅材料中是接触不到的。

2.原声影视剧运用到听力教学中的优势。原声影视剧自身的特点使其在调动学生内化知识方面显现出优势。它具有几个优点。

(1)原声影视剧作为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影视剧设定的场景通常是完整的,它们在模仿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遵从一定的生活逻辑,观众可以很快地进入场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角色之间的对话也是真实可信的,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可以与角色产生共鸣,迅速调动起大脑中内化的知识。

(2)其次,原声影视剧呈现的语言材料丰富地道。演员在影视剧中使用的是地道的本国语言,提供标准的发音和生活化的语言,使得学生可以浸入到原汁原味的情景中,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学习标准的语调发音。同时,影视剧完整地体现生活,学生可以了解到异于本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的思维习惯,风土人情等。这无疑有利于建立起新的图示,扩大原有的图示结构,形成良性循环。原声影视剧运用到听力教学中的优势有坚固的理论支撑,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呢?教师在采用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三、原声影视剧用于中学生听力教学的可操作性及对实际操作的建议

1.原声影视剧的选择。进入21世纪,大众媒体空前繁荣,全球影视行业蓬勃发展,为观众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影视剧。MassiandMerino(1996)在“FilmsandEFL一What'splay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中给出了建议,选择作为教学材料的电影时要注意电影的内容、语音和长度。教师在在准备听力材料时要根据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特征来进行筛选。

(1)中学生人格尚未发育成熟,还没有完全社会化,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应该选择那些积极健康的作品,宣扬暴力恐怖、渲染色情场面的内容是万万不能在课堂上出现的。

(2)选择的影视剧听力材料要贴合中学英语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或者有所补充,同时贴近中学生生活,学生抱有兴趣,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3)第三,也是对于听力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要选择与中学生听说以及词汇量水平相当的影视剧材料。根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即自然语言习得产生于学习者可以理解稍高于其语言水平时的语言输入状态时,输入的内容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而应该是”i+1“,i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适度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输入。这样,学习者为了听懂新的语言输入,会充分调动之前已经学会的知识或者利用上下文来帮助理解,通过种种途径,学习者听懂了稍微高于自己语言水平的输入,从而学会了新的知识,这就可以看做语言习得的进步。

2.对实际教学的建议。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准备,设计好课堂各个环节的流程。影视剧的形式轻松,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抱着娱乐的心态不认真对待,无目的的观影违背了提高听力水平的初衷,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四、小结

本文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图示理论,分析了原声影视剧对于中学生听力教学的有利作用,并在影片的选择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方面给出了一点建议。运用原声影视剧进行中学生听力教学,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以及前期准备耗时耗力,现阶段当成主要手段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辅助手段是利大于弊,值得引入的。希望广大英语教学者能积极采用,将其逐步升华完善。

参考文献:

[1]Harmer,J.2003.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