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0 17:01:05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 缺失 美德观念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46-0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失的情况。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任传统文化流失,而是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相应的渠道来实现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百科中有专业的定义,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范围

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三、高职院校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高职院校生的表现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礼仪、榜样、诚信等方面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对他人尊重程度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生对他人的尊重程度不足,这个表现对应的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礼仪方面。学生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课,公共场合不注重言行等。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尊师重教等许多优良传统,对比之下,这些高职院校生就是传统文化中礼仪缺失的表现。

2.缺乏诚信力度

作为学生随意迟到、旷课、作弊,都可看作是不诚信的表现,因为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教学制度是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单从诚信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则把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抛之脑后了。

3.心里承受能力差

大部分高职院校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心里承受力也相应很差,碰到一点点事情就叫苦连天。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家长前来陪读,来给孩子洗衣做饭。而这些心里承受能力差的人,就缺少了传统文化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及体现

上文中多次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在相当长的时期,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其确实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缺少文化滋养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大多只是作为基本的了解内容,并没有全面真实的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重点。由于他们内心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最终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生没有精神食粮,非常迷茫。

2.美德观念淡薄

在人际交往中,高职院校生不懂得听取和尊重他人意见。而传统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

3.生存理念扭曲

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扭曲,过于现实功利。传统文化中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说法,指的是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的智者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依靠自身的智慧来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非依靠官二代、富二代来做啃老族。

五、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有过三次现代化的努力,分别是洋务运动、抗日战争前民国政府的努力、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2.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和谐社会的行动归结在和谐校园问题上,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注重儒家“仁爱”精神,提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才能形成“为政以德”的局面;再次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3. 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

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的优秀的文化,很多历史学家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六、提高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优化并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树立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2.强化并体现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强化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打造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如广场、花园。利用花园来引领师生的去处,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每个场景,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加大并提升传统文化的改革力度

为使传统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接受,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七、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课堂,也是学生获得为人处世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根本,开设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社会在更和谐的环境下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51-53

[2] 李清文.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28-30.

[3] 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

[4] 刘雅娇.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2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在传统媒介上往往会遇冷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在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获得了一种新态。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使其极具研究价值,而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多元性使其极具开发价值,这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意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一、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教育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体现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优秀资源亟待发掘和运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和国内的网络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甚为必要。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韩非子的“法”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格品质和理想情操,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贰薄⑽奶煜榈摹叭松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等名句充分体现了古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等古句对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优秀品格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互联网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网络上信息海量但又良莠不齐,大学生如果把握不了一个度,就很容易造成过度依赖网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注重对人格的追求以及个人修为,在健全人格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等都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优势,是高校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必要选择。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下,我国正处于深刻、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网络上形形的各种诱惑,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约束不良行为,还无法从本质上奏效,这就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的道德风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和西化中国的恶势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怀、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的作用,从而有效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和传递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互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那么青年学生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直至淡忘,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程度不高和价值认同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缺乏。第二,传统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第三,少数同学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

2.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缺位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还没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开设了“国学”、“易经”等选修课,但是教育者对其内容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哲学、道德、处世等方面的知识挖掘不深,主要还处于讲授表面知识的教学状态。由于高校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使教师无法全面系统地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和价值认同感,难以形成文化共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无法形成清晰有效的教学内容,不能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理论课程。如果高校一直没有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的过程仍将困难重重。

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脱节

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垃圾信息势头凶猛,各种文化思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也通过网络这种便捷的、强有力的、阻力小的手段得到迅速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较大冲击,容易使理解和判断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承担着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当前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理论教育,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如果缺少社会实践的支撑就显得苍白空洞,致使大学生难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改变,一旦大学生发现观念和现实产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就会以无用论的眼光去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学在表面的状态,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微弱。

三、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当代大学生讲求个性,追求新奇,兴趣广泛,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友爱的学习氛围。利用互联网将优秀传统文化热莸奈淖帧⑼计、录像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和动态感,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采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网络页面推送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专题介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并设置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有奖答题,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效果。

2.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有效对接。高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教学目标,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其存在价值的认同。有些时候不是大学生不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失专门了解的渠道,再加上没有兴趣的支撑,大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很有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能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通过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联系学校所在地或周边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这比课堂教学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教育者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展览,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升华。校园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可以根据不同社团的优势和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趣味新鲜的活动。比如举办不同朝代的时装走秀活动、古今文化对比的辩论会、方言大赛、经典话剧表演等,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高效高能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年轻践行者,应该具备必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参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2]常会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 报,2015(4):11-12.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抛弃传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乃是本文的趣旨所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旨在把一定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品性修养和价值理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意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追求。这与传统文化中“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儒家文化的“仁义”理念不谋而合。[1]因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与法治教育等。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而儒家文化又是以“仁义”为核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国家大义面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贾谊“国而忘公,公而忘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仁爱,有情有义,“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表达了这一理念。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仁爱理念,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应该用民族的榜样来教育青年一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树立大学生牢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培育大学生宝贵的“仁爱”之心,立德树人。

2.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主要包括显性的灌输式教育以及隐性的渗透式教育,其中又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灌输式教育日渐式微,越来越难以取得实效,因而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然要更多地采用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于教育过程中育人,管理过程中育人,服务过程中育人,推行整个高校全员育人、全局育人的新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培养人的自觉性,主张通过“内修”的方式来建立自觉意识,注重于伦常日用之中随机指点,在日常劳作、言谈和礼仪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培养人的性情,这对于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探究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普遍缺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这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失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课程,除了中文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让大学生课外去自学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又不切实际,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的语言文字功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缺少传统文化学习背景。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使得大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国学教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获取传统知识的渠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积淀的教师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缺乏传统文化支撑。

传统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短板。我国高校一贯重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人文素养虽然一直在提倡,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学生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当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便很难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共鸣,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4.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欠缺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淡漠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问题,而责任与道德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为:部分学生“为了以后找工作”而学习,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些学生则是随大流,缺乏一种为他人、为社会而积极进取的责任感。大学生道德的淡漠主要体现为:缺乏自制,过于自我,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随意性,任性而为,经常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部分大学生毫无节制地玩游戏,沉溺于谈情说爱之中。而大学生所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气概。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市场经济逐利性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里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侵蚀和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也养成了“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做什么事情都讲“利益”,无利可图的事情不愿意做,甚至老师让学生帮个忙也视“报酬”多少而定;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只看重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从来不问贡献能有多少,价值有多大。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形成过于“功利”取向的价值观,恰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三、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探究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当前仍然有许多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而,如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乃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对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1.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也比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2.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其中具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并做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变更,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高校毕竟有专业的区分,大学生用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相对简约的形式传达给大学生。

4.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相结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团学活动之中。第二课堂已经日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更能够起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自觉不自觉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给予大学生指导,对大学生的相关活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开展。

5.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其周边环境对其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同学则体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此,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宣传栏、广播台和校园网等平台,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4篇

本文结合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籍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更好地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特点,通过纸质书籍到电子书籍的视觉转换,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各自存在的优势。

[关键词]电子书籍;优缺点;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手机等智等产品广泛应用的今天,已经有非常多的阅读内容从传统书籍转向了以电子设备为阅读载体的电子书籍上,电子书籍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翻阅电子书籍的方式得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使书籍的载体媒介发生了质的改变,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纸质书籍的种种特性,形成了一种新型阅读体验。这种新型阅读体验方式的出现和应用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改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子书籍作为新媒体艺术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迅速发展。

电子书阅读不局限于传统书籍的特性,电子书籍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为阅读载体,融入互联网和平面两者之间的优点,并且加入了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动态交互式效果,使电子书籍本身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灵活,更吸引人们阅读。而传统书籍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媒介,并且书籍的形态较固定,都是以印刷输出为主,即使材料纸张、开本大小和装订方式都各不相同,阅读的媒介始终都离不开纸质。人们在纸质媒介上记录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记录方式往往都很抽象,人们必须要对书籍中文字语言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理解。

一、电子书籍的特性分析

电子阅读不需要以纸张为媒介,它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并且方便随身携带,它节省了存放传统书籍所需占用的空间,电子阅读具有个强大的检索功能,很容易地就搜索到读者所需的信息,大大地节省了翻阅搜索的时间,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使人们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和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并且有良好的休闲性和互动性……诸多的特点使电子书籍阅读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二、电子书籍的优缺点比较分析

(一)电子书籍的优点

跟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书籍,只要有一个网络电子书制作软件就能做出成千上万的电子书,并且可以无限的复制,而传统书籍的成本要比电子书籍高很多。电子书籍要比传统纸质书籍更好保管、保存、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易传输分享。电子书籍的传播数度要比传统书籍快,电子书籍只要在网上,很快就会有很多的访问量。现在的社会是电子智能化、网络化的科技时代,电子书籍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传统的纸质书籍比较,电子书籍的内容信息量更多一些,在传统书籍的文字的基础上,还可加入音乐、视频、动画等效果,吸引人们的眼球,在电子书籍中,一张照片可以360度无死角的旋转以便看清图片的每一个细节,还原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这是传统书籍不能相比的。传统书籍是以纸为媒介,用彩墨等材料进行印刷,而电子书籍不需要这些,这符合了环保、节约的理念。

(二)电子书籍的缺点

电子书籍以电子智能产品为阅读媒介的阅读工具辐射比较多,长期使用容易引起身体和视觉的疲劳,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电子书籍的阅读效果没有传统书籍好,人们对于文字内容不能透彻的分析理解,有很强的一过性,不能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造纸术是我们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用电子设备阅读的电子图书体会不到传统书籍的质感,缺乏传统文化的体验,传统书籍拿在手中比较有质感,更能让人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上下五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是阅读电子书籍所体会不到的。中国目前的电子书籍市场,存在优质内容不足,编校质量堪忧,版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监管缺位等等问题。

三、结论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发布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

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 2008年第一期 《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6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职业院校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职业院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今的职业院校教育普遍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与技能教学,因此在人文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一直是职业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我们要树立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不能一味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要做到克服片面只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术、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此外,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只是在德育、语文和就业指导等较少的几门课程设置上才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给学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1.2师资力量的匮乏,学生学习能力不高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其意志品质与正确的行为规范及弘扬民族精神,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师资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很难深入推进开展。此外,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对传统文化热情度不高也直接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该意见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规划,以国家意志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必将凸显出其深远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较为积极的、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促进和谐社会进程的精华部分,是正能量传播的根基。只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走向,才能让其领会传统文化中的所诠释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2.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

当今我国社会思想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本身具有文化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很容易迷失自己,随之而来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以及心理素质欠佳、信心不足、精神空虚等问题会相继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职业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帮助其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特色职业校园建设。比如可以以学校的建筑、景物布局和道路作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其命名,体现出传统文化和职业学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等[1]。

3.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专业领域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要想做到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必须从专业岗位中提炼素材,让学生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教学案例,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专业方向,面对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引导学生用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去解决。

3.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也为学生打造了思想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书法、舞蹈、中国象棋、围棋等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中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1]。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精神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88 -02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价值核心,大学的文化教育只有回到文化的源头、历史的源头汲取养料,才能顺应当下的环境,产生有价值的能量。大学应当选择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充实,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遵守和大学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本质回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精神追求缺失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代大学的工具理性使得高校更注重对于科学性与现代性精神的培养,社会、家庭包括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技能性知识而不是积累了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压力而忽视教学工作,一些大学生为了选调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有目的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薄弱等都反映了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学功利性色彩加重而缺失精神追求,会影响到大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氛围通俗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学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仅仅是大学文化的最外在与显性的表现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趋向通俗化与世俗化。各类社团的组织、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赞助挂钩,高校校园中各类培训、招聘广告铺天盖地,从高校校园氛围呈现到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都缺少纯粹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气息,缺少大学应该体现的精神与气质。自媒体、全媒体的时代特点也使大学文化建设逐步趋同而缺乏个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弱化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与争论一直贯穿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立足于人文与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当下的高校发展与评价标准使很多高校一再压缩通识课程的课时与学分,其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通识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很多高校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就集中在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积累,而通识教育课程仅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实际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与目标,这样的误区将深刻影响教育的多样化选择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引领,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历史魅力,以传承文明的责任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的使命。没有继承,文化建设就失去源泉。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所倡导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对建构有特色的现代大学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科技发展迅速、理想信念淡化的现代社会,精神引领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以开放的胸襟研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当学生对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认同感之后,又将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价值观层面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认识,才能产生研究、传播的热情,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先哲所表达的人伦价值、社会理想、生命意义之所以还被代代传承下来,就在于其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这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根本。校训是浓缩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以一些著名高校的校训为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均出自《论语》《尚书》等古籍经典。以上校训都包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我国大学文化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仁、义、礼、智、信、廉等多维度开展文化建设。评价一所大学的层次水平不应仅看招生规模、科研成果等这些量化的数据,而应着重关注大学的办学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精神,真正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将对大学培养的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大学文化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价值维度的影响,大力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打造文化校园,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精神引领,优化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除了精神引领与价值指引,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落脚到大学教育的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是实现文化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文化校园是指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它以文化育人的理念为核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群体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作为文化资源的高地,大学引领先进文化,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汇聚着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文化校园的建设将为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现。高等学校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态开放的心态,博学兼容的知识结构,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傅文弟.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传承

一、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这也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因人文素养缺乏而引发的矛盾。

高职院校中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意义,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学生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剧、交友聊天、电脑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理疾病,比如自我封闭、孤僻症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校园文化建设也多是职业技能比赛,缺乏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平台,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理应承担传承传统文化之责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创新和转化,高校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一方面,高校的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教师拥有教学自,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课堂气氛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等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在中学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高职院校应创建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召开传统文化研讨会;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鼓励学生成立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传统文化社团,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重视,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针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只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的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合理安排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系列讲座。如分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修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或学者举办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得以大力弘扬。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入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教师;另一方面,还需要鼓励本校教师去重点高校深造,以提高自身水平,并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两方面,使学校拥有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3.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掀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4.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高职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针对学生的特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校园内的公共报栏、张贴栏都要合理运用,做好文字和图片展览工作。邀请学者宣讲,张贴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标语,组织学生多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打造网络平台、电台广播等媒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成立活动小组,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之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8,(10):20-23.

[2]田 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 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56-67.

[4]于媛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41-42.

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数控液压伺服系统数控改造

论文摘要随着液压伺服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液压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液压伺服控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基于此对于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液压传动的优点和缺点和改造方向,以期能够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引言

液压控制技术是以流体力学、液压传动和液力传动为基础,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将计算机技术、集成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液压技术和电子技术中,为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或生产现代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农业、化工、轻纺、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新、尖装备中更为突出。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技术装各的工作精度、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液压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液压传动的优点和缺点和改造方向。

二、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目前以高压液体作为驱动源的伺服系统在各行各业应用十分的广泛,液压伺服控制具有以下优点:易于实现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及力控制,驱动力、力矩和功率大,尺寸小重量轻,加速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容易保证等。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1)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存在反馈连接,从而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介质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气动的、液压的或它们的组合形式。(2)系统的主反馈是负反馈,即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反,两者相比较得偏差信号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液压元件的能量,使其向减小偏差的方向移动,既以偏差来减小偏差。(3)系统的输入信号的功率很小,而系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很大。因此它是一个功率放大装置,功率放大所需的能量由液压能源供给,供给能量的控制是根据伺服系统偏差大小自动进行的。

综上所述,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流体动力的反馈控制。即利用反馈连接得到偏差信号,再利用偏差信号去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系统的能量,使系统向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从而使系统的实际输出与希望值相符。

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信号的形式有机液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气液伺服系统。机液伺服系统中系统的给定、反馈和比较环节采用机械构件,常用机舵面操纵系统、汽车转向装置和液压仿形机床及工程机械。但反馈机构中的摩擦、间隙和惯性会对系统精度产生不利影响。电液伺服系统中误差信号的检测、校正和初始放大采用电气和电子元件或计算机,形成模拟伺服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或数字模拟混合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高、信号处理灵活和应用广泛等优点,可以组成位置、速度和力等方面的伺服系统。

三、液压传动帕优点和缺点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优点液压传动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液压传动是由油路连接,借助油管的连接可以方便灵活的布置传动机构,这是比机械传动优越的地方。例如,在井下抽取石油的泵可采用液压传动来驱动,以克服长驱动轴效率低的缺点。由于液压缸的推力很大,且容易布置。在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上已基本取代了老式的机械传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外形美观大方。

2液压传动装置的重量轻、结构紧凑、惯性小。例如相同功率液压马达的体积为电动机的12%~13%。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单位功率的体积目前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1/10,可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借助阀或变量泵、变量马达可实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可达1:2000,并可在液压装置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3传递运动均匀平稳,负载变化时速度较稳定。因此,金属切削机床中磨床的传动现在几乎都采用液压传动。液压装置易于实现过载保护,使用安全、可靠,不会因过载而造成主件损坏:各液压元件能同时自行,因此使用寿命长。液压传动容易实现自动化。借助于各种控制阀,特别是采用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结合使用时,能很容易的实现复杂的自动工作循环,而且可以实现遥控。液压元件己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缺点:1液压系统的漏油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平稳性和正确性,使液压传动不能保证严格的传动比:2液压传动对油温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变化时,液体勃性变化引起运动特性变化,使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不宜在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条件下工作:3为了减少泄漏以及满足某些性能上的要求,液压元件制造和装配精度要求比较高,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液压传动要求有单独的能源,不像电源那样使用方便。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

总之,液压传动的优点是主要的,随着设计制造和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缺点正在逐步加以克服。

四、机床数控改造方向

(一)加工精度。精度是机床必须保证的一项性能指标。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因此位置精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位置精度,一方面是正确选择系统中开环放大倍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对位置检测元件提出精度的要求。因为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对于检测元件本身的误差和被检测量的偏差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反馈检测元件的精度对系统的精度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计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精度或太中型数控机床时,必须精心选用检测元件。所选择的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或脉冲当量,一般要求比加工精度高一个数量级。总之,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精度的检测元件作为保证。

(二)先局部后整体。确定改造步骤时,应把整个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如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进给系统、面板控制与强电部分等,待各系统基本成型后再互联完成全系统工作。这样可使改造工作减少遗漏和差错。在每个子系统工作中,应先做技术性较低的、工作量较大的工作,然后做技术性高的、要求精细的工作,做到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提高可靠性。数控机床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如果发生故障其损失就更大,所以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靠度是评价可靠性的主要定量指标之一,其定义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对数控机床来说,它的规定条件是指其环境条件、工作条件及工作方式等,例如温度、湿度、振动、电源、干扰强度和操作规程等。这里的功能主要指数控机床的使用功能,例如数控机床的各种机能,伺服性能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