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影视作品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6:21

影视作品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影视作品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美警匪;警匪题材;影视作品

题材与主题

国内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多涉及犯罪,法律问题,叙事元素彼此混杂,多具备情节剧的叙事结构,这类电视剧往往不能独立成章,多集叙述的是一个大故事。这一类影视剧已经成为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题材之一,有相当多的佳作成为收视热点,《大雪无痕》、《永不瞑目》、《生死卧底》、《公安局长》、《重案六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黑冰》、《黑洞》等,这些电视剧的题材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当下转型期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与揭示上,它触动着整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凭借其当下性,敏锐性,重大性的特点牵动着广大观众的注意力。

美国近二十年的警匪片,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梦幻”形式,与国内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不同,这种形式下的警匪影视作品经常会部分忽略时代背景和政治元素,部分忽略政府影响和政党政策,而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对事件本身的影响。警匪电视剧也往往像电影一样,可以独立成章,一集一个故事,这种具备“不连续性”的特点,虽然在宏观结构上似乎逊色于国产电视剧,但是其单集的独立性也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毕竟观众可以在任意一集中随意融入情节。

从表现主体来看,普通警察,刑警,巡警,武警,特警,安全人员,谈判专家,特工,甚至交通警,消防警,都一应俱全。从涉及的案件来看,刑事犯罪(《九.一案纪实》、《西安十二.一零枪案纪实》),经济犯罪(《冬至》),黑社会犯罪(《绝不放过你》、《黑洞》),跨国经济犯罪《升起的太阳》,恐怖主义犯罪(《爱国者的游戏》),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犯罪(《谍中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艺术形态功能

在一个生活节奏异常迅速,职业竞争残酷激烈,社会问题五花八门的社会里,人们一些紧张,焦虑,愤怒,不安的情绪会滋生发展,这些都需要一种娱乐途径去进行宣泄。而一个法制社会只允许法律授权的执法人员去处理犯罪问题,所以公众的希望自然要寄托于警察这样的执法人员身上。这种社会需求除了要求在现实中被满足,也像人类的许多其它需求一样,也要求在幻想中被满足。警匪片便是一种典型的具备宣泄功能的娱乐片种,随着影视情节的拓展,观众们或哭或笑,当英雄们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苦最终降妖擒贼的时候,人们会有一种轻松感油然生起。在这一刻,国家,民族,文化,宗教,法律与情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冲突都得到调解或释放。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多文化,多的移民国家,调解这些冲突,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非常重要。

美国警匪片具备调解多元矛盾冲突的功能,许多警察“搭档”往往是肤色不同,年龄差异悬殊,或者性别相反。由于他们性格,背景,经历经验的不同导致出现“人民内部矛盾”,但是这些矛盾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得到调解,最终大家成为生死之交。尽管他们存在着差异,但是“战胜邪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从警察的角度上讲,他们彼此认同,是所谓“求同存异”。国产电视剧中,这种情况虽然不会出现种族差异或太过明显的性格差异,但是编剧也试图在角色安置上塑造个性鲜明的不同个体,《重案六组》中,大曾的老成干练与江汉等其它警员的年轻冲动形成鲜明对比。

轴心与模式

就美国影视产品自身而言,美国警匪电影的模式与警匪电视剧的模式多少有些迥异,警匪电影讲求的是“白马英雄”模式——主人公胯下警车,美女相伴,时而上天,时而入地,火车飞机轮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些警探们除暴安良,维护国家安全,甚至拯救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令人惊叹叫绝。他们使用的武器往往威力巨大,狙击枪,火箭筒,直升机,甚至战斗机轰炸机(《真实的谎言》《石破惊天》)都已经出现在英雄们的手中,为了不致产生警察滥用权利的印象,这些非常规的配备武器大多是从对手们那里夺来的。美国警匪电视剧还比较讲求纪实主义风格,与电影的虚构情节不同,警匪电视剧的许多题材取决于真实案件,在处理手法上,特别是在对待主要英雄人物上,大体不出传统思路,侦破英雄总是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虽然不及电影中般完美,但是仍旧具备机智勇敢,战无不胜的特点(《山街蓝调》《纽约警局》),在武器使用上要么手枪,要么徒手,合情合理。从场景上讲,

美国警匪影视作品的搏杀地点往往集中于现代化的大都市,西部荒凉的边陲小镇不再收到偏爱。摩天大厦的房间里总是蕴育着一些阴谋,酒吧迪厅等地方总是便于信息情报的交流,建筑工地和废旧制造场里决斗或者枪战。三者都是大都市文明的标志象征,在这种象征场所里的警匪斗争,也许更具备隐喻的意味。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我国警匪影视作品由于经费和政策上的限制很难在武器,打斗,场景等“硬件”上下功夫去吸引观众眼球,而更多的是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的情感纠葛上下功夫,用人物稳定关系的打破或改变来吸引观众:如《黑洞》中,聂明宇和刘振汉由生死弟兄转变为死敌;《黑冰》中,女警汪静文与毒犯头目郭晓鹏的亦敌亦友的情感经历。

国产警匪剧的人物设置比美国警匪剧要复杂一些。像中国古代的排兵布阵一样,国产警匪剧中的正反力量都被编剧各自安排形成一个或显或隐的阵营进行明争暗斗,正面人物的主要构成为:警察/领导者(家人、上级),助手(手下,同事,线人,策反者)。对手则分为显性对手和隐性对手,显性对手如(黑帮成员,案犯,逃犯),隐性对手包括(黑势力保护伞,被罪犯利用者)等等。

从反派人物设置上看,国内早期警匪剧中那种脸谱化,一望便知的凶悍匪徒依然存在,但是这种个性单薄的人物早已不能在罪犯家族里一统天下了。衣冠楚楚,文质彬彬,有着体面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犯罪份子开始活跃于犯罪舞台。他们以金钱美女开道,引诱,贿赂高官显贵,拉拢腐蚀执法人员,以形成犯罪的保护伞。《黑洞》中颇具人格魅力的黑社会头目聂明宇,《冬至》中的银行职员陈一平已经成为这类反派人物的典型代表。

不难发现,在警匪片的两类对立人物(警与匪)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陪衬人物。这些人物都对影片情节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比如线人,受害者,证人等等。他们或胆小怕事,顾虑重重,或法制观念不强,屡屡受辱,有的甚至还有许多缺点:贪财,好色,夸夸其谈,甚至性格扭曲。《绝不放过你》中的女主角吴梦,既是男主角魏涛的女友,又是被害对象,她的多重性格为该剧情节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实和纪实一直是警匪电视剧领域试图尝试占领的收视看点,为了追求一种更现实主义的风格,美国早期警匪剧《纽约警局》就在镜头处理上运用了许多类似新闻纪录片的手法。全剧中的大量镜头似乎都是用新闻摄影机在没有三角架(更不用说移动轨和升降机)的情况下拍摄的。国内的首部纪实电视剧《九.一案纪实》和优秀纪实类警匪剧《西安十二.一零枪案纪实》运用肩扛拍摄,同期录音,方言叙述,真人扮演等手段,也达到了轰动的真实效果。

影视作品论文第3篇

总没有谁听说要入世了就把钱揣着等5年以后再看大片吧?当然,许多电影工作者其实是在借WTO说国内的现在的问题。有的是想表达一点救亡图存、一致对外的觉悟,也好把很多得罪人的话说得让领导和其他同行好接受一点。这还是真想解决点问题。但也有的人却有意无意地把境遇虚化了,或把脚下逼人的现实问题的原因解释到隔壁邻居或遥远的大洋彼岸去了。

谈WTO威胁,首先要回答的是中国电影现在的创作和发行放映状况怎么样。是繁荣昌盛,高潮迭起,还是重病缠身、萎靡不振。许多蒙古大夫坚决把病因解释到五年以后去,这时,我就像在合同医院里,那鬼画符的病历我实在看不懂,不管我挂的是不是专家号。

现在,WTO离我们还远着吧,但是电影市场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的情况:99年7月30日,《文汇电影时报》以《电影市场情况严峻上半年票房下降》为题,披露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其中的数据让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在前几年票房下降的基础上,99年上半年的票房“再趋滑坡”,而且下降率不是十个八个百分点,而是“全国各地的票房收入平均下降50%左右”!其中下降率拔头筹的是四川省,60%以上(还以上!)。上海也不甘示弱,下降51%.广州的下降率是50%.北京到底是天子脚下,情况稍好些,票房只下降了38%.北京的记者也在忧虑:“去年的电影市场已经是低迷,今年的电影市场更是昏迷”.再看看2000年的情况。沪上一家大报报道,在2000年春节后的两个月中,上海的的票房又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三十左右。“以全国最为举足轻重的北京市场为例,据说上半年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见2000年7月6日《北京晚报》余韶文《电影牛郎遥望市场织女》)这是什么意思?这简直是中国观众在演大片给电影人看:一部没有斯泰龙出场的《胜利大逃亡》。

其实任何一个不是桃花源中的电影人都知道好莱坞电影早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电影消费者的视野。面对WTO,威胁和机遇是共存的。现在的说法不同是基于一些基本文化信念的不同。强调一种共同规则、强调自由竞争和共通人性的人对全球化的态度一般较为积极;而比较有左倾色彩,以“我为民族鼓与呼”来自我标榜的人士往往比较强调全球化、后殖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冲击和文化威胁。一些有新左色彩的知识分子借用罗西里尼的影片名称《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高呼为中国的城市设防。可男女大师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不发红头文件,不花工会的钱,中国的百姓有没有权利看自己爱看的电影?中国百姓能否在电影院享受“环球同此凉热”?在这里,为城市设防不一定是首先想着为中国电影人的经济利益设防,实际的效果主要是为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设防,为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设防;为民族自尊心以及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设防。远远地看到WTO,影视文化界的堂·吉呵德们又树起了一架空中的大风车。可还有更让人受不了的,他们

时常顺手就朝苦难的跟班桑丘身上捅一长矛,比如用学术语言骂张艺谋制造丑陋的中国人形象。

各人眼光不同。就我看来,中国电影目前境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从业人员的艺术创造力问题、

是我们的制片机制和审查体制问题、是我们的发行放映体制问题。民间有话:睡不着觉休怪床歪。

外国电影的冲击、霸权主义的压制不能说没有影响,但不是矛盾的重要方面,不是决定这个事物变

化的主要因素。不然,我们怎么解释日本电影还没死、法国电影也没死、韩国电影正是蒸蒸日上时?

这个事实是我遇到的绝大多数电影人都看到的,是我们所有创作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每天都切实感受

到的。现在,大家已经把某些不正常的境遇异化为自己的、艺术的规律之一。我们常开玩笑,在这

里,一个创作者是不是内行的标志首先不是看他心里有没有观众,而是看在讨论创作时如果有人嘟

囔一声“这能行吗?”,他懂不懂那指的是什么,明不明白那点意思。

我多次说过“故事就是综合国力”.对电影人来说,讲好故事就是爱国,就是个人的功名利禄,

也就是两个有利于“三个代表”.谈中国电影的危机,我们要看是谁了我们的好故事,是什么

因素阻断、隔绝了中国电影与中国现实、当下现实的联系。据媒体报道:“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影

导演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中国影视界64位知名导演振臂疾呼:‘入世’在即,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

加大加快中国影视业的改革步伐,依法管理民族影视业,以保证民族影视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该消

息经传统媒体和网上披露后,一时在影视界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呼吁:一、加大加快民族影视

业的改革步伐,彻底转变不适应今天形势的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创作、制作、发行等方面,全

面引入多种所有制的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促进我们的民族影视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二、国家有

关部门尽早结束中国影视业长期无专门法律的状态。希望电影、电视法律尽快制定出台,促使民族

影视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三、尊重与保护影视导演们的艺术创作与经济的合法权益。希望有关部

门严格按照国家现有法规,依法管理影视业,依法审查影视作品,增加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为

影视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见《北京青年报》2000年5月30日《中国导演开年会重提旧话》)

把所有中国电影的危机解释成WTO带来的问题,是把这个问题谈成了一个大而无当的伪问题。

仅就WTO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而言,我在这个问题上看到的是平等的机遇,是更成熟的市场,是对观

众选择权的承认。

要论技术,论资金,很多国产电影的确很难成为美国电影的对手。我们必须承认人家的想象力

比我们强,人家的活儿比我们玩得漂亮。奥斯卡得奖片对我的确具有感人力量。我认为它的基本吸

引力是叙事方法、视听奇观和基本的人性理念。奥斯卡得奖影片的主体是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

为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其最基本原因不是闪闪发光的大堆金钱和电脑特技,而是能被大多

数人理解的人性思考,奥斯卡奖影片往往在现存的人性认识和社会分析上往前多走半步。好莱坞电

影的基石是这些影片的基本伦理和道德规范;这些人情、人道是现代商业社会所承认和需要的共同

契约,这些价值观是大多数人们所承认的一些共同伦理、共同情感。但是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好莱

坞没有中国人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他们对中国的关心和关注没有我们这样的切肤之痛。在

目前,中国电影最能拿出手,能从外国电影那里收回一些失地的武器就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了

影视作品论文第4篇

对话含义是建立在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听话方根据说话方的字面含义进行推理,进而体会到其中的隐形含义。(戈玲玲,2002),这也就是说听话人揣测出了隐藏在言语表面涵义内部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对于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而言,它们都是属于约定俗成的规约,所以被违法的概率就比较大,于是就会导致会话含义的出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出现违反准则的情况,就会带来会话含义的出现,对于违反准则的情况要进行区分,格赖斯通过研究提炼,将这一现象划分为四种情况:(1)交流者在比较含蓄的情况下违反合作准则。(2)交流者明确表示违背合作准则。(3)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交流者不能遵守合作原则,否则就会产生沟通歧义。(4)如果交际者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准则,同时还让听话人觉察出交际者的目的,Grice认为这是一种“蔑视”准则的行为。第四种类型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也是常规交际中运用概率最高的一种交流方式。说话方出于自身就沟通动机的需要,会议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更为特殊的沟通效果。会话含义以假设语义含义为基础,说话方对这一动机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听话的一方却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判断,体会到其中的页数含义,并且按照说话方的预期目的对话语进行重新定义。由此可见,只有建立在资源基础上,才能实现违反合作原则前提下的语言沟通。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下面就针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对白的分析,探讨对会话准则的违反,是否成就了成功的对话,而且产生了不一样的交际效果,比如产生了让观众难忘的经典对白,让人们体会到幽默,会心,体会到主人公的感情,甚至是感同身受的共鸣效果。

(一)对量原则的违反

1、第一个例子是选取这几年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刘梅:"老公!这人可有点五大三!虎背熊的意思。”夏东海:"老婆!要不然我临阵脱。”刘梅:"赶紧逃之夭吧!”夏东海:"那么说!他也不过徒有虚呀。”刘梅:"嗯。”夏东海:"那我就胸有成了。夏东海为了帮助夏雨挽回面子,决定与夏雨同学的父亲比武。因为夏东海不懂武力,所以他对于这次的比武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刘梅却知道底细,所以他们谈话中诙谐的将四字成语漏说一字,故意减少话语的信息量,即使没有把成语说全,在熟知这些成语的中国观众中却产生了引人发笑的幽默效果。2、第二个例子选择的是近期在内地热播的美剧《绯闻女孩》中的第一幕:Rufus:Dan,Jenny,overhere!Jenny:Hey,Dad!Rufus:Hey,hey,youmadeit!Welcomeback.Howwasyourweekend?How’syourmom?Dan:fineJenny:She’sgood.Uh,fineandgood.Dan:She’s…goodandfine.Rufus:Like"maybeInevershould’veleftManhattan”fineortakingatime-outfrommymarriagewasthebestideaIeverhave,fine?Dan:Dad,youknowwhat?I-Iam,Uh,Iamstarving.这是第一集刚开始时的一段对话,此时Dan、Jenny及其母亲刚刚度完周末回来,而父亲Rufus则在火车站迎接他们。当父亲非常高兴的询问子女周末过的如何,孩子的妈妈情况怎样时,Dan回答说“还不错”,而Jenny则表示“她很好”。后者在听到前者说不错的时候,也立刻附和一句睡“不错,真的很好”。而后者在听到前者的表述后,也表示说“很好,不错”。两个孩子的答案对于Rufus来说显然不具备确定性,于是他又继续追问:道理的哪一种选择比较好呢?是我继续留下曼哈顿比较好,还是结束这段婚姻的决定比较好?这时候Dan则以一句“我饿了”试图结束这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待,父亲对两个孩子进行提问的时候,并不是希望得打简单的“好”或者“不好”的答案,而子女们在经过反复思索后,违反了语言对话的合作原则,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想继续这一话题,也可能是由于不知道怎样面对当时的局面,但是父亲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追问。但是从子女们回避的态度中,父亲渐渐明白了这一点。

(二)对质原则的违反

以质为准则,讲话者需要保证话语的真实性。如果出现谎言,则违背了这一准则。不说真话的情况有两种,一种的明知假话但还是说出来,一种是说话时缺乏足够证据,这两种原因在影视对白中往往会营造出幽默效果。这个可以用葛优去年的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一段对白来证明。1、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范先生:你看看咱们说中文呢,还是说英文呢?秦奋:您定,哪个顺口您就说哪个?范先生:那还是说母语吧。NicetoMeetYou.……这段对白的幽默点出现在最后一段。在最后一段对白中,范先生是一名中国人,他在说出“那还是说母语吧”这句话之后,紧接着用英语向大家打招呼,这就违法质准则的第一点,使得观众不约而同的发笑。进一步就成功地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就达到了制作方想要的影视效果。2、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下面是《非诚勿扰》中的一段经典对白:梁笑笑:你喜欢我什么?秦奋:我说过喜欢你吗?梁笑笑:要诚实,这是我们之后在一起的前提。秦奋:我想和你在一起的前提就是找不到之前比你还傻的人。梁笑笑:我以后不会再那么傻了。秦奋:你啊,想三心二意还没那本事,逢场作戏你都不会,我就是看中了这点才容忍你现在的表现。梁笑笑:那要是我接受了教训变聪明呢,你这如意算盘不就落空了?秦奋:那我明天就把你卖给北海道的土人,让你一辈子伺候他们捕鱼狩猎,生一大堆孩子,风里来雨里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想逃跑,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三年就把你折磨成一个又黑又瘦谁见都躲的干巴小老太太。这段对白的幽默产生在最后一段。在这段对白的最后,秦奋的对话显然不具备充足证据,也一定不会发生对话中的行为,但是,却把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了认为丰富和夸张,而使这一情景变得丰富而具体,好像使观众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从以上较具代表性的对话可以看到,说话方可以描述一些缺乏证据的语言,在对方明知道是假设的情况下,可以营造出更为明显的幽默效果,这些都是表演艺术中经常用到的手段。

(三)对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交流双方必须具备切题说话这一原则,不能使话题偏离沟通主题。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如果一方的话题使另一方布置如何回答,那么对方就会转移话题,进而出现对话中答非所问的现象。事实上,沟通双方都已经了解对话的含义及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双方都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故意违背关系准则这一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想,进而使对方做到“心中有数”。1、《家有儿女》:三个孩子在看报,刘星:"哇!”夏雪/夏雨:"干什么呀?”刘星:"我喜欢的那副拳击手套降价了!”夏雪:"哇!”刘星/夏雨:"你又怎么了?”夏雪:"我想要的随身听降价了!”夏雨:"哇!”刘星/夏雪:"你该不会也要买什么吧?”(好象是这样)夏雨:(指着一处地方)这个字是念‘哇’吧!我没念错吧。这段对话中,夏雨最后一句台词营造出幽默效果,关系准则中要求对话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则本次谈话中,主人公的对话内容是关于商品打折信息的,这里的感叹词则表示对打折力度的惊叹,而夏雨却并且表述出对这些降价商品的兴趣,他之所以会喊出“哇”,就是为了让夏雪和刘星对其产生误解,进而就产生了一种幽默感。2、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个情景对白:副导:"我没发你通告;你来干嘛?天仇(周星驰):"是这样的;上次你不是叫我回家想想怎么死吗?想过了,又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新的启发。相信我现在的演出一定会让你更加满意的。副导:"如果是两年前,我就一刀捅死你!”天仇:"哎,这个刀呢跟枪不同,中刀通常多是这个位置(指着自己的腋下,做中刀状),这里,要伤口大一点呢?脸上还会再痛苦一点,如果是被自己朋友出卖的话,还会(做惊讶状)我想不到……是你?啊啊啊。在电影中,对于尹天仇这个演员,副导演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与不屑,尹天仇为了反击副导演,采用了不合作的方式,对于副导演的提问采用了“牛唇不对马嘴”式的回答,这就违反了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同时观众也看到了一个坚韧、执着的任务形象。

(四)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对于方式准则而言,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明了,要尽量避免歧义或晦涩等问题的出现。具体如下述例子:1、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星驰:"除了唱歌,我想不到其他办法来表达我内心的兴奋和对你的仰慕,哇,好正点呐。阿梅:"我不好看,你别笑我。星驰:"你看着这馒头多正点!在上述的对白中,“正点”的真正内涵让人很难把握,可以理解成为阿梅长得很漂亮,也可理解成为馒头很好吃。周星驰故意采用含糊其辞这一说话方式,来试探阿梅对其反应,进而可以吃到免费的馒头。2、《家有儿女》中,有一幕:一叫林凡的小伙子要追求下雪,于是又下面一段对话。林凡(激动的):"你就是那个可爱的,夏雪的弟弟?刘星傻笑着:"我就是那个夏雪的,可爱的弟弟。在方式准则中,说话必须要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在上述对白中,当林凡与刘星第一次见面时,林凡就直接说出了“可爱的夏雪”这一类的言语,实际上也就是告诉刘星他很爱慕夏雪。洞察林凡心思后刘星迅速故意颠倒语序,将“可爱”一次套用在自己身上,不但达到了自夸的效果,也表达出了他不欢迎夏雪的态度。使观众得到了愉悦感。让观众不禁觉得刘星很可爱,致使幽默感的产生。

三、结语

影视作品论文第5篇

一、传播人文关怀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指的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2]人文关怀的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一)影视作品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须有责任的传播,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在信息传媒时代,影视作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影视作品还要具有人文精神,诠释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简单的热闹,不是浅薄的煽情,而是要用美的形式,高明的艺术手法,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出来。要重视各种情感的独特性,如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3]影视作品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自从电影诞生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如《罗马假日》《茜茜公主》《音乐之声》《国王的演讲》《城南旧事》《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等莫不如是。综观广受好评的韩剧,几乎无一不以“大团圆”结尾。“大长今”在皇宫内历尽排挤和陷害,最终好人得好报;“金三顺”长相平凡,30岁未出嫁,生活中被嘲笑戏弄,最终通过努力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人鱼小姐》中的女主角雅俐瑛从小被父亲抛弃,内心充满仇恨,她用心良苦发誓报复父亲一家,制造出重重矛盾,但结局依然化干戈为玉帛,弘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观众相信爱情婚姻,肯定宽容善良。而这些恰恰是观众期待的。人性都是相通的,韩剧风靡我国,一方面说明韩国文艺工作者对大众的心理需求研究深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影视作品还存在情感表达和幽默诙谐的缺憾。

(二)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希腊神话对后来的欧洲人文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又通过剧作向世界传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影视作品的使命就在于用故事弘扬真善美,通过故事认识生命之可贵,欣赏生命之美好,珍惜生命之存在。韩剧大多以家和情感为中心,淡化政治斗争,强化人性因素,以善良与邪恶为主轴展示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并延续至今的内核。这就要求影视作品必须担当其人文关怀的使命,让广大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影响。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影视只有刀光剑影、阶级斗争,没有符合人性需求的爱情、亲情、友情,使得人性萎缩,兽性膨胀,冷漠无情,道德滑坡。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文艺产品依然没有跟上观众的精神需求,因而让韩剧占领了市场。这也说明缺乏关注大众心理和潜在需求的影视作品,必将为观众所抛弃。影视剧如此,新闻节目也如此。近年来太多的宫廷勾心斗角戏和穿越剧充斥中国荧屏,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看了后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人情不温暖,社会不公正,善无善报,恶人反而容易生存。而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成功,恰恰就在于韩国编剧导演懂得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充分利用中国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同,借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韩国的太极文化。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借韩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文化来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呢?其实全世界观众的精神需求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贝多芬、巴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曹雪芹、曹禺、莫言等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影视剧创作也要立足于国际化,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这就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二、韩国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借鉴

自从1993年央视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开始,至今中国各家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上百集的韩国影视剧,韩国影视剧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甚至亚洲各国。韩国由几千年从中国吸取文化成功转变为向中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2013年1月28日,韩国宣布成立“世界韩流学”。一个原先影响力弱小的国家凭借韩剧输出,提升了在国际社会的文化扩张力。这说明韩国打造文化大国的国家战略非常有效。其实韩国电视剧剧情简单老套,但带来的“裹挟性”力量却很强,足以让人们领教其威力。[4]2004—2005年应观众要求CCTV8数度重播韩剧《人鱼小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口60%的人看过《人鱼小姐》,主演张瑞希也一下成为中国观众喜爱的明星。2005年《大长今》以41??6%的收视率创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将涌动的“韩流”推向新的高潮。韩国影视作品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值得分析和重视。

(一)韩剧中的家庭温情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文学是生活的再现。韩剧所表现的剧情内容没有什么重大题材,大都琐细复杂、家长里短,然而恰恰成为对观众最大的吸引力。正如许多观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感受:韩剧细腻真切,生活气息很浓,感觉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如果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创作者等没有对人们真实生活的感受和关切,是不能创作出这样的电视剧的。细腻的写实主义风格,充满生活情趣的父母斗嘴、夫妻玩闹、婆媳不和、恋人分分和和,使得韩剧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情趣,自然质朴。韩剧里的人物并不完美,小毛病不少,有的一开始还有些粗俗、自私,但就是这种生动、幽默、诙谐、趣味,使人物变得更加圆润丰满,意兴盎然,这些生命的经历和变化正是吸引中国家庭主妇、青年男女的秘密元素。典型的韩国影视剧当中,除去写男女主人公以外,通常还会出现长辈老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人物,剧中贯穿着“真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人性的温暖。韩剧中的老人幸福安康,儿女孝敬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爱,同事、同学之间交往彬彬有礼,很少有暴力和色情。当中国观众不分男女老幼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些的时候,会觉得剧中的场景和语言如此熟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和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会向往那种家庭和美、爱情幸福、人情温暖的生活。这些东西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的缺憾。事实表明,越具有民族性和人情味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影视作品不仅要保持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要表现人文关怀,情感沟通。植根于中国“仁爱”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影视作品,不仅要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更要善于把握当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将民族内核融于影视作品中,让观众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影视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收获5亿多票房就是大打感情牌。近几年国产电视剧《橘子红了》《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结婚吧》等之所以大受欢迎,也是因为剧中人物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选择及命运变化吸引了观众。

(二)韩剧以人性需要的唯美浪漫吸引观众

韩剧中的主要角色大都女的青春靓丽,男的阳光帅气,穿着打扮时尚唯美,对爱情执着浪漫,内心善良真诚,非常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因而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加上每一集结尾的创造技巧———留下悬念,常常让观众看了一集就一发而不可收。韩剧的场面往往非常生活化,如详细的婚礼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沟通、服饰的搭配等。一个国家的饮食、服饰和婚恋场景,从某种层面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个国家的特质和标志。而赋予生活化的东西以艺术的美感,恰恰是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韩剧中如诗如画的镜头,剧中演员变化多端、精致美感的穿着打扮,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如《绅士的品格》《继承者们》中的男装美和《对不起,我爱你》《来自星星的你》中的女装美,受到时尚潮人的热烈追捧。由此韩国的服装也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而形成了品牌效应。韩国影视剧里面的音乐也很美,为人物和剧情量身定做,往往让观众在观赏时更加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如《蓝色生死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爱情是蓝色的》,与剧中出现的枫树林、梧桐落叶和蓝色的海洋,相互映衬,使得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之恋愈加深情悲伤,使观众沉浸其中,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情到深处意更浓,爱到深处无怨尤。美妙深情的音乐配合着慢慢铺开的纯美画面,使韩剧的唯美境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韩剧中的音乐表现不是为了放主题歌而主题歌,而是将音乐与角色心理及剧情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将作品思想情感自然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与音乐天然混成之中。如经典韩剧《情定大饭店》中的主题音乐《邂逅的那一天》,在激情中反复出现,每次都把观众带入爱情的浪漫与温馨中,非常美好,令人向往。

(三)韩剧多以大团圆结局符合传统道德审美

韩剧能够长久在中国的荧屏上立足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儒家文化情感上的认同感。韩剧故事开头往往主人翁命运不济,遭遇艰难坎坷,但结尾大都化干戈为玉帛以大团圆结局,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善良的秉性,符合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宗旨,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大长今》讲述的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女御医的传奇故事。大长今一生历尽艰辛,遭受无数次磨难,但是她一次次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最终苦尽甘来,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御医,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类似的剧作还有《我是金三顺》《百万朵玫瑰》《糟糠之妻俱乐部》等。中国与韩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传统伦理和价值取向,如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宽容忍让、以德报怨等。当韩剧中的人物将这些内容形象展现时,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一种接近于“零距离”的亲切感。[5]同时韩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与中国传统道德相吻合的。正是由于韩剧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审美,所以对中国观众来讲,韩剧比美剧、英剧、法剧、德剧、印度剧等更有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

三、韩剧给中国影视创作的启示

影视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需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影视艺术的生命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没有现实生活的根基,再“艺术”的影视也会显得苍白。影视艺术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交流思想的,缺乏与观众互动,再高雅的影视也难以维持下去。这就是影视作品要艺术更要人文关怀的原因。影视作品中贯穿着对于个体的人的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探索,以及人与终极理想、整体人类命运的关系。然而,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仅仅依靠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够的,对影片的深层解读成为一种强烈的需求。[6]

(一)影视作品要深蕴中华悲悯情怀

由王宝强主演的我国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播出后,很多观众对顺溜惨死的结局难以接受,某知名视频网站甚至发起“我的顺溜我做主”的活动,试图“重拍”结局让顺溜重新“复活”。《我的团长我的团》《双面胶》《幸福有多远》等国产电视剧,结局也让好人得不到好报,让观众“郁闷”到心脏难以承受。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分析道,顺溜是一个草根英雄,普通大众自然希望他能得到好报和幸福,这对于人们是种激励。何况中国文化历来有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编导在安排顺溜命运时,应充分考虑到大众的这种心理感受,否则会在文化产品和满足社会需求间形成落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谭好哲教授认为,当文艺创作都在追求所谓的“陌生化”结局时,又会陷入一种新的模式化。而泛悲剧化模式,不符合人性的恻隐之心。中国需要更多“蚂蚁也有蚂蚁幸福”价值观的电视剧。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中文认为,陶渊明、曹雪芹、关汉卿等人在中国文化中首屈一指,不单因为他们优美的文字和语言,更因为他们通过作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建立和发展。文艺创作者理应比普通人站得更高,具有良心和怜悯心,从人的高度来实现人的关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认为,影视艺术是滋养灵魂的事业,是以人为目的并通过影响人的灵魂来影响社会。文化产品不仅是一个挣钱、娱乐的工具,还应当影响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让人们在幸福中不至于沉沦,在痛苦中看到希望。

(二)影视作品要展现中国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是“仁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关于爱的故事全世界都爱听,这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哪个民族会通过故事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国观众的价值观和认可度。与韩剧相比,我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上相差甚远。中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不少,但是多表达的是一些远离生活的、情节离奇的、与人们期望值相距甚远的炮制出来的故事,有些表达的意识想法甚至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中纪委书记在评论韩剧为什么占领中国市场时说:“我发现,韩剧走在咱们前头的原因是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是的,我国国产剧中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的乏善可陈。而中国在海外受欢迎的影视剧,大多是根据我国名著改编的历史剧和表达真善美的家庭伦理剧,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在这些剧中既有家文化,又有表现君臣、父子、男女、长幼、朋友等伦理传统的有趣的情节,还有奇特美丽的画面,让各国观众大饱眼福。但我国有些电视剧所构建的中国人形象依然停留在刻板意识形态的时代,这会让国内外观众感觉假大空。目前,中国文化正遭受美欧文化、韩式文化、日本文化的挤兑,因此,我国必须借用电视剧这一强势媒体,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工作者要学会积累故事,叙述故事,尤其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的奋斗求索创新的故事和普通人追求爱奉献爱的故事等,让中国观众在荧屏上找回缺失的传统文化,也让海外观众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在民族特色文化方面,我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中式婚礼、各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过节仪式、中国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等等,都可以结合剧情加以呈现。向观众展现一个善良温情的、富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中国。GDP是会变化的,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

(三)影视作品要善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影视作品论文第6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化审查权;审查标准;法定标准

一、 问题之所在:从“武媚娘剪胸事件”谈起

2014年12月21日,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在湖南卫视首播,电视剧中的“大尺度”画面引起了观众热议。在《武媚娘传奇》播出后不久,广电总局便要求其停播并且整改。然而,复播后的《武媚娘传奇》显然换了一个风格:大尺度女性胸部画面的近镜头被剪,电视剧画面呈现的是一张张大头贴,美感荡然无存,引起了观众更大的热议。

其中,有很多观众在追问《武媚娘传奇》停播整改的原因。广电总局在其新闻会上称,《武媚娘传奇》中包含了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画面,收到了观众的投诉,因而要求其出品方进行整改。[1]由此可知,《武媚娘传奇》的停播整改,因其中含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画面,但广电总局并未对《武媚娘传奇》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画面”作出具体说明。从复播后的《武媚娘传奇》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整改画面是一个个“露胸”的画面。那么,很多人都会心存疑惑,因为《武媚娘传奇》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者都有“露胸”的画面,一个被停播修改,另一个却顺利公映。显然,在影视作品审查问题上,广电总局采用了“双重标准”。

从“武媚娘剪胸事件”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武媚娘传奇》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情况相似,为何命运如此不同?广电总局在进行影视剧文化作品审查时,其是否遵照了“法定标准”?也就是说,在同一“法定标准”前提下,文化审查上的“同案不同判”情形该如何解决,以最终限制权力的任性,把它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国现行的关于文化审查的法律规定有很多,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但2016年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与以往的规定相比,这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电影作品审查的标准。但我们可以看出,禁止性规定都过于原则性,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比如违反了宪法的基本原则,怎么样的程度才算违反宪法的基本原则呢?广电总局关于这些原则性规定都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最后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者主观任意随意解释,扩张或缩小文化审查标准。

二、 广电总局影视剧文化作品审查的“双重标准”

广电总局在文化审查中的“双重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法律标准与非法律标准相混合;二是依据原则性规定,随意解释。结合上文,笔者对此“双重标准”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 法律标准与非法律标准的混合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在谈到《武媚娘传奇》停播整改的问题时说,《武媚娘传奇》这部剧本来是审核通过了,广电总局不认为画面违法,但有一人写信就没办法,只能被大家调侃和嘲讽。[2]赵冬苓的话表明,广电总局审查电视剧,除了采用“法定标准”,还考虑其他标准,比如观众的投诉、媒体舆论、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等。

亚里士多德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3]相较而言,运用“法定标准”来审查要比非法定标准更合理,也更具操作性、规范性。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广电总局一定要摒弃其他非法定标准,严格依法行政,仅使用法定标准进行文化审查。

(二) 文化审查权的任意性

广电总局在文化审查时所依据的“法定标准”,大多只作了原则性规定,而没有具体操作的准则。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到“满屏尽是大头照”,这是观众对《武媚娘传奇》整改前后的看法。广电总局停播整改武媚娘传奇的理由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那么这里的“身心健康”该怎么解释呢?“露胸画面”算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吗?如果问广电总局,估计他们自己都没有答案。如果算,那为什么不删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画面?如果不算,为什么删减《武媚娘传奇》中的画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中的“不利于未成年身心健康”的条款不明确。所以当某个镜头是否属于“少儿不宜”,最后只能由广电总局自己说了算,说是“少儿不宜”就要剪,说不是,尺度再大也可以照样播。

三、广电总局影视文化作品审查权的约束

如上所述,广电总局在文化审查的过程中界限不清,存在着“双重标准”:一是法定标准与非法定标准混合使用;二是对标准的解释过于随意,没有约束。

任意的审查,对法治精神也是一种践踏,更别说“依法行政”了。因此,有必要从法律适用角度,对文化审查行为做出约束,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一) “法定标准”是文化审查的唯一标准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从拍摄前的电视剧拍摄公示,到拍摄结束后取得的电视剧公映许可证,应该说,广电总局对其内容、情节和画面的审查依据了“法定标准”。但是,因为播出后观众的投诉就顾及到了“民意”,从而要求停播整改。这种非法治思维是有害的。法治不等于“用法来治”。如果将法治理解为“用法来治”那就是政府高于人民,人民是被统治者了。“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4]我们也可以把政府理解为契约的一方,作为契约的一方就应该遵守契约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法律。依法行政要求广电总局要在法律的授权下实施行政行为。“一切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否则行政机关不享有任何权力,也不得行使任何权力;同样地,任何权力的控制和制约都必须通过法律。”[5]

(二)严格解释文化审查“标准”的语义

波洛克认为:“议会通常会使法律朝更坏的方向发展,而法官的职责就是要将议会的干扰所带来的危害限于尽可能狭小的范围之内。”[6]现行影视剧文化作品审查标准大多只是原则性规定,给广电局留有太大的裁量空间。在现实中,这样的裁量空间造成了了权力的任意性,需要严格规范和限制。如以电视剧的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为例,可严格限制一些具体审查标准的语义空间。

涉及到违反到国家安全、利益的这一部分,要处理好这煽动情节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宪法规定的核心目的是政治性的,即旨在促使公民通过发表言论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7]言论或者说表达自由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必须受到特殊保护。在电影作品中,电影的旁白以及演员的台词可以说是剧作者表达自由的行使。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直接煽动暴力反抗国家或者政府的言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对于仅仅是批评政府政策的言论――无论是委婉还是露骨,都不此列”。[8]现在的影视作品在发行放映上有一个现象就是观众会自觉抵制有“吸毒艺人”和“艺人”的作品。我们相信在一部电影作品中,如果有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广大的人民群众会自己进行判断,自觉抵制。

涉及到社会问题的,如扰乱社会秩序,宣扬等,我们又改如何界定呢?

刑法分则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别规定了扰乱公共秩序罪一节。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刑法中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都可以作为审查标准的内涵。我们认为 在这一节中只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内容可能符合电影作品禁止的标准。具体来说,“恐怖信息”不是泛指任何令人恐怖,令人害怕的信息,而是指由恐怖活动或引起的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之类的信息。例如,谎称在民用航空器或者火车上安放有爆炸装置的,属于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但我们知道,影视作品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导致上述的内容,但可能间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如:在影视作品中夸大日本核电站的泄露导致抢盐风波。

那么哪些作品才能认定是有有内容的标准呢?在我国的《刑法》虽然规定了制作、贩卖、传播物品罪。但只将“物品”定义为:具体描绘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物品。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物品。笔者认为,《刑法》对“”一词的规定还不够清晰。在民国时期,电影审查委员会就对“”一词作出过具体的规定。1928 年上海市戏曲电影审查委员会公布的 《电影审查细则》 中应当予以剪除和删改的内容:女子见其者;男女见其脐以下大腿以上者。当一条法规的语词规定了某项事物时,这些语词也就规定了所有程度相等的其他事物。[9]在广电总局对《武媚娘传奇》的停播整改作出解释之前,有观众猜测停播的原因是“露胸”的画面属于的成分。“女子见其者”这句话并没有规定是看见一整个属于“”,还是其中一部分就属于“”。那么,是否需要在“女子见其者”再做具体规定?笔者认为是不需要的,在作了解释之后,接下来的权力就是要由广电总局来行使。此时,广电总局已经是在规则之下进行解释了。就算没有《武媚娘传奇》这部电视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穿着性感的女性,难道穿着性感的女性就可以认定是“之人吗?显然不可能。所以部分观众认为“露胸”画面是含有“”的因素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2015年3月14日,著名编剧赵冬苓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齐鲁网记者采访对《武媚娘传奇》停播整改的说明。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叟硪耄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3 .

[3][英]梅因.沈景一译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6-97.

[4][美]《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5]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553.

[6] 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6月版:680.

[7] [美]安东尼.刘易斯.,徐爽译,言论的边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版:34.

影视作品论文第7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价值观创作意图先行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中受到“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中,“”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结束以后。“”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

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在30元至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观众对票价的接受与影片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制作广告要讲究经济效益,制作影视片也当如此。应提倡多创作低成本、高质量的影视片,那种大手大脚动辄花费上亿元拍大片的做法应当受到制约。影片的实效包括艺术性和思想性两部分,播放后的社会反响应该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影视作品论文第8篇

关键词:影视;动画;精神文明;教育

一、动画的发展

1.1动面的文化因素

动画的发展至多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与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底蕴系于一脉。很多动画皆以教育为主,譬如中国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影视开发单位根据原创,制作了《三毛流浪记》的动画产品,以孤儿的三毛的流浪生活作为主题,对儿童、青少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也备受中老年的青睐。高度重视文化是动画主要的内容,充分发挥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1.3动画产品的对象

目前虽然低龄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据一大部分,即使在其他影视产品的市场。也有技压群雄的魄力。笔者认为,因为动画产品的对象青少年居多,这一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有较强的评价能力。所以动画才出现蒸燕日上的良好现象。现代任何国家青少年发育阶段的审美观有着惊人的相似。日本动画抓住国际青少年观念的相似这一特点,向国际市场推广。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本土的动画都受到日本的重大影响。

1.3动画的衍生产业

以日本动画为例子,其动画产业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有60年以上的产业化经验。其中“衍生产品”的载体,大多是玩具厂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对来说是这几个环节中最为成熟的,也是资金最为稳定和雄厚的。日本对动画的投资早已形成一条龙的程序,也很少中断。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得最大利润。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东方大国的中国,动画的衍生产业都已经有了今非昔比的进步,发展甚至还是空前的,空间依然是的巨大的。

二、发展的建议

影视动画的发展无非决定于主体、主题和市场三方面。主体是否广泛、主题是否先进决定着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主体是以消遣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决定着主体,从侧面影响市场的份额。目前,动画最大的难题也就是主体和主题了,笔者认为,以教育与市场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教育与市场统筹兼顾,动画发展才能予以完善。

2.1正确对待动画艺术

如果仅仅把动画作为消遣物,那作为文化艺术之一的动画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未来的动画,除了保存趣味的特点,还有以独特的教育意义。

第一,家长正确引导儿童选择动画作品。为了起到恰当的教育意义,家长有必要秉着挑剔和苛刻的态度严格选择适合儿童的作品。

第二,青少年正确对待动画的教育意义。尚处发育的青少年,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日本对青少年的塑造特别重视,对处于叛逆时期青少年的民族思想要么强加,要么潜移默化的传输。

第三,中老年读者端正态度,接受成为动画艺术主体之一的事实。动画不代表幼稚,也不单单等于消遣,中老年可以从中了解年轻一代的思想,了解文字、影视其他作品以外的教育领域。

2.2文化的国际传输

影视动画推出国门,势必让对方接受你的文化,然而文化差异却一直是国家与国家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冲淡这种差异。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口,绝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别人的地盘上,否则寸步难移,失败也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国家的民族,从一种文化接受另种文化总要经历适应到适合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观点确实很优秀,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困难。如果将中国的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动画作品里面,当把高质量的动画作为产品销售于国际市场,其中的思想观点被潜移默化的接受,就像当初日本的《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足球小将》打人中国市场之后,让中国年轻的消费者了解到日本青少年的生活大概如此,日本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思考的方式逐渐同化了远在中国本土的中国青年。

对于文化的国际交流,本文作者认为,外来的文化,凡是有益于自己国家建设的文化。我们照单全收;而代表自己国家观点的特色文化,更须推出国门,让世界了解自己国家是拥有特色文化的优秀国家。动画的对外开放就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2.3市场教育化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为完善影视动画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动画理论的研究和市场的考察,国家文化部在规划新增的动画产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市场监管、指导行业协会等职责,必须为动画市场教育化的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财政保障。

三、中国动画的前景

中国社科院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近20年来,外国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受众的动画需求倾向,当外国动画明星形象和剧情编排风格深深地印刻在中国受众的记忆中时,其文化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最终成为他们观赏动画片的参照标准,这些标准又引领着他们对动画的消费选择。通过对孩子们审美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要从动画主题的教育角度思考,对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正好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后备力量。

发展具备自己国家特色的动画作品,并且为其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只要在牵肘技术方面的进行突破。再结合文化手段,影视动画何愁无路。日本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了,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应大力开展“动漫外交”,即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社会主义有特殊的魅力,魅力的散发。受益的不能仅限我们该制度国家国民本身,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美国等这些资本主义大国也有必要渲染,见识我们中国特色的影视动画。比如中国,国家已经逐步重视影视动画的发展,技术上予以政策上与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其次中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靠山;最后中国国体的优秀。我国对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动画产品予以大力的支持,市场教育化的路子将创造出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影视动画。

中国文化部网站消息指出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近年来国产动画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一些优秀影视动画企业有望走出中国市场,十年时间可能跻身影视动画大国的行列。

影视作品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美,文化,影视,差异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倒是周先生周慕云和陈太太苏丽珍被蒙在鼓里。终于幕云和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原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于是就有了纠缠躲避刻骨相思,孤独难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终于,周慕云要离开香港,电话里他问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秘密……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是一个商人的太太带着儿子住着,幕云带者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再次永远地错过心中的最爱。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她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喝茶。夜色降临,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于是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次日,罗伯特发现了纸条,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入夜后,两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进晚餐,伴着音乐,二人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此后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当她在1982年3月,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后,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的纸条。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其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相同的是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却反映出了中美两不同的文化观念,确切的说是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内向。西方人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空气中长大,容易外向。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而东方伟人是这种过程的胜利者。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表现在文化上,我们更愿意说,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阳刚文化。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许端倪。同样是爱情。但表现方式和思考上面表现出了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却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而好莱坞的廊桥之恋,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欲。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职称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电影却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现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当从相识到相依相恋,但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只有声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来更含蓄。

《廊桥遗梦》都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美国人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更渴望纯朴的真情;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对美国人来说,是反思和回归,对中国人来说,婚外恋是一种率性。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借助直觉体悟,通过静观,灵感顿悟,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整体把握。中国人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对电影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是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美国电影的成功是与其文化影响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

文化背景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也不同。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结构中。而西方人中的正面角色,在个人生活上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约束。西方人崇尚自我,中国人集体主义。西方的艺术作品从中世纪开始就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而西方的观众会则认同“花心”英雄,女星们更是被装扮得艳光四溢,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英国电影007邦德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反之,中国观众认同的多是合乎礼仪的淑女。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还有着“教化需求”,由于情感相对克制,中国观众会津津有味地观看悲欢离合的故事,却希望看到一个团圆的结局,但又排斥来自于西方的纯粹悲剧。

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 “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惟有听从爱的召唤。“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人也搞性革命,但他们依然认为浪漫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浪漫爱情,婚外性行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的话,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情与性爱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丽、可歌可泣,并且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用浪漫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婚姻。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对影视作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一般要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欣赏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郭晓燕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卷第1期

3,覃锋 浅探中美文化差异 山花 2007年第2期

4,李 莉 张 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山东电大学报 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