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6 10:46:38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1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且适用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高才能跳得远,即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在军事上叫抢占制高点。抢占制高点对于克敌制胜十分重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发展任务、发展条件以及科技进步趋势,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制高点有5个:

一是制度建设。提到制度,不能不提到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诺思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基于他对经济制度的研究。诺思的一句有关制度方面的名言,就是“制度高于一切”。诺恩认为,创新,规模经济、教育,投资。资本积累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或者说是经济增长的表现。而真正的经济增长,是制度和产权,其中,制度是关键,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就是说,除非经济制度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就是制度高于一切的有力佐证。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方方面面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释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宏伟规划中的前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仍然是不完善的。还是框架性的,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距离。所以,继续进行改革攻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是一项具有纲举目张意义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决定我国能否有效地实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二是文化发展。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其实,文化才是最深层、最内在、最高端的东西。思想观念支配行为,而文化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思想观念。其逻辑关系是:文化决定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社会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的内涵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则是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形成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底蕴的经济体制,其他的任何体制在目前的中国都行不通。我国政治经济之所以长期具有封建政治,封建经济的烙印,就是因为“王权治众”、“家国一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文化还在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为什么江浙沪一带商品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迅速?这也是文化的原因。因为,在明末清初,中国工商业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工商文化与市场文化天然相通,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带发展得会快一些。相反,在农本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西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就相对慢一些。

诚信是一种文化,勤政廉政是一种文化,民主是一种文化,法治是一种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节俭是一种文化,腐败是一种文化,浪费奢靡攀比摆阔是一种文化,专制也是一种文化,还有酒文化、饮食文化乃至最近几年兴起的打折文化、短信文化等等。文化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逐渐构筑起世界上最先进的体制,建立国富民强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弘扬先进文化,鞭鞑、淘汰落后文化,一步一步地从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抓起。我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因果关系名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什么决定生产力呢:我们会回答: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如果再深入间一句:什么决定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呢;当我们接连问几个为什么以后,结论就出来了:其背后最里层、最深层、最基础的不是别的,而是文化,是包括教育,科技、传播等在内的广义文化。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

现民主、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创新、和谐友爱和环境优美的社会,必须以健康的高度发展的文化为支撑。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正确性、其对我国今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将逐步得到显现。

三是信息化。信息的发展和应用,使经济、社会、文化发生着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比如,我们每一个人口袋里都会装着这样那样的各种磁卡。这卡那卡,都是信息卡。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人类没卡就不能生存的时代。信息化不仅仅是效率的提高,它还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当今的工业化,是有着丰富信息化内涵的工业化。之所以说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因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信息化已是现代化的代名词。如果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发展关系联系起来考量,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目前已经开始迈进信息文明时代。什么是信息文明?我把它定义为:信息文明是吸取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精华,扩大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范围和信息的对称性,提高了社会效率,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代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信息化强国往往居于经济发展的宗主国地位,信息化弱国则处于经济殖民地境地。在信息发展方面的长期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被逐渐边缘化,也必然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而数字鸿沟会演变成经济鸿沟和贫富差距,会演变成强弱悬殊。我们赶超发达国家,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加大力度,高效率地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战略。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刚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规划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把“积极推进信息化”作为第十五章单列了出来。基本内容包括: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强化信息安全保障4个方面。落实国家“十一五”期间关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4项基本任务,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力争实现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行业信息化,以城市信息化为中心的社会服务信息化,以制造业和农业信息化为重点的产业领域信息化,以电子政务为内容的政府办公快捷化、透明化,以电子商务为内容的业务活动网络化,建立健全推进全方位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信息化的制高点意义和信息工作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

(1)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看,未来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很可能既不是制造业中心,也不是金融中心,而是可以配

置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技术流的信息中心。(2)结合信息工作看体制,从逻辑关系上讲,如果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体制性原因,那么,透明的充分的对称的信息服务,则是好的体制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3)文化和文明本身也是有层次的。只有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和文明,即信息文明才是当代文化和文明的最高层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无论是对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的建设,还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或市场经济由发展型向增进型的转型,以及对先进文化的发育,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推动作用。

四是建立我们掌控的跨国公司。今后的世界,是跨国公司掌控的世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企业发展规律的产物。只有跨国公司才能跨过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在世界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正是跨国公司的活动,把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推动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整合着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通过经济资源配置过程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歧见,弥合差别,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上的趋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类走向世界大同之桥,之船。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把跨国公司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通过建立我们掌控的跨国公司为载体,逐步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目标。

五是在自主创新中抓标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在产品、技术和标准三者的关系中,标准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处于价值链中的宗主国地位,技术和产品都是标准的殖民地。

比如,在信息化领域,信息标准又居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宗主国地位,信息产品无疑是信息标准的殖民地。如果说,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那么,信息标准则是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在实施我国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跳出以前走过的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产品――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把信息标准的制定与开发放在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实施以市场换标准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在其他技术或产业领域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在自主创新中抓好标准,通过我国国家产品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才能切实占领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世界上许多产品、许多技术都采用中国标准,在国际经济大格局中,不仅我们的利益权重增大,我们对经济乃至政治的发言权也会增大。

抢占制高点必须强化能力建设,必须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有人穷?为什么有人富?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抓住赚钱的机会?为什么有的人有机会却抓不住?这归根到底是个能力问题。穷人缺什么?穷人最缺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能力才能创造财富――能力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发展。各种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夺去财产或其他外在的东西,但只要能力还在,就能抓住机遇,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一步步做大做强。因而,决定我国今后发展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能力。建立好的制度,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充分释放能力、增强能力、保护能力、发挥能力;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为了别的,也是为了充分释放能力,增强能力、保护能力、发挥能力。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逐渐发育起来的。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2篇

一、房价: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

有人认为房价会跌,但是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决定了房价降下来很难:第一,城市化速度太快,导致房屋需求增长过快,如果2020年达到65%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要增加几亿人口;第二,目前居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在吃饱穿暖的需求满足之后首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住房的需求弹性很大;第三,土地供应紧张,再加上严格控制耕地减少的政策,使土地供应大大减少。总的看来房屋供给减少了,但需求旺盛。解决房价问题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土地的价格要降下来。国家从农民那里把土地征用过来,就一个部门挂拍招,一挂挂出个天价,土地价格肯定要摊到房价里。土地供应结构需要改变,让房产开发商有选择土地供应商的余地;第二,清理房地产税费,各种税费一摊,价格就上去了;第三,适度增加公用土地。一方面要打击开发商囤积房屋的现象,同时还要增加土地供应,房子供给多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才能稳下来或者降下来。房价的问题比较复杂,提高房贷利息,针对的是买不起房子的人,富人买房子一般不需要贷款。另外,房产税要不要开征?地方政府能不能发债搞建设?这些都将影响到房价问题。

二、上学难:教育结构亟待改革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和高等院校的扩张,学生的收费水涨船高。另外,我国的整个大学教育是为吃皇粮设计的,为单位培养人才服务。而在德国,适龄青年一半人上大学,一半人进职业学校。美国大学生毕业后20%创业,我国还不到1%,临近毕业都在忙着找单位。教育结构需要调整,不能全培养科学家,也不能全培养单位人,教育需要多元化,高中、初中就要分流。一个学生投入二三十万,最后做普通劳动者,成本太高。国外都很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我们也需要加大教育支出,特别是加大助学金、义务教育、中西部学生学杂费等等支出。另外应重视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百分之十二三的民工把孩子带到城市上学,因为教育设施等不达标,一些地方查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的孩子更加上不了学,形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宽容,农民工子弟的教育经费,就是水平低一些,财政也应当拨付。同时,教育的二元结构仍将成为现实的存在。

三、看病难:期待医改新政策

就医难,难在平价和普通医院少,医生技术差,药品假冒伪劣,医药费和治疗费太贵,医靠药费养,医疗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卫生经费需要国家投入,但大量的卫生资源让一些干部占用了。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就会想办法赚钱。但全部靠财政拨款,短期内实现不了。医疗改革方案,是供给化,还是市场化?是全保,还是部分保?是一元结构,还是二元结构?保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目前的方法是控制药价,医药分开。另外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社区和平民医院、实行大病统筹等。

四、就业难:难在中小企业少

就业难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一个公务员岗位2000多人去考,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放到市场经济里,就业不难才怪。现在中国的企业太少了,毕业生上哪儿就业去?说到这里,我必须破一破现在流行的所谓指导学生就业的歪招:第一,到广大的农村去就业。我们这一代人下过乡,难道还不知道在农村就业是什么情况?现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机会才千方百计转移出来?第二,教育学生到“最需要我们的中西部、贫穷的地方去”。越是贫穷的地方,就业机会越少,那里的人想出还不一定出得来呢。这些都是对一代青年学生的误导,而根本办法还是要鼓励创业,增加企业,解决就业。发达国家千人50个企业,而我们国家呢?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2004年我们才325万家企业,除以13亿人口,平均下来千人不到两个半企业。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解决就业的最主要和最大的渠道,是大量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这个占每年新增和再就业的比例超过了90%。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发展个体、10人以下的微型和中小企业。

五、创业难职能部门管得严罚得重

许多城市对于个体、微型企业,尤其是一些流动性、季节性的非正规创业,统称个体摊点儿吧,在认识上还有很大争议。前不久中央一位领导人到某省的一个城市视察,没走当地政府规定的路线,碰上一个老瓜农,他就问:“党的政策怎么样啊,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老瓜农说政策很好,就是拉到城里的西瓜不让卖。这位领导人听了很生气。后来那个城市就让卖瓜了,可是我们还有多少城市一创什么城,上面领导一来检查,就把小商小贩赶得没法经营?甚至不少城市提出来要建设“无摊城市”,这好像是有关部委衡量什么标准城市的一个硬指标。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2005年的一次全国性大会上,我曾口无遮拦地说预算外收入至少8000亿元。结果有专家问我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就实话实说,说是估测出来的。但是不久之后,普查结果出来了,2004年,全国预算外财政收入9367亿元。不仅如此,1999年到2004年810万个体户“倒下”了,个体户一般是两个人就业,这样算下来,我们损失了1600多万个就业机会啊!其实,症结也不在这些职能管理部门本身,而在体制。比如工商超收奖励罚款分成,这样的部门应该由财政直接发工资,取消、合并收费,不要让他们通过收费变相发工资甚至奖金和福利了。职能部门要回归到为建设创业型社会服务的本位上来。前一段时间我到浙江诸暨做调研,震撼很大。首先,诸暨有10万家企业,6万多家没有登记,这在别的地方就是无照非法经营。第二、诸暨县给工商局发工资,并且可以与工商局谈条件:诸暨县有个1.2万平方米的商城,1000多个工商户,最后商定,整个商城一年下来只收25万元,工商局不能挨家挨户去收管理费。第三,雇工人的家庭工商户每年交50元钱的管理费,不雇工的交10元,多宽松!这样的环境,百姓创业当然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到底怎样尊重劳动者的权利?我认为,对一般的个体户不要再登记,实行备案制就行了;放宽个体、微型经营的准入,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空间。对非正规就业、创业网开一面,进行科学、善意的管理。

六、社会保障:逐步并轨,突出重点

社会保障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如个人账户没有落实,统筹账户还有缺口;行政、事业、企业有不同的保障体

制;农村与城镇存在二元结构;社保在地区之间不能转移;统筹层次较低,并由地方管理,存在挪用社保资金问题。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因此社会保障只能低水平、广覆盖。体制差别和城乡差别,只能逐步并轨,重点是养老统筹、大病统筹、伤残保障,建立城乡差别低保制度。如何设计农民工社保方案、社保能否跨地区转移?社保能否由中央统一管理,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亲和感?

七、居民收入:解决增长慢和分配不公问题

相比较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太慢。财政收入增长快,投资的规模就增长快,企业利润增长也用于搞投资,经济就很容易过热,因此要加大居民收入的增幅。

另外,农民收入如何增长?一般有4条渠道:农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财产收入、创业收入。单靠农业增收,收入增长很慢,农业富不了民,很多国家的农业都是补贴的。像美国可以一家拥有几千亩、几万亩地,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操作,我们一家就几亩、十几亩地,再产业化、科技化,也很难致富1 80%的农民增收来自城市务工,但城市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很慢,每年增长3.5%,而城镇职工每年增长13.5%。财产收入和创业收入这两个增收渠道不足。土地是集体的,国家征用农民土地最早的补偿办法是一亩地补3年平均产量的8-10倍,许多失地农民没有因地致富反而致贫。最近强调农民的林地产权问题,征地补偿提高标准,下一步看《土地法》怎么制定。农民创业经营,很多地方限制多,基本没法创业,政府要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好环境,其他都没好办法!

另外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我国已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有的学者认为差距拉大是必然现象,但是我们看看各地区的情况,浙江的基尼系数在全国是最低的,最高的是贵州、青海。中小企业多的地方,中等收入的就多,基尼系数就低,基尼系数和发展模式有关系。只发展大企业,不注意发展中小企业,必然基尼系数低,形成倒丁字形的收入结构。所以我们要鼓励中小企业做多做小,从积极的角度谈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

八、高耗能高排放:观念,措施都要变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仅不相矛盾,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只要能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的任何经济形式我们都可以采用。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来说,它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它能够为任何社会制度所运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就必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倡导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充分运用市场的灵敏性,又要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社会,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有的社会制度必须具有自己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制形式就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公有制。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表明,我们的所有制结构不能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格局。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1.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社会要贯彻这一改革部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创造的活力。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中还存在着政企职能不分,企业主体功能得不到发挥,民营企业受到差别对待,公共事业的变相性垄断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因此在经济领域中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的规律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有效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此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十分不合理,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降低,这显然同政府以不当的方式插手资源配置有着很大关系。深化市场化改革,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

2.有利于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

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提出,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达,就不能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全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而且,在全世界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坚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有利于经济的开放,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融入到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

注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2003年.

[2]邓小平.[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4篇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一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

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

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1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人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人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一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 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

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5篇

关键词:三农;制约;经济社会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的势头出现有所减缓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问题成为农村、农业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前20多年里,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是农民最幸福的一段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生活改善最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负责任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达14.1%,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在1984年以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但是,这时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收入仍然得到较快的增长。1985—1988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5%,农村经济仍然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89—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出现了负增长。1992年后,主要靠再一次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增加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再一次得到了增长。1992—1996年,全国农民收入实际平均增长达5.3%,其中19%年为9%,为90年代的最高增长年。但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普遍趋缓。199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虽然为4.6%,但比上一年纯收入增长率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上一年回落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农业产量总量徘徊不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到位。第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第四,农村和农业面临不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简而言之,即是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与保证的关系,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以农民为本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的力量之源,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紧紧围绕“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这就表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向不是其他的人,而是广大的农民。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农村社会如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表现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l,气象出版2001版,第65页.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6篇

关键词: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5302

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和英国的发展为何有不同的结局

1.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的发展

1.1.1 西班牙封建因素十分强大,资本主义在西班牙难以快速成长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迅速扩展。西班牙在贸易的发展方面应该有先发优势,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西班牙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力量在西班牙仍然十分强大,他们成为殖民地贸易发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新兴的资本主义在西班牙的成长仍然较为缓慢,没有成为主导型的力量。由于西班牙封建专制势力非常强大,君主、贵族等传统势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抑制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进一步成长。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同步受益。资本主义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1.1.2 国内实体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工业基础薄弱

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按照符合贵族利益的方式进行,传统势力缺乏开拓精神、安于现状。由于殖民地贸易很容易地获得高额利润,他们没有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进行发明创造和新技术革新。在重商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并没有同步壮大。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殖民地进口产品中的9/10都来自西班牙以外的国家,特别是英国。某种程度上,在对殖民地贸易中,西班牙更多是充当殖民地和英国等出口国的中转和桥梁角色,并没有多少自己生产的工业品。

1.2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1.2.1 英国的环境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

英国重商主义理论突破了农业只是一个自给部门的思想,认为农业生产出“自然财富”,发展商品性农业。重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农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托马斯・孟等人提出了“人为财富”理论,对外贸易不再被人们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接受了晚期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促进贸易的发展,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工业制成品。当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传统势力阻碍的时候,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传统势力和新兴力量形成了很好的妥协机制。经济思想的传播、有利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治方面的变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最终取得主导力量。

1.2.2 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英国的对外殖民贸易与西班牙的不同表现为,英国与广大殖民地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往来,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市场是其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的市场急需英国扩大工业品的产量。当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时,这时就需要技术革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深化分工,提高市场效率。可以看出英国对外贸易与本国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1.3 两国不同结局的简要分析

从两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英国重商主义走出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重商主义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跨越的时期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而西班牙却未能形成良性发展道路,传统势力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本国的新兴力量得到抑制,实体产业虚化,社会缺乏活力,从此衰弱下去。

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是由经济学家丹尼尔、麦金农、克鲁格曼、萨金特等经济学家提出,曾被用来描述二战后东亚国家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及所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

2.1 中国新重商主义表现

为了刺激出口,中国长期实行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和出口奖励措施,积累巨额外汇储备。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税收补贴、买方信贷、压低汇率等多种手段鼓励出口,2015年7月末外汇储备3.65万亿美元。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累积了贸易顺差,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2.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的负面效果显现

2.2.1 经济结构失衡

在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形成了倚重出口和投资的模式,内需不旺。需求结构失衡可带来短期的增长,长期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虽近几年来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2014年这一比率仍在20%以上。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

2.2.2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分利集团理论,特殊利益集团会阻碍经济增长,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同的行业、部门实行了倾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体、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这些利益集体为了捍卫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可能会抑制新兴力量的成长。

2.2.3 贫富差距拉大

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普通大众并没有均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是0.469,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庞大的中间阶层没有形成,没有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改革利益分享的不对等,会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社会的活力最终会受到抑制。

2.2.4 以降低的环保标准、劳工成本为代价。

我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了环境,以较低的劳工成本,来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2013年,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3 分析结论

从西班牙和英国重商主义不同结局可以看出,国家主导经济活动,可以实现国家的快速崛起,但这个过程也是传统力量和新兴力量变化的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创造有利于新兴力量发挥作用的环境,新兴力量、新兴产业才能成长起来,重商主义才能够对一个社会的转型发挥推进作用。中国的新重商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如经济结构失衡、利益集团、贫富悬殊、较大的环保和劳工代价。某种程度上这些负面效应可能会抑制未来社会的活力,限制社会进步的力量的成长,最终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当前的改革应该是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综合改革,只有发挥改革合力的作用,中国才能扫除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因素,创造有利的社会发展、社会转型的有利环境,社会才充满活力,当前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推进市场化改革、压缩既得利益群体寻租空间。当前我国的强力反腐、推进法治建设,实际上是破除利益集团阻扰,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功的条件,促进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霞.从重商主义的发展分析英帝国的崛起[J].济南大学学报,2005,17(5).

[2]于民.近代早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业经济的兴起与衰弱[J].潍坊学院学报,2008,8(3).

[3]梅俊.杰重商主义与中国经济再平衡[J].学术月刊,2011,43(6).

[4]王胜伟,刘家诚.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特征、困境、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16(6).

[5]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2.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B类项目“微商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7篇

2012年全省GDP达34606亿元

人均突破1万美元

2012年浙江生产总值达346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3266元,约合10022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长9?郾6%;人均生产总值63266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4?郾6%;地方财政收入3441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5?郾8%。固定资产投资17096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7?郾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6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6?郾7%;出口总额2246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1?郾9%。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新增铁路459公里、高速公路967公里、万吨级泊位70个、电力装机1151万千瓦。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34550元;农村人均14552元

201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近五年年均实际增长7?郾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年均实际增长8?郾5%;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626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郾37∶1。就业持续扩大,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9?郾6万套、竣工55万套,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53?郾7万户。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郾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郾5%,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2012年我省财政

总收入6408.5亿

2012年,我省财政总收入为6408?郾5亿元,增长8?郾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郾6%,增长9?郾2%。我省2012年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体呈现探底回升的“V”态势。增速从1月的13?郾8%逐月下降至6月的4?郾4%,然后逐月回升至12月的9?郾2%。从收入结构来看,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228亿元,同比增长9?郾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93?郾8%,比重比上年上升0?郾1个百分点。

 

2012年我省消费品

零售总额达13546.3亿元

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6?郾3亿元,比上年增长13?郾5%,比全年13%的计划目标高0?郾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郾4%,增速比上年高0?郾1个百分点。从行业类别看,批发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较快。2012年全省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394?郾5亿元,比上年增长22?郾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郾8%;从消费类别看,食品、衣着类消费较快增长,居住类和汽车类消费企稳回升。衣着类零售额530?郾8亿元,比上年增长20?郾9%,这两类消费占全部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18?郾1%,比上年提高0?郾9个百分点;居住类零售额541?郾5亿元,比上年增长6?郾0%,增速从上半年下降3?郾6%回升到全年增长6?郾0%,其中11月和12月增速超过16%。

 

2012年全省城市化率

2012年我省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新型城市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3?郾2%。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山区和海岛发展加快,衢州、丽水和舟山三市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

2012年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构建全程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三个千亿”工程提前完。认真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政策,民间投资增长,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增长43%。推动民企与央企加强战略合作,央企合作项目新增到位资金1247亿元。建立量质并举的外资考核评价机制,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新批准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8个。启动建设12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31万吨、铅酸蓄电池179万千伏安时。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8篇

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要扎实做好当前的重点工作,总的要求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自觉地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社会大局上求“稳”,在经济发展上求“进”,在工作作风上求“实”,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要把维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确保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做好维稳工作,切实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要下大力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大“事要解决”力度,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要坚决防止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

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地做好工作,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坚决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全力以赴稳增长,努力把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期保持下去。要坚定做好困难复杂局面下经济工作的信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沉着应对,抢抓机遇,努力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中逆势而上。要充分发挥攻坚克难的主观能动性,抓住用好二、三季度这一生产建设“黄金期”,下大力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抓好工农牧业生产,抓好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等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要以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好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要对照目标抓落实,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一梳理和细化,明确阶段性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强化保障措施,实打实地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好、完成好。要对照部署抓落实,有针对性地加强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逐个逐项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要继续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推动发展的大事来抓,确保能够实施的政策抓紧启动,已经明确的项目尽快落地。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第9篇

2007年6月21日至6月28日,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由县领导带队组成四个督查组对全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督查中发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组成调研专班,深入开展调研,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特制定本调研活动方案。

二、组织领导

县成立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刘冰同志任组长,各课题组牵头县领导任副组长,各课题责任人为成员,负责整个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方法与步骤

1、拟定调研提纲(7月3日—7月4日):各课题组牵头县领导分别召开调研小组会议,确定课题组成员,具体安排调研工作任务,共同拟定详细调研提纲,经课题组牵头县领导审定后实施。

2、基层调研(7月5日—7月12日):各课题组可采取现场采访、开座谈会、征集论文、查阅资料、参观考察等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撰写报告(7月13日—7月15日)。

四、调研要求

1、调研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检查督办。各责任人具体负责所承担课题的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各责任单位必须紧密配合,抽调业务熟悉、责任感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参加调研工作,并将抽调参与调研的人员名单及时上报给课题责任人,同时要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调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调研人员必须接受课题责任人的领导,服从课题责任人的安排,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按时按要求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反映情况要清楚,分析问题要客观,对策建议要可行,要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将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调研课题中,相关乡镇党委政府为责任单位的,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要安排专人就本乡镇的情况开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于7月15日前交课题组责任人。

4、课题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开展调研,集思广益,综合利用调研成果,调研报告完成后,于7月15日前通过电子政务网传至县委政研室(联系人:上官承钟)、县政府办公室综合科(联系人:田祚立)。

五、调研课题及任务分解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村干部待遇(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组织部、民政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党委)。

2、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超,责任单位:人大办、民政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及信陵镇党委政府)。

3、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管理机制,让参合群众得实惠(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卫生局、财政局、编办等相关部门)。

4、健全经济工作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

5、加强地灾防治工作,妥善搬迁安置灾民(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政府办、国土局、移民局、农经局、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及各乡镇党委政府)。

6、加强城市管理,理顺管理关系(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法制办、文明办、文明城市创建办等相关部门及信陵镇党委政府)。

7、加强产业发展绩效考核,促进产业兴县战略实施(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政府办、统计局、商务局及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8、加强转制单位管理,推进以钱养事运行机制正常运转(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综改办、政协办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党委政府)。

9、加强项目申报立项建设管理,建立跟踪问效新机制(牵头县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政协办、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