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1 17:05:3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1篇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合作组织链接、一批企业和大户支撑的办法,在未来3-4年时间内,集中力量抓好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水产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鼓励和引导一批联系紧密、市场相关、产业相联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组织开展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

(一)粮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实现粮食总产463万吨、油料总产23万吨、粮油加工产值64.4亿元;20*年实现粮食总产500万吨、油料总产30万吨、粮油加工产值100亿元。培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18家,1000亩以上粮油种植大户100个。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粮食局。

3、承办单位:*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帅旺食品有限公司、*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天裕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县南港东方米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市农科所、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市种子管理站、市种子公司等。

6、重点建设项目:*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优质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市*面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2亿元、1.08亿元的2个年产10万吨碎米深加工淀粉麦芽糖项目;*帅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的4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及5万吨仓储中心项目;*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的10万吨精制冷榨食用油产品生产建设项目;*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年产10000吨淀粉糖酯、*00吨大米食用蛋白粉和紫甘薯种植项目。

(二)生猪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生猪饲养量580万头,出栏365万头,母猪存栏17.9万头,规模养殖比重4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90万头;20*年生猪饲养量700万头,出栏450万头,母猪存栏21万头,规模养殖比重6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200万头,培育年产值5亿元以上生猪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商务局。

3、承办单位:*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县康达畜禽有限公司、*大别山生态综合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县三缘牧业有限公司、*县长风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省*县康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东润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市天时畜牧种业有限公司、*瑞泰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34亿元的优质商品猪贸工农产业化经营项目;*老山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黑毛猪生产加工开发项目;*思裕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10万头猪场建设项目。

(三)家禽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家禽饲养量1.2亿只,出栏8800万只,禽蛋产量14万吨,肉禽年加工产值6亿元;20*年家禽饲养量1.6亿只,出栏1.3亿只,禽蛋产量16万吨,规模养禽比重达到60%以上,肉禽年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培育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一隆羽绒有限公司、*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县华强羽绒有限公司、*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三祥羽毛有限公司、*省*西羽绒厂、*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恒福食品有限公司、*省*西白鹅原种场、*县银源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市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夏星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年产5万吨冷冻禽肉制品生产项目;*市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5000万只禽类加工项目;*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投资1.28亿元、6000万元的5000万只肉禽深加工项目和*西白鹅熟食制品深加工开发项目;*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肉鸡产业化项目;*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西白鹅生态养殖基地和羽毛(绒)交易市场项目。

(四)茶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茶园面积45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其中*瓜片茶园15万亩,产值5亿元;*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万亩,产值1.5亿元;*小兰花茶园6.5万亩,产值0.8亿元。20*年茶园面积50万亩,产值10亿元,其中*瓜片茶园20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15万亩,产值3亿元;*小兰花茶园7万亩,产值1.2亿元;培育超亿元产值茶叶龙头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县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县大团山茶厂、*名优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省*县圣茗茶叶有限公司、*舒绿茶业有限公司、*省*市大山茶厂、*市金*茶厂、*市东石笋野茶开发有限公司、*县齐山*瓜片有限公司、*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质监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农委,相关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瓜片有机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加工厂房及清洁化、机械化加工工艺研发项目;**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大化坪有机生态茶园;*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瓜片智能机械化加工生产线研发与推广项目;*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茶叶精深加工项目;*舒绿茶业有限公司投资6100万元的茶多酚及茶色素提取项目;*县投资2000万元的有机*瓜片产业化开发项目;*县投资4000万元的茶业发展项目;*瓜片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整合、保护和规范使用项目。

(五)油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新育苗400亩,新造林3万亩,低产林改造6.5万亩,油茶面积35万亩,茶籽产量1.5万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油茶面积50万亩,茶籽产量3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2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新世界绿洲茶油有限公司、*省*县鸟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市邦恒茶油发展有限公司、*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西学院,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大别山科技开发公司投资4700万元的2万吨油茶籽综合加工项目;*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年5万吨油(绿)茶籽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油茶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的凡冲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茧丝绸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桑园面积20万亩,蚕茧产量1.2万吨,年产白厂丝1500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桑园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2万吨,年产白厂丝3000吨,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企业1家、超1亿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实施主体:*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华集团、宏宝集团(*)丝绸有限公司、**金燕桑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利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太平丝棉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相关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源牌集团投资1.8亿元的年产50万件出口蚕丝被项目;*三利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缫丝、丝绸技改及20万件丝棉被建设项目;宏宝(*)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1.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和蚕丝制品加工项目。

(七)毛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毛竹种植面积65万亩,年加工产值9亿元;20*年毛竹种植面积80万亩,年加工产值16亿元,培育年产值8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4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龙华竹业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春城有限公司、*县金诚竹业有限公司、*宝德利竹业有限公司、*丰田竹业制造有限公司、*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省*县富邦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县华竹实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年产200万平方米竹木复合重组材项目;*春城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竹加工剩余物沼气能源化项目;*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年处理1万吨农林剩余物竹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金诚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竹胶板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八)大麻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大麻种植面积8万亩,麻皮总产1.36万吨,年加工产值3亿元;20*年*大麻种植面积15万亩,麻皮总产2.8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市凯旋大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农科所,市质监局、农发行*市分行等。

6、重点建设项目:*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450万元的大麻纤维产品系列开发项目;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投资7350万元的*大麻产业化项目;*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投资的8000万元的大麻标桔杆活性炭项目。

(九)渔业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9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产值22亿元;20*年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产值33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

4、实施主体:*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华海鳗业有限公司、*金湖水产有限公司、*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县瑞明水产养殖场、霍邱县东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霍邱县西湖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水产局、市水产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苗种配套基地—万佛湖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投资86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水产品生态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华海鳗业有限公司投资1.29亿元的4000亩鳗鱼生态养殖基地和年产3000吨烤鳗加工出口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640万元的水产品深加工出口项目;*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安丰塘生态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项目。

(十)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200万吨,总产值25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40万亩;20*年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230万吨,总产值30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80万亩,蔬菜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蔬菜加工企业3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华园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华园食品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舒丰现代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景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省*县天绿食品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农科所、市菜办、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华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果菜深加工项目;*景山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水煮菜生产线及冷库扩建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万亩绿色蔬菜(外向型)产业化项目;*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山野菜、冷冻食品加工项目;*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的*农业科研基地及绿色蔬菜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700万元的*县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项目。

三、主要措施

1、强化产业协会建设。按产业分类积极稳妥地组建各行业协会,吸纳更多积极性高、有实力的企业和大户进入协会,提升协会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每个产业确定1-2个市直部门作为召集和主管单位,明确一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法人和产业协会会长候选单位,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大户、经纪人作为实施主体和协会的主要成员,具体负责产业发展的推进。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协会向实体性、产业性发展,逐步过渡到专业合作社。每个产业协会由会长单位提供专门办公地点,明确1-3名全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人员经费由协会自理。会长和副会长单位根据工作业绩,定期实行民主评选、动态管理。每个产业所涉及的县区及其产业的细分行业,比照市级产业协会模式架构组建分会,扩大产业协会的覆盖范围。

2、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长远,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各责任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产业内各相关部门、企业、组织和大户的组织协调,齐心协力,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及农产品标准的制定,走标准化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效益提升的道路。各产业协会在抓好特色产业中长期规划建设的同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每年至少为会员办好5-10件实事。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3篇

E-mail:

收稿时间:2013-08-23

导读:黎塘莲藕种植历史悠久,该地依托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形成“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独创了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莲藕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部门正在开展黎塘莲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黎塘荷香人间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打造工作,进一步带动莲藕特色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广西宾阳县黎塘镇素有“莲藕之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镇、广西小康示范镇和中国优质莲藕生产基地镇。黎塘农民有着传统的莲藕种植经验,近年来,在黎塘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三农经济为目标,以优化种植结构为中心,以提高产量和效益为宗旨,该镇大力发展水生蔬菜――传统莲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黎塘莲藕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黎塘莲藕在广西区内,广东、海南等周边省区以及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黎塘镇具有独特的优质莲藕生产自然条件,在同品种、同一生产管理条件下,在黎塘境内种植的莲藕在质量、口感上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黎塘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黎塘莲藕在南宁市及周边县市已小有名气,但由于当时种植的品种常年近亲繁殖,藕种老化,产量较低,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外销的莲藕数量有限。自1999年成立宾阳县黎塘莲藕专业协会后,协会每年适时引进莲藕新品种,先后从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鄂莲1号、鄂莲4号、鄂莲5号、9217号优良新品种,产量逐年增加,莲藕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种植面积从原来的约133.3 hm2迅速发展到约333.3 hm2,并辐射带动周边的王灵、和吉等乡镇。随着产量的逐年大幅增加,协会建立了莲藕批发市场,依靠协会先进的营销理念以及黎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销量也迅速增加,知名度随之提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黎塘莲藕在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已家喻户晓,并成为市场上热销的农产品。进入21世纪后,黎塘莲藕迅速进入区外市场,黎塘莲藕从此名声鹊起。

黎塘有着悠久的莲藕种植传统,过去在生产上为分散种植,产品销售上大多以零销为主,由于没有固定交易市场,营销价格常常出现波动,从而阻碍了黎塘莲藕产业的发展。1994年10月,在宾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引导下,三李村委雷响第一村民小组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广西第一家民营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黎塘朝阳蔬菜批发专业市场,次年8月竣工交付正式营业使用,市场占地面积约26 000 m2,建筑面积

2 000 m2,市场内共有铺位68间,经营户180多户,主要交易产品有莲藕、大白菜、萝卜、番茄、香芋类等蔬菜。本着“先繁荣,后规范,先投入,后收益”的原则,为广大农户、客商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为健康价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硬件支撑,保证了营销价格的相对稳定,维护了藕农的经济利益,带动了藕农的生产积极性。1999年成立了宾阳县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后,建立了“协会+基地+农户+市场”产业化模式,同年巧妙地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利用作物不同阶段对阳光、水肥的需求进行套种,独创了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模式;2002年开始走向成熟并在全镇示范推广,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平均每667 m2新增粮食350~500 kg,新增产值1 000元以上,667 m2产值达7 000元以上,实现了藕粮并举、钱粮双增。2001年以来,黎塘镇莲藕农民专业协会投资40万元,先后从武汉引进了高产品种鄂莲1号双季莲藕、鄂莲3号、鄂莲4号等进行引种繁植示范与推广,莲藕的均产翻了一番,每667 m2产量达2 500~3 000 kg,单产创历史新高。在黎塘莲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注册了“荷塘月”莲藕品牌商标,使黎塘莲藕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400 hm2发展到2011年的1 200 hm2,成为黎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了黎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莲藕产品的营销策略及销售方向

黎塘莲藕以淀粉含量高、藕身粗壮肥大、皮光滑、藕身洁白微带金黄色、味甜入口无渣、炒食香脆、炖吃粉绵、香味浓郁、风味佳享誉全国,深得各地客商的青睐。随着宾阳县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当地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协会会员,会员人数从开始的48人发展到现有的1 170人,涉及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并建立了由16人组成的农产品营销队伍,为藕农提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服务,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市场年销售量达8 000万kg,成交额9 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南宁、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带动了周边的饮食、服务、修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1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民办协会的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在同行业中树立了好榜样。

3 莲藕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随着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黎塘莲藕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及横县、邕宁、贵港、来宾等县市莲藕产业的发展,形成2 000 hm2的莲藕种植区域。创新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模式,每年为黎塘新增粮食达500万kg以上,全面解决过去“种藕无粮、种粮无藕”难题,其新亮点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节约成本,免耕耙、省工省力,达到经济、生态、环保作用;三是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08年,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模式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创新技术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2008年、2009年全区莲藕套种晚稻技术培训班和测产验收现场会在黎塘召开。2009年11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团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现场参观指导,莲藕套种晚稻模式得到了中国农业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等院士以及区、市、县领导的好评和赞扬,袁隆平院士在听完套种模式介绍和现场参观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题词“稻藕套种很妙,钱粮双增更好”。2010年11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指导工作。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研讨会在黎塘召开,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国高效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实施的《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广西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实施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南宁市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贡献率。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多次荣获区、市“文明市场”荣誉称号;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并多次荣获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次成为区、市、县参观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4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识别码:A

1 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简介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莲华镇7名食用菌专业生产农民发起成立,由成员共同出资65万元元注册,是汕头市第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是澄海区第一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全区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该社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带动促进本地区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为宗旨。合作社集食用菌生产、菌种繁育、栽培示范和使用技术培训于一体,为成员提供菌种及代购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销售成员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传播全方位服务。现属下有7个食用菌场,生产基地10hm2,常年产量达到1500t,年产值近2000万元,现有农民成员50多户,带动农民150多户。合作社成立以来为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被广东省农业厅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 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1 发挥技术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成员及当地食用菌培育户提供标准优质菌包,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以前,莲华镇的绣珍菇生产户菌包多为自己制作、自己使用,但由于技术不足,菌包制作成功率不足50%,生产出来的菌包质量较一般,生产效益不理想,市场竞争力低下。合作社成立之后依靠着过硬的技术和齐全的生产设备进行菌包规范化生产制作,且菌包质量较高,产量大幅度提高。菌包制作成功率和菌包出菇量的上升大大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成员生产技术

注重对成员和当地农民的培育技术推广,经常为合作社成员及当地农户提供食用菌的技术咨询和免费培训,为成员及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合作社编写了《食用菌实用栽培手册》、《双孢菇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技术手册,分发给社员,使之有章可循。在关键技术生产环节,组织业务能手召开现场培训会,当场演示,直观学习,示范带动。合作社每年举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10余期,印发培训简易材料1.8万余份,每年培训社会和周边乡镇农民1200余人次,接受技术咨询800多人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个社员至少掌握2个品种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2.3 进行营销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联户联销机制,在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龙头”与农户间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合作社与农户间的产品形成合力,统一销售,共同进退,通力合作闯市场,为解决食用菌销售问题,合作社先后在集贸市场和周边县市建立的销售网点,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产品信息,进行网络营销推广,与各大食用菌销售商和商加强联系,邀请经销商到合作社考察收购,打通了销售渠道。

2.4 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栽培试验

注重做好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改良、示范和推广,解决了以前莲华镇食用菌品种单一,菌种退化,生产技术低下,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存在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如:进行菌包冷刺激处理、低海拔平原地区灵芝引进试验、栽培料试验、水葫芦栽培食用菌试验、推广菇棚棚顶喷雾降温技术等,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5 开展规模生产,创建产业园区

引导社员开展规模生产,提高莲华镇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和档次,抓住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契机,在上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指导下,着手规划了汕头市莲华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食用菌产销和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同时,以园区为龙头和载体,联结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食用菌培育属高投入的设施农业,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本地区生产规模发展的瓶颈,较高的门槛也使部分有志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对此望而却步;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合作模式较为松散。

建议合作社通过向成员及生产户提供信用担保,帮助成员及生产户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进一步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问题;同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运作模式,加强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合作社发展劲头十足,以技术服务为主,进一步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在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业人员数量翻了数翻,销售额也节节攀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铸就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粤东食用菌业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 促进农场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255-257.

[2] 郑寿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76-377.

[3]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分析报告[R].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5篇

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提出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培植和对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的演进发展,在产业链与集群网络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以及特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强调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方面表现突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然而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实践中,依靠地理位置相邻,生产和加工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聚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长期互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和培育产业链条,对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汇集产业链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并在链网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二、特色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一)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辨析产业链作为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投入的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纵向的产业链条[1]。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特征,农业产业链是指立足市场,在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下,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围绕某种核心农产品的生产或以此为原料进行的加工生产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形成的链式结构。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专注于生产环节或片段的同时,不断强化与提供生产加工原材料的种植户以及农业加工制成品销售企业的互动联系,形成围绕农业加工制成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链条式结构关系。同农业产业链相比,农业产业集群这种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具有更为明显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它是一系列地理位置相邻且相互联系紧密的农产品企业与地方政府、相关辅组织机构、广大农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若能够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将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特色农业集群内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辅组织和中介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在一定地理空间集聚形成集群网络结构。

(二)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作为农业产业的两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业产业链不是单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生产中形成的简单链接,而是相关环节以投入产出为纽带联接而成的复杂系统。从产业链空间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纵向环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核心企业的驱动下,实现产品和价值流动,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承前启后的联系。在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聚集大量同类企业或辅机构,形成横向环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对于产业链,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其纵向上下游环节的衔接关系与价值分布,在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业链纵向各环节都参与产品价值的创造或实现,各环节具有连续追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构成了价值链。价值在产业链上变化转移并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3]。产业链上农产品种植、加工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所实现的价值各不相同。在产业链上各环节中,根据其价值创造的多少可以区分出产业链的驱动力量。对于一般产业链而言,根据驱动力量的不同,可将产业链区分为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以及销售驱动型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生产企业是产业链条的驱动者,销售驱动型产业链中从事产品营销的企业发挥产业链驱动者作用。对于农业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产业链条驱动者;销售型产业链中,从事初级农产品销售的企业(如大型超市)扮演产业链条的驱动者角色。就特色农业产业链而言,基本上属于生产驱动型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4]。作为农业生产组织中的模式创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中,出于对某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以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加工企业和大量的关联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进一步带动从事种子培育、农药化肥生产、机械工具生产、技术咨询、物流运输以及其他的辅组织机构的集聚,这些企业和辅助机构的集聚又促使农业聚集的进一步增强,经过集聚的自我强化效应,最终形成加工企业和关联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或机构等主体联系密切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交织过程中构建了集群内部网络。可以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既是由各行为主体构成的经济网络,又是由各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既能实现农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又能对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依托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还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部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本文认为,特色农业发展应该立足发展现实,在培育整合产业链基础上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演化,通过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化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国内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以及河北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增收以及传统农业升级转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集而不群,多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仅仅是大量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企业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较差,企业之间缺乏长期合作所需的信任关系,在生产合作中存在短期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形成有效地利益分享机制和维持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工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之间的关系也更多表现为出售——购买农产品的买卖关系,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种植户与企业之间的销售契约不稳定,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压价”、“毁约”现象进一步降低双方长期合作生产的可能性;企业聚集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与辅组织机构也没有发挥有效促进和服务集群发展的作用。无论是自发的地理空间的企业聚集,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聚,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对产业集聚成群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往往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在集群发展中完全忽略市场的作用,完全由政府主导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另一种极端则是听任市场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对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不提供政策扶持和施加影响。在企业集聚区域,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机构等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的缺乏,难以在各主体间建立紧密的经济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残缺和不完整、相关链条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是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又一制约要素。我国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以及与销售环节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通常较短,缺乏向上游种子培育、加工机械等环节以及下游物流运输、产品售卖等环节的拓展延伸;同时,产业链往往较单一,在产业链条横向上拓展不够,难以充分发挥每个链条环节的潜力。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与横向拓展不够,导致农业产业链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阻碍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利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带动不同环节企业集聚以及与地方政府、种植户、辅组织或机构互动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进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演进从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是基于纵向生产关系形成的链式结构,产业集群则以内部主体构建的网络结构为显著特征。尽管二者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来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网络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协同机制,对集群网络演进、实现向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该从构建特色农业链出发,明确识别产业链的主导者。由于产业链是价值链的物质承载体,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分布,通常而言占据价值最大份额的环节就是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的主导者。从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来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构成中占据最大份额,因此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驱动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的主导。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下,对产业链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强化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互动联系;以及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导或带动下,衍生发展附属(旁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主链条与附属产业链并存和协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为集群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是动态化发展过程,产业链条上的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关系不断强化,同时,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也促使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辅机构和科研机构介入并逐渐形成关系交错的产业集聚网络,网络中各构成主体经过较长时期的关系互动,在形成基于产品生产的经济网络的同时,长期的接触在个主体间构建了无形社会关系网络,特色农业发展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网络演进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培植整合并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又会对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产生反馈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在地理空间上的衍生拓展。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形成的链网互动持续强化和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从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来看,集群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结合产业链培植整合与集群网络演进发展的机理以及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我国未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产业链培育整合以及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产业链各环节是在一定的投入与产出关联关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影响力系数最大[5]。因此,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应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特征,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发展导向等一系列综合指标,识别出能够在产业链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依托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引领和强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延伸产业链以及强化与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等集群主体的协调互动,最终特色农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2.对产业链实施深度资源整合,促进区域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发挥龙头加工企业主导作用,实施产业链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产业链纵向上加强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链条片段之间的联系,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条间的联动,在分工协作机制下,逆向拉动产业链上游的育种、种植环节,正向推动产业链条向销售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延伸主产业链条;在主产业链条基础上,培植新的产业链条,扩展和完善产业链结构,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在培育和整合产业链过程中,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链网互动过程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在完善产业链条结构基础上,产业链条上种植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其他提供配套服务或技术支撑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从单一的纵向联系向多向交错的网络状结构演变,而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又会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重构,在链网互动过程中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4.充分重视和积极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链培植整合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特色农业产业链在培植和整合过程中,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资源整合中的能够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同时,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之一,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需要政府对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进行统筹规划;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外部企业集聚。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进程中,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5-42.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芮明杰,等.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48-51.

[5]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

[6]黎元生.闽台农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整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

[8]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44-47.

[9]杨蕙馨,纪玉俊,吕萍.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14-2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6篇

1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商洛地处秦岭地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绿色宝库”之美誉,农业特色产业品种繁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核桃、板栗、药材、茶叶、食用菌和蔬菜产量分别为:6. 37万t,2. 53万t,17. 98万t,0. 27万t,15.9万t,48.58万t。农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7 706元,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商洛核桃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核桃品种,使得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年底,商洛核桃产值超过16. 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核桃收人超过1 000元,主产区人均核桃收人约27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的13%。商洛核桃已然成为商洛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是商洛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   

板栗是商洛的特色产业之一,它既是“干果之王”,又是果、菜、粮、药。全市七县区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镇安、柞水、山阳等县。尤以镇安大板栗驰名中外,年产6 000多t,栗农人均收人600元,镇安板栗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主产品。2015年底商洛板栗产量2.53万t,占陕西省的2/3以上,居本省第一。这个绿色特色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商洛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中药材种类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五味子的重要产地,年产中药材4 500 t。早在2002年,商洛中药材产值占CDP的比重就达9.9%。商洛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材料、生态旅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众多药材基地。   

商洛食用菌种植规模从2000年的0.7324亿袋发展为2015年的1.5亿袋,年均增长15. 42% ;产量从11万t增长为15. 9万t,年均增长7 . 65 %;总产值从8. 8亿元增长为15. 4亿元,年均增长11. 84% 0 2015年商洛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了5万多户,十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和6. 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目前,全市有食用菌专业镇72个,专业村390个,专业合作社21个;商洛有9家农业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生产,2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3家食用菌专业大户从事专业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2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农L心增收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技术、资金等原因,使得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商洛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它的发展需要以差异化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良种基地的建设和改造不够。根据资料显示,2015年商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 69亿元,增长22.8%。其中,跨区固定资产投资20. 75亿元,增长76.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 61亿元,增长0. 1 %;固定资产投资731.33亿元,增长20%。由此可以看出,商洛对于农村固定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投人有限,使得农业产业投资困难,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加之商洛农村的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人水平偏低,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扶贫政策,但是着力点不够,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就直接阻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2. 2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商洛的显著特征就是人多地少,全市耕地总面积24. 24万hm2,人均0. 10 h m2,低于全省人均0. 13 h m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人均0. 11 h m2的水平。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整体结构是小而全,境内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茶叶等特色产品很多。但是,能成为区域支柱产业的少之又少。另外,商洛核桃、板栗等特色产业主要是以传统经营为主,大多数还是依靠农户的分散经营,在栽培和管理技术上各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因受经济、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在采摘、分级、加工、包装等方式上缺乏规范的引导,致使产品的商品率降低。总体来说,初级化特色产业的比重较大,广大农民群众的经营模式传统,缺少现代科技力量,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间小。

2. 3特色产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经济欠发达、地形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发展受到限制,引进外来新技术的速度缓慢,产品技术的积累薄弱。目前,商洛农民对于特色产品的种植方面技术水平偏低,基本都是分散的、互相沿袭的一种模式,主要采取人工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导致部分特色产业效率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差。因为缺乏专业的加工企业、销售公司和产业经济组织等经济服务实体。没有对特色产品进行专门的管理,没有产品品牌效应,无法做大做强产业。另外,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无技术含量,产后不善管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投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其经济效益较低。

2. 4市场发育不健全   

目前,商洛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特色产业交易体系,在产品的销售和交易渠道上还比较落后,大多数的销售渠道都是商贩先从各农户或者集市上收购,然后再销售到异地或卖给大型企业。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市场波动率较大,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在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渠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农民收人的增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河南西峡的市场发育就值得借鉴,他们围绕“果、药、菌”三大支柱,精心培育产业“龙头”,着力拉长产业链,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衔接国内外大市场,精心打造产业集群。

3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如何利用商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商洛特色产品的竟争力,从而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目的的实现。发展战略和主要对策要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依托,以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政府职能,落实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科技推广;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3.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    

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应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开展服务行动。加大资金投人,积极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农户关注和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扶持农民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可行、设施到位、监督到位,为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2做好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积极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和选择。积极推广优良的特色产品品种,对其进行规范化生产管理,使商洛特色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借助EDA , SSM , AHP、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科学的选择区域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扬长避短,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促进区域产业的良好发展。

3. 3积极发展“互联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它的组织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所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谋求最大的利益。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商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规范、分散、参加农户少、不愿参与、作用低下等问题突出。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农村淘宝”平台的搭建,农村迎来了一种崭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即“互联网+合作社+农户”,这种合作组织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更好的发挥了网络功能,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省人力、物力,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为农民打开了销售特色产品的新天地。

3. 4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驱动是区域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在商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快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改造和提高产业科技队伍能力,激励科技人员进行特色产品创新。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创新;利用各种途径引进科技人才,进行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一条适合商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道路。并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7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8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县*乡*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9篇

关键词 河北省 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本文系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4年度课题“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与‘一村一品’”结项论文,课题编号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