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语文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40

小学生语文课程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1篇

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学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崔峦

从两天的活动中,特别是从港、澳、台六位教师的研究课中学到很多东西,大开眼界。这些课给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内地老师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吹来了一阵清风,使大家开了窍,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台、港、澳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很好地诠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很好地展示了教师怎样导读,导思,导写,导练;很好地说明了怎样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内地老师上的研究课也各有千秋。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变化,有成绩,有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从吕型伟教授的谈话说起2003年第11期《课程·教材·教法》刊登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谈话是这样开始的:“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与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如果这一场教育改革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自上面讲的两种病。”在内地的语文教学中有没有这两种病呢?有。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愉快是愉快,热闹是热闹,愉快、热闹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呢?听课的老师留下点儿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呢?语文教学是科学,探索规律要下苦功夫。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叶圣陶,语文教育走过千百年,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容易啊!语文教育这个堡垒不好攻破啊!时下有些课,“活”,没了边儿;“实”,没了底儿。只剩下好看,好玩。教学不是表演,不是展示教师自己。所幸这次内地老师上的课,教风都比较正,有些课还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我们历来主张,语文课要“实”而“活”:所谓“实”,是要保底,该学的要学,该练的要练,每一节课在学习语文上使每个学生确有所得。哪怕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定会由小进到大进。所谓“活”,除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筋动起来,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让学生“动天君”。这是以往语文课做得不够、不好的地方。历来有两种教学,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愚笨,一种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我们当然追求后者,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学会学习。我们全国小语会态度十分鲜明:对形式主义、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的语文课,永远说“不”!对急功近利、借“课改”扬名、得利的语文课,永远说“不”!往小里说,“课改”关乎整整一代人;往大里说,“课改”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的命运、前途。语文教学一定要坚持好的,改进弊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才是对“课改”负责,对国家、人民负责。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语文课,什么是不好的语文课。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在目标上:有明确的“三维”整合的目标。特别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目标要十分明确。教学目标不能多而杂,不能若明若暗,否则,教学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实施上: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的语文训练中,在探究、发现中逐渐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拓宽课程资源(包括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在效果上:训练密度要大,效率要高,效果要好。不能是把一节课甩甩干,只剩下一滩水。二、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学什么语文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母语课程,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地位不可动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起步阶段。我们要对得起亿万小学生。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应当学到什么呢?1.学习做人。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内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独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中心思想的侵蚀,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人把“为大众服务”选择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0.4%的人认为“不参加公益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过“志愿者”的只占2%,而美国占56%。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有些人在“课改”中以体现人文性为名,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培养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还有一点是能经受挫折、能吃苦。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上既要寓学于乐,又要提倡刻苦。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 、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此外,还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先哲说:爱学习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地的语文作业,多是抄默字词,进行枯燥的单项练习。发达国家的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一项是读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了后劲。总而言之,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由“课堂中心”转到课内外两条腿走路,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这两点是需要教师在“课改”中大力改进的。最后,以下面的三句话和各位专家、同仁共勉: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2003年12月21日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关注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们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

2、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3、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分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要让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要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但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培养一个人的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培养;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4-01

新课程理念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课时,预习前,我就要求同学们认真预习,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孙中山小时候那么会提问题,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了吗?"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孙中山以后的事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2.善于情感激发中培养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渗透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活动。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将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局限于固定的、枯燥的知识传授之中。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它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放到一个崭新的位置,促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情感怎样激发?动机往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富于童趣的故事,课文情境剧的表演指导,课内学生游戏的组织以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实践过程中,我注重了这样几个方面:与学生建立朋友式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多元地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拓宽学习的领域……有了这份学习的激情,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3.善于在自主学习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是应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字的形状与结构,自已找出易混的字,同时说出应该怎样进行区别。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字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重视学习自主学习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4.善于在开放多元中培养自主动手

传统的教学过于的封闭。教师忙于知识的满堂灌,学生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教学也就变得沉闷,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拘泥于已有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师生都应该积极创造,超越预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斟酌,大胆质疑,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才可能实现创新。其次,还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我们一样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他们的知识、兴趣、爱好、个性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同要一个问题的见解是各不相同的,课堂教学因此而异彩纷呈。在《我爱家乡》的写作训练时,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地发现家乡的美,我并不从兴仁的好处说起,而是直接说我的家乡贵州省是如何如何的人好、物美,说着说着,学生也逐一地说起兴仁的优点来。由于开放性的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完全由学生自主发现写作的材料,并在不言中迸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5.善于启迪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不允许学生有异常的想法。长期以往,学生没有了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我在教《景阳冈》一课时,学校刚好为每个同学发了一张"保护珍稀动物――华南虎"的宣传明信片。学完这一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同学说:"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师不是说,老虎是珍稀动物,叫大家保护老虎吗?武松却把它打死了。你们说,还要佩服他吗?"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我引导大家继续讨论,并适时地结合学校的活动,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总之,自主学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多方创设自主学习的途径,激发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要求学习"为一种主动的行为,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质量

为密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此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1]。在此,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既为综合素养,切不可将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大背景。教学的生活化的理念应至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老师将生活内容融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感悟人生。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潜在价值。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也使得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并主动创造生活的价值。

一、生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实践,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老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跳出书本,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建立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当中,同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语文并学以致用。生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体验之后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和生活运用的统一,学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为老师提供更大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生活化教学,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以家庭为基地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教师。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父母的对话获得很多知识。由于父母职业和认知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学生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充分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色,并以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则可以让他写一段学校的情况简介;有的学生家长是医生,则可以让他写一则如何预防感冒的健康手册;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条广告语。如此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让家长加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全家合力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增长了课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最好的教育素材莫过于生活,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教育意义。正如建构主义强调的:教育应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在课堂导入环节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以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作铺垫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文本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活动如记者、推销员、解说员、明星等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熟知的描绘方法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向同学描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3.社会中的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建立好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机会。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应用语文。如清明参观列士纪念馆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导游;老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街边广告标语、通知,纠正其中的错别字;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电视上的广告用语中的谐音字等。只要有心学,身边处处是真实的教学素材。学生还能在这些活动感受到语文的用处,同时也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的事实,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它是一个开放、灵活的空间,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邬青松.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小学生之友, 2009(9): 41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 生活化教学 ;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49-01

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之下,强调教学内容应当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既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也能够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为开放、灵活,实施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故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中,在实际生活当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

1.1情境体验的模式

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特殊性,其中学习到的课本都是故事组合而成,在每篇诗词当中也蕴藏着大量故事,情境体验的模式就是在这一特点之下产生的。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情境准备、情境进入、情境体验以及情境深化。这几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整个过程当中,借助情感这一线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之上,探究出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且具有着生活经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展示图片。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能够通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从而使得学生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1经验分析

比如,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到《水乡歌》这首小诗,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表达的意境也很美。但是,就学生而言,领悟这种情感具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所显示课件使得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江南水乡的理解,在课件背景之下,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往来的船只呈现于眼前,甜美动听的歌声在耳边回荡,更深刻体会到了水乡人民内心的喜悦之情。

1.2实践经验模式的积累

当前的教育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到所组织的活动之中,在操作过程当中表现自身优势,从而更深层次的认识到自身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实践经验模式的积累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问题的提出、实践探究、观察后体会、领悟的积累。

1.2.1经验分析

比如,在语文教科书当中,在学习到《夹竹桃》或者是《夕阳真美》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针对这些问题做相应地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观察体验。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2.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1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系列的教学流程应当精心去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气息,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游戏情景中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抢答方式等组织教学活动。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较好生活习惯。采用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生活,从而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意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加突出。

2.2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是通过理论就能将一些问题解决,而且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仅是要在空间方面开放,在时间方面也要开放。这种开放性体现在:首先,语文教学过程不单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课外或者是校外延伸,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其次,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吸收最新信息、最新观点,并且要将这些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最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他们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和被动,而变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

就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来说,它是一门充满生活化的学科,不论是从知识角度或者是应用角度都都和生产十分的接近。因而,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有益于学生较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从而为日后在学习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大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74):37-38.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7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认识

轰轰烈烈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人们渐渐远离了喧嚣,而沉静下来冷静地思考: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角色认识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课堂的操控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传统教师在信息上具有垄断性、权威性的特点,师生关系似乎从学校产生开始就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始终抱着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问的和谐,切不可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塑造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2.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人格建设者。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地发展,教师的角色职责应该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健全的性格、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

3.从单方传递者转向多元对话交往者。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数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观察、实验、制作、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1.在课堂上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人格建立者。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老师的听话人,是老师对教材演绎的观众,是老师权威的捍卫者。而新课改形式下的学生应彻底改变这一形象,由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独立人格的形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领下独立获取知识。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在课堂上由单一的听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传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3.在课堂上由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伙伴、朋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领者,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过去的“师道尊严”,耐心地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

二、影响师生角色转变的原因

对师生角色的认识,从理论上讲,目前很多教师都能说出一些道道,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手拿新教材,仍用老观念教学。课堂依旧被老师把持着,课堂形式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高年级尤其严重。我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如下:

1.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没有落到实处。无论是行政上还是社会上,对教育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还是倚重考试成绩。在这种形势下,老师不得不强调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上使劲灌,课后使劲练,学生的素质教育很大程度是流于形式,是一句空话。

2.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知甚少。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认为是相当欠缺的。有很多老师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对课程有什么新要求,即使知道的,解读也不到位,在课堂上该如何做还不是很明白。

3.教师的专业务不精,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欠缺。成功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做支撑。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既重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把知识转化给学生的教学法知识,以及情境知识,学生知识。

三、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措施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只要真正实现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教师的手脚就解放出来了,思想也会解放,也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

2.创造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要重视老师的学习培养。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学校才有前途,才会向前发展。

3.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小学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小学语文老师影响更是巨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有历史的使命感,要有民族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摒弃个人得失,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式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84-01小学语文生成课程,是指借鉴学前教育的"生成课程"理论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它是在既定的课程内容(教材)和课程设计(教案)等因素基本预成的情况下,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主要指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在互动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和错误,以及意外的干扰因素的价值判断,打破预设计划,随机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最具人文性和生长性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1.即时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有利信息,科学加以审视,对其是否具有教育资源价值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做出适当修正与补充,利用这些动态信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开放的、有利于彰显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平台,引发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同时鼓励质疑,倡导"标新立异",不断点燃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新的问题或答案,进而不断生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学习资源。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两个"才"进行比较:"半个多钟头才……"表示时间长,表现了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突出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才20 分钟"表示时间短,表现了战友们在精神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两个"才"有着时间长短之别。这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说前一个表示时间长, 而后一个表示时间短? "教师略作思考,即时引导辨析:"两个'才'字在各自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 "学生经过对比发现:"才"在时间后表示时间长,在时间前表示时间短。进而,教师又临时出示"一斤苹果要5 元钱才买到"、"一斤苹果才卖5 元钱"等几个带"才"字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学生终于发现:"才"字在数量词前表示数量少,在数量词后表示数量多。这里,教师由一个质疑,及时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观察、比较和辨析,获得了规律性认识。

2.行动上学生要有自我能动性

在学生第一次演讲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些任务,了解自己周围的热点或者焦点,以及自己喜欢或者厌恶的行为习惯,以此为提纲,写成演讲稿,准备演讲。课后学生积极搜集材料,主动调查,互相交流补充。有的同学说,最看不惯有人只顾自身利益,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如河道里的黑色污水,树上的白色垃圾,街头的小广告等。有的同学说,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每天晚上爸爸妈妈忙"加班",每个人都要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有的则说,我们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看到此情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了有声有色的演讲比赛。演讲过程中,学生那直观形象的证据、多姿多彩的畅想感染了我,也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学生纷纷要求,从小做起,从我做起。通过这次比赛,我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获得自己的社会体验,从而增加了所学的社会知识,学会了对社会上的一些行为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从而会辨别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与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识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因势利导。

在一次温州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当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话,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相差甚远,几次出现了笑声。这位教师没有批评斥责,而是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笑声",引导点拨,观看描写恶劣环境的3个场景,"烈日炙烤着普罗米修斯"、"冰雪狂打着普罗米修斯"、"鹫鹰啄食着普罗米修斯",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面,读写结合,"生1:强烈的阳光把捆绑普罗米修斯的铁链烤得滚烫,灼伤了他全身每一寸皮肤,可普罗米修斯仍然默默地忍受着。生2:狂风把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吹得左右摇晃,可普罗米修斯仍然紧紧地抓着铁链,不屈服,不求饶。生3:凶狠的鹫鹰残忍地啄食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啄得他鲜血淋淋,可普罗米修斯紧抿着嘴唇,不叫一声疼。"这样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动态地看,要实施生成式教学。实施生成式教学,就要注意即时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意外",使意外事件对课堂产生积极效应,而不是负面效应;同时,要热心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考文献:

[1]B.A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小学生语文课程第9篇

一些小学生对作文有着强烈的恐惧,主观上拒绝和疏远语文写作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许多老师更多地在语文写作课堂上采取灌输式和强压式的教学和沟通方式,不注重学生语文写作的调动,不具备新课标要求下语文写作指导能力,导致学生面对语文写作时愁眉不展,语文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系统发展,这既不利于语文写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成长和发展。写作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体系中重点强化的部分,如何通过语文写作课程提升小学生写作意愿、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根据语文写作的多年经验,进行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观体验和感受,进行语文写作的结构和?w系调整,创新学生语文写作的评价方式,增加语文写作中师生间的交互和交往激活,丰富学生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写作的意愿,进而使他们完全爱上语文写作。

2注重学生主观体验和感受

学生存在的语文写作困难不单单是由于学生所思、所想、所做的经验不足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学生没有完整的主观体验,不能将自身的感受写作出来而形成的。对于同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些学生只能简单地记录原因、过程、结果,而不能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到语文写作之中。而另一些学生不但可以准确地描述过程,还可以阐述自身的感受和论点,甚至还可以对结果进行完整评价,这样的语文写作无疑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水平。两类学生的差异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写作中主观体验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就简单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将自身的思想、评判、感受融入到语文写作的内容之中,使写作真实记录自己的主观体验,这样语文写作不但具有了翔实的内容,而且也大大提升了语文写作的水平。

3创新学生语文写作的评价方式

学生进行语文写作需要教师精确的点评和多维度的评价作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的意愿,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在语文写作课堂上做好传统评价性工作,对语文写作重点、写作要素、写作内容进行重点点评,掌握学生语文写作的心态和实际,起到夯实语文写作基础的作用。其次评价应该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通过有效的鼓励调动学生语文写作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形成学生主动接受语文写作和积极进行语文写作的强烈心理动机,真正将语文写作内化成小学生个体自觉、自愿的行为和行动。再次语文写作评价中要做到重点突出,从语言与思路、选材与中心、体系和方式等关键内容和环节入手,既让学生得到语文写作的规范性点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语文写作基本评价方式和路径,全面掌握语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最后语文写作评价中要注意情感交流,要注意学生语文写作的主体性,应该将语文写作作品看作是师生间情感交往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反复沟通和不断交流真正让学生体验语文写作的喜悦和成就感,在思想上提升师生交往的重视程度,真正使学生享受语文写作的过程。

4增加学生接触外部社会的机会

小学生语文写作出现能力不足和欲望不强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学生没有广泛而全面地接触外部社会,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将世界和社会作为重要的外部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开辟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加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和外部社会的机会,打开学生认知的大门,将更多的感觉、思想记录下来,做到随时随势语文写作,这样不但能够创新语文写作的内部结构,而且能够系统应用外部社会进行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和意愿的发展,进而以更多样、更丰富的手段做到不断积累和系统层积,促使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5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小学生具有想象丰富、思维闪动、不拘一格的特点,进行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利用小学生想象能力,要给想象一双飞翔的翅膀,将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记录下来,既要做到对想象能力的系统激发,也要以心练笔的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的技巧。首先在语文写作过程中要主动将创作主体性和主动性交给学生,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语文写作的内容加以意识上的加工和再创造,张开学生想象的空间和翅膀,从更多的维度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语文写作,以便确保语文写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其次要给予语文写作中学生表现方法上的自有空间,无论是学生采取何种文体和何种方式都要给予鼓励,要肯定学生想象中思维的发光点和写作上的闪光点,建立起学生思维想象和写作创新的主观发展意愿,进一步提升语文写作过程中主体的发展积极性继而确保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应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想象进行多路径、多渠道、多方式的指导,有效开辟学生语文写作的文路,不断激活学生语文写作的想象,在产生学生浓厚的语文写作积极性和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