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40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1篇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40-02

一、国内外文学伦理学研究掀起热潮

古今中外,对小说中伦理价值的关注和研究早已有之。西方在20世纪后,由于唯美主义、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的流行,导致研究重点不断向文学文本倾斜,而关注小说价值功能的文学伦理批评遭到弱化。不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新批评日渐衰落,小说的伦理批评得以回归。1989年,布斯在《我们所结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中阐发了小说伦理学的完整体系。1995年,亚当・扎卡里・纽顿出版了另一本小说伦理学代表专著《叙事伦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出现了大量文学伦理学研究专著,一方面从理论上推进了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从实践上丰富了研究成果。

我国受政治和社会影响,直到20世纪末期才出现有关“文学伦理学”的专业研究。这一时期首先出现的是关于“文艺伦理学”和“审美伦理学”的探讨。此后,“在文学批评领域中文学伦理的话题迅速兴起,一时叙事伦理、小说伦理、批评伦理等术语成为文学批评热门术语。”[1]与此同时,以聂珍钊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也原创性地建构了“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聂珍钊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是从伦理的立场简单地对文学作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伦理的解释去发现文学客观存在的伦理价值,寻找文学作品描写的生活事实的真相。”[2]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比较丰富完整地构建了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在整体上不谋而合,都主张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文学文本为目标,研究叙事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思想。

二、国外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作为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1929年到1961年创作了大量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反映时代困惑、关注社会底层、反思人类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受到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斯坦贝克小说特有的多重伦理内涵近年来也得到深入研究,出现了大量相关学术专著和学位论文,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

在美国,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维度很早就引起过评论界的关注。1942年,美国《安提亚克评论》杂志就刊发过林肯・R.吉布斯的论文《约翰・斯坦贝克:道德家》。1972年的《斯坦贝克和D. H.劳伦斯――想象的声音和伦理责任》一书,以伦理为主题探讨了斯坦贝克的伦理态度。与此同时,国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斯坦贝克伦理思想的学位论文。包括:1967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理查德・E.巴特勒的硕士论文《约翰・斯坦贝克作品道德观中的自由意志与宿命论》;1986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迈克尔・J.梅耶的博士论文《看得见的黑暗:斯坦贝克早期短篇小说和晚期小说中美国人的道德两难》;1998年,德州大学凯斯林・M.希克斯的硕士论文《约翰・斯坦贝克的环境伦理》,等等。

在最近30年,伦理学广泛应用在了各个学科领域,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也不断得到重视。因为“在所有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海明威、福克纳、劳伦斯、费茨杰拉德等人中, 斯坦贝克以其对道德哲学的严肃兴趣和背景而与众不同”。[3]为了更充分地将斯坦贝克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进行审视和欣赏,2005年6月6-9日,主题为“约翰・斯坦贝克:全球维度”的第六届国际斯坦贝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斯坦贝克哲学和伦理学的跨文化远景”正是大会研讨的重要主题。同年,由史蒂芬・K.乔治主编的论文集《约翰・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也由稻草人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汇集了商学、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维度。学者们认为,“斯坦贝克不只是一个优秀的文体学家,一个社会批评家,而且在许多方面来说,也是美国的良心。他也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并且几乎比其他任何美国作家都更为深远地探索了个体和社会伦理的轮廓。”[4]

《约翰・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既纵览了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体系,又具体分析了其作品传达的伦理思想。在《约翰・斯坦贝克小写的乌托邦:基本的人类需求,分享的责任与好的生活》中,帕特里克・K.杜利为道德哲学下了定义。他认为这既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斯坦贝克的观点,即“真正的美德,真正人类的幸福,真正人类的发展,实际上是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同一个问题:在一个好的社会中幸福和满足的人类生活。”[5]约瑟芬・阿莱格雷蒂在《约翰・斯坦贝克和道德的作用:商业道德的教训》中指出,小说《愤怒的葡萄》揭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观往往会淹没其中的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芭芭拉・A.海威琳在《存在主义的真空:伊顿・阿伦・霍利: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中指出,一个促使人们生活在“存在主义的真空”中无法找到生活意义的社会是危险的。

该书厘清了一个探讨斯坦贝克伦理思想的关键问题,即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到底属于哪一个伦理体系?对此,理查德・E.哈特在《中的道德经验:挑战与反思》中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伦理学是我的专业,但是我并不想从道德理论家的角度来分析《人与鼠》。人们经常徒劳地沉思,斯坦贝克是否代表了或者应用了某种伦理理论?他是一个康德的道义论者,还是边沁或者弥尔顿之类的实用主义者?他信奉‘美德伦理’吗?他倾向于是一个相对意义上或绝对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柏拉图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或最终的结论,因为斯坦贝克并不关心与生活经验脱离的哲学理论。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对道德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在他的作品中提出道德问题。”[6]理查德认为,斯坦贝克是一个社会批评家,这意味着他对道德有着丰富的思考。探讨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不是要抽象地分析他在伦理学中的坐标,而是探索他在作品中传达的伦理观。

三、国内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

我国虽然在40年代大力译介了斯坦贝克的作品,但是50年代以后受国内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研究陷入停滞,直到90年代以后才逐渐复苏。新世纪以来,斯坦贝克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出现了新气象。研究方法上,基本上全面摆脱了“社会抗议”的窠臼,呈现出多元批评的繁荣格局。不过,目前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极少数作品上,如《愤怒的葡萄》和《》――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部研究的半壁江山,而另一些作品却基本上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对同一部作品的研究,也往往从研究方法到研究结论都有很多雷同之处。比如,生态主义批评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愤怒的葡萄》上,女性主义批评则主要围绕《愤怒的葡萄》和《》。

整体来说,我国对斯坦贝克研究整体热情不够,这可能与9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一反以政治标准评价文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有关,也可能与近年来我国亲现代主义文学、薄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趣味相关。此外,斯坦贝克小说的译本不足也是造成研究碎片化和重复化的关键原因。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对国际斯坦贝克研究前沿跟进不足。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文学伦理研究方面,直到1993年我国才出现了相关探讨,后继研究则到2000年以后才有缓慢进展,研究对象仍集中于少数几部小说,内容也显单薄。在2005年6月6-9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斯坦贝克大会中,我国学者才第一次参会,而这次大会探讨的主题之一即是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7]

目前,我国还没有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专著,只在一些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中出现了相关研究。1993年,张昌宋在《斯坦贝克文学创作中的三大主题:道德主题、逃避现实主题和履行义务主题》中,较早探讨了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伦理主题,不过研究范围还局限在社会道德方面。2000年以后,斯坦贝克生态主义研究成为热点,出现了几篇研究文章,但也集中在对《愤怒的葡萄》和两篇随笔集上。此后,《的伦理学意义》、《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相反命题――约翰・斯坦贝克的伦理困惑》、《善恶之网的挣扎:斯坦贝克的美德伦理研究》几篇文章较好地挖掘了作品文本内部的伦理思想,但更多的是对单部作品的研究。直到田俊武发表《“迷茫时代”的道德歌手――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叙事》一文,才对此有所突破。这篇文章既打破了长期以来斯坦贝克研究集中于《愤怒的葡萄》等单篇作品的格局,又借助叙事伦理学和神话原型批评对斯坦贝克一系列为中国评论界长期忽略的中长篇小说进行了分析。此外,在斯坦贝克短篇小说方面,国内大量研究都过于集中在短篇小说《菊》上,而其他大量的短篇小说却往往无人问津。

2011年,《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伊甸园善恶之花在人间的开放――斯坦贝克善恶观在里的体现》两篇中文硕士论文率先在学位论文中涉及了一些文学伦理学探讨。不过,更多的相关研究出现在英文硕士论文中,如《与中的责任感》、《中的土地伦理》、《的文学伦理学解释》等。这些研究虽然范围仍然集中在《愤怒的葡萄》上,但都主动应用了文学伦理学理论,只是由于其书写文字是英文,所以相对减弱了其学术传播的范围。

应该说,当前我国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已经崭露头角,初步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过,当前的斯坦贝克研究存在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和重复的问题,加上很多研究者没有自觉地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往往有从四面八方拼凑起来之嫌,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不过,近年来,文学伦理学研究正逐步繁荣,相信对斯坦贝克小说文学伦理学研究也必将不断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旗.叙事伦理与文艺学的知识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9,(6):61.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9(5):40.

[3][4]John Steinbeck,“An Ethics of Fiction”,Stephen K George,ed.,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hn Steinbeck[M].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 2005(33).

[5]Patrick K.Dooley,“John Steinbeck’s Lower-case utopia: Basic Human Needs, a Duty to Share, and the Good Life”,Stephen K George, ed.,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hn Steinbeck[M].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2005(4).

[6]Richard E. Hart,“Moral Experience in Of Mice And Men: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tephen K George,ed.,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hn Steinbeck[M].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2005(62).

[7]陶洁.日本的斯坦贝克年会[N].中华读书报,2005-11-13.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2篇

1.1 组织绩效水平与高管继任

Dalton对“高管继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关联性进行论证,结果发现:在绩效水平较低的企业中,高管变更发生的概率较大,此结果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对企业高管变更决策有重要影响。此外,Laker从委托-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企业与高管之间是委托关系,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人(高管)的经营行为具有“不透明”性,所以委托人(企业)需要投入监督成本来防止高管的“偷懒”行为,或者将高管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来规避高管的负向产出行为。如企业一般以企业经营绩效的水平来衡量高管的努力程度,即将高管利益与企业绩效之间挂钩。

1.2 公司治理结构与高管继任

1.2.1 股权结构与高管继任

Brunnello以意大利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股权结构中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继任之间关系并不是显著,而笔者认为这种关系的不显著主要与样本量相关。当高管占有企业大部分股权时,高管变更或继任的概率较低。此后,Volpin和Denis两位学者都以不同国家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高管继任的概率,与其对业绩敏感性,以及与高管的持股比重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①。

1.2.2 董事会结构与高管继任

Jensen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中董事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大,也就是“委托-”的问题也会增多,例如董事会决策的“搭便车”问题,决策效率自然降低。一旦高管成为大股东,董事会决策也可能会成为高管自身决策,董事会的权限会由高管掌握,并且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摆设,也就不可能有效监督高管的行为。对此,Fama认为企业决策效率还跟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重有关,外部董事由于不会与企业内部经理人之间存在“合谋”的可能性,在决策方面更具有效率,他们更加关注企业高管在经理人市场中声誉,更加关注高管对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的贡献。

1.2.3 市场环境、控制权市场与高管继任

Defond使用了美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不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异导致高管继任频率和模式的差异,越是在竞争程度的高企业中,高管继任发生频率越高,因为企业关注并不仅仅是关注企业绩效提升,也关注与其他企业绩效之间差距,一旦这种差距超出了预期,企业可能就会选择能力更强的高管来替代现任高管(与“替罪羊”假说观点一致)。Manne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获得的“公司控制权”可以带来意外的收益,可以为新企业注入优质管理队伍而获得收益,也可以为股东分配新的股权,并可以为母企的管理效率带来提升。Conyan认为高管的年龄与企业的高管继任决策之间存在关联性,年龄越长,高管越有权力影响董事会决策,则强制继任的概率较大,反之相反。

2 高管继任模式的相关研究

2.1 高管继任模式

高管继任来源是指当企业需要解聘现任高管时考虑的替代者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选择外部(或者同一个产业领域,还是不同产业领域)等。Shen(2002)②认为企业选择高管继任者有三种渠道:一是企业内部类似岗位继任者;二是企业内部岗位下属岗位;三是外部继任者。而Rajagopalan(2003)③认为企业的高管继任模式主要有:既定高管继任、非既定高管继任和外部继任三种。

2.2 高管继任来源影响因素

2.2.1 经营业绩

企业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生高管变更呢?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当企业经营绩效处于困境时,他们极易实施高管继任决策。当处于绩效困境的企业现任高管来自企业内部时,董事会则更倾向于选择外部继任者,因为可以带来企业战略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创新之举④。当企业经营业绩达不到董事会预期时(如董事会对未来绩效提升有更高的预期),董事会考虑实施高管继任政策。由于内部继任者往往与现任高管之间存在着种种显性或隐形联系,内部继任之后的绩效提升空间也较小。所以选择外部高管成为董事会的最优选择,外部继任者可以带来变革,企业绩效改善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大。不仅如此,股东们的收益都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绩效,一旦绩效水平下降,他们会怀疑现任高管的能力,也会对高管所带领的团队有所怀疑⑤,并且认为内部继任者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内部继任者往往来自现任高管团队),这些都表示了企业选择外部候选人来继任高管的概率较大⑥。

2.2.2 企业规模

Furtado就认为企业在内部培养一个高管继任者需要一定的成本,且需要产品市场规模的支持。当企业经营规模或人员规模下降时,企业负担各种形式的成本压力会增大,此时从外部招聘高管的成本低于内部培养,继而使得企业倾向于选择外部继任。Dalton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都是选择外部人来继任现任高管的,因为这种继任成本远远低于内部培养继任。

2.2.3 董事会工作经历

对此,Helmich认为石油企业中董事会成员数量与企业高管继任模式相关,且与外部继任高管数量及其在总数中比例有直接关联⑦。Borkhovich则将董事会中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两种,认为外部董事占的比重越高,企业的外部高管继任概率越大,并且概率随着比重增加而提高⑧。

3 高管继任的结果产出研究

3.1 结果之一:战略调整或变革

战略是现代企业持续生存的关键,经营管理者(包括高管)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和执行与企业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让企业在竞争中受益。一旦企业陷入困境,董事们会寄希望于下一任高管的管理和经营,期望他们能够调整或变革现有的发展战略来以提升企业绩效。一般情况下,高管继任后企业的经营战略会发生调整或变革,或为销售战略、财务战略和生产战略等,此类调整或变革会直接带来组织架构调整,让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模式⑨。Miller对内部继任和外部继任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外部继任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变化,尤其是战略的变化更为明显。

3.2 结果之二:高管团队晋格

高管的能力不能够通过他一人体现,一般情况下,他的各种经营和管理是由他所带领的团队共同来实现的。企业的高管继任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高管队伍的升级或被替代。这种替代在外部继任事件上更为明显,因为内部继任往往是高管一人的替换。一旦企业选择外部继任高管,原有的高管团队可能会发生三种形式的变化:一是解除前任高管团队中对新战略有“反对之意”的个体或群体,组建凝聚力高的新团队;二是用新的战略来俘获原有高管团队的成员,让他们尽心投入到新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三是从外部引入新成员组建新的高管团队⑩。

3.3 结果之三:绩效改进

学术界关于继任高管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改进之处观点也存在差异,不同学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总体来说有三种:“改进论”、“消极论”和“平行论”。Helimich支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的高管继任事件是对原绩效一种改进,继任之后的企业股票市场表现较好,经营绩效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当企业绩效处于较低状态时,通过高管变更来提升绩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且可以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与第一种观点相比,“消极论”则认为企业进行高管继任是对企业现有运作体制一种打击,每一次的继任可能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例如组织架构和人员的调整等都会带来企业经营市场上低状态表现。

注释:

①Hambrick,D.C.,和 Mason,P.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

②Shen, W.,和 Cannella,J. A. A. Power dynamics within top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s on CEO dismissal followed by inside succes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2).

③Greiner, L.,Cummings,T.,Bhambri,A.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4-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 Organization Dynamics (winter), 2002.

④Hambrick, D.C.,和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2).

⑤Boeker,W.,Goodstein,J.Performance and Successor Choi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⑥Zajac,E.J.CEO selection, succession,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11(3).

⑦Greiner, L., Cummings, T., 和 Bhambri, A. 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 4- 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Organization Dynamics(Winter),2002.

⑧Hannan, M. T., 和 Freeman,J.Structural Inerti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J].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84(29).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3篇

>> 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综述 国内外突发性公众事件应急科普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评价指标比较概述 国内外营销危机研究综述 国内外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错题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突发事件驱动的应急决策情报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综述 国内外“男孩危机”现象研究综述 公共品供给状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碳信息披露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综述 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及信息化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国内外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劳资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杨雪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4-272.

[3]孙明贵.浅谈西方企业的危机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2):22.

[4]陈晓剑,王海亮,刘天卓.基于公众感知的危机信息定制与沟通策略研究[C]//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7.

[5]钟金玲.新媒体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变化和对策探究――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视域[J].东南传播,2012(9):51.

[6]朱春辉.论公共危机处置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10):32.

[7]吴小冰.政府公共危机沟通策略探讨――归因理论与形象修复理论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0(6):28.

[8]冯晓.公共危机管理外部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9]米唤明.危机响应的信息沟通机制研究[J].吉林政报,2011年专刊:96.

[10]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沟通机制的社会学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5):115.

[11]程璇,崔旭.突发事件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J].图书馆学刊,2012(9):4.

[12]黄金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3]赖英腾.公共危机中的信息沟通及其治理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177.

[14]李志宏,何济乐,吴鹏飞.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88.

[15]李春华,龙厚仲.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及其运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3.

[16]王伟,靖继鹏.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7(7):979.

[17]孙华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空间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4):23.

[18]孙华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9(4):497.

[19]周海生.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功能及公众参与[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5):65.

[20]马学梅.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1]齐丽文.突发公共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2]杨梅.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沟通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0):6.

[23]周小鹏.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4]谢颖波.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2.

[25]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共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6]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7.

[27]诸葛福民,原光.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利益博弈[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168.

[28]Regester M.Crisis Management: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M].London:Hutchison Business,1987:44-46.

[29]Coombs W T.Protecting organization reputations during a crisis: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J].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7(10):1.

[30]Downing J R.American airlines’ use of mediated employee channels after the 9/11 attack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3(30):37.

[31]Taylor M,Kent M L.Taxonomy of mediated crisis respons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7(33):140.

[32]Augustine.Managing the crisis you tried to prev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6):147.

[33]Bemstein J.The 10 steps of crisis communications[EB/OL].(2011-03-04)[2013-01-20]..

[34]史安斌.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8(6):22.

[35]Grunig J E,Hunt T.Manging Public Relations[M].New York:Holt,1984.

[36]Benoit W L.Appologies,Excuse and Acounts: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Discourse[M].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37]McHale J P,Zompetti J P,Mofitt M A.A hegemonic model of crisis communication:truthfulness and repercussions for free speech in Kasky vs.Nike[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7(44):374.

[38]Chartrand R L.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Report[R].Washington:U S G P O,1984.

[39]Otto Lerbinger.The Crisis Manager: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M].New Jersey:Lawrence Erlubaum Associates,1997.

[40]Ronald J Burke,Cary L Cooper.The Organization in Crisis:Downsizing,Restructuring and Privatization[M].Malden,MA:Wiley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4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Crisis Management[R].Pittsburgh: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42]DiNardo A M.The internet as a crisis management tool:A critique of banking sites during Y2K[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2,28(4):367.

[43]Dolly M.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of disasters―a model for South Asian countries[J].Prehosp Disaster Med,2005,20(1):54.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4篇

>> 油气会计规范和研究报告综述 消费者搜集和发送网络信息研究综述 网络社区研究综述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学术规范研究综述 课堂规范教学研究综述 网络用语的特点及规范化综述 企业网络研究综述 网络语言研究现状综述 网络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网络研究综述 网络广告研究综述 网络民主研究现状综述 网络学习空间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机制研究综述 电影产业网络研究综述 网络监督亟待规范和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张楚.网络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齐爱民,刘颖.网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李艳.网络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7]刘.网络法律热点问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910.

[8]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20.

[9]王智源,周丽.网规对于电子商务产业的经济性影响分析[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

[10]徐家力.网规的性质及其存在必要性初探[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

[11]米玉莲,杜佳.构建网络交易规范体系促进可信交易环境建设[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

[12]张华,王鑫.网络团购平台的责任、风险及规制[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317.

[13]姚志伟.网络若干基本问题初探[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180.

[14]高富平.自治规范视野下的网规――网络法治的必由之路[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33.

[15]张江莉.互联网市场的竞争规则[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195.

[16]赵文银.云计算时代的网规[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

[17]宋葙茹,王丽.两败俱伤的网规[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289.

[18]刘嘉玉.网规――软法存在的必要性[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117.

[19]聂东明.网规与法律衔接之初探[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74.

[20]毛俊华,王歆妙.浅析第三方治理与互联网规的发展[C]//首届“网规与中国互联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2.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5篇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文献综述怎么写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Literaturere文献综述范文viewformatandwritingskills(withliteraturereviewessays)

Literaturereviewofliteratureinreading,selection,comparison,classification,analysisandsynthesis,andonthebasisoftheresearchersintheirownlanguagetoacertainquestionthestatusofstudyoncomprehensiveac文献综述格式countoftheintelligenceresearch.Literaturecollection,arrangementandanalysisforthewritingofliteraturereviewtolaythefoundation.

Literaturereviewformatgenerallyincludes:

Literaturereviewofthepreface:

Includewritingliteraturereviewofthereason,significance,th文献综述模板escopeofthemainbodyoftheliterature,thetitleandbasiccontentabstract;

Literaturereviewofthetext:

Isthemaincontentoftheliteraturereview,includingasubjectofstudyhistory,seektostudythedevelopmentcourseofproblems),thepresentsituation,thebasiccontents,seektoknowprogress),studymethodsofanalysis(seekingresearchmethodofreference),hassolvedtheproblemoftheproblemsthatexistinthemonk,thedetailofthecurrentpaper,theinfluenceofandthedevelopmenttrend,suchnotonlycanmaketheresearcherstodeterminethedirectionofresearch,andfacilitatingthemtoknowthestartingpointoftheresearchtopicandthebreakthroughpoint,isbasedonthestudyoftheothershaveinnovation;

Literaturereviewconclusion:

Theliteratureresearchconclusion,thesummarypointsoutthathisopiniontothistopicresearch,thereexiststhedifferentopinionsandtheproblemstobesolved,etc.;

Literaturereviewoftheappendix:

Listreferencesthatliteraturereviewwhichisthebasisofthematerial,increasethecredibilityofthereview,facilitatereadersbetterretrieval.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6月7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6篇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orting Verbs in Literature Review of M.A. Theses

WANG Hui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This study, following Hyland's categories of reporting verbs, aim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reporting verbs in Literature Reviews in English M.A. theses by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and those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The results of 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ata reveal that there are some considerable similarities an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reportingverbs between the two corpor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nsity of reporting verbs in EL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LRs. 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 verbs and Discourse verbs are preferred in both ELRs and CLRs whereas more Research verbs and Cognition verbs appear in CLRs. With regard to tenses of reporting verbs,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in both corpora, whereas total occurrenc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employed in CL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ELRs. In terms of voice of reporting verbs, passive voice is used more frequently in ELRs than in CLRs.

Key wordsreporting verbs; literature Review; M.A. theses; comparative analysis

0 引言

Swales (1990) 的体裁理论认为,语篇是一种具有交际目的的社会活动,这一交际目的决定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影响、限制了语篇的内容与风格的选择。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作者转述或概括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价,这一交际目的主要是通过“转述”这一修辞手段实现。作者在转述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往往通过转述动词表明作者对被转述人或被转述信息的态度,从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最清晰的评价手段之一。

Hyland (2002c) 在Thompson and Ye’s (1991) 的基础上对转述动词的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简化,见表1。

表1转述动词的分类

人们在写作中提及或转述前人的研究时,在时态和语态上通常需要遵守一些惯例。常用的有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一般而言,从使用过去时态过渡到使用现在完成时再到一般现在时,意味着被转述信息在某些方面与作者越来越近:或接近于作者的观点,或接近于作者自己的研究,或接近于目前的知识状态(Swales & Feak, 1994)。语态则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常用是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出现的比率很小。

1 语料与研究步骤

本论文的研究语料共包括50篇文献综述,由两部分组成:25篇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生所作的文献综述,另外25篇是由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研究生所作的文献综述。其中前者选自PQDD上美国著名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后者源于中国知网上中国著名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这50篇文献综述的作者均毕业于2005至2009年期间(包括2005年和2009年)。首先对语料进行细致的检索,并确定并提取转述动词。根据Hyland (2002c) 对于转述动词的分类方法,对语料中的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和对比。接着对转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选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T检测来比较所得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转述动词在语料中的数量分布

作者对50篇文献综述中的转述动词进行了统计,在25篇英语本族语者所作的文献综述中共有1293个转述动词,而在另外25篇中国英语专业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仅有809个转述动词,见表2。结果显示,国外语料中转述动词的数量比国内语料多,这说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转述动词的使用意识要高于中国学生。

表2转述动词在两组语料中的数量

2.2 转述动词在语料中的分布

根据Hyland (2002c)对转述动词的分类,作者对两组语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统计,具体的类别分布如表3所示。

表3转述动词类别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可以看出,两组语料中研究性动词和语篇性动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偏向使用研究性动词和认知性动词。三种转述动词在两组语料中出现的数量差别显著(P < 0.005)。

接下来,作者又对语料中出现的高频率转述动词进行了统计,具体的频率分布见表4。

表4高频率转述动词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可以看出,在国外语料中高频率使用的转述动词有37个,而国内语料中高频率使用的转述动词仅有25个,这说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转述动词的使用方面比中国学生更加灵活和熟练。两组语料中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都是find, 各出现的78次和46次。因此,高频率转述动词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2.3 转述动词时态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表5转述动词的时态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中国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转述动词的时态选择上都显示了各自的特点。两组语料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分布见表5。

可以看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学生相比,中国硕士生在转述语的时态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较之其他时态,中国学生选择最多的是一般现在式。两组语料中转述动词时态的使用频率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偏向使用一般现在时,目的在于体现他们对被转述作者或被转述信息的客观态度,从而建立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中国学生缺乏英语时态惯用条例的知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缺乏对前人研究批判性的评价,这对科研创新有着不利的影响。

2.4 转述动词语态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除了时态之外,作者还对两组语料中的转述动词的语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可见表6。

表6转述动词的语态在两组语料中的分布

如表6所示,两组语料中转述动词的时态主要是主动语态,少数使用了被动语态。然而,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在两组语料中的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 < 0.005)。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偏向于使用主动语态,目的在于强调被转述作者而不是被转述信息,从而表达对被转述作者的态度。

3 结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借助转述语这一修辞手段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表现在他们能够选择多种转述动词以及使用不同的时态和语态。但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转述动词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国学生对于转述动词在文献综述写作中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大多数中国硕士研究生还不能够熟练和灵活的使用转述动词,表现在他们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较少、动词类别不够丰富、时态惯例知识匮乏、对被动语态的功能认识不足等方面。中国学生使用转述语主要目的在于将被转述作者或被转述信息作为自己研究的权威支持,缺乏对他人研究的批判性评价。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将自己的研究空间限制于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Hyland, K. 2002c.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s in academic writing[A]. In Flowerdew, J. (ed.) Academic Discourse[C].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15-130.

[2]Swales, J.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7篇

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新流派——述行学派——评介 杨玲丽

人力资本贬值研究评介 黄维德,郗静

辱虐管理的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及结果探讨 朱月龙,段锦云,凌斌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王鑫鑫,王宗军

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应对研究前沿探析 方正,杨洋

公司品牌对产品评价影响研究的新进展 吴水龙

顾客忠诚培植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俞满娇

基于动态内生视角的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郝云宏,周翼翔

创业警觉性研究前沿探析与相关命题的提出 魏喜武

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创造——两种创业行为理论比较分析 唐鹏程,朱方明

品牌杠杆——整合资源赢得品牌领导地位的新模式 王海忠,刘红艳

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 陈启杰,齐菲

家长式领导研究述评 曾楚宏,李青,朱仁宏

员工敬业度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 杨红明,廖建桥

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构成型测量模型研究前沿探析 贾跃千,宝贡敏

新企业生成过程中的创业行为特殊性与内在规律性探讨 张玉利,赵都敏

国外社会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邬爱其,焦豪

组织间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度与解释力辨析 罗珉

产业组织模块化研究前沿探析 戴魁早

营销管理演进综述 卢泰宏

西方品牌社群研究述评 周志民,李蜜

"家族性"影响因素、战略决策质量与竞争优势关系探析 李新春,刘莉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的起源、演进与展望 窦军生,贾生华

循证管理——西方管理科学化新思潮 曹素璋

试论地理距离与社会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基于专利引用研究视角 向希尧,蔡虹

国外诚信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罗东霞,关培兰

企业研发人员工作激励研究述评 李卫东,刘洪,陶厚永

管理变革中的流程主导性及其协同管理研究 张晓军,张新国,席酉民,郭菊娥

企业文化力内涵、生成与功能体系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聂清凯,赵庆

组织结构维度研究理论与方法评介 朱晓武,阎妍

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 黄中伟,王宇露

资本结构决定因素与逻辑探析——对法金融学派观点的述评与思考 杜媛

西方品牌形象及其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王长征,寿志钢

西方广告理论的发展与"占位"思想的演变 胡维平,曾晓洋

基于企业家团队资本视角的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探析 贺小刚,沈瑜

2007年度瑞典国际创业与小企业研究奖获奖项目评介 方世建

长任期CEO薪酬现象的理论诠释 李金早,许晓明

工作生活质量研究述评与展望 卿涛,罗键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 吕鸿江,刘洪,程明

国际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 薛求知,周俊

国外公司创业投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梁晓艳,糜仲春,叶跃祥,王宏宇

敏捷与精敏供应链范式研究评介 石磊

Intel公司战略演化与持久竞争优势动力机制探析 梁运文,曹平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王雁飞,朱瑜

企业员工工作投入研究综述 骆静,廖建桥

消费行为代际影响与品牌资产传承研究述评 何佳讯

国外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研究综述 周延风,罗文恩

德鲁克人本主义范式解读 罗珉

中美日三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业特征比较 贾生华,邬爱其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研究现状探析 胡杨成,蔡宁,田雪莹

授权管理与知识管理动态整合研究 陈建安,胡蓓

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 李美云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跨国公司行为新解 阎海峰,关涛

实物期权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赵明,金芳

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平衡策略研究综述 刘永强

国外企业裁员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张宇坤,廖建桥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 肖建忠,唐艳艳

创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动态综述 邱琼,高建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王步芳

基于跨国公司视角的集群研究新进展 任胜钢

程序公正性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战略关系研究 元利兴,宣国良

西门子公司的跨国经营及其启示 王志平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的最新发展 黄再胜

日本式经营"不合理的合理性"及其问题探讨 杨斌

企业管理学新分支--企业政治学研究综述 黄忠东,陶学禹

流通革命理论及其在日本流通业的验证 刘庆林,韩经纶

整合营销传播范式下的西方广告公司组织变革 何佳讯,丁玎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兰宜生,樊天和

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 邬爱其,贾生华

西方家族企业理论研究现状 苏启林,欧晓明

论驻华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动因、特征与影响 吴先明

跨国企业的知识流及其管理 叶昕,邹珊刚

世界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沿革、现状与趋势研究 吴寿仁,李湛,王荣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8篇

成牙骨质细胞研究现状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黄兰(综述)白丁(审校)(172)

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与其多肽链片段的生物学作用李伟(综述)刘兴容(审校)(174)

根管充填后粪肠球菌再感染的研究张静兰(综述)凌均棨(审校)(177)

热休克蛋白在牙周病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姜茵(综述)董伟(审校)吴亚菲(审校)(180)

齿垢密螺旋体外膜蛋白与牙周炎研究进展古丽波斯坦·吐尔逊(综述)钟良军(审校)(183)

环氧化酶-2的致癌机制及其与头颈部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税桦桦(综述)罗玲(综述)梁尚争(审校)(186)

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路彤彤(综述)赵怡芳(审校)(189)

唾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王国云(综述)平飞云(审校)(192)

颌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赵领洲(综述)金岩(审校)(195)

牵张成骨中骨形成蛋白的应用王明(综述)杨小平(审校)(198)

生物活性盖髓剂发展现状张琛(综述)侯本祥(审校)(201)

根管树脂充填材料的研究进展林正梅(综述)凌均棨(审校)(204)

复合树脂基体树脂的研究潘领战(综述)刘小青(审校)(208)

钛金属种植体表面生物化学改性刘同军(综述)程祥荣(审校)(210)

文摘

正畸方法结合牙槽牵张成骨术快速移动尖牙张奇峰(摘)邹淑娟(校)(182)

人第三磨牙牙囊前体细胞的分离肖长杰(摘)李纾(校)(185)

尼古丁和可替宁对牙周病原菌在上皮定植中的作用张琳(摘)黄海云(校)(207)

adamts5基因敲除抑制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关节软骨降解的实验研究洪宇娟(摘)易新竹(校)(230)

消息广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变更的声明(191)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收录(200)

200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老年口腔医学新进展暨口腔临床实用新技术学习班”通知(215)

第四届北京国际种植学术会议通知(218)

2006年深圳世界口腔医学大会通知(224)

第十届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暨十周年庆典活动征文通知(227)

2006年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口腔颅颌面肿瘤综合治疗高级研修班”通知(236)

第二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口腔正畸学术会议通知(239)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刊名变更的声明(242)

关于举办第六届“贺利氏”杯铸造冠桥制作技术展评的通知(246)

临床研究

激光漂白牙齿的研究进展程立(综述)胡德渝(审校)(21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牙周病治疗中的意义朱雪梅(综述)孙钦峰(审校)杨丕山(审校)(216)

低功率激光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邹多宏(综述)周健(审校)(219)

口腔黏膜黑色素异常相关性疾病聂艳萍(综述)林梅(审校)(221)

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口腔临床的应用刘曼(综述)王少安(审校)(225)

咬合接触的定量研究技术杨文丽(综述)林雪峰(审校)(228)

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李慧(综述)南欣荣(审校)(231)

远移上颌磨牙对[牙合]及颔面垂直关系的影响李石(综述)段银钟(审校)(234)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颌位关系记录——铰链轴关系记录及垂直关系记录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37)

颌位关系记录——水平关系记录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40)

颌位关系记录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孟艳华(综述)林雪峰(审校)(243)

青海省人群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胡勇李子坤郭敏华(355)

重度牙周病患牙拔除后即刻自身牙移植2年疗效与体会桂和明王唯唯杜丽娟黄杰英雷公元兰倩(358)

苦参碱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赵军方李峰李新明王海斌方政李青川(361)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美菲康对下颌复杂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熊绍勤田正东任朝阳(363)

综述

龋齿研究的物理模型吴娜孙建勋(综述)周学东(审校)(365)

根尖手术与美学刘晓斌(综述)侯本祥(审校)(369)

根管微渗漏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危薇(综述)陈作良(审校)(372)

次氯酸钠作为根管冲洗液的研究进展史彦(综述)杨健(审校)(375)

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安志国张浩(综述)丁一(审校)(379)

牙周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苗棣张晖(综述)徐屹(审校)(383)

控制牙齿酸蚀症的研究进展李文卿(综述)赵玮(审校)(387)HttP://

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研究进展喻刚(综述)叶玲黄定明(审校)(390)

复合树脂充填窝洞聚合收缩应力的控制陈颖周岚(综述)杨锦波(审校)(393)

慢性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于淼(综述)郝玉庆(审校)(396)

X连锁磷酸盐调节基因的研究进展任利彬(综述)叶玲谭红(审校)(399)

牙髓干细胞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刘路(综述)凌均棨(审校)(402)

根管治疗药物及其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汪莉(综述)尹仕海(审校)(40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成体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龚启梅蒋宏伟(综述)凌均棨(审校)(408)

细胞介导免疫在小鼠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胡雁(综述)CamileS.FarahRobert(411)

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黄雅玲李升(综述)杨明华(审校)(414)

颞下颌关节髁突组织工程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房维(综述)龙星(审校)(418)

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网架转归的研究进展刘道峰(综述)左金华(审校)(421)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荣涛(综述)李祖兵(审校)(424)

可见光三元光敏引发体系林艺娜(综述)刘小青(审校)(427)

胰岛素的植入式给药吴璇(综述)马卫东刘洪臣(审校)(430)

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王绍义(综述)蒋欣泉张志愿(审校)(433)

牙周膜细胞分化相关因子Scleraxis的研究进展袁亚娣(综述)谢昊(审校)(437)

胎儿唇腭裂手术无瘢痕愈合机制骆堃梁(综述)黄剑奇(审校)(440)

舌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李宜磊(综述)樊明文(审校)(444)

手术导航系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高超(综述)汤炜田卫东(审校)(447)

同种异体舌移植的研究进展张同韩(综述)廖贵清(审校)(450)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徐波(综述)李龙江(审校)(453)

极低频电磁场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环腺苷酸信号传导陈悦(综述)梁星(审校)(456)

后牙缺失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黄卓珊(综述)林雪峰(审校)(458)

根管壁不同处理对粘接效果的影响姚科(综述)李彦(审校)(461)

自体牙移植预后的影响因素陈婷(综述)陈亚明(审校)(464)

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廖大鹏(综述)宫苹(审校)(467)

全瓷固定桥的研究进展高文玲(综述)夏海斌李智勇(审校)(471)

口腔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和平台转换设计的研究进展孙平(综述)谷志远(审校)(474)

颏兜在口腔正畸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程敏陈小滨(综述)邹淑娟(审校)(477)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收录(371)

《口腔设备学》(第3版)征订通知(395)

超音波刀在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优点王舒婷(摘)刘磊(校)(398)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荣膺2007年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04)

第4届中B口腔医学大会(423)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对来稿格式的要求(429)

敬告读者·作者(446)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下颌阻生智齿》第2版出版(452)

第8届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460)

关于举办口腔正畸临床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479)

文摘

有关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生物材料运用的综述伍颖颖(摘)宫苹(校)(386)

2008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暨设备器材展览会(389)

根管治疗对牙根部牙本质机械性能的影响揭有琼(摘)尹仕海(校)(436)

外国文学研究综述第9篇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