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28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1篇

>> 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和建议 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新时代下地理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和反思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浅谈初中新任物理教师的困惑和反思 对哈特承认规则的反思辨析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历史教育困惑的反思 关于“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的思考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素食者的困惑 外企在华打假的策略和经验 解析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对“辟谷”的困惑 市场中知假买假者的打假优势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 一位药品打假者的维权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本人认为“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因此“假新闻”与“虚假新闻”的内涵完全一致

④从约定俗成的语言内涵看,“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失实”的内涵应包括完全捏造的“造假”――引者注

⑤参见唐远清:《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2篇

困惑之一:如何解决多媒体展示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关系。笔者经常去听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教师几乎都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经常步入误区,他们太依赖于多媒体,于是就把自己认为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都搬了上去,而在黑板上却几乎没有板书。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讲授《湖心亭赏雪》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然后就是字词句,还有通篇的疏通文意,更有许多相关的图片、结构图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看了近半个钟的多媒体内容,而黑板上仅仅留下湖心亭赏雪五个字。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用多媒体取代黑板的做法相当普遍。笔者认为,一手好字不仅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是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示例和榜样。而如果用多媒体取代黑板,就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

困惑之二:如何解决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问题。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常常采用这种模式:教师把要解决的问题搬上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最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说,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流露的产物,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则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质上就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很多教师为了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和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就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得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本谈不上与文本的交流了。

困惑之三:如何解决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体现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时,由于课件是预先做好的,所以,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堂课:那是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教师已经事先做好了课件,把普遍认同的几种观点都想到了,准备在学生回答以后直接打出,有个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此刻,多媒体的预先设置反而成了多余和累赘。可见,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由于教师只能一步一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演示程序,就导致教师总喜欢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这样,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与讲解都被多媒体控制了,整个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就受到了限制,学生独到的见解,智慧火花的碰撞也无法在课堂上展示。长期如此,学生就不积极思考,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看法,而是期待教师的答案早点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了。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探讨解答是非常灵活与开放的,如果多媒体设置的课堂框架限制了这种学习方式,那就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困惑之四:如何解决不加选择胡乱借鉴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能真正独立地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而新课标又倡导我们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业务部门还把是否借助多媒体手段作为一堂公开课、优质课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随时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由于时间及条件还有自身水平的限制,往往无法自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起了借鉴的主意。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借鉴别人的东西,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应该是很有帮助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亲手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而一味地盲目引进,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搬来的课件显得机械、僵化、缺乏自己的教学个性,无法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质量。

面对困惑,我们必须认真去探索和研究,找出应对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针对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最终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能在走出困惑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首先,要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恰当地运用,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不要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第二,多媒体是服务于教学的,它不是板书的简单替代品,展示的内容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之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3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问题 新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6

Abstract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ten lead 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economic pressures, resulting in a sense of inferiority, self closing,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and behavior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 is often not timely and efficient to solve the ide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mak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helping poor students with good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education practice of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chool of environment,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traditional means of education, more timely and efficient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Keywords poor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new media application

高校贫困生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行为出现偏差的大学生人数有上升的态势并出现群体性的倾向,加强和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工作,及时预防和纠正其问题行为,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当下传统的贫困生思想工作基本停留在困难帮扶、个别心理疏导、社团活动排解等教育方式,存在教育帮扶面相对较小,隐蔽心理问题难发现、思想疏导不及时、交流互动性不频繁等劣势。当前兴起的以校园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开展,利用新媒体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够更为及时、高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1.1 自卑敏感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①调查显示60%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感到羞愧;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②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一般情况下贫困生的个人才艺、特长相对处于劣势,甚至在学业方面也未必突出,这就导致贫困生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自卑心理就更加严重,经常表现为自惭形秽、不愿发表自己见解、缺乏勇气和信心。自卑心理激发了贫困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为贫困生往往异常敏感,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可能引发部分贫困生激烈的情感波动,把同学间的玩笑当成嘲笑与侮辱,把同学们与老师的帮助当成施舍,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同学间的隔阂也逐步加深,逐渐被孤立,导致个人越来越孤僻、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1.2 自我封闭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拮据、难以满足合理的消费支出,加之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不愿意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活动。常常独来独往,在交往方式上自我封闭,与同学间缺乏正常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另一方面自卑心理导致贫困生更加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与尊重,不会轻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困难,贫困生往往承受经济压力和心理压抑双重折磨。调查表明40%左右的贫困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③较为封闭的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贫困生的人际交流与情感倾诉,苦闷、压抑的心理状况难以得到排解与改善;部分贫困生甚至设法掩盖自己的贫困状况、离群索居,进一步加剧了自我封闭心理。

1.3 焦虑抱怨

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紧张、焦虑,为学费、生活费发愁,消费精打细算;高年级学生对还贷、就业感到恐惧和迷茫。长时间的焦虑心理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学习的落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紧张焦虑心理,常常令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这种不良的心态持续发展一方面容易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逃避困难,萎靡不振;另一方面会引发不平衡心理,个别学生自我怨恨、怨恨父母和家庭,抱怨命运和社会不公平,继而由怨而生恨,个人日常行为逐渐偏激、思想逐渐极端,由嫉妒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转变为极端仇富、怨恨社会的病态心理。

2 新媒体时代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

目前,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基本上采用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两种常规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控制和摆脱不良情绪,直至消除心理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疾患。心理问题多数学生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心理困惑指心理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徘徊、犹豫、迷惑的状态需要及时干预;心理疾患指已经对患者个体自我发展和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专业咨询和帮助。④心理问题恰恰出现在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心理讲座对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一旦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需要复杂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所以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早期帮助能够高效解决该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近年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因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融合性等特点,⑤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受众群体日益扩张,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交流互动的空间平台。

2.1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

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的单向传播方式,者和受众之间打破了文化的、心理的无形障碍,人们可以自由的,无时间、地域限制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疏导和帮扶恰恰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无障碍交流互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辐射力,提高发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团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创设环工5S学生在线、QQ空间,团聚环境微信平台开展大量心理倾诉主题活动,引导贫困生(也包括非贫困生)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对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积极营造良好、温馨的沟通空间,为减少来自其他个体的干扰,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交流方式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大幅削弱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甚至畏惧等心理。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激发、满足了具有自卑、敏感心理的贫困生倾诉、表达需求。辅导员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然后采用集体讨论或者个别疏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尤其是QQ、微信个别疏导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贫困生的自卑和敏感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同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个别关注,时常通过网络关心学生的日常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逐步消除敏感心理。

2.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时空的距离大幅缩小,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明显的及时性。高校辅导员一般负责200名以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工作,与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频率和沟通时间常常难以保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准确捕捉大学生特殊的心理行为与思想情感动态,新媒体的及时性、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效率,新媒体手段的大量应用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及时、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徐州工程学院通过学生关注度高的QQ群、微博、人人网、QQ空间、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引导信息、开展话题讨论;同时辅导员老师也借助这些新媒体手段及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及时跨越时空的沟通,有效克服了传统沟通模式时空分隔的缺点。通过及时沟通,发现贫困生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敏感、自闭焦虑情绪,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抚和帮助措施,尽快地解决他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化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危机,防止思想问题进一步严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大量应用改变了“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学生个人”传统的信息传达模式,减少了中间层级(环节),防止信息过滤后的失真和信息损耗,大幅提高师生间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

2.3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分众性与包容性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分布式的,每一个信息接受终端,也是信息的发原源。师生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微信、微博、QQ空间为平台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思想、传播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更丰富,既有文字、图片信息,又有声音和图像多媒体信息。新媒体的这一特征,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了更多的时空可能性,扩大了沟通的内容和覆盖面。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分众性和包容性特征,利用微信群、QQ群空间、团委博客空间、微博空间等网络平台优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优秀学生风采、将主题班会、贫困生个人奋斗事迹、走出心理阴影同学的个人经历摄制作成微电影、记录片等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多种方式,激励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实现身心健康

3 结语

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性、分众性和包容性等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广泛性,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实践经验表明,新媒体在贫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大量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对贫困学生教育帮扶的效率、效果,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但是,新媒体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的面对面谈心和宿舍走访等传统教育形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广大贫困生思想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注释

① 邹娟,吴根甫.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1(8上).

② 黄阳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赤峰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14.2.

③ 赵杰.高校困难群体心理状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2.3.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4篇

可在前不久,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些年轻的媒体同人说,他们先前在兰考采写有关焦裕禄的报道时,却完全找不到我所说的那种泪流满面的感觉。朋友说,年轻的媒体同人深感困惑。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告诉朋友,年轻同人有此困惑,说明他们开始了思考,说明他们开始寻找问题的根源和答案,这让我看到了希望。

但是,今天我要说,困惑中的年轻的媒体同人,你可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泪流满面?那是因为你我不仅仅是成长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生活,而是因为你我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伊始,国门洞开,西风渐进,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开始侵入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

客观地说,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来衡量一切事物,并将之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那这个人势必就会走入病态,而这种病态的人构成的社会,势必也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留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在不少地方都可以发现。拿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少孩子都显得非常的“独”,这不仅反映在不跟他人分享食物、玩具这些小细节上,更重要的是不少孩子的思维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于是,这种从孩提时代养成的习惯,便左右了我们许多人,使我们许多人都是有意、无意地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而那种“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的美德,年轻的一代便同其渐行渐远。

于是,不忿自己被人酒后粗言秽语辱骂,“90后”湖北籍女子魏某红找人教训“仇家”,致使对方被刀捅成重伤;因为不满家里对自己管教得严,周口市18岁的高中生花钱雇人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姐姐;在昆山一家企业打工的崔某,仅仅因为合租女孩不愿借钱给自己,他就痛下狠手,结束了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诸如此类,我不敢妄断是不是能影响到我的年轻媒体同人的价值观,但这至少说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使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扭曲。

而我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那是因为,当我每每读到“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焦裕禄那种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都会深深地被其中的精神所打动,我都会沉浸在固有的价值体系中。而正是这“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前赴后继,这样的价值体系曾经构成了我们社会的主流标准。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5篇

1. 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1.1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对策: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对策: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对策: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1.2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

但是,我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

在教学《球的简单认识》时,我也运用电脑,将球的各个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球心、半径、球面、通过球心的切面等。

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2.演示数的无穷魅力

创造源于对所从事的活动深沉的爱。只有将数学的美、数学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才不会将数学视为畏途,从而创造出在成人看来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新”。比如,在学完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具有六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12 );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我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我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 1∶2=6∶12 …(共九个)

2∶1=6∶3 2∶1=12∶6

6∶2=3∶1 12∶2=6∶1

3∶1=6∶2 6∶1=12∶2

…(共八个) …(共八个)

由于这六个数可以组成九个“原始”比例(不允许重复数字,如1∶2=2∶4就不算),每个“原始”比例可以组成八个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2个不同的比例。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方向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3.演示数与形的结合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代数)与形(几何图形)分开教学的;而实际上数与形的结合是今后数学学习(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媒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最佳交汇点之一。

在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6篇

新闻线人,指在媒体编制外,兼职或专门用新闻眼光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并通过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来获取报酬的人。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线人”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新闻线人”是一个既简单又辛苦,既高尚又有趣的职业,在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以后,往往使当事人“一夜成名”,或使小事成为轰动事件。媒体对新闻线人的奖励一般也不会吝啬,一条新闻的奖励费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千元,而爆炸性的独家“大料”,奖金可达上万元。

“新闻线人”需吃得了苦。不少职业的新闻线人,为了挖到第一手的“新闻大料”,经常蹲守医院、交通事故多发点,一待就是大半天。因为有时突发性新闻稍纵即逝,他们需要随时在现场,以“准记者”的身份,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拍摄与采访,等候报社记者赶至现场,并配合记者完成采访。

详见17页《让人一夜成名的“新闻线人”》。

匠士服

给毕业生加冕、穿匠士服,这是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的首创。去年毕业季,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90名毕业生骄傲地戴上了“巧匠冠”,穿上了匠士服,院方希望他们以鲁班和墨子为榜样,成为中国富有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匠士服尽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其设计意指“能工巧匠”。匠士服的“巧匠冠”仿汉代巧匠冠,袍服选取了汉服元素,同时融入现代文明和专业特点。匠士服用颜色区分级别,颜色越淡级别越高。高级工的匠士服为深蓝色,预备技师为浅蓝色,高级技师为藕荷色。该校还将匠士的学位与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相对应。

详细内容请看第4页《“匠士”加冕的背后》。

安全感工资

所谓安全感工资,就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生活安全感的工资数额。安全感工资与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果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满足个人的开销,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如果是“月光族”,个人的安全感就会较低甚至没有。

《职业》编辑认为,安全感工资需要职场人靠努力获得,要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扬敬业精神,干好本职岗位工作,得到老板和同事认可,进而提高工资收入;工资较低的人,还要懂得量入为出,节俭生活。不能盲目攀比高收入人群,出手过于大方。其实,许多高收入者生活也都很节俭。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节俭和幸福生活不仅不矛盾,而且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目标困惑

目标困惑,是指职场人往往急着去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却恰恰忘记了自己做事初衷的现象。在有一些职场人中这种状况比较严重,心理学上称之为“目标困惑症”。患有“目标困惑症”的人,在一些稍复杂的问题上,比普通人更容易出错,也更容易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例如一个家长,本意是希望孩子快乐,于是便每天通过督促甚至强迫的方法来刺激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在职场中,“目标困惑症”同样存在,人们增加交谈是想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在交谈中较起真来,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详细内容请看72页《告别职场“目标困惑症”》。

众症时代

众症时代,指的是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某种病态特征,如选择障碍、亲密关系恐惧、社交恐惧等等,这些现象大多“病因暧昧”,并且常常令人无计可施。这些“病症”的出现,与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竞争压力与忙碌,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特征息息相关。

《职业》编辑建议,面对众症时代,人们一是要主动调整自己心态,对人对己宽容豁达;二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不沉迷网络,增加户外活动和实际交往;三是多读好书,或者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性情。

思维太极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学习;困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身,在上高中前我对化学学习有特别的期待,但上了高中后,我发现实际跟我的期待有很大差距,我真不知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诸多困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拿出来跟大家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1 高中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陈旧,讲练脱节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我们期待着教师的教学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秉承新理念,继续旧行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因是有些化学教师已经熟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也按照传统教案的框架进行,在独立备课时忽略新课标和学情的分析,导致化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在传统的框框中徘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讲练严重脱节,教师在课堂中滔滔不绝地讲,而把学生巩固知识的希望寄托在了课后练习上,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效果并不理想。

教师的教练脱节直接导致我们学生的学练脱节,在我们的练习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课内容中根本没有的东西。练习过多是常态。

1.2 课堂探究形式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探究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非常喜欢这种课堂模式。但由于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氛围,迎合新课标的要求,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时“换汤不换药”,脱离教学实际,导致探究课堂形式化。比如有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目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让每一名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不均,小组成员多是前后桌、邻桌,小组与小组间成员的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出于巧合,小组内全是化学能力较好的学生,或者全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导致在合作学习时,学习过程不顺畅或者小组间的学习进程差异较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理想效果不存在,出现假繁荣的现象,最后结果是有的小组大获全胜,而有的小组则是草草收兵。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刚宣布开始探究没多久,多数同学还没有问题的答案,教师就要求各小组展示,有时干脆直接给出答案。出现假探究现象。

我们兴致勃勃,很想一展身手,深入探究一番的似火热情就这么被浇灭了。

1.3 实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学习这一块与我的期望值相差较远,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太少,致使我直到今天依然不能独立完成相对较复杂的实验,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多方面都达不到自己满意的能力水平,自己学得不好,主要原因在自己,但也可能与教师不够重视实验有关。受到现行评价条件的制约,教师未正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出现了部分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探究实验、以“讲”实验替代“做”实验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高考的命题思想未转变,仍注重知识及其系统性的考察,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核,导致实验教学被忽略。

其次,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应用到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未知世界,应用所学探究未知是我的理想,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很多方面还是启蒙阶段,要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谈何容易,但我依然迫切希望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我的实验探究梦想。

1.4 面对多媒体的困惑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知识容量大、生动形象的优点,课堂上老师使用多媒体,可以再现场景,展示变化动态,动画变化过程,从而增强直观效果,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多媒体可以代替部分演示实验和板书。但是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多动脑的同时必须多动手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完全利用多媒体来代替实验和板书。

目前,有些化学教师为了在枯燥的课堂知识中吸引学生的眼球,抛弃了粉笔和课堂实验,把知识的讲解和实验的演示都放在了多媒体上,学生的兴趣被新颖、漂亮的多媒体吸引,最终喧宾夺主,违背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例如,教师在讲完过氧化钠性质后,放了一段视频:棉花团中有过氧化钠用玻璃管吹气,棉花团燃烧……。我很想自己操作一番,但教师只是简要分析后,便很快进入下一话题了。多媒体演示实验,虽然看得清楚,画面也精彩,但让我们失去了动手操作,接触实物的机会,我们总觉得印象不深,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了。更何况象物质的气味,温度的变化,通过视频,无法感知。

2 消除高中化学学习困惑的策略

2.1 超前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课堂容量大,信息传递快,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很难跟上教师课堂上的快节奏。因此我充分利用假期等时间,做好超前学习,每次上课前一天又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好充分预习,上课时严格区分教师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课堂上我非常关注难点,把精力尽可能集中在难点上,这样学下来效果还可以。

2.2 建家庭实验室

为了学习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下,我建起了家庭实验室,父母支持,实验条件还好,能完成很多实验。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成绩也提高不少。

2.3 组建家庭高中化学学习视频、课件系统

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我搜集了大量化学学习视频、课件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超前学习,遇到问题我就拿出来跟同学、老师讨论,重点章节,疑难点,我反复观看学习。学期中,我在正式听老师讲课之前,许多内容,我都已经学过好几遍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学不可代替课堂学习,由于现场效应,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因素,课堂学习是难以为其他学习方式代替的。

在课堂学习之余,通过网络广泛交流,有时也会有较大收获。

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我迷茫困惑过,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下,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的感觉只一个,那就是什么事情只要你积极去做,去思考,去探究,就一定能想出办法克服困难,消除困惑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8篇

记者微博面临的困惑

1.个人身份还是职业身份。记者作为拥有公开职业身份的一分子,能否像普通用户一样表达个人观点和言论以获取公众关注?记者微博发言是职业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与其服务的媒体有无“株连”关系?

对于以上问题,有人认为:媒体人开微博可以跟自己的职业无关。记者微博是个人微博,作为大众微博的一个组成部分,记者微博并无特殊之处。但也有人认为:即使认证没有标明职业及供职媒体,记者的微博发言仍然是带有一定性质的职业行为。记者作为新闻单位的员工,其工作无疑打上了深深的“单位烙印”,应纳入“共性”的规范要求。

在公众的心里,有一个“角色位移”潜规则:记者是一定媒体的记者,记者的个人观念与其工作背景相关,记者微博中公开了职业身份,其微博行为应是现实中的记者职业行为在虚拟社会里的延伸。公众对记者职业身份的这种“象征公信力”的心理预设,标明他们对记者微博寄托着公共性话题社会表达“正规出口”的特定期望。如果记者在微博中的发言方式与公众通常的期待不一致,发言内容过激甚至不当,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甚至引发风波。而且,媒介形象也会对记者微博发生“位移”作用,公众会因为对某一媒体的关注而关注其所辖记者的微博。一般而言,媒体知名度越高,其所辖记者的微博越易受关注。

2.禁言还是爆料。所在媒体不能公开发表的内容,记者是否可以在微博上爆料?这一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2012年6月,新华网采访部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有关编辑部联合举行“自媒体时代记者的微私博公——记者微博圆桌对话”。《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部总监陈晓莹认为,记者没有征得报社同意而微博爆料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你是有职业归属的,作为记者本身也应该有这样的自律”。①中山大学的张志安也认为:“记者微博可以观点表达为主,未刊发的新闻不宜也不应该提前。新闻作品首先是职务作品,要优先通过新闻媒体的平台或官方微博来,未经同意尤其没有在媒体上公开发表前,不应该在个人微博中率先披露。”②但是,河南理工大学的郜书锴则认为:公共利益原则是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的最高准则。中国的新闻工作原则也明确要求,当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③

3.直接转发还是参与其间。记者使用微博时,常常摆脱“把关人”对他们的群体束缚,而展现出高度的个体自由。对于非自己采访报道的事件,记者往往以“转发+评论”的方式将信息发散传播。而且,受众或用户往往对这类非官方报道的敏感议题展现出较高的关注热情。“转发+评论”的传播模式能迅速掀起舆论风暴。微博使得记者不再仅仅通过揭露事实来展现力量,而是成为一些行动的直接发起者。记者微博的这些行为也引起了普遍争议。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而不是按个人好恶进行选择报道。而记者微博中,却带有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甚至普遍存在着夹叙夹议式的报道。“实际上,一些记者在使用微博时,已经偏离了一个中立观察者的角色定位,而是有意无意地介入新闻事件,成为了积极参与者”,在微博上进行非客观主义的、非专业主义的报道,忽视了记者在传统媒介机构之外开展职业活动也应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最终可能会给新闻业的存在基础带来致命的损伤。④

记者微博的问责原则

记者微博面临重重困惑,不同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差异,短时间内难以达成共识。但笔者认为,面对这些困惑,问责记者微博的时候,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发挥微博网络本性:尊重记者言论自由权。记者微博在以媒体身份发言的同时,也应该享有公民的一般言论自由权。而且,他们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些权利。媒体不应该对记者微博做过多限制。

在微博中,记者的身份可以是多元的,他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发声。当注明“个人微博”且内容不涉及职业工作时,记者完全可以作为普通公民发言。记者作为公民,在网络上有与其他人“对话互动”的需求,有参与社会热门话题的需求,也有“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这些都是合理的,也是应该尊重和满足的。但是,在尊重记者微博网络本性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具体的问责中,要区分不同的微博身份和微博内容。记者在工作账号中不应过多地暴露隐私、发表私人话语,探讨私事,而应该以发表经过单位机构审批同意后的消息为主,发表的评论、意见也应与单位机构立场、利益相吻合;在个人账号中,应注明表达的观点不代表所属媒体机构,亦不应发表任何有损媒体机构的言论。身份不同,内容不同,问责也应该不同。

记者供职于大众媒体,平时的工作常常是程式化或“流水线式”的,其“个性”往往被淹没,一些新闻资源也因媒体自身的标准未被采用,借助微博这个平台来传播和表现,使记者的个性得以显现。另外,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有些素材虽然未经大众媒体发表,却也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记者将这些新闻素材通过个人微博,有益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认知。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平台,与网民即时交流,搜集和了解网民的意见、看法和评价,也可使今后的报道更具针对性。

2.参考西方媒体做法:细化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记者微博在西方国家出现较早,记者微博面临的困惑,也是西方媒体和学者关注的问题。路透社鼓励记者在以职业身份使用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时努力展示个性魅力,但在《网络报道守则》规定中指出: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要遵循准确、不偏袒、完整的原则。记者不能损害路透社以公正和独立著称的声誉,否则路透有权调整其报道领域和管理职位。如果情节严重,路透将会启动既定的管理程序。⑤

此外,规定中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第一,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控制负气回帖的冲动,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第二,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尽量多说自己看到的东西,不要发表有定性的评论。第三,透明原则,在个人博客和个人社交网络中,要声明是路透社的记者,但表达的仅仅是个人观点,不能代表路透社。发表评论时,使用真名。第四,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分开。规定还同时指出:记者如果要将Twitter作为工作工具,需要事先征得主管同意;如果因工作需要以记者的身份使用Twitter,必须加上“路透”标签;记者须尽可能邀请第二人核查Twitter帖子内容;路透社记者如果要在Twitter中独家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路透社已经播发过的,在Twitter上转发其他人的新闻不受约束;如果有需要更正的内容,应以大写的“更正”开头新的帖子。⑥

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透社一方面强调记者微博主要代表个人观点,应该有个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即使是个人行为,也关系到媒体机构的形象,因此必须有所约束。对媒体人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非路透社一家。美联社一方面鼓励记者开微博,也允许记者公私通用微博账号,但要求记者不得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此外,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有线电视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法新社等媒体都有类似的做法。

近年来,针对微博中出现的传播谣言、买卖“粉丝”、网络欺诈等问题,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媒体也做出了一些规定和应对措施,比如北京市就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等。但是,我国关于记者微博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西方媒体的做法可为我国媒体完善记者微博的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3.理性看待内部规定:公共利益高于一切。2011年,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Twiiter先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Twiiter之类的社交媒体上。路透社也几乎有同样的规定,即记者如果要在Twiiter中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路透社已经播发过的。BBC同样十分珍惜公正和客观的声誉,规定员工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任何活动,不能有损BBC节目及服务的真实性,不能影响公众对主持人、制片人以及其他员工的信任,不能损害BBC公司的公正性和其他声誉。

在我国,一些传统媒体纷纷出台规定,严禁记者在个人微博上职业信息,禁止个人微博冠以记者所供职新闻单位的名称,要求记者对其微博行为负完全责任,试图筑起避免因记者微博不当言论影响媒体声誉的“防范长城”。《时代周报》不希望记者在微博上爆料,曾就微博管理专门开过内部会议,并由报社出面与新浪、搜狐、腾讯等联系,为记者统一申请微博加“V”,认证其记者身份。此外,报社对记者使用微博也有明确规定,尤其针对敏感话题,严格要求记者不许在微博上报纸没有刊登的选题或者自己知道的信息。

这些规定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媒体的利益。新闻作品首先是职务作品,要优先通过新闻媒体的平台或官方微博来,未经允许尤其没有在媒体上公开发表前,一般情况下,记者微博是不宜也不应该提前。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具体分析,当的信息事关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时,媒体的利益也要让位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新闻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其所揭露的问题,可以换来所有人的安康和幸福,媒体的责任就在于将那些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暴露出来。

合理的内部规定应该是职业道德的细化,应该是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不应该是职业道德之外的限制,更不应该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

①晋雅芬:《记者使用微博遭遇困惑》,《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7/31。

②张志安:《记者微博的价值和规范》,《中国记者》,2012(5)。

③郜书锴:《专业新闻记者的微博之殇》,南方报网。

④纪 莉,张 盼:《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9篇

但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还是难免要有困惑。比如最近的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普遍认为一直苦于寻找盈利模式的新浪微博有了一个好的机会,它的价值得到了认可;更多的评论则聚焦于阿里巴巴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想像空间、移动互联网上的生态建设布局—着眼于未来“产生更多的交易”将会使阿里巴巴保持更强大的竞争力……一个伟大的公司,或者说一个更伟大的公司呼之欲出。

困惑在于,如果我们想像一下沃尔玛不但要做最大零售商,而且它还实际控制了VISA卡之类的交易平台,现在它又要把最有价值的个人媒体平台纳入经营版图(阿里巴巴正在做的)—这会是一件好事吗?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新浪从门户时代到博客到现在的微博,整个发展轨迹都被打上了媒体服务商的烙印。它的媒体属性让新浪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媒体公司之一,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它作为媒体的独特价值几乎不可替代。但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媒体业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闻业在这个互联网的新世界中并没有找到最好的生存方式。传统媒体是这样,新媒体也是如此。新浪微博这一次出售股份,只是寻找出路的又一次尝试。

当然,我们这种担忧可能高估了微博对于新闻媒体业的价值,也高估了阿里巴巴因为电子商务的特性对新闻与言论自由的破坏性,但还有一个常识是,企业会为自己确立边界。即使如谷歌这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公司,也会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随时警惕着它对媒体属性—信息传播和流动自由—的原则的破坏;即使当年如通用电气和NBC之间有着一个防火墙,但也会有泰德·特纳去质疑这其中隐含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