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0 16:23:46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1篇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质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16-01

1 前言

在心理学领域,一直以来一些心理学家都比较重视量的研究,而对质的研究较少,他们认为其方法的应用不具有科学性。在目前已存在的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到的,例如问卷调查法等,很少有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

21世纪,临床心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临床心理学家逐渐发现量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同时,在对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其心理和行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质的研究在体现其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方面比量的研究更适合,在临床心理学中适合调查和解释。因此在临床心理学中重视质的研究方法对寻找新的医疗路径,完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2 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对于量的研究来说质的研究比较新颖,目前在国内社会科学界了解质的研究的本质及特点的学者不是不多。对于“质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Auerbac等人定义其为“质的研究是为了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而对文本和访谈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研究”。而Denzin与Lincoln给出了一个“一般性定义”,即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多元方法,很典型,主要是自然情况下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这表明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研究,并且试图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带给他们的现象的意义。

质的研究很复杂,质的研究包括大量收集和使用经验性的资料如个体体验、生活故事、历史事件等以及能够体现个体日常生活行为等的视觉文本。质的研究方法具有一个典型特点:研究者本身即为研究工具。基于这一特点,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别适合。

3 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随着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对质的研究的重视,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逐渐进入到临床心理学应用中,一下将简单介绍几种质的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没有结构特征,访问较为直接的,也比较私人化,相对来说没有限制,通常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和临床访谈不同,深度访谈谈论的问题一般没有限制,相对比较开放。一对一的访谈中,通过开放的、私人化的交流能够获取一些调查问卷中无法获取的敏感问题,对了解人们做出促进或损害心理健康的行为很有帮助。在进行深度访谈之前,如果能够在其治疗师等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关键人物处获得信息对深度访谈也很有利。

(二)焦点小组

与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不同,焦点小组面向对象很多,是一个集体,所以在研究这种集体的时候,集体意见与共享知识等都会对焦点小组产生影响。焦点小组能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回答者在这种环境中愿意交流思想并与他们相似的人共享知识以及人生经验,同时这种多人在场交流的环境赋予他们他们充足的安全感。相比于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的优势在于其创造的这种环境削弱了医患等级关系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参与者更愿意交流分享。

(三)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指在心理诊所、精神病区等真实情境中,研究者研究观察描述并系统分析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每天的人际交互、服饰、语言和行为等进行记录,这些记录日志将成为日后分析研究对象的资料基础。参与式观察通常应用于深度案例。这与人种志的报告类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中。研究深度案例要求研究者对某个同质的、相对较小情境有着非常细致的了解。很多案例研究应用范围有限,而且要求特定的情境,研究者在推广时要量力而行。

(四)叙事分析

叙事分析是通过讲述生活故事和建立对话来研究并分析问题的―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对叙述者叙述的故事、表达方式等都要视为收集资料,因为它可能是叙述者经验的一部分。在这里语言不仅用于表达交流,更表达出一种行动以及行动方式。叙说者叙述故事时同时也传递着相关的信息,他们讲述出一些相关的事情。叙述分析法可用于资料收集,访谈者在听故事者的时候要摆脱听报告的态度,邀请、鼓励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情况下访谈者的倾听态度以及引导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2篇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3篇

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概述

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早发表有关人类心理现象的著作《灵魂论》以来,有很多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过去。但是亚里士多德后的2000多年时间,心理学一直没有脱离哲学的樊篱,在中世纪甚至曾沦为宗教的工具。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心理学不能被称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发现一些重要规律,心理学才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发展阶段、各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方法也常同时并存。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的。

二 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纵观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心理学发展史也就是心理学流派层嶂叠出、交错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研究方法起了先锋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方法每有一次大的突破,心理科学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不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评说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研究的本体——人的价值(或人性)。每一种研究取向或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后天缺陷,换言之,在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之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价值、有个性、有意义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融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生命体。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基于自然科学模式得到的心理学结论其外部效度不高的特点,心理学家应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要发展有心理学特色的方法和技术,在目前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真正体现心理学自身特点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临近学科(如数学、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中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心理学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在这方面,皮亚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主流心理学对此仍颇有微词。当然,心理学发展有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也并不排斥从其他相近的成熟学科中吸收和借鉴有效的方法以获得新生。

第三,心理学研究应将重点转向日常生活,研究要注重自然性、真实性,要尽可能进行现场研究和行动研究,以寻求结果的普遍性意义,忽视对基本生活经验的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几年,由于受习性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运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使心理学从大多数无现实意义的实验室研究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科学研究不仅在于追求理性上的真,还在于关怀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善和美。

第四,注重方法形成的多元化和整合。心理学在进入科学殿堂的同时,其内部的分化也悄然开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进行的研究由于人本身的属性特点,也就自然相应地分为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冯特的工作反映了他企图在心理学中整合人文、科学两种研究取向的态度,但事实上,冯特之后的心理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片面科学化”的道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心理学的纯自然科学化研究,从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坚持自然科学的学科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班尼斯特说“心理学家一直企图加盟到科学俱乐部中去”。科学与人文两种研究取向的分化,必然导致心理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化。量化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分析等手段来把握事物,结果以数字的方式呈现。

三 新型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

长期以来,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压制。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凡不能以实验重复的研究都被视为是不科学的。另外,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在早期的定性研究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使研究结果的效度、信度受到极大的怀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学,质的研究,定量的研究,效果值。

分类号 B841

1 定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

1.1 定量的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且认为一个好研究应该走实证的道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真正的客观实体和事件,这些客观存在的特征完全独立于任何有可能伴随他们而存在的信念之外”[1]。实证研究的目标就是发现客观关系,并且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误差。实证研究的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假设被证实,就可以让人们对被研究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定量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并且遵从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也就是说,研究者始于某一个理论命题,并且在此命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符合此命题的研究假设,这些假设尝试去预测两个或更多现象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些假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均对要进行调查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设计,没有严格的控制和设计,研究者就无法下结论说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客观的。一般说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研究”指的是定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2],认为定量的研究指的是“计算与测量现象”。总的说来,定量的研究立足于收集事实,强调测量程序的信度和效度,遵从科学的方法,强调研究结果的一般性与可重复性。

1.2 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被人们译为“定性研究”,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等。有学者认为“定性研究”的概念过于宽泛,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有关数据的理论分析[3]。总体上讲,“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类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又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来,“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我们在这里采用“质的研究”这一称谓来表明其独特性。

术语“质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定义。Auerbac等人将质的研究可以定义为“质的研究是为了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而对文本和访谈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研究”[4]。Denzin与Lincoln认为质的研究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给出了一个他们称之为“一般性定义”的定义,即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方法,包括一个针对其主题的解释性的以及自然主义的方法。这表明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研究,并且试图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带给他们的现象的意义。质的研究包括有计划的使用和收集大量的经验性的资料(个案研究、个体体验、反思、生活故事、访谈、观察、历史事件描述以及交互)和视觉文本――描述个体生活中的日常行为、问题情境及其意义[5]。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定量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定量的研究是一种假设检验研究(hypothesis-testing research),而质的研究被认为是一种假设生成研究(hypothesis-generating research)。从某一程度来说,质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理论的典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在质的研究中,理论来源于数据并且扎根于数据而不是抽象或者假设。与假设检验的方法相比,扎根理论通过以下方式发展起来:(1)不带任何假设的进入到研究现场;(2)描述发生了什么;并且(3)基于观察的基础之上,对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给出明确的解释。与从概念层面到经验层面相反,扎根理论开始于经验层面(收集数据),中止于概念层面。

2 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之争

将质的研究研究引入我国的学者陈向明教授在对定量的研究与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差异[6]。从表1可以看出,“质”与“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看来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两种从哲学基础上来看就存在矛盾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一直是各行其道。

表1 “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差异

在心理学领域,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通常不被视为科学研究的正统,而被置于一个非传统的、哲学的框架中。20世纪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遵循19世纪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所总结的一组假设:“精神科学(例如心理学)的还原状态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修正,只不过是自然科学的适时的拓展和延伸[7]。”这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证主义,或者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者的目标是假设-演绎系统。所有的科学论断均依赖于直接地观察或者对观察的推论。Rennie等以“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Discourse Analysis”、“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Empirical Psychology”为关键词对整个PsycINFO数据库20世纪的文章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从1900年~196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 0.01%的;从1970年~197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04%;从1980~198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08%;从1990年~1999年,检索到的文章总量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36%[8]。从数据上来看,虽然在“质”与“量”之争中,定量的研究方法仍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升。这一点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尤其显著。一项针对1991~1992年间181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咨询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有15%的人是使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对加拿大心理学界的调查也发现,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心理学家相比,咨询心理学家对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更为接受和更为活跃[9]。如,Goffman在一个针对精神病医院的案例研究中利用质的研究中的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来发现和记录生活的错综复杂。他的研究为那些认为精神病院要进行“去机构化”的人的观点提供了佐证[10]。Mcewan等利用质的研究中的焦点小组的方法对患有癫痫症的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发展进行了研究[11]。Janine对老年乳腺癌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叙事分析[12]。与此同时,心理学中质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被一些大学列为必修课程,并于2004开创了第一本专门探讨质的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的杂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整合的可能

一些倾向于质的研究的心理学者拒绝基于数理统计的研究,他们认为基于统计的研究由于忽视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只能关注部分现象而非整体,因而是无效的。他们同时认为定量的研究者所认同的一元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个研究者最终揭示出来的“客观”均受他们自身的主观的认知所影响。而量的研究的支持者却认为质的研究更多的是依据个体对现象阐释性的理解,形成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客观地说,“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最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对心理学的研究有贡献,而割裂了任何一种都是巨大的损失,我们最应该进行争论和探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最为恰当。质的研究能够对微观的、深层的、整体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能了解被试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生活经验,但不适合于宏观研究,也不能发现某一心理现象趋势性,群体性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不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而定量的研究在弥补质的研究的不足的同时也具有期自身的劣势,因而,考虑如何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是心理学家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有研究者认为,多种方法并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从而达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全部。对此,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13]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范式则是从各个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全部的光束都是有用的,光束越多,照射越角度不同,人们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主张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学者认为,方法毕竟是“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只要有用,任何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不应该受到名义上的限制[14]。

针对一些质的心理学者认为“质”与“量”的矛盾不可调和这一状况,Capaldi和Robert从质的研究的学者的世界观层面进行论述,指出他们的世界观是强调主观经验和事实的多样性,而他们若想为心理学做出更大贡献,需要更好地理解当代的科学,更正他们对量的方法的基本原理的认识偏差[15]。Harré也对质的研究的科学性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科学应该包括对于现象的分类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以及一整套用来建构分析模型的法则。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将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同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并不排除运用数学的方法[16]。将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走出应用质的研究的误区――即似乎只有用统计的方法或者其他量的方法不能达到的目标才转而使用质的研究。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无论是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还是应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都是对于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探寻,即具有不同哲学认识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同一个研究领域和同一个研究问题上的。比如,有学者对人格的控制点因素与事业成功之间的关键进行研究,研究者首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导致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且用访谈得来的资料NUD.IST(Non-numerical Unstructured Data Indexing Searching and Theorizing computer softwar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内控与外控两个维度,这个结果与通过定量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17]。由此可见,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同一研究问题上可以做到并行不悖。

既然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的整合的有益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进行两种研究方法的整合需要做到哪几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去范式”。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劣,弱化范式,聚焦于研究问题是进行“质”与“量”的整合的一个首要环节。Onwuegbuzie与Teddlie认为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中重新建构研究方法的一种方式就是弱化“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两种研究范式,而将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性的方法与验证性的方法[18]。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质”与“量”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这里,定量的探索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而质的探索性分析的方法包含传统的主题分析;定量的验证性的方法包含一系列的推论性的分析,而质的验证性分析的方法包含验证性的主题分析[19]。其次的一点就是,将研究变量分成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我们知道,观测变量不能直接与潜变量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个层面上才能进行比较。Gray与Densten认为在进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整合的时候应该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分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17]。这样,质性的观测变量可以转变为定量的观测变量,质性的潜变量也可以与定量的方法分析出来的潜变量进行比较,通过这一有效的区分,“质”与“量”的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就能进行转换与比较。

4 一个整合的案例

虽然国内已有讨论心理学中“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文章发表,但是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仅仅介绍了“质”与“量”的研究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理论模型,并没有介绍此两种研究方法的整合在操作层面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如何进行操作[20,21]。由于P值有时候是含混不清的,它同时包含样本效应与效果值,因而APA建议研究者在报告研究结果的时候采用效果值(effect size)[22]。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具体的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在这里我们大家介绍一个运用“质”与“量”的整合的方法计算效果值的例子。

Witcher等人对219名即将从事教师工作的被试进行了关于“优秀教师的特征”的调查[23],研究者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列举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3~6个特征。研究者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 “连续混合方法分析”(Sequential mixed-methodological analyses,SMMA)。这种分析方法包含一套连续使用“质”与“量”的分析方法的技术,分析始于质的分析,随后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并且结束于质的分析。SMMA一共包含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带任何假设的进入现场,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在这一过程获得研究对象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并对收集到的质的资料进行现象学的分析,这些现象学的分析是演绎的、生成的、建构的。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通过几个步骤来产生主题(Theme),它们分别是:整合资料、水平化数据、一致性比较、双重编码等。

第二阶段: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来分析第一阶段分析出来的主题的等级结构。在这里,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二分变量,根据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是否存在某一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用“0”和“1”表示。如果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有包含6个主题中的某一个,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这样,每一个研究对象在每一个主题上就有了一个“0”或“1”的得分。通过这一个步骤,质的资料就可以进行数据化的处理。这样就会产生两个矩阵――被试内矩阵(如:被试内某主题矩阵)与被试间矩阵(如被试间某主题矩阵)。研究者可以计算被试间矩阵中的每一个主题的出现频次,并且通过其转化为百分等级,通过这些百分等级可以得出频次效果值(frequency effect size)。研究者还通过每个主题在整体特征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出程度效果值(intensity effect size)。

研究对象以列举出了125个优秀教师的不同特征,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发现了优秀教师的6个特征,它们的效果值分别为:(a)学生中心(79.5%);(b)对教育事业的热忱(40.2%);(c)道德(38.8%);(d)教室与行为管理(33.3%);(e)教学方法(32.4%);(f)学科知识(31.5%)。可见“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特征是最常被被试列举出来的主题,将近80%的被试列举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个或以上的特征,与“学生中心”相关的描述包括:热爱学生、热心、关怀、耐心等。

第三阶段:这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被试间矩阵探索潜在的主题结构。这是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现潜在的“元主题(Meta-themes)”的数量。每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量就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元主题的潜变量效果值。同时,通过计算每一个元主题之中的各主题组合的频次效果值,可以计算各元主题的观测效果值。

通过第三阶段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此前萃取出来的6个主题可以归为4个元主题,它们分别是:教室氛围(包含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教师与行为管理),学科与学生(包含学生中心与学科知识),道德,教学方法。其效果值如表2所示。

表2 优秀教师的特征的元主题分析及其效果值

第四阶段:研究者利用被试间矩阵进行两项工作:(a)用一系列的费舍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来确定各背景变量与每一个主题之间的相关;(b)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人口学变量与各主题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的结果揭示女性、低年级的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认为优秀教师需具备道德和教学方法这两项特征,而较不在意教室与行为管理、学科知识这两项特征。

第五阶段:第五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形成叙述性的剖图。Witcher等人解释研究对象对某一个主题的作答,这一解释要建立在他们对其他主题回答的相关上,然后确定大致有多少个剖图。这个过程的步骤如下:(a)对每个被试来说,根据他们在6个主题上的回答,每个被试在每一个尺度(主题)上获得一个“1”至“6”之间的值;(b)将每一个剖图内的主题得分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以此为基础测量其相似性。通过对每一对剖图的相关测算可以形成一个个体内部相关矩阵,生成(n)(n-1)/2个Spearman’s Rho值(n为被试数)。这一相关矩阵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来形成每一个研究对象自己的,具有特征性的个体模式。这一形成一般剖图的方法体现了此前“量化”的主题的“质”性。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对象针对6个主题的应答可以归为4类,即4组剖图。各组被试对各类特征的应答倾向性表3所示。

表3 被试对优秀教师的特征应答的聚类分析结果

注:表格内的数字为该类被试对某一主题作出应答的可能性

在这五个步骤里,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质”的分析的方法,将经过访谈得到的质性的资料进行现象学的分析与处理,并且形成主题,第二阶段将每一个主题处理成一个二分变量是“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的关键性的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质性的资料就成功地完成了其数字化的转变,进入具备了定量的分析的基础。第三步与第四步是利用转换成数字的数据行进定量的分析。第五步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来描述每一个个体的反应模式,恰恰体现了量化主题的“质”性。通过这五个连续的对数据分析的阶段,即得到了质性的主题,这些主题是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研究现场所获得的,体现了质的研究的“假设生成,hypothesis-generating ”的特点,能够得到研究对象自己对此问题的全面的看法,而不是对调查项目的反应,同时,通过阶段五的分析,可以得出每一个研究对象独特的反应特征模式,可以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察,体现前面所提及的质的研究的优势;我们同时还可以得到定量分析的结果,这些定量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般性和群体性,适宜于同类比较和推广,体现定量的研究的优势。这样,“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优劣互补,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整合。

5 小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分歧由来已久。虽然“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如果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并且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要对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去范式”,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问题,而非范式;其次必须将质性的资料与定量的资料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目前国外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有效地整合[17,23]。Christina等人认为[24],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将会增加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不同的理解的视角,方法与方法之间没有好坏之分,与此同时,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一起使用,将使数据分析更加深入,并为数据分析带来更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Rabinowitz V C, Sechzer J A.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methods. In: Denmark F L, Paludi M A ed. Psychology of women: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theori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3. 23~66

2 Berg B L.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edham Heights, Mass.: Allynand Bacon, 1995. 3

3 陈向明. 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访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2-5-16: 8

4 Auerbach C F, Silverstein, Louise B. Qualitative Data : An Introduction to Coding and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Studie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3

5 Denzin N K, Lincoln Y 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

6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出版社, 2000. 11

7 Mill J S. A system of logic. Book VI. On the logic of the moral sciences. In: Weiner P P ed.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Scribner’s, 1953. 255~281

8 Rennie D L, Watson K D, Monteiro A M. The ri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Canadian Psychology, 2002, 43: 179~189

9 Joseph G P.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requir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s in North America: rationale and curriculum model.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5, (2): 97~116

10 Miller C L, Druss B G, Rohrbaugh R M.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o distill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a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Psychiatry Service, 2003, 54: 568~571

11 Mcewan M J, Colin A E, Julie Metcalfe et. al.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s with epilepsy: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using focus group methods. Seizure, 2004, 13: 15~31

12 Janine A O. Using narrat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Oncology Nursing Forum, 2004, 31(6): 1153~1159

13 赫根汉. 人格心理学导论. 海口: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6. 12~13

14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出版社, 2000. 471

15 Capaldi E J, Robert W P. Is the world view of qualitative inquiry a proper guide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118(2): 251~270

16 Harré R. Staking our claim for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s sc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4, (1): 3~14

17 Gray Y H, Densten I.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latent and manifest variables. Quality & Quantity, 1998, 32: 419~431

18 Onwuegbuzie A J, Teddlie C. A frame work for analyzing data in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Tashakkori A, Teddlie C ed.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2. 351~383

19 Onwuegbuzie A J. Effect Siz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olegomenon. Quality & Quantity, 2003, 37: 393~409

20 秦金亮, 郭秀艳. 论心理学中两种范式整合的趋向. 心理科学, 2003, 26(1): 20~23

21 赵俊峰, 李志凯. 论心理学中量与质的研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6(2): 19~21

22 Wilkinson, APA. Task Force on Statistical Inference, 1999. 599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5篇

关键词 自然环境 评价 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 .be r l y n e 的对照刺激特征( c o l l a t i v e s t imu l u 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日本学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环境保护机能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以附近居民为对象,对森林管理基层单位从4个方面:风景保护;和自然亲密接触场所的提供;文化财产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生活环境是否安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学者横张在林地评价上设定了多种环境保护机能,在居民中实施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8种农林地的环境保护机能:生物生态体系保全;水保全;风景保全;保健修养;微气象暖和;居住环境保全;大气保全和土保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6篇

Abstract: To quickly identify student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so that timely guidance and treat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CL-90 measured data,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order to verify whether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the students.

Key words: abnormal psycholog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国内出现精神异常者也逐年增加,导致精神病医院人满为患,亚健康人群更是多之又多。这种情况在高校也十分常见,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更为突出。

如何快速判别心理问题学生十分困难,为了让管理者快速得到准确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分析其是否有精神异常。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实现用简单的表达式来即时预测。从而使得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精准疏导和精神治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缺少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打电话、发短信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很多学生还对此心理辅导有抵触情绪,若没有及时疏导,会导致很严重后果发生。本研究就是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下简称SCL-90表)进行测试,以此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动态跟踪,预测判断,做到及时疏导处理。

2研究思路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用来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测量表。本研究就是以SCL-90表作为测试题。SCL-90表共有90道题,试题内容主要涵盖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10个方面,每道题共有5个可选项,每个选项都是以“无、轻度、中度、重度、严重”作为选择项答案。测试者依照自己具体情况如实回答即可。经过近三年努力,共收集了合格答卷1888份SCL-90表实测数据,以此为实验样本,进行如下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SCL-90表数据,进行清洗,踢去一些错误信息或有空格情况的数据。形成excel电子表格文档。

第二步:把90道试题依照内容不同分别划分为10个方面。分别对这10个方面进行统计,这10个方面分别用F1,F2,…,F10作标记,分别表示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状况、焦虑情况、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项内容。

第三步:针对此表格统计数据进行第一次按权值合并取平均值。从严重程度来分析,人为赋予其权,从无到严重分别记权为1到5。即若选“无”为1,选“严重”加权值为5。获得其平均值,作为F值,结果如表1所示。

第四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来进行分析。通过降低维度,找到主要成分,形成Q表达式。

第五步:通过此公式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与否。

3 实验结果

以此数据作为样本,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环境下,进行降低维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相关矩阵,如下表2所示。从而得到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得出了主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通过观测表4,显示在各个变量上的权重,可以得到表达式Q。

通过对表4成分矩阵得知,获得了一个主成分,可以通过此为主成分,建立Q表达式,表示如下:

Q=F1*0.744+ F2*0.654+ F3*0.705+ F4*0.815+ F5*0.849+ F6*0.602+ F7*0.598+ F8*0.707+ F9*0.823+ F10*0.727,通过此表达式Q对1888人的实际数据测定,计算出某学生的心理状况,最低值为9.00432,最高值为41.7192。高值为异常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因素(F1)、抑郁状况(F4)、焦虑情况(F5)、精神病性(F9) 因素影响。即一个人存在抑郁或者焦虑加上患有精神病性问题必然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得出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得知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就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Q值的平均值简称Q均值,Q均值高于3以上的表示问题严重,在2至3之间表示心理问题较严重,1.5至2之间表示较轻,1.5以下为正常。实践表明,此结论与实际更接近。

4 结果分析

其他方法测试结果与此结果的平均值相对比,得到如下数据,见表5。阳性项目均值与Q均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对F1--F10各项进行了加权平均,使得有了一些修正,使得结论更为精确。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核心概念 学习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7-01

一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1.能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总结。在初中的物理知识中,往往是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表象认识。在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需要更多地摆脱表象认识,试着从原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能丰富和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有力学、电学等核心知识点。在传统的学习中,不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往往造成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割裂的,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学生能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验来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后来的学习。

二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探讨

1.核心概念的简介与梳理

“运动”是力学的重要概念。在这一节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位移这一概念和初中时学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点。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加速度概念的引入。“机械能守恒”主要在于介绍动能、势能及其之间的转化。通过机械能守恒,我们可以引入到“动量守恒”。这也就是文中提到过的,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电学的一系列概念中,有四个是比较核心的概念,分别是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波、磁场,因为这四个概念是贯穿在其他概念中的,如果能深入理解这四个核心概念,才能为其他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热力学定律”还是物体的三大形态之间的转化,都与“分子动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把“分子动理论”作为这一章节的核心概念来学习,通过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物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等神奇的自然现象。在光学的学习中,我们把“几何光学初步”和“物理光学初步”作为两个核心概念来学习。因为不管是光的折射,还是光的偏振和光的色散都和这两个概念有关。

其他的核心概念还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几个概念。这些核心在它们所属的章节中,都是核心概念,此处不再赘述。

2.核心概述的学习方法探讨

在总结的11个核心概念中,在五大领域的分布如下:力学2个、电学2个、热学2个、光学2个、近代物理3个。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问题。

第一,以“能量守恒”的学习为例。在“能量守恒”这一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我们知道,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对“能量”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小学生对能量的理解是肤浅的,如电能发光、热能传递,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能量”的主要理解。在初中阶段,我们对“能量”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入“分子动能”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也不能真正理解能量。

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能量的理解,要更多的和能量的定量、守恒这些性质联系起来,自觉地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进行前后衔接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介绍原子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核能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转化,电势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定量掌握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和机械能守恒等能量守恒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深入理解。

第二,教师对学生概念性的引导。通过上文我们以“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发现,在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概念性的引导方面,体现在知识扩展的引入方面。老师们不用担心过多概念的引入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知识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单一概念的学习反而会引起学习效果不佳,而旁及概念的引入,多概念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

第三,学生自觉地衔接前后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具体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发现,学生自觉地衔接小学和初中对某一概念的理解,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现阶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 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这些核心概念贯彻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在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老师要做到概念性的引导和拓展,同时,学生更要在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8篇

俄罗斯学者叶梅利亚诺夫说:“今天已无须证明,在社会人文科学的所有概念中,对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是任何社会科学门类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范畴之广泛,为各社会学科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在人类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日益发展,各种基于文化的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区思想、习俗、制度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对不同学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对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3]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类文化的异同,探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涉及社会制度、组织、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涉及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直接来自人际环境的资料,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因此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拥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文化人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亲身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在饮食、交流、娱乐等日常行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学科: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发掘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对远古人类文化进行研究[4]。考古人类学家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文化遗迹进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类学家看来,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简单的对远古社会进行描述或者分类。语言人类学家主要是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连贯的沟通系统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语言是如何演化发展、如何分布;语言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怎样的影响,人类的信仰与价值观对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影响等都受到关注。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文化的种类及其演化过程,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是民族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达到对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记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须相互结合。

(二)心理学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文化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进化程度或不同等级,这也是文化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文化是一种自变量,行为是因变量。

2.心理学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化。既有实证方法,也有解释学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质化方法[5-6]。

(1)主位与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介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来了解其文化行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员的行为[7]。主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研究者亲身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习俗、观念,这强调了调查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调查对象更生动、更富有意义,使得研究更为客观。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与对象的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强调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概念、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可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与文化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假设检验,研究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特征变量的影响[8]。跨文化比较研究通常假设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某个心理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变量得分。跨文化验证研究虽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应用广泛,但此研究对于考察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适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变量的差异,测量变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变量。“文化”在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非具体化变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将以某些更具体化的变量的形式出现,以便于能在统计意义上解释文化差异的程度。这些更具体的变量被称作背景变量,背景变量的统计差异就解释了文化差异,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能得到解释,研究将会不断引入新的背景变量。

(4)生态学水平研究。与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态学水平研究将假设检验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被试转向了国家,文化得分则是个体被试的得分总和或均值。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时,生态水平研究反映的是总体水平的关系,而并不反映个体水平的关系。

(5)人种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指研究者从客位角度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特性进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观察与实地工作,可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与所研究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获得该文化群体的习俗、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并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对比。

(三)传播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文学、文化性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9]。

2.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主要分为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别在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欧洲的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坚持人文主义,而美国经验学派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有着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者则更愿意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主要分两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个体访谈、集体访谈、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纵向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中的具体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上运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梅琼林认为在传播学史上,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始终纠缠在一起,在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在融合中持续冲突,并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体系[10-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0-02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些年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只有灵活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人才,只有善于运用这一工具才能将心理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提高应用技能。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比较复杂庞大的内容结构体系,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现状如下。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在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高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清楚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也是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内容自身特点不够突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事实上,该课程是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系统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由于其包含科目众多,所以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最应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应该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及形式枯燥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多数时间在讲解知识点以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给学生太多自主讨论学习与实践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学生没有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改革,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更广泛的知识。

4.考试评价体系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目标,但目前该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此门课程大多是以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为主要评价,考前背诵,考试过后就忘记,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与理论是学生期末考试的现状。平时成绩多为出勤率或课堂考试,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方法,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继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考试评价体系中应提高实践所占的比例。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需结合未来社会现实的需求,注重实用性,掌握实际能力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综合培养。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的从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入手,对心理学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许多学科,但是我们要突出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合而不同。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可以从选题、实验、分析来独立完成实验,对学生的初步心理科学的研究技能与能力进行培养。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熟记知识点,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研究经验,是此门课程的独特之处,故应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学科实践性特点进行高效教学。

2.树立教学理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个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研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所以此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故应明确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地、有目标地、高效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3.制定更佳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实践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作为该课程较为重要的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考核。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并综合考查学生表现。如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可占20%,书面考试占30%,实际操作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及课堂讨论等。书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需包含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报告等,并且要注意考察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时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其科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

4.教学方法及形式上的改革。与传统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相比,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具体实践改革措施如下。

(1)教师使用趣味性的授课方式。当下课堂的教学氛围过于枯燥,加上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导致授课效果不明显。现在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采用幽默式语言,可以针对一定的知识点让学生现场模拟,现场表演,多给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等等。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同学们一起探讨文献并进行汇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项目研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各组选代表进行开题报告演讲,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试验研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形成报告,各个组员需明确分工,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流程及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体验真实的科研项目。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将学生分组,带领同学们体验学院内教师或教授的真实研究项目,或者让小组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研究中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体验真实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强化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熟记,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学生掌握与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来适应我国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要。要想使该课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以《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依据,对本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突出该课程的内容,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变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唯有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受益于此课程。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