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科医学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49

全科医学的发展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1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医疗;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6-01

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最关键的发展全科医学和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则需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保证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将以往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学”的医学模式给改变了,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全科医学对社会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全科医学相关概述

全科医学整合了各种医学如临床、预防、康复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社区和家庭是全科医学的主要工作范围。它能有效的将个体与群体相融合,负责式的照顾来维护整体健康,注重强调以人为中心。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执行者,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是为个人及家庭或社区提供经济有效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要具备执着的科学精神,综合性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等素质。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对综合性及个体性的负责式照顾不断深化和强调;3)注重维持健康和防止疾病;全科医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以家庭为照顾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协调和综合性的服务等。

近年来,全科医学逐渐被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WONCA)引入中国,无疑是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全新的气象。众多学者都十分肯定全科医疗模式,它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医疗上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改变等。也会面临以下几种普遍问题:1)一些地区的社区保健服务过于流于形式,相关功能没有充分发挥;2)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导致质量不均一。3)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4)没有深刻认识到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及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规范性;5)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仅仅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没有达到防、治、保、健一体化。

2 全科医学的发展对社区的影响

首先,医疗费用因为高新医疗手段不可避免的有所激增;现在的看病就医比无病预防的花费差异较大,而全科医疗则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早期发现疾病并迅速处理,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模式。以此同时,全科医生提供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省去了大量去医院挂号排队的时间,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医疗的服务,节约了财力和时间,医院的成本效益也因此可以得到提高。其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同时增加。病人在医院外的状况仅仅依靠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观念及医疗服务体系是很难详细掌握的,宝贵的救治时间和一些突发疾病可以会因为不了解病史而错失良机,采用全科医学能全面有效的解决好这一现状,实现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单位的综合性及个体性的照顾。第三,很多疾病谱因特异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发生改变。如慢性病患者,立足于家庭和社区的全科医疗保健模式是十分需要的,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来跟踪了解病人病情,治疗方案也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做相关调整。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实施全科医疗对我国医疗事业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意义,全科医疗处于卫生服务的顶端,常见的健康问题是全科医学所处理的,大多数民众的身体健康用低廉的成本维护着,而全科医学也时常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能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所预见,和专科医学相比,全科医学是保证患者健康的第一步,如果有更为严重的病情,全科医生还需协助专科来更为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寻求最佳诊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还可大量,高效及经济的解决日常出现的一般健康问题,使专科医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简单的病例上,可以更好的应用高科技医疗手段解决疑难病症。所以,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是互利互补的,对改善当前医疗现状和服务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的发展促进着社区医疗往积极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全科医生在我国范围还较小,有些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发展全科医学的关键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全科医生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建立合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医疗。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2篇

关键词:乡镇全科医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25-01

乡镇全科医学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模式,我们应该对这种模式进行深入的探析和思考,以便使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为社区进行卫生服务,这种模式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为社区卫生更好地去服务。这个概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传入我国,这种医学在世界医疗事业当中都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全科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扬长补短。

1全科医学的定义和目的

1.1全科医学的定义。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拥有不同的解释,众多的学者专家到现在也没有达成共识。但不论哪种学说都多少受点儿西方全科医学定义的影响。这种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它涵盖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的众多知识。这种医学不分年龄和性别,不分疾病种类和器官系统,它以人和家庭为中心,促使个人和家庭健康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医学模式周期长、负责面广。

1.2全科医学的目的。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全科医学并非是全能医学,并非这种医学模式能够包治所有的疾病。这种医学对医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他要求乡镇医生不但要懂内科、外科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对医药和药理知识有充足的了解。要求全科医生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同时在不能满足患者要求的情况下要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这种服务是全面的、连续的、全程的和人文的,这样就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

2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

2.1转行为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乡镇全科医学的卫生院开始向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转型,一些地方开始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撤并,然后合并后的卫生室变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服务站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同时在个别乡村还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所,这些服务所负责乡镇地区群众的疾病预防工作,同时还负责乡镇群众的基本医疗工作,这种转型加强了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水平,为我国农村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骨干。

2.2保持原有模式不变。有的全科医学想要进行改制,可是由于政府职能不到位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好多乡镇的医生不想进行转型,好多乡镇的村卫生室仍然保持过去个体诊所的模式没有进行改变。有的诊所是夫妻共同经营,有的是个人经营,这些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管理与被管理的从属关系,关系相当松散。有的乡镇的卫生院转变成为了医院,但经营和管理模式和以前的体制差不多,科室虽然有些标牌差别,但是医生各个几乎仍然是原来的全科。

2.3对原有模式进行改制。有的全科医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制,可是这些改制并没有朝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展,相反由于个别地方乡镇政府没有给予地方卫生院以正确的定位,政府把职能进行了扭曲转变,一些领导把主导职能没履行好,让部分乡镇公共卫生院转变成了一些企业性质的单位,有的改制后变成股份制的医院,有的变成私营的医院,这样就削弱了医院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变成了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机构,影响了乡镇医院为群众服务的功能。

3我国全科医学存在的问题

3.1全科医生人才不足资源匮乏。就目前来说乡镇全科医生大都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过去的县级卫生学校,整体学历水平不高,本科毕业医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这些医生在理念上、服务态度上、综合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乡镇医院工作人员年龄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后备军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候补资源,同时医院的各种资源不足,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艰苦,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3.2全科医生水平有限培训不足。在所有的全科医生中,好多都是毕业于过去的卫校或者一些专科学生,有的全科医生是由过去业务水平较差的医生转变而来,多以他们没有对全科医生形成一个必要的理念,不知道全科医生的真正含义,误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的医生,其实不然,这里的全科指的是能够预防、诊疗、全程和人文的基础医疗服务。同时这些人员的培训也比较落后,毕竟我国的大学还没有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3.3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大众认识存在偏差。在对乡镇全科医学和卫生服务系统投入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资力度不大,使得这些医院和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急促现象,有的地方政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执行或理解不到位,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对提高全科医疗服务水平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上组织力度不够。同时人民群众也对社区医院认识存在偏差,绝大多数人都人为这些医生只能开些药方,治疗一些小病,对与全科医生他们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这和政府宣传力度较小也有关系。

4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建议

4.1立足现实引进人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生存状况绝大部分依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状况,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建立机制和体系为乡镇卫生事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同时要提高现有人员的全科水平,对新引进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全科医学在职培训或岗前培训。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立足现实解决培养周期长和当前急需人员之间的矛盾,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生采取新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方式。

4.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能力。乡镇医院应该建立全科医生培训方案,努力促使这些方案朝着科学化和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为扭转乡镇全科医生素质和水平做出相应的努力。同时对全科医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医保体系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先进模式进行改革。对一些村、乡镇的卫生院服务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采取方法,让这些受培训人员前去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去大医院进行实习,尽可能增加全科医生实习的项目和实习的内容。

4.3政府职能转变全民参与。政府应该树立自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责任,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具体情况,为其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和定位,同时要确保这些机构的公益性质和服务性质,同时要在政策上确保这些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全程医疗服务的过程上来。同时要尽可能实现从卫生部门到全体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毕竟这种类型的机构是为绝大多数民众进行服务的公益性质的机构,居民也应该想尽办法为本社区的卫生服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对全科医生和乡村诊所或医院进行改革和改进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一些措施,一方面我们要能够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另一方面对已经进入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还要想尽多种方法建立完善的机制把一些优秀的人员能够留下来。政府也应该转变职能,加大对乡镇医院的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全科医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才能够让全科医学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推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凤英.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2,7:27-28

[2]谭文学.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现状的探析与思考[J].中外医疗.2011,3:318

[3]杨秉辉.医学中心与全科医学[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9:47-48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3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发展现状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1.2 全科医学的内涵 全科医学作为新型学科,是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不同于专科医学,它的学科功能定位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1]。但又和专科医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全科医学以社区为立足点,服务于健康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等广泛的服务对象。全科医学服务以连续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全科医学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社区,还要走进家庭,走到百姓身边,更加注重人格化和人性化。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团队式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生是团队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桥梁,是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的实践者[1]。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4篇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5篇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9-04

全科医学在欧美很多国家被称为家庭医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其发展和建立基于我国国情,是为实现国家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开始时间较晚,一直以来存在对全科医学观念及认知上的偏见,所以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良性发展。

1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99年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入的调整过程中,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初见成效,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有了一定认识。随着政府对全科医师培训加大管理投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行,准入制度和执业注册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都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同时凸显,现总结如下:

1.1 全科医学认识不系统,全科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缺乏系统的认识[2]。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尚不够完善,准入及执业注册制度因为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并不统一,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在医学界和整个社会还不普及,更谈不上深刻。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目前与欧美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全科医学重要性不明确,全科学员培训态度消极

全科医师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对辽宁省沈阳市、建平县及浙江省舟山市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工作的268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建平县认为培训对实际工作有很多帮助全科医师比例为50%,在沈阳市和舟山市,认为培训有一定帮助的全科医师比例也仅为50%[3]。此外,浙江省曾开展一项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7.3%的学员认为,自身存在对全科医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已成为影响自己参加全科岗位培训积极性的第一要素[4]。还有调查显示,约20%的全科医师学员不愿向他人推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待培训态度较为消极;造成学员对全科医学发展前景普遍不乐观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现行医保体制、居民的传统观念、全科医师收入待遇以及日后的继续教育等问题[5]。

1.3 全科培训领导重视不够,培训实施上级监管不严

某些地区尚存在领导对全科医师培训不重视、不支持的情况。浙江省卫生厅在2008年对该省乡村卫技人员的一项检查和调研中发现,某些地区领导未能准确强调全科医师培训实施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全科医师培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培训实施过程中监管不严、培训质量差的现象,也导致培训学员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视度下降,对全科医师培训的认识产生偏见,从而对参加培训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绪。

1.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不高,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全科医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不够明朗,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制度,导致我国全科医师严重短缺[3]。全科医师对目前岗位不满意的原因较多,包括工资待遇低、患者数量不足、职称晋升不顺利、业务水平不能得到快速提升等。换句话说,全科医师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正妨碍着全科医学的发展,也影响着培训的顺利高效开展。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及待遇得不到应有保障,确保医学人才愿意加入全科医师队伍也必然将成为一句空话。此外,我国全科医师短缺的原因还包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出来的“正规”全科医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而转向选择去待遇更高、职业发展更好的综合性医院工作。

1.5 全科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全科师资质量尚有不足

在我国全科师资流失严重,缺乏质量较高的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统一规范的全科教学模式[6]。全科师资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具备全科医师培养理念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大多为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的专科医师,而通过规范全科医师培训过程培养出的全科医师的流失,更加不利于后续全科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1.6 全科医师基地发展不一,全科轮转模式尚不成熟

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发展参差不齐,多数医院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全科医学科,临床基地及社区基地培训衔接尚存在一些问题,培训规范及轮转模式等尚不成熟。目前全科医师培训多采用临床培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临床基地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多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培训的成效。

1.7 全科培训内容实用性差,培训模式与工作内容脱节

全科医师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日后具体岗位需求存在不适合之处。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住院医师反映3个月的理论课学习时间过长,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在临床基地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住院医师希望接受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理论与技术、各科临床实践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与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识别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7]。

1.8 全科培训教学设置不健全,全科医学核心地位难以体现

全科医师培训的教学设置中并未将全科医学作为核心凸显。培训课程设置中,全科医学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培训师资多来源于综合性医院专科科室或者专科医院,平时这部分师资力量从事的均为专科医师工作,对于全科医师工作以及带教经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呈现出“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的奇怪现象;二是至今尚未有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教材,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多数使用的相关教材为从专科教材中截取编成的,编写这些教材者也是从事专科临床工作的专家及老师,甚至培训中会直接使用相关轮转科室的专科教材。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目前认为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备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但这一功能仍然比较概念化,落实到具体实施操作层面,至今尚未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及全科医师的标杆,“六位一体”的功能也暂时不能完全体现[8]。

2 相关建议及对策

2.1 健全全科医学体系,提高全科医学地位

201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师,并对3万名本科医学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任务,这可以表明国家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及民众对全科医学认识不足,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应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等在内,更加规范、合理、系统、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全科医学或者全科医师在社会上的合理价值必然会不断凸显,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不断被社会民众所认知并给予回馈。当得到民众认可和需要时,全科医师这一职业也将不断发展普及,依靠市场的力量,全科医师的待遇等问题也会不断解决。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疗体系的多方支持与努力,尤其是需要现有的全科医学岗位人员的不懈坚持和不断成长。

2.2 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培养全科服务人才

全科医师培训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短期行为,绝非是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全科医师培训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必须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建设,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关键在于要使制度的约束性内蕴于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完善不仅仅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目前迫切需要结合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目前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基础,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首要地位,不断创造适合全科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支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居民较为信赖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助于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全科医师制度势在必行。

2.2.1 准入许可制度 全科医师和培训基地的准入许可是衡量和保障未来全科医师质量的关键,是医师从事社区医疗执业活动的法律依据。在建立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对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加以重视并达成共识,建立步伐统一的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定和准入制度,加强专业注册的跟踪监管,真正做到全科医师准入许可制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用制度的方式逐步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转化,并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师[9]。

2.2.2 培训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的培训制度体系本身并不完善,而确定规范统一的培训制度有利于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和临床技能。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全科医师将成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这个队伍将会越来越大。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便成为重中之重。在培训内容上方法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强化岗位制度,更新学员在常见病处理和重危患者处置上的工作理念,对一些多发病和需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延长,锻炼其全面救治的能力,多开展专题讲座讨论和小讲座,从而提升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要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使学员达到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同时,加快正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步伐,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后备主力。

2.2.3 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较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全科医师建设为什么如此缓慢,因为目前我国全科医疗理念还不完善,与临床医师相比全科医师地位低待遇较低。逐步改革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套薪酬制度设计得是否合理,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具有稳定性,使工作人员有安全感;二是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吸收优秀人才。我国全科医师薪酬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全科医师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创新全科医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合理薪酬的实现,比如家庭医生的逐步推行,可以签约居民并提供约定服务,同时按照年度或季度收取服务费。同时,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尽快出台提高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经济待遇的相关政策,培养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有效防止逆向流动,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保障全科医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关键,要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全科医师队伍,增加职业吸引力,必须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对增强社区的向心力、保证全科医师队伍稳定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2.3 建立优良师资队伍,保障培训高质发展

以全科医学为思路的教师队伍,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路人,可以说,其素质和教学水平将影响着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全科医学培训师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7.3%,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3.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9.2%[10]。这一调查结果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所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相差较远。此外,全科医师培训师资流失较为严重,对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之中,仅有41.7%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仍然从事全科医师培训相关工作[11]。在新医改的今天,全科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建立规范的师资认证标准、考核制度,制定全科住院医师带教师资准入制度及遴选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树立带教师资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带教意识,规范全科医师医德医风的评价认证体系,由此避免学员的水平不一;专科医院的带教师资必须先经过全科理念及全科诊疗模式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能理解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理念的差异,了解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及定位;制定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增强师资队伍的岗位吸引力;运用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明确教学职责和管理责任,并举办各内容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创造一定的学术环境;对优秀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出国进修、访问交流等学习机会,优先发展全科师资精英和导师,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提高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速度和水平,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作用重大,他们是未来全科医师的学习对象和榜样,随着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不断成长,全科医师师资也将越来越多。北京地区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就有着一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并热心于全科医学教育的专家师资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在编写全科医学相关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全科学员、培训全科师资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4 促进培训交流沟通,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全科医师基地培训涉及到医院和社区两个部分,临床轮转由教学医院承担,实习由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认为临床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缺一不可。临床基地主要在于培训学员接触更多社区不多见的病种、病例,获得更多的技能操作机会。同时,通过临床基地的三级查房以及定期的业务学习,学员可逐步形成清晰的临床思路。而社区基地的培训则是为其以后的培训做准备,除了相关技能的学习也能加强与患者交流,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除了基地实践之外,全科理论学习应更偏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全科学员更为系统、综合、高效地学习全科相关知识。应加强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交流合作,同一地区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水平存在差异,在我国急需全科医学人才的今天,各培训基地应加强交流合作,珍惜培训资源,改进基地教学方法。应加强临床培训基地与社区实习基地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基地应加强对社区培训基地的督导工作。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小组(由医院与社区领导共同组成)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与社区的沟通协调,并对社区中心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全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及交流,有助于社区基地明确工作规范,保证社区中心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11]。就目前而言,三级医院的专科分类过于细致,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不利,师资来源隶属不同的系统,这长久形成的专科带教观念使其要转变是很难的。全科医师的培养基地可以重点放在在二级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对其起着指导监督的作用。

另外,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培训体系建设过程,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是首要,财政不支持、没有投入,基地建设只能是空谈。将社区建设和全科医师队伍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稳定投入机制,合理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加快完善培训基地的建设,这对保质保量地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

2.5 改进原有教学手段,注重培训模式创新

全科医师培训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必须要有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集中组织更多全科理论培训,促进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最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不应放松对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集中开展全科医学岗前培训,使学员对全科医学有更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完成培训奠定基础;与继续教育结合,全科医师相关理念及思想应纳入医学继续教育中,让广大医师不断了解到全科的意义;与职称晋升等挂钩,在全科医师晋升职称时,应尽可能将关注点放在其全科理论及诊疗能力上,对其学历、科研水平相对降低要求,以培养出能真正满足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师。

教学手段的和培训模式的创新需要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理念的不断改进,比如2010年上海市[12]便针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展开一系列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对于改进培训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及师资带教理念意义重大。这种方式在目前已经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值得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理念内涵丰富,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全科医学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各项制度,还与建立优良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建设、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医院和社区等关系密切。相信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研究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全科医学体系将为居民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乌正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2:99-102.

[2] 廖庆伟.“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1023.

[3] 施萍,吴静雅,付肖冰,等.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62-366.

[4] 李勤.浙江省全科医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569-572.

[5] 单炯,赵洁,刘瑜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回顾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353-355.

[6] 门寒隽,韩建军.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5-187.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09-1111.

[8] 沈国星.全国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8):1048.

[9] 顾国煜.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5(4):317-318.

[10] 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11] 王敏,王家骥.广州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5,8(9)702.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6篇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situation of carrying ou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n the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ese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training status of our country, and made detailed analysis from educa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 training base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funding of domestic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dentifi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zzles, ma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研究新进展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training;new advance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326-02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美国的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目前都已经十分成熟,全科医生的培养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主要为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医疗人才。它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提高了医学人才素质,目前全科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美国由于建立了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了保障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机制。全科医学在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全科医生的培训都已经十分成熟。

1966年,英联邦启动了第一个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我国香港特区于1985年开始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我国台湾地区在1987年开始办理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甄审工作。继美国之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启动了全科(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1 我国目前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我国正式提出全科医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引入全科医学已经有20多年历史,然而进展缓慢、甚至是发展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①我国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专业,尚未形成一支专职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大部分是由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科兼职教师,承担全科医学教学工作的,目前,医学院校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为数并不多。②我国的一些专业人士不知道全科医生应该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认为在中国“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非常模糊,对全科医生的工作范畴以及全科医生应该如何开展不甚了解。③全科医生工作环境一般,不能足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设施、设备水平严重落后。第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不愿意在小医院就诊,认为全科医生看不了大病,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

我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科医学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应逐步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由于开始时间上的滞后和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不重视和观念上的偏见,使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将应该有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而2011年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2008年9月对34个专科基地中的15个基地展开了调查。全科专科基地的医院级,大部分是三级甲等医院。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全科专科医师培训情况及专科基地建设情况,15家参加调查的基地中有3家没有起动规范化培训,不同的省有不同的管理部门,这些医院中哪些科室来承担管理这些工作各不一样,招生人数113人,其生活费的补贴各省情况也不同。

2 我国目前全科医师培养体系与模式分析

2000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应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并且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等。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中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4年,具体包括33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3个月的理论学习,12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北京、浙江、上海、天津等省市开展了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2003年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立题,进行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准入和管理制度的研究。目前理论研究结束,确定了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开始进行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全科医学作为18个普通专科之一,纳入到试点。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与模式,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师制度和基地管理进行研究。因为起步晚,各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所以才导致以前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2.1 全科医学医学院教育体系分析 培养全科医师的必要前提.是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由于教育部尚未把全科医学相关教育纳入必修课,学校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探索有效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尤其是医学院校全科医师教育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1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全科教育尚未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经济不够发达的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发展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全科医师已被纳入医师人才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和居住社区化,是使这些地区全科教育 “先走一步”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地方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全科概念。无锡市是2008年才开始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截止2012年3月,无锡才产生首批29名获得《江苏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师。由此可见,无锡地区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社区实践基地均在建设与发展中,全科医师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2.1.2 学科定位尚存在分歧 《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全科医学作为未来我国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但国家现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全国统考制度和国务院学位专业目录中,尚无全科医学教学的教育的内容,培训一考试一录用相脱节的情况制约了全科医学的推广,这种政策冲突对于在职和本科学生的职业选择无疑提供了混乱的信号。

2.2 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分析 2011年7月7日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即将把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全科医生培养的“5+3”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对于彻底改变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落后局面、真正实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 “医改”构想,无疑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战略高度。“5+3”模式在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为他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卫生事业的现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新“医改”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投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资源属于稀缺的阶段。然而这些由“5+3”模式培养的全科医师一定想学以致用;同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必须讲究其经济效益,在目前这种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导致全科医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最终这些“大菩萨”势必会离开这些“小庙”。

“5+3”模式等同于临床医学生的“本硕连读”。就目前大医院的医生的薪酬来看,如果是“本硕连读”留在大医院得到的报酬相对要高许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能支付的报酬距离全科医生的期望较远。付出的高培训成本,希望有一个好的回报,这是可以理解的。面对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失衡中找到平衡心理预期与社会价值观的 “支点”,毕业生到大医院或其他机构另谋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出路,找到平衡心理预期与社会价值观的“支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全科医生的大量流失。

2.3 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管理现状分析 培训基地分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审查、批准认可后,二级甲等或县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备案,分别申请成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培训基地”。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全科医师培训应该使受训人员基本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以及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解决能力,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人才保证。

但是目前各培训基地在如下几个问题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如医院是否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是否有全科医师培训制度和细则,培训经费管理是否有相应制度、有没有专门管理部门,师资队伍是否健全,培训老师是否有相应的资质等。许多培训基地对办学宗旨、目的、任务等方面不够明确;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的概念不明确。

2.4 全科医师培养经费分析 培训经费不足是当前困扰和制约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了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确保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培训人员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会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培训补助,各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培训经费。各类培训基地将被给予一定基地建设经费。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原则上享受所在单位发放的工资和福利,培训经费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按比例承担;培训期间生活费用由受培训人员自理,用人单位可酌情补助。但是关于培养经费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全国各地也不能完成一致,因为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所以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经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刘金进.关于新员工培训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8篇

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全科医学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最早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开展,同时还在部分试点的医学院校里对医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与西方国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7]毕业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过四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即可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在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后,使其达到并胜任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与职责;成人学历教育则是针对正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对其开展全科医学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在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进行开展,通过设立与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夯实基础;继续教育是针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通过深入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其适应医学的学科发展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并影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薄弱。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全科医学部或者家庭医学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为蓝本,简单地减少公共课的学时,单纯地增加全科医学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习、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还有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多数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应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第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培训基地有限。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一般都将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基地,缺乏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没有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高质量的基层实践培训基地的相对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数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但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培训的标准和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中心发展不协调等现实问题。各地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资格考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岗位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等等。第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我国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训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考评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相比而言,其收入较低,能够参加继续教育、获得职务及职称上的晋升几率要小,这导致了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加大了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积极性。第五,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进而导致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源相对稀缺。加之,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很少,这就制约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教学的内容及培养育人的方法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重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培养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和相关标准,充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临床培训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应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基地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及与社区基层的业务互动联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不断满足全科医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努力建设集医院、社区为一体的培训教学基地。

3.加大岗位培训进程、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当前应把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培训大纲,努力完成好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当前最快地发展大批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近53.5%的人到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就医,约25.8%的人到乡镇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很高的,农村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进行开展。

4.全面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应该对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师资人员设立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指导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主要有:品行、医德、职业水准、可用于培训的时间以及提供培训的主观愿望和行动。并且严格按照其执行。这些举措不仅要解决师资数量上不足的问题,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完善结构。同时,应该让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机构应适当增加全科医学部级继续教育的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全科医学师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争取让100%的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此外,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徒式全科医师培训,并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学徒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培养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我国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的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5.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资源,探索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并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的最新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医疗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意识到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队伍,是深入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种难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9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体系。他是基于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全科医生的大量需求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急需发展全科医学的紧迫性,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特点,并对当前的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现状、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治疗范围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各个系统器官的各种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急剧增长,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社区的广大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卫生服务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使命不再仅仅是治疗患者躯体疾病,而是以身心健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主要目标,从心理、社会角度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2我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的转变等原因,使得三甲大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线城市的知名医院重点科室更是达到"一号难求"的地步。许多患者仅仅患有发热、伤风感冒等小病,就前往知名三甲医院找著名专家求治。这更是加重了三甲医院患者人满为患的程度,导致大医院医生满负荷工作,缺乏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医学科研任务。而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病患稀少,广大社区医院艰难维持。社区医院和三甲大医院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而据调查统计,所有就诊患者中,大约只有5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师诊治,而社区居民中约80%~90%以上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全科医师队伍来解决。这一分析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根源所在,提示目前医疗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更凸显了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量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应该由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共同培养而实现。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主要为大学阶段的院校教育、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以及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四个部分。其中,大学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必须重点关注和需要大力发展的。

3.1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对象有优势,高校学生年轻富有活力,整体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促进全科医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学场所,培训,信息资源。这些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

据统计,在美国,规定把全科医学作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在1983~1984年度已达48%,到1987年则增加到56.3%,现在美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系,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而在我国,截至2009年,128所院校中有仅有59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所占比例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3.2规范化培训 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本科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可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规范化培训具体包括3个月的理论学习,26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7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通过考核后获得合格证书。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临床培养基地应设在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最早于2004年开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河北省、北京市等地亦相继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另外,还有大批专家学者进行着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3.3继续医学教育 我国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和其他专科医师不太一样,差异较大,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学历以大中专为主,部分本科生,少数研究生。因此,对于我国的全科医师来说,主要不是由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由于我们原来的基层医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慢,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更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更新。

在大多数国家,继续教育贯穿于全科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如美国的全科医生每年必须完成50h的继续医学教育,以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美国全科医生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6年,期间,他们可通过国内的课堂教育、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等来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每6年参加资格再认证考试,来保留全科医师执业资格。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全科医生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每3年为一间隔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继续执业注册。在英国,也有90%以上的全科医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4全科医学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首先,为保证普及全科医学知识,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全科医学是一门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新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等拼凑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全科课程,确定课程类型、教学时数、教学安排等,为全科专业学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基础医疗学科,其学科的本质,不是复杂和严重疾病的生物治疗,而是接近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全科医生。为了实现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纠正偏见,更重要的是要顺应中国的国情,找到对中国的全科医生培训最好的模式,实现全科医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赢得社会认同,才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命家,潘敏.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及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9-80.

[2]易鑫,曾文俊.浅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6):55-57.

[3]陆志刚,康玉唐,王菲菲.全科医学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