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6 08:30:00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1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误区 思考

在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我国的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初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初步意识到音乐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如康有为就主张让孕妇多听音乐,演唱或演奏音乐。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的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节度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调和统一,而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到了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了培养幼儿爱好音乐的兴趣及发展幼儿音乐听觉和韵律感觉的目标。而真正使儿童音乐教育走入正轨的是于1988年国家政委所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它要求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在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要求开设艺术课,基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在各级师范学校和较多的高级中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增设艺术选修课,进行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儿童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培养儿童兴趣到开展正规课程,再到探讨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在情感、性格、智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的误区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得益于在启蒙阶段的正确教育。而“从娃娃抓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家长心中。但在这种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教育投资的盲目

通过对许多音乐培训机构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很多家长忽视了“音乐学习要建立在兴趣上”这一原则。许多2、3岁的儿童就被父母带到琴行学习乐器。孩子在各式各样的乐器面前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些父母中的一部分认为,从小要让孩子接触各种乐器,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一部分表示因为邻居来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也要来。还有一些是因为自己爱好,认为孩子要学习自己没能学到的东西。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使得很多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辍学,或者学习的效果平平。在我国,音乐学习的投资仍然属于一种贵族投资,家长投入了资金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对于艺术的学习,除了早早地接触和学习以外,还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陈旧

近几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却有许多家长开始忽略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是一味地监督他们学习,看中结果。一般来说,3―6岁被定为学前音乐教育时期,这是孩子认知能力萌芽的阶段。他们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脑海中出现旋律的概念。然而此时除了让孩子体验音乐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主要采用自己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尤其是儿童,他们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常常因为乏味而失去耐心,最后产生抵触情绪。每天的练习都建立在父母的督促下。另外,音乐的学习不单单只是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基本的音乐素质。所以,一味地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及内容,已适应不了现在的发展。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我们需要的是创新。

(三)考级目的动机的复杂化

音乐的各项等级测试,是体现学习者演奏或演唱水平的一个方式。过去,孩子们往往要学习很多年才去参加等级考试。而如今,考级的学生呈低龄化,且年龄越来越小。在每年如火如荼的考级地点,经常可以看到路还没走稳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了考场。而学小件乐器的孩子,则会抱着比自己还大的乐器赶来。考级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成果,现在却成为最终目的。家长们开始缩短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以致最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家长在初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集中给孩子训练10级的曲目。就这样,一个达到业余最高水平的孩子只会演奏那可怜的几首曲子。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一)国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经验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1.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在1905年,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体系,震惊了瑞士的音乐界。第一次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虽然有高超的技巧,但缺少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奏的时候就无法体会音乐的美妙。直至他开始探索运动与心理、身体运动与音乐情绪的关系,他开始在音乐学习中调动整个身体的运动。以试唱、练耳、读写乐谱的活动与机体反应和动作相结合。而这种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本能。由此,改善了单一的技术训练的弊端。

2.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依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唱歌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儿童唱歌应该和说话一样的自然,而不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在柯达依体系中,合唱训练不采用钢琴伴奏,音乐的主要材料是匈牙利民族歌曲,让他们从小就记住和接触真正的民间音乐和童谣。

3.铃木音乐教育体系。1946年,他通过对幼儿演奏小提琴的实践开始建立“天才教育体系”。“天才教育体系”是指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能够正常说话的儿童)都具有发展杰出才能的潜力。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能训练模式:反复倾听最好的音乐音响,并对一些优秀的音乐典范做大量严格的模仿练习,以形成对优秀音响的整体直觉反应能力。他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才能。

(二)探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径

综合上述的三个体系,很直观地揭露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找到了有效的训练方式来改进。那么,我们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走出误区:

首先,从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有学下去的动力与耐力。无论什么方面的音乐学习,都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它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比如:根据音乐旋律,音高的变化,让儿童作出反应,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儿童了解了音乐的变化。从而用全身运动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兴趣;还可以提供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得到他们的共鸣,引导儿童的积极参与;或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儿童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认知,也便于记忆音乐和其表达的情感及故事。

其次,教育者的能力在很大方面影响着儿童的音乐学习及发展,所以教育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态度。1.老师们应该有正确和娴熟的技术,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引领儿童正确学习。2.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终身学习。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滞后。且时刻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3.教师能在神态、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儿童。有研究表明,“多次倾听范唱;倾听无伴奏范唱;尽可能多地独立演唱。”可以增强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然后,孩子们应该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培养儿童的音乐基础素养。随着许多地方剧种被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起我们本土的音乐。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就像柯达依提出的,儿童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一样。民族音乐是本国历史的见证,是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国家的音乐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只有在学好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再去了解世界音乐才更有裨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而民族音乐可大致被分为:民族歌曲、民族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周朝实行“礼乐制度”。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其中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出的;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现在正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由此可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儿童不但能学到最精深的歌唱技巧,而且能了解中国的文化,陶冶情操。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学习过程,才能增强儿童的学习效果。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常规的教学模式和前沿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练习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子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儿童学习过程。让儿童了解,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过程中找寻乐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只有在这一领域不断地创新,走出误区,并引领孩子用心去感受音乐,感受美。才能使儿童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孙鹏撰.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中国音乐教育,2004.09.

[2]李昱霏.试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流行歌曲,2012.14.

[3]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乐器,2011.10.

[4]马俊.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2篇

关键词:农村音乐;学前教育;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儿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改进、发展和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受到公平的接受教育。经过大力的推广和普及,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儿童学前音乐教育还是没有得到大的进步,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学前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等,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其规律,在这些阶段中,学前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学前教育是根据幼儿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制定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体制,儿童能够通过这个阶段来确立基本的兴趣爱好,学会基础的生活习惯,这个时期对儿童将来的目标和人生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种,从广义上来讲凡事能够提高幼儿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并且帮助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都可以称为是学前音乐教育。音乐是儿童的朋友,儿童在聆听音乐时能够学会和他人合作与分享,能够学会灵活地运用并控制自己的器官,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精神世界,展开记忆、想象、感知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音乐具有美化心灵的作用,儿童受到音乐的熏陶后,可能会受到启发,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音乐对于帮助儿童增强身体敏锐度也有很大帮助,可以在音乐中体会旋律,产生美的享受,树立良好的听觉意识,对声音有个模糊的分辨印象。二、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落后

对比城市的学前音乐教育,农村音乐教育首先在思想方面就没有与时俱进,与我国整体的教学思想有所差异,从幼儿时期开始,学校就将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给学前儿童形成了无形地负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很多幼儿园的园长对于音乐教育不是很了解,甚至有部分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除了资金、师资力量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思想落后,思想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前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越来越大。

(二)设备不齐全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城市幼儿园是配有音箱等设备的,并且还配有简易的乐器,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尤其是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连简易的乐器都无法供给。在音乐教材上,没有正规系统的音乐教材,而课程的教育方式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来自行安排,设备的不齐全给幼儿学前音乐教育来带了很大的难度,一些音乐舞蹈课、音乐美术课等交叉课程也由于没有配套的教材而无法具体展开,只能开展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活动。

(三)师资力量落后

农村学前音乐教育除了思想落后、设施不齐全外,教育水平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师资力量落后。很多的音乐教师“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舞蹈老师、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甚至连幼儿教育资格证书都没有,没有认识到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儿童学前教育程度相对落后。

三、提高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农村幼儿园需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农村学前音乐的重要性展开一次探讨,和农村教育者共同探讨学前音乐的学习价值。但是对于学前音乐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信农村的教育者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对国家而言,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大力扶持农村学前音乐教育建设,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农村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虽然我国的各个机关已经加大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以保障音乐教学能够正常运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对边远地区的学前教育有所忽视的状况。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发达地区的农村学前音乐教育设施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音乐教育设施相当,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前音乐教育设施十分落后,连最基本的沙锤等简单教学工具都没有。因此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保证幼儿园中起码要配备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如教材、音像资料、书籍等。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农村学前教育对于音乐教师是十分缺乏的,面对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相关部门展开对音乐教师岗位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需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让专业的音乐教师加入到学前音乐教育的队伍中,增强教师的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音乐教师队伍,为农村学前教育作出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改革

农村学前音乐教育对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教育方式就不能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教学方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对教学进行改革时,可以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方式,从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当前教学的观点,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并且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加入艺术实践,让儿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

四、结语

通过对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学前音乐教育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让农村的儿童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立平.吉林省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的改革措施[J].黄河之声,2015(1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3篇

混沌理论 学前教育 音乐教育

一、混沌理论内涵概述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该理论是1963年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提出,用以解释决定系统可能产生的结果。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混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可谓出奇制胜,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整体框架。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往往是正负参半的,但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

二、混沌理论与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2~6周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具有特定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按照混沌理论的语境来理解,可以归纳为速度惊人的生长变化、立体式发展的认知能力和处于探索状态的社交能力。每一特征都可以在混沌理论背景下进行解释。

1.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这一点很好理解,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儿童在这一时期的生长变化就是飞速的,有目共睹的。这一时期的儿童将快速形成语言能力、自我意识、模仿能力和环境观念,而仅仅用三、四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快的阶段。而之所以变化神速,就在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是自由的混沌状态,并没有接受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自由混沌状态中弥漫着各种有利的初始条件,儿童在这种状态中既没有约束,也没有既定的规范,因而对他们稍加导引和示范,便能够事半功倍,任何教育行为都会在这个生长神速的阶段被最大化。

2.认知能力呈立体式发展

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既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识别、区分和理解等一系列逻辑活动。2~6周岁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出于立体式发展状态的,即是一种多线程、多角度和几何式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再像0~2岁的幼儿那样将一切都划分为“可以摸的和不可以摸的”、“可以吃的与不可以吃的”两大类,而是有更为复杂的认知识别标准。立体式认知能力的塑造和形成,从而将儿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建成型。在这种框架下,外界的教育行为对儿童的作用往往会通过这种立体认知框架而实现成倍的教育绩效。

3.社交能力处于探索状态

虽然尚未受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但是学前儿童并不缺少伙伴,因而他们的社交能力在这一阶段是有内容的,当然是处于探索状态。这种社交往往伴随着儿童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家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互动而逐步丰满完善。学前儿童的社交圈是扁平的,社交动机也是单纯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强弱。探索状态下的儿童对社交的主动性是很强的,因而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行为格外注意并对此印象深刻,存在强烈的接受欲。

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可以看过是一个“万象更新”的主体,内含无数种可能性与发展方向的不确定体,是一个标准的初始条件容器,因而对于这一群体,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往往是对这种初始条件的一种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最终的成绩不可限量。

三、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混沌思维

抛开混沌理论那些不易理解的计量和数学成分,单就理论的几个基本主题词而言,初始条件,多线程,不确定性,就为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指导性思维。当然,这是针对当代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育目标的盲目性。当前早教界存在着“早”、“标”、“严”的教育倾向,将教育本身作为强加于孩子身上的责任压力,而并非是对孩子本能的一种迎合,从而强调教育要趁早,尽早将孩子培养成神童,并佐以严格细化的标准。当前,将从小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与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在急功近利倾向的误导下,形成了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思维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联合执掌,造成了这一教育愈发偏离其初衷,从而形成了家长严重缺乏理性的攀比式教育投资,将音乐教育堆砌成为孩子的噩梦。而混沌理论首先可以给家长一个混沌的思维形态,继而确立一个混沌的教学目标,(这个混沌不是混乱,而是模糊,也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性和多方向性)让家长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并将教育目标还原为一个比较圆融、模糊而纯真自然的目的,即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而并非成名成家,考级加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教育的基础性共识,违背这一规律就等于将教育异化。混沌思维恰恰将这种强加于教育本身的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科技至上思维统统打散并还原,将音乐教育最本真的功能和意义在各种被击碎的科学指标中浮现出来。

其实混沌思维对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就具有很明确的内在统一性的。音乐是艺术形式,并非技术,因而其创作并不依靠严密准确的逻辑思维,而是靠浑然天成、充满个性的混沌思维来实现。而尤其是对于2~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让他们倾听、感受旋律和节奏,从而培养孩子的乐感和审美情趣,从而对他们的修养进行全身心的洗涤和熏陶。这是学前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而当前的情况,学会多少种乐器,考多少级,参加多少比赛,拿到多少奖项,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这些思路都与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混沌思维可以让家长和社会冷静下来,重新思考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真正意义和真正的实施方法。

2.恢复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

音乐不能完全依靠学,而更多的是感知和欣赏。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而音乐时这些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人对音乐的感知觉主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进行的,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理解。这就说明,音乐虽然可以依靠学习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表演、创作技法,但是对于2~6岁的儿童来说,技法与知识掌握绝不是主要的,而是通过音乐本身的乐音、音律和节奏等属性对儿童进行气质上、个性上、审美上的影响、暗示和塑造,使之成为气质典雅、个性卓然而健康、审美情趣突出的自然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第一位的。当前音乐早教的诸多瓶颈与误区,一个最基本的根源是对孩子兴趣的忽略和抹杀。音乐本来是美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是最具可接受性和审美情趣互动的,因而,对于儿童来说,兴趣并不应该成为问题。因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的抹杀,显得尤为痛心,反映了家庭教育思路与早期教育模式误导和偏离的程度之深。当然,这是基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扭曲的教育目标设定及其对整个施教过程的影响。混沌思维在还原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将全面恢复兴趣引导的教育主线。以混沌思维的角度来说,儿童是音乐教育的实施对象,又是接受音乐培养的主体,对他任何层次的指标构建的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这个主体的自主性和自愿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这样才能够将个体差异和能动性固定化、静态化和常态化,从而施加各种音乐教育指标,诸如曲目数量、常识体系、器乐技巧学习等,只有在将儿童的兴趣压制为零或者一个静态常量,这些指标才可以顺利的实现,而且这些指标的实现也被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教育成果的一种体现和评价标准。而混沌思维就是要将儿童的兴趣作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变量,从而剥离那些指标体系对于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外在的约束和干涉,将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和自发的接受心理还原并重新确立为教育核心位置。因为兴趣是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激发的动力,有兴趣的儿童也是音乐教育的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兴趣引导历来是对儿童接受音乐教育乃至所有教育形式的最有效也是最动态的信号刺激。混沌思维可以将实施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幼儿园、家长的思路彻底从标准化、按图索骥式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让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中“起死回生”,以跃动、活力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待本就该是形象生动、充满想象的学前音乐教育。

3.混沌理论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

初始条件是混沌理论的核心,即在一个系统内部,对初始条件的极微小的影响都能够形成对系统的宏大的变革,因而,对于系统处于初始条件的状态下,必须要谨慎把握,将可能造成的影响严格区分,趋利避害。“蝴蝶效应”和“钉子理论”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2~6周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初始条件聚合的状态,成长的线索集中之地,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谨慎而精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而不是简单、直接、单线程的教育思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任何一点细微的影响因素都会伴随着成长的飞速与剧变而无限放大,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音乐教育为例。早教专家说过,古典主义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喜欢古典音乐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同时也是情感的艺术,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悦、舒展、健康,能够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在说,学前音乐教育在选择音乐艺术类型方面,必须要严格分析音乐本身从乐音属性、节奏快慢、器乐配合、风格等方面的选择,都会对儿童形成强烈的影响差异,而古典主义音乐本身在各个影响因素指标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决定了它作为学前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首选和必选,这就体现了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而精细的遵循和迎合。任何一点微小的风格上的欠妥,甚至是古典主义音乐内部出现的不和谐风格,诸如节奏太快或太慢,音高和音强都偏大,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专门而集中的关注视野,从科学的意义上奠定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中国人所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对学前儿童施以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因其细微的变化而变成巨大的成长效应,使他们在成人后发展迥异。

4.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体系

所谓开放体系,即强调教育是一种贯穿人生的行为,因而说“学前”实则并不妥帖,当然这里指的就是学校之前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混沌理论认为,对某一个主体系统,不能依靠单一的数据来考察其变化,必须以整体的、连续的数据体系,因此必须实施追踪调查。这就为学前教育这一“区间”教育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突破口。因为2~6岁只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并不会完成所有成长任务,解决全部成长问题。因此,学前音乐教育模式需要将视野放大到儿童的一生,至少是到成年阶段,有关成长的大部分指标都可以凸现出来,体现一个人是否健康、全面和成功。比如,2~6岁接受过钢琴教育的孩子,其智商指数、创造力都要比其他孩子高,成年之后的成功几率很大。但是得出这个结论,却远远不是一套数据、单一线索系统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因此,最合理的调查方法是,选定100名发育健康的3岁儿童,男女各50名,其中一半男童和一半女童接受统一的钢琴教育,每一个儿童学习的进度差异忽略不计,学到13岁为止。之后对这100名少年进行跟踪调查,到23岁为止,以前后两个十年为纵轴,以学钢琴男童、学钢琴女童、未学男童、未学女童为横轴,进行对比量化分析,其中加入智力、创造力、人格、心理等指标的衡量和考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因为儿童成长为青少年这一漫长过程中,影响成长的因素浩如烟海且错综复杂,因此,必须用混沌思维的方法来讲考察对象在时间断线上展开,从而将调查项目模糊化,达到科学的目的。

总之,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上的应用,并非技术上的、可操作的,而是一种意蕴型、指导性的。而这一理论主要影响的就是施教的主体,即教师、家长和教育机构,以及全社会。更深层面上,混沌理论是对当前工具理性异化的教育误区的一种拯救。

参考文献:

[1]李桂元.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混沌理论及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8).

[2]王玲.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J].科教文汇,2009,(5).

[3]王海澜.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4]马丽娜.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试论学前音乐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4篇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奥尔夫教学法 儿童双语教育 应用性

教育是我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但原先我国的“教学方法多以句型训练、语法翻译、以汉语来讲英语的字母、单词、句子的老一套为主,教学趣味性差,不太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所以教学效果欠佳”[1]。目前,中国正大规模地推广一种新式的音乐教学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方式将枯燥的音乐教育音乐化、情景化,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潜能,开发儿童的右脑,同时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旨在寓教于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音乐教育的主流,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前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英语教育音乐化是可行的,能够广泛地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音的敏感度,但并没有明确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我将该教学方式应用于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异常出色的效果和成绩,有效解决了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推广。我主要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英语早期习得中的作用,以及把奥尔夫教育中的优势运用到儿童英语早教中去。

儿童双语教育被认为是能启发儿童,开发儿童智力,帮助儿童树立另一种世界观,最终儿童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有效教育手段。而如何让孩子们习得英语也是我国一直在摸索的。国内儿童双语教育市场各式各样,有中国教师主持,亦有外国教师主持;有各类兴趣班,亦有各类辅导班;有亲子教育,还有家教式教育。但林林总总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英语环境严重缺失、语音标准化困难、母语控制强、儿童兴趣缺乏及“哑巴”英语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挫伤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很多儿童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反思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无非是两类形式。其一,过于强调语言习得。部分教育模式仍长期使用以单词、老师上课一字一句解析学习英语的陈旧模式,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及音乐的热情和环境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忽视学生在通过游戏音乐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吸收的能力。其二,过于强调兴趣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传统模式是单纯地教唱英语,强调音乐性,缺失音乐的律动性、情境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老师的发音等,很被动。这类教育短期内,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但长期则无法提高语言习得能力,即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会唱英文歌而已。这样单一的兴趣培养因为语言习得的缺失而丧失了长效性。在这两类教育中,更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均一味地追求出成绩,严厉地对待学生,若学生不能达到期望就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由于每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目标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老师的预期目标很远,于是他们自然对英语教学敬而远之,教师也无能为力。这正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步伐,导致每个人都学过英语却一直停留在初期阶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完全获得知识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元素性”包含了音乐的入门各要素,又包含音乐作为一个人自生生态平衡、人格全面发展的不可缺的因素这一重要原则。[2]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是旋律和节奏,而是儿歌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有趣的游戏。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其中把音乐融入了教育中。奥尔夫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学生“动”起来学习音乐,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出入。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课堂上,教师的音乐引导会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英语氛围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在音乐游戏中无意识地学习英语。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对学习有不开心的印象,反而会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少,培养孩子的认知、体格及语言能力、韵律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对英语、音乐的热爱。

“幼儿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3]。“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则是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儿童英语教育之中。“并且大部分儿童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听到一个新的句子或词之后有一个几秒中的沉默期,这之后便能基本准确地发出听到的音”[4]。这个教学方法的应用,综合考虑了儿童的生理构造、儿童心理学、二语习得等各个领域所提出的儿童英语教育存在的现状和提出的问题。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以下五点是特别需要引起教学者注意和重视的。

1.合适的音乐

根据语言习得的图式理论,奥尔夫音乐英语教学法中,首先要选取的就是节奏简单、具有重复性、耳熟能详的音乐。所以英文歌曲的选择应该为经典儿歌歌曲,歌词不必太难,只需要有几个关键词的出现就可以了。《快乐游戏》这本教材即具有以上特点。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音乐动听,层次分明,在美国风行几十年,家喻户晓。在一遍一遍重复的音乐下,孩子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拍手,会跟着音乐哼唱。儿童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忽视的,只要他们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音乐的旋律。旋律熟悉后,英文的词汇和句子马上就会习得。

2.相符的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玩耍和游戏都是他们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玩耍中快乐成长,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能力”[5]。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法真正融入英语学习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强调好的音乐,更强调好音乐的参与性,即游戏和情景。因此,在教学之前,应设计好本次与音乐相符的游戏动作。比如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Follow Me》,可以设计了七个动作(包括拍手、小花、兔子、翻手腕等),让小朋友一边哼唱一边跟着做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比较简单的,在平时小朋友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接触到。一开始只有手或者脚的动作,一会以后换成难度稍大一点的手脚并用的动作。游戏中,大多数小朋友可以在几次重复之后一边唱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并且在重复的单词“follow me”上声音比较清晰明亮,从而使他们在游戏中明白“follow me”的意思。

3.变化

儿童注意力集中问题也是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难攻克的课题。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变化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儿童的注意力大概只能集中半个多小时。一旦教学时间过长,孩子就会坐不住,并且可能使教学场面变得混乱。所以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小朋友们做好各项准备,比如上好厕所,尽量中途不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一旦中途停止教学很有可能会无法再次上课。音乐虽然可以吸引他们,但重复会让他们觉得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和情景启发则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4.重复回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无疑,这在儿童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每次上课前及上课后都应重复弹奏一下以前学过的歌曲。小朋友们一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自觉地唱起来,这不仅可以让学过的英语单词更加牢记,还能帮助小朋友们纠正可能错误的发音。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中,小朋友们可以不用音乐起调就自己唱出歌来,这时就可以不再重复前面的歌曲了。

5.乐器

现在国内英语教育正在大力宣传“多媒体”设备,强调电脑、电视、触摸屏的应用,甚至在很多教学中,大家都是直接放录音,但有些设备播放的歌曲模糊,反而对孩子造成错误的指导。这样的教育手段完全不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宗旨。电子设备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但恰恰是儿童心理所不喜爱的。儿童喜爱可以直接触摸到的、能自己实践的教具,所以在“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用钢琴或者吉他来伴奏。这样一来,好处显而易见。其一,音乐不会失真。儿童的音乐分辨能力得到提高。其二,儿童的参与性提高。孩子们能直观地看到老师弹琴的样子,对音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触摸弹奏,同时强化教学内容。其三,因材施教。器乐教学方式是真正考虑到儿童习得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速度得到控制,并随时根据孩子的习得程度进行调节。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大大减少,能轻松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在实践教学中,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改变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缺乏兴趣培养的英语教学的状态大有裨益。音乐是属于右脑习得记忆的,英语却是左脑记忆,右脑记忆很早就是公认的最佳记忆。“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正是利用了人类的生理习得功能,同时结合语言习得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旨在让孩子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廖道胜.论中国幼儿英语教育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3).

[2]刘云松.浅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王丽红.儿童音乐心理学浅说[J].大舞台(双月号),2008(02).

[4]张晓晴.当前中国儿童二语习得现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6篇

让孩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获得感悟和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经过准备工作后笔者认为其实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了下文的阐述,本文的儿童年龄也限定在3~6周岁。

(一)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背景

对于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来说,十八世纪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相关工作者对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理论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后的时间里,相关人员注重对学习儿童的心理研究,也促进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外“发现儿童”心理研究的第一人卢梭,他的教育理念基于“人的发展”,同时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他也认为儿童对于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想法、感触等等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儿童的音乐教育和成人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其中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创造。在随后的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也不断的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也重新挖掘了人们自身艺术的闪光点。

在国内的十九世纪,陶行知先生也将国外的先进儿童教育理念传播到国内来,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中包括: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来达到培养儿童能力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栋梁。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创造有力的环境来教育儿童,并且培养优秀的教师,在这各环节中塑造儿童的能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和实践也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培养不光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还需要鼓励儿童实践。其次陈鹤琴先生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音乐教育部分中的先驱,并且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而言之,人类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虽然我国相对与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探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践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其实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具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也并不是新的问题和目标,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创意思维包括天赋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的规律是遵守儿童本身特有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学前音乐课程,儿童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个理论中笔者发现,专家是将儿童放在在学前音乐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出现的,这个教学理念也是认为,音乐并非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但是通过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仅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语言和舞蹈的结合,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本性”,让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音乐慢慢的回归人的生命,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只有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还需要学习者自主的进行参与、自然而然的获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映音乐风格、音乐民族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我国非常需要的,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非常古老和自然的音乐表现方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观的方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儿童天性、因材施教

儿童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具有探究倾向,拥有和成人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与思维特征。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让一些孩子在全体成员面前唱歌,但是很多儿童非常的羞涩就比较抗拒这个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对“热身”阶段的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比如组织一个接歌的游戏,准备更多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这样既进行了教学的“暖场工作”,又提高得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多的参与进来,不要望而却步,儿童才能在这个广阔的音乐世界里肆意生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儿歌、谚语、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去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孩子在音乐的学习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在音乐领域中将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塑造出自由、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的基础。

而且教师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也可以利用音乐、体育、文学等手段来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让学生在创造中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教育的思维过于单调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爱动手、爱动脑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和质量。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课外中的独立解决困难,都在一定范围内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并不限于创造力和基本功,还包括学生人格与品格的养成,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挑战,激流勇进。教师也需要创造出更加和平与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就是遵循上文中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各抒己见,增强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7篇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8篇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三、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第9篇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学习音乐;音乐才能

家庭音乐教育(以下简称教育)现在已经很普及,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音乐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教育实践,也是最贴近儿童内心的教育方式,而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和走向社会的桥梁。因此,教育是儿童音乐才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今,教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发展仍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应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儿童音乐才能的表现及培养意义

儿童音乐才能的早期表现有: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很容易记住一首歌的曲调;能自己发明简单小乐器。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松尔曼把儿童音乐才能分为以下4个发育期:1岁时会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会引起其注意;2~3岁时开始模仿音乐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表现出定向注意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音乐才能大致有三种作用相辅相成:(1)听觉,包括对音乐的知觉能力;(2)动作技巧,包括演奏的能力;(3)智慧作用,包括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音乐作为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就可开始,家长应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和促进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因此,音乐才能是儿童一种智力的体现。

音乐才能是人类一切才能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与广阔文化领域有着密切关系的能力。

二、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发展的因素

1.家庭环境方面

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其学会倾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其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保持其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儿童对一首歌的旋律、音高、节奏、音色、歌词很敏感,对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力很强,就说明孩子的音乐才能很强,家长就可以加强对其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其次,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目的不是培养演奏家,也不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其心灵美感、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艺术才能,这才是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意义。

2.家庭经济方面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课程不一样,要学出高水平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如今,虽然有些家庭的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学习音乐的费用还是很高。现在,初学者一节课几十块钱或上百块钱家长还可以承受,等孩子水平稍高些,曲子难度稍大些,学费也涨到一节课几百块甚至上千块,为了参加某个大赛要跑到省城或外省更远的地方,学费、报名费、来回的车旅费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继续学下去,只能半途而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虽很重视儿童的音乐素质教育,重视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家庭音乐教育。

3.家长自身方面

现今,孩子从小接受一些音乐方面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家长学习音乐的经历,使他们在为其选择学习的乐器时考虑得更加周全。就会认为学乐器不是跟风,而是充分考虑了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儿童是否感兴趣以及大众接受程度等。例如,家长从孩子已出生就感觉到其对音乐很敏感。孩子听见音乐响起来会不自觉地摆动手臂;看见电视里有演唱会就会聚精会神地倾听等。所以,家长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培养其音乐才能。家长必须看到孩子确实具有音乐天赋,并且对音乐感兴趣后才能尽力去培养其音乐才能。从小对孩子进行熏陶,可以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才能,但是如果把自身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能培养其兴趣和音乐才能,恐怕还会让其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家长的音乐素养和教育理念很重要。

4.儿童自身方面

儿童学习音乐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家长除了需要耐心的心理辅导,儿童自己的认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很重要。在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时,注重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教育也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音乐主要是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音乐才能。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学习音乐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严重,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从而使儿童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并产生恐惧心理,要么心情很压抑很不情愿地练下去,要么半途而废。

1.家长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为严重

如今,儿童“考级热”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说明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了,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音乐的热潮似乎又与真正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关系不大。现在,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由于诸多原因而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我们最终是想让儿童学习音乐而不是让他们去考级,也不是让他们会弹几首曲子。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其音乐素质和音乐才能,陶冶情操,使其感受音乐的美。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才能让儿童轻松地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去享受音乐。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科学

在教育方面,家长对其本质认识不够,认为技能高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而且家长还存在攀比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心里不服气就对孩子采取强迫的教育方式,学好了是应该的,学不好就数落、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许多家长在儿童学习音乐时没有耐心,一做不到或做不好就采用打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打击其积极性,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变成盲目学习和盲目表演,而且对家长和对学习音乐感觉恐惧和担心,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信心,更别说是发展音乐才能了。

3.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

家长思想上认为应该好好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行动上有时却力不从心,时断时续或者半途而废。当孩子真正遇到问题时,家长为孩子解释三遍以上就发火,把孩子吓哭;或者看到孩子完成不了就放弃了,最后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不统一,这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长应该每天保证其学习音乐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家庭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1.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家长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乐器有乐器学习的内在规律,声乐有声乐学习的内在规律,儿童学习钢琴应从最基础的乐谱开始学起,而不是刚开始就学习一些钢琴家的乐谱;儿童学习声乐不宜唱成人的歌曲,要演唱歌词简单、音域不大、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长远目标,不要太关注短期效应使音乐教育功利化。在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文化知识、识谱等内容时,要在由易到难、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建立在儿童对音乐感性的基础上去理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其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不能为考级急功近利强迫其学习音乐,扼杀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应多鼓励少打击,从培养其兴趣和自信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其音乐才能。

2.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成长更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整体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能带有攀比心理和短期目光的功利性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的发展,而且会使其厌烦学习音乐。因此,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运用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相统一。如果不统一会让儿童产生投机心理,所以,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事先要协商、达成一致,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促进教育的实施,统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保证,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式教育学习模式,多与孩子交流,使其对家长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这都有助于其音乐才能的发展。

4.在家庭中为儿童创设音乐欣赏的环境

音乐欣赏对于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的内容要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和需要,应该选择容易被儿童感受、适合儿童的曲目;最后,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因它的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多声部的多种组合形式使其具有多变化的特点,更能够引发儿童的自由想象。舞曲、进行曲和摇篮曲都易被儿童理解并伴随动作参与欣赏。

总之,音乐才能的培养对儿童不仅是一种音乐的专门训练,更是一项开发其智力的途径,对其一生都受益匪浅。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自身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对儿童的音乐才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盛滋波.家庭音乐教育谈[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1.

[2]陈东.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孙沛德.天才儿童教育[M].台湾文景出版社,1983.

[4]欧阳时来,查振华.家庭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J].职业圈,2007(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