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4 16:33:11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1篇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矗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即使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

(一)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侧重就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职业预备教育。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转贴于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2篇

摘 要 职业教育“2+1”模式下培训劳动者劳动技能中体育教育应结合职业教育的本专业的职业属性,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限定选项教学所占的课时总量的比例。目前看来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属性 相关技能

本研究从人文的角度、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思考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反思形成现状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力争为今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摸出一条即适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劳动时所应具备的体能与体力,又能满足中职学生们多变的兴趣要求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身体的需求。锻炼这种体育能力所需运动能力的体育行为的培养方案和养成习惯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生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此为题研究在“2+1”模式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案。

广州地区各中职学校体育课开设的现状并不理想,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体育课课时量减少的现象。使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运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希望政府相关的职能部分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完善体育教育的监督机制。要用制度保证青年中职学生们体育课的课时量。能够用强健的机体来促进中职学生们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建设祖国的青年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能更高效地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执业技能。本文是想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业已开办专业中的几种专业具体工种执业专门性劳动所需执业体力、适宜于执业专门劳动的体能储备进行科学、有益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实质本就是培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职业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 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中职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在劳动过程中,力量因素愈益从属于空间和时间因素。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时间因素已经最后地使力量因素从属自己。于是巨大的力量运动就进一步分割为较小的分量运动,直至出现手指头的小运动。然而还有许多由肌肉来完成的大运动和小运动同时存在。向自动化生产过渡要求最大限度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即提高时空成分的作用)。大肌肉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精确性的。只有最细微的手指运动才能保证必要的精确性。在操纵遥控装置时,大量小运动的出现也是与此联系着的。在这些运动中,力量因素并不消失和简单化,而是发展和完善起来。可能这些小运动较之粗俗的力量运动,更要求一定数量的肌肉用力[1]。”关于不同的劳动过程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身体能力和技能。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2]。本人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 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限定选项模块所占课总量的比例。目前从实践中总结,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3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民族文化本体;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和大中专毕业生低就业率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民族经济走出困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寻找危机后民族经济腾飞新起点是少数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统计资料显示,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现有农村劳动力88663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1043人,其中18―35岁的男性富余劳动力14708人,女性富余劳动力16335人,因此,以水族地区为调查点具有代表性。此项研究课题组对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尧古两个水族地区职业教育进行跟踪调查,力求通过水族为基点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地方化特质和发展状态做出一种判断,寻找或揭示既能够有效调试于全球化的现代世界,又不丧失自己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期促进金融危机后少数民族就业率和地区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二、以学校为中心促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其他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为之我的民族情感。

三都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是县内唯一的一家融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学与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办学单位。课胚组在三都职教中心重点设立调查点。在调研中不少学员反映技能培训班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培训项目时间短、技术含量低、实用性不强。比如:有的培训班让学员花一周时间学习城市生活礼仪;所谓“电脑培训班”就是花10多天时间让学员学打字。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学校陈设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紧缺,影响培训质量。还有的培训与市场脱节,与需要劳动力的企业脱节,或是培训的内容不是企业所需的。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企业大量裁员的形势,我们认为培训形式应该多样化,而基于民族文化本体上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培养实用性人才以突出技能特色扩大就业空间所亟须的。水族历来是一个擅长农耕、养殖和民间技艺的民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有适应古老竞技运动所沉淀的马匹养殖技术,有酿酒、制药等传统民族技艺等,在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利用政府对返乡农民工专项创业资金补贴、小额贷款低门槛高额度,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鼓励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园区自主创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养殖业、餐饮业等相关技术人才,这一方面可以让学员在技术上很快上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大民族地区对富余人员的自我消化额度,缓解未来新一轮就业压力。

(二)学校教育要将民族文化和教育竞争相融合

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受过较高教育程度的人,会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上会具有较高的劳动率水平,因而具有更高的职业地位和工资水平。人力资源理论后的“信号理论”和“筛选理论”,虽然认为接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并不一定有较高的劳动率水平,但他们认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会具有更强大的“信号”,这种信号会使他们被优先雇用,并被分配到较高的职业地位。因此。在民族地区,提高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的学历水平已成为社会的大势所趋。而职业教育的低门槛和高产出正是响应这一趋势最好的途径。

调研数据显示,三都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截止2008年12月县教育局统计数据表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0317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1628人,大专以上学历59人。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这使得民族地区劳动力在外务工就业竞争力不足。同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返乡农民工年龄结构中青年返乡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在有效调查样本中,2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占返乡农民工的48,57%。因此,面对少数民族失业人口学历层次低、青年比例大的现状,对民族地区劳动力开展学历教育是应对下一轮就业压力的必要措施。为此,教育部门应该在自愿基础上以中职学校为主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学历教育。广泛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开展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要基地的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提高培训效率。为提高积极性可采用免费培训与合格津贴相结合的措施,激励返乡农民工参加。鼓励返乡农民工免费就近参加培训班,学习各种自己所需要的技能。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享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培训津贴。

对于新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应该加大学历教育的培养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扶持鼓励民族青少年进行高学历教育。

(三)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指标要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稀缺状况在职业院校进行再分配

首先,加大力度扶持地区性职业教育院校。我国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摊制度规定,教育经费由学校、社会和个人解决。但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无力承担高昂的办学成本和学生流失的资金风险而导致地区职业院校无法建立或者发展受制。据2009年9月入学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约为15.3万人,完成招生数占总计划数的75%,但普定、关岭、贵定、三都、六盘水钟山区5个县、区的中职学校招生数不到100人。地方经济的差异无疑是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率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学校教师队伍方面,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政府除给予教师基本工资外,只有很少的奖金和福利。又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他们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晋升,很多人连住房和成家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民族地区不仅很难从外面引进优秀教师,就连本民族的优秀人才也存在外流现象。三都县职教中心目前有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16人,专业理论课专任教师5人,没有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中14人是大专学历,5人是中专、中师学历,只有2人是本科学历。这支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且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指导课三类教师的结构比例十分不合理,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再次,西部民族地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的指标分配过于死板和原则化,是导致西部少数民族

地区教育落后的一大体制因素。贵州省当地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呈现“自上而下”的倒金字塔投资模式,省会城市、地州市的教育资源需求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教育质量也比较高,这些城市在享有优先配置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还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所有优惠政策,这加剧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不公平。

三、以家庭为中心促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都县在组织劳务输出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了l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就业,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乡镇边远村农户仍十分贫穷,目前尚有2万余名边远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亟待开展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家庭经济主要依靠农耕和养殖,也有部分成年人外出打工。截至2008年初,尧古村水族男性193人外出打工,女性87人。因此,开展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妇女是重点。

(一)发展女性职业教育,提高成年女性就业率

水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家庭成员分工和职责较为明显,一般是男耕女织,栽插和收割是男女共同负担。调研发现,水族妇女所承担的家务量远远超过男性,女性不但承担着耕作的任务,同时还必须承担家庭中与吃、穿、住、行等相关的所有家务劳动,她们的工作贯穿于除了吃饭和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而男性除了承担家庭重大的或者重体力的工作之外,可以充分享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因此,女性走出家庭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男性少。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妇女拥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否定妇女的学习能力。

三都县志记载,三都早在1982年就有农村夜校156所,学员2257人,其中丁寨夜校女子班拥有25名水族妇女人学。这说明,少数民族妇女有着强烈的接受教育的愿望。同时,另一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青壮年女性识字率达到97.8%,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6.32年。妇女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其学习能力不亚于男性。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和先进思想的注入,水族妇女在相对程度上享有了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等。2005年,三都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45%。女性就业呈现多元化模式。三都县近几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制定了竹业、早熟菜、花椒、优质米、养殖、林业等十大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妇女在十大项目规划中发挥了“半边天”作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妇联积极协同农科部门,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县农村举办项目和“绿色证书”产业科技项目班共421期,有10多万妇女获得培训,使每户能够掌握3门以上的农业适用技术;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村妇女,优先安排扶贫开发项目和小额信贷、实用技术培训、承包开发权、择优聘用等优惠政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村妇女学科学、用科学提供良好机遇和场所;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全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继续实施“巾帼扶贫行动”,开展科技“三下乡”。通过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提高了水族妇女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让成百上千的水族妇女走出绣楼,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二)改善教育的代际延续,加强未成年女子教育

除了成年女性的教育之外,未成年女子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少数民族社会大多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不愿送女孩子上学读书的思想意识越是根深蒂固。未成年女子教育存在极大的困难,影响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三都是部级贫困县,水族农村女童失、辍学率占40%-45%,严重阻碍着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发展女性职业教育,教育权益在女性身上的代际延续是不容小视的。这种延续既是民族传统性别文化和父权制社会制度作用下的结果。也是女性在性别桎梏之下对女性角色定位的认同和顺应。女性传承着文化,而文化又在塑造着女性。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女性的教育问题处于深度边缘化状态。女性教育困境的改变,不仅需要考虑教育政策的扶持、教育法制的保障以及教育观念的宣传等,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立足于当地的民族文化环境,通过实施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战略来重新构建村寨女性角色的新形象和新地位,从而找到解决女性摆脱教育困境的治本之策。

四、以社区为中心促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依托学校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以一定的社区机构为依托,以终生教育思想为基础,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机构。董倒村种植蓝靛和织布项目中,其项目内容和水族的传统耕作文化和工艺技能密切相关。一开始有12户报名参加种植蓝靛,13户报名参加织布项目。项目组首先利用夜校的形式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培训,通过PRA方法与社区群众讨论男女之间各自付出的劳动和各自为家庭、社会作出的贡献,并请织布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负责教授织布技术,经过磋商、交流和上机操作,让学习者反复试机,直至学会单独操作为止,并随时对织出的布进行评比,强化专业技能。经过培训,学习者从只会织几种花样到会织几十种花样。

(二)依托政府设立社区学习中心

乡政府(村委会)对社区民族职业教育具有组织和协调作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为社区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董倒村种植蓝靛和织布项目中,项目组在项目后期为了达到整个项目的延续性依托乡政府采取参与式管理的方法。蓝靛种植和织布项目均采取自愿报名、公开、平等、张榜公布的程序进入,由村民民主推选3名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监督、管理、运作等一切事务,并制定出细致的管理计划实施管理,成立社区学习交流中心。参与人员所需物资都由负责人带队统一购买、统一分发。在种植和织布的过程中,由负责人统一协调,并定期召集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功。每逢赶场,蓝靛种植小组和织布小组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将蓝靛和织出的布带到洞塘、荔波、翁昂等地销售,蓝靛每亩年收3000-4000元,织布每床纯利25―30元,大大激励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据尧古村支书说,2009年在尧古村已有230多亩蓝靛,村民的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以社区为中心促进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发挥社区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组织带动,加强社区、学校、家庭的合作,使民族职业教育在社区内得到很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18.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5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创新

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劳动技术教育是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意识和技术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用问题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和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一、做好劳动技术项目的背景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激情

让学生自主搜集项目的背景资料,才可进入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项目制作的整体情况,为实践操作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在《电动模型》制作中的背景分析: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二、做好整体项目方案设计,力求自主创新完成项目任务

当今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通过训练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在劳技教学中,很多被成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眼里都会变成“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会因此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1.认真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是按常规思维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则要求学生突破习惯性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所以在活动准备中让学生自主了解项目制作的基本资料,制作产品的结构、原理、适用领域甚至是其卖点在什么地方。如《电动模型》制作中的活动准备:①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电动机发展前景。②对机电师傅、老师访问,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电动机的用途,结构及最先进的电动机信息,并对工作原理要详细了解。③根据了解的电动机结构,自由组合成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所需的器材进行准备。

2.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活动实施项目

创造力是蕴藏在我们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意识,也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因而劳技教师要十分重视劳技教学的阵地建设,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看作一项特别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1)注重资料的收集。当课题及探究方向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环境分头行动。一般来说采用综合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的对象是各机械厂和机械维修部门,进行实地观察。对工人师傅和维修技师进行访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如《电动模型》制作中的资料收集包括:①电动机的分类及型号?②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③电动机有哪些用?④电动机发展趋势如何?⑤各类电动机的优缺点?⑥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⑦询问、交谈要有礼貌,要有中学生应有的素养。⑧访谈时要准确,快速地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的内容)。⑨每个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不要发生意外。

(2)认真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学生来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造过程。在技能训练、当中,工具材料和任务要求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创造意识,真诚地去鼓励学生参与创造知识成果的全过程。尽管开始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技能教学中采用直观强化方法,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教学中顺利进入抽象思维,解决实际操作。让学生认真做好方案,做到创新自主制作方案,运用发散思维,达到培训目的和效果。如《电动模型》的方案设计中:经过两个星期左右课余时间搜集、访问,学生对电动机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可以着手方案设计。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通电的线圈由于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做好活动的讨论总结与反思,自主剖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讨论总结阶段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都已经过技能训练,作品也已完成,学生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功的,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九龙杯与虹吸现象”一课为例,当学生制作完九龙杯,并亲身体验劳动的成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讨论如何在不弄脏手的情况下用一根塑料管将抽水马桶中的余水抽干?如何不倒掉金鱼缸中的水而只把金鱼粪便从鱼缸中吸出?总之,教师要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在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创造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探索使技能差一些的学生获得创造思维的成果。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制作,也容易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型个性品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团队中的协作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兰.有计划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内江科技》,2010.9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6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三项”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我所民警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根据省局的安排,结合我所实际,经所党委研究,决定从今年5月至10月,在全所开展以“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为主题的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活动。一、指导思想此次专项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为指导,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三像”指示,实行依法治所和以德治所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二、目标任务通过开展以“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为主题的公正文明执法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双争”活动成果,推进民警公正、严格、文明执法,法治意识和人性化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具体目标是:(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意识有新增强。全体民警普遍受到一次公正文明执法教育,切实把“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意识,扎根于广大民警的心坎上,贯彻落实到执法过程中。(二)执法水平有新进步。广大民警在执法活动中,依法履职,忠于职守,爱岗警业,做到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办事公开、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的准确率明显提高,不发生民警违法违纪现象。(三)解决突出问题有新进展。要从根本上转变民警“打骂有效论”的错误认识和“以管人者自居”的工作态度,引导民警积极探索情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改造环境。(四)进一步树立劳教民警执法新形象。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成为我所劳教民警的自觉行动,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我所劳教民警的执法行为普遍表示满意。三、活动对象:本所全体民警(含警戒护卫人员)四、活动安排此次

专项教育活动自5月份开始至10月份结束,共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5月至5月15日)。一是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省厅、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本所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专项教育工作。二是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相关学习材料。三是出一期宣传专刊,为此次专项教育造好声势。(二)学习教育阶段(5月16日至8月10日)。一是以科、队为单位,利用部门周学习制度组织全体民警学习指定的文章材料。内容为:《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报告辅导读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9—2009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及由政治处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料等。要求民警在学习后开展讨论,并做好笔记。所领导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进行学习讨论。二是开展四个专题教育。由所领导分别对民警进行授课教育。三是为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举办一期不少于10天的警体训练和业务技能培训,对全体参学民警进行警体技能培训和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培训(由政治处负责具体事宜)。四是开展“个别教育能手”经验交流会。由我所评出的3名200*年度“个别教育能手”总结个别教育经验,在民警大会上进行交流。(三)认真查摆阶段(8月11日至31日)。在民警中开展“查摆”活动。一查思想认识,摆有无存在“打骂有效论”,低看劳教人员人格,认为强化情感管理会弱化强制功能等认识问题;二查执法行为,摆有无存在对劳教人员考核、减期、请假、所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不严格、不公正问题;有无超工时、超体力劳动,打骂体罚等不文明管理问题。三查教育功效,摆有无按规定开展个别教育活动;有无认真备课,开展“三课”教育活动;包干教育的难改尖子转化率是否达80%以上;以科、队为单位,召开生活会,逐个查摆,并进行相互评议。(四)总结提高阶段(9月1日至10月底)。每位民警要对照学习教育阶段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通过“三查三摆”,在8月30日前写出深刻的查摆材料(统一用本所20×15方格稿纸,页数不少于6页)。查摆材料要言之有物,既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对自己进行大胆而深刻的剖析,又要有工作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情感教育和公正

文明执法的极端重要性。要按层级管理严把查摆材料关,对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的发回重写。部门主管要把好本部门其他民警的材料关,科、队主管的材料由分管所领导和挂点党委委员把关,党委成员的材料由党委书记把关。政治处要认真做好此次专项教育活动的书面总结工作,于10月15日前将专项教育情况书面报省局政治处。五、加强对此次专项教育的领导建立健全这次专项教育活动的责任制。成立由××*、××*、××*、××*等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政治处,负责教育活动各阶段的工作落实。《劳教所开展“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专项教育的实施方案》劳教所开展“推行情感管理保障文明执法”专项教育的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

前言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教育与科学.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矗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应该把体育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必须明确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使体育素质教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

前言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2]教育与科学.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矗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应该把体育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必须明确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使体育素质教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第9篇

一、活动内容

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四个单项活动,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和“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文库》及《西方经典诵读文库》(该两册书由台塑集团免费提供)为主要内容,旨在倡导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风,以达到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吸取并融合西方文化精髓,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目的。

开展“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是要将所有可以作为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作及事务分配至全体学生承担,使学生养成勤劳朴实、服务互助的美德。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回收、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藉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正确人生态度。

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要结合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公园化工作,结合“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校的公共形象。

二、参加范围

参加2012年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的范围是:自2005年以来在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明德小学(新建而未招生的学校不在此范围)。

三、活动形式

各项目学校组织实施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时,应向省明德小学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公室)报送以下资料。

(一)各项活动的详细文字资料,具体为:

1. 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实施方案,包括“读经”办法制订、“读经”进度安排、“读经”教导规划、学习效果记录及经典读本保存管理办法等。学校经典诵读整体执行情况、学习效果、特性以及本年度经典诵读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等内容。还须提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见附件1、2)。

2.“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包括劳动服务工作的编排、划分、分配与辅导方式(包括标准操作手册),学校整体劳动服务情况与特性、本年度劳动服务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要提供学校行政和教学区、校园绿化区、资源回收区的劳动责任区平面图(A4纸大小),以及清洁考核成绩记录。还须提供《劳动服务资料统计表》(见附件3)。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附近社区的环境劳动服务活动,同时也应提供相应的规划实施资料,包括责任区平面图、标示及相关记录。

3. 学校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的校园绿化公园化情况与特性,本年度绿化公园化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还须提供《校园绿化公园化资料统计表》(见附件4)、校园面积与绿化公园化面积配置图,图上须标注上年度与本年度增减范围。

(二)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相片电子文件(须加注日期,3寸×5寸),具体要求为:

1.“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6张(一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5)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2.“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4张(三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6)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3.“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照片横式4张(行政公共教室厕所、校园绿化区、校园资源回收区、校园附近社区环境四大责任区域各1张),粘贴在《劳动服务相片》(见附件7)表中,须标注学校、责任区及优点。

4.“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照片横式6张,粘贴在《校园绿化公园化相片》(见附件8)表中,须标注学校、地点及特性。

(三)4个项目VCD动态影片数据资料,分别约5至10分钟。

四、奖励原则、名额和评比办法

台塑集团将对获奖学校予以颁发证书和奖金的形式进行表彰及奖励,具体奖励如下:

(一)明德奖1名,颁发6000元奖金及证书。获明德奖的学校还将被推荐参加全国范围内的评选。

(二)优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5所),颁发4000元奖金及证书。

(三)甲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10所),颁发2000元奖金及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