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交媒体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6:04

社交媒体分析

社交媒体分析第1篇

摘 要: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 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纵观2011年全年,一系列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事件经由社交媒体展现出来,这带给新闻传播学研究以更多的观察样本。围绕着社交媒体,学界和业界展开了丰富和多维度的讨论。本文主要从5个层面观照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着重分析国内的微博研究现状,以期描绘出当下社交媒体研究的总体情况。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2011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作为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社交媒体正改写着传媒的历史,它的兴起预示着媒体在内容、形式、营销模式、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立足于检视本年度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交媒体研究状况,在以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学术期刊。据此,笔者将本年社交媒体研究整体状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

温州动车事故中的那条掀起巨大波澜的微博,将人们的视线聚焦牢牢的锁定在这一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上。社交网络的兴起预示着媒体不管在传播内容、营销形式、传播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迫使传播学界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大兴之时的命运。

近一阶段,对微博以及由微博引发的“乌龙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开始出现了“微博与传统媒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等极端论调。在社交媒体兴盛的浪潮中传统媒体如何自处?微博的自媒体性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我说你听”传播渠道,每个用户都兼顾着信息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三重角色。不管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覆盖的广度、传播方式的便利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1]。在社交媒体大放异彩之际,传统媒体并未被边缘,多数人还是更期待传统媒体经过调查、把关,在“第二落点”上表现出责任感、公信力和权威性[2]。传统媒体拿什么去挑战微博?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在深度、广度、专业、系统及权威方面下功夫[3]。

对于二者的关系研究,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论述显然是片面的,学界总体上认为两者具有互补性。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一个趋势,传统媒体要善加利用微博积极拓展信息接收渠道,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按照微博的规律来进行运作[4]。如各大报社通过创建微博,滚动信息,弥补了时效性的缺陷;广播和电视媒体可以将录制的节目以音视频的方式在微博上,弥补了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缺点[5]。

二、社交媒体与公共、突发事件关系研究

2011年注定不平静,国殇7·23温州动车事故、伦敦暴乱、日本强震,这些震惊全球的事件经由媒体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世界,而社交媒体首当其冲,在公共事件、突发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纵观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利用其即时、公共、高效等特点使得事件迅速发酵、扩散的同时,又通过议程设置、情感共鸣,有效地唤醒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民众的“看客意识”大大减弱,“乘客意识”明显增强[6]。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7]。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微博消息的可靠性打了折扣,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滋生了“温床”。此外,各大社交网站几乎成了突发事件信息的“仓库”,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面临失控[8]。微博裂变式的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新难题,网民的盲目转发,易误导社会,如何确保公信力,正是规范微博发展的最大问题[9]。针对此问题,有学者将视线从社交媒体重新转入传统媒体当中,认为主流媒体能够通过素质过硬的新闻把关人对海量的、庞杂的信息进行把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10]。但也有学者另辟蹊径,认为微博本身也具有辟谣功能。如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完善信息沟通体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信息,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或者微博运营者强化其责任意识,将信息把关与讨论相结合,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11]。

针对社交媒体在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功用问题一直颇受争议,它能否堪此重任,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2011年初,当埃及、突尼斯的年轻人利用脸谱进行反政府独裁时,社交媒体成为正面因素极受追捧,但当8月为英国暴乱提供平台时,社交媒体又成为反面典型被猛烈抨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研究者指出:社交媒体哪里堪此重任,它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赵鼎新教授认为在社会运动的理论体系中,社交媒体是整个触发机制的一个环节,而非唯一的决定性环节[12]。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13]。在笔者看来,社交媒体所建立起来的弱纽带只能在组织中传播信息,但很少能成功组织高风险活动。

三、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五亿,而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有调查显示: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 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14]。

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受众反馈及时;宏观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特别是更加便捷的移动媒体的植入,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15]。

在微博的世界中,每位博主可以随时关注到各种热门的话题,“沉默的螺旋”逐渐被打破,人们极容易在共同关注某一议题时形成“圈子”,从而发展成为群体传。

此外,微博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时常转换,很难有特定的区分,使“使用和满足”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16]。微博能够让每一个用户“短”、“频”、“快”地新闻,并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且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17]。社交媒体如此火热的势头,也滋生出了种种负面的效应: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价值问题,以及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程度的加深造成受众生存空间碎片化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等等[18]。

四、社交媒体的言论、舆情研究

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化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19]。社交媒体以全天候、无间歇、滚动化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建构了社会现实,又成为意见汇集和舆论生成的平台。

“围观改变中国”或许是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最美好期待。微博作为公共话语空间,在中国公民的话语生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20]。

有学者对“微博围观”下的公共舆论的形成机制做了如下分析:首先,微博围观形成了微博议程,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新闻源,从而形成了媒体议程;其次,微博中的大量“意见领袖”:如知识分子、媒体人等影响公共议题的同时,网民的围观形成舆论合力,使得普通用户拥有了话语权,不再是“沉默中的大多数[21]”。

如今微博问政势头迅猛,微博问政可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的效果最大化[22]。打破了媒体和政府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公共议程成为可以影响媒体议程乃至政府议程的重要因素[23]。

微博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构筑新的舆论空间,加上微博更容易先声夺人,并充斥着复杂的信息流,从而使得加强社交媒体的舆论引导就变得格外重要[24]。对此,有学者特别提出“意见领袖”来在微博舆论监管中的作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同社会学上的“马太效应[25]”。

也有研究者对其更多的呈现出的一种“舆论一律”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辨的表达,这表现在微博舆论经常是以一边倒的趋势猛烈地对舆论事件的当事者进行一致的批判或褒奖,而理性的呼唤早就淹没在众声喧哗的狂欢之中[26]。

此外,微博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任何人也都有虚假信息的可能,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会加速虚假不实信息的传播[27]。广告信息的弥漫也干扰了微博正常舆论功能的发挥[28]。

对此,有学者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认为,要在重视网络舆论中的情绪管理的同时加强网络舆论中的观念引导,并警惕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对此,传媒除了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之外,也要在展现强势意见的同时对非主流但相对公正意见与理智的意见进行展现[29]。

五、社交媒体营销研究

2011年4月8日,“抢占微博先机,把握营销未来”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于在厦门举行,“微博营销”已经伴随着各大门户的微博广告大战热闹起来[30]。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掌握信息,知悉喜欢品牌的产品,他们渴望与品牌进行交流并且参考社交媒体上人们对于品牌的评价。微博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以其投入成本低、传播效果广泛,互动性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青睐的理由[31]。就目前来说,公司企业微博主要侧重与消费者沟通、新品、辅助公关以及品牌推广与塑造[32]。

也有学者指出了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一些问题,如多数中国企业在微博营销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包括与粉丝互动缺少热度,很难形成庞大且稳定的粉丝群,以及广告信息推送带“官腔”,广告插入技巧笨拙等等[33]。许多企业经常会进入误区:认为微博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企业;转发量大,粉丝群庞大,营销目的就达到等等[34]。有研究者对此明确表明:社交媒体营销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缺乏证明营销有效性的相关数据。

而譬如Facebook上的“喜爱人数”,这些数据只是衡量成效的一种方式,但无法证明最终的成效[35]。当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非只是企业的专利,传统媒体的微博营销,则主要是对媒体形象的塑造、维护和宣传,及时本媒体的重点新闻,转发其它媒体关注的热点,发起话题讨论,与粉丝的互动,达到营销效果[36]。

当社交媒体的市场营销优势已被充分挖掘,其社会营销的优劣也开始提上日程,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的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营销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其信息规避性、二级传播模式等特点变相成为社会营销的障碍[37]。针对此问题,就目前来说国内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案例研究还很缺乏。

六、关于社交媒体研究的思考

总体而言,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非常活跃,既有讨论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在公共事件和话语变迁中的功能,也有这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辩证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市场营销以及社会营销方面的突出作用,将社会营销提上日程。

传播学以定量研究为主已是学界的定论,但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具体语境来看,质性地位依旧岿然不动,这也同样体现在了社交媒体的研究当中,这就导致研究中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训练。当然注重实证并不意味着实证研究就要超越质性研究,数据和真实案例的分析若脱离质性想象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有些研究者缺于对知识的反思和清理,仅仅在一些“老问题”上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困于功能主义的思维框架之中。以社交媒体和言论、舆情研究为例,大多数的学者对舆论控制的分析,并不是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而是仅仅从主观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归为经验总结式,缺乏问题意识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缺于对知识生产的过程做严格的社会学分析。

当我们惯于横向整合,一果多因式的思维方法,纵向的逻辑思维则变得相对欠缺,一些如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在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并不多见,一些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盲区,如对社交媒体的社会营销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分析都很缺乏,一些弱势、边缘群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还有待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然,上述值得关注的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给未来社交媒体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1(3).

[2] 丁曦林.传统媒体如何与微博“善处”[J].青年记者,2011(9).

[3] 陈永东.传统媒体拿什么挑战微博[J].网络传播,2011(8).

[4] 谢耘耕.传统媒体与微博[J].传媒,2011(2).

[5] 张晓红,蔡敏杰,张金凌.从5W模式探究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融与发展[J].中国报业,2011(9).

[6] 肖国强.无“微”不至的微博力量—从温州“7·23”动车事故看微博的传播作用[J].新闻实践,2011(9).

[7] 何星烨.告别节假日期间媒体的失声—论微博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8] 冉志敏,赵晶.从日本大地震看微博信息传播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1(5).

[9] 刘菁李,兴文.微博渐成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J].资治文摘,2011(10).

[10] 张瑞静.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与传统主流媒体[J].网络传播,2011(8).

[11] 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12] 张磊.伦敦暴乱:社交媒体之罪[J].青年记者,2011(9).

[13]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5).

[14] 赵阿颖.微博的媒介功能及社会效应[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4)

[15] 曹雁.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1(9).

[16] 邓君洋,郑敏.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1).

[17] 周世禄,刘瑞生,王文博.微博“热”的“冷”解析—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态势、传播功能及社影响[J].中国报业,2011(9).

[18] 魏超.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负面功能探析[J].科技传播,2011(2).

[19] 张婧.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17).

[20] 李丹.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J].东南传播,2011(5).

[21] 栾絮洁,王军.微博围观效应: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1(9).

[22] 汪利娟,李晓.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23] 万笑影.“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7).

[24] 肖明超.社交媒体时代的微博营销[J].广告大观,2011(5).

[25] 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

[26] 王菲,马磊.信息多元与舆论一律—试析微博在舆论建构中的错误逻辑[J].东南传播,2011(12).

[27] 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路上布满“荆棘"—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6).

[28] 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J].新闻天地,2011(1).

[29] 卢毅刚.微博的勃兴—公众舆论的动力[J].新闻知识,2011(8).

[30] 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N].人民日报,2011-03-29.

[31] 尹贞喜.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J].新闻传播,2011(3).

[32] 任燕.国内微博的资本运作及其功能—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观察,2011(2).

[33] 段超龙.微博—企业营销新载体[J].网络传播,2011(8).

[34] 陈永东,张敏.了解微博技术避免营销误区[J].网络传播,2011(2).

[35] David Taylor, Social media yet to“show methe money”[OL]. wheresthesausage.typepad.com.

社交媒体分析第2篇

Facebook是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从德国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社交媒体渠道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Facebook,Youtube,StayFriends,Wer-kennt-wen,Google+,VZ-Netzwerk,Xing,Twitter,MyVideo和Jappy(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在德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其帐户的受众数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72.1%,这其中每天有77%的用户至少使用一次该媒体。YouTube为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使用的人数也达到了41.6%。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公司的Google+在推出短短一年之内,于2012年7月成为了德国第五大社交媒体。虽然该社交网络用户只占整个互联网人数的19.4%,但每天至少登入一次并使用其平台的德国受众人数达到了49.8%,活跃率仅次于使用Facebook的用户。此外,尽管每十个德国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位拥有Twitter账户,而且在德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专业社交网络平台,但其受众人口数目前只排名第八位。

受众在公务活动中较少使用社交媒体

如表2和表3所示,在私人交往中,社交媒体牢牢扎根于德国受众的日常生活,并已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已成为第二重要的通讯沟通工具,每天至少有45.1%的德国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联络。当然,电话在日常使用中仍被应用最多达到53.2%。电子邮件居第三位,每天受到43.4%的德国人的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的信件和明信片每天只有3.4%的人使用。

在公务活动中,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电话,达 41.7%;其次是邮件,达35.0%。但在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上,受众在公务活动中只有7.1%表示在每天的工作中会使用社交媒体。受众在因私或因公环境中对社交媒体选择的态度不同,有价值观的因素,也有个人偏好的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对社交媒体在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商务环境中对通信设置及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与在私人环境中完全不同。在德国,虽然一些较大的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社交网络,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对社交媒体开放。一方面,他们担心在对外沟通时,不良的表现及回应会对公众、员工和客户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倾向放缓消息的传递速度,以求降低不必要的麻烦带来的风险,所以在新媒体及通信手段的选择上也更为慎重。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的德国企业仍限制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有9%的企业甚至阻止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德国受众有66.2%的人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社交网络,75.7%的受众在职业生涯中从未使用过即时信息服务。

当然社交媒体的运用是时代的趋势,各种机构对社交媒体使用指导方针的制定以及针对社交媒体运用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社交媒体在企业的发展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阿尔穆特/盖格哈特/施泰因豪泽(2012)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66%的德国企业还没有社交媒体的指引,85%尚未向他们的员工提供社交媒体方面的培训。

受众主体意识、选择性需求和娱乐化心理增强

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人群特征可以从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三方面来分析。从年龄层次来看,大多数受众属于青年。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年龄分布情况中,大多数集中在35-44岁之间。从25岁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逐步递增;到了45岁之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呈递减态势,开始下降。

从收入和教育背景构成来看,大多数德国社交媒体受众的收入及教育水平属于中低层次。从收入水平来看,多数社交网络受众群体的平均收入为1,000 - 1,999欧元之间。XING用户是这六个社交媒体中唯一一个平均纯收入达到2,000 - 2,999欧元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此社交媒体的受众不仅收入最高,也是受过最好教育的一类人群。

社交媒体分析第3篇

关键词:网络、创业、社交媒体、就业

一、社交媒体创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互联网络的持续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表现出各种形式,并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创办网站、网上开店和网上自由职业等网络创业形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所追捧。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和新平台。此外,网上创业的主动性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的心理需求。社会、政府和高校等各个层面也开始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这句话说出了社交媒体最为核心的特点,而这也正是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一个制高点,展示我们的身份是最最普遍也是最最基础的欲望,“明天的数字世界,无论是消费者的还是企业的,都将围绕着个人身份展开活动。”想要利用这一趋势的公司将会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方法给人们展示身份的机会,即让品牌和受众之间产生关联。客户在品牌的选择上,是客户感到自己与这个品牌所展示的某种个息相关,因此企业建立品牌与其受众的内在联系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创业的主要形式

成熟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培育新型网络创业人群和分担就业压力的重要基地,而网络创业形式多样,如今高校大学生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创办网站

创办网站要充分考虑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选择合适的办网规模和类型。大学生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目前,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方式可供参考,如创办BBS论坛、开设博客和威客网站等。这对初涉商海的大学生要求不高,而且可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比较便捷的网络创业途径。

2.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受资金、店铺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较少,具有门槛低、风险小、易操作、存活率高的优点,特别适合商业运作经验不够的大学生创业者。许多高校BBS论坛上都设有专门的板块,

为商家广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淘宝、拍拍、易趣、当当等网站开网店销售产品,拓宽了商品交易渠道和业务经营范围,加盟C2C网站平台,开办自己的网络小店,就成了大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创业模式的高一级的选择。

3.网上自由职业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素质高、创造力强、富有活力的精英群体。不少人在网上从事自由职业者创业,如担任兼职网络编辑、电子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等。这些职业的时间比较灵活,工作地点也不受限制,大学生能在享受自由和潇洒中实现创业。但其中不足之处在于收益比较低,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能将其作为赖以生存和积累财富的主要手段。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创业优势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创业门槛较低

网络创业没有像传统就业市场那样又高又多难以跨越的门槛,也没有创业环境方面的一些重要障碍。当前,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毕业生,也不管你所学的是不是电子商务的专业,你若熟悉并热爱着网络,你创业的愿望就完全有机会实现。同时,大学生有着较好的理念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如果能借助网络和风险投资,就可以较顺利的度过传统商业最痛苦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低成本的投入和快速扩张。

(2)技术要求较低

从网络创业的障碍的调查结果分析,缺乏网络技术想对于其它障碍来说不是主要的问题,从而说明网络创业对于网络技术的要求是不高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世界里,信息交流的极具上升及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更是降低了对网络技术的需求。而在电子商务里,我国已有淘宝等比较成熟的网络创业平台。据笔者所得,有近90%的大学生都有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交易的活动。

(3)投入风险相对较低

网络创业所需的成本比实体创业要少得多,并且日常运营的压力也要小得多。所以,即使创业不成功,大学生所承受的损失也不会很大。因为前期的投入并相对较低,推倒重来的机会也大。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创业模式无法比拟的。

2.劣势分析

(1)经验与知识积累问题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的注重于课程知识的学习,缺少实际的实践内容,这会制约了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而创业的发展。虽然很多大学学生通过兼职的渠道来磨练自己,但兼职所得的经验和市场中所需的创业经验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知识系统化问题

创业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知识系统对大学生很重要。有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协议、合同的签署以及对国家对此的基本优惠政策都缺乏了解,还有些同学在其商业计划书上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但缺乏明确的目的,而有的有目的却又因书写能力欠缺不会写商业计划书。

(3)对创业的政策信息不了解

虽然如今网络经济已经发达,但很多大学生对创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却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将近50%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竟也有相当的数量(占22.02%),只有2.88%的学生比较了解,极少数0.41%的学生很了解。

大学生创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而且也牵涉到政府、家庭和高校等多个方面。针对上述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创业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桥,梁东,赵伟.创业动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创新创业与企业科技进步,2005(12):93-94.

社交媒体分析第4篇

而如今我们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以用户生成内容(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为中心的网站占据了主流:Twitter、Facebook、YouTube、Pinterest、Amazon和Yelp的评论、Foursquare上用户对每个地点的小提示,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博客,无不彰显UGC类网站的存在感。

大多数公司都用这些网站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在上面更新、提供折扣优惠码等等,梦想着哪天时某条状态能够让公司一夜成名。公司们用这些网站创造的“查看、赞、关注者”等指标来判断活动成功与否(其实每项指标都能人工操纵,比如著名的《68美元制造不存在的名人Santiago Swallow》案例)。

这么做是不对的,社交媒体并不是用于广播的扩音器,它更像是适于私人聊天的咖啡厅。

企业们在没有让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好的扩音器,根据Interbrand调查研究,可口可乐这个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Twitter帐号粉丝数处于排行榜第1088位,实际上这与可口可乐无关,前10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都没有进入Twitter粉丝数排行榜的前100位。

而且并没有实例能证明,在同等成本下,Twitter上的广告效果要好于电视广告。可口可乐官方账户@CocaCola有120万个关注者,是A&E频道《Duck Dynasty》节目观看者的10倍,不包括制作费在内,这个节目播出成本大约几十万美元,然而它的广告效果是Twitter无法比拟的。

有句老话叫做,“我们都知道有些广告是有效的,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些。”

这话是错误的:大公司们可以在广告前对影响力进行预估。我在宝洁(Procter & Gamble)做品牌经理时候,参与了团队对肥皂剧开始前那些电视广告的研究,多年的这类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尚可的电视广告便能形成不错的促销效果。

行业讨论中常有“运营Twitter账户能提升品牌形象”的论调,不过这些论调不具说服力,毕竟品牌价值基于其业务,而对相当一部分品牌来说,销量才是王道。

作为全球价值第二的品牌,苹果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印刷品(杂志报纸等)和广告牌上,唯独没有Twitter账户。苹果认为没有必要通过社交媒体来“提升”品牌形象,很难说这个缺失对于销量或品牌声誉有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作为扩音器并不能发挥很大作用,而作为咖啡厅,社交媒体就截然不同了。

UGC网站是获取用户对产品看法的最佳来源,在贝尔金公司(Belkin),我们团队推出了一些简单的节能项目,用于深入了解节能建筑和家庭自动化市场。除了大众商品外,所有在商品上市后进行的研究成本都非常高昂,因为很难获取样本,而且就算找到了志愿参与研究的人,他们也不会太多,无法提供多元化意见。但网上就不一样了,网购消费者的评价通常有成百上千条,我们几乎不耗费任何成本,就获得了比市场研究更好的反馈。

比如说,有许多评价中提到想要“自动化的克罗克电锅”:

非常棒,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有计时器的克罗克电锅,设置6小时高火什么的,就可以不用管它了。就算我出去工作也不用担心,回到家时里面的东西正好处于可食用的温度。

我从没用过克罗克电锅,我们团队也没人用过,它的自动化是社交媒体的成果:我们发现这些评论后迅速改变了开发策略,贝尔金及时与一家开发商达成了合作协议,生产自动化的克罗克电锅。

受到这种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上班族心态”启发,我们还开发了WeMo产品系列,用于家庭自动化。

这是当时写有WeMo开发思路的那块白板

我们不仅赞同社交媒体上用户反馈对于产品的重要性,还将这些信息用于分析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以及寻找消费者需求所在。

贝尔金进入家庭自动化市场,很大一部分是被一个YouTube视频所启发,视频讲了消费者回到家时被各式各样的电器困扰的情景。

社交媒体——尤其是视频类的网站——有一个额外好处:来自消费者的第一手感受和资料,能够终结行业开发商所有饱受争议的假设,让开发商能够迅速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正是这些视频,让我们公司内部对于推动家庭自动化达成了高度一致。

很多时候负面评论都远比好评有价值,它们能暴露出产品问题所在,反应设计中哪些取舍不符合需求,以及产品缺乏哪些功能。然而在社交媒体刚出现时,我司对于负面评论采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试图消除这些评论造成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解决他们反应的问题。有一回我的产品在Amazon上受到了差评,我就也发了个评论,附上自己邮箱地址,希望能与对产品不满意的客户聊聊天,理解他们不满所在,然后着手解决。这样做使得产品评分从最低的一星,慢慢回升到了四星左右。

仔细阅读用户评价和他们在Twitter、Facebook上的吐槽,还能帮助开发者发现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正是这个做法,带来了至今团队制作的最简约的产品:一个有开关的三角插座。社交媒体给我们的工业设计师迈克尔·维克(Michael Wick)带来了自信,尽管公司内部对这个设计并不看好,它却获得了巨大成功。

人们会怎么使用这个插座呢?在看到评论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是这样的——

“我从宜家买了个没开关的吊灯,原先每回想用都得把它插进墙上的插座里,现在有这个插座,只用控制开关就行了!好样的!”

“这个开关的好处在于,插上去的设备不用拔出来,那些悬挂式的设备不再无处可放了。”

如果你想知道人们怎么使用你的产品,不仅要看社交媒体的评论,还可以去YouTube搜索开箱视频,到博客平台查看评测,以及到UGC网站看讨论帖子。看着客户从开箱到配置,最后开始使用产品的过程,对于设计者们极有帮助。

《Barnacules' Nerdgasm》就是“开箱视频”之一,巴纳克尔(Barnacules)真名是杰里·伯格(Jerry Berg),他为观众展示了永不断网的特殊技巧:IFTTT。(注:If This Then That,网络自动化服务,参考阅读《IFTTTiOS应用》《IFTTT完成700万美元融资,计划进军物联网》)

所以我们就和IFTTT达成了合作,客户能把我们的产品和社交媒体(Foursquar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整合,自行创造自动化程序并进行分享,一个较为有名的产品是:自动化猫砂。

社交媒体不仅让我们产品变得更好,还帮助我们看到产品如何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19岁的卢克·莫雷蒂(Luke Moretti)在一次潜水事故后胸部以下瘫痪,他用iPad通过家庭自动化系统对温度、光照强度等进行调节,他在社交网站上与其他截瘫者和普通人分享了这些经验。同样的,我们能从中获得启示,以此改进产品。

社交媒体分析第5篇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

社交媒体分析第6篇

关键词:Grice合作原则;网络热词;会话分析

丹尼斯・麦奎尔曾归纳:“媒介使用起源于一定的社会或精神情境――问题无处不在,而媒介被用于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诸如收集信息、社会接触、娱乐、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等”。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也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文化情境。在社交媒体时代,对于微信聊天或朋友圈评论、QQ、微博等情境下会话“不合作”现象,笔者从会话分析及深层的符号解构来阐释。

1 Grace合作原则概述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瑞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会话“合作原则”,并在1975年的著作《逻辑与会话》中指出,“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串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相互配合的意愿促使交际各方遵守合作原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描述了一个有序合理的会话过程。然而实际交际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格莱斯概括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一是交际者悄悄违反第一条准则,二是交际者公开宣称不遵守合作原则,三是交际者无法遵守某条准则,因为会和其他的准则产生抵触,四是交际者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并知道听话者能体会出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从而透过文字表面的不合作,得出话语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其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第四种情况是格莱斯最关心的,也是日常交际的会话中最常见的。

2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热词会话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基于微信、微博、QQ等为网络热词传播搭建了平台。根据CNNIC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2016《新媒体蓝皮书》指出,截至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可见总体社交媒体使用数量之庞大,活跃度之高,极大地促进了网络热词传播。网络热词是由网民创造的,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热门词汇,反映出一个时事热点、一种社会现象、甚至一种时代特征,所表达的意义已远远超出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可称为“词媒体”。

近几年的网络热词如2016上半年热词“猴赛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我开始方(慌)了”等。2015年度则涌现了各行各业热词排行榜,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统计了2015年度十大新词语、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等,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吓死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主要看气质”等。新浪微博大数据统计列出《2014年在微博中出镜率最高的20个流行词》譬如――“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也是蛮拼的、安静地做个美男子、那么问题来了、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本文采用网络虚拟田野调查法,选取身边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摘录几个有代表性的语料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2.1 违反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

数量原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要求说话人提供充足又不过多的信息,提供正好满足听者期望的信息量。如某同学M在QQ空间发了一条说说“号被盗了”,其友开始各种神回复,现摘取M和A的会话分析。

M:号被盗了,实在不好意思。

A:尼煤,借完钱就说号被盗了?

M:别说,私聊。

A:私聊什么,赶紧还钱,昨天刚给你打3700,现就不认了?

M:昨天是骗人转账,你还给我打钱。

A:是啊,要我建行卡号,你说你没建行卡,说同学欠你钱,要打到建行卡上。然后打完我没收到,说网络有延迟;然后你又说你急用钱,让我马上转你农行卡上我就转了3700,你特么不会不认了吧。

M:撒比,我说的是交通银行,一看你也是专业骗子。

说话人M表示号被盗了,这样意味着盗号者可能通过他的QQ发送一些诈骗消息。而回复者A故意“拟造”了一个情境,违反了“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说M借完钱就不认账了……M则套路性诙谐的回复“别说,私聊”,可是A不配合,故意继续复制了一大段网络上流行套路的评论出来,故意违反数量原则,同时不表达对朋友的同情,反而“趁火打劫”的、情感倾向异化的回复。然而M也机智地识别了A的谎言。两人的一席对话营造了无奈又滑稽的效果,用到小众化的网络口头禅“撒比”“泥煤”等。

2.2 违反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

质量原则要求:不要说那些你相信是虚假的话,不要说那些证据不足的话;违反质量准则表现为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或者极端的表述。

例如,学生M在2015年终于结束,2016的元旦发了一条消息吐槽,然后M的众多好友回复开始了,比较多的不是正面表达对他的关心祝福,而是给予反面的恶搞。这里M的朋友们故意引用热词说的是证据不足的违反质量原则的话,只为求一种审丑心理、戏谑效果。

M:2015是一部不幸进化为刘海狗的血泪史(附一张憔悴上课讲PPT照)。

A:王叫兽。

M:求不黑。

B:我能说我当年一直暗自感叹着帅,有男人味的你,真真是越长越残了吗?

M:只能说明当年您瞎,现在眼光正常了。

2.3 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要有关联,即话题要切题,对话的双/多方不能你说东我说西。

关联准则后来发展为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木身具有最佳关联也就是说,说话者有同样的认知,达到默契。违反关系准则有时候会造成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需透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另一层面的含义。

L:“爱不是法庭,任何一句话都得记录在案,好用来定罪。爱是善意疏忽。”

A:发这种说说是你的风格么?二逼装文艺(配抠鼻表情)

B:说的就好像你有女朋友似的

C:撸gàng)

某单身狗L在微信朋友圈发一条文艺格言:会话中L发了一条爱情箴言后,得到的回复不是关于爱情哲学的思考和探讨,而是跑题好远说话很“跳”,回复都是好朋友之间的骂、损、揭露、恶搞。一个当代青年的生活有多欢乐或者苦逼,都可通过社交媒体会话略知。

2.4 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要清楚明白,话语简练,避免晦涩,避免歧义,井井有条。它与以上三个准则的区别在于:数量、质量、关联准则规范了说什么,而方式准则规范了“怎么说”,即清楚明白地表达内容,避免晦涩歧义,要简练而有条理。

2012年刷爆荧屏的《甄执》剧火起来的“甄痔濉被峄埃就是繁复绕口表达婉转如下:

L:“算算日子已经进了五月,原想着这个月流量慢慢用,到时有个什么急事本宫也好省些电话费,奈何才这几日流量就已经用光,这叫本宫如何对内务府再开口要流量阿。”

A:“说人话!”

L:“手机流量超了,没钱交网费了”

这段中L的一段话看晕了不少人。方式准则要求考虑情境,面对不同的会话对象使用合适的文体进行表达。

3 符号解构下的社交媒体网络热词会话

一种新媒介就是一种新维度和新路径,这构成了当前媒介文化研究的基础。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个性的、自由表达情境下,会话消息、语言符号“能指”刷屏的情况下,不同主体间互动的“所指”、意义表达的沟通有其价值性。符号互动,意义解构。

3.1 词媒体传播的媒介功能

网络热词作为大众化的“词媒体”,尽显其媒介功能。从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到1984年沃森和希尔《传播学和媒介研究词典》提出的传播八项功能之表达功能、社会联系功能、减轻忧虑功能、刺激功能、明确角色功能。词媒体会话不仅促进交流,加强朋友间的联系,还对社会潮流监测,减轻周围世界无知的忧虑。

3.2 亚文化属性下的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中有一些来自“二次元”世界,源自日本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电子游戏Game的缩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主义、解构主义,强调个体、个性解构、重建世界的后现代性。萌萌哒、本宝宝、小鲜肉、傲娇、萌妹纸等个体描述热词,也反映网络用户群紧跟80后、90后、00后等所代表的亚文化属性演替。从80后非主流――闷骚性格及追求形(非主流、小清新、小资、森林系),到90后二次元ACG促脑洞系――AB站弹幕视频、垂直兴趣社区、个性华表达(小时代、bilibili、lovelive!)充满了萌化、娘化、无厘头、吐槽、内涵等元素,再到00后“小学生”存在系――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吐槽真诚直接。

3.3 身份认同或异化的热词会话

通过双向互动的热词评论会话,个体可在网络热词“虚拟共同体”中实现身份认同。正如彭兰教授所言,“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结果是,人们实际上越来越没有个性,而个性化,不过是在加速人们信息消费的社会化,最终便是在加速人们的趋同过程”。网络流行语、弹幕、表情符号“emoji”等符号消遣,表达并刺激着个体的某种感性体验,是社交媒体好友在互动中建构的意义特质所在。

然而作为传播者的个体,在会话中一句或一段故意攻击对方的话和“别黑我”的回复,则在某种程度上呈现情感表达的异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种自我贬低甚至故意互相对立、打破和谐的异化狂欢需要找到正常的释放途径;个体在传播某些恶意的流行语之前要学会“把关”,提高媒介素养,理性对待词媒体。

参考文献:

[1] 阿瑟・A.伯格.媒介批评经典译丛:写给传媒、传播、文化研究专业学生的课堂游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H.P.Grice .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 In.P.Cole.

[3] 词媒体[DB/OL] . http:///wiki/词媒体.

[4]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DB/OL] . http:///zk/zk_zkbg/201606/t20160624_3083727.shtml,2016-06-24.

[5] 何道宽,蒋原伦.“生命在于运动,意义成于互动”――关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径的对话[J].文艺研究,2013(10).

社交媒体分析第7篇

在当下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频想要“走出国门”并非难事,但是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遍地花开”,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以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火爆的几则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视频都是怎样走出了国门,并最终红遍全球的。

1明星助力——基于大众的跟风心理

作为2012年度席卷全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的《江南style》,最初点击率并不理想,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助力,是这首“神曲”最初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支在12年爆红的MV《call me maybe》在之初也仅仅是成绩平平,随后由贾斯汀·比伯一系列明星恶搞的《call me maybe》在网络上走红,迅速引发了一系列基于这支MV的恶搞风潮,《call me maybe》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急速攀升,而后成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2012年最火爆的视频之一。

明星的号召力,往往成为一段视频火爆的重要前期因素。当它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的跟风心理往往会促使他点击来看看。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往往推动了视频的病毒性传播,并最终成就了一段视频的火爆。

2创意十足——新鲜感是吸引眼球的法宝

《蠢蠢的死法》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 Trains制作的动画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没有比“在火车周围不注意安全而死掉”这种死法更蠢的死法了。这支三分钟的视频,在的24小时内即飙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这支视频“曲风无比小清新,歌词却很暴力,画面更是重口味,萌到一脸血”。充满创意的画面,让人在一点开就被迅速吸引。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1亿点击量的视频五人共弹一把琴,清新的曲风,加五个人一起弹一把吉他的极富创意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前来观看,一时间,在facebook、twitter上几乎随处可见这支视频的链接,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也被大量地分享。

富有创意的视频,往往带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而新鲜感,则是吸引眼球的法宝。纵观这些在2012年红遍全球的视频,几乎所有视频皆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靠创意取胜,出的就是创意十足这张牌;有的则以创意为辅,使之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重要部分。

3剑走偏锋——基于大众的猎奇心理

在当今信息快餐消费时代,人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往往导致“懒得动脑”,更倾向于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取悦眼球的东西。而这种心理,推动着一系列恶搞的、剑走偏锋的视频蹿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曾在12月在极其火爆的恶搞版《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用夸张的表演,戏谑的歌词、荒诞的剧情恶搞了原唱Taylor Swift,这段视频原本在Youtube上点击率并不高,后来被连接到了Facebook、Twitter上,迅速窜红,点击量在半个月内提高到5000万。后被网友转载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上被大量分享,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该视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恶搞视频《奥巴马对罗姆尼史诗说唱》,由于正值美国大选期间,与罗姆尼、奥巴马有关的讯息本就具有极强的吸睛力;而加入和史诗说唱这一元素进行恶搞,则十分引人好奇。

大众往往存在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喜欢探寻新鲜、特别的东西,一些视频刚好剑走偏锋,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从而得以走红。

4人文关怀——全球通行的共同情愫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一部视频中如果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着眼于饥饿、贫困、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有《只是为了孩子》。这部视频由一个名为“被遗忘的儿童”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在视频网站上,自2012年3月上旬起在国际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仅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到一周的时间观看次数便超过5千万次。这部纪录片控诉了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使用童子军及屠杀等罪行。片子中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5温馨搞笑——大众对正面情绪充满渴求

《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2012版》是2012年万圣节大家收到的又一个礼物。在重复的问题下看不同孩子对于糖果被父母吃掉的不同反应,简单,温馨却又笑点十足。在整个片子中,几乎没有用到任何高科技的拍摄手段,也没有丰富的场面调度,甚至无须前期充分的预设,仅仅是父母手里的手机捕捉到的孩子的实时反应,就组成了这样一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发自内心微笑的片子。

社交媒体分析第8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信;学生档案

高校档案涉及人事档案、教学档案、财会档案、科研档案、基建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类档案,形成以及管理部门相对比较分散。因此,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服务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性较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高校建立专业的档案服务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微信覆盖面广、交互性强、接收信息及时快速的特点,能够促进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微信是腾讯公司的一款即时通讯类的社交件,主要应用于智能移动端,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目前很多高校档案部门都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为社会提供各个方面的档案利用及查询服务。本文针对我国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档案馆进行调研,对高校档案服务的方式、内容、利用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从2月10日开始,截止到至4月10日。为期两个月的时间。笔者分别以“档案馆”、“学生档案”为关键词,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搜索,共得到有效的、经过认证的高校档案馆平台27个(高校名单见附表)。这一数量和我国高校总数相比,可以说是非常之少。其中涉及档案服务的模块以及内容各有侧重,详情见下表:

模块类型 服务内容 数量 比重

新闻动态 时事新闻,档案新闻,档案馆咨询,工作动态 8 30%

馆藏介绍 图片、音视频展示,校史,编研成果等 14 52%

档案收集 档案征集,档案移交,档案捐赠 2 7%

查询利用 规章制度和业务介绍,预约查档,查询指南,在线查档 18 67%

学生档案服务 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学籍、学历查询,成绩查询 5 18%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所有27个微信公众平台中,馆藏介绍类和查询利用类的服务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到52%和67%。但包含学生档案查询利用工作所占的比重较小,不到20%。档案收集类的工作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只占7%,这和现阶段档案数字化的程度还不高有直接关系。

2 调研分析

从各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模块:行业及本馆新闻、馆藏展览介绍、档案收集、查询利用。

2.1 行业及本馆新闻

本次调查共有8个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这一功能,占所有调研对象的30%。这一功能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界的工作动态、档案科技动态以及本馆的日常工作新闻等。新闻内容包含面较广,即有国内动态,也有国际动态,大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但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动态里,也存在更新不及时、时效性差的问题。

2.2 馆藏展览介绍

本次调查中共有14家高校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这一功能模块,占比重52%。这一模块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是各个高校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记录方式,展示本馆的馆藏。除此之外,还有校史展览、主题展览、档案编研成果展览等等内容。不足之处是大多数微信公众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数量偏少,档案类型不够丰富,深度不够。

2.3 档案收集

档案收集功能在所有参与调研的对象中,只有2家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但通过浏览发现,这一功能模块仅仅提供了档案收集方式的介绍、流程、联系方式等等。并非真正的在微信公众平台端进行实时在线的数字档案收集。所以这一功能基本上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2.4 查询利用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方便社会各界利用。因此,在全部调研的27个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中,有18家高校档案馆开设了查询利用功能模块。是所有功能模块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达到了67%。通过仔细浏览各个高校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现在档案查询利用功能上,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预约查询类,即利用者在微信公众平台相关页面内填写个人信息、联系方式、需求目标等,然后再去档案馆进行实地查询。第二类是网上在线查询类,即利用者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内实现相关档案电子版的查询。第二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查询利用服务。另外,在提供档案查询的18个微信公众平台中,只有5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包含学生档案的查询和利用,这一比重很少。

3 调查总结

微信作为近年来十分普及的一款社交软件,用户基数大,可实现的功能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一套档案服务平台的成本并不是很高。但是,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在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档案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欠缺。调研的27个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3.1 更新不及时,内容匮乏

微信平台的优势之一就是交流的及时性,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平台的内容相当陈旧。无论是新闻类还是馆藏类的模块都存在这一问题。有些平台从调研开始,到调研结束,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始终没有任何内容上的更新。从内容上看,也有很大不足,比如馆藏类的板块,许多平台仅仅是有几张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而已。长期以往,对利用者的吸引力必将大幅下降。导致平台的利用率降低。

因此,应该保证公众平台的及时更新,加大内容的数量及质量。吸引更多的利用者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3.2 功能欠缺,形式简单

大部分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的功能板块比较单一,形式上也是比较简单。比如一些利用服务的板块,只能提供基本的业务联系电话和查档流程说明而已。而能提供直接在线查询的平台,可查询的档案信息也很少。搜索的方式也很简单,效率低下。而对于高校档案中的学生档案查询部分,大部分高校档案馆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并没有提供,仅有安徽大学等几家大学提供了全面的查询服务,包括学历学籍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等。因此,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丰富功能,结合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开拓视野,开发更多更有效地档案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

3.3 缺乏互动性

微信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强,然而在所调研的27个微信公众平台中,仅有不到3个平台提供了在线留言或者论坛类的功能。而能够定期推送平台信息的,在调研的2个月期间,也只有不到10个平台能够做到。今后应加强互动性的建设,增进同利用者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更了解利用者的真实需求,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

社交媒体分析第9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G2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方式和共享手段逐步发生变化,由以往的面对面交流逐步过渡到依靠诸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虚拟创新团队的运作形式逐步取代了实体创新团队,成为当前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形式。由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刚刚问世不久,部分创新团队成员还不能接受、或不能熟练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制定提升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提供良好的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概念有社交媒体,虚拟创新团队和知识共享。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网络关系的用户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在我国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快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进入到虚拟创新团队工作过程中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逐步得到虚拟创新团队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虚拟创新团队是指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所临时组建的以团队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为核心资源,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为沟通手段的分布式、临时性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是指虚拟创新团队中的个体、团队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彼此共享知识,通过知识转化、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等方式,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得到发展,知识的共享范围越广,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型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制约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是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1.团队成员间缺乏信任

基于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跨越国家和地区搜寻创新需要的成员组建创新团队,由于成员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加之彼此文化、等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首先,团队成员对这种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的研发团队运作形式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而且一些无法用语言、符号表示的隐性知识能否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导致团队成员对虚拟创新团队是否能有效共享知识产生一定的怀疑;其次,团队成员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会对自己是否能在该虚拟创新团队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创新知识有疑虑,因此会对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内部凝聚力不足

虚拟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必须要有内在动力,而内在的动力来自凝聚力。创新团队缺少深层次的合作理念,减弱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团队合作理念薄弱,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内部缺少知识共享的氛围和学习创新的动力。创新团队缺乏旗帜性的领军人物,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不够,难以产生具有威信的科研带头人,无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内部凝聚力。

3.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机制是科研创新的外部动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形式单一,主要是建立在团队绩效简单量化的基础上,如论文的篇数,所获奖项的个数,所立项目的个数等内容。这样的考核内容只考虑到了科研人员的外在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隐性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其次,目前奖励机制缺乏多元化,动态化,以物质奖励为主。科研人员属于知识型团队成员,不仅仅需要物质奖励,更需要的是对其价值的肯定。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容易使团队成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下降,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4.社交媒体需要的技术支持满足不了需求

利用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是有些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所处的互联网环境较差,网速较慢,Wifi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无法保证音频、视频等知识的实时传输。其次是新型社交媒体对硬件设备及移动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更新硬件设备和移动存储设备。

5.隐性知识共享难度大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有利于难于用文字和符号表达的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型媒体技术的虚拟创新团队中,有些团队成员由于地域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只能借助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交流、演示等,将隐性知识在团队成员间传递和共享。由于互联网环境较差等原因实时传输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形”,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有偏差,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也会影响到虚拟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上述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需要针对五方面问题及成因制定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向义,邵强,罗洪云,张建华.基于社交媒体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