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交媒体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5 15:32:35

社交媒体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第1篇

1.送礼物、搞活动带来的粉丝没太多价值

粉丝团是有一些共享亲和力或活动个人组成的小组,要懂得这些粉丝,最佳优化其共享体验并获得回报,那你就应该懂得个人粉丝,这时仍要用到马斯洛的《动机论》,虽然用抽奖、优惠券、送贵重物品的转发方式能够很快获得大量粉丝,但最终的“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凌驾于满足生理需求层次上的,也就是说购买这种“更深层次的接触和持续的忠诚”是基于更多的内心归属感层次的(通过好内容分享、口口相传)。这种从个人事物到上下文般地转变,不仅提高了个人粉丝带给其他粉丝信息的质量,也加强了粉丝购买的意识,而且持续地统一和直接化了粉丝的注意力。

2.不属于你的粉丝很难货币化

很多时候你在社交网络上拥有许多粉丝,你只是在租用社交平台的关系,这是一个源于社交媒体利益竞争的生产问题,比如FB上DNA是社会效用,在这里只是强化已有的社交关系,而不是助你建立新关系团体的大型平台。营销人员不仅要跟其他的营销账号竞争,也要跟Facebook竞争,后者控制着整个大环境(例如游戏),而且其商业模式就是在广告主之间增加交叉授粉。

最重要的是,当FB围绕一个品牌广告的内容和经验进行销售时,这与Facebook的广告收入是捆绑在一起的。广告主想把粉丝拖到自己的内置渠道并不是这么容易。

社交网络为营销人员将交互仪表板和集成渠道整合到了传统的CRM套件上,但那些粉丝事实上依然活在营销人员的控制之外,他们喜欢在FB这种大环境下消费、购买,这也是邮件营销到现在还有人用的原因。

3.如何创造自己的粉丝大环境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粉丝群、使用社交媒体的工具当然有好处,但你会严重受制于粉丝获取成本和粉丝回报率,因为粉丝价值是一个流体波而不是静态的粒子。

比如一位粉丝关注了某类视频节目、名人、品牌以及你的营销账号,但是两年后、三年后他还会喜欢同样的东西吗,所以你纳闷怎么你多了那么多的“僵尸粉”,回报率怎么越来越低?

社交媒体价值第2篇

但这并非是我们对社交媒体的唯一看法。现在,我们每个人不但可以拥抱这一媒体,并使用它作为一个更真实的营销商,而且可以用它做广告。

作广告,我不只是指在Facebook平台上购买广告空间。我是指通过使用这一媒体,告诉人们产品信息,促使人们进行点击,进而促销产品销售。

当然,你在社交媒体中不能只进行广告活动。有人会告诉你,这如同走进人们的卧室,向人们展示你的新产品。你甚至无法进入前门,或者知道前门在何处。或者是否有一个前门。你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从事广告活动,但你必须一开始采取重要的行动。

有许多网站开始研究在分析中找到有趣的东西。最有可能的是,第一流量源是一个搜索引擎。但是,展开的图表是社交网站Facebook,有时时Twitter.你可以使用公共分析工具诸如Compete.比如,对于无线运营商同T-Mobile来说,Facebook推动了其流量的6%.该公司网站一个月拥有约610万用户,其中有36.6万来自Facebook.第一步,在社交媒体作广告要知道你公司网站流量有几成来自社交网站。如果你使用分析包,你可以方便地从绝大多数的一流报告中获得这些数据。如果你不使用分析包,则从现在起学会使用一款工具包。

流量标准也很重要。因为你需要以标准对结果进行对比。你可以决定要提高访问网站用户的数量或者提高来自社交网站流量的比例。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提高流量意味着你会获得更多的用户。提高来源和提高来自社交媒体的比例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你也可以从社交媒体获得更多流量,而你不会直接向这些社交网站支付费用。

一旦你对流量问题做出决定,你就可以制定战略开始实现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你要以特别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推动流量成为转换点。有一些办法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最终达到转换率结果。以下是你必须要做的:――吸引有品质的跟随者加入付费媒体。向Twitter反馈写一些东西但没有人跟随,是不会有结果的。你可以在Facebook中用付费媒体有效地使用这一招。确保你不会局限于这一方法。你不必非要为点击获得的流量付费。你可以直接向网站发送流量。提供机会,对你的粉丝做出回应,告诉他们的朋友,这样你不但在购买流量,而且在购买动力。

――使点击购买成为对话的一部分。企业对使用社交媒体推动流量都很有效。有些企业选择标签提供服务,有些在特定的日子提供优惠服务。不论是哪种情况,你必须要考虑社交媒体内容,你必须做出计划,进行评估,进行优化。

社交媒体价值第3篇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价值第4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外部育人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这个符合时代主题的新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形成不是自然的,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也是如此,它是在一定的平台基础之上基于价值主体自身利益需要的诉求,在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凝聚和衍生而成的。

一、网络媒体与思想教育的价值

所谓价值,实质上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体需要与客体对主体效应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合理需要――合规律的需要与客体的优化效应的统一是正价值,主体的不合理需要与客体的劣化效应的统一是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对于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主体的人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获得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将根本不能在网络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信息是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交往的历史就是信息交流的历史过程,尤其是网络信息容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以及其本身兼具的高度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凭借网络信息的这些优势,能够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全面的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量的需求,由此可见,人是主体,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和运用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展开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使得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对于人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它主要借助于网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各方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不再是一种强势的教育方式,而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是可以不分社会地位的主体参与,是更加鲜活的教育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缺失了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个基础,网络信息的这些优势就无法得到真正体现,也就没有所谓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了。[1]只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才变得更加便捷、直接,它能够满足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既是构成网络时代的一个核心要素,同时又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们通过它来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合作,去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思想。

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其本质上讲是主体的人围绕信息资源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不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构建着人与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的合理需要(合规律的需要)与客体的优化效应的统一构成了价值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成方面,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性的对象化;在功能方面,价值是客体对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提高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的作用和意义。”[2]因此,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其本质就是网络信息资源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性。

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

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它所关注的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成,就是围绕着满足人的思想需要这一实践活动而展开。

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媒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媒介,其价值就不可能产生。在网络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新的思想的产生,同时多元化也使得社会思想难以统一,这就构成了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了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特殊性。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整个活动过程来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是其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这个教育中介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沟通,并逐步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不断地缩小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与社会发展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存在的矛盾问题,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由此可见,这三个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基本矛盾的过程,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就是在这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

人们的精神需要和追求自身利益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内驱力。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基于人的需要和自身利益这一本性。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恩格斯也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这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引导和支配着,而人的思想又是由价值引导的,价值则与人的利益需要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引导着人们的精神走向,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实现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统一。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同时也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中,每一个人必须符合其自身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积极地进行交往、沟通等实践活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探求恰当、正确的途径以实现自身的合理利益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交往各方的利益需要,特别是保证其利益获得的公平性与正义性,进而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整个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软实力。在这里,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以及具有多大的实效性,就在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提供满足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满足人的精神性需要和精神方面的利益诉求等功能的发挥程度,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利益诉求,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换言之,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就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三、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

如前所述,价值存在产生于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关系中,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是指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主体现实存在的价值,并且对主体产生了积极的效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功能属性,但并不表示它就是一个应然的生成过程,而是思想教育价值生成、展开、确立的过程,是整合、统领、引导社会思潮的历时性过程。

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主体的人通过对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的价值认同最终形成共识。所谓认同,就是指主体的人与他人或群体在心理认识上趋于一致或接近的同一性的过程,即社会成员在认识和感情上的同化过程。一个国家、社会要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其有一种“共识”,即对存在事物的正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或者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要认同国家和社会所提倡的制度规范、伦理风俗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同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理解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价值认同的前提基础。人们“只有在理解了某种道德的观点和道德方式之后,才能进一步接受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规则和美德并作为应用或实现基本理想的手段,并按这种方式继续下去直至成为一个道德上好的人或一个完全自主的道德主体。”[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交往的价值主体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抽象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和现实性。由于个体对社会伦理规范、规章制度等思想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氛围影响的不同等,人们对网络虚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思想价值理念、行为的认识、情感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不能单一强调理解某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需要在富有差异的、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情感中,通过对话、沟通的交往实践活动促进相互理解,也只有做到真正理解了,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稳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促成整个社会群体对这一价值理念或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社交媒体价值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develops rapidl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relation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socialism "five in one" general layout,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media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explore new media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how to use the modern advanced new media mean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influence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新媒体已不陌生。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以及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1]新媒体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已悄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媒体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途径、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性。可以说,新媒体给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要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新媒体信息获取过于便利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正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才能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认清现实,保持清醒头脑,为进一步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

一、新媒体的含义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开始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中外不同人士作了不同的解释。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的媒体”[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3]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思贝认为:“新媒体就是能使传授者融合成对等的交流者,给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而无数的交流者之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4]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5]“综合各方观点,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电影、广播、报刊)而言的,它基于数字媒体,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目前形式可以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电视、微博、QQ等等,并且随着媒体进步,其内涵会不断发展。”[6]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h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学术界便进入到讨论与研究阶段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从此,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统一的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8] 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将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而不具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必然隶属于这个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9]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体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渊源、价值观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正确价值观的传承者、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在当今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毫无屏障地接触到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进行深入地理论探讨、实践研究,大学生就有可能会出现:理想信念迷茫、诚信意识缺失、道德素质滑坡等现象。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积极思考并探讨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为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路径提供前提和基础。正如所讲的:“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0],“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

三、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对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创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途径、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性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可以得到极大地创新。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快速性等等特点。新媒体这一共享平台,可以24小时随时随地不间断地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突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是经常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人群之一。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即时通讯新闻等等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使大学生不必一定要在课堂中才能接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可以在任何场所通过新媒体来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资料,并且可以反复观看。“新媒体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够超时空地把人们连结成一个交互沟通的网络,使得每一个人从作为个体的存在,经由互联网与其他无数个体的人聚合从而扩展为群体或共同体。”[12]通过使用新媒体,突破空间限制,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二)创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途径

要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让大学生真正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仰,使学生想了解、了解透彻并外化为行动,不能仅靠教师单一灌输,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我教育来内化。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地交流,锻炼大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讨、交流过后,在新媒体平台,大学生还可以撰写学习体会与感悟,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对以后的学习实践进行安排与设想;让其他同学在自己撰写的体会下面可以发表评论;对于觉得值得肯定的文章,可以点赞等等。从而,实践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只有大学生自己真正接受,才会付诸行动、积极实践。

(三)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统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团学活动等等。在讲授过程中形式也比较单一,往往是图片加文字。由于培育形式单一,所以吸引力不强。如果单纯的自上而下地传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枯燥而乏味的话,还会使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比如QQ、微信、微博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被动接收、枯燥地说教方式,转变为交流互动、注重隐性内化教育的方式,通过海量生动的图片、资料、视频,再加上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有趣的网络传播语言等等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培育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接受、会更感兴趣、觉得更为亲切,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性

新媒体平台拥有海量信息,信息又具有即时性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信息便可以迅速传播,并且大学生可以共享这一平台的信息。这样一来,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及时地了解国内国外时事热点、世界发展格局变化,搜集到最新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料,从而解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时间滞后、交流互动不即时等等问题,打破信息传输的时间障碍,建立立体的、交互性的、信息即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阵地,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性。

四、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不仅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严峻的挑战,比如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新媒体信息获取过于便利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一般为90后,思维都比较活跃。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笔者在某高校做了问卷调查,当问到:“‘对于微信、QQ等各类新媒体中一些无法证实的消息,您会转发吗?’0%的大学生选择经常转发,23.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转发,76.4%的大学生选择从不转发。”[13]“‘您认为新媒体中的言论对您有没有产生影响?’68.2%的大学生选择影响很大,27.8%的大学生选择影响很少,4%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影响。”[14]可见,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无形地影响。新媒体平台信息良莠不齐、传播速度飞快,使传统的权威观点受到了严峻地挑战。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腐朽落后的言论如果被大学生接受,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一些不良的言论、观点都会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也对公共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5] 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并且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的信息不能够正确地辨别真伪,就随意转发,或者使用昵称登陆后就恶意评论,影响了新媒体平台风气及社会风气,这样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地?_立,会出现信仰迷茫,进而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威胁。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提高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辨别能力,筛选出有益的信息。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特点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新媒体平台,人人能接收新媒体的各种信息,同时人人都是发表者,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言论与观点,这样一来,弱化了接收者与发表者的边界。再加上新媒体平台具有虚拟性特点,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遨游时,可以匿名或使用昵称登陆,然后发表言论、传播信息,诚信道德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一些自身诚信道德控制能力差的大学生极易出现散布谣言、编造事实、恶意诽谤、脏话连篇等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或者有些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中未经证实的言论,不经过严谨地考证就轻易相信、随意转发,这样就容易迷失正确的诚信道德方向,不利于大学生确立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新媒体信息获取过于便利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特点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各取所取,比如获取学习、生活资料,非常的方便快捷,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类似于快餐模式,这样过于便利的获取信息模式会使大学生极易出现浮躁心理、拿来主义等等问题。从而,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遇到问题不愿严谨思考、不愿科学地筛选信息等现象,认为只需在新媒体平台动动手指,搜索一下,然后下载、复制、粘贴,即可完成某些任务,使得一些大学生慢慢地丧失潜心研究的心态、坐不住冷板凳,不愿意仔细推敲、回过头来反思等等。这样一来,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交媒体价值第6篇

【关键词】传媒文化底蕴;文化价值;流向

传媒文化在当今社会当中有着相当的重要作用。传播文化不仅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传播载体,同时也维系了整个社会当中的各项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引导文化价值功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媒文化的这种特有作用让其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传媒文化底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文化价值的流向,对文化价值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文化”概述

对于文化而言,无论其拥有何种含义都必须与意义和价值相互关联起来。文化的产生过程往往是来自于社会经验的意义的过程,而这些意义必定会创造出一种社会认同。任何一个社会必定需要一种与意义相关联的文化体系,文化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过程,但是文化必须以传媒作为中介。传媒通过其文化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遍布到生活当中。文化价值最终的实现也只有通过传媒利用时间和空间散播给大众。但是当下却不能将传媒文化当作一种社会化的文化价值传播工具,其是一种极具自主性的理念,是遵循文化生产逻辑的,同时也是决定文化类型,体现文化价值的方法。

由于传播文化底蕴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社会大众往往接受的是媒体传播的外部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大部分社会大众受到了传媒文化的思想逻辑的引导,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评价也就沿用了传媒文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当下文化实质上就是传媒文化。传媒文化中的社会大众开始积极利用媒体中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理解客观事物,在一定程度文化价值是被传媒文化底蕴构建起来的。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都只能从传媒文化中获取。

二、传媒文化对于文化价值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之下衍生出了传媒文化,而传媒文化也不断创造和改变着现代文化价值。传媒文化凭借其传播媒介积极传播着当今文化价值体系,对于文化价值的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传媒文化促进了大众之间的各种文化价值取向交流,将文化价值迅速扩散和传播出去,成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中介。

但是传媒文化对于文化价值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传媒文化降低了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导致了文化价值的畸形状态。由于传媒文化本身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点,文化价值愈发朝着一种实质性的经济价值靠拢。这势必会影响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正确判断,最终导致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选择趋于庸化。

三、传媒文化底蕴的地位及其对于文化价值流向的影响

传媒文化当今处于文化生活当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况。传媒文化底蕴成为了社会中文化价值的风向标,大众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感以及文化世界都被烙上了传媒的印记。在传媒文化广泛交流和媒介信息日益提高的今天,文化价值逐渐朝着传媒并拢。在传媒文化底蕴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传媒文化,被各种传媒文化构建的理念和价值所缠绕。

随着传媒文化的出现,手机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整合了先进文化沟通的方式。在传播媒介构建的全新文化交流平台上,文化的声音、图片、价值都随着传播媒介被整合,根据个人而重新打造。传媒文化底蕴为传播媒介带来了驱动力,让大众在新兴媒介上随意、随时获取完全个人化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传媒文化与现代商业化观念、现代消费观念都不谋而合。在文化工业上输出的文化产品由于商业利润和传媒引建的价值,文化产品只能扩大再生产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文化产品自身的文化价值已从一种精神文化变为了工业文化,加速了社会商品化进程。传媒文化引领了消费文化的构建,大肆宣扬一种享受生活的价值观,将和物质享受作为生命价值的实现。传媒文化底蕴使得文化价值指向了大众的心理欲望,促使大众寻找各种满足欲望的方式,与以往文化价值所倡导的人文内涵和人性价值背道而驰。

传媒文化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彻底打破了,为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转变了文化价值形成的方式。传媒文化衍生的新兴媒体不单单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价值铸造的工具。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形态。这些由传媒文化底蕴所引发的文化价值形态构建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乐观者认为,媒介的走向是产生更加自然的形式,存活下来的媒介能达到人类某种自然生态环境,有学者称这种走向叫媒介演化“人性化趋势”。新媒体延伸了当今人们交流的能力以及范围,给人们提供了最好的东西,让人们可以长时间交流、远程交流,却又不会失去最自然的东西。也有学者提出,正是新媒体搭建的信息平台让人们走进了泛文化的传播时代,不同的文化以立体的符号呈现,为所有人都提供了分享不同层次文化的机会。新媒体指向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由、和谐发展。从目前的发展走向来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新媒体加快了思维的浅表化,信息海量膨胀,这些都是传送和接受的,深度和意义在信息海洋中逐渐消失、融化。

四、结语

传媒文化底蕴的影响力和其对于文化价值流向的引导力正在日益剧增,当下必须严肃地审视传媒文化底蕴的定位。理性地利用传媒文化引导正确的文化价值。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传媒文化底蕴引起文化价值偏离原有的核心价值体系。传媒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的流向更应该是二者之间共同引导和相互融合的。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袁也.推进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J].求索, 2013(05).

社交媒体价值第7篇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大学生核心价值现状指在大学阶段由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体系开展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认知、认同和实践情况。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宣传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途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非常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深入学习不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还比较低。从整体状况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透彻,认识趋于表面化,存在认识模糊、不系统、不深刻的问题;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新媒体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播客、对等互联、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广播电视,等等。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根据2015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主要有几大特点:(1)互动性。这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接受而言,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接受者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使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开放性。较之传统媒体的单一途径,新媒体的传播由于方式形态各式各样,使任何网络或手机使用者都能通过各自平台进行交流,使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媒主体。同时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的传播内容无法得到精准操控,如博客及各大论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性质。(3)多元化。新媒体内容涵盖的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完全让传统媒体的单一和固定如大海中的小舟,如此渺小、单薄。博客、论坛、QQ、微信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4)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爆炸式增长,使新媒体的运用更加方便,受时空的影响很少。(5)更新快。从BBS到群组,从QQ群到微信群,从百度贴吧到豆瓣小组,从微博到微信,人们使用的新媒体不断“更新”。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东西。而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用它的超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和迅速准确的便捷搜索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甚至主要途径,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均抽出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同时,让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依赖感,只要一想起查什么资料,立即蹦出来的是google、百度、搜狐、雅虎等搜索引擎。其次,新媒体作为交流手段,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俘获了大学生的心,称为交流的新宠。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发微信成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再次,新媒体提供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方面知识;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新媒体提供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音影资料;学习时间更加灵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片断时间进行学习;学习娱乐更好地融合,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还能利用新媒体开展看视频、听音乐等娱乐活动。

四、如何利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正逐渐成为影响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新载体。因此,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在影响,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已成为重要课题。要把新媒体打造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流平台,就必须充分挖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做大做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

1.观念更新。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观念。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正受到个人媒体的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视做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而在个人媒体世界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使用新的方法创建自己的媒体。因此,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技能融入课程,教育学生创建复杂的个人媒体,学生会表现出极大兴趣,充满热情和干劲。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带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融入新媒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2.队伍建设。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队伍建设。新媒体时代,不仅要人员到位,而且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重点要打造四支队伍。一是思政教师队伍。教师要把新媒体和课堂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处、团委老师、学院副书记、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的基石。学生工作老师在平时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抓住大学生的热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平时工作中,通过新媒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三是宣传工作队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着高举旗帜、凝魂聚气的崇高使命,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宣传工作者要深入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和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宣传工作者要开辟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师生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学生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做好表率。同时,为老师使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提供合理建议,并督促其他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平台建设。新媒体时代,面对“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情况,建设好平台,引导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分层分类建设多种平台,并及时更新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学校层面,由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网络中心负责人负责学校网站、微博、QQ、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院系层面,由院系负责人统筹专业教师,同时结合思政部、网络中心教师在内,负责院系网站、教师QQ群、教师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班级层面,由辅导员班主任统筹各班班长、QQ群主、博主在内,负责班级网站、QQ群、微信圈的建设和维护。

4.内容建设。如果把新媒体平台比喻成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内容则是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微博的成功,不仅利用了微博这一最新的媒体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以郭明义为司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车和谐的驾驶典范。这车不仅性能优异、价格亲民,而且遵守交规、乐于助人,因此可亲、可爱、可信、可学。二是充分利用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媒体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团体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如漫画、动画、游戏、微电影等,既丰富了新媒体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制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可谓一举三得。同时加强对内容的巡视,筛查和过滤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良言行,要及时处理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社交媒体价值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社交媒体价值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与接受能力极强,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浏览信息、与同学沟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

一、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草根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传播者。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2]。如在网络和手机上的微博与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很多大学生把自己的动态、心情、喜好等展露出来,通过这种交流与互动,大学生既彰显了个性,又满足了互动的需要。而通过关注别人的信息动态,可以广泛的搜集信息,他人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体也产生了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是价值中心,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大学生价值的多元化与开放化。

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传播环境,这种去权威主义的媒介传播方式,在某种方式上使传统的价值传播途径受到冲击。在传统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年主要受家庭、宗族、村落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传播给受众。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任意选取接受的信息,也可以传播个体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这些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3]。

(二)网络媒体的垃圾信息造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

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它所承载信息的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充斥新媒体的不乏有的是充斥着“黄赌毒”的文化垃圾。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大学生主流的价值观有时变得模糊起来,在物质消费、感官刺激、享受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判断能力,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容易形成以个人享乐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位特征的价值观。

去中心的互动机制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互动方式、信息内容、娱乐形式,在自由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在这种形式下,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价值观的形成,而逐渐与传统的集体主义、家庭至上的观念背离。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物质刺激的激励作用与宣传强化,使得大学生功利性的价值观日趋明显,精神追求逐步弱化,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强化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庸俗化明显,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情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目标、重个人轻集体的倾向明显。

二、新媒体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路径

(一)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

在当前时期为免除新媒体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要强化家庭、社会、各种环境的作用,尤其在高校,必须要强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集体至上的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新媒体

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甄别各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面对新媒体各类纷繁复杂信息,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根据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利用有用信息,免除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要在制度建设、师资配备、课程内容方面做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障体系,尤其是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新媒体使用的教育,开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具有媒介批判思想,做媒介使用的主人,提高防范商业媒介侵蚀的能力,合理使用网络。在大量的媒介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具有选择性的运用新媒体。

(三)加强对新媒体监管

当前时期,网络等新媒体垃圾信息、不良信息泛滥,其中不乏扭曲社会事实、误导青年价值观的新闻、图片、视频等,尤其有些网站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增加经济收益,不惜一切手段,导致低俗文化泛滥,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与法律监督,净化社会发展的环境。从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倡导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传媒内容。对于传播“黄、赌、毒”内容的信息要坚决打击,给予严厉惩罚。要建立不良信息监督、举报制度,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商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重要的方式之一。大学时期是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的“草根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垃圾信息造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大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应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新媒体。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监管,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111.

[2][3]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