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50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1篇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补贴政策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补贴方案,尽快落实补贴兑付工作,力争春耕前将新增补贴资金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支持春耕备耕,促进粮食生产。

加上此前拨付各省的835亿元,截至目前,今年财政部已累计拨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8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30%。

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召开

记者从国家粮食局获悉,具有稳定及调控粮价意义的“全国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议”于3月28日、29日在上海召开。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人士表示,会议为接下来本年度全国粮食调控工作定出主基调,并对2012年粮食供求和购销作出研究、部署。今年我国粮食调控政策倾向于粮食的收储和购销活动,同时在收购、调控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粮企参与。

农业部农产品

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对外挂牌

3月23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向首批65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进行授牌,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工作,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会议指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会议要求将“米袋子”、“菜篮子”主要产品全部纳入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全面摸清危害因子的品种、范围和危害程度。要依托风险评估结果主动做好热点问题解读和科普宣传,加强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增强公众消费信心,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明白生产、放心消费。

河南拟建6000万亩“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2篇

在我省,要开创水利建设的新局面,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立科学发展现代水利的新思路

1.立足于我省的基本水情,坚定不移地走节水型建设之路,不断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普遍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要科学利用地下水,做到有节制适度开发。

2.加强防洪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我省境内主要江河堤防达标建设和大中型、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提高防洪能力。要妥善协调防洪与避洪的关系,要依法严禁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泄洪区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

3.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加快完善水利规划与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完善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超前谋划水利重点项目。要建立健全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统一、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全面贯彻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管理等法规,加快构筑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4.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建设。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逐步建立水权制度,鼓励节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水价形成机制。

二、因地制宜,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现代水利事业

1.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要围绕粮食产能工程来开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农田,重点解决干旱的问题。各地要注重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科学安排工期,加强工程管理,强化安全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切实把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3.加快防灾水利建设。我省中小河流洪水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灾害性大,损失也很严重。各地要加快主要江河堤防达标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完成堤防的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的建设任务。要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4.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我省要达到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努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城乡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水利工程管护责任,增强受益群众的管护意识。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有效减轻广大农民的浇地负担。

6.深入开展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深入研究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新技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的科技化水平,建设优质、高效、环保水利工程。逐步建立农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优化配置水资源,科学指导农业灌溉,真正做到合理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化解水利工程项目风险

发展现代农业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农业基础整体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随着我国水利工程投资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风险问题,为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有机结合的市场运行机制。水利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社会政治、自然环境、设备材料等各种风险。如何化解水利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呢?

1.要完善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加快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应加快水利工程投资项目的立项、招标、项目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建立和完善与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各项制度。

2.要拓展招投标业务范围,改革和完善价格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拓展招投标业务范围,扩大招标面,强制将招标范围扩展到包括勘察、设计、监理以及与水利工程有关的设备、材料和装饰工程等方方面面,提高政府资金的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要广泛运用价值工程,对工程质量和工期实行综合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和结算的变更。

3.要推行工程风险市场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风险保障与费用成本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保险机制,维护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市场秩序。

4.要将项目法人制纳入法制轨道。为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明确项目的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应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3篇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84-05

一、引言

实施金融扶贫计划,能够帮助穷人从事生产劳动,实现自力更生,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创造能力。但国内诸多学者认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贫困地区发展,影响了贫困户脱贫。在上述理论逻辑的指引下,一个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案在于向贫困地区加大金融支持,解除贫困人口的资金约束,进而阻断持续贫穷的恶性发展链条。随着中央对贫困根源的深入认识和重视,解决贫困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金融扶贫因此成为减贫脱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点。

然而,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是,针对国内不同的金融扶贫模式,究竟是否存在一种可行模式在现实中容易得到复制和推广?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和做法对优化我国的金融扶贫路径有何启示?显然解决上述问题对找准金融扶贫的着力点和提高政策作用效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广西“田东模式”为案例,拟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优化金融扶贫政策提供有益参考和经验启示,减少政策实施的试点成本。

二、金融扶贫的案例研究:“田东模式”

(一)金融扶贫的“田东模式”的简要背景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右江河谷盆地,全县有5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7.8%,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委员长莅临田东县调研指导后批示“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建议以田东为试点,在中央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破解这一难题,这也是三中全会提出的课题”。此后,田东县构建了包括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内的“六大体系”,建立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三大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两大支撑体系”建设,形成了金融扶贫“田东模式”。

(二)金融扶贫“田东模式”的主要做法

1.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夯实金融扶贫的基础设施

一是加大金融组织体系供给力度,促进金融扶贫。设立农村金融服务室,现已在全县167个行政村(街道)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配合引进证券营业机构和设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引导保险机构在全县所有乡镇建立农村保险服务站,在所有行政村(含社区)设立保险服务点;引导田东县政府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目前,田东县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位居广西县域首位,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低的问题。二是加大金融扶贫的支付体系建设,促进支付便农。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贫困地区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等支付终端布设力度,将便农支付通道延伸到农民家门口,优化惠农性支付服务。三是加大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惠农。依靠金融科技力量,开发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搭建起集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录入、信用评级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效解决了农户信息不对称、评分标准不统一、评级结果不权威、信息不共享等难题。依托农户系统,通过增加“精准扶贫”功能模块,创新贫困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精准确定、扶贫资源精细管理等三大精准功能,实现精准、科学扶贫。

2.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扶贫金融的适应性

一是采取“一放宽一提高一差别”的信贷优惠政策。“一放宽”,即延长贷款周期。引导金融机构从贷款对象所处的行业、类别和农业生产周期等方面考虑,将贷款期限放宽至3―5年,从而克服以往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贷款时间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问题。“一提高”,即提高信贷额度。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和经营规模,适度提高对农户的信贷额度。例如对信用等级较高好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额度提高到100万元。“一差别”,即根据农户信用等级采取差别化利率定价。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农户实行差别化利率定价,比如信用水平高的农户实行贷款基准利率,切实减轻农民贷款负担。二是鼓励各金融机构依据农户系统信用评级结果,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优惠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有效利用“精准扶贫”功能模块,充分利用“乡土信息”开发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实现精准扶贫。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村多元化需求。引导金融机构结合田东县农业产业的特点,开发更接地气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的银保合作模式,增??贫困村涉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田东县已有多达20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包括芒果、甘蔗、火笼果等14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

3.强化金融扶贫政策系统性安排,有效发挥政策组合优势

一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2008年以来,围绕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制定 《加快推进田东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田东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办法》等文件,为田东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目前,田东县已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贫困农户小额贷款贴息基金200万元。三是推动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开展林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工作;成立广西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进有资质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进驻交易中心,理顺了农村资产评估渠道,广大群众在交易中心可以享受到免费的项目投融资咨询服务;引导田东农村商业银行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目前,田东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

(三)金融扶贫“田东模式”的突破和成效

通过多年的金融改革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一条“有突破、见实效、商业化、可持续、易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扶贫路径逐步展现出来。

1.金融扶贫取得四大突破

一是在构建多次层次、梯度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取得突破。目前,田东县已经形成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型微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梯度化金融市场结构,满足了不同经济主体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渠道,一举解决了“一社”难支“三农”的难题。

二是在构建金融支农的利益保障与风险分散体系上取得突破。目前,田东县助农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联合支农居民,支农业务上实现了无缝对接,涌现出一批以“小农户+小额信贷+农户保险”等为代表了新型金融支农产品。通过信贷与农业保险产品以及信贷产品与担保产品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农业生产的利益保障与风险分散机制,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性与脆弱性得到了有效规避。

三是在构建信用惠农上取得突破。田东县建立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功能。截至2017年6月末,各涉农金融机构向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累计达5.9万户,贷款金额超23.7亿元①。除了发挥信用?w系在信用积累、农户信用增级的作用外,人民银行百色市心支行依托农户系统,通过增加“精准扶贫”功能模块,创新贫困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精准确定、扶贫资源精细管理等三大精准功能,实现精准、科学扶贫。

四是在构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上取得突破。借助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激活了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房屋的财产属性,变农村沉睡资产为活资产,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解决了以家庭农村、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2.金融扶贫取得四大成效

一是农户享受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明显改善,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农户贷款满足率得到极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改革前2008年的3363元增长至2016年底的10619元,年均增幅11.6%;城乡收入比从2009年最高时的4.22:1降至2016年底的2.78:1,实现连续7年下降②。

二是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随着金融扶贫的深入,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抽血”现象得到有效扭转,实现了金融资源在农村有序循环和优化配置。

三是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大力普及金融知识,全县干部和大部分农户基本了解信贷知识,会使用POS 机、ATM 机和转账电话等现代支付工具,懂得保险常识,农民群众运用金融知识发展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同时,通过上墙公示信用户名单等形式,使“按时还债光荣、赖债不还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广大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如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已成为信用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金融扶贫的商业可持续明显增强。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进行风险定价管理,实现了金融扶贫的商业化运行。田东县农村商业银行根据信用等级不同实行差别化的贷款利率政策,有效克服了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问题。比如对A级以上信用户实行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30%,对信用村实行的贷款利率比非信用村的上浮利率低10%,对信用状况良好的贫困农户实行贷款基准利率。截至2017年9月末,全县累计发放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超26亿元、惠及6.12万农户①。金融机构根据自主经营、风险自担原则,实现了盈利和持续发展。田东县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不断趋好,农村不良贷款率由2008年末的2.36%下降到2016年0.88%②。

三、“田东模式”对金融扶贫的启示

(一)在金融扶贫的政策取向上注重普惠金融的机制和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农地金融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确定所有权、经营权与承包权并存的三权分置的新格局,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农户抵押品不足问题。二是抓紧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农村产权交易、咨询、评估和产权流转提供必要条件。三是注重微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国内前期研究表明微小金融机构扎根农村,能够利用软信息进行信贷资源配置,在发展关系型借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应大力发展新型小微农村金融机构,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构建金融支农的风险分散机制。

(二)在金融扶贫的关键环节上注重信用体系和农户增收渠道建设

1.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根本举措

一是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必须注重农户信用声誉建设。一方面,注重农户信用意识的培育,提高农户参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信用声誉的载体建设,搭建农户征信平台,充分发挥信用声誉的识别、惩戒和激励作用。二是以信用户、信用村评定的整村推进模式,不仅为银行实施整村批发信贷提供了信贷服务环境,也为农户之间形成信用维护的邻里监督效应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大普惠制金融的推进力度,以更优惠利率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经营性领域,为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经营性收入提供资金支持。

(三)在金融扶贫路径选择上,主动适应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形势,提高金融扶贫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鉴于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贫困地区应积极开展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平台担保等多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构建金融扶贫的新业态、新路径,提高贫困人群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另外,需搭建金融扶贫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定向支持、动态跟踪,着力提升金融扶贫的有效性。

(四)在金融扶贫的政策协调上,加强财政、金融与产业政策的相互配合,构建财政引导金融、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4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全区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新增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十七)加强政策研究,健全制度规范。严格规范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研究制定《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概算编制定额》《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编制大纲,为2022年编制技术标准提供依据,逐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5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42-07

一、我国与湖南省农地金融的实践情况

1988年,贵州省湄潭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土地金融公司,正式开启了我国农地金融模式的探索之路,学术界称之为“湄潭实验”。试验初期,湄潭县的土地抵押融资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抵押对象是非耕地的使用权,在当时成功地规避了法律风险。但是,该模式显得过于超前,而且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最终导致了试点工作的失败。截至1997年末,湄潭县土地金融公司共累计形成不良贷款550万元,被相关部门予以撤销,公司的资产负债并入当地的农信社。2014年,湖南新田等8县被湖南省确定为全省“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2015年12月,该8县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湖南地区试点县。试点工作开展两年多来,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经反复地调查论证,成功地设计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有效地破解了利用土地经营权利进行融资抵押的问题,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迎刃而解,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成功着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新田模式”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按照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的农村土地改革目标和要求,借土地要素资源来增加融资功能,促进农民增收,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全县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8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县。2014年,新田县被湖南省列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县”,为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三权分置”改革,新田县依托“农地试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丈量地权,全面推进确权登记

新田县县委、政府成立了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20多名精干力量分成4个小组进村入户,聘请专业测绘队限期完成外业调绘、矢量化以及农村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印发20多万份宣传资料到乡镇,村组现场释疑解答,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短信及各类动员会、宣传会、座谈会扩大影响,坚持《承包信息公示》确认到户到人。将全县11万多份土地承包档案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登记编号,做到了“一乡一柜,一村一档,一组一卷,一户一页”,完成全县32.2万亩农村耕地的确权登记工作。为方便百姓流转土地、增加收入,在县、乡镇和村级三个层面都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土地流转服务站。据统计,在整个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过程中,全县共投入了400多万元的工作经费全速推进,基本上做到了统筹协调到位、政策细化到位、技术力量到位、质量标准到位。质量上主要是把好了现场指认关、农户确认关、矛盾调处关以及地块、面积、位置、四至、权属的公示关,确保地籍图电子数据的真实、准确,为颁证工作和融资抵押提供完整的信息数据和证件资料。

(二)创设地证,有效实现土地流转

经过反复的磋商、调查、论证,新田县创造性地设计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是由当地人民政府授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管理部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次确权认可土地流转权利而颁发的权属证明,主要流程是自然人(农户)委托村两委或托管公司流转土地,村两委或托管公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流转合同,新型农业主体凭流转合同向政府确权颁证管理中心申领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并凭流转证向银信部门贷款(见图1)。

2014年9月,新田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第一本证正式向境内东升农场颁发,目前,新田县12个乡镇32万多亩耕地有一半多都已经流转了经营权。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600多家,已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85本,涉及耕地流?D2.8万多亩,惠及贫困人口20000多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4%,还有100多家的新型农业主体正在排队申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方便快捷的融资通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们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规模流转土地创业就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的设计出台是新田县开展试点创新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流转证解决了试点过程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无论是观念上的还是政策上的“瓶颈”都得到了有效的破解。它不仅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前瞻性和广普性,特别是对当前全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从实践的层面看,主要是较好地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抵押的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有效地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构想。二是解决了政策层面的合规性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符合《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法理上可行,新田县人民政府也愿意创新实践,特别是2015年12月27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后,《物权法》和《担保法》的相关条款在试点地区试点期限内暂时调整,更为试点工作开通了绿色法律通道,通过土地经营权融资的渠道被有效地激活。三是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出来以后,广大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仍然由农户自行保管,也不需要农户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抵押贷款时提供签字画押手续,避免了农民群众潜在的排斥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参与试点的积极性。四是解决了农民群众的脱贫问题和就业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凭《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方便、快捷,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经营主体壮大发展的资金难题,客观上开辟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绿色通道。

三、农地金融“新田模式”试点创新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农地金融发展及信贷政策试点创新情况

自2016年新田县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和新田支行积极作为,在地方相关部门和新田县委县政府的的大力推动、积极配合下,经过一年多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田“一套证书、两份保险、三种土地流转模式、四种价值评估方法、五大银行参与”为主要?热莸摹靶绿锬J健焙途?验做法多次在上级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17年2月,湖南省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新田召开,农地抵押贷款“新田模式”得到充分认可。其主要措施:

1.三个服务平台+三种流转方式+一个融资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怎么融”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首先,政府在新田辖内县、乡、村三个层面构建完整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帮助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经营权来增加资产性收入。其次,在实践运行当中摸索出三种较为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农民群众委托村两委向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农民群众委托托管公司向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农民群众自行成立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社自主经营或以入股方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再次,创造性地设计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并制订完善了《新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

2.四种评估模式解决农村土地的经营权融资“融多少”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稳定的定价机制

新田县结合行业、产业和地域特点,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采取了四种定价模式。模式一:承贷银行内部定价。贷款额度=人品+成本*(50~70%)。本种模式主要针对家庭作坊及小规模自主经营模式。模式二:借贷双方协商定价。贷款额度=人品+成本+土地经营权价值(年均土地净收益*剩余经营年限)。在县政府指导性的土地流转“基准价”基础上,借贷双方对附着物价值、流转耕地规模和产出、项目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协商评估确价。模式三:政府平台定价。贷款额度=人品+(附着物+附加物)*50%+土地经营权价值(年均土地净收益*剩余经营年限)。政府确权颁证管理部门设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建立交易定价平台进行价值评估定价。模式四:市场评估定价。市场定价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确定,一是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二是由出让方通过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或互联网招拍挂形式,进行竞价确定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价值,增加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权重比例,再综合其它因素,如投入成本、产出效益等综合定价。三是由银信部门和土地流转中心成立评估委员会,对流转土地的经营权进行区间评估定价,最后由承贷银行最终确定贷款额度。

3.五项措施解决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抵押风险“怎么防”的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县财政预算拨款,设立了“新田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户,首期规模600万元,在所有涉贷金融主体按规模大小各自开设“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后期按1∶10的比例配资。二是提取风险准备金列入税后利润抵扣。承贷银行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每季度根据贷款规模按一定比例计提,一旦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出现风险,经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后核销,后期交税时进行抵扣。三是从银行计提的呆账、坏账准备金中核梢。目前,各银行包括地方法人机构都计提了相当规模的呆账、坏账准备金,鼓励农商行从已计提的呆账、坏账准备金中核销,要求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积极主动向上级行申请核销。四是建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保障制度。银行依托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担保;由政府协调以较低费率或政府对保费进行全额补贴的形式,建立贷款风险保险制度,一旦出现贷款风险时,由保险公司进行补偿。五是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托管公司。从两条路径铺设防控体系,在政府平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托管公司组建政策性农地贷款保险公司,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风险保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多种原因不能继续维持正常经营生产的,经法院裁定以土地附着物及附加物折价评估抵偿农户权益和银行部分贷款后,其土地流转经营权经债权银行同意暂由政府主导的农投公司接管,并由农投公司进行公开招投其它农业主体接盘运营,接管期间产生的成本支出由农投托管公司、银行和村委或村民协商解决。

(二)基本成效

新田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农村土地要素资源有效激活,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融资通道全面打开。目前,新田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全部完成,为“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16年末,通过三种流转方式已经流转耕地17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50%以上,全县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5203万元,余额1748万元,新田农村土地要素已被有效激活,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融资通道全面打开。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壮大。通过广泛宣传和集中授信仪式的示范效应,新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已达640余家,正在申报认领和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近百家之多,新田县境内以富硒冠名的蔬菜、大米、烤烟、菌业、药材、大豆等农业产业基地也在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三是助推脱贫攻坚,惠及民生的良性机制逐步形成。新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不仅获得了土地租赁收入,还获得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户增收和长效脱贫;同时,还重点扶持了一批金融扶贫示范企业,实现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新田县“农地”试点助推脱贫攻坚,惠及民生的良性机制逐步形成。

四、农地金融“新田模式”存在的困难及潜在风险

(一)确权颁证基础工作滞后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整体进度缓慢已成为影响“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致使广大农户还无法充分享受“农地”抵押贷款试点的改革成果,也制约了贷款整体规模的扩大。新田试点创新设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抵押贷款试点的突破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确权颁证工作尚未到位,直接大规模面向广大农户存在法律制度和操作层面的困难。

(二)非涉农银行政策支持滞后

目前,各银行机构虽然都已经参与了“农地”试点工作,但基本是从履行社会责任,完成政策任务的角度出发,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农商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贷款实施细则外,其他银行特别是非“涉农”银行机构都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贷款实施细则,不利于该项业务后续的全面开展。

(三)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滞后

一方面,如新田县没有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全省层面缺乏评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统一标准和操作程序,土地价值难以准确界定。另一方面,评估人员缺乏专业性。虽然一些试点县创新推出了土地经营权定价评估模式,组建了相关评估小组,但大部分试点县在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这方面仍在探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且评估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培训,对农村要素资源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了解不足,难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评判,对同一种类不同主体的经营权价值评估存在出入。

(四)风险补偿配套措施滞后

一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目前全省暂无专业的农业保险开办机构,部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介入,但因费率较高和赔付额偏低等因素,银行不愿受理农地经营权抵押业务;而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因风险原因不愿介入,导致农业保险覆盖面较低,抵押各方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二是涉农担保机构较少且业务发展缓慢,仅极少部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获得担保公司担保。基于以上风险考虑,银行对开办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态度较为审慎。

五、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地流转基础设施

由政府成立规范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设立县(市)、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或流转服务站,建立土地价值专业评估制度,并组织对评估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出台评估管理、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业务准则,为农地价值评估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引领机制,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和评估交易体系,搭设集中统一的业务交易平台,由承贷主体和交易中心合署办公,从而提供基础支撑。

(二)健全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发展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加快成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成立农业担保基金,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建立财政入股、社会参与的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乡镇设立农村大户等发起的担保组织,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为农地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反担保,降低农地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建议参照国外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为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提供财政补贴,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提高保险机构参与积极性;积极组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保险公司放宽农业保险范围,设计开发有关农地抵押贷款的保险品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

(三)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

金融支持是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最好的“铺路石”和“导火线”。试点前期,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区别一般性的经营性贷款,不仅要在政策上倾斜,还要在投放环节上简化手续,高效、快捷地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及时跟进信贷产品创新,始终发挥金融在“试点”工作中的核心推动作用。同时,不论是优惠的信贷政策,还是农村土地的抵押权利,都要向农民群众讲清楚。要让老百姓真正明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特别强调经营权流转以后,连同土地上的附属权利一并流转,但所有权和承包权没有发生改变。对单个农户持《承包经营权证》办理贷款的也要将贷款流程宣传清楚,便于老百姓快速融资。

(四)及时推广具有借鉴经验的做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6篇

关键词:新理念;农业现代化;小康社会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土地、水、森林)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基本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扩大新一轮退耕(或休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补奖标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7篇

2008年以来,襄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大好机遇,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代烟草农业特色初步显现。副省长刘满仓、省人大副主任钱代生、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副市长熊广田、市人大副主任刘海川和烟草行业各级领导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纪检组长潘家华、中国烟叶总公司总经理赵振山等多次到襄城县视察指导工作,对襄城县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一、试点建设成效明显

2008年,在省、市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方针,多方多次调研论证,确立了“一乡一村”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格局。以实现“一基四化”为目标,已初步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险能防”的现代烟草农业标准。

试点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烟农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初步实现了由独立生产者向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二是通过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使生产用工及成本明显下降。三是烟叶质量特色更加明显,紧紧围绕生产“浓香型”烟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使得烤后的烟叶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卷烟工业对优质烟叶原料的需求。四是烟农种烟效益大幅提升。五是综合社会效应显著。

二、多种举措力推试点建设

今年,按照上级公司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部署和要求,确立“1乡10村”试点建设格局。其中市级试点乡1个、试点村6个,县级试点村4个。“1乡10村”涉及4个乡镇,35个种烟村,种烟农户3587户,预留烟田面积4,33万亩,组织购进各类烟用物资3985吨,上报规划基础设施项目1689个。搞好试点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试点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生产收购工作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主体,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各组织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奖惩原则。相关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所属试点村建设的规划、督导和落实。

2,稳定种植规模。一是搞好烟田轮作。在基本烟田内实行“三三轮作制”,实现烟田的合理轮作。二是搞好政策宣传。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烟叶生产优惠扶持、烟叶提价等政策,引导烟农明确烟叶种植优势。组成技术服务队在全县试点进行政策讲解、技术咨询和发放技术材料,发展种烟大户,进一步提高种植集中度。三是搞好土地流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抓好土地流转的规范、长效运行,推进集中联片种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3,搞好综合治理。严格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整体推进、建管并重、长久运行”的原则,重点在烟水、烟路、烟机、烟险等方面开展建设,夯实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真正把试点区烟田建设成旱涝保收田、机械耕作样板田、综合生态示范田。对所有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示范带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4,完善专业化服务。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种烟农户提供优质标准服务,提高种烟规模收益。按照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的要求,着力培育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进行专业化分工的探索,以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和烟草实用机械为依托,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专业化分工,达到烟叶生产全过程“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的目标。

5,培养职业烟农。积极发展职业烟农,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搞好土地流转,通过合法途径使闲散土地集中到种烟农户手中,以保证有充足的土地发展烟叶种植;二是配套生产工具,普及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机械以及密集烤房等生产工具;三是集成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壮苗、土壤用养结合、规范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烘烤等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烟叶总体生产水平:四是建立抗风险机制,合理规划,完善烟水、烟路基础设施,建设气象观测及增雨防雹设施,实施烟田投保,保证烟农种烟收益。

6,推广实用技术。注重对烟叶生产实用技术进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六项技术:培育壮苗技术、土壤用养结合技术、规范移栽技术、田间管理技术、保叶技术、采收烘烤技术,以切实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全面提升烟叶总体生产水平。

7,建设信息平台。高标准配套硬件设施,完善网络传输设备,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健全烟农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目前,试点村已完成烟田犁耙地、起垄、育苗、物资供应等工作,正在进行烟水、烟炕、烟路配套建设正在有序开展。

三、试点建设的体会

1,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扭转传统的“小农生产”意识。一是发展规模种植:二是培养职业烟农,解决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三是强化基础作用,解决就烟叶抓烟叶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8篇

去冬今春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水环境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托项目带动,全面实施了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塘堰坝渠清淤整修、重点水源工程等建设;获得了“20__—20__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同时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为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工作,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骨干工程,建民心工程,创优质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中低山丘陵漫岗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区。气候属寒温带气候,年积温2100—2900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10—13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45.1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695.8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旗辖5个镇4个少数民族乡,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万人。全旗现有耕地面积435万亩,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1座,全旗有水资源总量21.22亿立方米。

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20__水利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20__水利年度,我旗纯增有效灌溉面积目标值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目标值13万亩,实际完成16.9万亩,完成任务的130%;解决饮水安全人数目标值0.49万人,实际完成0.58万人,完成任务的118%。新打水源井669眼,共投入劳动积累工61.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2.8万立方米。

防汛工程(现设防标准内)无重大事故发生;落实了防汛机构、预案、物料、队伍和首长责任制;传递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及时准确;完成了pam旱田保水新技术推广;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了水行政执法与队伍建设,无集体上访、无败诉案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并通过初验;深化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落实了两项经费;局机关进行了政务公开,信息宣传采用率高;落实了“一岗双责”;制定了抗旱、防汛等应急预案,保证了水利工程顺利施工,运行管理安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上的突破。对上级投入的节水喷灌设备,折价发放给农民,各户自行管理,使之发挥抗旱减灾作用。同时,旗委、政府积极支持水利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3个水管单位实行定额公益补助,每年补助27.8万元;建立了18个农户用水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参与水利事业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有保障,机制有创新。对已经建设完成投入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合格后,整体移交给所在乡镇村,帮助运行单位科学核定水价,提出日常运行管理要求;同时对全旗小型的自然屯水源单井设施全部移交给村民自行经营管理,对规模较大的镇(区)供水设施,水务主管部门通过协议明确产权,并偿试有偿转让或拍卖,明确了水利、乡镇村与用水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一“德政工程”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正规化轨道。为全面加强建成后的排灌渠道工程管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水务主管部门与工管单位签订协议,设施日常管理交由工管部门负责;水利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立健全水库、灌区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维修等工作,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多措并举,破解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难题。近几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对此,我旗利用上级投一点、农户集一点的机制来解决此问题。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前发展,组织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体项目进行民主讨论,进行民主决策;二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今年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读本》2万册,广大农户认识到改善农村水环境是为自己造福,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三是整合有效资源。使民建公助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群众投工投劳的有机结合,较好地理清了影响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思路,初步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的筹资难题。

4、水利行风建设。围绕解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抓行风建设,把构建水利建设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行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我旗首先从转变作风入手,深入调查,了解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行风建设收到了实效。其次,向社会发出“水利行风征求意见函”,把“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与专项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边查边改,取信于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抓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及时解决问题,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了行风改进的实际效果。

5、水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0__年,我旗的水行政执法工作,在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 理,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针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城镇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项目多,河道采砂、取土用量大,为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保障防洪安全,旗水务局组成检查组多次深入到采砂现场和各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法采砂行为,已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3份。查处违法采砂案件1起,罚款3000元,警告3人。查处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妨碍行洪建筑物案1起,警告1人。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通过了市政府法制办和旗政府法制办的检查和案卷评查,认为案件查处法律适用正确,程序合法,卷宗文书制作规范。在旗政府法制办开展的案件评查活动中,有1起案件卷宗被评“十佳”卷宗。同时,对各取用水单位开展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活动,重点加强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6、效能建设

提高行政效能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一年来,水务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这个课题,坚持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水行政执法,立足机制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和程序,突出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实现了效率高、服务好、形象佳、零投诉的效果。

(二)20__年冬春季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10月初以来,我旗组织农民重点开展了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打抗旱水源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解决缺水、修复水毁工程和老化工程整治为主的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会战,会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3万亩;打水源井119眼,建机电井4眼,完成供水管道铺设21公里,解决0.2万人和0.3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96万亩,投入劳动积累工4.8万个,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2.3万元。

防汛工作:

我旗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积极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把防汛工作作为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周密部署,超前筹划,狠抓各级防汛预案、人员、物资的落实。尤其是6.28特大暴雨,使部分乡镇降水量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值。旗乡两级指挥部积极做好应急处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快速进入了实战状态,确保了抗洪抢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重点工程建设及完成情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严本文来源:文秘站 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质保量地全力推进××、××、××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及××××堤防等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2547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保护下游15个村屯7374人、18937亩耕地及301国道的安全。

目前,××、××、××三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已完成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全部按照相关规范予以落实。对工程实行全面的进度、质量、资金控制。工程建设完成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进展情况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批复总投资2749.6万元。其中内资1552.46万元,外资1227.14万元。新建堤防14.9公里,新建穿堤涵洞3座,护坡1.91公里,新建山洪沟回水堤6.168公里。堤防保护得力其尔乡0.74万人、21.17万亩耕地的安全。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主体工程。

××××××*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总投资300万元的××××××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打水源井26眼,配套设备26套,盖井房26座,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产粮食7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98万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0__年(新增1300亿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上级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处,总投资434万元。解决5782人的饮水安全,其中集中式(管道)供水工程4处,水源工程9处。目前,已完成水源工程9处,建设水源井11眼,管道铺设22.5公里,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百万元以下工程已完工,百万元以上××××××镇区项目明年完工。

××*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988万元,建设内容为机电井9眼,集中式供水7处。目前,水源工程已经完成,4处百万元以下管网已完工,3处百万元以上项目预计20__年完成。

项目整体建成后,可解决1.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旗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天台岭项目区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治理工程实施工作。黑土地治理工程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实施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1平方公里,到目前共完成坡耕地治理面积6.0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4.57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6条,谷坊150座,青贮窖、棚圈各10座,修建涵洞7座。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项目区××××××小流域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验收组于20__年7月17日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组通过现场查勘、查阅档案资料,听取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有关单位汇报,认为工程质量达到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三、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加大水利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我旗水利部门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国债项目资金较多的有利时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全旗农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加快全旗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一)、根据要求及时完成了《20__和20__年退耕还林水利项目实施计划》、《××*牧区水利规划》、《××××××市××*增产商品粮生产能力水利规划》、《呼伦贝尔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的前期编纂工作。

(二)、××××××防洪堤西移工程

××××××防洪堤线路修改方案已初步拟定,从堤防桩号3+700处为堤防线路修改起始点,末端至两国道交汇处,全长8750米(改线后防洪堤末端桩号11+950),堤防轴线向西侧移动1400米左右,河道行 洪宽度为500米左右,可划归城区面积7000000平方米。现旗政府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签订了那吉防洪堤西移、河道整治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合同,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拟建晓奇水利枢纽工程及下游灌区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座落于格尼河的中上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990km2,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8.7亿元。

××××××水利枢纽下游规划灌溉面积为20.98万亩,工程总投资5.77亿元,规划种植作物为水稻及旱作物。××××××水库每年可为下游灌区提供3085万m3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75%,满足20.98万亩灌区的用水要求。

(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到20__年,重点县建设完成后,××*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恢复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增加水田灌溉面积700亩,提高灌溉保证率为80%,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925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24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建成后,当地5800户受益,户均增加收入108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将更加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粮食增产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第9篇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年我市先后遭受汛灾、重大旱灾和台风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暴露出了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亟待提高。为切实抓好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切实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冬明春,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灾之年促大干,高标准完成中央、省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全市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完成全市大中小型灌区整治和渠道清淤,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新增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解决1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升防汛抗旱、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设施水平。

三、建设重点

1、确保完成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任务。一是要切实抓好中央、省补助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加快已开工工程的施工进度;抓紧做好﹡﹡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验收工作;对未开工的省规划内的一般小㈠型和小㈡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组织实施,在12月中旬前开工,确保明年汛前完成。二是抓紧实施市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市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下达的60座水库和4条堤防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明年汛前完工。三是按上级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已列入水利部最近编制的《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内83座病险水库的大坝安全鉴定和核查工作,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和审批,在3年内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2、扎实做好各类规划和预案的编制。各地要科学编制农田灌溉专项规划。针对各类灌区,尤其是中小型灌区在今年抗旱工作中暴露出来的抗旱服务能力低下的现状,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依据农田灌溉专项规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建设,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的防汛抗旱保灌能力。各地要成立以县(市、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灌溉专项规划编制小组,落实规划工作经费和编制人员,用一年时间完成编制工作。通过专家评审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辖区内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改造的法定依据。

3、切实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渠道清淤。针对今年抗旱工作中存在的渠道清淤不到位、渠系渗漏严重等问题,各地要加大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渠道清淤的力度,继续抓好﹡﹡灌区等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有组织地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提高渠道输水能力,恢复有效灌溉面积。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和“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受益群众对灌区进行渠道维修和清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以资代劳或由用水户协会组织设立渠道清淤专项基金,由专人管理,专业队伍施工对渠道进行清淤。全市大中小型灌区必须进行全面整治,对有渗漏、较易发生滑坡、塌方的险工险段要进行加固处理,对所有渠道都必须彻底清淤,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和田间灌溉效率。

4、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搞好省级农村饮水解困二期项目验收工作,认真组织编制上报各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抓紧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各项建后管护措施。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内结合新农村试点村的饮水安全建设,力争解决1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5、切实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水源工程建设,对库容淤塞的小型水库和小山塘进行清淤,恢复库容,增加蓄水量;要科学规划,采取拦、蓄、提、引等多项措施兴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兴建机井泵站,打抗旱井,开发地下水资源。抗旱期间建设的水源应急工程,要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新建设的水源工程要符合规程规范,水行政部门要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做好勘察设计和施工指导。

6、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试点工作。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今后十年农村水利工作两件大事之一。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扶持引导农民参与用水管理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10个县级农民用水户协会示范点,在今年12月前完成示范点的组建工作,市里在12月中旬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试点工作进行验收。通过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农民参与用水改革,力争到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参与管 理。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和“防汛、抗旱、冬修”三位一体的责任制,建立部门负责和技术负责制,严把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受益,谁投劳”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这项工作长期化、制度化,确保水利设施的兴建、维修和管理良性运行。

2、深入调查,科学制订规划。各地要根据近年来水旱灾害的特点,深入基层,认真调查,摸清底细,理清主次,确定目标。特别是针对今年抗旱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编制各县(市、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