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50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1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处 科研项目 科研管理 作用

1. 科研项目管理的含义和任务

科研项目全过程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部过程[1]。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达到最优化,通过以科研工作者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使科研项目在实施前期、中期及后期的过程中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科研项目包括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省、市、区科技部门立项及中标课题,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学校立项、研究所自选的课题,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以及其他项目或课题。

因此,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是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组织和协调科技力量去完成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在项目实施中贯彻执行;要求了解有关的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使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求了解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提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目标,引导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方向;要求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懂得科技研究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使科研项目管理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要求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以利于科研成果的实施和转化[2]。

2. 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风险性和明确指向性的特点。创新性不仅仅指项目的阶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创新性,还包括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参考,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思路,通过管理创新去实现对于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科技项目具有风险性。科研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比如变更研究内容、人员、技术方法等。当一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时,—是会加大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二是会增加失败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风险。科研项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不是宽泛的。项目的明确指向性贯串于论证、立项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是解决某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有效实现科技项目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3. 高校科研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3.1规划指导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一系列大问题。科研处对于科研项目从开始申报、立项,到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申报奖励、科研成果档案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的管理,指导功能是不容忽视的[3]。在科研项目申请时,科研处有责任给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宣传有关政策,组织他们认真阅读课题指南,指导他们填写申请书,要对申请人从研究内容,课题论证,研究计划,成员组成等各个方面给予指导以提高课题的命中率。在科研奖励申报时,科研处要指导申报者填写推荐书,对于科研成果主要内容的介绍,发现、发明创新点的提炼,经济效益的计算,应用证明的提供,附件材料的排列等等,都要加以科学的指导,提高奖励的中标率。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的使用也离不开科研处的指导作用。

3.2组织协调作用

科研处从组织申报课题、中标立项到项目研究完成结题鉴定、推广、报奖,其组织作用一直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采取公告、短信、电子邮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并引导帮助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向各级项目主管部门推荐、介绍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介绍本校的学科优势、研究人员的科研经历、前期研究成果,课题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获得他们的资助。科研项目被批准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组织课题组负责人学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科研处的协调作用是项目管理的剂,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可靠保障。科研处要具备与课题组的融洽关系,协调研究进行过程中,人员、经费、时间和实验条件、资料等的关系,协调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之间、课题组之间、课题组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诸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内耗”,保障科研项目正常进行。

3.3监督激励作用

科研处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是与组织作用同时进行的,要按照每个课题的计划任务书,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条例,严格监督经费的运用情况,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上,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科研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勉励未承担科研项目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来。科研处可也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课题做好前期准备;也可以支持获得科研项目立项但科研经费没有及时到位的课题组,按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处也可以制定科研奖励政策,对承担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获得的科研奖励项目的负责人、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国家发明专利的获得者给予重奖的同时,要进行大力宣传,激发起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大家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科研处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作用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才能真正达到科研管理的目的,保证高等学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项目(HGJXHC110796)

参考文献:

[1] 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交通企业管理[J],2011(12).

[2] 陈颖娇;何贤;王忠;林玲,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3] 邢宗新、刘涛,科研基金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可靠保证[J],北方经贸,2012,1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2篇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理论与机制研究[①]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项目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虽然负责人能够基本把握其进行的路径,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现不能计算的资源消耗[④]。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企业和其他实务部门服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化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全过程化的管理,有效的降低科研项目所能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让项目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用在项目的研究方面,不会消耗在其他领域。这样就有力保证了科研的质量,从而也能为企业提供有实际作用的科研成果以作为决策的依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82-05

一、引言

学科(discipline)一词是西方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是指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大力加强学科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其整体水平的举措。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现在高等学校和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缩短、参与部门人员众多、项目成败重要性高等特点,如何寻找和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科建设之路并不平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按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重新划分学校,这可以视为我国学科建设方面较早实施的一些举措。但更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是源于1985年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讳言有许多学科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完全失败。遍查相关资料和对学科建设的实践反思,归结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经验式管理方法(Know-how management)。不可否认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经验的难以证明、表述、传播、掌握等不足使得学科建设管理随意性、人为性很强。一个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若不进行抽象和规范表述,很难推广到其他学科建设项目中去。二是国外称之为“烂泥式”的管理方法(Sloopy management),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或者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式的管理,即是出现问题才寻找能“应付”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一种主动“蛮干”式的管理,即是有“胆略”无谋划。三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Table management),各种所谓“政策”、“流程”、“文档”多如牛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疲于奔命地应对“表格式”管理,而实际上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是否优化、文档是否必要存在许多疑问。也就是说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

其实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项目”(Project),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进度和质量等约束。对于项目的管理国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规范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项目专业资质认证是众多项目和项目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是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等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正如著名管理顾问David Cleland指出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应对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应付潜在的形势及其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包括高校、政府部门等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趋势,这里,本文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高校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学科目标集成管理要素,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学科建设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的所有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符合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引下实施学科项目目标的集成管理。希望能为正在与国际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接轨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会有更高的业绩。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同样,目标的设定是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以“十五”时期“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学科均需结合其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制订出“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参与教育部的评议及答辩。这一目标是整个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共同努力方向,同时这一目标也是“211工程”验收时的依据,是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标准。

然而,现实中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设置其实非常困难,这主要源于三点:第一,基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学科的投入和产出目标之间存在一种难以确定性。例如,学科投入一般多用于实验室条件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支出,但学科建设项目产出的成果往往表现为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第二,对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大多数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或年度的、或一个建设期的,这一目标或是产出某个标志性成果,或是获得某项部级奖励,或是在某国际权威杂志,而往往忽略了学科整体进步的目标;第三,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学科建设的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改变权重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学科而言并非是目标越高就越好,而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

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经过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项目管理处于哪一个成熟度阶段。根据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管理工作内容(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并且,项目管理成熟度往往与项目本身的成功密切相关。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执行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从K-PMMM来看,如果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能力达到成熟(单一方法以上的成熟度阶段),就会形成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通用方法。

二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者的测评。由于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绩效考评体系无法适用于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测评。例如许多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都是跨院系甚至高校的,仅仅评价其对某一单位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许多缺陷。对于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超越单位/部门的工作极具挑战性,绩效的测评并忽略、弱化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却产生消极影响。所幸的是,基于项目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在高校学科建设项目测评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四、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

1 本模式构建的前提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要求,从高校学科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学科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前面对于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要素进行了研究,那么分散于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目标管理要素如何进行集成管理呢?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平台,“基于项目管理”的意义就是为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这也正是本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2 本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项目管理平台、集成系统、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建立系统、前瞻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高校单个学科局部、个体目标,而是研究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项目的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展开体系;第二,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利用WBS、项目与项目团队、三目标约束、组合理论、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能够将高校发展战略总目标进行系统集成的方法体系。

3 本模式的结构

本模式结构包括五个要素: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结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组织;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测评(如图2所示)。该模式图既是一个平面图又是一个立体图:平面图是指以目标测评的实现为核心,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管理结构为支持要素,管理机制这一特殊要素是各要素的运作环境;立体图是指以目标测评作为锥顶,其它四要素作为锥底,反映该模式的层次性。

4 本模式的功能

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集成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战略驱动功能、关联互动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战略驱动功能使得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使得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同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关联互动使各学科、子学科管理决策者能系统地考虑学科目标集成管理的各要素,全面地看待本学科的地位、发展目标及其管理问题;决策支持功能是指该模式可以支持高校管理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分析推理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科研经费

高校科研经费包括以高校名义取得的各类科技研究经费(含理、工、医科)和文科研究经费。按经费来源渠道,分为政府部门及规划部门委托的纵向科研经费、由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的横向科研经费、与国(境)外政府、学术机构等非政府组织间合作获得的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其他科研专项经费等。本文研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指纵向科研经费。

(二)项目制管理

目前,项目制进行管理,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项目,并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项目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以及肩负合同或任务书中相应的责任。同时,明确了项目的依托单位。

二、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高校科研经费也不例外,从2009年的468.2亿增长至2013年的856.7亿,增幅达83.00%。

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经费,都是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由科研人员主动向科研主管单位提出项目申报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科研项目的确立具有竞争性的;二是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三是科研项目是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四是科研项目具有契约精神,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五是科研项目的开展得益于项目依托单位的支持。

我国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涵盖了监督管理体系、权责关系、预算管理、过程管理等四方面内容。

(一)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科研部、审计署及地方财政厅、科研厅、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不断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适时制(修)订并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二是不断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研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各类科研经费检查工作日渐常态化,初步形成我国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关系管理

我国科研项目实行的项目制管理,项目组为开展科研活动基本单位,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的权责管理机制,2012年,教育部 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指出,我国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体制,以确保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序进行。该制度的提出,旨在完善单一的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

(三)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式

在项目制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采用全预算管理,具体分为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以及间接费用预算管理两种方式。

两种预算方式相比而言,间接费用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对项目承担高校的成本补偿渠道,完善了高校及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与此同时,增加绩效支出,允许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劳务性费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有利于形成一个绩效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承担科研任务的积极性。

(四)科研经费的过程管理

我国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均是以项目制管理作为基础,经历从立项划拨到结题验收之间,经历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经费划拨、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结余结转资金的管理等一连串过程。

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出多门,经费使用人掌握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公众对科研经费关注度的提高,我国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积极响应,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特点,紧密出台了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政出多门,要求不尽相同,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经费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增加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二)外部审计标准不统一,沟通成本高

由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频繁出台,以及各科研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够细致、解读不够明确,导致不同的审计监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标准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直接增加了高校在接受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或检查时的沟通成本,增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三)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虽然探索间接费用的管理方式,通过增加绩效支出用于鼓励支持项目组承担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在已实行间接费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中,虽然允许科研工作者开支绩效支出,但绩效支出所占比重太小,不能很好的激励科研工作者。

(四)项目经费重申报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多为学术型人才,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准备,更多专注于科研业务自身以及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往往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按照预算花钱、不按照规定及时调整项目预算、审计不及时等经费支出不符合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科研和经费界限过于明显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容易被误解是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被孤立的对待。容易导致在涉及校内多职能部门协调工作时,总是将科研经费孤立的从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割裂开来,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四、完善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体系

基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政出多门的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心,统一制定具有普适性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为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强有效的政策指引。且在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明确科研经费允许开支的各个明细科目,有效地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解决科研经费检查中标准不一的问题。

(二)完善科研经费奖惩机制

为提高高校承担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我国科研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高校特点,分别制定并适当提高间接费用以及绩效支出比例。与此同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经费评价和奖惩机制,根据各高效在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完成优秀的高校可以相应的奖励,并给予未能按要求完成的高校一定的时间内终止申请某类科研项目的惩罚。

(三)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转变科研经费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充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重要的一环。

1.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影单提前启动科研项目申报计划,及时项目申报信息,做好项目申报及预算编制指引工作;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类科研项目的具体开支范围;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培训,及时传递政策精神。与此同时,完善各类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明确其考核标准。

2.高校方面

一是做好科研经费预算指引编制工作,实现不同类别科研项目预算控制的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二是重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预算及其执行数据的实时对接,做好预算控制工作。三是重视科研经费财务验收审核工作,要求重大重点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前半年须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预审计,尽量减少科研事故的发生。四是在高效内部做好间接费用的统筹分配工作,制定能够激发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

3.项目负责人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改变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私有财产的想法,充分意识到科研经费属于公共资源,及时参与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培训,把握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精神。化被动为主动,提前做好做细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预算不能满足科研项目研究需要时,及时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并在中期财务检查、结题财务验收时,积极主动配合科研主管部门,做好相关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四)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手段是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手段,建议我国上下应当一起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科研主管部门层面,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从项目申报到项目验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分享项目信息;在高校层面,实现科研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系统无缝对接,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将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在科研经费管理上。

(五)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校内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约束机制,改变科研经费管理只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做法。二是切实落实院系监管责任,院系等作为科研工作的基层管理单位,了解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三是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应该及时转变思想,将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等承担直接责任。

(六)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

鉴于科研经费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建议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组织一只专业化队伍,统一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管理。该部门负责联系校内科研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建立与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关系。避免出现各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只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观念,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内部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七)重视科研经费政策解读宣传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科研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设工作,及时收集国家、地方政府、各科研主管部门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解读和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南。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宣传工作,增大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覆盖面,提高科研工作者对研经费管理政策的认识。

五、结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对于科学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充分分析研究我国现有科研经费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够满足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在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同时,激发我国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众培.简析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2]陈朝宗.中国与西方科研管理比较及自我创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3).

[3]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科研研究管理.2003(3).

[4]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7).

[5]刘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初探.事业财会,2006(2).

[6]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学术界,2007,4,总第125期.

[7]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福州大学学报,2010(3).

[8]马青雅.科研经费执行过程动态管理模式探索及实践.会计之友,2014(36).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5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作业;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68-02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糙,对成本的划分不够细致,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建立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业预算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基于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未来期间作业和资源需求量的数量化表达,以求对企业发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进行动态的控制,实现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双重均衡,从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指导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

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成本动因,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编制的一种预算方法,它将作业成本计算原则、作业管理的思想运用于预算的编制技术之中,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运用“作业”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提高预算水平。

二、高校应用基于作业的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研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托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依托单位负责人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申请以及项目结果,忽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使得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难以落实。第二,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科研支出不好量化。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常常是交织的,使得占用资源很难划分,内部核算难以真实、准确。科研支出的不易量化,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第三,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要求不尽相同,没能按要求编制预算现象普遍。第四,未形成完整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预算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与成本动因理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为高校实施科研项目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环境。作业预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发挥预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的编制

首先,要确定产品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的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高校科研活动的产品是科研项目);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依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总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成本,某类产品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即是产品总成本。

(一)确定作业中心及其所消耗的资源

1.科研活动作业中心

指各院系实验室,主要完成与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任务。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科研业务活动中心的作业主要有分析检测作业、设备仪器调试作业、设计作业等。所消耗的资源分为劳务费、材料费、试验费、设计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2.业务辅助作业中心

包括学校图书馆、院系期刊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主要完成与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网络服务相关的各项辅助工作。分作业有:图书的采购、借阅与管理,期刊的采购、借阅与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等工作。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期刊订阅费等。

3.行政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科技处、财务处、院系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高校科研活动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各项任务。分作业主要有:科研组织管理(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鉴定、结题、登记备案),经费管理和院系综合管理等。所消耗的资源指管理部门组织科研、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为了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所进行的管理业务发生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鉴定验收费、印刷费、出版费等。

4.资源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资产处、后勤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与固定资产管理及维护和水电暖供应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分作业有:科研资产的实物管理、科研仪器的日常维修,水电气暖供应等。其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购置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科研用房折旧、科研仪器设备折旧、修缮费、水电费、采暖费等

(二)作业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

1.计算资源的实物需求量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二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三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2.计算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四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五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六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七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第八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3.计算作业成本和科研成本

第九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一类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一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全部作业的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控制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管理严肃性、权威性、激励作用的核心。预算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算目标尽可能相一致,控制的核心是对预算的反馈、差异分析和改进。

1.信息反馈系统是科研预算有效实施和控制的关键要素

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首先要建立预算跟踪机制。预算跟踪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上,尤其是对重点工程、大型采购项目,可以通过控制经费对项目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监督。其次还要完善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记录和计量,从而形成责任报告。系统、完整的预算反馈报告系统应是预算下达的逆运行系统,因此它多是以最基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最高决策层。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会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为科研预算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差异分析是作业基础预算运行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将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揭示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从而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确认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部分予以调整,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差异分析有助于揭示预算完成情况的好坏,明确各个作业中心的责任,进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估,并依据考评结果对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实现对预算的事后控制。

1.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就是对照既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和反馈的过程。它通常通过预算差异分析进行,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指标差异分析,实施绩效考核,使预算制度和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预算期终,通过各部门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

2.建立激励制度

基于预算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预算考评结果为依据,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激励。通过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划清责任,客观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惩制度是实施激励制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能使预算考评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同时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高校科研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综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作业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结合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其自身特点,提出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即将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黄竹君.作业预算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100-101.

[2] 马素蓉.完善A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2008:1-4.

[3] 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任江.浅析科研单位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7,(11):119.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工作流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的科研能力在高校综合实力指标中占据很大比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科研管理工作中尤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繁琐而重要。因此使用怎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科学、高效地促进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收集,还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和监控科研项目的研究动态,是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是纸张填写,或者是电子文档填写,邮件发送的基于文本、报表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科研处管理人员需要催办各个环节的项目审批,项目进度,随时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管、存档等繁琐的管理工作,信息处理量大,极易出错,还容易造成科研项目资金超支、丢失资料、延误时间的情况。项目申报人也无法对项目的审批流程实时查询,整个审批流程不透明。

这种管理流程已不能满足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科研项目成果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资金额不断增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必须随时调整来适应这些科研管理工作的变化,真正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助手。但是通常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基于固定的管理模式,不具有灵活性而且各校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依据自身的管理规范单独开发,不具有通用性。因此,如何开发一个通用的,灵活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适应不同院校。不同管理体制的需要,是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的难题之一。目前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当是以一定的管理规范为基础,按流程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及经费的监管。统计,以及结项等,每个步骤的工作流程应当及时,有序。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够按照管理规范将每个科研项目及时地在流程间流转,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延误。此外,当管理规范发生变化致使工作流程随之调整时,系统应当可以灵活地设置以适应管理流程变化的需要。

通过分析得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科研项目的流程化管理为目标,每个科研项目的管理看作一个独立的工作流程,流程模型按照管理规范提前定义或随时修改,流程的各个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完成,每个环节执行结束即自动转至下一环节继续执行,直到整个流程结束或终止。采用这种设计思想设计一个灵活的、自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既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使管理工作灵活顺畅。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在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工作流技术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技术之一。具体地讲,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全部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预定义的规则使信息或任务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使此目标的实现”。工作流执行服务由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组成,用于创建,管理和执行工作流实例,应用程序通过WAPI与之进行交互。

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以一定流程规范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项目的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的监管等,每项工作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工作流程中进行的。理论上,一个工作流不仅包括一组活动还包括这组活动之间的前后顺序关系、各个活动的启动和中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如活动的参与者、相关应用程序、所需数据和产生的结果等。

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模式,其中建模工具是面向系统管理员的流程定义平台,客户端应用程序是面向所有用户的系统平台,系统所有功能模块与工作流引擎都集成在工作流管理系统内部。工作流管理系统为整个业务系统提供软件支撑,非常类似于单机的操作系统,它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工作流引擎主要负责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流程模型的定义及修改、流程的实例化和流转,流程的中止及结束。

系统运行流程如下系统管理员首先通过建模工具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流程定义与修改,生成流程库。此后,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通过角色权限模块与各自角色和权限对应,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项目申报人提交申报审请和资料后,将资料存入文档库,经科研管理人员审查合格后,由工作流引擎自动对流程库中的流程模型实例化,存入工作流实例库,各工作流实例按各节点的流转规范进行流转,对节点参与者进行操作提示,系统管理员随时监控、查询、中止各工作流实例的流转。

系统中工作流流程各节点需要具备转移条件、任务活动,当前状态,角色映射等多项信息。因此系统数据库包括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和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两部分。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项目审批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负责人信息表、项目申报组成员信息表,结项项目表,项目经费信息表、项目经费支出信息表、项目进度信息表等。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节点信息表、连接弧信息表,流程定义表、流程类型信息表、流程实例表,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等。其中

节点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的ID、节点说明、处理时限、角色ID,处理类型、处理结果,节点类型,节点状态等。节点分为任务节点、逻辑节点和标志节点。在节点信息表中,用节点类型字段来记录该节点到底属于哪个类型1表示开始节点,2表示任务节点,3表示结束节点,4表示与节点,5表示或节点。

连接弧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闫的连接顺序及连接条件,包括:连接弧ID、流程定义ID。流入和流出节点ID等。

流程定义表主要记录流程定义ID、流程说明、流程类型ID、活动定义ID,创建时间,创建者等。

流程类型信息表主要记录工作流模型的基本信息,包括流程类型ID、类型说明、活动定义表名,活动实例表名。

流程实例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活动ID、流程定义ID、流程状态、当前节点ID。

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节点编号、角色ID,处理时限,提醒标记、处理结果、处理日期、处理者用户ID等。

采用工作流技术的软件平台,实现工作流将达到缩短科研项目审批周期、改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流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等目的。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7篇

摘要:由于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不断增长,科研项目经费的数额也越来越庞大,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使其产生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成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从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探求可以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

一、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

高等学校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需求,甚至有些高等学校并没有科研项目经费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于松弛,会计核算在审查科研项目经费时也不够规范和严肃,缺少了必要的内部监督体系,给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带来相当大的随意性。同时,对于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财务资金无法做好有效预测和掌控,这给高等学校的统筹管理带来困境。

(二)不同项目之间的管理方式没有区别

科技的进步给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强了高等学校和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校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带来更多多元化的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在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上也是大不相同,但是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适用于目前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多元化的科研项目相背离。

(三)缺乏科研成本与效益的理财念。

如今,许多高等学校过于关注科研项目的数量,却没有比较科研成本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的得失问题,当然也无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和实际收益采取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有的高等学校的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就是科研工作人员自己的研究经费,科研项目发生的水费、电费、材料费和仪器损耗费等均不计入科研成本中,这种核算方式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科研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支出。

(四)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主要还是以负责人为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对于经费有绝对的支配权,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团队集体申请的,因此会产生经费是“属于”科研团队的私有财产、财务部门无权干涉的错误思想。这就会导致科研项目经费并没有和其他财政资金一样集中核算、统一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甚至有的负责人会有把研究项目当作“圈钱”的工具,助长了借学术之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阻碍了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科学发展。

二、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系统

高等学校的科研部门要和财务部门紧密配合、分工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系统,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报销制度,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每笔收支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明确规定科研项目获得的一切科研项目经费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的统一核算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参照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科研部门、科研负责人和财务部门三方的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各司其责。特别是要督促科研负责人要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资金。

要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不随便追加预算,事前要做好经费支出计划,合理控制经费支出,以避免预算调整,影响科研项目的发展;对确需追加预算的科研项目,高校财务部门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后,应当予以支持。

(二)灵活对待不同项目,加强项目结余的管理

高等学校对于不同的科研项目要分类进行核算,一般将科研项目经费分为三类: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高等学校的财务部门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来源渠道和不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类处理,其中: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一般是科研人员自己申请得来的,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根据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为收益回报;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就要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审查,控制消费性的支出比重;学校配套教育经费属于教育事业经费,可以一次性或是按照科研进度拨付款项。加强项目结余的管理工作,管出效益,促进科研成果以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对于科研项目决算应逐步规范决算管理,建立可操作的流程已明确决算手续,披露决算报表等财务信息,强化外部监督,以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及时清理结题不结项的项目,及时清理和回收项目资金。

(三)强化科研设备的管理工作

通过科研项目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属于学校内部的固定资产,它不从属于个人或是任何科研项目小组,因此,高等学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要加强科研设备的管理工作,定期清查科研项目购入的设备和固定资产等。当科研结题或是科研项目之间的科研人员变动以后要及时做资产变更手续以防资产流失。同时,详细记录购入的固定资产,对已有的资产要避免重复购买问题的发生,不仅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利用率,还可以加强科研项目之间的互助协助,促进高等学校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树立科研成本意识,加强科研效益的核算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比例可以有效的控制科研成本,加强科研收益的核算。首先是要高等学校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然后就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确认的审批制度;最后,对于劳务费和招待费要严格控制其占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属于直接经费的直接计入科研成本中去,属于间接经费的要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科研成本中,加强科研科研效益的核算可以有效防止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盲目性。

(五)加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高等学校一定要建立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对项目的负责人在支配科研项目经费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要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整,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安全且高效的分配和使用。同时,还要明确科研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如若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要严惩不怠,从根本上抑制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套用科研资金的情况发生,以正确的审计监督为导向,由监察部门和纪委双方检查机构制定检查计划,一旦发现问题或是其他不符合科研验收的情况均不允许通过验收,并且追究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追回有关科研项目经费。

三、结论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是复杂的、长期性的综合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比例、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项目是否科学合理的监督,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都是用在科学研究的项目上,推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宜高.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经济师,2011,(8).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项目 进度管理

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师资是否雄厚在很大程度上与科研有着紧密的联系,立项的数量和级别充分体现一所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科研整体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但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也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及管理水准。因此,在民办高校中,他们的科研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传统式的上传下达,这种机械式的科研管理必然会导致部分科研项目延期,甚至研究成果深度不够。另外,有些科研项目在申报时是比较有创新的,延期后会造成在结束项时研究成果的价值比预期减少很多,甚至还没有创新点等,这样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不会提供有力支持的。目前,项目延迟是大多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了项目质量,也影响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是解决项目延迟的关键所在。

一、S学校科研项目概况

高等学校是拥有高级人才的基地,拥有科学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另外,高校的三大任务其一就是科研,科研对全面提高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学校整体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学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教学成果,那么现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则更应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为科研创新增加投入和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现状

为了推动S学校的整体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学校提出“科研促校”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S学校在科研领域、科研级别、科研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校教师改变观念,科学研究热情高涨。

近三年,S学校科研立项260项,其中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5项;学校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项,校级教改立项140项;全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638篇,主(参)编教材40部,出版专著8部、译著2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优秀教材奖4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S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总立项数达465项,在这些项目中接近60%的项目都出现了延期,可见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有很大的改善。如表1所示。

S学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类:

纵向课题。是指非S学校的其他科研管理机构(如:国家、省、部委、厅局、协会)立项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含自筹经费)。

横向课题。是指S学校师生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获取的委托项目或合作科研项目(包括子课题),以及境外资助的科研项目。

校级课题。是指S学校所立的科研规划项目。

(二)科研项目管理结构

在S学校,他们的科研工作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学校和系部。S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主管,系部协管的管理体制。校长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是对学校的学术进行评议、咨询和决策所设立的机构。校科研处是该校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系部是科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务必确定一名分管科研工作的系部领导,主抓系部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S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制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以直线为基础,在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实行校长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结构如图1所示。

从组织结构图1中可以看出,在直线职能制结构下,信息传递快速、灵活并且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责任明确,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有缺陷,这种管理机构结构是典型的权力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中层或基层管理者欠缺管理的自,属于“集权式”管理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致使部门间的联系出现脱节现象,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二、S学校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S学校最早是一所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后来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拥有自主颁发国家予以承认的大专学历资格,十年前晋升为部批的全日制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建校至今,侧重点以教学为主,缺乏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氛围缺乏,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质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学校科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延期项目较多

通过对S学校近三年的科研情况的调查,可明显看出能够按时结题的项目仅仅占总项目的4/5左右,而约3/5的项目都出现了或长或短的延期,没能按项目计划有效进行。甚至个别项目还是延期两年以上。

(二)项目计划偏差大

创新性、探索性是科研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使得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少,另外,对研究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这样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时带来了挑战。由于项目进度计划一般是估算,所以其不确定性风险也就较大。然而一些常规的建筑类项目,它们往往和已经研究过的相关项目在规模和难度上较相似,因此其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多,项目进度估算也就较准确。

(三)进度偏差未及时识别

科研项目在研制时项目成员往往只关注那些关键路径上的任务。然而对于非关键任务关注较少,在其出现问题时要不是一概不知,要不就是简单处理。问题的积压会致使非关键任务严重影响了关键路径,致使该非关键路径转换为新的关键路径,延误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

(四)信息沟通不通畅

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背景,且个性不同,从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再加上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之间、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使得问题的理解有偏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项目的实施和进度。

当发现问题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项目相关成员进行沟通协调,明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S学院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结合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和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项目计划制定不合理

S学校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项目申报书的填写是项目负责人个人填写,这种随意、空洞、简单的项目计划制定过程,容易导致项目进度计划制定不合理。然而在现代项目管理中,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应该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有关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集思广益进而制定项目计划。

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创造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可借鉴的科研项目较少,进而也会影响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性。

(二)进度计划未及时调整

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进度也要跟随项目的实际研究过程适当地进行合理调整。项目的研究首先要进行项目的论证,这时可以是大致的项目计划。随着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前期未考虑的细节部分需要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进而在粗略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计划调整时需要召集项目组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并得到大家的同意。

若项目计划只是简单的制定,而不及时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则不能实现项目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各个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可预测和控制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会对项目的如期研究、研究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项目主持人突发性的伤病、项目研究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以及项目研究过程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等等,尤其是项目研究经费问题,由于部分规划课题是只立项不给予经费资助,这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而言,会直接影响项目研究质量。

(四)项目负责人科研时间的限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第9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绩效 对策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然,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众多高校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未放在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数量,争取科研奖励上。这种观念对科研人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在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不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申请,轻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为科研项目的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以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统计、分析评价等。各期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作用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重前期项目申请而轻中后期管理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只关心发表了几篇文章、能否获奖,至于成果开发、转让,认为那不是科研人员的事,致使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流产。如果高校仅将重心偏向于科研项目的立项,而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就很难有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更不会有后期的开发转让,实际上达不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1.2 重形式,轻绩效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一方面,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或责任书作为最基本的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或责任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的办法。因此,结题时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者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一些应用研究的项目,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1.3 重考核,轻监督

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一般以发表论文、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化、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造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2 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并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1 建立准确、有效和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同时,指标体系必须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同学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有所不同,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应有所不同。

2.2 抓结题,促成果

将项目执行情况,尤其是完成情况直接纳入考核内容,作为晋级、晋升标准。使科研人员能认识到执行项目与申报项目同等重要,结项比立项同等重要。另外,还应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按任务书要求实施科研项目,按时、高质完成项目。

2.3 加强科研计划实施和成果管理工作的相互衔接

为了促进科研项目顺利转化,科研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成果管理工作在组织结构上要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工作沟通互补,保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了解和管理。对重大项目或重点课题试行“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即从立项到实施,从成果鉴定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都由专人进行系统管理,逐步总结经验并全面推广。

其次,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坚持科研工作考核的激励约束导向,但必须由偏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重点是完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及差异,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不能一刀切。尤其要注意的是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与实际,适当拉大考核的时间跨度,允许和宽容教师科学探索的失败,关键看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追求结果和数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引导和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潜心学术、投身创新,努力做出原始性、基础性、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第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筹措与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量虽然可观,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与资源并不充裕,不同地区的高校之间也极不平衡。因而,政府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高校自身也要开源节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筹措科研经费。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主权,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如设备仪器采购、书报资料订阅、外出学习调研等,允许合理的劳务报酬等支出,但总体要求必须与科研项目紧密相关,确保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第四,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较高的信息采集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能力,既同本单位科研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心里有数,又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政策和指示了然于心,并且能够把二者交流的各个环节协调好,这样才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