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海外市场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48

海外市场发展

海外市场发展第1篇

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证明仅有主板市场的证券市场是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周期不同,对融资的需求也不同。由于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客观上需要一个合适的市场以提供融资的渠道;同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科技进步的快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创造第一生产力的载体,其特点是风险巨大且前期投资成本高昂,为了促进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和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提高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客观上也需要一个高风险的证券市场。由此应运而生的创业板市场凭借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一、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综述

创业板市场是指专为暂时不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纵观全球,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繁荣、调整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正式起步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以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放弃了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大批以高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为导向的新兴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为以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业板市场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致力于扶持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美国NASDAQ市场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设立,其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些经济转型艰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纷纷效仿设立创业板市场,以致几乎全欧洲的证券交易所都设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第二板市场。但是这些市场在成立后都遇到了信息不灵、价格不透明和流动性较差等问题,并由于市场缺乏活力而逐渐沦为二等市场,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的二板市场甚至濒临关闭,荷兰更是率先关闭了正式平行市场。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由新经济和网络概念股暴涨引发的全球股市上涨行情,各国和地区创业板市场建设再掀高潮。中国台湾地区于1994年对原先设立的证券柜台买卖中心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另类投资市场(AIM)、欧洲易斯达克市场(EASDAQ)、韩国科斯达克(Kosdaq)等市场陆续设立,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芬兰、瑞典、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设立了新市场。创业板的繁荣发展掩盖了诸多问题。随着2000年3月开始的全球性股价暴跌和科技股泡沫的破灭,海外创业板市场逐渐进入调整阶段,且调整幅度随着“9.11”事件的发生而逐渐加大。大幅调整在挤压市场泡沫的同时,也加剧了创业板市场潜在问题的暴露,诸如市场流动性不足、投机现象严重、上市资源匮乏等问题接踵而来,许多创业板市场难以为继,纷纷关停并转,全球创业板市场的数量出现负增长。2005年至今,经历了深幅调整的海外创业板市场纷纷采取改革措施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截止2011年底,全球有约40家创业板市场在运作,遍布全球产业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二、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均设有创业板市场。自1971年美国NASDAQ市场成立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整合,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已经明确,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在全球证券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的统计,截止2010年末,共有45,172家公司在其51家会员交易所挂牌上市,总市值548,627.54亿美元;其中有7,629家公司的股票在其31个会员交易所下设的35个另类及中小企业市场(Alternative & SME)进行交易(编者注:由于已升级为交易所,WFE未将美国NASDAQ纳入其Alternative & SME市场统计范围),占其会员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6.89%,总市值6,211.18亿美元,占其会员交易所总市值的1.13%。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易所合并大浪潮的掀起,海外创业板市场的集中度日趋提高,其中美国NASDAQ、英国AIM、加拿大TSX Venture、韩国Kosdaq和日本JASDAQ已经成为海外发展最快、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欧洲新市场和台湾柜台交易中心等市场的发展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创业板市场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产业升级的过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诸如香港创业板市场、德国新市场等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受到了限制。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10年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末,美国NASDAQ市场总市值为38,893.7亿美元;英国AIM市场总市值为1,235.0亿美元;日本JASDAQ市场总市值为1,171.2亿美元;韩国Kosdaq市场总市值为844.4亿美元;加拿大TSX Venture市场总市值为725.1亿美元,是海外市值最大的五大创业板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前三大海外创业板市场在2010年新上市公司数量均少于退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总数较2009年末有所减少,韩国Kosdaq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与退市公司数量基本持平,仅加拿大TSX Venture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明显高于退市公司数量,市场规模略有扩大;从交易金额来看,美国NASDAQ、韩国Kosdaq、日本JASDAQ和Mothers、加拿大TSX Venture等五大市场成为海外流动性最好、成交最活跃的创业板市场,2010年交易金额分别为126,592.0亿美元、4,121.9亿美元、539.9亿美元、420.8亿美元和331.9亿美元。

三、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中小创业创新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新市场或新板块在全球不断设立。但是目前海外创业板市场中,仅有塞浦路斯、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南非、澳大利亚等不到1/3的市场采取了会员制,其余全部是公司制。随着全球创业板的组织形式逐渐由会员制转变为公司制,股东们也日益重视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和发展,出于追逐更多超额利润的需要,各市场争抢上市资源的竞争日趋激励,使得目前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出现以下趋势:

(一)形象高端化

创业板市场原来的定位是地位次于主板的二板市场。随着市场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已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颇具活力的交易平台,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正逐步上升。如曾作为日本柜台市场的JASDAQ于2004年发展为交易所市场;2005年,Kosdaq与韩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合并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从此成为韩国证券市场重要主体之一;美国证监会也于2006年批准NASDAQ成为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并促使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发展,海外创业板市场已逐渐摆脱了低端的市场形象,正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整合常态化

由于规模所限,证券市场存在收不抵支的可能,从而无法实现长远发展。法国、荷兰、比利时新市场的整合及欧洲依斯达克的关闭等都是由于市场规模不够引起的。近年来,各创业板市场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或者海外并购的形式不断进行整合,以扩大运营规模和影响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市场运营风险。如德国整合原有的Neure Market,于2005年重新设立了创业板市场Open Market,并由交易所监管;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有限公司(NYSE Group)在合并成立后很快推出专门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高增长板块(NYSE Arca);新加坡交易所甚至将原有的创业板市场SESDAQ整体转化为新的“凯利板”(Catalist)等。此外, First North(隶属OMX集团)、Alternext(隶属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等也都是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市场影响力。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会员单位所设海外创业板市场中,2010年末总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创业板市场就有19个,占比超过了50%。这些小型市场缺乏规模效应,极易成为收购目标。随着竞争的日趋激励,预计海外创业板的整合将呈现常态化趋势。

(三)定位差异化

面对着竞争的压力,不少创业板市场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以吸引更多特定类型或行业细分龙头的企业上市。如NASDAQ-OMX集团的Firth North市场定位于符合北欧经济特点的造纸、服装及机械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Alternext市场定位于创业企业的并购平台;加拿大TSX Venture市场定位于矿业和油气企业上市首选地。还有一些国家则在原有市场体系内设立了新板块,上市标准也更为灵活和宽松,如韩国Kosdaq市场在原有“无风险板块(NON-VENTURE) ”、“风险板块 (VENTURE) ”的基础上,增加了“成长型风险板块”(GROWTH-TYPE VENTURE) ,以更有力地推动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上市;日本JASDAQ市场则向处于更早阶段的企业渗透,设立了一个新板块―“NEO”市场,意为“新创业、新估值机遇”,以支持拥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制度创新化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基础不同,每个市场设立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并不能简单复制成功市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海外创业板市场立足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不断推出制度创新举措以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了快速发展。如AIM的“指定市场”制度,对于在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9个海外市场的上市公司实行快速通道,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上市;日本JASDAQ对于申请在 “NEO”市场上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企业并未设定盈利要求,仅需提交上市申请的上一个年度末净资产为正值的证明;而拟申请在韩国Kosdaq市场成长型风险板块上市的公司也无赢利要求,仅需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技术评估证明;NASDAQ市场为简化上市程序、提高上市效率、降低上市费用,专门针对分拆上市的公司设定了一些特别标准。

(五)产品多元化

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实现市场规模扩大,流动性增强,最终实现利益追逐的目标,很多创业板市场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并不再满足于仅包括股票的现货市场,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延伸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并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例如,韩国Kosdaq市场在亚太地区创业板市场中率先推出了ETF产品;台湾地区柜台买卖中心为实现债权市场的电子化,陆续推出了“债券计算机议价系统”、“债券比对系统”和“指针公债计算机议价制度”等。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创业板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和增加,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山,沈惠斌.创业不差钱:全球资本市场创业板纵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2]汪贻文.创业板投资全接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海军,华成.创业板透析与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谢百三.要善待、呵护中国创业板―从美国、德国、香港等地创业板的成败看中国创业板建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0

[5]欣士.海外创业板最新发展[J].深交所,2008;1

[6]王晓津.海外创业板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及启示―基于亚太区9家创业板市场的问卷调查[J].中国金融,2010;2

海外市场发展第2篇

作为福建省最早“走出去”的外经龙头企业,中国武夷历经三十年发展,已成为有实力、讲信誉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目前在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公司,业务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3个工程领域,累计完成了100多个项目。在非洲,中国武夷建设了超过1000多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一批机场、医院和中非友好小学项目,树立起优秀的“CHINA WU YI”品牌。例如: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出席项目交接仪式的中国援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荣获“2012-2013国家优质工程奖” (境外工程)的肯尼亚内罗毕-西卡道路工程项目,荣获2016年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的肯尼亚KCB商业银行总部大楼项目。中国武夷凭借在海外专业的市场化运作,连续23年跻身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并荣膺“2013年最值得向非洲推荐的百名中国企业”“中国对外承包商会成长型企业”。

审时度势,战略布局“走出去”

回顾中国武夷多年发展之路,“走出去”是企业一以贯之的战略理念。公司成立伊始,中国武夷的前辈们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怀揣24万美元贷款闯入香港,继而打入国际市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武夷通过与央企合作,以“水手”角色“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参与承接援建项目,先后建设了援贝宁科托努综合体育场、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等5个项目。这些项目以良好的管理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业主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帮助中国武夷逐渐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2002年,中国武夷以进入肯尼亚市场为契机,真正开始了以东非为中心,辐射中非、西非、亚太的海外战略布局。短短几年,中国武夷进入数个目标市场,工程承接不断实现新突破。在肯尼亚,从最北部的摩亚雷到最南部的马赛马拉,中国武夷的身影遍布肯尼亚全国的公路项目及公共房建项目,为当地人民完善路网,改善交通,提升生活及工作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武夷之所以能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市场取得成功,是因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始终与所在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契合中国与所在国政府的友好关系。作为一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中国武夷深知随着非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及公共建筑等基建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而随着中非产能合作及“十大合作计划”的推进,中非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落地生根,精品工程树品牌

在肯尼亚,“CHINA WU YI”已成为精品工程的代名词。秉持“一个项目,一座丰碑”的质量理念,中国武夷加强标准化、全周期质量管控,严格保障安全文明施工,不断以精品工程获得业主及民众的一致好评。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一条著名的“中国路”――内罗毕-西卡市政道路项目。该项目是迄今为止,肯尼亚政府投资最大的公路工程,是肯尼亚连接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交通大动脉的国际干线重要路段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武夷当时境外工程项目中结构形势最复杂、干扰因素最多、施工难度最大、项目人员最多的标志性建筑。经过项目全体员工的攻坚克难,先进设计、科学施工、优异质量及较高的社会效益,让该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首都内罗毕的市政道路通行能力,当地政府及民众对施工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该路也一度成为中国武夷在肯尼亚的代名词。

除了内罗毕-西卡道路项目,中国武夷还有很多代表性精品工程,如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为保障工程质量,公司选用了中国国内最好的通讯设施、空调设施和建筑材料。又如肯尼亚KCB商业银行总部大楼项目,作为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承接的首个高层房建项目,以先进的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创造了目前肯尼亚建筑业最快的主体结构施工进度。

正是凭借这些精品工程,中国武夷在非洲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市场的不断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步步为营,产业升级促转型

针对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及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局面,中国武夷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方向,积极致力于转型升级。

中国武夷将建筑工业化看成是未碓诠际市场持续保持竞争力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中国(福建)-埃塞俄比亚投资合作论坛期间,中国武夷也和埃塞政府初步达成了在埃塞投资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基地及建材仓储式超市的意向。

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是中国武夷转型升级的又一着力点。中国武夷已在肯尼亚购买374英亩地块,拟进行“中国海丝路蒙巴萨武夷工业园”建设。利用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中非产能合作的契机,中国武夷有意联合其他省属企业抱团出海,目前与三钢合作的“中肯合作肯尼亚钢铁项目”正稳步推进,与省汽车集团合作的“金龙客车组装项目”等项目亦在洽谈中。2016年,中国武夷规划建设的中国-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中肯合作肯尼亚钢铁项目等8个项目被纳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重大项目。

持续发展,利益共享赢尊重

2014年6月,中国武夷肯尼亚总部大楼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成。这栋建筑面积达5500m2的大楼让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拥有了“家”。总部大楼的落成更表明我们长期扎根肯尼亚的决心。除了肯尼亚总部大楼外,中国武夷在赤道几内亚、南苏丹、刚果(布)等国家也先后投资建造了办公楼。

多年来,中国武夷一直秉持“汇聚五湖四海,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将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加大海外机构建设力度,增加本地就业,延伸当地合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繁荣,打造与各国政府、民众的“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承建的D226公路为例,项目部在管理方面大胆引进当地管理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给予肯方员工平等的发展机会,打造了境外项目本土化管理的新样板。

除了自身在非洲进行投资外,中国武夷还作为闽非合作的桥梁,积极为其他福建企业到非洲投资牵线搭桥。先后带动福建省投资集团、能源集团等50多个品牌的建材、设备和生活产品出口。

和谐共生,做优秀企业公民

中国武夷“走出去”过程中,一直注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保护当地环境,做到每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惠及一方百姓。

2012年,中国武夷中标A2公路的托比-摩亚雷路段项目。项目沿线水源匮乏,居民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部落之间也经常因水源而产生暴力冲突。中国武夷得知水源问题的严重性后,累计投入950万元人民币在公路沿线相继开挖了15口水塘,储水量近36万m3,有效解决了沿线用水问题。三年来,水塘周边新增200多户居民,很多学校在此选址,埃塞俄比亚边境的牧民也常赶着牲畜过来饮水。项目“巧妙解决施工用水问题,惠及当地民生”在“2015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活动中荣获“最佳实践案例”。

此外,为当地援建学校,参与清理受战火摧残的商场,为受灾民众捐款,参与蒙巴萨海岸垃圾清理活动,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野生动物等,中国武夷通过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伙伴。

党旗飘扬,党建引领促发展

海外项目点多线长面广,中国武夷党委制定“四同步、全覆盖、高起点、严规范”的党建工作思路:在设立组织机构的同时建立党组织;在配备行政领导的同时配备党组织书记;在明确海外业务发展任务的同时明确海外党建工作职责任务;在开展海外业务的同时开展党建工作。

如今,中国武夷在具备条件的境外单位都单独党支部或党总支。规模小、党员少的单位则在同一区域内组成联合党支部。中国武夷实现了党组织在海外项目的全覆盖。

海外市场发展第3篇

关键字:海外市场;工程咨询设计;开拓;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hina'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enterprises to open up overseas markets,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market development,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kind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in the overseas market,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the overseas market consulting engineering design enterprise strategy.

Key words: overseas market; engineer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开拓海外工程咨询设计市场的必要性

1.1 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深入。大型的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断的拓展自己的业务,以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占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先机。虽然我国在制造、工程、信息化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一定声誉,也产生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如华为、中信、联想等,但智力服务领域却相对匮乏,我国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极少主动参与到海外市场中,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极为不符。根据预计,目前全球建筑工程市场的份额达到了万亿美元的量级,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工程设计咨询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

1998年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提倡中国企业积极到海外寻求发展,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增长,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而这些方面都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因素。作为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有必要也有义务“走出去”,在世界工程咨询设计领域展现实力与风采,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业海外经营产业链,增强我国对外工程总承包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1.3 企业自身做强做大的需要

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科技型特点,决定了在“走出去”方面与西方企业相比存在先天的竞争短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与这些企业竞争也有利于我们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发占领海外市场,可以更好的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增强国内消费信心指数,以赢得更多的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2、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契机,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开始参与到承揽国际工程咨询设计领域中去。

1992年4月原国家外经贸部合作司授予了寰球公司、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院等32家单位对外经营权,并于1993年2月成立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以期对行业资源信息进行统一融合的动态管理。

“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由成立时的52家会员单位,已发展到约300家。这些企业一般存在规模庞大,资质高,业务综合性强等特点。经过二十年的磨练,这些企业有了较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国际工程咨询事业稳健发展,企业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对着发展有许多单位通过联合重组、专业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重组后的企业科技含量提高,资本扩大。综合实力增强,竞争能力、抗击风险能力都有提高,普遍具有了总承包能力。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12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99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556亿美元。

3、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海外市场发展所面临优劣势分析

随着国家导向和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已经日益重视起了海外市场的开发,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3.1 发展优势

技术优势: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在大型、超大型、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经验,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效率优势:虽然我们的体制与国际市场通用的模式不同,但是这种独特的体制使企业的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善于承接任务紧急、超越正常流程的项目。

价格优势:工程咨询设计行业是一个智力行业,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的主要成本。而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发达国家普遍较低,这就形成了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在同等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优势。

3.2 面临的问题

1)与国际市场接轨存在差距

我国在工程咨询的概念、范围和管理上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业务范围未达到国外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要求;归口管理、缺乏独立性等特性不能很好的适应海外工程开发的需要;自身运营的体制机制方面不能满足模式多样化、资产多元化、经营自主化、管理集约化的国际大趋势。

2)海外市场开拓投入不足

我国具有对外经营权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每年有对外新签项目合同或营业额的不足100家,还有许多单位几乎没有开展海外工程咨询设计业务。同时咨询设计企业在合同额和营业额相对于海外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国际工程咨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力度远远不够。

3)金融市场保障环境欠缺

虽然国内企业在开展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方面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对外承包项目融资的瓶颈。信贷担保门槛高,贷款审批手续繁杂,融资渠道少,保险业务滞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和能力。

4)高层次人力资源紧缺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咨询设计领域锻炼出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但是在面向海外市场,我们仍然面临缺乏专业精、外语好、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国外标准的项目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商务人才、法务人才和金融人才。

5)市场多元化发展格局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海外咨询设计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部分企业的业务进入了欧洲和美洲,但业务量极小。

4、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海外市场发展及开拓策略

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海外市场的发展及开拓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4.1 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定,确定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辨识出自己的优势领域,认清自己的产品特点,有效的甄别海外优质项目和优质的市场,建立海外市场发展和开拓模型,避免“广种薄收”现象的产生使企业发展和开拓海外市场成本无谓的变高。

4.2 面向市场特点,建立长效体制机制

企业确定进入海外市场的目标,并甄别出市场范围和领域后,应当在海外项目团队建设、薪酬绩效考核、客户信息管理、项目信息收集、组织架构改革、企业形象宣传等、企业文化输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以适应海外市场变化的需要。

市场发展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地域、阶段的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应当根据所处市场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市场发展特点的需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海外市场发展第4篇

内容摘要:在2011年企业并购市场中,具重大影响力的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事件(下文简称G-M并购)。这次并购引发了全球企业界对产业发展的新思考。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运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对G-M并购事件的分析解剖,为中国企业未来对外投资市场战略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利技术 并购 海外投资

智能手机时代的商业链变局

(一)智能手机市场分析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使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成为世界通讯产业终端消费品的主导。2000-2010年,智能手机发展迅速(见表1),随着蜂窝数据技术、移动处理器、触摸屏等新兴投入要素技术的成熟,以软件功能的无限延展为差异化优势,智能手机提供给人们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全新体验平台,市场普及率迅速提升并取代了传统的移动电话。

根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共售出4680万部装有谷歌公司的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较之2010年同期的1070万部增长了近300%;同时市场份额也从2010年的17.2%提升到43.4%。更为重要的是,其主要竞争对手诺基亚公司的塞班系统智能手机销售量从2540万部下降到2390万部。Gartner的数据还显示作为市场新的竞争者苹果,IOS平台的手机占据第三的位置,共占据18.2%市场份额,售出1960万部智能手机。对上述数据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到传统的行业领先者诺基亚正在失去市场领先地位,而使用谷歌公司Android系统的手机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

Android系统的手机差异化优势在于开放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修改手机系统以满足自身消费的偏好,其他消费者借助开放性这一优势可以享用他人的感觉成果。这样就使得Android系统具有更大的参与性,反过来更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苹果IOS是苹果公司专用移动平台,只用于iphone和ipad,设有严格的进入门槛,软件开发者必须经过app store审核上架用户才能通过itunes下载安装,软件扩展名是ipa,只能调用自身数据和公用数据。其系统与硬件的兼容性较高,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死机情况,这样IOS以牺牲开放性换取了稳定性作为自身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智能手机核心竞争力分析

智能手机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专利技术,以技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IT产业是专利竞赛最为激烈的一个产业。截至2010年,IBM拥有的专利数量高达6.7万项;佳能拥有专利4.1万多项;通用电气为3.7万项;其后依次是日立、东芝、三星、索尼、松下、柯达等,摩托罗拉以2万项位居第14位。

全球专利申请竞争更趋激烈,IT和电子行业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新增专利申请量的变化意味着产业内新的企业正试图凭借专利技术改变市场的原有格局。以LTE领域为例,排名在前的诺基亚爱立信受到中国新兴跨国企业中兴、华为公司的挑战。

新企业收购老企业—秃鹫式并购

在并购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处于衰落周期阶段企业的并购称为秃鹫式并购,表面看并购目标整体已经不具有未来发展的价值,但是就局部而言却有对收购企业极具吸引力的资产。以下应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来说明。

(一)专利市场进入壁垒高企—S

前文所述,在IT行业中专利数量的激增使得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随着市场趋于垄断,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个人、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局限,鉴于投入—产出分析比,它们的专利或是默许被侵犯,或是低价交给InterDigital这样的公司,自身较难将其变为产品盈利。以InteDigital为代表的纯专利公司,看到未来市场的专利前景,会一改过去以获取最大经济租金为目的的市场定价策略,转而采取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以求得即期利润最大化而放弃跨期利润。

就Google公司而言,进入手机领域的本质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由于公司始创的业务是搜索引擎,并没有太多的专利基础,而它的竞争对手微软、苹果等公司早已完成了布局。

具体到Android手机相关专利方面,根据美国Rodman & Renshaw分析师库马尔(Ashok Kumar)统计,Google可能只拥有600多项,苹果则拥有近4000项,而微软则涉及到1.7万项。一部智能手机可能涉及多达25万项专利。作为后进入者的Google无法与市场已拥有25万项专利的市场老巨头对抗。

(二)老企业生存危机引发的秃鹫式并购—C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由苹果等公司组成的Rockstar Bidco LP财团出资45亿美元收购北电网络拥有的6000项专利和专利申请。这一举动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引发了新的博弈,另一家老牌企业柯达公司也欲出售1100项专利来满足日常营运资金的需求。在对北电及其6000项专利的收购争夺中,由苹果、EMC、爱立信、微软等组成的财团胜出。谷歌作为一家依靠互联网起家的软件公司,在移动终端市场上明显实力不足,在与众多手机厂商的联合竞争中力不从心。苹果此次收购,使得谷歌、HTC和三星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通过获得北电专利,苹果每部iPhone成本降低了3-5美元,每部Android手机的价格从150美元提高到了200美元。

(三)通过资本运作消除技术代际差距—P

谷歌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实现资产交易内部化来抵消外部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谷歌和摩托罗拉的并购属于典型的纵向并购:谷歌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智能手机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目的是减少外部市场带来的风险,实现自身作为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进而实现内部化优势,以此规避交易成本的产生—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产生的技术差距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专利诉讼成本。

第一,并购目标价值。摩托罗拉在通信行业发展多年,积累的专利达2万个,专利范围涉及通信标准、手机硬件设计、技术系统、多媒体应用等,这构成了摩托罗拉组合专利的优势。当前市场在售的很多手机所引用的技术,都是基于摩托罗拉的多媒体领域专利。通过这次收购谷歌可以在专利竞争中削减大量专利使用费成本支出,同时也在短时间内弥补了自身的经营缺陷。

第二,并购行为可行性。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2011年一季度,摩托罗拉移动Android手机市场份额从2010年同期的33%迅速滑落至仅14%,在Verizon销售的智能手机中,摩托罗拉移动份额也降至18%,相比2010年同期的38%,有明显的下降。此外,在接入开源的Android后,摩托罗拉也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在2008年宣布分拆后,摩托罗拉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将手机制造环节独立出去,这更有利于摩托罗拉的战略转型。而在Verizon不再给予必要的重视时,全面靠向Google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

第三,并购后的市场反应。在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一方面谷歌拥有了和苹果竞争的资源,同时也给微软公司提出一个顺序性博弈的难题。另一方面其他市场参与者诸如HTC、三星、华为、中兴等众多手机厂商则面临一个艰难的博弈选择—是继续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还是另谋出路。如果选择继续使用android,自身可能面临不平等的竞争;如果不选择,是与微软合作,还是自己投入巨资创新研发一个新系统,当然这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G-M并购带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中国知识产权对外发展存在比较劣势

中国在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后,开始注重改善对外贸易机构。分析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资料发现,在“十一五”时期,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国际收支逆差逐年增加:2006年为64.3亿美元,2007年为78.5亿美元,2008年为97.48亿美元,2009年超过百亿,达到107亿美元。知识产权贸易逆差达到347.28亿美元。

(二)知识产权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对外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给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美国的“337调查”是非关税壁垒中的典型产物。337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的做法。实践中,“337调查”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果ITC经调查认定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ITC有权采取救济措施,如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等,禁止侵权产品进入美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数量和品种的不断增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选择“337调查”来限制、封杀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2010年,美国共发起56起337调查,其中涉及中国的案例共18起,占比近3成,位居首位。涉案产品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有电子、化学、轻工、机械、汽车、皮革等工业部门。

(三)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缺乏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许多产品属于加工贸易,先进口核心部件进行简单加工,而后再行出口。整个进口过程中,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对引进技术只进行了简单模仿,较容易被ITC认定为专利侵权;另一方面对于消化吸收的技术并没有运用知识产权加以保护,更勿需谈在国外申请专利。相比于美国企业的专利技术争夺战,中国企业的落后不仅体现在于技术研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专利技术的资产定位上。企业往往依然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顺序,以流动性来判定,认为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由于在研发阶段耗费企业大量资源而影响当期利润放弃投资,同时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也缺乏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投资动机。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向的调整

1.中国企业应推进海外投资转型。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投资中对于技术性行业的投资比重低,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与国外大型私募股权基金合作,通过秃鹫式的并购完成对知识产权的投资布局。中国企业应着眼于未来,改变只注重即期利润的错误发展战略。通过与国外相关领域专业投资机构的合作,能够在行业内大型企业采取并购行为之前,对部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进行收购,为自身未来市场竞争储备优质资产资源。

2.政府参与。2011年中国专利文献纳入《专利合作条约》最低文献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企业海外专利维权援助机制,开展企业海外专利纠纷应急救助工作,重点涉外领域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和新兴市场国家知识产权环境报告,为涉外业务企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驻外机构建立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收集系统,特别是进行国外相关法律的收集工作,为企业日后的资产收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若.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网易科技报道,2011-8-15

2.安佳.管理经济学—行为战略与策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3.张远堂.公司并购实务操作.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海外市场发展第5篇

摘 要:从2002年开始,黄河钻井总公司按照"巩固油区内部市场,努力发展国内外部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市场发展战略,积极走出国门、勇创海外市场,曾先后赴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科威特、墨西哥、土库曼、沙特等国际市场从事钻井工程和技术服务。海外市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亏损到盈利、从散兵作战向规模化经营逐步转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国际市场的种种挑战、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锤炼了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市场施工经验和技术成果,闯出了"胜利黄河钻井"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海外市场有15支钻井队、2支固井队、1支工具租赁队、1支下套管服务队、1支钻具检测队,在5个国家(伊朗、土库曼、墨西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从事钻井、固井、下套管、工具租赁、钻具检测等施工服务。

中石化集团公司面对目前低油价常态化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正视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的现状,制定了做优做强、打造世界一流国际化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管理创新是海外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黄河钻井总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和胜利工程公司新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做优做强,建设国际一流钻井工程公司”的阶段性目标。从海外市场来看,国内和国际的石油公司都在加快资源扩张步伐,新的勘探合作区块不断涌现,对石油钻探行业的需求长期保持,为我们优选海外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的复杂性、艰巨性,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油价低迷有可能常态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如国际市场钻井服务价格下滑、工作量不连续、美元持续贬值、都会对海外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正确分析现实矛盾和困难,不断拓展新思路、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从经营粗放型向集约管理型的过渡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管理创新是海外项目目标实现的基石

1、指导思想

在优化结构、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技术进步、绿色低碳、以人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做优做强”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业务规模、经济质量的双跨越。

2、创新思路

针对海外市场的差异性、多样性、风险性、合同类型的复杂性,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外贸政策、环境保护、人力资源条件等多方面与国内不同,积极开拓新思路、大胆创新、多错并举、区别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市场格局,加强精细化管理,适度扩大市场规模,重点强调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公司海外市场发展实力。

3、创新目标

将海外市场作为探索管理经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过程中,实现追标、创标的发展平台。在市场竞争中锤炼队伍、积累经验、展示队伍作风和技术实力,通过自身能力的发挥,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建树品牌形象。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做优做强,建设国际一流钻井工程公司”战略目标,努力实现率先发展。

三、创新管理在项目运行中的实践经验

(一)优化市场格局,规模化发展,实现由数量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针对海外市场钻机分散、资源无法综合利用的现状,我们确立了“海外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工作思路。针对市场运行效益好的项目,稳步扩大市场规模,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二)创新市场开发模式,推进海外市场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不利形势下,我们弱化中石化石油工程板块重组对海外市场开拓带来的不利因素,不单单拘泥于国工、海外中心单一的信息渠道,主动出击,多方寻求商机,克服市场开发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积极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建立以总公司市场开发办公室为主,总公司与专业公司、海外项目部内外并举、相辅相成的市场开发模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后续工作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总公司充分利用油田和中石化层面的资源,多次到国工、国堪协调,并邀请上级部门到公司来考察钻机,充分展示公司的整体实力,积极沟通,赢得市场;另一方面,海外项目部利用在施工当地获取信息直接、及时的便利条件,积极寻找适合我们的项目。“多条腿”走路,拓宽了市场开发渠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各系统将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最终汇总到总公司市场开发办公室,由市场开发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进行分析研究、优选项目,向海外工程管理中心汇报,积极参与项目投标。

(三)完善海外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统一决策,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程序,有效整合总公司、专业公司、项目管理部的资源,充分发挥并调用专业公司、海外目部的力量,在总公司的统一决策下,完成市场开拓、人员出(入)境、物料保障、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拔具有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精通国际商务、国际合作方面的经营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团队,保证项目高效运行;完善并出台外部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程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对外部市场的保障能力,促进公司外部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管理创新在海外项目管理中的检验结果

(一)海外市场经营业绩突显

海外市场按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逐步进行项目整合和结构调整,开拓思路,创新管理,实现了数量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经济业绩突显,近两年实现产值连年大幅度增加,2014年环比2010年产值增加20%;2015年实现产值4.09亿元,环比2011年增加26.23% ;创造海外发展的历史最高业绩。

(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搬迁时间缩短

墨西哥设备搬迁时间已由最初的10天,降到平均井间搬迁时间5.65天,达到了在同一区域施工的美国和墨西哥井队的水平。科威特和伊朗项目的平均井间搬迁时间也在逐年缩短,2012年科威特项目平均3.24天、伊朗平均7天,都达到或创造了同工区的最好水平。2014年新中标的科威项目开工日期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1个月,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2、日费率明显提升

执行日费制合同的海外项目的生产实效率年提高。2012年,平均日费率99.6%,生产时效在同区域施工的中石化的7支钻井队中名列第一;伊朗项目日费率99.43%,创造了雅达工区的最高水平;墨西哥平均日费率99.23%,墨西哥项目在生产时效、钻井进尺、工程质量三方面都超越了在同一区域施工的美国钻井队。各项目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施工区域,通过不断的努力,都建树了良好的胜利钻井品牌形象。

海外市场发展第6篇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形成包括股票、债券、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外汇、货币、黄金以及场外衍生品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体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股票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债券市场规模显著扩大;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外汇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货币市场运行稳健;黄金市场平稳发展。

此外,上海清算所清算功能不断拓展,日前正式推出了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稳步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建设有序推进。保险交易所、票据交易市场、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等新型市场建设稳步进行,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挑战

(一)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分割现象,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推进。四是品种创新自主性受限,交易所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市场组织自身活力不足,交易所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上海金融市场面临着来自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境外金融中心积极开发基于我国基础金融资产的各类产品和业务,上海金融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一是香港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二是新加坡相关品种影响力迅速提升。此外,伦敦交易所已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开发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和期权类衍生品的请求;CME积极开展离岸人民币期货业务;纳斯达克OMX、南非和巴西等海外市场也都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期货合约。

有关对策和建议

(一)上海成立金融市场重大品种创新推进小组,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级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建立市场导向的品种创新机制,加快推出一批重大创新品种

建议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单独成立金融市场重大品种创新推进小组。该小组宜为常设性机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各组成部委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一是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品种上市审批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产品上市审批的领域和边界,推动监管部门简政放权、主体归位,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

二是积极帮助上海金融市场开展重大品种创新,协调解决上海金融市场在重大品种创新时遇到的瓶颈问题。

(二)充分发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探索在试验区内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服务区内外各类外向型企业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上海加快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试验区是境内外资本、货物、信息联通的重要纽带,具有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特殊优势。

一是探索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成立上海货币交易所,开展外汇期货等离岸业务。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推进贸易自由必然要求货币的自由,需要在区内推进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配套改革举措。试验区内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对区内外贸企业、相关制造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经验,由中金所、外汇交易中心等单位合作,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成立“上海货币交易所”,针对试验区内的外贸、航运、外向型制造业以及境外相关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外汇期货交易。未来,随着离岸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上海货币交易所”还可以推出债券和利率类的衍生产品,满足区内各类企业以及境外相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积极探索在试验区内开办区内企业和境外企业股份挂牌转让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优势,积极探索在试验区内推进国际板建设。初期,可以采取场外市场方式,通过开办区内企业和境外企业股份挂牌转让系统,吸引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在区内挂牌。待条件成熟后,由试验区内挂牌转让系统转板至上海证券交易所,最终形成在岸市场的股票国际板。

三是积极推进在试验区内建立市场导向性的金融创新机制。一方面,上海要积极争取有利的自贸区顶层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赋予试验区内市场主体创新自主性,营造可以与香港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相媲美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在沪金融市场和大型金融机构在试验区内以子公司等形式开展业务,增强机构监管隔离性,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灵活性。

此外,可以积极争取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落户试验区,进一步增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贸易开放枢纽、资本流动枢纽、金融服务枢纽的竞争能力。

(三)积极呼吁推动在上海建立金融期货机构板市场

具体推进路径可以是:先由相关市场搭建衍生品电子集中交易平台,在平台上有序推出一系列标准化产品,为合格机构投资者提供包括股指类、利率类、外汇类在内的各种产品的交易、清算服务。

(四)进一步推动上海基础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积极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继续推进上海蓝筹股市场建设,加大跨市场、跨境ETF等产品创新力度,扩大融资融券、大宗交易等创新业务范围,牢固树立股票市场主板地位。适时推出国际板,吸引跨国企业来沪上市,有效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发展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支持其发展金融综合服务,打造股权交易平台、LP份额交易平台、金融理财产品交易、收购兼并平台、银行融资对接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服务。

二是大力发展上海债券市场,优化我国直接融资结构。积极推进改变“大股小债”格局,充分发挥上海债券市场各项功能,不断提升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继续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积极拓展商业银行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推进债券质押、报价回购和约定购回等创新交易方式。

三是稳步推进上海货币和外汇市场建设,促进上海成为人民币产品价格中心。继续扩大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参与群体,结合人民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推进银行间货币市场和交易所回购市场互联互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品种创新,不断增强Shi—bor、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等关键价格的全球主导地位。

(五)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发展环境,继续做好综合配套服务

海外市场发展第7篇

海外业务对于银行的战略意义

在看到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战略定位是不清晰的。

对发达国家银行海外拓展业务的考察表明,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跟随本国大型企业客户的国际化经营。这一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二战之前美英等国的银行和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银行;二是本国市场狭小,增长空间有限,必须寻找和开拓新的增长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是瑞士和荷兰等国的银行,以及从香港发展起来的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的海外拓展也属于后一个因素的驱动。由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严格的禁止跨州经营的法律,使得美国银行在本土的经营地域只能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州之内,因此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外。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国际性银行都在本国具有市场优势,都是本国市场上综合实力排在前两名的银行,并且在本国某些地区具有绝对性的优势。比如,花旗银行尽管是国际领先银行,但其业务仍然高度集中于美国(尤其是美国东海岸);汇丰银行仍然依靠其香港地区的利润来支持其全球扩张。因此,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在国内业务仍然非常弱小的情况下去发展海外业务,是一种战略定位不明智的行动。

从国际银行海外业务的推动因素来看,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是伴随着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而进行的。但是,许多股份制银行在国内尚未争取到足够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情况下,就进行海外业务的拓展,这个战略定位也应当被看作是有疑问的。

但是,对于香港和澳门,由于其与内地市场的紧密联系,可能是一个例外,尤其是对于那些主要业务重心在华南地区的股份制银行。其发展在港澳地区的业务可能会对其整体业务有所帮助。尤其是在CEPA签订之后,中小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降低,香港的中小银行将可以进入内地市场,其首选区域将是其最为熟悉的华南地区。

另外,从国际银行的经验来看,发展海外业务的战略目的之一是为了分散国家风险,降低由于业务过分集中在母国或某些国家,而受到母国或这些国家的经济波动或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花旗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其遭受到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和美国房地产危机的威胁时,其全球的零售业务为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但是,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业务量极为微小,基本起不到这个作用。

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方式及困难

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设网点,二是兼并或收购海外的银行。

长期以来,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几乎都是采取自设机构,从零开始的方式,惟一例外的是工商银行通过收购香港上市银行友联银行,比较迅速地增强了其在香港市场尤其是零售银行市场上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工行在此之前也已经设立了香港分行)。

收购是国际性银行拓展业务的常用手段。对于其确认是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国际性银行一般采取收购市场上现有银行的方式进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繁琐的机构设立审批手续,缩短市场进入的时间,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比较迅速地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现成的客户群和当地化的网络,从而为其下一步的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收购兼并战略与自己建立机构战略的对比来看,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并购比自设网点更有优势,这也是花旗、汇丰、渣打等国际性银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并购当地银行进入一国市场的原因。不过,这一方式在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极少采用。

由于采用自设网点的方式为主要手段,在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国内银行主要面临着以下困难:

公司业务――无法拓展当地客户,更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以海外业务最具规模的中国银行为例,海外的公司业务基本上以中资驻外公司和当地华人企业为主,对于当地一般规模的企业很难争取到。因此,公司贷款风险一般相对较大。由于服务和产品上的原因,也很难借助国内的力量来争取跨国公司客户。因此在资金的运用方面有相当部分是从事外汇和债券交易,收入来源中有很大一块是依靠国内分行支持的国际结算业务。

零售业务――基本上没有发展的空间。由于在当地只有少数几个机构网点,并且缺乏熟悉当地业务的业务人员,很难提供比较便利的银行服务,根本无法吸引当地的个人客户,无法培育起自己的基础客户群。在缺乏一定规模的基础客户群的情况下,又不敢进行比较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业务发展的措施都是小打小闹,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海外分行的人员极其有限,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人员,因而根本没有办法根据当地的金融习惯和银行监管法规开发产品,而只能是办理一些传统的、大众化的业务。

对于国内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建议

中国国内银行的海外业务战略的制定,必须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国际大银行的海外拓展和全球化发展路径,充分借鉴其海外业务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制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收购兼并对于其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银行起着加速器的作用,更是汇丰银行得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从一家区域性的银行发展成为全球性顶尖大银行的有力武器。因此,国内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应以收购兼并为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如果要拓展海外业务,国内银行必须走以并购为主、自设网点为辅的道路。

(1)海外业务要在全行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之下开展,不能为发展海外业务而开展海外业务,要深入研究海外业务对于整个银行战略实施的意义,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目标,海外业务的定位是什么,这个定位与其他业务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如果海外业务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风险将是很大的。

(2)转变海外机构的管理模式,为海外机构发展拓宽空间。以海外业务最庞大的中国银行为例,目前,总行对海外机构(香港中银除外)的管理由海外行管理部负责,从管理结构上看,这是典型的本国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即负责国外机构管理的只有一个部门,而协调国内经营的部门占绝对多数。当前,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已经从本国中心式发展到了全球中心式,在全球中心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按产、供、销、财务、运输、研发等

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按全球市场区划分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按产品类别、产品线、生产工序划分的组织形式;以及以上几种划分方式混合的或矩阵式的组织形式。当然,在中行现有的国际化水平之下,现有模式仍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海外机构管理模式,以便从机制上为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在这方面,当前应加速战略业务单位(SBU)战略的落实推进,调整业务流程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积极为将来的全球中心式管理模式创造基础。

(3)收购兼并要瞄准目标市场上有市场地位的金融机构。收购寻求的就是对某一市场的快速进入和市场地位或业务优势的建立,因此,在收购目标的选择上,必须着眼于在目标市场上有比较丰富客户资源、有一定市场份额、品牌形象被市场接受的金融机构。要敢于收购市场领先者或者其最有优势或潜力的资产或业务,这样虽然收购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能够比较好地达到市场进入和业务发展的目的。当然,如果是这样的目标机构发生财务或经营问题,更是一个借机低成本收购的好机会。并且,收购的目标应当着眼于某一业务领域在全球市场或重要区域性市场上的突破,形成市场地位,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进行服务功能完善的补充和逐步实现业务多元化。

(4)收购兼并要区分区域,有序开展。在当前中行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自身对于海外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有限的情况下,推行收购兼并战略必须稳妥有序,分阶段、分步骤开展,而不能在全球各个区域性市场和各个业务领域齐头并进。在现阶段,应以中行海外网点相对集中、金融危机后收购兼并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地区为重点,通过并购和机构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并夺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然后再考虑对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拓展。对于南美洲市场,由于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差异较大,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即使是汇丰银行,来自南美市场的营业利润也仅为1.6%,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则基本上没有进入南美市场,因此中行也应慎重,放到最后考虑。

(5)要将自建机构和收购兼并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收购兼并虽然能够加速中行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功的收购兼并行动需要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对目标市场和相关业务领域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如果在对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兼并,风险非常大。因此,在进入新的市场时,有时候可以采取先设立代表处或规模较小的分行,进行市场调研,再确定目标机构进行收购兼并的战略,以减少收购兼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失误。即使是在已经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并购进行市场扩展,并在并购完成之后再进行业务和品牌的整合。

海外市场发展第8篇

关键词:海运服务;市场开放;贸易自由化

一、引言

就目前国际贸易环境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其都在不断进行贸易保护。发达国家在其竞争力较强的领域实施自由贸易,而在竞争力较弱的领域则实施贸易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各方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都不强而主张实施全面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当中,80%以上的货物运输都是选择海运,[1]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海动服务贸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运服务行业,对于海运服务贸易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保护政策。

二、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给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必然会给海运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海运服务市场相对开放可进一步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从而降低海运服务贸易的运输成本,加快我国贸易国际化的发展速度。现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承诺及实施水平相对较高,而其给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水平的实际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相比于我国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方面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实际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要更大,这种积极的海运态度虽然可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就我国现在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而言属过度开放,导致国内一些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海运企业难以在与国外海运企业相竞争时取得优势地位。首先,针对国民待遇,国内的外国公司通常都享有国民待遇,有些公司或是有些公司的某些方面甚至还享有超国民待遇。例如,我国对于很多外国海运企业不但没有实施歧视性的税收,反而享有比国内企业更低的税收待遇。其次,针对市场准入,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例如,国际海运服务协议当中明确指出:“外国船舶不得经营港口国沿海和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2]但是在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相关市场准入当中却允许中外合营的船务公司进行登记并在船舶上悬挂我国国旗,同时也允许其经营我国沿海及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在这种过度开放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国内海运企业势必难以对抗国外市场竞争力强的海运企业。虽然我国现海运服务的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在海运服务市场过度开放的背景下,外国海运企业占据了我国航运市场的大量份额,导致我国运输行业的进口额不断加大,从而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第二,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内货运市场不断开放,很多外资船务公司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货运公司,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货源遭到抢夺甚至被控制,使得外资船务公司也参与了国内货运的市场竞争当中,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外船务公司慢慢获取了货运的经营权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国内的货运企业。有些外资船务公司甚至利用各种方式以打压国内的货运企业,比如极力压低出口方的价格、利用到付运费将货源抢走、在协议当中添加限制性条款以加大国内货运企业的运输成本等。[3]引入国外竞争力不但打破了国内现有的货运市场的竞争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货运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我国海这服务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航行权,从而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我国《海运条例》第28条第2款明确规定:只有本国承运人才能从事国内港口间的运输。[4]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可对国外海运企业渗入国内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从而有效保护国内的海运行业,同时还可对外国船舶进行沿海运输起到限制及禁止的作用,从而尽量减少国外海运企业对于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所产生的冲击。而沿海运输权的开放不但会对国内的海运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此外也会对国内中小港口的向前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也可能会对我国慢慢发展为国际中转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人士经研究发现,由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很多承运人在不同的轮班之间或是不同的服务航线之间难以进行中转。若能适当放宽沿海运输权的保护,那么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地区就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国际中转中心。对沿海运输权进行适当放宽就相当于给予了国内承运人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进行航线的选择时,国内很多承运人就可选择路程较短的航线,从而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沿海运输权的开放或保护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安全,因此在进行海运服务市场进行开放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领土安全及对海上航线的保护。

三、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对于我国海运企业来说,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海运服务市场而言,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我国海运业还处于比较弱的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对我国海运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且还要改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促进我国活动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要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指在对海运服务进行开放及实现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当中要循序渐进,严格把握各阶段的发展进度及尺度。比如在实施最惠国待遇这项政策时,可事先保留一些豁免规定以在后期的发展当中根据具体的发展状况慢慢加入。依照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件,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条件开放。竞争对手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要有所变化,同时也可跟其他国家进行协商,以换取他国海运市场给予我国海运市场更加深入的准入程度以及更加宽松的准入条件。此外,针对国民待遇,我国采取了取消货载保留的政策,然而很多航运公司却不能立即适应,其经营机制及竞争意识无法立即做出改变,从而导致货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航运公司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各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必须依照货种的不同逐步、分阶段实施。

第二,加强国际沟通,积极参加国际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要想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就必须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所存在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随后制定相应的方案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步骤。此外,还要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当中确立我国的立场及策略,这样不但对我国履行GATS缔约国所应尽的义务给予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我国利用GATS行使权利,从而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我国海运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进行谈判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WTO、GATS和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协议的规范及运行机制进行认真研究,而且还要明确表明自己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立场,同时利用相关规则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最大化地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尽量减少不利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我国海运企业应尽量加快内部体制改革的速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海运企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我国海运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已存在一定的可在国际海运市场当中进行竞争的独立能力,但是我国是否能成为海运强国主要是由我国航运市场的健康开放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保护主义或是完全开放的贸易政。海运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身,提高其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存在立足之地。同时,船务公司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通过与其他公司联合,进行改组,或是采取兼并的方式将公司规模扩大,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从根本上将我国海运企业存在的散、弱、差等问题进行改变。除此之外,海运企业还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加强与货运人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建立与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利用增值服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树立品牌形象以转变我国海运业在国际海运市场贸易中的角色。

四、结语

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对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海运服务市场的适当开放可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加快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不但会冲击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海运企业在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因此在制定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承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相关规定中的权利,以真正利用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及我国海运服务行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颖峰,寇宁.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

[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06):31-36.

[2] 李晨,张琦.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海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6-30.

[3] 陈双喜,王磊.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

经济,2011(02):80-86.

海外市场发展第9篇

关键词:上海;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一、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上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贸易地位的发展起步主要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沿黄浦江码头形成了商船云集的局面;元朝开始这里设立行政县,一直发展到明朝成为国家的纺织与手工业中心,清朝其国际贸易在上海兴起,政府在此设立了海关,成为当时国内的国际商埠。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沦为殖民地,国外资本基本上垄断了上海及其周边的手工业,但是这也才客观上给上海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经验,促进了上海工业、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此,上海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虽然成为国内工商业中心地位没变,但国际贸易基本上停滞,其中心地位让位于香港及南亚中心城市。改革开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重新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贸易、金融中心。期间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一是探索转轨时期,从1979-1991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搞活经营,推进外贸经营承包制度;二是1992-1999年,国务院开始开发浦东地区,邓小平南巡讲话,上海继续放开步伐,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加入了WTO,上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其中的200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3 321.38亿美元,为2000年的6.07倍,年均增长25.3%;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进口1 527.88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6.68倍和5.20倍,年均分别增长26.8%和22.9%。

二、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今天

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空运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其中全国70%的航空货运量经由上海口岸中转。2010年上海金融业经济总量为1931.73亿,全国近70%的外资法人银行总部位于上海,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85%。2011年3月伦敦金融城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以694分与东京并列全球第五。

“十一五”期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前列,商品销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第一,关区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目前,上海外贸相关行业吸收就业400万人,外资企业吸收就业290万人。2010年,外贸相关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3左右,商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9.1%,商业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6%。2010年,上海本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688.7亿美元,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684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6.9万标准箱,均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6.7亿美元,年均增长26.4%,占全国比重达到28.9%。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46.5%,机电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72.6%,分别比2005年提高3.9个、6.1个百分点。如今,上海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之比为35.0∶55.5;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占到上海商品出口的64%,对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也在逐步提高,东盟已成为上海第四大贸易伙伴。

不过,与国际一流贸易中心相比,上海存在着很大差距。服务业增加值仅有香港的四分之一、东京的十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和商品销售总额不足纽约的六分之一。另外,除了铜的价格,其他大宗商品基本没有体现定价话语权。在国际商业购物中心、商品货物流通中心与贸易服务中心方面,民族商业的品牌化、连锁化、信息化、国际化远远不够。由于自身的外贸运营能力不足,国际“中转贸易”份额很低,商品大流通体系尚未很好建立。尚未形成真正具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网络核心优势,贸易集散功能还在低水平徘徊。商检、报关、货代、理赔、会计、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足;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会展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旅游经济、电子商务、采购中心、展贸平台等多元经济和衍生产业的发展不够。在实行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健全的经贸法规和商务信用的国际贸易制度建设方面,以及国际贸易的人才培训、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瓶颈。

三、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口岸功能,加快口岸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繁荣有序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环境。

未来,上海服务型外贸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是建立五个部级中心,包括建设上海海外营销服务中心,展示本地外贸产品、推广自主品牌,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建设上海国家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提高出口产品高端设计和营销能力;建设上海进口产品中心,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主体;建设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中心,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主要平台;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交易中心,打造跨国汽车采购、交易和定价平台。

日前,上海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贸易国际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思路是:提高市场开放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吸引中外贸易主体集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引导作用;加快营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贸易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交易机会多、综合成本低、市场秩序好、商贸人员满意度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