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发展规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48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第1篇

在全旗上下凝心聚力建设绿色、实力、自信的新杭锦之际,吉日嘎朗图镇共产党员赵喜,正在发展可持续循环农牧产业的道路上探索着、努力着。

转变思路谋发展 垃圾也能变成宝

2013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当我们来到麻迷图村时,赵喜和他的工友们正在进行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收割作业。按计划,这天他们依然要收割300亩地的葵花秸秆。

赵喜告诉我们,他从2013年10月开始回收葵花秸秆,到当年年底已经收割2.4万亩,合计葵花秸秆粉700多吨,照这样计算,到2014年4月份,可收割4.2万亩葵花秸秆,合计葵花秸秆粉1200多吨。

吉日嘎朗图镇是种植经济作物向日葵的农业大镇,2013年全镇种植向日葵达20多万亩。葵花收割后秸秆就成了田里的垃圾。通过焚烧处理这些农作物垃圾,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农民的选择。

赵喜用这些田间的垃圾为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吉日嘎朗图镇大约有24-25万亩葵花播种面积,如果说把葵花秸秆全部回收的话,能喂18000只羊,可以节省饲草800多万元。

自从2009年开始,赵喜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方式搞起了规模养殖,成立了畜旺养殖合作社。仅2013年,合作社养殖育肥羊2000多只,出栏1200只,收入达到110万元,可饲草就消费50多万元。赵喜说:“我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成本也越来越大。有没有好的办法能降低养殖成本,咋样降低?我想,只能通过饲草料成本的降低,降低了饲草成本也就降低了养殖成本。”

5年来,赵喜引导合作社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走农牧业配套经营的路子,将秸秆回收粉碎青贮发酵成粗饲料作为节约养殖成本的重要途径,仅2013年冬天收割的葵花秸秆就节省了70多万元。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赵喜也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带着农户一起干 共同奔向富裕路

“我从2009年正式开始养羊,那时候因资金不足养殖规模小,一直到2012年后半年养殖场才走向正规化。但是我总觉得靠自己单打独挑、一户两户在这个地方推进肉羊产业是不行的,所以我就想出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的思路。有些户子有养羊积极性,可是资金不足,通过我和他对接,我给他提供羊。我不和他要钱,银行利息都不要。如果他发展好了,3年之后觉得可行,就把羊本给我还了,我给他一只他还我一只,不论大小。因为养羊这个产业,首先必须有羊源,然后才会有规模、有市场,否则局限在三户五户那不顶事。”赵喜热情地为我们讲述着他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思路。

李佳喜是2013年通过赵喜的帮扶发展养殖业的。过去,李佳喜家因耕地较少,靠田里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很是困难。了解到李佳喜想搞养殖但是缺乏资金的情况后,赵喜主动向李佳喜家保本提供了30只基础母羊,帮助他发展养殖业。

李佳喜告诉我们,过去家里田地少,一年收入两三万元钱,还得靠天吃饭。年景不好连两三万元也收不上。2013年,通过赵喜给他提供30只基础母羊,他开始养羊。当年冬天就卖了10多只羊羔,收入10000多元,还有20多只羊羔能出栏了,又能卖20000多元。等3年以后他把基础羊给赵喜归还了,他自己的产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好多农牧民过去对这个产业缺乏认识,饲养分散,形不成规模,没有市场。我就是想通过他们实现小规模大群体带动,把我们整个吉日嘎郎图镇的肉羊产业发展起来。”赵喜说。

科学经营可持续 绿色循环是出路

赵喜不仅帮助村民搞养殖,也将科学经营的方法毫无保留的教给其他村民,倡导村民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丁继业也是去年开始搞养殖的,赵喜为他保本提供了30只母羊,并嘱咐其将种养结合起来搞发展,将田里的秸秆用作饲料,搞养殖产生的羊粪再还田做耕种的肥料,这样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节约了种植成本。

丁继业说:“过去我农田里的秸秆全部扔掉了,现在养羊了,用机器把秸秆收割回来做成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而且羊粪还田,又降低了种植成本。通过产业循环,大大提高了收益。“

产业发展规模第2篇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1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00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13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13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3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部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产业发展规模第3篇

1国外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4.3.1畜禽品种资源创新的需求良好的品种是畜禽生产的核心,品种技术的创新在畜牧科技发展中居主导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培育了苏太猪、扬州鹅、邵伯鸡、京海黄鸡、雪山鸡、苏禽黄鸡、苏邮1号蛋鸭等新品种,在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现有的品种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及时更新和淘汰市场占有率低、生产性能相对落后品种,利用我省的种质资源优势开发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或新品系。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的效率,加快品种创新步伐。

产业发展规模第4篇

关键词:生态养鸡业;规模化;标准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800-05

湖北省位居中国中部,地理纬度适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既有辽阔的江汉平原,湖泊众多,又有适宜发展生态养鸡的广阔的山地和丘陵,物产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国内重要的家禽养殖区域,是传统优质禽产品生产大省[1]。在计划经济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湖北省鲜蛋上调量连续17年、出口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上调的禽产品销往国内24个省市。当时农村放牧饲养生产的土鸡、土鸡蛋品质优良,风味极佳,享誉全国。在这个时期,由于湖北省武汉市有鲜活农产品供港专列,因此湖北省土鸡蛋大量通过专列运往香港,从而成为最早的禽产品供港地区,为稳定香港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户散养鸡产业的兴旺发达造就了湖北省家禽产业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主要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目前湖北省农村传统养鸡大幅减少,国内优质禽产品大省地位严重削弱[2,3]。为了做大做强湖北省家禽产业,必须加快家禽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集约化蛋鸡和肉鸡生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土鸡生态饲养,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端禽产品的需要。本研究对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现状与优势条件进行了介绍,并针对该产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建议,旨在为促进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现状

1.1 生态养鸡发展现状

湖北省生态放牧饲养的鸡品种主要是地方鸡及其配套系。据《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4],湖北省拥有7个地方鸡品种,分别是江汉鸡、洪山鸡、景阳鸡、双莲鸡、郧阳大鸡、郧阳白羽乌鸡、麻城绿壳蛋鸡等。这些地方品种是人们在长期生产过程中逐渐培育而成的,独具特色,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分布广等特点,非常适于放牧饲养,是宝贵的遗传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也是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5-7]。

目前,湖北省饲养地方品种鸡约1亿多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传统养鸡生产不断萎缩,但规模化生态养鸡则持续发展。在全省饲养的地方鸡中,规模化生态养鸡约4 000万只,其他为农村传统方式饲养。全省规模化生态养鸡年出笼约4 000万只,年产高品质生态鲜蛋约10万t。全省从事规模化生态养鸡的专业合作社有100多个。

规模化生态养鸡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特色产业,其生产经营形式也由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逐步迈入了公司化、专业合作社的大生产与产业化阶段。生产的鲜蛋、活鸡不仅在省内销售,而且还畅销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市)。

规模化生态养鸡作为现代畜牧业的组成部分,受到了湖北省各级畜牧主管部门的重视。湖北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3年前就将谷城县纳入了全省生态养鸡示范县,并列入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省组织实施。

1.2 地方鸡选育研究现状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欣华生态畜禽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出的“隐性白羽矮脚专门化父本新品系”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分别与湖北省建始祥丰农牧有限公司、郧县神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景阳鸡、郧阳白羽乌鸡的保种选育工作。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培育出了金水乌鸡;与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洪山鸡提纯复壮选育”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制定了《洪山鸡》地方标准;与十堰市康达畜禽良种场共同对郧阳大鸡进行了提纯复壮和选育工作。武汉三益公司主要从事江汉鸡的选育与开发,在国内土种蛋鸡供种方面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知名度。同时,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等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和支持地方鸡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郧阳大鸡、郧阳白羽乌鸡、景阳鸡、麻城绿壳蛋鸡、双莲鸡、洪山鸡等均建立了保种场,部分品种已开始进行新品系选育及利用工作。湖北欣华生态畜禽开发有限公司于2012年对其开发的欣华蛋鸡配套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进行了生产性能测定,其改良的三系配套土蛋鸡年产蛋可达260多枚。

在地方鸡开发利用中,应用了快慢羽自别雌雄技术、矮小基因伴性遗传特性、隐性白羽配套技术、绿壳蛋鸡配套技术以及早期连产的高产个体选择方法等,提高了地方鸡开发的科技含量。特别是早期连产技术的应用对缩短地方鸡选育的世代间隔、加快育种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湖北省进行了部分地方鸡的选育研究工作,但相比广东、广西、江苏、上海等国内优质家禽生产与配套系研发大省(市)还有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鸡新品种(配套系)。

2 湖北省发展生态养鸡产业的优势条件

2.1 政策支持

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点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可见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上,国家历来是从战略角度上认识其重要性,把它当成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事来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惠及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为湖北省生态养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动力源泉。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对农业和畜牧业一直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2.2 资源丰富

湖北地理纬度适中,全年无霜期230~290 d,多数区域年降水量800~1 100 mm,水、光、热充足,荒山林地天然饲料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生态养鸡。湖北辖区地理结构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国土面积18万km2,荒山、林地、果园、茶园面积宽广,为各地发展规模化生态养鸡奠定了基础[8]。

2.3 产业带逐步形成

为加快发展生态养鸡产业,湖北省划定了生态养鸡产业带,一是鄂东生态鸡产业带,包括蕲春、罗田、英山、红安、麻城、阳新等6县(市);二是鄂北、鄂西北生态鸡产业带,包括大悟、广水、随县、曾都、谷城、南漳、丹江口、郧县、房县、竹山、竹溪等11县(市、区);三是鄂西、鄂西南生态鸡产业带,包括远安、当阳、宜都、松滋、石首、兴山、夷陵、恩施、来凤、咸丰等10个县(市、区)。这些区域生态养鸡产业经过多年的重点发展,已培植出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如蕲春李时珍禽畜专业合作社、谷城荆山源农牧有限公司等,建成了生态养鸡示范基地并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生态养鸡,形成了相当规模。

2.4 生态养鸡模式形成

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等机构在充分调研湖北省生态养鸡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养鸡经验,推出了适合于中国大多数省区推广应用的规模化生态养鸡“553”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一群鸡规模不大于500只,每667 m2地放养不大于50只,兼顾产蛋与活鸡生产,鸡群更新日龄300 d左右[2]。采用“553”模式进行生态养鸡,鸡可为果树、茶园、林地除草、施肥,林地则为鸡群遮阴、避雨,并提供部分饵料,形成互惠共生的生物循环体系,达到降低养鸡生产的饲料支出、提高产品品质和养鸡收益的目的,不仅能节约经济作物的除草、施肥支出,还能降低农药、鸡粪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养鸡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认可。为了规范生态养鸡生产,保障生态养鸡产品品质,加强生态养鸡的产销管理,促进生态养鸡健康发展,湖北省家禽业协会于2012年8月开始,成立了生态养鸡技术指导委员会,对生态养鸡单位进行生产方式认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规模化生态养鸡模式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生态养鸡生产,为生态养鸡产品真正做到优质优价提供了保障。

2.5 成立了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

湖北省于2012年12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是其中之一。地方鸡体系是全省生态养鸡产业信息和技术交流平台,以生态养鸡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生态养鸡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生态养鸡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生态养鸡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竞争力,促进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鸡产业发展,湖北省家禽业协会已于2013年7月成立了家禽业协会地方鸡分会,搭建起地方鸡生态养鸡产业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整合了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

3 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繁育体系不完善

丰富的地方鸡品种是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根据其体质、外貌、生产性能培育而成,这些地方鸡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肉质细嫩、蛋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及口感好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生长缓慢、早期增重慢、育肥效果差、饲养周期长、耗料多、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不足,相当一部分地方鸡未经系统的选育提纯,群体内个体间生产性能参差不齐,目前培育出的能适合规模放养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系也很少,而大量外来高产品种的引入,使杂交乱配现象严重,致使地方鸡的一些优良基因大量流失[9]。因此,市场上鸡种来源混杂,其羽色、外貌不整齐,生产性能退化,不利于规模化饲养。由于缺乏系统选育研究和规范生产,湖北省地方鸡繁育体系不完善,基本没有形成良种繁育场、父母代种鸡场和商品鸡生产场的繁育体系,加上外来种群的盲目引进致使地方鸡特色资源逐渐退化,已有的种鸡场大多设施简陋、供种质量低、供种能力不足,制约了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

3.2 地方鸡遗传资源开发滞后

湖北省地方鸡长期处于自繁自养的自然选择状态,生产性能低下,其优良性状没有得到挖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由于持续选育工作难以坚持、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湖北省7个地方鸡品种中,除洪山鸡、江汉鸡、郧阳大鸡经过了系统的提纯复壮选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外,其他均处于保种和小批量商品化生产状态。

3.3 生产方式落后

湖北省生态养鸡主要是以广大农民散养的方式为主,虽然其规模化饲养量在逐年增加,全省也已推广“553”新型生态养鸡模式[10]。但新型养殖模式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家家户户分散饲养的比重仍然很高。养殖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养殖设备,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许多养殖户没有接受过畜牧兽医学科的专业培训,同时没有能力提供基本的生产设施。大多数养殖户没有掌握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不能为散养鸡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配合饲料,致使放养鸡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影响其正常上市。湖北省生态养鸡也存在以“千家万户”、“船小好调头”等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大群体”现象[11],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设施简陋、生产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

3.4 产业化程度低

生态养鸡从鸡群饲养到产品销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目前生态养鸡的销售多为原始产品(活鸡、鲜鸡蛋)销售,而且以本地消费为主,属于典型的“自产自销”,养殖具有盲目性,生产方式原始,精深加工产品匮乏,附加值较低,副产品的利用率低。而且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养鸡企业为数不多,虽然有湖北欣华生态畜禽开发有限公司、蕲春时诊濒湖山养土鸡园、谷城荆山源农牧有限公司等公司及合作社在进行规模化生态养鸡生产,但这些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缺乏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品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生态养鸡生产过程中存在各自为营的现象,千家万户面对市场,养殖户间常常发生抢占市场的纷争,尚未形成生态鸡养殖、饲料生产、特色加工、销售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3.5 疫病防控难度大

引起生态养鸡疫病防控难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生态养鸡所选用的鸡种一般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没有提前预防的意识,缺乏有效的免疫程序,甚至有养殖户将病鸡和健康鸡混在一起养,使疾病的控制难度加大。二是生态养鸡的生产设施简陋、粪便无害化处理程度低、产品以鲜活产品上市为主,这是造成生态养鸡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三是受畜禽养殖大环境影响,家禽疫病种类增加,旧病未除,又添新病,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现象严重,很多传染病的病原发生抗原漂移或变异,导致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典型化[12],不易诊断,防治难度加大。

4 发展建议

4.1 建立健全繁育体系

做好地方鸡提纯复壮选育工作,为规模化生态养鸡提供优质鸡种是提高生产、发展生产的核心,是规模化生态养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载体。据美国农业部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生产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作用的总结,品种对提高畜禽生产力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种业的发展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地方鸡优良品种要规划区域性的保种和育种基地,建立科学的选育系统,应用现代联合育种技术以及繁殖生物学技术,建立、健全由核心原种场、父母代种鸡场和商品鸡放养场相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消除一些地区品种整齐度差、优劣混杂的情况。建立健全良繁体系对推动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优良种鸡供种能力、保障安全优质地方鸡产品供给、着力推进地方鸡生态养殖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养鸡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保护利用地方品种

地方鸡以其良好的肉质、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而深受市场的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地方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大多数地方鸡品种由于没有经过系统选育,其生产性能偏低,群内个体差异大,饲养成本高,不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因此必须对地方鸡品种进行科学保护。保种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对地方鸡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和创新利用,培育配套系,使优良的地方鸡成为优质鸡肉、鸡蛋产品的生产主体,形成优质拳头产品,并参与国内新一轮优质禽种的市场竞争,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地方鸡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4.3 推动标准化发展

建立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13],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为社会提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在生态养鸡标准化生产方面,重点要加强饲料添加剂、饲养技术、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深加工标准化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工作。如在饲料、养殖以及冻鸡、冰鲜鸡生产企业中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体系等[14],将对提高生态养鸡养殖效益、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4 发展产品加工

目前,城乡膳食消费结构进入转型期,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趋向营养、卫生、新鲜、美味,分割产品、低温产品、旅游休闲产品等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日益受到青睐,这是肉鸡产品加工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大中城市集贸市场已逐渐取缔了活鸡屠宰,取而代之的是在超市以成品、半成品方式上市。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民族众多,各地饮食文化不尽相同,这都为产品的深加工奠定了基础。湖北省现有加工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数量少、资本小、科技含量低、管理差,应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生产更多的终端产品,延长和完善产业链,通过深加工,把单一、低层次、低价格的活鸡变成新鲜、营养高、花样多、消费方便、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加工产品;尽快发展一批生态鸡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屠宰分割企业、熟食制品企业、羽毛制品企业,培育出全国著名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现有的加工厂应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整顿提高、确保安全,并积极进行ISO9000、HACCP认证。

4.5 提高产业化程度

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生态养鸡生产必须走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化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集团式生产,从鸡种繁育、孵化育雏、育成育肥、肉蛋营销、产品加工与贮藏、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特色餐饮、旅游开发等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延伸完善产业化链条。从生产形式来看,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基地+农户为主体,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以利益互补的形式将鸡肉、鸡蛋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规模化生态养鸡发展较好的地区均建立有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加工体系、家禽保健体系、设备加工维修体系、产品加工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15],因此,今后在生态养鸡生产上要遵循适度规模、分散饲养、专业化生产、就近加工、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加强高效养殖模式的集成、组装、推广,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生产工艺研究与推广,实现生态养鸡全产业链的规范生产,提高产业化程度。

4.6 打造品牌

目前,生态养鸡的养殖地多处于山区等偏僻地区,交通不便,致使当地优良品种知名度低,因此,在打开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同时,要建立地方生态养鸡品牌意识。品牌是一个卖方(或一群卖方)为了与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服务相区别,而给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所使用的一个名称、术语、符号、设计或以上四种的组合。品牌的建立和推广既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现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产品价值的监督,同时,品牌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品牌既是商品的身份证,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产品品质和信誉的载体。建立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有利于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应重视品牌战略。虽然湖北省地方优质鸡品种较多,但真正名气大的品牌却很少,在品牌创建推广方面,应向广东温氏、广西凤翔等企业学习。

5 小结

综上所述,规模化生态养鸡与集约化笼养这两种养殖形式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以满足鸡产品消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集约化笼养可满足市场对肉、蛋数量的需求,而规模化生态养鸡可满足注重产品质量的优质高端禽产品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养禽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湖北省具有交通枢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品种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品系选育,提高地方鸡生产性能,不断探索新型、高效的养殖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可靠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保障,实施科学养殖,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治云,方 义,刘兴斌,等.湖北省家禽业现状与发展对策[A].2003-2004年湖北省畜牧兽医文集[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陈红颂,李朝国,梅 波,等.加快推进湖北省生态养鸡的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2(1):13-15.

[3] 程军波,钱 勇.略眼望湖北,极目家禽业[J].中国禽业导刊,2008,25(9):29-33.

[4] 丁山河,陈红颂.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杨 宁.家禽保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新月异[J].中国禽业导刊,2002,19(20):3-5.

[6] 孙 汉.畜禽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及途径[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18):8-10.

[7] 和仕海.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24):3-5.

[8] 申 杰,潘爱銮,皮劲松,等.湖北省肉鸡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569-5571.

[9] 马月辉,吴常信.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评价[J].家畜生态,2001(2):8-13.

[10] 李朝国,潘爱銮,袁明波,等.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的编制与解读[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2):99-111.

[11] 吴荣富.“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的市场危机[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6):6-8.

[12] 张中直.养鸡生产中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策略[J].北方牧业,2004(16):7.

[13] 操先明.江西省优质肉鸡产业化发展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08,25(12):20.

产业发展规模第5篇

谈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统”,就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机械化作业等等,这固然是一种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体现,但是从农业生产管理和未来的发展上也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都“统”。首先,在最基层的作业站,有两种土地承包形式,就是规模田和生活田,规模田没有异议。生活田就存在问题了,一块200亩的地号,里面的种植户有可能有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各户的生产条件不等,拥有的生产力量包括人力、机械不等,从我们管理最后是为了种植户创造最大效益出发,不适宜统。更应该从他们自身的条件出发,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或者管理,许多的“统”对这部分规模小的种植户,更多时候是增加了他们的种植成本,或者是加大了他们种植的难度。现在农场的许多作业站都实行的拆迁,对于生活田其实已经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管理,打个比方:某农场某管理区的所有生活田种植户是不是可以考虑都集中到一两个地号集中种植,这样可以方便管理,还可以利于规模田快步发展,不会发生生活田发展慢而影响规模田的现象。

其次,现在各个农场发展的水田面积逐步增大,个人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其实现在作业站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点,虽然种植水田可以增加效益,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益,这么大的水田种植,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节制,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子孙万代的利益,不能为了爸爸一辈生活的好点,就让儿子没有水吃啊!这一点应该从全局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种植业调整必须走一条有本地特色,水、旱结合的路子。可以考虑的是特色种植,比如白瓜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在真正的白瓜子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国家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理念,我们作为农业发展的先锋,更应该走在前列,走可持续发展,水、旱结合有特色的种植业,才是我们根本的长远选择。

再次,现在的农业机械生产标准化率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加大科技投入我们做的不少,但是真正拿到种植户手中转化成既得利益的少之又少。说白了,就是科技不能快速的转化为成果,许多科技总是在推广了又推广,多少年后才被人们认可和实行。这个问题不是存在于管理上,而是存在于农场这一级的科技创新上,一是没有可以实际收到效益的科技成果,二是有了科技成果不能推广到位。这里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我们实际上缺少科技人才,真正的又能创新科技、又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才是我们农场生产需要的人才,不能是那种高高的象牙塔,也不能是光埋头地里的苦干家,必须是这两者的结合。这种人才没有现成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从基层工作中看,现行的中、青年管理干部中,加大正规化的再教育(有针对性的,不能什么都学)才是最好的办法。这里非常想建议:比如和某个大学签订设立专门的几个专业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学历可以在农场和管理局承认,最好是让大学的某个系直接设立在我们农场或者管理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也需要很大的资金。虽然不是一下能办到的,但是我们应该下决心办到,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农业机械科技是第一发展力,我们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找科技要。没有科技的支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假的,就不可能实现。

最后,再谈谈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条途径,农业是我们的基础,没什么可疑虑的,但是农业并不是我们唯一的手段,要富裕,要进步工业是我们下一个长远目标。打个比方说,现在农业发展这么快,农业机械更新快,农业用肥、用药量这么大,我们如果能创造出自己的相关产业,那么他的影响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不只是对一个农场,对管理局也是。我们的基础这么好,可以预想如果发展相关的工业,就有坚实的后盾,连普通的种植户都知道,种地多了就要买大马力机车,买收割机,不光可以让地种的更好,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追求更高的效益,不是我们对广大群众最好的扶持么!

产业发展规模第6篇

沿山葡萄园

栽植葡萄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部塬区一带群众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和传统,被称为“铁杆庄稼”,旱涝终究有收入。大面积栽植源于年,以县葡萄酒厂为依托,大搞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以红、白玫瑰为主打品种,面积达到1.5万亩,后因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县葡萄酒厂被迫停产,最终导致群众毁园挖树,葡萄基地受到严重破坏。年代后期,在泾云公司带动下,北部沿山乡镇又发展三株系列高档酿酒葡萄近万亩,规划建设万吨葡萄酒厂,后因资金难以落实,酒厂建设被迫中断,群众生产的葡萄滞销,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年,当地又掀起种植葡萄热潮,一些群众不但全力租地建园,而且规模发展,有的干部职工也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最终无人收购,葡萄鲜果每斤仅卖到0.2-0.3元,产品没有销路,给果农造成极大损失,葡萄基地建设又一次受到重创。至此,葡萄栽植历经“三起三落”。但是,本县栽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农业专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适生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酿酒葡萄平均糖度达到19度以上,高出山东、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县上根据这些优势引进张裕集团,投资8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年4月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以来我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合同,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酿酒葡萄幼园田间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下,经过重点引导,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热,近年来终于使葡萄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

截止年,全县已栽植酿酒葡萄3.3万亩,挂果面积2500亩,陆续进入盛果期。累计向张裕公司交售400多吨。酿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带地区,建成兴隆太和、口镇郭塬、王桥北峪、安吴龙源等8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从安吴镇拓展到白王、口镇一带的10个村,总面积达到了8000亩,和悦丰润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园1000亩,恒信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酿酒葡萄1000亩,安吴镇四罗沟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800亩,大户茹雄栽植了126亩,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80%,白王镇太和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600亩,大户张建刚栽植300亩园,高双利对原有的270亩酿酒葡萄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基地面积发展到12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桥镇柏章村由日新公司买到荒地进行平垦,组织带动全村发展酿酒葡萄1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种发展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业大户已占到80%,农户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设由过去的千姿百态引向了标准化,由千家万户引向了规模化。同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设集雨窑,开挖储水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逐渐实行滴灌、喷灌、渗灌,避雨栽培和防鸟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县财政先后为酿酒葡萄基地投入资金1569万元,用于苗木资金744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资金825万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公里,扩大节水灌溉500亩,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今年全县果业发展目标是投资500万元,扶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继续抓好10000亩酿酒葡萄栽植工作,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不变,确保我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重点发展大户,广泛引进外地企业或个人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贫公路已经修通,无疑为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时节,当你驱车进入东起安吴龙源山庄,西至兴隆西苗村,全长37公里,宽度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带地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片片相连的万亩葡萄园尽收眼底,一派生机。一排排水泥桩,一道道铁丝网,映衬着嫩绿茂盛的葡萄树苗,已经代替了昔日的荒芜和凄凉,初显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雏形,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塬区奶牛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万亩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秸秆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特别是塬区地多人少,是适宜奶牛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兴隆镇许家庄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该村一次从齐齐哈尔购进奶牛33头,分到各户饲养,由于群众不会养,有15户都不养,把牛退了回来,拴在村干部门前。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任述来的带领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养,组织群众到外地专业村参观学习,当时一条“养牛好比摇钱树,谁家养牛谁家富”的标语,触及了养牛人的致富欲望,坚定了养牛的信心。此后,他们聘请省农干校专家授课培训。许家庄村从年买牛,年养牛,年持平。一般户都还清了贷款。年全村奶牛达到350头,户均一头牛。年达到550头,年达到750头,户均2头半。年县政府任命许家庄村为养牛专业村。同时,县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发展奶畜业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奶畜业的发展。在许家庄村的带动下,周边符家庄、候家庄、张李庄、郭家庄等9个行政村积极行动养奶牛,兴隆镇迅速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奶牛强镇。在兴隆镇的带动辐射下,塬区的白王、口镇、安吴等乡镇也纷纷效仿,县上及时提出“壮规模,强服务,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县的奶牛数量剧增。去年县上又及时出台了“三个1万”工程,奶牛增加1万头。截止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6万头,年产鲜奶20多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数量及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72个,其中千头以上奶牛集约化养殖小区15个,牧场化养殖4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154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正在建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5个,完成投资1.2亿,入驻奶牛近1.2万头,存栏良种奶牛3000头的省奶牛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区发展奶畜产业,奶牛存栏已经占到全县70%以上,仅兴隆镇就有奶牛养殖小区20余家,户养70头以上规模户有6家,饲养7-8头奶牛户普遍。许家庄村民韩英饲养8头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来自奶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业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过去由于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活动规律还不能熟悉把握,产下鲜奶无人要,还压级压价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过群众强烈不满。曾发生过有人担着鲜奶冲击人代会、拉着鲜奶倒入县政府大院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畜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指导,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使全县奶业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产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奶牛开始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推动了产业升级。

在奶畜业发展中,我县正在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辅助”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奶畜产业,实现奶业优质、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县上继续发放良种奶牛冷冻细管7.8万支,支持奶畜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招引凤凰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规模化不断扩大,先后引进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佳和乳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业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多万吨,带动饲料和添加剂生产企业27家,兽药企业4家,从事鲜奶运输车辆100余辆,参与奶业流通人员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到秋季时节,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车队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源源不断地奔向塬区,驶进奶牛场。全县每年青贮秸秆饲料达30多万吨,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奶牛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灌区蔬菜园

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露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生产过渡。年桥底镇和村一次投资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当时由于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科技知识缺乏,对反季节蔬菜认识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会作务,加之生产品种单一,效益低下,不到几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种粮食。年云阳镇樊尧村又尝试建起了蔬菜大棚,随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发挥了优势效益。但发展速度缓慢,直到年,我县蔬菜产业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温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大棚数量剧增。期间,县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大棚菜发展的决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云阳镇花马村第一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成,紧随其后有高家村、安吴镇竹园张村、姚家村、蒋路村等多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继建成。云阳镇花马村共有460户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拥有2座以上的户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净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村民郭岁独去年3座大棚西红柿收入8万多元,像这样的规模和收入状况在蔬菜基地随时可见。去年,县上又推出“三个1万”工程,蔬菜增加一万亩,加速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王桥、桥底、中张、泾干、三渠等乡镇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随之而起。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9.2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8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蔬菜主产镇8个,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紫皮大蒜、王桥的香菜、黄心胡萝卜、安吴的甘蓝、洋葱、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基地已见成效。今年县上又积极引进发展泾河“青水莲菜”种植,计划面积亩,已落实面积1000亩,为我县蔬菜生产又增添了新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县上财政、涉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我县蔬菜发展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指导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五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棚结构,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聘请蔬菜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蔬菜种植户成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园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喷药,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部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局认定为全国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全县建成拥有年产千万株现代化蔬菜育苗工厂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满足我县及周边温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蔬菜100多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10多亿元。全县已建成流通服务组织150余家,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机动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达18.6万人,同时开通了蔬菜直销绿色通道。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地区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去年举办了首届“蔬菜节”,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蔬菜节”,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扩大蔬菜的影响,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蔬菜,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有效对接,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达到人们的共同认识,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真正的西北“寿光”。

调查后启示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粮棉生产。进入市场调节后,曾一度没有了方向,找不到发展的突破口,灌区出现不适宜的大栽苹果树等现象,忽略了优势,只能靠自生自灭。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回归到适宜发展优势产业上来。欣慰的是尽管寻寻觅觅,跌跌撞撞走过了十几年坎坷不平的探索之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优势,给本县农村经济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产业发展规模第7篇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有长足进步,更有巨大潜力

(一)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前三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7%和33.5%,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仅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就达1948万人次、入境游客2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25%;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旅游外汇收入868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和27.9%。特别是近几年“农家乐”旅游迅速兴起,在致富农民、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已经拥有省星级乡村旅游点6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20个,农家乐经营户86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50多家。

(二)品牌特色初步形成。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古镇、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各县区都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相当带动力的旅游项目,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正在逐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始从单一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购物娱乐等综合型、多元化方向发展,名镇名湖名山观光游、古城古镇古生态文化游、*竹乡休闲游、乡村山林体验游等一批组合线路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明珠、*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

(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我市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快捷交通圈已经基本形成,市域内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旅游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个;A级旅游区(点)10个,其中4A级景区4个。加快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的发展,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星级饭店57家,其中四星级6家、三星级23家,一批五星级饭店正在建设中;有旅行社61家。

(四)营销推介切实加强。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效应,积极与上海等周边地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主动参与和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注重“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了“绝色江南·吴越经典”四城市整体旅游形象推介、“接轨世博·相约*”上海旅游节花车大巡游、“世博之旅在*”旅游推介、“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高峰论坛”、惠民旅游工程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特别是在古镇旅游推介上,“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的宣传口号已经打响。这一系列举措,在宣传推介*旅游产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这几年我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周边旅游经济发达的地区作比较,以自身相对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来衡量,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在长三角区域中,*具有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的独特组合优势,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长三角真正拿得出手、能够一枝独秀的旅游项目、旅游品牌是不多的,“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水平仍然不高。市区范围内散落在多个部门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在一些景点能够吸引很多人,但留不住人。特别是市区旅游资源内容不少,但缺乏主题,形不成气候。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最大的优势,如果不可替代性没有了,那么优势也就减弱了。为此,我们必须学会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推出、深化旅游主题。

二是市场需求很大,但集聚辐射不够。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地区,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很大,出行旅游档次也相对比较高。而且,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宁杭铁路的建设,我市对外交通条件越来越完善,理应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但是,*旅游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缺乏成熟的、大型的、知名的旅游项目。我们仍然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产品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和占领休闲游、度假游、体验游等高端旅游市场。

二、注重资源开发,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鲜明标志。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没有旅游产品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旅游业的大发展;没有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就很难做“火”旅游市场。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观光游为主向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并行发展的转型期,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基本要求,抓紧开发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兴衰,这既是长远战略,也是当务之急。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休闲性。天人同序、颐乐养年、静心休闲是人的本能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善生之道,也是现代社会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生活中,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将普遍产生休闲需求,达到3000美元时城市就会有休闲经济的爆发。目前,在发达国家,人们休闲度假的比重达到50%。在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人均GDP基本上都已经突破5000美元,到了休闲经济的旺盛期,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时机非常之好。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大的休闲旅游项目更需要相对超前的运作。我们要按照旅游休闲项目开发的规律,加快发展都市休闲、生态休闲、体育休闲、湖滨度假、山林度假、温泉度假等旅游项目。特别是*旅游度假区,要建成融酒店、商务、居住、娱乐、旅游景观和生态保护于一体,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二)注重娱乐性。娱乐,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追求愉悦与欢快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娱乐性是旅游产品文化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旅游项目的开发只有注重娱乐性,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旅游景点不少、游客不少,住客不多,原因在于*旅游还缺乏娱乐性的元素。我们要加快开发一批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使游客不仅有地方可看可游,还要有地方可休闲可娱乐,快乐于全程。

(三)注重体验性。现代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充分人性化的体验经济。人们出行旅游,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平时得不到的美好体验。*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关键是旅游者能否在*获得独到的一种幸福体验。这是一门大学问。现在,游客需求心理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内容有着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陈旧模式,更多的是注重参与其中、身心愉悦、过程体验。每一个旅游板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都要让大家参与其中。

(四)注重商业性。旅游产品既有文化属性,更有商业属性。旅游产品的商业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像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等旅游项目,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度开发、提升水平。*中心城区的步行街区(爱山广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改造、文化保护的项目,同时也是旅游开发的项目,必须切实做好结合文章,使之成为城市建设、人文涵养、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最美满的联姻,只有文化没有旅游,就缺乏活力;只有旅游没有文化,就缺少灵魂。现在一些文化性项目缺乏活力,我们要借助旅游开发的作用使其更具生命力。

(五)注重差异性。差异出特色,差异就是吸引力,也是难以替代性。差异能产生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是全球性、国际性的。作为*,必须具有全球化眼光,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把生态、人文的文章做深做透,彰显*旅游的独特魅力。

三、落实工作举措,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取得大突破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根据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制订公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和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科学编制各类旅游专项规划,重点编制*城市旅游规划、*城区水上景观与水上旅游规划、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山——*山生态文化景区规划等,并做好《总规》与*经济、社会、城市等规划的衔接工作。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加快形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南*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安吉竹乡生态文化旅游、德清名山湿地古镇旅游、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南浔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等六大板块。如果我们把如此密集的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好,将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项目推进。全面实施旅游项目“十大百亿”工程,推进以*华东世界名牌旗舰现代服务产业区、长兴*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山度假区、*明珠——*码头、市区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山景区、大场坪休闲度假项目、南浔古镇保护与利用项目、丰华五星酒店项目等为重点的十大项目建设,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培育有重大影响的十大品牌景区、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和十大特色旅游商品。

(三)抓紧整合资源。制定出台《*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计划,使旅游资源加快整合、联成一体、对外推介。充分利用并提升法华寺、万寿寺、莲花庄、飞英公园、飞英塔、铁佛寺、中国湖笔博物馆等市区现有景点,开拓挖掘赵孟兆页、陈英士、沈家本等名人资源,引入新的旅游主题和内涵;充分依托*旅游度假区,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市民广场和旄儿港公园等设施,重点策划推出大型水景夜游项目,吸引市民和游客夜间游览消费,形成仁皇山新区的旅游和商业氛围,打造市区旅游新亮点;整合挖掘*山茶文化景区、*山等名人名山名词资源,规划*山——*山生态文化景区项目,打造融名人观光、茶文化旅游、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计划组建*旅游发展总公司,并成立*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四)强化宣传推介。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旅游业要发展,虽有“天生丽质”,但“蓬头垢面”是不行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进一步开拓以上海为龙头、杭州和南京为两翼的长三角客源市场;大力拓展华东、珠三角、环渤海湾客源市场。加强海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工作。紧紧抓住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空中航线“截弯取直”、旅游成本降低的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的名人效应,打造“民国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开拓以台港澳为主体,东南亚、欧美等为重点的境外旅游市场。

(五)提升企业素质。加快培育“十大旅游企业集团”,积极鼓励以大旅行社、大饭店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六)创新体制机制。一要放宽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二要推进整合。推进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产业融合集聚发展。推进经营主体的整合,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推进旅游管理资源的整合,支持各地开展文化与旅游、林业与旅游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合力推进旅游发展。三要拓展网络。以品牌建设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加强网上旅游市场建设,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四要集聚人才。大力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五要保障安全。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要时段的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现场管理,进一步树立文明安全的*旅游形象。

产业发展规模第8篇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用工量大,种类繁多,特别是丘陵山区的果树生产,地势高低不平,种植模式多样化,给果树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产品的保鲜加工是一重点。

产业发展规模第9篇

论文摘要: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区域经济资本存量体系中重要的属性资本。产业资本存量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直接体现。旅游产业资本扩张与同期区域资本总量和其它产业资本之间匹配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合理规模的确定标准和均衡条件,同时对理论规模在实践中的修订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规模一直是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与政策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旅游投资有效控制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产业经济问题。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体现。旅游产业规模一方面标志着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标志着旅游产业与区域其它产业的匹配发展,否则,必然会出现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的不匹配特征。

1 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

改革开放20年来,旅游产业在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额的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新开始的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旅游资源的内涵不清楚,旅游资源缺乏其稳定性,因而也就不清楚内涵所赋予的特殊范畴;(2)一定时期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存量不清楚。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社会变化为特征的动态速变系统,也同样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存量是不可以通过静态的旅游资源普查来简单加以确定的;(3)在技术上,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不清楚,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哪些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哪些地区可以使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正是捆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走弯路和支付巨大机会成本的原因所在;(4)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尤为突出。由于在旅游发展商进入旅游行业时,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未实施市场配置体系,旅游开发商获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成本几乎为零,旅游开发商关心的只是景点建设的直接成本,而很少关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命运,旅游资源管理中缺乏将成本内在化的经营机制,从而导致旅游景点、景区不断被破坏的经营现状。因此,要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效率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外在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适度速率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

国内在旅游产业配置规模问题的研究中,早期曾提出过“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影响很多人,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旅游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旅游行业低效率和投资失控已经是全国各个地区旅游产业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也表现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偏离现象,深刻揭示出了旅游产业早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正步入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界定区域经济总量中旅游产业相匹配的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等是旅游产业配置的投资控制依据。

作为投资规模的主题研究,在国内外很多,但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发展规模的研究和相应研究成果则很少。一是因为旅游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研究成果少而且分散: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在早期形成了“适度超前发展”的共同认识,而这一认识又一直支配旅游决策;三是旅游产业的高效益时代已经结束,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的投资失控,规模盲目扩张等问题,揭示了现阶段旅游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不足和弊病。实践在呼唤旅游产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的到来,旅游产业呼唤合理的匹配的产业规模配置。

2 旅游产业增长与产业规模阶段

旅游产业增长是在时间尺度上的产业资本存量的不断扩张过程。旅游产业的增长在产业技术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环境容量等产业增长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时间尺度内以阻尼因子影响旅游产业的增长过程,是具有旅游产业增长阈的产业增长模式。旅游产业增长阈是产业技术规模、区域经济水平确定规模和旅游环境容量3个规模中最小的规模,是旅游产业增长阶段划分的依据。旅游产业增长的状态方程可描述为

式中,Si为旅游产业规模资本存量;t0,t……tn-1,tn为时间尺度划分的阶段;Qmax为旅游产业增长阈;ri为旅游产业增长速度(见图1)。

从旅游产业增长过程来看,根据旅游产业规模和对应的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增长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较小,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内的决策者对旅游产业的主观判断多认为旅游产业是区域内应积极发展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具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同时,旅游产业资本存量增长较快,但行业利润率较低。

(2)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逐步增大,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逐步显露,成为区域产业体系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旅游产业的较好投资效益以及超额利润率的存在,使旅游产业成为资本要素的集聚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征。从理论上讲该阶段旅游产业的行业利润率经历了由最低利润率到最高利润率的连续变动阶段,但跨越旅游产业正常行业利润率阶段的过程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

(3)旅游产业的正常利润率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旅游产业成熟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旅游产业的利润率由超额利润率存在下降到行业正常利润率阶段,产业规模进入暂时的稳定阶段,旅游产业资本流动达到均衡。旅游行业利润率稳定在一个不会引起产业资本存量大规模变动的幅度内。该阶段旅游产业的竞争以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企业的商誉竞争为主。

(4)旅游产业利润率急剧下降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成熟阶段后,伴随旅游地进入旅游产品的衰退阶段,旅游产业的利润率就会急剧下降,旅游产业资本离场较多,不良资本增多,旅游产业规模畏缩,这个过程也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决策者如果在行业正常利润阶段能够进行旅游产品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开发新的旅游市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产业的急剧下滑。

3 区域旅游产业适度规模的确定

3.1 市场体系下资本流动形成的阶段性最优规模

依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流动性偏好和行业正常利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区域产业系统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取决于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要素边际效率。要素的趋利性流动是要素流动性偏好的具体体现。区域产业体系之间行业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了资本要素总是由低资本边际效率行业流向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从而导致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的阶段性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阶段性的资本扩张受到市场规模的局限,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使资本进入行业的偏好降低;同时,由于行业利润的下降,各个企业的经营出现大量的盈亏分化,一部分无竞争优势,长期亏损的企业就退出了行业。该行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与其他行业相等时,该行业的规模就相对保持其稳定性。

从行业内部的资本扩张来看,资本扩张取决于行业资本边际效率与社会的正常利润水平(当储蓄愿望与投资愿望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当行业资本边际效率大于社会正常利润水平时,行业资本就会进入内部扩张。由此可见,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产业规模的确定取决于产业间的规模增长和行业内部的规模增长。

以人力资本流动模型(The human capital model:Sjaastad, 1962)[1,2]为基础进行投资商投资旅游产业的行为决策分析。该分析是在以旅游投资行为会导致投资利益增加的前提下进行的,导致决策行为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流动成本(transactioncosts)(资金获得成本,资本退出原行业的成本和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的成本)和投资预期效益(expectednet benefits)。从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模型分析,投资的效益是用投资商对未来旅游产业投资期内收益现值的总和来代表的。资本从其他行业投资到旅游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方程为

式中,V(t)为资本流动净收益现值和;Wt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旅游产业收入;W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其他行业的收入;p为货币的时间价值;Ctrs为资本流动成本。

在只考虑资本流动的经济因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依据离散选择方法(discrete choice approach),旅游投资商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和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的影响,这表明旅游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同时取决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3]。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为

Mi= Vi(t)+εi,

式中,Mi为决策判断量;i为旅游产业专项投资;εi是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对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这个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管理技术(εi1)、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和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满足于εi=εi1+εi2+εi3。

旅游投资概率(Pi)是以投资决策判断量(Mi)为依据对投资行为的描述,投资概率对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大于0,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而对非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的关系则取决于其内部的变动过程。因此,旅游投资概率为

另外,由于旅游行业具有产品供给弹性小的行业特性,旅游资本的属性变化较难,有一部分旅游资本形成后就很难退出旅游行业,这是导致旅游行业易受外部影响,而应变能力较差的原因。因此,区域旅游产业的适度规模是小于产业均衡规模并保持一定行业利润率和行业增长的规模。

3.2 产业规模管理技术(εi1)的修订

旅游管理技术是影响企业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管理技术是有效组织行业生产要素的非经济因素,管理技术越高,经济要素的市场效率、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就越高,就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和行业成本,增加企业和行业效益,扩大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理论产业规模。但由于现阶段的管理技术发展不完善,使得管理技术的水平与市场最优效率的要求不匹配,从理论上说,管理技术应推进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在实践中,因管理的不协调,形成了大量的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行业的资本边际效率,缩小了旅游产业的理论规模。在不少旅游地,现阶段表现出的旅游行业效益低下,旅游企业大量亏损,旅游资本的边际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表面上看旅游产业呈现出超适度规模和剩余供给能力,但此格局下仍然有大量投资进入旅游行业,使旅游行业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怪圈。在对此现象的社会经济调查中,投资商的态度揭示出了部分原因。“我投资我就有能力经营好,也有我自己的市场”。仔细分析此观点,原因可能是:(1)旅游投资的主体不明确所致;(2)现阶段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所致;(3)未来市场转好的主观预期所致。旅游行业管理技术先进程度通常用产业组织效益来衡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就作为非经济因素转化为对旅游投资行为的推动因素

其中,Qt为产业组织效益;Rt为产业组织管理收益;Ct为产业组织管理成本。

3.3 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的修订

区域经济水平和规模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旅游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规模增长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乘数原理,旅游投资规模的增长,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更快增长,而地区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投资的增加(加速数原理)。区域经济规模推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有3个:(1)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足够的资金;(2)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市场空间;(3)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品资源。以上3个方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保证。因此,旅游产业规模必须与区域经济规模和水平相匹配,否则,就会出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超前或滞后的格局,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响应。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依据区域经济规模与旅游产业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可将旅游地分为旅游产业规模超前和滞后以及基本匹配发展三大类。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得到优势发展,以旅游产品的消费为中心,形成投资和消费增长,但由于规模超前呈现出旅游地社会公共品资源少,基础设施差,旅游产业以外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旅游消费中,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游客群体规模大,滞留时间普遍较短,这一类多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特征的旅游地类型。旅游产业规模滞后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类旅游地突出地表现出旅游地的生产功能强,而服务功能弱,多为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类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较大,但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基本匹配发展地区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此三类旅游地类型中,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会形成旅游产业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规模滞后则会形成旅游产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以投资加速数为指标衡定区域经济规模、水平与旅游投资的增长关系。作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外生变量,对旅游投资的影响为

At=αf(ΔGNP),

ε= f(At),

式中,At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加速数份额;α为投资加速数系数。

3.4 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的修订

阶段性市场波动是一定时期旅游产业预期行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它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波动可以来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的滑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安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经济或非经济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阶段性波动。阶段性波动是影响旅游产业理论规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导致旅游行业利率下降,从而使与区域经济规模匹配的旅游产业规模下降。在市场波动中,可以通过对预期消费的引入,构造对旅游投资规模的修订。

参考文献

[1] Carlos J. Rodriguez-Fuentes: Creadit Avalabil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cience, the Journal ofthe RSAI, 1998, 77(1): 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