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一体化经营模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47

一体化经营模式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1篇

抚顺石化公司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以油气业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由于石油天然气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集团内各子公司产品相同程度高,长期以来集团公司对大宗油气产品实行集中销售的管控模式,即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由地区专业销售公司统一销售,生产企业没有自主销售权。但随着炼化产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统一销售模式在具有其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领域,统一销售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更是丧失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生产企业创效压力增大,亟需转变当前的销售管控模式。

2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内涵和创新点

抚顺石化公司通过深入分析统销经营模式对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的制约因素,主动转变经营理念,采取重排业务架构、科学合理授权,简化冗余控制等措施,全面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由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经营方式的转变,销售业务的理念从运销向营销转变,企业工作重点由只着眼于生产过程转变为着眼全局和实现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使供求关系实现了最佳契合、无缝链接,在市场渠道建设、客户管理、产品定价、运输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更加规范合理,促进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

3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做法

抚顺石化公司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合洗厂、催化剂厂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意见》”,取消原有统销模式下公司营销调运部负责该项营销业务的工作范畴,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组建营销中心和物资采购中心,配备采购、销售等专业人员,并针对各自产品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和物资采购工作。

3.1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公司在推行产销一体化模式过程中坚持从强化产销衔接管理入手,突出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分别设置了主责部门———企划部,全面负责生产作业计划制定、下达工作。

3.2物资采购管理。按照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中规定的产销一体化单位的采购权限,重新组织梳理物资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材料物资质量管理、材料物资出入库、库存盘点等物资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

3.3产品销售管理。按照公司产销一体化相关制度要求,针对直属单位营销中心机构设置和产品销售特点,梳理出销售计划制定、销售计划调整、销售价格、销售合同、销售信息、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投诉管理、产成品出入库等9个营销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经营行为受控、合规。

3.4应收账款管理。明确直属单位的营销中心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责部门,建立健全往来账户结算、核查、清理相应流程,对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要逐笔查实原因,分清责任,责成有关人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制定具体催收、支付计划,责任到人。同时,将销售收入和销售收现同时纳入考核,适当增加收现指标所占权重,并将其作为月奖最终考核指标,使销售人员对赊销手段的利用、赊销对象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也极为重视,有效杜绝重销售、轻收现的倾向。

4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取得的管理效果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2篇

【关键词】油田采油;管理模式;生产经营一体化

生产经营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将原来独立的系统个体以某种标准或因素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单一的主体,以达到多系统在同一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国家对油田事业的不断重视,这种管理方式也逐渐深入到油田采油的管理中来。其中包括质量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一体化管理体系、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一体化管理体系等等。

一、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油田采油的管理主要面临着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不能随时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投资成本高,且收益少等缺陷。基于我国油田开采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的油田开采要采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其次,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自身也具有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①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系统起到整合、优化作用,使得原先零散的、单独的部门系统集中统一到一个管理模式中,将单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考虑,避免出现因各系统分别管理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提高了单位整体的运营效率和运行质量,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②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专业的工作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明确生产的发展方向,减少工作失误。③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冗余建设,避免了各部门职权的混乱和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执行能力差等问题。④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消除了单位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还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各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将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构

针对油田采油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结合油田生产程序繁杂、生产技术专业性强,技术指标高等客观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构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逐一分析。

1、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剖析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要切实从采油厂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做到由生产模式向经营模式转变的新思路,从生产建设向依市场建设而迈进。同时,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要符合生产与经营共同发展的机制,具体表现在: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评估和检测;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生产和经验要进行统一的额外资金预算;生产和经营要进行统一的兑现。建立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支到整合的整体运营体系和经营管理制度,真正将经营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之中。另外,所有的管理人员要转换思路,快速从生产建设的指挥者转变为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加大自身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做好整体工作的权衡和决策。

2、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1)系统性。石油成本管理一直都是管理中的一个盲点,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单独为石油成本管理设置专门的研究和剖析。其中,构建完善的系统成本的管理机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防止与原有的成本管理造成冲突。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系统性主要强调了贯彻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和经营方式,明确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系统中把握规律,形成完善有序的系统组织。

(2)科学性。科学性是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特色,主要指企业加大对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培养,使工作人员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编制效益,做出科学的决策,展现各方面的优势。

(3)持续性。生产经营一体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持久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制定、考察、、实施以及监督等程序。

3、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框架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生产是基础环节,经营是基于生产之上,对于生产活动的服务、评价以及审核等,使之各项环节都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只有正确的了解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内容才能更好体现和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真正将油田采油的管理落实到实处。见图1。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三部分的基础环节和制度、执行、评估的运行环节以及科学决策、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环节。

(1)基础环节。基础环节包含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生产管理主要针对生产过程来设置的,强调规章制度,标准以及管理监控的实施和制定,确保在生产建设的顺利实施;成本控制注重对于经营管理的过程来设置的,即做出合理的预算,制定成本标准,控制成本目标等;绩效考核主要指在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强化考核力度,以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2)运行环节。运行环节包括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评估三个环节。制度环节主要是员工在生产、工作中所遵循的办事准则和办事规范。作为企业的员工的行为准则,其实施的力度以及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着最后企业收益的高低,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执行环节是依照制定规定的内容而遵循的过程,是实现制度制定的载体和环节,更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真正实际实施的关键步骤;评估环节基础制度环节和执行环节的基础之上,对所执行和所计划的最终检测。

(3)保障环节。保障环节包括科学决策环节、过程管理环节、持续改进环节三部分。科学决策是不仅是采油厂运行的关键环节,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指明道路,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应用的现象;过程管理主张将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施统一的管理,做到有效地控制,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的执行能力和实施能力;持续改进是基于整个运行状态而言的,强调动态的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历程,将生产经营一体化从具体实施转化为发展运动的过程,针对市场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总结

针对国内外对资源需求力度的不断增长,油田采油的管理模式必须从原先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生产和经营并存的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真正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3篇

关键词:烹饪教学 一体化 烹饪实训

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给烹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烹饪专业的教学质量决定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衡量烹饪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往,我校过于注重理论化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空有职业资格而缺乏岗位实践能力。当烹饪教学脱离实践,既不能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点,也不符合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能力。鉴于此,我们的烹饪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要改变以往“黑板上炒菜”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技能培训内容。

烹饪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将理论教学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烹饪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减少实习材料等教学成本投入。烹饪专业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优化烹饪教学成果,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 模式定义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烹饪教学中,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以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一定技能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范式。

2 操作程序

2.1 建设烹饪实验室,提供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的硬

件设施的配备,如烹饪实验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在不断完善烹饪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包括烹饪机械设备的购置)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同时要体现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确保实训课程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在实验室的格局和场地选择上,也要综合考虑其生产示范及创收功能。

2.2 调整实习、教学比重,制定实习计划 传统的理论教学比较注重国民基础素质的培育,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而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因此必须定期开展实训课教学。1993年,国家教委会职业技术教育司编订了烹饪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理论课程的比例超过3:1。有些学校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在实验室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现阶段地方饮食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后,可参考教学大纲对实训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比如,相应增加面点制作技术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总量为356课时,实习课程为250课时。由此便能确保所有学生的实训时间。此外,由于烹饪专业实训课要求连贯,因此建议实训教学课程3节连上,这样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能很好地将实训课程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确保教学效果满足预期要求。

2.3 班级分组 为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可考虑分组教学,把40人以上的班级分为两组开展中餐烹调技术教学和面点制作技术,同时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每周由两位教师轮换负责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能比较到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 组织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 烹饪技能的训练所需要的真实原材料,如各种动、植食物等,具有易损、易变质、价位高的特点,进而构成比较高的训练成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变成食用品。因此,可以把实习训练与生产建立联系,进行对接与藕合,延伸产业链。通过生产、销售、生产的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实习训练机会、提高了熟练程度。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

3 模式的成效

3.1 教学质量方面 通过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是烹饪专业适应市场化需求做出的调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给予学生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采用该教学模式开展烹饪课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熟练,深受单位好评。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②学生综合能力强。通过革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强,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3.2 教师业务水平方面 对产学进行一体化研究,通过整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技能水平。在新的产学教学模式中,突出教师在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中的职能,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3 社会影响方面 通过开展便民服务工程,为市民制作各种丰盛的点心,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自身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有了技能的展示和自我推荐的机会,而且深受好评。借助举办技能节,邀请全市各大宾馆的领导参观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使得学生的技能更加符合用工单位的需要。

3.4 经济效益方面 在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实践实习都要用到原材料,对于学校来讲,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教学开支,通过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实习、生产、经营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解决了烹饪教学和实习的费用问题。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可以完全保证教学、实践实习的开支,甚至出现盈余现象,利用盈余为学校添置一些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

3.5 实验室功能方面 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社会服务功能、教学功能、生产示范的功能、创收功能都得到展示,使得实验室的使用率超过90%。通过对教学训练任务进行市场化经营,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和企业充分结合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效益观念和集体协作意识,并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

通过产学结合,进行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式教学,是我们近几年来对烹饪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了烹饪教学成果的商业化,在市场实践中取得成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但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存在不足,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武杰.烹饪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2003(02).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4篇

一、模式定义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以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一定技能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范式。

二、操作程序

(一)建设烹饪实验室,提供教学条件

专业课实验室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烹饪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实验室只有具备齐全的烹饪机械设备,才能充分保证实习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保证学生实习训练的正常进行。另外,还要考虑实验室的生产示范功能和创收功能,如实验室的格局、场地的设计。这些都是新的教学模式所必需的教学条件。

(二)调整实习、教学比重,制订实习计划

由于普通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基础素质,其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其教学形式以实习教学为主。在实验室设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就完全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再结合目前地方饮食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来修订专业实习计划。这样,学生实习次数和技能训练时间,可以得到保证。另烹饪专业实习课在时间上的一贯性,要求课时安排最好为3节课连上,由此形成整块的教学时间,也为实习与生产、经营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三)班级分组

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超过40人的班分成两组,由两位专业教师分别负责中餐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两门课程,每周轮换。学生人数少,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能比较到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组织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沿袭普通教育的常规模式,应该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中心,着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在组织教学过程时,教师先对每一个课题(一道菜或点心)作理论讲解和具体操作示范,让学生从中先获得一个理性认识,然后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习,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要达到熟练掌握,还必须反复的练习。

烹饪技能的训练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真实的原材料,这些烹饪原料具有价高、易损的特点,需要耗费较多的实习材料费。但这些原料经使用以后,往往都是可以食用的菜或点心。基于这一点,把实习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生产挂钩,实习过程相当于生产的过程,实习的课题相当于生产的产品,再将产品销售,这样投入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回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增多,熟练程度提高,实习费用也可以得到节省,一举多得。

三、模式的成效

(一)教学质量方面

烹饪专业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既有教学方式的革新,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征:是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和训练。我们并没有因为生产经营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相反,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随时都在进行,每一个程序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在运作,生产是为了提高熟练程度,经营是为了尽可能节约教学实习开支,四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正是四者间的相辅相成、协调一体,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动手能力加强,熟练程度提高,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2)学生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成本核算、经营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节约习惯。学生合作、交往、竞争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有了提高,更利于适应社会竞争。

(二)教师业务水平方面

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的一体化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对教师原来遵循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教师积极探讨烹饪教学的改革思路,促进自身的技能水平提高。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作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一支业务能力精,动手能力强的新型职教师资队伍。

(三)社会影响方面

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一方面为市民提供各种点心,便利购买;另一方面是一次技能的展示和自我的推荐,场面热烈,很受好评。通过举办技能节,邀请全市各大宾馆的领导参观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接近社会的需要。

(四)经济效益方面

烹饪专业的教学与学生的实习都要消耗一定的烹饪原料,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转,解决了烹饪实习的费用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完全可以保证教学、实习的开支,甚至略有赢余,可添置一些小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的条件。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5篇

一、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背景

抚顺石化公司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以油气业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等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由于石油天然气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集团内各子公司产品相同程度高,长期以来集团公司对大宗油气产品实行集中销售的管控模式,即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由地区专业销售公司统一销售,生产企业没有自主销售权。但随着炼化产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统一销售模式在具有其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领域,统一销售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更是丧失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生产企业创效压力增大,亟需转变当前的销售管控模式。

二、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内涵和创新点

抚顺石化公司通过深入分析统销经营模式对小品种和特殊化工产品的制约因素,主动转变经营理念,采取重排业务架构、科学合理授权,简化冗余控制等措施,全面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由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经营方式的转变,销售业务的理念从运销向营销转变,企业工作重点由只着眼于生产过程转变为着眼全局和实现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使供求关系实现了最佳契合、无缝链接,在市场渠道建设、客户管理、产品定价、运输保障、售后服务等方面更加规范合理,促进了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

三、抚顺石化公司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做法

抚顺石化公司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合洗厂、催化剂厂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意见》”,取消原有统销模式下公司营销调运部负责该项营销业务的工作范畴,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组建营销中心和物资采购中心,配备采购、销售等专业人员,并针对各自产品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和物资采购工作。

3.1 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公司在推行产销一体化模式过程中坚持从强化产销衔接管理入手,突出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合洗厂和催化剂厂分别设置了主责部门――企划部,全面负责生产作业计划制定、下达工作。

3.2 物资采购管理。按照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中规定的产销一体化单位的采购权限,重新组织梳理物资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材料物资质量管理、材料物资出入库、库存盘点等物资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

3.3 产品销售管理。按照公司产销一体化相关制度要求,针对直属单位营销中心机构设置和产品销售特点,梳理出销售计划制定、销售计划调整、销售价格、销售合同、销售信息、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投诉管理、产成品出入库等9个营销管理产销一体化流程,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经营行为受控、合规。

3.4 应收账款管理。明确直属单位的营销中心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责部门,建立健全往来账户结算、核查、清理相应流程,对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要逐笔查实原因,分清责任,责成有关人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制定具体催收、支付计划,责任到人。同时,将销售收入和销售收现同时纳入考核,适当增加收现指标所占权重,并将其作为月奖最终考核指标,使销售人员对赊销手段的利用、赊销对象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也极为重视,有效杜绝重销售、轻收现的倾向。

四、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取得的管理效果

抚顺石化公司实施产销一体化改革以来,公司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产销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市场经营成果显着,企业连续五年获公司先进单位。产销一体化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市场占有率显着提高。实行产销一体化模式以后,由于公司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与科研院所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产销管理高效衔接,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产品需求,公司各类小品种及特殊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显着增强。

二是产销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实施产销一体化模式以来,产品销量大幅增加,经营形势日趋改善。2014年,催化剂厂全年签订销售订单2239吨;生产成品催化剂1810吨,同比翻一番;销售催化剂1922吨,营业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84%;全年实现边际贡献10277万元,比公司考核指标增加4127万元。

三是新产品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配套技术改造不断进行。随着产销一体化的逐步实施,催化剂厂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沟通,成功获得中油石化院、北京石科院、抚研院、UOP等十几项新技术转让。新增了渣油加氢、汽油加氢、柴油改质、连续重整等十几个新品种催化剂的生产订单,并在炼油装置上得到成功运用。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6篇

主题词:大预算 调整优化 生产经营一体化 精细管理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Integration” Capital Management Mode in Oil Extraction Factory

Liu Qingbo

Xinmin Oil Extraction Factory of Jilin Oil Field Company, Songyuan, Jilin, 138008

Abstract: Jilin oilfield company holds tightly stable production 300000 tons as its development foundation, unswervingly walks on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of integration” road, deepens the funds budget management, implements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dynamic optimization between systerms and promotes the capital budget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apital Budget,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Integration, Fine Management

一、科学制定调整优化原则

新民采油厂在落实开发生产部署,推进30万吨持续稳产的实践中,客观上不得不面对“生产需要资金,现有资金不足”的矛盾。如何破解“两难”问题?科学制定了资金调整优化的五条原则。一是坚持实施大预算管理体系,统筹上市、托管两个预算盘子,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有保有压,稳步增加利长远、打基础的投入,压缩消耗性成本费用,严控非生产性支出,保发展、保安全、保民生;三是坚持开源节流,充分利用资金投向政策,积极争取一块;大力推进精细管理,有效挖潜一块;四是坚持标准最优,系统推动建标、对标和提标管理,考虑成本动因,确定单耗最优标准;五是坚持全员共担,层层分解承包,责任落实到单井、单机和单台设备,人人肩上有指标。通过落实上述原则,努力实现资金结构更加合理、消耗更加高效、回报更加凸显,进而对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

二、实施系统间资金结构调整

为了夯实30万吨持续稳产根基,自2010年,这个厂在油田开发上做出了“降递减、提能力、可持续”的战略调整,配套在资金预算上,推进大预算管理,按照保发展、保安全、保民生的优先级,实施了采油、作业、生产辅助、后勤服务业务系统之间调整, 走“生产经营一体化”之路,优化资金配置,使资金结构更趋优化,有效破解主营业务需求与保障不足的矛盾。主要是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管理性支出和五项费用;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调整注水方案220口,日注水量由11000m3调整到8900 m3,注采比由4.2调整到3.1,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由3%下降到1.44%,自然递减率减缓1.7%。在开发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实现少注水600000m3,节电4300000KW时,实现了降低递减和较少电力消耗的双赢目标。在保证油井正常生产时率的前提下,坚持技术和管理并重,努力压缩油井维护费用,总计系统间调整优化成本18040000元;同时积极争取“开发基础年”及抗洪复产资金11850000元,加大主营业务投入,增强发展需求的保障。一是落实了“提升产能工程”资金,实施油井堵水施工11井次,恢复利用长停井35口,实现建产能20t目标,确保了当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并为2011年实现300000吨稳产奠定基础。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目标考虑近与远、技术攻关考虑难与易、经营管理考虑好与快、管理升级考虑点与面等方面的关系,加大打基础利长远的投入,围绕注水系统的改善,投入资金4270000元;立足缓解杆管投入不足矛盾,投入6610000元;积极发展节能新技术、引进节能先进设备,投入8000000余元;强化安全隐患治理,投入3160000元,确保企业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实施系统内资金项目优化

2011年,新民采油厂在持续深化系统间资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内的资金项目的优化。

(一)深化开发业务结构调整,优化资金配置,提供稳产硬支撑。扭住300000元持续稳产这个发展的根本,以解决开发瓶颈问题为着眼点,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落脚点,持续深化开发业务结构调整,优化资金项目,提升资源运营效益。一是以加大水质源头治理、改善水驱为目的,对注水系统的费用进行了二次优化。通过开展降低压力等级带压修井、泄压常规修井,节约作业费1030000元;通过推广应用流程洗井,节约洗井费300000元,两项举措优化资金1330000元,用于完善水处理系统,保障注入水水质合格。二是以构建多元化措施结构、降低吨油成本为目的,优化措施费用,加大低成本酸化措施规模,减少成本较高压裂、驱油剂措施规模,同时加大新技术攻关,提高措施增产水平,降低吨油成本,精细做好施工运行,吨油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三是以推动未上市解困扭亏为目的,重点强化小修费用控制,通过加强油井维护管理、强化不正常井管理、严抓作业质量、科学治理高频井等措施,努力实现节余作业费1500000元。对节余的小修费用实施27口强负压采油、复活等增产措施,有效提高油井日产能力;同时发展大修作业能力,大修10口井,增加未上市收入5000000元。四是以提高油藏动态控制为目的,优化调整监测项目3项,优化资金570000元,增加分层监测5口、吸水剖面15口、四十臂测井2口,有效提高分层认识和不同层段的水驱状况认识,使油藏动态调控更有针对性。

(二)以建标、对标为核心,建立成本管理标准模式。为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中枢纽带作用 ,从预算编制到成本控制,再到考核全过程推行精细管理理念与做法,实现资金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促进发展的保障作用。例如,在物资材料费用的预算管理上,新民采油厂适应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的管理方式,以建标对标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物资供应系统职能转变,由单一的物资供应服务型向供应管理型转变,材料费由单边控制向多边管理转变,突出体现了精细量化的管理特点。在实践中,他们抓住精细物资消耗定额标准这个关键,探索构建了以摸清材料消耗水平现状为目的的历史、当期定额,以实现材料消耗科学合理为目的的先进定额,以实现物资消耗达到最佳性价比,确保材料资金投向科学为目的的最优定额。并且推动建标、对标工作,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油水井、集输、作业等系统的206项材料消耗的定额标准。为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定额标准的资金配置作用,这个厂按照各类物资材料对主营业务发展影响的相关性,进一步细化为消耗类和保障类。对于消耗类材料主要通过深化建标对标提标的精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对于保障类材料,严格按照定额标准进行硬投入,增强物资材料对主营业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四、强化预算管理机制,提升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

一是有效传递成本控制压力。坚持实施指标控制到科、成本分解到队、财务核算到井、责任落实到人的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资金预算管理与控制。充分考虑各项费用管理难度、对全厂发展支撑的相关性,确定3-20%的节超奖惩比例,并严格执行月考核、季兑现、年清算的严考核、硬兑现的激励政策,并将成本控制指标纳入各级干部的业绩合同,形成成本重担大家挑的局面。

二是深化成本对标工作。全面实行同类单位、同类成本、同类材料消耗的横纵对标管理,将已经确定的各项成本标准,细化到各基层站队,从预算项目上根据业务性质细化到明细作业项目,建立基层站队对标数据库,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平台,统一、规范预算编制模型,建立基层单位标准成本体系,促进基层成本管理精细化。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7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9-02

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培养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汽车钣喷专业。当前,汽车钣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钣金维修、汽车涂装、汽车美容、事故车勘查等技术工作及汽车钣喷车间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试对汽车钣喷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实施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汽车钣喷专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上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道路行车难免会出现刮刮碰碰,造成钣金喷漆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职业院校都积极地培养钣金喷漆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汽车钣喷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难。

第一,汽车钣喷专业投入非常大,特别是实习训练耗材经费高。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年招生1200多人,钣喷专业人数约80人,但年实训教学耗材经费约6万,生均教学成本较大。例如门板、翼子板等部件经过几次拉伸和喷漆后价值300多元的门板就报废不能继续使用,而一个学生要初步掌握基本技术,往往需要十多次的实习操作。

第二,学生和家长对汽车维修行业存有偏见,认为从事钣喷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这导致学校招生比较困难,人均经费偏高。

第三,汽车维修企业存在许多客观困难,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偏低,学校教育势单力薄,导致汽车钣喷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比较困难。

二、汽车钣喷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从“十一五”末开始,探索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创办经营性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发展公司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设置实践化、学生考核行业(企业)标准化”目标。目前,学校已有柳州市益智汽车快速养护中心、柳州市益智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益智大酒店等八个经营性实训基地,实现年产值数千万元,每年为学生提供了近千个实习实训工位,为学生创造劳务收入上百万元。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益智汽车快速养护中心(具有汽车维修资质)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了汽车保修网点和特约服务站,一边生产一边教学。由于充分利用学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资源,克服了教学耗材投入大、实训教师少、项目单一等困难,突破了钣金喷漆实习训练教学改革的瓶颈。在工作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把具体的生产案例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了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专业技能。

(一)拓展企业合作,确保教学资源。随着车辆保有量增加,车辆刮碰在所难免,车辆刮碰后大多数车主选择报保险,我们利用学校经营性实习基地益智汽车快养护中心设备比较完善及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拓展与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成为保险维护定点单位,为企业及用户提供售后服务。投保车辆因刮碰出险,保险公司定损后,汽车快养中心作为保险公司的理赔网点,通过承接汽车美容保养,钣金喷漆事故维修等工作,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实训教学资源,师生直接参与车辆的钣金喷漆维修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实训耗材的损耗,又有真车实践的机会。现在的生产量已经可以满足2个班的实训教学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教学支出。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

(二)引进战略合作,增加实训岗位。汽车钣喷技术形成过程是经验积累过程,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提升过程,因此,在学校通过增加实训岗位和实训资源,保证学生实训训练要求,才能培养合格的汽车钣喷技术人才。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融生产与教学为一体、实训与实践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合作,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承接企业返修返厂的钣喷车辆,由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训,并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企业负责建设实训厂房,并提供实训教学资源,增派技术人员保证生产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双方共赢。

(三)聘请优秀师傅,确保教学质量。企业要保证声誉,就要保证维修质量,就要有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支撑,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证,必须有好的师傅担当。因此,企业高薪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也就成了学校的优秀教师。过去我们的专业教师多数都是转岗过来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特别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仍需提高,而企业的维修技师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带徒弟的能力强。通过聘请优秀的企业维修技师,一方面提高了维修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带出了优秀的学徒,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虽然企业的技术人员有熟练的技术,但没有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在教学课堂组织方面需要加强培训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和师傅结对互助,共同工作,共同提高。

(四)建设企业课程,保证教学实施。通过调查市场钣金喷漆行业对学生基本技能需要,参考生产过程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考核要求,我们设计了既要满足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系统化的教学需要,同时又能兼顾生产需要的企业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转化为生产教学,将技能训练转化为岗前训练,将学生转化为学徒,将职业感知转化为职业体验,将实训场地转变为生产企业。这些转化从多方面让学生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形成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的过渡;如我们在维修课程设计时,按照工作过程不同岗位工种进行编制,涵盖了各工种的职业标准、技能标准、相关的知识点、典型的工作任务等内容。学生即学徒,不但在企业要学会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该岗位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张同学在维修接待岗位,他不但要学习接待礼仪、商务营销、沟通技巧等课程,还要学习汽车维修相关知识,懂得汽车基本故障现象,能做出基本的判断,因此,在企业进行的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实训场地的变化,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五)建立经济目标,实现企业利益。保证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持续开展下去的关键是经济支撑能力,有了经济的保障,企业方可正常运转,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但是,由于企业要兼顾教学,经济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微利就是合理的目标,过于太高的经济目标使得企业商业化严重,失去培养学生基地的意义;过于太低的经济目标会让企业入不敷出,负债前行,因此,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8篇

中国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探索中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和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开放政策、特许经营政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鼓励非公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更加快了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进程。

水业市场化改革由两大动机所推动,一是吸引资金,伴随着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仅政府力量难以满足;二是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增进服务,实现水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两大动机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和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增加投资仍然是政府推动改革的核心动机,而对效率的追求则刚刚提上日程;由于地方城市政府是城市水业的投资主导,因此城市政府比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更加重视市场化改革的引资效果。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和对建设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各级政府目前仍然难以避免将引资作为水业市场化的首要目的。而在多数已经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达国家,其推行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更侧重于效率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业市场化改革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形式相继展开,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只重引资而忽略监管和体制建设,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混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如此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面对如此多样的水业市场项目现状,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化改革项目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引入投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的同时,必须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否则将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混乱,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5年可以视为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年,政府将水业的市场监管真正提上了工作日程,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也逐步迈进第三阶段。

关于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投资问题,已经在《水业蓝皮书》系列之三中论述,本文将主要就水业的特许经营模式和市场监管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二、 水业市场化改革逐步进入第三阶段

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探索中走过了两个阶段:

一是以市场开放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招商引资、打破垄断为基本特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出现改变了城市水业原来单一政府投资的结构,同时也为进一步引入竞争打下了基础。此外,为配合市场开放,供水价格的制度化建设也在此阶段开始实施,建立了供水价格体系,并启动了污水处理收费工作,价格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二是以引入竞争为主旨的阶段。这一阶段以企业产权改革、水价改革和市场准入为特征。传统国有水业企业的改制引发了水业产权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的政企分开打下基础;水价改革提出“全成本价格”概念,改变了城市水业的福利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提出实施,启动了市场准入的竞争机制,确定了政府与企业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市场关系,为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的体系框架奠定了基础。

但是,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均是以投资和产权为核心,政府市场化改革的动机更多是在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偏离了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这一根本,而这种偏离是水业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所决定的。目前城市水业改革正逐步迈进第三个阶段,改革的目标也开始逐渐重视并回归效率的提高。具体的表现就是开始注重监管、重视运营和服务水平、关注公众利益和安全。

虽然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目前还未能总体进入以效率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但是其趋势已是十分显着。

第三阶段的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中央政府应该成为推进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力量。改革包括诸多内容:政府的角色由行业管理向市场监管的转变,将引发了水管理体制的变革;投融资体制的理顺方面,包括政府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水业适应性金融工具的开发和健全、以及不同性质的投资资本的有机协同;在市场主体方面,要求投资经营主体能够在适应水业特征基础上,进行长期、稳定、理性投资,市场主体成熟的标识是建立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和良好的市场品牌;公众关注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则是市场机制完善的重要体现。

三、 模式的确定是进一步完善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水业市场化改革是以提高效率、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变革,政府、公众、企业三者的角色和责权利都将重新定位。中国虽然确定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对具体市场化模式却没有予以明确,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又以市场化模式的确定为基础。

水业市场化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种因素。因而,如何选取适合的市场化模式是世界各国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下三个国家的模式可以借鉴:

英国(不包括苏格兰)是完全私有化的水业模式,也是水业监管体制最为科学和完善的国家。英国水业改革虽有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其根本动机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为了保障私有化,英国在全面推进私有化改革之前,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包括有关的立法、独立监管机构的建立、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等,这些是英国私有化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英国模式的监管权限属于中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独立监管体系,成为私有体制下重要的监管特征。这种模式由于市场准入竞争相对缺乏,政府强化了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建立了成本绩效平台这一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及激励性水价管理体系。英国水业模式对国际水业的贡献,不仅是产权的私有化改革,更重要的是其因为私有化背景而强化和完善了的过程监管体系。

法国选择了通过私人公司在水业设施经营层面的引入,来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的市场化模式,保留了产权层面的最终公有。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和租赁/管理合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责任的合理分摊。特许经营合同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了租赁/管理合同形式。以流域监管为核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水业管理体系。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强化了准入监管,通过经营权的初始竞争控制成本;同时实现了水资源和水业设施的政府控制权。为强化准入监管,目前合同期限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由于资产属于政府,企业投资责任小,担负的风险也小。政府监管成本也会较低,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责任相对较大。法国水业模式之所以运营高效的另一个

重要基础是其产业化水平,法国水业经营市场是由几大水业集团在竞争中分享,从而保障了竞争的层次和质量。

荷兰是高福利的中小型发达国家,采取的是公有企业运营模式,其公有公司完全实现公司化运作,通过上市融资,同时通过市场对其财务进行监控。由于引进了完善绩效平台进行比较竞争和成本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均保持在很好的水平上。荷兰的实践证明,即便是公有企业,如果以真正的政企分开为基础,完全企业化运作,在有力的民主监管体系下,也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率目标。

四、 特许经营可以分为竞争性和专营式两大类

水业服务责任的定位是确定政府、公众、企业三个角色关系的基础,也是确定水业市场化模式的前提。

在传统的公益服务体制下,政府将城市供水排水作为公共责任,由政府直接投资,并以政府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形式来运营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政府负责投资,收费是象征性的或补贴性的。政府和运营单位之间是行业管理关系而不是市场监管关系,服务责任属于政府。我国的供水排水体制几十年来一直持续这种模式。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采用这种模式。

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业的服务体系发生变化。政府开始尝试在公用事业领域进行开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行业,以释放政府的投资压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但是,城市水业准公共产品特性和垄断经营特点使政府无法完全卸掉服务责任。这些特征要求政府至少履行保障持续、安全、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由于垄断经营特点使市场竞争机制受限,政府也需要进行价格等经济干预。

在目前特许经营体系下,政府的责任通常有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两类方式,我们根据不同的政府责任承担方式将“特许经营”分别划分为竞争性特许经营和专营式特许经营两类模式。鉴于目前特许经营已经成为市政公用事业的政策方向,本文所称特许经营延续和认同了目前中国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理解,这一理解与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特许经营”(concession)是内涵上不同。

如果政府面对公众作为责任的主体,仍然直接承担水业的服务责任;为了更好地保障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以经济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委托商业企业为政府提供局部或全部环节的服务,而企业获得自己的商业回报。我们称这类模式为竞争性特许经营。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是指政府间接承担服务责任,政府由参与者彻底变成监督者。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彻底的企业化,政府不再以事业主体的形式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五、 竞争性特许经营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具体有三类形式:一是所有资产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经营权通过竞争转让,这种形式称为管理/租赁模式;二是管网设施以及收费权保留在政府,将水业设施的某一单元,一般是水厂,在有限期限内转让给企业,这种形式称为水厂特许经营模式,BOT、TOT等一般属这种模式;三是政府将包括管网在内的所有水业设施在有限期限内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这种形式称为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重庆江北、马鞍山、天津塘沽等地的供水是这种形式。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签有不同形式的、平等的属于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协议,政府与企业间不是行政许可关系;二是政府在一定期限内,以不同的形式将经营权转让企业,但是政府保留了水业设施的最终产权;三是政府面向公众负责,接受责任追诉;四是竞争性特许经营都有准入竞争这一环节,政府通过企业主体的准入竞争实现效率的提高。

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依据企业担负风险的不同,有不同的期限。管理/租赁模式由于不涉及投资,期限一般为5-8年;BOT、TOT模式由于涉及一定范围的投资,经营期限一般为15-20年;水系统整体特许经营模式由于有较大的经营风险,经营期限一般为20-30年。为了提高准入竞争的效果,国际上有进一步缩短经营期限的趋势。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引资动机的影响,期限往往突破合理的区间。

政府在不同的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下的市场监管,都将包括准入监管、服务与质量监管、以及成本与价格的监管,其中准入监管是核心。这种模式下,可以没有独立监管机构,但是阶段性的检查与企业的经济信息上报十分必要。

六、 专营式特许经营必须强化过程监管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是公有资本完全退出,由社会资本持有,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完全私有化,如英国模式;二是政府保留一定比例的公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资拥有水业企业,但是这种政府资产的持股人,与合资企业只是股权收益关系,公有持股者与市场化监管者是不同的政府机构,如目前深圳水务模式;三是由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制,完全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如荷兰模式。

但是无论哪一种产权形式,政府对企业的监管都不是通过产权关系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必然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相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尤其是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实施严格的过程监管,需要完善的民主制度来保障公共参与和监督。

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还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不是平等的经济协议性质的经营关系,政府与企业间是行政许可关系,政府可以把一些社会、环境职能通过授权转给专营企业;二是企业拥有水业设施的完全产权,并长期经营,没有明确的经营期限;三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缺乏经营权准入竞争这一环节(产股转让竞争不能等同于经营权竞争),企业是某一区域的水业设施的当然经营者;四是政府提高效率的核心监管手段是运营过程的监管,因此以经济监管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五是需要全成本的水价体系来支撑企业的投资收益。

七、 中国水业目前是多种模式并存

由于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目前城市水业的改革现状可谓是多种模式并存:BOT、TOT项目类型已经大量涉及新、旧建水厂项目,尤其的污水处理项目;个别城市尝试实施了管理权转让;少量城市进行了整个水系统的整体特许经营;水业主体企业的企业化改制进展缓慢,大部分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仍然受到政企不分的困扰;少部分水业主体企业实现了社会资本以合资形式的进入;个别城市还尝试了自来水企业全面私有化。

不同的市场化模式需要与其相应的法律、政治、经济、监管来支撑。同时,不同的水业市场化模式之下,将演变出不同的资产模式,不同的责任承担和政府监管模式。

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多种模式的并存已成为事实,因此形成市场化实施层面的混乱。目前,行业中将所有市场化模式统称特许经营,没有区别不同模式下,责任、产权和监管体系的不同,按照一个标准和管理程序去要求和管理这些项目,这是目前水业市场化改革执行混乱的根源。

这种混乱主要表现为:对特许经营协议是行政许可还是经济合同的争论;是否一定需要竞争才能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争论;特许经营权是授给城市水务集团还是授给BOT项目公司的争论;政府是否需要独立监管机构的争论;对BOT项目是否要进行成本监管的争论;水价形成机制的争论等等,这些争论的根本在于对市场化模式认识的模糊。

八、 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目前的主导模式

在目前的条件下,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将成为水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进入,传统水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使得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难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包涵了私有化的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需要的制度保障 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体系的支撑,以及公众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难于在短期内完成,而中国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又已经全面展开。

其次,从政府方面考虑,中国城市水业长期以福利体制运营管理,中国绝大部分地方城市政府沿袭了数十年的行业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严格的过程监管,难以短期内完善。相对而言,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所要求的市场监管与原来的行业管理差距较小,政府角色转变相对容易。

第三,城市水业历时数十年的积累资本结构复杂,产权界定困难,对已有资产采取租赁形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新建项目的投资,由于界定清楚,可以采取社会投资,特许期限内经营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资产主体保留在政府,使企业运营的投资成本大幅度减少,投资总量减少、风险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可以有效缓解水价压力,对变革期社会稳定十分重要。

第五,由于水资源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水业资产的政府拥有形式,虽然由社会企业来运营,也可有效降低系统风险,增加系统的公共安全性。同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利于应对WTO对环境服务业的开放要求。

九、 中国水业的特许经营体系需要多种模式的结合

虽然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是中国水业改革中主导模式,但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仍是目前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中不能回避的现实。有四点原因,一是专营式特许经营更能保障水业系统的完整性,利于提高整体效率;二是水业市场竞争的企业主体发育尚欠缺;三是大量的传统自来水企业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专营形式利于被行业所接受;四是专营体制可以促进中央和省建立独立于城市政府的经济监管体系,由更高、更大范围内分摊监管成本,同时便于进行水的系统监管。

因此,中国城市水业需要制定政策实现竞争性特许经营模式和专营式特许经营模式的合理衔接。实现这种衔接,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优先推荐大中型城市政府实施包含整个水系统的特许经营,政府可以,也应该根据公众支付能力确定政府资本的代价和比例;在不具备全系统实施特许经营的情况下,才选择实施水系统的水厂单元的特许经营。

其次,为提高准入竞争的实际效果,保障效率,在合理的区间内应尽量缩短竞争性特许经营的期限,如果资金许可,优先选择期限最短的租赁形式。在竞争性特许经营项目中,必须有市场准入的竞争程序,没有竞争的特许经营,不如实现专营,进行过程控制。

第三,原则上,对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城市水业主体企业才能授予专营式特许经营权:一是完成了水业主体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出让,或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化改革;二是公众的水价支付能力能够支撑水务企业包括资产收益在内的全成本。当然,如果能够合法而有效地实现政府的补贴机制,第二个条件将不是专营的必要条件。

一体化经营模式第9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经营模式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已经从自我发展阶段,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是实现农业与市场对接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分析

1.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

(1)农工商联合公司模式。工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范围涉及供、产、加、销各个领域。如美国和欧盟就是如此。

(2)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合作社在生产、交易中统一行动,实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减少中间商和高利贷剥削,共享加工增值的效益。合作社自愿参加,社务工作由全体社员协商,实行民主、规范、科学、法制、高效的管理,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

(3)合同制模式。即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严格明确双方责、权、利基础上,进行业务往来的一种经营方式。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商品农业高度发展,农场主与农外工商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日多,经济关系日深,经济摩擦也日渐增加,迫切需要通约束力的联系形式,来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制得以迅速发展。

(4)专业协会模式。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加以连接,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等。此外,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

2.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国外农业产业化建立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农场经营规模大,生产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来实现。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一是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二是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合同,把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统负盈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强化农业内部分工,实现生产经营全方位社会化服务。

3.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经验

(1)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 在产业化经营各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的模式相比,由农民自己联合起来的合作组织,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更有利于农民作为一种整体力量,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抵制中间盘剥,提高对话地位。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农业产业化要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讲求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4)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形成垂直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其中尤以合同制的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应作为实际推行中的首选模式。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存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强,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农户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龙头企业与农户都是经济体,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旦农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变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的订单就往往难以落实。同时,企业强势、农户弱势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由于龙头企业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因此,当龙头企业与农户发生矛盾时,不少地方政府大都保护龙头企业。于是,大多数农户难于真正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益,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龙头企业不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制企业。

2.现存的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由于合作组织都存在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运作不规范、运行质量较差、不够稳定等问题,很多合作组织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特别是缺乏加工转化能力,因此在拓展市场、占领市场上,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现存的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力,辐射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走进大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这种模式因其利益联接机制主要是依靠契约来维系,属松散型联接,而且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初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4.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中的主体缺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不是参与的主体。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决策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化经营模式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呼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加工、销售环节把获得的利润返回一部分给农产品生产者。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公司(龙头企业)+农户。

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服从国家的战略布局。我国部分地区无论是在地理环境,还是在资源禀赋及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独特优势,由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农业责任。我国的农业产业现状及其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在确保粮、棉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粮棉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并由此拓展农业的产业链,建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视角

延伸农业产业链、运销链、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

(1)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延伸生产链,运用新技术开拓新的农产品系列加工、精深加工,要把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于现有的生产领域,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价值。

(2)延伸运销链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网络,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产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要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情报信息、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使农业在一种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高效地运行。

3.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经验借鉴

因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不同,各国在走产业化道路时所选择的具体形式也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其主要模式的特点,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进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要求国家通过法律、政策、信贷等手段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推进生产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同时,经营创新模式必须与完善、发达市场体系相适应。

(3)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状况。

(4)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确保了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利益风险共担。也就较好地避免了以往产业经营模式在利益联接上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模式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思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接是否紧密。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就显得尤为迫切。

(1)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以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所获取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又可以形成“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的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2)改造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往“公司+农户”的模式,之所以利益联接不紧,主要还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接多为契约联接,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但事实证明其利益联接机制仍然存在问题。比较彻底的办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联接向紧密型联接转变。松散型依靠契约联接。半紧密型依靠“契约+部分利润返还”联接,尽管半紧密型比松散型的利益联接要紧密一些,但公司与农户之间依然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变契约联接为“契约+返利”联接为产权联接,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改造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单纯的契约联接机制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农户、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等措施,实现由单纯契约式的松散型联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半紧密型联接。另外,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目前还存在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也应围绕专业市场,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袁见歧:国内外农业经营模式的模式与经验,[J].新农村,2006(6),P22

[2]蔡荣祁春节虢佳花: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类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3),P4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