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40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1-02

病人处在疾病末期,死亡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即为临终阶段。此期的护理目标是尽量减轻病人生理、心理上的痛苦,满足其需要,维护其尊严,使他们在安慰中平静地走完人生之路。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成功的护理,他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从而最后体验人道主义的温暖。

1 临终病人的生理护理

要了解和协助解决病人的各种生理需要,控制症状,尽可能减轻病人生理上的痛苦,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1.1 控制疼痛

疼痛的产生多数是由体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紧张、忧虑、恐惧等均能减轻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痛苦的程度。疼痛不仅影响病人的睡眠与饮食、活动和情绪,还会使病人悲观失望。因此,疼痛的控制可使病人症状得到缓解。

1.1.1 药物控制常见的药物有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等,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等。根据疼痛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止痛剂,选用2~3种止痛药交替应用,既可避免药物的耐药性,又可产生药物的协同作用。护理人员还应观察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以及可缓解疼痛的药物,并做好记录,以便医生调整药物的搭配及剂量的大小。发药时,即使病人不痛,也要按时服药,以预防为主,而不要等到疼痛发生后再控制,这样效果更好。对那些使用后会使病情恶化的止痛剂,应取得家属同意后再使用。

1.1.2 非药物性控制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病人对疼痛有不同的感受,护理人员应带着同情心和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解除病人对疼痛的恐惧,是成功控制疼痛最基本的方法。封闭治疗、松弛治疗和治疗性的按摩都可减轻疼痛。欣赏喜爱的音乐和适当的娱乐,如读报纸、看电视等可以起到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的作用,暂时缓解疼痛。

1.2 满足病人其他生理需要

1.2.1 缓解呼吸困难 由于疾病的进展和镇静剂的使用,呼吸困难是最严重的症状之一,病人表现为烦燥不安,此时应低流量、低浓度给予吸氧,使其感受舒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病人处于衰竭状态,无力咳嗽、吞咽、排痰,应及时排痰,并给予助咳驱痰剂或辅助呼吸器来帮助排痰、缓解呼吸困难。

1.2.2 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的护理进食困难是临终病人一个很重要的症状,护士应协助家属按病人的饮食习惯,提供可口的饭菜,少食多餐,鼓励病人进食。对恶心、呕吐而无法进食的病人,应静脉补充营养。

临终病人常见的排泄痛苦是便秘或腹泻、尿潴留和尿失禁,应尽早预防。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保持会清洁,每次便后用1∶1 000洗必泰冲洗及会,同时指导家属掌握相关护理知识和技术,预防和早期解除病人的痛苦。

1.2.3 做好基础护理临终病人体质衰弱,绝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口腔、鼻、耳、眼部的护理,按时进行局部清洁和治疗,使病人感到舒适。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特别注意观察和护理突出部位的皮肤,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褥疮的发生,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2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了解和调解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

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临终病人的心理较复杂,美国大学博士库伯勒・罗斯(Kubler-Ross)所描述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企求期、忧虑期和接受期。病人经过这五个阶段后,随着生存时间的缩短,恐惧、忧虑的情绪逐渐增长,自我克制能力削弱。这期间,护士在守护的同时与病人进行交谈,了解病人心理需要,倾听病人的倾诉,耐心引导,鼓励病人吐露恐惧、忧虑,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从而使其摆脱痛苦。

2.2 争取家属配合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2篇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3篇

社会卫生保健体系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护理[1]。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护理。通常一个临终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而最后接触次数最多的人是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的过程中,护士的角色行为是很有价值的,临终护理中应遵循什么样的伦理道德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临终护理护士角色和医学伦理要求进行初浅探讨。

1 临终护理的护士角色

1.1 躯体的照护者 对临终病人护士要经常帮助大小便失禁者清洁皮肤,保持床褥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要经常协助病人翻身,改变体位,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护士要及时清除病人口腔的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呼吸畅通;护士要鼓励并协助病人进食,必要时应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1.2 心理的满足者 临终病人通常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否认、愤怒、妥协、抑郁和接受”的复杂心理过程,且因人的经济地位、政治背景、文化程度、信仰、职业与年龄而有差异。因此,对临终病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治疗和护理,尽量满足其多种心理需求。

1.3 死亡的教育者 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

1.4 善后的处理者 临床护士在病人去世后,还要进行尸体料理,病人遗物的整理和对病人家属的“丧亲抚慰”等大量事宜。

2 临终护理的伦理道德要求

2.1 尊重和理解临终病人

2.1.1 尽量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 在临终阶段,病人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竭,护士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时减轻或控制疼痛。如出现呼吸困难,呕吐,皮肤感染等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解除或减轻痛苦。尽量创造条件、提供舒适、安静、适宜的环境,在饮食起居方面,积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

2.1.2 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在心理的需求往往超过对药物的需求,护士应了解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从各个层面给予关怀,安慰和支持。理解、宽容,善待病人的情感,坦诚地与病人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2.1.3 尊重病人的人格,维护病人的尊严 现代护理伦理学不仅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而且十分强调对病人人格的尊重。护士在护理生命即将终结的病人时,尤其要注意对病人的尊重,保护病人的隐私,减轻病人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尊重病人的人格还要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尸体料理中,应态度严肃,动作轻柔,遵照合理的民风民俗,体现深层的人文关怀。

2.2 尊重和理解病人家属

2.2.1 尊重病人家属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有调查显示[2],目前国内多数晚期病人认为自己应当知道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便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面对现实。但病人家属对此问题所持态度与病人明显不同。多数家属不同意告知病人恶性疾病诊断和不良预后,担心病人遭受打击,心理上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一定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可以将病人的病情及时告诉病人家属。但在病人面前尊重家属的告之或隐瞒的决定。对隐瞒的病人,医护人员口径与家属一定要协调一致,以免引起病人更大的恶性后果。

2.2.2 充分理解病人家属 死亡既是对死者的不幸,更是对生者的考验。实际上活着的人所承担的精神痛苦,往往超出临终病人的自身体验。病人可以尽情宣泄,家属却要强装笑颜,承受巨大体力、心力透支的同时,往往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所以护士要充分理解病人家属。给予病人和家属适当的私人空间,满足家属适当生活护理的要求,让其适当陪护,也让其适当休息。对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的病人家属,护士也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减轻其负疚感。

2.2.3 抚慰照顾好临终病人家属 对临终病人及家属护士都要严肃认真,态度真诚,说话得体,严禁嘻笑,打闹。像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一样,学习掌握对死者家属的抚慰知识和技巧。主动帮助病人家属处理死者善后,从而尽量减轻家属的负担和悲痛,帮助她们早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对悲伤过度或现场晕厥的家属一定要不计成本地救治和照护。

2.3 尊重和理解护理同事 临终护理工作量大,每个班每个护士都很辛苦,护士之间一定要加强团结协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相互提醒和相互勉励。

总之,临床护士在临终护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行使着重大的使命,临终护理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内涵。护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化道德修养,完善自我职业操守,才能推动临终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4篇

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临终病人多数心理上有种害怕, 恐惧 ,悲伤感, 心情忧郁,且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的关心、照顾、重视、体贴。其目的是通过与一般医疗手段有本质区别的护理程序,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行为的变化作主客观的了解和估计,通过护理程序付诸实施,以期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和为临终病人带来最大的满足,使患者在弥留之际,最大限度地减轻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处于宁静安详状态并给予家属以心理护理。

本人从事护理工作二十一年,接触临终病人较多,现谈谈自已在对临终病人护理方面的一些体会。

1、临终护理的目的

临终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的关怀,生活照顾,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心理上的痛苦。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平静的离开人世。

2、 临终护理方法

临终病人一般失去治疗价值,这时主要应以护理为主。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2.1、对临终病人要有同情心,有亲切感,尽量满足病人一切合理要求,并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2.2、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翻身预防褥疮、擦浴、调整饮食、大小便护理等。如喘憋的病人床头抬高的角度,水肿病人卧位姿势,服药时的水量,卧床病人饮水时水杯倾斜的角度,是否用吸管等。这些表面上看来与治疗相比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临终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2.3临终病人因代谢循环紊乱至组织缺氧,意识水平低下,表现为失去定向力,表情淡漠或烦躁或不分昼夜的昏睡,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与病人讲话时要耐心、诚恳、清晰、努力使病人镇静,同时减少噪音和灯光的刺激,并可试着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使病人心情放松,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病人。握住病人的手并以抚慰诚恳语气交谈,尽管看上去似乎无反应,但这样努力仍然是必要的。

3、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3.1、勤巡视,态度和蔼,以良好的语言和患者谈心,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对其关心,并有安全感.

3.2、 关心患者病痛,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患者的医疗信心,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并尽量满足。

3.3、鼓励家属和亲友随时来院探视,使患者有较多的时间与家人共聚,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患者临终期的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热情关怀与尊重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从而取得病人的信赖,使其正确的对待死亡,让病人感到随时都有医务人员和家属的关怀和照顾,倍感人间的温暖。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5篇

【关键词】护士;临终护理;临终关怀教育

临终护理在我国属于新开拓的领域,为现代护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纳入系统的教育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护士对临终关怀尚无完整的概念[1]。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在职护士临终关怀教育,提高护士对临终护理的认识,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合理的态度,坦然地探讨和面对死亡。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也是倡导人文护理,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1临终护理的概述

“临终”是指人所患疾病的终未期或遭遇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此期间的护理即为临终护理。临终护理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已成事实的力量,从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为临终患者家庭提供包括沮丧期在内的生活、心理关怀的社会卫生服务。

2护士对临终护理的认识和现状

2.1临终护理是一门新的学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临床上工作的护士,大都未受过系统的临终关怀教育,对临终护理观念淡漠。普遍存在着重视治疗价值而轻视临终护理的心理状态,造成许多临终病人未能受到良好的姑息护理,甚至接受了无效和错误临床处置。

2.2护士对死亡的不良认知直接影响着护士情绪。大多数护士面对病人临终过程往往存在着焦虑、失落、恐惧心理,害怕面对垂死和死亡病人的护理,认为碰到病人死亡是晦气,会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

这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孤独感和抛弃感[2]。这些不良认知产和生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临终关怀工作,也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

2.3护士对临终护理知识匮乏。不了解死亡过渡阶段护士应起的作用、缺乏面对临终病人时的自我心理处理技能;缺乏对临终患者心理阶段的评估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缺乏帮助死亡患者家属减轻哀伤的知识和技能等。护士面对患者时感到压力、哀伤、无助。

3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思考

3.1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总体支持匮乏,致使“临终关怀”事业举步艰难。众多的垂危患者呼唤着“临终关怀”,越来越多的晚期患者选择在医院终老。患者及家属希望医院能够提供全面身心照顾与支持,以满足晚期患者生活,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疗养机构和临终病房的建立,把医护人员推到临终关怀的最前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临终关怀已经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进行着研究和探索。即往的医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忽略了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为适应现货医学的发展,极有必要加强护士相关知识学习。对在职护士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着紧迫任务。

3.3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人群和目标有了更广、更高的要求,作为护士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更趋艰巨。新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清楚地写出“护士工作服务于生命的全过程”,并确认“提高生存质量”为基本护理价值之一。服务的对象不限于个别病人,也包括病者的亲友、家庭和社群。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也关注护理对象的生存质量。护士不单协助护理对象康复,更“尊重濒临死亡者的意愿,帮助其安详及尊严地离世”[4]。

4临终关怀教育的目的

4.1明确的理念对不可治愈的病人应积极全面的照顾,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等方面,以提高其生活质量[5]。培养护士对病人的爱心和医德。

4.2掌握专业技能,应用于临终护理工作中。

4.3了解医患沟通的技巧,学习一些困难的沟通情形,如病情告知等的处理。

4.4通过学习,让护士能透过死亡看人生,认识到人生有限,珍惜拥有,把握现在,活出生命的意义。

5临终关怀教育的探讨

临终关怀教育内容以晚期病人的症状及处理、沟通技巧为重点,强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临终关怀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相关知识和经验十分有限,相关的教材与临床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与提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短训班、学习讲座、进修学习等,培养教学骨干,对在职护士有计划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在职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升在职护士对生命未期病人关怀服务的质量。电脑和网络已开始改变人们教育和交流思维模式。随着我国电子网络系统的普及规模和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在线宣传教育,也许是促使临终关怀教育发展的好捷径。

6小结

6.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使社会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临终关怀教育需要人们改变关于死亡的传统观念。护理职业是接受生与死的职业,护士又是特殊的死亡教育者,有计划的对在职护士进行临终关怀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护士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人文关怀理念,有助于现代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6.2对在职护士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护士了解临终关怀的核心哲理;尊重生命的神圣,承认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不会提早结束生命,亦不会勉强延续生命;为不能治愈的病人提供积极全面的照顾。不仅能增强护士对死亡的认知与了解,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解决因死亡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和谐医患关系,帮助在职护士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职业神圣感。更有意义的面对临床工作和生活。

6.3临终关怀学科是随着临终关怀事业而兴起发展,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关怀和为临床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临终关怀不仅是一项医疗事业,更是一项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需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吕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心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

[2]李向东.护理与临终关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刘苏君.护理管理者在继续教育中中的责任[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1.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4-02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其宗旨是减少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提高其生存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内,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的终点[1]。终末期心衰患者病情多变、复杂、发展迅速,多数病人临近死亡前仍然头脑清醒,身心都非常痛苦,因此对病人提供良好的临终护理,将其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平静地接受死亡,对病人及其家属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 年1 月至2008 年4 月共收住了20 例因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而反复发作心衰的病人,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7岁。这20例病人经心脏超声检查后均证实心脏明显扩大。经评估病人病情危重,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咳痰、浮肿,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恐惧,焦虑等护理问题。遵医嘱给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吸氧、特级护理等处理。随着病程延长以及心衰的反复发作,患者焦虑、恐惧加重,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等消极思想。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给患者提供安置舒适的环境, 尽可能将病房布置得家庭化,保持室内的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让病人安静舒适的休息,保护其他患者免受精神刺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 保证呼吸道通畅, 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维持舒适的,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护理并发症。

2.2 心理护理

为向终末期病人及家属提供支持和信息,我们努力学习交流的技巧、症状控制及终末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与病人讨论和交流经验,每天与病人至少接触1h[2],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病人确信自己在需要时随时能得到帮助与救治。

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十分复杂。此时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医护人员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并结合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因人施护提供整体护理。我们向他们讲述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讲述死亡本身并不痛苦,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停止活动的瞬间,人的意识完全丧失,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帮助病人正确对待死亡,使病人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否认期的护理:以真诚、忠实的态度与病人沟通,耐心倾听病人倾诉,坦诚温和地回答病人对病情的询问,耐心细致地解释疾病。愤怒期的护理:愤怒是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时采取的正常的健康的应对方法。我们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耐心疏导, 鼓励病人把想法表达出来。允许病人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快,给予病人宽容和理解,使病人产生一种被照顾和关心的感觉。协议期的护理:此期病人对治疗是积极的,我们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关心体帖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鼓励其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忧郁期的护理:此期应给予精神支持,主动安抚病人,让家属陪伴、安排亲朋好友见面,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要,加强安全保护。接受期的护理:此期的目的是让病人宁静安祥地告别人世, 不应过多地打扰病人,要尊重病人的和民族习惯,让亲属陪伴,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3 评价

经过全面实施临终关怀的护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其中17 例病人情绪逐渐好转,焦虑、恐惧程度明显减轻,并有倾诉和交流的愿望和行为,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有平静的心态接受现实。但仍有3例存在中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失眠、淡漠、寡言。

4 讨论

4.1 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尊重生命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之心救死扶伤。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当救治无力,回天乏术时应重视临终关怀和护理。由于传统医疗护理观念的影响,我们在面对病情危重的临终病人而重视治疗抢救过程,忽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心理问题的解决。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4.2 关注护理,将护理作为支持系统

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是对护士理论知识的考验。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3]。在对病病情人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责任护士要树立起一个值得信赖的支持对象,充分体现出护士担任的教育者、照顾者、管理者等多角色的工作职能。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4.3 尊重死亡,同时注重悲伤护理

我们应为临终这一特殊阶段病人增加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干扰,使病人减轻孤独感,增加安全感,稳定情绪,也使家属得到心理安慰,减轻他们在亲人去世后的悲痛和遗憾。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通过与病人及家属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使病人了解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针对家属的悲伤护理不是以消除悲伤为目的,而是帮助死者家属一边承担死别难以消除的痛苦,一边明白还要继续生存[4],此时护士需要静静地倾听他们的倾诉或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综上所述,面对这些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而反复发生心衰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时,护理工作者需树立正确的护理观,积极接受这门新型的学科,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多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主动地给予临终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5]。

参考文献

[1] 周颖清.英国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社区护理[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1) : 6~9.

[2] 周美华, 黄晓青.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 22(5): 208~210.

[3] John Millar. Passionate about palliative care, 2003; 99(12) : 46~ 47.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7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终病人愿意在医院中等待生命结束。因此做好临终关怀这项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护士也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 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全身心的护理程序,它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其目的是减少患者痛苦,增加患者舒适、维护患者尊严、提高生命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属精神上支持,帮助其坦然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

2 临终关怀与护理职业的关系

临终关怀是现代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在临终关怀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她服务的对象是直接面临死亡。在国外,护理人员特别重视护理中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他们认为应把临终病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正在完成他全部生命过程中重要阶段的人,护士应给病人真诚的关心。在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医疗保险之中,使病人能享受这一福利,但在有着传统文化的我国推行还有着一定阻力。对于一个合格的护士,要做好临终关怀,首先应接受死亡教育,敢于挑战自我,用自己具有的死亡知识和综合技能去影响、帮助临终病人及家属,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从而接受临终

关怀。

3 临终关怀的实施过程

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预防、有病治病、治不好则临终关怀”。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治不好时,医护人员要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更着重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护理、提高生命质量、使病人安静、相对舒适、有尊严的走完人生历程。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3.1 控制疼痛:临终关怀首先要控制和减轻各种症状来满足临终病人的身体舒适。疼痛是折磨临终病人的首要问题,解除疼痛是直接关系到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所以,正确评估疼痛,并及时有效地处理是很重要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止痛原则,可采用阶梯止痛法,按疼痛程度分别采用口服、注射、按时给药如阿斯匹林、美菲康、度冷丁、吗菲等药物,使疼痛在尚未开始或刚开始时便得到控制。护士还可指导病人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如:教病人松弛术、意念止痛、转移注意力、热敷、冷敷、按摩等,帮助病人从疼痛的刺激中解脱出来。另外,良好的护患交流及舒适的环境对提高疗效也有重要作用。

3.2 做好基本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要:要做好临终病人的基本生活护理,如把临终病人安置在单独的病房,其环境布置协调、整洁、安静。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除排泄物,预防褥疮。做好口腔清洁护理,尊重病人饮食、睡眠习惯,一切以病人舒适为目的。

3.3 心理护理:正确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是心理护理的关键。临终病人同常人一样需要自尊和被尊重,我们要尊重临终病人的一切权利。正确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临终病人不同的心理时期,因人而异。对病人要理解、同情、多与病人交流,取得病人信任,学会倾听,注意沟通技巧,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家属谈心,从他们那里获取护理需求及意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满足临终病人需求。同时对临终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接受死亡教育,树立正确死亡观,让其了解死亡是人一生的客观规律,从而平静、坦然面对死亡,战胜自我,笑对人的生与死,提高临终期生命质量。

3.4 对家属的支持:家属因长时间照顾病人,身心疲惫,经历着难以忍受的悲伤,护士应对家属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家属的心理反应和对待死亡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临终关怀的正常实施,因此,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照护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护士应对他们给予理解和同情,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和痛苦倾诉出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原谅他们的过激行为,为家属提供陪护,使他们为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一份爱心和责任,与病人相互表达亲情,共度人生最后时光,减少临终病人的孤独与恐惧。这样也有利于家属在病人临终阶段和去世之后保持正常心态。

4 临终关怀的展望、要求

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负担。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每个人所面对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常使其无法照顾病中的亲人,因此作为护理专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临终关怀,完善相应卫生法规,加大社会总体支持力度。强化人们临终关怀的意义,使临终关怀这门新兴学科让人们接受,使这项工作越做越好。另外,临终关怀要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也应提高,护士必须加强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临终关怀的意识,从心理方面、专业技术方面、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掌握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护理理论知识以保证临终护理的质量。

总之,人的生与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增加临终病人的舒适度,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达到终点,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8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22-01

做好临终关怀护理,让临终病人能安心、安详、舒适、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路程,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宗旨。

1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否认期: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严重,认为可能搞错了,但又总想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证实。

愤怒期:经常发脾气、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身边的人。

妥协期:病人的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友善、沉默,配合治疗,希望能延长生命,从而达到某种要求或完成未实现的愿望。

抑郁期:病人全身衰竭,极度伤感,急于安排后事,希望亲戚朋友多来探视。

接受期:这是临终病人的最后阶段,表现为平静而安宁,嗜睡、不愿与人交谈。

2护理方法

根据病情重,存在的生理、心理的问题较多,部分问题仅依靠护理措施无法直接解决。护士对工作有热情、有信心,主动适应压力环境,成为可靠的支持对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成为可信的倾听者,收集到可靠的信息,缩短护理程序的周期。

为病人提供单间病房,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大病房不必要的干扰,设置安宁病房。满足老年期的心理需要。

重视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护理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临终护理的全过程,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护士要谅解和宽容病人,真诚相待。

注重舒适护理。舒适护理能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不愉快的程度。病人在临终的阶段,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而是控制症状,减轻痛苦。

3评价

病人经过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情绪会逐渐好转,焦虑逐级减轻,对起顾虑有倾诉行为。

病人及家属能面对生存的需要和死亡的威胁。病人对其成绩予肯定,主动提出如病情加重不需特殊抢救,让其安静离去。

4讨论

当救治回天乏术时应重视临终关怀。由于传统的护理观念的影响,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应病情危重而重视治疗抢救过程,忽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生命最后生活质量忽视。

多方位树立护士职业形象,成为可靠的支持系统。在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可信支持对象的对象,充分体现教育者、照顾着、管理者等工作职能角色。

加强对家属人群的健康教育,增强解决问题的协同力。在进行健康教育是应重视对家属人群的实施,积极解决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鼓励其参与病人的护理计划的实施,发挥其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增加护理措施的效力。

参考文献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第9篇

【关键词】临终病人;临终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8―02

临终关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 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即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护的医疗保健服务。目的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临终关怀的重点不再是延长生命,而是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 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希望通过提供临终关怀的人员对生命、对死亡及生活价值的认识,来协助晚期癌症及其他患绝症的病人,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支持、安慰及鼓舞,使病人在频死悲哀的过程中平静的面对现实。由于服务对象往往存在着心里障碍,如:恐惧、愤怒、焦虑、孤独等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同情心,耐心, 对病人应倾注发自内心的情感。护士要用自己正确的生死观来影响病人,向病人讲解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限的,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告诉病人,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频临死亡的病人克服死亡的恐惧。

1 临终病人常见的表现:

性格行为的改变:患者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其性格影响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心情烦闷,少言寡语,部分患者表现为自私、任性、暴躁易怒。

内向投射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心情忧郁沮丧,尤其是内向性格的患者他们认为自己给单位和家人带来负担和不幸而内疚,对生活失去热情,忍受心灵的痛苦。

外向投射的心理反应:见于文化层次低,性格急躁的外向性格患者,表现对周围的一切厌烦,有敌意,有时向自己的亲人或医护人员发脾气,甚至训斥,谩骂,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 、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我们护理的目标应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上来。

2 护理

护理目标:满足病人舒适的需要,把疼痛及疾病所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程度,保持病人皮肤完整性,在护士帮助下自我状态满意,使病人在生存时有良好的生存质量,死亡时也保持人的尊严。

2.1病人的护理:

2.1.1保持环境舒适, 病房的环境布置家庭化,创建愉悦和谐的生活氛围。每个病房要备有电视、书报、收音机、衣柜、桌椅、绿色植物等。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适中,温湿度适宜,避免噪音,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床铺整洁,及时清理、更换脏被单及患者服,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2.1.2帮助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勤翻身,多拍背,协助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1.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指导、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帮助病人正确的面对现实。

2.1.4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我们要帮助患者解除焦虑与恐惧的心理,护士要多采用安慰和支持性语言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尽量使患者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有所支持、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对病人的变态心理要雍容大度克制忍耐,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应耐心安抚,并从病情出发进行劝告。

2.1.5解除病人的疼痛,缓解各种病症,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疼痛的主诉表示认同,询问病人疼痛的部位,程度,遵医嘱给予止疼药,对病人进行暗示安抚,说:药物正在起作用,正在消除和缓解你的疼痛,同时可以轻轻按摩疼痛的部位,以缓解肌张力。在进行护理治疗中,一定要用娴熟的技术,轻柔的手法为病人服务,输液时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2.1.6尊重病人 ,不管病人病情有多严重,病人始终是一种独立的生命个体,享有人格尊严和特定的权利,我们应该真诚的关爱病人、重视病人、尊重病人 。使病人恢复自尊心、自信心 ,价值观和希望,自我控制感 。

2.1.7促进心理舒适。临终病人心理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护理人员应真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合理地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与病人接触时应注意态度温和、要有耐心,操作时动作要轻稳、细致,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的心理压力,当病人独处时要主动同病人交谈,放松病人的心情,避免病人焦虑,胡思乱想。

2.1.8做好饮食护理: 临终患者一般都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应给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口腔溃疡的患者进食前进行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以免因疼痛影响进食。恶心、呕吐的患者饭前可给予止吐剂,根据患者食欲下降的特点,护士和家属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营养需要,又要适合其饮食习惯和爱好,尽量做到让患者满意。

2.1.9临终关怀护理应选派素质较好的护士,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因为临终关怀是把护理的重点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的扩大知识面,护理中要语气温和亲切,富有同情心,要做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操作美”,给临终病人更多的爱,使病人增加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哪怕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我们都要竭尽全力去做,让患者带着我们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崇高的责任和义务。

2.2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抚: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临终病人的家属在照顾病人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精神上也常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心里压力倍增,为帮助家属维持正常状态,对家属要表示理解和关心,并给予安抚,鼓励家属表达对病人的爱和关心,使临终病人在平静和安慰中走完人生之路。

2.2.1厌烦心理:患者久病,家属陪护时常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使病人的心理压力增大。有的陪护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害怕自身被病人传染,对病人用过的东西不愿接触,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真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向病人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以解除陪护人员的顾虑,增强其信心和爱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欣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关头。

2.2.2悲观心理:亲人患了绝症,家属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或伤心,经常流泪,可以使病人的情绪大受影响,进而加重病情。真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开导家属并给予安抚,帮助家属分析、认识死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与家属的期望和努力程度无直接联系,向病人家属说明这种不良情绪对病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在病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与病人共度余生,动员家属和亲朋好友多探视病人,让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

临终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向临终患者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病人的生理和心理,使病人的生命和权利得到尊重、病人的愿望得到满足、病人的生命品质得到重视,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掌握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使临终病人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

参考文献:

[1] 孟宪武,话说临终关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92

[2] 梁凤梅,黄火姐:浅析临终关怀中的护理伦理问题(J)护理研究,2006,20(10):2607

[3] 刘传风,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13)1058--1059

[4] 张芹,曹艳艳,肺癌68例临终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4-65.

[5] 陈湘莲.对临终患者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7):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