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终关怀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7:43

临终关怀研究

临终关怀研究第1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老年居民;服务标准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 hospice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I Xujing GAO Maolong SONG Yuetao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of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hospice service, and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Method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were used. Results (1)In the survey of 446 elderly people, learn hospice car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23.9%; (2)Elderly residents who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hoose home care (46.4%), geracomium (32.7%) and nursing homes (15.9%); (3)Elderly residents hoped the nearest medical treatment accounted for 72.0%, hom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17.5%; (4)The old people think the best hospice service agencies in the community accounted for 53.3%, the general hospital accounted for 22.9%,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21.1%, and aged care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2.7%. Conclusion (1)Hospice agency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2)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hospice service standards.

[Key words] Hospice care; Elderly residents; Service 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 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 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 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 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 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 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 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 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 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 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 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 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 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 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 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 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 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 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 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 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 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罗维.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 王叶熙,康红芹.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 许子东. 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 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 梁娟娟.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 崔静,周玲君,赵继军. 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 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 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7] 钟小红,李亚洁,戴萌,等. 特需病房的临终关怀服务[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5):35.-36.

临终关怀研究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于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护理专业2012级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班学生中进行,该届学生共476人,其中男15人,女461人,年龄20.61岁1.01岁(18岁~23岁),90后占99%,均已接受过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经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课程学习。

1.2 研究方法

1.2.1 前期准备 收集和录制国内外居家照护和临终关怀、社区家庭护士入户访视等相关视频,录制医院老年科和临终照护病房医护人员日常工作视频,从医疗电视剧及电影中截取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并进行故事编辑,穿插应用于理论授课中。

1.2.2 课程设置 《临终护理》课程共18学时,每次3学时,两周1次,共6次,为保证护生上课时间及活动参与度,本课程于19:00~21:00或周末进行,选择较宽敞的多媒体阶梯教室为上课地点。

1.2.3 研究工具 于课程开设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①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家中成员健康状况等11项一般资料;临终关怀的对象、实施场所、实施方法等基本认知18项,答案分为对、错和不确定;临终关怀中知情同意、预立医疗、沟通意愿、死亡观等核心认知19项(9个反向题目),选项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代表1分、2分、3分、4分、5分。问卷内容效度(CVI)为0.90,内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8,说明该问卷结构合理。②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感量表:在吕桂云等[9]1998年设计的护理专业承诺量表基础上编制,包括护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努力意愿、对专业生涯的规划、对临终护理工作的正性评价及价值认同4个维度共34个题目(3个反向题目),每个题目设立1分、2分、3分、4分,分别代表1626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May,2015Vol.29No.5A极不确定、不确定、确定、非常确定,量表总体Cronbachs系数为0.943。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2 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程开设前后护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感评价情况比较 课程结束后,476名护生的职业努力意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正性评价和职业价值认同维度以及职业认同感总分均较开设课程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基于故事教学法的临终关怀课程教学可显著提高护生临终关怀基本认知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故事教学法的临终关怀课程学习显著提高了护生对临终关怀的实施标准、实施原则、疼痛控制和实施方法的认知水平(P0.01),这与本课程内容设置的全面合理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本课程前6学时通过播放录像片结合多媒体图文教学,为护生讲解临终关怀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发展、服务机构和模式,通过医疗案例的引入使护生了解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对疼痛控制的需求,通过视频故事使护生明白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学习与临终病人沟通的方式、内容和策略,这对引入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十分重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护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编自演情景故事的方法检验护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临终关怀课程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显著提高了护生对尊重病人意愿、加强自身修养的认可度 临终关怀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处理好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对于病人治疗方案的决策权问题,因涉及知情同意和伦理道德、减轻痛苦和延缓生命、优逝和死亡等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下仍多被认为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而临床工作中部分医护人员本身对预立医疗、病人知情同意等概念不清楚或对医护人员在实施临终关怀中应具备的素质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终关怀的推广。因此,本课程第7学时~第12学时的学习不但使护生了解这些矛盾的存在,更要提高护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故事教学中,护生通过学习和观看与课程相关的优秀影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死亡观,从医疗故事的分析中懂得充分沟通、理解与尊重病人意愿的重要性,并学会分析病人与病人家属相同及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关怀措施。另外,学生从教学中明白加强护士自身修养、强化沟通能力,减轻对临终病人护理中承受的消极、恐惧等情绪,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课程中故事的安排受到护生的广泛认可,既了解了现状,也思考了未来,护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课前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

3.3 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护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职业意愿 在课程学习后,476名护生对临终护理职业认同感的4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课前有显著提高(P0.01),这与本课程第13学时~第18学时安排的学习榜样的力量和畅谈护理梦想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多项研究显示,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运用榜样的力量可以使正面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以榜样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为载体,把抽样的道德具体化,把平凡的工作伟大化,引发护生的共情共感,激起内心隐藏的对护理职业的憧憬。护生通过借鉴故事中临终护理人员面临的专业、伦理或情感上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应对方式,减少了内心对临终护理的道德困境,逐渐培养正性的职业期待。畅谈护理梦想使护生在了解目前临床工作的现状后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思考自身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面对的问题,并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寻找解决途径,增加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提升职业价值感,增加专业稳定性。

临终关怀研究第3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生活质量;Palliative care ;Quality of Life

生命关怀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学科针对重症晚期患者,应用现代医疗手段,控制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它重视患者的生理疾病,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社会灵性问题的关心,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护理系统,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近年来,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并已逐渐将生存质量评分表应用于临床及科研工作之中作为评估病情、计算预后、判断疗效或评价医护服务的指标[1-5]。本研究旨在对昆明市某医院关怀科晚期癌症患者及晚期非癌症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运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C-E),比较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探讨两类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需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住院患者1132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言语正常。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生存质量采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C-E)进行评估。QOLC-E主要由4类正面项目(食物关注,支持,生活价值,医护关注)及4类负面项目(身体不适,负面情绪,疏离感,存在困扰)组成。量表根据质量高低依次评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水平越高。QOLC-E在香港已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及有效性[6]。

1.2.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主要是护士)均经过统一的辅导技巧的培训,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进行访问。并告知患者所有的数据只作研究用途,有关个人数据均给予保密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分类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分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整体QOL 晚期非癌症患者得分(5.56±2.33),比晚期癌症患者(6.48±2.1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

2.2 身体不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身体不适方面的评分(5.59±2.26)高于晚期癌症患者评分(4.62±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饮食问题 在食欲和对食物的满意这两个指标上,晚期非癌症患者得分为(5.28±2.38)和(6.18±2.09),晚期癌症患者得分为(5.19±2.27)和(6.17±2.12)两组患者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负面情绪 两组患者在情绪低落、伤心难过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疏离感 两组患者觉得害怕去想以后的日子、觉得给别人带来麻烦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寂寞这个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支持 两组患者觉得世界充满爱和关怀、得到支持及关心两个指标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7 生活价值 两组患者在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觉得做人有意义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8 存在困扰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感到无助的评分(4.81±3.64)低于晚期癌症患者(6.62±3.6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9 医护关注 对于医疗决定的参与程度这个指标,两组患者评分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0 QOLC-E平均分 两组患者的QOLC-E平均分没有明显差异,晚期非癌症得分为6.46±1.59,晚期癌症得分为6.78±1.25(t=-1.51,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正面类项目差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生活价值类别的评分比晚期癌症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价值包括的6个项目中,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觉得做人有意义这2个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晚期肿瘤的患者,常常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且多有转移及重要脏器的侵犯,加上化疗的毒副作用,患者疲乏、疼痛及失眠等症状较严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本研究中晚期癌症患者年龄比晚期非癌症患者年轻,所患疾病使其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或者无法履行家庭职责,使患者感到生活得没有价值或意义,生存质量较差。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晚期癌症患者对医疗决定的参与程度的评分比晚期非癌症患者低,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3.2 负面类项目差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身体不适方面的评分高于晚期癌症患者,可见晚期癌症患者主诉身体不适症状较多。在晚期癌症患者中高达75%的病员有疼痛,而在有疼痛的患者中,40%~5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中度或重度,25%~3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极为严重或难以忍受的[7]。这种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晚期慢性非恶性疾病患者多误认为疼痛是衰老的"自然现象",并且不相信疼痛可以避免,往往不愿告知别人,这就是晚期慢性非恶性疾病评分较高的主要原因。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负面QOL评分较晚期癌症患者差。晚期非癌症患者带病生存期长、病程转归复杂,患者身心需求呈现明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尤其该类疾病晚期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甚至出现严重的定向障碍,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且不同非癌症患者有不同的躯体症状负担,如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他们感到情绪、伤心难过、寂寞、无助,比晚期癌症患者存在更多的困扰。相反,晚期癌症患者虽然受到癌痛、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但他们大多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晚期非癌症患者的负面情绪较晚期癌症患者多。

3.3 评分相近的类别 晚期非癌症跟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近的类别有3个:正面类项目有饮食问题、医护关注,负面类项目有疏离感、存在困扰。表明在临终关怀的服务下,无论患者所患何种疾病,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家属都会全力照顾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他们的痛楚,帮助他们安详地走完人生,维护他们的尊严。不管是癌症还是非癌症患者,只要到了晚期阶段,医疗的策略核心应该由治疗转为舒缓疗护。通过本调查研究,我们从多方面了解2类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并可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终关怀医护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我们可以从癌痛控制和提升生活价值方面加强护理,帮助患者更积极的面对生活;对于晚期非癌症患者,则应从生活照护和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荣海.生命质量及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266-268.

[2]刘艳红,贾林,潘锦瑶,等.肝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的分析[J].广州医学,2004,35(2):36-37.u

[3]刘红朝,董芳永.脑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396一1397.

[4]李迎春,胡传来,陶兴永,等.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1):,903.

[5]李艺,唐亚梅,刘军,等.广东地区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7):561.

临终关怀研究第4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肿瘤护理;护士角色;工作内容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是为得了不愈之症的患者提供积极的综合照顾,以提高其生命质量,能够无痛苦、舒m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同时处理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1-2]。发展临终关怀符合"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变化和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然而,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晚,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工作内容界定不清,服务水平欠佳,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未形成。国外临终关怀服务长期实践及研究证实,明确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是改善肿瘤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3]。

本研究以广西某三甲医院为例,旨在探索现阶段护士在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所扮演的角色,找出适合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广西某三甲医院12名肿瘤科护士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纳入标准:从事肿瘤护理工作2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能熟练运用肿瘤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护理临终肿瘤患者的注册护士,见表1。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及无结构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对12名观察对象进行至少为期2w的实地观察,观察其每天8 h工作内容,并充分利用观察笔记、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记录其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所承担角色及工作内容信息。研究者每天及时整理和记录观察所得,同时记录下自己对所观察内容的思考,所有资料在24 h内存档。

1.2.2资料分析方法 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者以6个实践行为为观察基本单位,包括计划者、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由于每一实践行为包含的动作、目标对象及意义不同,研究者将对各基本单位解决问题的性质和目的进行提炼和归类,概括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

1.2.3质量控制 本研究为保证资料可信度,观察对象选择基于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象。观察前获得科室领导和被观察者知情同意。于此同时,观察者也适当参与病房护理工作,这有利于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关系,必要时研究者向被观察者求证其行为意义。此外,研究者要克服自身主观性,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法系统学习实地观察中如何记录观察笔记,对观察资料每日进行分析、总结,对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对象的行为反复比对。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作为计划者和照顾者角色与工作内容得到相对充分体现,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角色和工作内容部分体现和涉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尽管观察对象在临床经验、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水平不一,但均能在临床一线为临终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服务多针对临终患者的生理和临床问题,缺乏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灵性等方面的照顾,也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研究者经过分析与归纳,提炼出6个角色及相应工作内容。

2.1计划者角色 当前我国缺乏明确的临终关怀服务对象纳入标准,临床上,我国临终关怀准入准则通常以患者预后为基础,主要针对癌症患者,按疾病正常发展过程,预计生存期小于36个月,同时对临床根治治疗无法获益[4]。规范临终关怀准入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开展前,护士应运用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采集病史,判断预后,制定护理计划。

2.2照顾者角色 在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是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健康的直接照顾者。这种功能是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来实现。因此,护士在人们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时,需要为其提供各种护理照顾,如供应营养、维持呼吸、安抚情绪等,直到他们不需要协助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除了要给临终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方位照顾,还要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身心照护措施,如患者过世后的居丧服务、情感支持等。

2.3教育者角色 护理教育者角色除培养护理接班人外,还肩负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英美两国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服务精髓在于引导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但该工作在现实中较难开展,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民众对死亡忌讳颇深;另一方面护士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影响死亡教育效果。有研究表明,临床护士中未接受过死亡教育者占75.68%,不了解死亡心理5个阶段过程者占55.41%[5]。护士作为死亡教育主力军,应主动提高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2.4协调者角色 临终关怀服务是一项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在这个协作性团队中,护士充当协调者角色,协调与之有关的人员及机构的关系,以保证患者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2.5咨询者角色 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常作为患者家属咨询求助对象。面对咨询,护士应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与其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澄清其关于疾病与护理等问题的疑惑。

2.6研究者角色 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极不成熟,研究者角色在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护士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中,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注重科研结果的传播和实践运用。

3 讨论

3.1护士角色构建应以计划者和照顾者为核心 结合现阶段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水平,护士角色构建中计划者和照顾者所占比重应最大。国外的长期实践和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原则。在这一方面,护士承担了采集病史、A后评估、疼痛管理、症状控制、心理护理等职责,但在实施照护的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心理护理、灵性护理等很多方面涉及得不够深入,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照护不均衡,同时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这既有现有医疗体制、岗位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也有护士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佳等方面的影响。未来的实践,应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的素质建设,以期为肿瘤患者及家属提供更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

3.2研究者角色应进一步强化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各医院相继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力度,护士的研究者角色在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发展较晚,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科研培训,循证意识薄弱,导致护理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不足。此外,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和不规律的倒班生活让护理人员不堪重负,时间和精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降低护士进行科研立项积极性。因此,未来工作重点还在于加强护理人员科研意识培养,重视并鼓励护理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科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确保其具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从而进一步强化护士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研究者角色。

参考文献:

[1]杨宝义,汪蓉,刘梅.ICU 护士对临终关怀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54-56.

[2]杨红,韩丽沙.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J] .临终决策与人文关怀,2010,31(4):75-77.

[3]戴丽,马俊. 英国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 ,28 (2):181-183.

临终关怀研究第5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15] 岳林,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

临终关怀研究第6篇

>> 临终关怀护理进展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进展 社区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探讨 临终关怀护理探讨 浅谈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的护理 社区临终关怀26例体会 浅谈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 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 浅谈临终关怀与护理 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浅谈临终关怀及护理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实践 社区针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效果探讨 浅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刘喜珍. 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4): 48-51.

Sepúlveda C, Marlin A, Yoshida T, et a1. Palliative car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perspective[J].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2, 24(2): 91-96.

Department of Health. End of life care strategy-promoting high quality care for all adults at the end of life[R]. 2008.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attachment_data/file/136431/End_of_life_strategy.pdf.

Gomes B, Higginson I, Calanzani N, et al. Preferences for place of death if faced with advanced cancer: a population survey in England, Flanders, Germany, Italy, the Netherlands, Portugal and Spain[J]. Ann Oncol, 2012, 23(8): 2006-2015.

Grunier A, Mor V, Weitzen S, et al. Where people die: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fluences on site of death in America[J]. Med Care Res Rev, 2007, 64(4): 351-378.

Stajduhar KI, Davies B. Variations i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members’ decisions for palliative home care[J]. Palliate Med, 2005, 19(1): 21-32.

朱孔东, 王革, 谭景琛. 社区卫生发展及筹资与补偿政策[J]. 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7): 18-20.

蔡明, 王国斌. 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思考[J]. 医学与社会, 2007, 20(6): 9-10.

钟宁, 孙伟, 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589-3591.

朱利军. 浅谈社区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J]. 医药前沿, 2012, 8: 284-285.

辛喜萍.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护理与实践[J]. 青海医药杂志, 2013, 43(3): 73-74.

孙旭海, 路奇, 金琳, 等. 晚期癌症患者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师, 2013, 12(11): 904-905.

赵玉蓉. 浅谈癌症患者的社区护理[J]. 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2012, 18(10): 251.

刘春玉. 社区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59-160.

邓若云, 葛文娥, 丁振华, 等. 音乐疗法辅助吗啡减轻肿瘤患者疼痛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 2010, 16(30): 3624-3625.

Bradt J, Dileo C, Grocke D, et al. Music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outcomes in cancer patie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Aug 10;(8):CD006911. doi: 10.1002/14651858.CD006911.pub2.

Huang ST, Good M, Zauszniewski JA.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in relieving pain in cancer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Nurs Stud, 2010, 47(11): 1354-1362.

刘琳琳. 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5): 274-275.

于海燕. 社区临终护理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14): 140-141.

陈爱鱼.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8): 1066-1067.

曹韵贞. 名医会诊艾滋病[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23-25.

谢新永. 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4): 518-519.

周玲君.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的构建研究[D].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33-34.

The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The community nursing workforce in England[EB/OL]. [2012-05-05]. .uk/direct.

肖丽, 孟凡红. 探讨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的因素[J]. 中国农村卫生, 2013, 6(2): 208.

李映兰, 欧阳玉燕. 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 现代护理, 2002, 8(11): 880-881.

蔺晓贤. 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5(6): 73-74.

陈春燕, 罗羽, 谢容.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2): 26-28.

刘晴暄, 陈竹卉. 国外临终关怀发展动向[J]. 中国社会工作, 2013, 15(21): 26-28.

孙晓, 田梅梅, 施雁. 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相关技能实践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 2012, 18(33): 3974-3979.

邹敏, 徐燕, 袁长蓉. 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 护理研究, 2006, 20(12): 3133-3134.

宋莉娟. 英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启示[J]. 护理杂志, 2013, 30(22): 60-62.

陈秀明. 长春市社区护士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 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2): 5-8.

卫生部. 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5): 5-6.

施捷. 上海3年内完成临终关怀服务全覆盖[N]. 新民晚报, 2014-4-24(A6-7).

唐美芳. 在社区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 中外医疗, 2010, 29(24): 132.

张玉. 对社区内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可行性的调查与研究[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 (12): 4-9.

临终关怀研究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不得不将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提上议程。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凡是步入60岁的群体,都可以称其为老年人,如果国家总人口的10%以上的人都超过了60岁,亦或是总人口的7%以上的人都超过65岁,那么该国家就是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年龄分布比例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老人无痛苦、少遗憾地度过最后的人生是社会最应该关注的层面。这些家庭的儿女为生计奔波、劳累,无论从物力方面,还是精力方面都决定了家庭临终关怀难以实现。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社工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政府对于临终关怀予以很大的财政支持,并且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资金源,临终关会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在英国,临终关怀机构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中非常人性化,根据临终者年龄、性别、种族的不同,提供不同语言的服务。我国的临终关怀失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但是,我国的临终关怀研究已经在个案、小组、死亡意识等方面都有所猎。

三、相关理论

老年人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一般是6个月或更少的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包括旨在减轻身体病痛的身关怀,旨在缓解对死亡的恐惧感、焦虑感的心关怀以及旨在重塑生命价值意义的灵性关怀。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求。老年人临终关怀倡导“身、心、社、灵”的服务理念恰恰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息息相关。“灵”相当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过程中,要注重灵的理念。

四、临终老年人的需求

(一)临终老人环境需求

1.医院临终关怀

医院临终关怀缺乏舒适温暖的感觉,我国现有的医院临终关怀仍不及健全,在医院的环境中,多是采用白色床单、棉被、白色墙壁,天花板也十分压抑。不利于给临终老人带来舒适温暖的气氛,这点我们每个人也同样深有感触,医院总是给人一种死亡、恐惧的心理暗示,我国对于被为临终关怀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院以及温暖舒适的环境也十分重要。

2.家庭临终关怀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但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无法满足临终关怀老年人的需求,大多数普通家庭往往能提供的是最基本的临终关怀,实际上与居家养老并无明显区别。

(二)临终老人精神上的需求

1.战胜死亡恐惧的需求

临终老人都面临着对死亡的恐惧,由于对生命存在眷恋和不舍,人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虽然案主明白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这种心理活动也在情理之中。个案社会工作在老年人临终关怀中的介入,可以对老人进行情感疏导,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减少一些想象空间,安详地面对死亡。

2.受尊重、被接纳的需求

临终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会有强烈的社会脱离感、个人无助感,感觉已经被社会所抛弃。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他们都曾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家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迫切需要家庭,甚至社会承认他们对价值,肯定他们曾有的贡献。老人有强烈的受尊重、被接纳的需求,明确这一点后,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专业技术和手法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重新融入社会。

3.了却心愿的需求

临终关怀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去满足临终者心底的愿望。也就是说在满足临终者“身、心、社”需求的同时,临终关怀更注满足临终者未完成的心愿。迫于现状现,临终者也许会有许多遗憾,如果至死不能了却心愿,老人很难了无牵挂地离开人世。

六、社会工作理念在临终老人关怀中的运用

(1)在进行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尊重、接纳、自觉、个别化的价值理念运用到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中。同时,社会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时刻从临终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并尝试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方法。

(2)与临终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最迫切的需求。以案主的角度来说,我们既不属于医护人员,又不属于他们熟知的其他部门人员,所以很难建立信任关系,这就需要社工不断地去解释自己的身份,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起专业的社工――案主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有换位思考的思维,站在案主的立场分析他们的需求,推广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3)要结合临终者自身状况灵活处理突发状况。本身关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大多是从香港、台湾和国外引进而来的,所以在个案过程中,很容易照搬他们的东西,而这些并不一定适合服务对象自身的情况以及大陆的独特背景。

(4)观念会对临终老人、临终老人家属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树立积极的死亡观,坦然面对死亡,才可能保证个案社工的顺利介入。此外,动用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来辅助介入,达到安抚临终老人情绪的目的。

(5)除做好一线工作外,社工还要学会资源开拓与协调。社工要联系到一切可以得到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司法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娟,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狐狸.[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

[2]成彦,临终关怀中的社工介入.[J].社会福利,2007.

[3]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临终关怀研究第8篇

关键词:姑息护理,儿童临终关怀,生命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的积极整体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在于确保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最佳生活品质,使患者人生的最后旅程痛苦较少,也使患者家属得到慰藉。这是一种具有高度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对临终儿童的关怀,在我国有广泛的需求,但也存在许多困难,这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极大挑战。

1、国外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与济贫院,为重症的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顾。临终关怀的提出和兴起缘起于英国的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是由英国的桑德斯博士(D.C Saunders)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1987年,临终关怀在英国被批准作为医学的一门专业,并将其描述为“对患有活动性、进行性、预后有限的晚期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和关怀照顾,焦点是生命质量”.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都通过政府和法案,纷纷建立临终关怀机构。目前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已经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儿童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了25%.据国际抗癌联盟统计,儿童癌症的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6万名儿童被诊断为癌症,约9万患儿死亡。在美国,癌症是1岁~14岁儿童的第一大疾病死亡原因。据欧洲27个国家统计,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0.1/10万~15.8/10万[1].针对儿童如此高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国家建立了儿童临终关怀机构,如苏格兰东部的“瑞秋之家”和南部的“罗宾之家”,英国的儿童收容所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Hospice,ACH)、儿 童 姑 息 治 疗 协 会 (Association for Children'sPalliative Care,ACPC)、美国的儿童宁养中心(children'shospice)等。英国已经有40多家儿童临终关怀院,均以团队的形式为生存期有限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短期舒缓治疗、症状护理和临终期照顾。并为整个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到2007年,美国已有4 700个机构提供临终关怀,其中64%的机构更愿意接纳临终患儿。儿童的临终关怀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重视。有研究显示,临终关怀对患儿疼痛和症状的管理,舒缓精神压力和家庭生离死别的情感非常有效[2].Dickens D S[3]对临终患儿进行临终关怀和非临终关怀比较显示,86%的家庭和患儿希望有临终关怀,这种良好的非医疗性服务有助于家长和孩子心灵得到极大的抚慰,实行临终关怀的患儿死得更安详。Klick J C等[4]提出,即便是终末期的患儿,在他生命可预见的阶段,临终关怀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不仅如此,illings J等[5]指出,在最近几年里,儿童临终关怀应以临终儿童的家庭为中心,确保提供高品质的儿童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患儿与其家庭的需要。此外,2010年英国的健康和社会关怀监管部门的护理质量委员会(The Care Quality Commission,CQC)建立了有效的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以确保有专业的员工队伍。笔者通过对新西兰儿童临终关怀院的考察学习发现,新西兰政府同样重视临终患儿的关怀服务,大多数临终患儿都能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开展的临终护理方式个体化、多样化,有专门的儿童安宁病房,并与居家服务相结合,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种转变,是门诊、住院治疗模式的有效补充。适用于各种收入家庭,通过他们的工作,能给临终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服务。在儿童临终院,除临终患儿的亲人外,有专业的临终护理人员陪同患儿,满足患儿情感、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一直支持患儿到去世。没有无谓的抢救和机械复苏方式,绝大部分临终患儿在关爱中安详地离开。

2、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较晚,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标志着我国大陆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自1998年以来,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宁养院,为关爱生命,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使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较大,从服务对象来讲,多限于终末期的成年人。而对儿童临终关怀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儿童的临终关怀是临床上经常面对的问题,是儿童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4].2004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城市为14.91/10万,农村为7.23/10万,且近年来已经翻番[6].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使我国现阶段有相当大一部分癌症患儿无条件入院治疗,而间断的门诊治疗又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诊治,说明我国有极大的儿童临终关怀需求,开展儿童临终关怀服务必要而迫切,应以较好的方式关注临终儿童的生命质量。然而,全国仅有一家专门的儿童临终护理院,即2009年在长沙成立的与英国联办的“蝴蝶之家”.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需求。对临终儿童全面关怀的匮乏已经阻碍了我国护理学科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对儿童临终关怀模式的科学研究成为护理管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国情,构建家庭式的临终关怀成为一个符合实际,并对我国家庭适用且有效的模式。正确的实施居家式的临终关怀弥补了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医疗资源不足的弊端。能帮助患儿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内缓解疼痛,感情上得到温暖,心理上得到鼓励,精神上得到有效的安抚和慰藉。这对提高临终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儿童临终关怀面临的困境。

3.1过度治疗普遍存在。

尽管许多家长知道患儿疾病无治愈的可能,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仍然选择继续留院医治。家长一方面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希望治疗能使患儿康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治疗减轻患儿的症状,延长患儿的生命。但这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由于家长经济负担重,往往在巨大付出后,将负面情绪归咎于患儿,患儿在身体痛苦的同时,还承担精神的痛苦。史宝欣[7]指出,国内外的统计表明,普通医院在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费用,远远高于临终关怀机构的费用。而临终关怀机构向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服务,远远比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要专业和高效得多。可见,过度治疗的后果对家长和患儿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家庭式的患儿临终关怀目前成为一个符合实际且有效的模式,这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家庭因患儿住院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有助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配[8].

3.2临终关怀观念尚未建立。

目前,对我国的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是恐怖和晦气的,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意味着与家庭的永久性分离。谈论死亡向来是国人的禁忌,特别是孩子的死亡,家长更是无法接受,将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而临终关怀必然要和家长交流患儿的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等问题。由于我国的这种传统死亡观念,且人们对临终关怀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3.3缺乏社会支持。

在英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住院或者居家宁养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美国甚至将宁养服务纳入了国民医疗保险范围。他们的临终关怀事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支持,并以近17%的速度递增。我国台湾地区认为成功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应采取“三路并进”的方针,即临终关怀优质服务、生死教育和临终关怀政策,其中,推动临终关怀发展关键要依靠政府。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我国出现了相应的老年临终关怀模式,但儿童的临终关怀却缺少社会支持,相应的保险计划和慈善捐助很少,资金严重匮乏。儿童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不能建立起像欧美国家那样健全的儿童临终关怀机构,不能保证儿童临终关怀照顾,临终儿童走得很无奈。

3.4医护人员缺乏心理学知识。

临终关怀需要心理支持,在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从事临终关怀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有专门针对心理的课程,他们也需取得临终关怀资格证才能上岗。然而,Steele R[9]1缺乏临终关怀的教育和训练。而心理护理的核心是激发临终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正视现实,战胜自我。临终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都比较复杂。而心理学又是较为独立的一门学科,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需要规章制度来保证,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善于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技巧,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对不能治愈的患儿更注重对其生理的治疗和护理,然而现实中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临终关怀方面很少关注。应将对临终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护理理念而不是形式,善于应用倾听技术,有效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儿平静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3.5缺少伦理和法律支持。

我国医护人员既要坚持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又必须面临医疗活动与基本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冲突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困惑但又缺乏相关的指导,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医护人员一旦草率做出放弃治疗的决策,就极有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故对实施临终关怀产生了操作上的伦理困境。为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诉讼以及防止放弃治疗被滥用,应由相关机构制定严格的放弃治疗范围、规则和程序,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国内伦理委员会的发展历史不足20年,医疗机构如果能成立专业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对临终患者治疗进行专业的伦理指导,解决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相关伦理问题。这样既可以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又可使临床医生免受伦理问题的困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从法律上讲,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人尊严的尊重和保护,临终关怀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价值。在英国,Hill K等[10]认为,进行临终关怀促进了自主权利的发展,并允许明智选择最终的生活护理。在我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真正实现和维护临终患儿的权益,从长远来看,对临终者的关怀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尊重,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临终医学伦理道德法规体系,在立法上确立对临终关怀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得临终关怀观念得以普及,并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大程度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相关立法的形成。

4、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

儿童临终关怀与成人临终关怀一样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它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儿童临终关怀又具有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的特点。儿童的心理发育往往不成熟,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模糊,甚至缺乏认识,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同时研究发现,对患儿的临终关怀,除了家长的安慰、关爱和耐心倾听外,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儿,娱乐支持能帮助患儿应付焦虑和悲伤,能使患儿重拾自信和自尊,对心理关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其次,在患者家属方面,家长心理上的创伤和悲痛往往更多,在我国,很多家庭是“4+2+1”式结构,儿童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家庭中失去唯一的子女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儿童去世后与成人去世后引起的悲伤,最大的区别在于父母的悲伤持续时间更长,同时儿童的去世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诸多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对患儿家属的深切关怀和开导变成了儿童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

5、我国儿童临终关怀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的儿童临终关怀发展及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分析,构建我国儿童临终关怀体系,对提高临终儿童生活质量,满足临终儿童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都是十分必要的。Jones B W[12]指出,儿童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仍是一个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护理模式。正因为这样,我们应探索出一种更符合我国国情和民众需求的儿童居家临终关怀的模式。

参考文献:

[1]Curado M P,Edwards B,Shin H R,et al.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IX[M].Lyon:France 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007:278-329.

[2]Lindley L,Mark B,Lee S Y.Providing hospice care to children andyoung adult:A descriptive study of end-of-life organizations[J].JHosp Palliat Nurs,2009,11(6):315-323.

[3]Dickens D S.Comparing pediatric deaths with and without hospicesupport[J].Pediatr Blood Cancer,2010,54(5):746-750.

[4]Klick J C,Hauer J.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J].Curr Probl PediatrAdolesc Health Care,2010,40(6):120-151.

[5]Billings J,Jenkins L,Black R.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for children's hospices across London[J].Int J Palliat Nurs,2011,17(10):483-491.

[6]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04[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4-58.

[7] 史宝欣.关于临终关怀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06(8):28-31.

[8]Toce S,Collins M A.The FOOTPRINTS model of pediatric palliativecare[J].J Palliat Med,2003,6(6):989-1000.

[9]Steele R.Navigating uncharted territory:experiences of families when achild is dying[J].J Palliat Care,2005,21(1):35-43.

[10]Hill K,Coyne I.Palliative care nursing for children in the UK andIreland[J].Br J Nurs,2012,21(5):276-281.

临终关怀研究第9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善终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中几乎14%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迅猛,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前后来到并将持续20余年[1]。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呼唤着临终关怀。中国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临终关怀很大程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保守、负性观念的影响,束缚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进行临终关怀的“善终”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 临终关怀与善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中世纪,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善终:把事情的最后阶段工作做完做好,指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亦指人正常的死亡,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引申为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善终服务(Hospice),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

2 死亡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积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2],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听吉利语、说吉利话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由耶稣之死来升华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昄依天父(returning to the heavenly father in 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比中国人传统的看法积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

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善终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3],多数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因而,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医护人员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4]。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死亡率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临终病人会在医院度过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5]。病人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向以护理为主的照护。临终护理体现着新的生命理念,善终照顾的是人,而不是病,它突出质量,而不是寿命[6]。

3 善终教育

3.1 护士教育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救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的拒绝死亡呢?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应包括尊重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还可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观,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人做过本科护生死亡观、死亡照护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死亡认识态度及照护意向存在着差异[7]。研究中发现大三护生对死亡的态度最为客观积极,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们刚刚学习过死亡伦理课程,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见,死亡教育对临终照护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内容包括临终护理的目的、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病人各种躯体症状的护理等,知识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有研究发现:采用自编教材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及考核。一年的回访结果,社会反响良好,临终患者家属问卷满意度由过去52%提高到97%[8]。

3.2 病人教育 善终教育就临终病人而言,首先要增强临终病人追求幸福的意识。临终病人最容易丧失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幸福的勇气,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帮助临终病人克服这些心理困扰,寻求生命意义,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品质,才能有尊严的死去[9]。

幸福通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常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偏重于物质方面,而临终病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例如:疼痛得到缓解是一种幸福;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幸福;临死之前完成心愿是一种幸福;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一种幸福。因此,护理上应注意多陪伴,多关注,引导临终病人多回忆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帮助了却其未了心愿等。

有人调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结果显示[10]:得知病情真相后,73.1%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当谈到死亡时23.1%的病人感到恐惧,31.7%的病人表现为悲伤,15.3%的病人认为解脱,29.8%的病人表示能自然面对。因此,教育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于恐惧型病人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采用语言开导法或释疑解惑法[11],解除病人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引起的恐惧;针对悲伤期的病人难沟通的特点,护士应注意多满足病人的非语言行为需求,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宁神静志。鼓励病人做喜欢的事情,和病人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对于解脱型,护士不能放弃心理关注,教育病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不要放弃自己,“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死亡是庄重的、无遗憾的。重视“死亡意识”和“意义感”[12]在这一期病人的应用;对于平静面对型的病人应充分尊重,适当肯定,采用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意志和情绪,尊重病人的一切合理的安排[11]。

3.3 家属教育 护士应指导临终病人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病人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临终病人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13]。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面对即将离开的亲人,临终病人家属的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在护理临终病人过程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往往打乱原本的生活秩序与工作秩序。护士应充分理解和同情临终病人家属,鼓励其表达心中的压抑,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排解负性情绪,可采用家属座谈会的教育方式指导病人家属之间互相安抚、支持、交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缓解压力;其次,护理人员应向临终病人介绍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和效果,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教导家属简单的护理技术,让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擦浴、按摩等。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这样可以让病人与亲人一起度过临终的美好时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心理健康[8]。

临终病人备受煎熬,陪伴探视人员多,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探视等各项制度。为此,临终病人的病房以小单间为宜,根据病人的性格、喜欢布置病室,可摆放绿色植物、盆景及自带生活用品;浴室、卫生间齐全,尽量家居化,护士要指导家属尽量给病人以家庭的温暖,满足临终病人安全感的需要。

3.4 社会教育 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14]。临终关怀是一种“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关怀,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家人无声的陪伴,朋友的一句贴心问候,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都是在对临终病人实施关怀,都是在帮助临终者获得“幸福”[9]。

对于临终护理,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善终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护理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我们发展临终护理的观念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15]。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善终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

有研究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自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10],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使大部分临终病人能较快接受现实,减少心理痛苦,战胜自我,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

美国自1960年起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死亡教育,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研究,并在其大、中、小学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课程[16]。但是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人对死亡教育不理解、不认可,处于边探索边实践阶段。

临终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17],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待深入拓展的金色黄昏事业,临终关怀是我国21世纪健康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关键是形成正确的死亡观,而教育则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要想帮助临终病人“善终”,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文明。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只有将知识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这项事业,才能将临终关怀的初衷实现于病患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004,20(4).

[2] 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

[3] 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10).

[4] 冯国琴,谢华琴.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B).

[5] 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等.从利物浦护理路径看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方向.护理研究,2011(2).

[6] 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构[J].求索,2007(11).

[7] 加那克斯·乌述尔,侯晓静.护理本科学生死亡观及其照护意向的现场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

[8] 李桂馨,康筱玲,高彦滨,等.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9] 刘锦秀.临终关怀与幸福悖论.医学与社会,2009(1).

[10] 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

[11] 罗珊,王芳,徐静静,等.中西医结合应对临终患者的心理.中医临床研究,2010(22).

[12] 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1).

[13] 王云.6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与分析.吉林医学,2011(8).

[14] 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

[15] 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