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33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

 

大连安波镇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为契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围绕构建“生态安波、休闲安波、好客安波、和谐安波”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把安波打造成为“北国温泉之乡,大连休闲之都”。,休闲农业。

一、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1.组织领导优势

安波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认真做好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成立创建领导工作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制订了《安波镇创建特色旅游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安波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高,广大村民积极支持和响应镇政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措施,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大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安波拥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别具一格的休闲农业资源。安波是国家3A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健康负离子含量比市区高8—10倍。安波不仅拥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温泉、辽南顶级的滑雪场,还拥有部级森林公园—鸡冠山公园,此外,辽南名刹报恩寺、碧流河水库、七道房水库、千年银杏树也别具特色。安波土质肥沃,没有污染,盛产各种绿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特色明显,种类丰富。安波的野菜、卤水豆腐,家养猪肉、笨鸡蛋等深受游客的欢迎,成为炙手可热的农家土特产。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安波发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农业等休闲农业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

3.交通区位优势

安波南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西距沈大高速公路30公里,东距黄海大道30公里。大连至安波一级路(兴唐线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通车,缩短了大连和安波的距离,节省了大连至安波的行车时间,将安波纳入到大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提高了大连市民赴安波旅游的便利性。安波镇周围环绕巍霸山城、老帽山、碧流河水库等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安波旅游区与周边景区在旅游线路安排上的空间布局与整合,形成旅游开发上的“光环效应”。

4.基础设施优势

自从2001年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安波旅游区已建有大小酒店70余家,拥有床位4000多张,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上亿元。鸿源温泉山庄、安波滑雪场等旅游项目的建成和使用,提升了安波旅游的档次。滑雪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安波旅游超市和两座星级旅游厕所的建设已经完成。多个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完善了整个旅游区的旅游功能,提升了接待水平。

(二)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Weaknesses)

目前,安波镇社区居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积极性还不够高。,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规划还不够科学,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差异性不够显著,旅游产品整合营销力度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产品策划与创新水平低,旅游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低,社区居民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成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困难与障碍。

(三)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二是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生态旅游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三是辽宁省开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四是大连市开展特色旅游乡镇创建活动。上述这些国家政策扶持奠定了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外部条件,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信心支持,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机遇

2007年,大连市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连城市旅游吸引力增强,为安波镇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开展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东北三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也为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民众对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动机日趋强烈,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近年来,大连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休闲旅游成为生活必需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倍受市场青睐。这为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四)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面对的挑战(Threats)

1.经济挑战

景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北有营口市熊岳温泉旅游区,西邻瓦房店龙门汤温泉旅游度假区,东靠庄河步云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南有铭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如此近距离的同类型产品,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淡旺季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社会挑战

旅游市场变幻莫测。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减弱。第二,随着出游经历的丰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旅游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对休闲农业不满足于一般水平的观光和游览,而逐渐希望能在游赏过程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享受,这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另外,旅游经营成本提高、城乡文化冲突也是安波发展休闲农业威胁因素之一。

3.环境挑战

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乡村景观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乡土特色逐渐减弱。,休闲农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增大,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何处理好“金山”与“青山”之间的矛盾,是安波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大连安波镇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安波”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按照创建大连科学发展示范旅游区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对安波乡村修仙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绿色水都原生态,魅力乡村嘉年华”作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建设 “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文化,适度硬化,避免城市化,促进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又好又快,实现“生态立镇”。

(二)突出特色,创新产品——构建“休闲安波”

差异是休闲农业的动力,特色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安波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坚持“温泉兴镇”,突出温泉旅游特色,塑造休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提升休闲体验品位,增强安波乡村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安波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朝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叫响“观光到大连,休闲来安波” 这一“后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做足“山、水、农、商”文章,实现“休闲强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和谐安波”

为提高安波休闲农业管理水平,推动安波休闲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力度,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从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规范休闲农业发展。根据大连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安波温泉旅游服务规范》、《安波农家乐服务规范》等地方旅游行业服务规范。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和要求,对安波旅游区的主要道路和旅游线路,进行命名、立牌;进入旅游区的主要路口和游览中心位置,增设旅游指南;规范公共信息符号,为游客提供方便;修建迎宾大道、停车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保护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游客的行为规范,减少旅游经营对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安波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实现“管理兴镇”。

(四)营造氛围,热情服务——构建“好客安波”

休闲农业的基本要求在于让游客花钱买到心情舒畅。能否让游客心情舒畅,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环境的好坏。为此,安波镇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培养社区居民的东道主意识和友善意识,为休闲农业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热情好客的乡村人文环境是依靠鲜活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长久积淀形成的。坚持人性化的服务原则,提供温馨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让每一位 “安波之旅”的游客都能体验和感受到安全、安心、安逸。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造福农民,惠及百姓。因此,安波应该坚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农民能够主动参加到休闲农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活动中来,实现“旅游富镇”。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 2008(3).

2.方世敏.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2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定国安邦,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意义更加凸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快速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功能农业,深入研究开发休闲农业市场价值。创建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制度,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人们只认识到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却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结果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过程中一种重要载体,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得到开发和利用,尤其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从农业理论到实践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拓展丰富农业的内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衍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充实农业产业的范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的快速融合,而且作为城乡联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媒介,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休闲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研究需要依托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包括:产业一体化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休闲农业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休闲农业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交叉、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理论也有了相应的演变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能够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能够弥补现有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区域数据缺失,因此,对区域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2015 年和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预示着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无疑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更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国内到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克服传统农业只能作为生产原料的弊端,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得更加丰厚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增强城乡之间知识信息和物质观念的沟通交流,提高市民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实现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大力支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兰州市休闲农业较其他地区发展不仅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开发商和运营商几乎不做市场调研,盲目发展,模式雷同,政策法规缺失,缺少规划设计,缺乏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等,致使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结合当地休闲农业资源属性特征,对区域内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兰州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建设性地意见和指导,因此,对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休闲农业综述

休闲农业最早始于欧洲,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快节奏高污染生活产生厌倦逃避心理,开始向往追求回归自然田园,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安逸,休闲农业因此蓬勃发展。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式诞生,随后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向美洲、亚洲等国家地区扩散,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20 世纪 70 年代后,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掀起旅游狂潮,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休闲农业发展动力及经济效益研究等。

①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外休闲农业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关文献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田园旅游等等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搜集和查阅整理国外相关文献资料时全部理解为休闲农业。国外对休闲农业概念及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注重休闲农业的乡村地理位置。世界旅游组织认为(1997):休闲农业是指游客在农村及其周边游玩、学习、体验感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动;Aire,Oded &Ady (1999)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农村地区的旅游;Mike 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农村地区所经历的全部旅游活动。他认为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村性”,展现了休闲农业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自然文化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

注重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内容。英国的 Bramwell &Lane (1994)可谓是国外学者中对休闲农业内涵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休闲农业不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除了节假日旅游之外,还包括自然生态旅游、探险、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Deborah(2005)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劳动、养殖、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活动,目的是休闲、教育、体验感受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从他们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内涵来看,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休闲农业活动中具体的过程内容,而不是地理位置上差异。

②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在对需求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Greffe,他将消费者的需求划分为 4 个区域,右边的两个区域是消费者主要兴趣所在,以主题度假为目标;而在供给的研究中,Bendl 对奥地利农村居民调查发现,休闲农业很受当地居民支持,他们很愿意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和发展基础设施,协助政府和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文化; Alexander认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指的是社会和文化价值,外在动力指的是经济利益。

③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以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居多,如 Oppermannm、Nilsson等人对各国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Nobel在研究法国休闲农业时发现休闲农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Sharpley则认为与传统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

(二)国内休闲农业综述

相对于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来说,虽然国内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研究。

①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如胡爱娟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杭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行探讨分析;刘艳艳、王晓峰等利用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 软件、AutoCAD 软件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潘丽、张天柱等以宁武县休闲农业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措施;张舒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许贤堂、刘大均等以全国 483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对象,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均衡程度及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得出休闲农示范点空间分布在演化过程中,主要以城市和交通地理条件展开,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游客市场影响因素较大。

②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是从经营的方式、内容两方面来讲。如张攀春以贵州实际环境条件出发选择发展休闲农业路径,提出适合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经营模式;吴学成、李江风将创意农业作为传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指出创意农业能够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跨边界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并用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理念指导路径提升;牛均仪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赵国如按照区位条件和功能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并且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遵守“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的原则;钟平、侯立白对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 6 种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游客参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今后该如何发展的建议;肖军,叶良钧等对安徽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原则和产业化建议。方修仁、王祥锋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依靠工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农业、环境、农民之间的发展关系,强调不能过度依靠工业发展农村。

③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形势日益丰富,规模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张广海、乌兰包托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市场、产业、设施基础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和产业化类型模式,并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途径;徐虹,梁佳通过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体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三大旅游组织主体,推进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段海波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发生的产业融合创新进行分析探究,说明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路和基本内涵;喻江平则基于产业链相关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并且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④休闲农业顾客体验消费与满意度研究。休闲农业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使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认同度并不高,这成为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休闲农业顾客消费行为、满意度、体验价值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对南京休闲农业的本质属性、消费者出游动机等方面的调研,对南京休闲农业游客的出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休闲农业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同时,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南京市休闲农业调查数据,利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杨丽华利用李克特满意度量表从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五个方面对长沙市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进行调研,总结出限制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因素;黄志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体验营销的角度建立消费者体验价值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其目的在于对各类休闲农业进行综合评级,以期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崔海云、施建军则以京皖苏地区休闲农业企业为样本,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服务创新、顾客体验与休闲农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颇丰,已形成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相似之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外侧重动力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内侧重产业化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殊途同归;差异之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外侧重定量研究,而国内侧重定性研究;研究理论上的差异:国外注重应用研究,国内注重理论研究。因此就目前国内研究内容而言,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个案为主,理论多,应用少,没有形成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对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性不强。基于此,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应该侧重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首先,在研究的内容上,结合区域内农业资源实际概况,研究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发展路径或模式、产业化道路等内容,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量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区域内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指导相关产业发展。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归纳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探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然后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实践进行经验学习总结,在其基础上,搜集兰州市休闲农业相关资料和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2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法

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进行调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兰州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有助于科学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兰州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 Matlab 软件得出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结合实地调研评分结果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对兰州各县区休闲农业空间差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共分 4 部分,共计 6 章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从而引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二章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相关基础理论、国内外发展实践情况三个方面出发,总结研究对兰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要研究阶段,是文章的第三章,首先,从兰州市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农业资源、旅游业五个方面分析休闲农业发展优势,进而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基于消费者视角从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五个方面研究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及各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两部分结合研究,找出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

第四部分是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策,是文章的第六章。文章提出科学考察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坚持以“农”为本,彰显三农特质、挖掘农业文化,提升品质内涵、加强核心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制定法律规范、提升队伍素质,改善服务质量,以期进一步促进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五、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视角创新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线索,基于消费者视角以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为切入点,探索制约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的角度与切入点有别于前人研究,因此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研究方法创新

以往休闲农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本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品特色、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纳入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运用定量分析对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和内部发展水平分别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说为兰州市休闲农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二)不足之处

1 数据资料的相对欠缺

在问卷的设计方面,问卷结构不合理、遗漏某些问题或者问题的提问方式有欠缺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在问卷调研方面,调查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消费者的配合程度也会直接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和回收的有效率,因此会直接影响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2 研究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种类多种多样,选取个别休闲农业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普遍性和代表性有限,加之利用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虽然已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也需要今后更多相关研究验证。

第二章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休闲农业理论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例如:宴理(2014)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黄清乐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产品、农业活动、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使人们身心愉悦健康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经济、生态多种功能。吴萌 (2012)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依托农业活动、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因素,经过开发设计形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的高收益农业;田颖(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以农村景观和农村文化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虽然我国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其所述含义大体相近,都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形成的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并且具有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据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以民俗文化、地方习俗为内涵,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融合服务业从而所形成的能够集生产、观光、娱乐、教育、科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迅速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业已达不到这种要求,现代农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从休闲农业内涵看,休闲农业属于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从而产业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休闲娱乐性。休闲农业是通过专门规划设计利用农村农业丰富的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兴产业,其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就是休闲娱乐性。

(2)文化性。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精华所在,现在的游客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所以对休闲农业而言,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3)经营双重性。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备了二者的全部特征。其产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纪念品,基础设施可做农业生产用,也可作旅游设施用,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既要重视其农业经济的特性,也要重视其旅游经济的特性。

(4)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性较强,在此过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到休闲农业各个活动环节之中,亲力亲为,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因此,在许多休闲农业景区可以看到“做一天农民”的宣传口号。

(5)经济互补性。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二者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当农业遭受暴雨冰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时,经营者便可通过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弥补农民损失,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又可反过来弥补旅游收入的减少。

二、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

(一)产业一体化理论

产业一体化理论分为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理论。横向一体化指同行业或部门的聚集,旨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纵向一体化通常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业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增加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行为。对农业而言,产业一体化通常称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媒介,农户为主体,科技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休闲农业以产业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紧密联系,实施上游与下游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是美国哈佛管理学院 B.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代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一文指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体验展示是以商品为载体,服务为手段,使生产与消费合一,让消费者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体验作为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与产品、商品、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因此所形成产品的差别性对价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大,产品的附加值最高。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体验经济载体,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反而言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实施体现。如此,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两个为比较低级的需求,主要指的是人从外部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后三个为较高的需求,依次递进,主要指的是人从内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刘荣章

等提出了游客对休闲农

业需求的金字塔模型,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为:(环境、机能、美学、变化、知识、精神)需求。环境上的需求指发挥农村、农业资源的潜质;机能上的需求指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学需求指表现区域乡土民俗、文化艺术;求变化需求指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空间;知识需求指提供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解说性、可学性;精神需求指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之感。事实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上升。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休闲农业应用中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化理论等相关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 Francois Perroux 提出“发展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某些主导行业、部门、企业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使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产生规模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展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信息、决策机构中心等的聚集,还可以是多种功能的产业聚集。

2 区域核心—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核心—发展理论即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核心区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最先集中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域则是缺少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只能通过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核心—结构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和空间一体化。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滴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利益会逐渐分配均衡,如此便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域间差异自动消失。

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其实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是在区域内利用优势产业、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或者核心产业区,然后利用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商品和劳动的流通、产品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通过产业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将比传统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离不开这些国家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

1 意大利—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1865 年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意大利休闲农业正式发展的标志。该协会最初的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去,通过吃、住、劳动等体验感受农村生活,这一活动的出现便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最终让意大利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让“农业休闲”深入人心,因此学术界称意大利休闲农业为“绿色假期”。意大利休闲农业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便达到鼎盛阶段,现如今意大利休闲农业融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意大利休闲农业主要以 “绿色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为主,并且寓教于农,让农村变成了“生态教育农业园”,不仅让居民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2 法国—专业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最初的萌芽始于 1855 年法国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上层社会人士到巴黎的农村去游玩,他们在那里漫步田间、学习种菜、品尝农家饭、伐木种树等,开创了法国农业旅游的先河。而法国休闲农业真正发展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其主要经营形式是 “农庄旅游”,自发展以来,以农产品、狩猎、骑马等多种活动为主的各种专业农场相继诞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法国现有大型农场 17.2 万个,中小型农场 84.5 万个,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民间组织,例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相互组织联合,同法国各个农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产品销售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法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

美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上层社会的乡村度假,1880年美国第一个“休闲牧场”的诞生掀起了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随后,美国为了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解决二战过后生产过剩的问题,各个州开始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将这种原本上流社会人士的度假方式逐渐推广成普通大众的休闲方式。美国农业部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农地转移计划,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休闲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美国后期市民农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市民农园将农园和城市居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农园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市民则为农园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二者风险共担,盈利共享。这种创新与变革下的休闲农业方式迅速的推动美国休闲农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 日本—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日本休闲农业的代表,最初发展于 19 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战后一直处于经济高涨期,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城郊农场主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兴建各种观光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时间都市农业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在受到城市用地扩张的威胁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推动了都市农业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协调融资,如:优惠政策、贷款扶持等,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经营所需资金的融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场主建园投资压力。之后,随着日本加入 WTO,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各个产区得到快速发展提高,目前,日本都市农业 5000 多个,游客接待量约达 800 万人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1 台湾休闲农业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最初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第一家农业观光园开始到 80 年代台湾政府致力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于是休闲农业的兴起便受到民众的欢迎。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 1980 年台北市推出的“台北市农业观光推广计划”为标志,相继出台的《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不论是从人力、资本、技术上都开始向休闲农业倾斜,为休闲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之外,创意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整合营销进一步加快台湾休闲农业质量的提升,使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声誉蜚声国内外。

2 北京市休闲农业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早,但在 2009 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北京市将“沟域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途径,以“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促发展,“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休闲农业评定标准的政策法规,实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加之从2006 年开始就盛行在各地举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凤凰村游”、 “草莓季”、“桃花节”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县区特色农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宣传,而且向外传播和渗透了北京市悠久的农业文化,从此便让北京市休闲农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统计,截止 2014 年,北京市城郊共 1300 多个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 3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30.35 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3 南京市休闲农业

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战略调整, 2001 年南京市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针,将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经过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济不断增收,现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在当地举办的 20 多个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就是与北京“城郊游”、成都“农家乐”并称三大成功模式的“农业嘉年华”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截止 2014 年,南京市已成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 221 个,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45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1200 元。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总结

通过上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不难看出,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政府的管理调控

纵观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对资金的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充裕的资金为保障才能够健康运营,政府相对宽松的借贷政策和优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因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发展的规范化;最后,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政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

2 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而行业协会组织作为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能够分享信息、应对风险、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3 经营主体多元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投资休闲农业,使经营主体不断扩增,并且融通各类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和利用,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活动内容特色化

休闲农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其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景观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等越突出,才能越吸引游客,越有发展潜力,越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将创意、理念融入到资源和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活动内容活起来,使消费者动起来,使产品亮起来,最终形成创意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格局。

第三章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 35°34′20″~37°07′07″,东经 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黄河上游,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兰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 1500-1550 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 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 3 个县,26 个乡,35 个镇,总面积达 1.31 万平方公里,2013 年末,全市总人口约 364.16 万人,户籍总人口 321.43 万人,非农人口 201.41 万人,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多个名族。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发展优势

兰州是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区,现已开发利用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 35个矿种,资源开发价值高,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兰州依托黄河丰富水力资源,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等 25 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有“瓜果城”之称,境内盛产软儿梨、白粉桃、白兰瓜等瓜果,玫瑰、百合、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旅游资源丰富,市域内有中山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滨河长廊、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黄河母亲雕像、丝绸古道、明肃王墓群等著名景点,市域外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椤寺,北有敦煌莫高窟等风景名胜区,因此兰州作为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发展优势

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兰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已建立门类齐全的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是我国工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兰州市 2005~2014 年经济发展情况如表 3-1 所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由表 3-2 可知,自 2005年以来,兰州市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从交通条件看,道路总长度不断增加,2014 年 1513.5 公里达到十年内最高值,同时人均道路面积稳步增加,从 2005 年的 8.35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6.56 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7.9%,增长较快;其次从公园及绿地面积看,2005 年公园个数 25 个,2014 年个数仍是 25 个,虽然数量没有增长,但是期间对旧公园进行拆除和改造,同时新建规模较大的公园,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而且人均绿地面积增加较大,从 2005年 8.1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0.9 平方米,年均增率达 3.3%;最后从旅游设施看,旅游饭店数量也稳步增加,从 2005 年 30 个提升到 2014 年 49 个,年均增长 2 个,同时从星级酒店个数看,2008 年 39 个,2014 年 36 个,减少 3 个,虽然从数量上看星级酒店数量减少,2008 年五星级 1 个、四星级 8 个、三星级 19 个、二星级酒店 8 个,到 2014年,五星级 3 个,四星级 12 个,三星级 18 个,二星级 3 个,但是星级酒店质量却提升了,高星级酒店不断增多。

(四)农业发展优势

2014 年,兰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3.64 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 44.30 亿元、7.68 亿元、0.36 亿元、0.1 亿元、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8%、5.64%、0.65%、5.96%、7.01%,从行业结构来看,农业增加值占 82.6%,居绝对主导地位。由表 3-3 可以看出兰州市各县区 2014 年农林牧渔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较 2013 年平均增长率约 6.4%,其中农业增加值居于首位,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兰州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水平得到率先发展和显著提高,从而使兰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兰州作为西部地区核心战略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以蔬菜、百合、畜牧、玫瑰、高原夏菜、瓜果、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型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实施下,通过引进改良新品种,划定规模,提升品质,加之对各种新产品的综合开发,现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条件优势和加工产业的带动,已成为兰州市独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且在不断加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仍在努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花卉产业等潜力产业,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农业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

自 2011 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兰州市旅游业不仅实现连续 5 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恰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旅游产业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引擎,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埠重镇,借助战略发展机遇,有效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快速转型和发展。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如表 3-4 所示:

从表 3-4 可知,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收入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从 2011 年102.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34.56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34.27%,超过甘肃省年均增长率 30.81%,并且在 2015 年旅游业收入总额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3.18%,增长速度惊人;国内外游客接待总数也实现快速提升,从 2011 年的 1407.4 万人次提升到 2015 年的4121.26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30.81%;从国内外旅游收入看,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总额比重为 98%,入境旅游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是从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来看,2015 年入境旅游人数较 2014 年提升幅度较大,入境游客人数突破 3.5 万人次,比 2014 年提高 31.37%,发展势头良好。加之兰州市旅游业搭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便车现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金饭碗,发展前景广阔。

兰州市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其优越的发展条件为产业融合下的新型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 1984 年兰州市安宁区举办的首届桃花节为标志。8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民在闲暇时间开始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踏青赏花、爬山登高、节日聚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念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人们大力追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兰州市旅游局统计,截止 2015 年底,兰州市建成旅游示范乡镇 4 个,旅游专业村 8 个,标准化农家乐 600户,其中旅游专业村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 1000 万元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达 1.2 万元以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据悉,兰州市旅游产业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在 2020 年,创建完成标准化农家乐 2000 户,旅游示范乡镇 20 个,旅游示范村 50 个,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50 家,提供就业岗位 40000 个,力争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总额 10 亿元以上。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

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根据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地理分布特性,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合理设计规划下,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最终形成了“一带四线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其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显著,现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体,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发展类型,最初休闲农业是以“农家乐”的形式表现,经过不断的发展又融入更多的经济元素,最终形成多元发展方式,进而以不同业态形式展现出来。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长期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本文将兰州市休闲农业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都市休闲型

都市休闲型指该类休闲农业地处城区,其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备,服务周到,能够提供全年服务,受季节影响因素较小,但消费成本较高,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题。如安宁区的仁寿山休闲大院、安宁区都市春天生态园、安宁区功能设施休闲农业“兰州市安宁区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区”、安宁区的银滩休闲公园等。

2 城市郊区型

城市郊区型指的是在城市郊区,具有较好的农业资源,利用区位条件优势,面向城乡居民服务的休闲农业,该种休闲农业具有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如以农家乐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兰山公园、东川镇青石台大枣园农家乐。

3 景区周边型

景区周边型指以景区风景名胜为依托,围绕景区建设的集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如榆中县的兴隆山、官滩沟,城关区的徐家山等风景名胜区,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以农家乐、生态园等为主的经济生活区,以及榆中县在建的以休闲为主的“山地休闲公园”、“兴隆风情小镇”、“森林步道公园”休闲产业,在不断地完善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人的现代性;量化分析

[作者简介]向长卿,广西大学公管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042—06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速,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扩大。在城市化步伐不断提升的同时,农村却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农村发展与反贫困成为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议题。为缓解城乡二元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出台了各类农村发展政策,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与自身相适应的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保持农村本土文化的同时,兼顾乡村经济收入与当地生产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为各地政府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作为贫困人口较多、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广西历来高度重视对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鼓励农村居民独立自主地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开展各式各样的创收项目,其中开展休闲农业成为很多地方的首选。与此同时,2011年初自治区政府还将休闲农业列入“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累计建立休闲农业景点1680多个,农家乐旅游点1390多个,连成精品线路15条,全年接待游客3890万人次,总收入108.9亿元,其中农民增收50多亿元。目前,广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31万余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新产业的雏形。”

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面貌的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明显提高。随着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参与了休闲农业的农民在经济水平、个人素质等方面逐步提高,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升。本研究将以个人现代性为理论出发点,通过对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休闲农业发展对农民现代性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

二、人的现代性相关理论概述

社会学家郑杭生、杨敏认为:“现代性发轫于17世纪西方,标志着人类生活、社会关系结构、组织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当前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大层面展开:一是社会整体结果中现代性因素增长,如工业化、城市化等等;二是个体或群体现代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过程。本文是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重点将探讨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广西边远地区农民现代性增长的影响。

国外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以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卡尔(Kahl)和社会心理学家多布(Doob)、多森(Dawson)为代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一整套测量体系,由此判断一个人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其中,英克尔斯的研究成果影响最大,他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测量这些特征的一系列具体指标。英克尔斯认为“个人现代性”是指“态度、价值观、观念、感觉方式及行为方式,可能还指那种有效参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或所要求的方式”。而教育、职业经验、大众传播媒介、科层组织、都市生活经验是影响个人现代性的要素。卡尔也是一位在个人现代性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学者,他认为社会经济地位能影响理想的子女数目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而多布和多森主要从个人现代性的测量人手,研究传统态度与现代态度的差异,认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获得现代性的重要因素。总之,西方学者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研究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以英克尔斯为例,虽然其测量体系比较完整,理论解释也比较系统,但他的假设个人现代性的标准是相同的,认为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群,而这一观点在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都不太适用。

国内有关个人的现代性研究主要以台湾的杨国枢教授和香港的金耀基教授为代表。杨国枢主要从个人现代性的测量人手,重点分析了台湾大学生现代性的发育状况(杨国枢1981);金耀基则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人现代性问题(金耀基1996)。受英克尔斯和港台学者的影响,大陆学者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也对中国人的现代性状况作了不少研究。叶南客将人的现代性归类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群体生活、政治生活4个领域进行研究(叶南客,1998)。周晓虹对农民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具体,但主要是探讨农民现代性对其社会流动的影响(周晓虹,1998)。这些研究多为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方式多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将现代性分成各个指标进行量化测量分析的很少,而专门研究农民现代性增长问题的研究就更少。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一方面,人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是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具体的问题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有关农民特别是广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现代化问题的专门研究极为罕见,更没有人专门探讨休闲农业与农民现代性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

本研究选取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丹洲镇丹洲村与同乐乡净代村进行比较研究。丹洲村位于广西三江县南端,处于三江、融安、融水交界地,丹洲村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共281户1035人。该村2000年左右开始开展休闲农业,村内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比例很高,目前约有农家旅馆100家。而净代村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西部,人口以瑶、苗两个民族为主,虽然当地拥有较好的自然风景,但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至今未能进行休闲农业的相关开发。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通过控制总体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地区分布等3个因素,并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和精确性,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整个调查采用了结构式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两个地区农村人口现代性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整个调查工作由广西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组成的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学子项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初完成。本研究在丹洲村和净代村两地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9分,有效回收率93.4%,其中净代村148份,丹州村151份。

(二)测量方法

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对人的现代性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其著作《人的现代性》广为流传。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个人现代性的12个特征,即乐于接受新经验,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头脑开放,守时惜时,办事讲求效率,有计划性,有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乐于离开传统职业,相互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过程。通过对这12个特征进行测量,就能了解个人的现代性程度。这种分析方法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普遍运用在个人现代性的实证研究当中。

英克尔斯认为:“如同封建制度一样,现代性也因地区情况、特定的文化、历史及被引入的时期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即使有这些条件限制,也还有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存在。无论在整个国家或是某一层组织的表面上,都能很容易地把它们辨认出来,这种综合性即表明了现代性。”所以,虽然中国在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个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本研究结合中国社会及广西边远山区农民的实际情况,将英克尔斯所提出的12个特征提炼为:乐于接受新事物,重视教育,有计划性,重视专门技术,诚实守信,乐于离开传统职业等6个特征。

在测量与计分方式上,本研究将问卷中各相关测量现代性指标的选项统一归类为现代性强、中间值、现代性弱3类,并对其进行赋分;具体赋分方式为:“现代性强”赋+1分、“中间值”赋0分、“现代性弱”赋-1分。再将现代性的6个特征转换为新事物认识、教育期望、职业期望、专业技能、诚信意识这6个指标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根据测试过程中每个受访者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从而得到受访者的现代性分数,分数区间为一22-22分,分数越高代表该受访者现代性越强,且整个数据分析过程全部由spss20.0软件完成。

四、数据分析

(一)总体样本的测量

通过对样本总体进行T检验,可以得出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现代性总分均值为8.9139,呈现出较强的现代性;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的总分均值为-0.3784,其现代性低于“中间值”,现代性较弱。由于其Sig,值为0.257,大于显著水平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现代性的方差无显著性差异;T统计量中的Sig,(双侧)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也就是说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的现代性水平有显著差异,综合两组的现代性总分均值,可以认定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现代性显著高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

(二)对影响现代性的6个因素的测量

通过两组受访者现代性总分的分析,可以获知发展休闲农业对农民的现代性增长有正向影响,因此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应具有的6个现代性特征,笔者将问卷中涉及现代性测量的问题进行筛选及分类。分别对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和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在这几个指标得分的均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进一步分析两组受访者各个现代性特征程度的差异。

如表3,在新事物认识、教育期望、职业期望、专业技能、计划性、诚信意识等6个指标评分中,参与休闲农业农民的现代性得分均高于“中间值”(0分)水平,可认为其在6个现代性因素中,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现代性;而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在新事物认识、职业期望、专业技能、计划性等4个因素测量中,现代性得分为负值,反映对这四个现代性指标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而教育期望和诚信意识这两个因素得分虽然低于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但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性。

为进一步检验参与休闲农业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农民的各项现代性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对各个指标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

如表4,在6个现代性因素的T检验中,T统计量T值均为负数,说明组一(净代村)6个现代性指标得分均值均小于组二(丹州村)得分,而6个指标的Sig.(双侧)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两组在各项现代性指标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参与休闲农业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农民在6个现代性指标测量中所得平均分,可说明,参与休闲农业农民在乐于接受新事物、重视教育、有计划性、重视专门技术、诚实守信、乐于离开传统职业等6个现代性特征方面,均显著强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

(三)特例分析

通过以上对总体及影响现代性的6个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无论是在总体,还是在各个反映现代化程度的特征中,都显著比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更具有现代性。但在对问卷进行更细致地T检验分析后,发现共有4个问题的Sig.(双侧)值,大于显著水平0.05,其中有“假如您的孩子对网上购物等许多新事物都很感兴趣,您会怎么办”,“您认为您的孩子最好选择什么工作”,“当面对一个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工作时,您最有可能的选择是”3个问题的Sig.(双侧)值分别达到0.233、0.967、0.736,表明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与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对这3题的看法基本一致。

通过T检验,得出问题“假如您的孩子对网上购物等许多新事物都很感兴趣,您会怎么办”的T值为-1.195,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该题平均分为0.28,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分为0.36。说明虽然两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存在差异,但对下一代主动探索新事物都持较为支持的态度;问题“您认为您的孩子最好选择什么工作”的T值为0.041,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该题平均分为0.22,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分为0.21,平均分差值在标准误差内,说明两地对下一代的择业期望基本一致,即偏向下一代选择现代性较强的职业;问题“当面对一个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工作时,您最有可能的选择是”的T值为0.338,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该题平均分为-0.28,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分为-0.31,表明面对新工作时,两地农民的选择都偏向保守,而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比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稍倾向于选择未接触过的新工作。

五、结论与思考

(一)总结

通过对地缘位置相对接近但生产方式存在差异的净代村与丹洲村进行农民现代性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民现代性增长成正相关。社会学家郭正林、周大鸣曾经提出:“对于不发达的村落社会,农民体验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现代性程度,基本的途径和动力就是外出务工。”净代村与广西边远山区的其他农村地区一样,普遍存在着山路崎岖、交通不畅、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极为有限的问题,且因为该地区居住人口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互动的途径与方式,语言与外界不能相通,因此仅有极少数的青壮年外出进行短期务工,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仍滞留在当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与外面环境的隔绝,造成了广西边远山区的农民城市体验的缺位,也进一步导致了当地农民现代性的缺失。

而同样位处山区的丹州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将城市及周边地区人口吸引至当地游玩,扩展了当地农民的人际沟通范围,吸收了游客的都市生活经验,确保了信息交流的异质性,降低农民的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增加了专业技术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在丹洲村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地农民从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生产模式。因此,丹洲村开始出现了社会化的分工,当地农民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少量的雇佣关系也开始产生,这种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保证了丹洲村农民现代性水平的不断提升。

从研究结果来看,广西边远山区农民的现代性缺失是全方位的,其在诚信意识及教育期望所体现出的现代性,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淳朴善良的本性与对后代拥有更美好生活的愿景,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虽然与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相比,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在整体和局部的现代性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其诚信意识和教育期望都呈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这首先说明广西边远山区的农民普遍民风淳朴,诚实守信,其次表明了当地农民希望通过鼓励下一代探索新事物的方式增长其现代性水平,以便下一代能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寻求到一份更具有现代性的工作,从而摆脱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而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时,虽然两地农民得分情况较为接近,但选择原因却不尽相同,未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不选择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其现代性的缺失,而参与休闲农业的农民不选择新工作则是因为对现有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报酬等情况满意度较高,因此不愿承担转换职业的风险。

(二)建议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4篇

>>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法国: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青奥会对南京体育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农业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探析 休闲农业如何持续发展 株洲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PEST分析及建议 关于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矿冶城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形式 浅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浅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4] 袁胜军,黄立平,王宁,等.对上海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1):7-9,12.

[5]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6] 蒋亚杰,石正方.台湾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1-96.

[7] 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8]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9] 张定,陈宗元.江苏观光农业新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05(10):20-21.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5篇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长沙休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湖南高职院校休闲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长沙市重点高校在职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武汉旅游休闲产业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湖南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食用槟榔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湖南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现状研究 湖南茶叶产业发展分析 湖南产业集群优势分析 桂林市健身休闲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南柑橘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效应分析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 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及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休闲产业的供给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全市总人口639.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本次研究以长沙市建城区范围为主,其中部分资料涵盖3县1市。长沙的休闲产业伴随着长沙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娱乐电视、歌厅文化、酒吧一条街、周边经济实惠又特色各具的“农家乐”……长沙越来越向世人呈现出“休闲之都”的面貌,长沙市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

2.1 长沙市休闲产业的类型

根据休闲活动发生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可将长沙市休闲产业分为歌厅休闲、酒吧休闲、洗浴休闲、“农家乐”休闲、广场与公园休闲等主要类型。

2.1.1歌厅休闲

长沙的歌厅休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颇具特色的一面旗帜。长沙的歌厅面世后一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数量曾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如今颇具竞争力的有10来家。它们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就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

长沙的歌厅休闲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根据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歌厅文化格调的定位进行的调查(图1),有36.10%的被调查者(包括休闲者、经营者、专家)认为是雅俗共赏,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别占33.60%和27.50%。可见,长沙市歌厅休闲是适应潮流的,市场前景广阔。

2.1.2 酒吧休闲

长沙市解放西路自21世纪初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并成为与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全国性酒吧集中区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近两年长沙市酒吧数量虽较鼎盛时有所下降,但上规模的酒吧仍有20多家,“魅力四射”、“苏荷”、“水木年华”、“酒库”等酒吧在长沙市休闲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3 洗浴休闲

自2001年以来,长沙的洗脚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长沙市已注册的大大小小的足浴城达到17000多家。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作品《脚都》的出版,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沙足浴业的关注。洗浴休闲业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1.4 电视休闲

电视娱乐休闲是长沙休闲产业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以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为契机,湖南的电视传媒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长期高居地方电视台收视率榜首。

2.1.5 “农家乐”休闲

截至2004年底,长沙市(包括城区和郊县)共有“农家乐”877家,床位数5459个,接待人数达273.1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1149.6万元(表1)。

长沙市“农家乐”休闲具有4种发展模式: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2004年,长沙市在全国首推的“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表2),使得长沙市“农家乐”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1.6 广场与公园休闲

广场与公园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沙市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广场与公园有五一广场、劳动广场、芙蓉广场、湘江风光带、南郊公园、烈士公园、晓园公园等20多处。傍晚或节假日,这些广场和公园充满了散步、聊天、放风筝等市民,这些场所成为最日常化的休闲场所之一。

2.1.7其他类型休闲

此外,长沙市休闲产业还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休闲、家庭休闲以及在陶吧、清吧、茶馆、咖啡厅等场所进行的休闲。

2.2 长沙市休闲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2.2.1 投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投资主体不但适应不了休闲产业的市场,而且制约着休闲文化、休闲 方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沙市民营资本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001年,作为休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已有80%以上为民营资本,而“农家乐”则为100%民营资本。

与国营、集体投资相比,民营资本参与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得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对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进行灵活选择;自负盈亏则迫使经营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2.2.2 档次品位

笔者2007年1月对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档次品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51.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高档,39.30%的人认为是中档(图2)。这说明在大众心目中,长沙的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水准。

2.2.3 管理方式

休闲产业因其覆盖面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长沙市的休闲产业按不同类型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歌厅、酒吧、KTV、网吧等文化娱乐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辖,电视娱乐产业属于广播电视局管辖,洗浴按摩属于商业部门管辖,“农家乐”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游憩景点属于旅游部门管辖,公园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广场属于市政部门管辖。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重中之重的文化娱乐产业一直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下运行。湖

南省暨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所属行业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优秀节目和演员的引进、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证长沙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居民休闲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的休闲现状,笔者于2007元旦前后在长沙市建城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居民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及对休闲的心理需求和建议措施。

3.1 休闲目的

分析被调查的休闲目的(图3),可以看出,放松自己、朋友聚会、娱乐游憩是人们休闲的主要目的,其中放松自己为最主要的目的。休闲的实质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解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成为人们从事休闲的最主要目的。

朋友聚会也是人们热衷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喜欢选择公众场所作为聚会的地点,一是受住房条件的限制,二是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休闲消费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服务却较为丰富。

3.2 休闲方式

休闲活动覆盖面广,休闲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本次调查针对长沙市民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家庭休闲(包括看书、读报、看电视等)、看电影、酒吧、歌厅、KTV、上网、洗浴按摩、健身娱乐、茶室咖啡厅、餐饮夜宵、“农家乐”十余种主要休闲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并要求被调查者按喜好程度进行排列。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方式(图4),可以看出:被动式休闲(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等)在人们的休闲安排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主动式休闲(酒吧、歌厅、KTV、洗浴按摩等)也受到市民热衷。

在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较能代表长沙休闲产业特色的几种休闲方式之间的关系(图5)进一步的分析后,得

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最热衷的是上网和KTV,而中老年则对洗浴按摩、看书读报更感兴趣。

3.3 休闲频率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频率(图6),可以看出:长沙市民从事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一周内至少从事一次休闲活动的占到73%。随着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这组数字将逐步提升。

分析被调查者对现有休闲消费价格的评价(图7),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沙市休闲消费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长沙现有休闲产业消费水平基本能为长沙市民接受,性价比较高是长沙市现有休闲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分析被调查期望的休闲消费水平,有5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休闲消费不超过100元,而选择300元以上的仅有8.10%(图8)。可见休闲产业的大众化,应将普通市民作为休闲消费的主要阶层。

4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时间日益减少,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加上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休闲必将成为人们度假闲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社会将以休闲为中心”。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就长沙市而言,休闲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几年内,由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坚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沙休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良机,休闲产业在长沙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

4.2 休闲产业将更加市场化

休闲产业目前的供求关系尚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必要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部分产品,例如足浴、“农家乐”存在供大于求现象,还有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小型的未注册的洗浴按摩室、网吧、麻将馆存在着不规范的、不健康的服务,亟须相关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经营者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场所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技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自身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配置休闲产品、改进休闲方式,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长沙市目前的休闲市场,在运动健身、老年休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能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必将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4.3 休闲产业将更为国际化

随着我国人世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以及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我国休闲产业的国际化也势在必行。国际先进的休闲理念、休闲产业模式将对我国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休闲产业也将作为国际休闲产业的一部分接受全球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6篇

关键字: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层次分析法;评价

1 问题提出

1.1背景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初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活节奏愈发紧张,很多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去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农村或者郊区,进行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田园生活和休闲度假。由此,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促进市民绿色消费的、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迅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层出不穷,都努力想在这个市场里面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纵观整个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合理的规划、行业内低水平重复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发展成本高、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这些种种问题制约了生态休闲农业实现质的突破,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究其根源是缺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起自身的商业模式思路,构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生态休闲农业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商业模式评价是当前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研究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商业模式定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系统论、战略论。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及商业模式定义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如表1所示。

1.2.2商业模式要素选择。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描述在深度、广度、严格和详细程度等方面差别很大。下面仅对一些影响较大,被大量其他文献反复引用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企业类型、数据来源进行对比阐述。如表2所示。

1.2.3商业模式评价。在商业模式评价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商业模式实施前的评价和商业模式实施后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视角从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评价要素选择上都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

1.2.4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相关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旅游业的相关商业模式,比如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分类等,主要是从价值链、价值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关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甚少。

从文献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对生态休闲农业和商业模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整体上,国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还不太成熟,不成体系、不够深入。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行业公认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为了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相关的问题,本文旨在利用价值链理论、概念研究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结构框架,以期为生态休闲农业企业评价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赢利水平提供借鉴,基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增加机会,实现可持续盈利。

2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2.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实施者,如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社会及媒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投资运营主体(大户、企业、合作社、农场)、政府管理主体、产业链合作主体、科研主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投资运营主体的评价,本文主要是选择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评价主体去进行商业模式评价。

2.1.1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生态休闲农业融合了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特性,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为支撑、休闲农业为拓展的综合性农业,是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优特产品、现代服务、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休闲农业中,“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态”是一种关系方式,“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态休闲农业将生活、生态、生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业态。

2.1.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企业。首先农业企业,其次是用生态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最后是能够满足休闲功能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属性包括农业、生态、休闲三种,具有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所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可以分成生活主导的企业、生态主导的企业,生产主导的企业。在研究时主要是以这三种类型企业为评价主体进行构建评价体系的。

2.2 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本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2.2.1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核心,资源能力、客户价值、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为基础,产品功效、组织机制、营销策略、渠道管理为桥梁,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体系。

2.2.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得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前提,通过体验休闲、采摘、观光等价值活动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机会,以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为目标,它是由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大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

3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构建

3.1构建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评价的体系选取的指标数据要有可度量性,能够符合生态休闲农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且方便资料的收集整理,便于计算,具有可操作性。

3.1.2科学性原则。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科学。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系统时,要充分地考虑指标结果整体的科学合理性。

3.1.3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视角反映影响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盈利、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 构建思路

首先,在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独特性,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价值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抽取其中主要部分,建立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其次,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确定指标,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最后,通过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权重。

3.3 指标确定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客户价值、经济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四个维度,由此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

3.3.1客户价值指标。(1)客户价值。从客户的层面来讲,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即客户通过体验、采摘、观光等活动来感知企业提品和服务的价值。客户价值由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组成。

(2)客户付出成本指标:客户选择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态休闲农业,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学习成本、风险成本4个部分。

(3)客户获得收益指标:客户获得的收益包括物态因素的收益、服务因素的收益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因素的收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收益的评价指标分为休闲环境、主题鲜明、服务质量、产品个性化3个部分 。

3.3.2内部价值指标。Morris等认为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是评估商业模式的内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内部价值是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深层次的表现。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企业资源。

(1)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力量,以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加企业发展的机会,维护企业的良性发展。管理体制指标包括:经营结构匹配性、风险控制、后续发展能力、管理成本、整体协调性。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中,企业文化主要是评价员工的认同性。

(3)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要素的总和。雄厚的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企业资源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

3.3.3 合作价值指标。对于企业来讲,维护价值链网的高效运转,必须要与伙伴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价值,实现“共赢”。合作价值是企业的外部资源,一方面是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与其竞争对手的关系。网络价值分为合作伙伴、隔绝机制和渠道管理3个评价指标。

(1)合作伙伴:很多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合作现已不局限与本产业链中企业联系,也与之外的其他企业联系。合作伙伴的数量越多,合作伙伴实力越强,则该企业本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伙伴价值分为合作伙伴数量和实力。

(2)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合适的人群。生态休闲农业的渠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渠道之外,还有就是企业的自有渠道。所以渠道管理的评价指标有:中间商渠道、自有渠道。

(3)隔绝机制:隔绝机制是指为企业价值免受侵蚀和伤害而做出的机制安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隔绝破坏者和模仿者,使生态休闲农业价值创造活动不被外来因素所破坏。主要分为行业带动能力、融资能力两个部分。

3.3.4 经济价值指标。商业模式将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整合在一起,产生经济效益称为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盈利性来表示。成功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增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回报。笔者在经济价值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参考借鉴了Afush教授的指标:盈利性指标和盈利预测性指标。

(1)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把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转化货币从而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笔者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能创造的净利润能力越高。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盈利预测性指标:优秀的商业模式不但要帮助企业在现阶段盈利,也有助于企业在未来获得长期利润回报率。因此,盈利预测性指标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

3.4指标权重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指标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概念,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够系统,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完全地界定清楚。而且建立的指标中含有一定主观评价指标,这也造成了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无法做到精确来计算。所以本文采用相对主观的AHP层次分析法对确定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各项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建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指标。从准则层开始,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以1-9比较尺度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给予赋值。如表5所示。

第二步:计算权向量。求出比较判断矩阵 A 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各准则对目标或各方案对某准则的排序权重向量。将比较判断矩阵列向量归一化:

(i)将比较判断矩阵的列向量归一化:

=(ij)=ij/ij;

(ii)将按行和得:

=(1j,2j,3j・・・nj;

(iii)将归一化后,得排序向量:

W=(ω1,ω2,ω3・・・ωn)T;

(iv)最大的特征值

λ=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进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向量;若一致性检验不通过,需重新进行个因素的指标评价赋值,构造对比较阵。检验公式:

CR = CI /RI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见表3。

当判断矩阵A的CR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层面出发,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微观价值载体,客户和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为宏观价值载体,构建生态休闲农业构建商业模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项指标设置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但是商业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复杂动态系统,加之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相关研究借鉴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更多侧重的是静态分析和评价。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分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为各项指标赋予确定的分值,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得出总体上的量化评价,这就大大加强了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全面综合评价结果。(收稿:2013-11-21)

参考文献:

[1]林伟贤.最佳商业模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8.

[2]刘卫星.基于六维平衡计分卡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3]欧阳峰.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9,03.

[4]张婷婷.基于"3-4-8"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5]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

[7]张博.B2C商业模式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6.

[8]车靓.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05.

[9]周金波.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2012.

[10]郑晓颖.旅游电子商务模式评价体系初探[D].2012,12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7篇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部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8篇

关键词:陈大镇;休闲农业;SOWT分析;发展

一、陈大镇基本概况

陈大镇位于三明市梅列区西北部,距市区4公里,福银、泉三高速公路穿境互通,因此也被称为三明市的“北大门”。镇域面积共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5.67公顷,果园966.67公顷,林地1.2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7.5%。境内常见树种有水杉、红豆杉、马尾松、毛竹、黄山松、柳杉、楠木、樟树等。全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槟榔芋、西瓜、柑桔、甜玉米、毛豆以及日常蔬菜品种等,其中板栗、槟榔芋与生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生态条件良好。陈大镇位于三明市郊区,依山伴水,森林覆盖率达87.5%,空气质量好。且当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人口较少,植被保持好,整体生态条件良好。

2.农地资源相对集中。当前陈大全镇耕地共有8785亩。境内的北部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区,区间有许多小面积的盆地和河谷,大部分耕地呈现带状分布。此外,镇辖区内果园有1.45万亩,同样沿河谷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耕地外缘、中等坡度的山区。

3.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区瑞云山和省级森林公园金丝湾。瑞云山景区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火山岩地质地貌,已开发了天然座佛、瑞云石寺、马背雄姿、千米古藤等三十多处胜景。金丝湾内山谷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奇峰竟秀,植被资源丰富,现已开发成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4.交通网络发达。该镇交通便捷,经徐碧大桥距市区仅4公里,福银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在境内设置互通,未来还有一条绕城高速距离陈大仅2公里。

5.投资环境良好。随着三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三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这点,在确定陈大镇作为市区后花园的定位后,专项请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做相关的规划,确定镇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与招商投资策略。这些做法为陈大镇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机遇。由于政府的支持,这为许多休闲农业的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基础,为陈大镇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劣势分析

1.旅游发展基础薄弱。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不仅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给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进行休闲旅游消费。陈大镇虽然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数资源未有效开发利用。总体看来,陈大镇休闲农业旅游建设现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开发单一,尚未有形成趣味浓、参与多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还无法给游客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体验性产品。景区内丰富的各类农业旅游资源,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发展基础薄弱。

2.基础设施建设略显不足。当前陈大镇休闲农业现有基础设施还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欠缺、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有待提高,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也难以达到标准。

3.休闲农业开发专业人才缺乏。由于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陈大镇休闲农业产业专业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休闲农业开发经营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休闲农业开发缺乏相应的经验,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休闲农业开发队伍素质偏低,服务功能薄弱,现有的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实现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分析,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支农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10年的中央一号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包括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从地方政府层面分析,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实施,福建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三明市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这为陈大镇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市场机遇。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倍感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也开始渴望回到大自然寻得身心放松和状态调整。因此,休闲农业的需求将急剧增长。首先,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次,居民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最后,消费者对物精神与休闲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陈大镇要充分抓住难得的休闲农业发展机遇,合理规划并做好宣传,让休闲农业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农业发展转型机遇。农业的发展由单纯的数量与质量的追求到综合的多功能开发阶段。在此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既是适应并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步骤,也是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威胁分析

1.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和创造休闲农业旅游供给。近年来,三明市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11年3月,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实体251家,其中农家乐175家、休闲农庄49家、休闲农业园区22家和民俗村5家。由于陈大镇的休闲农业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它与周边地区的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沙县马岩生态休闲山庄、三元区莘口月亮湾生态休闲园等,都对陈大休闲农业发展形成一定威胁。另外,与相邻的这些知名的休闲年农业景点相比,陈大镇在知名度、美誉度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陈大镇休闲农业要想顺利发展,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树立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2.土地流转运作存在难度。由于三明市城区地处河谷小盆地,呈带状分布,其城市容量已逐步饱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陈大镇与城市的距离将逐步缩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将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距离城区较近的陈墩村和大源村。在未来发展中,势必加大对其的开发力度,而目前这两个村内的城镇建设用地也已经十分集中,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发展优势下,土地流转问题也会变得较为突出。

三、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整体定位

(一)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

根据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律,结合陈大镇最具显示度的“森山水韵”内涵及其现有资源禀赋条件,确定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为: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农林生产和农林旅游相结合,立足培育“一村一品”,通过“一溪”、“两园”、“三区”的规划布局和组团式经营,形成主体开发架构和功能区划方案。

(二)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定位

通过农脉、林脉、山脉、水脉、文脉的梳理,以返璞归真、生态养生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建成点、线、面综合布局,内部功能区相互协调、有机联动,并集“农业生产、田园观光、森林游憩、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后花园”,形成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偏爱度的区域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品牌——“生态绿谷,养生慢城”。

四、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发展政策

1.重视产业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导向,更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与管理人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重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加强领导,真正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

2.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门的人才,因此,加强休闲农业与旅游资源开发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贯彻落实在职培训、引进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方针,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养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3.加强营销宣传,形成品牌效应。按照陈大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2-3个具有吸引力的景观截点,培育3-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场,形成品牌与休闲农业产业的积聚效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与文化的精心策划,营造声势,充分利用地方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广告类宣传媒体进行陈大休闲农业品牌的介绍,进一步提升陈大休闲农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

4.注重环境保护,推进持续发展。首先,保护陈大的水生态环境。陈大的优势在于水资源丰富,瑞园溪的开发与保护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其次,要保护好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以及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的使用降低农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再次,要保护好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各种森林旅游开发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要求,对于设计生态安全的区域应严格管护,禁止开发;最后,要保护好生物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是旅游开发和生态保育的前提,因此各种开发要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二)保障措施

1.资金筹措。陈大休闲农业发展的项目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要通过大力开拓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多主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首先,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立项;其次,可以动员各种资源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活动;最后,可以通过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积极寻求贷款支持。

2.人员配备。陈大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并举的人才引进和人才交流方式。在项目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自己地方培养方式进行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专家到项目区办短期培训班,举办讲座和技术咨询等方式对政府相关的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当地农民等进行管理与技术培训。

3.技术依托。陈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可依托省内知名高校与相关的科研单位的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相关成果的转化,为陈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战略建议与技术支持,例如在农林生产与旅游开发方面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挂靠于作物科学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休闲农业研究所直接为农业规划建设提供宏观战略指导,园艺学院为农业在果、茶、菜、花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动物科学学院为农业在养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EB/OL].http://baike.省略/view/18080.htm.

2.张秀珍.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

3.龙翊岚.借鉴台湾经验发展海南观光农业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4).

5.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第9篇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 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