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合同管理三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2 09:37:22

合同管理三要素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整合

前 言:当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管理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很多企业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一个企业开展两个或以上的管理体系认证的已为数不少。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这三个体系整合在一起运作并开展认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一、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在不同时间或是不同认证机构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各自独立运作实施内审、外审时对各生产工序和审核力量而言有重复性之赘和资源上的浪费。因此,三体系整合在一起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这三个体系虽然在关注的焦点、解决的问题和目的这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是这三体系建立所依据的标准的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是相同的。从运行模式上来看,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 的运行模式,其兼容性极强,使三体系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因此将三个体系整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管理和认证,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企业的整体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二、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整合的模式

1.体系要素模式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的立脚点都在于每一个过程之中。大家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要考虑三个问题,即: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质量)、存在哪些危险及如何避免(安全健康)、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及如何控制(环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出发点,就是先进行“过程识别”,从原燃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中要经过哪些工序或活动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这些工序或活动基本上涉及到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因此,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的整合宜以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为主线。也就是说,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活动)的基础上,增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和要求。三个体系的过程或要素可划分公共过程(要素)和专业过程(要素)两大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体系整合时,体系要素(过程)的组成应根据不同体系结构模式、企业生产流程的性质和特点来设置。一般先确定三个体系所需的公共要素和所需的组织机构,然后在这个框架下确定每一个体系的专业要素。为了使三个体系的组成要素更加精简,凡涉及人、机、料、法、环五大类管理的要素宜整合在一起。

2.体系文件结构模式

企业一般可以根据自身的组织规模、结构和体系文件化的成熟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和决定整合模式。如果企业的三个体系是新建立的,应一步到位实行“一体化”模式整合,把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环境管理体系三合为一:即一本管理手册、一套程序文件、一套作业文件;如果企业的三个体系是分别于不同时间建立的,宜采用“综合”模式进行整合,此时仍然保留三本管理手册,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则实行“三合为一”。若采用“综合”模式进行整合时,程序文件的数量还是应满足不同管理体系认证的需要,该有的要素、条款还是得齐全,不可漏缺。对于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和环境管理三体系中的专业要素或核心要素还应单独编制程序文件。

三、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1.三体系整合的方法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这三体系整合的方法一般分为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的“自我整合法”和寻求外部专业支持的“咨询顾问整合法”,或是在寻求外部专业支持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自我整合。企业具体选用哪一种方法应根据三个体系的文件化程度、运作时间长短以及员工熟识程度等情况决定。

2.三体系整合的步骤

企业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的整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统一协调,一般宜采取以下步骤:

(1)公司领导层统一思想并做出决策。

(2)成立相应的整合工作机构。整合工作机构一般包括由管理者代表亲自挂帅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骨干人员组成的“整合工作小组”。

(3)制订整合工作计划,明确整合工作任务、思路、要求。整合工作时间不宜定得太长或太短,一般以半年左右为宜。

(4)分层次进行教育培训,重新学习理解三个体系标准要求。使参加整合工作的所有人员对三体系所依据的标准有进一步的了解,重点理解三体系共通的地方和各自的特点,并且需进行相关标准及文件编写的培训。

(5)开展三体系运作情况调查和摸底。首先要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识别并评价环境因素和安全风险因素;深入了解三体系在可操作性、有效性上还存在哪些问题,重点了解三体系之间哪些过程、文件和记录表格可以进行合并和精简。

(6)根据法律法规和顾客、相关方、社会、员工的要求、组织的宗旨和管理现状制定组织整合型管理方针;根据管理方针,制定管理目标和指标。

(7)进行三体系整合设计。内容包括:整合的模式,组织机构的调整,职能分配、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公共要素和专业要素的确定,体系文件结构模式等。

(8)编写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文件的编写应由各职能部门负责编写属于本部门条款的内容。文件的编写顺序宜采用先编程序文件后编作业文件的方式。

(9)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的审查和审批。体系文件的审查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文件审查的重点应放在三体系整合后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

(10)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运行。在文件后应做好文件运行的配套措施,如文件和表格应发放到位,组织文件的宣讲学习等。

(11)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试运行半年左右,需要对新体系文件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12)实施培训并聘任满足整合型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审员。

(13)进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这三个体系标准、覆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内部审核。

(14)跟踪评审不符合项纠正措施。

(15)召开管理评审会、评价整合型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持续改进方向。

(16)实施改进,保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四、结语

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个体系整合,可便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更科学的调配人力资源,优化组织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三课堂一体化 人才培养

前言

当前市场环境下,服务行业发展比较快。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的专业要求比较高。高院校应依据酒店行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三课堂一体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该专业教学中极具适用性。学校应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思路,对该人才培养方式加以尝试和应用,为星级酒店输送高素质人才。

1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一课堂为学校课堂,学生通常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课。主要实施方法是教授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帮助其进行素质拓展,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第二课堂即除却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例如,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课堂是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工作过程中,了解酒店管理方面相关知识,以该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旨在以实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以免专业教学受师资力量、技术、场地等方面的局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社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缩小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差距。三个课堂之间互为关联。第一课堂虽倾向于理论教学,但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点,推动其全面发展。同时,以多种形式,对第一课堂教学效果予以评估。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为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奠定良好基础,使其能够有序开展;第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第三课堂的作用还在与检验和巩固第一课堂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不断提升[1]。

三课堂一体化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追求,其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三项内容,真正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全面提升。该模式与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特性相吻合,有助于校企共赢。

2 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究

2.1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及职业素质渗透

近年来,酒店行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专业性,又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精细化。学校应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使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分别从公共、专业和拓展三个方面,对该专业进行细化,确保各教学模块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公共平台倾向于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平台则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拓展平台旨在对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予以培养。同时,依据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设置。

第一课堂作为理论知识教学主阵地,为第三课堂提供理论基础。依据酒店管理工作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资格的对接,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并突出该专业的职业特征。同时,对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同步应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教师应在实训环节予以创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同时,定期开展各类讲座,并兼顾网络教学。

第一课堂不仅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注重职业素质理论教育,确保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兼备。结合该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从多个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2.2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在第二课堂完成。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常态化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制定一套职业标准,使其自觉参与到日常学习及实践过程中。

首先,将酒店管理机制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营造良好的酒店服务及管理氛围。以酒店人事编制方式,对班级成员进行管理,并定期召开班级会议,及时发表意见和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依据酒店管理工作规范和星级酒店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参照酒店管理工作标准,进行优秀员工评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其次,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礼仪培训,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学生提供礼仪培训,安排他们进行实训演练,使其具备良好的礼仪规范,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要注重仪态和着装,严格要求自己[2]。

2.3 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综合。该环节以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为主。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参与到酒店管理工作中,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校也应依据专业特点,建设实训教学基地,构建完整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将认知实习、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三项工作内容落实到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到专业教学中,与学校共同制订岗位实践培训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及时对学生日常实习情况予以评估,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教师也应指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加以改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胜任能力。这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及发展极为有利。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思维及观念的制约,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教师应对“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及职业素质渗透,并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确保他们的岗位胜任力,为其提供良好就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肖静,邓君,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6):36-37.

[2]闫秦勤,彭宜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38-41.

作者简介: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3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酒店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69-02

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发展现状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办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培养了千余名酒店管理毕业生,为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地区酒店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育人方式,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上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取得丰硕成果。“五维课堂”即是近年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培育模式的创新。所谓五维课堂,即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依托订单教育的职业素质培育模式。其中第一课堂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第二课堂为素质拓展课程;第三课堂为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拓展活动与项目。通过以上三大课堂来实现学生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创新创业能力五个维度的提成。“五维”中的每一维度都要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应课程体系实施和第一、二、三课堂的活动来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三年三阶段,层层递进。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三大课堂中的一部分,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工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素质拓展对于学生专业的认知和职业规划。素质拓展训练贯穿于酒店管理专业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专业认知不清,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除对学生进行第一课堂的计划课程外,还积极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使本专业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二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虽然进行了一定的专业学习,但对于将来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竞争意识模糊,而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增强了本专业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有个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2.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级的3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321名学生在诚信品质方面表现较佳,在吃苦耐劳和抗疲劳能力方面表现一般,但是在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这说明,现阶段,至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够等特点。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用人企业和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数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近四分之三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责任心,同时用人单位亦认为团队精神、道德诚信和沟通能力是企业用人的着重考虑的几大因素,同时46.39%的用人单位认为团队精神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另外43.3%的企业选择沟通能力,41.24%的企业选择了责任心,41.2%的企业选择了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据调查,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共同特点,这种情况甚至普遍存在于本科院校。这些素质和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固然,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应试教育有关,但在现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多数高校采取了开设相应心理课程,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但这种方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却不能用于实战。针对上述情况,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学期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礼仪风采大赛的举办,茶艺技能演示、鸡尾酒调制大赛等,通过这些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进步,在实战中成长。

三、基于素质拓展五维课堂的完善和提升

虽然在五维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客观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还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如何继续提升素质拓展质量,完善五维课堂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构建专业技能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除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外,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技能水平,利用校内实训设备,构建专业技能平台,使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通过技能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再者通过校内技能比赛,又能在学生中行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中西餐宴会设计的素质拓展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素质拓展活动“由内到外”。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的研究报告,根据酒店企业的用人特点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适当向外拓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三下乡”活动等,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酒店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合作企业的优势,引进校外企业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和评价之中,倾听企业声音,吸取企业宝贵经验,争取为酒店行业提供更多的管理精英。

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加之酒店行业自身特点,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酒店行业对雇员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以五维课堂为基础,不断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不断强化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取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海莲,李涛.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1)

[2]罗永全,周艳华,周娜.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思路与方法――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4)

[3]陈洁,顾丽萍.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院校主题教育新模式[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4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05-04

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种适合酒店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酒店管理专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经过5年实践探索的结果。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扬弃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2零学费”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过多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即“岗位人”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重视利用酒店企业(第三课堂)培养人才,但对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利用和改革创新研究不够,并且对于这三种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职责不够明晰,致使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而定。通过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调查得知,高星级酒店的纵向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高星级酒店的横向岗位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与公关、行政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

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专项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1],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共课、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课程的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2],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酒店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三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堂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理论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职能。第二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舞台;同时,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等活动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课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在实践锻炼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个课堂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学期划分,而是将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这一模式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特性,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实现了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三、“三个课堂”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的加深,酒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学校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公共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而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三个平台依据所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它为“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应增加创造性技能培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运用。例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考察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对策,如菜单设计、酒店宴会组织与策划等项目,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第一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系统等形式。

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原则、服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由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或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了彰显第二课堂的特色,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自觉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增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形式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校后,班级统一定做制服,参照酒店制服的式样,并统一佩戴校徽和姓名卡(中英文),班级成员间需用英文名称呼。同时,将酒店管理班级的班干部按酒店人事编制命名,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副经理,各项委员为各部门主管,如学习主管、体育主管、生活主管、劳动主管、文娱主管等,组长为领班[3]。经理定期召开班务会议,及时向辅导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内容上,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学生的寝室管理采用星级评定方法,辅导员和班干部参照星级酒店的评定内容,共同制订学生宿舍的评定方法和评分细则,每学期进行星级宿舍的评定。同时,为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依据酒店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酒店企业评定优秀员工的方法,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礼仪课教学和实训演练,使学生掌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按酒店的礼节规范要求自己。

(三)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书本知识和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训练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第三课堂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学校基于酒店行业岗位特征,积极探索“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解决校内实训资源投入大和职场氛围营造难的问题。通过构建“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与酒店全过程接触。同时,为了保障第三课堂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切实践行企业全程参与式的校企合作理念,双方共同制订岗位实践培训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注重评估与反馈,通过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第三课堂中及时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取长补短,并鼓励学生在社会磨砺中学会独立和坚强,懂得与人沟通、合作,将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琼.基于心理规律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J].职教论坛,2011(11):61-65.

[2]饶雪梅.“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师,2010(7):128-129.

[3]胡爱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68-69.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彭宜佳(1963-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闫秦勤(1982- ),女,湖北兴山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450),主持人:彭宜佳。

Analysis on “Three Classes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ENG Yi-jia, YAN Qin-qin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5篇

不论在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些单位组织有关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各种关系成效的好坏。不同人士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笔者所指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不仅能反映过去、会算“死账”,而且更能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与评价财务活动、会算“活账”的中高级管理型人才。

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合理评价,可以帮助有关领导开展人才招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评,进行其他有关的考核和工作安排、岗位调整。而任何单一的指标评价都只是片面的和零星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笔者以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分析评价,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指标要素齐全适当;二是主辅指标功能匹配;三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具体来说,可将其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

(一)在“德”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而职业道德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等。具体到工作上,就是要掌握《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的法律制度,对国际惯例有所了解。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办事公道、坚持准则、强化服务、态度严谨、提高技能、服从领导。

(二)在“能”方面

包括任职资格、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内容。而任职资格又可细分为学历、职称、技能证书;业务水平方面可细分为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效率及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通过对财会专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则和会计岗位职责等;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层提供预测、意见和建议;具备各种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及与财会相关的银行、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物价等部门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三)在“勤”方面

主要指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劳动纪律的情况。应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好,遵守有关工作纪律。

(四)在“绩”方面

主要指工作实绩,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奖惩情况等。能圆满地、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预算管理以及参加继续教育和其他有关财会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善于协调好单位内部及与外单位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四者中,“绩”是成果、效率、效益的统一体,是财务管理人员对社会的贡献,是“德、能、勤、绩”的集中体现和综合结果,是评价、衡量的最佳角度;“德”是“绩”的保证;“能”是“绩”的基础;“勤”是“绩”的条件。

二、评判的依据与原理

(一)评判的特点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的建立(详见下页表1)可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指标分解为“德、能、勤、绩”等一级指标,而“德”又可分解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二级指标,“能”可分解为任职资格、业务水平等二级指标……其中“遵纪守法”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国家法律法规、单位财务制度等三级指标……同理,“勤”与“绩”的二级指标下亦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因篇幅所限,本文略)。

在该评价体系中,对单一独立指标的评价而言,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以及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不同人士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换言之,各因素及其单一评价、综合评价都是相对而言的,其本身没有精确定义的判别准则,它们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而综合评判法正是研究这种模糊现象的较为恰当的定量方法,尤其当决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直接、真实地反映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难度时,所以,笔者提出应采用多级模型的模糊评价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评判。

(二)评判的原理、方法

首先,请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或其他有关人士分别对各层面上的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最次一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作第一级评判;然后,再由远到近,逐级进行评判,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假设因素集为u={u1,u2,…,un},评判集为v={v1,v2,…,vm}。对单个因素ui进行评判,即可得到v上的模糊集{ri1,ri2,…,rim},并由此组成评判矩阵

式中:i=1,2,…,n;rij∈[0,1]; ∑rij=1(j=1,2,…,m)

又设各因素的权重为a=(a1,a2,…,an),式中:ai≥0;∑ai=1

则评判结果为b=a·r=(b1,b2,…,bm),式中:bj=∨(ai∧rij)

根据有关定理,在实际计算中,可采用实数的加乘运算来代替上式中的“∨、∧(取大、取小)”运算,其结果仍是模糊集,且运算结果更为精细。即采用以下公式计算:bj=∑ai·rij(i=1,2,…,n)

将此结果看成是对其上一层次(图中左边层次)中各因素(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同时,给这些因素也赋予相应的权重,则可进行第二级综合评判。即

c=a′·r′=a′·[b1,b2,… ,bk]-1,式中:k表示其上一层次中因素(指标)的个数。

同理,可继续进行第三级或更多级的综合评判,最终得出对某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果。

三、评判法的实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现举例如下:

(一)评判准备

设评判集为v={优,良,中,差},邀请适当比例的上级部门、本部门、服务部门的领导、同事或其他有关人士对某一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评判。首先,由评估人士对一、二、三级指标分别赋予了相应的带有普遍性的权重a;然后,由这些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最次一级指标分别进行评判,得出各评判等级下对应的模糊集r(比重)。经过整理,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单因素的评判结果如表1。 

(二)评判计算

1.第一级评判

根据表1的数据,对二级指标中的“遵纪守法”进行评判,得

同理,可得“职业道德”等指标的评判结果。归纳如表2:

2.第二级评判

根据表2结果,将b1、b2看成是对“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两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则可对“德”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

(三)评判结论

该结果表明,这类评估人员对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评判结论为:“优”占31.16%,“良”占47.78%,“中”占19.56%,“差”占1.5%。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最后的结论为:“好”。

四、评判法的有关说明

在实际评估中,有关指标下也可包含更丰富的指标,或进一步细分为第三级、第四级或更多级指标。应该说,指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6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按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和学术界对“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舒惠芳(2004)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校内实习基地模块,校外实习基地模块,课程认识实习模块,走出去、请进来的一体化实习模块汪京强(2005)认为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认知实习教学、课程模拟教学、实训课程教学、生产实习教学、管理实习教学等层次佘伯川(2006)将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子系统。;苏志平(2007)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硬件(实践环境体系)和软件(实验队伍体系、实验内容体系等)两方面内容;孙德营(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五个子体系;等等。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以上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从一个视角出发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即要么从纵向时间序列出发,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要么从横向系统构成出发,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要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一重庆教育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为基础,融合实践教学的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构成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从纵向时间上划分为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从横向构成上划分为五环节贯通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要素,“纵向三段”和“横向五环”共同构成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1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应社会对高职学生三种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的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一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一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立足于不同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形成了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有序发展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

2.1.1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它是作为一个旅游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学生心理素质、个人形体、公关礼仪、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英语会话等等。行业基本素质是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的良好基础,主要通过公共素质课的实践教学得以保证。

2.1.2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职业岗位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主体,主要包括具体工种的专业岗位知识、操作流程掌握程度等。该阶段主要通过实训强化,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种的程序和规范,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具体岗位的见习,为后续的校外综合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1.3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本阶段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完成具体职业岗位的顶岗实习。该阶段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距离过渡[7]。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2五环节贯通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要素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保障、调控和反馈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8]。根据该理论,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五个环节立足于不同的实践教学要素,形成了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整体推进的横向实践教学体系。

2.2.1实践教学目标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的驱动因素。根据三个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不同,制订针对性的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2.2.2实践教学内容

它是实践教学的受动因素,主要围绕该阶段教学目标而展开,是三个教学阶段通过合理结构配置所呈现的具体旅游实践教学内容。鉴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的特征,各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应兼顾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两个方面,只不过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2.2.3实践教学条件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的保障因素,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大方面,是教学内容有序开展和顺利完成的有力支撑。硬件条件主要涉及实验实训设施、场地等,软件条件主要指专兼职教师队伍。

2.2.4实践教学管理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中的调控因素,指在具体的实践教学阶段中由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实践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立;运行管理主要指实践教学的主要运行情况控制;制度管理主要指实践教学相关管理文件的制定和执行。

2.2.5实践教学评价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中的反馈因素。通过对比某阶段旅游实践教学的结果和目标,采用课堂评价、技能鉴定评价、行业评价等手段,客观评估该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找出问题加以纠正调整并积累相关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成效。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手段。

3.“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纵向三阶段、横向五环节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而是共同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终极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融为一体,形成段段相联、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其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3.1三段五环在相互交叉中实现动态平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行业基本素质奠基、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拓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包含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环节,而不同阶段所包含的五个环节的具体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在实施中,需要根据具体阶段动态化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五个环节,使得三个纵向阶段和五个横向环节处在不断协调、匹配的动态平衡中,形成一体化的教学系统。

3.2教学成效在良性互动中实现螺旋上升

在实际运行中,三个阶段的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上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和平台,上一阶段教学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这需要科学客观地实施每一阶段的“教学评价”,才能在下一阶段设置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三段、五环的相互影响、良性互动,促使实践教学成效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4.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该专业于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获得“重庆市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称号。多年来,该专业一直坚持“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并加以实施,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着提高,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在重庆市导游服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5项,毕业生连续六年就业率为100%,得到了旅游企业和社会的一直好评。“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该专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4.1第一阶段: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

在学生进校后的1个学期左右,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行业基本素质。一方面通过校内行业基本素质课程(如大学生心理辅导、旅游形体训练、旅游公共礼仪、普通话、英语会话等)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到校外观摩旅游企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初步的认知。该阶段的师资主要为学校部分公共素质课教师和旅游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师,教学场所方面主要为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和普通话、英语过级考试来评价该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

4.2第二阶段: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

该阶段包括3个学期左右,重在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一方面通过校内岗位能力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水茶艺、导游业务等)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课后练习,采取职业技能鉴定的评价办法,敦促学生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校内实训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带学生去酒店或旅行社见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给予见习评价。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岗位能力课程教师依托校内餐饮、客房、前厅、模拟导游实训室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

4.3第三阶段: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12-04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起,江苏省启动了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2013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南通大学联合申报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学生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学习2.5年后,参加“专转本”转段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南通大学(本科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接受本科教育2年。学习期间,由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大学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计划,系统化培养专本分段,既保持高职专科的相对独立和特点,又充分体现专本分段、五年一体的系统性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物流企业一线人力资源的需求[1]。

本文以学校物流管理(3+2)专业为研究对象,以该专业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衔接为研究突破点,遵循从内涵到具体实施的路径,深入探讨职业素质本位内涵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衔接问题。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

职业素质本位教育理念就是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本目标或价值取向。所谓职业素质,就是从事某一行业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能力和人格等综合素质,是由若干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一个整体,具有结构化与整体化的特性。通常,可以由知识、技能、能力、体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职业素质的框架。根据职业特性,以及注重生态发展的理念,可以把职业素质分为通用性素质、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素质三部分。通用性素质包括基础职业素质和关键职业素质,基础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关键职业素质包括沟通交流、数学运用、信息处理、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管理发展等。专业素质由专业基础素质和专业方向素质构成。可持续发展素质由终身学习素质、职业适应能力素质、创新创造素质、自主创业素质构成。

职业素质本位与传统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以及人格本位培养模式相比,是将架构系统知识(知识本位的目标)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培养能力(能力本位的目标)作为基本标准,将培养完美人性(人格本位的目标)作为基本追求,以人的素质结构的综合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是知识、能力、人格等因素的集成[2]。

三、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合理衔接的基本策略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本身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整体,是具有某一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3]。可见,课程体系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特点。结合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本着以职业为主线,注重生态发展的理念,对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提出如下对策。

(一)有效衔接,平滑过渡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关键在衔接。一是通识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衔接。通过学分互认和课程选修的方式,实现高职本科两个主体学分互认机制的有机结合。通过主修专业课程与辅修专业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主要是通过剖析高职教育体系和本科教育体系在不同层次和内容上的差异,明确学生从高职教育体系过渡到本科教育体系时课程内容的难易、深浅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三是高职、本科两个阶段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一个主要的特征是职业性,通过明确不同层次阶段所需人才的标准,划分出不同阶段所需获取的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突出职业性

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围绕相应的教育目标,按照相关教育理念,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实施和管理等进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应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来说,它所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各个层面都有差别。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教育模式,说到底仍然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只是它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更高。因此,职业性仍是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本质属性。

对于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做到五点:一是以能够完成特定的职业工作为课程目标;二是以职业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注重行业专家的意见,并在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全程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三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职业情景和工作过程,注重工学结合;四是在教学评价上,应以实际岗位和特定职业所需知识、能力等职业基本要素作为标准;五是注重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在满足职业性的同时,还应有助于学生的继续求学深造和进修提高。

(三)突出整体性、合作性和实时性

首先,突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素质”一词,是知识、能力和素养等素质的较高水平的系统整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应用性人才,而是高技能、高素质、知识结构交叉、学科融合的扩展型、复合型人才。在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上,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整合,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通过合理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不同知识层次和技能要求,去除重复、交叉、多余的课程,提高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其次,注重多方合作。依托企业,尤其是邀请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不同企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构建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关键之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以及构建教学资源,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缩短了用工培训周期;也满足了学校合理建设专业、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实训设备成本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最后,注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本科院校作为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重地,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输出基地,企业作为市场发展、技术应用的风向标,三者的结合就需要高职、本科、企业三个主体在制定课程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不断跟随市场的变化,课程理念紧随国际前沿,课程内容紧跟企业一线实际,课程实施手段密切贴合企业实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紧跟市场前沿技术。

四、物流管理(3+2)专业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确立及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实施分段培养的阶段考核的基本标准,以职业所需的职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职业素质为延拓,以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对高职本科分段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定位。专科阶段:培养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从事各种运输、仓储、配送业务与技术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面向物流业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4]。本科阶段: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素养、深厚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的面向物流企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掌握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工作,也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从事物流决策分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咨询、物流市场研究等工作[5],见表1。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始终贯穿着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这三个主线,在高职、本科两个阶段这三个主线的定位是逐级提高的。

(二)物流管理(3+2)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上述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设定中,既体现了分段又体现了衔接。学校物流管理(3+2)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采用2.5(在校学习)+0.5(企业实践)+1.5(在校学习)+0.5(企业实践)的分阶段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第三年选择参加转段考核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获得本科文凭,也可以直接获取专科文凭就业。

同时根据所述三个主线,结合课程体系的分阶段设置,物流管理(3+2)专业遵循职业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按照模块的方式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这三个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分,如表2所示。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采用的是分阶段倒三角形结构。

(三)高职阶段向本科阶段转段考核衔接的设计

高职阶段向本科阶段转段考核,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关键点,是人才培养阶段性考核的标杆。

从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按照职业素质本位有关学科立体、生态发展的教育理念,物流管理(3+2)专业高职阶段向本科阶段转段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理论综合考核和专业实践能力考核,兼顾思想素质考核,专科阶段全过程的考察,并根据学分一贯制的理念,采用学分互通,并对获得职业资格证、参加企业实践、各类竞赛获奖等情况的学生增加辅助分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实施如表3所示。

参 考 文 献

[1]吉顺莉,吴丽华.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134-135.

[2]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2.

[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D].厦门:厦门大学,2001:25.

[4]谢如鹤,刘广海.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2(28):5-7.

[5]汪传雷,查欣,刘宏伟,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分析[J].中国市场,2010(41):160-16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inkage of the Piecewis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Ca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3+2) Specialty of Nan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hipping

Zhu Yunfeng, Wang Furong, Ma Qiaoli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f piecewise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e of the keys for cultivating senior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is to realiz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and linkage of curriculum syst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ereo and ecological discipline developing, Nan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hipping took the curriculum systems link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s of occupational,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and real-time, adopted inverted triangular course bridging structure, set up the penetrat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he consistent and penetrative credit turning stage appraisal system, built a set of mechanisms linking piecewis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8篇

系统是一组依一定结构存在的具有密切联系的元素组合,它以整体方式与环境相作用。我们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就成为一组依一定结构而存在的具有密切联系的若干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元素形成的组合。依据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定义,概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至少应明确如下三项基本内容。

其一,财务管理要素。财务管理要素是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诸必要原质,它是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存在的基本因素。财务管理活动是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概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首先要对构成其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进行概括,用以形成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因为这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不对财务管理要素进行概括,就不可能或很难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说清楚。

其二,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是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细胞。一般来说,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不单纯指某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它往往是由若干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单项理论知识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单元。财务管理理论有基本理论和派生理论之分,与之相对应,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也有基本元素和派生元素之别。围绕各财务管理要素概念而展开的理论称为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各财务管理要素密切相关的各理论知识所组成的理论知识单元形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论称为财务管理派生理论,由派生理论知识归类形成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元素称为派生元素。

其三,明确各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在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结方式。

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这一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的高度概括。由于理论工作者对此内在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因而其概括的理论体系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表述,它对未来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对财务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所概括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不科学,它不仅会混淆视听,对实践也无指导意义,还有可能把人们带入歧途。判断一个理论体系的概括是否科学,要以科学理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来衡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所概括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要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要求。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素、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系统作为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样,按照系统论的要求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也应从研究财务管理的构成要素、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元素开始,进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唯物辩证性

所谓唯物辩证性就是所概括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一般规律的高度概括,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必须以它为指导。具体来说,就是所研究出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要符合客观真理性和辩证思维规律。客观真理性要求对财务管理要素、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成元素的概括,以及对各要素、元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揭示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财务管理活动分析人手,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地高度概括,其正确性必须被实践证明。辩证思维性要求所概括的各要素、元素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能与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违背。

3.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所概括的理论体系要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所概括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不仅从基本命题和原理出发推论出各种具体命题和结论,而且这些命题和结论可以从逻辑上加以推理和证明。

二、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上述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具有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对目前我国几个具有较大影响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正在使用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四部分所介绍的几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构成财务管理的要素不够明确。“大纲和指南”所介绍的几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均未把财务管理应包括哪些要素予以明确交待,这有违系统性特征。

其次,构成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的元素(以下简称“元素”)概括的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元素”范畴概括不够准确。有的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范畴概括得过窄,以致使应该属于基本理论的内容(如有关理论主体的理论、理财目标理论、理财信息理论等)未能概括到基本理论体系之内,有的甚至把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如筹资理论、投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也未概括进来。有的把不属于基本理论范畴的理论(如财务管理环境理论、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等)也概括到基本理论之中。(2)纳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元素欠归纳。有的把不同层次的诸多财务管理理论并列作为基本理论元素,还有的将性质相近、内容交叉的财务管理理论并列作为基本理论元素,还有的基本理论元素和其他理论元素在内容上有交叉。(3)“元素”概念描述的不够准确。有的对“财务”和“财务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加区分,有的把理财主体与财务全体(或财务个体)两个概念混同。对构成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的元素概括得不准确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概念的客观真理性、完整性,也不利于抓住理论体系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

第三,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各元素之间关系的概括不够科学。这主要表现在对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概括上。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抽象不应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它应是对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客观存在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一般来说,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逻辑起点必须符合如下三个条件:(1)它必须是对理论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抽象;(2)这种抽象规定,应是构成具体对象的基本单位;(3)这种抽象应以胚芽形式包含着对象在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依据这三个基本条件对现有的几个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理论(财务管理环境起点论、财务管理目标起点论、财务管理假设起点论、财务本质起点论或本金起点论)进行对比分析,似乎大都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条件。财务管理环境起点论从影响财务管理的外因来概括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不符合逻辑起点的三个条件,而且有违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财务管理目标起点论和财务管理假设起点同样没有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客观对象——财务管理基本活动出发来概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是以带有很大主观性的目标确定理论和条件假定理论来概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样确定的逻辑起点有违客观真理性。比较而言,财务本质起点论(或本金起点论)较为科学一些,它至少是从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象出发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种逻辑起点显然符合客观性,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财务管理活动这个事物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那就是理财主体和理财客体(即资金活动),理财主体对理财客体作用才产生财务管理活动。既然理财主体和理财客体是财务管理活动这一事物中所存在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当然概括理论逻辑起点也应包括这两方面的理论。财务本质起点论单纯把资金运动规律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它不能以胚芽形式包含财务管理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因为影响理财主体的因素除了有资金运动以外,还有财务管理体制、企业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均对理财主体产生重大影响。财务本质起点论产生片面性的原因是误把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当作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所使然。

三、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构想

依据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力图克服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存在的缺点,笔者对新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如下构想。

(一)明确财务管理要素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逻辑起点论应具备的条件,笔者从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财务管理活动本身分析入手来概括财务管理要素。从实践看,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理财人员依据特定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资金运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和评价,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对这一财务活动进行剖析,我们发现它由五个要素(即理财人员、资金运动、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和财务管理方法)来组成,与之相对应,我们把这五大要素从理论上概括为:理财主体——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理财客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它是财务个体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理财目标——理财主体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理财信息——由特定发生源发出,通过特定载体传递,被理财主体所理解、接收、利用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的统称;理财方法——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实现理财目标的手段。这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财主体依据理财信息,运用专门的理财方法对理财客体进行管理,以实现理财目标。

(二)归纳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

有关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多,哪些可以作为理论体系的元素,理论体系应包括多少元素,确定这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求教于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依据这一思想方法来概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成元素,就能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将所有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都是与财务管理要素密切相关的。由此看来,概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元素应该以财务管理要素为核心,由与各财务管理要素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群来组成。据此,笔者将所有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归类,概括出以五大财务管理要素为核心而组成的五个财务管理知识单元。(1)理财主体元素。该元素主要由理财主体的概念、理财主体的构成、理财人员素质理论、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理论、财务管理体制理论来组成。(2)理财客体元素。该元素主要由资金概念、资金种类、资金运动规律、不同行业资金运动特点等理论来组成。(3)理财目标元素。该元素主要由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内容的理论(筹资理论、投资理论、成本管理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理论来组成。(4)理财信息元素。该元素主要由财务管理信息的概念、种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整理、存储等理论来组成。(5)理财方法元素。该元素主要由财务管理环节理论、财务管理具体方法理论来组成。

在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除了上述基本理论外,还有财务管理发展史、财务管理环境理论。对这些理论如何归类,应视其特点及其与各财务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确定。从性质看,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是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动态表现,所以应将其划归为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范畴中。由于财务管理环境理论主要是研究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影响的科学,它不是财务管理活动本身的理论,而且具有不稳定性,所以不应把它划归为基本理论范畴,应将其划为派生理论之列。

(三)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主要是明确各财务管理要素,以及构成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元素在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各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结方式。依据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笔者将所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图示如下:

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和优点。

1.重点突出

该理论体系首先将所有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基本理论部分和派生理论部分。该两部分理论之间的关系是:财务管理环境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把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在不同环境下加以灵活利用,因此称它为派生理论;同时财务管理环境理论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基本理论为核心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强调了基本理论的重要性,抓住了主要矛盾,重点突出,线条清楚,并正确表达了内因与外因关系。

2.动静结合

该理论体系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部分,静态部分主要是对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进行要素解剖和元素解剖,然后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态理论主要指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这种动静结合的理论体系归纳,符合财务管理理论的运动发展规律。

3.具有逻辑性、唯物辩证性和系统性特征

该基本理论体系中的静态理论部分以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财务管理活动本身作为逻辑起点,该逻辑起点的确定,符合客观性要求。该理论对逻辑起点的分析,能够把握住构成财务管理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理财客体和理财主体,并且这两个要素能以胚芽形式包含着财务管理活动这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显然该逻辑起点应具备三个条件。该理论对财务管理要素及其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且符合实际,并能使它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它具有系统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合同管理三要素第9篇

【关键词】进度管理;机电安装;质量管理;建筑工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之下,提升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对项目管理进行科学的运用。而项目管理的三个重要的因素是成本、进度及其质量,这三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怎样促使三者可以达到协调和理想的状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成败的重要取决要素。当下机电安装工程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且进度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何对进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建筑工程中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工序繁多,项目的三大核心管理目标是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其理想的结果一般是项目施工期限最短,质量最好,成本最低,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一枪射出三靶皆中那样,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要求,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由项目和三大核心组成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核心的变化,都势必引起另外两个核心的变化,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例如,项目的施工强调进度和质量,那对成本不能要求过严。如果要求同时做到工期短、质量高,那对成本则不能苛求,套用一句话“慢工出细活”。它们三者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图中A区表示质量、进度、成本三者兼顾,B区属“工期-质量型”管理,对工期和质量有较严格的要求,从而导致对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放松;C区是“成本-质量型”管理,要求施工质量高,施工成本低,因而对工程工期可能就难以严格控制;D区是“工期-成本型”管理,要求成本低,工程进度快,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影响工期的使用功能。在E、F、G区则单方面强调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成本及进度,因而对其他方面的控制有所放松。

2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的进度管理

2.1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但国内外的专家认为,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干扰因素,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1)对项目的特点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比如过低的估计了项目的技术困难,没有考虑到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开展科研与试验,这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时间;对于工程建设的工作不协调;对建设条件事先没有搞清楚,对项目的交通、供水、供电问题不清楚;对于施工物资的供应安排不清楚。(2)项目参加人员的工作失误。如设计人员工作拖拉,建设业主不能及时决策;总包施工单位对分包单位的选择失误。2.2进度管理好需要做的工作。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构架。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流的管理目标和企业文化。(2)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4)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评审。设计的工作质量决定了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5)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包含总包、分包单位的选择,材料、设备的供货合同的签订。(6)工程前期政府手续的办理以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与政府机关的充分沟通与良好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3结语

在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的管理之中,进度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依然重要。文章只简单探讨了进度管理在机电安装过程中的应用,并简要叙述了进度,成本和质量的关系,一个建设项目要想做成功,这三者都要掌控。希望日后的机电安装管理过程中,可为管理者提供借鉴。

作者:张鹏 陈学青 王丙乾 单位: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彩辉.浅议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6,(05):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