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务贸易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30

服务贸易创新

服务贸易创新第1篇

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一是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外贸比重稳中有升。2016年1―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2915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同比增长16%,其中,服务出口14625亿元,同比增长3.6%;服务进口28290亿元,同比增长23.7%。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持续攀升,1―10月占比达18%,较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二是部分高附加值出口增速较快。以技术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广告服务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领域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技术服务出口616亿元,同比增长14%;S护和维修服务出口277亿元,同比增长67.5%;广告服务出口255亿元,同比增长63.4%。三是服务进口快速增长,逆差有所扩大。我国服务进口28290亿元,增速达23.7%。其中旅行(含旅游、留学)进口达18619亿元,同比增长30.6%,是带动服务进口扩大的主要因素。受此影响,1―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逆差达13664亿元。四是离岸服务外包规模稳居世界第二。1―11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额8360.9亿元人民币,执行额6024.9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7.3%;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527亿元,执行额3925.5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5.2%。

重要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全面启动、先行先试。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等15个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期2年。商务部认真指导试点地区编制《试点方案》,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二是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完成扩围、引领发展。印发《关于新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通知》,将沈阳等1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城市数量从21个增加到31个,引导市场资源继续向示范城市集聚发展。

扶持政策不断创新落地,服务贸易激发增长新动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协调出台财政、税收、金融、基金、便利化等5个方面的新政策,在15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完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方案;在15个试点地区和新增的1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行国际服务外包进口货物保税监管便利化政策。

服务贸易创新第2篇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合作教学 教改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45

1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全球服务贸易是不同国家间交换金融、旅游、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的一种贸易形式。基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全球服务贸易超越货物贸易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新兴课程。过往的教学理论中,货物贸易的教材成主体,而“服务贸易”课程只是本专业货物理论的延伸,随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设置是让学生系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理论、政策,以及目前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措施的研究及其趋向,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实践中合理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有综合思辨能力,在服贸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服务贸易的协定、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足的地方

2.1 课程内容系统不够完整

“国际服务贸易”是新开设且时间较短的课程,内容认识较浅有待深化。如对服贸主要服务类的金融、保险、电信等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措施的案例涉及较少,热点话题如“服务外包”的形式和特点、发展趋势等在教学中则涉及较少且不够深入,部分教学内容还滞后于现实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上学生难以领会相关理论、法规知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难以有效地将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有机结合并对此有综合性认知。

2.2 课程认知不足缺乏兴趣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学时短,学分少,相比其他专业课要求较低。授教过程中,师生都有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对新特点的概念认知模糊没有形成感性认识,产生“能学多少算多少、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比如在讲述服务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认知其重要性,认为如果将来不从事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工作,学了没有用处,于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沉闷乏味等现象,上课效率较低。

2.3 课程缺少系统的实践性

服务贸易是一门可实操性强的学科,与其他贸易类专业课相比“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知识、概念,缺乏相应实践性和模拟操作,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目前服务贸易开设的专业实验多是以商品贸易流程展开的沙盘教学,缺少服务贸易中法规运作及其相关流程操作的实训培养,以至于服务贸易行业缺乏专业实操性的人才。

3 课堂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基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部分内容存在未完善的方面,笔者探研并尝试一种课堂“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呈现为:

3.1 教学中注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其授教的内容须与时俱进,跟随国际贸易时势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全球贸易活动变况,掌握相关理据和数据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中增添与讨论实际经济相关的知识点和关注热议点,如国际服务外包,货币、期货市场等。注入这些新知识量,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实了课堂新机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动积极性。此外,在其他教学场合可加大推介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先入为主,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是国际货物贸易的实效补充,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运用合作模式学生自成主体

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主导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不同要素互动组合形成的模式是多种教学因素和思维理念碰撞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合作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程中插入互动的教学辅助模式,见表1 。合作式教学方法:学习布置分组讨论共解疑问演讲例举总结改进等。这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地施教是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不足方面的改进和补充。

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灵活开展一种教学辅助模式,首先是对不同章节的重要板块每月安排一次合作式的研讨会,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其次在明确学习任务和合作规则之后,要求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己掌握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和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辅导。随后学习小组对归纳的知识进行课件制作和讨论,最后学生可在每月的研讨会上演讲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推广好的做法,让学生受益。

3.3 “合作”教学模式的案例

“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中,单一灌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知识,让学生易厌烦,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负面状况,可开展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特点、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动性。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从网络或书本中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观点与所设计“架构”紧密联系,并采用适当的议题来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教程中讲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章节时,可以用家乐福或者普华永道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经营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开放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案件,并提供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查询相关案例背景的方法,可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同类案例成功与受挫的资料,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贸易规则,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的细节、摸索出其成败的经验。实践告知;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能力。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实施案例分析可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根据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等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生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责任制度,体现学生的责任和能力。如在探讨某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甲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另一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换学生乙作组长领导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可避免“搭便车”现象,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能力的展现。

此外,小组里案例分析中学生之间持有不同观点,特别是“热点”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大家讨论,把问题摆出,让师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达到课内课外互动。如在讲授“服务跨国直接投资”的章节时,可运用“印度服务业在吸引外资”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印度的例子来认知对中国服务业FDI的启示,感受到印度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措施,总结出实施跨国直接投资所实行的战略。又如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章节时,分别给出韩国和葡萄牙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改革上两个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案例比较,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讨论总结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次序方面的经验。课程讲授中通过穿插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例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服务贸易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把书本上的服务贸易知识向实践迁移,活学活用。

3.4 课堂改革创新获成效

笔者经过两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从步入到实施的实践中学生呈现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辩证学习和应用学习的教学氛围得以空前体现,教改创新的成效表现为:第一,研究表达能力提高。合作式教学,学生研讨前须查阅大量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需领会课程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运用,参与同组研讨,随后学生制作PPT演讲课件,观点要清晰而简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分析思维得到锻炼。在合作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学研和思考,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经济社会,主动地训练分析思维。第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式教学,是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研讨,学生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于是,学生们在团结协作积极地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提纲准备、研讨计划、发言顺序等环节中,不仅体验到合作的优势与效果,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系统不完整、认知不足、缺乏实用性等问题。笔者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改革中,尝试着一种创新型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可为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瑞.与课内教学相融合的课外教学方法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2] 袁永友.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探讨.对外经贸,2011(12).

服务贸易创新第3篇

一、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它是渗透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产物,因此模式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模式创新就是让旅游活动开展下去的“天平上的砝码”,创新做得好了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倾斜。早在2003年11月,中、日、韩三国的旅游主管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备忘录》,直到2009年10月第四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提出“2010年三国互访游客规模达到1700万人次”的目标。2010年8月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签署《联合声明》,提出到2015年,实现三国间人员交流规模达到2600万人次。联合打造连接中日韩三国的旅游合作项目,共同进行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工作,尤其中日韩旅游贸易的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种好的趋势的保持就必须靠创新了,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中日韩旅游模式创新不仅能够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涌现,还可以和其他的服务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起到1+1+1>3的作用,所以说模式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当前的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壁垒的逐渐消除,更多的产品开发出来,人们的旅游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模式创新就是给旅游者不断地新鲜感,让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

(二)旅游模式创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模式创新和货币一样有着“乘数效益”,好的创新会引发更好的效益,因为发展的起点高、基础好。中日韩三国有很多文化的旅游资源,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慢慢都被忽视了甚至流失了。如果模式创新被引入到这些文化遗产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以一种发展的方式来发掘它们的价值,不仅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了财富。也就是说既有了经济效益又有了社会效益的旅游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好的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围绕着奥运展开,仅鸟巢就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丰厚的收益。鸟巢就是21世纪的埃菲尔铁塔,能否媲美还得回到旅游模式的创新,单单领着旅游者逛逛鸟巢的建筑空间,这种服务本身是不足的。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对如何推进中日韩多方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二、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来自文化的问题

跨国旅游与其说是观光,还不如说是文化之旅。中日韩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在文化发展中会产生一种文化自信,韩国比较突出,很强调民族性,但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不容易吸收其他的文化。

(二)来自历史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纠葛较多,民间的恩怨浓重。上世纪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侵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挖下了深深的鸿沟。近些年来日本做出的伤害国家和人民间感情的种种行为也较多,旅游模式创新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很多潜在的旅游者对彼此的国家是敌视的态度,有很多虽然没有那么的强烈,但是也不会考虑去彼此的国家旅游。民间甚至有些反对者和组织者抗议彼此间的往来。这对旅游模式的创新是致命的,因为这是从根本上阻碍旅游发展的。

(三)来自经济水平差异的制约因素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从经济体制来讲,日本、韩国是成熟度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还处于市场化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直接构成经济合作的障碍,但如果没有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方式或模式,旅游合作就难以向前推进。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全球的旅游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需求等的多元化,使三国的旅游多元化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使三国的旅游合作只是存在最基本的层面,很难向深度合作进行。以人均GDP为例,日本第一,韩国次之,中国处于最低层次。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3万美元;韩国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刚过1000美元。

(四)来自日韩旅游贸易逆差的制约因素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日本和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均是第一大逆差行业,日韩两国常年都呈现逆差,只有中国是顺差。近年来日本逆差规模呈下降之势,由2000年的285.2亿美元减少到2007年的139.1亿美元,减少了51.2%,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三方合作的推进。虽然近几年,韩政府出台大量促进并完善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但随着海外旅游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愈发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学、境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韩国的贸易逆差额在逐年增长,由2000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0.9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增长率约50倍,使得韩国密切关注对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这很不利于三国开展旅游合作。韩国旅游业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韩政府将旅游业摆在改善服务业收支逆差,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五)来自旅游产业相关设施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区域内一些地区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接待能力差、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没有标准化、质低价高、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旅游形象。如中国旅游企业的突出问题就是旅游企业规模小,整体对外宣传促销效果差,客源市场培育不成熟,旅游产品缺乏整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较落后,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的旅游起步较日本和韩国晚,交通等硬件设施也很不完善;韩国最近一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日本的条件要好得多,在模式创新中较占优势。总之,三国的旅游企业在跨国外联能力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模式创新的途径探析

尽管中日韩旅游合作环境复杂,存在上述环境等等因素都阻碍旅游的发展,但可从旅游模式创新入手,如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因为旅游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的作用在提高,又因为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提升,是多相关的,旅游模式创新因此势在必行,旅游模式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却基于有形的旅游产品之上的。具体的创新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基于生态旅游的旅游模式创新。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2010年的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首次共同签署《低碳旅游倡议书》,倡议中日韩及全球旅游有识之士立即行动起来,唤起旅游企业和游客的环保责任感,降低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副作用。中日韩三国政府应成立生态旅游推进组织,旅游业设计的诸如宾馆饭店、景区景点都减少碳排放,政府、民间企业和旅游业者合作,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加强自然的接触,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栖居的环境。

第二,基于文化的修学旅游模式创新。修学旅游模式由传统的普通观光型向动态的修学体验型的跨越,修学旅游通过为青少年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旅游路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好地继承本土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交友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修学旅游能够因材施教,设计不同主题,在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青少年游客约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左右,2008年,这一市场的规模为136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市场总规模的18%至20%。作为东亚地区三个最重要的国家,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互为修学旅行的重要市场,以中国北京为例,2009年前10个月,北京以日本为修学旅行目的地的出游学生达到1200人,同比增长了两倍。到2009年,韩在华留学生为6.5万人,中国在韩留学生为4.8万人,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之首。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年1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月―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总计2193.75万人,其中日本331.75万人,韩国319.73万人。日韩来华入境14岁以下人数分别为9.95万和13.95万人,15-24岁人数为11.71万和20.34万人,24岁以下占来华入境人数比例分别为6.53%、10.72%。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修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如果日本韩国24岁以下来华旅游者中有80%是修学旅游者,即44.76万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00元,出游天数5天,一年总花费可达4.省略、在线旅游热线服务网Hotwire和度假等旅游产品提供商Interval International。中日韩三国可以先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旅游资讯化,如韩国观光公社的网页(http:///)就十分成功,它有十种文字表示,内容极其丰富、细腻、生动,可利用面大;九州观光机构所做的名为“可爱的九州”网页(http://trip.co.jp/lovekyushu/),用韩文、英文、日文、中文(繁、简体)五种文字表示,也十分方便好用。三国通过设立介绍区域资讯的独特网页,便于区域内相互间了解和资讯传递。对区域外进行整体宣传,扩大区域的对外影响。

第四,基于体验式的旅游模式创新。中日韩旅游合作,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还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市旅游产品多元化。例如三国旅行社可以开展周末家庭旅游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进行表面的观光,还可以让游客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民俗习惯。例如烟台旅游局赴韩国旅游促销团将周末家庭游作为旅游主打产品,在韩国几大城市进行宣传推广,着力在烟台、韩国之间打造60小时的旅游生活圈。对于游客,参观一两个景点、打一场高尔夫球、泡泡温泉、爬爬山、购购物,其间吃一次正宗鲁菜、吃一次海鲜,品尝一次烧烤,只需要两夜三天,然后回家,就像青岛或济南游客周末来烟台休闲游花费的时间一样。

第五,基于旅游消费途径的立体旅游模式创新。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多数都是参加团队进行观光活动,这是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若转向一个深入消费立体旅游模式,例如中国的三峡大坝日韩两国同类企业人员可以来访问参观,同时还可以互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习,学习之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立体的消费,如观光消费、商务会议消费、休闲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消费,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吸引外资,这会是一个长期的消费链。中日韩三国可以开展工业旅游合作,在三国的同行业里,开发出由政府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新的发展模式。在能源企业里,由政府主导合作,让三国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三国的同行业人员,可以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在竞争中企业共同发展,其实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机会。因此要从消费链上抓住旅游合作。

第六,基于综合经营的旅游模式创新。综合型的旅游模式,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旅游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都产生完全性的作用,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得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中日韩三国综合性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各国企业的经营链在拉长,服务链在拉长,意味着客户的消费链在拉长。例如海洋旅游航线的开发模式。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一种“邮轮经济”,邮轮(Cruiseship)实际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轮,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目的是把旅游者运送到大洋彼岸,它的生活娱乐设施也是为了给旅客提供舒适行程和解闷,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种邮轮。而现代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其生活娱乐设施是海上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岸是为了观光或完成海上旅游行程。从根本上可看,邮轮可以把散落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使相应的旅游活动更为紧凑,而且邮轮旅游作为一种组合型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型以及可塑性很强的旅游产品,可以组合海上休憩、观光、度假、健身、会议、婚庆、潜水、探险等内容。中日韩三国旅行社可以利用邮轮将合资城市的景点进行合理连接,把黄海当作这一旅游航线的内海来看待。

第七,基于合作旅游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模式,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强化区域内的合作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些比较完整的大尺度的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必须研究如何从一个观光地成为一个停留地,需要在深度开发方面做更大的文章,培育复合型的产品,这都需要合作。例如,中日韩三国可以在观光旅游发达的城市,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停留地,三国的城市间虽然有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可以开发出一条专门的路线连接三国的这些城市,如上海――汉城――东京,青岛――济州岛――横滨,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让游客轻松旅游,快乐停留。其实另外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政府合作、旅游行业合作,也包括国内国外的合作,以及政府与开发商、投资商的合作。

第八,其他旅游模式创新。另外一些很好的创新途径,比如说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旅游行业协会发展模式、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模式、影视文化旅游营销模式、还有亲子游等等。

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使旅游服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对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模式创新能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奉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不应该走奢侈品的路线,应该打造平民的路线,让普通的百姓也可以走出国门。旅游模式创新是承前启后的,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最终实现三国区域旅游贸易市场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又堂.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利弊分析[J].商业研究,2008,(06):154~156

[2]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 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34

[3]梁春香.论东北亚区域中、日、韩三国旅游市场的依存关系[A].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C].上海,[4]陈柳钦.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日本问题研究,2008,(02):8~13

服务贸易创新第4篇

(-)吸引外资效应。著名的钱纳里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内储蓄率低,国内储蓄不足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本的需求,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才能弥补这两个缺口,并使其潜在的经济增长变为现实。泰勒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外资流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引进大量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外国金融服务机构的直接投资还是其它类型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都会随着本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另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必须积极主动地成为各种国际或区域性协议的签约国,这无形中将对我国政府以往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给予一定的约束,促使政府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进行金融监管活动,重建社会信用基础。这将为本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降低金融领域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大大提高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二)金融效率效应。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低效率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竞争的缺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我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状况将会得到有效克服。(1)竞争性市场金融体系的形成,将有效克服垄断经营所产生的“租金”,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减少甚至消除“寻租”行为对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秩序的不利影响。(2)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限制和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介入和干预,增强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金融机构能够根据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信贷对象,分配信贷资源,保证信贷资源流向高效益的经济部门和企业,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信贷资源的质量。(3)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形成,而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将强化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弱化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有效遏止企业的过度扩张行为和“投资饥渴”,从而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质量。(4)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国内金融服务企业可以相对便捷的学习和模仿外国同行的管理和交易技术,并且在存在巨大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学习和自我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技术转移的有效性。(5)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后,伴随着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对人才的常规培训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了解国际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培养本地人才提供了相当可贵的条件。

(三)国际收支效应。(1)经常项目效应。外资的大量流入加速了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部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从而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会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从而为促进和带动本国的货物商品与服务商品的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和海外业务的发展,使金融机构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本国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提供从信息咨询、市场调研与预测、各种贸易融资便得,到贸易结算在内的多功能、全方位金融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资本项目效应。从理论上讲,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一方面为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大规模融资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从而使得国际信贷成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另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资本的自由出入扫清了障碍,为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资本的流出入来平衡国际收支提供了条件。

二、金融服务业的特质与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是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即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1)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性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显然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2)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享受此收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3)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4)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中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而适当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是发展中国家自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体系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主要通过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宏观环境四个子系统体现出来。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实质上主要是由金融制度丧失或部分丧失其基本功能所造成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有关分析显示,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自1995年已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提高,这无疑是我国今后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保证。从四大子系统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因子来看,银行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6年以来一直高于50%,1998年高达636%,2000年为57%下降了66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国家实行“债转股”等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措施有关,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其脆弱性程度令人担忧。金融市场子系统对整体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因子自1995年以来相对于其它子系统而言越来越突出,影响因子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0年的232%,在四大子系统中仅次于银行系统位居第二并呈上升趋势。今后我们应从完善金融监控机制着手,更多关注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的脆弱性,及时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脆弱性累积,以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三、我国金融监管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分离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同时承担着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两项重要职能,随着国内金融业垄断市场格局的打破,金融市场体系的扩张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依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水平,人民银行在完成制定货币政策、经营管理国际储备、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等任务的同时,对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庞大商业银行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管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将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放在一个部门内,也具有很强的道德风险,管理者会以一个目标的完成来掩盖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因此,突出金融监管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项职能的分离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内容。

(二)创新监管组织。目前的分业监管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监管协调机制缺乏、监管重复现象严重、监管信息不能共享、结构性监管与业务发展多样化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入世后,随着国内的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业务的日益混合和联系的不断加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中隐含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在目前监管机构设置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创新。目前可行的办法是,由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家监管机构,成立金融业监管协调委员会,开展联合监管。金融监管委员会的设置可以大大促进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协调,提高监管效率,抵制潜在的监管信息内部化倾向。

(三)明确监管目标。总体来讲,我国金融监管目标过于宽泛,既不明确又难以操作,更难以量化考核。根据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有两个,即: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前者是由于在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一般比债权人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这就使它们有可能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将金融风险或损夫转嫁给债权人。后者是由于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而且其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以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信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内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本身具有较强的连带性和易传播性。自从1990年代以来,随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的加大,维护金融稳定逐渐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

服务贸易创新第5篇

关键词:山东服务贸易 发展 战略对策

目前,世界上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模式主要有三类,即稳步发展型、跨越发展型和限制发展型。山东宜选择跨越发展型战略模式。其基本思路可以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跨越式前进,迅速拓宽领域,膨胀规模,优化结构,尽快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服务贸易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为此,特提出以下几项战略对策。

1.统筹发展规划,促进跨越式发展

依据“国发[2007]7号文件(即《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把发展服务贸易和发展货物贸易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对外经贸厅设立服务贸易办公室(副厅级),创办山东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完善山东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和发展协调机制,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和指导全省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完善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符合山东省情的政策促进体系,利用科学的税收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科技扶持政策、优惠投资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支持和促进服务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培育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

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消耗低、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是当今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趋势。我们山东应顺应历史趋势,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作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我省三大软件园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承揽应用软件、数据处理、业务流程、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使服务外包成为我省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青岛、烟台、威海、济南等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创建一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3.发挥优势,拓宽领域

发挥山东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国际旅游、国际运输等服务贸易,大力拓展商业、电信、咨询、医疗保健、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的领域,尽快提高服务贸易的总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面向非洲、拉美、中东、南亚、东欧等发展中国家,积极拓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市场,同时争取在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承包工程市场上有重大突破;加强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干劲足”的人才队伍,创造山东外派劳务知名品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雄厚等优势,依托泰山、曲阜、沿海等主要景点、景区,集中必要人、财、物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创意新、回报率高的大型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省交通运输业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的优势,海运、空运、陆运齐努力,发展壮大运输产业,大力发展国际运输服务。

4.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品牌日趋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省应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品牌战略的组织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培育、开发、维护、巩固、推广、发展自己的品牌。当务之急,是根据山东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和市场需要,遴选出每个服务行业的重点贸易企业和服务品牌,争取“十一五”期间培育出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通过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服务贸易企业和企业集团。相关企业可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实践中走联合之路,通过重组、并购等形式实行联合或品牌合作,从而提高品牌的集群效应和知名度,增强整体实力。

5.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力度,带动服务贸易发展

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是带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省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依托不断完善的服务业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建设,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进一步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建议在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市创办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国外服务贸易项目特别是大项目落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顺应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潮流,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不断扩大规模、强化功能、拓宽领域,提高效益。顺应生产业与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协同的历史趋势,在向境外转移机械电子、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建材等产业的同时,向境外转移与之配套服务的生产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创新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务贸易急需更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未来几年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2.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 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 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 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 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 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部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 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 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部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 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发布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发布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发布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五)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造就一大批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服务贸易的重要基础。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对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等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出口企业聘用的中国籍人员,按规定给予商务赴港、澳、赴国外的便利。教育、科技、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 贸易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

服务贸易创新第7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经济结构调整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网络可接入性的提高,以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符号为生产对象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正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在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创意产业覆盖了从民间艺术、文化习俗、节庆用品、音乐、书籍、绘画、表演等传统产业,到电影、广播电视、数字动画、视频游戏、电脑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建筑、广告、会展等服务产业。目前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按1996年版《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以下简称《协调制度》或HS)将创意产业可贸易产品分为7大类,涉及236个《协调制度》6位数级子目号列。其中设计类产品139个,艺术品和手工艺品48个,视觉艺术类产品19个,出版发行类产品18个,音乐类产品7个,新媒体类产品3个,影视类产品2个。本文将采用UNCTAD数据库1996-2006年间的统计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对我国及世界的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为美元现值)。

二、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趋势分析

(一)商品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产品结构相对稳定

近年来,世界贸易中创意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创意产业商品贸易1996年的出口总额为1892.14亿美元,2005年为3354.94亿美元,2006年有所回落为3049.07亿美元,10年来贸易规模增加了70%,如表1所示。

从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1996-2006年间贸易结构相对稳定,变化不大。7大类产品中份额最大的是设计类产品,从1996年的63.26%上升到2006年的65.01%;份额列第2的是出版发行类产品,由于网络电子出版物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份额由17.0%下降到12.96%,但仍位列第2;视觉艺术类产品的份额由5.46%上升到7.5%,从第4位的上升到第3位;而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7.79%下降到6.06%,位次降为第4;份额最小的3类分别为新媒体类产品、音乐类产品、影视产品,这3类产品的份额都略有增长,但排序不变。2006年这3类产品的贸易份额分别为4.50%、3.75%和0.21%。

(二)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

1996-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为6.05%,进入21世纪以来增速加快,2000-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67%。同期发达国家创意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长为7.84%,进口增长8.42%;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9.67%,进口增长6.12%,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反映在贸易总额上,发达国家的份额由1996年的70.3%下降到2006年的59%,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包括转型国家,下同)的份额却由29.6%上升到41%。

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仍然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发达国家优势巨大。2006年发达国家在影视、音乐、出版类产品和视觉艺术类产品上占绝对优势,出口份额分别为96.4%、92.2%、83.2%和73.9%。

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项目为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占出口份额的60.1%;另外,新媒体占51.4%,设计类产品占47.1%,也有一定的优势。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设计类和新媒体类产品中建筑、时尚、玻璃制品、室内装潢、珠宝、玩具、音像教学媒体、电子游戏机等产品均为智力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同种产品的生产上承担不同的国际分工,而在这些产品上平分秋色。

(三)创意产业服务贸易占比逐年提高

商品贸易仍然占据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绝大多数份额,但创意服务的比重在逐渐增加。1996年创意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2275亿美元,其中创意服务出口额为382亿美元,占16.82%,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2.87%;2005年创意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为4244亿美元,其中创意服务出口额为889亿美元,占20.96%,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3.50%。10年间,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86.55%,其中创意服务出口增长了132.72%,年均增长率为8.8%,明显快于创意产业国际贸易中商品贸易6.0%的增长率。

三、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在我国的创意商品出口中,设计类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0年来一直在75%-80%之间徘徊。列入统计的设计类产品包括时尚产品、室内装饰装潢用品、玩具、珠宝和建筑设计图纸等5大类产品,共涉及139个6位数HS编码。其中只有建筑设计图纸属于物化的服务,但只涉及6位数HS编码(4906.00)。2006年我国此项目的出口为1440.6万美元,进口为954.5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仅为0.239亿美元,其贸易规模和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创意商品大部分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其上游的产品设计开发和下游的营销均掌握在外商手中;虽然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为这些产品的加工、装配提供了成本优势,但所获得的价值增值却非常低。

在出口份额中列第2的商品为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这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2006年所占比重为9.58%。同设计类产品一样,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基本上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应该看到,设计类产品、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虽然在出口总额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正在缓慢下降,两者的总份额已经从1996年的91.7%下降到2006年的84.7%,反映出其他新兴的创意产品的出口份额正在增长。

(二)商品贸易顺差持续增长

我国的异军突起是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一大亮点,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拉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我国在世界创意产业国际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1996年的9.74%扩大到2006年的22.95%,出口额位列世界第1。其中,商品进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1996年创意产业商品贸易顺差为160.97亿美元,2006年扩大到685.54亿美元,增加了2.79倍。同期我国商品贸易的总顺差从122.15亿美元扩大到1777.75亿美元,某些年份的商品贸易总顺差甚至小于创意产业商品贸易的顺差。直到2005年,商品贸易总顺差才大幅度超过创意产业的商品贸易顺差,但2006年创意产业商品贸易顺差仍占我国商品贸易总顺差的37%。这一方面说明了创意产业的商品出口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和贸易顺差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商品贸易顺差项目的增多。

(三)创意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列入统计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有:版权和授权许可,广告、市场和民意调查,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影视及相关服务,研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我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9.45亿美元,持续增长到2005年的75.57亿美元,贸易差额从1997年的-6.47亿美元,持续扩大到2005年的-48.23亿美元。同我国2005年14219.06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和102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顺差相比,创意产业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和逆差都显得微不足道,但在我国当期总规模为1570.82亿美元、贸易差额为-92.64亿美元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创意服务贸易的逆差所占比例过大,而且几乎全部来源于版权和授权许项目,反映出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进口依赖。

四、对策及结论

(一)将文化创意同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以创意带动商品的生产和贸易

如前所述,许多创意产品在将创意设计、文化元素物化的过程中,需要劳动力要素的密集投入。我国有13亿人口,劳动力资源禀赋极为丰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是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并非要消灭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相反,将创意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以创意要素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创意产业向制造业的渗透,是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促进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通过工业设计、广告等创意部门,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加入到传统制造业中,以创意要素的投入带动商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升创意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把我国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世界创意和设计的中心。

(二)将创意产业的发展同现代服务业的建立结合起来

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交集。一些服务业本身就属于创意产业,他们的产出是无形的服务,或者以物化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漫、影视、音乐等产业;另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其产出作为创意产业的要素投入,促成了创意产业和产品的孵化和形成,如广告、营销、工业设计、技术咨询、软件设计等产业。发达国家正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变,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其参与国际贸易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经实现了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一些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将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还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特别是将两者结合,统筹规划,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一个适合创意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内外环境

文化创意是一项运用知识和智力的创造活动,要求一个相对宽松、平静的发展环境,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少干预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文化创意作为一种广义的知识外化,必然具有知识外溢的属性,创意产业会产生显著的正外部经济,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极易被仿制和盗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产业又需要政府的管制。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协调国际贸易政策、消除贸易壁垒、保护企业利益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对创意产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鼓励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整个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UNCTAD.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M].UNCTAD,2008.

2、CUNNINGHAM S.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fter Cultural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1).

3、曹海峰.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创意产业研究的意义[J].兰州学刊,2007(5).

4、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

5、曲如晓,颜莹.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J].国际经济合作,2008(9).

服务贸易创新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服务业不断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货物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世界各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在调整内部结构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增长方向,展现出新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762.8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92450亿美元。因此,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预测服务贸易在未来将可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一、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起点较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迅猛,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自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以服务贸易的出口为主,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不算是服务贸易大国。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其中进口为4248.1亿美元,出口为2881.9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贸易的发挥速度越来越快,服务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最具影响力主要是旅游和运输项目。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我们国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机会逐渐增L,促进了旅游和运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新兴服务贸易的产生,从2016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变化,新兴服务贸易的优势逐渐凸显。我国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优化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新兴服务贸易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巨大贡献。

(三)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

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深,但是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贸易都处于非平衡状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服务贸易的顺差或者逆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但是我国服务一直处于非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逆差。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在1995~2008年间逆差程度逐渐加深,在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峰,逆差额超过115亿美元,长期的服务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时期长,我国在1995~2014年服务贸易出现持续逆差,逆差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四)我国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逐年提高,而且增长速度快,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升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占比分别为10.3%、10.8%、11.5%、12.3%和15.3%。我国2016年前三季度中服务贸易占国际对贸易总额的比重升至18.0%,与2015年相比,同期提升3.4%。

(五)我国新兴外包服务迅速发展

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中,旅游、保险、金融和特许服务等行业发展速度快。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常态,我国服务外包领域不断创新,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型不断涌现。在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快速发展,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978.8亿美元,执行金额达到67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0.3%。目前,我国许多服务外包企业正在积极拓展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加强与亚美欧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合作,承接服务外包。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

为什么服务贸易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也没有很大的限制,各国人民可以友好交往,大大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服务贸易在世纪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各国可以吸引外资从而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这也就导致各国在逐渐降低贸易壁垒,从而引入外资,提高国际生产总值。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需要逐渐消除贸易壁垒,这也是为什么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大于传统服务贸易项目。我们研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新兴服务产业的产生,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越来越繁荣,对于新兴服务贸易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所以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将有可能逐渐被新兴服务贸易所取代。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不平衡性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服务贸易,该国服务贸易都将存在非平衡状态,只是不同国家非平衡程度不同。影响服务贸易非平衡的因素是很多的,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地区分布上进行分析,世界各国分布的地理位置完全不同,不同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同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是不可忽略的,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造成发展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其次是从行业分布上进行分析,服务贸易中的行业众多,分布范围广泛,不同行业的服务贸易总量也存在差别,在服务贸易当中旅游、运输、保险和金融等贸易金额较大,因此造成服务贸易行业分布的不平衡性;最后是从产品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产品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品,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教育水平都很高,他们主要是以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为主,因此造成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性。

(三)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存在关税问题,那么是否服务贸易也存在关税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虽然服务贸易不存在关税问题,但是服务贸易也同样面临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逐渐趋向自由化并且影响整个服务行业,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通常都会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维护本国利益,他们通常制定一系列外贸政策,来限制外国服务贸易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占据市场份额,政府一般会对本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四)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全球化自提出以来得到很好的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全球化阶段,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产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服务贸易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借助劳动力进行加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服务贸易不在像以前仅仅借助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交易,服务贸易的重大创新在于利用知识、技术和资本,逐渐转向非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化服务贸易。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自从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以来,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世界经济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目前我们很难分辨有些交易活动是属于制造业、农业还是工业,因为服务业几乎遍布所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渗透、融合。各个行业也M行跨界发展,逐渐向综合性行业靠近。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产生,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可以预测市场的潜力,潜在的客户群,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拓宽了服务贸易的范围,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成本,也使得服务贸易的组织形式、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世界经济完全有可能达到高度服务化,因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国服务贸易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使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二)服务贸易发展趋向不平衡

服务贸易的发展一般是处于非平衡状态,而我国也是如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存在非平衡性,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分布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一直拥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而新型的高技术服务贸易产业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对我国服务贸易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历史问题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还将持续。

(三)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也逐渐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前进,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也表现出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快速发展,这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产业不断涌现,比如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服务的发展,在传统行业和传统服务中也将应用高新技术。我国也将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优质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种类应该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服务贸易结构合理化,这样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约14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对服务的需求也很大,所以我国一直以来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存在长期逆差,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现状,应该调整我国服务业的结构,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文章我们应该重视培养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人才,当我们拥有众多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时,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善、产业的优化以及服务贸易的创新才能得到持久发展。政府可以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培养试验点,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基础。全球经济化以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方便,我国企业应该多和优秀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优秀跨国企业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服务贸易企业进行创新。我们应该大力支持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大部分服务企业还在利用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经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从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

[2]胡毅韬.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国际商贸,2012(07).

[3]施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3(03).

服务贸易创新第9篇

应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新的历史要求,应大连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战略构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已然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建设国际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为中心,打造立体化链网式服务贸易模式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国际旅游、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设计、体育休闲娱乐和健康医疗等重点发展领域,建议采取立体化链网式产业模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主体、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树立“大连服务”品牌等发展方式,并积极创造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以加快提升大连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大连;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融合;产业联盟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大连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就是要满足国内服务消费需求,培育国际服务竞争优势,推动服务贸易“走出去”。我们重点围绕前两个领域,对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

一、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贸易出口在全省独占鳌头

2015年,大连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02.6亿美元,占辽宁省服务贸易总额的49.7%。其中,出口42.7亿美元,占全省的66.3%,进口59.9亿美元,占全省的42.1%。无论总额还是进出口额,在全省都独占鳌头。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优势突出

2015年,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630亿元,在新华(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总指数综合评价排名中,位列第三,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全市现有世界500强企业110余家,万人规模企业2家,具有完备的产业链,能够提供完整的软件和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依托软件信息技术优势和“IT+”战略支持,全市在电子商务、云计算、工业设计、智慧城市科技、半导体、生命科学、海事科技、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市现拥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300余家,完成大宗现货商品网上交易额3000亿元,“天天出口通”跨境电商平台实现线上交易品种4000多个,吸引入驻了100余家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企业,矿山物联网、供热物联网、汽车物联网等技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东北唯一的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专业级云健康服务平台和集船舶管理与海运业务于一体的海运平台。

4.旅游服务贸易基础深厚

2015年大连市旅游外汇收入5.16亿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1.5%;接待海外游客98.5万人次,占全省接待海外游客总数的37.3%,居全省之首。全市拥有海洋主题公园、国际邮轮、温泉、滑雪、岛屿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洋主题特色鲜明,各种大型国际商务活动和会务活动频繁,国际知名度高,这些因素深深地奠定了大连深厚的旅游服务贸易基础。

二、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思路

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双轮”驱动,建立大连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心,实施有针对性的国际市场竞争战略,推进产业联盟,培育服务贸易领军企业,打造“大连服务”品牌,发展国际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打造立体链网式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设计、体育休闲娱乐、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活跃、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三、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对策与措施

1.打造立体化链网式产业发展模式

(1)纵向上加快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把握住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向新型外包企业转型,快速获取技术、客户资源和资本,加快全市软件信息技术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转移,打造区域性乃至全球性软件与服务外包中心,最终获取构建全球服务产业链的能力。

(2)横向上实施“IT+”战略。加快推进软件信息领先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带动全市电子商务、云计算、工业设计、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半导体、生命科学、海事科技、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构建依托结构中心、多点链接、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拓展的立体化发展网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3)实施跨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采用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商贸、健康医疗等立体融合产业发展方式,构建链网中心以外的产业链网架构。建设融合发展载体。发展文化旅游、国际体育赛事旅游、健康旅游等,建造汽车主题公园、汽车展览馆、海事展览馆、科学技术展览馆、足球主题公园等。创新服务消费内容。将中国优秀文化典籍、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同先进的动漫游戏设计技术相结合,着力研发设计汇集中国文化元素与价值理念的优秀动漫游戏产品。支持旅游景区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影视剧组和文化综艺栏目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知名度。延伸和扩展动漫游戏产业链。发展动漫游戏玩偶、玩具、纪念物、饰物、服装等产业,打造以著名动漫影视剧为主题的游乐场、旅游主题项目、餐厅等。

2.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主体

(1)集聚和培育服务贸易领军企业。一批具备规模和高能级的领军企业是服务业开疆拓土的中坚力量。吸引大企业总部集聚,培育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吸引国际国内服务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综合商社,把时尚消费模式、优质产品和服务输出去。支持商业、旅游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服务方式,支持轴承、装备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培育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SPV综合服务公司,整合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2)发展服务贸易产业联盟。加强产业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放开和放宽外资与其他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鼓励同类企业、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间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产业联盟,集成联合舰队,抱团发展。诸如,建立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大连高新技术服务产业联盟、大连旅游开发运营产业联盟、大连出境游旅行社产业联盟、大连商务会展承办服务产业联盟等。建立产业联盟申请、备案、登记相关的管理制度,研究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不相抵触的产业联盟发展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符合产业联盟发展的促进政策。

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1)建设服务贸易专属功能区。以全力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将大连高新园区软件园和旅顺南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带辟为全市服务贸易专属功能区,实施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便利化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成为吸引资金、订单、信息、技术、人才等集聚的大平台,发展会计、律师、会展、贸易融资保险、国际仲裁等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贸易+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能级,形成专业化的服务分工体系,促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转移。

(2)重大主题项目平台。旅游重大项目平台。加快大连港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使其成为全市发展国际旅游服务的大平台。开通国际商旅专线,打造新的旅游主题公园和旅游线路,形成旅游升级发展的新平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旅游呼叫中心、旅游网络营销等,实现旅游产业智慧化、高端化。商务会展重大项目和国际体育赛事平台。积极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商务会议、学术会议、商品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和国际体育赛事,打造集会展、商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多产业发展平台,诸如争取承办G20峰会、G20财长和中央行长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博览会、万达集团主办的“中国杯”、“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等。健康医疗项目平台。推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国际认证服务机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数据平台等落户大连。

(3)打造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全市各类商会、协会和服务产业促进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欢迎海内外企业、业界知名人士参与到大连服务贸易促进活动中来。创办“中国(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和“中国(大连)服务贸易发展论坛”等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推进重点服务贸易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尤其应加快建设服务贸易产业供求信息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

4.树立“大连服务”品牌

(1)支持建立“大连服务”标准。支持产业联盟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进我国行业生产标准、服务标准和交付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设立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和自主创新成果奖励基金,吸引跨国公司在大连设立离岸服务中心、经营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引入国外高精尖专利技术。发挥产业联盟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大连服务”品牌和产业高端化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大连服务”品牌推广。按行业制定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评选标准,开展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评选活动,对评选上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提升中国(大连)软件与信息技术交易会的级别和影响力。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大型展会、交易会,充分利用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心、境外著名媒体和宣传门户等,宣传大连服务贸易企业、服务产品、投资政策和大连区域业中心城市形象,树立“大连服务”品牌。

四、创造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1.出台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

出台《关于促进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文件。编制《大连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出台《大连市中外合资旅行社出境旅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等。

2.建立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心

大连市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心作为市政府推动服务贸易的直接抓手,下设服务贸易促市场拓展与大项目推动中心、国际服务贸易规则与法务支持中心,主要研究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规模与容量、主要竞争者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惯例及相关法律规定,同国际著名智库、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本国海外组织机构等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服务贸易企业参加国际展会、交易会等,为全市服务贸易企业海内外市场拓展、承揽项目、上市融资和处理法律纠纷等提供帮助。

3.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领导与协调机构,提升行业协会、商会和贸促会在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的作用,加强服务贸易专项统计。建立大连市服务贸易重点企业数据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全市大数据传输网络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器运行速度,发展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宽带线路,保障网络宽带的传输与运行能力,降低网络使用费。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梁瑞,彭玉麒.我国外贸“十二五”发展回顾及“十三五”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16,(3).

[2]戴翔,金碚.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13,(09).

[3]桑百川,郑伟,谭辉.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14,(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