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生观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49

人生观的价值

人生观的价值第1篇

【关键词】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态;胸襟;奉献;不求回报

一朵红花,秋风过后,悄然凋谢,散在地上。这――不是凄凉,是红花将自己献给大地的一往情意。这――就是他的价值。

一根蜡烛,燃过之后,化为灰烬,散在空中。这――不是哀伤,是蜡烛用自己照亮黑夜的一份深情,这――就是它的价值。

人生若只是在浮华间空自走过,便仅是一场美丽的梦;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行,便成为一次苦乐相融,意义非凡的人生之行。

我们站在人生的起点,须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

徐森浩,复旦大学的高材生,仅因嫉妒同学黄杨比其优秀,便产生报复心理,在饮水中投毒,致其死亡。不如别人,就努力拼搏,争取超越,何需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殒灭他人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呢?由此观之,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以走上人生的巅峰。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有胸怀祖国的胸襟

蔺相如,以文臣的睿智与无畏,使赵不如于诸侯;廉颇,设盛军而待秦,以武将的果敢与坚毅,使赵不败于强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之二人在也。还有那屈原,楚国在我在,楚国亡我亡的凌云壮志;杜甫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家国之情;顾炎武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胸怀……他们均以国家的兴盛安定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超凡口才,文笔与力量为国家效犬马之劳,他们的名字留垂青史,受世人景仰。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在放眼世界,兼济天下

被我们认为枯燥乏味的读书学习,是许多儿童,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女童所日夜渴求的。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7岁少女马拉拉,已为女童教育权战斗多年。为此,她受到的恐吓,命悬一线。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所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女童。若仅为了自己,何不放弃斗争,保全自己与家庭的安宁?但她选择了坚守,因为她胸怀世界,有着自己明确的价值追求与高尚的价值观。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仍要有为他人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人生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了什么,应看他取得了什么。”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科学技术成就奖获得者――“氢弹之父”于敏,在大漠狂沙中,度过了三十余年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潜心研究,在西方强国的技术封锁下,突破了制造氢弹的关键一环,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终于制成新中国第一枚氢弹,使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傲立于世界。面对“氢弹之父”的殊荣,于敏却委婉地拒绝了,他说,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的成果,是所有中国人辛苦奋斗的成果。那为祖国国防事业,为人民安全奋斗终生,却不求任何荣誉与回报,正是他无私奉献,献身人民的价值观的写照。

但人类的历史上,不仅有这样令人钦佩的正人君子、心怀大爱的有为青年,还有一些为人所不齿的小人,价值观错位的刁民。那些奸佞小人,为了权势,为了金钱不择手段。那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迫害致死的秦桧,不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吗?他们利欲熏心,对国家的兴亡置若罔闻;他们丧心病狂,竟以别人的头颅作为自己走向飞黄腾达的铺路砖。而那些自以为有钱与权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那屡屡犯罪的李天一,不就是他们中的典型吗?他们价值观错位,用权势欺压他人;他们不知悔改,认为用金钱就足够弥补自己的一切错误,最终将自己送上了被告席。假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只以金钱与权势为追求的目标,那么这个社会将何等的混乱与污浊,何等的凋敝与黑暗!

总之,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吧!

人生观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人;仁;人生价值;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85-03

人生价值问题是中国儒学所论述的中心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中国儒学的思想家们对人的生存、发展、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对近现代哲学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政治家、思想家特别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说与此不无关系。

一、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中国历代儒学家最强调人在世界上处于最高贵的地位。先秦儒学创始者孔子首先提出人是世界上很可贵的。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可是,道学庄子认为人很藐小,与微生物相去几何?然而,老子不同意庄子的看法,他认为人是世界中四大之一,与天地同为一大,而非与万物同等,实为高出于万物之上。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上篇)而荀子站出来直接否认道学庄子的看法,肯定人在世界上的卓越地位。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他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运》)人是天地万物中有德者,是五行之源,是五行所成的物类的最高峰。秦汉的儒学家董仲舒更认为人在世界上有很崇高、很重要的地位。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盈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天地阴阳》)这是说,人与天地同为万物之本,人是形成万物的,无人则万物无以形成,因此,人成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辨崇》)“倮虫三百,人之为长。”(《商虫》)人与万物是不同的。隋唐的刘禹锡也认为,人是动物中最优异的,他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论》上)

宋代的周敦颐强调人是很优越的,为万物所不能及。他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邵雍赞同周敦颐的看法,他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得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天地与其贵,而不自贵,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矣。”(《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唯人兼有万物之能,完备无缺,所以,人真可谓万物之贵。胡五峰也认为人是世界上最优者,他说:“人也者,天地之全也。”“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人也,性之极也。”(《知言》)唯人兼备万物之性,是世界上最完全的。朱熹认为,人与万物不同在于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他说:“天之生物,有血气知觉者,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者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有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答余方叔》)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而禽兽没有,因此,人是最卓越的。明朝哲学家戴震在讲到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时也说:“卉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徵也;惟圣人然后尽其盛……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原善》)人有其他万物所没有的特异德性,实非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总之,仅从以上儒学家一贯强调人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论述可以看出,儒学特别重视人、尊重人,探讨人的生存、人生价值,而与佛学、道学不同。佛学探讨人死后如何成佛,道学所探讨的是人活着如何成仙。儒学是探讨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种思想、理论、学说,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很多外国,都受到特别重视。所以,中国儒学几千年来得到发展、广传,其缘由就在这里面。

二、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儒学强调人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看到人生的价值。为此,儒学家提出“仁”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首先,儒学家对“仁”作了界定。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是说,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的途径,体现人的价值。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的宗旨就是爱人。以爱作为出发点,就一定能达到“仁”的标准。其次,儒学在阐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对“仁”这个基本标准作了全面的展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礼”就是“仁”的规定性。人的价值在视听言动上要符合当时政治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否则就“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所以,实行“仁”,就必以“礼”进行自我约束,“克己复礼”,以“礼”自律,从而才会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儒学家在强调“仁”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时,还要求真诚实在的力行。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仁者不肯多言,不肯取巧,不避难而就易,更不是空谈,能真实力行。“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有勇”、“巧言令色,鲜矣仁!”欲以巧伪赢得人心,实非有意立人达人,是远于仁。孔子肯定:“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孔子还特别提醒:仁者爱人是有是非原则的,立人达人是有行为准则的。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这是说,仁不可须臾离的行为准则,虽在危难急邃的时候,亦不可违仁。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里仁》)“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为其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里仁》)仁者应该爱人,而对于不仁的人,则不得不恶之,使其不得影响自己、危害别人。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一个人一定要为仁而生,为仁而死,虽死而得到不朽,否则虽生亦无价值。孔子认为,人生价值要达到“仁”的标准还需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知”,智慧、理论、学说,对立人、达人都有作用。孔子说:“仁者安人,知者利仁。”(《里仁》)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有智慧的人,他的价值就大,言行就随心所欲而不离矩,智者就能知仁为利而力行之。所以,孔子提出为“仁者安仁”,提出好仁必好学,否则“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缺乏智慧的人,言行就会违背而危害社会和别人。儒学家在阐述人生价值时,不仅提出一条基本标准,必须树立一个目标,而且为符合这个标准、达到这个目标,还需使用正确的方法,遵循一定途径,具备很好的素质,才能发挥好人生的价值。所以说,儒学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儒学认为人在世界上具有最高贵的地位,其根本依据就在于人在世界上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立人就是要达人,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就体现着一个人的仁德作用。“兴于诗”就是创新文化;“立于礼”就是建立政治制度;“成于乐”就是维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道学老庄提出“无为”思想,排斥一切人为作用,荀子反对老庄的看法,不赞成使人尊崇“天”,认为人生价值是改变“天”。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庄子只知有“天”而不知有人,结果只因任其“天”而废弃一切人的作用。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虽然,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天道”,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道”,是尽人的作用。要“明于天人之分”。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这是说,既要重视“天道”,又强调“人为”。荀子从“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的观点出发,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这就是说,与其迷信自然界,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它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界,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如果忽视了人的作用去仰慕自然界,那就失去了万物的本性。荀子强调要“敬其在己者”,应该积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去控制、改造、征服自然界,使自然界万物为人所利用。他说:“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解蔽》)又说:“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王制》)天地万物受人制裁,人成为自然的主宰。“天地官而万物役”,万物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君子之……於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君道》)荀子说:“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荀子的人生价值思想被唐代儒学家刘禹锡所继承和发挥,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更深入地阐述了人的作用。他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天论》上)自然界与人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自然界胜于人;另一方面,人胜于自然界。他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自然界与人的作用是不相互干预的。

刘禹锡在区别自然界与人的作用时,还具体说明:“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揪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健极闲邪;人之能也。”(《天论》上)就自然界来说,它在于生长繁殖万物,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春夏时万物生长,秋冬时草木凋萎,水火能伤害人和物,木头坚硬、金属锋利,这是非生物界的自然性能。壮年时英武强健,老年时则体衰眼花;气雄力壮的可以做首领,这是生物界的自然性能。就人来说,人类社会在于制定法制,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规范在发挥作用。春夏时种植庄稼,秋冬时收藏作物,防止水害而又利用水灌溉,扑灭火灾而又利用火照明,砍伐木材加工成各种器物,熔炼矿石而又磨砺成金属器具。这是人利用自然界,改造万物的作用。利用“义”来制服强诈,按“礼”来区分长幼次序。尊重贤者,崇尚功臣,建立法制,防止邪恶。这是人在社会上的改造作用。在这里,刘禹锡已经看到,人与自然界的作用不同在于,自然界是无意识的,以其存在发挥作用,而人是有意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万物,为社会造福。刘禹锡在肯定了“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的前提下,还进一步分析了“人之能胜天之实”,即人之所以能胜天,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缘故。他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矣。”(《天论》中)这是说,万物相遇合,必然其固有的规律性存在其中,有规律性,就会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天论》下)所以,“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天论》中)自然界万物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服从于“万物一贯”的必然规律,因此,人可以此“天理”力求制服它、支配它。另一方面,人之所以能胜“天”,是在于人能组织社会,实行法制。所以,他说:“人能胜乎天者,法也。”(《天论》上)“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天论》中)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法制健全,是非标准存在的话,即使在荒野地区,人也能起决定作用;如果社会法制败坏,是非标准丧失的话,即使在文明都市,也只能是自然界起决定作用。因此,刘禹锡认为,必须建立“是为公是,非为公非”的社会立法,使人们的作用都受到共同法制的约束,从而达到“人能胜乎天”的目的,所以说,“人之能胜天之实”,就在于建立起严明的法制。刘禹锡论述的人能胜自然界的根据的思想是对荀子“明分使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儒学人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儒学人生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影响很大,就是在现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政治家、思想家们都有很大的启迪。很早就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所以,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选集》第2卷)所以,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反动的,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形成了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执行这一条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所以他认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发挥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我们的事业一定会顺利发展。

同志把、邓小平的思想大大加以发挥。他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就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同志在娴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认真掌握中国基本国情、全面继承、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生价值观的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学的人生价值观理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的思维方向和言行方式。可以预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将在中国当代的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中发出更加光彩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的《泰伯》、《雍也》、《里仁》、《子路》、《阳货》[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丛书编委会.老子:《道德经》(上篇)《国学典藏书系》[M].第1版.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天论》、《解蔽》、《王制》《荀子新注》[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董仲舒.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5]刘禹锡.《天论》上、中、下卞孝萱:《刘禹锡评传》[M].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邵雍.皇极经世[M].第2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人生观的价值第3篇

1、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严格执行持续改进。

2、正确对待人们的幸福和逆境。 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了目标的好时机而奋斗,就像的船一样,天气,地理,人等等有利因素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

3、生活态度对生活的影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生活态度是限制一个人生活行为,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在心理机制。 一方面,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对生活问题和生活的理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和精神状态。

4、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不仅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理论为指导,而且要在实践中大胆实践。 它必须在特定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高其高尚的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

人生观的价值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趋向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中学时代,人的一生能否健康发展也在于这一时代。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形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而又有点“桀骜不驯”的中学生,那么面对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

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表现出半幼稚半

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因此中学生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专家分析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

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调查显示,中学生一方面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理想,树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比如,在义利观上,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并对能力本位、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法制意识等比较认同。但是,对于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这一现象,将近一半的中学生(49.5%)把它看成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的中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相比,中学生开始用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理解现代生活。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大多数中学生(92.6%)赞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在分配观上,84.8%的中学生强调以能力和工作效绩作为取酬的主要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学生强调互惠互利的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在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率观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调查发现,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89.5%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让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中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找各种借口拒绝参加;90%以上的中学生都赞同自理自立,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家里不愿做家务,自理能力比较差。这些反映出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也给我们的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一个严峻课题。

二、培养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为应付中高考,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科,重要的是要关注人。要克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倾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使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服务意识,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看来,将价值观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促进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价值观形成的最适当的环境是教师、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具有

良好的、互动的、支持的关系,我认为有下列几种方式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能够促进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仔细权衡行为的后果

2.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协助青少年探讨各种可能的选择途径

3.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青少年自由发展

4.给予青少年公开表示和讨论自己的价值观的机会

5.鼓励青少年内向寻求,了解自己

6.发挥家庭的监督作用,给青少年价值观定位

在我们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

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无限的未挖掘的潜力之

人生观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怎样就“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木桶的短板”,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会遵守规则。这就是接下来研究的课题。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规则?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我的理解就是“法”和“德”的集合。“法”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德”分为社会道德、公序良俗、行业道德等。规则的底线用“法”约束,底线以上用“德’约束。

承担社会责任,遵守规则有多重要?

事实证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三鹿企业不可谓不大,国家知名免检企业,因为不遵守规则祸国殃民。地沟油提炼技术不可谓不难,荷兰把地沟油转化为航空油造福人民,而中国某些人把“山寨”的食用油流入饭店、超市祸害国人,凡此种种,在“潜规则”盛行的今日,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已经江河日下。

我们认为培养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了。“90后”学生作为国人的新生代精英,责任感和规则只有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从少年强到中国强。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做如下改变:1、把法律、法规引入课堂教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等。2、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入课堂教学。3、培养“尚武精神”,把国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引入课堂教学。

谈谈引入这些的原因和意义。

1、①引入“交法”必要性:

中国的交通在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日趋混乱,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这好似邻国日本在80-90年代城市化中的交通重现,可是日本后来全民普及交通法规后,情形大为改观。看看下面的事实: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7年减少,从2007年开始,日本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跌破6000大关,比2006年减少9,6%,这也是时隔54年,首次低于6000人。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率连续多年在现代工业国家排名最低,甚至低于50年代汽车尚未全面普及的水平,这一成果是惊人的。

反观中国:十多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2008年死亡人数更攀升到8,9万人,平均每天就有二三百人丧生车祸,远远多于汽车保有量高得多的美国。

②引入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必要性:

君不见社会上甚至学校“小三”盛行、“二奶”盛行,傍大款、傍富二代成风,闪婚、闪离如同家常便饭,以结婚、离婚的名义公然“抢劫”财产,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更甚,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大有毁灭中国正常的婚姻制度之势。就在此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给这种歪风当头一棒。新的司法解释本着公平、正义原则引导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拿来学习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即不要陷入物欲而丢失感情、责任、甚至人性。

2、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以文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东方,不但以强大的创新力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造就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而且以宏大的包容性为世界文明的演进贡献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完全放弃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看看下面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果吧:北大硕士公务员家暴父母;疯狂英语李阳对老婆家暴;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母现场,众人围观仅老外出手相救;上海某职业学校和几所普通高中女生“”;网络爆炒的女学生酒吧坐台……

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传统文化,青少年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建立朴素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尚武精神”,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近百年我们的民族往往被冠以“羊”性的帽子,我们的“狼”性那去了,我们的卫青、戚继光、郑成功呢,不是要等到快亡国灭族的时候才会有人呐喊我辈须尚武。其实就现代来说国家或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是指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必要性我们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作对比:

中国曾完胜西方霸主:西班牙人帕拉福在《鞑靼征服中国史》中记载:“这个海盗(指郑芝龙)烧毁了八艘他们(指荷兰人)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们最后被迫向郑芝龙纳税,每年三万埃库斯(相当于十至十二法郎)。”李约瑟甚至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的清朝军队:在200年后的1832年,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闯入吴淞口,随船的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巡视了(吴淞)炮台的左侧,考察了这个国家的防务内部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们是以敌人的身份来到这里,整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参照8年后鸦片战争的进程来看,这番话丝毫没有夸张。

中国军事水平为何不进反退?如前文所言,明清之际,中国的军事水平并不落后,既有当时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成效,也因为西方近代科学方才起步,制造方面也都处于工场手工业水平。但到康熙朝之后,中西军事水平差距急剧扩大,除了科学和工业两大因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进入了刀枪入库的和平时期,从政府到国人的国防意识已经消失殆尽。

近代史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国防意识不能松懈,国防教育不能松懈,落后就要挨打。

以上所论都是教育理论的探讨,尚需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动感日本网站

[2]凤凰网历史频道《真相》

人生观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沙滩文化 黎庶昌 人生观价值观 研究

黎庶昌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的年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他六岁丧父,自小家贫,又体弱多病。但是他熟读经史,酷爱古文。意气超迈,抱负不凡。二十六岁得到曾国藩赏识,四十岁赴英、法任使馆参赞,后又两度出使日本,任驻日本公使。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赢得日本朝野敬仰。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他不仅是通达敏健的爱国外交官,也是一位富于革新思想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在他的思想、品格、学术与创作中,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借鉴。

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许多学者都对黎庶昌进行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近年来对沙滩文化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研究趋势更向着文化资源利用特点、利用价值、利用对策方面

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义和贵州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黎庶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及品格情操,对后世影响很深。如学术研究上的刻苦自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都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研究它,能够丰富国人的理想、信念。

我们研究黎庶昌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为贵州、遵义、沙滩的经济发展、人文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让沙滩文化引领遵义人民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1、从黎庶昌日本抚养遗孤,看他的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在晚清曾经两度出任日本国钦差大臣,他首次使日期间,结交了一批日本友人。特别是他与藤野正启的友谊更是让世人敬仰。他们谈古论今、谈西方科学、饮酒品茶、弹琴诵歌,相见甚欢。可是黎庶昌第二次赴日任职不久,就传来藤野正启先生去世的噩耗。黎庶昌先生十分痛惜,为藤野先生写《墓志铭》、为其作品写序。藤野留下女儿、幼子,孤苦伶仃,黎庶昌主动承担起抚孤责任,将其视为己出。黎庶昌先生“不关国之东西,海之内外”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震撼着日本国朝野。

2、从黎庶昌的诗酒睦邻邦,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两任出使日本国,任钦差大臣,他敦睦邻邦,不辱使命,是外交使节的典范。黎庶昌先生认为:各国使节,言语不同,服饰不同,政俗各异,要增进共识,互相了解。要“达款诚、联情好”,他主张以文会友、借诗酒唱和增加接触,交流思想,才是较好的途径。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交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被日本国朝野尊称为“大邦明贤”、“全才君子”。

3、从黎庶昌诗赞左宗棠收复南疆,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清代后期,落后的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沙俄对北方和西北疆土虎视眈眈。左宗棠奉命帅兵西征,虽历尽艰辛,但捷报频传。这个时候,黎庶昌任驻德国使馆参赞。听左宗棠告捷,欣然赋诗一首:

轻车度幕不惊尘,矫矫将军号绝伦。

回准降幡齐入汉,图书旧版复收秦。

雪消葱岭鸿难度,草长蒲梢马易驯。

索地陈兵君莫让,乌孙西去付行人。

此诗称赞收复失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由此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出黎庶昌的人生观、价值观。

4、从黎庶昌的文学小样,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先生崛起边陬,遍历中外。学富五车,早著勋劳。文学生活丰富多彩。现录数则,看他文学生活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重庆云贵会馆题戏:

黎庶昌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当时道署驻节于重庆。重庆当时已经开为全国通商口岸。黎庶昌资助,建成《云贵公所》。会馆建成后,庭院宽敞,建有戏台,黎庶昌题一联:

溯二千年汉祖雄风,犹留此地巴渝舞;

历数万里欧罗列国,仍爱中原雅颂声!

由此联可以看出黎庶昌的文学思想,也可看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时宜变、经世致用。

我们今天研究黎庶昌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学习借鉴先生的思想、品德。

人生观的价值第7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把握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呢?我认为应立足岗位,结合正在进行的迎峰度夏工作,我认为对设备负责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我们认真做好设备分析和诊断,抓苗头、抓预防、防微杜渐,开展各项设备排查和缺陷处理工作,先后配合市公司生技部完成了“220kV母线金具排查统计”,“LW6-220型断路器绝缘拉杆完善排查统计”,“牡丹变、朝阳变设备评价”,“县域110kV变电站设备诊断”等工作。发现了西高所生产的部分断路器操作机构密封不严,有小动物进入筑巢现象,及时对断路器底座进行密封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生观的价值第8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长久以来,关于人的价值的论述,无过如此。而千百年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当然,无论过程怎样,我们仍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或为玉碎,或为志勉。他们的事迹,使世人敬仰,使往生叹服。进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为之士。

按照我们普通的逻辑,共产党员,首先应当做到的是一个人的基本最求并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进而为全人类的自由平等事业不懈奋斗。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八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当中,无数的先烈用自己一腔的热血见证了这个问题,并给予了它最好的诠释。如果说对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在此基础之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时期,总能涌现出这样那样的具有高尚品质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情,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挥舞着人格和品质的大旗,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身边的人民群众树立榜样。

每一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既是深陷囹圄,也不能剥夺思想上的绝对自由。每一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权利,即使卑贱如奴,也不能拿走他自由平等的理想。我们的现实当中,因为境况,机遇的不同,每一个人所能实现的价值也不尽然相同。所以,当我们远望鸿鹄高飞之时,我们也可以放言,汝鸿鹄焉知燕雀之志哉!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我们限于多大的能力,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无分大小。是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即便是常人已有如此的心念,即使是普通一人亦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因而,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下的共产党员,更应当以这些基本权利和目标为基础,厚积薄发,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共产党组织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亦然。将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富强与实现共产主义相结合,就是当前的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终奋斗目标。一个人失去了志向,便会失去人生前进的方向,一个党员亦然,共产党员应当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为目标。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相结合。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使自身的思想觉悟做到与组织一致,与时代同步。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向心的凝聚力量,最终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集体的价值观相互关联。具体到我们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时刻准备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人生观的价值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以下误区:

1. 个人至上。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与集体之上。

2. 金钱至上。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有些大学生甚至唯利是图,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 享乐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懒散怠慢,只知道吃喝玩乐,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功利至上。这些大学生做事往往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利益好处为出发点,目的不纯,忽视人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走出高校后,他们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向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价值观,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必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身心和谐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得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