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07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1篇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 课程改革 层次方法体系 三三制考核方式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核心课程之一。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本课程对了解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选用与编著。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也是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文献检索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管理学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而适合本科阶段的亦有百种以上,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译著,主要是以哈罗德•孔茨

与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家的经典原著为主,这些教材包罗万象,知识繁多,图文并茂,体系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的编著,这些编著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职能来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有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于实践问题往往是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教材的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学热点问题,同时适合本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内容结构的设计。许多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学缘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一格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论是何种教学思路,该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必需介绍。二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低。三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四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各专业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内容必需严格的区分。五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课堂教师理论体系讲解方法。讲授内容主要以管理的核心职能、基本管理思想为主。(2)增加阅读量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指定参考教材,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不到的管理理论进行自我学习。(3)理解管理理论的方法。如可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对论文摘要进行宣讲。

2.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中间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即以某一实际或假设的企业管理事例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管理理论来分析或预测事态的发展及对策探讨。(2)主题辩论法。如在学习冲突管理时可对企业内部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利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3)角色扮演方法。即给一组学生一个管理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讨论,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角色扮演完后由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点评。(4)管理游戏方法。如可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3.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较高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实地参观调研方法。通过调研,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要求完成调研报告,可提高他们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学习成果汇报方法。可要求学生分组就某个管理专题作深入研究,并要求他们用多媒体向全体同学与教师汇报。(3)管理知识共享方法。可利用公共网络平台,以班级、专业、年级、系等为单位创建管理知识共享论坛,学生、教师就管理问题的看法、新观点、经验相互交流。

三、教学条件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改革。二是教学软件的改革。对于硬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建立管理实验室,进行企业模拟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实践教学。二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利用声音、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创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四是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平台。五是建立管理专业图书室。对于软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要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二是要有详细的主要教材与参考教材体系,以及课程习题集、案例库。三是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形成互补。四是要在本专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以识记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笔者认为,本专业该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讨论、主题答辩、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等;期末理论考核占三分之一,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辨析而不是识记。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概言之,在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掌握管理理论与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之间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寻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方,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2]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3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企业管理学课程改革项目式亲验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243-01

一、引言

独立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升人才质量、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然而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教学手段单一化、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脱节等问题[1]。国内外学者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政策研究、教育体系的建立、方法改革等内容[2]。笔者立足独立院校工科专业的《企业管理学》课程的授课现状,通过对知识体系的“项目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体验式”革新以及成绩考核的“客观化”创新,探究面向创业《企业管理学》课程的相关改革。

二、现状分析

笔者根据学者们针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及前期面向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师及学生开展调研结果发现,各独立院校开展的企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面向工科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学》课程,主要采取“讲授法”,难以形象讲解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与运作规范。

2.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大多数《企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较少能根据具体内容匹配恰当的教学方法,故多样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3.教学考核缺乏客观性。《企业管理学》课程目前主要采用成绩考核方式是按照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综合量化的方式,而这种方式通常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及能力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项目式+亲验式”教学方法,搭建了《企业管理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形成以项目、自学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的课程改革方案。

三、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工科类专业教育中,为培养懂“技术”的管理者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该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创业准备、创立企业以及企业发展,以创业准备阶段为例,创业准备阶段划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具体再划分为若干任务,以初识企业项目为例,主要划分为3个任务,即初识企业、初识管理者和能力测评以及初识企业相关法律。

根据以上项目及任务划分,由教师为学生设定创业情景,按4-6人分组,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学》的兴趣。

四、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本课程,笔者提出“项目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根据项目的特点匹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创业准备阶段的各项目为例,应用“项目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后,以初识企业和机会识别两个项目的教学方法设计为例,如表1所示:

五、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体系设计

笔者从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改革及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改革,提出《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考核体系应注重过程、全员参与,同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本课程为例,将课程划分为3个阶段、13个项目,每个项目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的分值,根据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分别评分。

2.考核主体多样化。考核主体包含老师、组长及小组成员,其中成员互评与组长评分主要考虑项目参与度和项目贡献度两个方面。

3.突出重点知识。根据《企业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用分值衡量不同项目的重要程度。

通过以上三项改革,学生的课程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试成绩、过程成绩以及学风成绩,其最终成绩可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权重按以下公式计算:

最终成绩=考试成绩+Σ过程成绩+学风成绩

过程成绩=老师评分+组长评分+成员互评

此外,考试的方式不局限于卷面考试、商业报告、PPT等形式;过程成绩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作为成绩核定依据。

六、结语

面向创业的《企业管理学》课程改革,在传统的授课基础上,引入“项目式+体验式”教学思想,立足创业,将课程内容按照创业过程重新整合,划分成若干相关的环节,针对学生创新创业,通过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匹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着重考虑从校企联合的合作方式、师资的培养、学生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杜泽,苏来英.广东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24-126.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4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5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呈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黄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番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墓木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一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魔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一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6

1 引言

长期以来,工程管理某一领域被各高校用来设立专业,合并后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课程多而杂,重复的授课内容在部分学科内体现的较明显,教学成效低下,资源利用率低;课程设置方面只是将原有专业的所有课程和教学理念及实践简单的拼接结合,没有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合理性和预见性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具有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高校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这两方面,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直以来,较大的阻碍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由于学术评价指标的影响,通常院校注重科学研究和轻视教学。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向,把教学的意义和学校科研能力都突出来。教学和科研并行发展是目前国内高校亟待解决的方向。

工程管理管业同样面对教学和科同事发展的问题,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在中国的所有大学专业中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工程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远大于在学校的影响程度。工程管理专业在部级科研项目上取得的成就和在大学中的地位不成正比。

2 工程风险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不断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热潮,但这就意味着面临的风险的增大。为了风险可以有效的被控制,迅速发展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在每个工程专业进行有效的服务。因此,具有相当的风险意识和能力去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通过管理课程改革研究,让学生达到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管理的主要过程,掌握有关现代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并掌握管理案例的分析方法,初步能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

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相关关系,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基本上有教学和研究存在负相关、零相关和正相关这三种关系观点

首先,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是:首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能够传递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创造知识。其次,完成人的素质也是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关键。除了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外,还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各方面。然而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智力因素,表达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再次,精力和时间限制也影响教学和研究的主体,在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多,势必影响到投资科学研究的时间,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也是存在冲突的。

其次,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是:首先,教学和科学研究存在相同的目标。教育和科学研究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方面来看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其次,从科研和教学从长期发展和整体大局观来看,二者也是一个统一的,而且是互补互助的关系。教学对科研的帮助主要体现在: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打造出一支出色的科研团队,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在授课互动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有助于科研课题的发现和提出。由此可知,教学和科研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相互独立,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联系。没有任何证据指明教学会影响科研,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科研对教育有直接影响。

4 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4.1 学校出台政策协调教学与科研

大学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关于协调教学与科研政策,并且对专业进行优化、学院进行重新分配专业,培训教师提升教学方法、改革制度优化人才配置,统一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实施一些可行的措施来降低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各学院和教学科研主体能够采取这样的措施以达到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目的。从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出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教育树立正确三观,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的重点就是这个方面。

4.2 从二级学院协调教学与科研

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上,大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围绕二级学院改革实施方案,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主轴,准确提出教师在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定位需求,树立正确的学术和教学的价值观,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使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部门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职位分类设置,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要求,突出教学人可以胜任各类工作;融合各类工作,体现相同的贡献相同的待遇。

4.2.1 专职教师岗位要求细分,工作职责明确

完成教学和研究是专职教师的主要工作,专职教师按工作方向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教学型职位、教学科研型职位。

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完成二级学院安排的教学工作量,从教学、科研和学术服务三个方面协同发展,教师在完成最基本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量,需要完成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者学术科研。

单纯教学型教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是以本科生教学工作为主,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术服务三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教师必须完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不仅质数量要求合格,质量同时达标,并且完成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成就总结等学术研究工作。

4.2.2 运用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为达到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的目的,学部制定专门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学部专职教师岗位绩效津贴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职位津贴、岗位津贴和奖励津贴。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作资历和学术资历的不同,津贴根据工龄、职称、职称年限来建立不同程度的等级津贴。不同岗位的职责与绩效由不同的岗位津贴来体现,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也是设置岗位津贴的影响因素。如果员工表现出色和超额完成基本职责以外的学术奖励就是奖金津贴。

4.3 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4.3.1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和学院应该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用于教师的发展,由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老师的实际能力,将选择申请教学、科学研究的主动权交给老师。

4.3.2 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和学院应该提供一个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同时对青年教师的科研给予最大的帮助。工程管理学院成立学术团队,发挥专业集成的优点,鼓励教师申报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快速完成。

5 结束语

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中,教师不仅是面对技术问题这类矛盾,还存在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内在要求处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为实践课程,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丰富的科研数据融入到教学活又校推动深入思考和研究,补充教学设计中的要点,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打下基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推动。

参考文献

[1]秦伟.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外资,2008,(4):142.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uilds 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includes curriculum practice, extracurricular social investigation, field simulation trial and workshop practice.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ts improvement.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8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进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目前广泛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并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进行。

1.1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主要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参看各种建筑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促进专业课学习并对后续课程学习重点有所了解。

1.2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施工测量、施工技术现场操作、施工现场管理等实习,加强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的培养。

1.3 生产实习 在这一环节中,因各个教学单位培养方向不同,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施工图预决算实习、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工程招投标全过程模拟实训、房地产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等,主要起到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作用。

1.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学生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综合应用,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工作做好衔接适应。方式可以灵活安排。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背景不同,导致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指向等不尽相同。同时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重过少。同时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2.2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 由于各个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导致所设置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结合。并且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没有考虑到在工程全过程实践中彼此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

2.3 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 很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致使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安排欠缺。并且由于缺乏经费,很多学校无法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导致实践教学存于形式。

3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文按照项目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全寿命周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将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课外社会调研、模拟生产现场实验、生产现场实践四种方式,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展开。

3.1 课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内设计、课内实验和大作业的形式展开课内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1.1 决策阶段 在决策阶段需要市场调查和预测技术、经济方案分析与评价等知识,可以通过布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课内作业来锻炼学生能力与素质。

3.1.2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图纸设计及设计概算文件编制。可以在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估价、AutoCAD等课程,通过建筑方案设计、设计概算和预算文件编制、施工现场测量等形式展开,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1.3 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应该熟悉招投标活动过程、参与方工作职责、合同文本撰写及投标报价策略等,可以通过设置编制招标和投标文件来熟悉相关内容。

3.1.4 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应该懂得施工技术与方法、成本或投资控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可以编制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使学生掌握相关方法与工具。

3.1.5 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 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就是项目通过验收进入到正式运营阶段,在此过程中应该懂得竣工验收的标准,工程结算与决算、物业管理等,所以可以让学生编制竣工验收文件、结算文件盒物业管理手册等来熟悉相关方面的知识。

3.2 课外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就是对有关事实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去参观、学习和调研来了解专业前沿、建筑材料及工艺、施工过程和企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就是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情景模拟与仿真道具,如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招投标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并且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学生了解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实践能力。

3.4 生产现场实习 生产现场实习就是学生亲自去施工现场观察、收集资料,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为参加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在四年本科教学过程中,将上述四种形式的实践课程适时、分层次、系统有序展开,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掌握全过程的专业知识以及各方实践能力。

4 完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

4.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 实践课程应该依据本校特色和方向设置,根据理论课程教学进度适时的、分层次的采取不同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利用实践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与反馈,强化实践教学质量。

4.2 整合实践教学各个环节 实践教学应从基础到前沿,从认识到实践采用四种不同形式在四年不间断的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加强各个环节的系统性,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合理安排实践中相互交叉部分,防止实践重复与空缺,构建一个有特色的、多层面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4.3 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习基地和综合实验室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配备各种相关软件及仿真系统和模型资源,如计量与造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招投标模拟软件、项目管理沙盘、AutoCAD、结构设计等的综合实验室,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平台需求。

4.4 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师是指导实践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进行脱产进修,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可以积极聘用“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经常聘请校外实践丰富的专家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举行讲座,从而增强教师整体素质,改善师资结构。

5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形式、系统的综合性体系,可有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蒋圆圆,黄大文.基于3p层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工程管理学报,2010(s1):87-89.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8篇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根据需求,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从根本上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被管理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也成为了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想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就必须结合实验室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得到切实落实。

 

1 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1 开放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

 

为了便于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仪器的充分利用,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设定为每年的下半学期,以此来避免毕业论文实验和研究生论文实验的高峰期。开放对象则主要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大四学生并不是作为学生参与实验,而是以实验室管理人的身份对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大四学生选择的人数不宜过多,8-10人即可,同时,必须确保这些学生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经验。

 

3.1.2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为实验管理人员的大四学生,需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环境科学基础实验的内容来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制定并进行实验前期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参与实验的大三学生,需要根据具体人数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已经设计好的几个实验方案中选择一个,在大四学生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验开展的具体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第三阶段,大四学生将每组的实验撰写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关教师和实验员对此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效果进行分析,对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3.2 开放实验室创新的效果与问题

 

将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由高年级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则作为监督员对实验开展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的管理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在课堂上,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来,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②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处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已经有了一个略微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希望参与一些实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了解。此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期,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选题、材料准备、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实验操作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来自主完成,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③加强常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文中提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都是以基础实验为依据开展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和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④文献检索和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选题,这就要求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内容较单一,且操作性不强;实验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使本该1天完成的实验,需要花费2-3天才能完成,导致实验缺乏连贯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时间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开放实验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管理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所介绍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该管理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

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第9篇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近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4%,食品工业俨然已成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07.04万人,比上年新增39.70万人。“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线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发展由偏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大批食品行业相关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以期培养出食品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1.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逐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后更加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待人处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顾及他人的感受,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强,极易出现人际交往危机,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明辨是非能力弱,自制力差,抵御不了消极文化的影响,进而贪图物质享受,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且容易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2.专业了解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厚

在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对待高考志愿填报,一部分学生缺乏经验,没有查询录取学校和专业相关信息就轻易填报,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主见而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意见,填报的是家长或老师看好而自己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第一专业志愿没被录取而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受这些情况影响,许多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了解不足,更谈不上能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3.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主动,但课程多,学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大都在理工类本科第三批录取,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一本、二本低很多,以湖北为例,近五年来,三本理工类录取批次线比一本低150分以上。学生中有一小部分学习基础较好,但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心理素质不好,导致高考分数远远低于平时成绩,但大部分学生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文化基础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科严重或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此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生大一学年就要接触《微积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这样难度较大的课程,大学期间需要学习40多门课程,学生毕业至少需修满170.5学分。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再加上难度大且数量多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厌学、旷课、挂科等情况。

4.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实践动手能力弱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为丰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快速增长和传播的时代,与“80后”学生相比,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开阔,更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成长道路较为一帆风顺,加之受高考指挥棒和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面向食品产业,实施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这一特点将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化解这一矛盾。

二、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1.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欠缺责任感、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特点,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掌握丰富知识、扎实技能和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灌输”、“命令”或“填鸭”的方式,回到对象化的主导性灌输之中来,围绕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与对课程的问题展开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使得灌输更为通畅有效,不断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公益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参与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深对国家、社会和学院、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采取引导、咨询、指导和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由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工作负责、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工作队伍。

2.因势利导,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便邀请专业首席教授做《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专题讲座,大一上学期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并组织学生赴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福娃集团监利福娃食品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大型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并经常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食品企业的经理高管做报告,联系从事专业对口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同时学院每年还将举行由启动仪式、产品展示、蛋糕我做主、食品知识竞赛、食堂明星窗口评选、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食品文化节,让学生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这些举措促进学生对专业、食品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浓厚的专业兴趣。

3.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面对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全体任课老师帮助学生正视现实,去掉思想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要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进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考分数较低不等于素质低、文化基础薄弱不等于智力低,让他们放下“三本”的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于大一新生,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入学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学籍管理、学院规章制度、熟悉大学环境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为自己量身定做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规划,同时对他们实施早操制度、早晚自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年级学生,学院根据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英语四级考试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学生,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会学科部成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各个课堂、班级考勤工作,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每周通报并将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记录在案,扣除相应综合测评分数,建立“考勤预警”和“学业预警”机制,组织召开学风建设先进班级经验交流会。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一帮一”工作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此外,期中考试前后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研究总结教、学、管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前夕,对全体学生进行“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诚信考试教育,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使考试作弊不再有其生存的土壤。

4.注重实习实践实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牢固树立“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食品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在继承校本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直接面向产业,将“获得工艺工程师的训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另一方面需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为例,该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各类课程实验、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育人周数占四年教学总周数的27.6%。正是由于对学生学习实践实训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2012年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并入选2013年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制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组建由30名学生组成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开始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实验班的凝聚力,做好面向食品产业链办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