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44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1篇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上海合作组织 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27-02

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其自身也经历了极大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除了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作用巨大。还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中最有实力的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它们的政策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就中俄两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而言,有很多相同的诉求,然而。由于利益,观念意识或者文化的差异,它们的政策又有许多相异之处。正是这些相同乃至相异之处,决定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解读,就一定要先观察中俄两国在对上海合作组织政策上,有什么相同和相异的地方。

一、中国与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政策的比较

1.1 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

笔者在这里采用了三个层次来分析中俄的上合组织外交政策。它们分别是:外交政策的目标,战略构想以及外交政策的手段。

中国对上合组织的外交目标。中国对上合组织的政策目标是:第一,打击和抑制“东突”的活动,抑制“东突”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维护中国西部与新疆地区安全;第二,就是解决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边界争议问题,维持边界和平与安全,使中亚国家采取对中国亲善的外交政策和维持中国与中亚国家良好的双边关系,不使中亚地区落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的控制,尤其是与中国有复杂地缘政治战略关系的大国或大国集团,以建立新集体安全体系;第三,使中亚称为中国长期的多元化能源之一,促进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国对上合组织的战略构想。从地区层面来看,实行“安邻”、“睦邻”的周边外交,推动能源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稳定和发展西部地区,以得到地区支持;从中俄双边层次来看,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主张反对葡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发展求和平、以合作求互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新安全观;从功能层面看,实行安全与经济两条腿并行;从发展层面来看,将上合组织定位为地区性国际组织,主张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不过分扩大、不建立反美联盟。②

中国对上合组织的外交手段。中国对上合组织的外交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成为多边合作机制。增强上合组织的执行能力,并推动上合组织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又不愿意不将上合组织的范围过分扩大。其次是推动军事合作,主要通过上合组织内部的联合军事演习,表达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反对“三大势力”的决心。再次是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成员国就能源合作问题展开对话。最后是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与俄罗斯展开多层次,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

1.2 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

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外交政策也可以从目标,战略构想和手段三个方面论述。所不同的是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政策经历了一个比较显著的转变。

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外交目标。俄罗斯在上合组织的外交目标:第一,保障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影响力,维护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特殊关系;第二,防范恐怖组织与势力向中亚渗透,维护外国俄罗斯人的安全,并要打击走私;第三,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保障俄罗斯“后院”,不使大国在独联体地区形成对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威胁;第四,实现经济利益,保障俄罗斯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并控制中亚的油气生产和输出。

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构想。从国际层次看,主导中亚,建立俄稳固的后方,扩展俄战略空间,提高国际影响和大国地位;从地区层面看,是俄独联体政策的发展、补充和延伸,定位为地区性国际组织;从双边层次方面看,借中国之力反恐、平衡美国势力的扩张,充实中俄战略协助伙伴关系的内容,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区域能源外交,稳定和发展俄东部地区;从功能层面看,构筑俄东南部地区稳定的弧形,安全优先;从发展层面看,服务于其东倾、南向战略,其中包括关于俄中印三角关系的战略考虑,以及关于俄印、俄伊关系的战略安排,还有为最终解决阿富汗问题作战略准备。

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外交手段。俄罗斯对上合组织的政策分为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的手段也有些不同。第一阶段是2001年到2004年下半年,该阶段俄罗斯对上合组织政策的特点是务虚多于务实。在打击“三大势力”方面的安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方面对上合组织提高决策能力和发挥实质性政治作用不够关注;在经济上,俄罗斯从不主动提出经济合作建议,但是并不阻挠上海合作组织制定经挤合作目标和规划;安全方面,俄罗斯积极推动建立上合组织的反恐机构,参加联合军事演习。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2004年至今,俄罗斯的政策手段有了变化,在政治方面,积极赞同上合组织抵御美国在中亚进行扩张,弘扬“上海精神”和“世界多极化思想“,更加注重提高上合组织的效率;在经济方面,俄罗斯不再回避经济项目的合作,并且提议建立能源俱乐部;在人文方面,俄罗斯积极促进文化教育交流,力求通过人文合作夯实政治互信基础。

1.3 中俄对上合组织政策的相异之处

中俄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是上合组织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中俄两国对上合组织政策的相异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组织的发展。

首先是中俄在对上合组织外交过程中,两国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中俄因为地缘上的接近,在协调上的难度也相应地有所增加,这就使得两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不够明晰,突出表现就是双方对于上合组织在各自战略中的定位。中国试图在上合组织范围内进行中俄双方全方位深层次通力有效的合作,而俄罗斯则不同。他有着中亚安全、经贸事务上更有力的工具――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中亚合作组织――所以对于上合组织的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安全事务上的合作,这注定两者在对待上合组织的态度上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态度上的差别首先就表现在对外政策构想上。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一直集中在世界大国、周边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三个主要方向,执行全方位、多类型和均衡化的外交战略。从这一点看,中国对上合组织应该是非常重视的。而对于俄罗斯来说,重视与西方国家的对外交往,只是通过东方外交来加大与西方抗衡的筹码,为俄国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最终回复俄的大国地位。那么上合组织在俄岁斯的外交体系中,不过就是一个补充而已。

如前文所说,俄调整其对上合组织的政策,也说明,在上合组织定性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有出现变数的可能,不像中国在此问题上立场明确而坚定。

俄战略构想的现实是建立在相关各方密切配合的设想基础上的,包括中国、中亚各国及印度、伊朗和阿富汗等各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俄罗斯控制的。中方更关注经济功能,比较强调经济台作,而更主张安全优先;俄方更强调上合组织的安全优先、特别是反恐问题,其基础是比较窄的。中国一直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而俄一直想让上合组织成为独联体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补充。

最后,这种战略上的不同也导致了手段上的不同。俄更注重安全合作和以能源为手段;相反中国则多用经济手段,辅助多边协商,安全合作、文化交流等其他手段。

二、中俄对上合组织政策不同的原因

外交作为内政的延续,不同的外交政策必定反映出不同的国内政治局势。本文就仅从国内因素探讨中俄上合组织政策相异的原因。

首先是两国的传统战略构想上的原因。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战略,是集中在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上合组织中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太国,并且与中国共享着大量的边界,不可能不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于俄罗斯来说,通过其两版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可以知道,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才是其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因为那里集中了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并且,中俄同时在崛起,国家利益同时在向中亚伸张,难免会出现主导权之争或国家利益的直接碰撞。中方战略重点是为“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周边条件,“和谐周边”,主要的战略意图是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国家问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地区共同发展”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为中国持续且健康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与此同时尽可能在与实力相符的前提下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相比之下,俄罗斯更重视上合组织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压制美国在中亚地区影响方面的作用,地缘政治考虑更重。因此更希望在安全方面下功夫。

另外一点罔内因素是,对于中国而言,上合组织能有效地起到维护边疆,特别是新疆地区的稳定。而对俄罗斯而言,其对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态度比较暧昧,因为中亚有大量俄罗斯居民,俄罗斯担心反对民族分离主义会有助于这些国家排斥俄侨;在经济上,俄对中罔提出的上海合作组织地区经济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态度消极,因为担心中国利用自己崛起的经济力量主导中亚。

最后,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在做出外交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忽视能源的因素。中亚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上海合作组织对维护中国与中亚的油气资源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俄岁斯来说,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储量对极力要实现大国复兴的俄罗斯来说是一个诱人的筹码,因此,它在能源领域加紧维修改造旧有管道的同时,积极谋划新的管道建设,加强对中亚能源外交的控制。

三、总结

可以说,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中,是合作多于分歧的。而合作与分歧也是有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的。作为追求利益的国际行为体。中俄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如求国内繁荣,求周边秩序稳定:也有不少差异点。如两国对上合组织的定位不同。这些利益的同与异,衍生出政策构想与实施手段的不同,进而使得上合组织,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其实站在更加整体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外交政策都有这更深层次的特点。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2篇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际协作,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网上同步或异步的各种方式,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与激励,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活动。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关注职前培养,发展到同时关注校本教研之后,借力于信息化环境而开辟的第三种教师发展形式。从校本教研到校际协作教研,反映了研究教师发展的新视野。校本教研作为对职前教师培养方式的补充,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它打破了专家研究理论、一线教师实施的传统模式,能使教育的新理论与方法迅速得到检验、修正、推广,并催生适合特定情景的鲜活教育经验。这种形式已经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有了比较好的应用。但笔者的调研发现,由于长期在一起工作,同一学校内部的教师,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交流之后,渐渐会有同质化的倾向。教师也觉得大家在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等方面差不多,持续互动的意义会越来越小。笔者在一项初中建设工程中指导中学教师作校本教研时,就有好些教师提出他们想走出去,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但由于资金、时间、距离等各方面的限制,事实上长期组织学校之间面对面的教师交流很难做到。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的优势,借力互联网的支持,推动教师交流从校本交流向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发展。网络的支持能够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在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互启与协同,这是其他教师发展途径所不具备的优势。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差异比较大,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已经受到了充分关注,成为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和“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合作,可以超越地域限制,用很低的投入,促进不同地域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层面的经验分享与协同,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初步实践

前面提到笔者在中学做指导时,遇到教师要求与他校进行交流的情况。当时作为对教师问题的回应,我们为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对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进行初步尝试。我们为此订立了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基本目标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组信息、项目中学信息报送和资料的展示共享,这是考虑到项目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弱的现状而制定的。较高目标是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日常流与协作。较高目标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随着项目的进行,在基础目标已经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形成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日常流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构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发展共同体。

图1项目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跨校讨论片段

初步的实践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师交流与协作,对于推动教师整体发展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项目学校的肯定。系统的应用达到设计的基础目标,在新闻通知、项目校风采展示、项目校校本研修活动信息报送等方面,收到了较好作用,使得参与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联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应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支持项目校教师之交流切磋、共同发展的较高目标。我们除了开发专门讨论区,让教师在方便时进行交流外,还专门组织了几次学校之间同一学科教师的同步主题式教学交流,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图1为一次协作讨论的情况。通过对讨论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之间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协商和意义共建。

作为初步的尝试,我们发现,教师基于网络的研讨还不够深入,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表面化。学习协作理论所期望交流言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推进,从交流的文本中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各个发言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在其他的项目中开发了视频课录点评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社区等,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校际教师协作的程度:一是通过这些系统,促进了更多地方,特别是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学校教师的参与,从跨校到跨地区,扩大了参与学校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参与群体特征更加多样化。二是交流与协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主题研讨、课录点评、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等活动,加深了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度,获得了初步的收效。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校际交流与协作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典型策略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可能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基于教育资源网站的资源共享式教师自由学习、基于相关教育论坛的自由式交流、基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业务沟通等。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特别是对我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下列一些策略是比较典型的,在应用中有较好的收获,值得推广。

(一)资源共享策略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和比较普遍的教师网上交流方式。由各校教师把可供他人借鉴的媒体课件、教研文章、心得经验等放在网上共享区域,以便其他学校的教师观摩学习。目前大多数的教师网站,都主要应用了这种交流方式,如中国教师研修网、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等。但是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没有主题,内容和形式容易分散,交流特别是协作的深度不足。常常发现有的类似网站资源比较丰富,但被浏览或下载的次数并不多,需要在资源内容和组织方面精心设计和管理。

图2教师跨校教学设计案例互评过程片段

(二)案例的异步交流互评策略

通过网络进行校际的教育教学案例交流,可以交流传播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育教学的经验。案例可以是教师德育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设计案例等。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就是把案例放到特定区域供其他教师观看并讨论。异步交流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思考,从而提高发言质量。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交流与讨论更有深度,有必要由专人组织,针对具体学段的某门课程,使同学科教师进行与授课基本同时进行的案例互评,即参与各方各出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然后互相点评他人方案。当然,为了尊重和协作的要求,倡议点评者遵守一定的规则也有必要。

图2为我们用该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案例互评活动的抓图,可以看出这样的形式能产生比较有深度的协同。

(三)课堂实录专家点评策略

这种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把教师的课堂实录在专门开发的视频点评平台,然后由组织者邀请学科专家进行点评,同时起到课录教师本人学习和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交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对在短期内教师吸取优秀经验,提高业务水平而言是很高效的一种策略。当然录像、邀请专家和组织活动所需的投入也比较高。

图3学科专家进行课堂实录点评片段

我们开发的视频课实录点评系统,具有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随时插入文字或录音点评的功能。点评插入点建立内部标记,当教师观看有点评的视频时,碰到有点评的地方,点评会自动弹出来供教师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专家点评的标签列表中点击相应点评,直接调出相应点评内容进行学习。

(四)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

基于主题的研论,由于主题的确定和研讨进行的时间不同,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种。从研讨的时间上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其分类和主要形式笔者有另文详细介绍,[1]这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网上征集主题、异步研讨的较方便操作的形式,来说明其操作方法。这种形式先由组织者通过专门网站向教师对象征集主题。然后对所征集的主题进行选择,再在相关平台开辟专栏,由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师自由讨论。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由于主题从一线教师当中来,针对教学实践,并且聚焦于有针对性的系统问题,能够于短期内使教师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是一种特别值得推广的策略。

图4专家专栏及优秀教师专栏

(五)专家和优秀教师专栏引领策略

本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是由组织者邀请学科专家或优秀学科老师,为他们在网络平台中开辟与其他教师交流的专门空间。受邀专家或优秀教师可在专栏有关学科教学研究成果,或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其他教师可阅读学习,或提问讨教,从而直接获得帮助。这种情况下,专家和专栏优秀教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图4为我们用该策略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片断。可以看出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发帖有很多的浏览次数,有教师在此提问并得到了回答。同时,其他浏览者阅读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发帖,以及他们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内容时,也会得到提高。

(六)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同步研讨策略

本策略即通过QQ、MSN等通用的或专门开发的即时通讯工具,组织异地的教师进行同步交流。由于交流的实时特征,在教师参与感、交流的即时性和互相启发的作用方面比较明显。这种交流如果一开始以其他日常话题引起,往往较容易打破参与者的陌生感,活跃气氛,使正式讨论的组织更容易。

(七)基于教育叙事的异步交流策略

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日常所想所思写下来,作为反思和经验积累均有价值。利用网络汇集教师的自我表达,不仅是研究者研究教师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反思、互相交流,从而得到发展的途径。利用博客等技术促进此种交流,目前已经有较好的案例,如“盐海教师博客”等。四、从一般流到虚拟教师发展共同体:问题与前景基础教育中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价值,最小来讲,可以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互相了解,达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和资源互惠的效果。如果能使参与教师通过长期的交流,通过以上策略,在业务上能进行日常协作,慢慢形成共同的目标、资源和文化,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则对教师专业发展会有更大的价值,对解决教育不均衡中师资队伍不均衡的问题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在国内组织这样的交流与协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观念问题。较多教师和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这种活动的价值,不认为别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会觉得这种活动费时间,影响教学。

2.教学工作繁重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每天的大量教学任务后,常常回家还要批改学生作业,没有太多精力参与。

3.职业倦怠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目前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知上一定程度下降,还有收入较低等复杂原因,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缺乏钻研业务、提高自我的动力。这样的话,即使有的学校可能会从学校层面愿意教师参与,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不高。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3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组织间形式――诸如虚拟组织、网络化组织、企业集群、价值链等方式的蓬勃兴起,表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以往企业静态的、由价值链理论描述的价值活动在快变环境中的不适应性日益凸现,价值创造视角已从企业内部价值链扩大到企业间价值链环节的优势互补,以及企业能力的相互提高。[1]因此,正确认识跨越企业边界的战略联盟组织创造价值活动的经济性,以及探讨战略联盟组织均衡存在条件的本质,对于深化战略联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联盟的本质:以专业化分工合作为基础的交易价值创造

一个企业资源的不可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程度越高,其他企业与之结成战略联盟的可能性越大。[2](31-61)通过发展联盟合作,联盟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相互的互补性资源和能力,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打造核心能力,从而提高其同伙伴企业以及直接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位势。[3]联盟本质上是双方的交易,不仅仅只是追求成本最小化的问题,还应当考虑联盟价值最大化问题。[4](131-145)从管理学角度的资源、能力理论来看,战略联盟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通过双方的交易来实现价值创造的获得与发展活动。企业的价值网络可能跨越企业边界,“特殊关系资产、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知识共享制度、有效治理”被视为四种潜在的组织间竞争优势的来源。[5](293-317)不同的企业因为自有资源与核心能力的不同,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而获得竞争优势,从互补能力和资源以及联盟中不同企业的组合中获得“双赢”协同效应,取得互补的知识和技术,创造竞争优势。专注于某一特定的产品领域的战略联盟企业,拥有自己专用资产、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发展而形成的核心能力,实现既跨越了企业边界,也跨越了专业技能领域而演进成为一个大量生产中间产品的价值链联盟专业化分工生产网络组织。[6](68-79)

二、战略联盟专业化分工合作生产的经济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

考虑与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技能专长、经验知识和市场关系所决定的特定能力相一致、且可分别生产产品x和y的两个大类企业,每大类企业中的Mi(i=1,2)个厂商(消费者-生产者)的集合为一连续统,总量为M1+M2;每大类企业群体中的企业事前都是相同的。假定分处在两类群体中的企业i(i=1,2),在某一价值链中分别为最终产品而出产两种互补性的产品x和y;企业i可以各自选择其中至少某一个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对另一中间产品的需求借助于交易来实现,通过交易来完成对最终产品的生产。

(一)专业化分工合作生产结构系统的超边际分析模型

a和b分别是生产x和y的专业化经济程度参数。由于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有a,b>1。为使模型显式设定,设a=b=2,这个生产系统和资源禀赋约束表明企业1生产具有专业化经济,企业2生产具有专业化经济,内生比较优势是由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决策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生产率的差别。

此效用函数(ui>0)反映了产品x和y间的互补性。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和为实现交易,企业由外部最终购得并用于自身生产消费的数量就分别表示为kxdi和kydi。其中,k为交易效率系数(0<k<1=,β为产品偏好参数(0<β<1=。

对于本文的两个企业、两种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经济而言,有三种类型生产模式可供选择:非专业化模式Ai(即自给自足的模式);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半专业化模式,用(xy/y)1和(xy/x)2表示;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完全专业化分工模式,用(x/y)1和(y/x)2表示。这三种类型生产模式的组合,构成了图1中的4种生产合作结构:

图1 生产模式和合作生产结构

(二)战略联盟:最优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专业化分工生产结构模式的配置

企业的自给、生产、售出和购买决策涉及6个变量xi、xsi、xdi、yi、ysi、ydi≥0的选择,这6个变量的零和正值的组合就有26=64个。运用库恩-塔克条件、文定理和最优决策的其他条件尽可能多地排除一些组合;最优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就是考虑6个变量同时在满足(1)、 (2)、(3)和(5)式的条件,使(4)式的效用最大化,并将最大化效用在不同生产结构模式之间进行角点均衡的求解比较,[8]决策结果反映在图2中(由Matlab 7-0绘制)。

(1) 结构A由企业i各自选择自给自足模式构成。两企业都各自生产x和y,既没有专业化生产也无分工合作交易。由

(2) 确定,其总合生产转换曲线就是EFG,它与ECG之差就是分工经济(图2阴影部分)。

局部分工结构Ba、Bb 和完全分工结构C 表明,企业通过选择可以内生比较优势的报酬递增技术和资源方向进行投资,最终获得后天的比较优势――这个专业化优势必须依靠分工合作才能获得。联盟企业长期专业化于某一产品领域方向(如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拥有了相应生产环节的专有性核心资源,积累并发展出了独特有效的技术或诀窍知识,也因此而具有该领域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化经济性,同时,专业化经济又强化了对企业外部更高级资源禀赋的依赖和需求。企业常常倾向于把价值链中拥有核心能力的环节“归核”,而把其它环节“外包”,甚至进行虚拟经营,现实中的许多战略联盟与虚拟企业证明了这点。建立在完全专业化分工C 结构基础上的战略联盟组织,为弥补本企业内部自有资源与经营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通过与其他企业间的价值链整合(不同独立决策主体成员企业间恰当的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置),彼此在各自的能力、关键资源和知识――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和彼此核心专长得以互补,获得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济性和战略联盟的整体竞争能力的大幅提升,从而达到互利共进“双赢”的协同效应。

三、战略联盟:专业化分工合作与交易费用最优折衷的均衡规制结构

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互补合作战略联盟企业,随着相互间的分工深化,可以促进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的中间产品数量也会剧增,从而引致较高的交易费用以及生产协调费用。为了保证分工之后的经济效率,就必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维持专业化企业的存在,否则,将会出现组织生产活动的内部化或实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企业的存在是分工的结果,与之对应的中间规制结构之所以存在是企业间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企业核心专长这一比较优势相互配合,战略联盟则是中间交易规制结构的一个应用。[10](90-98)那么,战略联盟组织结构能否成为一种均衡规制组织结构而存在呢?

根据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一般均衡定义,首先运用非线性规划求解企业效用最大化问题,并用市场出清条件求出上述四种生产合作结构中每一种的局部均衡角点解。[6]

同理,可求出结构A, Bb和C的角点均衡(见表1)。

从表1中自给自足结构A、局部分工结构Ba、Bb 和完全分工结构C比较分析表明,随着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联盟组织企业间的事后比较优势

由于分工和专业化而内生地产生。各结构中企业生产模式的每一角点均衡,就是既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下的最优资源配置;且在该角点均衡相对价格下,没有任何企业会有激励偏离已选定的生产模式。

由表2可知,在其他参数给定时,随着交易效率系数从一个低值提高到k0,然后提高到k1或k2,则一般均衡就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然后到完全分工。如果k<k0,则一般均衡结构是自给自足(结构A)。此时两企业均为自给自足,且没有分工合作交易,两种产品生产率低下。如果k>k0,且M1/M2<β/[2(1-β)k0],则当k<k1,一般均衡结构是Ba;如果k>k0,且M1/M2>2βk0/(1-β),则当k<k2,一般均衡结构是Bb。这表明,当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经济程度有所提高时,企业间出现局部专业化分工。随着交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当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经济程度足够高(k>k1和k>k2)时,一般均衡结构是C。即当两企业强烈偏好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两企业加入完全分工合作,一般均衡将从局部分工跳至完全分工,半专业化的企业也将完全专业化。

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为战略联盟组织的合理存在提供了一个一般均衡规制机制的解释。在这个机制中,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提高是专业化分工战略联盟形成及发展的驱动力。战略联盟的合作生产交易模式、交易效率以及分工水平是相互依赖、共生的,且在一般均衡中被同时决定。联盟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以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报酬递增,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分工水平;同时,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加速了知识经验积累和核心技能的改进,分工和专业化深化成为联盟组织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促进了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战略联盟组织成为一种均衡规制组织结构。具有各自领域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具备较强的专业化经济性联盟企业,只在交易效率系数足够大(k>k1和k>k2)时,其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生产计划就会出现在点 F上而不是曲线ECG上。因此,随着专业化水平和分工协作生产以及交易效率的改进,战略联盟组织均衡的总合生产计划就从低水平ECG跳到高水平点F,从而使联盟组织利用更多的分工经济好处(图2阴影部分)。

四、结 论

80年代中后期,企业战略联盟蓬勃兴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化和分工使市场规模扩大、市场交易增加,引致了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这促使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制度安排来减少交易费用。作为介于企业(一体化组织)和市场两种规制结构之间半结合的战略联盟,更为注重的是产权独立性的各成员企业间跨组织边界的长期合作、竞争与知识的创造活动,通过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对相互间市场交易进行有组织的协调,部分抵消了纯粹市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未来不确定性,趋于缔结联盟稳定的分工合作交易关系而替代市场交易机制。战略联盟的形成并不是一种随机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合作”,而是基于各自效率贡献最大的互补性资源和核心专长互补利用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共同创造联盟价值的企业间交易关系的有机整合的制度安排,是由核心专长各异的独立决策主体的不同企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最优配置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结构,是成员企业选择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生产组织模式决策的内生结果,具有强大的资源获取的组织能力和联盟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基于分工生产潜力和交易效率改进之上的战略联盟这一专业化分工经济系统,它不仅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与资源禀赋条件下,实现了企业局部乃至整体的帕累托最优(分工),而且从联盟组织整体上讲,分工和专业化深化成为战略联盟组织价值创造稳定提升的重要保证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分工演进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而成为一种高效的专业化分工的均衡规制结构的经济组织。利用战略联盟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和运作高效的机制,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分工格局,从而可实现产业价值链整体的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 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T.D.Das & Bing Sheng T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Vol.26,No.1.

[3]Yoshino, M. Y.& Rangan, U. S.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4]Zajac, E.J., and Olsen, C.P. From transaction cost to transaction value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 1 (January 1993).

[5]Ranjay Gulati. Alliances and Networks.Str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Vol.19,No.4.

[6]何雄浪.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与产业集群演进[J].财经研究, 2006(4).

[7]Xiao Kai Yang & Jeff Borland.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Vol, 99, No, 3.

[8][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纲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9]蔡继荣,胡 培.基于生产组织模式选择超边际分析的战略联盟稳定性边界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7(2).

[10]芮明杰,袁安照.交易的规制结构论[J].经济科学, 1998(5).

Strategic Alliance: the Structure of General Equilibrium Transaction

Rules Based on the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angFengHu Pei2Abstract: The economic labor division, as a result of expanding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is the prerequisite to establish strategic alliance for firms which have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core skills and specialties. A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 cooper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It unveils an endogenous result of decision for the firms choosing strategic alliance specialized cooperation structure. Moreover, the division of labor equilibrium and the efficient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n strategic alliance ensure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o becom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rules for the alli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Strategic Alliance; Specialization Cooperat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nframarginal Analysis; The Structure of Equilibrium Rules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4篇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摘 要:伴随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而突显出的矛盾冲突深刻反映出了民族乡村旅游开发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遭遇的社会建设困境,其实质是民族乡村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以贵州XJ为个案,基于七年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当地旅游开发的一手资料,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当中选取了三组矛盾冲突,通过构建混合博弈模型分析其中的行动者逻辑,得出在缺乏沟通与共识的前提下,追求短期效用的“理性经济人”行为是导致冲突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提出了改善主体间博弈关系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 :民族社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混合博弈;交往理性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83-07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DJXS11011104)

作者简介:罗章(1963-),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区治理。

一、引言

民族乡村旅游开发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贵州战略定位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贵州以文化旅游发展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利益冲突问题的内在机理,把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已经成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乡村旅游开发,维护民族乡村社区稳定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较为关注,着重探讨利益冲突的类型、产生原因及改善路径。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而缺乏从行动者动态博弈的角度出发的解释性研究,另外,概括性研究较多,而缺乏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案例研究。本研究深入XJ苗寨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构建混合博弈模型分析利益冲突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认为交往理性的缺乏是产生利益冲突问题的深刻原因。

XJ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海拔833米,面积57.9平方公里,村寨拥有1432户苗族居民,总人数达6000余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苗族古村落。当地自然风光独特、环境保护良好,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饮食、服饰、建筑、语言保存完好,成为当地进行社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1982至2005年其先后被列为民族风情旅游景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博物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地旅游开发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982-2008年,2009年至今。在旅游开发第一阶段当地旅游业并未形成系统规模,旅游综合收入较少,在旅游开发第二阶段,随着地方政府及旅游开发公司的介入,旅游开发初显成效,旅游综合收入显著提高,2012年,当地旅游人次达352.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46亿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然而,旅游开发在带动苗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矛盾的出现,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稳定。2012年,XJ苗寨由利益矛盾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消解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社区治理问题。

二、XJ苗寨旅游开发中的三组利益矛盾

XJ苗寨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了多组利益矛盾,涉及多重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的利益矛盾组合当中,村民与基层政府、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村民与旅游开发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最为尖锐,是阻碍当地旅游开发进一步进行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因此研究选取这三组冲突关系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一)村民同基层政府的利益冲突:旅游配合与参与

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本质上是一种权属冲突,即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性问题。民族乡村的旅游开发依托于民族社区,作为社区主人的村民认为旅游开发应保障其主体性地位,满足其基本的利益诉求,为其提供参与旅游开发的便利条件,如基础设施的修建、技能培训的开展。然而,作为社区旅游开发主要规划者的基层政府则从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考虑,受成本等约束条件的限制未能按照村民意愿实现其诉求,在开发过程中仅给予村民一定数额的补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村民自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来,另外,为促进沿街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来商户,遭到了当地村民的反对。村民需求与基层政府供给之间的结构性扭曲造成了当地村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缺失,并且呈现出竞争不利的状态,由此导致村民参与意愿不强。根据对XJ苗寨村民旅游参与状况表的调查,在基层政府给予村民补贴鼓励其参与旅游开发的状况下,仅有51%参与到了实际的旅游开发中,且较多从事简单的经营活动,村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未随着文化旅游的开展而有所提高。

(二)民间组织同基层政府的利益冲突:谁是老大?

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实质上是权力分配问题。民间组织作为XJ苗寨的内生治理资源具有稳固的权威地位。在关于民间组织权威性的调查中发现,有43.6%及46.4%的村民表示非常同意及同意服从民间组织的治理,这表明民间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话语权和治理影响力。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民间组织的内部权威与基层政府的官方治理权限之间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双方出现了尖锐的权力冲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作为传统权威的民间组织认为其有参与文化旅游相关问题协商、决策并捍卫苗寨村民的权力,而作为官方治理组织的民间政府认为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属于政府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相关问题应由政府牵头、负责,双方在权力归属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群体间的对立。2009年,XJ苗寨基层政府在未取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允许旅游开发公司收取门票,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民间组织同基层政府就此事的决策权力问题出现了争端,将双方之间的权力争端推向了高潮,自此以后双方关系僵化,民间组织开始以不正当的方式同基层政府对抗,2010年老人会作为民间组织的代表被基层政府强行取缔,使得双方的权力冲突更为尖锐。

(三)旅游开发公司同村民的利益冲突:收益公平

旅游开发公司与村民之间的冲突是由利益争端所引发的社区冲突问题。就XJ而言,旅游开发公司与村民应该是旅游开发中共同的受益者,但是当地的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开发公司与村民在开发中受益不均,前者主要收益来源为门票收入,后者主要从自主经营中获利,并可以获得部分旅游开发的补贴,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培训,村民从自主经营中的所获得的收入极少,并且要受到当地门票价格高低影响下客流量大小的限制,加之缺乏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多数村民并未因为旅游开发的进行而使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当地村民生活的收支状况表可知,其中48%的村民收支平衡,存在27%的村民入不敷出,大多数村民很难从中受益。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部分村民开始以“逃票”方式同旅游公司争利。2009及2010年开发公司取得的门票收入分别为1206.95万元和4006.5万元,而其中仅有15%以补贴的形式分配给当地村民,低收益引发了村民的“逃票”行为,既以亲戚身份为掩盖,以低于当地票价的价格引入游客进入村寨,由此造成了开发公司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阻碍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正常进行。

三、三大利益冲突关系的混合策略博弈分析

混合策略指行为人以一定的概率分布采取某种行为,增强自己行为的灵活性,从而使其预期效用最大化。而在XJ旅游开发中所涉及的利益冲突问题上,无论是基层政府同村民,民间组织之间,还是旅游开发商同村民之间,他们的行为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而形成自身行动的灵活性,这与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博弈行为相契合,因此文章从混合策略博弈的视角出发,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以上所涉及的利益冲突问题。为了便于模型构建和分析,有如下假设:

(1)在每个博弈中只存在两个博弈参与人,即村民与基层政府,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村民与旅游开发公司;

(2)博弈双方均为理性人。在博弈过程中,两个参与主体有且仅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

(3)双方均不知道对方的策略如何选择,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4)博弈主体处于同一社区,故两者就当地旅游问题的信息是完全的;

(5)参与主体以一定的概率采取某种策略。

(一)基层政府与村民间的利益冲突的混合博弈分析

表1为XJ苗寨村民与基层政府博弈的支付矩阵。基层政府的策略分别为“配合”和“不配合”。“配合”的行动策略指基层政府按照村民意愿,为其提供利于其参与旅游开发的基本支持;“不配合”的行动策略指基层政府未满足村民需求,实行违背村民意愿的开发计划。村民的策略为“参与”与“不参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将根据基层政府的行动策略而决定是否参与旅游开发。在对对方行动策略不确定的状况下,博弈过程中,双方均基于对对方行动策略的预测而确定自身行动策略,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当其预测村民的行动为“参与”时其才会选择“配合”的策略;同样,当村民能够预测基层政府将选择“配合”的策略时,其才会选择“参与”的策略[1],可以看出,双方在无直接信息沟通的情况下,以对对方行动预测为基础的博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矩阵中各参数所满足的条件为P>0>-P2>-P1,L>0>-I>-W,假设基层政府以概率μ选择“配合”(0≤μ≤1),村民以概率r选择策略行动“参与”,据此可以得到双方策略博弈的预期收益,基层政府与村民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可以看出,基层政府及村民只有在对对方行动进行充分预测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选择自身的行动策略,然而预测的基础在于信息的获取,旅游开发中,双方信息沟通不充分,尤其作为旅游开发主要参与者的基层政府,在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常常忽视村民意愿,缺乏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导致村民出现对抗情绪,双方交往理性缺乏,博弈难以取得最优化结果。

(二)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利益冲突的混合博弈分析

无论是民间组织还是基层政府,都会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换言之,他们更加倾向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个人理性来指导行动的选择[2],而不加考虑使双方能够充分受益的交往理性,由此造成了双方的利益冲突。

表2为XJ苗寨民间组织与基层政府对抗的博弈矩阵。a代表基层政府协商所取得的效用,b代表民间组织不对抗所取得的效用,d为民间组织对抗时所取得的效用,A1为民间组织对抗所付出的成本效用,即为对基层政府造成的损失效用,A2代表基层政府协商所取得的的额外效用,A3为民间组织不对抗所带来的额外效用,C1为强制对民间组织所造成的损失效用。基层政府及民间组织的预期效用分别为:

对以上基层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期望效用函数分别求导并令其等于0,得到基层政府同民间组织之间就民间组织进行对抗的期望效用即双方混合博弈的均衡点,即只有当基层政府选择“协商”的概率η=η*时,对于民间组织而言,两种策略选择将是无差别的,同样,当民间组织选择“不对抗”的概率λ=λ*时,基层政府的选择同样无差异,在对手占优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哪种行动都将获得同样的效用。

可以发现,在基层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混合博弈过程中,对对手行动选择的准确预测有利于自身占优策略的选择,但是在实际的博弈过程中,由于双方都会尽力避免行动信息被对手所获取,最终导致博弈出现最坏的结果而难以满足双方需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基层政府并未与民间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而是将其纳入被管理对象范畴内,在协商无门,决策能力被削弱的情况下,民间组织采取非正式方式与基层政府对抗,双方信息沟通不充分,交往理性缺乏,最终阻碍了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开发公司同村民之间利益冲突的混合博弈分析

XJ苗寨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开发公司同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得最为突出。旅游开发公司为了收回开发成本实行票价制,村民为了个人利益擅自进行“逃票”,这里的“逃票”指村民以低于门票价格并以亲戚身份掩盖将游客带入村寨。利益冲突又造成了双方的博弈关系,以下为双方利益冲突的博弈表述。

表3为旅游开发商与村民之间就“逃票”问题的监督支付矩阵。其中M代表村民因为“逃票”所取得的额外收入,N为旅游开发公司对村民“逃票”进行惩罚的罚款,C为旅游开发公司对村民“逃票”进行惩罚监督的成本。当旅游开发公司选择对“逃票”现象进行监督惩罚时,村民的最优策略为“不逃票”,当旅游开发公司对这一现象不进行惩罚监督时,村民的最优策略为“逃票”,取得逃票收益为M,当村民选择“逃票”时,旅游开发公司的最优策略为惩罚,当村民采取“不逃票”的策略时,旅游开发公司的最优策略为不惩罚。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一支付矩阵中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在这种博弈双方都不愿被对方猜透策略的情况下,来寻求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假定旅游开发公司以ξ的概率对“逃票”现象进行惩罚,以1-ξ的概率不采取惩罚措施,村民以ω的概率选择“逃票”,以1-ω的概率遵守旅游开发商收取门票的政策,不进行“逃票”。那么旅游开发公司以概率ξ=1选择监督惩罚,和以概率ξ=0进行监督惩罚时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在村民取得占优策略时,无论旅游开发公司采取何种策略,其收益都将是无差别的,为此,令π1(1,ω)=π1(0,ω),得到,同理,当旅游开发公司取得占优策略时,其以1和0的概率分别选择逃票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令π2(ξ,1)=π2(ξ,0),得到

,最终得到旅游公司与村民混合博弈的纳什均衡为(ξ*,ω*)=。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旅游开发公司与村民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是导致双方关系走向对抗博弈的重要原因。收入分红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旅游开发公司作为社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需要与村民进行充分的沟通,走向“不惩罚”、“不逃票”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公司并未向村民充分展现协商的意愿,村民也在话语难以表达的状况下选择与开发公司对抗,最终导致双方博弈行为的产生。

四、三组博弈模型的归纳与启示

(一)模型归纳

基于以上三组混合博弈分析能够发现,在整个博弈过程中,每一组博弈关系所涉及的两个参与人始终保持着对立关系,双方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对话,为最大化自身行动效用,同时避免对手对自身行动信息的准确预测,参与人均以一定的概率而选择策略行动,参与人A采取的策略行动要基于其对参与人B所采取策略的预测,村民要基于其对基层政府行动的预测随机选择是否参与旅游开发,传统民间组织要根据其对基层政府是否选择“协商”策略的判断而决定是否选择对抗策略,为杜绝村民的逃票行为,旅游开发公司同样会以一定概率选择“惩罚”策略,从而加大村民的逃票难度。然而,正是这种博弈双方参与人以概率选择为基础的随机性行为增大了出现最差博弈结果的风险,提高了目标达成所需要的交易成本,由于彼此间合作、沟通意愿的缺失,参与人并未在以概率为基础的混合博弈过程中各自取得最优效用,博弈结果也并未实现整体最优,博弈模型充分反映了在XJ社区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是影响民族乡村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研究启示

研究通过构建混合博弈模型对XJ苗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矛盾进行抽象再现与探讨,认为当地利益矛盾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征:

(1)博弈双方短期逐利的行为导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三组博弈关系中的利益主体都采取了以追逐当前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策略,对旅游开发的前景缺乏长期的预测和基于长期合作的行动者关系的理解。这种由于在发展目标上的短视,导致行动者,无论是地方政府、公司、以及村民们都拒绝采用合作的行动策略,而是倾向于在当前博弈中争取自己绝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得三组博弈都倾向于零和的结果。

(2)博弈双方个体自利的行动模式。模型所反映的三组博弈关系中,博弈多方的行为模式都体现出对零和博弈规则的理解:在利益关系当中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以及“对方效用最小化”。因而,面对博弈能力较弱的一方,能力较强的利益博弈者会努力放大自身的效用,同时尽可能地限制对方的诉求。博弈“最大最小原则”放大了博弈双方效用的差距,使得双方在行动中更加对立。

(3)博弈双方共识的缺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每一组博弈关系中所涉及的博弈双方均会避免对方对自身行动信息的获取,同时会基于直觉判断对对手的行动策略加以预测以便使自身策略选择能够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对方效用最小化”。在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并未就行动策略达成共识,而是致力于对自身短期最大效用的追求,最终导致旅游开发难以实现长期效用的最大化。

以上三个特征满足混合博弈模型所包含的行为逻辑,博弈双方利益对立、共识缺乏、均以“自身效用最大化,对方效用最小化”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博弈改善应当具有纠正以上行为逻辑的特征,使XJ苗寨的旅游开发主体间能够加强沟通与对话,缓解对立关系,实现主体间的合作,促进当地旅游开发进一步发展。

五、“交往理性”——博弈关系改善的理论构想

综上,我们得到了导致XJ社区旅游开发中不同主体间混合博弈关系产生的三点原因,即决策短期、逐利自利以及共识的缺乏,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恰对博弈关系的改善有所启示。

首先,“交往理性”呼吁长期合作而非短期逐利。“如果参与者的行动计划不是按照自我中心的成就计算,而是按照理解的活动而合作化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行动称为交往行动”[3](P362)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是“为理解所进行的”,其目标在于通过相互理解而达成主体间的合作,而只有基于理解所达成的合作才更可能持久,与之相反,策略性的行动是“为成就所进行的”,更注重对自我利益的短期关注,而缺乏长期愿景,在XJ旅游开发中,增强主体间的交往,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是促进主体间合作的有效路径,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开发方的基层政府、旅游公司要增强沟通意识,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积极与民众进行沟通,使双方利益关系得以缓和,由对立走向合作。只有基层政府与旅游开发公司首先向村民及民间组织充分展现对话意愿,村民与民间组织才会削弱与基层政府及旅游公司的对抗情绪,最终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其次,“交往理性”强调整体利益实现基础上的自我利益的实现。哈贝马斯并未对个体自利进行全面的否定,而是强调团体中的个人,个人要遵从团体的整体要求。“在交往行动联系中,只有那些作为社交团体的成员,能按照主体内部已认可的运行要求来安排自己行动的人,才可能具有健全的判断力。”[3](P30)“在交往行动中,参与者不是首先以自己的成就为方向,他们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循他们个人的目的的,就是说,他们能够在共同状况规定的基础上,相互决定他们的行动计划。”[3](P362)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人要遵从整体的要求,这是实现自我利益需要的前提。在XJ苗寨旅游开发中,博弈各方要共同重视旅游开发整体最大效用的取得,协调利益关系,实现主体间合作,为推进旅游开发的进一步发展而采取一致行动。

最后,“交往理性”倡导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以语言为媒介而达成共识。“交往活动采取了文法语言的形式促使认识、考核和表达改建在语言的基础上,就是说,交往手段采取了新的职能,在理解的职能以外,也执行使行动者行动合作化和社会化的职能。”[4](P83)“交往理性”并不提倡社会主体对彼此行动的猜忌与揣测,而是倡导以语言为基础的真诚、真实的交流,这种形式的交往活动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同时促使人们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而实现合作。在“嵌入式”的旅游开发模式下,基层政府及旅游公司往往忽略与村民及民间组织间接或直接的沟通,沟通平台缺失,政策宣传缺乏,在旅游开发相关问题上,主体间难以达成共识。为缓解博弈关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构建信息沟通平台,为博弈关系中的博弈双方创造对话机会,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建立信任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合作,进而推动旅游开发的顺利发展。

综上所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团体中的个人要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对话与交流,重视信任和共享机制的重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其为拉近人际距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缓解主体间的冲突提供了新的道路,为此,增强XJ社区旅游开发主体间的交往理性是研究所提出的改善主体间博弈关系的理论构想。

在XJ苗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基层政府及旅游公司将社区居民及民间组织视为行政管理的对象,而非社区治理主体,缺乏与社区居民及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使社区居民及民间组织产生严重的权利挫败感,最终导致利益矛盾的产生,这种交往意识的缺乏恰与哈贝马斯所指出的交往理性的缺乏有着极大的关联。研究从增强“交往理性”,构建出了在主体间充分沟通与对话,达成共识的条件下的博弈改善矩阵,如下表4,表5,表6所示。

表4为基层政府与村民间的博弈改善矩阵。在主体间交往理性增强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作为XJ苗寨旅游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将主动与村民进行沟通与对话,双方对立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基层政府将在与村民进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按照村民意愿提供便于其参与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如修建通村道路,提供技能培训等,在此条件下,村民将选择参与旅游开发,而放弃与基层政府进行对抗,为此双方博弈将实现纳什均衡,策略组合为(支持,参与),支付为(L,P)。

表5为基层政府与民间组织间的博弈改善矩阵。“交往理性”重视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活动,强调交往主体在语言的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博弈关系改善后,基层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将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传统民间组织意见,与民间组织建立协商合作关系,民间组织将放弃“对抗”的策略选择,而与基层政府,最终将得到均衡策略组合(协商,不对抗),支付为(a+A2,b+A3)。

表6为开发公司与村民间的博弈改善矩阵。在旅游公司与村民的博弈中,由于双方并未就门票收入分配问题达成一致,导致村民在预测旅游公司策略的情况下,随机选择“逃票”或“不逃票”策略,降低了旅游开发的效率。在双方博弈关系改善后,旅游公司与村民将在协商沟通的基础就门票收入的分配达成共识,改善后的均衡策略组合为(不惩罚,不逃票),双方也将获得协商所带来的综合效用Z,支付组合为(Z,Z)。

可以发现,在主体间交往理性增强的条件下,每一组博弈模型中所涉及的博弈双方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取得博弈的均衡策略组合,博弈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能促使旅游开发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同时也能够使博弈的各方取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结语

民族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基层政府、旅游公司、民间组织、社区村民,利益各方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然而,只有在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矛盾,建立合作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旅游开发整体效用的最大化。至此,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我们改善当前XJ苗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带来了新的启示,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与对话,增进主体间的理解与信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有效地缓解博弈关系,促进民族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J].经济地理,2008,03:519-522.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5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企业;策略

目前从企业当下的物流发展来看,物流外包已经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实践过 程中,尽管物流外包的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或第四方物流企业)彼此都很清楚地认识到物流外包的重要性,但还是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企业物 流外包的发展举步维艰且发生中断的情况。因此,对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进行分析,揭示物流外包的机理,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方法和决策,这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物流 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物流外包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其管理类型,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

1 企业物流外包管理现状

物流外包的服务对象有多种,有的产品具有高科技水平,有的产品季节消费性很强。销售物流具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变异性比生产和采购物流要大很多,因此,对 于销售物流而言,对其进行标准化、可靠性的监控和评估审核还有很大的难度。根据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配合行业的竞争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相应的物流外包现 状:

(1)企业的物流环节比较繁杂,造成其末端配送的成本比较高,这就需要拥有强有力的物流网络,要求物流配送具有专业的系统且稳定、成熟,进而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随时调整物流的运作模式。

(2)现在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广告和促销手段对商品的需求影响很大,物流的高峰配送能力受到很大的挑战。

(3)各种企业的销售渠道逐渐从以总经销商为中心转变为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销售分配渠道的中心也逐渐转向地、县级城市,这一情况要求物流企业合理布局自身的配货中心。

2 企业物流外包管理的主要类型

企业所实施的物流模式及其外包管理策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物流策略必须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战略,因此它们选择的物流配送模式和物流外包模式也各有所异,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企业物流外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外包。物流业务完全外包是最彻底的外包形式,相关的企业关闭自己的物流系统或者不建设自己的物流系统,完全将自己的物流外包业务承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2)部分外包。这种物流方式就是企业将物流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自己经营的业务,另一部分是非自己经营的业务,企业将非自营业务或者经营效益不怎么好的自营业务整体打包后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3)物流系统接管。这种物流外包方式就是企业将物流系统的相关业务全部转卖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者是承包给它,用一种称呼就叫做物流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权接管企业的物流系统且继续雇用原来企业的职员。

(4)物流管理外包。它指的是企业有物流设施的所有权和产权,仅将其管理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由于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状况和不同的物流管理水平,它使得企业实施的物流外包形式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

3 企业物流外包管理决策策略研究

企业的物流外包策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是整个企业全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时,要让企业的物流外包策略服从于企业 的整体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制定出一个好的物流外包策略,首先就要制定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物流 外包的决策机构,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物流业务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物流整合程度以及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对物流外包决策的必要性以及 可行性进行相关分析。

(1)确定目标体系进行广泛的宣传并成立物流外包决策及执行机构。如前所述,物流外包决策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因此在进行物流决策前要组织一个由物流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生产经营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高层领导人士、企业专家形成的物流外包决策机构,根据物流外包决策方法指导企业的物流外包。物流外包决策机构在其企业内部要做好必要的宣传和沟通工作,更新观念,给广大的职员做好疏通工作,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物流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很好的了解员工内心的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因物流外包决策执行而引起的震荡。转贴于

(2)建立相应的企业的内外信息交流平台。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企业的网络信息化程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显示出企业集成化管理的程度。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很好的进行内外沟通,保证信息的顺畅,使得整个管理组织变得高效精干,也让企业能及时地了解市场的变化,所以,良好的企业信息交流平台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想实施好物流一体化管理,物流各个节点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制度,实现充分有效的信息交流,改变企业固有的时间空间观念及其规则,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3)企业进行必要的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对企业现有的组织和结构进行整合,建立起新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这个过程中,有的组织和机构要重新进行组合,有的要增加新的功能,有的要改变其原有的工作模 式等,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以企业的新需要为前提,使得企业新的流程能够在一个有力的组织构架上正常的运转。建立一个面向扁平化网络型的组织结构,并以消费者 价值创造为导向,对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整体达到最优。物流运作系统一体化的建立,使企业对外与各合作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密切进行,实现工序的协调发 展,为物流业外包打好坚实的基础。

4 结 论

物流外包有降低成本、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时要认真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出完善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娟.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刘伟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6篇

【关键词】快速路;临时开口;交通影响;交通组织;策略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路周边新增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打通施工材料运输通道,往往需要在快速路上开设临时开口,而开口的开设将对快速路上车辆运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快速路临时开口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对保证快速路临时开口附近路段的安全与畅通显得极为必要。本文拟通过分析临时开口对快速路交通运行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将在快速路上设置临时开口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1 临时开口对快速路交通运行的影响

1.1 降低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

临时开口的开设使快速路上形成了分、合流影响区。在分流影响区,驶出车辆的干扰使得相互跟驰车队中的前后两车间的车头时距增大,降低了快速路通行能力。在合流影响区,汇入车辆的干扰导致主线车流无法顺畅行驶,导致车速和通行能力均下降[1]。并且运输车辆的进出还将增加快速路交通量(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都会使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大幅降低。

1.2 加重快速路交通安全隐患

快速路分、合流影响区的形成使运行车辆必须在一定长度限制内选择相邻车道上可接受的车流间隙进行加减速操作,以便完成换道,这要求驾驶员需频繁进行速度调整,使交通流由基本路段上的平稳运行,转变为分、合流影响区的紊动运行[1]。可见,分、合流影响区内车流交叉或冲突会大幅增多,这加重了快速路交通安全隐患[2]。

2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原则

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的主要客货运集散通道,具有流量大、车速快等特点,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确保交通安全与畅通原则

保证快速路开口附近路段的交通安全与通畅是工程建设期间交通组织的根本目标。在进行交通组织时,应合理设置施工现场防护围栏和安全设施、交通引导标志标线,安排好现场警力与交通协管员等,以确保人、车交通的安全与畅通运行。

2.2 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原则

任何交通组织措施都不可能彻底解决临时开口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需制定必要的保障措施(如与利益冲突方诚恳协商、修筑施工便道或搭建施工便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等),以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

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临时开通组织方案需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沿线群众的出行问题,积极完善人行通道设施,以保证开口周边群众的出行需求[3]。

2.4 贯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运用交通工程理论,进行开通影响分析及交通组织安全评估,使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是指所提出的交通组织方案能切实可行地应用到实际中,以保障开口的正常交通运行。

3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策略

3.1 消除车流交织段和冲突点,降低安全隐患

消除分、合流影响区内车流交织段和冲突点的主要措施有:①按照《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CJJ 129-2009)》要求,在快速路最右侧设置变速(加、减速)车道,即拓宽快速路应急停车道,使运输车辆能通过减速车道右转驶入开口或通过加速车道安全汇入快速路,从而大幅减低驶入或驶出车辆对主线车流的干扰、切实保证行车视距,并有效缩小汇入车辆与主线车流间的速度差[4]。②规定除特殊情况(如最右侧车道停有故障车)外,运输车辆自驶入快速路后须始终保持在最右侧车道上行驶,不能进行换道或超车。此两项策略能使运输车辆从驶入快速路至驶出快速路期间,在快速路基本路段上和分、合流影响区内,均不会与主线车流产生交叉或冲突,能很好降低开口对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的影响和减小安全隐患。

3.2 完善交通管理设施,落实工程保障措施

在进行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时,交通管理设施布设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对交通组织效果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保证交通组织方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应积极完善或增设临时开口附近路段的交通管理设施,如警告、禁令、指示、指路等标志、LED信息显示屏、电子视频,以及与管理设施配套的交通标线,主要用于引导交通流有序通过快速路开口路段,并诱导过境交通,从而平衡开口路段交通负荷[5]。同时为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及方便开口周边群众出行,应落实一系列工程保障措施,如以积极协调方式使各方意见统一、修筑施工便道或搭建施工便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完善人行通道设施等。

3.3 制定运输车辆装载标准,优化行车线路

为规范运输车辆驾驶员行车行为、减弱车辆自身及其洒落物可能造成的交通影响,需合理制定运输车辆装载标准,并优化其行车线路。其中,运输车辆装载标准为:①按照2014年7月1日施行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给运输车辆安装GPS,并纳入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否则不予发放或审验《道路运输证》。②对运输车辆进行标准改装,每车均加装自动软篷密闭装置、LED顶灯等,以整治运输车辆的冒装、撒漏问题。③规定运输车辆通行时间避开快速路早晚高峰,以保障快速路交通畅通。行车线路优化则要求运输车辆尽量缩短其在快速路上的运行里程和时间,以降低对主线车流的影响。

3.4 变革车辆资质审查策略,实行各方联合执法

针对运输车辆的资质审查,采用“三步走”策略,即首先由工程建设单位对车辆的GPS安装、车辆改装、驾驶员证件等进行初审;其次由项目所属片区交巡警支队对车辆相关资质进行复查;最后由内环快速路支队对车辆资质进行终审,并颁发运输通行证。针对运输车辆的日常运行管理,则实行各方联合执法策略,即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在快速路开口处监督进出运输车辆是否为已通过审核的正规车辆;项目所属片区交巡警支队负责在运输车辆经过的快速路进出口监督车辆是否有冒装、装载不合理等问题,并做好驾驶员日常安全教育;内环快速路支队负责在运输车辆经过的快速路段上监督其运行秩序(如是否靠最右侧车道行驶、是否超速等)。

4 结语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口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本文基于临时开口对快速路的交通影响,提出了快速路设置临时开口的交通组织原则和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制定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秀文,荣建,刘小明,等. 快速路分、合流影响区交通特性及通行能力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102-104.

[2]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 14(3): 14-19.

[3]吴祖峰, 许永兵.城市道路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0(1): 32-35.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7篇

关键字: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功能定位分析;交通组织优化

Abstract: the author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example, discusses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Key word: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alysis; Traffic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总体框架

通过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笔者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功能定位分析。 交通组织优化。 详细交通设计。这里作者对多地开展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并就各个阶段的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和思路进行探讨。

二、功能定位分析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总体网络布局、道路周边用地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这一阶段需要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

1.回顾道路交通历史沿革,以史为鉴分析功能定位。

在苏州人民路北延伸线规划设计工作中,首先分析了人民路在20 世纪以前、民国期间直至目前各个阶段的功能演变历程,并总结分析了人民路南下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人民路北延伸线不能复制以满足机动车发展为主的建设模式,为最终将其功能确定为城市发展主轴和公交主走廊提供了重要依据。

2.结合土地利用特征,综合分析道路交通功能。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居民出行特征确定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功能,居住区道路以满足居民集散功能为主,采用较密的东西方向干路强化集散服务;休闲旅游区道路除满通功能外,还需要营造休闲和轻松的氛围,因此结合地形采用自由式路网形态;工业区道路以满足货运车辆和产业区对外联系功能为主,采用大格网形态,保持一定道路间距,因此也能满足工业建筑对用地的要求。

3.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分析道路的功能定位。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与周边道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枢纽等各类设施相结合综合论证研究。在调整、优化道路交通功能时,同时也需要对其他道路交通功能进行调整。

以海口市长流起步区为例,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对中央大道功能的判断。中央大道和中央公园一起构成了起步区的中轴线,中央大道不仅是起步区景观集中展现的走廊,更是起步区新风貌、新文化、新特色的代表,对整个起步区的品质、形象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中央大道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新区城市风貌。而中央公园是未来市民游憩休闲的空间,不是绿化隔离带。因此,中央大道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景观功能轴,应以景观为主,同时兼顾周边地块集散交通。因此在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设计者降低了中央大道的交通功能,采用双向4车道,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并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全面打造起步区的中央景观主轴。

三、交通组织优化

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在明确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交通组织与道路交通功能协调一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交通组织方案。

1.以总体交通组织策略为核心,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优化。

以苏州市人民路北延伸线为例,人民路北延线直接与古城区相连,如何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保护古城是交通组织的关键工作之一。研究中提出两种机动交通组织对策:第一,通过道路交通网络层层分流机动交通。第二,将人民路进入古城区的机动车道数逐渐压缩,减少机动车对古城区的冲击。

2.以出行方式优先次序为依据,统筹各种交通方式。

以北川县城重建工作为例,根据新县城交通特征,确定以非机动交通优先作为总体交通组织策略。在空间布局上划定稳静交通区,限制机动车速度;在资源分配上非机动交通通行空间占道路面积的51%,非机动交通网络密度也远远高于

机动交通。交通组织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统筹协调,合理引导机动车出行以保证非机动交通优先。对于外来游客,鼓励采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并设置旅游公交环线,串联主要旅游设施;将旅游大巴统一集中停放在旅游停车场,减少县

城内交通量,保证非机动交通环境。

3.依据现状交通流特征,统筹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以南昌阳明路交通工程设计为例,阳明路是串联机场、老城和新区的主要干路,既要承担大量远距离交通联系,又要展现南昌市整体城市形象。然而,由于周边路网没有完善,尤其是微循环系统没有建立,阳明路无法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和窗口的功能。按照交通组织总体策略“有减有加”,将不应由阳明路承担的短距离交通流(占40%)尽量通过微循环和周边路网分流,加强阳明路承担通过通的功能。

4.对于交通功能复杂的道路,分区分段提出组织方案。

以南昌市八一大道为例,该路全长13 km,既联系老城核心区又联系居住区和待开发区,不同路段土地利用、交通功能、交通流特征差异性很大,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组织方案。

四、详细交通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详细的交通设计保证道路交通功能和交通组织方案的实现。主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按照交通组织方案应该控制哪些要素,如何控制;道路和路网中的关键节点、路段如何处理;道路沿线各类交通设施应按何种原则协调,以确保各自功能正常发挥;道路全线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如何确定。

为保证详细设计方案能够落实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体现交通组织总体策略,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总体思路展开相关工作。

1.根据交通组织策略,系统协调沿线各类要素并制定相应控制要求。

道路沿线关键控制要素主要包括:①交通体系,包括非机动交通、机动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交通、交通枢纽等要求;②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管制措施、交通管理设施布局、交通控制方案等;③工程建设,包括道路平面线形、道路横断面、道路竖向、地块出入口、关键建筑选材等;④相关规划,包括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沿街建筑底商风格、道路景观、地下空间、路灯照明等控制要素的协调工作。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需要针对这些要素制定控制要求,通过详细交通设计落实要求。这些要素也是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协调的内容。

2.对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应该突破常规,创新处理。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为保障交叉口处行人和骑车者的安全,有意减小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通过工程措施来降低机动车速度。很多缘石半径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取低值,有的经过研究论证甚至突破规范取更低值。在公交车站设置上,更多从乘客角度出发,改变传统作法,将公交车站尽量靠近交叉口,方便乘客换乘。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8篇

关键词:券商;转型;crm;策略模式

一、引言

中国券商在经历十二年的原始积累和发展后,当前由于面临佣金下调、行业垄断打破、外资进入、网上交易替代等多重挑战,正处在一个战略、组织、服务、技术以及盈利模式的急剧转型时期。这其中券商选择的一个主要转型方向是在公司内推行“客户导向”,从简单的佣金价格竞争转向客户服务竞争,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力量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成为券商变革的焦点。于是,客户关系管理(crm)理念和软件系统实施与否成为券商变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泛指目前在证券市场上国内外软件公司所开发的各种旨在提高客户管理效率,增加客户盈利率和满意度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呼叫中心(如海通证券实施的新雅达软件),网络交易系统(如海通实施的国能科诺系统),经纪人管理系统(如华夏证券的经纪人在线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如天同证券实施的数据大集中),分析型crm系统(如国泰君安北京知春路营业部应用创智的crm系统)。

但是,目前券商对于crm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策略的讨论上,并没有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券商进行分类的策略指导,这对于体质各异分化严重的中国券商来说缺少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一方面从我国券商众多的变革案例中归纳出其主要转型方向,另一方面参照国外券商在信息时代变革的成功经验,从而提炼总结出具体券商选择和应用crm的策略矩阵,见表1.

对于crm概念的理解和阐释,在1999年前后引入之时由于众多券商和it界人士偏执于软件公司宣扬的技术观点,在先期的尝试中遭到不少挫折。经过近三年地冷静反思和不断深入学习,学者们从技术模块组成、行业应用、营销理论、管理变革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对crm的全方位研究。虽然目前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内涵的认识,尚无明确统一的表述,但是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从战略、营销和技术三个层面建立对crm的整体理解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这是因为从crm理论起源看,它有两个不相关的来源:一是北美面向消费者市场的数据库营销理论,强调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和相关软件系统来推动顾客忠诚;二是北欧imp集团工业市场的关系营销理论,强调与顾客(伙伴)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长久关系。前者反映了crm的技术面貌,后者则反映了催生crm思想的营销理论。同时从crm诞生的管理变革背景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处在全球经济模式从植根于制造业管理逻辑上的旧经济向建立在数字、网络和资讯上的新经济转型的发端中,企业管理相应的也在整体战略上推进从产品战略到客户战略、从规模效率生产转到向顾客价值组合管理的变革。gartner group在1996年继scm概念后提出crm概念及其框架,并受到众多软件和咨询公司的追捧,正是反映了当时企业经营战略变革的趋势。因此,本文对于crm的理解将遵从这种认识,每一种crm策略模式的阐述都将从战略、营销和技术三个层面展开。

二、我国券商crm应用的策略矩阵

对于我国券商,从竞争现状看,由于政策开放,市场转型,原有竞争格局被打破,一些综合性券商正利用此时机对一些地方小券商进行兼并联合,壮大规模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整个证券行业正处在分化和重组的转折之中。因此,券商规模大小将直接决定其未来在证券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将决定其crm策略的设计和转型的难易程度;从竞争未来看,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所产生的变革力量,网上交易的发展正在削弱传统经纪业务交易模式的优势,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这一点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和韩国)券商e化转型历史中已经被印证。而网上交易市场的竞争前提是能够完成客户数据的大集中和建设一个优秀的网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对于处在这个市场转型时期的券商,“规模大小”以及“网络交易程度的高低”这两个因素将决定其对自身竞争地位的战略设定以及相应的crm应用策略。以上述两个因素为维度可以构建出一个我国券商crm应用策略的矩阵,概括为专业型、先锋型、多元型和领导型四种策略模式。

1.专业型crm策略

中国的券商目前已有12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经纪类券商。它们一般只有几个到十几个营业部,在网络交易和it应用上也没有先进性和技术积累,在通道技术阶段运用“跟随”策略,别人上什么系统我也上什么系统,虽然谈不上优势但也决不至于落后。

由于先天在资本规模、品牌、客户、业务、人才等劣势,处于这一类型的中小券商在市场转型时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发挥自己小而灵活的优势,在市场缝隙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由于crm系统的实施有其本身的探索性和高风险,对券商的资源和it队伍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得到其他部门团队的配合,因此,这一模式中的券商不应盲目的追求由crm系统所可能带来的客户服务优势,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券商凭借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创新来达到差异化竞争的目的。

战略层面:

准确定位,细分市场,以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体为主要目标,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在众多的专业化道路中选择某个方向做深做透,或者以一种创新的营业模式作为自己的经营特色,在此目标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

营销层面:

目前国内具体的专业化道路选择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种:

(1)经营特色,在营业部经营模式上创新,把营业部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定位于经纪类券商的富友证券从去年开始对营业部的传统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取消散户大厅把它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房间“出租”给各开发客户的销售小组使用,并以实际占用资源的多少来分担营业部场地、水电支出等费用;产生利润后,则由营业部与销售组织进行分帐。把证券经营转化为房产经营,在券商界独树一帜。

(2)产品特色,比如对股票研究专注于某几个行业和某些企业,深入到该行业企业的现场经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给股民提供竞争对手不可能提供的独家消息,保证信息服务的翔实可靠和高水平。

(3)服务特色,经纪人队伍有着一套熟练的标准化的亲情服务模式,从客户建立到以后关系的维持,形成自己的品牌。如西南证券将原来相互独立的客户开发、交易、咨询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出以“三人小组”为单位的客户关系模式,针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完成从客户开发到制定个性化投资计划等一体化的服务。

(4)地域特色,扎根于当地市场,挖掘市郊客户潜力,利用自己当地化的优势在当地市场做深做透。如华泰证券利用网络交易优势大力开拓城市周边地区的证券投资活动,大大提高了网络交易量和客户数,而市郊市场以前从未引起券商注意过。

(5)价格特色,价格优势永远具有市场,关键是券商确实能够通过各种改革把自己的成本降下来(这其中主要是营业部的成本),来吸引一批价格敏感型的顾客。主要的途径有三种:集中化,把营业部的后台运作系统(财务、电脑、行政)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区域性的集中,营业部仅仅成为一个销售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从而省下大笔的席位费和运行维护费;外移,把券商的一些职能部门如研发中心、电脑中心、培训中心以及后勤中心等分散到其它办公区域,不一定集中于大城市及高(租金、劳动力)成本地区;外包,券商可以从外包后勤业务开始,然后再外包人事管理业务,直到外包信息系统处理的业务。

(6)交叉销售,利用集团母公司多元化经营优势探索共用销售渠道。平安证券在2001年10月开始在北京地区实行“交叉销售”试点,让平安证券和平安保险的经纪人相互介绍客户和业务,尤其是倚重保险经纪人为证券公司介绍业务。初次尝试便给平安带来了500名开户的投资者和2000万元的资产。平安证券计划在既有保险网点又有证券营业网点的城市内逐步向全国铺开。

(7)捆绑销售:在同一个业务平台上开展多种业务。具有期货公司股东背景的恒远证券经纪公司上海营业部创出了证券、期货、银行营业网点捆绑式销售的新模式。证券、银行、期货公司三者联合在同一幢楼内营业,业务流程和资金则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业务关系,而在咨询服务上则相互交叉。据悉,目前恒远证券营业部的经纪人除了掌握证券知识外,还必需具备期货、外汇的交易技能。其目的就是在目前分业管理的体制下,实现金融产品的捆绑销售,吸引不同金融市场的客户。

技术层面:

从以上各中小券商所选择的专业化道路上来看,他们在技术应用上并没有自己的优势,也没有盲目的赶潮流去实施昂贵的crm系统。定位于专业型的中小券商为了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建设一个规模适当、技术适宜的客户呼叫中心系统应该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但没有必要实施数据仓库来进行顾客数据大集中,也许用简单的数据库对顾客资料进行特色化的分类和分析最为实效。至于网络交易系统方面,公司网站应该至少成为一个企业的广告牌和资讯站,能够让客户在券商网站上快速的了解到必要的市场信息和公司信息,得到必要的专家帮助,建成股民乐意往返的虚拟社区。

2.先锋型crm策略

处于这种类型的券商有两类:一是一些起步晚,规模小的证券公司,他们历史包袱的惯性小,对市场变化反映快,对it和网络高度敏感,能够迅速推进自身的转型,如青海证券、华泰证券、闽发证券、广发证券等,二是一些证券的资讯网站,如飞虎网、赢时通、和讯等,他们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庞大的客户资源,而且具有先天it优势。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证券市场的转型混战时期试图利用自身优势在网络交易这一全新市场上实现自己的宏图,他们更是看到美国嘉信理财、韩国等榜样的力量,决心在网络交易上一马当先,成为网络交易市场的先锋和领导者角色。

战略层面:

企业目标是成为it系统领先,网络交易的先锋。券商把网络交易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作为其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持续保持对it的投入研究,形成自己的技术积累和竞争优势。

营销层面:

(1)利用网络交易低成本的优势,实行低价定价策略,大力扩增股民数量,达到以量取胜目的。

(2)利用各种促销活动培育网络交易潜在市场。华泰证券和青海证券在开展网上交易初期都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来壮大网上投资客户,如与合作伙伴推出免费送电脑、送上网卡,与电信合作降低股民上网费用,推出网上的模拟操盘培训客户技能,加强网站与股民的互动式服务等。

(3)大力收缩营业部布局,改变营业部功能组织,使之成为一个简单的服务中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没有营业部的纯网络交易商。飞虎网公司纯粹是一个技术服务公司,没有自己的营业部,但其通过与西南证券、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建立了创造性的“银行+网站+券商”的网上证券交易模式,得到行业的认可。

(4)和银行结成战略同盟,充分利用“银证通”来保证资金渠道,同时借助银行布点优势弥补自身实体组织的不足,从而建立自己的服务网络。被行业视为“新星”的泰阳证券凭借网络交易扩展市场份额,创立了“网上委托+银证通+地区业务代表”的经纪业务虚拟经营模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将有形营业部扩张与无形委托手段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公司营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5)对顾客信息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根据其投资习惯、持股状况等提供一对一理财服务。青海证券客户目前所能享受的个人化定制服务包括个人持仓的10支股票及比较关心的其它10支股票的信息及评论,还有客户想看到的权威机构的通用股评以及实时的专家咨询指导。当然这些只是个性化服务的初级阶段。

(6)利用信息技术力量加强客户的网上体验,提高网上客户的沟通和服务水平。青海证券的技术人员在实施客户呼叫中心后,紧接着又在开发一套新的开放式的客户数据系统,将客户数据和自身提供的各种服务衔接起来,来保持网上交易系统的优势。

技术层面:

此类券商以技术取胜,以服务奠定优势,所以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规划和持续的技术战略投入,对先进的技术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和领导性。首先是后台顾客数据的集中势在必行,这是建立全国统一网上交易系统的前提,否则不可能对跨区域、跨时间的股民实行及时周到的服务。其次,必须能对股民数据资料进行各种数据模型的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平时经验层面无法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建立客户知识管理系统;再次,前台必须有与客户友好的交互系统(协作型crm),加强网络上的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最后,券商必须推进整体的网络化生存,也就是说不仅是利用网络来进行经纪业务的交易,而是企业的运作系统包括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交流、业务的运转流程、与客户的交往咨询等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组成的一个神经系统进行快速的联系。

3.多元型crm策略

此类券商一方面由于机构庞大,强烈的机制惯性还沉迷于过去通道技术所取得的竞争优势中,或者对于技术的变化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应变准备;另一方面此类券商对于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心并不是放在利润日趋微薄的经纪业务上,而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开拓除经纪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如资产托管、承销、私募发行、衍生产品、租赁、证券抵押融资等。但从美国著名经纪券商美林、零售经纪商培基、摩根斯坦利添惠等在遭到嘉信理财、e*trade等网络交易商的攻击后被迫发展网上交易表明,这类券商同样也必须吸收网络交易的优势,关键是如何与传统的人工服务优势相互结合。

战略层面:

公司层面设定战略业务单元组合,并在其中确立经纪业务的战略地位和利润目标,然后给以合适的资源配备和技术投入。同时设计好经纪业务传统服务模式和网络交易模式之间的平衡,并应积极运用网络力量来降低交易成本。

营销层面:

在经纪业务中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强大的研发力量和优秀的经纪人队伍向中高端客户倾斜,增加服务附加值;对于中小客户则努力推荐他们向网络交易发展,节省交易成本。如大鹏证券瞄着美林证券的样板,强化人员服务优势,推出了fc(投资理财顾问)制,在2000年底总公司首先将原来的经纪管理总部改组成金融销售公司。其后,公司下属所有证券营业部除后台营运支持人员外,其余员工分成若干个“投资顾问小组”组成营业部的前台。每个小组包括高级投资顾问、投资顾问和助理投资顾问等若干名员工。营业部的存量客户按资金大小全部被分摊到各个投资顾问小组,投资顾问负责向自己小组的客户提供包括销售金融产品、行情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并承担新客户的开发工作。

技术层面:

此类券商实施crm系统时需要考虑到与原有信息系统、制度文化的兼容性,兼顾公司其它业务系统的协调发展,宜采用“循序渐进”方式从营业部层面逐渐向公司层面扩展,如国泰君安在北京知春路营业部成功尝试crm系统后,公司的大企业合作部又和创智公司在2002年4月签约开始实施crm项目。发展网络交易仍然是其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走规模化、成本化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网络化信息化生存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与其晚变革,不如早变革,向领导型发展模式转变。

4.领导型crm策略

这类公司资本雄厚、产权合理,以产业领导作为自己的战略使命,如中国的海通证券,还有新近崛起的招商证券(原为国通证券),它们不仅在传统业务上处于行业的前列,目前正通过兼并联合、扩股增资来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而且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敏感度,一直以来追踪技术的发展并敢于进行先进技术的尝试和实践。处在这一阵列的券商正在利用行业混战时机争夺市场的领导地位,而crm策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着这场角逐的胜者。

战略层面:

战略定位是证券行业市场领导者,公司在计划好具体的商业战略和技术战略后,以crm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为起点,目标是把庞大的组织改革成一个顾客驱动组织,服务顾客的核心流程按照顾客优先的理念重新设计,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营销层面:

(1)综合利用分析型crm和渠道型crm的系统优势,建设领先的网上交易系统。海通证券的网上交易系统采用了宏道的“个性化网上证券服务系统”、oracle数据库和sun的服务器,无论在投资、理念、架构上都处于行业前列。

(2)利用规模优势,推进成本战略。包括缩减营业部的规模,调整营业部的职能形式,推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如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将撤掉地区分公司这一层,直接形成“总公司——营业部”的组织结构。

(3)利用全国性规模化优势,推进券商的品牌建设,通过媒体组合来树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形成自身的强势品牌形象。

(4)细分客户,推行精益化的目标客户管理模式。利用数据仓库的分析能够掌握市场结构、顾客结构、顾客价值、顾客动态等。招商证券在近3000份市场调查基础上测算公司各营业部的场内、场外不同客户的服务成本和盈亏平衡点,推出了六大类星级配套服务,包括从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的标准服务,到针对极少数核心客户的卓越投资计划。

(5)实施客户忠诚计划。这种面向高端客户的营销方案除了在技术上能够成功锁定目标客户,更需要公司在业务、研发、组织等多方面的配合协作。招商证券在2002年5月份推出面向核心客户的“卓越投资”计划,包括“阳光通道”、“个性空间”、“卓越投资沙龙”、“一揽子金融”、“第二秘书”等。招商证券为此在内部充分整合经纪、研发、投行、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方面的优势资源,重新设计相应的服务流程。

技术层面:

公司的技术战略要具有和业务战略相同的前瞻性和领导性定位。对于crm要有一个明晰长远的系统规划,包括数据大集中、数据仓库、知识管理、网络交易等,确定其战略定位和变革计划;公司以实施crm系统为契机,建立全公司统一的顾客服务网络平台,所有的业务品种都将可以租用此平台。作为领导型公司,在实施it项目时应保持“自我研发”和“外包”之间的平衡,保证对it核心能力的控制权以确立技术上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crm作为继erp、scm后又一个重要的it管理概念,反映了世界管理变革的方向,而以顾客服务为核心使命的金融服务业无疑在crm的应用上走在了行业前列。我国券商虽然在crm的初次尝试中遇到挫折,但是可以肯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力量来改善顾客服务、建立顾客忠诚仍是券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券商在产权结构、业务类型、管理制度、资本规模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它门对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竞争地位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这场集体转型变革中对于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也提出了不同策略模式的思考。本文所提出的crm策略矩阵为券商设计自身的客户管理和网络交易策略提供了基本判断的策略工具,但是不管是采用何种模式,券商在决策程序上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商业战略,这决定了信息战略的基本定位和投资基础,接下来才是信息技术的具体架构和建筑于此之上的具体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dowling grahame. customer relaionship management:in b2c markets, often less is mor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j], vol44, 2002. no. 3

[2] staffware ecrm. critical steps to successful 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 . http: //www. crm -forum. com

[3] day g. s…… 市场驱动型组织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 ryals lynette, knox simon. cross -functional issues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hrough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j] . european managementjournal. vol. 19, october 2001.

[5]杨永恒等。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驱动因素及成长维度[j].南开管理评论,2002(2)。

[6]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营销新论[m].中信出版社,2002.

[7]刘洋林健。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2)。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第9篇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3、关于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任务的建议说明;

4、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五、时间进度安排

战略研究时间进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3月底前):确定战略研究专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战略研究专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组长,成立专题组,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召开各专题开题报告会,下达任务书,启动研究工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