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交通与运输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11:40

交通与运输论文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组织交通管理措施单双号智能交通

一、北京奥运期间交通运输保障措施总体情况

1.采取的保障措施

(1)明确了12条城际“奥运快速通道”,确保奥运车辆优先通行,做到通过收费站无障碍行驶;

(2)全面加强对奥运通道交通运行的监测、预警与出行服务信息工作。实施“奥运快速通道”全程监控,及时沿线公路交通流量、车辆速度、公路路况等交通运行状况;

(3)全力做好奥运车辆行驶途中的休息接待与服务工作。对奥运快速通道沿线的公路服务区,按照国际服务标准和风俗习惯进行改造和布置;

(4)做好公路交通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由交通部牵头成立奥运公路交通服务保障省际协调小组,强化跨省应急处置工作,确保省际间无缝衔接。

2.成立北京奥运交通运行中心

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北京市交委牵头成立了北京奥运交通运行中心,全面协调和负责奥运赛时交通安全保障、赛事交通服务、城市运输服务和交通设施保障工作。

(1)奥运交通基础设施相继投入运行。地铁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相继开通试运营,机场南线、机场第二高速、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等相继建成通车。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建设项目、临时公交场站、公交临时指路标志标牌都已全部完成。

(2)加强奥运交通环境整治。对全市道路、涉奥道路及沿线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加强交通执法力度,查处交通违章违规行为,保障城市交通正常有序。

(3)奥运赛事交通服务保障准备就绪。做好专车客户群的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建立协调指挥与运行组织保障机制,制定奥运会注册人员、持票观众赛时免费乘坐公交政策和奥运注册车辆道路快速通行政策,保障覆盖所有竞赛场馆交通站点的奥运专线有序运行。

(4)奥运交通保障方案及配套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交通保障方案》。在客运保障和货运保障方面,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保障奥运期间城市交通和奥运物资运输正常有序。

(5)深入开展“平安奥运行动”。建立市交通系统“平安奥运”工作体系和三级指挥协调机制,制订和实施平安奥运行动工作计划。组建交通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加强公共交通安全防范工作。

二、单双号车辆限行措施

北京奥运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措施就是实行单双号车辆限行。从7月20日0时至9月20日24时,北京市机动车及外省区市进京机动车需按号牌尾号分单双号上路行驶,期间每日0时至3时设置3个小时缓冲时间,机动车上路不受单双号限制。单双号限行首日,车流量下降一半,各环线主路车速都有很大的提高,部分道路上的车都能保持在时速七八十公里的状态。来自交管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限行的前4天,市区主要道路车流量比平日下降26%,拥堵和事故报警分别下降76%和46%。而全市道路的交通流量比限行前下降41%,拥堵报警下降96%,事故报警下降48.5%,长安街和二、三、四环路等7条主干道高峰小时流量下降24.7%;交通秩序安全稳定,剐蹭等轻微事故下降50.2%,未发生重大恶通事故。全面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后,每天约有180万至200万辆机动车停驶,约有410万市民要从小汽车里走出来。这无疑增加了每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为了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北京市采用了发车更密集、容量更大的公交车;线路更多、发车间隔更短的地铁——公共交通每天将多运送乘客400余万人次。在距北京奥运会开幕仅有20天之际,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线3条新线同时开通。

在首都市民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的同时,也要让市民充分享受奥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北京市公交集团总公司增加配车、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车辆周转率、延长运营时间。坐地铁的乘客也感觉地铁越来越便捷了。从7月19日开始,5号线早高峰的发车间隔就已经从3分半钟缩短到了3分钟,早高峰时间也从2小时延长至3小时,直到9时才结束。目前,地铁1号、2号线列车最小运行间隔为2.5分钟,13号线为3分钟,八通线为3.5分钟,均以最大运力全力保障市民出行。7月20日以来,地铁的日客运量比以前增长了15%左右,日客运量超过350万人次。据悉,8条地铁线日客运量最高可达580万人次,完全可以满足奥运会时市民、观众的出行需求。

单双号限行相关政策也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7月20日至9月20日期间,每天0时至3时将设置3个小时缓冲时间,允许机动车不受单双号限制上路。许多有夜生活习惯的市民又可以在夜间与朋友相聚言欢,夜班编辑们也解决了凌晨返家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也成为限行令推出前最引人瞩目的人性化举措。除此以外,还采取了很多项人性化措施,如考虑到部分市民一人多车的实际情况,允许本市拥有两辆尾号同为“单号”或“双号”私人小型客车的个人申请变更号牌等,尽最大可能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努力做到让国际社会满意、让各国运动员满意、让广大市民满意。

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保障奥运交通

1.现代化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电视监控、交通信号控制、诱导显示、单点定位等多个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通过制定的预案进行智能化的指挥调度。依托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市交管局建立了由现代化的奥运交通指挥中心、交通勤务指挥中心和38个场馆通指挥所组成的三级奥运交通指挥科技体系。对社会交通和奥运交通进行有效组织、精确管理,保证奥运交通和社会交通有序运行、和谐运转。

遇有突发事件,指挥人员通过警力定位系统,实时掌握全局路面警力部署,动态调整警力投入;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派装备卫星通信、无线传输、图像采集等科技系统的交通指挥通信车赶赴现场,实现快速反应。同时,在指挥调度集成系统可视化的图形界面下,可以按照预案同步实现电视监控、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等多个技术系统联动,一方面利用信号系统对事件周边路口、快速路出入口进行控制,减少附近车辆向事件地点的汇聚,另一方面利用路侧大型可变情报信息板诱导信息,提示附近驾驶员绕行,缓解事件点段交通拥堵。

2.交通事件的自动检测报警系统。奥运会期间,由安装道路上的上百台交通事件检测器等组成的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发现交通事故、路面积水等各种意外事件,自动报警并对事件过程全程录像,在指挥中心实时显现,指挥人员使用警力定位系统迅速显示事件区域的警员、警车分布,指派最近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意外事件自动报警应用以来,对交通意外事件的处置时间平均减少3分钟至5分钟,大大提高了对交通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城市主干道的安全与畅通。

3.自动识别“单双号”的交通综合监测系统。遍布全市快速路、主干路网和奥运专用路线,交通综合监测系统的上万个检测线圈、超声波、微波设备,是城市交通管理的神经末梢,24小时自动准确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运行数据。系统还能对每天上路的几百万车辆进行自动检测,包括违反“单双号”限行规定等多种违法车辆,为保证道路的通畅,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数字高清的奥运中心区综合监测系统。在奥运中心区,建成的基于高清数字化技术的综合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进出中心区车辆的全时空、全方位监测。这个系统的路面监测设备把原来视频监控、流量统计、车辆识别、事件检测、违法检测等5种功能融为一体,一个设备替代多个设备,如此高集成度的应用在我国也是首次。5.闭环管理的数字化交通执法系统。固定安装在路面上的1100套的电子警察全部联网,对闯红灯、超速等9种路面违法行为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并将违法信息上传中心数据库,与42个车辆检测场、车管所、执法站高度共享,实现了科学的闭环执法管理。此外,利用移动的巡逻警车车载交通监测设备,在行驶过程时随时随地无线联网中心数据库,对过往车辆进行实时检测、抓拍,自动识别逾期未检、套牌车等涉车交通违法行为,可每小时检测车辆2200辆左右,从识别到系统终端报警不超过1秒。

6.智能化的区域交通信号系统。根据北京路网结构和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的交通特点,市交管局在城区建成了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系统通过埋设在路口的交通流检测器采集到的交通流信息,对路通信号进行实时优化,可以实现单点的感应优化控制、干线绿波协调控制和区域优化协调控制。可以在中心随时查看路口信号控制的实时显示界面。近2000台信号机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协调联动,实时检测并根据路网流量变化,在高峰时进行最大通行量控制、在平峰时进行协调控制、在低峰时进行感应自适应控制。能够通过合理调整车辆通行时间来优化车辆在道路空间的分布,大大提高了路口、路段的放行效率,增强路网整体管控能力,路网综合通行能力提高15%。另外,在奥运中心区内的信号灯控路口,还首次增加了行人过街绿灯倒计时和盲人语音提示功能,最大限度提供人性化服务,礼让民权、保障行人安全。

7.灵活管控的快速路交通控制系统。快速路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路及其联络线,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动脉,承担了城区一半以上流量,也是奥运专用路线的组成部分。北京市交管局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最智能化的快速路交通控制系统,利用设置在二、三、四环及其联络线主要出入口的信号灯,根据流量变化自动关闭和开启出入口,对进出快速路交通流进行智能控制。在快速路主路流量达到拥堵警示标准时,通过信号灯控制进出主路车流,诱导司机从辅路通行。当快速路主路出口由于拥堵造成车流不畅时,出口信号灯控制出口上游辅路车流量,为主路出口提供更为顺畅的通行条件,保证主动脉的畅通;并通过可变信息板及时提示驾驶员选择路线,注意进出口车辆,有效预防出入通事故。

8.公交优先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根本出路。奥运期间,市交管局在已经施划公交车道和奥运专用道的道路上,建设了126个具有公交优先控制的信号灯路口。当公交车辆通过这些路口时,设置在道路上的公交车辆检测器将检测到的公交车辆信息传送给信号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当前路口的信号放行状态和流量情况,或是缩短另一方向的放行信号时间,或是延长本方向的绿灯放行时间,使公交车辆在路口的延误时间最短,达到优先放行的目的。充分满足大容量、高速度的客运需求,为奥运大家庭成员、观赛人群提供高效、快捷的交通服务。

9.连续诱导的大型路侧可变情报信息板。利用分布在全市主干路、环路的228块大型路侧可变情报信息板,每两分钟一次将本区域,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表示拥堵、缓行和畅通的实时路况信息,提供给道路交通参与者,同时,每天奥运交通管制、道路限行、绕行路线等交通服务信息上千条,实现对奥运车辆和社会车辆的全程连续诱导。

10.交通实时路况预测预报系统。系统对交通检测设备采集来的全市路网交通流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准确掌握实时的路网运行状态,并通过预测预报数学模型,预测路网流量变化。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站、手机WAP网站和各种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不仅包括实时交通路况信息、交通管制信息,而且提供交通预报和行车路线参考,做到随时随地贴身服务。

四、奥运期间的交通管制措施对物流业的影响

从7月1日开始限制外地车辆进入北京,从7月20日开始实施单双号限行,这2项限行措施将一直持续至9月20日,前后将近3个月的交通限行,对于每天运营都离不开车辆的物流行业来说,影响不小。为了满通限行措施中对于车辆环保标准的要求,物流企业需要报废黄标车,购置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即使是这样,在单双号的限制之下,车队这样的规模在满足奥运期间的运输要求方面仍有一些困难。许多企业选择临时租用一些车辆,那时的租车价格肯定会升高,但是为了保证货物的运输,企业肯定会受些损失。为了应对北京市对外地进京车辆的限制,有的企业在六环以外建立了一座临时转移站。外地运入的货物卸载在这个转移站中,然后再由可以进入城区的车辆送往目的地。这座转移站是为了奥运会期间管控措施而特别修建的设施,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一笔额外成本。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企业不能马上提高价格,价格是不能随便动的,否则会让消费者失去对公司的信任感。

清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的高本河教授建议说:“单双号措施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只有一天,可以尽量利用人员,延长车辆在一天中的运营时间,比如在凌晨和夜晚都继续运行,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应对交通限行,中外运敦豪(DHL)选择天津、青岛、南京和上海等机场口岸作为北京机场的备用口岸,以降低可能出现的货量激增、航班延误和航班取消给运输带来的影响,并提供保税卡车将货物在上述各机场与北京之间运转。还打算加强与各航空公司的运力协调管理;租用更多的单双号牌车辆,将车队规模增加至现有的两倍,并预先进行路径规划以避开交通管制区域;确保车辆符合“绿色标志”排放标准,并能做到24小时运营,以及在廊坊、燕郊及香河等地设立紧急运输枢纽等。DHL已经确定的五项应对措施:第一是争取到更多可免受限制的运行证件;第二,确保车辆的排放标准可以达到要求的水平,为此公司最新购置了40辆绿标车;第三,通过购买和租赁,扩大车队规模;第四,与EMS(记者注:EMS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直属公司,根据保障方案,邮政用车不受单双号限制)以及下游供应商合作,共享车辆;第五,与客户加强沟通,确保中国政府开列的禁运物品名单不在快递之列。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2篇

【关键词】GDP增长,交通运输,计量模型

GDP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 沟通生产和消费,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多年来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量比重来看, 公路完成的客货运量从1990 年的83. 9%和74. 6%上升到2002年的91. 74%和75. 3%; 而铁路由于受运输能力的限制, 客货运量从1990 年的12. 4% 和15. 7% 下降到2002 年的6. 57%和13. 77%。同时,民航完成的运量比重也有所上升。即公路与航空能够完成绝大部分的客货运输,同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反观铁路等方式则占比例比较小或发展较小,故笔者选择研究公路、航空运输与GDP的关系,以反映交通运输与GDP的关系。

纵观几百年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表明, 生产水平越高, 就越要求基础结构超前发展。工业化时期的基础结构,已经不允许交通运输滞后。进入现代化社会, 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超前的,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发展经济, 交通先行,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致的关系。据测算, 未来5 年, 我国客运需求增长在5%左右, 货运需求增长在4-5%。

我国运输业到“ 十五”中期又出现了十分紧张的局面,表现为交通运输线路规模总量不足。运网密度小,运输能力紧张, 运输质量有待提高等现象。分析交通运输与GDP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出交通运输未能良好帮助GDP增加的原因,有助于国家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提高GDP的增长速度。

回顾近年来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对于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研究文献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丁以中在《交通运输业与经济的关系研究》(1997)一文中建立了交通运输——经济模型,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汪传旭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1998)一文中则运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刘建强、何景华在《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002)一文中主要从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入手,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朱顺应等人(2004)提出了客观模糊评价方法,设定了评价指标的评语集、评语值域和模糊隶属度函数,然后对我国1991~1999年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不适应性结论;何满喜(2005)运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和数量经济的方法对浙江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交通运输业内各重要指标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武旭(2005)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国际上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的研究方面论文、论著比较丰富,但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过了以大量投资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恶补交通基础设施木桶短板的阶段,其经济环境早已进入了成熟优化的后增长阶段,因此他们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方法论方面对我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来讲,我们无法照搬。

以上研究成果从实证方面,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所不同,因此对现阶段交通运输与GDP增长进行定量分析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而选择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1)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2)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3)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便于进一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4)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便于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结语:

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3篇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1)研究意义: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一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

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分析云南交通不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更好地协调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1.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看成是经济学关于                               分工问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2.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地区偏远,公路的不通畅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李容平《论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云南经济发展的促进》;

3.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较复杂的,是多元复合关系。它需要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何满喜《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见 解:

云南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应该加速工业发展,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的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达便利的交通是基础。

云南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不论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还是整治航道、敷设通讯线路都需要较高的投入,加之云南经济落后使其交通运输市场有效供给能力较低,结果云南便陷入“愈落后愈无力改善交通,愈无力改善交通愈落后”的恶性循环。

 

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云南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分析

(3)结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分析

(1)工业化迟滞,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发展受限

(2)边缘化的困境

(3)分析前两项得出结论:交通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宏观分析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微观分析

4.解决经济发展落后的对策

(1)产业发展:需要交通的先行

(2)边缘化的困境:需要交通的改善拉近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距离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定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选题阶段(2010年5月至6月上旬)。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教师,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10年6月中旬)。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开题答辩,顺利通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初稿阶段(6月下旬至9月中旬)。学生通过认真调研、资料检索等,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初稿并提交至指导老师处,由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学生依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0年11月上旬)。根据安排,统一进行答辩,完成对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六阶段:后续工作处理阶段(2010年11月中下旬)。根据成绩评定,要求不合格的学生限期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归档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12~15篇参考文献)

[1]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赵坚:供给与需求中的正反馈机制与经济体制转型[J]. 经济研究,1997,11.                         [4] [英]肯尼斯巴顿著. 运输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5] 王庆云:加速交通运输发展的几个问题.综合运输,2002,10:4-7. 

[6] 王庆云: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3):56-60.            

[7] [美]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版)[M].外文出版社,2001

[8] 熊永钧. 运输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9] 王庆云.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104-02中国论文联盟

1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电子化和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inelligenttransporta- tionsystems- its)包含7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中最基本的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从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功能看,现代的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主要由以下基本系统组成。

1.1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1.2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文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1.3 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的效率,在实时交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向旅客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

1.4 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1.5 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2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它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使原本分离和独自运行的各种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纽带,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它使整个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以及提高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

3 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3.1 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更趋一体化。新世纪将是综合运输的时代,将形成物流系统的综合化,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新的运物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集成。综合运输系统由此成为各种运输方式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开展有序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应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

3.2 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以汽车为城市主导交通运输工具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 在城市公交体系中已经或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主要城市之间修建高速轻轨,对条件许可的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建市郊铁路。许多城市拥有较发达完善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成为连接市中心与城市周边、航空港的重要运输网络铁路是加强城市间联络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把城市间旅客运输作为重点。

3.3 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实现合理运输

为了综合物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物流系统意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第二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货主意识和服务质量,并改善与货主的相互关系;第三,要逐步建立运输者与货主间的战略联盟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四,要重视不同范围的拓展,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积极发展运输制;第六,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物流中各自的作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3.4 实施交通运输集团化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企业组织。要实现大距离的“门到门”运输,要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调控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 的战略,国家的监管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的调控范围应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收费标准的原则等。中国论文联盟

培育运输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也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应该是重建有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使各种运输方式尽早进人运输市场,并尽可能使其处于同一竞争基础上,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论文联盟

4 结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沈兰荪.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2]秦曾煌.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5篇

关键词:运输价格弹性;拥挤收费;有效性;高速公路

中图分类号:U1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64-03

一、道路拥挤收费的一般理论

拥挤收费的目的是缓解交通拥堵。拥挤收费最早应用于城市交通问题[1]。是在特定时段和路段对通行车辆收费,从时间和空间上调节交通量,减少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道路上的交通负荷[2~3]。按照此定义,高速公路拥挤收费是指在特定的时段和路段,通过提高通行车辆收费标准,从时间和空间上调节交通量,以缓解繁忙时段和路段上的交通负荷,起到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的目的。由于高速公路交通流与城市交通流在特性方面的差异(如城市交通以通勤为目的的小客车交通量为主,高速公路交通量则以货物运输车辆为主,两种运输需求对运输价格的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将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理论直接应用于高速公路拥挤问题,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根据运输需求及其形成的交通流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拥挤收费理论分为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4],不管是动态拥挤收费理论还是静态拥挤收费理论,都是以各类型交通量都可以转化为标准小客车交通量为假设条件的。这一假设本身是成立的,各类型交通量通过一定的换算标准都可以换算为标准小客车交通量,即在研究拥挤收费问题时所讨论的交通流为同质的。这一假设的隐含假设为换算为标准小客车后的交通量受收费标准影响程度相同,那么它们的运输价格弹性也就相同,则收费标准调整或拥挤收费会使得交通量按照预期发生分流或减少。而实际上,由于运输需求特性的差异,各种货物、乘客的运输价格弹性差异显著,决定了它们对于收费标准调整的敏感性不同。目前的研究对于运输需求的运输价格弹性的认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如价值高的货物对运输价格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价值低的货物对运输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则很高。目前研究对于拥挤收费理论的研究也日臻完善。但正是由于在讨论拥挤收费问题时假设各类型交通量通过一定的换算标准都可以换算为标准小客车交通量,忽视了交通量产生的机理,使得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缺乏基本的立论依据。本文将运输需求价格弹性与拥挤收费问题相结合,从根本上探讨运输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及其形成的交通流特性差异对高速公路拥挤收费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要分析这一问题,必须厘清的问题是交通量产生的机理,即交通量产生的源头是什么?

二、交通量产生机理

(一)运输需求实现的条件

运输需求被定义为人与物对空间位移的要求。运输需求的实现是运输户提供运输服务和最终用户购买运输服务的过程,是道路直接使用者和最终使用者的利益均衡过程,因此,运输需求实现条件是直接用户和最终用户都可从运输过程获得相应利益。运输服务能否成交,其关键落脚点是运输需求者的消费者剩余是否大于零和运输供给者的基本利益要求(生产者剩余)能否得到满足。

1.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所得超过其边际成本的部分。

对于运输服务提供者(在本文中指运输户),只要其从运输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运费收入)大于其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包括燃油消耗、轮胎磨损、驾驶员工资等),即运输户的生产者剩余大于零,就会提供运输服务。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获得某种商品所带来的利益与所付出的代价之差[5]。

对于道路运输市场,消费者剩余是指运输消费者选择某一种品质的道路运输供给时,该道路运输供给(即位移服务)实现所带来的利益与所付出的代价之差。该差值大于零,存在消费者剩余,道路使用者可以得到其既得的利益,运输需求就有实现的动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需求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主体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等具有不同的层次的要求。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与商品或服务本身能否对接成功直接关系到需求向现实交易的转化。在运输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有位移需要,也有不同层次支付能力的运输需求者,但由于运输供给方提供的运输服务质量达不到其对运输品质的要求,而可能放弃选择运输服务,因无法形成有效运输需求,成为潜在需求,也就无法形成现实的运输量和交通量。

(二)基于运输需求的交通量产生机理

交通量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参数,注重车的研究,研究在各时间段车辆的数量、车型的分布。除极少数由驾车爱好者以驾车为主要满足目标及少数本身可运行的工程车辆(如吊车、铲车、收割机等)形成的交通流外,其他机动车辆都是以实现人与物的位移为目的的,它们所形成的交通流都具有运输意义。可见,绝大部分交通量都是由运输职能实现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满足运输需求,是决定交通量的主要因素,而交通量只是满足运输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交通量形成的源头在于不同特性、不同形式、不同品质的运输需求。由此可见,交通量产生机理可以描述为:在运输需求特性支配下会形成相应的需求实现手段――即形成相应的交通量。

三、运输需求特性与运输价格弹性

运输需求具有鲜明的异质性。不同的运输需求对运价水平、运输技术要求和质量、运输时间和运送速度的要求不同等。运输需求特性的差异使得它们对运输供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按照旅客和货物对运输供给条件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将货运需求分类为价格敏感型货运需求、品质敏感型货运需求和基本货运需求[6]。

(一)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

不同类型旅客对运价的反应不一样,不同类型、不同品性的货物对运价的反应也不一样,如粮食、日杂的价格弹性较高,高附加值产品价格弹性较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受运输价格影响很大,运输价格的提高会导致这类产品放弃运输。放弃运输则成为潜在运输需求,不能形成现实运输量,也就不能形成现实交通量。现实中低附加值的蔬菜、果品类及煤炭、石油、金属矿石、木材、粮食、水泥、化肥、盐等运量大、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运输都属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差异,有的区域运输需求以价格敏感型为主,有的区域运输需求以品质敏感型为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应区域的高速公路以某类运输需求为主。如煤炭生产地区,主要货物为煤炭,对运输价格敏感性很高,而对运输品质敏感性则较低。

(二)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

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是指对运输价格不敏感,但对运输质量要求很高的运输需求,如易腐产品、高科技、电子产品等单位价值或附加值高的产品等。

(三)基本运输需求

基本运输需求指的是人们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必需满足的需求,如非粮食产地运进粮食等。这类运输需求一般是生活必需品,其实现受运输供给条件的限制较小,对运输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四、价格弹性差异下的高速公路拥挤收费的有效性

(一)运输需求价格弹性

运输需求价格弹性反映的是运输需求量随运输价格变动的程度,通常用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表示。可表示为:

EP=

式中:Q、ΔQ表示运输需求量及其变化值;P、ΔP表示运输价格及其变化值。

(二)运输价格弹性对高速公路拥挤收费有效性的影响

由图1可知,P表示运输价格;Q表示运输需求量;D1表示的是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向右下方倾斜,运输需求随着运输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即随着运输价格的提高,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会减少。D2表示的是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向右上方倾斜,运输需求随着运输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曲线之所有会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一般认为,在运输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运输价格与运输品质成正比,运输价格会随着运输品质的提高而提高,而随着运输品质的提高,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会增加,反之亦然。这一点不同于一般的运输需求理论,一般的需求理论认为需求都会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减少,也就不同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曲线。D3表示的是不随运输价格变化而变化的基本运输需求。

通过高速公路拥挤收费而提高的车辆通行费,最终转嫁到道路使用者身上,使其所支付的运输价格提高。据图1所示,对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由于其会随着运输价格的提高而大幅度减少,通行费的提高所导致的运输价格的提高可以使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改变出行时间、选择其他路径或放弃运输,起到分解交通流,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对于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由于对运输价格不敏感,通行费的提高所导致的运输价格的提高不会使运输需求减少。相反,如果由于拥挤收费,通行费提高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的减少而使得交通量减少,通行条件提高,运输品质得到改善,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量会有所增加。可见,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对高速公路拥挤收费的反映完全不同。如果某高速公路以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为主,通过拥挤收费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很难实现。

基本运输需求也不受运输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拥挤收费导致的运输价格提高不会影响基本运输需求量。如果某高速公路以基本运输需求为主,通过拥挤收费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也很难实现。

五、结语

运输需求特性差异显著,不同种类的运输需求对运输价格的敏感性也就不同,有的运输需求对运输价格不敏感,而对运输品质要求极高,属于品质敏感型运输需求;有的运输需求对运输价格敏感,属于价格敏感型运输需求;此外还有对运输价格不敏感的基本运输需求。正是由于运输需求的价格敏感性差异,使得它们受收费标准调整的影响程度不同,受拥挤收费的影响程度也自然不同。满足运输需求,是决定交通量的主要因素,交通量形成的源头在于不同形式、不同品质、不同技术经济特征的运输需求。在讨论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时,必须以把握高速公路上的运输需求及其形成的交通流特性为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一基础,仅以各种车型的交通量都可转化为标准小客车交通量为假设前提,忽视交通量产生的机理,并探讨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必然陷入就“交通论交通”的理论误区。换言之,不以交通量产生机理为分析基础而讨论拥挤收费问题是缺乏基本的理论依据的。理论服务于实践,因此,在研究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时,将运输需求对运输价格的敏感性差异与高速公路拥挤收费问题相联系,才不至于使理论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 曹锦文,左庆乐.中国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实践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7):34-35.

[2] 程琳,王炜,等.社会剩余最大化条件下的道路拥挤收费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2):47-56.

[3] 李友好,施其洲.交通拥挤收费理论与实践进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9):29-30.

[4] 李冬梅.高速公路拥挤收费费率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5] 吴群琪,黄智英.运输行为的本质及其特征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3):116-120.

[6] 吴群琪,张圣忠.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新兴古典经济学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 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

(1)新兴古典经济学20余年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传统运输经济理论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显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现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下,如何测度分工的水平、市场的容量、经济组织结构等这些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仍是一大难题,这就使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展缓慢。

(2)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联系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是运输成本(外生交易成本)在总交易成本(包括外生和内生交易成本)中的比重,其中内生交易成本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产权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等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与交通运输发展有机结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发展;经济增长;均衡解析

交通运输是当今时代中重要的产业,纵览全球各国,交通运输在城市和各国家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对于这个话题各国研究人员早已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分析了各研究的结论,并展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一、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研究现状

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近些年来各经济学家、学者以及从事相关领域人员都有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多年来的研究过程中,众人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利用多种解析方法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人们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结果众说纷纭。在多数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种言论:第一种言论认为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了交通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作用;第二种言论认为这种交通运输的发展只是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第三种言论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又是经济增长环境下的必然所需。

二、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解析

在现如今的时代中,探讨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城市进程加快的脚步中,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也在快速发展着,但是城市的发展必定需要将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如何规划或者说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决策人的最终抉择方向。以下针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一)马克思分析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马克思曾在他的作品中针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很多结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商品经济越是快速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会越频繁,而价值交换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就是交通的运输工具,这也决定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性;货币和运输已经成为了确保商品流通的车轮。专注古典的政治与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学说: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二)运输发展与经济史的理论

国外的众多研究人员也曾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李斯特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提出:是英国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国家生产力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促进了国家的经济、财富与政治等方面的共同增长;诺思针对变化的海运费率分析了费率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总结出因海运生产力的提升促使了海运费率降低的同时,更加强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人员也针对交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互交替和推动的关系。

(三)发展经济学与计量研究的相关理论

罗斯托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社会中的间接资本和生产资本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社会中关于间接资本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动力,在研究结果中说明了:交通运输的大力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中其他的资本扩大都是出现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前面。

三、均衡解析新思路

国内研究人员曾利用计量研究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无明显作用,但是经济的增长必然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以上提出的现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均衡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很多问题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说,就如我国发展的内河航运来讲,我国有着先进的航运技术,但也只是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小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工业革命,也并未对社会经济的增大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并没有局限于现有理论的研究中,针对这个问题也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20世纪末新兴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现有的理论和缺憾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主要总结的内容如下:(1)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善原有的交通条件,对减少交易的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生产力等内容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推动效果;(2)交通运输本身就是以交易性产业而存在的,并非是生产产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着深远影响的;(3)因分工的问题和分工经济影响了交易成本发生了变化,分工的发展过程会降低交易成本的变化,因此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增长扩大和市场的拓展都会直接促使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以上的研究结果让人们找到了全新的理论,对于以往的研究也起到了完善和补充说明的效果,这个研究成果将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二者的发展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每一项研究过程都代表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更加证明了人们在各学界领域的进步与成长,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均衡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学说和理论比较广泛,人们的研究还在继续,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证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进一步考证的状态中,对于这个课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理论,无论是哪种研究都代表着各学术界的劳动成果。在时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城市建设、商品交换还是在交通运输部署的时候,人们都要考虑到经济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者的均衡解析还要深入到更进一步的领域探索中。

参考文献

[1]袁乐平,余绍山.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5).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5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89-01

无论各行各业,再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交通运输业也是一样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子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根据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变化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第二、三产业就越发达,那么也就越需要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以机动灵活、便捷快速的短途运输优势承担着较大的运输量;航空运输由于其快速,安全的特点在运输行业也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子行业的发展体现出交通运输行业正在朝着更高科技、更便捷、更快速的方向努力前进着。可是,在企业发展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那么在交通运输企业又怎样的问题呢。

一、 交通运输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1、经营管理难以集中化

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于交通运输的选择方式也就不一样,方面快捷的运输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运输行业的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经营状况日趋下降。一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运输网络复杂,分散的经营网络不便于管理,没有形成一条跨地区、高效率产业链,所以就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站立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铁路运输成本低,人们多都选择铁路运输方式,随着任务量的不断加大,本身的运价低,导致铁路运输连年亏损。而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之间无法建立长期跨区域性体系,导致客源流失和货源不足,一些车辆和船舶都是依靠运费增加收入的,货源和客源的不足就会导致企业亏损严重和运输成本增加。所以,现有的运输企业经营的难以集中,导致了企业无法形成跨区域、高效率、大规模运输的产业体系,就导致企业亏损,运输业发展受到阻碍。

2、无法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只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大大增加。运输设施设备的完善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铁路运输中,由于设备的落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经常会发生超员情况,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而在一些区段,铁路运输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无法提供更多的运输线路。公路运输的公路干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高级公路干线太少,低级公路遍布各地,但是低级公路的公路质量不是很好,断路,坏路大量存在,车流量越来越大,拥挤不堪,导致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混行。水路运输由于港口接卸能力和疏运能力不相配,压船压港的现象经常发生,船舶的使用寿命缩减,受到天气,客流量影响,航行条件差,难以发挥水路运输的优势。航空运输中,民用机场的数量较少,一些较发达地区甚至没有通航,导致航空运输业发展缓慢。运输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运输,只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地加快,导致运输业不得不积极改变,适应市场经济下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运输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运输业亏损严重,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综合区域运输体系,加大投资,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引进新技术抛出落后的运输装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的集中化管理保障系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交通运输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对运输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高科技,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营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重点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交通运输业要想有国际一流的水平和服务就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在运输网络的稠密度,还是在运输方式的先进性和运输服务的服务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我国运输业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增加运输网络干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处在于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环境。交通运输要绿色安全化,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开发应用,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科技先进、实惠安全、节能环保的运输设备,结合新科技对落后设备加以利用,运输设备及时更新换代。集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电设施设备进行定期调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优化结构,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运输人员服务水平。大力倡导钢材,电力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使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发力推动交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优化佳通运输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组织水平,提高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为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交通运输业要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纲要,尽快完善交通运输网点筹建工作,统筹区域和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运输步伐,节约利用资源,全面发展水上和航空运输,革新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搞好运输人员思想道德政治建设工作,加快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要经济文明一起抓,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结语】:

交通运输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大多数企业的问题,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要想站立主导地位,就要积极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计划,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增加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环保的运输方式。抓紧机遇,努力朝着高效率高科技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悦臻尚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公路,2008(9):32-21.

[2] 雷怀英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54-40.

[3] 王春妍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25-18.

交通与运输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改善了城市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贵州铜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引言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比起铁路、航运、空运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内陆地区,由于铁路运输的非直达性、内河的缺乏、空运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原冈,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十分兴旺。欧、美、日等国家都大量投资,相继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据统计,发达国家公路运输里程占各种运输方式运输总和的比例高达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68万公里,公路货运量占全国运输总货运量的70%以上。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贵州地貌复杂给贵州的交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公路交通运输的落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以贵州铜仁为例,分析公路交通运输对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认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存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内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交通运输,其快速直达的特点大大节省了各种工业原材料、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这就为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3、中心-理论

中心-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存在客观差异。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外同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农村的主要纽带,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促进铜仁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公路交通的落后,一直是制约贵州铜仁经济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这个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相当滞后,没有便利的交通,城乡连接不畅,农民出行相当困难,农产品没有销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民生活的改善。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铜仁加快了发展交通的步伐,修通了一条条通村路、资源路、旅游路。依托公路,资源优势迅速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有力地推动了铜仁经济的发展和计会的全面进步。铜仁市GDP也随之从2000年的10?.7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0亿元。

铜仁通过公路交通发展,其经济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公路建设,改善了城乡交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川主科技、华力农化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米、淀粉薯、生态畜、特色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第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国际标准化旅游城市迈开步伐。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以建设“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为主导,大力发展了“国际龙舟邀请塞”等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了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标准化旅游城市。200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5亿元,比2007年增长57.88%,交通促进了旅游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市场进一步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按照“搞好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组织大贸易、促进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加速发展了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从铜仁公路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先于区域经济发展时,才能起到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4.结语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铜仁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公路交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解决“三农” 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农村投资环境、农村产业化程度、农民增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第二,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第三,提高地区资源整合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公路交通引导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向外转移,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同时使区域内的产业和资源向外部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第四,通过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加强地区间的竞争、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可以达到消除地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统一开放的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良.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2006(6).

[2] 范振宇,肖春阳.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5).

[3] 凌起.福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 吴慈生,汪敏.高速公路经济带吸引区与开发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