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媒体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3 16:14:31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第1篇

从熟悉性忽略到情感认同

随着媒体资源的过度开发,受众面临的是信息爆炸的媒体环境,这令他们对一个新媒体的热度很难持久。比如,一个受众刚看到电梯里的液晶电视时,会感到好奇,而且由于在电梯期间无所事事,他们会关注楼宇液晶电视。但是,当他们对这个媒体越来越熟悉的时候,其注意力很可能就会下降,因为他们从单纯播放广告信息的液晶电视中找不到需要自己主动关注的讯息,这种熟悉性忽略和被动接受的局面将会让户外新媒体面临效果受到影响的尴尬现实。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当户外新媒体的覆盖范围和渠道资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户外新媒体如何基于信息传播去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认同和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要建立这种联系,户外新媒体需要将受众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精神需求、资讯需求进行整合,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对于一个滚动播放广告的楼宇液晶电视而言,通过播放一些社会公益广告,或者将广告主的品牌宣传变成与消费者互动的品牌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受众对于媒体保持热度,让受众对每天路过这样的地点的时候有所期待,才可能建立新媒体的持续关注价值。

户外的黄金商机

传统的电波媒体有受众集中收看和收听的黄金时间和垃圾时间,报纸也有受众阅读的相对集中时间,互联网同样如此。不过,与新媒体不同的是,消费者在接触传统媒体的时候,他们对于空间有自己的主动权,其关注时间可以很长,甚至可以以更加放松的心态来接触这些媒体。而对于在户外移动中的人群来说,抢夺到受众眼球的户外时间显得尤其宝贵,因为在户外的空间中,消费者常常在争分夺秒,他们有自己的移动的目的和时间限制,因此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

从整体受众群体移动的路线来看,户外新媒体同样有自己的黄金时间,比如对于公交媒体和楼宇液晶电视媒体,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是集中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广告的覆盖人群数量和关注度都会高于其他时段,在短暂时间停留中的人群移动的“秒”与在家中看电视的受众的黄金时间自然就有着同样的高价值,但是目前户外新媒体的黄金时间价值是被低估的,甚至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对于户外新媒体来说,按照受众接触的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来计算广告费,才是合理的传播价值的考量。

跨媒体价值

对于广告主来说,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媒介接触行为和习惯,而且,消费者接触的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的交叉组合为品牌带来了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新媒体而言,透析消费者的媒体关联与跨媒体行为路径,对于其关联价值的开发意义更大。

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早上上班乘坐公交突然看到了一个新产品的广告,并其有了一些记忆,到大办公室之后,他可能就会打开电脑到互联网上去查询这个产品的信息,而如果他阅读当天的报纸也看到了类似信息,就有可能驱动他很快做出购买决定,这就是每天都发生的消费者跨媒体行为现实,尽管每个媒体出现之后都希望广告主将预算都给自己,但是从消费者行为路径上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户外新媒体不仅要研究消费者户外的形态,还要研究消费者在家里、办公室等场所的形态,从中寻找价值创新的要点。

现在,户外新媒体在媒介策略中常常被单独对待,这就在无形中低估了新媒体的价值,因为很多广告主把其当作试验品。户外新媒体必须融入整体的媒介生态才能够实现其正常合理的价值,而从未来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是大势所趋。例如,人们在流动中,喜欢携带可以放到包里的杂志,还包括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等,这些都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创新和融合的价值。

创新的不仅仅是媒体介质

相对于其他静态户外媒体(海报、条幅、DM等),拥有动态画面、立体声音的数字化、视频化户外媒体,更容易吸引目标受众主动关注。但是,单纯创新介质是不够的,要想让消费者长久关注,传播内容更加重要,新媒体需要传播服务(包括广告)的创新。

新媒体的价值第2篇

“屏幕一代”中的六件作品是“柔软”、“反复”、“坚硬”、“纯粹”、“静止”和“闹”,它们都存在和源自艺术家开发的电子应用程序。在作品中,屏幕也许会被理解成为这些应用程序的视听组件而存在的、相对来说随意的容器和框架,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程序的结果存在于这些组件被观看者的接受多于它们所制造的图像和声音之中,屏幕因而在这些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基于此出发更深入地看,这些作品又是以人为中心。

这是歌德开放空间的个人项目。为此,主办方请来了德国ZKM媒体博物馆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希瑞博士自1980年代的时候初涉新媒体艺术,并有学术专著《数字艺术实践》问世。以德国人的严谨、规整,看中国全新一代的艺术家,会有怎样的冲击呢?

80后阿角,生来对电子科技有亲近感,而50后希瑞博士,有意识地拒绝网络,甚至坚持不用智能手机。且看在展出期间的论坛上,希瑞和阿角展开的艺术史层面的交锋。与此同时,双方对于新媒体艺术品如何收藏,亦亮出了各自的观点,引起论坛上听众的思考。

关于创作新媒体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蓝色的屏幕,犹如一道通往新维度的大门,蓝色中运动的影子,是对日常在使用的屏幕中看到现实中影子的一种抽象化处理,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无法判断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最终放弃分辨融入其中。”对着六块展现同样影像,组合在一起的液晶屏,阿角如此解释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以gif格式构造一块深度无限的空间。阿角说:“gif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格式,她的特点是通过反复释放信息,让这样的反复,使她变得如此狡猾、极富性格。”

在微博、微信中,人们经常与gif图像打交道,但从没有哪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像阿角那样,对gif格式有一种女性化的定位。

通过液晶屏展现gif格式的图像,仅是阿角作品的一个门类。在“屏幕一代”个展上,还有一类称作“算法表演”的作品,其尺寸可变,展示时间可变,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有雪花状的,有盐花结晶状的,也有可变形的如同水滴质感的椭圆形的,以一种看似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形状活动着。这是阿角通过计算机程序做出的作品,他同时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一定是平的,也有可能就是这样不规则的,而屏幕将无处不在。实际上,在阿角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在展示曲屏手机,这就等于向阿角的预测前进了一步。

谈起当今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创作,希瑞博士对我说:“在1980年代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并开办博物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新媒体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希瑞看来,不管是旧有的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仅仅是信使(Message),还应该成为脑筋方面的“马杀鸡”(massage),以期取得安抚人心的作用。希瑞曾经研究过经典建筑,他认为建筑本身也是媒体,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观念。换言之,希瑞认为任何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却不见得会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就像已经不再提笔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自称仍然是“笔者”而不是“键人”,新媒体艺术家已经不再使用画笔、颜料乃至打印设备,却仍然还是视觉艺术乃至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艺术作品之创作者。而他们的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不仅是新媒体作品可以在音画上做到更抽象,观念上更创新,更在于网络的即时传播以及即时交互,使得未来的新媒体创作延伸出无限可能。

关于影响力新媒体是否改变艺术本身

与阿角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6件新作在体现出科技自我利用时,凸显自身的存在,不管观看者在场与否,它都强调与人类感官和理解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观点,这些作品并不存在于它们自身之中,而在一个人接收作品所传达的感觉信息和在他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之间的互动之中。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而是深入的认知本身。

阿角是2006年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当时,阿角看到了一个名为“weneedmoney not art”的网站,接触到欧洲的新媒体,于是进行大量译介工作。于此同时,阿角开始在网上与其他新媒体艺术家进行交流。

张冰,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她出任德国歌德开放空间本年度策展人。在策划阿角个展之前,张冰与阿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张冰也提及,如今与新媒体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很少,主要是线上联系。“我们的社交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着我们手中的电子屏幕,我们的情绪也因为屏幕呈现出的信息、表情符号等变化。屏幕不再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影响甚至参与我们的价值判断、社会关系和心理感受,从而与我们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张冰说。

比阿角更年轻的艺术家,甚至不再特别关注线下的观众互动,乃至彻底摈弃。阿角认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群对科技的解读更深刻,并不再工具式的运用科技做些小发明。“他们开始关注互联网革新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带给人们的冲击,完全视觉体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年轻艺术家开始关注软件艺术(software art)和更轻巧的不需要线下空间的传播展示方式。”

当然,阿角本人目前的创作状态并不是这样。最近,他的工作室将之前一些和制作相关的逻辑和术语都归于“计算机辅助”。“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技术迷恋以及软件优劣的讨论。”阿角说。

新媒体是否影响到艺术本身,其影响究竟有多大?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方面可能没受影响?希瑞博士站在欧洲学者的角度,谈了他对新媒体如何影响艺术本身的看法。希瑞说:“从1980年代至今,我经历了模转数,一致关注、研究新媒体艺术带给社会、带给艺术本身的变化。1990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讨论――新媒体新技术怎样连接世界与人,研究新媒体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并探讨复杂的图像在人脑中如何处理。”1997年开始,希瑞启动了大型的媒体研究计划,延请800位专家、艺术家,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如今,在2010年代,希瑞博士不得不放弃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因为变化太快,我觉得如今的虚拟社会是比现实社会更现实的社会。同时,不同的人生活的圈子不同,也许在父辈看来,屏幕是身外之物,而对年轻人来说,屏幕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过去,很多艺术家将新媒体当作创作的工具,而当阿角将之当作理所当然的创作本身,并将之植放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在未来的艺术家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进入全新艺术时代的门槛而已。

关于收藏新媒体作品的价值何在

希瑞博士的德国ZKM媒体博物馆不仅藏有1980年代以来的许多新媒体作品,而且为了作品可以正常呈现,而购置了与作品同类同款的显像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每种都备了五件以上。

张冰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她策划了一个新媒体艺术展,艺术家使用的是非平面的液晶屏幕,置放在一个船舱结构里。当时有藏家要购买这件艺术品。当时大家就讨论,交易的主体是船舱结构呢,还是非平面的液晶屏,还是电脑程序?无疑,既然是艺术品,就涉及到买卖与收藏。也有人问阿角,假若“屏幕一代”的作品要被收藏,那这个作品原件的屏幕坏了怎么办?即使像希瑞博士那样购置五台备用机,也总有用坏的一天啊。

阿角说:“既然是购置我的作品,你买回去总得天天开机吧?只有开机,才能感受艺术的内容。我觉得五年之内应该不会坏的,五年后如果坏了,那就只能换屏。其实,这和买一幅绘画,买一件雕塑一样。绘画、雕塑也有维护的必要,新媒体作品也一样。”

当然,如果涉及到艺术品的永恒性问题,未来没有可能的替代品来维持阿角的作品正常呈现,那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物”也就不存在了。当这个“物”失去被解读的能力后,作品也就消亡了。阿角对之的看法是――目前更容易保存的还是文字。而假若作品消亡,收藏机构和藏家也只能慨叹――我真的拥有过这件作品。

即使对每件新媒体作品都保留五件同款屏幕的希瑞博士,也不得不承认:“今后的艺术品,可能不是以一个物体性的呈现来表达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艺术品可能仅仅是一个‘想法’就可以了。”希瑞还说:“毕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艺术品被个人收藏,放在自己家里,并不是艺术品存在的初衷。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化,总是互相交集的,不是私人可以完全占有的。如果是新媒体艺术,在线呈现,或者在其他公共场合呈现,那么,无疑是属于公共财产。”

新媒体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 新媒体 价值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一、背景

奥运给新媒体带来更丰富的题材、更多的流量、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这引发了新媒体之间的大战。为了拼抢先机,搜狐率先签约成为获得奥运会历史上首家互联网赞助商;新浪、腾讯和网易则联手组建奥运报道联盟,三个网络巨头开了大规模联合行动的先河;央视网则利用CCTV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奋起直追。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新媒体机构,利用各种数据标榜自己在奥运间的领先地位,一时间难分高低。

二、关于新媒体在奥运中的表现研究成果综述

新媒体奥运表现研究主要体现在抽样研究和监测研究两种类型。

1.抽样调查研究

2008年6月,CNNIC采用电话调查1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7 大区域内的2988个网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是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第一渠道,其次是电视、报纸,手机。

CTR在奥运期间对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这五个城市做了街头拦访的网民调查2。调查内容包括网民的上网时间、访问网站、浏览信息等奥运网络行为。调查中还涉及网民满意度和网民背景研究。

尼尔森采用在线调查方式,结果显示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瓜分了此次奥运报道超过8成的网络流量3。其中,18-30岁的主体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重,他们中48%第一时间获知奥运首金渠道是互联网。

2.监测研究

中国网站排名网在奥运期间推出 “中国网站排名”。监测的指标包括4奥运资讯站点独立访问用户总量趋势、奥运资讯站点页面总浏览量趋势、当日奥运频道和体育频道排名。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奥运网络视频领域进行了专项研究,对主要门户网站进行了监测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热度、满意度和活跃度5。满意度指标涉及播放前的视频缓冲快、播放过程流畅、画面质量好、广告干扰少几个指标。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奥运期间,《DCCI奥运网络传播数据日报》6,对奥运关注/参与度、奥运发生费用、奥运相关消费、奥运媒介接触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测。DCCI还采用奥运受众测量指数(OAI),反映一定时期内奥运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变化及趋势。

根据以上成果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媒体奥运表现定量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这些评价均在不同程度存在指标没有量化、标体系不完善、没有权重或者权重赋予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着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本文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表现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这套模型,分别对国内现有的主要新媒体机构进行评价。下面介绍评价过程。

三、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

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模型。

1.设定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本报告把新媒体的奥运价值定为评价目标。根据媒体价值的定义及在新媒体在奥运期间的表现特点分析,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本文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传播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成长性四个方面分别定义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二级、三级指标,最终建立一个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相对性是指评价指标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新媒体奥运价值之间所进行的比较。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是指时间、地点、测试人员、设备、测试内容等条件基本相同。各个指标的评价满分均为10分,最低分为0分。

2.基于层次法计算权重。权重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上述建立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清晰明显的层次性,且层次分析法对这种多目标的评价非常有效。层次分析法的过程是对评价目标建立递阶指标体系,然后请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根,从而得出相对权重和综合权重,计算后的综合权重值,见表1。

从权重综合计算结果来看,目前专家认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传播价值(0.34)。从三级指标综合权重来看,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权重为0.1282)、全面性(综合权重为0.0843)、用户满意度(综合权重为0.0779)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3.数据来源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时,建立对每一项指标的评测打分标准,就可以对现有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进行评价了。各个三级指标的数据来源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在线实时监测,电话抽样调查和引用二手数据和资料。

(1)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主要是了解受众在奥运期间媒体选择、使用、行为、态度、和满意度情况,从而获得媒体间实际评价的数据。调查采用电话随机抽样方式,覆盖全国范围内的20个大中型城市,成功样本为2604个,其中奥运期间关注奥运信息的网民样本量为2005个。

(2)在线实时监测。在北京奥运举办期间(2008年8月8日-24日),分别对被评测的5家新媒体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在线实时监测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包括:传播价值的时效性、创新性、信息内容的深度性、活动丰富性、互动性等三级指标。监测对象包括各个被评价网站的相关频道、产品、活动、增值服务等方面。在线监测手段包括计算机统计、手工统计、在线搜索查询等。

(3)二手数据。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在奥运期间对主要网站的表现也进行了实时监测。本文在评测过程中,个别指标的数据直接引用了专业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网站流量指标等。

4.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结果。目前,国内浏览量较高的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本次奥运传播中,央视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也被纳入评测范围。本次针对央视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五个网站进行评测。利用本文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评价,就可以获得评价结果。部分评测结果如下 (评测结果隐去网站名称,分别以A、B、C、D、E代表):

(1)新媒体奥运价值服务的总评测结果

在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A凭借综合实力,取得总分之首,其主要一级指标评价分数也都比较高。另外几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期间也都倾力表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别取得了满意的奥运传播效果。

(2)主要一级指标评测结果

5.奥运价值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奥运为新媒体的价值增值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研究中还发现,新媒体在奥运中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视频稳定性上、内容上和操作方便性上。首先是在视频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门户网站的视频系统不稳定和速度慢(50.0%)、视频画面模糊(25%);其次是在内容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还不够深入(39.2%)、信息不全面(20.8%)、内容更新慢(16.7%);最后是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还不够方便(4.2%)。

四、小结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新媒体奥运期间的价值评价模型,并对五家新媒体机构的奥运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首先,由于技术的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变革,门户网站的性能和服务也会不断更新,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所以新媒体价值的评测体系也是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其次,在实际打分评比中,测试选用的程序、机器和文件等条件,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应该选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多方位的测试,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最后,在本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专家打分还是实际评测,都存在主观判断的因素,所以最终评测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

新媒体的价值第4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People-oriented - New Period of the News Media Value Scale

ZHANG Xiaobo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Thirty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social each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being determines the basic principl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ent era social consciousness should also along with the social existence changes. People-oriented as a new period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news media core values as part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deservedly deserve it over.

Key wordshumanist; the news media; standard of value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迈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场历史的大变革中,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可知,当今时代的社会意识也应该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一种崭新的社会意识来统筹社会发展。新闻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顺应社会意识的变化,将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价值尺度。

1 以人为本成为新闻媒体的价值尺度内在规定

新闻媒体存活的生命线就是受众的需要。马克思在谈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曾经说到,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目的和动力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应该以不断满足受众的需要作为生产和发展的前提。既然新闻媒体的实践活动要以一定受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新闻媒体就要处处考虑和满足受众的需求,把握好内在的尺度。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因而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基础,根本的意思。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价值尺度,不仅对新闻媒体实践活动的效果做了定性分析,而且还对其实践活动的客体也做了量上的隐形规定。

2 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尺度对新闻媒体活动最终效果的定性分析

任何新闻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新闻价值观的指导与控制。只有自觉地运用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先进新闻价值观指导与控制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新闻细胞与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积极地、有效地影响传者、受众,以至于整个社会。

“任何新闻价值的产生都离不开需要方和被需要方,只有在两方的趋同、统一中,新闻价值才能形成。新闻需要方是新闻价值的发出者,可称为新闻价值源、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价值尺度,在新闻价值的产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被需要方即新闻事实信息,是新闻价值的承担者,可称为新闻价值载体。”①所以新闻媒体传播的价值就在于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体把新闻事实整合为有用的信息并到达接受主体,从而形成信息分享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新闻媒体的活动看作一种实践形式的话,那么新闻媒体可以简单的认为是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体。所以新闻媒体的活动就是新闻媒体从人民群众中发现有趣的新闻事实,并通过新闻活动达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由此可知人们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是新闻媒体活动的信源,满足人民群众的接受信息的要求是目的。人民群众既是新闻活动产生的基础,同时又是新闻活动的最终落脚点。

3 以人为本对新闻媒体实践客体量上的规定和要求

新闻媒体实践的客体是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客观新闻事实。新闻事实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当中,所以新闻媒体的实践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自己的新闻事实更加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②同样新闻媒体的实践活动也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媒体只有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与满足自己的新闻需要即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结合起来,才来在传播过程中取得实质性效果。新闻事实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新闻媒体实践价值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事实本身的素质是产生新闻价值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公众的事业,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同样应当以受众为中心,尊重受众、服务受众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可见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媒体实践的价值。

4 结语

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价值尺度,将复杂、抽象的新闻价值体系凝结为具体简洁的价值评价标准。既能对新闻媒体的最终实践效果作出定性分析,而且又对新闻媒体实践客体做了量上的约定。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价值尺度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从根本上反映了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其中包括对新闻信息消费在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注释

新媒体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新闻价值 新媒体 嬗变 新媒体价值因素

新闻价值是什么?彭朝丞在《现场短新闻写作概要》一书中提出,所谓新闻价值,从本质上说,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在现阶段来说,是由国家(政党)、传播者和受传者三个方面组成的。自从有新闻以来,新闻价值就一直是采访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编辑决定稿件可否迅速编发的重要标准之一。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交流互动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价值要素也同样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新闻实时化,表达个性化,形式多样化,话题性新闻增强。

一、新闻实时化

一条新闻从采写到见诸于媒体,可称之为一个新闻周期。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所采写的稿件,要经过编辑、社长、台长的层层审核,势必延迟受众接触到新闻的时间;此外,由于技术的限制,印刷媒体的工序,节目编排的特定程序,更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然而,新媒体语境下,借助于先进的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新闻周期的实时化,较之于前者,省去其中若干的步骤,把关人的作用被消解,新闻周期被缩短,新闻的即时性得到提高。

2011年3月11日13:17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发生后,电话和短信等传统通讯手段遭到破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在民众救助和信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几乎与地震发生同时,人们在Facebook、Twitter上信息向亲友报平安,公布自己身处的位置寻求帮助,政府也通过互联网救援进展,避免不必要的谣言和恐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即时性,由此可见一斑。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灾情得到及时快捷的,较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与此相对应,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发生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形式,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受到媒介技术的限制,报道的即时性大打折扣,灾后一天见报,有关灾情的即时更新更是严重滞后,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机,给我国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唐山大地震到日本地震的灾后报道可以看出媒介报道的改进,一方面是报道理念的进步,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补救措施的效率。

二、表达个性化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应当成为“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人们可以自由公开的发表意见,好的思想会得到承认,而劣的思想会失去作用。该理论形成于18世纪,由于自身的限制,比如完全的言论自由有可能产生媒体被资本垄断的后果,之后被新的新闻理论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事要“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该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改变新闻媒体声音的单一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这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初现“雏型”。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观点即时快捷的置于公众面前,而这些个性化的观点丰富了新闻内容及观点的表达,引起全社会的讨论,使传受双方的选择性与被选择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表达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表达形式、表达体裁以及表达语言的个性化上。

上个世纪中后期,典型的人物报道风靡一时,从张思德到王进喜,从雷锋到李素丽,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这些人物本身并无表达权,媒体生态中,只存在一种声音,缺乏生动和活力。新媒体语境下,无论是“唐骏学历造假门”,任志强事件,还是芙蓉姐姐走红等,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终端的普及,受众可以借助这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而且事件当事人也具有表达权,并能够同受众进行意见的交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改变了过去一种声音的媒介环境,使媒介生态充满了活力。

三、传播形式多样化

传统语境下的新闻形式相对单调,报纸新闻只能借助于文字、图片符号进行表达,广播新闻依赖于声音符号,电视新闻也仅仅靠图像和声音符号进行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是自上而下的“精英新闻”,受众听到的是权威的声音。如今,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新闻囊括了所有传统媒体的特点,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符号于一身,新闻表现形式出现多样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自上而下的“精英新闻”特性,大大提高了新闻的趣味性、新闻深度和参与度。

以《人民日报》为例,在传统媒体语境下,《人民日报》只能以单一的文字为符号,借助彩色图片,以报纸为依托进行新闻宣传。然而,自1997年《人民日报》创办人民网以来,以“权威性、公信力、大众化”为办网宗旨,拥有中文(简体、繁体)、蒙文、藏文、慰问、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以及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六种外语共计15种版本,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掘客、手机、聚合新闻(RSS)、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依托人民日报社的新闻资源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丰富多彩的信息,网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媒体技术武装的《人民日报》,在传播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吸引了更多受众地参与,而且体现出了显著的交互性,使民意的表达更加畅通。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于1999年5月9日开通,在一些中文论坛排行榜上,强国论坛上贴量和访问量都排名第一,通过这种交互的手段,为了解民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窗口,有了这个窗口,新闻机构就可以更迅速、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传播效果以便做出判断和矫正,并策划进一步的行动。

四、话题性新闻增强

话题新闻,从本质上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矛盾,表现出受众对事实、真相的渴求,是受众对内心愿望的表达。因此话题新闻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通过两种声音的表达,引发受众的思考,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新闻整合为一个话题,进行连续深入地专题报道,以此提高竞争力。话题新闻增多,网络新闻编辑将新闻整合分类,形成多板块的“信息超市”,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新闻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提高了事件的关联性,方便受众掌握完整的新闻信息。

2010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26岁的女服务员张妙被一辆雪佛兰克鲁兹轿车撞到。肇事车主逃逸后,警方勘查现场发现,除撞伤外,死者身上还有8处刀伤。而肇事者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度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5日后,犯罪嫌疑人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投案自首,至2011年4月24日犯罪嫌疑人药家鑫被注射死刑,这一事件并未尘埃落定。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关注的不只是犯罪嫌疑人本人,更有药家鑫的家庭背景,为药家鑫“说话”的李枚瑾教授,受害人的家人,法庭的调查问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西安“五学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相关话题“农村人难缠”,各大网站为此事件开设了专题,并对该事件进行了及时的连续性报道。该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形成话题性新闻,在于其背后所反应的“仇官”“仇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学者社会良心等社会现象,反映出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闻价值的话题性嬗变,有利于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新闻价值要素的嬗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秩序的规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媒介生态的完善。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媒介生态的发展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①宁长川:《浅析新闻价值的概念》,重庆广电集团

②曹锦松,《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价值嬗变》,《传媒观察》,2009.1

③《从日本地震看新兴媒体应用》,省略/cache/20021198748.html.hanwenjing.2011-03-17

④雷颐,《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公开报道》,《共产党员》,2008(14)

⑤《从人民日报网络版看新媒体发展的策略》,省略/node2/node

2618

⑥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媒体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价值观;引导

新媒体是指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而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作为运作平台,使用有线或无线的传输方式,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的总称[1]。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仿佛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社会价值观积极的一面,又存在诸多不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因此,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新媒体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使其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等一系列重要讲话。

一、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有利因素

1.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功能都是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出现使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广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每逢国家大事,新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势必要及早准备、精心策划、全力报道,特别是互联网,更应当充分发挥其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为群众了解国家政策搭建良好的平台,为人们运用新媒体提供良好服务,同时也为广大百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2.新媒体对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新媒体在各种信息中通过肯定社会某些行为的价值意义而促使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这些行为及其主体进行仿效,并进一步植入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之中[2]。比如,国家号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引导高学历人员去西部地区的基层工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大学生参军服役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这些计划和政策对于价值观刚刚形成的广大青少年群体都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突出它的重要指导作用。3.新媒体对人们修正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凭借现有的知识,往往无法判断各种消息来源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甚至通过各种平台搜集上来的信息有时候会自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新媒体特别是官方主流的新媒体不断加以引导和修正,使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社会价值观,逐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宣传环境,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提升社会各阶层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逐步树立为国争光、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

1.“信息雾霾”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海量的信息采集和快速传播过程中,对信息来源的把关和审核出现明显的弱化和缺失,导致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降低,甚至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大行其道;低俗的娱乐信息和快餐信息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性、价值目标出现短期性的特点;大量无法考证信息来源的虚假信息像雾霾一样严重侵扰着人们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雾霾”像病毒一样使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只需一夜之间;只要敢“晒”,只要能“秀”,只要不走寻常路线,网络就可以成为个人成名的捷径、成功的平台,甚至有人开始嘲讽那些靠寒窗苦读、脚踏实地取得成功的人士。这些通过网络快速成名的人,无论是他们自己身上的,还是被他人根据他的特质而赋予的,但凡他们所倡导或代表的价值观都带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他们的生活方式、成才途径都会对那些关注过他们的人们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便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利益驱动容易造成新媒体的错误引导社会上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带有一定的趋利性,新媒体的发展也不例外,其商业利益是第一位的,新媒体所进行的传播是其获得商业利益的手段,受众被看成消费者而不是公众。新媒体引以为豪的一大外在特色就是那些无处不在的让人无法回避的广告。无论是在网络终端还是移动终端,在一定程度上都构成强制消费。以车载移动电视为例,有些城市公共汽车上不断滚动播出的人工流产广告,其逼真的画面和裸的文字宣传对广大乘车者来说是一种视觉污染、噪音污染,更是精神污染。而在乘车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青少年群体,这些广告宣传同居、流产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分化,使他们对婚姻、对家庭、对性产生不负责任的错误理解。这都是新媒体在利益驱使下,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3.警惕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良社会倾向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对传统媒体颠覆性的冲击,其在宣传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倾向,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现在的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把任何问题都上升到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来讨论。凡是把问题集中到道德层面讨论就必然会产生分歧,引发讨论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其次,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前,很多新媒体推崇娱乐至上,认为新闻的根本属性是娱乐大众,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当事情发生以后,有些人总想借题发挥讽刺娱乐一把,而并不尊重客观事实,往往是信息散播出去以后与事实严重不符,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冷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最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暴力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每当社会上有暴力事件,特别是针对政府机关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支持这些暴力犯罪的信息,并四处传播。这种裸地鼓励实际行动暴力、并主义的信息我们必须坚决予以封杀,不论何种形式也不论在哪个媒体平台,暴力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既然新媒体是互联网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如此巨大,相关部门务必加强正向引导,发挥其宣传优势和自身特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加强新媒体正向引导的建议

(一)新媒体应规范自身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因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深受广大公众特别是弱小群体的喜爱。这类过去在传统媒体上很难发出声音的社会群体也有了发声平台。当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体被认为是有义务注重社会效益、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时候,同样的公共责任也适用于新媒体及使用新媒体的公众身上。新媒体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公共价值,在公共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要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在公共传播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适合新媒体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规范,使这一新生事物在法律框架内健康茁壮的成长。新媒体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和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谴责不道德行为的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欢乐和谐的社会环境。要管理好新媒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宣传引导优势,说到底还是要管好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因为不论是新媒体还是各种网络平台,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来操控和使用的,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广大媒体人应当严格自律,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守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弘扬社会正气,释放社会正能量,不要为了娱乐大众、吸引眼球而盲目地做“标题党”,不负责任地胡乱报道,毫无根据地胡写乱编。务必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多做对社会价值观有益的正面报道。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让社会正能量持续、顺畅传播

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力求通过追求持续的正气、持续向上的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赞赏正能量,也愿意践行正能量,但持续时间有限,往往是阶段,过了这一阶段就慢慢忽视了。例如:很多地方会举办“雷锋月”“感恩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期间人们学习雷锋做好事;感谢父母感念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传递正能量的行为颇多,一时间产生的社会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随着正能量行为的减少,正能量传播的效果就弱化了,不具有吸引力与持久性。因此,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人们对社会正能量事件的关注度和持续性,并利用新媒体准确及时的特点,发现、放大生活中的正能量。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要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终极目标。它的传播,通过直接作用于“人”这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使人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使先进科学技术被人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社会正能量传播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正能量,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传播释放出去,这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顺应时展潮流和方向。所有这些,都要求正能量传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内容。在发现正能量之后更要强化正能量,这里主要包括对正能量传播主体的强化。正能量传播者是正能量传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正能量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也决定着正能量传播的质量与方向,更决定着传播的效果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必须注重正能量传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提升其传播素养。另外,正能量在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后,由于受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能量的因势效应会降低,受众对正面信息的接受、认可会随着时间而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应着手于深度的挖掘与推广,聚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利用契合事件特点的有利时机进行典型推广,使其影响力向纵深推进。充分发挥新媒体条件下正能量的导向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正如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的:“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新媒体条件下正能量导向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新媒体对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播更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大力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与传播素养不高并存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要有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其中,信息的发出者就是传播的主体。传播主体受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素养各不相同、参差不齐。素养高的传播主体有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反之,则不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从某种程度来说,传播主体多元与主体传播素养不高并存的局面,会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包含很多环节和过程,如包含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传播媒介等在内的综合系统,缺少任一要素,或者任一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有偏差,都有可能导致传播过程的不顺畅和传播偏差,从而影响社会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不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即时性更快,交互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如果受众人群的媒介素养高,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会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转发出去,使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和推广,并得到社会认同。与此同时,高素养的传播媒介会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区分判断哪些信息是虚假不实的错误信息,使有危害性的不良信息到此终止,避免误传和以讹传讹。因此,不断大力提高新媒体受众人群的自身修养,是树立和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四)领导干部要重视运用和善于引导新媒体

新媒体是社会进步和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与新媒体相关职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洪水猛兽,从某种意义上是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我们没有必要提起新媒体就谈虎色变,要看到在新媒体的各种网络平台上主流信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各种平台出去,让社会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要通过新媒体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热情,尤其是当我们国家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新媒体号召社会各阶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声音一定要第一时间出去,让社会感受到国家在重大灾害面前的决心和勇气,让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管新媒体的领导干部要允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但前提一定是不能主义,一定是就事论事,决不能用“一捂二盖三拒绝”的方式方法对待新媒体。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引导,紧紧抓住媒体宣传平台,把社会正能量弘扬出去,鼓励和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信息时代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可逆转,并且已经逐渐渗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只有正视新媒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影响,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利用好这一平台。作为驾驭网络主体的人要把人文精神赋予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网络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如果驾驭网络的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最终人将会被网络征服,被网络异化,并最终沦为网络的附庸和奴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宣传平台,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氛围,帮助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2007,(8).

[2]李璇.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湘潮,2011,(7).

新媒体的价值第7篇

当今世界,考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软实力,要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大学生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社会发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本文就新媒体传播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意在阐明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方式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以文化软实力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现如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落在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作为国家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栋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关系整个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作为大学生发扬明善部分在于后天的教育和正能量的传播,就是可以依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人性之善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1.做人要以德而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不仅是每个人的德,也应该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屡屡提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每当面对这样一个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的时候,总是感到汗颜。其实,无论是出自社会道德还是个人仁德都应该出手相助,这就是德行的力量。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白做人的根本是以德而立。

2.要做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3]”大学生应当把“中国梦”作为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最高理想,有了“中国梦”信念的支撑,就可以通过每个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担当祖国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才大学生们的梦,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二、新媒体传播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改变着生活习惯,从获取信息到学习知识、从网上支付到户外出行、从表情达意到意志再现,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媒体,新媒体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之势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新媒体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4]”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使用新媒体的人数正在以逐年上升的趋势继续发展。2015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元年。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是以新媒体为本位,形成两微一端、视频、户外彩屏等多样态式共同发展的模式。人们已经从大屏幕转战小屏幕,从“受众”转变为“参众”,而媒介传播也已然从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的传播转变为以“微传播”为主流的传播形式。

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2015年3月24日,人民网的微博《调查: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和白领主要信息获取》显示,使用互联网作为最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7.9%,大学生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微信和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强力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传播挖掘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新媒体的超媒体性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整合后进行快速传播。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则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大学生们在第一时间能够更快地获得广泛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是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件也会迅速传播,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焦点,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等反映社会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就能够感染大学生们,而缺乏正义感、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行为,也可能遭到大学生们的反感,甚至受到舆论的监督与谴责。因此,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就能更好地挖掘有核心价值的信息。

第二,新媒体传播使得大学生获得更多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24个字,更多的现实意义在于大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关注。全国高校现阶段都非常重视新媒体平台的运行传播和实时互动,不仅如此更多大学校园里涌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运营,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策划选题采编后期技术支撑内容把关,整个流程下来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的感知社会、感知生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正值期末季,山西传媒学院编导系光影随行公众号就策划了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诚信”,学生们以“诚信应考”为核心展开报道和传播,并邀请了大三学霸就如何期末复习和诚信应考进行趣味指导,从后台数据来看,阅读量和互动效果都很好,这说明新媒体传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使学生获得更多话语权。

第三,新媒体传播调动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根本特性,传统媒体互动困难,而借力新媒体交互性的特征,大学生乐意积极参与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往传统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并且以一种严肃的风格进行传播,大学生们只是“蜻蜓点水”般阅读并未深入参与其中。从前大学生们接受信息是被动地、是“Push”,而现在有了新媒体之后,大学生索取信息是主动地、是“Pull”,这一推一拉之间就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新媒体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政治话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3月24日推出的《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短片,时长仅为2分48秒,以动漫作品的形式在新媒体各大平台进行传播,上线仅3天,在两大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均已超过100万。同时,大学生们也纷纷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进行转发、评论和互动,该视频被大学生们称赞“接地气”“亲民”“很萌”“学到知识”等。借助这样的方式拉近了中央领导人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路径

在新媒体发展之迅猛、传播速度之飞速的今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危害。在纷乱繁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眼花缭乱,不能够及时理性的甄别信息真假,容易形成盲目从众的态势。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需用好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1.建立信息“把关”制,规范公共信息传播,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繁杂庞多、良莠不齐,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都夹杂在大量冗余信息中,难以辨别。这就需要新媒体传播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起到引导性“把关”作用。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个人素质,学会从庞大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集结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齐心合力,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丰富校园文化新媒体阵地,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参与度。

借力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定制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新媒体阵地,努力打造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媒体平台,既增强了学生归属感和参与度,又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校级的新媒体平台,它运营的好坏取决于其定位与受众群体,因此关键点应该先找准平台的定位。如果学生是运营主体,那么内容的选取和把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参与感的同时,不能缺失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多方联动,主动引领,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新媒体平台在大学校园的多样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如若能够合理利用、主动引领,那么就可以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学校应该联合教师群体和学生骨干群体,多加关注敏感信息、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等,积极主动引领新媒体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想让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就要培养一批真正的大学生,要让大学生成为品格上的君子、学业上的才俊、心理上的成人,方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中国砥砺前行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是前进路上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2]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3]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新媒体的价值第8篇

新闻价值是决定新闻是否得以传播与传播范围大小的重要标尺之一。它是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①一般而言,新闻价值包括及时、重要、显著、新鲜、趣味、接近等要素。这些要素在同一新闻事件中通常分布不均,一般而言,事实中的新闻价值要素种类越多,含量越大,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近年来,选秀节目的盛行,使得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摒弃了通过踏实与勤奋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传统途径,转而梦想利用媒体的力量“一夜成名”。通过网络媒体迅速蹿红的小胖、芙蓉姐姐、蔷薇老妈等,更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媒体的威力与成功的轻而易举――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无论美或丑,年轻与否,只要够“出位”,有个性,哪怕是一个眼神,只要与众不同就能制造新闻,就会引起社会关注,就能获得成功。

在受众需求、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媒体生存压力三者的共谋下,媒体极力迎合受众的价值观,有意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新鲜、奇特与趣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有意的放大”渐渐异化为抛弃社会影响,醉心于追逐突破常态、违背常理、挑战常识、反叛常规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求知兴趣。同时,在传播这类信息时,媒体缺乏必要的倾向和立场,对受众引导的缺失,不仅导致了社会影响的失控,更导致了这类奇闻怪事、丑闻丑态在媒体上长期现形的“合法化”与“正常化”。

奇闻怪事与媒体“联姻”带来的危害

奇闻怪事、丑闻丑态在媒体上频频露面,从表面上看,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媒介的传播面,也使一部分人获得了知名度。但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任何一方,无异于饮鸩止渴。

首先,不讲究社会影响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通过媒体传播后,也许能给受众带来片刻的消遣,但它所带来的主导效果却是消极的、不利的。它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文明程度的加深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其次,媒体为了商业利益与奇闻怪事、丑闻丑态“牵手”,不仅会降低媒体的格调,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穿行在肤浅与低俗中,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扭曲、异化,削弱或丧失对事物的清醒审视、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同时对党性原则、喉舌作用坚守的溃败,也使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第三,对于想借助“假丑恶”出名的新闻制造者而言,这种“成功”与其说是捷径,毋宁说更像是南柯一梦,不但会误导青年一代,还会恶化社会风气。

面对“假丑恶”新闻的对策

第一,作为的大众媒体,应将传播优良、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首要职责,面对生存压力,媒体应做的是在恪守媒体责任的前提下,努力寻求社会效果和商业利益的双赢。

第二,媒体在选择、策划、编辑新闻时,既要注重考虑新闻可能产生的主效果和副效果,也不能忽视新闻可能产生的效果的性质。应选择主、副效果都属于正面效果的新闻。对于主效果是正面效果,副效果是负面效果的新闻,应具体分析,如果负面效果是有限的,且容易消除,也可以考虑选用;对于含有不易消除的负面效果的新闻,应慎重选择。而对于主、副效果均为负面效果,以及主效果是负面效果,副效果是正面影响的新闻,媒体应不予选择。同时,媒体应兼顾新闻可能产生的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片面注重显性效果,而一味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将不利于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

第三,注意报道的平衡和适应性。媒体应平等看待新闻价值的种种要素,对新闻事实中的接近性、及时性、重要性等的深度挖掘,同样能博得受众的青睐,不宜单在新鲜、趣味上下工夫。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平衡重视,有助于媒体报道面的拓宽和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发展。

第四,在无法避免这类新闻时,媒体应注意社会效果,防止描述消极的东西。反面的、有害的、不健康的东西是一种客观存在,媒体不反映它是不可能,但反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批判它们,让受众憎恶、鄙视这些东西,而不是相反。②

第五,健全网络技术和立法,规范网络媒体的传播行为,净化网络生态。只有尽快通过相关的技术和法律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才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纯净以及整个舆论环境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新媒体的价值第9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G21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00-01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杭州:1995年第167页

[2]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