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教育系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09

数字教育系统

数字教育系统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51-04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

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数字教育系统第2篇

【关键词】数字健身教学系统;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94-02

一直以来,人们都倡导每天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在校学生,更应该注重进行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因而就开设了相关的体育课,并且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做操、运动,帮助学生锻炼,保障其健康成长。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参与度极高,但是对于体育课的热情比较低,甚至出现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这与学生对于体育基本知识、概念认识不清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字健身教学系统来帮助学生认识相关的体育概念,进而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我国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欠缺体育锻炼的知识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上任何行动都被限制、束缚住了,变得不自由,这归根结底是由于老师教学方法的不妥当而造成的。与此同时,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每天有很多的文化课作业,因而对于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较少,缺少相应的体育锻炼,进而导致肥胖率上升、视力不断下降、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等等。

2.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过于陈旧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仍旧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内容过于陈旧,学生没有强烈的兴趣,因而也就不想上体育课。据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对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方式进行创新,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与品质。

3.关于发展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比较少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老师、学生、家长都对体育锻炼不重视,同时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多为锻炼的行为习惯、方式方法、兴趣、动机、意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其广度与深度远远不够。因而,教师在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时,没有较多的参考资料与理论予以支撑,体育教学的创新难度比较高。

二、数字健身系统的基本应用依据

利用数字健身系统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是解决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度不高的重要方法措施,其基本的应用依据如下。

1.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掌握

就目前而言,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参与体育课程的现象逐渐突出,这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体育课中由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进行一定的控制,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学习中难以进行自由随性的运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据此,想要对体育课程教学状态和教学格局进行有效的转变,就需要引入数字健身教学系统,并对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充分的实践助力。

2.致力于实现体育课程的形态创新

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我国青少年人口群体基本身体素质水平,同时还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思想,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对此,为了有效地改善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难题,需在引人数字健身教学系统的前提下,对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与变革,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最K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的能力。

3.实现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近年来,数字健身教学器材及相关健身技术的发展。给数字健身器材以及基本的体育健身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联合使用提供了充足的实现空间,而数字健身教学系统作为校园体育教学工作的辅助与补充措施,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事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推动意义。

三、数字健身教学系统的实践研究分析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运用数字健身系统.发展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

2.研究方法:调查数据分析法

3.实验对象:某市初中二年级200名学生

4.实验器材:数字健身教学系统

数字健身教学系统是随着数字健身器材及相关的健身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为一体并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学到科学、合理的健身知识和技能,进而不断地完善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和能力。其数字健身教学系统的结构如图1。

利用该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健身与锻炼的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其局域网进行交流与互动,进而使其体育锻炼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还能够学习到相关的体育知识,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技能与方法。

5.调查结果

通过对这200名学生进行数字健身教学系统的教学其学生的前后体育锻炼的目标变化情况如下表1、表2。

数字教育系统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生态学;数字生态校园;生态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50-06

近年来,生态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响应,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生态校园”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名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开始呼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 研究背景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更涉及教育和资源管理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生态性和可持续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理念层面――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

认识到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领导者对数字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和教育行业固有的周期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手段。如果只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面子工程”,仅仅注重有形的网络环境建设而忽视无形的软件、管理和服务,则数字校园必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际效用。

2 物质层面一网络宽带不足,设备性能不稳定

随着高校信息用户和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数字校园网络系统存在有线和无线接入点少,宽带不足,系统运行缓慢,关键网络设备质量不一、标准不一、性能不稳定,软件系统升级困难,无法适应业务拓展和模式变更需求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用户群体对便捷上网环境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资源层面――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信息服务

当前很多高校都购买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资源,但这些资源主要以文字资源的形式存在,资源类型少,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师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数字校园系统内外部信息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共享,造成了整个教育信息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

4 管理层面――“三大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系统间数据不共享

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资源管理与应用方式使得校园内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给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在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再加上技术、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校信息化发展需求。

5 应用层面――缺乏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忽视数字校园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数字校园系统,但教育层面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对用户群体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很多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薄弱,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没有充分重视高校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操作复杂,交互性不强,导致系统的教育教学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

二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解析

教育信息生态学融合并发展了信息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理念,以“生态化”的视角来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教育信息生态学

教育信息生态学(Education Information Ecology)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崭新分支学科。国内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而展开的,重点强调“系统”与“生态”理念,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促进人与教育信息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即“在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人、技术、价值和实践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将“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强调,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

2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内涵

生态校园是指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校园建筑与园林规划设计,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校园生态系。这里的“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校园环境的绿化以及利用“绿色科技”对校园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科技园。

什么是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呢?笔者认为,数字校园的生态化是“绿色”、“生态”理念向教育领域渗透的结果,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来而构建的一个人与技术高度协调的数字生态系统。

本文提出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反对不遵循数字校园系统内部活动规律和破坏系统平衡的建设行为,强调以提高数字校园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技术与信息环境协调发展的数字生态校园。

3 教育信息生态视域下的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阐释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教育信息环境中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重视“技术”在教育信息环境构建中的独特作用,更关注教育信息环境下“人的生命发展”,如图1所示。

(1)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信息人,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对系统进行主观调控,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是该系统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着、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在信息资源的生产、组织、传递、消费与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链关系。

(2)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信息活动

实践活动是信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系统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数字校园系统的核心要素。信息人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对社会信息系统输入的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转换,增强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环境可分为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宏观生态环境即社会信息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是数字校园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规范环境,是该系统需要特别关注的生态因子,可调控性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内外部生存与发展环境。一方面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改变,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便会阻碍校园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低劣的人才会阻碍社会进步。

三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模型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人性化数字校园,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系统产出。本文根据树的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树状模型,重点突出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征,如图2所示。

1 社会信息环境是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与外界交互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结构以适应信息时展要求,并且通过向社会输出人才、知识和文化等方式不断改变社会信息环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数字校园内外部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确保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的总体平衡。作为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成为该系统进化与发展的外部动力,高校数字校园生态树必须积极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提高自身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不断改变土壤环境使之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该系统本身就具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应注重校本资源的生态积累,生产出更多的可用性养料,创造出肥沃的土壤,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为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 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系统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根系”

网络基础设施是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都离不开这个物质载体的支撑,而信息资源则是数字校园系统建设的核心内涵。没有了信息化资源,高校数字校园便如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数字校园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成为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保持生态树的根系发达和稳固,才能保证树体的健康成长。在数字校园生态树中,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的基本作用就是为这棵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只有通过构建开放性的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促进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根系,增强根部吸收面积,拓展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信息化生存与发展能力。

3 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主干”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整合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骨骼系统,可以整合高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为不同层面的用户主体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集中体现了高校数字校园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不断提升数字校园生态树“主干”的支撑作用,将养料传递并按需配置到各个枝干,即通过系统整合平台,对各类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与调度,传输到各部门单位和各类应用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实现各类IT资源的按需分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生态树会分生出很多新的侧枝,这就要求系统整合平台要有统一标准化接口,以保证各类应用系统的后续接入,并做好整形修剪工作,确保生态树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4 信息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枝”

信息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类基本活动,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成效,决定着数字校园系统的生态效益。

果枝即果树上能开花结果实的枝,这里指高校各类信息活动。信息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生态树吸收养料,促进果实早产、优质生长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的传递、吸收与转化活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等信息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关注数字校园系统的应用成效,提高信息活动质量。

5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树的“果实”

人的信息化发展是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制高点。信息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用户群体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信息能力的提高。

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用户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师生群体的信息化生存和发展能力,保证系统知识、文化和人才输出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6 系统思想和生态理念是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的“灵魂”

数字校园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将对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必须以系统和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规划和统筹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注重系统的生态效益,保证生态树的健康发展。

四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对策

1 以人为本,重视数字校园系统规划和设计

高校数字校园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生态因子(技术因子、人力因子、资源因子、文化因子等)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协调数字校园各子系统使其持续满足高校用户需求的过程,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诸要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好人、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技术化环境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从整体着眼,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用户需求,对数字校园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寻求最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整体效应,促进数字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在信息时代,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能只是追踪式地建设,要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即数字校园建设要以“技术对抗技术”,建设符合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数字校园系统平台,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

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种“一切皆服务”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具有五大基本特性:通用性、虚拟化、动态伸缩、规模大和按需服务,用于数字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可以整合高校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IT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分配,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校园系统服务可以分为校园内部的“私有”云服务和校园外部的“租赁”云服务两大基本模式,用户只需利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服务平台即可获取相应的服务,如图3所示。

高校数字校园生态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用平台化和服务化的建设思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创造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让广大用户用得上、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环境,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动态积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系统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也是学校重要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提高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内涵”建设,每年都会购买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数字校园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静态一动态一生态”的发展进程,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再创造,如图4。

高校信息资源的生态化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促进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源的转换,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动态化信息资源,最大化信息资源的生命价值。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并动员高校师生贡献个人信息资源,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迁移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共享。

4 加强教师种群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渗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灵魂。教师作为数字校园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充当着信息和技术“把关人”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数字校园的应用成效,对高校数字校园生态系统产品(学生)质量有绝对影响。教师种群应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整合水平和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到实处,加快实现教学方式变革。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培训,应通过数字校园远程教育平台来进行,积极采用先进的视频和通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建立专门的网络培训平台,形成一个长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研讨平台,便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实现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之间的耦合

21世纪的高校教育载体有两个:实体校园和数字校园,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为避免数字校园与实体校园的割裂或数字校园被束之高阁等现象的出现,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物联网”,对校园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可视化管控,提高物理校园内各类IT资源的利用率。在学习环境应用方面,智慧校园可以有效实现数字学习环境到智能学习环境的转变。在数字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富媒体技术和学习终端技术等可以主动识别学习情境、记录学习过程,按需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数字校园建设应紧跟时展趋势,积极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实现传统校园与数字校园之间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在更广泛的空间领域内实现高校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6 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运用开放生态系统思维视角,构建信息化教育开放系统,在开放性系统架构、开放性信息技术标准和开源代码的引领下,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长期满意的合作关系,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益共同体,如图5所示。

在政府层面,通过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教育行业管理规范,可以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互联,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制度环境,促进信息标准和规范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带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在企业层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生产教育信息产品,有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效益和价值,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技术架构和信息技术标准有助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产业链,有助于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数字校园层面,随着高校管理软件市场的兴起,高校信息化投入不断向教育产品和服务倾斜,高校可以利用企业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来解决数字校园早起局部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促进异构的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加快实现高校教学与管理体制变革。

数字教育系统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建设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阻遏的,校园信息网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1.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学校。

数字化校园不但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而且可以达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基于构建主义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或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点按照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为学习者创设并使之进入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条件。利用个种技术手段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协商交流的畅通渠道,方便进行学习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学习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知识的理想目标。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校园,就可以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许多教育活动会变得十分灵活,改变过去定时定地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将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有很多时间在网上和教师交流,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界限也会被打破,每个老师可以把他最擅长的课程教到网上,学生可以自由地选学,甚至跨年级跨学科选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将能成功地面对各种新技术的挑战,因此,建立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这是高等教育范畴中的数字化校园概念。

然而伴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信息技术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学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任务、职责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功能也必定与大学的“数字化校园”有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的范畴下,数字化校园是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管理、教学、沟通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管理、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数字时代新的学校教育。数字化校园,首先指的是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支撑,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它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数字化校园应用建设的规划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项新的工程。它的建设除了依赖于网络基础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基础平台之上的应用系统。按照其功能可分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系统和数字化的信息交流系统。为了确保这些应用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基础平台。

3.1 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3.2 提供网络基础服务。网络基础服务是数字化信息流动的基础,基础服务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传输、文件传输、域名服务、身份认证以及目录服务等。网络基础服务还包括应用支撑系统,即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等,信息服务系统是校内用户的主要应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交流、信息查询等。

3.3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并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唯一的电子身份。

3.4 建立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5 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门户网站,及时学校各类信息,针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口。

3.6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这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从实际出发,理清建设思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既不能贪大求洋,造成资源浪费,也不能没有余量,缺乏眼光。要根据数字校园的层次来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从学校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理清学校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关系,界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集成、开发校内的应用系统,形成一个有机集成的系统,要分段实施建设项目,包括硬件基础设施、采用支撑系统、URP公共平台、URP应用和URP门户。其次还要实现数字校园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4.2 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软件建设包括观念的更新和资源库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教育教学的行为体现,完成教学资源的调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服务,为教师提供方便的教学环境和引导环境,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环境适于不同的需求,软件建设应涵盖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等,如基于web的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放资源管理系统、基于用户的网络和桌面管理系统、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硬件基础上去了,如果资源库建设跟不上,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建设不完善,教学资源库中的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等若干个教学常用的数据库不丰富,则会造成“有路无车”的状况。那么再好的整体规划也无法落实。

4.3 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不安全的网络不如没有网络。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各种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都将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切实做好网络的各项安全防护工作。做好关键设备的热备份和冷备份,防止数据丢失、破坏,确保数据安全。要加强安全审计,进行入侵监测,采用容灾系统,成立安全紧急问题处理小组。

4.4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对师生进行信息化技术运用强化培训,对教师积极进行课程信息化改革的鼓励措施,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的办法,以及用户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改善网络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各项制度。

4.5 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在加强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做出侵权等危害社会的事情。

5.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展望

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的优劣是中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于目前已有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从而使中学的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把家长、学校、社会紧紧的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优的教学环境。

5.1 加强家校互动功能。加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5.2 数字化校园应用更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

5.3 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决策功能。

参考文献

[1] 魏焕军、刘振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6)

[2]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 2002.2

[3]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 2004.9

[4] 黄文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应用系统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3)

数字教育系统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高职院校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数字化校园是泛指没有围墙、网络化的、数字化的、虚拟的校园。狭义的数字化校园就是指:学校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搭建学校网络化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终端,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学校各类资源、信息数字化,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通讯交流、后勤服务,教研科研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由传统教育向数字技术平台教育的转变。数字化校园的外延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环境。数字化校园的内涵是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一)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系统)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教学终端建设,各学校可依据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经济状况,因地制宜进行。

(二)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或者登陆电子图书馆系统阅读电子图书和期刊杂志,或者登陆网上考试体统进行在线考试等。

(三)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五)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全面建成后,学院功能、服务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全院各方各面的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为学校带来如下的意义:

(一)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数字化校园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处理大量的管理数据,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数字化校园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校所有部门的信息编码统一,使学校的所有信息能够实时自动的互连互通,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将学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应用系统,进行了统一整合,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数据冗余以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入口唯一。所有信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三)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十分广泛的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

(四) 建设和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为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与管理提供技术和资源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远程化、智能化,大大拓展了学校的概念,为学校的跨地域传播知识和远程业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五)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数字化,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使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拥有管理资源,能够集中集体的智力、智慧,便于明确决策目标,论证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加软件的建设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应更加注重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如何在信息环境中受益?这应是教育信息化今后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数字化校园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J].计算机教育,2004,6:44-45.

[2]赵先民.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9):43-44.

[3]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数字教育系统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内涵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1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流,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青睐。

一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合,可以这样表示:数字化校园=数字技术+学校各项工作。

数字化校园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是数字化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各类人员提供相关的平台,如教师的备课、教学和培训等,学生的学习、课程选修、研究性学习和心理咨询等,管理人员的办公、人事管理、图书管理、教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服务人员的食堂管理、宿舍管理、门禁安全管理等。

数字化校园具有如下主要功能:(1)综合信息服务。通过校内信息门户平台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校园信息、学习社区、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域名服务、目录服务等信息服务功能。(2)统一身份认证。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中进行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3)公共数据交换。通过学校信息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中心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4)各种应用系统。如网络教学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目前,针对新生入学接待,许多高校开发了数字迎新系统等。

数字化校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构成了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促进数字化校园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二 数字化校园的构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将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它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层次化的结构,根据功能及其架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虚拟校园。

第一,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网络互联设备等构成的校园网,它们是信息的存储与传输的硬件基础。另外,还包括根据办公、教学和服务场所等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形成数字空间。

第二,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等,它是衡量网络系统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应用支撑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存储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等。它提供资源共享和应用服务基础平台,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如学生的信息、教师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图形、声音等教育教学信息,信息系统平台还有身份入口。

第四,信息服务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应用,提供用户使用界面,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服务。主要有网络教学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

第五,虚拟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对现实校园功能的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功能,使大学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无围墙大学”。数字化校园通过虚拟校园实现对外服务职能,是传统校园数字化后社会功能的延伸。如图1、2是数字化校园网总体拓扑结构图和数字化校园系统架构示意图。

三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首先提出总体解决方案,确定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制订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校园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立全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第二,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具体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在内的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做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利用。

第三,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支持系统,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提供基础条件。数字化校园中网络教学和学习资源如互动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是数据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四,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集中进行身份认证,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型基础性工程,特别是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实现了学校教育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异常深刻变革。以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整合的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3]叶小波.云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5)

[4]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

数字教育系统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数字教育系统第8篇

数字教育市场发展迅猛,产业运营问题突出

与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相比,数字教育具有效率高、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可碎片化学习)、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基于上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各类数字教育平台迅速兴起,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自2010年开始,数字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便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为491.1亿元,2011年为575亿元,2014年激增至998亿元,2015年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71亿元。百度、腾讯、360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介入,数字教育市场一片火热。

虽然数字教育市场发展迅猛,且融资利好不断,但从运营结果来看,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赢利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实现盈利的数字教育企业只有5%,10%的企业营收持平,700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有15%的企业面临倒闭。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是数字教育行业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

融合发展需三大要素,构筑平台最为重要

平台、产品和服务是融合发展的三大要素。服务依托于产品和平台,平台聚合产品,产品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对传统出版而言,内容建设是基础,平台建设是根本,服务将内容、平台与用户很好地融合起来。从互联网角度来说,平台无疑是最重要的。

1.平台专业化,提供创新服务。实现融合发展,找准定位是关键。融合的目的在于让优质资源价值最大化,立足优势资源的创新、融合与发展,根据自己的特色推出更为专业化的“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树立品牌。

2.产品多元化,满足个性需求。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载体、新模式更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产品创新,就是要以服务用户为出发点,不断设计规划适合不同目标用户的多内容类型、多层次服务的产品,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战略。

5.服务精准化,实现市场价值。服务是产品的延伸,创新产品的同时也必须要创新服务,产品的价值也在于服务。传统出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推进以“服务用户”为方向的数字产品开发,实现内容服务的精准化。

打造特色产品体系,构建地域性数字教育产品生态圈

作为一家教育出版社,我们对新形势、新形态下数字教育和传统出版融合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仅凭一家或几家公司、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服务,是无法满足的。教育出版社通过与技术服务商、资源提供商的合作,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一个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地域数字教育生态圈体系,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

(一)构建什么样的地域性数字教育生态圈

1.数字教育生态圈着力于成员间的能力共享、数据共享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降低参与门槛,节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的技术、时间、资金等成本;

2.打造具有统一交付、统一感知的良好用户体验的生态圈产品,无论是传统出版形态还是数字产品,所有服务统一人口、单点登录、操作简便、无缝对接,降低用户学习和使用成本;

3.打造迭代更新的生态圈循环体系,根据用户反馈、数据分析和整合更新,形成传统出版与数字教育的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教育产品线与教育改革的适配性和使用效果;

4.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生态圈,发挥出版社服务区域性教育市场的传统优势,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教育产品体系

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服务形态上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是生态圈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而持续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检验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一,以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为基础,构建内容服务运营体系。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数以万计的学生。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提供优质的内容尤其是数字内容的同时,更要依托云计算、大稻莘治龅然チ网技术和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从数字课堂、数字校园到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教育产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覆盖授课、学习、评测、分析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

为了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大象出版社将数字教育的产品线进行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建设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是一套互联网技术支持系统,同时也拥有教学资源库、数字教材、数字教辅等子系统,为我社的教育产品的在线应用提供支撑。

该平台以工具集成和资源聚合为主要形式,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桌面应用、消息提示、市场推广、多屏推送、学校端网络加速、版权交易等功能和接口标准,可以实现各种数字教育平台在产品、内容、服务等方面的接入、运营和分享。

ADP5平台的建立,大象出版社实现了对数字教育资源一次加工,反复使用,跨终端展示,多平台,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实现了核心内容资产的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与增值。平台的建立为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大象出版社由教育产品提供商向教育内容服务商转变的基础保障。

第二,坚持开放合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大象社通过广泛深入地与出版社和国内外数字教育领域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对合作的产品进行整合,使这些产品相互融合、互为支撑,打造大象数字教育生态圈。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根据自身内容资源及数字产品的特点,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各类用户的精准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合作激活自身对数字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技术引领,打造区域特色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大象社通过建设以下几个教育服务系统,为本地用户直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1.考试与测评服务系统统一出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及分析报告,通过考试数据,建立教师授课及学生学情分析模型,为教育管理者、老师及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及学习服务。

2.教育电影与教育视频系统:系统旨在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视频教育内容,激光数字影院硬件不伤害学生视力,系统集成我社教育视频服务,推送教育电影、科普视频和各类教育微课。

3.教辅增值服务系统:建设“大象e课”网络服务平台,为我社纸本教辅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大象智慧题库、备授课系统、理化生虚拟实验室、教案课件、试题解析、重难点视频讲解等方面,对我社纸质教辅进行全年级、全版本、全学科、全知识点的梳理,以技术和数字内容为导向,建立知识点矩阵,以知识点矩阵为体系对内容进行梳理,以二维码扫描及APP等方式对纸本和数字资源进行关联,打造教辅数字服务体系。

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建立数字教育服务系统,使省内的用户直接享受到了出版社带来的增值服务,不但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和黏性,而且与用户形成了良好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大象出版社所建设的这些系统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真正实现了本地化教育服务的落地,满足地方特色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

数字教育系统第9篇

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XX〕50号)、《关于成立xx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xxx〔XX〕159号)和xx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xx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x〔XX〕27)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规划方案《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二)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如远教资源应用管理系统、oa政务办公系统、教委网站系统、学校网站系统等),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国资源、教育视频资源等)。“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五)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如教委网站与学校网站的数据、信息目前就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