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6 15:37:12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1篇

(一)加大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跟工程的建设以及工程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个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现代施工企业往往在确保工程合同价格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和合理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这一措施来提高工程利润。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投标的时,要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的判断。

(二)强化工程施工索赔能力现代建筑企业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施工索赔,它是合同法赋予施工企业的权利。施工企业因招标单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付出的额外费用或损失,可以通过启动索赔程序来弥补损失。它是承包建筑企业保护自己并获取利益的一个有效手段。要求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能全面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且熟悉相关的建筑法规与合约。能够全方位捕捉存在的工程索赔机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出合法的施工索赔。

二、完善建筑标准

在研究、实践和检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指标即得到所谓的建筑标准,建筑标准在颁发的时候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专业标准、国建标准、地方标准等。同时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建筑标准划分为:产品标准、超前标准、超前标准、控制标准等等。建筑业之所以能为社会产出符合市场的要求且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基本需求的建筑商品,关键是在于各项建筑标准的制定。同时在控制建筑成本以及保障建筑质量过程中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建筑节能的优化

提高建筑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一个大的方向,而建筑的节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商品的使用价值,建筑行业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节能环保。因此必须做好优化建筑商品的节能性,进而将建筑经济效益发挥出来。措施如下。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 经济效益; 建筑标准

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因为衡量经济效益,不仅要看产品的价值―它所消耗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使它的劳动消耗获得承认,才能使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经济效益。建筑经济效益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劳动消耗低和使用价值高的建筑物。也就是在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安装的全过程,不断降低劳动消耗和持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满足建筑物质量要求的最佳数量指标,就是我们用以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标准。没有标准,就失去了衡量和促进建筑经济效益的依据。作为一个工程师、 建筑师和经济师, 凭着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该考虑如何在建筑工程上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这就离不了建筑定额、标准、规范、规程, 等等,通过理论和实践体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总结性的标准文件。

1、建筑物的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

建筑物是房屋的构筑物的总称。它直接建造在使用地点的土地上, 起到住人和载物的作用。它概括了房屋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范畴,是建筑业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有如下一些特点:

1.1 群体性。往往由一组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组成,发挥总体的作用,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在同一地点,要由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不同工艺交叉生产。不象一般商品, 采用比较单一工艺,不受干扰地进行生产。

1.2 固定性。每一建筑物都要固定在一定地点的土地上,分散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能够集中生产,自由运输。

1.3 单件性。每一建筑物都要与周围环境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同一类型,成批生产。

1.4 协作性。每一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工种,协作配合,才能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只需要单一或少数工种配合就可以生产。

1.5 复合性。很多建筑物都是现场建造和工厂预制相结合的复合体。预制程度愈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也愈高。不象一般商品, 都是在工厂生产组装而成。

1.6 预约性。建筑物不象一般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只能在现场根据要求进行生产。因此,选择生产厂家,通过投标、竞争、订约、成交,就成为建筑业物质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事先要对这项产品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提出要求,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督。

因此, 我们在预约和组织生产建筑物时, 必须针对上述建筑所特有的商品性质, 采取相应的措施, 组织生产和监督检查, 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必备的属性,它表现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建筑物的各种需求。作为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任何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它的使用要求。例如住宅,要满足居住的要求;影剧院要满足文娱的要求; 各类工厂要满足生产的要求; 输水管线要满足供排水的要求;水电站要满足发电的要求;码头要满足船舶停靠装卸货物的要求。凡此种种,不同的使用功能,都要求制定一系列专门的建筑标准;(2)可靠性。任何建筑物都必须坚实可靠,足以承担它所负载的人和物的重量、风雪和自然灾害

的侵袭。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性质的工程结构,制定一系列结构标准;(3)耐久性。任何建筑物都要考虑满足它的使用年限和防止水、火和腐蚀性物质的侵袭。这就要求在建筑材料、构造上制订一系列的标准;(4)美观性。任何建筑物都要根据它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造型和景观,这就要求对建筑物的型体、装饰、园林绿化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标准;(5)经济性。建筑物作为商品,当满足了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种要求以后,能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也要制订一系列定额、标准作为衡量、控制造价的指标。

2、建筑标准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

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以符合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项要求和符合当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订的各项建筑标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制订建筑业的各类建筑标准,就成为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而这些建筑标准的制订, 都是通过科研和生产实践,肯定合理的指标, 通过鉴定, 以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实施范围,用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发。建筑标准依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名词术语、图例符号、模数、气象参数等类基础标准;满足安全、卫生、环保要求以及工期、造价、劳动材料定额等控制标准;试验检侧、设计计算、施工操作、检查验收鉴定、安装技术等方法标准;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建筑机具、模具等产品标准。为了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各类建筑品的生产工厂,还可以编制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超前标准以及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等。

建筑企业保证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除了要依据上述各类技术标准外,还要制订包括计划管理、工序管理、物料管理、机具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标准。

上述这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不仅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据以生产的标准,也是国家据以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结合当前建筑业改革的形势, 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对建筑业有关标准的修订、颁发、管理,已是刻不容缓。而这些标准的编修颁发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它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更新。所以每个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都要落实到编制管理单位长期管理,才能为不断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手段

建筑标准化就是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应遵循的规则,作为指导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依据。建筑物是一个复合产品,它是由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 建筑构配件、 建筑设备在现场组建而成,往往涉及到几十几百个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建筑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运用模数化、定型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在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因此, 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

3.1 模数化。建筑模数是一种选定的建筑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我国 《建筑统一模数制 (CB12―73)》规定以 100 毫米作为模数的基础,称为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称为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分数, 称为分模数。建筑设计上一切尺寸小至缝隙的留置,大至建筑物的跨度、 柱距、 层高, 均须按规定的分模数、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数列和幅度采用。协调建筑物构造尺寸与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配合,对减少尺寸类型、简化品种,扩大构件制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2 定型化。定型化是对大量重复修建使用的各种类型房屋、构筑物、建筑、配件、建筑设备以及施工机具、模具等,结合地区具体条件,经过科学试验和实践检验,通过鉴定编制成系列化的标准图或通用图,编制好定型产品目录,供设计、生产、施工选用,借以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质量,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促进建筑工业化水平,获得建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搞好定型设计,必须与有关生产、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好工业化生产与多样化的矛盾,满足不同类型建筑产品灵活多样组合的需要。

3.3体系化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又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体系化就是把建筑物组建的全过程,从使用功能、平立面组合、艺术造型、结构布置、材料选择、构配件生产、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组织、技术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综合研究,配套解决,选择经济效益最佳方案,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成套技术文件,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这对组成专业化建筑体系公司,全面承担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任务,经济效益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在房屋建筑中已推广的建筑体系有预制框架体系、预制排架体系、升板体系、滑模体系、大板体系、大模板体系、预应力板柱体系、隧道模体系、盒子体系等。

3.4 综合化。是目前我国在制定各类产品标准工作上的新发展。综合标准化是指在制定或修订某项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技术条件和参数的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和平衡,对所涉及的有关标准,同时进行制定或修订,使各种标准能协调、统一、配套形成体系,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时, 在某项标准指标提高以后, 其他各项相关标准也必须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例如当前在钢门窗综合标准化的工作中,除了修订钢门窗本身的规格质量标准外,还要确定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基本尺寸,也要考虑建材生产平板玻璃的规格尺寸, 经过协调以后, 玻璃的出材率从过去的50%~70%上升到85%以上。而冶金部主管的窗框钢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也要进行协调,才能保证钢门窗的质量。同时轻工部主管的门窗五金配件,也要与钢门窗的规格尺寸,配套制定。只有通过跨行业的协调,才能形成钢门窗综合标准化体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保障

为了达到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目的,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其次就是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筑企业包括勘探、设计、施工和产品生产各单位。为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而各级政府建筑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建立建筑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的全过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它改变了过去对工程质量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而代之以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全面性、预防性、科学性和推进性。全面性就是以生产的全过程、全企业和全员的管理为内容,把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控制方法;它的预防性就是以预测、预控、预防为主,把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控制起来, 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科学性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把生产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以便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它的推进性就是在企业中建立各种质量控制小组(QC 小组),不断通过 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四个循环阶段,推进企业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持续地提高和不断改善。目前全面质量管理这门管理科学,已在我国一些建筑设计、生产和施工单位中推行,取得良好的效益。

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就是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和各类建筑构配件、设备的生产,制定质量检查、验收、鉴定、评比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检测机构,根据建筑标准,代表政府对建筑物和建筑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为了强化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网,设置监督站和检测中心,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把过去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转向以政府监督为主的轨道,开创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为了加强对设计、 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先后颁发了《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注册登记审查管理力法》 和建筑企业营业管理条例》。这二个文件的颁发,对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的生产质量监督和鉴定、评比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展。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3篇

1、建筑物的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建筑物是房屋的构筑物的总称。它直接建造在使用地点的土地上,起到住人和载物的作用。它概括了房屋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范畴,是建筑业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有如下一些特点:

1.1群体性。往往由一组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组成,发挥总体的作用,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在同一地点,要由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不同工艺交叉生产。不象一般商品,采用比较单一工艺,不受干扰地进行生产。

1.2固定性。每一建筑物都要固定在一定地点的土地上,分散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能够集中生产,自由运输。

1.3单件性。每一建筑物都要与周围环境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同一类型,成批生产。

1.4协作性。每一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工种,协作配合,才能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只需要单一或少数工种配合就可以生产。

1.5复合性。很多建筑物都是现场建造和工厂预制相结合的复合体。预制程度愈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也愈高。不象一般商品,都是在工厂生产组装而成。

1.6预约性。建筑物不象一般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只能在现场根据要求进行生产。因此,选择生产厂家,通过投标、竞争、订约、成交,就成为建筑业物质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事先要对这项产品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提出要求,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督。因此,我们在预约和组织生产建筑物时,必须针对上述建筑所特有的商品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生产和监督检查,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必备的属性,它表现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建筑物的各种需求。作为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任何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它的使用要求。例如住宅,要满足居住的要求;影剧院要满足文娱的要求;各类工厂要满足生产的要求;输水管线要满足供排水的要求;水电站要满足发电的要求;码头要满足船舶停靠装卸货物的要求。凡此种种,不同的使用功能,都要求制定一系列专门的建筑标准;(2)可靠性。任何建筑物都必须坚实可靠,足以承担它所负载的人和物的重量、风雪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性质的工程结构,制定一系列结构标准;(3)耐久性。任何建筑物都要考虑满足它的使用年限和防止水、火和腐蚀性物质的侵袭。这就要求在建筑材料、构造上制订一系列的标准;(4)美观性。任何建筑物都要根据它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造型和景观,这就要求对建筑物的型体、装饰、园林绿化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标准;(5)经济性。建筑物作为商品,当满足了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种要求以后,能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也要制订一系列定额、标准作为衡量、控制造价的指标。

2、建筑标准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以符合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项要求和符合当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订的各项建筑标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制订建筑业的各类建筑标准,就成为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而这些建筑标准的制订,都是通过科研和生产实践,肯定合理的指标,通过鉴定,以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实施范围,用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发。建筑标准依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名词术语、图例符号、模数、气象参数等类基础标准;满足安全、卫生、环保要求以及工期、造价、劳动材料定额等控制标准;试验检侧、设计计算、施工操作、检查验收鉴定、安装技术等方法标准;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建筑机具、模具等产品标准。为了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各类建筑品的生产工厂,还可以编制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超前标准以及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等。建筑企业保证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除了要依据上述各类技术标准外,还要制订包括计划管理、工序管理、物料管理、机具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标准。上述这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不仅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据以生产的标准,也是国家据以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结合当前建筑业改革的形势,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对建筑业有关标准的修订、颁发、管理,已是刻不容缓。而这些标准的编修颁发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它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更新。、所以每个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都要落实到编制管理单位长期管理,才能为不断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手段建筑标准化就是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应遵循的规则,作为指导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依据。建筑物是一个复合产品,它是由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在现场组建而成,往往涉及到几十几百个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建筑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运用模数化、定型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在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因此,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

3.1模数化。建筑模数是一种选定的建筑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我国《建筑统一模数制(CB12—73)》规定以100毫米作为模数的基础,称为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称为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分数,称为分模数。建筑设计上一切尺寸小至缝隙的留置,大至建筑物的跨度、柱距、层高,均须按规定的分模数、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数列和幅度采用。协调建筑物构造尺寸与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配合,对减少尺寸类型、简化品种,扩大构件制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2定型化。定型化是对大量重复修建使用的各种类型房屋、构筑物、建筑、配件、建筑设备以及施工机具、模具等,结合地区具体条件,经过科学试验和实践检验,通过鉴定编制成系列化的标准图或通用图,编制好定型产品目录,供设计、生产、施工选用,借以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质量,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促进建筑工业化水平,获得建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搞好定型设计,必须与有关生产、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好工业化生产与多样化的矛盾,满足不同类型建筑产品灵活多样组合的需要。

3.3体系化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又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体系化就是把建筑物组建的全过程,从使用功能、平立面组合、艺术造型、结构布置、材料选择、构配件生产、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组织、技术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综合研究,配套解决,选择经济效益最佳方案,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成套技术文件,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这对组成专业化建筑体系公司,全面承担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任务,经济效益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在房屋建筑中已推广的建筑体系有预制框架体系、预制排架体系、升板体系、滑模体系、大板体系、大模板体系、预应力板柱体系、隧道模体系、盒子体系等。

3.4综合化。是目前我国在制定各类产品标准工作上的新发展。综合标准化是指在制定或修订某项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技术条件和参数的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和平衡,对所涉及的有关标准,同时进行制定或修订,使各种标准能协调、统一、配套形成体系,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时,在某项标准指标提高以后,其他各项相关标准也必须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例如当前在钢门窗综合标准化的工作中,除了修订钢门窗本身的规格质量标准外,还要确定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基本尺寸,也要考虑建材生产平板玻璃的规格尺寸,经过协调以后,玻璃的出材率从过去的50%~70%上升到85%以上。而冶金部主管的窗框钢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也要进行协调,才能保证钢门窗的质量。同时轻工部主管的门窗五金配件,也要与钢门窗的规格尺寸,配套制定。只有通过跨行业的协调,才能形成钢门窗综合标准化体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 管理;

F253.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建筑产品的安全和使用年限,需要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通过过程控制和工艺的提高不断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也影响着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计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管理,是国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单位为确保建筑质量,组织相关人员,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新技术,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全面质量自控,提供符合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建设工程产品。施工质量是指建筑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建筑安装施工过程及检验规范和建筑工程安装质量检验评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业过程所构成,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必须控制全部作业过程,即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工序质量是指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水平、使用的工具设备、投入的材料、操作工艺及环境等的综合性评定过程。工序质量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人员是建筑施工生产的主体,质量管理应以人为本。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掌握各自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建筑材料是建筑的主体,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项目质量水平,因而必须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施工设备是建筑施工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建筑施工进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必须尽量选择新型的先进设备。工作质量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技术、管理经营等水平。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执行建筑管理法规意识差

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意识较差,同时施工企业的自我监督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科学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国家建筑管理体制、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接轨效果,这些现象都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不利因素。

2.2 建筑工程施工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市场规范程度差,专业施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目前我国有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这些从业人员一般操作技能较低,没有接受过规范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水平较差,加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建筑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现场管理人员配备较少,管理不到位,很难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2.3 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协调性差

建筑工程设计专业较多,各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默契配合,容易产生设计冲突,施工时会不断变更设计方案。建筑工程施工中参与行业较多,例如建筑、水暖、电气、设备、钢结构、建筑材料(钢筋、水泥、木材等)、装饰装修、消防等,各个相关产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新型材料不断出现,但由于这些新型材料使用时间较短,相关人员对其性能特征及用途范围了解较少,造成新型材料使用方法及使用技术不合理,从而影响建筑施工质量。而大多数设计人员缺少现场施工经验,考虑不到施工的合理性,不能及时完善设计图纸中的设计错误或缺陷,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4 建设单位标价低、工期短、资金无保证

施工企业受社会经济利益的影响,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降低投标价格,缩短工期,为保证企业利润,导致施工方为降低成本、省略施工工序,同时受到合同工期的制约,使本来正常合理的建筑施工周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抢工期、赶进度,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建筑单位工程款支付不及时,使得建筑施工进度的均衡性不良,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这些现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都产生不利影响。

2.5 建筑原料、设备质量管理不过关

建筑工程施工所用原料及设备较多,但目前建筑原料、设备市场较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个供应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往往不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提供以次充好或质量根本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加之一些质量检查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使建筑工程施工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因此,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严把材料关、设备质量关,从源头确保建筑施工质量。

3.建筑施工质量改善措施

3.1 加强建筑设计技术质量关、协调关

建筑施工工程的勘测及设计技术水平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施工工程的勘测设计,使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体化,它对工程质量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制约,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主体的结构安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为此必须提高建筑设计技术质量关,各专业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2 加强建筑施工技术质量关

积极做好工程施工前期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制定规范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和操作流程,提高管理层技术能力、知识水平、施工经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 PDCA 循环原理实现预期目标。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价和总结。

3.3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施工对象的具体要求,将施工质量目标分层次逐级实施,进行质量控制层层分解、落实,从建筑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严抓工程施工质量,以便达到质量管理的最高目标。此外,还要提高质量方针、调整质量目的、优化施工流程、建立健全监督激励制度等。

3.4 严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关

建筑工程施工的验收工作要以设计变更、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和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签订的合同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的验收,要召集包含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质量安全检查行政部门等同时验收。验收过程中如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要由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维修,直至符合要求。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作用;问题;措施

建筑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到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合理使用投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

一是用于工程投资控制;二是用于投资决策;三是用于筹集资金;四是用于工程招投标;五是用于工程竣工决算。因此工程造价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此外,笔者认为建筑工程造价还具有以下作用:(1)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缓解建筑工程投资供需矛盾。(2)控制基建工程建设总规模,调节投资结构,防止盲目建没,重复建设。(3)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速基建工程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4)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核算,经济核算和其他经济,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项目决策估算阶段存在的问题。项目决策阶段投资估算不准确。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量不明确,所以设计院在本阶段的投资估算,准确性较差,同时由于建设单位通常不是投资估算和造价控制的内行,而且对工艺流程和方案缺乏认真研究;有时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增加了估算的不准确性。

2、设计与招投标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不少设计单位,片面追求设计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许多建筑工程项目没有推行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限额设计没有全面推行,工程设计未得到重视和监督。对建筑设计造价的管理重视力度不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受到的重视力度不够,很多情况下,在设计阶段,强调的是设计过程中的产值,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忽视了整个工程中的设计造价控制。一些承发包单位在编制标底或投标报价时,故意压低或抬高工程预算造价,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3、施工阶段变更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筑工程项目一般要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在工程建设实施的各阶段,只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严格监控,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可控制在批准限额之内。而建设单位一般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投资额度、建设标准、设计深度的要求和审查、承包合同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出现了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缺乏监督, 对更改所造成的损失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

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并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1、合理确定投标报价。(1)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定额自主确定工程项目的报价。(2)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与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情况,综合考虑投标报价的调整方法,合理确定优惠价。(3)做好编制投标文件的准备工作:投标报价是投标工作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后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投标报价是关键。因此,领取招标文件、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仔细阅读“投标须知”,“投标须知”是投标单位投标时应注意和遵守的事项。(4)还须认真阅读合同条款、规定格式、技术规定、工程量清单和图纸、熟悉施工现场。应根据图纸核对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里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为编制好投标报价,应收集掌握政策性调价文件,以及材料和设备价格情况。应尽量避免丢项、漏项或高估冒算。

2、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体现:(1)采用限额设计方式。设计师在设计工程图纸时,主要精力一般都关注面积和功能指标的实现,虽然合同和委托设计书中都会标明该建筑的投资金额,但往往被忽视。所以在设计时,有必要建立并采用完善的限额设计机制,在充分研究和计算后,不以牺牲工程质量为前提,按照工程决策预算合理的给出建筑设计图纸,将工程预算从设计环节就严格的控制在预算之内,从而从根本上降低造价,控制成本。(2)优化方案,控制造价。项目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意设计质量,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设计功能是否合理,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一次性投资量得多少,进而影响到工程完工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如果要想控制好工程造价,首先应注重工程设计,抓好这一环就抓住了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因此,建设单位应从审查设计开始,注意建设方案的优化,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估,最大限度的科学的从设计中控制成本。

3、强化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笔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1)严格合同管理, 减少工程变更与索赔。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签订施工承包合同要严密, 同时, 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 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 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 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在合同签订后, 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 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及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 必须完整保存, 同时建立技术档案, 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由于建筑工程风险大、周期长, 不可预见的因素多, 因此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实施过程中, 造价人员要做出主动控制、严格审核工程变更,对必须变更的工程项目要做出工程量和造价增减的详细分析, 计算出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 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同时, 要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索赔,对索赔要有前瞻性, 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2)降低材料成本。在工程成本中,材料费占总成本的60%左右,因此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在实现成本目标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集中反映在对材料的价格和用量的控制上。(3)合理处理“质量,进度,投资”三者关系。进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处理好“质量,进度,投资”三者关系也是关键。首先制定了合理的进度安排,才能减少类似于“施工赶工费”之类额外费用的增加。其次质量是工程发挥效益的保障,如果一味为减少投资而影响工程质量,则不仅使得形成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还会因质量问题而增加返修的费用,使得投资增加。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确保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的经济权益,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敬梅.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浅议[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3)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6篇

根据建筑物的商品特点可以看出,建筑企业在组织和预约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建筑商品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认真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建筑商品的监督检查和组织生产,最终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才能体现出自身的本质属性。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要求,建筑物必须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建筑商品的一项基本特征就是适用性,任何建筑物都应该满足建筑物相应的使用需求。而且,建筑物在使用中,应该具有可靠性,可以承载相应的物件和人的质量。同时,建筑物还应该具备能够经受风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蚀。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可靠,真正的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才能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增强建筑标准的重要作用

在建设建筑物的过程中,建筑需要具有一定的使用和价值。而且,建筑物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使用和美观等不同方面的要求。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应该符合可靠、使用、美观和耐久等方面的要求,并且体现出建筑物的经济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只有制定更加优秀的建筑标准,才能符合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最大化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生产需要。所以,从总体的策略来看,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制定各项建筑标准,对建筑物的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制定建筑物的建筑标准也是提高建筑物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和根本保证。

(一)实现了建筑标准的要求

建筑企业在制定建筑标准的过程中,对各项建筑标准的制定都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实现建筑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保证建筑标准的合理化。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鉴定之后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环境之中,建筑标准的形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建筑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模式。所以,我国必须根据自身的建筑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各种标准,才能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的根本目的。建筑标准和建筑的作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建筑的工期、劳动材料定额和施工等方面实现对建筑物的标准化设定,才能保证建筑经济效益得到顺利的实现。

(二)促进了建筑的改革

建筑企业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这两方面实施的。在实现对建筑质量控制的时候,建筑施工人员不仅需要按照制定的各项建筑标准实施,还需要制定建筑工程的计划管理、工序管理、机具管理、物料管理、劳动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各项建筑管理标准。在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建筑管理标准二者之间的结合之后,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全面控制。建筑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不仅需要实现对建筑设计、勘察和施工企业等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建筑质量管理标准执行。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需要国家从我国的建筑业改革形势出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地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策略。

三、建筑标准和建筑经济效益

我国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根据建筑发展的情况,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例如,我国政府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各项相关标准,对建筑行业进行了更好的规划,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建筑的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了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的建筑施工和管理规则。最终,可以实现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在建筑的管理中,实现建筑标准化主要是需要建筑企业按照一系列相关的建筑施工和管理规则进行工作,保证可以很好的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人们建设建筑物的一项重要实践依据就是具有建筑标准规则。在实施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把建筑物看作是一个复合品,在进行具体建造的时候,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建筑的装备和配件,需要在现场组建完成,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单位。所以,建筑实施属于一个系统化工程。实现建筑物中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需要建筑企业按照定型化、体系化、模块化和综合化等方式,推进建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建筑的标准化。在实施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结合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从根本上实现降低建筑成本的作用,提高建筑的施工生产效率,促进建筑的发展。增强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途径,起到了关键性的纽带作用。某建筑工程在增强了建筑标准之后,加强了管理,保证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提高了建筑的管理水平和建筑物的功能使用率,不仅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发展,还提高了建筑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构成;信息分类;信息化系统

1建筑业现状

分工细致、劳力密集型的建筑业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通常,每项建筑工程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至维修保养等多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司和机构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实施的全过程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完成,参与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其间涉及大量的文件及图纸往来,急需协调管理。大型智能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在内、外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包括设计阶段的各种图纸、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人员、物料、进度、质量和经济等数据,以及各类政府批文和法律文件等等。建设单位繁多,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管理,已成为优质完成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关键之一。此外,建筑工程特有的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意味着如果没有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工程相关的信息将不能很好地保存起来,更难于转化成有用的知识以供将来借鉴。广东经济发展很快,但少数建筑工程已出现因缺乏基本的建筑结构图纸资料而不准验收。大量社会调查发现,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多达50%的工作时间来搜查必要的信息,这将显著地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效率。总之,建筑业应加速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市场的迫切需求,是新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我国已有不少公司开始介入建筑业信息化管理领域,并为改变建筑业信息化管理的落后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建筑工程信息的构成及特性

2.1信息形态的传递形式

(1)文字图形信息。包括勘察、测绘、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计算书、合同,工作条例及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情况报告,原始记录,统计图表、报表,信函等信息。

(2)语言信息。包括口头分配任务、作指示、汇报、工作检查、介绍情况、谈判交涉、建议、批评、工作讨论和研究、会议的信息。

(3)新技术信息。包括通过网络、电话、电报、电传、计算机、电视、录像、广播等现代化手段收集及处理的一部分信息。

2.2建筑工程信息的特性

(1)大规模性。建筑工程信息是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各环节、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信息总体。不仅有取自建设项目本身的,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合同结构、合同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的编码系统、会议制度、监理班子的组织、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项目的进度目标等。还有来自项目外部环境的外部信息。如: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及设备价格、市场变化、物价指数;类似工程造价、进度;投标单位的实力、投标单位的信誉、毗邻单位的情况;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2)变动性。建筑工程信息不仅有那些在一定时间相对稳定不变的信息,还包括大量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如: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投资及进度信息;反映在某一时刻,项目建设的实际进度及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阶段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机械台班数、人工工日数等。

(3)多门类性。建筑工程的信息有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和技术类信息,涉及多个学科和门类。组织类信息包括:编码信息;单位组织信息;项目组织信息;项目管理组织信息。管理类信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合同控制信息;投资控制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经济类信息包括: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量信息。技术类信息包括:前期技术信息;设计技术信息;施工技术信息;材料设备技术信息;竣工验收技术信息。

3建筑工程信息分类及信息化系统

(1)投资管理信息。投资控制信息是指与投资控制直接有关的信息。如:各种估算指标、各类工程造价、物价指数、设计概算、概算定额、施工图预算、预算定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合同价组成;投资目标体系;计划工程量、已完工程量、单位时间付款报表、工程量变化表、人工、材料调差表;索赔费用表;投资偏差、已完工程结算;竣工结算、施工阶段的支付帐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费、人工费、运杂费等。

(2)合同管理信息。指建设工程相关的各种合同信息,如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物资设备供应合同、咨询、监理合同;合同的指标分解体系;合同签定、变更、执行情况;合同的索赔等。

(3)信息化系统。系统是一个由相互有关联的多个要素,按照特定的规律集合起来,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的产生和应用是通过系统实现的,信息系统是整个工程系统的子系统,建筑信息系统是由建设方、勘察设计方、建设行政管理方、建设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各自的信息系统组成。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多目标、既分别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工序、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能够控制的资源(人力、机具、材料、资金、工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的目标(进度、质量、费用)进行科学的计划和以更多的定量数据做深入动态分析,对于工程实施有效地调整控制,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转贴于

4建立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一项各行业普遍适用的高新技术,必须与行业技术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使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只有规范、有序、健康、高效地推进,须准确高效地制定建筑工程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查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建筑工程行业涉及的门类很多,例如土木工程、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装饰装修业,以及相关的房地产业、勘查设计业、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业等,包含的企业众多,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行业信息集合,其信息量非常大。没有一个规范有效的行业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运做机制,将难以保证这个行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条件和可能。信息技术给实体的数字化、时间的缩短、空间的缩小提供了方便,对实体的把握更为科学,工程项目的单件性、时代性、环境性、多样性决定了项目信息的大规模性、变动性、多门类性,信息技术使工程成为数字工程。而数字工程的建立,使工程管理进入新阶段。

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应该着手建设三大系统:

(1)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系统;

(2)是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3)是建筑工程基于互连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的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傅京孙,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标准;应用

为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统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和方法,鼓励施工企业创优,规范创优活动,制订本标准,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应用。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评价,是建立在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其配套的各专业工程质量施工验收规范的基础上展开工作的,同时应遵守GB/T50375―200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原则,进行分部位、分系统量化评验打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评价工作,需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专家结合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的评价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分阶段、分建设内容的详细评价。在我国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工程施工验收阶段的相关评价标准,对实现施工质量评价的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管理是创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现场管理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三方机构应根据预定目标的要求,细化每个子目标达到预期的措施,动态地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管理,力求对每道工序质量管理都能有效提高实际的操作质量。我们提倡“用心做事,精心计划,科学求证,统筹安排,严格管理”,减少项目决策层对目标求高的心理冲动,科学、合理地平衡项目投资、工期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关系,合理协调参建各方的经济利益,真正形成工程质量优质优价的氛围,使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国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学者和著作也有很多。如杨亚频认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质量等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而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是创建优质工程的必要措施,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张巧玲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可以作为衡量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除了上述理论研究外,有很多研究理论运用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应用与实施

1、工程全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短期来看,建设工程质量评价可由政府部门以质量验收、质量抽查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施工阶段质量可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独立性机构或人员担任质量评价,同时在初期评价人员在对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质量监管平台中已有的数据,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在大规模展开质量评价之后,需要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增加部分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此时需要组织专业的评价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随着工程质量监督由质量等级核验制向竣工验收备案制转变,建设单位代替了政府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

(1)针对主要环节汇报的听取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以后,工程将会进入验收阶段。在这个阶段,工程质量评价单位要对工程申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建设过程的描述作仔细的听取工作。要求申报单位将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立项开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顺序的、完整的汇报。对于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质量验收者要对其进行进行着重听取和分析。

(2)对建筑工程实体的查看

通过听取申报单位的汇报内容,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单位需要对工程建设的结构功能具备大致的了解。随后制定详细的工程实体查看流程。通常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建筑物工程实体的查看内容主要为建筑物外立面、屋面、室内、地下室及其他建筑构件的查看。对于外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观察建筑物外观线条和平面的流畅性和平整程度。同时观察外置设备和器材的完整程度和布设比例。对于建筑物屋面的查看工作主要针对电气线路、管道铺设以及其他设备的建设质量。观察要细致,同时需要记录在案以供整体评价时作为参看材料。

(3)工程技术资料的查阅

查阅工程技术资料查验分系统、分部位进行,查阅所有建设程序规定的各种证件和批文的合法性。查阅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相关资料,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施工操作标准及验收规范配置,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质量目标及措施。查验建筑物全高测量、垂直度和沉降观测记录。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资料的审查要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对工程建设中各个项目内容建设相关的施工证明和批文的审查。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流程合法正规进行。同时检查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记录材料,现场施工责任制度、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同方案等等。

(4)总体评价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总体评价,要参考听、看、查过程中的各项材料记录进行整理和审核,评价单位根据项目整体建设的流程和建设结果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要以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为主要参考内容,以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工程特点、创新内容为补充内容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的总体评价。在肯定建筑物建设质量的同时,还需对建筑物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记录,同项目单位进行协商,共同寻找解决措施。

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更加体现出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然而,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同样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最终应用,仍然需要大量现实数据的支撑与论证,工程质量评价人员或机构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并且独立于项目建设过程,不能与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存在利益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窦以松;齐莹;胡孟;吴剑;我国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现状述评 [J];水利技术监督;2006年02期

[2]王明亮;袁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 [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3]孙进京;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3期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第9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经济效益;建筑标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have a relation that restricts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interdependent, indivisibl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on, the bidding and contracting system, embodies the nature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ause the build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merchandise, relationship of its nature of the goods and use value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it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 building economy; economic benefit; building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因为衡量经济效益,不仅要看产品的价值—它所消耗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使它的劳动消耗获得承认,才能使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经济效益。建筑经济效益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劳动消耗低和使用价值高的建筑物。

1、建筑标准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

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以符合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项要求和符合当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订的各项建筑标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制订建筑业的各类建筑标准,就成为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而这些建筑标准的制订,都是通过科研和生产实践,肯定合理的指标,通过鉴定,以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实施范围,用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发。建筑标准依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名词术语、图例符号、模数、气象参数等类基础标准;满足安全、卫生、环保要求以及工期、造价、劳动材料定额等控制标准;试验检侧、设计计算、施工操作、检查验收鉴定、安装技术等方法标准;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建筑机具、模具等产品标准。为了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各类建筑品的生产工厂,还可以编制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超前标准以及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等。

建筑企业保证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除了要依据上述各类技术标准外,还要制订包括计划管理、工序管理、物料管理、机具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标准。

2、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手段

建筑标准化就是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应遵循的规则,作为指导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依据。建筑物是一个复合产品,它是由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在现场组建而成,往往涉及到几十几百个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建筑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运用模数化、定型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在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因此,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

2.1 模数化。建筑模数是一种选定的建筑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我国《建筑统一模数制(CB12—73)》规定以100 毫米作为模数的基础,称为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称为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分数,称为分模数。建筑设计上一切尺寸小至缝隙的留置,大至建筑物的跨度、柱距、层高,均须按规定的分模数、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数列和幅度采用。协调建筑物构造尺寸与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配合,对减少尺寸类型、简化品种,扩大构件制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2 定型化。定型化是对大量重复修建使用的各种类型房屋、构筑物、建筑、配件、建筑设备以及施工机具、模具等,结合地区具体条件,经过科学试验和实践检验,通过鉴定编制成系列化的标准图或通用图,编制好定型产品目录,供设计、生产、施工选用,借以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质量,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促进建筑工业化水平,获得建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搞好定型设计,必须与有关生产、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好工业化生产与多样化的矛盾,满足不同类型建筑产品灵活多样组合的需要。

2.3 体系化21 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又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体系化就是把建筑物组建的全过程,从使用功能、平立面组合、艺术造型、结构布置、材料选择、构配件生产、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组织、技术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综合研究,配套解决,选择经济效益最佳方案,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成套技术文件,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这对组成专业化建筑体系公司,全面承担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任务,经济效益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在房屋建筑中已推广的建筑体系有预制框架体系、预制排架体系、升板体系、滑模体系、大板体系、大模板体系、预应力板柱体系、隧道模体系、盒子体系等。

2.4 综合化。是目前我国在制定各类产品标准工作上的新发展。综合标准化是指在制定或修订某项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技术条件和参数的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和平衡,对所涉及的有关标准,同时进行制定或修订,使各种标准能协调、统一、配套形成体系,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时,在某项标准指标提高以后,其他各项相关标准也必须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例如当前在钢门窗综合标准化的工作中,除了修订钢门窗本身的规格质量标准外,还要确定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基本尺寸,也要考虑建材生产平板玻璃的规格尺寸,经过协调以后,玻璃的出材率从过去的50%~70%上升到85%以上。而冶金部主管的窗框钢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也要进行协调,才能保证钢门窗的质量。同时轻工部主管的门窗五金配件,也要与钢门窗的规格尺寸,配套制定。只有通过跨行业的协调,才能形成钢门窗综合标准化体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保证

为了达到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目的,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其次就是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筑企业包括勘探、设计、施工和产品生产各单位。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而各级政府建筑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的全过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它改变了过去对工程质量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而代之以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全面性、预防性、科学性和推进性。全面性就是以生产的全过程、全企业和全员的管理为内容,把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控制方法;它的预防性就是以预测、预控、预防为主,把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控制起来,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科学性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把生产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以便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它的推进性就是在企业中建立各种质量控制小组(QC 小组),不断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循环阶段,推进企业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持续地提高和不断改善。目前全面质量管理这门管理科学,已在我国一些建筑设计、生产和施工单位中推行,取得良好的效益。

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就是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和各类建筑构配件、设备的生产,制定质量检查、验收、鉴定、评比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检测机构,根据建筑标准,代表政府对建筑物和建筑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为了强化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网,设置监督站和检测中心,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把过去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转向以政府监督为主的轨道,开创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为了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先后颁发了《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注册登记审查管理力法》和建筑企业营业管理条例》。这二个文件的颁发,对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的生产质量监督和鉴定、评比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展。

4、结束语

总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建筑业的改革工作,作为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建筑标准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决定性作用。把建筑标准的修订编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组织并发动全国有关专业力量,按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分清先后、缓急,逐步充实完善。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质量监督体系。用颁发资格证书的办法,对设计、施工企业的资格进行审查;用颁发建筑许可证的办法,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用颁发鉴定合格证的办法,对建筑制品进行监督、鉴定、评比;用颁发验收合格证的办法,对建筑物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评定。同时,还应在建筑企业中大力宣传、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科学管理方法,培训管理人员,普遍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设计、施工和制品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雪琴,徐勇华.建筑经济质量研究[J].科技资讯,2007.

[2]姜瑞,孙德臣.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J]. 建筑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