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诗歌的文体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6 15:36:59

诗歌的文体特点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1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古诗中,不乏一些兼具艺术性和广告性的名篇。尽管当时还没有“广告诗”的名称,但由于诗句在客观上替商品作了介绍和宣传,起了广告的作用。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从中不难看出诗歌体广告文稿的特点。 唐末五代时,一个姓张的道士游至湖南武陵县境,在崔氏酒家畅饮了崔氏自酿的老酒后,觉得世间难寻,当即题诗一首: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云游道人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盛夸之下,嗜酒者纷至沓来,“自是沽者愈众”。 宋代大文豪苏轼谪居琼州(今海南省儋县)时,常去一个老太婆的小吃店买馓子(即环饼)。老太婆的手艺很好,做出的馓子香甜酥脆,只是小店地处偏僻,生意清淡。坡怜悯她,便写诗一首,替她宣传: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馓子的喷香、光亮和细洁跃然纸上,果然吸引了众多顾客,小店由此兴隆起来。 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戌州(今四川宜宾)时,对当地的名酒“荔枝绿”极为推崇,曾写过一首《荔枝绿颂》:玉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忘螭魃之躞触,见醉乡之城廓。 “得妙用于六物”,写这一名酒用六种原料酿成,即现代“五粮液”的前身。“每倾家以继酌”,写酒之好,即使荡产倾家,也要继续沽饮。 清代诗人杨静亭曾在北京作《都门杂咏一百首》。其中《水晶糕》一诗云:绍兴品味制来高,江米桃仁软若膏。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买水晶糕。 把水晶糕的产地、原料、功用,特点写得一清二楚,堪称标准的广告诗。另外,他咏北京汇 丰斋的山楂金糕诗《山楂金糕》,也曾传扬四方: 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若蜜,解酒消食有兼功。 诗篇介绍了山楂金糕的原料(北方山楂)、色泽(色比胭脂)、味道(甜若蜜)和功用(解酒消食)与《水晶糕》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此诗一出,汇丰斋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此外,他的《 冰奶酪》一诗也颇有名气:闲亲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歌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至晚清,诗人李静山留下一首《王麻子》诗,估计是为北京著名的“王麻子刀剪店”而作的 :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莫看慌。 提醒顾客识别“王”字老标记,不要把相邻的“万麻子刀剪店”和“汪麻子刀剪店”错当成了“王麻子刀剪店”。诗句通俗流畅,诙谐风趣。以上参见张道俊:《广告语言技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09—111页。 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诗”,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从上面倒子看到,“ 广告诗”本身就是诗,就是文学,“广告诗”既然也是一种诗歌,那么诗歌体广告文稿的创作就要符合诗的规律,具体说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富有韵律美 诗歌是最富有韵律美的语言艺术,它以和谐的音韵、高低的声调、鲜明的节奏,使读者吟诵起来一唱三叹,琅琅上口。 诗歌体广告的韵律美和文学上的诗歌一样,主要是由节奏、韵脚、双声、叠韵、四声、连绵词,以及诗行、诗节的排列组合,反复、重叠、排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节奏,其它因素是服从节奏和形成节奏的。 所谓节奏通常又称为顿,它相当于音乐节拍。它是根据表现感情的高低强弱的程度和顿歇时间的长短而有规律地进行安排的。所谓韵脚是指押韵来说的,诗歌一般是在句末押韵。押韵是加强节奏、构成韵律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古人曾有“无韵不是诗”之说。(二)要求语言凝炼,耐人寻味 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凝炼、集中,最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因此,诗歌体广告特别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杨静亭的《冰奶酪》最后二句“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其中“爽似秋”就颇耐人寻味。若“爽似冬 ”就过于冷,消费者可能读之生寒,更不敢食之;若“爽似春”,就过于温,消费者会不感兴趣。“爽似秋”,不温不寒,更合消费者口味。(三)要富有自由大胆的想象 赫士列特说:“不论是对于自然事物的描写或对天生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歌最终的目的和目标。”赫士列特:《泛论诗歌》,《古典文艺理论诗丛》第一册,第60页。从一定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所以广告人在创作诗歌体广告时,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浮想连翩,才能创作出好的广告诗。如上例苏轼的为馓子写的广告诗:“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就充满了想象力。作者把黄嫩光亮的油馓子想象成美人的环钏,而且这个环钏由于佳人春睡压之而变形。 常见的诗歌体广告有抒情诗式广告,叙事诗式广告,民歌式广告,顺口溜式广告等。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

诗歌源自于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解读,了解当时环境背景上,人们的心理特点和时展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诗歌内容,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情怀,使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教学向机械化教学模式发展,影响了诗歌独有的韵味。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接受审美的过程中,读者通过直接的知识内容和人生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1]。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强大凝练性的文学体裁,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深入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感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尚书・尧典》中所云:“诗言志,歌永言。”

(二)诗歌文本解读的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主要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下为对这两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体验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体验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解读必须遵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原则,在对诗歌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挖掘在诗歌背后所表达的人类真是情感[2]。

2.生成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生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在对这些诗歌内容的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将新时期的时展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解读的价值和意义[3]。德国著名哲学思想家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文本或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新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诗歌文本解读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和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切感受。

(一)抓住文本细节,分析诗歌内容。

细节是展现诗歌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诗歌中的细节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中的细节主要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别。静态描写主要有肖像刻画、场景描述等内容,而动态描写主要为人物行为描写、心理动态描写等内容。在诗歌本文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空间和隐含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对《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性本爱丘山”、“池鱼思故渊”等语句,感受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陶渊明对和平、美好、闲适生活的渴望,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二)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历史意义。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特点,才能够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当时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来没有气馁,诗歌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于黄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也展现了他大气、豪放的性格特点。对诗歌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

(三)注重问题引导,深层解读诗歌。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提升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等问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可以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彩.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3篇

[关键词]诗歌;语文教学;朗诵;语言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我们祖国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去感受,去领悟情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几十首诗(现代、古代)。中学阶段,诗歌的具体要求:在朗读、背诵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诗歌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具备初步鉴赏能力。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朗读、背诵上。其他一带而过。现代诗境遇要好些,教师还能分析分析思想意义,表现方式,写作特色等。古诗境遇就差一点。教师串讲串讲大意,领学生背背了事。诗歌教学如此进行,怎能不叫人忧心?长此下去,诗歌教学恐怕要退出语文教学舞台了。更不用说传扬诗歌艺术魅力了。

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师追求功利性目的,忽视"非考点"教学。诗歌的考察方式以背诵、默写为主。教师理所当然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行事了。

其二,我们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自身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1995年颁布的新语文教学大纲特别提到"读、写、听、说"四项语文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还提到"发展学生智力(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象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诗歌最大特点即主情性,"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富于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诗歌是苍白的"。语言凝炼、优美是诗的又一大特点,"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歌的这些主要特点集中于情感、想象、语言方面,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符合。诗歌在培养语文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认识诗歌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改变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利用这些优秀的诗篇发挥诗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独有的特色,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让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

一、抓住诗歌主情性的特点,在诗歌教学过程贯穿情感教育,陶冶其性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诗是情感直接作用于外物的产物。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对客观事物强烈的情感体验,尽情泄于诗歌之中。以真挚炽热的激情,震撼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久久不能释怀。诗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录。国家的荣辱兴衰,人民的艰辛疾苦,山川景物的美丽壮阔,个人的得失忧患,都是诗歌创作的素材,是激发诗人丰厚情感的动力。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眷眷爱国心;白居易"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中对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的同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无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令人神伤。无论哪一种感情,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来充实他们的感情世界。并让他们懂得真正的美,是发自内心的,是与祖国命运人间真情密切相关的。以此激发他们热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表情达意最丰盈的句子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社会时代背景,作者个人境遇。)如《沁园春・雪》中最精彩的表达情感的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诗写于1936年2月。是共产党力量逐渐壮大的时期,面对雪后陕北高厚壮阔景象,展望未来光明前途,诗人豪情顿生,诗句倾泄而出。体会诗歌感情切忌架空分析,一定要落到实处。

二、抓住诗歌富于想象的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刘勰认为,想象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的交融。"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想象的过程,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成为诗的动力,材料和客体,想象自身就沉淀着浓烈的审美感情,是审美主体的美学体验与想象世界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构成诗创作有我之境的情景交融和无我之境物我同一的艺术世界。从而强烈刺激读者想象,引起读者美感的共鸣。

此外,诗歌中新颖、新鲜、大胆的意象,也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的意象,大胆新奇,给人深刻的印象,"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的新颖意象,强调山、原的动态,同样也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意象创造要有独创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经常品味诗中奇力的想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染。时间长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提高。

三、抓住诗歌语言凝练、概括,表现力强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诗的语言是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格外讲究语言的锤炼,司空图二十四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锤炼语言的典范。王之涣《凉州词》"管悠悠霜满地,春风不度玉风关。""不度"一词包容了路途阻隔,山势险峻之意;也含有戌边将士生活姜苦,无人关怀之意;还有边关连年争战,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思乡意味。两个字包含这么多意思,别的文学样式是很难达到这种造诣的。

品味诗歌语言关键在于品语言的未尽之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把诗中未尽之意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去猜测、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这样的诗句,必须透过字面意思发掘深茂于字里行间的诗味。经常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的感受能力。品味语言还可抓住表形象、色彩、动态的词,体会诗歌用语的准确性。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惊"和"鸣"两个动词用的极形象,将乡村寂静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经常注意诗语言的锤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诗歌有着如此大的魅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教学这块园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这里所论的,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教师们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思路分析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最为亮丽的一颗珍珠。在新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歌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特色与亮点。因此,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学习诗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朗读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诗歌教学。诗歌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经验,谈论几点具体的感悟,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形式之美

诗歌和散文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散文等在艺术形式上有点文字堆积的感觉。而诗歌则有所不同,诗歌以其特有的形式完全征服了读者。五绝、七绝等二十几个汉字出现的页面上,同时配以插画,使得诗歌和书画可以相互辉映,文字与图形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种布局,能够比较好地调动读者的情绪。现代诗歌同样有着特有的形式美,现代诗的每个小节都错落有致,每行诗歌也因为长短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两侧的留白也体现了诗歌的魅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将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喜欢诗歌的特有形式,学习诗歌,热爱诗歌,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美

多读是学习诗歌最为重要的铺垫,学生读得多了,诗歌的内容也就会了解得更多。在教学中分析诗歌的内容不宜讲得过于透彻,而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诗歌和其他文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将诗歌的内容讲解得太透彻太直白,就会很容易使得诗歌的诗意淡化。所以,开展诗歌教学适合使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进行,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收获进步。

比如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点拨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可以先讲解作者简介以及这首诗歌的背景知识,然后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解题目中所交代的信息,同时让学生朗诵首句,了解首句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尾句的关键词又是哪个,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通过一步步的点拨提示,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埋下了重要伏笔,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之美

在教学实践中品味诗歌的意境就是要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讨。品味可以从诗歌中的意境与意向等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要从诗歌的整体上进行体会,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诗歌的意蕴之美。在教学中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对诗歌字词句的特色之处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浣溪沙》这首小令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夕阳”“亭台”等一些名词,这些都是十分有特色的表达,值得细细品味。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高度的概括,还可以以诗配画地品味诗歌的意境。如《送灵澈之人》这首诗歌,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创作相应的配画。另外,通过写随感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给诗词变身,化诗歌为一般的文章,在互译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四、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之美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5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音乐性;发展趋势诗歌的音乐性,是判断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诗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最为优美、凝练、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往往是诗人字斟句酌得出,为语言赋予了如同音乐一般的韵律与节奏。

一、现代诗歌中蕴含的音乐性

现代诗歌多采用自由体的表现形式,与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节奏、语言、结构,还是篇章和体裁,都发生了突出的变化,现代诗歌突破了文言文的禁锢,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法,结构、语言十分灵活,韵律与节奏更加多样,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征。现代诗歌的创作门槛较低,这为现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现代诗歌的创作不再讲究高深的创作技巧,节奏与韵律也不再泾渭分明,在创作时,诗人不需要精通平仄、四声、韵脚,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作者的语言呓语,除了需要“分行”之外,现代诗歌语言与散文、小说的语言并无显著区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诗歌的创作行列,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大众化的语言活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与民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歌语言通俗、平白、顺口、押韵,语言讲究,朗朗上口,而诗歌则强调咏唱和朗诵,文本短小,语言字数有着突出的限制,可以在有限的字数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语言具备穿透力和冲击力。诗人们可以应用各种语言进行表达,包括口语、俚语、西方文字等,也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呈现出自由、灵动的一面,衍生出了现代派、新月派、朦胧派、先锋派、学院派等派别。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全诗共计7节,每节有4行,每行共计6—8个字,诗句结构有变化,单行灵活,节与节之间前后相连,这些都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流动之感。“轻轻的”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将作者的情感、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勾起了读者的想象。

二、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道路

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百年,在彻底打破传统古诗的规范上,构建起了新的秩序与规范,我们可以根据现代诗其他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探索出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1.现代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差异现代诗歌与散文不同,从文体功能上看,虽然均以抒情为主,但是在文本形式和文体特点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结构松散、段落分别,而诗意、语意、文思则是蕴含在散文的段落与语言中。与之相比,诗歌节奏突出、结构紧凑、诗意凝练,与散文具有内质的差异。诗歌与小说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小说虽然也会传情达意,但是主要从对情节、故事、人物、活动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小说语言丰富,与人们的生活语言十分接近,篇章与结构则具有故事性。诗歌这类文体,有着独特性的特征,是人类情感的高度浓缩,高度讲究语言艺术,无限含蓄、高度和谐,强调虚拟性与及物性之间的完美结合,现代诗歌的语言既依靠抒情和表达需求,也可以直接来描述物象,在押韵、平仄与节奏的构成下,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2.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新诗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实践证实,但凡是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显著的音乐性特征,如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意象清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我们强调现代诗歌的音乐性,并非要求现代诗歌回归旧体诗的押韵与平仄中,而是要适应新诗的发展特点,突破旧体诗的禁锢,创设现代化的节奏规范与诗歌韵律,就如同《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等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一样,突破传统的审美特点,严格遵循“诗”的特征,在语言构筑、诗体构思上,都再三斟酌,从诗和诗情的思维上驾驭语言。

三、结语

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艺术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在本质方面,诗歌与音乐之间是表里相连的,音乐性的存在让现代诗歌艺术更加丰满,为诗歌赋予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各类新思维、新理念渗透到了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为现代诗歌的创作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钢.新诗的音乐性要求[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2).

[2]何麟.浅谈中国诗歌的内在音乐性[J].情感读本,2014(11).

[3]孔晓飞.论“五四”时期的新诗音乐性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6).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7篇

【关键词】诗歌 阅读 鉴赏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原始社会就有了诗歌。最初,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才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在中外文学史上,诗歌拥有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以致“诗”就是文学的统称。

一、文体的特征

诗歌有别于其他几种文学样式,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诗歌在语言、结构、韵律、意象意境上的特征使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有明显的区分。

(一)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特色。诗歌语言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洁凝练

朱自清先生曾说“诗是语言的精粹”。在一切文学体裁中,诗歌最能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极为丰富的内涵。诗歌的语言要求以最少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意蕴,这就是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简约的语言,以最省略的文字而能唤起一个具体的事象、或是丰富的感情与思想时,是诗的语言。”例如,《吴越春秋》卷9所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歌反映了原始人类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再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虽然字数极少,但是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我们还可以拿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比较,虽然两者的题材相同,但是前者凝练,后者冗长。白居易的《长恨歌》之所以拥有比后者更大的声誉,与它凝练的诗歌语言也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诗歌语言的凝练呢?从根本上说,是诗歌的文体规范造成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诗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形式,不同的体裁在字数、句数、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有特殊的规定。由于有以上所说的这些规定,和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小说比较起来,诗歌的语言自然要显示出其简洁凝练的特点。

2、富有韵律

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尽管也可能富有韵律,《老子》全用韵语写成,《庄子》、《荀子》中也有部分韵语。但是作为文学作品而富有韵律却是诗歌普遍具有的特征。诗歌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诗歌在最初就具有音乐的特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歌形成了较为严格的格律的要求。在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古体诗除了押韵,并没有其他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则在诗的字句、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后来形成的词曲等诗歌形式也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西方诗歌在轻重音、长短音、音步、顿数等方面,也往往有严格的格律限制。以下几个因素是诗歌语言富有韵律的必要条件:①文字的韵律;②节奏韵律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对应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字本身就具有音乐性,即有大量相同韵母的词语,这是构成诗歌韵律的条件。其次,人的情绪与诗歌的节奏也存在对应的现象。如情绪轻松愉快时,诗歌的节奏就是明快悠扬的;情绪悲哀忧伤时,诗歌节奏表现为缓慢低沉。

3、间接含蓄

含蓄是诗歌语言的又一个明显的特征,它也可以认为是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表现。例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起来,这首诗是抒写闺情的,由描写洞房开始,写洞房花烛的喜庆气氛。然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新娘要去拜见公婆,新娘在天未亮时就起来梳妆打扮,梳妆之后,羞涩地询问丈夫自己的妆扮是否“入时”。如果了解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就知道它不是在写闺情,而是借题发挥,另有所指。在唐代,知识分子都十分重视科举考试。一些人在考试前,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当时较有声望的当政要人或文坛名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与提携。朱庆馀的这首诗就是献给曾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的。原来梳妆打扮的情景全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含蓄地表露了自己想得到提携的愿望。

(二)结构

诗歌格律上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结构。诗歌在形式上分行、分节,这是诗歌在结构上的独特的地方,这也是诗歌和其他体裁区分开来的明显的标志。诗歌在结构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诗歌的跳跃性。诗歌的展开可以不按自然的时空顺序,也可以不按事理的逻辑顺序,而是依据诗人情感抒发的需要展开,诗歌中可能会有许多省略、颠倒,没有一定的顺序,从而形成诗歌结构上的跳跃。

(三)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外文论都对它有充分的讨论。所谓意象是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所谓的“意”大致指诗人的情感、思想等,所谓的“象”大致是指表现诗人情感、思想的物象。西方的文学理论则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客观的物象猝然遭遇的产物,他们所谓的意象偏重于诗人的主观印象。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瞬间呈现出的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T.艾略特认为诗人表现情感时要寻找这种情感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也就是要通过特定的物体、情景、事件、掌故、引语等来表达。意象具有继承性和普遍性。所谓继承性指的是意象的形成是历史的过程,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习俗的影响,并能够形成固定的意义。所谓普遍性指的是历史地形成的意象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四)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借用西方文艺理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境界即我们所说的意境看作创作的最高标准。他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对具体物象不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有所选择地进行描写,从而使诗歌呈现出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诗人笔下的各种意象也不是支离破碎和孤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意境。

二、阅读与鉴赏

对诗歌作品的阅读,大致可以遵循如下的途径: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孟子提出的,可以作为我们阅读诗歌的门径。孟子认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阅读诗歌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不能断章取义,要整体地理解诗歌的原意。正确的做法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要表现的意思。当然,孟子又看到“以意逆志”也是困难的,读者很难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鉴于此,他又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在孟子看来,要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了“以意逆志”,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动机,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思想。

(二)诵读涵咏

自古以来,诵读是重要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适宜诵读的。诗歌不仅有和谐的韵律,而且形式简练。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对诗歌的韵律有自觉的追求,所以诗歌作品在韵律的和谐上优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作品。诗歌又是所有文学体裁中的最简练的体裁。通过反复地对优美的诗歌的诵读涵咏,读者可以品味诗歌中清新鲜明的意象,鉴赏诗歌中隽永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中丰富强烈的感情,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

(三)鉴赏体验

只有诵读是不够的。尽管诵读在阅读诗歌中有很大的作用,可能贯穿在诗歌阅读的全过程。如果仅仅诵读而不知道所读的诗歌的意义,那么这样的诵读也只是像喝了许多泉水,却不知道泉水的甘甜。所以,在阅读诗歌时,读者要有意识地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所谓鉴赏,就是要读者能够评价诗歌。看到一首诗,要能够指出这首诗的优劣长短。能够指出这首诗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能够指出诗歌好在哪里,并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才是好的,这样才算能够鉴赏一首诗歌。这时,读者需要熟悉一些基本的诗歌知识。

(四)以写代读

诵读涵咏和鉴赏体验是阅读诗歌的重要途径,以写代读也是有助于读者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最好也要有文学创作的经验。有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就不至于在批评的时候,仅仅从文学理论到文学理论,而是可以拿自己的创作经验来检验理论,再拿经过检验的文学理论来评价文学作品。尝试诗歌创作跟上面所说的是一个道理。读者自己尝试诗歌创作,不仅可以了解诗歌创作的甘苦,而且可以深入地认识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文体规范。

注释:

[1] 朱自清.《诗的语言》.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0页。

[2]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3] 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4] 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0页。

[5]、[6]《孟子・万章下》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8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音乐性;发展趋势诗歌的音乐性,是判断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诗歌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最为优美、凝练、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往往是诗人字斟句酌得出,为语言赋予了如同音乐一般的韵律与节奏。

一、现代诗歌中蕴含的音乐性

现代诗歌多采用自由体的表现形式,与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节奏、语言、结构,还是篇章和体裁,都发生了突出的变化,现代诗歌突破了文言文的禁锢,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法,结构、语言十分灵活,韵律与节奏更加多样,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征。现代诗歌的创作门槛较低,这为现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现代诗歌的创作不再讲究高深的创作技巧,节奏与韵律也不再泾渭分明,在创作时,诗人不需要精通平仄、四声、韵脚,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作者的语言呓语,除了需要“分行”之外,现代诗歌语言与散文、小说的语言并无显著区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诗歌的创作行列,现代诗歌的创作成为大众化的语言活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与民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歌语言通俗、平白、顺口、押韵,语言讲究,朗朗上口,而诗歌则强调咏唱和朗诵,文本短小,语言字数有着突出的限制,可以在有限的字数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语言具备穿透力和冲击力。诗人们可以应用各种语言进行表达,包括口语、俚语、西方文字等,也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呈现出自由、灵动的一面,衍生出了现代派、新月派、朦胧派、先锋派、学院派等派别。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全诗共计7节,每节有4行,每行共计6—8个字,诗句结构有变化,单行灵活,节与节之间前后相连,这些都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流动之感。“轻轻的”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将作者的情感、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勾起了读者的想象。

二、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道路

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百年,在彻底打破传统古诗的规范上,构建起了新的秩序与规范,我们可以根据现代诗其他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探索出现代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1.现代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差异现代诗歌与散文不同,从文体功能上看,虽然均以抒情为主,但是在文本形式和文体特点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结构松散、段落分别,而诗意、语意、文思则是蕴含在散文的段落与语言中。与之相比,诗歌节奏突出、结构紧凑、诗意凝练,与散文具有内质的差异。诗歌与小说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小说虽然也会传情达意,但是主要从对情节、故事、人物、活动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小说语言丰富,与人们的生活语言十分接近,篇章与结构则具有故事性。诗歌这类文体,有着独特性的特征,是人类情感的高度浓缩,高度讲究语言艺术,无限含蓄、高度和谐,强调虚拟性与及物性之间的完美结合,现代诗歌的语言既依靠抒情和表达需求,也可以直接来描述物象,在押韵、平仄与节奏的构成下,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的音乐效果,这种音乐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2.诗歌音乐性的发展趋势新诗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实践证实,但凡是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显著的音乐性特征,如舒婷的《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意象清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然,我们强调现代诗歌的音乐性,并非要求现代诗歌回归旧体诗的押韵与平仄中,而是要适应新诗的发展特点,突破旧体诗的禁锢,创设现代化的节奏规范与诗歌韵律,就如同《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等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一样,突破传统的审美特点,严格遵循“诗”的特征,在语言构筑、诗体构思上,都再三斟酌,从诗和诗情的思维上驾驭语言。

诗歌的文体特点第9篇

汉语最大的特点是诗性,汉语言是一种诗的语言。汉文字是诗的文字。何为诗?《尚书》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以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中国人的生活,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无不一一见于诗。而初中学生的心理正好处于“进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思想蒙昧阶段。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可见诗歌的作用之巨大,充分运用好诗歌的教学,也可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为初中语文如何把这种大语文思想贯穿在教学中,让初中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汉语今天的实用功能,也在古典诗歌的学习朗读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得到中国人文情怀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升华,得到诗性的激发呢?我觉得这要从培养读诗歌开始。从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给方法。下面谈谈我教学生朗读古典诗歌方法的浅见。

读诗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诗歌。读诗的“读”,除了一般意义的朗读外,还包括眼看、心想,大脑中呈现出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灵的共鸣、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读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以便从形式入手初读诗歌。第二是要读懂诗歌,定下感情基调,便于朗读。第三是反复朗读,听音想画,读出诗情画意。第四是品味语言,体会内涵意蕴,提高精神修养。下面具体介绍其操作过程:

一、了解诗歌的特点,从形式入手,初读诗歌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诗歌抒发感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以上特点是为了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入手,抓住特点,对诗歌进行分类学习。

目前教材中所选诗歌,古诗,无论诗、词、曲,从字数来说不外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谈每一句字数的多少,主要是根据此来划分朗读节奏,因为诗歌的节奏正是其音乐美的具体体现。而古典诗歌的节奏有其规律可循。一般说来四言是“二、二”式;五言是“二、二、一”式;六言是“二、二、二”式;七言是“二、二、二、一”式;当然诗歌的节奏还与诗句的具体内容有关,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虽然是六言,但是只能划成“三、三”式,就是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划分的。

二、读懂诗歌,定下感情基调

读懂诗歌,其实就是认真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从初读诗歌中找出作者是因何事、何景而引起了何种感情,初分为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与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一般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找出诗歌感情基调后,就要抓住承载诗人这种情的事、物、景,仔细体会,运用联想、想象,把诗歌用文字描绘的景物形象、人物、环境等,在头脑中再“描绘”出来,“看”到人物情感的变化,景物场面的转换,大到山川河流、四季景物,小到人物衣饰、面部表情的变换。总之,将概括的诗句再现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确定了这样的感情基调,也就便于下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

三、反复朗读,听音想画,读出诗情画意

读出节奏。上文已经介绍过,即按照划分的节奏朗读。

读出韵味,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押韵,即诗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押韵的字要读出延长音,产生一种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韵味。这是音乐美的又一体现,也是古典诗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是中国与外国诗歌、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最显著的区别。

四、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意蕴,提高精神修养

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指要理解诗中各种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象征的内涵;排比、夸张的效果等等。感悟画外意、弦外音。还要着重体会他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炼之处,揣摩他们的妙用。体会诗歌语言的和谐感、情味感。并通过增删补换,和原文比较体会出这句或这个字的新颖、独特、精妙,以及由此传达出作者独具慧眼、慧心的人生感悟,或常人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想抒而未抒之情意。从而发现诗歌的独特内涵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