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诗歌朗诵技巧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6 22:57:47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第1篇

【关键词】幼儿 诗歌朗诵 情感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利用诗歌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语言,还能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砥砺品质。诗歌诵读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朗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实现内心情感的流露,增强幼儿对诗文理解能力,感受、领悟诗文中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一、教师美语示范,熏陶幼儿心灵

《指南》指出“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恰当、准确的诠释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是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诗歌以及朗诵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1.恰当、准确的诠释。让幼儿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的前提是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对作品的诠释,通过句子解释,丰富儿童语句,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诠释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画面、视频、亲身体验等。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美文”需要用“美语”来表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孩子对诗歌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孩子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二、多种手段运用,发展幼儿情感认知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指南》指出“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所以诗歌朗诵的教学中通过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信息技术和亲身体验法的运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朗读中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发展孩子的情感认知。

1.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运用。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表现、表达各不相同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是多元的、可变的,教师要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视、听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巧妙重组,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使幼儿入境、入情,主动学习朗诵诗歌。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诗中优美的意境,提升幼儿的情感,通过想象,朗读过程中很有感情。

3.亲身体验法的运用。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亲身体验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教学时为孩子提供诗歌中的情境,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寻找风。在与风的亲密接触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最后根据形容词去寻找生活中相类似的东西,调动幼儿学习的渴望,将“要求幼儿朗读”变成“幼儿自己要求朗读”。

三、搭建多元平台,提升幼儿情感认知

《指南》指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通过创造班级、园部的平台,给孩子们展示自己,在提高朗诵的技巧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乐趣,增强自信。

1.班级组织的诵读平台。为了让幼儿有朗诵的场所,为了给幼儿模仿与练习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会,创设区域“小舞台”很有必要。孩子能在区域活动“小舞台”里自由进行表演朗诵,在宽松的环境下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孩子敢说敢表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时我们还会让孩子进其他班级,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幼儿在欣赏、感受、参与活动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朗诵的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诗歌朗诵标记运用合作演绎

诗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为常见,诗歌语言通俗凝练,形象性强,声韵和谐,读唱都是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指南》语言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诗歌的形式经验要点――幼儿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下面,让我们进入中班诗歌《雷公公在敲门》的教学现场。

一、 巧妙埋伏,种下诗歌前期准备

活动背景一:午睡时间

轰隆隆,打雷了。孩子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都很害怕躲到被窝里。师:“没事儿,不要怕,是雷公公上班了,或许还会到咱们班上来呢。”起床后鑫鑫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问:“王老师,雷公公真的会来啊,会不会打到我们呀?”(《雷公公在敲门》,悄悄潜入孩子的心里。)

活动背景二:家庭配合

就那次后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谈论雷公公。家长和孩子们说了较多雷公公的故事。例如:诺诺说“我妈妈说的打雷要回家,不可以在大树下”,嘉嘉说“打雷是春天来了”等。(《雷公公在敲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里。)

活动背景三: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图书区中孩子们也在议论着关于雷公公的事情,识字的MM看着书说:“打雷是自然现象”,子轩说:“春天打雷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到来了”。(《雷公公在敲门》,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幼儿前期经验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教师结合应景的自然现象在安抚孩子恐惧心理的同时激起幼儿对打雷秘密的兴趣;家园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去了解现象;班级环境中提供图书让孩子自主或合作探索、交流秘密,为诗歌教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二、 多种形式,丰富诗歌内容学习

让幼儿对诗歌内容充满兴趣,在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形式一:自由表达认知。师:“雷公公来到我们班,来干吗呢?”阳阳说:“是带我们去天上的探索奥秘的” ……安排自由讨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述说出来。形式二:实物图片呈现。利用实物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师:“喊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理解“游、跳、爬”等特征。形式三:“猜一猜”游戏。在全部出示动物图片后继续和孩子一起边学边玩,拿掉两张动物图片,谁不见了。请幼儿用诗歌语句回答,深度记忆诗歌内容。形式四:大鼓配乐演绎。根据诗歌内容在念“轰隆隆”时敲强弱弱三下,再给予一定的节奏,同时也激起孩子再次学习诗歌的兴趣。形式五:巧取动作。孩子们好动是天性,配上相应的动作正好符合这一年龄特点,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动物的起床方式。在孩子们自创动作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形象的动作。

利用提问感知诗歌内容;借助图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击鼓、动作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诗歌,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演绎了诗歌的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标记运用,领会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的表达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表达手段能帮助幼儿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1) 回忆朗诵标记。师:出示“停顿”“重音”等标记符号。“这些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和孩子们共同回忆。(2) 自主选择合适的标记,尝试朗诵。孩子人手一张图文并茂《雷公公在敲门》的诗歌图谱,边朗读边做上相应的标记,做好标记后自己尝试朗诵。(3) 个人朗诵会,同伴点评。幼儿根据自己的图谱进行朗诵表演,其他同伴安静倾听,进行简单点评。你最喜欢哪个同伴的朗诵,为什么?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朗诵也一样,孩子们自己看图谱做符号标记,自己找出朗诵的速度等都帮助幼儿建立朗诵的经验,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诗歌朗诵技巧第3篇

一、朗诵的基本技巧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把诉诸人们视觉的书面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经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加工,使之形于声,创造出有声语言的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就要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朗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的语音知识,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情感的基础上,能正确地使用朗诵的基本技巧,使朗诵这一艺术行为不仅能陶冶自己,更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要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首先要有一定的语音知识。朗诵表达时要语音纯正、准确无误,达到吐词清晰,声音响亮,字正腔圆,这时学好普通话就尤其关键,只要长期坚持练习,必然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语音练习只是朗诵技能培养的基础,想要获得良好朗诵效果,还需要掌握具体的朗诵方法。

首先,要注意朗诵时的停顿和重音,这是最基本的朗诵技能。停顿是指朗诵中语流的停顿。停顿是生理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停顿不仅可以使朗诵者适时换气,还可以吸引观众、增强表达效果。停顿既要符合语法的需要又要满足语言内在的逻辑要求。停顿的方法大致有慢停法、快停法、强停法和拖停法四种[2],在不同的朗诵作品中往往多种停顿方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句子中也可能要用到两个以上的停顿方法,这要根据具体的表达需要而定。

“重音是指在朗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语句目的,在表达时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3]在朗?b中需要重读的音节是朗诵者着意表达的内容,重音的使用是为了正确表达思想和情感服务的,一般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三种。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特点和语法结构来使用重音的,但是在具体的朗诵过程中也会根据朗诵内容的语言环境和表达强烈情感的需要使用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重音的读法很多,一般采用加大音量、重音轻读、拉长声音和一字一顿的方法。但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根据朗诵的具体内容而定。

其次是朗诵的节奏把握和语调的运用。朗诵者在朗诵时要控制语流的速度,节奏是语速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它是朗诵语流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运动中出现的时快时慢、时紧时松的方式。朗诵时对节奏的把握是打动听众的关键,是吸引听众的重要方法,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情感需要来确定节奏的轻快与凝重、低沉与高亢、舒缓与紧张,形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人效果。语调指朗诵语句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与语速、重音、停顿等表达技巧相结合呈现出的节奏感!语调分为上扬调、下抑调、平直调和曲折调,分别表达激动、痛苦、冷漠或者讽刺等语气。

为了使朗诵生动传神,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朗诵技巧,比如表达情绪的激动的颤音、泣语、喷口和嘘声,烘托气氛的拟声、笑语等,当然,特殊技巧的使用必须是在熟悉掌握了基本技巧的基础上使用的,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最后要注意朗诵时的身体语言,朗诵者在朗诵时,吸引听众的不仅仅是朗诵者的语音,他的身体语言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朗诵者的眼睛、面部表情、手势站姿都会传达出丰富的感情吸引听众。

二、朗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就有许多文学大家把自己写好的作品在未发表前先朗诵给身边好友听的习惯,普希金就经常在家里朗诵自己的诗歌给文学界朋友,狄更斯更是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处朗诵,由此可见朗诵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重要地位!朗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听辨、感知能力,提高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审美情趣, 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发扬和运用自身的潜力和创造性, 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4]朗诵的内容不受文学体裁的限制,除了诗歌之外,散文、小说、故事、童话、寓言、剧本台词,甚至笑话和小品都可以成为朗诵的内容,不过在高校学生朗诵最多的是古典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台词,它们的文学性更强更受高校学生的青睐。

诗歌是朗诵中最受学生青睐的文学样式,它内容含蓄凝练,思想深刻而饱含情感,语言精炼而富有音乐美。诗歌朗诵要求朗诵者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创作动机、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染听众,在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如我国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都可以成为朗诵的对象,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但丁的《新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普希金的《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叶芝的《当你老了》,威廉姆斯的《便条》,等等。

其中,令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是叶芝的爱情诗《当你老了》,这首诗曾经被我国很多表演艺术家朗诵过,还被莫文蔚在2015的春晚上唱过,很多人也喜欢朗诵这首诗,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爱情、展现朗诵才艺的经典作品。

《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于1893年创作的,是叶芝献给女演员毛特?冈妮(Maud Gonne)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真切,表达了诗人对女友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情。

“营造意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朗诵则能使阅读者快速地进入诗人想要表达的境界。”[5]诗的第一行就通过“当你老了”这样朴实的词语以假设的方式,表达对爱人深情与爱的缱绻。爱情是美好的,爱人都是光鲜而美丽的,可是作者反其道而行之,爱到她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并且仿佛看见爱人“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的浪漫情景。第一节就把学生带入到美好而深沉的情境之中,作者的爱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6]这样的爱超越了肉体,直指人的灵魂。在朗诵的过程中,诗的意境和深情紧紧地抓住学生,也在朗诵的过程中更加明白诗人那圣洁超脱的爱,在诗的最后爱情在“炉火”“繁星”中“喃喃低语”恒久永远。

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朗诵艺术对朗诵者的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所以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朗诵技能,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母语的语言能力,更是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

学生在选择朗诵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都会选择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了取得更好的朗诵效果会反复练习朗诵的作品,一方面促使学生使用规范的语音,培养了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朗诵是个集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朗诵者不仅要体会朗诵作品的内在感情和思想意蕴,还要把这一感情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对古典诗词的朗诵,古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的文化,在炼字炼句、炼情炼意方面有丰富的宝藏,当学生朗诵爱情诗篇“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方面为它的音律所打?樱?另一方面为诗歌境界所折服。久而久之,学生若长期坚持朗诵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优美语言的熏陶下,不仅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会言语不俗,不会在表达自己情感时只会说“蓝瘦香菇”了!

朗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外语的学习中,学生写的能力较强,口语的交际能力较弱。解决学生外语学习口语能力弱的问题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朗诵训练。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朗诵这一口语训练都非常的适用,特别是外文文学作品的朗诵,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诵可以增强外语学习的趣味性,多个学生的朗诵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学习英语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感知能力可以找些英语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进行朗诵。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月下抒情的经典片段和《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独白,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片段,杰茨菲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迪金森的《我为美丽而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朗诵的作品。

诗歌朗诵技巧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创作,朗诵,诗歌,教学法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成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18]丁志珍.新课改中的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2008,(9,下):119.

诗歌朗诵技巧第5篇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这首诗既有海子单纯明净的热情和幸福,也有他沉重无奈的忧伤与悲凉。如让学生用平实冷静的心态理解这首诗,我认为是教学中的一大遗憾。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这种矛盾情感呢?我尝试把自己对文本喜怒哀乐的感受带进课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朗诵与讨论之中体悟海子这首诗中热情、幸福和忧伤、悲凉两种矛盾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触及真实的海子。

二、案例情境

上课前,不作任何导入,亦不介绍海子,我想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我告诉学生,海子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学生好奇,为什么老师会最喜欢这首诗?甚至有几个学生开始轻声朗诵起来。我对这首诗的喜欢初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诗言志,歌咏怀”,有效的朗诵,可感受诗歌的形象,体悟诗歌的情感。我满怀喜悦朗诵了这首诗,当第二遍快朗诵完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早已和我共读。有位女生自告奋勇,很有激情地诵读了一遍,获得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借着这种热情,集体诵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喜爱。朗诵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这首诗的情感很单纯,就是幸福。我顺势而问:“你是如何诵读出海子的幸福的?”

有学生说海子连用了三个“愿你”,让他觉得温暖与幸福;也有学生说在朗读时重读“每一个”,就可以读出海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爱所有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心怀明亮、面带微笑来诵读,“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最朴素的生活,却也成了最诗意的生活……

海子诗中的那种幸福,学生在热情的朗诵和理性的技巧分析中感悟得很到位,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中,学生讨论出海子是一个简单、善良、浪漫、博爱、温暖的一个人。最后,我让学生再次集体朗诵,读出海子的幸福。我用自己的热情朗诵引起了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而我也发现自己也受到学生的感染,那种热情与幸福感在流畅与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得极为真切。

就在此时,一位细心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写于1989年1月13日,而海子恰巧死于这一年,《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难道就只有幸福,没有悲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讨论。我展示资料,海子是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的。此时有更多的学生产生疑惑:两个月零十三天,会让海子的情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为解决学生的困惑,我让他们自由朗诵,把之前讨论得出的朗诵技巧变化一下,如重读之处有意识转移,语速缓慢低沉些,心怀愁绪,面带凝重,再细细品味一下诗中的字句,海子幸福的背后到底有没有悲凉?在自由朗诵完了以后,我又让他们分组交流,在交流中加深理解。之后有几个学生先后发言:

生1:“从明天起”,我可以读得缓慢低沉些。明天和今天是相对的,这说明了诗人今天的生活是不幸的、忧伤的。

生2:诗人反复强调着“幸福”,文中出现关于幸福的一个比喻――“幸福的闪电”,闪电的特点是快,一瞬即逝。所以,海子的幸福感也是一瞬即逝的,极其短暂。

生3:海子还祝福我们每一个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自己呢?“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觉得读时语速放慢,轻皱眉头,重读“只愿”,就有了一种将自己隔离开来的孤独意味。

在听完这三位同学的发言以后,其他学生纷纷点赞,认为诗歌中确有一份悲凉。而当我问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感时,学生认为,该句读时应轻盈舒缓,如此美丽的场景,怎会有忧伤?我问学生:“当你面朝大海时,你看到的是什么?”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海子这唯一的愿望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刚才所了解到的海子“从明天起”想过的那种简单而充实、清苦却不乏温馨、知足而美丽的生活都是幻想。有位学生说这些美丽的词语,现在诵读来却更感忧伤,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

我用低沉哀伤的语气再次诵读。此时,整个课堂完全没有了前半堂课的欢快与热烈,唯有低回与沉重。我又给他们介绍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敬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他的诗歌理想。也正因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介绍完毕,许多学生面色戚戚。

下课铃声即将响起,课堂最后一次集体朗诵《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认为,这是我教学生涯中听到过的最沉重、最悲凉,也最富有感情的朗诵,那种低沉的声调让我听出了海子的忧伤,也听出了他们的忧伤,有几个学生甚至流出了眼泪。

三、案例反思

著名语文教育家宋其蕤老师说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与学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虽说这堂语文课算不上审美化的语文教学,但可以说是我用情最深的一堂课了。这堂课里,有喜,有悲,感情前后起伏很大;而这种情感的“渲染”就是靠诵读完成的。学生在课后也告诉我,他们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可是喜欢得心痛;前半堂课感觉非常幸福,可是后半堂课,却流泪了。他们不敢轻易读,却又忍不住想读。我想,学生能有这种感触,这堂课已经算是成功了。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实行诗歌教学,更应该用感性的、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成为流动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热烈的情感场所。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几个学生对诗歌缺少兴趣,也有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对诗歌的鉴赏。“三分诗七分读”,朗诵对于诗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朗诵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诗歌朗诵。当然,教师也要进行有效的朗诵指导,通过朗诵示范,或引入名家诵读,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诵品位。

应该说,海子这首诗中幸福与悲凉两种情感是水融的,但是我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两种情感交融在一起来让学生品味,相反却是前后比照,这可能会让学生对该诗的情感定位产生一些困惑。这也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困惑之处,留待于各位同仁指正。

诗歌朗诵技巧第6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语文教学 应用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朗诵的技巧与策略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恰当选材,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2.正确理解,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等。

3.朗诵以法,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有法多矣,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领导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的诗歌朗诵法:范读法、分组轮读法、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引读法。

4.技巧为辅,吐纳珠玉悦其声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也是朗诵者的生理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还是给听者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2)重音

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而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3)语调与语速

语调千变万化,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类型。惊疑召唤用升调,肯定赞扬是降调,严思冷淡悲为平,曲是强调夸和讽。语调在朗读艺术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朗读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其语调起伏变化明显,语意表达在抑扬顿挫中更加顺畅、明晰、突出。

朗诵的速度则依托于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讲,急剧变化宜快,平静严肃宜慢;紧急欢乱宜快,悲沉缅悼宜慢;抨斥控辩宜快,叙说追忆宜慢;年轻泼辣宜快,年老迟钝宜慢。朗读者要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快时吐字清晰不含混不清,慢时声音明朗实在不疲沓松垮。总之,要做到“快而不乱”和“慢而不拖”。

诗歌朗诵技巧第7篇

民族声乐的语言运用,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成败。因此,民族声乐的语言练习,也自然成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原则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是为民族声乐演唱服务的,因此在具体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民族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顾名思义,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所以其语言训练技巧,也必须遵循民族化原则。即“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嗓音的运用较质朴,随意性很强。从发声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民族唱法大体是运用纯真声演唱的所谓‘自然大本腔’唱法。这样演唱其声音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歌声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感情表达直接、亲切、自然”。

(二)情感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始终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强调情感表达的适度、恰切、自然、真实,要有“分寸感”。主张“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要”。

(三)技巧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在语言运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技巧。例如咬字吐字的技巧、字真意切的技巧、收声归韵的技巧、字与字的衔接技巧、四呼五音的技巧,等等。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强调“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讲求“字清为一纯,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讲求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强调语气与重点(情感重点与逻辑重音)等。

二、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有以下几项:

(一)唱好字的音、调、韵

一要唱好字音。字音即字的发声,简称“字声”,也就是字的读音。汉语的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声母大多为辅音,共有21个,又分为七类(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音d、t、n、l;舌前音j、q、x;舌根音g、k、h;舌齿音z、c、s;翘舌音zh、ch、sh、r)。也有些字以元音开头,称作“零声母”。读声母常出现的错误是舌齿音与翘舌音不分,即“四”“十”不分。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还根据韵母发音的着力部位不同,分为“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歌唱时必须首先把字音唱准,例如“那(nā)英”不能唱成“那(nà)英”“心广体胖(pán)”不能唱成“心广体胖(pàng)”,如此等等,均须注意。

二要唱好字调。字调即字的“声调”,指的是汉字发音时所具有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现代汉语变古代汉语的“五音”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用“-”“/”“∨”“\”4个符号表示。阴平为不升不降;阳平是从低升到高。上声为从半低降到最低,再升至半高;去声为从高降到低。字声唱错,就是所谓“倒字”现象,是歌唱之大忌。例如“相声”不能唱成“响声”,“小品”不能唱成“小频”。

三要唱好字韵。字韵是歌词音乐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必须把韵唱准,不能“跑韵”。

(二)唱好字的头、腹、尾

汉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即声母,字腹即韵母(元音),字尾即收音。要咬准字头、吐准字腹、收好字尾。

(三)唱好重音、衬字

汉语重音分情感重音与逻辑重音两种,必须唱准、唱好;衬字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元素,也必须唱好。例如“赫呢哪”“巴扎咳”等。

三、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方式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才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古典诗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都与古典诗词有渊源关系,甚至直接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例如《枉凝眉》《卜算子》等。所以进行古典诗词朗诵训练,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二)戏曲唱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戏曲唱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戏曲唱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三)曲艺文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曲艺文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曲艺文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四)新诗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更有许多就是新诗,所以进行新诗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五)视唱练耳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主要通过“视唱练耳”课进行。在“视唱练耳”教学训练中,要强调语言与乐谱并重,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以字带声,以声表字,字声交融,相辅相成。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歌唱语言运用与创新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2011-028)

参考文献:

韩勋国.歌唱教程.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62.

诗歌朗诵技巧第8篇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吟诵

创设富有诗意的优美的教学情境,需要语文教师平时的积淀和对诗词内容的深刻挖掘,才能生成吟诵的精彩。言为心声,古诗词都是作者感情、心情的表现。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要走进历史,走进古诗词,走进作者,真正的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能够对古诗词做到正确的吟诵,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读好古诗词。

朗读和吟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吟诵。古诗词都有韵律在里面,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歌诀,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入情入境

在古诗词吟诵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诗词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一定要透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师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诗歌留给我们的那种极为壮观壮阔的景象,极令我们视野开阔,极易让人激动兴奋的情感。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育一定要回归传统吟诵。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吟诵情境,把握好吟诵的时机

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语文教师既要发挥吟诵的熏陶渐染功能,又要发挥吟诵的语言学得功能

从情感教育角度看,吟诵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功能。优秀的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无不熔铸了作者的真性情;接受者在澄心净虑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震撼,他的情感也获得了升华。

诗歌朗诵技巧第9篇

一、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美

通过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访问其他人等途径,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关于诗歌的知识和故事,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搜集了的诗歌可以分分类,可以按诗人分类,可以按内容分类,可以按形式分类等,只要有利于阅读和记忆,哪种方法都是可取的。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我们初步了解了诗歌,接下来我们要认真阅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创作诗歌,感悟诗歌的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写作诗歌的方法。(1)要有丰富的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日常生活中的想象虽为我们写诗歌提供了一些素材,但这些只是我们对生活的零星感受,它反映的内容还不能构成一首完整的诗作。我们一定要在已有素材基础上,围绕诗歌的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想象,从而在头脑中绘出诗歌的整体画面,才能创作出灵动的诗歌。(2)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要在充分了解诗歌的特点基础上,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如何运用,怎样用凝练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歌的意境等,要让学生品味内化,以便写诗歌时灵活运用。

三、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欣赏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可取的。可以开个诗歌朗诵会,朗诵诗歌可以是搜集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个人朗诵、男女对诵、小组和诵,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喜爱诗歌。可以合作编个小诗集,让学生看一看、评一评。可以开展诗歌朗诵竞赛,竞赛一部分由教师准备,一部分由学生准备,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