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病的防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36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第1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精神病的防治第2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精神病的防治第3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精神病的防治第4篇

关于加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29.6万人,其中精神病人285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2004年2月,我们对**、**、**县这三个率先进行精防工作试点的区、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两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是从1996开始的,2001年下半年**县精防工作全面铺开。截止2004年底,我市精防工作试点覆盖总人口约216万人,其中精神病患者10964人,占总人口的5.1%,监护精神病人数为9958人,监护率90%;显好精神病人数7518人,显好率79%;肇事人次数67人次,肇事率为0.005%;建立工病站105个,参加工疗人数742人;建立家庭病床1605张,精神病中现有用药人数3789人,在院治疗病人2139人,平均每年投入精神病防治经费约27.5万元,救济贫困精神病人每年投入约20万元。

二、主要作法

1、建立健全组织。三个试点区、县均成立了以政府牵头,残联、民政、卫生、公安、财政为成员单位的精防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残联,为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完善技术指导网络。**区成立了以精神病医院为主的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本地区精防康复工作中的疾病鉴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培训、医疗网点建设、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在全区各街道(乡镇)建立了精防康复站,每个康复站培训了一名专(兼)职精防医生,为辖区内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治疗和随访服务。在居委会成立监护小组230个,在区、街道(乡镇)、居委会建立工疗站53个,参加工疗的精神病人232人。技术指导网络的建立完善,为精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精神病患者最大的弱点是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防工疗站针对这一特点,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治疗精神病人——解决治疗经费困难——回归社会参加劳动——促进家庭和睦——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之路。**区现有精神病人533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7‰。针对精神病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区残联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治疗和管理精神病人的新路子,即把轻度和恢复期内的精神病人就近安排在社区内现有的小厂里,融入正常人一起工疗,疗效显著。以2001年为例,该区把220名轻度精神病人安排在草坪纸盒厂进行工疗,现已有132人基本痊愈,治愈率高达60%。工疗期间精神病人可以从事简单的工艺劳动,这样既创造了财富,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精神病发病率凸现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精神病发生率上世纪70年代为5.4‰,80年代为10.5‰,90年代上升到10.67‰。根据湖南省“95”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摸底情况统计,我省的精神病患者达4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之多。有人预测,21世纪,精神病发生率显著增高,精神病将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将精神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齐抓共管。

2、工作经费捉襟见肘。虽然目前经费筹集机制已经形成,但财政投入是比较低的,且相关筹款不能落实到位。如人平0.15元的精防经费从上到下都不能及时兑现,工作经费不能到位等问题也都存在。建议省、市政府认真制定经费政策,并把乡村的重度精神病人纳入农村大病统筹范围。

3、防治队伍人才不足。精防工作的专业人员长期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他们辛勤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加上经济效益不高,福利待遇低,新的人才不愿来,老的工作不安心,导致现有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业务骨干青黄不接。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既提倡岗位成才,又有选择地进行离岗深造。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改善现有专业队伍结构,加强精防工作网络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对农村第一线精防人员的培训工作。

精神病的防治第5篇

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21.8%~73.0%,其中许多病人症状严重达抑郁症程度;而普通人群不超过20% 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后自杀危险增加,高达10%左右,大大高于普通人群的10~30人/10万人 引起患病率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 女性 未婚 文化程度低 合并并发症 病程长 需要糖尿病药物治疗及治疗依从性差等 显然糖尿病患者应激因素与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抑郁症患病率的增加

1 糖尿病病人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的波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治,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症

1.2 5羟色胺水平下降 有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慢性并发症,进一步带来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1.3 生活范围缩小 糖尿病的治疗往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生活自由 1.4 患糖尿病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经济负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又会加重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

2 抑郁症的表现

2.1 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③有自我封闭倾向,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④伴有焦虑;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⑥性欲减退;⑦有疲乏 心悸 胸闷 胃肠不适 便秘等躯体症状者 归纳起来是三少:思维缓慢 情绪低落 行为减少;六无:无趣 无助 无能 无眠 无望 无价值

2.2 程度 从程度上可分为轻 中 重度,轻度抑郁症对工作 社交的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则可能表现为做事力不从心,而重度抑郁症会使工作 社交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日常工作都不能自理

3 抑郁症的预防

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 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

病 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有助于改善心情 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 鼓励 安慰 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4.2 心理治疗 在不健康思维和抑郁症早期,一般采取心理治疗 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4.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 说理 疏导 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 误解和错误观念 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2.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4.3 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百优解20mg/d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4 中西医结合 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属于抑郁 不眠 心悸 癫病 百合病等范畴,可以用中医配合西医来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时要用二病同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

5 讨论

精神病的防治第6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 噎食 防治

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或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噎食是精神病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患者由于长期生活较不规律、饮食习惯较差或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等,都可以出现噎食。其发生突然,抢救困难,死亡率高,因此发现及时很重要,做为医护人员,熟悉掌握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时的急救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大概的谈谈精神病噎食的防范治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防范于未然,加强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速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用正确的进食方法进食。其次,饮食过程中应由专人看护管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进餐情况,尽量劝导细嚼慢咽,特别是年老体弱、呛咳、吞咽困难、卧床喂食的患者更易发生噎食,应给予更大的关注。对于因药物反应引起吞咽困难或吞咽反射迟钝可与就餐前注射减反应药,并给予半流质饮食,尤其注意肉食、馒头、粗纤维蔬菜等,并专人看护,必要时喂饭或给予鼻饲,防止噎食的发生。

精神病的防治第7篇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__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 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 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 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 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 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 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__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 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__年度已达合格指标。 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 。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__年的一级(p<0.001)。 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__年达一类等级 (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 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 ÷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 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 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__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 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 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 4. 3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 4.4 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__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 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 4.5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 4.6 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精神病的防治第8篇

[关键词] 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重性精神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54-03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和发展的阻力,所以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1]。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效果,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现对该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内容包括:对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现将具体的疗效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科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5岁,他们的文化程度是:文盲40例、小学44例、初中36例、高中56例、中专47例、大学33例。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54例、精神分裂症63例、情感双相障碍66例、偏执性精神障碍2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2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6例。精神病患者病程1到28年,被关锁时间在6个月~25年。所有患者的诊断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在该院精神病科对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56例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最后比较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2.1 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对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该研究当中分别对患者的护士、医生、社区民警、防保人员进行重要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规范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各人的备案管理制度的培训;防范和综合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对病人的照顾者(家人)宣讲康复的主要方法,同时要提高照料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培训;对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要妥善保管,还有具体的病案管理。

1.2.2 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 家庭当中家人是精神病患者的直接接触者和照料人,所以家庭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止护理十分重要,医院家庭一体化它的组成是由精神病医院专科的医生、精神病患者的护士、药剂科人员和家庭的成员组成的,院方人员将会到街道居委会还有各乡镇大众中进行精神病防止和护理工作的宣讲,普及知识,并协助乡镇的卫生院、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与护理,以及对正常的健康人做宣讲工作[3],主要要告知对重性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要建立个人的档案,并且运用电子技术表卡对患者进行平时的随访登记[4]。院方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加上先进的医疗设备有益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药物的反应、患者的劳动能力、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对此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得到的结果录入到患者的个人病情康复记录的档案中,在家属的帮助下建立精神病患者的监管性数据库[5]。医生护理人员在每月1~2 d内到社区的康复站在登记的患者当中筛选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康复性指导[6]。在随访过程中筛选出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再由家庭成员申请,通过院方批准后,患者可以免费接受院方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需要应急处理的病人,如果家庭情况困苦有很大的经济压力,也可以向院方申请,情况属实得到批准后,院方可以对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补助费用,尽力解决患者的一些问题。对于肇事肇祸的病人按照院里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治及护理,等到出院后再按医生嘱咐的家庭护理进行。

1.2.3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庭护理方面我们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要做好患者的服药护理;二是要帮助精神病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7]。在服药护理方面,一定要经常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状态还有患者出现的的不良反应,这样就可以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联系;精神病患者要按照一生的治疗方法按量按时地给患者服用药物,并且不能让患者自取服用,家属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治疗性药物;家人需要看管患者要在饭后35 min左右服用药物,而安眠性药物的正确服用时间为患者临睡前,在给药时家庭人员要注意患者是否真的服下药物,如果要必要可以对患者进行检查,查看患者的腮下和舌下是不是还有治疗药物;如果在服药的时间患者在熟睡,这时把服药的时间向后推迟1 h左右,叫醒病人后不可以叫病人立即服用药物;一旦病人出现拒绝服用药物的情况时,家人要耐心地劝导说服他们,和他们进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和患者的医生进行联系获得帮助;在患者的服药期间家属要定期带患者去医院做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等等的检查,以防出现其他问题[8]。

在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家人的讲话要平和、缓慢,内容最好简洁,家人如果向患者提问题或者叫他去做几件事情,切记每次只说一件事,多了他便不知所措;对待患者说话要亲近专注,即使他的表现松散,也不能够忽视他;家人对他的关心和挚爱一定要用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聊聊对以前的回忆,或者制造一个欢快娱乐的气氛;对患者在生活中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一定不能对他们责备和抱怨;患者会表现出来脱离现实的想法,家人不可说服他,更不要讽刺和嘲笑他,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最终于事无补;对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还要适当的提供机会来表现,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与患者一同制定生活日程表,精神性疾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所以患者的家属一定要适应过程中的角色,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

1.3 评价指标[9]

通过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比较评价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其中包括肇事肇祸率、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通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进行χ2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

2 结果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防治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的实施和开展,大大地减轻了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给儿女和家庭带来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负担[10],能够有效缓解了护理难、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经过护理人员的努力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成为一个相互支持与信赖的伙伴关系[11],护理工作让病人的满意,得到了病人的支持,明显的改善护患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使医务人员在社会上树立了担当社会责任的仁爱形象。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为医院培育和建立了一个稳贾蕊固、健康、和谐的就医群体,同时让医院在社会上形象明显得到了提升。而且让广大的医护人员在病人顺利康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体会到自身职业的责任和职业价值所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的对精神病病人的影响是深入的。研究认为,对精神病病人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惠卿.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护理对社区解锁精神病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6):74.

[2] 舒大林.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1016.

[3] 韩舒,温肇霞,陆连芳.应用Delphi法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3,28(23):115-116.

[4] 吴茜,毛雅芬,施雁.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8):102-103.

[5] 李卡,黄明君,郭晶.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合作管理模式在造口护理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1):98-100.

[6] 张彦青.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 216-217.

[7] 王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4-225.

[8] 袁福红,刘书莲,张少军.对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4, 24(2中旬刊):169-170.

[9] 赵慧丽,张延赤.“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1上旬刊):158-159.

[10] 林振东,胡季明,任春生.“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161-162.

[11] 鲁国芬.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182-183.

精神病的防治第9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敏感阶段,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公安机关民警在处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扰乱社会治安,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危害社会的现状和成因;加快精神卫生立法步伐;加大宣传力度,关注暴力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全社会齐抓共管,加大监管力度,积极探索解决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的对策问题展开简要探讨。

关键词 精神病 暴力犯罪 社会治安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31-02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或存在精神障碍,在每千人当中有13人患有精神病。从法学和医学角度看,精神病人是高危人群,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同时,精神病人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生活边缘状态,社会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与防控,将对我国治安形势的好转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精神病暴力犯罪的相关问题做简要的探讨:

一、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

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身危害性大,是隐藏的社会危害因素

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实施通常缺乏预谋、准备。因此,他们暴力行为的实施让人猝不及防。精神病人在作案过程中通常无保护性措施或保护措施不严密,作案前缺乏周密计划、多单独作案、凶器多随手而得。对作案地点、时间、场合无严格选择,作案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或者符合其妄想内容,作案行为突然。

(二)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大的威胁

由于缺乏控制或辨认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精神病患者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时通常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结果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大的威胁。据统计,精神病刑事犯罪者中,杀人犯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曾杀害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

(三)受害人权益难得到保护,威胁了社会稳定

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90%的需要强制监管和治疗的精神病人仍然滞留在社会上。而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危害性,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同时,我国《刑法》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样,使得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在了法律和道德管理上的真空状态中,这难免会更进一步伤害受害人的感情,从而严重削弱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状况的信任与肯定。

二、精神病人暴力犯罪失控的原因

针对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危害的严重性,我们必须认真地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各方面原因,方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具体而言,我认为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1、“精神卫生法”的缺失

精神卫生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精神病的特殊性决定精神卫生立法的主要内容必须充分协调处理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法律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精神病人的自由、基本人权和法律责任,监护人的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立法中有关采强制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患者的病情鉴定等内容与程序必须详细明确。但至今我国仍没有相关的法律出台。在地方法规上,全国也只有上海于2002年公布了《精神卫生条例》。 正是法律的缺位导致了实践中监护与管理的不到位。

2、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仍需完善

根据《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第五章有关规定,只有司法机关是委托鉴定的主体,可见,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启动权完全由司法机关掌握,当事人的申请并不是鉴定的必经程序,或者说立法并未赋予当事人启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权利。然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精神病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他们决定鉴定与否明显不合理。同时鉴定机构的职责不清,管辖范围不明,也无相应的管理规定,使鉴定权的监督形成空白,导致了实践中鉴定权的滥用,出现了贪赃鉴定等一些违法行为。

(二)治疗经济负担重

精神病人监护是一种“高消费”,暴力犯罪精神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而强制治疗仅一个疗程就需要大概3500元,长此以往,将成为一般普通家庭的一个重大的“经济恶瘤”,导致有的监护人不得不放弃治疗,这就等于给社会安全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三)政府功能的缺失

首先,财政方面。由于精神病人治疗费用开销巨大,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和管理应由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政府的功能却缺失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庞大的开支给政府增加了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项事业均亟待发展,相对于其他更重要的、显性的、影响范围较广的社会问题而言,精神疾病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社会关注程度不够。

其次,制度方面。尽管《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如果被判定为精神病人,则其对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厉看管和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治疗。”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跟进,导致现实中地方政府对精神卫生投入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能力薄弱。政府成为执行中的“软肋”。

(四)社会救助、监管机制尚不成熟

一方面,实施强制医疗程序中问题多发。

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是指对精神病人所适用的旨在“隔离排害”和轻质医疗的刑事实体措施。它对于精神病人的健康恢复、保障其合法权益以及消除其人身危害性、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卫社会安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多数地市现有精神病床位不足,但在众多的精神病患者中,需要为公安、司法机关实施强制医疗监护的对象却有上百万人。所以从现有条件分析,即使将全部有较大危险性的精神病人全部安置在公安机关的安康医院和普通精神医院中,尚且困难重重。况且,出于治疗费用实际支付问题,治疗时间问题以及精神病人返回社后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考虑,导致强制医疗在实践中的使用率不高。一些本应该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未能收容在精神病治疗机构,而是流落社会,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易对社会造成二次侵害。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多样的精神病患康复模式。

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靠专业机构和药物,诊断缺乏客观依据,主要为经验及病史的判断,缺少有效的防治康复措施。同时,由于歧视、偏见的存在,人们缺乏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使得精神疾病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地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

三、精神病暴力犯罪问题的应对解决措施

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特提出以下防治对策。希望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综合治理,尽量将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行为对社会治安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

期待《精神卫生法》的早日出台,把对精神病的预防、治疗、管理、责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监护人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甚至包括精神病人的社会地位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精神病人的治疗、管理、监护有法可依,才能使政府、社会、家庭各司其职。

(二)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学会与精神病人正确相处

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学会与之正确相处,摒弃传统观念,减少歧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环境,要学会换位思考,同情和帮助精神病患者家庭。

(三)政府加强相关措施

其一,成立医疗基金。以上海为例,上海从2003年起各个县区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计算,人均1元/年。这部分经费作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基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其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基于精神病人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病现象严重的现实,建议将部分精神医疗服务机构定位于完全福利性单位,实现全额拨款,同时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获得及时、正规、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其三,根据2006年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和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6]6号)精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管理网络,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四)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探索适合我国的精神病患康复模式

近年来,国外兴起一种新型精神病患治疗模式――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被一些国家和地区称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制度和方法,它综合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技巧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 对小组工作进行研究与本土化改革,以期探索出出一种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型精神病患者治疗模式。

(五)公安机关应立足本职工作,切实做好做实各项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的防护工作

1、公安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切实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于暴力犯罪的精神病患者,实践中往往是由公安机关决定并将患者移至专门医院实施强制医疗。因此,公安机关应明确自身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准确定位,并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2、各级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做好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犯罪收治、记录、管理等基础工作。在适当的时机,依照法律程序、采取法律手段开展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收治的统一行动。从更根本的层次上减缓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的威胁,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公安机关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精神病防治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一方面让民众了解精神病的一般症状,避免和减少病情发展严重导致危害社会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精神病人施暴潜在风险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加强人们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了解,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为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在宣传普及中,还应提高监护人的监管意识,切实承担其监护义务,从而降低精神病人的犯罪率。

注释:

专家呼吁《精神卫生法》减少危险人物.长沙晚报.

北京幼儿园惨案凸显精神病人危害社会隐痛.39健康网, 2004.08.08.

吕书杰等.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介入研究.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9年第7期下.

参考文献:

[1] 宋建成等.从邱兴华案看精神病司法鉴定. 健康报,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