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36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试题 质量密度计算 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试题是对物理知识的全面考查,对物理试题例题加强探究,对于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与物理思考的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据此,笔者对初中试题中关于质量密度的计算例题进行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物理试题中关于质量密度计算题的类型

关于质量密度的计算题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相等问题。这又可以划分为质量相等、体积相等、密度相等问题。例如,一块体积100m3的冰块,当其融化成水后,水所占的体积为多大?此种类型则明显是求相等质量。又如,假设有一个质量为50g的空瓶子,在其装满水后的质量达到250g,在装满另一种液体后总质量可以达到200g,那么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少?(0.75g/m3)从这种题型可以看出,体重主要是针对体积的相等性而言的。再如,一辆油车的其中一节车厢装满了30m3的石油,为了求出整个油车质量,相关人员从中取出了30m3的石油,并且称重为24.6g,那么请问该辆石油车所装载的石油质量为多少?要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回答,则需要利用物质密度相等的原理完成求解。

第二,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判断问题。假设现有一个体积为0.5dm3的铜球,其质量为2580g,那么请问该球属于实心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那么空心部分的体积又有多大?要解答这一类的问题,可以有三种求解方法,但是运用体积进行比较的方法是最简单的。所以在判断空心、实心的问题上,较多利用质量密度的运算方法。

第三,物理的长度问题。这种题型主要是将物体的质量、密度、长度等条件糅合到一道问题中,通过对几项条件的掌握求出另外的物体条件。例如,有一条铜线质量为890g,且铜线的横切面积为25mm3,已知铜线的密度为8.9×103kg/m3,求铜线的长度为多长?通过将铜线的横切面积、质量、体积等多项元素的应用,便能够得出铜线的真实长度。

第四,物体的比例问题。物体的比例构成往往同质量密度有着紧密关联。例如,已知甲、乙两个物体其质量之比为3∶2,其体积之比为4∶5,请求出甲与乙的密度之比。通过对质量与体积的要素分析,就可以对物体的密度进行深入探究。

第五,合金的相关问题。合金的问题在物体的质量密度计算的应用上是较普遍的。例如,已知选用盐水的密度通常为1.1×103kg/m3,现在配置出500m3的盐水,并称重其质量为600g,请问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如果仍然需要添加物质,那么是需要加水还是加盐,具体需要加多少?又如,有一个重达232g的铜铝合金块,这其中含有铝元素54g,已知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求该合金的密度为多少?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合金性质上的把握,合金的质量、密度、体积在正常情况下都存在相互联系,因而在解答问题时,要把几项条件综合起来考虑。

二、关于质量密度计算例题的具体解答过程分析

加深对物理试题中关于质量密度计算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对解题过程予以分析。

例题1:在一个瓶子中最多能够装入500g的水,那么这个瓶子还能够装下以下哪一种物质?A浓硫酸;B煤油;C酒精;D汽油。

解析:这个瓶子的容积V可以达到500m3,那么在相同的质量下,其密度要超过1g/cm3的物质才能满足上述要求,所以该物质的体积要小于500m3。

答案: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该物质为浓硫酸,所以选A。

例题2:有一玻璃瓶,其质量为0.1kg,当这只瓶子内部装满水后,瓶子和水共重0.4kg,要是用该玻璃瓶装满金属颗粒物若干,那么玻璃瓶与金属物的质量之和为0.8kg,要是在装满金属颗粒物的瓶子内部再灌入一定量的水,那么玻璃瓶、水、金属颗粒物的总质量则达到0.9kg,根据以上条件,请求出玻璃瓶的容积、金属颗粒物的质量与金属颗粒的密度。

答案: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玻璃瓶的容积为3×10-4m3;金属颗粒物的重量为0.7kg;金属颗粒物物的密度为3.5×103kg/m3。

质量密度的计算例题是初中物理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对于整个初中物理学习及解题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因而,广大师生更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与实践练习中加强解题方法的运用,以此提高解答相关问题的准确性与效率性,促进物理成绩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2篇

关键词:神十太空授课;初中物理;失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75-01

物理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科学家毕生的研究。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这个定律里,牛顿认为具有一定速度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也就是所谓的惯性定律。但是,我们地球的环境并没有这种不受外力的环境,现如今太空授课实现了牛顿只能靠推论和想象的事情,这是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的,更是对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物理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牛顿可以发现很多定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呢?其实这些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问题的研究,他们必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太空实验给了学生们很多启示,让他们亲眼见到了很多无法模拟的物理实验。同时太空实验还启发了他们发现新事物的信心,他们看到了科学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一、太空授课所涉及的初中物理知识

太空授课所涉及的初中物理知识,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可以发现,航天员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把手和脚固定住。这是为什么呢?在太空中,所有的物质都处于一种始终状态,近似于我们所说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运动基本上是没有阻力的。所以每当宇航员想到达一个地方时,只要用脚一蹬就会沿着直线到达自己所想到达的地方。而到达了目的地之后,他们必须马上用手抓住把手,否则他们可能会因为撞击物体,而把自己又弹回来。液滴在太空中运动状态也是如此,液滴在失重状态下,会保持最小能量状态,也就是球形。当液滴受到外力的时候,它们就会沿着这个力的方向运动,当碰到固体之后,会被弹回。这些内容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地球上,我们受到重力的影响,很难离开地面。在这个时刻,我们开始无比地崇拜牛顿。他在地球上居然能够发现惯性定律,而且还可以把这个定律应用得淋漓尽致。[1-3]太空授课中的实验,很好地验证了牛顿的第一定律。其实太空站进行的实验是非常多的,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太空实验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所见到的太空椒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宇宙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也有很多科学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自己从来没见到过的事实。太空物理实验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虽然以他们现在的理解能力,还很难彻底了解这其中的奥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太空实验对学生的影响

太空实验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和宇航员对话的学生是极其少数的几个人,但是他们提的问题也是非常尖锐、非常有代表性的。[4-5]一些观看直播的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问,是不是在太空中他们可以头朝下,而不感觉累呢?这个回答是肯定的。有些学生问,在太空轨道中,扔一个物体,是不是它就可以永远留在太空。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太深的意义,但是对于开发学生动脑和独立思考产生了影响。俄罗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生物是一只狗,这只狗就被永远地留在了太空。这只狗的名字叫莱卡,1957年11月份被送入太空,但是在五个小时之后,因为宇宙飞行服的隔热问题,导致了它的死亡,从此它和它所在的太空舱永远地滞留在了地球轨道上。但是后来也有很多幸运的例子,贝尔卡和斯特雷卡就非常幸运,它们不但安全地返回了地球,还受到了英雄式的待遇,而且成为了儿童们心中的偶像。莱卡是不幸的,而且它成为了太空飞行的危险物体——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对船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目前针对太空垃圾,我们只能采取人为或者是太空机器人去太空摘取来实现太空的清理工作。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任务量很大,还起不到很明显的作用。如何处理这些太空中暗藏的危机,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学生们。他们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学生们通过对太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逐渐从狭隘的学习心态走出来。他们不再把学习认为是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而是把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扎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努力将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后来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把一些教材内容和航空联系起来,学生们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太空授课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们所具有的航天技术,更为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学生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们见到了我们前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开始了对物理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所学内容的价值,才能够让学生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参考文献:

[1]王莉,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物理通报,2009,(03).

[2]郭立荣.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林区教学,2009,(06).

[3]马社会.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新视野[J].教学与管理,2004,(01).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3篇

关键词:数学;六年级;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新教科书呈现方式特点

(一)内容组织体系

内容组织体系需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的几何知识之中内容组织体系的明显特点主要有:前后联系,注重背景知识铺垫;层层递进,复原知识生成过程;巧妙引导,多种方法探究;空间灵活,弹性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由。

每个新几何知识的引入都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应有的相关知识背景,且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每节内容中依次通过情境引入、知识讲解、体验操作、实践探究、思维扩散等部分来组织起整个知识块。期间通过引导从做中学、前后知识相关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等方法步步深入地发展学生关于该主题内容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科书中一些新元素的出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主掌控的空间,如卡通人物辅助引导性图像的设计、文本语言开放性风格的设计(问句式题干)等,都灵活地为教科书运用提供了选择和调整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与发展。

(二)栏目设置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几何知识部分栏目设置比较丰富,包括“看一看”、"例题呈现"、"做一做"、"练一练"、"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整理和复习"、"数

学游戏"等八个栏目设置。对于每个栏目予以简要界定,并结合课本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予以介绍。

(三)图像系统

就"空间和几何"的教学内容而言,图像更能够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加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传的空间和具体的细节。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下册的"圆"和"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单元中的图像丰富,具体可以大致分为几何绘制图形、实物照片、生活情境图、人物交流、卡通人物、简易图标这几种,从图像的功能来看,这些图像可以分为:

(1)内容导入型图像。这一类图像由于起到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作用,一般出现在单元的最前面,主要有实物图片导入和生活情境图导入两种。目的是将学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与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导入效果。

(2)理解概念、原理、方法型图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一原理、概念、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几何知识。在教科书中主要是以几何绘制图形的表现形式呈现,配以相关文字说明,使得几何概念直观、清晰。

(3)动作操作型图像。主要用在一些活动操作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一些技能,像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技能。教科书中多次出现几个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的绘图、裁剪、测量等,共同学习、思考、交流的画面。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科书一起动手、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潜意识中重视小组合作精神的教育。

(4)辅助、引导型图像。准确地说这一类图形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教科书中主要利用卡通小人和建议图形,使得"问题"的提出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引导思考的作用,这也使得教科书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我们可以分析两个部分中的图形系统比较完善、多样,形象逼真、活泼,达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直观性与抽象性的结合。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一些优美的生物图片本身还存在着美学价值和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方面要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首先,知识与技能方面,目标是要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其次,数学思考方面目标是要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再次,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最后,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一,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科书几何部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书中的标题、栏目、题号都配以卡通图形,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分析教材呈现方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掌握,不同类型的习题设计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数学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参考文献:

[1]熊华,赵中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续)[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9).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问题意识即以问题作为学生思维以及感知的推进对象,在学生心中构建问题待解决的求索状态。当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强化感知的重要基础,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的重要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学生情绪状态对问题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需要多种思维的参与,甚至凭借灵感、直觉,而这些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烦恼、焦虑、恐惧、紧张、疲劳的干扰,处在一个悠然、松弛的放松状态,就容易引发问题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摆脱周围人的冷遇、排斥、歧视和心理上的威胁,处于和谐、宽松的气氛;二是“心理自由”,即无拘无束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笔者认为,这两个心理条件正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所需的,为此,我经常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教会学生自学质疑,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学生听课感、QQ群等方式经常进行师生间情感交流,赢得了学生支持型的课堂情绪氛围,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科技发展程度越高,物理的核心学科地位就越明显,初中的物理教育不仅为培养未来的物理学家打下基础,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索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老师在教学活动的初期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我为什么要学物理”这一问题,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到:无论是我们学习用到的文具、书本,还是生活中各类的生产用品、生活用品,都与物理息息相关,物理这一科学系统大到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能源资源,将人类的衣食住行一一涵盖,“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老师得当的指引,和学生之间的你追我赶的相互启发,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与实践都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切思维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这一切的基础。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敢问,而且要让学生想问。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1)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真实、直观的小实验,创造新奇的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如教师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可以在盛一定盐度的水中先放入一块石头,石头沉入水底,然后放入一个木块,木块浮于水上,最后将鸡蛋放入其中,鸡蛋悬浮;再将此鸡蛋捞出,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沉入水底,然后逐步向清水中加盐,并慢慢搅拌,以使其充分融化,学生会看到鸡蛋逐渐从水中浮起,直至浮出水面。看到这些物理现象,学生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相同的液体里放入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不同,相同的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里其沉浮情况也不同。(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物理源于生活,因此,可以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各种生活经验和实例,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了一些疑问,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解疑,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逐步培养他们从“会问”到“善问”。在学习铁的时候,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去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比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处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与信心。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氛围中。唤起创造的欲望。

五、合理积极的课堂评价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失去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发问热情教师的课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打断自己的讲课,对总是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阻止。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受到阻碍,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慢慢被扼杀。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正确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发问精神,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缺乏代表性或者意义不大的问题,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敢于发问是一种精神,善于发问是一种学习能力,要想学习进步,必须敢于并善于发问。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军.初中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华章,011.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5篇

【关键词】 实验 问题 建构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落体运动是人们很熟悉的运动。学生在学习这个课题之前,通过阅读一些科普读物等,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比方多数学生都知道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大、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一般的教学中,往往简单地分析一下亚里士多德论断的错误,再用实验比较一下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最多再做一下"牛顿管"的实验就过去了。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很少涉及"怎样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那么学生将只能学到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缺乏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以认知问题解决为教学策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题重新作了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则生活见闻。老师有一次在街上看见一个江湖骗子在行骗,现在我将他的骗术再现一下:

这是一张百元钞票,我捏住它的顶端,你用两个手指放在钞票的中部做好捏住钞票的准备,但注意在我松手之前你手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碰到钞票,当看到我松手时,你就立刻去捏钞票。

骗子说:"如果你能捏得住,百元钞票归你,如果捏不住,你只需给我五元钱。"

现在请三位反应敏捷的同学上台来试试,能否捏得住钞票 。

事实证明,都捏不到钞票而被骗。要戳穿骗子的骗局,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学习完本节内容就知道。

反思:由一则生活见闻引出课题,较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初成问题、激发兴趣

师:现在来研究挂在细线下静止的小球,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

生:重力和拉力。

师:如果把线剪断,小球在下落后受什么力作用?

生:重力和空气阻力(较小)。

演示1:用火将绳子烧断,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运动轨迹。

生:小球沿竖直方向下落。

指出落体运动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运动,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不同论断,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在理论上的内在矛盾。但是,关于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思辩,而应通过实验来检验。

反思: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火烧断悬线,可避免剪刀剪断悬线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度为零。

三、引导实验、打破平衡

演示2:将一个小铁球和一张报纸的下落进行比较,似乎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将同一张报纸和一枚硬币的下落进行比较,虽则硬币较报纸轻些,但下落较快,说明"重的物体下落较快"的论断不正确。

将报纸捏成一团,则它下落的快、慢和硬币或小铁球差不多。

指出以上观察到的实验事实,说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仅通过这些观察,并未能得出"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的结论。

反思: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然后才能进行知识学习。因为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能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一切知识都会变成多余的东西。教师通过演示轻、重物体下落时的快慢,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确定问题、演示实验

分析以上对落体运动初步观察的结果,指出空气阻力对落体的运动有影响,且这个影响跟物体的形状、物体下落的速度、空气的密度等都有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最好是先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演示3:真空管中羽毛和铁片下落得一样快;

放入空气时,铁片下落得比羽毛快。

指出在地球的大气层中,真正"没有空气阻力"这个条件很难实现,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的运动打下了基础。同时,当空气的阻力不太大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往往也可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反思: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正确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对教学规律的复杂性有深刻的领悟,对教学经验和策略有一定的积累。通过演示牛顿管,让学生总结出"轻、重物体在没有空气的空间自由下落时一样快"的结论,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气阻力作用,那么实际落体运动何时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呢?"这就是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理想化模型: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如果空气阻力相对于重力而言很小,则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例如:铁片与金属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等等。"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学生继质点后第二次接触的理想物理模型,正确理解如何建立一种物理模型,以及物理模型与实际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五、深化问题、猜想运动

演示4:多媒体演示物体自由下落的慢动作。

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实验观察,可以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生:物体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且运动得越来越快,可能是加速直线运动。

师:自然界中的运动是简洁、和谐的,自由落体运动可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因此,问题深化为:各个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是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大?

对第一个问题,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推导(先假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以后在实验中再验证),可以通过比较各个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是否相等,来检验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对第二个问题,即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的问题,也容易通过实验来测定。

反思:问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应该存在。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自由落体运动虽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通过不同表征方式的比较及评价,促进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与目标知识进行排列组合,重新迁移。

六、解决问题、设计方案

师:物体自由下落时一闪而过,雁过无痕,去直接研究它很困难。请同学设计方案,让落体运动留下痕迹。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频闪照片,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相等的时间拍摄的,从照片上小球的运动特点: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从照片中分析数据,发现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将重物连接纸带并通过打点计时器,重物下落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表明重物的运动情况。实验设计如图所示。

反思:留迹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例如频闪照片、纸带等。虽然在一般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时,不能设置一个真正没有空气阻力的环境,但若物体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则物体的运动仍可近似地作为自由落体运动来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从由直观印象出发来比较物体下落的"快、慢",上升为研究物体在可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的下落――自由落体运动以及加速度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深度更进了一步。

七、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实验)

用重锤和打点计时器粗测重力加速度,并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连续取6个计数点,分别标上0、1、2……用刻度尺分别量出1、2……计数点到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填入下表,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且在方格纸上绘出 图象(图3)。

从图象中拟合的直线可以看出: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值为 。该实验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重物受到空气阻力、纸带与限位孔之间存在摩擦、测量位移时存在误差。

反思: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不断完善,使新知识编入原有知识结构后变得更系统、更稳固,联系更紧密。

八、延续问题、情感教育

请同学根据课本第45页"做一做"中提示的方法,两人一组,互测对方的反应时间。(下台询问)绝大多数同学的反应时间在 之间,而百元钞票长为 ,一半长 ,将 代入公式可得 ,可恶的骗子就是利用这 的差距骗取行人的钱财的。 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人生哲理。

最后提示学生,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虽则已经用实验比较了不同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时加速度的大小,但实验的手段还是十分粗糙的,将来(研究单摆的运动时)还可以有更精确的手段测出重力加速度的值。

反思:最后的"做一做"与引入遥相呼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在作业布置加了两项:⑴如果考虑到阻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得的值应该比真实小,但实验中却比真实值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⑵除了用上述提到的留迹法之外,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重力加速度,且对各方案进行评价。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堂教学活动以实验引领问题,问题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和延伸。采用的是以问题为载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以建构认知结构为目的的问题教学模式(如图4)。该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学生观察落体运动初步形成问题,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实验初步形成问题、深化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和实验,提取问题解决策略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一模式兼顾了"问题解决"与"问题提出"两个方面,兼顾了"学生参与"与"教师指导",特别是给了"问题提出"、"问题组织"、"问题解决"一个核心――围绕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推导一带而过,因为它只是以前学过的匀变速运动的特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指引学生踏着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完成了该知识的认知操作,使学生将旧的认知结构改造为新的认知结构(图5)。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6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主动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以新课标为指引的教学课改的展开。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和新教学理念接轨,教师们积极努力,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但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举行的教学活动,依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依然处在被动的现,如何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呢?

一、主动基于兴趣

长期被动的学习,学生也逐渐习惯了,教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机械的听教师的安排,是以往学生学习的现状,因而,学生也养成了让老师将知识掰碎了揉烂了喂给自己的学习形式,内心也养成了懒惰被动的不良习惯,要想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让学生心动,即让他们先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物理知识和现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创新是主动的源泉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份好奇心,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了这种思维,学生才能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的现状,不再满足于教师所安排的任务,而是自己有主动发现问题的动力和源泉。教师也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首先要科学设置问题,以有梯度、思维容量、新奇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对初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主动性自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在这一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不再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画图,而是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不在偷懒,也无法偷懒,并且面对这样形象的问题解答方式,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主动画图,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一时间教师成了辅助,成了配角,学生了成了主角,他们互相质疑,互通有无,有的同学绘图思路清晰简便,便于理解,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种思维的固有形式,达到了创新思维共享的可喜局面。

三、在生活中运用可以调动主动性

为了充分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和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我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情境,以锻炼他们运用物理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三国时期, 传说诸葛亮曾发明过一种军事报警信号, 后人称为孔明灯,它是用很轻的竹皮儿做骨架, 用棉纸糊在外面,只在下面留口,口的下面设一小架,放一小盘内有松香点燃后,灯笼就慢慢的升高,直至升入高空,请问这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

学生们差不多都放过孔明灯,当一听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兴奋, 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李健全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中学

摘 要:现在很多教师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权。导致学生学习很被动,有的学生不专心听讲、不做笔记,好像学习是他人的事情,一切与我无关;有的学生思维不灵活,学了就忘;有的学生则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题等等。此类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关,教师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必须依据现代学生的心理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主动性 便开始积极的思考他的科学原理,有的同学说是空气受热膨胀,有的说是热能变成了动能,真是众说纷纭,眼看同学们争执不下,我不得不给以提示,即热气球的原理,还有就是浮力的知识点等,结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通过这样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现象结合,思考并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学我们学起物理来更是信心倍增。

四、转化师生角色调动主动性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7篇

关键词 浅谈 初中化学教学 物理学 相互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55-02

初中教学中物理学与化学都属于是理科基础学科,它们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简单的说每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总是同时伴随物理变化。如化学反应常伴有物理变化,像体积、压力的变化,以及热效应、光效应的产生等。同时,而囟取⒀沽Α⑴ǘ鹊谋浠、光照等物理因素的作用也都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或化学变化的进行。物理学与化学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基础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体现基础性,他们紧密的联系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俗话说“理化不分家”,由此可见,物理与化学的关系之密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常会用到物理学知识来解释化学现象,因而有很多题目需要理化知识的同时运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到既避“题海”之嫌,又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应是多途径和多渠道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是目前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学习了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而学生在资料中阅读了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原理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液态空气倒入烧杯中,用一燃着的木条放在烧杯口,木条熄灭了;过一会再把燃着的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木条反而燃烧更旺。问:液氮的沸点比液氧(填“高”或“低”)。学生答案有一半答低,剩余有学生说高,还有拿不准,不填。

我也很疑惑,这个在老师们看来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成了学生的难题。基于沸点以及汽化是物理问题,我请教了物理老师,这是我们探讨的过程:

化学老师(下称“化”):物理上学习了汽化和沸点有什么关系?

物理老师(下称“物”):液体达到沸点就沸腾就汽化

化:那汽化需要提供什么条件,一般怎么操作?

物:我们一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化:低温的液体放在空气中是如何汽化的这个问题研究过吗?

物:我们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既然是低于室温的液体,就与外界环境有温差,有温差就要进行热传递,低温的液体会吸收热量,温度渐渐升高。

化:液体中有液氮、液氧两种液体,那谁吸收的热量更多呢?

物理:那得看比热容。但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又会热传递,温度应该相同。

我在此时恍然:原来液氧和液氮一直处于相同温度下,那就只需要考虑谁的沸点低或高的问题。当两种液体温度从低到高上升,谁的沸点低谁就先汽化成气体。

通过这次谈话,发现学生分别在物理化学的交叉部分出现盲点:(1)空气液化是将空气降温至沸点以下,所以液态空气的温度远低于室温(零下一百多摄氏度)(2)液体沸腾汽化不一定对液体加热,有温差就要进行热传递,所以室温下空气要向低温下的液态空气传递热量。(3)两种物质混合虽然吸收热量不等,但温度相同。最终得出沸点低的液氮先沸腾汽化。

在课堂上,我把这几点设置成问题,从物理原理出发,与化学现有知识连接起来,学生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有了这些思考过程,学生能轻易解决这一类型知识,如液氮冷冻麻醉、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液氧罐需要低温轻放防止爆炸等原理。

实际上,物理中有好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变化后产生的变化,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因此,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如:

1.浮力类

为测定气球内的气体成分,有学生用超薄材料制成的气球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止水夹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气球内可能的气体是(B)。

A.氢气 B.氧气 C.甲烷 D.氯气

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说明气球内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打开止水夹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说明气球内气体的密度比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而最终悬于烧杯口,说明气球内气体的密度与空气较接近,故选B,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比二氧化碳小。

做此类习题注意:

利用F浮=%jgv排与气球内气体的G大小进行比较,G不变,v排不变,%j的变化引起气球的上升或下沉。

2.压强类

例: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使气球膨胀或缩小。

1)让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先向广口瓶中滴加A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胀大;再向广口瓶中滴加B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又缩小,如此反复,则A和B可能是____NaOH溶液 稀盐酸_______

做此类习题注意:

(1)能正确区分“发生变化对象(容器)”的内与外。

(2)容器内与外产生压强差,而改变容器的形状。

(3)与大气相通的,压强始终不变。压强变化的原因一般由于该气体能溶于这种液体或能与这种液体发生反应。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转变看法;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一、转变看法

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地理不再是非考试科目,不再是“副科”。高考的科目,文科考语、数、英、文综和小综合,理科考语、数、英、理综和小综合。其中,文综是由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理综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物理、化学是一样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性地去看待地理,打破旧思想,树立新思想。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

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并融合在一起。

3.学生喜欢提问,其实我们地理也学的是3W的问题

举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世界著名,为什么?分析其区位因素。拿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事物(what)?在哪里(where)情况怎样?为什么(why)?而前两个问题则是初中所学的知识,“为什么”则是咱们高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初高中的地理结合到了一起。在高中所学的知识中,绝大部分我们都可以归结为3W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为什么”(what),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这一事物(what)在哪里(where),那里的自然、人文事物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所以,在学高中地理的时候,所涉及的初中的知识,高考时大多数作为背景知识出现,用不着面面俱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涉及哪些,咱们就复习哪些,如此一来,不仅给学生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克服了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我初中时地理学得就不好”“我们都两年没学地理了”。同学们有了信心,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就会轻装上阵、快马加鞭。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这是每位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第9篇

根据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的特点,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覆盖面比较窄;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中系要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质,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重要经线、纬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形成空间经纬网定位,并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