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材进出口贸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41

建材进出口贸易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高职教材

与普通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比较,高职类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更针对工作实际,案例更丰富,有些教材则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在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为了改进经贸类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笔者根据外贸公司工作实际和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想法,以期改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内容编排

仍没有突破普通高校教材的框架

目前,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教材的翻版,仍然以出口业务为重点,以我国的出口规范合同条款为先后顺序。这样,虽然做到了较全面、有条理,却与出口业务实际情况不合(出口业务是以订单而非合同为中心开展的),忽略了学生进口业务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

出口和进口的内容分开编排出口和进口业务貌似两个性质相同而程序相反的外贸工种,但实际上其工作重点和操作环节对业务员素质要求却大相径庭。出口业务的关键在于业务员的对外销售能力、订单敲定、工厂生产质量和交期控制、收汇安全及时;而进口业务在实际上分成进口业务和进口商品进口及对内销售业务,其关键环节在于对国内相关市场行情的把握、供应商选择和接盘时机、信用证及时准确地开出、对国内最终用户的销售。现行的高职教材由于篇幅所限,都把进口业务作为出口业务的相反程序操作,没有注意到进口业务本身的特点和关键环节,不但篇幅严重不足,而且内容也流于枯燥肤浅。我国的进口业务量与出口业务量基本相当,同样需要大量进口业务人才,轻视进口业务员素质的培养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现实就业市场的需求。

以订单为核心编排出口业务教材的内容由于法律和贸易习惯上有差异,我国出口商品的海外买家以其订单而非我国的规范出口合同为执行依据,这样做符合《联合国货物销售公约》的有关规定,而我国的出口业务员实际上也是以外商订单为中心来开展其工作。因此,教材出口部分的内容编排以订单为核心更符合出口工作实际。笔者建议的主要内容顺序是:交易磋商、订单谈判、质量控制方法、价格确定、支付工具和方法、合同签订、工厂生产安排和交期、质量控制、运输安排、收汇结汇。

几处有待改进的细节内容

出口成本核算和FOB价格在出口业务实践上,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报出适当的出口价格,而现行教材都只有成本核算而没有解释其与报价之间的内在联系。成本核算公式(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商品购入价+公司费用-退税收入〕/FOB净价)的关键意义在于用这个公式报出FOB价格。所以,该公式有必要进一步推导为:FOB净价=〔出口商品购入价+公司费用-退税收入〕/出口换汇成本。在实践中,各外贸公司会根据自身情况向业务员规定公司费用率(比如10%)和公司出口换汇成本(比如1美元兑7.00人民币),如果该特定商品出口退税率为13%,则该公式为:FOB净价=出口商品购入价*(1+10%-13%/1.17)/7.00,上述公式正是外销业务员的FOB报价公式。而在运输费用、保险费用等有关章节中,也应该注意讲明CFR、CIF价格的计算,使“报价”这个知识点连贯完整。

支票、汇票、本票的内容宜重新斟酌笔者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均与我国《票据法》的有关内容相似。在教学中发现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教材所述这部分内容更符合国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实际;二是汇票的有关内容常使初学者将此与后面的托收、信用证中的有关汇票知识相混淆。在业务实践中,支票、本票基本不用于常规的国际贸易,所以笔者建议取消。教材把汇票知识重点放在国内贸易所用的“支付工具”上,而国际贸易实际使用的汇票是由出口商开出的“收钱工具”,这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汇票。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该讲明这种“国际贸易汇票”的特点和使用,以免与后续的托收、信用证涉及的汇票相混淆。

运输章节应增加有关集装箱运费计算的内容现行教材有关运费的内容将重点放在散货上,而有关集装箱运费计算的内容要么没有,要么过于简要。但在实际工作中,集装箱运输才是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途径,而集装箱运费计算直接关联到由FOB价格推算出CFR、CIF价格。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增加集装箱整箱和拼箱运费价格的获得途径和计算方法的内容。

可考虑删减的内容

国际贸易方式大部分高职教材都设有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招投标、拍卖寄售、经销、来料加工等,内容深度上属于介绍性质。这些贸易方式虽然大部分存在于实业界,但已经脱离了常规意义上的“外贸”而成为专门行业,把这些内容放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里,脱不了“大而全”的俗套,与高职院校 “针对就业岗位培养学生”的方针相背离。另外,由于这些内容在此课程中只是介绍性质,没有操作训练,也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技能”的目标。

运输方式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是班轮海运,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分求全,罗列了从租船海运到内河运输这样所有的运输方式。笔者认为,这实在没有必要。可以集中篇幅详细讲述班轮海运、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空运等几种在外贸实践中常用的运输方式。

应有更多实例和单据样本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虽然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突破,但笔者仍要强调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建议以下几方面应作为必备内容:

单据样本单据样本至少应该包括:我国的规范出口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含FORM A)、保险单、指示提单、记名提单、多式联运单据、“国际贸易”汇票、SWIFT格式信用证、报关单等。

其他样本在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的一些文件也可以样本形式穿插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以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SHIPPING MARK,装船通知,常用函电格式,出口成本核算表,出口货物明细单,托运单等等。

案例分析这是近几年出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案例分析很好地起到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功效。但由于很多教材的案例都没有提供答案,给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总之,近两年出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更新与精简、案例分析的题量和质量、教学目标更注重实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所提的几点意见是基于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有感而发,目的是进一步增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李秀玉,毕甫清.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谭安萍,刘云.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袁建新.国际贸易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陈琳.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王晓明,孙韶华.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2篇

关键词:钢铁;贸易摩擦;政府;路径选择

1 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钢铁对美出口激增,我国钢铁出口频频遭遇美方的反倾销申诉或调查。

造成中美钢铁摩擦加剧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钢铁产能扩张过快,促使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引起美国钢企对“中国制造”的恐慌。自2000年以来,国内钢铁产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钢产量已达到4.23亿吨,钢铁产能的快速扩张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又恰逢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期,国外市场便成为中国钢铁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是我国钢铁主要出口国之一,随着国内钢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大量的中国钢铁给美国钢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5年之前,中国输美钢材从未超过150万吨,2005年出口到美国的钢材达到了230万吨,而2006年更增长到540万吨,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趋势令美国钢铁业惊恐不已,担心中国会主导国际钢铁市场。

其次,钢材价格总体偏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利益驱动了大量的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扩大出口,为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我国钢铁产品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是偏低的,同一品种,平均较国外钢铁每吨售价低180-300美元左右,这就使得国内钢铁在国外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总体来看,我国钢材价格偏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韩国仅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前3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8%;日本前6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81%;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美国前8家钢厂的产业集中度为73%。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产业集中度过低会加剧钢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引起低价竞销,这为美国利用WTO的规则来限制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会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我国共有21家,只占全国钢铁量的47.9%。大量中小钢铁企业无力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只能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而这类产品由于技术要求低,国内生产厂家也很多,已经超出了国内的需求,只有通过低价销售到国外,这也会引起国外厂家的反倾销调查。二是从成本水平来看,我国钢铁产品的成本偏低,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如2004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6.62%,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而日本优势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美国为20%-25%,德国为25%,英国为20%,卢森堡(安赛乐)为19%。中国钢铁产品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钢铁产品在世界钢铁市场上价格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只是因为能源的单价较低,并不是能耗低,相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欧洲的1.2倍,能耗水平相当高,这也是值得我们警醒,不能盲目扩大出口的原因所在。三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钢材出口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且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到韩国的主要为长材,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为无缝钢管,出口企业“小、多、散、杂”。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造成某一品种出口量突发性增长的局面,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如中国线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20%,这是2005年末美国钢厂对中国线材提出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2 应对钢铁贸易摩擦的政府路径选择

频繁的贸易摩擦将不利于我国钢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时往往需要行业协会或政府的支持。

2.1 加快制定行业法律法规,规范出口贸易秩序

目前,针对钢铁大量出口带来的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以及出口许可管理政策。

2007年初以来,国家频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控政策,发改委与钢铁行业相关企业还划定了钢铁出口不超过生产总量10%的政策底线。然而由于国内外钢材价格差仍然较大,且需求旺盛,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这样的价格调节,效果并不显著。

2007年4月3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2007年第41号公告《对部分钢材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公告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从5月20日起对83个编号目录的钢材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只限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的企业须向省级发证机构申请,所列钢材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管理,许可证有效期为许可证签发之日起3个月有效。同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该政策属于一般许可,由于没有涉及出口资质、数量(配额)及操作细则等实质性问题,所以对大型钢铁出口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小贸易商、民营钢铁企业及靠“搭大企业出口便车”出口的企业因增加程序及时间则起到规范约束或限制的作用。

总体上,单纯通过关税调整以及细则不明确的许可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过度出口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在钢材出口贸易准入方面设置一些门槛,建立企业出口资质审核制度,对中国钢材的出口数量、品种、企业环保节能情况是否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方面对出口企业进行资质认定,从而制约那些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及钢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的继续膨胀,减少贸易摩擦。

2.2 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中长期战略

(1)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使钢铁产能保持合理规模。行业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我国钢铁业市场控制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综合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导致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过度出口等问题。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是目前中国钢铁业的一项首要的任务,重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上的种种阻力,钢铁重组举步维艰,“联”而不“合”的问题严重。政府应在观念、体制、利益以及人事等实际问题上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环保,改变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出口产品的单一化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尽管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实施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政策,但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一些小规模民营钢铁企业选择在大钢厂周边或矿、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扎堆生产,形成产业群,利用廉价劳动力,几乎为零的社会负担和环保投入形成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这些小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以低附加值的粗钢产品居多,能耗水平高,形成出口产品的单一化。严格行业准入、行业监管、节能环保等等制度和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节能环保,规范这些小企业行为,对于改善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重要。

(3)建立新型外贸促进体系。2006年以来,钢铁出口就出现了出口量激增而价格下滑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也使国内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背上了成本上涨和贸易摩擦的双重负担。在贸易摩擦增加的形势下,政府应建立以鼓励出口高端产品;鼓励向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鼓励不易产生贸易摩擦的产品和具有专有技术特色的产品出口并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税收支持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外贸促进体系。这样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摩擦也能进一步减小出口征税给钢铁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4)进一步扩大内需,消化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依据世界银行通用的外贸依存度计算公式,“进出口总额/商品GDP”,可以粗略地估算我国2006年钢铁行业的外贸依存度为14%左右,显然,中国钢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太高,但是由于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数庞大,尽管进出口比例不高,但总量还是较大,因此引发了目前频繁的贸易摩擦。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行业过度竞争,影响行业的整体效益。

2.3 提供数据支持、法律帮助,建立和完善钢材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进出口监测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是政府应对贸易摩擦的重要举措之一,早在2002年以前,国家经贸委就对进口钢材实行了自动登记,并积极推动建立进口监测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并完善和开拓与有关国家双边官民对话机制,严格监测长线钢材和钢坯进口,防止国外钢材对中国的倾销。2005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原有进口钢材预警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出口预警工作机制,组织成立了以企业为主参加的线材、螺纹钢、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中厚板、石油管等6大出口产品的5个出口产品协调工作组。强化对国际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开展了对国际钢材市场发展变化的定期分析。目前,在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协会应发挥自身职能上的优势和行业协会的地位,随时观察市场的发展动向,及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提供分析资料,当某进口产品会对国内产业产生损害或损害威胁,或某出口产品将可能遭遇出口市场贸易摩擦时,及时进行预报预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应更加积极组织、协调做好相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低价出口钢材的预警分析。

2.4 建立钢材出口贸易摩擦应急方案

综上,通过出口税收的调节、许可证等制度的建立是应对贸易摩擦的短期方案,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创新外贸体制、扩大内需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中长期战略,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是实现贸易摩擦事先管理。但是,一旦面对国外的反倾销申诉或调查,建立一个快速的应对机制和应急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建立中央、地方、钢铁协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统一协调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运作体系;建立贸易摩擦联动机制,在应诉过程中快速高效地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驻外机构及进口商组成有机整体,形成快速反应链条。

参考文献

[1]李文憬, 李燕. 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J]. 当代经理人. 2006,(05):127-128.

[2]侯明,王洪会. 应对贸易摩擦多发的政府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7,(01):49-52.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3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地震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1.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呈徘徊状态

在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伙伴中,日本一直是传统的、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自2006年创下6.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位后,2007—2009年分别为5.93亿美元、6.12亿美元和6.04亿美元,总体上相对稳定。2010年,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创下255.04亿美元历史高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也创下了6.6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见表1)。然而,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进出口贸易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多年来黑日双边贸易呈徘徊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增速偏小,双边贸易额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呈下降态势等。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同比上涨57.23%、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欧盟、东盟、美国、中东和拉丁美洲等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4.00%、35.99%、97.88%、65.43%、64.14%和68.9%的情况下,黑日贸易额增速仅为10.56%,增幅明显落后于中国同日本贸易增长速度(30.6%)及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增长速度和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长速度。另外,2002—2010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从43.5亿美元增长到255.04亿美元,增长了5.86倍,而黑日贸易总额从3.73亿美元增至6.68亿美元,仅仅增长1.79倍。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中,黑日贸易额除2009年其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外,其余年份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年鉴及黑龙江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整理

2.对日出口增长缓慢,商品种类增多

从出口市场排位来看,2007年以前日本基本保持在黑龙江省前5大出口商品市场之内,2008—2010年,位次有所下滑,基本维持在第九位水平。从出口金额来看,2006—2010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额基本上在2.7亿—3.9亿美元之间浮动,呈缓慢增长态势。

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有农副产品、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机电产品、锯材、家具、鞋类、箱包和服装等,上述产品年均合计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70%左右(见表2)。农副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也是黑龙江省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出口产品。2008—2010年,农副产品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25.5%、25.4% 和26.4%,粮食(玉米、谷物及谷粉、大豆及其他豆类)、蔬菜(鲜或冷藏)、食用油籽及干果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木制品类(含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锯材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源于黑龙江省丰富的木材资源、自俄罗斯进口木材较多以及木材加工企业较多等优势,2008—2010年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 和16.78%,其中,2010年比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机电产品也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商品类别,2008—2010年出口金额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9.3%、8.3 %和9.45 %。另外,箱包及类似容器、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等对日传统商品也基本保持一定出口比例;原来出口较少的商品,如医药品、手表、肥料、纺织纱线、初级塑料等商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黏土及其他耐火矿物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在2010年同比增长333.49%,达到2115.04万美元,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5.42%,已进入黑龙江省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类别。此外,在对日本出口商品中,药材、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天然碳酸镁、塑料制品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黑龙江省出口日本的商品种类正在增多和优化。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统计数据整理

3.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进口格局基本未变

日本是黑龙江省传统的进口市场之一,自2006年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达到创纪录的3.34亿美元后,2008—2010年分别为2.83亿美元、2.89亿美元和2.78亿美元,进口金额相对稳定,但所占全省进口比重有所降低,进口排位也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0年分别排在黑龙江省主要进口市场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

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金额位居前列的商品类别主要有机电产品、钢材、废金属、纸及纸板、农副产品等。机电产品(含高新技术产品)2008—2010年进口额分别占进口总额的57.5 %、58.6%和71.8%。机电产品中,2010年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额为6448.92万美元,较2009年增长121.1%,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肥料、印刷品、医疗仪器及器械、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苯乙烯等商品的进口同比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010年,钢材类及废金属产品等进口额锐减,同比下降42.76%和49.21%,这也是导致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进口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类(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废金属及钢材类产品等是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商务厅《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及网站数据整理

二、日本大地震对黑龙江与日本贸易影响分析

日本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本次地震给黑龙江省与日本贸易带来冲击。短期内除对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产生影响外,从中长期看,灾后重建需求对黑龙江省部分行业的出口和市场拓展增加了机遇。

1.地震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一是大地震及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引发的日本电力供应紧张、国内生产链条中断和旅游商业活动的减少等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对日本经济恢复构成严重冲击,日本经济恢复缓慢将对黑龙江省扩大对日贸易规模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日元汇率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除农副产品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传统商品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本次地震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保持高位,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发展。三是日本消费陷入低迷影响。根据日本内阁府2011年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数据,一般家庭消费者态度指数比3月份骤降5.5个百分点,为2004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显示震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食品及油价上涨也给消费心理留下阴影,日本消费低迷状态,将使黑龙江省对日非急需产品的出口受到压制。四是以对日进口带动出口的部分产品将受到冲击。如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机电产品的同时需大量进口高技术产品,其中,电子、精密仪器、机床、电器等领域对日本产品依赖度较高,此次地震一方面受累于日本原装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一方面面临日本市场消费下降影响,出口受冲击的可能性更大。

2.黑龙江省部分行业面临出口和市场拓展机遇

(1)农副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机遇

资料显示,本次地震及海啸、核辐射影响最重的日本六县(宫城、岩手、福岛、茨城、枥木和群马县)是日本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产区,水稻、猪肉、蛋鸡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20%以上。本次地震重创了日本的农业生产,海啸、核泄漏等造成日本可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将长期存在。为了保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日本将寻求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口来源,而中国作为日本的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农产品出口规模将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核辐射导致日本农产品超标的阴影将长期困扰日本民众的消费心理,与其消费可能受核污染的本地农产品,还不如消费相对价格低廉优质并经过严格检验的外阜农产品。因此,对具有出口农副产品绝对优势和潜力的黑龙江省来说是继续扩大规模的一个很好机会。

(2)木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家居、建筑、生活等方面大量使用木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地震前的2009年,日本木材总需要量为6321万立方米,而日本国内生产量为1758.7万立方米,仅为27.8%,其余72.2%依赖进口;地震前宫城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日本的1/4,地震后生产基地遭到严重破坏,产量下降。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建筑用集成材、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等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需求状态,而包括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锯材、家具等木材类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优势产品之一,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合计分别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和16.78%。本次地震后的灾区重建将给此类产品对日扩大出口规模带来机遇。

(3)建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除木材类产品外,灾后重建需要大量水泥、钢铁等建材产品,这给黑龙江省相关出口企业或公司对日出口带来新的可能。如水泥行业,震前日本为水泥净出口国,2010年水泥产能6147.7万吨,净出口水泥及熟料约1000万吨,按照2009年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动时水泥需求增幅46%计算,今后几年内日本水泥供应缺口在几千万吨左右。再如钢铁行业,日本是全球第一大钢材出口国,2010年出口钢材4240万吨,占全年产量的44.7%。日本震后包括新日铁、JFE、住友金属、东京制钢、神户制钢等5家钢铁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大约有1150万吨的钢铁产能被迫关闭。同时,日本建筑用钢方面竞争力不及我国,其国内产能无法应对房屋工厂重建的大规模需求,因此,黑龙江省生产建筑用钢材类产品企业、水泥企业及玻璃制造企业等应更多关注灾后重建创造的市场契机。

三、对双方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1.密切跟踪日本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事态发展,注意收集和研究日本大地震对相关产业及企业的影响以及给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及时研究应对举措,促进黑龙江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2.加大市场调研,了解掌握日本灾后重建市场需求变化,引导黑龙江省企业抓住机遇,优化对日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和扩大农副产品、木制品、服装、鞋帽、纺织品等传统商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机电设备、建材、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能力,加大与日本具有领先技术的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力度。

3.广泛加强日方客户关系。通过组织代表团到日本灾区慰问访问、在日本举办重点投资项目商谈会、产品展销会、邀请日本大企业来访等形式, 进一步紧密双方贸易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借机广泛深入地开展贸易投资推介,宣传黑龙江省比较优势,展示优势产品,巩固黑龙江省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地位。

4.积极把握日方业务转移机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日招商。经过破坏性地震,许多此前不愿意向我国转移的日本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会考虑至少向海外转移一部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很多日本企业地震前已经开始在本土之外建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的情况,经过此次灾难后,这一进程将会加速。黑龙江省应有针对性的、量身制定对日招商具有吸引力的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强化政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商务厅网站 hljswt.省略/

[2]张凤林.2010-2011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的形势分析与预测[R].2011: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7-2008、2008-2009、2009-2010各版.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4篇

[关键词]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问题与改进建议

绥芬河市拥有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凭借有利的地缘优势,一直中国对俄贸易的重要边境口岸。自1987年中国与原苏联恢复边境贸易以来,对外贸易便成为绥芬河市的支柱产业,巩固和扩大边境贸易成为绥芬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绥芬河口岸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415万美元增至2014年的34.2亿美元,增幅达到82300%。2014年绥芬河对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交易总额的45.1%。目前,绥芬河口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陆口岸、国家二类集装箱站,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黑江省唯一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复出口的指定口岸以及依托俄罗斯森林资源的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试点口岸。本文在阐述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现状及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持续增长改进建议。

一、绥芬河对俄贸易发展现状

1.对俄贸易规模与地位

自1998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作为对俄贸易的重要边境口岸,绥芬河对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表1反映了绥芬河口岸2003~2014年对俄贸易规模变化情况,从表1的绝对数据来看,除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是稳步增长的,从表1的相对数据来看,虽然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额占其进出口总额比例有较大波动,且逐年下降,但截至2014年仍保持在40%以上,可见对俄贸易是绥芬河口岸对外贸易的重心。从表2的数据来看,2014年绥芬河市对俄进出口额为34.2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8.8%,占全国进出口比重14.7%。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除东宁口岸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对俄进出口总额12.9%,其余口岸所占比重较小。因此,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占据至关重要地位。

2.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

2011-2013年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占牡丹江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在55%以上,其中,绥芬河口岸对俄出口比重不高,基本保持在25%以上对俄进口总额占比能达到84%以上(如表2所示)。因此,牡丹江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能代表绥芬河口岸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0-2013年,绥芬河进出口商品结构中,以资源性的“原字号”为主,原油从2010年起一直位列各类进口商品额的第一位,其他如原木、锯材、铁矿石、肥料五种原材料不仅一直是绥芬河口岸进口的大宗商品,且进口额近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木材、纸浆、铁矿砂、原油和肥料五种商品的进口额约占进口总额的80%。2010~2013年绥芬河口岸对俄出口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服装、鞋帽、箱包和纺织品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机电产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在出口商品占比较低(如表4所示)。

3.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通道建设

(1)铁路通道建设现状。绥芬河位于中俄边界,具有对俄贸易区位优势。绥芬河火车站建于1899年,1903年投入运营,作为客货运输站,属于滨绥线的终点。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局格罗杰阔沃接轨,用于办理国际联运货物运输、国内外旅客运输、站内货物能到发、装卸等作业,目前有南、北两个站场,综合运输力为1000万吨/年,出入境过客能力100万人次/年。南站场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设有40条路线包括宽轨27条,准轨13条,换轮线一组,并设有国际、国内旅客候车室,国际候车室设出、入境通道各8条。2003~2006年政府投资3300万元用于新建联合报关大楼和铁路口岸监控系统。北站场与南站场相距2.4公里,占地17万多平方米,共设线路46条包括宽轨15条,准轨31条。设换油线1组(年设计换装能力40万吨)、机械换装线4组、集装箱换装线1组、汽车吊70余台、龙门吊17台。并建有人力换装站台2个,货物站台1170平方米,货仓697平方米。设备完善的铁路建设,提高了绥芬河的通过能力,促进了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

(2)公路口岸建设现状。绥芬河公路口岸是全国首个由交通部门投资建设与管理的试点单位,主要承担中俄进出口贸易的中转分拨和客运的作用。作为301国道的东端起点,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格拉尼奇内区陆路接壤,1995年以来,联检大楼、通道、停车场等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且外运、银行、税务等各环节都在现场统一办理,客货检分流进行,各通关手续一次办理,方便快捷。2006~2012年口岸(公路、铁路)累积过货量8879.86万吨,累积过客量13316169人次。2006~2012年口岸过货量波动幅度较大,口岸过客量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均处于正向增长(如表5所示)。通道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促进了绥芬河口岸对贸易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1.进出口商品单一且附加值低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绥芬河口岸对俄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和农副产品等简单消费品,高技术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而俄罗斯迫切需要日常消费品的艰难时期已过去,此类需求在迅速萎缩,进口商品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服装、农副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既不能获得高额利润,也无法形成持续增长。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说,合理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比在10%以下,第二产业占比在20%~30%之间,第三产业占比在60%以上。从表6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绥芬河第一产业比重较小,仅为1%左右,且历年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占比为15%左右,并有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10年的16.4%下降到2014年的12.2%:第三产业长期占比较大,2010~2014年均超过80%,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环境等影响,绥芬河市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政府扶持的力度不足,工业化程度低,绥芬河的第三产业在缺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持下,绝大部分以贸易、旅游、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缺少含金量较高的具有长远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难以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增长缓慢,对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年绥芬河口岸对俄进出口额相对于2013年下降14.7%,进出口货运量同比下降18%。

3.货运运输通道设施陈旧

1903年远东铁路的修建起到了内联外牵的作用,为绥芬河市开展对俄贸易创造了先天优势。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的重要通道,绥芬河口岸货运通道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货运效率下降。同时,中俄两国铁路轨道宽度存在差别,在绥芬河至波格拉尼奇内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转轨,而俄罗斯对波格拉尼奇内运输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低,使经过绥芬河市至俄罗斯的铁路通过能力明显弱于绥芬河市铁路换装能力,而绥芬河市紧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铁路通道已接近饱和状态。阻碍了绥芬河铁路口岸运力进一步提升。从表7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绥芬河口岸货运总量年度差异较大,但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三、促进绥芬河口岸对俄贸易发展的建议

1.提高第二产业比重

在黑龙江省商务厅2016年3月3日的《绥芬河市重点产业发展潜力报告》中提到绥芬河市确定的产业定位是:以商贸旅游为主导,以进出口加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了符合绥芬河的发展实际,凸显口岸城市的经济特色,将原有单一的进出口加工业进一步发展为以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现代服务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从而打破传统的制造业束缚,突出绥芬河“一个点一条线和两个面”的地缘优势。作为对俄贸易的重要边境口岸,绥芬河在第二产业方面的发展仍有提高潜力。从政策上看,要落实“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对俄贸易与加工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首先积极开展轻工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加工出口项目,依托国家针对进出口加工业各类项目的扶持,促进对俄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从而提高绥芬河对俄贸易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其次,积极推进原材料进口加工产业发展,实现原材料过埠增值,带动对俄进口贸易结构调整,发掘绥芬河对俄贸易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

2.重点扶持林产品深加工业

林产品产业深加工包括原木加工及林下产品深加工,其中林下产品包括黑木耳、滑子蘑、绿色有机蘑菇等食用菌类。在黑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期间十大重点扶植产业规划中,政府强调充分、合理、高价值利用林区资源,重点加快发展木材加工业,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林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同时发展黑木耳等林下产品精深加工,。针对原木加工,首先,通过加深产业链,从加工原木到加工板材,从初级木材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附加值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绥芬河在新一轮的木材行业变革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其次,政府联合协会制定原木、板材加工的行业标准,形成一定的准入门槛,并且保证产品的质量,引导企业建立高端精加工产品线。绥芬河水系水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最适合黑木耳种植的区域之一,适合黑木耳生长的基料树种分布广泛。在黑木耳种植与加工方面,首先,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各项利好政策,实行黑木耳菌包厂生产,推动菌包厂标准化生产程度,对菌包厂进行先期生产调试,确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参数。其次,依托互联网+,探索研究寒地黑木耳品牌和黑木耳互联网销售模式,重点发展速食木耳、木耳糖、耳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木耳加工产业集群。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5篇

【关键词】珲春,对俄,贸易

一.珲春对俄贸易现状

珲春市东南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32.7公里,拥有吉林省唯一的对俄陆路口岸,设有珲春公路和珲春铁路两个部级对俄口岸。位于珲春市的中俄互市贸易区是吉林省唯一对俄开放的边境贸易功能区,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距离中俄珲春口岸8.7公里。珲春市已开通了珲春至俄罗斯斯拉夫扬卡和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多条跨国客货运输线路;中俄珲马铁路完成试通车,同俄罗斯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建立起大通道的联系,实现了陆、海联运,充分发挥了对俄贸易窗口的作用,但是由于俄方口岸基础设施差等原因,目前珲春经俄罗斯扎罗比诺港到韩国束草航行线和中俄珲-卡铁路都处于停运状态,运输主要靠一条高速公路对外运输,运输能力差、成本高,严重制约着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截止到2012年12月份,延边州正常对俄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35家,其中珲春市对俄贸易投资企业有18家。多年来,珲春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对俄贸易,双边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剔除对俄互市贸易,边境贸易额由2009年的35240万美元增至2012年的53050万美元,4年间增长1.5倍多。在珲春对俄贸易中,贸易方式主要以旅游购物为主,兼有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互市贸易等方式。珲春对俄贸易进口商品主要为原木,废钢,锯材,海产品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服装,鞋类制品、塑料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

从规模看,2012年对俄边境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1.5倍,且在2010年达到了顶峰81077万美元,虽然2011年相比2010年对俄贸易额下降了,但是相比2009年还是在稳步增长。总体上,珲春市对俄边境贸易从2009年至2012年规模呈现持续扩大,但相比珲春对外贸易总额的所占比,珲春市对俄边境贸易规模偏小,对此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长期以来珲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俄罗斯的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贸易层次比较低,高附加值商品小;俄罗斯交通口岸设施等还不完善;市场经济建设有关的法规以及相关的服务都不够规范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珲春企业在俄发展的积极性。

从贸易差额看,2009年以来,珲春对俄边境贸易的进出口额均保持贸易顺差的趋势,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增速,其中对俄出口额由2009年的3483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1162万美元,增长了0.46%;进口额由2009年的41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888万美元,累计增长了4.7倍。虽然对俄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趋势,但是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进出口呈现严重不平衡状态。必须调整对俄贸易进出口结构,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增加进口,继续增加木材、水产品、煤炭、铁矿粉等资源性原材料的进口。加强境外资源性项目的投资力度,以此带动进口,逐步缩小进出口比例失衡问题。通过进口拉动促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为珲春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珲春对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珲春对俄贸易发展的势头比较好,但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问题也比较多,很多问题还是在对俄贸易中长期存在的。

2.1对俄贸易总量小,投资规模不大,且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剔除互市贸易,从09年至12年珲春市对俄边境贸仅占珲春对外边境贸易总额的16.5%,对俄贸易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仅有24户,超千万美元的仅有5户;珲春市在俄投资企业共18户,总投资仅3亿多美元,对外经贸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双方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度不高,经贸主体不强。且高科技含量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不高,地产品比重小,进出口结构单一。

2.2外贸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因外贸企业不同于生产性企业,多数外贸企业无法提供担保物,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得所需要的流动资金。现在存在的专项资金多是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而缺乏对纯贸易行为的支持。

2.3对俄各类经济合作园区发展迟缓,没有形成上规模、有特色的园区

目前珲春虽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但与其接壤的哈桑区尚未建立自由贸易区,这就使珲春处于单边开放的状态。此外,珲春市互市贸易选择不合理,设在了珲春合作区,而不是中俄边界上。实践证明,互贸区现有位置无法从实质上落实中俄两国外交部关于边民互市免签证的有关协议条款,无法有效维护俄方互市群体,按珲春互贸区现有位置,俄方边民如果在互贸区内没有将商品交换或者贩卖出去,就很难将其再次运回俄国境内,因此大大削弱了俄边民来珲春互贸区参市的积性。

2.4俄方设施差,交通运输不便

珲春市对俄有公路和铁路运输,相对来说交通便利,口岸基础设施比较先进和完备,具备大规模过货能力,而俄方口岸由于受管理机制、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口岸设施落后,条件始终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目前珲春经俄罗斯扎罗比诺港到韩国束草航行停运,中俄珲-卡铁路长期处于停运状态,运输主要靠一条高速公路对外运输,运输能力差、成本高,严重制约着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5珲春市毗邻的俄罗斯口岸发展滞后

俄罗斯滨海滨江哈桑区是珲春中俄互市贸易与俄罗斯毗邻最近的市区,占地面积4310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如今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地区,目前珲春对俄贸易发展仅仅局限于哈桑区的斯拉夫扬卡,海参崴市。珲春市自1992年后与哈桑区进行了行政,外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但这种交流仅停留在双方的日常需求上,因其工农业生产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较为落后,人口少,市场购买力和需求都很薄弱。

2.6俄罗斯市场发育不健全。中俄都属经济转型国家,市场机制都不完善,同市场经济建设有关的法规以及相关的服务都不够规范。如缺乏仲裁机制、海关体制不完善、“灰色清关”等问题突出,银行结算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再加上俄方国内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导致一些执法人员如警察、海关人员腐败成风,对入境外国人索贿敲诈的事屡见不鲜。俄罗斯的社会治安环境还未根本好转。据华商反映,在海参崴,从中国运去一车(30吨)建材要向黑社会交2000美元保护费,运一车果菜要交800美元。所以其许多外贸促进法规执行不力。

2.7俄罗斯的政策稳定性较差,贸易和投资纠纷较多。俄罗斯与珲春接壤的主要有俄远东地区,包括赤塔州,滨海边疆区,阿穆尔州等三个联邦主体,这些地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并不一致,俄方经常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频繁地调整外贸管理方面的具体政策,有的政策使中方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珲春口岸的建设以及经贸往来仍然存在很多纠纷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两国之间缺乏一个公正,合理有效的仲裁机制。滨海边疆区的外资企业虽然根据投资法享受某些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被沉重的税收所抵消,如在2004年4月21日,俄方突然向中方通报,单独提高中国对俄出口产品的关税,其幅度之大,范围之广,是近代国际贸易中不多见的,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2.8黑龙江省等地区同延边争夺俄罗斯市场。珲春开阔俄罗斯市场的时候黑龙江绥芬河,东宁县等地区也在同步进行着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黑龙江省在对俄开阔市场方面远远超出了珲春对俄市场的开发,绥芬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对俄贸易的重要口岸。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21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210公里,距俄远东自由经济区纳霍德卡270公里,有1条铁路、2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1据调查,09年绥芬河对俄贸易总额完成35亿美元,珲春市对俄进出口贸易包括互市贸易完成3.2亿美元,而其总额不足绥芬河对俄贸易的1/10;且目前珲春口岸过货能力60万吨,过客能力20万人次,而绥芬河公路铁路两个国家一级口岸的国货能力1100万吨,过客能力150万人次,二者相距甚远。

三.珲春对俄贸易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

2.1俄罗斯加入世贸后,政府不断加大远东地区投资力度,给珲春对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俄罗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对俄商品出口规模。因为加入WTO之后,俄必须按世贸组织要求,将关税水平降低到5%的标准。这为降低进口成本,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我国传统优势商品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提供了机会。其次,俄罗斯入世后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组织经贸活动,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公平竞争,从而使我国企业合法利益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第三,入世后,受世贸规则的约束,俄海关及其他涉外机构的腐败低效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贸易秩序将得到整顿和恢复。目前,中俄两国政府已建立了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并就整顿“灰色清关”达成一些共识。今后双方将在该机构框架内,通过协商对话和协调一致的措施来解决“灰色通关”问题,这对进一步扩大中国对俄出口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利的。

3.2珲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往来密切,为对俄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开拓域外市场,珲春市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于2012年5月组成政府代表团和32家企业代表团,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开展了对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和交流活动,珲春企业与俄方企业在木材、海产品、矿产开发、建材、贸易等多领域进行了对接,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成功拓展了国际市场。珲春市积极参加第八届东博会,向中外客商推介珲春、宣传珲春,展示了图们江地区国际窗口城市的魅力,参加国际采购商大会、韩国商务日、俄罗斯商务日、朝鲜商务日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有效增强了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交流和联系,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120.9亿元。这一系列频繁的活动将对珲春对俄双方贸易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3.3珲春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目前,珲春市有公路和铁路两个部级对俄口岸,发展对俄贸易优势明显。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依托珲春开放窗口,建成了俄罗斯工业园,珲春被列为吉林省对俄出口商品综合加工基地,中俄互市贸易区异地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引进韩国浦项集团开发建设珲春国际物流基地。“长珲”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吉林至珲春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珲春市新建了沙坨子口岸联检楼,圈河口岸联检楼和跨境桥维修改造完成,“珲卡”铁路正式签订恢复国际联运协议,扎鲁比诺港综合改造全面推进,长春经珲春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公路客运班线已开通,中俄两国民航部门批准延吉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空中航线。给予了珲春市对俄贸易更进一步的便利条件。

四.发展珲春对俄贸易的对策建议

4.1加快贸易物流建设,壮大贸易主体,促进边境贸易顺利发展。作为中俄两国发展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和互动平台,珲春市应充分利用国家新出台的互市贸易扶持政策,在政策倾斜、项目安排、奖励资金等方面优先支持,不断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积极培育对俄贸易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对俄出口商品综合加工基地的服务中心和出口基地建设,完善进出口通道建设,打通通道瓶颈。加快推动珲—卡铁路和珲春—扎鲁比诺—束草—新泻陆海联运航线正常开通,提高进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珲春边境贸易顺利发展。

4.2积极搭建对俄经贸平台,做好“请进来”工作。加强与俄罗斯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俄罗斯地方政府和企业参加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贸易发展论坛等大型经贸活动,有力地宣传和推动珲春对俄贸易发展。通过建立政策互动的平台,使企业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动向,整合自身优势,调整发展方略,开发新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及招商活动,了解产品动态,拓展市场空间,认真做好“请进来”工作,广泛邀请俄罗斯企业到珲春开展企业间对接活动,鼓励投资建厂。充分发挥俄罗斯工业园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招商引资,加大力度,抓好哈巴罗夫斯克木材加工基地建设,吸引省内外更多木材加工企业来珲春投资办厂,逐步将国内外建材、轻工产品、机电产品等生产型企业吸引过来。

4.3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步伐。重点推动开展对俄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企业开展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对俄经贸合作新格局。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建厂,扩大对俄海产品、煤炭、木材等的进口,努力开拓俄远东市场,扩大服装、日用品、家用电器、建材、果菜、肉禽蛋等产品出口。为国内需要原材料的企业提供保障。在互贸区内建设“果蔬物流园”,逐步扩大对俄果蔬出口规模;以中俄互市贸易区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珲春市范围,使入境的俄罗斯人既能购物,又能观光、娱乐和住宿,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

4.4加大对俄企业扶持、服务力度。在政策方面,尽快研究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即向资源开发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放宽跨境流动限制,简化程序和手续,取消出入境人员和进出口货物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融资方面,切实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因外贸企业不同于生产性企业,多数外贸企业无法提供担保物,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得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建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扩大担保范围,适度地增加信贷投放,对那些业绩好、信誉良好的边贸企业适当降低开征保险金比例、提高预付贷款金额,扶持优质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在风险防范方面,建立走出去企业的国别投资经营障碍通报制度,加强与我驻外使馆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后期管理。在信息咨询方面,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网络,让企业及时了解动态。

参考文献: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6篇

一、黑龙江对俄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俄中国商家的经营风险问题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虽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距根本好转还相差甚远,再加上俄政策多变,治安环境欠佳,使中国商贩的经营带有较大的风险性;俄金融形势严峻,货币频繁贬值;中俄之间尚未形成银行结算机制;俄警方及移民局人员时有刁难勒索中国商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经营活动。

(二)市场贸易秩序问题

市场贸易秩序混乱已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一般贸易程序来看,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贸易协调和管理机制,而这些机制是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经营秩序混乱,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等行为,这种混乱的贸易秩序延伸到对方市场。

(三)贸易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俄两国的海关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俄方海关估价的一些方法有违于国际规范,对中国商品存在明显的歧视偏见。俄罗斯海关通关时间长,手续复杂,有的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更加大了贸易成本。俄罗斯商品质量标准制定的比较高,两国质量标准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同时,俄方在商品检验检疫程序和中方企业申请质量认证方面手续繁琐、时间较长,常常延误正常的贸易活动。且俄方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检验采取歧视性待遇,经常提出正常检验之外的特殊检查要求,形成对中国商品设置的非关税壁垒,不利于扩大我方商品的出口。

(四)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在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虽然很高,但大多属于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服装、纺织品和鞋类商品。上述商品中属于黑龙江省的地产品比重较低。这些产品的出口形式主要只是包裹运输、旅游和进出境购物的携带。只体现了本地的口岸和通道优势,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在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例过高,原木、化肥、原油、钢材、纸浆等商品的进口额占全省对俄贸易进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种单一的进口结构,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性过强,如果俄罗斯调整出口政策或出现其他变化,势必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主要贸易主体和重点商品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黑龙江向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品、家电等;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原油及成品油、钢材、水产品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贸易服务水平较低。要在继续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木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物资的进口,把资源性产品进口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

(二)重点发展对俄贸易龙头企业

要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引导黑龙江在俄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尽快调整经营策略,规范贸易活动,拓宽营销渠道,利用俄方资源开拓市场。对有较强实力的对俄贸易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等政策扶持,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扶持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城市的对俄进出口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对俄贸易的龙头作用,带动黑龙江对俄贸易快速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积极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对俄贸易领域,特别是要大力吸引南方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到黑龙江投资兴业,使其成为黑龙江对俄贸易的新生力量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对俄贸易市场主体。黑龙江省应制定有效措施鼓励、扶植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者组建对俄投资集团对俄进行投资,吸收大公司、大企业及金融等部门参加,积极引进省内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与俄罗斯大型企业对接,发挥黑龙江省煤炭、机械、林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优势,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占有率高的大项目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开发。

(三)建立和完善对俄出口生产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以优质的产品规范的渠道拓展市场。针对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研究对俄出口生产体系的布局。在哈尔滨、牡丹江、黑河、绥芬河、东宁等城市发展对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轻纺工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应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立加工厂,口岸地区要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梯度开拓俄罗斯市场。绥芬河市要加快物流园区和进口木材加工基地建设,推动对俄互贸区发展,使之更好地发挥全省对俄贸易龙头口岸的作用;东宁要加快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使之不断提高木材及水产品加工出口产品质量,并建成对俄汽车配件出口基地和自俄进口机电产品基地;黑河要加快新兴基础原材料出口等加工园区建设,扩大自俄电能产品进口贸易,充分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资源。同江要加快机电产品批发市场和出口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最大的对俄机电产品组装出口基地。还要指导口岸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并不断研究俄罗斯海关进出口政策,指导东北企业及时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保证黑龙江对俄贸易稳步增长。

(四)鼓励企业在俄罗斯建立工业园区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7篇

关键词:黑河;阿穆尔州;中俄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F1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1-0030-03

一、黑河市发展边贸的优势地位及发展轨迹

黑河地处北疆边陲,东濒黑龙江,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 相望,中俄边境线在此长达184.3公里,两岸最近处只有几百米,它们分别是两地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从黑河出境,向西可经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入东欧各国,东行可经符拉 迪沃斯托克、东方港进入日本海。此外,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的货物,都可以实行江 海联运,经日本海与太平洋,到达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黑河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 决定其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能发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通道作用,发展边贸具有优 越的地理区位和潜在的口岸优势。

黑河与阿穆尔州分别是当今世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土地、草原、森林 、水利、矿产、旅游是黑河市的六大资源,黑河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矿产以 褐煤、黄金为主,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此外,黑河与布拉戈 维申斯克之间的“一日游”、爱辉古城、卧牛湖、鄂伦春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 为开展边境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的大观园,这些丰富的资源是黑河市变资源优势为经贸优势 的前提和基石。

黑河与俄罗斯阿州毗邻地区的交往有1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黑河与阿州边境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 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时期(1983―1990年),第二阶段为高潮时期(1991―1993年),第三 阶段为调整时期(1994―1997年),第四阶段为恢复发展时期(1998年以来)。近些年,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的良好发展,为边境贸易回升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双 方边贸、对外投资与合作都在扩大。2005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58 292.8万美元,同比增长101.68%。对俄工程承包、 劳务输出项目18项,合同金额为3 715.2万美元,合同外派劳务1 944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黑河对阿州经贸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经贸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贸易规模小,贸易方式相对落后,进出口商品结构欠优

总体上说,黑河边贸以小额贸易和民间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科技贸易、服务贸易尚处在起 步阶段。黑河市对外贸易规模仅占全省的7%左右,在全省口岸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发展速度 相对慢了些。与绥芬河、满洲里两市对外贸易主要以现汇贸易为主,现汇贸易占边贸进出 口总值的80%以上不同黑河市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互市贸易为主,这两种较原始的贸易方 式 占全部贸易额的80%以上[1]。因此,贸易活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整体发展 。此外, 进出口货物品种单一、附加值低。1986―1995年进口货物中,旧钢轨、废五金、废轮胎、废 铜、废铝、废纸、废棉絮、动物皮毛等占8.6%,食品占6.4%,钢材约占25%,木材约占2 0%,其余为化肥、机械等。出口货物中,服装、鞋、床上用品占45%,蔬菜、水果、食品类 占48%,其余为装饰材料、装璜材料、装饰品等[2]。总的看,进出口商品的利润空 间有 限,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很少。此外, 全市进出口商品种类也逐年减少。

(二)贸易主体不强,对俄合作领域难以突破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黑河外经贸主体弱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规模小,实力 弱,使企业调整商品结构缺乏力度,增加新品种难度大。以技术合作为例,黑河常年开展与 俄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仅十几家,双方难以承担耗资较大的项目;在合作领域上,主要集中 在农业种植、养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及建筑施工等领域,其他领域虽有涉及,但只停留 在浅层次上,这决定了所从事的项目大多是体力支出项目,尖端高科技的项目少。这导致 大项目推进速度不快,带动效果还没有显现。

(三)贸易空间狭小,以贸兴业滞后

黑河与布市双方把贸易目光仅局限在对应城市和地区内,没有为双方企业进入对方腹地创造 有利条件,这导致双方贸易市场空间狭小,贸易层次和贸易规模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严重影 响了两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俄两国腹地都有十分广阔的贸易市场,极具发展贸易的 潜力。在加强双方城市和地区贸易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与双方内陆地区贸易对接、共同提升 贸易规模,是黑河与阿州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虽然黑河依托口岸区位优 势,建设了木材、蔬菜等生产加工基地,可规模小,运营质量低。黑河边境贸易占全市经济 总量的比重还较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四)铁路“瓶颈”制约

由于目前还没有界江大桥,进出口货物运输要经过多次装卸、多次倒运,经营成本偏高。加 之黑河至龙镇为地铁运输,运价高于国铁且国家调控计划内的车皮十分紧张,运输高峰期申 请一个外运车皮费用最高要达到三四千元。铁路运输“瓶颈”削弱了进口商品国内销售价 格的竞争力。铁路综合运价高,使本地企业也大多从绥芬河口岸进口木材,国内企业到黑河 考察后,也基本转向其他口岸。

三、对策建议

(一)易货、现汇贸易兼做,共同规避贸易风险

目前,双方开展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形式存在较大困难,一些条件还不具备,俄市场经 济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与俄 方企业开展贸易合作存在一定风险。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灵活的贸易形式,有效规避贸易风 险,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要兼做,增强民贸经营主体实力,边境贸易与民间贸易同步推 进,扩大经贸合作领域。

(二)积极参与对方的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双方经济优势互补

俄罗斯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启动期,其优先发展的产业多是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发育 成熟的产业,如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家电和电子等。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 需要的电力、石油、天然气、铁、铜、钾和木材等,在俄罗 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蕴藏十分丰富。我们应在对方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俄远东和西伯利 亚发展木材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就地进行加工,提高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发挥黑河的农 业基 础优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与阿穆尔州的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直接对俄提供农 业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科技服务。与国内发达地区优势企业合作,利用我国在轻工、 纺织、服装、家电、食品、电子和建材等行业的成熟技术、设备和人才,加强与俄阿州及东 部地区企业的对口合作。在巩固阿州市场的基础上,把对外贸易领域拓展到俄莫斯科、赤塔 、雅库次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次克等城市,逐步打开俄远东地区市场。通过制定 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扶持经营大户,壮大经贸主体,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阿穆尔州等 地建设中国 商品城,与国内贸易载体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点线连接的跨国贸易体系。此外,我们要调整 贸易结构,坚持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原则,稳定发展边境小额贸易,加快发展边民互市贸 易和一般贸易。在稳定化工原料、钢材、木材、果蔬、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家电等长线大 宗产品进出口同时,积极运作燃料油、电力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提高过货额度。

(三)辟建跨国经济合作区是中俄经贸战略升级和培植新的生长点的重要举措

黑河的区位条件是辟建跨国经济合作区的理想之地。早在1992年,黑河市就提出了联合辟建 国际性经济特区的构想。经过国际研讨后,1994年11月,黑河市政府与阿穆尔州签订了 协议,确定中俄跨国经济合作区的名称为“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国际经济合作开发区”。 1 995年6月,总理在访俄期间签署了《中俄联合公报》,双方强调尽快制定出面向长期伙 伴关系的边境地区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双方签署了《中俄政府关于共同建设黑河―布拉 戈 维申斯克黑龙江界河大桥的协定》。黑龙江大桥的建设正在运作中,这将为辟建跨国经济合 作区奠定基础。当前,俄联邦政府已经确定远东地区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对远东地区 的开发建设。俄政府日前已通过在俄境内建立经济特区的法律草案,欲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 外资 。我们应积极建议阿州建立经济特区,为经济特区制定优惠政策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动员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阿州投资建厂。经济特区不仅会加快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会形成 较 强的辐射面,强有力地带动腹地的经济腾飞,这将是中俄内陆地区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

(四)加强协调,着眼于解决制约双方经贸合作的问题,建立双方政府间经常性 的磋商机制

日前,黑河市与阿州之间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政府间会议及部门间协调磋商机制,对于推进 两地经济、政治、贸易、科技、教育、文化、金融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了 重要作用。我们还要进一步着手建立黑河政府与布市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双方要认真、及时 地解决影响双方经贸合作的重大问题。建议在黑河市与布市之间互设商务代办处,建立政府 间人员交流任职制度。

(五)拓展境外平台建设,全力构筑中俄国际经贸大通道

近几年来在政府引导下,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在俄阿州建设了几处中国商品城,与国内市场载 体形成了有效的对接,在扩大出口,形成中国商品直销网络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 扩大开放,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中国商品城的经营模式,将一家一户的小摊经营 中低档商品的个体买卖方式,逐步过渡到经营高档中国商品,最终向建立中国名优商品的专 营店、连锁店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名优商品的集散地和批发点。 我们要加快以黑龙江省为重点,以黑河口岸为枢纽,加快构筑中 俄国际经贸大通道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黑龙江省及黑河市不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及口岸和城市 基础设 施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以边境开放城市黑河、绥芬河为前沿,带动沿江 一线开放带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水陆空国际立体交通网络。黑龙江界江公路桥工程中方 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铁路桥的前期推进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并已被国家铁道部确定为沿 海国际铁路大动脉的北出口;沿黑龙江高等级公路也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在拓展俄罗斯特别 是其东部地区市场中,黑河市新开辟了黑河至北极和贝加尔湖的跨国旅游线路,并正在积极 筹 建以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为依托,连结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商品城,直达俄克拉斯诺亚尔斯 克中国商品城的“三点一线”商品直销网。这些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构筑中俄国际经贸 大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黑龙江铁路、公路桥建成后,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黑河的区位优势 ,形成一条南起深圳、北至黑河,南连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北至俄罗斯、其他独联 体国家及欧洲各国的国际经贸大通道。

参考文献: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8篇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index.jsp,截止:2007年3月.

建材进出口贸易第9篇

一、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亳州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中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三个全国最大基地”,即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中药材种植50万亩,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基地,有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及6个地产中药材批发市场,2007年交易额约69亿元,中药材对外贸易额2890万美元;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48家,2007年产值5.86亿元,2007年加工总量16万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亳州出口中药材种类繁多,以地产药材白芍、桔梗、桑皮等为主,主要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除7月、8月,即为梅雨季节为淡季外,一般不影响中药材进出口。2008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药业企业有9家,有2家超500万美元。2008年亳州协和成药业和盛林药业已跨入“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十强”(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其中协和成药业协和成牌牡丹皮、亳广药业亳广牌白芍被中国医保商会评选为“2007年度中药饮片出口诚信品牌”。协和成药业、亳广药业分别被安徽省商务厅列为2006年、2007年度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并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2007年亳州市被中国医保商会命名为“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2011年亳州市中药材产业获得商务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授牌。

据亳州市商务局数据,2011年前三个季度,亳州27家中药材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额6289万美元,同比增长43%,占亳州进出口总额的50%,其中:出口额5397万美元,同比增长28%;进口额892万美元,同比增长402%。中药材贸易对亳州进出口额的拉动达到13个百分点,对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其已成为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二、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内陆欠发达的地市,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客观存在的,当然也有需要我们积极治理和改进的,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

长期以来亳州开展对外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虽然换回了一定外汇,但造成了中药材资源的不合理外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使美元大量贬值。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结算基本上用美元,造成亳州中药材企业亏损,影响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亳州应加大进口,规避汇率风险,调节进出口比例,促进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份,我国中药材进出口额达到4.44亿美元,同比增长41.25%。其中出口额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1.33%;进口额0.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而据亳州市商务局统计数据,2011年前7个月亳州中药材进出口额累计实现4557万美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出口额4065万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额492万美元,同比增长199.3%。不难看出,虽然亳州近些年对外贸易总量稳步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亳州的对外贸易总量与亳州作为“药都”且拥有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地位不相称。

(三)对外贸易市场单一,且对外贸易服务不到位。

亳州对外贸易产品绝大多数出口韩国和日本,过于单一,贸易风险较高,同时亳州缺乏为专业中药材对外贸易企业服务的机构,以便协调各部门。

(四)出口商品附加值低

附加值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附加值的实现在于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连接,包括创造出的新产品或者是品牌效应,等等。对于现如今的亳州来说,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像内蒙古,利用自身的已有条件,建立了伊利、蒙牛等一系列的品牌乳品企业。2009年,伊利金典奶、营养舒化奶、畅优酸奶、金领冠奶粉等品牌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乳品市场上的“世博明星”,稳居乳品消费榜首。因此,高的产品附加值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扩大中药材进口,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国内各种资源都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中药材资源也不例外,出现了中药材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争地,中药材资源的获得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冲突等问题。其实全世界有很多地方与我国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相似,可以成为我国中药材的生产地或者供应地。比如俄罗斯具有大量的天然林,并且地广人稀,比我国东北更适合作为中药材鹿茸的产地。

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过去一直把目光放在国内,在我国有限的资源中进行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很难做到最好,亳州应该走出去,到国外采购,或者到国外开展中药材种植,再运回国内销售,实现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共享,弥补资源不足。这样做法符合大趋势,最近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次贷危机等大挫发达经济体的购买力,我国已经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一改以往促出口,为扩大内需加大进口,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也应及时转向,跟上时代步伐。

(二)坚持抓大抓重,着力培育出口主体,打造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企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商品的进出口,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新的进出口增长点。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争取更多的企业自营进出口,兼顾有潜力的企业,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将其打造成为品牌企业,使其产品成为品牌产品。形成亳州自己品牌中药材企业和中药材产品可以促进亳州中药材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例如2010年韩国三星集团对外贸易额占到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左右,正是三星的世界品牌效应,使其成为韩国对外贸易发展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同时为亳州中药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以便企业提高中药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借鸡生蛋”利用好海陆空港口资源。

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组织涉外部门联席会议,积极为企业融资、快速通关、出口退税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与合肥、阜阳等周边地区的海关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以克服亳州无海关的窘境。亳州地处内陆,又无大型通航能力的河流湖泊,发展对外贸易先天不足,但并不是不可以发展对外贸易。地处德国内陆的鲁尔区部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其对外贸易量在德国举足轻重。同样,亳州也可以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比如连云港的海港资源,南京、芜湖、合肥的内河港资源,阜阳、商丘、郑州的陆港资源,徐州、合肥、阜阳、郑州的航空港资源,等等,与以上地市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弥补亳州对外贸易发展的不足。

(四)积极为中药材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

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及时向企业提供国外拟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的信息和相关服务。积极调查海外市场,通过结交国际友好城市,建立良好海外关系,为中药材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结语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加上西方医药对疑难病症和慢性病的一筹莫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西药的局限,开始重新审视中药材等传统医药的重要性,这为中药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机遇。2008年后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中药材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将中药确定为三大重点资助领域之一。政策的倾斜加快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药材对外贸易发展,最终使中药材产品成为医药市场上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并占领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市商务局2008年《我市中药进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