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41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1篇

通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各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全面展开,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围绕万元增收、旅游“二次创业”、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是难得的发展好势头。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安全生产“雪耻升位”的年度目标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因此,今天召开的安全生产例会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将会议精神贯彻到最基层,希望能够引起同志们的高度警觉、高度重视。

一、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季度例会的质量和效果

今天各乡镇的参会情况很不理想,特别是羊角镇,秦勇副县长第一部分讲话都讲完了,还没有人参会。有些事可以上行下效,有些事是不能上行下效的,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比如说,市委、市政府针对县级可以开电视电话会,因为我们这批人受党的教育多年,对人生的体验更多,觉悟也更高,但乡镇不行,乡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安全例会的质量和效果,在这里定下一个基调:原则上,今后的安全生产例会不再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安全生产例会的这种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是七、八年前创建的,现在应该加以改革。安全生产例会应该是开放式、流动式的分片区召开。安委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季度工作运行情况提交议题在例会上研究,每一次例会解决3至5个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的问题。

二、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性检查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监察局、督查室、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参加,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安全生产的文件、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性检查。认真制定好检查方案,罗列出具体要求,检查的标准、方式、要求要“三统一”。然后分片区、分乡镇开展一次综合性检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明确到单位、到人,安全生产中是非界线决不能模糊。半个月之后,县政府常务会听取综合检查情况的汇报。

三、严防死守,重点把好安全生产四道关口

(一)道路交通安全关口。“3.20”事故的当天,市政府分管安全的刘学普副市长正在武隆检查工作,这件事根本不应该发生。该事故发生前,全县今年安全生产只死亡一个人,在去年的基础上是百分之百的下降。道路交通安全这道关口必须严防死守。严防死守,我们要坚持三条:严格例检,严格整治,严格执法。车站进出车辆要严格例检。严格地整治隐患。县交委向我汇报全县需要做100公里道路安全防护栏,才能消除很多道路隐患。我当即表态可以做,先把方案做上来,常务会研究了就实施。在生产大发展这个期间安全要大执法,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执法一律要走高线,不许让任何人说情,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如果在执法上(来源:文秘站 )让一分,就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乡镇的道路交通安全要切实加强。全县共聘请了108个交通协管员,全部安排在乡镇,要把这批人充分利用起来,要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保证辖区不再出现大的交通安全事故。目前,这些交通协管员反映工资比较低,乡镇要研究与工作挂钩的补充措施,适当提高其工资标准。对于老百姓的安全宣传,一定要做到严厉的宣传,严格的宣传,铺天盖地的宣传。农用车、摩托车管理的主体是乡镇,管理村社道路的农用车、摩托车那就是乡镇的责任,一定要把这块管死。

(二)地质安全关口。3月26日在地环站开了地灾防治现场会,县国土房管局落实得较好。乡镇也是地灾防治的责任主体,很多乡镇都有a级监控点,绝大部分乡镇有b级监控点,所有的乡镇都有c级监控点。每个乡镇一定要落实值班队伍、值班制度、值班报告“三到位”的工作要求,从现在开始进入汛期的值班。

(三)建筑安全关口。市安监局指出我县安全生产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建筑安全。县城乡建委没有设立建筑安全管理站,我给编办下了指令,同意成立建筑安全管理站。县城乡建委要把人员调配到位,一定要切实加强面上建筑安全的检测、监督、执法。

(四)矿山安全关口。矿山安全包括煤矿、非煤矿山的安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守住这道关口。去年我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得非常好,没有死亡一人,今年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非煤矿山安全这一块,也需要加强。

四、筹备“武隆交通安全月”活动

五月份是我县旅游的高峰,今年三、四月份各旅游景区就已经是人头攒动,五月份游客会更多。所以把五月份定为“交通安全月”,从现在开始抓紧筹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将规范性的、标准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列入道路交通常态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举措,确保安全月活动能够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2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农机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23-01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入,以及国家支农、惠农和强家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农民自主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呈现迅猛发展趋势,就拿我镇而言:截止目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6.23万元、补贴农机具已从去年的55台增加到今年120多台(套)、涉及农户口从去年的30户增加到105户、许多新型的农业机械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对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迎来更大的挑战。现阶段,乡镇园区农机管理部门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紧跟时展步伐,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来适应新形势下乡镇、园区农机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1 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乡镇农机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随着近几年来,乡镇、园区行政区的兼并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机管理机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乡镇、园区的农机管理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的限制,导致机构缺少独立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通信、交通及监测设备,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农机安全检测方面大多数都是依靠工作人员主观经验进行判断,这就难以为农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1.2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足

经过乡镇、园区行政区的兼并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在这个部门工作的工作人员既不能从事专业的农机安全检测,也不能开展宣传和教育,经费还得不到保障。还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的,其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从事其他工作上,无暇顾及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农机手安全操作意识淡薄

农机手是农机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农机手安全操作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影响。许多农机手在操作农机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经常会出现无照行驶或者违规使用的现象。有些农机手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最大化,经常出现超载和疲劳驾驶的现象,并且在农业使用过程常常不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机具,导致农业机械长期处于带病状态下工作,有时农户在维修过程中,为了节省不必要的成本,使用淘汰和落后的零部件,对农机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2 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做好农机宣传工作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降低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日常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在道路两侧醒目的位置上悬挂警示标语,农机监理部门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到基层走访调查,不断强化对农机安全事故宣传和教育,利用媒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机法规宣传、安全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操作技术,提高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道路的巡视工作,坚持以宣传和教育为主,严厉处罚和打击为辅的工作方针,及时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超载和违规操作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农机手在安全操作过程中主观作用,对到农机窗口办证的农机手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农机手机用机的安全意识。

2.2 强化对农机手培训管理,规范农机操作

农机校和乡镇、园区农机机构要全面重视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选择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对农机手进行农机操作培训,并按照考试和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考核之后,统一颁发相应的证书,保证农机手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都能够持证上岗,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农机手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强化他们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让他们积极地学习农业机械设备安全操作常识,完善驾驶技术,了解交通法规,从而切实提升农机驾驶人员安全操作的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

2.3 建立完善农业机械监督管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职能作用,加强同乡镇园区农机警务室、安监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和纪检部门开展农机联合整治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路查路检工作,打击黑车非驾。特别在“三秋、四夏”大忙季节,联同村级农机协管员,在每一个乡镇和农村的主要干道和路段设置农业机械安全监测点,并深入到地头田间和农户家中,对发现存在问题的农业机械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书面通知本人,对于多次发现并没有及时维修的农业机械,农机管理机构应该联合相应部门对驾驶人员进行罚款和没收器械的处罚,对于存在严重违法乱纪现象的行为个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全面发挥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政府年度考核体系中,对农机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该给予奖励,同时,每年还要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重大农业机械事故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单位,并做严肃处理,切实激发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从而确保乡镇园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守增,胡惠清,李明诚.《江西省农机管理条例》五周年回顾[J].江西农业经济. 2010(05)

[2]高铁.围绕农业抓服务 搞好报务求发展――在服务中发展的磙子河乡农机管理站[J]. 湖北农机化. 2010(01)

[3]姚定法,王怀. 关于乡镇农机管理站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北农机化. 2010(04)

[4]于涛.农机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12(01)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西部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标志着喀什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达木斯乡是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特征的莎车县达木斯乡的城市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二、达木斯乡概况

达木斯乡成立于1986年,达木斯乡位于距莎车县城西南120公里处的贫困山区,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北与霍什拉甫乡相连,东南与叶城县的棋盘乡相遥望,西北面与塔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阿克陶县的库斯拉甫乡隔叶尔羌河相望,是莎车县最边远的乡,全乡行政区面积为1171.13平方公里。

2010年总人口为9864人,其中维吾尔族9861人,汉族3人。下辖8个行政村。达木斯乡属中低山区,矿藏丰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山谷纵横,地势起伏大,沟幽谷深,河流曲折 ,海拔为1820米至4550米。达木斯有南疆最大的煤炭基地喀拉图斯矿区,探明地质储量2155.8万吨。

根据莎车县国土局土地利用规划报告,达木斯乡全乡总面积为1172.12km2。其中耕地722.27公顷,园地13.44公顷,林地12031.19公顷,牧草地118.9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50公顷,水域957.79公顷,其它土地102992.56公顷。2010年人均耕地为0.49亩/人,远低于全县的1.10亩/人的水平。

到2010年12月底,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2096.8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840元,比上年增长43.0%。人均生产总值2125元。

三、研究范围与层次

(1)乡域

范围:包括1个乡中心、8个村,总面积1172.12平方公里。

核心内容: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2)规划区

范围:乡中心现状建成区及因集镇发展需要沿四周向延伸区域所包含用地,总面积约115.27公顷。

核心内容:乡中心区规划。

四、指导思想

包括: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资源、发展集镇、以人为本等。

五、乡镇发展目标及战略

发展定位

以发展核桃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大力开发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矿泉水资源,发展配套服务业、原始森林探险和西域历史文化民俗为主的旅游业,走社会主义安居富民之路的莎车县可持续发展示范乡。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三步走”战略、莎车县发展目标和达木斯乡十二五工作设想,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本地本乡实际,充分自身资源优势,在加大自我开发发展的基础上,确定达木斯乡发展目标为:至规划期末(2030年),达木斯乡与全县同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乡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人口预测是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来人口所做的估算,它主要依据人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和人口现状分析,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作出系统推断。规划采用趋势外推法、综合增长率法等多种方法,预测:乡域2015年总人口数约为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45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4%;乡域2030年总人口数约为1.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37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10%。乡中心人口:乡中心区到2015年总人口约为0.13万人,乡中心区到2030年总人口约为0.37万人。

七、乡域村庄等级结构规划

现状乡驻地非农人口少,乡镇对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弱。

达木斯乡现有8个行政村,根据以上中心村选址原则,结合统计分析,按均衡布点法,选定中心村驻地及其服务范围,分别为塔什纳村和克孜勒克尔村。

达木斯乡村庄体系规划图:

八、达木斯乡中心区的性质

达木斯乡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集镇

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0.12万人;人均用地225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7.1公顷。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0.37万人;人均用地140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2公顷。

九、达木斯乡的规划结构

在发展方向上,向北沿X505与英巴格村靠拢。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心、两轴、两带、三片、多组团”的结构。

一心——乡公共配套中心。

两轴——沿县道505和东西向的乡道形成的经济发展主轴、从乡中心沿县道505向南至南部的东方煤矿形成的发展次轴

两带——即沿乡中心的北部和南部的两条河流形成的滨水生态景观带。

三片——乡中心区被县道X505和河流分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和南部片区。

多组团——乡中心区在这三大片区内又分为多个组团,包括居住组团,公共配套组团、产业组团等。

达木斯乡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图

十、结语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达木斯乡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莎车县中具有典型山区特征的小城镇——达木斯乡,其规划不仅对达木斯乡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4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消防管理;对策

Abstract: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pillar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vigorous momentum and fire control work of weak form strong contrast, strengthen the town enterprise fire safety work has the delay. This paper will be through the town enterprise fire control work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cussion, to begin the job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next step.

Keywords: township enterprise; Fir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私企业、家庭作坊日益增多,而由此产生的消防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如何加强乡镇消防安全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消防部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我国随着乡镇企业建设的加快,大部分地方政府并未对乡镇作出具体的消防规划,消防规划的滞后导致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各乡镇的消火栓不足,消防通道不畅,企业的供水供电也不符合消防要求,更甚有的村镇未设置任何消防设施,致使许多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尽管近年来农村消防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通道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

(二)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意识淡化,消防安全管理处于低水平状态。乡镇企业正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模式传统的进程中,为达到短期资本积累,企业主把办企业的目光最大限度地聚焦在获取利润上,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企业电器线路私接乱拉、违规作业等漠视消防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消防安全管理处于不到位、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现行的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不能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往往在选址、建筑材料、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等方面存在问题。

而乡镇企业员工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流动频繁,大部分都未经过消防安全培训,不知其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不熟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极易发生操作失误引发火灾事故,且不懂使用消防设施,不懂火灾扑救及逃生方法以及自救与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火灾的发生和人员的伤亡。

(三)社会对乡镇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指导和管理。一是社会未建立相应的约束保障机制或是规范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则来对企业消防管理进行指导;二是社会上可供企业选择的人员大多都未经过专门的消防安全培训;三是没有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为乡镇企业提供安全管理方面的服务,合理化解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

(四)现阶段消防机构监督力量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趋势。目前,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且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经营阶段,多属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归属于当地派出所管辖。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派出所人员少、警务重、管辖范围广,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个体私营业分散面广,相当一部分企业游离于监督检查之外,处于失控和漏管状态。

二、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固本强基,加快乡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严把建厂审核关。乡镇企业远离消防中队,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救,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在制定或修订城镇规划时必须同时进行消防规划,使城镇建设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企业建厂时也应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因素,并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进行审核,竣工时必须经过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同时,政府其他部门对明显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生产、经营的企业要严格把关,暂缓登记发证或不发证,从源头上控制隐患,正真为乡镇企业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明确职能,齐抓共管,改革完善消防监督模式。针对目前乡镇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特点,公安、建设、安监、消防等各有关部门自觉改革和完善监督模式,发挥职能作用。把有限的消防监督力量从管理具体消防事务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强化部门监督职能,通过建立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大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明确法人、公民在消防方面的任务和权利,促使其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三)强化基层派出所消防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乡镇企业消防管理工作是基层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消防监督人员不足,执法水平不高,乡镇消防安全“失控漏管”现象比较普遍,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主导力量势在必行。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应强化对派出所的消防业务指导,提高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综合能力,并授予派出所对所辖区域进行消防监督工作的一定的权力。基层派出所要有计划的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公安派出所消防职责考核,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正真把消防工作落实到基层。

(四)组建各种形式消防队伍,提高企业自身灭火救援能力。培育乡镇企业组织成立形式多样的消防队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手抬泵、手提式灭火器等必要的灭火器材,使之成为保护本单位及邻近单位消防安全的中坚力量。对企业保安人员进行系统的消防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熟悉消防业务的专兼职队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和造册登记。这些队伍的形成可以在扑救火灾和抢救物资的时发挥重要力量,并有效配合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

(五)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在乡镇建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完善乡镇、村消防安全宣传网络,提高乡镇企业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消防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一是要切实抓好企业业主的消防安全培训,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的关系;二是要认真抓好特殊工种人员的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未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坚决不准上岗操作;三是要向普通员工开展经常性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各乡镇、企业还可以在每年春节、元宵、“119”消防日等重要时期组织开展消防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消防的社会化消防安全氛围。

总之,乡镇企业消防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深入细致地做好消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虽然乡镇企业的消防工作是当前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就一定能创造出消防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夏广香.浅析我国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5篇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44 -03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提出的,是指城乡经济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更好地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一是长期性。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二是整体性。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整体发展战略。三是互动性。城乡经济一体化强调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统一、协调与均衡,这既要以城带乡,也要以乡补城,最后达到共同繁荣。四是基础性。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容

一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即是强调城乡产业的内在联系,改变城乡产业经济传统格局,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对城乡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合理分工布局,变城乡单一结构为复合结构。二是城乡资源一体化。城乡资源一体化即是在城乡资源配置上,资本要素要积极从城市流入乡村,进行农村大开发;科技资源要发挥城市的优势,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而有力的保证;要用城市较为发达的信息,推进农村信息化。三是城乡经济调控一体化。城乡经济调控一体化即是要政府在制定城乡经济政策时要统一考虑,必须统一制定城乡发展战略,统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统一城乡调控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城乡经济有序发展。

二、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因素分析

(一)安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地反映了当地经济水平。我们列出2001年到2008年9年间的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基本情况表。

通过对上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安徽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总额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到2008年期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第二,从城乡收入比可以看出,安徽省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隐形收入,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将会更大。第三,安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总体上小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变动态势不稳定,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比如,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5.67%,比上年减少了近12%,2006年又增长12.42%。

2、城乡居民财产差距

城乡经济的差距不仅反映在城乡人均收入上,同时也反映在城乡居民家庭拥有财产上。目前对城乡财产的确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从城乡家庭的储蓄存款余额来反应这个问题。下表是安徽省近年来的城乡储蓄余额。

从表2-2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

第一,城镇居民的储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的。安徽省城乡储蓄余额都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01年的13220052万元、378460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2301332万元、8476709万元。在增长过程中,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的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差距呈现小幅扩大趋势。第二,城镇居民占总储蓄的比重呈上涨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占总储蓄的比例只有77.7%,而到了2006年,这一比例便达到了79.2%。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1)近十年来安徽省城乡人均消费水平汇总如下表2―3 。

从表2-3可看出:

第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数差在不断扩大。由2001年相差的3821元增加到2008年的7381元。第二,从城乡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来看,城乡消费水平的支出比从2001年的2.92倍扩大到2008年的3.14倍,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并没有缩小趋势,而是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在近几年,城乡消费差距都在3倍以上,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低于了全省的平均水平。

(2)城乡家庭支出的恩格尔系数比较

从近年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表2-4可以得出如下两点:

第一,安徽省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趋势。第二,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中的趋势是在缩小,但其城乡差距也较为明显。尽管安徽省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在提高,但是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一直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安徽省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不如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因素分析

1、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第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去年,安徽省首个部级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正式成为首个国字号“产业转移特区”,这会带动安徽的产业升级,给安徽带来另一个发展契机。第三,安徽省总体经济实力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为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政策。一直以来,我国党中央和政府都比较关注“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

2、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仍然存在“重城轻农”的观念。近年来,虽然“重城轻农”的观念有所转变,对农村经济加大关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重城轻农”的观念,“重城轻农”的观念依然存在。第二,投资体制不完善。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当前安徽省农村投资体制不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得不到资金的有力支持。第三,制度供给失衡。如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等,城乡制度的供给失衡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目前,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但是他们的素质是偏低的。第五,管理体制不健全。包括安徽省在内的许多中西部省份在管理体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行政管理体系层级较多,职能不够明晰,管理界限模糊;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等。

三、安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1、加快发展农村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

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拓宽农村投资渠道。第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第三,加快农村土地市场改革。第四,加强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农村信息不畅是影响经济发展又一重要因素。

2、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确保农户的利益实现

市场主体在市场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安徽省农村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因此,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使之发展壮大,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

3、加强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增强其服务功能

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能够顺畅、健康运作的必要基础,其发育水平,也是衡量市场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中心、商务信息咨询机构、消费者协会等,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运作、协调市场冲突、促进公平价格形成、减少流通环节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顺通市场交易、提高市场运作效率的目的。

4、加强市场管理,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管理体制

第一,要消除城乡各种制度障碍,如妨碍城乡市场一体化的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以提高要素市场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效率。第二,建立公平、健全的经济法规和市场规则。废除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规则,形成城乡市场公平、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 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1、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

第一,根据各地区的特色,发挥产业优势。第二,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第三,适时的进行产业转移,提高整个省内的产业水平。第四,发挥政府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2、加大农业投入,发展优势农业

安徽省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安徽省应该是继续发展农业,不放弃、不抛弃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第一,保证农田的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第二,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优势农产品。

(三) 加快实现安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

1、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要扭转“重城轻乡”的公共产品供给观念,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供给制度,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真正有效地纳入到国家公共产品的制度安排中来,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城乡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的新型现代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2、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持机制

首先,适应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使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合理调整和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建立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单项财政保障制度,使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并保持经常性和制度化,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产品的差距。三是以法律形式保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支持机制。

3、完善城乡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

首先,推进基础民主制度建设,实行村民自治,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鼓励农民参与本地区公共产品项目的选择,使村民的意愿得以体现。其次,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在深入了解农民对公共产品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要对公共产品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包括可行性分析、供给数量的确定以及供给方式的确定,从而保证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第三,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防止农村供给的被挪用或浪费。

参考文献:

[1]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2]黄亚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3]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

[4]秦庆武.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8.

[6]黄亚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7]洪银兴,高春亮.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J].经济学家,2006.

[8]刘丽萍.金融危机形势下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9.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6篇

今天在这里召开我县第二季度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生产月宣传动员大会,主要任务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和近期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刚才,坤富局长对我县近期安全生产形势作了通报和分析,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周密的安排,乡镇和县级部门的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欣慰。高兴的是我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好转的势头,安全生产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欣慰的是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全县安全监管一线的同志们并没有盲目乐观和放松警惕,仍尽职尽责开展好各项安全监管工作。就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安全生产月活动

宣传教育是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能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对于控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我县连续开展了八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宣传“安全发展”理念、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传播安全知识、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预防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今年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是各乡镇、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要进一步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率,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到一线、到社区,使安全生产月活动真正深入有效。

二是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当前安全生产监管实际,围绕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安全月期间,要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加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力度,把安全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真正消除一批事故隐患、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遏制住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势头,确保安全生产月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确保安全生产期间,全县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三是要形成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以县级重点活动为引领,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形式,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安全生产月的活动中来,特别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并将这些好的做法在安全生产月活动结束后延续下去,逐步建立起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关于近期安全生产工作

(一)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

目前正值汛期,各乡镇、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既要全面发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检查事故频发、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乡镇、行业和企业,抓好交通、非煤矿山、消防、地质、建筑施工、旅游景区、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物品和危化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

一是切实抓好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安全。县公安交警大队、县交通局、各交警中队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严厉查处各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对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险路、险桥和正在施工的路段,要督促有关部门增设警示标志,及时做好交通管制和交通分流工作;防止因汛对道路、桥梁、涵洞等造成破坏而引发交通事故。当前,要特别加强对校车安全营运的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确保校车营运安全。县交通部门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要全面加强我县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汲取全国近期几起重大水上交通运输事故的深刻教训,严格执行“救生衣”制度、“发航签单”制度,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严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是切实抓好工矿企业生产安全。县国土局、县安监局以及有关乡镇要在汛期进一步加大非煤矿山生产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严格安全准入,坚决取缔关闭非法和不具备生产安全条件的非煤矿山,尤其要严防违章取土造成山体滑坡,切实做好防汛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事故。

三是切实抓好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安全。县安监局要加大市场监控力度,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对生产企业要持续将治理“三超一改”(超定员、超药量、超范围和改变工房用途生产)和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作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

四是切实抓好建筑施工安全。县规划局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和灾后重建要求,切实落实建设、施工及勘查、设计、监理等单位的安全责任,以防物体打击、防触电、防坠落、防坍塌为重点,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监控和安全监管,深入排查治理施工现场模板支撑、塔吊作业安全防护等环节的隐患。

五是切实抓好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县公安消防大队、县文体局以及各有关乡镇要认真对我县商业企业、网吧、旅游景点、宗教寺庙场所的消防安全进行监管,重点是对消防安全通道、特种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对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隐患的场所坚决停止使用。县公消防大队要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进行隐患排查整治,严防火灾、踩踏事故的发生。各乡镇场镇至少安装两个消防栓的工作要落实,消防及有关部门要督促检查。

(二)加强驾驶员培训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是我县安全生产监管的重中之重,全县道路交通里程长,危险路段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突出,事故多发。每年我县安全生产事故中,有90%以上是道路交通事故,在这些事故中,大多数是与驾驶员违法违规驾驶有关,驾驶员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一是现在部分驾驶学校,重驾驶技术培训,轻安全意识的教育,只求以最短的时间让学员毕业,没有让驾驶员从一开始就树立牢固安全驾驶的意识和理念;二是驾驶员的再培训机制缺失,拿到驾驶证后就不再有机会接受安全教育,造成一些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闯红灯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多发,成为“马路杀手”。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育工作,就是要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杜绝违法驾驶,是非常有必要的,刚才坤富局长和县公安交警大队对培训工作已经作了安排,请各乡镇和各单位积极组织,要求辖区和各单位的驾驶员必须参加培训,保证参训率;县公安交警大队要精心做好培训准备,保证授课质量,让此次培训教育取得实效,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完成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工作

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必须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市政府安委会组织的验收。抓好此项工作,请大家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在企业,重点在基层,难点在执法,必须实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乡镇既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又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如果乡镇安全生产失去了有效监管,安全生产就会出现断层和死角。从现实状况来看,*幅员面积广,南北距离长,一些企业距县城较远,光靠县安监部门是不现实的,如果出现安全生产隐患或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只有乡镇距离最近,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才可能避免事故发生。所以说乡镇是安全生产监管的前沿阵地,乡镇安监机构是安全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第一道防线。乡镇安全监管的好坏,对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搞好乡镇规范化建设,就是抓好安全生产基础,建立我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基层源头化管理转变,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由事后查处向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转变,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各乡镇要以乡镇规范化建设达标为契机,推动乡镇的安全监管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安监人员的能力建设取得突破。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监执法人员不仅要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而且要掌握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安监部门要按照规范化建设达标要求,大力加强安监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乡镇安监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提高安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本领,进一步增强安监人员的执法能力。

二是乡镇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乡镇安监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安监人员的行政行为,明确安监人员职责,明确安监人员的执法要求,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确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7篇

关键词: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 

    2009年11月,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展以取消药品加价,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 制度、财政补偿、基本药物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 革旨在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年龄 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截止到2010年5月,32个试点县基本完 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全 员聘用以及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当前,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进 展情况、阶段性产出以及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成为广受关注的焦 点问题,在现有情况下,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意义深远.

    为避免增加地方接待负担,本研究小组在卫生厅举办乡镇 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的同时,对来自15个县的15名中心乡镇卫 生院院长进行座谈。同时还对皖南某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 长、县所有卫生院院长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人员对上述座谈会 及访谈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本调研报告是由上述资料中涉及人 事制度改革的信息整理分析而成.

    1 分析思路与方法 1.1 分析思路 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A Potential Hierarchy of Effects) 认为卫生项目/改革的产出(效益)存在潜在的等级顺序。[1]改 革参与者对活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作用于他们对相关 知识、观点、技能以及未来预期的理解和学习。项目/改革实施 一段时间后,社区、个人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变化才能作用于 社区的长期健康产出.

    该理论促成了卫生项目/改革评估中项目行动与产出的逻 辑模型分析(Logic Model)。[2]逻辑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避免传 统评估所关注的“项目/改革是否有效?”,而是围绕着项目“行 动与产出”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持续性评估,回答“项目是否一直 有效?”。这一评估思路的转变,直接促进了绩效评估与项目/改 革实施全程的整合。[3]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够成为对安徽省基 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跟踪性评估研究的起点.

    1.2 分析方法 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是通过不断地反复 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 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 的结果。[4] 本研究立足实践,以访谈资料作为信息基础。研究成员在 经过多轮座谈、访谈后发现信息逐渐趋向饱和,采用项目潜在 层次效益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连续接近方法,逐渐形成乡镇 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的逻辑框架,并对每个环节出 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收集整合,总结经验成效,剖 析问题形成的症结,提出应对的策略措施。研究还对人事制度 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以及推广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分析框架 安徽省基层医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分三个环节:核定编 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分流人员安置三个环节。参 见皖政(2009)12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 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便于直观的展示乡镇卫生院人 事制度改革进展,我们列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举 措-产出(现象-问题)-基层经验与建议-问题分析的逻辑 模型分析框架(见表1).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环节中,各地在“竞争上岗,全员聘 用”环节的做法基本相同,根据文件标准,采取统一考核方法对 职工进行聘用,访谈者对该环节提出的问题很少,故表中没有 列出.

    3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分析 3.1 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 从改革的关联性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显然 需要与卫生服务体系其它层面的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型合 作医疗首先从制度改革层面推动了基层县-乡-村三级卫生 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的加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从优化供方服 务、绩效工资制度从支付层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从服务 内涵等一系列组织内的制度改革来促进三级网的发展。不同的 制度改革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比如绩效工资如何体现乡镇卫生 院有编缺岗的情况下在聘人员超负荷劳动补偿?公共卫生服务 人员的职责内容、服务质量如何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补 偿一一对应?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和聘用在岗人员与基层社会保 障体系的无缝对接?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财政补助办法?这 些问题都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人事制度改 革引入的重要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指引下,如何对 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立卫生院在不同阶段的 基本服务功能,发展合理的技术优势,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发 展需要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 革从区域人口需求、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 定编定岗,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但绝不能限于此,逐 步形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 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系统化管理是改革尚需进 一步深化的方向.

3.2 人事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分析 3.2.1 利益相关群体分析 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给乡 镇卫生院改革进程带来不便,我们没有对在聘以及分流人员进 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乡镇卫生院职工毕竟是弱势群体,这些群 体的利益已经被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8篇

(一)加强城镇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城乡建设统计主要从数量方面反映我国城乡建设状况和发展水平,从宏观和微观上反映城乡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城镇化监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夯实城镇化监测的分析基础,为加强城镇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进政府统计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主动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大势,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积极适应统计现代化这一发展潮流。2012年2月18日,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成功实施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等统计四大工程。统计“四大工程”建设成功实施,使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迈入了“统计报表无纸化、数据采集电子化、传输处理网络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的信息化时代,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深刻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的卓越创举。城乡建设统计是我国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综合统计提供重要的行业基础数据。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夯实统计现代化基础,不断实现统计生产力的新提高。

(三)促进城乡建设统计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城乡建设统计报表制度在经历了几次大的修订后,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科学、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管理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了与行业管理相适应的、由多种调查形式组成的统计制度方法。特别是2012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住房城乡建设统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计[2012]150号文件,就进一步促进城乡建设统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十二)条专门针对“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件要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构建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统计信息系统。”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城乡建设统计事业的发展。

(四)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

城乡建设统计是城乡建设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城乡建设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城乡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的关切就是城乡建设统计发展的动力。2010年初,当房价数据遭到有些人的质疑后,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新的《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直接采用建设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代替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报数据。目前,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已成为全国房价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国家统计局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改革来源于建设部门统计的基础数据,在满足了社会公众需求的同时,也给建设行业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加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提高城乡建设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五)实现统计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已成为各国争相开发利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大数据是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电脑或传感器等装置自动生成的电子化记录,不易有人工错误,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利用大数据作为生产统计数据的重要参考,并在相关统计领域将整理后的大数据作为原始数据源,有益于统计部门生产出更加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更好地提供统计服务。积极开发利用这一战略资源,要大力研究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升统计信息化水平。因此,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大数据的统计应用,为实现统计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和完善城乡建设统计系统功能,山东省莱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编制开发了城乡建设统计报表软件系统,新系统于2007年启用,统计报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政府综合统计顺势而为,通过成功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使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与之相比,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在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目前,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主要实现了部门级应用,即每个部门能够实现自主采集、输入和查看本机数据。例如,城乡建设统计报表软件系统无论是原先使用的长达公司软件系统,还是现在使用的北京久其软件系统,都主要依托单机操作。工作中,省、市、县等城乡建设统计人员需要在各自部门层层采集、层层上报、层层录入、层层收审统计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导致统计数据中间传输环节过多,统计数据无法实时传送,统计人员无法实时沟通,统计工作效率降低。

(二)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无法整合城市(县城)

建设统计范围与村镇建设统计范围城乡建设统计包括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反映全国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和村镇房屋建设发展状况的《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制度》。为了反映城乡的不同现状,城市(县城)建设统计与村镇建设统计在形式上分开单独进行统计。因此,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两个相对独立的报表系统。然而,从统计范围来看,只有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整合后,才能全面反映整个行政区域建设行业发展状况。为此,城乡建设报表制度对全国城市的城区、县城与村镇统计范围的划分作了明确的规定:“统计时要求做到城市、县城和村镇统计数据不重复、不遗漏。”工作中,省、市、县等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分别由不同部门收集统计数据,录入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和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系统。由于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无法整合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和村镇建设统计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无法自动校核两者统计数据是否重复、遗漏。所以,有些地方行政村重复统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和村镇建设统计范围相互交叉的地方,重复统计问题突出,影响了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统计分析

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城乡建设统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结构化统计数据,给我们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层城乡建设统计人员只能从现有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寻找统计分析数据。如果统计资料保存不完整,无疑将增加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即使找到了所有需要的统计数据,在做横向、纵向比较等统计分析时,还需要再次手工整理分析。这些都影响了统计数据多角度、逐层深入地挖掘应用,影响了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不健全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感受到了控制不力造成的风险、损害。比如,2013年支付宝转帐信息被谷歌抓取、如家等快捷酒店开房记录泄露等事件。整体上,2013年我国信息安全环境不容乐观,有74.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亿。随着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统计部门越来越重视统计信息化安全建设,但是还存在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安全设备相对不足、现有系统应用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尚未健全、存储备份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

(五)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人才短缺

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是城乡建设统计事业发展的三大基础。现在市及市(县)以下城乡建设统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统计人员,统计专业知识薄弱,统计信息化知识欠缺。另外,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城乡建设统计工作基础,阻碍了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发展。

三、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可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以满足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和办公自动化需要为目的,依托政务网络、公共服务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完整、统一、高速、适用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调查对象和调查人员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全国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的工作模式,转变基层统计队伍工作重点,从过去繁重的数据收集汇总、报表填报转向对原始数据的核查和基础统计工作的督导,有效消除可能存在的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数据汇总效率和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控性。在需要调查员直接采集数据的工作中,普遍应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采集原始数据,并通过网络向全国数据中心实时报送原始数据。从而实现制度设计、任务布置和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存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城乡建设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

在现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一、友好兼容”的总体要求,以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为依托,以整合城市(县城)建设统计范围与村镇建设统计范围为重点,以满足各项统计调查数据采集处理、实现不同专业数据共享为目标,建成规范统一、稳定易用、功能强大的城乡建设统计业务应用软件系统。

(三)建设统一的城乡建设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依托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和全国统计数据中心建设,以统计应用软件规范为标准,研究开发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可自定义的多种分析指标,采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预测分析等多种方法,按不同需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析和展示,对全行业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提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力,努力揭示行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影响因素,增强对行业经济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敏感度,适时提出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发挥城乡建设统计对行业管理和宏观决策的引导功能。

(四)健全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

在现有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安全保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明确并完善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安全域划分和安全管理保障,完善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统计数据的监察、安全审计等保密系统建设,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等方面逐步健全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确保统计资源安全。

(五)加强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城乡建设统计发展和改革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推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针对当前城乡建设统计人才队伍现状,需加强统计教育培训。首先,需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对统计制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统计调查技能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其次,将参加教育培训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三,实施城乡建设统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列入城乡建设统计专家库的统计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精心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分析、熟悉国家统计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发挥高端统计人才在城乡建设统计方面的组织推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建设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城乡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乡镇;财政会计

在新的形势之下,乡镇会计的工作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拓宽,比如:新增了城乡建设明细与配套设施资金等业务。这就意味着,基层乡镇会计的业务内容的复杂性有所提高。实际上,很多基层的财政会计人员具有较低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在处理相关财务业务的时候容易出现违背财政制度的情形。要想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必须提高创新财政工作的效率,通过对工作中各项问题的处理与解决来不断地强化乡镇财政会计的职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一、新形势下基层乡镇会计工作的现状

(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新农村在建设方面的财政收入较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项不同建设资金的流入,这就大大提高了核点清查的工作难度,增加了基层乡镇财政会计的工作量,甚至使得财政收支发生问题,究其根本,乡镇财政管理混乱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管理财政会计工作的行为标准规范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例如:在基层乡镇的财政部门,会计人员一人身兼数职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由于部分职务没有及时地进行人员填补,导致财政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监督并公开财务资金和各项建设资金使用明细的人员,很容易滋生财政部门内部人员的贪污腐败,这对于乡镇财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而,健全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监管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乡镇财政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到专业素质强的优秀财务人员,这就导致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较低,而事实上在基层乡镇工作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实有待提升。他们缺乏对于国家、乡镇财政各项规章制度的深入学习,具备了基础的财务理论却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乡镇财政部门的会计业务还无法准确把握,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低甚至发生核算错误的情况。此外,部分基层财政会计人员可能是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的,其工作编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借调的乡镇财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缺乏进一步学习财务专业技术的动力,对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乡镇财政会计缺乏健全的监督核算制度如今,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工作普遍呈现效率低下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并不利于开展财政会计工作的创新,究其根本,是因为基层乡镇的财政会计工作缺乏健全的监督核算制度。会计监督核算制度是约束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同时控制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效制度手段,其能够在根本上强化整个财政会计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而如今,有关单位缺乏对基层乡镇财政会计的足够重视,在创建财政会计监督核算制度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以及对各种影响因素的透彻分析,这就导致有关监督人员在开展会计监督工作时缺乏明确的标准,最终结果便是乡镇财政的会计数据缺乏精确度,而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工作

(一)健全财务监管机制,公开有关财务信息乡镇财政会计工作在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切实有效地落实了各项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城乡建设发展以及民生建设的各项政策。在新形势下开展乡镇财政会计的创新工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当地财政的实际情况,而非没在没有明确目标、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寻找创新的方法。新形势下,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监管体制,将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将乡镇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将乡镇对基础财务的监管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强化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帮助基层乡镇财政人员培养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将乡镇财务的职能作用发挥到位,提高乡镇财政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安全性,确保资金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应当创建安全有效的财务控制与管理系统,公开乡镇,村和村集体的有关财务信息,同时及时了解有关的政策动态,不断地根据相关文件健全本部门的规章制度,提高乡镇财政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实现基层乡镇财政的更好发展。

(二)适当地提高用人标准,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强度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质量将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创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财政会计工作队伍是顺利开展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亦是确保国家有效地落实农村各项规章政策、为城乡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武器。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创新需要将人才建设作为主要着手点,基层乡镇应当适当地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用人标准,既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又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以及会计业务的实践处理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尽量地选拔任用一些兼具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招聘时可以适当地提高给予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招录进来的会计人员,财政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对其后续培训,定期开展有关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结束后还应当组织考核来测试会计人员的学习效果,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断地督促其加强个人专业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乡镇财政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各项财政制度针对基层乡镇财政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对农村地区金融特性进行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的财政制度完善工作。基层乡镇财政工作的核算需要满足一定的精确度,这就要求整个乡镇的财政部门在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都实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对会计核算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以此规范来指导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以期提升基层乡镇财政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提高乡镇财政服务的失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基层乡镇财政的服务功能。